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采課堂 個性激揚 ——《羚羊木雕》幾種不同處理方法
當我備課到《羚羊木雕》時,不覺得想起來谷素貞老師和林爽老師對這一課的處理。谷素貞老師的教學過程 如下:先以“你和家長之間是否有過沖突?”導入 ,很貼近學生實際,起到較好效果;再給學生以足夠時間感知課文,以文中“奶奶”說的話切入,變換語氣讀,引領學生深入課文,分析“我”“父母”等的優缺點,揭示課文矛盾所在,最后請學生幫老師想想,怎樣才能防止老師成為文中父母一樣的人。谷素貞老師對課文的切入點選得準,師生對文中人物討論得很周全,學生課堂的情感體驗很深刻。特別值得一提的谷老師很注重引導學生對文中多次出現又很重要的詞語的品味,如母親口中的“貴重”,我的“流淚”等等,這些細節的品味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斷深化。
林爽老師她是這樣處理的:先聽老師朗讀課文,學生用心聽并說說感受,為整體感知課文;再研讀課文,她讓學生就課文的“文章內容”“思想感情”“感觸最深的句子”選一個方面進行欣賞;接著說說“你認為最驚心動魄的是那一情節”,生說并有感情的朗讀。整體感覺課堂很活躍,學生思維的閘門已被打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較深,學生的發言也各有特點,這不能不說說教師高超教育水平和良好課堂駕馭能力的體現。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正確把握語文課程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以期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感覺新課程帶來的不但是整個教學體系的變革,學習方法的變革,更是教師個性成長、教學風格形成的強大推力。一篇文章,不同處理方法,不同學習目標,教師教的興趣盎然,學生學的有滋有味。我想,一樣課文,兩個人各有風格,我為什么不能上出我自己的特點,符合我的學生的特點。
《羚羊木雕》這篇課文說的是,“我”把貴重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著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給“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文章含蓄地批評了父母重財輕義的行徑傷害了孩子之間的感情。本文所寫的家庭故事貼近學生生活,結構精致,布局巧妙,情節發展曲折,學生喜歡讀,也易于理解。因此,我決定對此文不做過多分析,主要加強朗讀,分角色朗讀,讓學生自己在朗讀中品味語言,揣摩內涵,學會判斷辨別,學會思辨,學會針對特定問題進行辯論。
教學開始了,第一句話我是這樣說的:“少年時光,我們同學充滿朝氣,對將來充滿憧憬,同學們個性開始飛揚,自然生活中難免會與父母、朋友發生各種各樣的爭論碰撞,請說說生活中你與他人有過哪些爭論碰撞?”學生們興致很高。我又說:“面對生活中這許多是非,你有沒有想過‘誰對,誰錯’,談談理由。”通過課前貼近學生的生活事例的分析,加強了學生思辨能力,引入課文,我首先做的是引導學生作好整體感知課文,為下節課的辯論打下基礎。
“先請同學們自己大聲初讀課文,積累詞語,解決疑難字詞。” 與平時一樣,對于生字詞,我總是讓學生自己解決讀音含義。學生們讀課文,我心里想的是下節課的辯論,因為這樣的課我沒上過,對課文的內容不作深入的分析,學生們能夠有自己的獨到的理解嗎,我有我的懷疑。這節課我必須要做的是為辯論打下良好的基礎。當學生們給自認為較難的字詞圈好,并識記后,我讓學生再讀課文,找出課文人物,理清人物關系矛盾所在。很快,黑板上形成了本文矛盾焦點所在:我重友誼送羚羊木雕給好友萬芳;父母重羚羊木雕讓我向萬芳要回來。
這樣學生初步明白這一家子在爭論什么?矛盾的焦點在哪里?各自人物所持的觀點都明確。于是我讓學生分角色進行創造性朗讀,再一次深入體會各人物不同的態度以及他們的理由。原本我以為學生會讀不好,但想不到分角色朗讀中竟然有幾個學生讀的有模有樣,我立刻抓住這個機會說:剛才有幾個同學真的有點文中人物的神情,“媽媽”有媽媽的樣,“父親”有父親的威嚴,“我”有我的委屈,好像個人都很有理由似的。這樣好了,我們下節課進行一次辯論大賽,認認真真地討論討論這個問題,當然前提是同學們對課文深入了解,辯論時才會有話可說。學生的興致一下子高漲起來,我真的感覺到這時的課堂才是真正學生的課堂。
下面的步驟很簡潔,先簡單介紹辯論具體形式,流程(觀點闡述,自由辯論、總結陳詞),確定辯論雙方代表,親友團成員以及主持人選,布置雙方成員查找相應資料。
“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了”一位參加辯論的同學這樣說。學生們布置好教室,我不放心,又重申了幾條我講過的注意事項:辯論一切都正規化,辯手需要親友團的大力支持,辯手發言要口齒清晰,觀點鮮明。主持人宣布,“辯論開始,下面先進入觀點闡述階段。”主持人因為緊張忘記了先有代表“我”的甲方闡述觀點,辯手也因為緊張發言有些停頓。但接著的自由辯論著實讓我大大的吃了一驚,辯手們針鋒相對,大膽反駁,全無剛才的膽怯,教室后面親友團也沒有讓大家失望,辯論進入白熱化階段。辯論中,他們有“生命誠可貴,友誼價格高”,我重友誼高一切;有“小孩子必須聽父母的”家長式的霸道;有“可憐天下父母心”的呼吁,有“可憐天下子女心”的吶喊;有做人“以誠信為本”,送出的東西不能要回來,有“小孩是未成年人”,送人東西需要家長參謀……等等。學生們思緒萬千,靈感的火花不斷的閃現,這是我課前所未預料到的。
可以說此時,我課前的所有憂慮全然無存,學生們是有能力達成他們所未經過的事的,這一點我很肯定。當下,針對課文我插入了以下幾問,作為對課文的深化。①、假如辯論雙方如“我”,“爸爸媽媽”都早點采取適當的方法,可不可以避免課文的結局?②、可以看出“我”“爸爸媽媽”“萬芳”各是怎樣的人?
課結束了,但是學生們意猶未盡,有學生要求再進行一次辯論,甚至有學生找我爭論。這樣的課可說是我從教至今為數不多的,靜下心來反思,首先我認為我符合了新課程所提倡的上課要因人而異(教師、學生)的觀點,我個人對于課堂傾向于活躍,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積極參與,對于學生我希望他們都成為活潑有獨特性格的個體,而這篇文章也正適合這樣的上法,故而課堂感覺較為滿意。辯論前的課文感知,辯論中的思緒飛揚,辯論后的反思,不正符合了語文課程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緯度要求嗎?
當然,這堂課的缺點很明顯:有部分學生對課文理解了,但不會很好的表達;辯論中因不得其法,導致辯論向無所謂的爭論發展;課文知識點的落得不實。但是這又有什么關系,學生活了,思維活了,課堂是學生的課堂,就足夠了。我一直思考著怎樣的課才能算作好課,或許新課程的春風正給我帶來滿池的活水,一堂愉悅的課讓人如坐春風,有的是生生之間,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精神的愉悅,全然沒有人們問的“課上得怎么樣”之感,全無成敗得失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