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劇本(精選13篇)
《三顧茅廬》劇本 篇1
(多幕劇)
時間 在三國時期的一天
地點 劉備的府中、諸葛亮的茅屋中
人物 劉備:三國時期的蜀漢王
張飛:劉備的生死之交,結拜兄弟
關羽:劉備的生死之交,結拜兄弟
諸葛亮:無所不曉料事如神的曠世奇才,號稱臥龍仙
童子:諸葛亮的弟子
[幕起,劉備、張飛、關羽三人站在府中的客廳里]
劉備 今日天氣尚好,何不再去孔明先生家拜訪一趟?
張飛 哼!(氣呼呼地)此次犯不著大哥親自去,他若不來,小弟只要用一根麻繩就能將他捆來!(揮了揮拳頭)
劉備 小弟,你一點也不懂得尊重人才,(生氣地)依我看,這次出行你就不必去了!
張飛 大哥你莫生氣嘛!我這不是替你著急嗎!我不再無禮不就是了?
劉備 不行!(堅決地搖頭)
張飛 大哥,小弟真的不會再犯了,不然我向天起誓,我張……(舉右手作發誓狀)
劉備、關羽 行了行了!小弟你去后定要注意禮節呀!(不放心的)
劉備 是,(滿臉堆笑地)多謝大哥原諒!
張飛、關羽 好了,上路吧!
[第一幕落,第二幕起]
劉備 隆中景色真是秀麗宜人,你看那山巒蜿蜒起伏,似乎一條臥龍,真乃是美景之最也呀!
張飛、關羽 是,(點頭)是。
劉備 孔明先生家就在前方,我要下馬步行了!
張飛、關羽 您小心。(忙去牽韁繩)
[劉備輕輕敲門,童子上]
童子 你好,這位官爺,請問您找誰?
劉備 找諸葛孔明先生。
童子 我家大人正在草堂午睡,要我將他叫醒嗎?
劉備 不用了,讓先生好好睡,我在此等候吧!
[童子點頭,下場]
張飛、關羽 大哥,有什么吩咐?
劉備 沒什么,你們在這兒休息吧!
[劉備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諸葛亮在床上睡覺,半晌功夫,他翻了一個身,又朝里睡去了。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
劉備 (鞠躬)諸葛先生,在下終于見到你了,久仰您的大名,請受在下叩見。
諸葛亮 不敢當,(忙扶起劉備)不敢當,草民只是一名老百姓,怎受得起皇親的叩拜?
劉備 (哈哈大笑)哪里哪里,在下今日來有一事相求,希望孔明先生為我排憂先解難,并出山輔助我完成志愿。
諸葛亮 這……這……(難堪地)
劉備 大師,您一定要答應,之前我已經二次拜訪您,看在我一片誠心,您就答應我吧!而且,你一定也不想讓百姓受苦吧?
諸葛亮 好吧,我隨你出山!
劉備 ……(激動地說不出話來)多……多謝大……大人恩賜小人機會。
[幕落]
《三顧茅廬》劇本 篇2
《三顧茅廬》是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中的一部由歷史小說改編的課文,講述了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佐自己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文中著力刻畫了劉備的動作、語言、神態等,重點表現了劉備對賢才的虔誠和渴求,同時看出諸葛亮的的確確是一位曠世奇才。
本課語言通俗易懂,適合小學生閱讀,細節描寫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環境描寫和對比、比喻等修辭方法的恰當使用也是本文的一個亮點,是對學生進行語言積累,強化寫作技巧的一個很好的素材。
學生們雖然對《三國演義》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畢竟不夠全面,所以對人物的性格特點及課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夠透徹,根據新課標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相結合的教學目標體系,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的三、四自然段。
2、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事物之間的聯系,學習“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3、憑借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感受劉備三請諸葛亮的誠心誠意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以上目標,我初步設想通過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我將采用“質疑讀、合作讀、評價讀”等多個層面的讀來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我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的插曲,為學生再現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繼而出示課題,在引導學生通過字典來理解“三顧茅廬”這個成語的意思后,以“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接著,結合初讀檢查,指導學生再讀課文的每個自然段,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著”、“塞”兩個多音字,運用多重方法理解詞語,如通過查詞典來理解“蜿蜒、茅塞頓開”;通過聯系上下文來理解“輔助、悠然”。在讀的過程中,可以采用指名讀、小組讀、評讀等多種方式,著重引導學生把課文讀通、讀流利,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邊讀邊想,讀懂每個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脈絡,初步了解本文的寫作特色。我還為學生布置了這樣的課堂作業,找到文中三個比喻句抄寫下來,想想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為下節課進一步品讀課文打下基礎。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第二課時的說課稿。
這一課時的教學,我設想以“誠心誠意”為品讀文本的切入點,通過“復習導入,整體感知”“精讀感悟體會誠意”“品悟比喻句,讀寫結合”三個環節引領學生深入文本。
一、激情導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對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我首先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對劉備這個人物的印象,在學生的交流中,我相機出示課文的第一自然段,鼓勵學生通過自讀、評讀感受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并由這一詞語引發疑問:劉備誠心誠意表現在哪些方面?劉備為什么對諸葛亮這樣“誠心誠意”?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得到了哪些回報?讓學生以此為切入點,隨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線索更清晰,更能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民主導學
1、抓住人物對話,感悟人物品質
圍繞以上3個問題,我引導學生到二——四段中去圈一圈,畫一畫,分別找出人物對話及人物的動作,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讀一讀,品一品,體會其中的含義,品味人物的精神。而后指導學生有層次地進行匯報,教師適時點撥。例如:在學生匯報人物對話一部分時,我相機出示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邊讀邊想象對話時的場面,教師適時范讀,指導學生讀出張飛“嚷”時的語氣和神態,體會他嚷時不耐煩的心情及他率直的性格。讀出劉備責備兄弟時的內心的想法,體會出他對諸葛亮的尊重。這時學生再讀時眼前的畫面更加真實,學生也更能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
2、抓住人物動作,體會誠心誠意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點,在學生匯報人物動作一部分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幾個重點句子:“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侯。”中的“下馬步行、輕輕敲門、“恭恭敬敬”等詞語體會劉備對諸葛先生的尊重,屆時,我還將鼓勵學生以多種方式詮釋自己的理解,如通過朗讀再現當時的畫面,通過課文的插圖,感受劉備的謙卑。通過表演體現劉備的求才若渴的心情。接著,我啟發學生想象:劉備就這樣等啊等啊?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小時過去了----他這樣站了多久?此時此刻,劉備會想些什么?在學生的交流中我引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這句名言,此時,學生更深切地體會到了劉備的誠心誠意。
這時再次引出課前的問題:劉備為什么對諸葛亮這樣“誠心誠意”?“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得到了哪些回報?”并引導學生自讀第四小節,透過“群雄紛爭”“三分天下”“最后取勝”結合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學生不難看出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劉備有了諸葛亮的指點更是撥開云霧見青天。這也是劉備三顧茅廬的原因。
三、檢測導結
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回讀課文,找出文中的三處比喻句:“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象一條等待時機的臥龍。”“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了水一樣啊!”,指導學生想一想,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這樣比喻有什么好處,引導學生仿照例子說幾句比喻句。在此處,我還將安排一個小練筆,讓學生結合文后第5題的要求,用來到……只見……進行仿寫,使讀寫結合落到了實處。
《三顧茅廬》劇本 篇3
教學目標:
1、能熟練地朗讀課文,理解“大賢、輔佐”等詞的意思。
2、學會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人物心理活動和個性品質,培養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3、學習劉備禮賢下士的品質,能有感情地朗讀人物對話。
教學重難點:
抓重點詞句,體會人物心理活動和個性品質。
教學過程:
一、 談話揭題,質疑導入
1、 談話。
同學們,中國古代曾經有過一個時代叫做三國,那可是一個戰火紛飛、風云際會、群雄逐鹿、英雄輩出的時代。正是國為這個偉大的時代造就了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那就是——《三國演義》,在《三國演義》中,你最喜歡的英雄是誰?
2、 揭題。
3、 質疑。
二、 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 學生帶問題自由讀課文。
2、 交流反饋:課文到底寫了一件什么事呢?
3、 教師小結。
4、 教學復姓。
5、 介紹古人名號中的“字”。
三、 細讀課文,推敲重點
1、 學生讀課文,圈劃出重點詞句。
2、 小組交流,互學互促。
3、 交流反饋:“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劉備的誠心誠意?”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作隨機教學。
主要抓詞:“立即”、“斥責”、“大聲斥責”、“下馬步行”、“恭恭敬敬”、“趕緊下拜”、“謁見”。
句:“胡說!孔明是當今大賢,怎么可以隨便派個人去呢?”
“昌著風雪正是為了讓孔明知道我的誠意。你怕冷,自己回支吧!”
“你怎么如此無禮?這回不用你去了,只讓云長同我一起去。”
“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禮節。”
“久聞先生大名,曾經兩次謁見,都沒有遇到。”來理解劉備在請諸葛亮的誠心誠意。
訓練點:
1)、 抓住人物對話進行朗讀訓練。
2)、 抓重點句進行思維訓練。
3)、 寫話訓練。
四、 小結過渡。
五、 課外延伸,拓寬文路(師出示多媒體。課件并深情朗讀)
“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候。先帝不以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讀。
2、這段短文中哪些是寫三顧茅廬這件事的?
六、 總結全文,引向課外。
1、發散:除了《三國演義》外,你還知道哪些名著?
2、總結。
《三顧茅廬》劇本 篇4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按事情的發展順序有條理地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字,掌握多音字“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說出比喻句中用比喻的事物與被比事物之間的關系;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與一處景色。
4、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重點:
課文第三自然段。
教學難點:
1、復述課文、
2、用“來到……只見……”句式寫一處景。
教學準備:
投影片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讀通課文,整體感知。
2、學習生字,理解詞語。
教學過程:
一 、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知道諸葛亮嗎?他是怎樣一個人?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
看來大家都知道諸葛亮的雄才大略,他是劉備的得力軍師,那么他怎么會成為劉備的軍師呢?還有一段故事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
2、板書課題:三顧茅廬。
3、釋題:
(1)理解“顧”“茅廬”
(2)說說課題的意思。
二、 自學課文,小組交流
1、 出示自學要求
(1)讀課文,學習生字,理解詞語,先小組交流解決不了的,寫到黑板上集體交流。
(2)再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2、 檢查自學情況
(1)匯報自學情況。
(2)自由讀課文,根據提示分段內容給課文分段。
三、寫字指導
1、出示生字卡片。
2、仔細觀察,交流記憶方法
3、快速默記
《三顧茅廬》劇本 篇5
第一課時
課前談話:
由姓孫——孫悟空(本領)——四大名著
t:你喜歡《三國演義》里什么人物?
s:我喜歡劉備,他待人謙虛
t:我喜歡諸葛亮,他神機妙算
s:我喜歡劉備,他胸懷大志……
t:諸葛亮、關羽、張飛、趙子龍這些名將都是誰的手下呢?
看來劉備這個人值得我們好好研究研究,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寫劉備的歷史故事。(板書:三顧茅廬)
t:誰來用自己的話解釋一下“三顧茅廬”是什么意思?
s:(開始沉默還不夠有勇氣)
t:說對的要表揚,說錯的也要表揚,表揚他的勇氣……
s:我的理解是三次去拜訪。
t:噢,三、就是三次,顧,就是拜訪。茅廬,茅草房。誰能說得更完整呢?
s:劉備三次去拜訪住在茅草房里的諸葛亮。
t:(激勵)這次說得很準確,看來沒有你小小的錯誤哪來他大大的正確呢?
板書:諸葛亮(引導生看字形)
(認識諸葛亮)孔明——臥龍
t:“諸葛”是復姓,你還知道哪些復姓呢?
s:上官
s:夏侯、司馬、玄武……
t:同學們真不簡單,知道這么多,單憑這一點,你做我的老師了,有些姓我還沒聽過,回去我杳杳字典。
t:由這個題目你還想問自己或我什么問題呢?
s:劉備為什么要三次拜訪諸葛亮呢?…………
t:下面我們就帶著你們三個人的問題去讀課文
首先要把課文讀正確。
s:(讀書)
t:如果生字你讀一遍讀不準可讀二、三遍。
t:(檢查課文朗讀,及時正音)請同學讀第一節
愿意讀的請舉起你們的手,舉手的都是勇敢的、自信的,將來你們也一定是成功的,孫老師就喜歡舉手的同學。
s:(讀第一節)
t:這段講了劉備前兩次去拜訪諸葛亮,第一次,他聽說諸葛亮是個了不起的大才,于是在一個秋天,他和他的兩個兄弟去拜訪諸葛亮,但是沒有見到,便給童子留個口信:“劉備來拜訪過諸葛亮。”第二次到了隆冬臘月,劉備又決定去拜訪諸葛亮,他倆兄弟不愿意:“這個諸葛亮有什么了不起的,充其量一介村夫,還勞大哥親自去嗎?”劉備仍然親自前前去,但仍沒見著。冬去春來,劉備決定第三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課文中就寫他第三次拜訪的經過。這次他拜訪到了沒有?誰來讀第二節。
s:讀第二節
t:(板書:結拜)這一節中有一個詞語是什么意思?他還有個故事呢?叫什么?
s:桃園三結義
劉備、張飛、關羽在桃園結拜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所以稱為“結拜兄弟”,明白嗎?
第3段比較長,請同學們限度前半部分,描寫“臥龍崗景色的”(這一次舉手的要喊,不舉手的也要喊。)照顧整體。
s:個別讀。
t:隆中怎樣景色呢?作者寫了山岡、溪流和竹林,哎,寫“山岡”用了什么詞?]
s:蜿蜒
t:“蜿蜒”什么意思,看它的偏旁
s:就是彎的意思
s:彎彎曲曲的,像蛇一樣
t:中國漢字的偏旁幫助我們理解。彎曲高低在人們眼中就像一條……
s: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
t:像誰?
s:諸葛亮
t等待誰讓他騰飛?
t這里描寫竹林還有一個詞“青翠欲滴”是什么意思?
t竹子綠得要滴下來了
t景色“秀麗宜人”“秀麗”?“宜人”
s美麗迷人
t噢,真是一塊寶地啊,不愧稱之為臥龍。大家再一齊讀讀
s讀
t接下來劉備是怎樣拜訪的呢?往下讀
s“離諸葛亮住處還有半里多路……”
t這節我們將在下一節重點討論,請大家齊讀第四節
s“諸葛亮分析了群雄紛爭的形勢……”
t這里有兩個詞(板書:群雄紛爭 茅塞頓開)
雄,是亂世英雄,兩漢末年,你還知道有哪些亂世英雄?
s孫權、曹操、呂布、董卓……
t紛,紛亂,爭斗,當時戰火邊緣,民不聊生啊…… 茅塞頓開你是怎樣理解的呢?
s像瓶蓋一樣一下被打開了,人的思想解放了
t你比喻得很形象,就像我手里的瓶蓋一樣是“砰”的一聲打開了,下子打開的,叫“頓開”茅塞呢?堵在人們心里的堵塞人們思想的茅草一下子打開了,心里豁然開朗。誰茅塞頓開(劉備)讀一讀詞語
t最后一段請女同學讀(生讀) 抓住“如魚得水”
t請同學們放下課本,我就納悶:像諸葛亮這樣的人肯定有許多人去請他,曹操有沒有找過,孫權,天下的群雄有沒有請過,為什么他在劉備請他時出山呢?劉備哪一點打動了諸葛亮呢?
s四個字“誠心誠意”
t哎,了不得哎,孫老師為了獎勵你用筆寫出這四個字,還有別的嗎?
s別人都是派手下去的,而劉備是親自去的?
s劉備是恭恭敬敬的,別人手下也不禮貌
s天很冷,劉備還去了三次
s劉備很尊重諸葛亮
s劉備待人誠懇
s劉備還有半里多路就下馬步行了……
t同學們說得都很好,下面到課文中找找劉備打動諸葛亮的關鍵詞或句子,引導同桌交流看找到幾處
第二課時:
t:你認為哪些地方表現了劉備的“誠心誠意”?
s:諸葛亮出山后,劉備把他當做自己的老師,兩人同桌吃飯,同榻睡覺……
t:你這是請他出山之后的“誠心誠意”,之前呢?
s:“這次用不著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你再幫張飛“嚷一下”
t:自己練一練,看誰來做一次“猛張飛”。
你說張飛嚷時是怎樣的心情?
s:生氣、討厭(怎么搞的又去了)
個別讀/齊嚷
t:“捆”只能捆來人卻捆不來人的心啊!劉備怎么說?
s:齊讀
t:這地方能看出劉備誠心誠意,還有什么地方?
s:“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侍侯。”
t:劉備為何讓他倆在門外等侯?
s:劉備怕他倆打擾諸葛亮,怕張飛鬧堂……
t:是啊,劉備是怎樣“恭恭敬敬”的,看這個恭字,(指導識寫出恭)
誰來表演一下劉備恭恭敬敬……]
s:一生表演(兩手立正站好)
t:一個劉備,還有不同站法嗎?
s:另一生表演(低頭彎腰,雙手抱拳)
彎腰低頭是對一個人的尊敬
t:噢,更恭敬,這樣才能體現對人的虔誠和恭敬。
看看書上劉備站了多久,一個時辰就是?兩個小時,還有一個時間,半晌是多長時間?“半天”起碼也得一個小時,同學們想象一下,劉備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兩個時辰……劉備是什么人?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們年齡嗎?……一位47歲的首領,對著一位27歲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個站一個還躺著。哎呀,了不起啊!齊讀這部分。
s:在等的時候,張飛……劉備急忙又把他攔了回去。
t:還有哪些地方體現劉備的誠心誠意?
s:“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劉備“輕輕”敲門說明他怕驚醒諸葛亮,對他尊重、誠心。
t:噢,抓住了“輕輕”,連敲門聲都是那么小心翼翼。生怕驚醒了諸葛亮。
s:還有這里也能體現出劉圖示的誠心誠意。“劉備站在臺階下等候。”封建社會是分等級的。大臣參見皇上的時候是站在階下,而此時,劉備是首領,諸葛亮不過是一介村民,劉備卻站在階下,可見他誠意。
s:“這次你就不要去了!”張飛是劉備的結拜兄弟。卻沒聽他兄弟的話,說明諸葛亮比張飛更重要。
t:都突出了諸葛亮更重要。還有一些地方說明劉備的誠心誠意,他看見你,你看見他了嗎?
s:“冬去春來”劉備在兩兄弟不同意下去的時候,去了,可見他誠心誠意。
t:劉備是打馬一路奔去的嗎?
s: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t:他為什么不騎馬到跟呢?
s:他怕馬蹄驚擾了諸葛亮。
t:劉備不至于半里多路就下馬,說明他把諸葛亮當成了自己的老師。
讀讀看,看誰能讀出劉備的誠心誠意,誰就是小劉備。
s:讀:“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才悠然醒來。”
齊讀
轉折
t:劉備輕輕敲門輕輕地進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諸葛亮翻了個身,又等啊等啊,等了半晌,才悠然醒來,劉備先前等得那樣耐心,這時劉備怎樣?劉備為何那么“快步”?
s:劉備想見諸葛亮。
s:劉備見諸葛亮醒來很興備,想馬上進去和他討論國家大事。
t:噢,劉備真是求賢若渴,那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劉備這樣“誠心誠意”地去請呢?讀讀最后兩節。
s:讀最后兩節。
t:你讀了有何體會,劉備為何“三顧茅廬”你看出來 了嗎?
s:他得到諸葛亮就像魚兒得水一樣,這叫什么成語?
t:板書(如魚得水)噢,我劉備是條再大的魚,沒有水又有何用啊!
得到諸葛亮就像什么?(板書:拔云見日)
你讀過《三國演義》嗎?諸葛亮幫劉打過哪些仗?
s:“火燒赤壁”、“草船借箭”……
t:以少勝多的辦法,都是誰設計的,可見諸葛亮對劉備有多么重要,再讀讀最后一節。
t:(延伸)劉備“三顧茅廬”*他的誠心誠意請出了諸葛亮。“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是三國的故事,那今天我們學了這故事又有何作用呢?
s:待人誠懇,謙虛
s:不要擺架子
s:對人要尊重……
t:諸葛亮用我們現在的說是什么?(板書:人才)
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
二、請看練習4
用“來到……只見……”說幾句話。(仿書上寫)
1、提示:寫你去過的地方,三分鐘寫三句話。
2、生寫
3、師檢查擇優賞讀:
我來到玉龍河,這里山綿延不斷猶如一條盤旋的龍,這里樹郁郁蔥蔥,河面清澈見底,像一面明亮的鏡子。
4、調查及作業(把手放好坐正!)
班里有多少人看過或聽過《三國演義》故事?(一半)
建議你為買來或借來少兒版本乃至連環畫,一個月后,請你們的班主任搞一個“三國故事”演講比賽。看誰的故事最能打動人的心。
《三顧茅廬》劇本 篇6
一、說教材
《三顧茅廬》是一則歷史故事,講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二、說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暢、有情感朗讀課文,并能扼要復述課文。
2、領會抓住人物言行,情況陪襯以及通過人物間的相互烘托來表現人物精力品格的寫作方法,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力和創新精力。
3、開端學習憑據典范互助編寫課本劇,并舉行演出,培養學生的互助意識。
三、設計理念
在傳統教學中,對于汗青故事我們一向相沿著“情節分析+人物特點”的教學模式,老師精致入微的解說,學生有本有綱的分析作答,從而提示中央。這樣的學習歷程,我們說學生只滯留在淺層的語文知識上,至于學生的語文本領,情緒態度、代價觀、互助探究的意識、創新精力等等,關注甚少。為此,就對于本課我的設計理念是:
(一)歷程開放,表現探究性。
語文課程是開放的,有活力的課程,它的開放要向全體學生開放,向學生的思想開放,向學生的情緒開放,向學生的將來開放。在開放的學習歷程中,老師要組織、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為此,為學生建立探究的景象,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創新精力。
(1)情境的建立
在課堂中,建立肯定的情境,能開導學生運用多維視角,去思索辦理題目,拓展學生思想空間,豐富學生的思想方法,讓學生到場課堂教學的全歷程,從而滿意他們的探究欲、表現欲。
我在《三顧茅廬》中開門設疑:誰三顧茅廬?為什么?效果怎么樣?等等疑問,能使學生的心靈與文本孕育發生撞擊,探求到孩子心跳與課本旨跳的合拍點,孕育發生移情效應。
(2)腳色的轉換
《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歷程。”也便是說:閱讀課堂是由這三者之間的互動情勢的,在《三顧茅廬》的教學中,課始情境設計,老師是引發學生思想的引導者,當學生就“劉備是怎樣懇切至心約請諸葛亮的?”老師則是一個能欣賞學買賣見的諦聽者;能積極到場探究的到場者;當學生出現探究結果時,老師又是果斷學生了解正誤的鑒別者,這實質上是一個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動態天生歷程。
(二)感悟運用,突出本性。
閱讀是學生的本性化舉動,不該以老師的分析取代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自動積極的思想和情緒運動中,加深明白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緒熏陶,得到思想啟示,享受審美情趣,要憐惜學生奇特的感覺,體驗和明白。
(三)綜合訓練,注意實踐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偏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本領,而培養這種本領的重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以是不必刻意尋求語文知識的體系和完備。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打仗語文質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紀律。”如,本文是學生耳熟能詳的汗青故事,人物形象光顯,故事背叛生動,深受學生喜好。因此,適于將課文編寫課本劇舉行演出,開展語文實踐運動。
四、設計思緒
憑據文本的特點,學生本性生長需求以及設計理念,本節課教學思緒為:
(1)建立情境,質疑探究。
(2)編寫腳本,重組信息。
(3)演出入境,求活求趣。
五、教學歷程
(一)創設情境,質疑探究。
1、揭題質疑,初知大意。
(利用多媒體放錄像,學生思考提出問題,而后用一句話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誰三顧茅廬?為什么三顧茅廬?結果怎么樣?
誰能用一句話說完整、具體?
(設計意圖)通過錄像展示學生對故事情節,人物個性有豐滿的了解,又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積累語言的興趣,更重要的是為編寫劇本、表演埋下伏筆,提供給學生創作的素材。
2、重點質疑,探究交流。
引出探究重點:劉備是怎樣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的?
(自由讀課文,用符號劃出表現“劉備”的詞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
★從語言方面探究
★從行動方面探究(抓重點詞句,指導朗讀。)
★從環境描寫方面(數九寒天)
★從張飛態度方面(訓斥張飛的魯莽)
3、賞讀復述,內化語言。
(1)自由組合,再次感受劉備邀請的誠意。
(2)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復述故事。
設計意圖:以題目引導探究,讓學生在信息重組、比較分析、多向開放,自由質疑的提高和情境中探究,為學生提供一個更開闊的、更活潑的探究平臺。題目標辦理,激起學生猛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學生進一步深入閱讀,不停研討,在良性循環中終極形成積極探究的生理偏向,同時賞讀、復述,層層深入,讓學生積聚語言,感悟語言,為以后的編寫、演出辦事。
(二)編寫腳本,重組信息。
(1)出樹模文,認識寫法。
老師把自己事先準備好的簡樸課本劇流程發給學生,老師可以從場景的設計、語言的情勢(獨白、對白、話外音)、人物的行動心情等方面加以引導。
(2)分工互助,編寫腳本。
以課文為素材,憑據課堂探究所得,展開合抱負象,編寫腳本。
設計意圖:學生編寫腳本的歷程,也便是學生琢磨課文、推敲語言、領會情緒的歷程,故意識地將課外信息引入課內,將學生的學習引向課外,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在和渠道,提高學生語文的綜合本領。
(三)演出入境,求活求趣。
設計意圖:課本劇的演出將抽象的語言筆墨標記轉化為形象的心情姿態。它可以開導學生潛伏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想生長,使他們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服從,有用地促進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生長。
《三顧茅廬》劇本 篇7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深入了解課文內容,理解文章中的對比襯托法,讀懂張飛和劉備的對話。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談舉止為突破口,研究劉備、張飛等人物形象,劉備的誠心誠意,能根據文本內涵大膽想象,寫其中一位的想法。
3、情感目標: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禮賢下士的品質。
4、發展性目標:學會學習(自讀自悟)、學會合作(研討交流)、學會做人(尊重他人、以誠待人)、學會做事(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第 二 教 時
一、復習引入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步接觸了《三國》中極為膾炙人口的一個經典故事——《三顧茅廬》,知道課文就是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來安排的。現在,老師請大家回憶一下:第一自然段主要寫——,第二自然段主要寫——。課文詳寫的是“三訪孔明”這一部分,也就是“3、4、5、6、”自然段。
2、初讀三顧內容,要求:1、長話短說,能否用一句話說說主要寫了什么?學生交流
3、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通過對直接寫劉備及側面寫天氣、張飛等語句的品讀,已經感受到了劉備的那份真誠,對嗎?板書——誠
師:老師請大家再次默讀課文,把你認為最能體現劉備誠心的語句劃下來,學生默讀課文。
二、學習第三段,推敲重點語句,感悟人物形象。
1、屏幕出示“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步行。”
重點點撥“半里多地”,“下馬步行”
師:老師不明白了,劉備他們為何不快馬加鞭,揚起一路灰塵打馬到草堂前呢?學生交流(怕馬蹄聲驚擾了諸葛亮,高高在上,古人對特別有地位的人有這樣的要求,叫文官落轎,武官下馬,表示極大的尊敬。板書——下馬步行)
哦!原來如此,你們可真懂劉備的心哪。指導朗讀,讀指名——(點撥:真會讀書,在“半里多地,下馬步行”這幾個詞上加強了語氣,感覺劉備的心意更誠了,來,我們學著讀讀這句話。——齊讀。
2、出示句子:“劉備吩咐兩個弟弟在門外等著,自己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門臺階下等孔明醒來”
理解“恭恭敬敬”,從字形上感受“恭敬”——表演“恭敬等候的樣子”,師:你認為要讀好這句話應該強調那幾個詞呢?(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指名讀——齊讀。板書——階下恭候
3、第5自然段
(1)從語言中可見身份、地位不同。
(2)“趕緊”板書——下拜謁見
師追問:劉備是什么人?諸葛亮又是什么人?按照道理應該是諸葛亮給劉備下拜才是啊。但劉備并沒有計較自己的身份與地位,主動去結交有德、有才的人,劉備的這一番舉動讓你想到了哪個詞?板書——禮賢下士
小結:同學們,就因為作者關注到了劉備“下馬步行、階下恭候、下拜謁見”這一些細微舉動,才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他的情真意切,真是——細微之處見真情啊!還有嗎?
4、劉備大聲斥責說:“你怎么如此無禮?這回你不用去了,只讓云長同我一起去。”
(1)大家有印象嗎?這可是張飛第二次受到劉備的斥責了,找到“第一次斥責”之處,并讀一讀,
(2)大家看,張飛第一次受斥責是因為——(言語不恭),那這一次斥責呢?是因為——(做法粗暴,無禮……)指導朗讀兩次斥責的話
(3)張飛人稱莽張飛,他性格急燥,想法簡單,哪里了解大哥一次次恭恭敬敬去拜訪諸葛亮的心意呢?不過老師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聰明人,劉備的心思肯定已經被你猜著了八、九分,能說說嗎?(…… )指導朗讀男讀張飛、女同學讀劉備,師讀其他部分。
師小結:同學們,你們懂劉備的心思,但張飛不了解,所以才有先前的“叫”,到后來的“捆”,甚至是“燒”,而他的言談舉止又恰恰反襯出了劉備的“誠心誠意”看來,我們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品質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體現出來了。現在請同學們根據剛才對人物的理解,自選一段,讀出人物的形象,讀出人物的味道,讀出人物的神韻來。
三、課內練筆,豐滿人物形象
師:那么,諸葛亮值得劉備為他如此誠心相邀嗎?請讀最后一段話,找到理由。
你知道有哪些勝仗?屏幕顯示:
(火燒新野,火燒赤壁,七擒孟獲,三氣周瑜,智降姜維,空城計,草船借箭……)
師:你們的知識真豐富!諸葛亮幫助劉備打了很多很多勝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漢王朝。順勢理解“輔佐”你想,到那時,張飛、劉備、諸葛亮回憶當年三顧茅廬時的情景,心里又會怎么想呢?請你寫在書本上。
想起當年三顧茅廬的情景,(張飛、劉備、諸葛亮不禁感慨萬千,他想:( )
學生交流,隨機補充《出世表》
2、師:是啊,所以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業。古時候是如此,在知識就是經濟,人才就是財富的今天,就尤為突出了,所以“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到今天也成為尊重人才,求賢若渴的代名詞了。
完成板書——求賢若渴
三顧茅廬
斥 責 張 飛
誠 下 馬 步 行 禮賢下士 階 下 恭 候 求賢若渴
下 拜 謁 見
《三顧茅廬》劇本 篇8
《三顧茅廬》是一篇歷史故事,描述了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要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教學這課時,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上,體會人物的特點,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課文,品味人物的個性,體現劉備對賢才的虔誠和渴求。
為了突破難點,抓住了“誠心誠意“這個重點詞為主線,質疑導讀。
比如:第二自然段:張飛與劉備的對話,讓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配上動作表演,體會兩個人對人才的截然不同的態度。其中一句劉備生氣的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得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讓學生明白和了解劉備和張飛的關系,劉備竟然為了諸葛亮去批評桃園結拜的兄弟,從言語中說明他對諸葛亮很有誠心。
再如:“離諸葛亮的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了”。劉備怕馬驚擾了諸葛亮,半里地就下馬了”。這說明劉備很有誠心,從行動中體現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求賢若渴。
再如:到了諸葛亮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讓學生體會“輕輕”一詞,表現出他對諸葛亮的尊重。指名表演一下恭恭敬敬,進一步體現劉備對人才的虔誠和恭敬。教學中,抓住了這些刻畫人物的語言、動作的語句,反復品讀感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整節課中,我覺得也出現很多欠缺,課堂教學雖然氣氛較活躍,但沒有真正突破難點。原因是學生課外積累太少,尤其是四大名著毒的太少,因此上起課來挺吃力。其次,教師沒有巧妙的運用多媒體課件,適時地給學生提供背景材料,對學生加以點撥。在今后教學中,要一邊教學,一邊運用課件,爭取讓自己再上一個臺階。
《三顧茅廬》劇本 篇9
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理事長崔巒在談到“對語文新課改中一些問題的思考”時指出,我們教師要正確處理用好教科書和引進相關課程資源的關系,用好教科書可以落實課程標準的基本目標,做到“下要保底”,可謂雪中送炭,這一步首先要做到;在此基礎上,適當引進必要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多學一點,學得更好一點,做到“上不封頂”,可謂錦上添花。那么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如何來貫徹這一新課改精神,讓我們學生在“保底”的基礎上“多學一點”呢?在11月份,我校“星級教師優質課”評比中,筆者根據班級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實際情況,設計了一堂大膽的語文閱讀課。
以下是筆者《三顧茅廬》第二課時的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上課前我們先來復習一下昨天學習的一篇宋詞,誰來有感情的吟誦一遍?
指名一位學生站起來背誦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接著讓全班學生有感情地齊背。
(該班學生從四年級開始學習背誦的古詩詞,如今已學習背誦了一本《古代傳統韻語》、一百三十多首古詩,《菜根譚》二十余篇,這學期中又已學習宋詞十篇,班級學生學習背誦古詩詞的興趣高,并且具備了一定地古詩詞閱讀能力。)
師:“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三國時期英雄倍出,令后人嘆服不已,又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學生接著吟誦)周瑜是英雄,劉備、諸葛亮也是英雄。上堂課我們初學課文《三顧茅廬》后,已感受到了劉備邀請諸葛亮時的'誠心誠意,那么劉備在三顧茅廬的過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誠,其情到底有多真?這還需我們更深入地去細細體會。我們首先來學習“一顧茅廬”,想想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的誠心誠意?(指名一個小組讀)
生(1):劉備非常仰慕諸葛亮的才干。“仰慕”的意思是敬仰思慕,劉備當時是“皇叔”,諸葛亮還是一個“村夫”,可見劉備十分虛心。
生(2):“劉備上前敲門”,古代像劉備這樣的身份,應該叫關羽或張飛上前敲門的。
師:昨天黃老師還把網上下載的《三國演義》原著“三顧茅廬”這一章節復印給同學們,讓同學們昨晚分組共同自學。我們把原著改編得很簡單,原著中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的誠意嗎?(我校屬于寄宿制學校)
1/3 1 2 3 下一頁 尾頁
生:“張飛曰:‘既不見,自歸去罷了。’玄德曰:‘且待片時。’”劉備明知諸葛亮今天不會回來,但他還不死心,還要“待片時”。
師:同學們,你們自己默讀下面的劉備“二顧”、“三顧”茅廬,認真思考,哪些詞句中能表現劉備能禮賢下士,對諸葛亮誠心誠意呢?并把這些語句讀好,還可以用原著來補充。
(學生自學后,進行小組討論,然后分小組向全班匯報)
小組(1):(有感情朗讀)張飛說:“一個村夫,何必哥哥您親自去呢?……”劉備斥責他“胡說!孔明是當今大賢。……”從劉備生氣“斥責”張飛可以看出他對諸葛亮的尊重,不辭辛勞。(全班分角色齊讀這兩句話)
小組(2):(有感情朗讀)“當時是數九寒天,雪花紛飛……”“劉備輕叩柴門”當時天氣這樣寒冷,劉備都不在乎,說明他十分誠心,同時也想讓諸葛亮知道他的誠意,還有“輕叩”,可以看出劉備的禮賢下士。
小組(3):原著中對當時惡劣天氣的描寫更具體。“時值隆冬,天氣嚴寒,彤云密布。行無數里,忽然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銀妝。”(讀得很精彩,學生不由鼓掌)這里更可以看出劉備為表現自己的誠心,不畏嚴寒。
師:“朔風凜凜”是什么意思?
生:北風很寒冷。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的。
師:你真能干。“玉簇”是指什么?
生(1):白玉做的筷子。
生(2):古代玉做的一種頭飾,是插在頭發上的。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課外書中學到的。
師:你課外讀的書肯定不少,真不錯!
師:同學們,你們能讀好這句話嗎?讀出當時白雪皚皚,天氣特別嚴寒嗎?(齊讀原著) 師:《三國演義》寫作有一個特色,作者總是在小說中插入一些詩歌來增加小說的藝術價值。原著中還有一首,它的重點也是突出劉備“二顧茅廬“時天氣十分惡劣的。
生:(朗讀)“一天風雪訪賢良,不遇空回意感傷。凍合溪橋山石滑,寒侵鞍馬路途長。當頭片片梨花落,撲面紛紛柳絮狂。”
師:哪句是描寫風雪很猛的?
生:“當頭片片梨花落,撲面紛紛柳絮狂。”
(有感情齊讀后,并觀看電視劇《三國演義》中劉備兄弟三人冒著大雪二顧茅廬的片段)
小組(4):(有感情讀)“……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不行。……自己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的站在門階下等孔明醒來。……”劉備在離茅廬半里外就下馬步行,他原本騎馬走這么多路就很累,還下馬步行。諸葛亮在睡覺,劉備“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地站著等他醒來,這些說明劉備對待諸葛亮就像自己的長輩、老師一樣,很像“程門立雪”中的學生。
師:現在我們來看一段《三國演義》的電視劇片段,考考你們會不會看電視。從這段影片中你又有什么新的發現?(播放“三顧茅廬”時劉備下馬整衣到諸葛亮醒來這一電視劇片段)
生:劉備下馬后不僅自己整衣,還幫兩個兄弟整整衣。諸葛亮醒來時劉備又慌忙整衣。從這里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尊重。
師:你從前見誰前,這樣整整衣著了?
生:去外公家拜年時。
師:從這一細節可見劉備注重禮節,對諸葛亮十分敬重。你真會觀察。
生(2):剛才影片中,書童三次想去叫醒諸葛亮,劉備三次勸阻他不要打擾。表明劉備特別尊重諸葛亮。還有張飛都等不及,想“放火”了,說明劉備十分有耐心。
師:這里張飛這一人物塑造得很好,同時又起到什么作用呢?課文有幾處寫到張飛呀?
生:四次,寫張飛的魯莽,沒耐心,對比出劉備的禮賢下士的誠心和耐心。
師:那我們把張飛與劉備的對話讀一遍,讀出張飛的魯莽和劉備誠心誠意。(學生練讀課文)
小組(5):……劉備趕緊下拜說:“久聞先生大名,曾經兩次謁見,……”這里的“趕緊下拜”可以看出劉備禮賢下士,誠心到忘記了自己是“皇叔”。還有“謁見”,謁見是指見比自己地位高或自己的長輩,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尊敬。
小組(6):課文中省略了一個重要的片段。原著中諸葛亮開始沒有答應出山,這時劉備就____,而且“淚沾袍袖,衣襟盡濕”。
《三顧茅廬》劇本 篇10
本文略寫了劉備前兩次拜訪,詳寫第三次拜訪。文章特點明顯:
1、運用了鮮明的對比。文中寫張飛和劉備對待諸葛亮截然不同的態度,劉備決定第三次到隆中,張飛嚷著要用繩子捆來,劉備生氣責備。這一對比突出了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2、精妙的比喻。本課共有三個精妙的比喻句,比喻句的結構大體相似。“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劉備聽了頓時茅塞頓開,像撥開了云霧見到了青天。”“我得到了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這里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反復朗讀,明白比喻句中喻體和本體之間的關系,并從中體會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與劉備之間的親密友情。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注意積累或遷移運用。
3、本課最精彩的部分是第三自然段,精彩在哪?其一,是細節描寫。作者按順序娓娓道來,“下馬步行”、“輕輕敲門”、“輕輕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進”、……這些細節描寫,表現了劉備對人才的敬重與虔誠。精彩之二,環境烘托。本段開頭有一段秀麗的環境描寫。如“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巧妙地襯托了諸葛亮的性格特點。
一▲
我認為這一課,對比手法運用較為巧妙,第二自然段張飛的無禮和劉備對諸葛亮的尊重相對比;劉備決定去第三次和關羽、張飛的不同意相對比。這都是明顯的對比。
此外還有隱含的對比,即人物身份的對比。
一、張飛與劉備是結拜兄弟,諸葛亮是一位與劉備素未謀面的草民,為了請諸葛亮,劉備竟然斥責自己的結拜兄弟,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二、在理解劉備“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前”“等了半晌”“又等了一個時辰”時,也可以提醒學生人物身份的對比。劉備是當時漢獻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親國戚,而諸葛亮是一介草民;當時劉備47歲,諸葛亮只有27歲,一個是長輩,一個是晚輩。就這樣,劉備“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前”“等了半晌”“又等了一個時辰”。從而使學生對劉備的誠心誠意、尊重人才有更深的認識。
二▲
第一環節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這是一篇歷史題材的文章,它選自中國古典名著,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一定要能激發學生讀名著的欲望,還要能激發學生探究歷史并能從中汲取精神養料的欲望。于是在開頭我作了這樣的設計,通過上學期有一單元表示人才華橫溢的成語的回憶帶領學生認識諸葛亮,并用簡明扼要的語言介紹那個群雄紛爭逐鹿中原的東漢末年,像劉備這樣有著統一大業的雄心大志的主子對人才的渴望。以此來吸引學生眼球,將學生的目光定格在為什么像曹操、孫權、董卓這樣的擁兵數萬,占據險要地段,卻得不到諸葛亮,而沒有一兵一卒,徒有一皇叔虛名的劉備卻能請得諸葛亮是何原因,劉備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而走進文本。
第二環節讓學生到文中發現劉備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誠心誠意。然后讓學生和文本進行親密接觸,用心去口味劉備的誠心誠意。
小結課文時讓小三國迷來談談諸葛亮出山后都為劉備打了哪些勝仗?通過學生自己的介紹來激學生對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的興趣。讀史使人明智,再讓學生談談劉備求賢渴、禮賢下士的故事給了我們哪些啟發,學生交流心得體會,并讓他們寫成一句座佑銘,就并告訴他們這可是一條成功秘訣,把他貼在家里最顯眼的地方,每天讀兩遍提醒自己,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第二環節的操作我設計了兩個語言實踐活動.
一、想像張飛、關羽的心理活動感悟劉備誠心誠意
預設:張飛的無理也不是沒有理由,請你們讀讀兩資料(補充他們桃園三結義、兩次去茅廬未見諸葛亮的資料)想像此次三顧茅廬,張飛說這段話時的心情。冬去春來,劉備決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結兄弟關羽張飛都不同意。關羽想張飛想張飛嚷道:“這次用不著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聽聞此言,劉備想于是他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得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他們不是手足親似手足,關羽、張飛的生氣是因為體恤兄長,覺得哥哥降低身份放下架子來請了兩次,這諸葛亮一介村夫也太不識抬舉了。劉備和關羽張飛自桃園結義后,整日形影不離共計大事,而此番卻叫張不要去,可見他真的生氣了。他氣他們的什么?是關羽、張飛的不尊重人才,不能理解劉備求賢若渴的心情,是他們的莽撞性格怕見了諸葛亮惹出亂子,拂了他的一片誠心,因而這里又有一種對兄弟的體貼。因此我補充了兩份材料,這樣對于劉備的認識會更飽滿,他不的尊重人才實際上是一種對人的敬重。對關羽張飛如是,對諸葛亮如是,所以他能赤手空拳打江山,他的部下大多是別人的降將,卻沒有一個人再背叛他。這便是劉備的成功之道,也是學生應該從這節課上能得的至寶。
二、想像諸葛亮本人在耳聞目睹劉備的所作所為時的心理活動。
此處通過對諸葛亮心理活動的再現,為下文他君臣二人的親密無間,如影隨形作一個鋪墊。以誠待人,使雙方都敞開心靈,這樣才能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君是名君,臣是賢臣,才使無不兵一卒的劉備能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基業,形成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更使劉備尊重人才的美名得以傳揚。
三▲
從“劉備”的“誠”入手,似乎能帶動全文。
1、為什么“誠”?
2、怎么樣“誠”?
3、“誠”的結果!
四▲
1、務簡求實。環節務“簡”,試想環節過于復雜,連老師聽起來都不甚清楚,何況學生?目標求“實”,這一課主要讓學生學到什么?竊以為:思想來說就是尊重人才,就表現方式來說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來表現人物特點,此外還有環境描寫對人物特點的烘托。
2、同意陸老師的看法。我還以為:“三”顧茅廬本身就說明了“誠”,打動諸葛亮的還在于劉備的尊重,所謂“士為知己者死”“賢臣擇主而侍”所以我以為一要解決“尊重問題”,二要解決“人才問題”。
3、想象人物心理,我以為甚好,有助于更深入理解“為什么尊重”“尊重的結果如何”。
4、仿寫要慎重,學生一旦動起筆來,令人心焦,難駕馭。
5、我的板書:三顧茅廬
誠心誠意
劉備------諸葛亮
(尊重)------(人才)
《三顧茅廬》劇本 篇11
《三顧茅廬》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歷史故事。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核心段落。相對于其他段落,這一部分寫得平平淡淡,波瀾不驚,沒有細膩的刻畫,沒有動情的議論,只用了白描的手法寫了劉備的幾個動作:從離諸葛亮住處還有半里路就開始“下馬步行”,到“輕輕敲門”、“輕輕走進去站在臺階上等候”,再到等諸葛亮醒來后“快步走進草堂”。然而,劉備的求賢若渴、誠心誠意就在這一段中表現得真實又真切。
如何讓學生通過劉備的神態和動作描寫,體會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并把握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這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設計]
一讀:讀出動作
1.默讀第三自然段,畫出描寫劉備動作的詞句。
2.交流(下馬步行、輕輕敲門、輕輕走進、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進)。
二讀:讀出“誠心”
想一想:從這些動作中你體會到什么?
交流預設:
(1)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就“下馬步行”。(劉備誠心誠意,渴求人才。)
(2)“輕輕敲門”。(怕驚擾諸葛亮;虔誠。)
(3)“輕輕地走進去”。(怕吵醒諸葛亮,對諸葛亮尊重。)
(4)“恭恭敬敬地等候”。(發自內心地求賢求才。)
來,一起來寫“恭”字。它是形聲字,下面這部分是從“心”演變而來的,表示“誠心誠意”。“恭恭敬敬地站”是一種怎樣的“站”呢?請同學們試著做這個動作。劉備就這樣站在草堂的臺階下,這一等就等了半晌工夫再加一個時辰,相當于站了四節課。
(5)當諸葛亮醒來時,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不想讓諸葛亮等得太久;求賢若渴。)
三讀:讀出形象
1.會讀書的同學能夠透過文字的表面讀出文字背后的許多內涵。我們再來讀讀這些動作。
(1)“下馬步行”:劉備心中就是這么虔誠;
(2)“輕輕敲門”:敲得輕一點,不要驚憂了諸葛先生;
(3)“輕輕地走進去”:走得輕一點,可別驚醒了正在睡覺的諸葛先生;
(4)“恭敬等候”:對,就是這樣誠心誠意地等待;
(5)“快步走進”:劉備心中是這般高興;希望自己動作快一點,可別讓諸葛先生等得太久。
2.把這些動作送到這段話中讀一讀,你會感到這些詞句不再平平淡淡了,它們飽含著感情。再讀這段話,想一想,劉備誠心誠意的背后是什么?
3.“下馬步行”是“尊重”;“輕輕敲門”是“尊重”;“輕輕地走進去”是“尊重”;“恭敬等候”是“尊重”;“快步走進”還是“尊重”。“尊重”、“尊重”,除了“尊重”,還是“尊重”,難怪張飛說要把諸葛亮捆來時,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
4.記住劉備這些動作,就很容易把這段話背誦出來了。(師生合作背誦)
四讀:讀出寫法
1.你們看,作者就是通過人物的這些動作,把一個“尊重人才”的劉備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字詞知冷暖,語言有溫度,文字的背后是劉備的誠心,是對諸葛亮的尊重。而這一切,需要我們細細去讀,慢慢去品,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地讀是讀不出的。
2.除了寫劉備的.一系列動作之外,其他段落還寫了他的語言。當張飛說要把諸葛亮捆來時,劉備生氣地說一(生讀)“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當諸葛亮出山后,劉備高興地說——(生讀)“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你們看,求賢若渴的劉備仿佛就站在我們眼前。文學作品之所以能夠吸引人,就在于它能夠把人物給寫活,動作和語言的描寫實在是功不可沒啊!
3.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唯一讓我們記住的那就是對人才的“尊重”。正是有了這種尊重,才有了一段劉備誠心誠意“三顧茅廬”的千古佳話。
《三顧茅廬》劇本 篇1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中的一部由歷史小說改編的課文《三顧茅廬》,課文講述了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佐自己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文中著力刻畫了劉備的動作、語言、神態等,重點表現了劉備對賢才的虔誠和渴求,同時看出諸葛亮的的確確是一位曠世奇才。本課語言通俗易懂,適合小學生閱讀,細節描寫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環境描寫和對比、比喻等修辭方法的恰當使用也是本文的一個亮點,是對學生進行語言積累,強化寫作技巧的一個很好的素材。
學生們雖然對《三國演義》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畢竟不夠全面,所以對人物的性格特點及課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夠透徹,根據新課標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相結合的教學目標體系,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的三、四自然段。
2、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6個字只識不寫。認識2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事物之間的聯系,學習“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4、憑借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感受劉備三請諸葛亮的誠心誠意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我將目標3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目標4為是教學難點。
以上目標,我初步設想通過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我將采用“質疑讀、合作讀、評價讀”等多個層面的讀來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我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的插曲,為學生再現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繼而出示課題,在引導學生通過字典來理解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的意思后,以“劉備三顧茅廬是為了_________”這一填空,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接著,結合初讀檢查,指導學生再讀課文的每個自然段,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著”、“塞”兩個多音字,運用多重方法理解詞語,如通過查詞典來理解“蜿蜒、茅塞頓開”;通過聯系上下文來理解“輔助、悠然”。在讀的過程中,可以采用指名讀、小組讀、評讀等多種方式,著重引導學生把課文讀通、讀流利,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邊讀邊想,讀懂每個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脈絡,初步了解本文的寫作特色。我還為學生布置了這樣的課堂作業,找到文中三個比喻句抄寫下來,想想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為下節課進一步品讀課文打下基礎。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第二課時的設計
這一課時的教學,我設想以“誠心誠意”為品讀文本的切入點,通過“復習導入,整體感知”“精讀感悟
體會誠意” “品悟比喻句,讀寫結合”三個環節引領學生深入文本。
一、復習導入,尋找切入點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對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上課伊始,我首先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對劉備這個人物的印象,在學生的交流中,我相機出示課文的第一自然段,鼓勵學生通過自讀、評讀感受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并由這一詞語引發疑問:劉備誠心誠意表現在哪些方面?劉備為什么對諸葛亮這樣“誠心誠意”?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得到了哪些回報?讓學生以此為切入點,隨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線索更清晰,更能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精讀感悟 體會誠意
1、抓住人物對話,感悟人物品質
圍繞以上3個問題,我引導學生到二——四段中去圈一圈,畫一畫,分別用 _和﹍,找出人物對話及人物的動作,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讀一讀,品一品,體會其中的含義,品味人物的精神。而后指導學生有層次地進行匯報,教師適時點撥。例如:在學生匯報人物對話一部分時,我相機出示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邊讀邊想象對話時的場面 ,教師適時范讀,指導學生讀出張飛“嚷”時的語氣和神態,體會他嚷時不耐煩的心情及他率直的性格。讀出劉備責備兄弟時的內心的想法,體會出他對諸葛亮的尊重。這時學生再讀時眼前的畫面更加真實,學生也更能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
2、抓住人物動作,體會誠心誠意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點,在學生匯報人物動作一部分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幾個重點句子:“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侯。” 中的“下馬步行、輕輕敲門、“恭恭敬敬”等詞語體會劉備對諸葛先生的尊重,屆時,我還將鼓勵學生以多種方式詮釋自己的理解,如通過朗讀再現當時的畫面,通過課文的插圖,感受劉備的謙卑。通過表演體現劉備的求才若渴的心情。接著,我啟發學生想象:劉備就這樣等啊等啊?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小時過去了----他這樣站了多久?此時此刻,劉備會想些什么?在學生的交流中我引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這句名言,此時,學生更深切地體會到了劉備的誠心誠意。
這時再次引出課前的問題:劉備為什么對諸葛亮這樣“誠心誠意”?“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得到了哪些回報?”并引導學生自讀第四小節,透過 “群雄紛爭”“三分天下”“最后取勝”結合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學生不難看出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劉備有了諸葛亮的指點更是撥開云霧見青天。這也是劉備三顧茅廬的原因。
三、品悟比喻句,讀寫結合
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回讀課文,找出文中的三處比喻句:“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象一條等待時機的臥龍。”“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了水一樣啊!”,指導學生想一想,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這樣比喻有什么好處,引導學生仿照例子說幾句比喻句。在此處,我還將安排一個小練筆,讓學生結合文后第5題的要求,用來到……只見……進行仿寫,使讀寫結合落到了實處。
在課后,我將布置這樣幾個供學生多項選擇的作業:1、讀讀《三國演義》,將精彩段落摘記下來。2、將《三國演義》的一個小故事改編為小課本劇,在班會上進行表演。
以上是我的初步設想,在教學中,我將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改及調整,以達到最佳效果。
8.三顧茅廬
誠心誠意
劉備 —————→ 諸葛亮
←—————
輔助
《三顧茅廬》劇本 篇13
教學目標:
1、理解“斥責”“拜見”“恭恭敬敬”等詞的意思。
2、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理解劉備三請諸葛亮求賢若渴的心情,體會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讀張飛的語句,理解對比反襯的寫法,并對張飛形象進行多角度認識。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大有作為。
教學重點:
1、能有感情地讀劉備三顧茅廬時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的語句,體會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2、開放文本,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教學難點:
1、在讀中提升情感,喚起學生對劉備誠心誠意的共鳴。
2、讀張飛的語句,理解對比反襯的寫法,并對張飛形象進行多角度認識。
教學準備:投影設備、課件等
教學過程:課前談話:你們看過三國演義這部電視劇嗎?知道相關內容嗎?
1、聽《三國演義》主題曲。
2、師生談感受。
(設計意圖:豪邁的樂曲把學生帶入了歷史的情境,教師的敘述把學生自然地領入本課的學習)
一、復習導入——顯現主題
1、上節課,我們和歷史人物劉備、關羽、張飛兩次來到隆中諸葛亮的茅草屋拜訪他,可惜都沒有碰到,關羽和張飛都不耐煩了,劉備呢?(不灰心)對,劉備打算三訪孔明。
2、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這個問題:你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劉備誠心誠意相請諸葛亮?
二、探究劉備言行——品味誠心誠意
1、請你讀讀2---4自然段,劃出有關句子,圈出有關詞語,說說你的體會。
讀課文,思考: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劃出劉備有關動作、神態等詞語、句子,讀一讀,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關語句,讀一讀,想一想。
2、交流品讀(第三節)
(1)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a“半里多路”有多長?(一里等于500 米,半里為250米)你體會到了什么?
b 下馬步行:態度恭敬
c能用你的朗讀表現出諸葛亮的恭敬態度嗎?(自由讀——點名讀——齊讀)
(2)劉備吩咐兩個弟弟在門外等著,自己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門臺階下等孔明醒來。
a從“輕輕、恭恭敬敬、等”幾個詞語中看出劉備禮賢下士。
b 你認為怎樣的站才算是恭恭敬敬地站?
(想親自體驗一下嗎?我們來學學劉備。讓學生恭恭敬敬地站半分鐘)
c半分鐘的等待,你有什么感受?
半分鐘的等待已經讓我們心急如焚,那劉備等了多少時間?
(3)又過了好長時間,諸葛亮才睡醒。此時劉備會如何拜見,諸葛亮又會說些什么呢?
a 表演相關內容。
b請問劉備,你為什么要用拜見一詞呀?
老師知道“拜見”指針對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或長輩,感受到什么?
(禮賢下士、虛心求教)
(設計意圖:在教學中創設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讀、思、議、看,借書童之口領學生悟劉備的這份誠心誠意,對課文中生動的記述和描寫產生強烈的感受,在腦子里喚起相應的形象,從而在情感上產生共鳴。讀與說結合,在文章的空白處想象、補白,使學生披文入境,展現了語言文字和人文情感的和諧統一。)
三、認識張飛人物形象——感悟誠心誠意
(一)體會反襯作用
1、同學們除了從劉備的言行中體會到他的誠心誠意,請你們再讀讀課文,你們還從哪里也能體會到他的誠心誠意?(張飛的無理)
找出描寫張飛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讀一讀,你體會張飛是什么性格?
b、課文不是在寫劉備嗎?作者為什么要來寫張飛,能不能不寫他?(四人小組討論)
(作者采用對比反襯寫法,突出劉備的誠心誠意。)
2、你們認為作者描寫張飛是為了突出劉備的誠心誠意?那你們用朗讀來告訴我。
對比讀(出示劉備張飛的對話,選擇合作讀——點名讀)
理解劉備為什么對張飛要“斥責——大聲斥責”?
3、根據錄像配音本節內容
(二)豐富張飛形象
1、同學們真厲害,從張飛的言行描寫中也讀懂了劉備的誠心誠意,那么張飛僅僅是個莽漢嗎,張飛身上有沒有閃光的地方?你們還從《三國演義》中了解到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2、交流:(桃園結拜、長坂橋上單身嚇退曹操十萬大軍、關羽死后張飛的眼睛都哭出了血。)
3、師:張飛也是個英雄,十分講義氣、英勇、對大哥忠心耿耿。
四、拓展延伸——升華誠心誠意
討論問題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節)
出示句子: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
a、“茅塞頓開”是什么意思?
b、你有過這樣的體驗嗎?
c、這句話作者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讀。
同學們,劉備聽了諸葛亮的一番議論,更敬佩他了,諸葛亮看到劉備三顧茅廬,又肯虛心請教,就答應了。
后來,諸葛亮輔佐劉備,打了許多勝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勝仗嗎?(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
(2)劉備采用了諸葛亮的戰略計劃,逐漸形成三國鼎立局面,后來劉備稱帝蜀國,劉備高興地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3)理解最后一句話。
(設計意圖:拓展教學,能夠打開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想象的空間。)
諸葛亮真是個足智多謀的人才,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才,那么諸葛亮生活的環境又是怎樣的呢?
·出示: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象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岡前幾片送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
你看這么美的景色,誰能美美地讀?指讀,齊讀并出示相關練習訪說 。
五、朗讀品味并總結:讓我們走向書本,向古人學習,做一個智慧的現代人!
板書: 三顧茅廬
張飛—— 劉備 —— 諸葛亮
誠心誠意
教材依據 :蘇教版語文第八冊《三顧茅廬》一課。
設計思路:本課是根據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改寫的。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課文對劉備三顧茅廬的描寫,一次比一次詳細。課文通過對人物言行細致入微地刻畫,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文本的這一寫作特點,引導學生圍繞這一主線潛心閱讀文本,在讀中感悟,讀中品情。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從這個教學理念出發,在教學中緊扣中心問題——“在三顧茅廬的過程中,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劉備相請諸葛亮誠心誠意”展開全文的教學。引導學生探究、體悟,讓學生在融情探究中與文本進行深入的對話,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學生積極主動探究的過程。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課本到原著,拓展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在學習形式上,通過分角色朗讀、體驗式解詞、配樂表演等方式促進學生對文本理解,激發課外閱讀的興趣,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更具有開放性,促進學生主動全面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