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主觀題解題方略
縱觀近年高考文科綜合考試歷史主觀題命題方式的發展演變,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試題多是引用新材料和相關圖表,構成一種新的問題情景,充滿一股生氣,令人耳目一新;二是在設問方面,分層設問,層層推進,既有課本基礎知識方面的提問,又有檢驗學生綜合分析能力、聯系實際說明問題能力方面的提問。總之,主觀性試題的這種命題方式,變以往的單純性材料解析題和單純性問答題為材料、圖表、文字結合型綜合問答題,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引導學生致力于歷史學科基礎知識的掌握和歷史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從而有利于克服猜題押題傾向,有利于選拔學習能力出類拔萃的人才。那么,怎樣解答這種新型的歷史學科主觀性綜合題呢?
第一,要認真審“材”,讀懂試題所提供的材料,從中發現、判斷和提取有效信息。以2003年高考文綜(全國卷)第37題為例(這是近幾年高考文綜試題中最典型、構思最好、結構最佳的一道歷史學科內綜合問答題),這道題圖文并茂,信息量大,兩段文字材料均為文言文,四幅磚壁畫畫像均標以名稱(“沙漠之舟”、“犁耕”、“龜茲婦女采桑”、“驛使”)。我們在讀題時要抓住材料中關鍵的字、詞、句,重要的文字語言和形象語言,透露出來的顯性信息和隱性信息。其中,有提示時間的,如“漢武帝時期”、《漢書》、《明史》、“明中后期”;有提示地理方位的,如“西北”、“自敦煌西至鹽澤”、“起居庸(關)至山海(關)”、“長城沿線”;有展示史實的,如“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置使者校尉領護”、“筑敵臺三千”、“九邊生齒日繁,……商賈日通……”。所以,在審題和閱讀材料時,一定要做到全盤把握,重點突出,透析“零部件”,心悟“提示語”,做到“ 一切為我所用”。倘能較為清楚地閱讀和正確地理解試題所提供的材料,就為下一步解題做好了重要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