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教案: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精選3篇)
參考教案: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篇1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晝夜交替的原因及其意義,地方時、區時的應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規律及其意義。
2、學生了解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的原因及其規律,四季及五帶的劃分。
3、通過讓學生分析原因、總結規律、驗證結論等培養各種能力。
4、通過對地球運動的主要地理意義的學習,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兩節教材內容闡述了地球運動的主要地理意義。與老教材相比,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被表述為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被表述為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這樣做更具科學性,因為無論是晝夜交替或是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等等,都不是單純的自轉或公轉的結果,而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聯合結果。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講了三個意義:晝夜交替、地方時、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與老教材相比,少了“對地球形狀的影響”。這反映出新教材重視“實用性”的意圖。因為與前三個意義比較,后者的實用性明顯偏低。
在講述“晝夜交替”時,新教材增補了用太陽高度來描述各地的晝夜狀態,使“晝夜”與“太陽高度”兩個概念聯系在一起,既有利于晝夜狀態的說明,也有利于學生對太陽高度這個抽象概念的理解。
對于“時間”,新教材增添了不少內容,充分體現了“應用性”特點。教材首先明確了地方時的概念,接著指出使用地方時的缺陷,從而自然引出“區時”,最后介紹了各國的一些特別計時的方法,使學生全面了解“區時”的使用,以適應社會。
而對“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則刪除了理論分析,只介紹偏轉規律,這完全符合高一學生的認知規律。對地轉偏向力的作用,避免了泛泛而談,增加了“長江三角洲發育過程”的實例,更加貼近生活。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從大的方面看,增加了“五帶的劃分”,這是地球表面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內容非常重要,且放在這里也比較自然。
關于“晝夜長短的變化”,新老教材無大的差別。主要闡述了各地晝夜長短隨季節的變化規律。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只介紹了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和季節的變化規律,并以夏至日、冬至日、春秋分三個特例進行分析。刪除了較難,也較繁瑣的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計算。
四季的劃分,主要介紹了我國及歐美國家天文四季的劃分方法。教材新增了“二十四節氣”內容,因為這不僅是我國科學史上的一個輝煌成就,而且對我國人民的生活和生產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學過程 :
1、對晝夜的產生,應先演示,可以用地球儀加發亮的燈泡(或手電筒)、多媒體動畫、掛圖、板圖等。再設問:為什么會產生晝夜?逐步引導學生得出:地球是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在某一時刻,太陽只能照亮半個地球,亮的半球為晝,暗的半球為夜。那么晝與夜之間的界線叫什么呢?引出晨昏線概念。
2、晨昏線概念較抽象,應以教師講解為主,且配上不同視圖。首先明確概念:晝、夜半球的分界線即為晨昏線,它是晨線與昏線的合稱。晨線的西側為夜,東側為晝;昏線的西側為晝,東側為夜。如下圖:
AB為晨線,昏線在后面; CD為昏線,DE為晨線; FS為晨線,SG為昏線。
最后強調,晨線與昏線的兩端一定在極圈內。那么,晨昏線是固定的還是移動的呢?讓學生思考,從而轉入晝夜交替的學習。
3、晝夜交替的原因是什么?學生易得出結論:地球的自轉。可進一步深入,公轉也會產生晝夜交替(用地球儀或多媒體演示),再說晝夜交替的周期是太陽日,所以晝夜交替的原因應表述為由于地球的運動。那么什么是晝呢?引導學生得出:理論上能看見太陽。能否看見太陽怎樣表述呢?引出“太陽高度角”概念。
4、對太陽高度角的概念、太陽高度的日變化、正午太陽高度,應用圖示法(有條件的用多媒體動畫)講解。首先要講清太陽高度角的概念,如下圖。
并強調太陽高度角總是小于等于90°,這樣就能了解正午后的太陽高度角了。正午太陽高度角(正午時過某地的經線方向的切線與太陽光線的夾角)是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必須結合地球儀、多媒體動畫、示意圖等慢慢講解,切不可操之過急。弄清楚太陽高度概念后,就可讓學生思考,怎樣把太陽高度與晝夜聯系起來,逐步引導學生得出:太陽高度大于0為晝,小于0為夜。
5、晝夜交替的周期,只介紹結果就可以了,不必究其原因。太陽日的意義,可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思考后回答。
6、為使學生容易理解地方時的概念,可把定義改為:把某地太陽到達最高位置的時刻,定為正午12點,這樣的時間叫地方時。再讓學生議論,使用地方時有什么優缺點?(對當地居民來說,便于起居作息,對于交往來說,非常不便),從而引入區時講解。
7、“區時”學生在初中時學過,但已忘得差不多了,應重新學習。對時區的劃分,最好用一張北半球的極地投影圖說明。如下圖:
從應用性看,重點應放在區時的換算上。公式及注意事項如下:
某地區時=已知區時±1小時×相隔時區數
(相隔時區數:同在東時區或西時區的,大減小;分別在不同時區的,相加。即同減異加。±:在已知時區東面的,取+;在已知時區西面的,取—。即東加西減。計算時,一般把東十二區當作最東,西十二區當作最西。)
關于有些國家使用區時中的一些特例,應作仔細介紹,以使學生能全面地了解區時的使用。
8、對“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可先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演示。方法是:畫南、北半球極地投影圖各一張,用鉛筆點住極點,順著經線往圖外某點畫直線,比較地球轉與不轉時的鉛筆軌跡。再讓學生總結偏轉規律。對長江三角洲的形成,可師生共同討論完成。首先讓學生思考,泥沙在河口為什么會沉積?(落差變小、河道變寬、海水的頂托等,造成流速降低),接著設問:為什么會主要形成在北岸,而不是在南岸?(地轉偏向力的作用)。
9、讓學生討論,隨著季節的變化或同一季節的不同緯度,溫度狀況有否變化?(回答是肯定的)然后說明:為什么有這種變化呢?主要是各地晝夜長短與正午太陽高度的不同。可把晝夜長短比作水閥出水時間長短,把正午太陽高度比作水閥大小,然后用出水量說明太陽輻射量。
10、對“晝夜長短的變化”,要先講清晝弧與夜弧概念。晨昏線把緯線圈分割為兩部分,一部分在晝半球,稱為晝弧;另一部分在夜半球,稱為夜弧。晝、夜弧的長短可表示晝、夜的長短。再讓學生閱讀課本的三張插圖,分別說明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時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規律。最后總結一般規律:在太陽直射的半球,晝長夜短,且緯度越高,晝越長,極圈內有極晝現象;太陽不直射的半球,晝短夜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極圈內有極夜現象。在赤道上,終年是晝夜等長。
11、對“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最好也讓學生通過讀課本的三張插圖,說明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時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規律,然后總結一般規律:
在太陽直射點上,太陽高度最大(為900)。離太陽直射點越近,正午太陽高度越大;離太陽直射點越遠,正午太陽高度越小。
12、設問:同一緯度地區,晝夜長短與正午太陽高度隨季節有否變化?學生應能答出:有變化且呈周期性。教師即可指出,這就是四季變化原因。轉入“四季的劃分”學習。
13、讓學生閱讀“二十四節氣與四季(北半球)”圖,設問:我國傳統的四季是怎樣劃分的?(根據“四立”劃分)設問:夏至是夏季的中點,是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冬至是冬季的中點,是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我國傳統四季的劃分,只重視接受太陽輻射能的多少,與天文含義相符。但同時指出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也考慮到了氣候因素。例如“大暑”,在夏至后一個月,在現行陽歷中大約是7月23日到8月8日,同我國傳統的三伏大體相同。“大寒”在冬至后一個月,約為1月21日至2月4日,同我國傳統的三九相差不多。驚蟄原來叫雷驚蟄,意即春雷驚醒冬眠的蟄蟲。清明原來叫清明風至,意即東南風開始盛行。
14、設問:歐美國家傳統四季是怎樣劃分的?(學生讀圖后回答:根據“二分”、“二至”劃分)與我國傳統四季在時間上有何差異?(推遲一個半月)那么它主要考慮了太陽輻射還是氣候?引導學生逐步得出:氣候。
15、讓學生閱讀課文,回答:現在北溫帶許多國家是怎樣劃分四季的?這樣的劃分主要是考慮天文還是氣候?(把冬、夏季與我國三伏、三九、四九對照),最后得出結論:為使季節劃分與氣候相結合。
16、讓學生閱讀課文,以我國二十四節氣為例,說明季節劃分的意義。
17、設問:同一季節,晝夜長短與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有否變化?學生應能答出:有變化,且呈規律性。教師即可指出,既然有變化,就有熱量差異,進入“五帶的劃分”學習。
18、讓學生閱讀“五帶的劃分”圖,說明五帶劃分的界線和范圍,五帶劃分的標準(有無太陽直射,有無極晝、極夜),五帶的劃分主要考慮什么?(理論上的太陽光照情況)對五帶劃分的作用,應由教師分析:它是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
四、講授提綱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
晝夜交替
1、 晝夜的產生
2、 晨昏線
3、 晝夜交替的原因
4、 太陽高度
5、 晝夜交替的周期
6、 晝夜交替的意義
地方時
1、 地方時概念
2、 使用地方時的缺陷
3、 區時
① 區時概念
② 區時的換算
③ 使用區時的一些特例
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1、偏移規律
2、實例分析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
晝夜長短的變化
1、 晝弧與夜弧
2、 晝夜長短與日照時間
3、 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正午太陽高度與太陽輻射強弱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四季的劃分
1、我國傳統四季的劃分
2、歐美傳統四季的劃分
3、現在北溫帶一些國家的四季劃分
4、 季節劃分的意義
五帶的劃分
1、五帶劃分的界線和范圍
2、五帶劃分的標準
3、五帶劃分的作用
五、研究性學習活動
課題:寧波市部分地區底層樓房采光狀況分析
方法與步驟:
1、 利用資料,查找不同月份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然后計算正午太陽高度。
公式:某地正午太陽高度角=900—某地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
或用實測法求得正午太陽高度。方法是:在正午時,度量已知長度的桿子的影子,然后用公式求得正午太陽高度。
2、 測量目標樓房南面的樓房高度及間距。
3、 計算陽光射到底層樓房的最小角度。
4、 把計算結果與各月正午太陽高度比較,分析全年理論采光狀況。
5、 進行實地觀察,與理論分析比較,得出實際采光狀況。
6、 提出意見和建議。
六、練習
(一)、單選題
1、在某一時刻,太陽直射的是: [ ]
A. 一個點 B. 一個面 C. 一條線 D. 整個地球
2、地表經度相同的地點是: [ ]
A.日出時間相同的地點 B.地方時相同的地點
C.晝夜長短相同的地點 D.正午太陽高度相同的地點
3、在地球表面,極晝、極夜現象的分界線是: [ ]
A.人為規定的 B.地球球體形狀造成的
C.地球自轉的結果 D.受黃赤交角的大小制約的
4、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關系是: [ ]
A.每年重合兩次 B.每年重合一次
C.永遠重合 D.永遠不重合
5、某地位于赤道和本初子午線的交點上,該地正午太陽高度周年變化的狀況是:[ ]
A.每天正午的太陽高度相同
B.每年內有一次最大值,出現在3月21日。
C.每年內有一次最小值,出現在12月22日前后。
D.每年內有兩次最小值,出現在6月22日和12月22日前后。
6、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有: [ ]
A.北回歸線是北半球有太陽直射現象的最南界線
B.南回歸線是南半球有太陽直射現象的最北界線
C.南極圈是南半球有極晝、極夜現象的最南界線
D.南極圈是南半球有極晝、極夜現象的最北界線
7、從8月1日到9月1日這段時期內,下列現象正確的是: [ ]
A.北京的太陽高度越來越小,并且晝短夜長,夜越來越長
B.赤道處的太陽高度越來越大,并且晝夜長短相等
C.南極圈內有極夜現象,并且極夜范圍逐漸擴大
D.北半球各地方的太陽高度越來越小,南半球各地方的太陽高度越來越大
8、位于西經30度、南緯50度處沿經線向南極刮的風偏向在: [ ]
A.西經30度以西 B.西經30度以東
C.西經30度上 D.南緯50度以南
9、北半球夏至日時,下列城市的晝長,按由長至短的排列順序,正確的是:[ ]
A.武漢、烏魯木齊、臺北、蘭州
B.烏魯木齊、蘭州、武漢、臺北
C.烏魯木齊、蘭州、臺北、武漢
D.臺北、武漢、蘭州、烏魯木齊
參考教案: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篇2
1.5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
教學目的1.使學生了解地球運動所帶來的地理意義
2.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
3.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 晝夜交替、地方時
教學難點 地方時
教 具 地球儀
教學方法 講述法、畫圖演示法
課 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由于地球的公轉和自轉,地球上產生很多自然現象,也就是我們將要學習的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板 書 1.5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
講 述 假設地球在宇宙中與太陽位置相對靜止,既不繞日公轉,也不自轉,地球會不會有晝夜現象?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地球是既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所以仍然會有晝夜現象。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轉,才使得地球上晝夜交替。
板 書 一.晝夜交替
演 示 手電筒照射地球儀
板 書 1.晨昏線(圈)
講 述 向著太陽的半球是白天,為晝半球;背著太陽的半球是黑夜,為夜半球。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叫做晨昏線,它是一個大圓,始終把地球分成相等的兩份。
板 書 2.太陽高度
講 述 太陽高度是太陽高度角的簡稱,表示太陽光線對當地地面的傾角。
演 示 地球儀演示太陽高度角
講 述 晝半球各地太陽高度總是大于0;夜半球各地太陽高度總是小于0;晨昏線上太陽高度等于0。晝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陽高度的日變化周期為24小時,叫做1太陽日,太陽日制約著人類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來作為基本的時間單位。
過 渡 由于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在同緯度地區,相對位置偏東的地點先看到日出,這樣時刻就有了早遲之分。
板 書 二.地方時
板 圖 時區的劃分
講 述 隨地球自轉,一天中太陽東升西落,太陽經過某地天空的最高點時為地方時12點,因此不同經線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時。
板 圖 時區的劃分
講 述 相鄰15度經線內所用的統一時間是區時(本區中央經線上的地方時)。區時經度每隔15度差一小時,地方時經度每隔一度差4分鐘。
舉 例 1).一直東經135度地方時為5月5日8:00 ,求東經73度此時的地方時。
2).已知東八區為8月8日10:00 ,求西三區此時時間。
板 書 三.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講 述 由于地球自轉,地球表面的物體在沿水平方向運動時,其運動方向發生一定偏移。我們把促使物體水平運動方向產生偏移的力稱為地轉偏向力。
板 書 1.地轉偏向力
演 示 從地球儀的北半球上空向旋轉的地球儀上滴一滴紅墨水,我們觀察紅墨水的運動軌跡。
板 書 2.偏移規律
講 述 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轉。
舉 例 1).水在進入下水道時時旋轉而下。
2).長江入海口,其右岸(南岸)不斷被沖刷,沉積的石礫、泥沙不斷與北岸相連,形成長江三角洲,長江河道不斷向南彎曲。
板書設計 1. 5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
一. 晝夜交替
1. 晨昏線(圈)
2. 太陽高度
二. 地方時
三. 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1. 地轉偏向力
2. 偏移規律
作 業 一架飛機在7月6日8:00從北京飛往紐約,行程10小時,求到紐約后的時間。
參考教案: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篇3
1.6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
富陽市新登中學 劉亞茹
教學目的:1使學生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從而了解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2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
3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教學難點 : 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教學工具: 地球儀 投影片 地圖冊
教學方法:分析法、討論式、畫圖演示法
教學過程 :
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轉產生的,有晝夜交替,地方時、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從中我們明確了一天中晝夜是交替變化的,晝夜交替周期是一個太陽日——24小時,那么每天的晝與夜的長短是否一樣呢?今天我們接著學習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
板 書:1、6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
一、晝夜長短的變化
投影片:太陽光直射赤道示意圖(1)
講 解:任何緯線圈被晨昏線都分為兩部分:晝弧和夜弧。晝弧越長,白晝越長,夜弧越長,黑夜越長。看圖(1),此時節氣為二分日,(畫晨昏線)晨昏線與經線重合,各地晝弧夜弧等長,說明晝夜相等,各為12小時。
投影片:太陽光直射北回歸線示意圖(2)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示意圖(3)
提 問:1、這兩幅圖中,太陽直射在哪個緯度?此時是什么節氣?南北半球哪個緯度的晝長最長,哪個緯度最短,晝長的緯度分布有什么規律?
2、夏半年和冬半年晝夜變化關系,這種變化與緯度有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1)二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全球各地晝夜等長。
(2)太陽直射的半球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極點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另一半球相反。
(3)赤道處終年晝夜等長。(晨昏線始終把赤道分成相等的兩部分)
(4)緯度越高,晝夜長短變化幅度越大。
(5)相同緯度,各地晝夜長短狀況相同。
鞏固練習 :(略)
過 渡:由于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使各地日照時間不同,即晝夜長短不同,同時各地太陽輻射的強弱不同,我們用正午太陽高度來表示。
板 書: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講 解:正午太陽高度就是一天內最大的太陽高度角。比如說太陽光直射的地區,各地一天內最大的太陽高度角都能達到90度,即正午太陽高度為90度;
提 問:請大家看書21頁,并結合地圖冊,思考:
1、 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分布有什么規律?
2、 正午太陽高度隨季節的分布有什么規律?
學生回答:(略)
講 解:隨緯度變化:由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向南北兩側遞減。
故: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二分日,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遞減。
隨季節變化:任一地點,一年中離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最近時,正午太陽高度達最大值;反之,達最小值。
故:北回歸線以北的地區,夏至日時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時達最小值。
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冬至日時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最大值,夏至時達最小值。
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一年中,太陽直射時,正午太陽高度達最大值;離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最遠時,達最小值。
過 渡: 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緯度地區,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隨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節,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隨緯度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變化的規律,形成了五帶。
板 書: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提 問:1、季節是怎樣劃分的?
2、五帶的劃分是以什么為依據,又是怎樣劃分的?
學生回答:(略)
講 解:1、四季的劃分
(1)根據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劃分的四季
(2)北溫帶許多國家的月份劃分
2、五帶的劃分
(1)根據地球上各地獲得的太陽輻射年總量的多少
(2)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限,把地表粗略的劃分為熱帶、南北溫帶、南北寒帶五個熱量帶。
投影片:五帶的劃分示意圖
講 解:(1)明確五帶的極晝極夜現象、陽光直射狀況以及季節變化
(2)分析如果黃赤交角變大或變小,五帶的范圍會有什么變化
小 結:本節我們學習了主要由于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大家重點掌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明確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布置作業 :(試卷)
板書設計 : 1、6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
一、晝夜長短的變化
二至日時,全球晝夜長短變化最大,極圈內全部出現極晝或極夜現象;
二分日,全球晝夜長短變化最小;赤道上無晝夜長短變化,終年晝夜平分。
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隨緯度的分布
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二分日,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遞減。
2、隨季節的分布
任一地點,一年中離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最近時,正午太陽高度達最大值;反之,達最小值。
二、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1、四季的劃分
(1)根據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劃分的四季
(2)北溫帶許多國家的月份劃分
2、五帶的劃分
(1)根據地球上各地獲得的太陽輻射年總量的多少
(2)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限,把地表粗略的劃分為熱帶、南北溫帶、南北寒帶五個熱量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