在實驗室里觀察動物(精選3篇)
在實驗室里觀察動物 篇1
教材分析
本節是學習有關動物知識的入門課,是在前兩章“學會觀察”、“在實驗室里觀察植物”等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在實驗室里觀察常見動物的形態特點和局部結構特征,所涉及的知識內容比較少。教學重點是訓練學生觀察動物形態結構的基本技能和方法,難點是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口器,從而使學生樹立動物體的形態結構與其生活習性、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本節課通過讓學生親自觀察、分析交流和了解仿生學知識等環節,可大大激發學生學習動物學知識的興趣,為以后的進一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生分析
在前兩章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多次嘗試觀察,初步了解了科學的觀察方法。本節課所涉及的常見動物的形態、結構、食物、習性、生活環境及仿生學知識等內容,大部分學生或有生活經驗或有課外知識,但學生普遍停留在表面感性認識上,興趣雖然濃厚,但是深入觀察比較(如昆蟲口器)的能力可能較差,理性思索(如總結動物體的形態結構與其生活習性、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估計有一定困難。
設計理念
(1)突出學生的自主探究式學習,在主動觀察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在合作交流中分析和總結規律。教師則扮演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的角色。
(2)重點訓練學生掌握科學觀察的基本方法(順序觀察和對比觀察等),培養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作風,提高每一個學習者的生物科學素養。
(3)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設計教學過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感性觀察到理性思考,由實際現象到理論總結,最后再回到生活生產實踐中解決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
1.說出觀察動物形態結構的一般方法。
2.描述常見動物的形態結構。
3.舉例說出動物的形態結構與其生活習性、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
能力性目標:
1.嘗試觀察動物形態結構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2.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口器。
情感性目標:
1.體驗與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2.關注動物的生活習性和生活環境,形成動物體的形態結構與其生活習性、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基本生物學觀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常見脊椎動物、常見鳥類和常見昆蟲的實物或標本,有關動物生活習性和生活環境的錄像片段和一些動物圖片。學生則課前查詢書籍、網站等,搜集有關仿生學的資料。
教學過程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關注“身邊事” (1)觀察雞、鴨等動物(或標本),思考:都屬于家禽,為什么喙和足有很大差別呢?
(2)觀察家兔、蝙蝠、鯨等動物圖片,思考:都屬于哺乳動物,為什么體型和四肢的區別很大呢? 出示動物的實物、標本或圖片,啟發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發現如下問題:為什么一些同類動物的體型或某些器官卻有很大差別呢?從而導入新課。
了解科學觀察的一般方法 學生自學“技能卡”內容,同桌之間互相說出觀察動物形態結構的一般方法。 補充并總結科學觀察的基本方法——順序觀察和對比觀察。特別提醒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不要傷害動物或損壞標本。
觀察常見動物的外部形態 (1)分組觀察,描述動物的形態特點,互相補充。
(2)觀看常見動物生活習性和生活環境的錄像片段,思考問題。
(3)分組討論總結:動物的外部形態與其生活習性和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然后由代表向全班同學陳述各組的觀點。
(1)出示觀察材料,組織和指導學生按照一定順序,全面細致地進行觀察,實事求是地進行描述。
(2)播放錄像,啟發學生發現并思考問題:動物的形態特點與它們的生活習性和生活環境有什么關系?舉例說出。
(3)參與各組的討論,對學生的觀點給予積極的評價和必要的補充,引導學生自己得出動物的形態特點與其生活習性和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結論。
觀察常見鳥類的喙和足 (1)分組觀察,結合課本插圖,比較不同鳥類的喙和足有什么區別,互相說出,互相補充。
(2)觀看常見鳥類生活習性和生活環境的錄像片段,思考問題。
(3)分組討論總結:鳥類的喙和足與其生活習性和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然后由代表向全班同學表達各組的見解。
(1)出示觀察材料,組織學生重點對比觀察喙和足的特點。巡回指導,參與觀察,適當補充,答疑解惑。
(2)播放錄像,啟發學生發現并思考問題:鳥類的喙和足特點與它們的生活習性和生活環境有什么關系?舉例說出。
(3)參與各組的討論,對學生的見解及時評價,肯定為主,適當補充,引導學生自己得出鳥類的喙和足特點與其生活習性和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結論。
觀察常見昆蟲的口器 (1) 練習使用放大鏡。
(2)使用放大鏡分組觀察,說出不同昆蟲的口器特點。對照課本插圖,討論總結,辨認分別屬于哪一種口器類型。 (1)講解并演示正確使用放大鏡的方法。
(2)出示觀察材料,指導學生正確使用放大鏡進行觀察,錯誤之處給予及時糾正。對學生的答案給予必要的補充,最后做出小結。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3)觀看常見昆蟲生活習性和生活環境的錄像片段,思考問題。
(4)分組討論總結:昆蟲與其食物相適應的口器特點。然后由代表向全班同學闡述各組的答案。
(3)播放錄像,啟發學生發現并思考問題:昆蟲的口器特點與其食物有什么關系?舉例說出。
(4)參與各組的討論,對學生的發言積極評價,適當補充,引導學生自己得出昆蟲口器特點與其食物相適應的結論。
探究活動的總結分析 分組討論:
(1)觀察動物的基本方法、技能要求和注意事項。
(2)重點思考和討論課本“大家談”所提問題,綜合分析上述三個觀察活動的結果,取得共識,并由代表向全班同學進行說明。 組織并參與各組討論,提醒學生一定要結合實踐談體會,做總結。啟發學生對上述三個觀察活動做全面、概括、實事求是地分析總結,倡導深入思考,鼓勵大膽發言。在對學生的發言做積極評價的同時,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得出動物的形態結構與其生活習性和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基本生物學觀點。
實踐應用 (1)自學“實際用”內容。
(2)舉辦“仿生學知識研討會”,把自己知道的更多的仿生學知識和例子說出來,與大家交流分享。 啟發學生積極動腦,開闊思路,多舉課外例子,豐富課本內容。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參加討論,加強師生交流。
教學反饋 (1)學生提問,全班討論,互相幫助,學生盡量自己解決問題。
(2)學生回答。
(1)啟發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發問,回答學生難以解決的問題。不能當堂解決的問題,可布置課下查閱資料,尋找答案。
(2)教師提問,即課本“想一想”所提問題。注意要啟發學生結合課堂所學思考問題。
在實驗室里觀察動物 篇2
第一節 在實驗室里觀察動物 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思想
本節主要通過學生在實驗室里對常見動物標本、模型及實物的觀察,學會觀察動物的形態結構的一般方法;通過對幾種鳥的足和喙、昆蟲的幾種口器的觀察,樹立動物體的形態結構與其食性、生活習性及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在“實際用”欄目中,通過一些具體的例子簡要介紹了一些仿生學的知識,以此來引起學生學第一節 在實驗室里觀察動物 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思想
本節主要通過學生在實驗室里對常見動物標本、模型及實物的觀察,學會觀察動物的形態結構的一般方法;通過對幾種鳥的足和喙、昆蟲的幾種口器的觀察,樹立動物體的形態結構與其食性、生活習性及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在“實際用”欄目中,通過一些具體的例子簡要介紹了一些仿生學的知識,以此來引起學生學習動物學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常見的動物形態。
2.嘗試在實驗室里觀察動物。
3.舉例說出動物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與其生活環境、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
能力目標
嘗試觀察研究動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標
1.體驗與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2.形成動物形態結構、生理機能與其生活習性、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基本生物學觀點。
三、重點難點
1.學會觀察動物形態結構的一般方法。
2.樹立動物的形態結構與其食性、生活習性及其生活環境相適應。
四、教學過程
導入:在我們的生物實驗室里有各種各樣的動物標本和實物。魚、青蛙、蛇、家鴿、家兔等是你們熟悉的,怎樣來觀察它們、認識它們呢?以家兔為例說說看。
新課教學
教師:誰來說一說我們應該怎樣來觀察它們、認識它們?
學生:得有一個觀察順序。先看它長得什么膜樣,身體的顏色,再看頭、脖子、身子四肢、尾巴。
學生:還要看它各部分有什么具體的特點。比如家兔的頭部,有一對長長的耳朵和一對紅眼睛,還有一張三片嘴。
教師:很好!不過應該說生物學的專用術語,就是頭、頸、軀干、四肢和尾部。觀察動物的形態,一般是先整體后局部,先觀察動物的體形、體色,再逐步觀察動物的各個部分。對各個部分的觀察,一般由前向后進行。觀察完各個部分后,我們還要再由局部回到整體,了解各個部分在整體中所處的位置以及各個部分的相互關系。
教師:夏天,我們的臥室為什么要掛蚊帳或使用驅蚊藥呢?
學生:蚊子叮咬人,還吸人的血,并且有可能傳染疾病。
學生:它有一個像注射器針頭一樣的嘴,刺破我們的皮膚,吸我們的血。
教師:比喻的很形象。但是不能說它有嘴,應該叫口器。昆蟲取食的結構都稱為口器。下面是幾種常見的昆蟲的口器。討論一下哪種昆蟲屬于哪一種口器。
學生:蚊子、蟬是刺吸式的,蝗蟲是咀嚼式的。
學生:說出理由來。
學生:蚊子、蟬需要刺破人的皮膚或樹皮才能吃到食物,而蝗蟲必須把莊稼葉子切斷并嚼碎才能吃下去。
學生:我知道了,昆蟲長有什么樣的口器要和它吃得食物一致。蜜蜂既要吃花粉,還要吸花蜜,它就是嚼吸式的口器。蒼蠅舔食糞便和食物,是舔吸式口器。
教師:對。你們再想想貓頭鷹、鴨子、啄木鳥等鳥,它們的足和喙一樣嗎?為什么?
學生:不一樣。貓頭鷹是吃田鼠的,所以它的喙向下彎曲,而且很尖,很容易撕裂老鼠的皮肉,它的爪子很強壯,而且有特別鋒利的鉤爪,能夠牢牢地把老鼠抓住。
學生:它們的形態結構不光和吃的食物一致,也必須能夠適應生活環境。比如鴨子,它的足長著蹼,適于游泳,它的喙扁而平,適合從水中濾食。
教師:你們都很聰明。所以說動物的形態結構與其生活習性以及生活環境有密切的關系。是一種什么關系呢?
學生:適應關系。教師:同學們!通過觀察,你們發現動物的身體形態結構與其食物、習性以及生活環境有什么關系?
學生:各種動物長期生活在不同的環境里,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形成了不同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活習性,因此動物的形態結構與它們的生活習性是相適應的。
教師:科學家從動物的形態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受到種種啟示,于是模擬動物某些器官的結構和功能,創造出新設備和新技術。比如,模擬鳥制造了飛機;模仿青蛙的煙設計出了可監視飛機飛行和起飛、降落情況的“電子蛙眼”;模仿蜻蜓翅痣的特點,在機翼末端的前緣加上類似的加厚或配重,減輕了飛機飛行中的顫振;模仿蒼蠅的眼睛制成了“蠅眼”照相機,一次就能拍到1000多張清晰度很高的照片……。所以,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要好好的學習生物學知識,為人類發展進步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七、板書設計
第一節 在實驗室里觀察動物
一、觀察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二、昆蟲口器與其食性的關系。
三、鳥的喙、足與其食性、生活環境的關系。
四、動物的形態結構與它們的生活習性是相適應的。
一、教學設計思想
本節主要通過學生在實驗室里對常見動物標本、模型及實物的觀察,學會觀察動物的形態結構的一般方法;通過對幾種鳥的足和喙、昆蟲的幾種口器的觀察,樹立動物體的形態結構與其食性、生活習性及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在“實際用”欄目中,通過一些具體的例子簡要介紹了一些仿生學的知識,以此來引起學生學第一節 在實驗室里觀察動物 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思想
本節主要通過學生在實驗室里對常見動物標本、模型及實物的觀察,學會觀察動物的形態結構的一般方法;通過對幾種鳥的足和喙、昆蟲的幾種口器的觀察,樹立動物體的形態結構與其食性、生活習性及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在“實際用”欄目中,通過一些具體的例子簡要介紹了一些仿生學的知識,以此來引起學生學習動物學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常見的動物形態。
2.嘗試在實驗室里觀察動物。
3.舉例說出動物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與其生活環境、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
能力目標
嘗試觀察研究動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標
1.體驗與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2.形成動物形態結構、生理機能與其生活習性、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基本生物學觀點。
三、重點難點
1.學會觀察動物形態結構的一般方法。
2.樹立動物的形態結構與其食性、生活習性及其生活環境相適應。
四、教學過程
導入:在我們的生物實驗室里有各種各樣的動物標本和實物。魚、青蛙、蛇、家鴿、家兔等是你們熟悉的,怎樣來觀察它們、認識它們呢?以家兔為例說說看。
新課教學
教師:誰來說一說我們應該怎樣來觀察它們、認識它們?
學生:得有一個觀察順序。先看它長得什么膜樣,身體的顏色,再看頭、脖子、身子四肢、尾巴。
學生:還要看它各部分有什么具體的特點。比如家兔的頭部,有一對長長的耳朵和一對紅眼睛,還有一張三片嘴。
教師:很好!不過應該說生物學的專用術語,就是頭、頸、軀干、四肢和尾部。觀察動物的形態,一般是先整體后局部,先觀察動物的體形、體色,再逐步觀察動物的各個部分。對各個部分的觀察,一般由前向后進行。觀察完各個部分后,我們還要再由局部回到整體,了解各個部分在整體中所處的位置以及各個部分的相互關系。
教師:夏天,我們的臥室為什么要掛蚊帳或使用驅蚊藥呢?
學生:蚊子叮咬人,還吸人的血,并且有可能傳染疾病。
學生:它有一個像注射器針頭一樣的嘴,刺破我們的皮膚,吸我們的血。
教師:比喻的很形象。但是不能說它有嘴,應該叫口器。昆蟲取食的結構都稱為口器。下面是幾種常見的昆蟲的口器。討論一下哪種昆蟲屬于哪一種口器。
學生:蚊子、蟬是刺吸式的,蝗蟲是咀嚼式的。
學生:說出理由來。
學生:蚊子、蟬需要刺破人的皮膚或樹皮才能吃到食物,而蝗蟲必須把莊稼葉子切斷并嚼碎才能吃下去。
學生:我知道了,昆蟲長有什么樣的口器要和它吃得食物一致。蜜蜂既要吃花粉,還要吸花蜜,它就是嚼吸式的口器。蒼蠅舔食糞便和食物,是舔吸式口器。
教師:對。你們再想想貓頭鷹、鴨子、啄木鳥等鳥,它們的足和喙一樣嗎?為什么?
學生:不一樣。貓頭鷹是吃田鼠的,所以它的喙向下彎曲,而且很尖,很容易撕裂老鼠的皮肉,它的爪子很強壯,而且有特別鋒利的鉤爪,能夠牢牢地把老鼠抓住。
學生:它們的形態結構不光和吃的食物一致,也必須能夠適應生活環境。比如鴨子,它的足長著蹼,適于游泳,它的喙扁而平,適合從水中濾食。
教師:你們都很聰明。所以說動物的形態結構與其生活習性以及生活環境有密切的關系。是一種什么關系呢?
學生:適應關系。教師:同學們!通過觀察,你們發現動物的身體形態結構與其食物、習性以及生活環境有什么關系?
學生:各種動物長期生活在不同的環境里,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形成了不同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活習性,因此動物的形態結構與它們的生活習性是相適應的。
教師:科學家從動物的形態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受到種種啟示,于是模擬動物某些器官的結構和功能,創造出新設備和新技術。比如,模擬鳥制造了飛機;模仿青蛙的煙設計出了可監視飛機飛行和起飛、降落情況的“電子蛙眼”;模仿蜻蜓翅痣的特點,在機翼末端的前緣加上類似的加厚或配重,減輕了飛機飛行中的顫振;模仿蒼蠅的眼睛制成了“蠅眼”照相機,一次就能拍到1000多張清晰度很高的照片……。所以,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要好好的學習生物學知識,為人類發展進步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七、板書設計
第一節 在實驗室里觀察動物
一、觀察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二、昆蟲口器與其食性的關系。
三、鳥的喙、足與其食性、生活環境的關系。
四、動物的形態結構與它們的生活習性是相適應的
在實驗室里觀察動物 篇3
在實驗室里觀察動物 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思想
本節主要通過學生在實驗室里對常見動物標本,模型及實物的觀察,學會觀察動物的形態結構的一般方法;通過對幾種鳥的足和喙,昆蟲的幾種類型的口器的觀察,樹立動物體的形態結構與其食性,生活習性及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在"實際用"欄目中,通過一些具體的例子簡單介紹了一些仿生學的知識,以此來引起學生學習動物方面知識的興趣.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見到各種各樣的動物,但是能將動物的形態結構與其對環境的適應聯系起來進行認識的很少.由于,各種動物對環境都有一定的適應,這種適應有會表現在動物的某些結構特征上,因此,學生會對探究動物身體結構與環境適應之間的關系產生比較濃厚的興趣,這可以作為進行本課教學的切入點.
教師課前應做好一定的準備,事先準備好幾種常見動物的實物或標本;繪制好不同鳥類的喙和足,不同昆蟲口器的掛圖或幻燈片.
進行教學時,教師可首先敘述一兩例動物對環境適應的例子(如克格倫島上昆蟲的殘翅和翅特別發達就是對該島上多風環境的適應.),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然后,教師簡單介紹觀察動物的方法并安排學生對事先準備好的動物或標本進行觀察.同時,思考這些動物的結構特點是怎樣適應生活環境的.接著,逐步完成對幾種鳥類的喙和足,以及幾種昆蟲口器形態結構的觀察和分析.在"探究竟"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完成對"大家談"中問題的討論引導學生認識"動物的身體形態結構與其食物,習性以及生活環境之間所存在的關系".最后,安排學生對"實際用"進行閱讀,體會仿生學研究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描述常見動物的形態.
能力目標 常識在實驗室觀察動物.
情感目標 形成動物體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與其生活習性,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基本生物學
觀點.
三, 重點 難點
本節的重點是訓練學生在實驗室觀察動物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動物體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與其生活習性,生活環境相適應" 的基本生物學觀點.因此內容比較簡單,不存在比較抽象和難于理解的知識點.
四,教學媒體 幾種動物的實物或標本
五,課時建議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前準備
本節課的引入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師可以利用身邊常見的動物進行引入,如:雞和鵝都屬于家禽,但是在形態結構上確有很多不同,這是為什么呢
教師也可以敘述一些動物對環境適應的實例,激發學生的興趣,以進行引入.
(一)教師根據擴展資料講解動物觀察的方法,簡單介紹順序觀察和對比觀察的概念.
(二)教師安排學生分成觀察小組,各小組對準備好的實物或標本進行觀察和交流.同時思考:這些動物的身體各有哪些特點 這些特點與它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性有什么關系.
(二)布置學生按照對比觀察的方法觀察不同鳥類的喙和足,結合已有知識分析并討論"不同鳥類的喙和足的區別及其與各自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性相適應的方式".
(三)教師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不同昆蟲的口器,并討論分析這些昆蟲的口器屬于哪一類,這幾種口器與食物之間的關系.
在教師的引導下,激發對動物知識進行探索的興趣.
探究竟
在各小組基本完成觀察后,教師組織各組進行交流,請不同意見的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并最終得到初步的共識:動物的形態和結構特征與其生活習性和生活環境相適應.
在學生觀察和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以討論的方式完成課本的"探究竟2".
參照課本的"技能卡"結合教師的講解認識觀察動物的基本方法.
按照教師介紹的觀察動物的一般方法,對事物或標本進行觀察,認識動物的形態特征和結構對其生活習性和生活環境的適應,并通過討論初步達成共識.
觀察不同鳥的喙和足,判斷這些鳥的食物和生活環境.
觀察幾種昆蟲的口器,分析不同口器與昆蟲食性的關系.
上課前,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事先準備好幾種常見動物的實物或標本;繪制好不同鳥的喙和足,不同昆蟲口器的掛圖或幻燈片等.
大家談
本節涉及的知識內容較少,主要是使學生形成一個生物學的基本觀點——動物的形態結構與其生活習性和生活環境相適應.而通過"探究竟"的觀察和分析,學生對此已有了初步的認識.本部分是本節教學的一個中心,教師應組織學生在前面認識的基礎上充分進行討論形成"動物的形態結構與其生活習性和生活環境相適應"這一觀點.
在教師的組織下,針對課本的"大家談"進行討論,認識"動物的形態結構與其生活習性和生活環境相適應"的關系.
知識鏈
本部分總結了前兩部分的答案.在前面的探究和討論過程中已經基本加以解決,在這里教師可以簡單加以總結.
對前面得出的結論加以總結.
實際用
本部分介紹了一些關于仿生學與人類生活關系的知識.教師可首先安排學生進行閱讀,然后對仿生學研究的成果和前沿加以簡單介紹.
閱讀課文,體會動物研究的重大意義.
七,板書設計
第三章第一節 在實驗室里觀察動物
一,觀察動物的方法
(1)順序觀察
(2)對比觀察
二,動物的形態結構與其對環境的適應
三,實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