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國的天氣和氣候
教學要求
1.通過閱讀等溫線、等降水量線分布圖,了解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特點以及降水分布特點,培養學生判讀、分析等值線分布圖的技能。初步學會分析氣溫和降水特點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國溫度帶及干濕地區的劃分依據及劃分地區等,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我國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性。
3.了解我國的氣候特征,培養學生分析氣候特征的技能。使學生明確氣候也是一種資源,而且是我國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但同時我國也是災害性天氣頻發的國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資源、使人和環境相互協調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本章安排2~3課時。
【南北氣溫的差異】
本段教材最重要的內容是閱讀等值線地圖,知識的獲取應該通過讀圖得來,因此在教學中,訓練學生讀圖方法和技能是教學的重點內容。學習冬季氣溫分布特點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閱讀1月等溫線圖中的圖例和氣溫數值,了解氣溫遞變規律,概括總結冬季氣溫的空間分布規律即由南向北遞減。第二步,引導學生觀察等溫線的延伸方向及突變部分,了解、分析氣溫空間分布的變化趨勢及影響其分布的因素,例如引導學生在圖中找到0 °c等溫線,用彩色筆描下來,觀察此線穿過哪些地形區、河流等,在哪些地區發生突然變化,為什么發生變化。從圖中可以看出,0 °c等溫線穿過秦嶺—淮河一線,在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向南彎折,主要是因為地形的影響。第三步,引導學生觀察等溫線的疏密,了解氣溫空間變化的梯度或變化幅度,如果等溫線分布密集,說明氣溫的差異較大。第四步,引導學生查找最南、最北氣溫極端數值,了解氣溫空間分布的具體差異,進一步明確我國冬季氣溫南北差異大的特點。例如北國冰天雪地,那里的人們在觀賞冰燈,海南的人們正在大海中嬉戲,廣州的花市鮮花盛開等內容,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我國冬季南北氣溫的巨大差異。
【東西干濕的差異】
關于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總趨勢,建議教師引導學生讀圖總結。讀圖時,首先要求學生在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觀察四條線分別穿過我國哪些地形區、行政區,引導學生將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用彩色筆描出,觀察800毫米線與哪條等溫線幾乎重合,加深對秦嶺—淮河自然地理界線的印象。學生完成以上讀圖過程后,可以閱讀教材中提供的相關閱讀材料,了解我國降水量極值地區,最后總結我國降水空間分布特點。
學習干濕地區劃分時,教師可以首先出示不同干濕地區植被特點的圖片、幻燈片,或播放相關的錄像等,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嘗試說明這個地區氣候的特點,特別是降水的特點。第二步引導學生閱讀年降水量分布圖,驗證自己的想象與圖像中反映的降水量特點是否吻合。第三步引導學生閱讀干濕地區分布圖,將植被與干濕地區對應,進一步驗證自己的想象是否與干濕地區的劃分吻合,是否有不吻合的地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有可能對東北地區的濕潤區產生疑問,教師可以針對這一疑惑,解釋干濕地區劃分的依據是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而不是單純用降水量多少進行衡量。
【季風氣候顯著】
第一步,說明冬、夏季風的形成,說明季風和季風氣候的概念,冬、夏季風的特點。第二步,引導學生觀察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布及分界線,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夏季風從海洋向陸地移動,在移動過程中性質會有什么變化?通過思考使學生明確,越向內陸地區,受海洋影響越小,夏季風很難到達內陸地區,因此內陸地區降水比較稀少,這樣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第三步,指導學生完成活動題1,閱讀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總結、概括季風氣候的特征。第四步,指導學生完成活動題2,并且使學生明確,與同緯度大陸西岸和內部相比,我國處于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對農業生產極為有利,而大陸西岸和內部氣候干旱,沙漠廣布。第五步,根據冬季風形成的源地及性質,說明寒潮帶來的危害有哪些?關于臺風的形成及帶來的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