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物體發出的聲音》教學課例(通用2篇)
《控制物體發出的聲音》教學課例 篇1
執教者 金榮
一.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教育科學出版社)科學學科四年級上學期第五單元《聲音》中的內容。
二. 建議思考的問題
1.怎樣針對本年段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探究?
2.怎樣在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三、課例描述
將學生分成十個實驗小組,前面擺放實驗桌,桌子上有學生實驗用的各種材質的瓶子,如:玻璃瓶子、塑料瓶子、紙瓶子、不銹鋼瓶子等;各種填充物,如:豆子、鋼釘、橡皮、棉花、筆帽等,本課教學著力點在于創設一些教學情境和實驗活動,使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并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過程。讓學生認識物體發出聲音的大小不僅與發聲罐、罐里填充物的軟硬有關,還與物體振動的幅度有關。
【檢查作業,進入新課】
師:同學們,上節課,老師給你們布置了一個做發聲罐的作業,你們完成了嗎?
生:我們完成了。
師:誰能說一說,你的發聲罐是怎么做的?
生:我用一個塑料罐子加上幾個釘子做成的發聲罐,我來給大家搖一搖。
生:我用一個鐵罐子,里面放了兩粒豆子,做成了發聲罐,我來給大家搖一搖。
師:看來,同學們都很好地完成了作業。那么,要想讓發聲罐發出聲音需要具備幾個因素呢?
生:三個:罐、填充物、振動。
師:板書。
師:如果學生沒有把振動說出來,老師引導:像老師這樣把填充物裝到了瓶子里,放在桌子上不動,能發出聲音嗎?
生:不能。
師:那么,物體發出的聲音我們如何來控制呢?
師:這節課我們要研究的內容,板書課題。
(點評:教師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主題,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我們先來研究一下發聲罐。
師:我們要想控制發生罐的聲音,就應該能使發聲罐發出更大或更小的聲音。
師:怎樣做一個發出更大聲音的發聲罐。
【自主實驗,進行探究】
師:你能做一個發出更大的聲音的發聲罐嗎?
生:學生想一想怎樣設計這個實驗。
(點評: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求知欲。)
師:請同學們親自設計以下實驗方法,然后自己動手做實驗試一試。
生:學生一邊做實驗一邊填寫實驗報告。
(點評: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法,體現探究式學習的特點。)
生:分小組實驗,然后講一講,讓同學們聽一聽。自己組用什么實驗方法改變的發聲罐的聲音就把這種實驗方法寫在報告單上。找出對比實驗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交流合作,互換信息】
師:這組同學改變的是實驗條件中的哪一個因素呢?還有哪個小組改變的也是這個因素呢?
生:讓學生之間互相評價。
師:你發現了什么問題?看誰最注意傾聽?他們的匯報好不好?
生:他們小組同學之間的分工很明確;他們把對比實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說得很清楚。
(點評:交流與匯報實驗結果部分采取讓學生互相評價的方式進行教學,既讓學生認真聽同學的發言,又培養了他們的評價能力。) 知識創造財富。
師:通過同學們剛才匯報的實驗過程和結果,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生:填充物越多、越硬,聲音就越大;罐子越硬,聲音越大;振動幅度越大,聲音越大。
師:制作一個發出更小聲音的發聲罐。
師:你能做一個發出更小的聲音的發聲罐嗎?
生:做實驗,填寫報告單。
生:講一講。
生:用毛巾包住瓶子能阻隔聲音的傳播。(板書)
師:這些就是決定發聲罐聲音大小的因素。(板書)
【因勢利導,品德教育】
輕輕說話和大聲說話。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物體的聲音是可以控制,那么我們說話的聲音需不需要控制呢?請同學們來看一個短片。
生:學生觀看課件內容。
師:誰能講一講,看了這個短片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們大聲喊,可能沒覺得怎么樣,但是可能已經對別人造成很大影響。
生:一般情況下,人的耳朵能夠承受的最大聲音是120分貝,超過這個限度,人就會感到頭疼、迷糊、惡心和減少壽命了。
師:老師告訴大家,我們在低聲耳語說話大約是30分貝,大聲說話是60—70分貝,這還不是大聲喊。那么,如果是大聲喊,聲音就更大了。這還只是一個人,如果象剛才放的短片那樣,十幾個人一起喊叫,那么聲音就更大了。
師:看來,我們說話的聲音大小也要根據具體情況和當時所處的環境而言。
師:該大聲說話的時候我們就要大聲說話,該小聲說話的時候我們就要小聲說話。千萬不要在需要我們小聲說話的地方大聲說話,不要擾民,以不吵到別人為準。這與我們的個人修養和所受的教育有關。那么,除此之外,我們還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要小聲說話?
生:我們要輕輕關門、掃除的時候輕輕挪動桌椅、上樓梯不要使勁跺腳、中午吃飯時不在教室里喊叫、課間不在走廊里大聲說話、中午在食堂小聲說話、……
師: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學校做起,從家庭做起,影響到身邊的每一個人,讓大家都變成環保小衛士。
(點評: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很自然,貼進學生的認知能力。)
【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為減少噪聲而努力。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噪音讓人們感到煩躁不安。那么,你們還在哪里聽到過噪音呢?
生:電影院,食堂,商場等。
師:這些聲音我們都不愿意聽,那么,發出這些聲音的是怎樣的人呢?
生:他們是不顧及別人的感受,不注意環保的人。
師:嚴格要求自己來降低噪音。其實還有一些噪音,科學家們已經為我們設計了降低噪音的工具,為減少噪音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生:同學們看書談。
師:汽車消音器的原理是我們剛才設計的減少噪音方法中的哪一條的應用?
生:阻隔聲音的傳播。
(點評: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科學知識對于人類生活的影響,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深入挖掘,課外延伸】
師:其實,說到控制聲音,并不單純是指把聲音變大或變小,在一些特殊的環境中,還對聲音的控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你知道嗎?舉例說明。
生:比如,在歌劇院,就要控制聲音的回響,讓每一個座位上的聽眾都能很清晰地聽到聲音。坐在前排的聽到的聲音不能太刺耳,坐在后排的也不能聽不清。 知識創造財富。
師:那么,還有哪些特殊的環境對聲音也有一些特殊的要求,這樣的環境中如何去控制聲音呢?如果你感興趣,你們課下也去查一查,好嗎?
二.課后反思
在《控制物體發出的聲音》一課的教學中,我從“檢查學生制作發聲罐入手——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設計實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為設計思路,深刻理解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新理念,選取學生所感興趣的實驗用具,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方法,將難點、重點融于其中,讓學生自己去在探究中學會知識,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深刻體現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在課前,我讓學生自己做了一個發聲罐,提高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在教學中,將學習的權利完全下放給學生,教師很好地體現了“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這一角色,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動機,讓他們人人參與,擔負責任,主動思考,自主探究,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在課堂上為他們創設了鍛煉和發展的機會。
在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是由師—生到生—生進行評價,運用多種方法去激勵學生探究科學的欲望。
評析:
執教者把新課程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學始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引領學生親身經歷了探究怎樣控制物體發出聲音大小的全過程。使學生像小科學家一樣體驗探究的經歷,他們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實驗探究—匯報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發現探究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欲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教者通過《控制物體發出的聲音》一課的教學活動,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的生活需要科學,科學知識能使我們生活的更有質量。本節課更重要的一點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科學的方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控制物體發出的聲音》教學課例 篇2
在《控制物體發出的聲音》一課的教學中,我從“檢查學生制作發聲罐入手——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設計實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為設計思路,深刻理解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新理念,選取學生所感興趣的實驗用具,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方法,將難點、重點融于其中,讓學生自己去在探究中學會知識,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深刻體現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在課前,我讓學生自己做了一個發聲罐,提高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在教學中,將學習的權利完全下放給學生,教師很好地體現了“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這一角色,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動機,讓他們人人參與,擔負責任,主動思考,自主探究,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在課堂上為他們創設了鍛煉和發展的機會。
在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是由師—生到生—生進行評價,運用多種方法去激勵學生探究科學的欲望。
評析:
執教者把新課程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學始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引領學生親身經歷了探究怎樣控制物體發出聲音大小的全過程。使學生像小科學家一樣體驗探究的經歷,他們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實驗探究—匯報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發現探究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欲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教者通過《控制物體發出的聲音》一課的教學活動,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的生活需要科學,科學知識能使我們生活的更有質量。本節課更重要的一點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科學的方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