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歷史新課程教學反思
新一輪的初中新課程改革已于2004年在江西展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應該如何進行才能體現新課標的精神,符合新課程的要求,是每位初中歷史教師十分關注的問題,也是我這兩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2005至2006年教了一屆初一,今年又教了一屆初一。由于是第二次教初一,所以我在初一的教學方面有所體會、有所反思。七年級上冊第九課《中華文明的勃興》介紹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文化成就。在第一年的教學中,在學生認真閱讀教材的基礎后,我先請幾位學生來歸納、概括各派的觀點和著作,然后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以時間為經、學派為緯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的創始人及代表人物的主要觀點、著作進行了全面的歸納、分類。當時學生大多能按我的要求完成以上教學活動,因此,我當時覺得這種教學方法還是不錯的。
今年我又采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結果碰到了問題。當我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材時,就有不少學生沒有看書而是在說話。我很生氣,并批評了那些沒有認真閱讀教材的學生。雖然這堂課最終也上下去了,但我總覺得挺別扭的。下課后,我一直在思考這節課卡在那兒,應如何改進。經過一番學情調查,終于找到了原因:原來是因為所學的內容離學生太久遠。因此,對學生來說,缺乏親切感,也就不能夠吸影學生的注意力。
晚上,我又重新進行備課。怎樣才能將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老子等人與現實聯系起來了?用什麼作媒介才能讓學生對孔子、老子等人感興趣呢?我苦思冥想——終于,我想到了:現代人特別是名人都有名片,可以用學生十分熟悉的名片作為媒介,拉近孔子、老子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對兩千多年前的的古人產生興趣,進而自覺的參與到教學中來。
第二天,在另一個班上這課時,我改變了方法。一上課,我就宣布:今天我們將進行一場模仿秀,給孔子、老子等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各自制作一張名片,并模仿他們作自我介紹,比一比看誰模仿得最像。學生們一聽來了興趣。接著我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模仿一位人物,并要求學生在先認真閱讀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想象。我剛說完,學生就立即積極地準備開來。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學生都十分踴躍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實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然后,為了檢驗學生對諸子百家思想的掌握情況,也為了讓學生學會靈活運用各派的思想,我又創設了一個情景:假如有一位同學隨地扔了一張紙,想一想,對這個人的做法,各家學派會如何處理?為什么?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紛紛運用剛剛學到的知識,從各派角度提出看法。這樣,不知不覺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下,就很好地掌握了所學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