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地圖 教學設計
課 題
地形圖的判讀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
與
技能
1.初步學會運用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判別地形和地勢特征。
2. 能夠在等高線地形圖上估算某個地點的高程。
3.能夠繪制簡單的地形剖面圖。
4.在地形圖上識別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這五種地形。
過程
與
方法
在繪圖過程中,通過教師指點、小組互動合作等形式,學會搜集、查閱資料并進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間方位概念。
情感
目標
1.激發學生學習地形圖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2.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重點
等高線形態與地勢高低、坡度陡緩的關系。
教學難點
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地形種類。
教學方法
探究討論、閱讀分析法、讀圖分析法、多邊互動法
教 具
山體模型、實體、自制教具、課件
板
書
地形圖的判讀
教學過程
主 要 內 容
備 注
前提測評
復習地圖的三個基本要素:
1.比例尺:(課件展示)
①會運用比例尺,通過測量圖上距離,換算出實際距離;
②會比較比例尺的大小。
2.方向:(在地圖上有三種表示方法)
①指向標(課件展示);
②經緯網;
③按慣例“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定方向。
3.圖例:(課件展示地圖)
適應認知規律,注重舊知識的復習與鞏固。
導入新課
(由圖例所示地圖導入)我們認識的這些地圖,都是在平面上的。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將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較準確地在平面的地圖上表示出來呢?
——這就是本節課要重點討論的“地形圖的判讀”(課件板書)
1.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2.注重新舊知識的銜接。
講 授 新 課
㈠自學
結合圖1.27和圖1.28自學下面兩段文字,理解以下幾個概念:
①海拔;②相對高度;③等高線;④等深線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㈡
海
拔
和
相
對
高
度
(課件展示:海拔和相對高度示意圖)
1.什么是海拔?并指認甲、乙兩點的海拔高度。
2.強調海拔的參照物是海平面。
3.什么是相對高度?并指認甲、乙兩點的相對高度。
4.(課件展示:珠穆朗瑪峰及其海拔示意圖)
登山者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時,一般先到大本營適應環境,休整準備。大本營海拔高度是6600米,珠峰海拔8844米,問它們間的相對高度為多少?(口算:2244米)這就是登山者要攀登的高度。(《同步成長》16頁19題)
5.你認為是什么一直吸引著人們勇攀珠峰?
(磨練人的意志,培養人的吃苦精神,實現人類挑戰極限、征服自然的愿望等。)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
聯系生活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1.誘發情感,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
2.訓練語言表達能力。
㈢
等
高
線
1.什么是等高線?
2.展示山體模型,理解:等高線是海拔高度相同的點連接成的閉合曲線,在平面上的投影。
3.(課件演示)等高線的繪制、等高線地形圖與剖面圖的對應關系、輔助線的使用規則、等高線疏密與坡度陡緩的關系。
(1)出示類似山體的實體(冬瓜),請兩個同學到講臺上切割不同海拔高度的等高線。
(2)再請一個同學協助老師在黑板上繪制實體的等高線地形圖,標出海拔高度值(假設)。
(3)根據等高線地形圖繪制剖面圖:
①首先根據實體繪制剖面圖的等高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