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春》(精選14篇)
朱自清的《春》 篇1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單純,主題明朗,語言優美,人們往往把它解讀為一篇“春的贊歌”。其實這是一種誤讀。《春》與朱自清眾多的寫景抒情散文一樣,看似晶瑩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卻像一杯醇酒一般,蘊涵了綿長而清洌的韻味與芳香,要真正品嘗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在這篇“貯滿詩意”的“春的贊歌”中,事實上飽含了作家特定時期的思想情緒、對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現了作家骨子里的傳統文化積淀和他對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終在尋覓著、營造著一個靈魂深處的理想世界——夢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頗不寧靜”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紛擾,使他在幽閉的書齋中“獨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學。“荷塘月色”無疑是經過了凄苦的靈魂掙扎之后,找到的一方幽深靜謐的自然之境,曲折地體現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則使他的夢的世界走向了一個開闊、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領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后者自然是前者的延續、轉化、提升。但不管這兩個世界有多么不同,它們都源于朱自清的一種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春》確實描寫、謳歌了一個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靈世界的一種逼真寫照。
朱自清的絕大部分散文都標有寫作時間乃至地點。而惟獨《春》既無時間,也沒地點,也未曾收入他早期出版的《蹤跡》(1924年)、《背影》(1958年)、《你我》(1936年)等集子中。于是有人推測說:“《春》大致寫于1928年至1937年。”也有人認為:《春》是一篇“少年氣盛”之作,時間當在1924年之前。近年來出版的朱自清的幾種作品集(如《朱自清散文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中,《春》的末尾都標有出處:“原載朱文叔編《初中語文讀本》第1冊1933年7月版。”這冊語文教材從何處何年選載,我們尚不可知,但它至少使這篇經典散文的寫作時段縮短了4年——即1928年至1933年之間。也有人考證說這篇散文是專門應《初中語文讀本》之邀創作的,此說還有待進一步證實。因此我主觀妄斷,《春》應該寫于作者赴英留學歸來之后的1933年,作者經過了一場“精神危機”,幾年的留學使他改變了心境、開闊了視野,看到了新的生活前景。明白了《春》的寫作時間,對于我們把握作家的思想感情脈絡,領悟作品的深層意蘊,是十分必要而有意義的。
細讀,我不由地有這樣一種感覺:這是一個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對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種自信和自尊,編織著自己的理想之夢。這是一個經歷了“心靈煉獄”的知識分子,在大自然溫暖的懷抱中,他沉醉其間,詩情聯翩,感受到了一種“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心靈沖動。他從時代的“十字街頭”撤退下來,又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我總覺得,朱自清筆下的“春景圖”,不是他故鄉江浙一帶的那種溫暖潮濕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種壯闊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畫家筆下那種如實臨摹的寫生畫,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啟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靈釀造出來的一幅藝術圖畫。在這幅圖畫中,隱藏了他太多的心靈密碼。
朱自清研究專家吳周文先生說:“在很多散文中,朱自清慘淡經營詩的意境,將人格美的‘情’與自然美的‘景’兩者交融起來,創造了情與景會、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這種境界的構思,整個地展現自我人格,以美妙的意象作為人格的外化手段,于是他的筆下,自然美成為自我人格的精神擬態,或象征性的寫照;個人特定的情緒、思想,也因自然美的依附,得到了詩意的寫照,或者說得到了模糊性的象征。怎樣創造這種意境,完成自然美與人格美二者的附麗與連結?對此,朱自清則是繼承弘揚以形傳神、重在神似的藝術精神這一整體性的審美把握,加上‘詩可以怨’的審美理想的制導,生成了風格的隱秀與清逸的色彩。”(吳周文《詩教理想與人格理想的互融》,《文學評論》1993年第3期)對朱自清散文的深層意蘊,我以為這些話是深中肯綮的。朱自清屬于那種感情和感覺特別敏銳、細膩、真摯的人,對大自然的四季變化和山水花鳥等等,又有著特有的親和情懷和觀賞興致。他的寫景,往往是景中有“我”,“我”中有景,景“我”合一。他所以要調動起自己的一切感官以及思想和情感,反復品味、字斟句酌、“用筆如舌”,正是要把自己的全部人生、人格投入到大自然的形神中去,讓自然的美與他人生的美渾然為一。他不像魯迅,在描寫自然中采取一種超然的、審視的態度,甚至不惜寫了自然的丑來;他也不像周作人,在刻畫自然中沉溺其間、忘卻自己,恨不得化為自然的一部分。朱自清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是投入的、虔誠的,但同時又是自覺的、清醒的。從這一點來說,他是最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的真諦的。在《春》這篇簡短而明朗的散文中,同樣體現了他的人格操守和審美理想。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在朱自清所有的散文中,開篇就寫得如此明朗、歡快、昂奮的作品,似乎還不多見。這不是一個不諳世事的青少年的作文,這是一個飽經憂患的中年知識分子的精心之作。作者所以有這樣一種心境和情緒,一定是因為他走過了一段最陰暗的日子后,找到了一種柳暗花明的感覺。他是在借明媚的春光,抒發自己的一種心境。“盼望著,盼望著”,動詞的疊用,顯得突兀、有力、急切,隱含了他曾經的陰暗、苦悶歲月,以及在那煎熬中對未來的苦苦求索。現在光明終于降臨到了眼前,他怎么能按捺住歡欣鼓舞的心情呢?“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這是初春的朦朧景象,但又何嘗不是他此時此刻的內心體驗呢?
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現的是一個欣欣向榮、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綠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開的桃樹、杏樹、梨樹,在如火如荼的花團中,飛舞著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溫馨的天空中,吹拂著軟和的楊柳風,氤氳著土香、草香、花香的氣息,彌漫著各種鳥兒動聽的樂曲,還有牧童嘹亮的笛聲……作者在這里把大自然寫活了、寫足了、寫透了,把大自然詩化了。在這一幅詩化的春景中,作者卸掉了一切的思想情感重負,一頭撲入了這春的世界中,就像一個孩子投入了母親的懷抱一樣。他想在綠草如茵的草地上打滾、踢球、賽跑、游戲,盡情地體驗生命的活潑與自由。他全身心地動用自己的視覺、嗅覺、聽覺、想像、幻想,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與撫愛。在這里,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變得如此美好。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深切地體驗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燦爛,展現了他赤子一般的情懷和天真無邪的個性。
但這種美麗的生命體驗畢竟是暫時的、甚至是虛幻的。朱自清信奉“剎那主義”,并把它當做醫治心靈創傷的良藥,而他又深知自己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肩上的重任,作為一個普通人還有許許多多不容推卸的義務。他要追尋一種有為、有價的人生,他要精心地、甚至是刻意地去完善自己的道德和人格。因此在《春》的后半部分,作品歡快的調子突然變得舒緩、沉靜,出現了綿綿的春雨、朦朧的晚景、為生活行色匆匆的人們、辛勤勞作的農民。超然的自然景觀巧妙地轉換成了一幅現實圖畫,朱自清也從夢的世界回到了濕漉漉的土地上。“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在這里寫的是春天里奔波和勞作的人們,更是寫自己的心理、決心和希望。
文章寫到這里,其實可以打住了。但朱自清卻給了我們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尾,使春天的意象變得更為完整、瑰麗,使朱自清的人生、人格變得更加耀人眼目。他連用三個比喻謳歌春天,把春天形容為新生的娃娃、美麗的姑娘、健壯的青年。使舒緩、沉靜的格調驀然剛健、清新起來,與作品的開頭緊緊呼應;把滑向平實的現實情境又突然推進到了作品上半部分營造的那種明朗、歡快的意境中去,整個意境又連成了一片。春天的“新”、“美”、“力”,注入了朱自清的整個身心,朱自清也化入了整個春天,在春天的引領下執著前行。朱自清獲得了“新生”。
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春》是風格演變特別明顯的篇目。究竟是哪些原因促成了這種演變?這篇散文在朱自清的創作中具有哪些特別的意義?依然值得我們去探究。
朱自清的《春》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有感情的朗讀,從而感知課文內容,總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清思路,尤其要能理解作者在觀察中的思維活動。
3、學習作者抓特點,多角度,按順序的景物描寫方法,并運用于練筆中,使景物描寫的能力能夠有所提高。
4、對文中精彩的句段能夠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以鼓勵為主,但要注意引導 的方向性。)
5、在語法上,要掌握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方法。
6、從本文的學習中,初步學會閱讀文章和欣賞文章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從作者的觀察思維中學習描寫景物的一般方法。
2、掌握閱讀和欣賞優美文章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學這類文章的能力。
3、掌握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并能夠充分運用聯想和想象運用這兩種修辭方法。
【教學安排】
兩課時。(有條件可增加一節活動課。)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在反復朗讀中形成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機,體會作者積極熱情的思想感情。
2、把握文章的總體結構。
3、學習作者景物描寫的方法。
4、揣摩文章中的精彩句段,體會比喻、擬人在景物描寫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1’)
法國有一位雕刻家,叫羅丹。他曾經說過一句話相信大家一定聽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的確,我們的生活充滿了美。春天也是一種美,春回大地,萬象更新,帶來了溫暖,帶來了生機,帶來了力量。(展示春的圖片)古往今來,許多文人描繪過春天,歌頌過春天,由此產生了許多不朽的篇章。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是一篇贊美春的頌歌,學習的重點是要體會春天美在哪里。他的作者是──朱自清。(板書)
二、朱自清(1’)
朱自清,字佩弦,是著名詩人和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樸素,描寫細膩,感情真切,富有自然美,讀后令人回味無窮。他熱愛自然,觀察自然,描繪自然,他的寫景散文,無不寄托著對大自然的無限深情。
他早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后來在英國留學一年,回國后,在清華大學任教授。他于1948年去世,享年50歲。他留下來的著名作品有:《荷塘月色》、《背影》和《綠》,這些文章我們在中學里都會學習到。今天我們先來學習他的《春》這篇文章。
三、朗讀(16’)
1、(6’)請一位同學朗讀課文,大家要用你的心去領略春的風光,春的氣息。在讀的過程中有遇到好的詞和句,就用筆把它劃下來,這不僅是我們學會欣賞,提高鑒賞能力的第一步,而且也是閱讀課外文章,積累詞匯的一種常見方法。
正音正字:“水漲起來了”的“漲”,“漲”是多音多義字:
水漲(zhǎng) 巢(cháo) 應和(hè) 暈(yùn) 剿(cháo) 蓑(suō) 迷藏(cáng) 醞釀(yùn niàng) 散:散(sǎn)在草叢里 散(sàn)會 籠(lǒng)著一層(céng)薄(bó)煙
自由練習:
明確:文章中有對春天的贊美,有對春天的描繪,有對春天的期待,現在請大家對照課文想一想,朱自清是懷著怎樣的心情來面對春天,描寫春天的?
明確:飽含著對春天的無限熱愛,對春天萬象更新的無限贊美,從而讓讀者感受到他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給人以進取的鼓舞。
(可以從課文中一些積極的詞匯體現。)
2、通過這種感情作者在描寫春天的過程中有沒有按照一定的順序?(是先贊美,還是先描繪,或者是先期待?現在請朗讀一下課文的第一段,看看作者的熱愛之情最初是體現在哪里?)
四、分析精彩句段
1、從對春天的盼望開始:(3’)
現在請同學們整齊的朗讀第一段,注意讀出作者期盼的語氣。想一想,這一段哪里寫得好?
⑴ 為什么要連用兩個“盼望著”,用一個不也同樣可以表達作者期盼的心情?
明確:這種疊用,一方面表達了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 如我們在叫喚朋友或者父母親的時候,叫兩聲往往要比叫一聲更加急切一些。)另一方面,也把讀者的心懸起來了。(盼望著,盼望著什么?心往上提了一級, 沒寫,還是一個盼望著,急了,心情又提了一級, 到底盼望著什么?東風來了,為什么東風來了會讓作者如此興奮?答案還沒出來,心又上了一個臺階,最后作者才寫道,“春天的腳步近了”,原來作者是在盼望春天。這就給我們讀者一種渴望讀下去,探究他后面到底寫什么的愿望,從而引起共鳴。
通過這樣一種疊用,作者在文章一開頭不僅表達了自己急切和渴望的心情,而且將讀者的心牢牢的抓住,使讀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⑵ 為什么只是春天的腳步近了,而不直接寫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明確:此時春天還沒有到,所以一個“近”字非常準確。把春天擬人化,寫它的腳步,仿佛一個你最喜歡的人在遠處向你招手,緩緩地向你走來,一種欣喜之感油然而生,讓人倍感親切。
⑶ 一句很樸實很平凡的語言,為什么我們能體會出這么多的東西呢?這就涉及到我們閱讀文章的一種能力:品味和欣賞。(課本P51)
引出第三單元提示,聯系到本單元的四篇課文,有春天,有冬天,有秋天。春風秋雨冬雪,大自然是美的。但是朱自清筆下的春最美,最需要我們來品味和欣賞。
如何品味和欣賞呢?方法之一就是體會文章中的修辭。在第一段中作者運用了哪兩種修辭?(擬人和反復),通過兩種修辭手法,表現了對春天的盼望,這是文章的總起。此時春天還沒到,只是近了。接下來呢,春天來了,……
2、繪春:接下來呢,春天來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請同學們朗讀第二段。(8’)
⑴ 看到了山,水,太陽。(可以看出這是對春天的──描繪)
⑵ 從這一段開始,作者已經開始在描繪春天了,既然它已經來到了作者的面前,為什么他不開始從最細小的一草一木寫起呢?
明確:這一段是對春天的一個整體的描繪。為什么會先有一個整體的印象呢?因為這是一種視覺的規律。假如現在來了一個新同學,他就站在門口,我們先會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們才會去看他穿著什么樣的衣服,什么樣的鞋子,什么樣的發型,等等,再接下來,我們將會看到他衣服的顏色,鞋子的顏色,甚至是品牌等等。(或者以自己第一天見面為例。)
所以,在這一段里,作者描寫了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生動景象。
景象:一切,山,水,太陽。
知識點:
一切,說明了沒有一個例外,眼睛所看到之處都是。
然:“的樣子”,表示一種狀態。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張開了眼。”是擬人寫法,很形象很具體地寫出了春天剛到時的特點。
“朗潤”表示明朗、潤澤。因為春天到了,山草變綠,林木抽芽,色彩變得非常鮮明,山色由暗淡漸漸明朗,樹木由枯萎轉為潤澤。給人一種清晰明亮的感覺。(點擊朗潤的山的圖片。)
水漲是因為冬天的冰雪融化造成的。(冬去春回)
寫太陽,擬人。用“紅”來描繪,表現了春日融融的暖意。不會給你一種烈日的刺通感。
⑶ 這一段運用的修辭手法有擬人和排比。
排比:“山郎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作用:使句子整齊和諧,有氣勢,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情感。
朱自清在其他文章中的精彩排比還有:“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是,便從凝然的雙眼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朱自清《匆匆》)
學生優秀習作:“在上課的時候,日子從讀書聲中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寫作業時,便從舞動的筆尖上過去。每天都重復著這些,沒有什么改變。”
過渡:這一段是作者在描繪春天中的總寫,他用非常概括的語言勾畫出了春天的整體景觀。那么接下來作者就要對春天進行仔細地觀察,用他細膩的筆觸去描繪春天的美,為我們展現一幅幅春的畫面。現在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第3到第7段,思考一個問題,作者為我們展現了幾幅畫,分別以哪一種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你能否為這些畫起一個漂亮的名字?
明確:展現了五幅圖畫,分別是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
3、春草圖,請同學朗讀第3段:(11’)
⑴ 想一想,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春草圖的?
明確:
質感:嫩嫩的。寫出小草柔嫩的特點。
顏色:綠綠的。有了綠色就等于有了綠色,這里同樣也是用綠色來象征著春天里生機勃勃的景象。
生命力:首先,用“鉆”字寫出了小草頑強的生命力,這種鉆不是一下子鉆上來的,而是偷偷的鉆上來,寫出了小草在春的催發下不聲不響的長出來的樣子。
“鉆”和“偷偷”兩個字用語非常準確,作者用擬人的手法使草具有了了人堅強的性格,顯示了春早旺盛的生命力,展現了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從而使得語言更加的生動形象,同時也使沒有感情的小草變得像人那樣,有感情了。
其次,“園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表明了春草分布廣闊,綠滿大地。剛才是從一顆小草寫它旺盛的生命力,現在又從整片的小草寫它旺盛的生命力。可以看出作者對事物的觀察和描寫是多角度的,這樣子寫出來的文章就會讓人感到更加的形象具體。
再次,“坐著,躺著,打兩個滾,……捉幾回迷藏。”這一組短語作者連用了六個動詞,寫了一群天真活潑小孩子。語言是非常口語化的,就像在和一個小孩子說話一樣,非常親切,仿佛就發生在身邊一樣。
⑵ 那么為什么作者在描繪春草圖中要穿插這些小孩的畫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個共同點呢?
小,說明他們都處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氣,最活潑的時期,這個時期的生命力最為旺盛。
在春草圖中,作者將小草的畫面和小孩子的畫面組合在一起,也就是將兩個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組合起來,交相輝映,使得整個春草圖顯示出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⑶ 這些景象也正映現出了作者春天的一股強烈的熱愛之情。這種用景物的描寫來寄托作者感情的寫法,叫做借景抒情,也叫情景交融。(可以葉子、風、草為例作對比。)
如:葉子,心情好的時候是嫩嫩的,綠綠的,心情不好的時候是粗粗的.、黑黑的,或者是枯干的,或者……
風,心情好的時候是輕悄悄的,心情不好的時候是凜冽的,刺骨的。
模仿:草,心情好的時候是軟綿綿的,更好的時候,甚至是散發著陣陣清香。
心情不好的時候是──硬梆梆的,針刺般的,甚至是惡臭。
這種情景交融的寫法也是我們進行品味和欣賞文章的另一種重要方法。同時這種方法放在我們的作文中也同樣會為我們的作文增色不少。
展示優秀習作:“望著天空,看著白云,又遠又近,有一種刺眼的感覺。……一個人走在回家的路上,陽光照射在路旁的樹上,像被擊碎的玻璃落在地上。風輕輕吹過,我多想將我現在所有的感覺都寄托在風身上,讓它隨風遠去,隨風消失。呼,一天又過去了。”
評價習作: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了景物當中。
因此,學會在文章中欣賞它情景交融的地方,學會在作文中運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是我們學習這篇課文的精髓之一。因此,今天的第一個作業就是要來運用這個精髓:在接下來的四段中,自己學著欣賞這四幅畫面,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主要抓住兩個點:第一,描寫過程中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第二,哪些地方是屬于情景交融的,有什么效果?在學習運用這兩種方法的同時,有一個最基本的要求:認真的閱讀文章,帶著問題去思考。
五、作業
1、背誦第2~7段。
2、掌握字詞及課下注解,準備小測。
3、完成練習冊。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鞏固對課文中生疏字詞的掌握。
2、讓學生嘗試用所學的方法自己欣賞文章,領會作者思想感情。(需要老師的適當引導和評價)
3、掌握多種景物描寫的方法,并努力通過聯想和想象充分地運用。
〖教學過程〗
一、檢測字詞(5’)
二、導入(5’)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朱自清先生在春面前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又學習了他描繪下的第一幅畫春草圖,這幅春草圖是怎樣的呢?現在請一位同學來背誦一下這一段。
作者并不單純用春草圖來表現春天,他還描寫了春天的花,那么春天的花是怎樣的呢?請一位同學來背誦這一段。
三、春花圖(8’)
1、假如現在你手中還握著一架攝像機,按照課文的描寫,你將如何進行拍攝?
明確:從樹上似錦的繁花移到花間喧鬧的蜜蜂,最后移到地上草叢中爛漫的野花。從高到低,作者在進行景物描寫中都是按照一定的順序,這是值得我們在在作文時學習的。
2、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幅畫美不美?
誰能具體說說朱自清筆下的春花為什么能夠寫得這么美?
預計有如下幾種答案:因為朱自清喜愛春花,在描寫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知識廣博,語言美,在描寫中使用了修辭手法。(引出修辭)
3、這段話共有幾句話?
五句。
想想每句話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寫出了春花的什么特點?
明確:
⑴ 擬人,寫春花報春的氣勢。
⑵ 比喻,寫春花色彩的艷麗。
⑶ 通感,寫春花氣味的甜香。
⑷ 襯托,寫春花數量的巨大。
⑸ 比喻,寫春花種類的繁多。
總的特點:春花萬紫千紅,爭芳奪艷。
(附:用擬入,寫桃樹、杏樹、梨樹;不簡單地說花朵開得茂盛,而以“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描述,寓樹以人的情態、動作,“趕趟兒”,表明爭先恐后地,要趕上這一趟兒,趕春天,趕春光,百花爭春,這就把是寫活了。用比喻,1,寫花色的艷麗,不直接說出紅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來比喻,不僅使色彩更鮮明,而且激起讀者豐富的想象。2,為什么要把遍地的野花比喻成眼睛、星星?沒有直接寫到太陽,但卻能夠讓人感受到一股明媚的陽光,沒有直接寫到風,但卻能夠讓人明顯地感到一股習習的春風。)
從中,我們看到,五句話,寫了五層意思,層次極為分明,都圍繞著春花寫,中心十分突出。從中我們是不是能獲得一些對作文很有幫助的啟示呢?──寫文章要圍繞中心寫。在圍繞中心寫的同時,我們還要注意,讓文章更加的精彩,讓你所描繪的事物更加的形象可感,這就非常需要修辭的運用。就像作者把野花比喻成眨呀眨的星星,很含蓄的寫到了風,寫到了太陽,使整個畫面充滿了動感。同時他也將這段對春花的描寫引到了下一段對春風的描寫。現在請全班同學朗讀第5段。
四、春風圖(10’)
請一位同學起來背誦這一段。
春草和春花,都是具體的、形象、可感的事物,作者容易寫,我們也容易讀。而春風是一個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東西,作者怎樣去寫呢?
1、作者寫春風的基本思路是怎樣的?
先寫風的溫和,再寫風的香氣,后寫風的和悅。
2、這三個方面分別是從人的哪些感覺來寫的?
觸覺、嗅覺、聽覺。
3、作者從觸覺寫春風,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比喻,把春風比成母親的手。
為什么要把春風比成母親的手,而不比成父親的手,或者其他什么人的手呢?
明確:母親手的普遍特點是溫順柔和,而父親的手的特點是粗廣剛毅。因此,這一比喻從觸覺的角度非常巧妙的寫出了春風的溫暖和柔情,把本來看不到摸不著的風形象化了。同時這個比喻也印證了前面古人所講的“吹面不寒楊柳風”。因為對同一自然景物的感受往往會因為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人不同而不同,但是春風卻不一樣,古往今來,人們對春風的感受卻是一致的,像母親的手和吹面不寒都具有共同的特點。
4、剛才說了,風本來是沒有味道的,這里哪來的香味?
這是因為作者通過嗅覺感受到了春風帶來的各種氣息,有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有青草味兒,也有花的香,寫出了春風的香甜和醉人。
5、作者還借助聽覺寫出了風的和悅,請問他聽到了什么?
鳥兒“清脆”、“宛轉”的叫聲,牧童“嘹亮”的短笛聲,和輕風流水應和,這是多么動聽的音樂。
6、以上我們看到作者從觸覺、嗅覺和聽覺三個方面,把無形無色的春風寫得有聲有味,美妙感人。再看到春花圖,作者也同樣運用了這三種感覺,還有視覺。從中,我們看到,文章對春景寫得如此具體生動,是和作者多方面的感覺和深切地感受分不開的。這里我們又獲得了一種啟示:要獲得實際感受,就耍仔細觀察,觀察就是要把五官一齊開放,使大腦同時通過五條渠道去認識和表現事物。這也是我們經常說的要在實踐中提高觀察能力的一種途徑。
五、春雨圖(5’)
那么春天的雨又是如何的呢。請同學們朗讀第6段。讀完后思考或者自由討論兩分鐘,讓學生上臺填寫表格。(目的是讓學生試著用自學或探討學習的方式欣賞文章。)要說出體現在哪里。
明確:
順序,由物及人,由近及遠。
修辭,排比,比喻。
特點,細密,輕盈。
六、迎春圖(5’)
以同樣的方法學習這一段。
七、贊春(4’)
請同學朗讀8~10段。說說這三段贊頌了春天的什么特點:生機勃勃,千姿百態,充滿活力。
八、活動(3’)
你喜歡朱自清先生描繪的哪一幅圖畫,為什么?甚至可以只就其中的某一個字或詞談談體會。
九、總結(1’)
評價同學的談話。從文章中作者體現出來的感情,到從作者景物描寫的方法給讀者的啟示,要求學生能夠運用這種寫作方法進行作文。
十、作業
1、背誦全文。
2、預習并讀熟《古代詩詞五首》。
朱自清的《春》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為春光篇,五篇課文描述了春天的不同風光,語言優美而生動。《春到梅花山》位于五篇課文中的第四篇,上承《春筍》、《雨點》和《小池塘》,下接《草原的早晨》,記敘了早春時節梅花山梅花盛開時的動人景象和人們游覽梅花山、觀賞梅花的情景,是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
二、說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結合我對教材的理解和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按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6個字只識不寫。認識4個偏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感悟人們對梅花的喜愛。
3、感受早春梅花山梅花盛開的美麗景象,激發學生熱愛生機勃勃的大自然。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感受梅花開放時的動人景象,難點則是感受人們對梅花的喜愛。
這篇課文可分兩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課時:
1、初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字音,學寫1-2個生字。
2、重點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在讀中感悟人們對梅花的喜愛。
3、感受早春梅花山梅花盛開的美麗景象,激發學生熱愛生機勃勃的大自然。
第二課時:
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感受人們游覽梅花山、觀賞梅花的情景。
2、指導在田字格中正確書寫生字。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第一課時。
三、說教法與學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教”,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體現。為了達成上述的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課文特點,遵循閱讀規律和兒童認知規律,本課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講解法、提問法,點拔法、演示法等,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和語言美,激發學生熱愛生機勃勃的大自然。一年級學生具有好奇、愛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點,他們的思維又以直觀、形象為主,因此,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直觀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提高教學效益。
四、說教學程序
本課我的課堂將通過欣賞梅花,初步感知;品讀課文,體會感悟;趣味復習,自主識字;個性作業,拓展延伸四個環節來組織教學。
一、欣賞梅花,初步感知
上課伊始,我對學生說:“小朋友們,春姑娘已經悄悄地來到了我們身邊,她喚醒了嫩生生的竹筍,喚醒了沉睡的小池塘,今天,春姑娘又來到了梅花山,一朵朵梅花張開笑臉正迎接著她呢!”我用“春姑娘”將舊知與新知串聯,幫學生回顧這個單元學過的課文,讓學生對知識有個系統的概念。由此引出課題,在齊讀課題后,問學生:“你們想不想去梅花山看梅花呀?”這時,我一邊播放梅花山的錄像,一邊范讀課文,帶著學生一起去踏春賞梅,學生很快就進入了學習情境中。接著讓學生自己品讀課文,讀后請出生字寶寶,開火車認讀生字詞。根據一年級孩子的認知規律,通過循序漸進的方法,先帶拼音讀,再去拼音讀。
二、品讀課文,體會感悟
在教學課文第一自然段時,我從第二自然段的一句話“人們喜愛報春的梅花。”入手,拋出問題:“人們為什么喜愛報春的梅花呢?答案就在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中。”引導學生自己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思考。學生讀完后,交流人們喜愛梅花的理由。這時我以學定教,隨機生成,學生交流到哪處,就品讀到哪里。當學生交流到梅花的美麗時,我運用多媒體畫面,展示美麗的景色,幫助學生理解感悟。在直觀畫面與想象相結合中,引導學生體會美文,朗讀美文。在理解梅花“你挨著我,我挨著你”的意思時,我先讓同桌一起來做挨的.動作,再用直觀的圖片展示梅花“你挨著我,我挨著你”的樣子。讓學生在老師創設的情境中邊讀,邊想,邊議,通過想象,通過表演,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我用圖片幫助學生理解“晶瑩透亮”的意思,問學生梅花看上去為什么會晶瑩透亮,學生通過圖片不難看出,在陽光的照射下,梅花是光潔透明的。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所以,當學生交流到梅花的清香時,我給學生補充一首王安石寫的《梅花》,并告訴學生這里的“暗香”指的就是淡淡的清香。用王安石的這首詩在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理解的同時,也豐富了學生對古詩詞的積累。人們喜歡梅花是因為梅花的美麗和清香,這兩個原因,學生很容易找到,但是還有一個原因是隱藏在課文中的,學生不容易發現,那就是梅花的不怕冷,如果學生找不到,我就引導學生想一想為什么說梅花是報春的花呢?讓學生在第一自然段中再找一找。寒氣還沒有退盡,滿山的梅花就開放了,這說明梅花不怕冷。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體會到了人們喜歡梅花的三個原因:美麗、清香和不怕冷,此時,再次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配上音樂,通過讀,表現出自己對梅花的喜愛。
三、趣味復習,自主識字。
在低年級的語文學習活動中,趣味性是相當重要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首先要喚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努力創設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環境。在復習課文中的生字時,我創設這樣的情境,出示一株梅花樹,對學生說:“小朋友們今天學得可真認真,老師要獎勵你們,帶你們去看一株與眾不同的梅花樹。這株梅花樹上的梅花還沒有完全開放呢。如果你們能讀出梅花花骨朵兒邊上的生字,那么,梅花仙子就會讓這些花骨朵兒全都開放。”在精心的設計之下,枯燥乏味的生字復習在學生眼中也就變得十分有趣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就容易調動起來。
指導學生學習寫字時,我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自主交流如何記憶字形,我適當點撥和指導。讓學習自己選擇一、兩個比較難寫的字來學,隨后播放一段舒緩的音樂讓他們在一個安靜的氣氛中專心寫字。最后投影優秀的字做示范,以此激勵學生寫好字。
四、個性作業,拓展延伸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為此,我布置了自選課外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搜集有關梅花的詩句,讀讀背背。
3、利用雙休日和家人出去踏春賞梅,欣賞梅花盛開的景象。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可以達到課堂向課外拓展延伸的目的,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體會學的歡樂。
五、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課文的思路,教師的教路,學生的學路融為一體。綜上所述,我板書設計如下:
4春到梅花山
美麗
喜愛清香
不怕寒冷
這是第一課時的教學,在第二課時中,我重點教學第二自然段,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人們游覽梅花山、觀賞梅花的情景。
朱自清的《春》 篇4
一、課前準備
1運用工具書查閱生字詞,并閱讀感知課文內容,體會文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提示:可以朗讀有關“春”的美文片斷、詩,也可展示自己找到的圖片或是自己畫的畫,還可以唱有關“春”的歌曲,跳表現“春”的美好的舞蹈。
二、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讓學生學習如何有感情地朗讀抒情性課文;能夠運用比喻、擬人和排比的修辭手法描寫景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課前準備,學生整體感知了課文的內容,初步體會到作者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2)通過導入中的自由表達,提高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
(3)通過朗讀提高學生朗讀課文的能力。
(4)通過討論,思考,回答,讓學生體會比喻、擬人和排比等修辭手法在寫景文中的作用。
(5)通過寫法討論,讓學生學會運用這些修辭手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要讓學生體會到文中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高尚情操。
三、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描寫。
四、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看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的這幅畫,你們能告訴我,畫上畫的是什么季節嗎?(學生:春天)對,是春天。我很喜愛春天,把這幅畫推薦給你們欣賞。同學們,現在誰想用自己最喜愛的方式向其他同學表達你對春天的喜愛之情?(學生各顯其能,教師給學生的表現以恰當的表揚)。今天,我們來學習《春》這篇課文,看看朱自清先生是如果用他的筆來表達自己對春天的喜愛之情的。
(二)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分組朗讀:(每四人一組)讓學生在小組內朗讀自己最喜愛的段落,要求一定要讀出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其他組員可幫助他指出其中不足的地方。
2朗讀展示:讓學生自愿舉手在全班同學面前讀自己喜愛的段落,展示自己的朗讀水平。教師指導并恰當鼓勵。
3教師范讀學生沒有讀到的段落。
(三)簡析課文,明確文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
形式:探究
1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
2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對春天的喜愛之情的?
小組討論,回答,教師指導。
(要點:草,花,風,雨,人;恰當地運用了比喻、擬人和排比等修辭手法。)
3你最喜愛哪幾個句子或哪個段落?原因是什么?你能仿照它造幾個句子或寫一段話嗎?
學生思考,組織語言,回答。
注:對學生大膽合理的想象予以肯定和鼓勵,在糾正學生錯誤的時候語氣要委婉。
(四)探討寫作方法,指導學生的寫作
作者朱自清把春天描繪得這么美,像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他為什么能寫得這么好?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指導。
(要點:因為作者善于用自己的眼睛看(視覺),用耳朵聽(聽覺),用鼻子聞(嗅覺),用觸覺感受,用心感受,大膽而合理地想象。)
2教師讀自己所寫的文章片斷——《校園里的春天》。
五、布置作業
1、寫作:用恰當的比喻、擬人和排比等修辭手法寫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春、夏、秋、冬都可)
2、積累:
(1)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詞或句子。
(2)把朱自清的生平及作品做成知識小卡片。
六、結束此課
師生齊唱《春天在哪里》,如有同學愿上講臺伴舞更好。
朱自清的《春》 篇5
【教材分析】
七年級(上)教材的前兩單元是以人生為話題,寫對人生的感悟,對學生進行了理想教育。《春》所在的這個單元是以大自然為主題,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感受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學生愛美的心靈、鍛煉學生發現美的能力。所以在教學中要重視讀和感悟,對好的詞要積累和運用,好的句子會欣賞和仿寫。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 了解作者簡歷。
⑵ 欣賞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⑶ 培養學生對春的感受能力。
2、過程和方法:
⑴ 誦讀課文,讀中理解,讀中欣賞,讀中品味。
⑵ 結合課文內容,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⑴ 感受作者對春的贊美之情。
⑵ 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重點把握課文五幅畫面的具體描繪。
2、排比、比喻、擬人等語句的表達作用。
3、體會文章的情感美、語言美。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體會作者的語言美。
【教學流程】
設境切入──讀中探究──說中升華──小結、作業。
【教學過程】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設境切入
1、用多媒體展示春天的景色。學生看多媒體展示,看到什么景物?這是什么季節?
2、學生介紹作者,老師補充。 1、學生看展示。2、學生說看到什么,是什么季節。
3、學生介紹作者。并讓學生告訴大家是怎么搜集到的,讓學生學習搜集的方法。 1、激發學生興趣,加強和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2、培養學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讀中理解
1、教師配樂背誦《春》,學生對照課文邊聽邊默讀。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的語氣,并用鉛筆畫出生字新詞。
3、合作、交流,老師引導,學生共同解決生字詞。
4、齊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5、思考:《春》描繪了哪幾幅圖?用概括性的語言回答?(若學生對第一個問題不能回答,就把問題縮小“請同學們找出描繪春天景色的句子”然后再引導用三個字歸納: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分別展示這幾幅圖的課件。
6、請同學們看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引導學生歸納并明確:盼春──繪春──贊春
1、學生認真聽背誦。
2、學生自由讀,并劃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
3、學生紛紛說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師生共同釋疑。
4、學生齊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5、學生合作交流,最后推薦代表回答。看課件展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6、學生快速看書并歸納回答,作好筆記。
a、因為這篇散文要求學生背誦,老師一開始就能熟練而有感情地背誦能使學生喜歡,并也用心去完成。
b、對生字詞的理解是靠學生自主學習,互助解決。培養學生合作能力。
c、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和整體感知的能力。
d、培養學生作筆記的習慣
讀中探究
1、請同學們找出你喜歡的句子或段落來讀,并說出你喜歡的原因。(估計學生會找出一些修辭句式,老師可見機點撥,完成教學重點。)讓學生找出不同的語段來分析。
2、“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一句,可否將“粉的像霞”一句放在前,因為杏花在桃花前開?
a、學生紛紛去試著讀,并選出自己喜歡的語段。
b、學生討論,大膽質疑。 1、讓學生去發現問題。2、讓學生敢于質疑。
說中升華
1、齊讀課文,結合課文來說這課你學到些什么?
2、請同學們用本文所用的修辭選一至二樣說一句話或一段話。如以“春天像……,像……,像……”或“……像……”等句式。不用這些句式,只要能用上相應的修辭手法也行。
3、本文是朱自清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描繪《春》的佳作,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描繪春的詩文呢?說出來我們共享吧!
a、學生說。(可能學生會說出描寫的作用、寫作特點、修辭的運用、語言的特點等)
b、學生先寫在筆記本上再說。
c、學生說出有關描繪春的詩文。
(如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志南和尚的“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陸游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等)
1、由讀到說,把知識內化。
2、培養學生積累的能力。
小結作業
1、學生小結,老師補充。明確:本文作者通過對春的描繪,使我們為那美麗的春光所陶醉,為那洋溢的詩情所感染,我們更加熱愛大自然的絢麗風光。同時,我們還學會了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體會到優美的語言。
2、作業:① 摘抄好詞好句。② 熟讀課文,并背誦課文。③ 搜集有關朱自清的名篇及描繪春的詩文,抄在筆記本上。
學生從文章內容、藝術特點、修辭手法等方面歸納小結,教師整合、補充,教給學生歸納的方法。
1、教給學生歸納課文的方法。
2、培養積累和搜集資料的能力。
【教學反思】
點評:這是德耀中學的教師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的參賽教學設計。此設計有對課文的把握,有教材分析,明確課文在教材中的地位;按新課程的要求,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確立教學目標;把教學流程設計為設境切入、讀中探究、說中升華、小結作業,也是符合課文教學實際的;教學過程用表格的形式,有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較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我覺得,教師的范背、以語言為訓練重點、加強朗讀、重視積累是此設計的亮點所在。值得改進的地方,一是教材的分析不到位;二是三維目標確立,需要整合和聚焦;三是教和學的思路還不夠明晰,應該和文章的思路、結構以及學生的閱讀思維一致;四是對文章的情感和想象應更加重視。
朱自清的《春》 篇6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春》。
對于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那么,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春》選自人教版七年級第一單元第一課,本篇課文是一篇寫景類散文。文章作者朱自清通過用形象生動的語言為我們呈現出一幅熱情又富有生命力的春景圖。文章語言清新且活潑,善多種修辭手法的使用,極力渲染了春景的美麗。文章從盼春、繪春和贊春三個層次進行了敘述,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不僅體現了春天的繽紛多彩、生機盎然,還表達了作者對于生活的希冀和對生命的熱愛。
二、說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我所面對的學生正處于初中學段,具有較強的概括和歸納的能力,抽象邏輯思維逐漸養成,他們已經具備了相應的知識儲備,也具有學習新知的動力和興趣。學生能夠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誦讀文章并合作探究,習得文章的重點并解決情感的理解問題。
三、說教學目標
從課程標準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識記文章中的關鍵詞語,掌握文章大意并捋順文章思路。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會運用文章中的比喻、擬人和排比等修辭手法,賞析文章語言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作者對“春”的眷戀與期盼以及對于美好生活的積極態度。
四、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是:
重點: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學生學會運用文章中的修辭手法,并賞析文章語言特點。
難點:學生可以體會出作者對“春”的眷戀、期盼與熱愛,也能感受對于美好生活的積極態度。
五、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于此,我將引導學生采用以下的教學法。主要包括:閱讀法、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和最重要的環節。主要包括:新課導入、整體感知、深入研讀和延伸作業等幾個方面。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好的導入總是未成曲調先有情,像磁石一樣牢牢地吸引住學生。好的導入不但使學生了解這節課所要學習的課題和內容,還可以形成閱讀期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節課我將采取“提問法”進行導入:對話學生:請同學思考有哪些對春天進行描寫的著名詩句呢?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還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還可補充“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等詩句,請同學一起來學習朱自清的這篇文章《春》,看看作者眼里的“春”的魅力又是什么?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通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了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圖,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形成整體感知。首先,我會讓學生根據課前預習,出聲誦讀課文,同時注意朗讀的快慢、停頓以及感情,找出文章中難以理解的字詞;其次,學生再次朗讀課文,疏通文意,分析出文章講了什么?我會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指導和總結,得出文章的層次劃分:“盼春歸——繪春景——春天禮贊”這三個部分。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這個階段主要是解決文章中需要重點分析和較為抽象、難以理解的'問題。我會這樣開展本堂課的深入研讀:
1.學生在理解整篇文章大意和層次后,知曉了文章每一部分重點描寫了什么景象。我會深入到具體的文句之中,深入挖掘詞句,進行語言的欣賞。我會提問學生:文章第二部分“熱情繪春景”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有哪些?有什么作用?學生經過再次朗讀后回答:主要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接著提問學生:具體說一下怎么寫的?學生討論后得出:將山水和太陽以及萬事萬物賦予人的狀態,形象生動的寫出了春天萬物的生機與活力。將“山”、“水”和“太陽”連在一起脫口而出,很有節奏感。將桃樹、杏樹、梨樹的花競相開放的顏色分別喻成火、霞和雪,描繪的十分形象,讓讀者具體可感其五彩繽紛的畫面。
2.順勢我會提問第二個問題,我的問題是:文章第三段中出現了如“嫩嫩的,綠綠的,輕悄悄,軟綿綿”等重疊詞,這樣的詞語使用,有什么好處?學生在我帶領其朗讀后的引導下得出:很有韻律感,朗朗上口。我順勢進行補充:疊詞的使用形象生動地展現了春草之嫩綠以及春天風雨的柔和,有利于抒發作者對于春天萬事萬物的喜愛之情。
3.接著,我會提出第三個問題:“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這句話有什么深刻含義?這個問題有些難度,我會讓學生自由結合成小組進行討論,找小組代表進行回答:通過“引用”名句,不僅是在描繪春天的自然景物,也是在書寫勤勞的人們。 我會再找一名代表進行補充,明確答案:新的一年必定是美好的一年,必然是充滿希望的一年,展現了作者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4.在分析了第一、二部分之后,我會繼續指定學生讀第三部分,并提問:既然是擬人手法,作者為什么偏偏把春天擬成“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壯的青年”呢?換成別的好不好?學生搖頭表示否定,這時,我順勢提問:請同學們說明原因。我啟發學生:“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壯的青年”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有新鮮的血液和奮發向前的斗志,是美麗與歡快的象征。所以作者用這些來說明什么?學生明確答案:符合作者對于春天的看法,即:春天是充滿活力的季節,一年之計在于春。
5.接著,我會組織學生集體朗誦文章的整體,并設置問題:根據你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用一句話概括一下這幅美麗的、充滿活力的“春景圖”?學生互相討論,集思廣益,得出:在柔和的輕風細雨中,五彩繽紛的果樹、鮮花花競相開放,蝴蝶飛著,鳥兒唱著,勤勞的人兒大步向前邁著,人們笑著、鬧著,為了一年的新景勞作著。
6.下來,我會設計最后一個問題:“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單單是為了描繪春景而對其進行贊美嗎? 這個問題也有一些難度,我會讓學生讀一首詩歌,詩歌中有借景抒情的手法運用,以此類推至本文,學生可以明確:作者是在借春天抒發感情,春天有著不可遏制的創造力和無限美好的希望,作者通過描繪充滿活力的春景來展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對新鮮事物的憧憬。
通過以上環節我達成了我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延伸作業
課堂教學的時間和內容是有限的,但是知識是沒有邊界的。新課標指出,要在教會學生知識的情況下,不斷發展其類推能力和創造能力。我們要促使學生將學習延伸到課外,構建起大語文學習觀。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結作業環節設計為:朱自清筆下的“春”是一派生機與活力的景象,《濟南的冬天》在老舍筆下是“溫情的寶地”,我會啟發學生比較兩篇作品之間在寫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之處。
作業的完成是對本節課的回顧與總結,也是很好的歸納與梳理。我會留作業:總結本節課內容并查找一下朱自清生平的相關資料以及其它作品。
七、說板書設計
朱自清的《春》 篇7
教學目標及重點:
1、有感情地進行朗讀,學習本文準確生動的用詞,體會本文的語言風格。
2、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細致多角度觀察景物的方法。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體驗性教學法。
教學設計: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以向學生提供欣賞的氛圍,讓學生在相應的意境中得到熏陶。采用多媒體手段,進行畫面上的比較和配樂朗讀。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當秋葉飄落的時候,當白雪紛飛的時候,每個人都會在心中渴望春天。因為春天帶給人溫暖,帶給人希望,帶給人力量。每當春回大地的時候,人們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詩作文。
利用課件分別出示杜甫《絕句》和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畫面。引導學生分析,《絕句》是從“鳥”的角度,《泊船瓜洲》是從“春風”的角度來寫春天。絕句只有四句,往往是選取春天的一個或兩三個景物來寫。
今天我們學習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課題),其中寫春天的就多了。有春草、春花、春風、春雨,春天的山、水、樹、蜜蜂、蝴蝶等等。
今天讓我們一起領略一下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是怎樣描繪春天的。
(利用多媒體,提供秋天、冬天與春天的畫面比較,并出示兩首詩的。教師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引起學生共鳴,讓學生感受回憶,調動他們的直接經驗,進行情感上的鋪墊。既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又有利于學生迅速進入課堂情境。)
二、學習目標
利用課件出示學習目標。
三、教師范讀,整體感知
1、范讀前請學生思考
朱自清先生是以怎樣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來;然后又用怎樣的彩筆描繪春天的美景;最后,他又滿懷喜悅歌頌了春天。根據提示(盼春──繪春──頌春),將本文分成三部分。
2、教師配樂(班德瑞《春天里的一天》)朗讀
教師的范讀是非常重要的,從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給學生以引導和熏陶,目的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去思考,以便從整體上把握文意,為下一步的品讀奠定基礎。
教師講述后明確:盼春(第1自然段);繪春(2~7自然段);頌春(8~10自然段)
四、導讀促學,授知授法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節(總寫春回大地)為例,指導學生品讀的方法。
1、簡析“盼春”
出示問題組:春天來了沒有?(通過“近”字可以看出春天還沒有來)作者是以怎樣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著”)為什么疊用“盼望著”?(作者心情急切)這一小節有兩個詞“著”和“了”構成了四個詞尾,有什么作用?(給人柔和的感覺)
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接下來作者就用了比較多的筆墨來描繪春天的美景。
從哪兒可以看出是總寫呢?(“一切”)
在這一小節里,作者分別選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詞語來描述他們?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陽的臉”來總寫春回大地。分別用“朗潤”、“漲”、“紅”來描述他們。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朗潤”、“漲”、“紅”的特點。朗潤是明朗潤澤的意思,因為陽光照在上面,明亮起來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漲”起來了。“紅”字不僅寫出了太陽的顏色,也寫出了太陽的溫暖。同時,教師利用課件出示兩幅畫面的比較,加深學生的印象。
小結:作者在這一小節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點,寫出了春天的總體景色,然后又選取了五幅畫面來具體描繪春天的美景。(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
(這一部分的學習應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經過小組交流、討論、達成共識。然后引導學生反復誦讀,仔細品味,揣摩其內涵。)
五、學生品讀、揣摩語言
在教師教給學生方法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從五幅圖畫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幅圖畫,并劃出自己最喜歡的語句,然后說明理由。
這一部分的學習,主要采取分組合作的方法,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同學之間討論交流,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反復誦讀作品,仔細品味語言,使“教”與“學”均置身于作品所設置的意境之中。教師要抓住重點語句,以“讀”促“學”。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體驗性學習。
1、春草圖:(第3自然段)
這一段用詞準確。“偷偷”表現出小草在春的催發下,在人們難以察覺的情況下,不生不響的生長狀態;“鉆”寫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頑強。“嫩嫩的”表現出質地柔軟,“綠綠的”寫出了顏色的鮮艷。“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采用反復的修辭方法,以口語化的詞語寫出小草生長茂盛。寫人的動作“坐、躺、滾、踢、跑、捉”,抓住了兒童最喜愛的,而且是適宜于草地上開展的幾種活動來寫。寫兒童的活動實際上是寫草對兒童的吸引力,突出草這一中心。寫兒童的天真活潑,歡聲笑語又給草地增添了生活氣息,使大自然充滿生機。“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借風襯草,照應開頭“東風來了”,又為下文鋪墊,給人以柔和的感覺。
這一段在寫景的層次上也很有特點。先正面寫,第一句用擬人的手法,第二句由近及遠,把春草人格化,顯示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綠綠的”,從質地顏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鮮的特點,“滿是的”用口語顯示出春草生機勃勃的特點;然后側面寫,第三、四句寫春草給人的歡樂感受,充滿活力。
2、春花圖:(第4自然段)
在詞語運用上:“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寫出了百花爭艷、生機盎然的熱鬧景象。“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鮮明。一個“鬧”字,既寫出了聲音又寫出了動態。“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采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沒有明寫風,但風寓其中,沒有寫太陽,但太陽寓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動。
在寫景的層次上:由樹上到花下到遍地,色與味、虛與實、動與靜相結合。
3、春風圖:(第5自然段)
風是無形的,但可以感覺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別用觸覺、嗅覺、聽覺寫春風。首先從觸覺方面,作者引用詩句,又打一比方,讓人感覺到春風是溫暖的。然后寫“泥土的氣息”、“青草味兒”“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從嗅覺的角度寫春風,仿佛讓人聞到春風的芳香。接下來寫鳥鳴的清脆、婉轉,風聲和水聲的輕盈,笛聲的嘹亮,從聽覺的角度來寫,仿佛讓人聽到春風的柔和。這些聲音應和著,構成了一曲非常動聽的春天的交響樂,和諧優美,此起彼落。風是無形的,可在作者的筆下卻有形、有味、有聲、有情。
4、春雨圖:(第6自然段)
在詞語的運用上:先用“可別惱”這一口語,顯得特別親切而有情趣。 “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寫出了春雨細密、閃爍、綿長的特點。一個“斜”字寫出了雨的輕盈,同時又暗寫了“春風”。“樹葉卻綠得發亮”是因為被雨洗去了灰塵,“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一個“逼”字讓我們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們的眼中。“安靜而和平的夜”,寫出了溫馨的感覺。
在寫景的層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遠,由靜到動,一幅充滿詩情的江南春雨圖,流露出作者的對春雨的喜愛。
5、迎春圖:(第7自然段)
風箏是春天的信使,寫風箏多了,實際上也是人多了。“舒活舒活”“抖擻抖擻”,極富節奏感。引用俗語“一年之際在于春”,給人無限的遐想。在寫景的層次上由風箏到孩子,寫出了春到人歡,迎接春天到來的喜悅心情。從而激發人們奮發有為,不負春光。
(在這個環節中品讀是第一要義,教師要充分肯定學生的回答,不需要面面俱到,鼓勵學生的探究精神。讓學生通過品讀,細細揣摩,反復品味,進行體驗與感悟。教師利用課件展示圖畫,充分調動學生的直接經驗,同時學生朗讀時配上音樂,讓學生始終處在一個美的氛圍中。)
六、朗讀回味,總結拓展
1、簡析本文最后一部分:(8~10自然段)
作者以贊美作結,頌揚了富有生機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三個比喻句的順序,由娃娃到小姑娘到健壯的青年,符合成長的順序。在朗讀時應該節奏明快,由弱到強。
2、理解本文的寫作特點──借景抒情。
3、思考:作者為什么能將春天描繪得如此美麗呢?
首先要有細致的觀察,并且善于積累語言,然后由感而發,才能夠恰當的表達出來。
4、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選取幾個自然段,進行配樂朗讀競賽。
七、作業
根據學到的寫景抒情的方法,寫一篇《校園里的秋天》(或《校園里的冬天》),300字左右。準備開一個學生作品朗讀會,在全班內交流。
板書設計:
春
盼春(1)語言積累
總寫(2)
春草圖(3)
繪春(2~7)春花圖(4)表達
春風圖(5)
春雨圖(6)
迎春圖(7)
頌春(8~10)細致
朱自清的《春》 篇8
教學目標:
1.綜合運用比喻、擬人、排比、引用等修辭手法。
2.體會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3.學習本文細致觀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進行生動描寫的方法。
達成目標策略:
突出文章“細”和“美” 的特點。初進中學的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方面時常比較粗疏,課文中的細筆細繪可作為范例,給學生以啟發。適當地點撥、引導,讓學生體會文章的形象美、語言美、結構美、情味美。教師重點講讀一兩段作為示范,幫助學生理解描寫的對象、描寫的順序、描寫的方法、描寫的語言,在這個基礎上,指導學生獨立分析,鍛煉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
揣摩文中準確而生動的詞語和句子,體悟作者語言表達的巧妙。
教學難點:
結合課文實例,講清比喻、擬人兩種修辭手法的特點和作用。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飽受嚴冬寒冷的人們最渴望春回大地,因為春天讓大自然生機勃發,給人溫暖,給人希望,給人力量。每當春回大地時,人們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詩作賦。唐代詩人杜甫寫下了《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韓愈在《初春小雨》中說:“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這些詩句都是古人對春的描寫和贊美,那么今天,我們共同欣賞一篇今人贊春的散文。(板書課題、作者)
二、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蘇省揚州市人。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是文學研究會早期主要成員,一生勤奮,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200多萬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綠》、《荷塘月色》等。
三、范讀、疏通字詞: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朗讀。
2.學生齊讀。
3.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
水漲(zhǎng) 捉迷藏(cáng) 醞釀(yùnniàng) 應和(hè) 薄(bó)煙
黃暈(yùn) 蓑(suō)衣 巢(cháo)
四、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結合課后練習一,讓學生讀課文,分別找出盼春、繪春、贊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 繪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 贊春
2.默讀課文,找出你認為寫得最美的句子畫出來,體會美在哪里?
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擬人句。
五、布置作業:
要求課后反復朗讀,達到熟練程度。
第二課時
一、齊讀課文:
學生集體朗讀課文。
二、講讀示范:
1.講讀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樣的心情迎接春天的來到?哪個詞明確地告訴我們春天還沒有來到?
---“盼望著”;“近”(擬人)
(2)“盼望著,盼望著”。為什么要連用兩個呢?
---這樣疊用,更能表達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復)
(3)輕聲讀第1節,體會四個詞尾的作用。兩個“著”,兩個“了”,給我們以非常柔和、親切的感覺。
2.講讀第二部分(第2、3、4、5節):繪春
(齊讀第2、3、4、5節,分析討論按順序說明描寫的對象;說說描寫的角度與方法;哪些詞用得很有表現力?)
(1)總括輪廓
春終于盼來了,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作者先粗筆勾勒,用“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總提一筆,然后通過遠近不同的三種事物---山、水、太陽,描繪出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景象。
(2)春草圖
春草圖,著力描寫春草勃發的景色。這里有草的動態: “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質地:“嫩嫩的”;色澤:“綠綠的”;旺盛的長勢:“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從不同的角度刻畫春天綠草如茵的情景,與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黃形成鮮明的對比。接著寫人在草地上的活動與感受,從側面揭示了春草勃發給人們帶來的歡樂。
(3)春花圖
春花圖,著力描寫春花競放。作者選擇開花時節相仿而花色各異的桃、杏、梨作為描寫對象,先用擬人寫出它們的爭相盛開,再通過三個比喻--- “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寫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嬌艷;它們爭春比美,互不相讓。接著,作者由群花的爭芳吐艷展開聯想,聯想到秋天的果實累累,同時又由花香引出蜂鬧蝶飛,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響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飛舞稱托春花的萬紫千紅、香味濃郁,進一步渲染出百花爭春的氣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從樹上的花寫到無數的散在草叢里的野花,它們雖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樣如火如霞如雪,卻也明艷照人,別有一番情趣。
(4)春風圖
春風圖,著力描寫春風的和暖與清新。“吹面不寒”“像母親的手”,通過觸覺寫它的和煦、輕柔;微微潤濕的空氣中混合著“泥土的氣息”“青草味”和“各種花的香”,通過嗅覺寫出了春風帶給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鳥兒唱出宛轉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著嘹亮的短笛,通過視覺和聽覺繪出了一副明快優美、賞心悅目的美好畫面。在這幅圖中,作者從觸覺、嗅覺、聽覺、視覺等方面,把無形、無色、無味的春風描寫得有聲有味,有情有感,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課時
一、齊讀課文:
齊讀課文,回顧上節課所講內容:
二、獨立分析,教師點撥:
1.講讀第二部分(第6、7節):繪春
(1)春雨圖
春雨圖,著力描寫春雨的細密輕柔、潤澤萬物。春雨的特征是,一多二細。先說雨多、雨細,一連用了三個比喻,“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這三個比喻非常貼切,不僅展示了雨的特點,而且能喚起讀者對春雨的喜愛。然后順著春雨寫雨中的樹葉兒和小草,“綠的發亮”的樹葉,“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無一不帶著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接著又把視線轉移到人間,先寫“傍晚時候”的景象,用“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安靜而和平”的氣氛;接著寫行人,寫農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撐起傘慢慢走著”,安寧、悠閑,或“披著蓑戴著笠”,帶有濃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寫“在雨里靜默著”的房屋,與傍晚的寧靜氣氛互相照應。這一段寫出了春雨的特征,寫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細雨綿綿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溫馨的景色,那一種和平安靜的氛圍,都描繪得出神入化。
(2)迎春圖
迎春圖,著力寫春早人勤。文章由“天上的風箏”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進而帶出“城里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一片歡騰的景象,構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圖畫。然后作者巧妙地點出寓意:“‘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前四幅畫面主要寫春天的自然美,這一幅由景及人,頌揚了像春那樣奮發向上的精神,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2.講讀第三部分:贊春
(教師范讀,學生齊讀一遍)
結尾三個句子,不僅比喻巧,意義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剛落地的娃娃”,因為她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為她非常“嬌美”;把春天比作“健壯的青年”,因為她有“無窮活力”。這正是對五幅春景圖含義的概括,點明了全文的中心。這三句的順序,從“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點明春天成長進程。最后說“領著我們向前去”,表達了作者追求美好未來的強烈感情。而且用“去”字結尾,正與開頭“東風來了”的“來”字相呼應。開頭是在盼春中到來,最后是進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來一去,一呼一應,形成一個完美的整體。
三、齊讀課文:
(朗讀本文的感情基調,是充滿喜悅和希望。基本語調是輕柔、緩慢,語句清晰、自然。語音越自然、質樸越好、切忌拿腔拿調。)
四、歸納寫作特點:
1.觀察細致,描述生動真切;
2.詩情畫意相融合;
3.文章語言樸實清新,準確生動。
五、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二、三(當堂做完,當堂討論);
2.完成課后練習四;
3.背誦全文。
六:板書設計:
一、盼春 盼、來、近(總領全篇,開啟下文)
一切……欣欣然張開了眼
總括輪廓
山(朗潤) 水(漲) 太陽(紅)
鉆、嫩、綠、滿---草
春草圖(草報春)
坐、躺、滾、踢、跑、捉---人
態:趕趟兒
春花圖(花爭春)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果實)
二、繪春 (遍地野花,像眼睛,像星星)
觸:撫摸
春風圖(風唱春) 味:泥土氣息 草味 花香
聲: 鳥聲 清脆 宛轉
笛聲 嘹亮
形: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
春雨圖(雨潤春) 狀:斜織、薄煙
景:樹葉兒綠、小草兒青、燈、人、房屋
迎春圖(人迎春): 城鄉 老小 舒活 抖擻 一年之計在于春
三、贊春 三個比喻句:“新”“美”“力”
朱自清的《春》 篇9
教學目標:
1. 體會文中用語的形象生動、準確有神。
2. 學會抓住散文中的文眼品讀文章的好習慣。
3. 感受作者筆下春天的美麗和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課文:小學里,我們已經學過朱自清的《春》據說還上了三四課時,在這個仲秋的季節里,我們一起再讀本文也許你能讀出問題、品出新意。
一. 聽配樂朗讀,檢查一下自己以前讀的或背得不夠理想的地方(如字音、節奏、情感)
二. 請同學聽老師寫春的文章,聽完后請你談談聽后體會。
三. 小組討論:請小組同學一起從文中找一找、畫一畫,并在筆記本上寫一寫朱自清散文中的'這些詞句。
(出示板書)
1. 春天你看到了什么?
山:朗潤
太陽:紅
小草:嫩嫩、綠綠、青得逼眼
花: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樹葉:綠得發亮
燈光:黃暈
2. 春天你聽到了什么?
小草:偷偷鉆
風:輕悄悄
果樹:吵鬧
鳥兒:呼朋引伴、唱著婉轉的歌曲
牧童:短笛嘹亮
3. 春天你嗅到了什么?
花:帶著甜味兒
泥土:混著青草味兒
4. 作者除了寫花鳥草蟲之外,還寫了什么?
小孩(第二自然段)大人(第七自然段)總寫(8至于10自然段)
小結:(人是最美的風景,因此不管是寫景文章,除了要有一雙能發現美的眼睛,還要調動你的所有感官去感受這景、體悟這景中的情,也就是要求我們用心去寫。
作業:仿寫課文最后三段的寫法,我們也來贊美這美好的秋天。
秋天像 。
秋天像 。
秋天像 。
附教師作文:
(選段)春天來了。萬物復蘇,青山又綠了,河水滔滔。天氣又漸漸暖和起來了。小草過了一個漫長的冬天又從泥土里長出來了,又嫩又綠。到處是大片的綠色。在和煦的春風里,在暖洋洋的太陽下,人們玩得真開心。各種花開滿了枝頭。鮮艷極了,熱鬧極了。花下成千成百的密蜂在鳴叫著,大大小小的蝴蝶在翩翩起舞。各種野花也遍地成開。清清的暖風吹來,帶著泥土的氣息和草花的氣味,濃極了,香極了,鳥兒在繁花嫩葉當中唱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春雨綿綿,下個不停,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綠極了,小草青極了。傍晚時候---------------------------------
朱自清的《春》 篇10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是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方式。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和教學觀念,合作學習的主要活動是小組成員的合作學習活動。合作學習的展開,往往是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討論的,合作學習對學生的學習和認識有積極的意義。古人云:“獨學無友,孤陋寡聞”,通過自主合作的討論,相互進行思維碰撞,語言的交流,可以培養學生對音樂及音樂中隱含的情感的感悟能力,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使學生感到音樂的樂趣,也使學生更能學、會學、想學。
思考問題:
如何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組織好學生合作學習,提高音樂課堂合作學習的質量和效果。
片斷回放1
以第六冊補充歌曲《嘀哩嘀哩》為基礎我設計了音樂綜合課《春》,我的教學設計目標是以春為主線,綜合美術、詩歌、舞蹈等其他藝術形式,讓學生以音樂為基礎,運用歌、詩、舞、畫相結合的多種方式體驗感受春天,表現春天,從而讓學生感受不同的藝術形式對春天的美好表現,從中體驗藝術的無窮魅力。教學過程:首先、由春天的詩導入;其次、敲春天的鼓點、學唱春天的歌;最后是請學生合作創編節目,用自己的方式來表現春天贊美春天。在教學法過程中前兩個步驟都完成的非常的順利,可是到了最后一個步驟“合作學習,創編節目表現春天”出現了問題。在這一環節教學中我給學生十分鐘的時間合作交流,請學生自由組合,進行合作創編。雖然在合作交流時學生能自由的選擇合作伙伴,并能積極討論,眾說紛紜,可在十分鐘后的現場表演中,很多同學卻還是不知所措,都說不行、不會,而且他們對這一活動表現不是很感興趣;還有部分學生有興趣,也創編出了節目,但節目質量不高,對“春”這一主題表現不明確。沒有達到我預想的教學效果和目標。
朱自清的《春》 篇11
教學目標:
1、理清課文寫作思路,理解文中描繪的幾幅畫面,體會作者對春天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之情。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會品味文中清新、優美的語言。
4、學習細致觀察、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有人說:“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偉大的畫家”“春天是一個美麗活潑的天使。”同學們,你們喜歡春天嗎?(生:喜歡)為什么?(生答)是的,春天是美麗的,春天是新鮮的,春天是充滿活力的,這節課,我們就隨著作家朱自清一起去感受如詩如畫的“春”(顯示課題,作者)。首先讓我們走進作者(出示作者畫面)請同學們邊看畫面邊捕捉有關作者的信息,看完后請學生講“從‘作者簡介’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學生說后)教師過渡:朱自清不愧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獨樹一幟的散文作家,他筆下的《春》,膾炙人口,令人嘆為觀止,現在就讓我們追隨作者的筆墨,一同去領略大好春光。
二、整體感知
學生聽朗讀,在聽讀過程中注意以下問題。
1.生字的讀音。
醞 釀(yùn niàng) 黃暈(yùn)
蓑衣(suō) 嘹亮(liáo) 應和(hè)
(過渡:通過聽讀,作者筆下的哪些景象在你腦海中形成了美麗的畫面?)
2.文中細筆描繪了春天的哪些景象?(草、花、風、雨、人)(顯示)對,作者正是抓住了這五幅畫面濃墨重彩地描繪春天的動人景象的。(顯示繪春板書)
(現在我們再一次去大好的春光中走一趟吧。看完圖片,師講:作者眼中的春是這樣美麗,你認為)
3.在這大好的春光中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喜愛、贊美)
4.哪些段落直接抒發了這種感情?
(學生找出后全班有感情齊讀,注意:讀出作者的喜愛和贊美之情)(顯示“贊”)
(過渡:春天原來這般充滿魅力,怪不得人們都巴望漫漫冬天快到盡頭,渴盼這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春天早日來臨。作家朱自清甚至把這種急切的心情變成了文字的吶喊)
5.你能找出文中盼春的句子嗎?(女生齊讀,注意讀出作者的急切和喜悅之情。)(顯示“盼” )
二、品讀賞析
(一)合作品讀兩幅畫面
1.師生共賞春花圖
過渡:春天是美好的,有人喜歡那青青的草,有人鐘情于那爭艷的花,還有人喜歡感受那和煦的風,更有人喜歡沐浴那無聲的雨,老師也對那爭奇斗艷的花情有獨鐘。能讓老師讀讀嗎?
①教師范讀(過渡:同學們,你們知道老師為什么要這么讀嗎?學生說)
②朗讀指導
A首先把握基調(喜悅)
B 注意重音:能體現春花特點的關鍵詞要重讀,如:“讓”“都”“滿”“紅”
“粉”“白”“火”“霞”“雪”“甜”“鬧”“遍地”“散”“眼睛”“星星”“眨”(指導完后請學生讀出來)
C 注意語速快慢和連停,如:“桃樹、杏樹、梨樹”、“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桃兒,杏兒,梨兒”“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等排比句整句話語速要稍快,各排比句前一分句與后一分句之間要注意連讀,同一句內不同意義單位間要停頓,如“都開滿了花/ 趕趟兒”;“花里/ 帶著甜味兒”“樹上仿佛/ 已經滿是……”
講完后,請學生讀。
(過渡:現在請用老師講方法)
③先自由朗讀,后齊讀 。
(過渡:作者眼中的花鮮艷美麗,充滿活力,你最喜歡文中的哪些語句?)
④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想想它寫出了春花的什么特點?然后說說它好在哪里。(同桌互相討論)
⑤教師歸納總結
看來,作者筆下的花之所以這樣五彩繽紛,生意盎然,這與他善于運用寫作技巧是分不開的。首先作者善于多角度描寫,不但通過視覺和味覺正面寫花多,花艷、花甜,還通過蜂鬧蝶飛的繁忙情景從側面來表現春花的這些特征。
正面
寫作角度
側面 蜂鬧蝶飛
作者不僅多角度地描繪,而且非常注意層次,如由春花想到秋實,由實寫到虛,從“樹上”寫到“花下”再到“遍地”,由上而下,次序井然。
板書:
寫作順序
作者除了注意從不同角度有層次地描寫春花外,還善用美的語言。具體表現在修辭與用詞的.巧妙方面。
板書:
修辭手法
美詞佳句 “鬧” 傳神 有聲響 側面寫花多、花艷、味甜
2.學生分組合作賞析
(過渡:剛才我們一起品讀了春花,同學們,那你們喜歡什么呢?)
賞析你最喜歡的一幅畫面。
①學生讀后學生評。
② 學生按“春花”的品讀方法,分組討論(鄰近四人為一小組),品析這一幅畫面。
(二)配詩句
(過渡: 在這些畫面中,作者以其生花妙筆,給我們描繪了百花爭春,的動人圖景)你能給它們各配一句反映其特征的古詩嗎?
學生配詩后教師評價。
(三)小結:
這節課,我們品讀了春花圖。朱自清筆下的春,是一幅幅風景畫,但在有限的時間內,我們無法一一品析,其他畫面就留待同學們課后去品讀吧。
三、拓展延伸
過渡:同學們,春天是令人神往的,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鐘情于春光春色,留下了不少令人嘆為觀止的驚世之作。在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歡哪個季節呢?
請用你的特長來贊賞你眼中最美的季節(畫畫、寫詩、朗誦、歌唱等形式都可)
朱自清的《春》 篇12
廣州市市政建設學校基礎部 顏志敏
[設計意圖]
根據抒情散文的特點,以讀帶講,以讀導學,通過多種形式的反復朗讀來達到理解課文。寓教于讀中,寓學于讀。
[設計提要]
一聽:聽錄音朗讀(或范讀),體會情境。
四讀:1.初讀——理清思路。2.再讀——體會感情。
3.熟讀——找出特點。4.精讀——練習朗讀。
[設計實施]
一.聽錄音朗讀。
要求閉上眼睛,感受一下,眼前會出現一幅幅什么樣的畫面。
二.初讀:理清思路。
讀法:(生讀師作簡評,其他同學注意教師的點評來理清思路。)生讀第一段師評:作者盼望春天到來,突出盼春。生讀第二段師評,宏觀勾勒春天,繪春。生讀第三段師評,具體描繪春草的嫩、綠、軟。生讀第四段師評:由春草寫到春花的多、色、艷。生讀第五段師評:花美風柔。生讀第六段師評:春雨尋常,細密輕盈。生讀第七段師評:春到人歡,人們在辛勤的勞作。生讀最后三句師評:贊春,春天嬌美,充滿活力。一篇課文一讀一評,讓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既組織了課堂教學又通過簡評,學生很快地理清了作者思路——盼春、繪春、贊春。并了解繪春這一重點部分描繪出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這五幅畫面。
三. 再讀:體會感情
讀法:(帶讀、省略對比讀、提問讀等)第一、二段采用帶讀的方法,師讀一句生跟著讀一句,注意朗讀語氣。第三段用對比朗讀法和提問朗讀法。要求師讀一句,從中省去關鍵的詞,生按原文讀,師省去的地方生加重讀。如:“小草地偷偷從地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師刪讀成“小草從地里出來,”生重復讀“小草偷偷地從地里鉆出來 ,嫩嫩的、綠綠的,”(注——重音輕讀,.重讀)又如“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師刪除讀成“園子里,田野里,瞧去,滿是的”生按原句讀。這樣對比朗讀生就從“偷偷地”、“鉆”、“一大片一大片”這些關鍵的詞品味出小草的長勢、情態和色澤來。 接著師問,人們在草地上干什么呢?生讀原文回答“坐著,躺著,打兩個滾”師又問“風怎樣?草怎樣?”生讀原文答“風輕輕的,草軟綿綿的”。對比朗讀,一問一讀,寓教于讀中,寓學于讀中,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小草的特點。第四段師生共讀,師讀前半句,生讀后半句。如師讀“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生接著讀“都開滿面了花趕趟兒。”師又讀“閉上眼,樹上仿佛”生接著讀“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師在要停讀的地方故意或疑或抑或揚提醒學生接著讀,這樣師生配合默契地朗讀,增加了朗讀情調,又突出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第五段個別朗讀,要求按書事先標明的符號讀(——重音輕讀,.重讀“/”小停,⌒拖音:見初一教材173頁)。第六、七段,競賽朗讀,女生讀第六段,男生讀第七段,看誰讀的好。通過競賽,讓學生產生競爭意識,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最后三句齊讀,短短的一篇課文,通過多種方法朗讀,既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也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
四.熟讀:領會寫作特點。
讀法:集體朗讀要求一邊讀一邊思考:文章有什么特點?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讀后自由回答。
五.精讀:體會文章最精彩的地方
讀法:練習背誦,要求自由朗讀,從中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段落或章節,以最快的速度背出來,看誰能背出全文。
全文通過多次不同方法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讓學生咀嚼、回味,課文的深層內涵,通過各具特色的朗讀,抑揚頓挫,清濁徐疾的語氣、語調變化,學生可以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展開聯想,創造形象思維,與作者產生共鳴。
[ 板書設計 ]
春
(散文)朱自清
思路: 中心:
↓ ↓
一.盼春 春天終于來了 (總領全文)
↓ 春草: 軟、青 春天
春花: 多、艷 充滿
二.繪春 春風: 輕、柔 活力
↓ 春雨: 密、輕盈 希望
迎春: 快樂、勞作 力量
三.贊春 春天帶來活力、希望、力量 (揭示中心)
朱自清的《春》 篇13
第一課《春》學案
朱自清
學習目標
1、掌握有關朱自清的文學常識。
2、識記字詞,整體把握文章,背誦文章。
3、理清課文寫景的組織與安排,欣賞優美精彩語言。
使用說明與學法指導
1、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會圈點勾畫、批注及編寫文段序號。
2、理清課文寫景的組織與安排,欣賞優美精彩語言。
3、本學案的內容共分三課時。第一課時,在學案提供資料的基礎上,學生自讀課文,完成“課前預習”;第二課時,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賞析文章美段、佳句。第三課時,師生合作探究,認真研究學案,完成質疑探究,完成當堂檢測及課后練習題和導學評價相關練習;規范書寫。
學習重、難點
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從各角度切入的寫作方法
第一課時
學習小目標:
1積累字詞、優美語句、修辭方法并了解作者。
2學習誦讀方法,包括認知朗讀、感知朗讀、默讀、聲情并茂朗讀,以讀求知,以讀悟情。
學習重、難點:
掌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課前預習
教材助讀
1、走進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東海;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其散文以樸素縝密,清雋沉郁、語言洗煉,文筆清麗,極富有真情實感,朱自清以他獨特的美文藝術風格,為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為建立中國現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征,創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格;主要作品有《尋朝》、《蹤跡》、《背影》、《歐游雜記》、《你我》、《精讀指導舉隅》、《略讀指導舉隅》、《國文教學》、《詩言志辨》、《新詩雜話》、《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賞》。
2、了解背景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終在尋覓著、營造著一個靈魂深處的理想世界——夢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頗不寧靜”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紛擾,使他在幽閉的書齋中“獨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學。“荷塘月色”無疑是經過了凄苦的靈魂掙扎之后,找到的一方幽深靜謐的自然之境,曲折地體現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則使他的夢的世界走向了一個開闊、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領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后者自然是前者的延續、轉化、提升。但不管這兩個世界有多么不同,它們都源于朱自清的一種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春》描寫、謳歌了一個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靈世界的一種逼真寫照。
3、文體知識(寫景抒情散文)
預習
欣欣然:歡歡喜喜的。
朗潤:明朗潤澤。
醞釀yùn niàng:愿意指造酒。這里指各種氣息在空氣里越來越濃。
賣弄:炫耀。
宛轉:形容聲音圓潤柔媚。
應和hè:(聲音、語言、行動等)相呼應。
黃暈yùn:昏黃不明亮。暈,太陽或月亮周圍的光圈。
烘托:本指畫畫的一種技法,這里指"襯托"的意思。
呼朋引伴:呼喚朋友,招引同伴。
花枝招展:比喻姿態優美。招展,迎風擺動。
預習自測
醞釀宛轉黃暈應和蓑笠
抖擻籠罩朗潤落地烘托
我的疑問
請將預習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寫下來,供課堂解決。
課內探究
一、質疑探究:
1、學生分組合作朗讀課文(誦讀方法,包括認知朗讀、感知朗讀、默讀、聲情并茂朗讀,以讀求知,以讀悟情。)
A、(認知朗讀)老師范讀其中幾段,解讀朗讀感受,學生仿讀。
B、(感知朗讀)學生自選段落,解讀朗讀感受,同學評價。
C、(默讀)學生默讀,小組討論感受。
D、(聲情并茂朗讀)小組比賽,師生共評。
2、(以讀求知,以讀悟情)在朗讀的基礎上,小組討論,文章大致可分為幾部分,每部分表達了什么感情
二、當堂檢測:
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辭
(1)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2)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3)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4)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5)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6)“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我的疑問:
請將你預習中未能解決的問題和有疑慮的問題寫下來,待下一課時與老師和同學探究解決。
四、課后訓練:
1、反復朗讀課文;
2、抄寫課后字詞兩遍,摘抄課文中優美語段。
第二課時
學習小目標
1、積累字詞、優美語句、修辭方法并了解作者,感受文章思路。
2、理清課文寫景的組織與安排,欣賞優美精彩語言。
學習重、難點:
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從各角度切入的寫作方法。
課前預習
預習自測
1、字詞。
嘹亮漲起來薄煙捉迷藏仿佛名師原創作品
稀疏鳥巢撫摸發酵喉嚨
2、填空。《春》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抓住了春的特點,準確生動
的描繪出春天特有的景象,抒發了之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字。現代著名作家、學者、詩人、民主戰士,原籍浙江紹興。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課內探究
1、質疑探究:
1、小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名稱
特征
角度(順序)
寫法
修辭
春草圖
嫩、綠、多、軟
春花圖
由高到底
春風圖
多感官描寫
春雨圖
排比、比喻
2、賞析優美語句。(小組分派任務逐段分析)。
例子:
(1)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3)鳥兒將巢安在繁華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
二、當堂檢測:
閱讀下面兩段文字,回答問題。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賴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1、第一段畫線句寫了什么內容請用一句話概括,并說明這樣寫的好處。
2、想象一下“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描繪了這樣的畫面下邊的詩句哪一句描寫的畫面與它最接近
A、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船泊瓜州》)
B、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C、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D、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
3、“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這一句中的“鬧”字換成“叫”字好不好為什么
4、從第一段中找出描寫小草的質地、色澤和生長旺盛的詞語
A、描寫質地的:
B、描寫色澤的:
C、描寫生長旺盛的:
課后反思
課后訓練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后練習。
第三課時
學習小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文章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語言。
3、領悟文章的詩畫意境,感悟作者對春天的熱愛、歌頌與贊美之情,陶冶個性。
學習重、難點:
朗讀并背誦課文,把握文章所表達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麗,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課前預習
預習自測
一、為下面加黑的字選擇正確的注音,將其字母序號填入括號內。
1、
①水漲起來了
②高梁漲紅了臉A.zhǎng③物價上漲B.zhàng
2、
①捉迷藏
②寶藏A.zàng③礦藏B.cáng
3、
①燈籠
②全籠著一層薄煙
③籠罩A.lóng④鳥籠B.lǒng
4、
①應和
②隨聲附和A.hé ③風和日麗B.hè
5、
①也趕趟似的
②好似A.sì
③相似B.shì
二、辨字組詞
三、給加黑字注音,為拼音寫出漢字。
1、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nènnèn的,綠綠的。
2、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
3、披著suō戴著lì。
四、把下面的每句話或詞語概括為一個詞。
1、精神振作。
2、用手輕輕按著并來回移動。
3、聲音清晰響亮。
4、殷切地想望。
5、聲音相呼應。
課內探究
一、質疑探究:
1、作者圍繞一個“春”字,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其中哪一個內容寫得最詳細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2、文章最后一部分,作者用了三個比喻句分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點這三個
比喻句能不能顛倒,為什么
3、最后一句“領著我們上前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4、文章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當堂檢測:
拓展訓練:閱讀下面一首散文詩,回答問題
春
紀伯倫
來呀,親愛的!讓我們到荒野去!冰雪已經消融,生命從夢鄉蘇醒,春在河谷、山坡蹣跚,搖曳。走呀!讓我們去追尋春天在遼闊的田野上留下的足跡;上呀!讓我們登上高山,放眼眺望四周那如海似濤的翠微。
啊!冬之夜疊好、收起的衣裳,如今春之晨又將它鋪展開來。于是桃樹,蘋果樹打扮得如同“蓋得爾夜”的新娘;葡萄樹醒來了,枝藤扭結好似情人緊緊擁抱在一起;溪流在巖石間邊跳著舞,邊哼著歡樂的歌,潺潺流去;百花從大自然的心中綻開,如同從大海中涌出浪花朵朵。
來!讓我們從水仙花的酒杯中喝干殘存的雨的淚水;讓我們傾聽小鳥的歡歌,心曠神怡;讓我們呼吸那春風的芳菲,如醉如癡。
讓我們坐在那藏匿著紫羅蘭的巖石下,相互在愛戀中親吻。
1、散文詩開頭,用“來呀”、“走呀”、“上呀”三個呼喚,有何作用
2、第二段中作者選取了哪三種景物進行描寫
3、第三段三個“讓我們……”的句式表達的一個中心意思是:
課后訓練
完成練習冊上相應練習題
朱自清的《春》 篇14
教材簡解:
《桃柳春燕圖》是陸抑非對中國傳統水墨畫進行抽象表現的杰作,畫中那流動的線條和彩墨點讓人產生無限美好的遐想,讓人浮想聯翩!整個畫面色彩鮮明,他老人家的畫妙處在于"無形有影牽動萬物。"此名畫表現的內容形式簡潔,寓意深刻,畫幅采用方形畫幅構圖,他把江南早春的氣息,表現得那么纏綿動人,詩意盎然,表現了春天的無限美好情景。此欣賞活動符合中班幼兒年齡實際,在春季組織此教學,幼兒能在經驗、想象、表達、體驗活動獲得深刻的理解,進一步感受生機勃勃的春天的到來,感受傳統水墨文化的藝術魅力。
目標預設:
1、欣賞中國畫表現的春天,感受中國花鳥畫的特點。
2、大膽想象,能用語言、動作等表達對桃柳春燕圖的感受與理解。
3、運用國畫點的技法初步嘗試繪畫蝌蚪桃花,體驗毛筆畫畫的樂趣。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據所觀察到得現象大膽地在同伴之間交流。
5、培養幼兒的觀察、操作、表達能力,提高幼兒的審美情趣及創新意識。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與家長有踏春的經驗,感受春天的美景;
物質準備:
1、陸抑非的《桃柳春燕圖》和電腦圖片;作者圖片,中國花鳥畫PPT欣賞。
2、電腦錄音"燕子的叫聲",音樂《小燕子》,輕音樂,照相機。
3、幼兒課前學過用勾線筆畫柳條、桃花和燕子。
4、毛筆和宣紙若干(幼兒數),國畫顏料紅、綠、黑每組一份,宣紙鋪在報紙上
重點難點:
重點:欣賞畫家陸抑非筆下的《桃柳春燕圖》,感受春天的美。
難點:大膽想象,嘗試中國中用點的方法來創作,體驗毛筆畫畫的樂趣。
設計理念:
新綱要指出:幼兒藝術活動的能力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教師的作用應主要在于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當孩子對春天有一定的經驗之后,一定很想用多樣方式表達出來。因此,選用名畫欣賞,能引導孩子走進名畫,與大師對話,走進春天,感受春天的無限美好。題材來源于生活并指導幼兒很好地服務運用于生活。
設計思路:
聽叫聲--出示名畫--教師范畫--幼兒繪畫,在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中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激發幼兒熱愛春天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播放"燕子的叫聲",激發興趣。
教師:聽,這是誰在叫呀?好聽嗎?你猜它們在干什么?
(二)欣賞《桃柳春燕圖》,感受意境。
1、出示名畫圖片,初步觀察。
教師:原來是小燕子來了,這是什么季節?我們一起看看圖上有什么?請用好聽的話完整的說一說。
2、播放電腦圖片,深入觀察。
教師:柳樹的葉子有什么不一樣?桃花有什么不一樣?小燕子有幾只,它們又有什么不一樣?
3、重點觀察圖片,猜測模仿。
教師:你們猜猜小燕子在說什么呢?我們來模仿模仿。
4、感受圖片意境,聯系歌曲。
教師:看到這幅畫,你有什么樣的感覺?你們記得有一首歌曲《小燕子》嗎?我們一起表演吧!
5、介紹作品名稱,熟悉作品。
教師:這幅畫你想給它起個什么名字?這幅畫作者給它起了個名字叫作《桃柳春燕圖》。他把畫中的事物都概括在里面了,有桃花、柳樹和春天的燕子,我們一起說一遍。
(三)認識作者及中國花鳥畫,感受特點。
1、出示圖片,認識作者。
教師:你們知道這幅《桃柳春燕圖》是誰畫的嗎?就是這位--他叫陸抑非(1908-1997),是杰出的中國花鳥畫大師和卓越的美術教育家,他是我們江蘇常熟人。
2、簡單認識,感受特點。
教師:你們知道這幅畫是用什么來畫的嗎?原來這幅畫是用毛筆、宣紙和國畫顏料畫的,稱之為中國畫。在中國畫中,凡以花卉、花鳥、魚蟲等為描繪對象的畫,稱之為花鳥畫。
3、欣賞PPT,拓展經驗。
教師:我們一起再欣賞幾幅花鳥畫作品。
(四)探索毛筆點畫,體驗快樂。
1、簡單示范講解。
看看老師用顏料是怎么畫的。(毛筆先喝水,然后先蘸顏色用點的`方法畫桃花。)
教師:好看嗎?你們想不想也來用毛筆畫一畫花?這種畫有點難,我們今天自己感受一下。落筆先想好;提筆快一點,換色要洗筆或者換筆哦。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五)教師簡單小結,快樂表演。
教師:今天我們一起欣賞了陸抑非的中國花鳥畫《桃柳春燕圖》,我們還自己用毛筆畫了畫,你們喜歡嗎?那我們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前面來,一起快樂得唱一唱吧。
(五)延伸活動
1、表演活動:用唱一唱、演一演的方式表達創作的快樂。
2、區域活動:利用美術區域欣賞陸柳非爺爺的其它畫,感受其獨特的繪畫風格和內容,激發創作的愿望。
教學反思:
從欣賞繪畫作品入手,使幼兒在一定感性經驗的基礎上誘發想象、循序漸進、大膽構思,從而發掘與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在活動中教師輕松導入,使兒童的畫面重點突出、主題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