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課本劇(通用16篇)
《三顧茅廬》課本劇 篇1
課本劇《三顧茅廬》《小珊迪》
(劉備,關羽,張飛,小童,諸葛亮)(帽子,扇子,馬鞭,茶杯)
序幕:一段優美的笛聲拉開序幕。
旁白: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四起,百姓身處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為了天下太平,劉備領兵出戰,但是因為缺乏謀士,屢戰屢敗。經過徐庶的推薦,決定請名士諸葛亮做軍師。可是,劉備連著去了兩次諸葛亮在隆中的家里,卻都沒見著,便決定再去第三次,于是留下了一段三顧茅廬的佳話……
張飛:諸葛亮不過一個村夫,值得大哥你親自去三次嗎?叫個人把他綁來不就行了。
劉備:胡說!諸葛先生是曠世奇才,怎么可以綁來?你如此無禮,今天不必跟著我去了。
關羽:大哥不必生氣,三弟只是見你日夜操勞,擔心你太過勞累罷了。
劉備:三弟,你得答應我不再無禮,否則今天不再讓你跟去了。
張飛:(無奈地點頭)我不開口便是。
(三人騎馬前往隆中)
張飛:(跑在最前面,手指前方)再有半里就到了。
劉備:(趕忙下馬)。
關羽:(下馬)大哥,怎么了?(張飛也下馬了)
劉備:諸葛先生乃高人名士,筆者誠心相請,不能再像前兩次一般騎馬直闖了,辛苦兩位賢弟,跟著我步行這一段路吧。
(關張二人極不情愿地“嗯”了一聲,跟在劉備身后步行。來到門前,劉備敲門,小童開門。)
劉備:今天先生在家吧?
童子:劉皇叔您又來啦,先生正在睡覺,我去叫醒他吧。
劉備:(急忙壓低聲音,搖手)不要吵著先生休息,我在這兒等等!
(劉備轉身對向關羽、張飛)
劉備:你們在門外守著吧,沒事不要進來。
旁白:過了好長時間,諸葛亮還沒醒。
張飛:什么人啊,這么傲慢!我大哥站在門外,他竟然高枕長眠,我去后門放把火,看他醒不醒。
劉備:不得無禮,退下。
(張飛退去)
關羽:大哥,這人如此傲慢,我看他是無德無才,不值得您在這兒浪費時間,還是快快回去吧!
劉備:連徐庶都自嘆不如,必定是有真才實學之人,你不必多說,和三弟做伴去吧!
旁白:三四個小時過去了,諸葛亮終于醒了。
諸葛亮: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諸葛亮起身)
童子:劉皇叔已等候多時了。
諸葛亮:為何不早喚醒我,你先招呼劉皇叔去,我馬上出來。
旁白:聽到屋內的聲音,劉備十分欣喜,快步進門。
劉備: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在下劉備,在此等候多時。
諸葛亮:不知劉皇叔到來,很是抱歉,皇叔有事嗎?
劉備:想請先生出山,助我一臂之力。
諸葛亮:我是山野之人,屢次讓您白來,實在太慚愧,只是我閑云野鶴慣了,無心過問政事啊。
童子:(上茶)先生請用茶。
旁白:二人對坐,一邊用茶,一邊談論國家大事,諸葛亮從當今時局,談到三分天下有其一,談到劉備可一統天下,漢室有望可興……劉備如獲至寶,暗暗嘆服。
劉備: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真令我有如茅塞頓開啊。先生這樣的人才,怎么忍心看奸臣當道,生靈涂炭,百姓受苦?愿先生助我振興漢室……
(哭泣,下跪)
諸葛亮:(跪下,扶住劉備)皇叔誠意,孔明明白了,為成就皇叔大志,孔明愿效犬馬之力。
劉備:多謝先生。
諸葛亮:皇叔請起。
(音樂起)
旁白:劉備的真誠、謙虛、仁厚終于感動了諸葛亮。有了諸葛亮這個軍師,劉備如魚得水,他的實力一天天強大起來。赤壁之戰后,劉備建立的蜀國,與北方曹操的魏國,南方孫權的吳國,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演員上臺,謝幕)
《三顧茅廬》課本劇 篇2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羅貫中的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的內容改編而成。
課文寫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表現了劉備對賢才的虔誠和渴求,同時看出諸葛亮的確是一位曠世奇才。全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寫,共5個自然段,可分為三段。
第一段(1)略寫劉備前兩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都沒有見著。
第二段(2—4)具體寫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的經過。
第三段(5)寫劉備與諸葛亮的親密友情。
(二)、設計理念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從這個教學理念出發,在教學中緊扣中心問題——“在三顧茅廬的過程中,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劉備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展開全文的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體悟。在融情探究中與文本進行深入的對話,使整個過程成為學生積極主動探究的過程。
(三)、我的教學特色:“以讀代講”和“以讀悟情”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①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并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②能夠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事物之間的關系,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2、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理解劉備三請諸葛亮,求賢若渴的心情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業。
(五)、教學重、難點
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反復揣摩,理解品味,體會劉備三請諸葛亮求賢若渴的心情。
(六)、教具準備:掛圖
(七)、教學時間:兩課時
二、說學情:
教師讓學生在課前閱讀《三國演義》少年讀本,初步了解一些故事情節,在此基礎上,學生已經具備了學習本節課的能力。
三、說教法:
1、以讀代講法:也就是以讀為主,通過范讀、引讀、自由讀、指名讀的朗讀方式,指導學生在讀中熟悉課文,理解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悟情。
2、由“因”導“果”法: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誠心誠意”這個成語,懂得諸葛亮之所以愿意出山,是因為劉備“誠心誠意”地邀請。
四、說學法:
1、合作探究學習法。
2、自讀自悟學習法。
五、說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課時目標:
1、能準確熟練地朗讀課文,并理解生字新詞的意思。
2、能說出文章主要內容和寫作思路。
3、初步感受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
二、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哪一位同學知道中國四大古典名著分別是哪些?《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書中有許多性格鮮明的英雄人物,你最喜歡的英雄是誰?這些人都是誰的手下?(板書:劉備),這些智勇雙全的人為什么都愿意跟隨劉備打天下呢?看來劉備這個人物值得我們好好地研究研究。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寫劉備的一個歷史故事。(板書:《三顧茅廬》)
1、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解釋一下“三顧茅廬”是什么意思?(板書:諸葛亮,并教學“諸葛”,我們也叫他孔明,不過他稱自己為臥龍先生。誰還能說出其它的復姓嗎?)
2、由這個題目同學們你還想問老師或自己什么問題嗎?
(二)初讀課文,感受“誠意”。
1、學生帶著問題自由讀課文,要求要把課文讀正確,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正確,自己主動想辦法識記,并想一想每一小節講的是什么?課文講了什么?
2、檢查朗讀,交流反饋
①指名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教師隨即正音。
②教師談話過渡:這一自然段講了劉備前兩次去拜訪諸葛亮,第一次,他聽說諸葛亮是個了不起的天才,于是在一個秋天,他和他的兩個兄弟張飛和關羽去拜訪諸葛亮,但是沒有見到,便給童子留個口信:“劉備來拜訪過諸葛亮。”第二次到了隆冬臘月,劉備又決定去拜訪諸葛亮,他倆兄弟不愿意,說:“這個諸葛亮有什么了不起的,充其量是一個村夫,還勞大哥親自去嗎?”劉備仍然親自前去,但仍沒見著。冬去春來,劉備決定第三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本課就寫他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的經過。這次他拜訪到了沒有?誰來讀第二自然段?
③理解“結拜”這個詞語的意思。它還有個什么故事?
④指名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前半“描寫臥龍崗景色”這一部分,理解“蜿蜒起伏”、“青翠欲滴”和“秀麗宜人”這幾個詞語的意思。
⑤大家齊讀“劉備是怎樣拜訪諸葛亮的呢?”這部分內容。
⑥請大家齊讀第四自然段,理解“群雄紛爭”和“茅塞頓開”這兩個成語的意思。
⑦請同學們齊讀第五自然段,抓住“如魚得水”這個詞語來理解。
(設計意圖:本環節力求通過學生自主讀書,達到讀通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的目的,同時讓學生真正走入文本,潛心閱讀文本,學生為學習主體真正得以體現)
(三)再讀課文,探究“誠意”。
1、像諸葛亮這樣有才華的人肯定有許多人去請過他,但他都婉言謝絕,為什么劉備請他,他就答應了呢?你覺得劉備有什么過人之處嗎?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可以用一句話或一個詞語來說說。
2、同桌交流、合作探究
3、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誠心誠意。劉備的三次拜訪一次比一次更顯誠意。
(設計意圖:根據閱讀教學的規律和學生認讀規律、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先對課文有個淺層次的感悟,從而為深層次的感悟打下基礎)
(四)指導寫字,鞏固新詞。
1、完成課后練習2、用鋼筆描紅。
2、先說說帶點字的意思,再解釋詞語。
三顧茅廬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麗宜人 群雄紛爭 茅塞頓開
(五)小結全課,細細回味。
三、板書設計
8、三顧茅廬
劉備 諸葛亮 臥龍
結拜
誠心誠意 群雄紛爭
茅塞頓開
《三顧茅廬》課本劇 篇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2.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間的關系,并通過朗讀體會比喻的作用。
3.感受課文通過人物語言、動作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重點難點:
1.感受課文通過語言、動作描寫,刻畫劉備尊重人才,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
2.學生理解環境描寫烘托人物形象。
一、復習導入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誰能用一句話概括,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寫劉備第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
2.《三顧茅廬》主要講了劉備和諸葛亮的故事,在深入學習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人物的身份。
3.在課文中,劉備三顧茅廬,其心到底有多誠,其意到底有多真?就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走近劉備,聽其言,觀其行,感其心,這也就是說聽聽劉備在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說了什么,做了什么,感受劉備的心意。
二、悟語言,感受拜訪前初印象
1.誰來讀一讀第2自然段?
2.朗讀指導張飛的話
讀書應該讀出人物的特點,看看提示語,張飛是怎么說這句話的?(理解“嚷”:大聲叫)那應該怎么讀?(指讀)
就這一句話讓你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張飛?(魯莽、急躁、粗魯)
張飛說的這句話里面哪個動作最能表現他的魯莽、粗魯?(“捆”),再讀一讀,讀出莽張飛的感覺。(指讀)
一句話,一個字就刻畫了一個鮮活的人物,這就是名著的魅力!(齊讀)
3.指導朗讀劉備的話
從劉備的話中,你聽出了什么?(指讀)(生氣、尊重人才、求賢若渴)
劉備和關羽、張飛是什么關系?當年桃園三結義,這么多年南征北戰,同生共死,手足情深,現在劉備竟然為了諸葛亮去責怪自己生死兄弟,這足以說明劉備對人才的——
一句斥責之言,我們聽出的是劉備對人才的渴求與尊重啊!(齊讀2小節) 二、品動作,感受等候時的深印象
1.過渡:劉備拜訪賢才的誠心不僅表現在他對張飛的斥責之言中,還表現在他許多細微的動作中,請大家默讀第三自然段,看看從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劉備對賢才的敬重與誠心?用筆畫出來。
2.交流
▲下馬步行
“一里”是500米,“半里”就是多少米?(250米)“半里多路”就是三百米左右。補充介紹:古代人看到特別有地位或自己特別敬仰的人,文官就會落轎,武官就會下馬,以表示極大的尊敬。這么遠的路,他為什么不一直騎馬到跟前呢?現在,劉備遠遠地就下馬步行,說明什么?(他怕馬蹄驚擾了諸葛亮,騎在馬上有高高在上之感。)
這一切,諸葛亮看得見嗎?萬一諸葛亮不肯出山,這段路不是白走了嗎?(越是看不見,越能體現劉備訪求賢才的“誠心誠意”)讓我們讀好這句話。(指讀、齊讀)
▲兩個“輕輕地”
輕輕敲門:使敲門聲不要太大,體現了對賢者的禮貌、尊重。
輕輕地走進去:盡量放輕腳步,防止驚醒先生。
▲恭敬等候(這段話還有一個詞也能表現出劉備對諸葛亮的尊敬,是什么詞)
(出示“恭恭敬敬”)一起讀這四個字。“敬”就是(尊敬)“恭”字下面是什么?(“心”)發自內心的尊敬,讀好這個詞。
想想劉備是怎樣站的?誰來表演一下(身體直立、微微低頭,雙手抱拳,很有禮貌)這就是恭恭敬敬
讓我們自己在下面讀一讀這段話,感受一下劉備的誠心誠意以及對人才的尊重。(練讀、指讀、齊讀)
劉備就這樣恭恭敬敬地站了多久? “半晌”就是好長一會,起碼也得一個小時,“又等了一個時辰”如果讓你站這么長時間,你會覺得怎樣?《三國演義》原著中用了四個字“渾身倦困”。
這是怎樣一幕動人的情景啊!
一個在草堂上躺著,一個在臺階下——
一個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一個是赫赫有名的——
一個是27歲的毛頭小伙,一個是——
從這些鮮明的對比中,我們都感受到了劉備的——禮賢下士、誠心誠意、求賢若渴。有沒有同學能從朗讀中讓我們感受到劉備十分尊重諸葛亮。
3.師小結: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業。所以“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到今天也成為尊重人才,求賢若渴的專用成語了。劉備下馬步行走出了誠心,恭恭敬敬等出了誠意,諸葛亮終于被劉備的誠心感動了。讓我們一起讀一下屏幕上的片段,感受一下劉備的誠心誠意和尊重人才。(板書)
三、想形象,感受相見后的歡愉
1. 過渡:見面后,諸葛亮分析了群雄紛爭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勝的策略。劉備——
2.引讀第4自然段,說說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為什么值得劉備這樣去請?(板書)
3.出示:“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
三顧茅廬前,劉備對天下形勢看得清嗎?就像濃濃云霧遮住了青天,層層茅草堵塞了心口,而現在,聽了諸葛亮的一番話,劉備一下子就明白了,就像——堵在心口的茅草立刻(消失了)這就叫——茅塞頓開。難怪劉備高興地對關羽、張飛說——
4.出示:“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概括成一個成語就是——(如魚得水)
魚和水是什么關系?誰是魚?誰是水?劉備把自己比作魚,把諸葛亮比作水,想說明什么?
這兩句話,既是寫劉備,又是寫誰?其實文中還有一個地方也寫了諸葛亮。
5.出示:只見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
(引讀)那里的山岡——,幾片松林——,潺潺的.溪水——、茂密的竹林——,景色——。
明明寫的是隆中的美景,哪里寫了諸葛亮?其實真正等待時機騰飛的是——(諸葛亮)人們恰好稱諸葛亮為——(臥龍先生)諸葛亮雖然身居隆中,其實他時時關注國家大事,等待時機——出山。
諸葛亮為人剛毅如山,正直如松,心明如水,謙遜如竹,與山岡、松柏、溪水、翠竹是何等相似;尤其是將蜿蜒起伏的山岡比作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又和“臥龍先生”扣合,暗示了諸葛亮的非凡才略。這在寫作上叫:環境烘托。讓我們美美地再讀這一段文字。(齊讀)
四、總結全文
同學們,你們看,作者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把一個“誠心誠意、尊重人才”的劉備的形象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通過對環境描寫、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看來,要把握人物形象,大家要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可適當進行環境描寫,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
五、背誦環境描寫片段
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里的山岡( ),好像( )。岡前幾片松林( ),( )的溪流( ),( )竹林( ),景色( )。
六、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三四自然段
2.重溫《三國演義》
板書: 8三顧茅廬
(語言、動作) 劉備 誠心誠意、尊重人才
(環境、比喻) 諸葛亮 雄才大略
《三顧茅廬》課本劇 篇4
一、教材分析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是來自東海縣海陵路小學的語文老師,張金鳳。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三單元的一篇重點講讀課文《三顧茅廬》。本課選自我國古典長篇小說名著《三國演義》,由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改寫而成。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這是一篇發展語言、啟發思維、培養能力的好課文。同時,這篇課文也能幫助我們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讓他們對祖國的優秀作品產生濃厚的興趣。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及四年級學生特點,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隨文理解“茅塞頓開、晌午”等詞語的意思。
2、體會抓住人物言行、環境烘托以及通過人物之間的彼此襯托來表現人物精神質量的寫作方法,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
3、激發學生讀經典名著《三國演義》的興趣,用寫讀后感的形式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
教學重點:憑借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通過讀、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劉備三請諸葛亮的誠心誠意。
教學難點:理解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二、 教學教法
《語文新課程標準》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的“教學建議”中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我采用引導學生通過“讀——思——悟”從而全面闡釋課文的教學方法,運用開放性、拓展性的閱讀教學,長文短教,避免煩瑣的情節分析,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三、 學生學法
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運用自主學習的方法,學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現為自信、 自我調控、 自主選擇、獨立判斷等。只有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解放個性,促進學生自主性的發展。老師應抓住機會,鼓勵學生開展課外閱讀,自主解決問題,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境界,從而讓學生能夠自主地進行學習。另外,要求學生能夠帶著
問題學習,在學習中解決問題,著重培養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這有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進一步增強。
四、教學流程
為達到以上目標,本課的教學采用利用資料、自主研究、分工合作、交流匯報、表演等多種方法。
(一)課前準備
學生通過閱讀、查資料、問長輩等形式,了解三國背景、故事、人物,在課前交流。這一環節通過師生互動、合作,不僅讓學生了解了更多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搜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得到發展,學習語文的方法得到實踐,而且這種知識的獲得與能力的提高是學生在自主的行為中,與教師融洽的合作中實現的,實現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樂趣。
(二)教學環節
1.導入新課
用幻燈出示三國人物圖,讓學生猜,其中有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曹操等,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初讀課文
在這個環節中達到兩個目標:(1)讓學生自己朗讀課文,根據自己的情況學習生字詞,掃清閱讀障礙。(2)整體感知課文中講的內容。這一環節有利于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
3.研讀感悟
(1)在初讀的基礎上,提煉“誠”
在這個環節中通過自由讀、指名讀、找伙伴對讀、師生對讀等方式,在閱讀中發現、感悟、提煉并贊美“誠”。
課文開頭寫劉備“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圍繞“誠心誠意”這個詞語,具體寫劉備怎樣“誠心誠意”地邀請、尊敬諸葛亮的故事。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帶著如下的問題閱讀課文:
A.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表現在哪些方面?
B.劉備為什么對諸葛亮這樣“誠心誠意”?
C.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得到了哪些回報?
設計這樣的閱讀環節,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步步深入,從而,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轉換,使學生不但能夠準確地把握課文“意蘊層面”的含義,而且也能夠深刻地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社會層面”含義,讓學生充分感悟到劉備的一片誠心,為今后走上社會奠定了“誠”的基礎,實現人文性的整體回歸。
(2)在表演中加深對“誠”的理解。有劉備跟張飛的對話表演,有劉備與諸葛亮相見的表演。設計這個環節是為了使學生與文本進行交流、碰撞。
小結:由此可見,劉備的'誠心真的是達到了極點。正是因為這樣的誠心打動了諸葛亮,這就是所謂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劉備這樣的誠心為了什么?——求才。直至20年后,諸葛亮對這件還記憶猶新,曾寫下這樣一段話:(師讀)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選自《出師表》)
(三)、課后延伸
延續性的活動使學生得到新的實踐機會,實現了在實踐中發展能力的目標。為此,我設計了兩道拓展題:
1.同學們,三顧茅廬已傳為佳話,廣為傳頌,現在常用來形容一些像劉備那樣誠心誠意的人或事。我們今天學習《三顧茅廬》是為了什么呢?難道只是為了知道幾百年前古人之間的恩恩怨怨嗎?學了這個故事,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小主人”,大家有什么啟發呢?
2.讀《三國演義》,寫讀書筆記。
(四)板書設計
8.三顧茅廬誠心誠意 劉備——→ 諸葛亮←—— 輔助 板書設計清晰、明了。是根據引導學生“讀——思——悟”的教學方法來設計的。
《三顧茅廬》課本劇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三顧茅廬》,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說這堂課的設計: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中的一部由歷史小說改編的課文《三顧茅廬》,課文講述了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佐自己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文中著力刻畫了劉備的動作、語言、神態等,重點表現了劉備求才若渴,同時看出諸葛亮的的確確是一位曠世奇才。本課語言通俗易懂,適合小學生閱讀,細節描寫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環境描寫和對比、比喻等修辭方法的恰當使用也是本文的一個亮點,是對學生進行語言積累,強化寫作技巧的一個很好的素材。
二、說教學目標
我的主要從三個方面設計教學目標:
第一是常規目標,就是要求學生學會“顧、茅、廬、恭、塞等”生字詞,理解詞義并且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因為在任何一個學段,在閱讀教學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都是首當其沖的,然而要做到這一點解決文本的生字詞又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是核心目標,就是針對中年級學生,新課標要求該學段的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抓住細節,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的刻畫以及結合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來表現人物的特點。
第三是內容目標,學生們雖然對《三國演義》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畢竟不夠全面,所以對人物的性格特點及課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夠透徹,因此引領學生感知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以上目標,我初步設想通過兩課時完成。
三、說教法、學法
《語文新課標》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的“教學建議”中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學應注重以生為本,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開放意識,舍得花時間讓學生自主交流,表現其自信,培養其獨立判斷的能力;因此我要求學生通過“讀——思——悟”從而全面闡釋課文的教學方法,運用開放性、拓展性的閱讀教學,長文短教,避免煩瑣的情節分析,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張揚了學生的個性。
但是以學生為主體,不代表教師可以袖手旁邊,游離與課堂之外。此刻教師起到的作用就是點撥引導,著名教育家說過課堂的精彩之處不在于預設,而是生成,教師應該時刻關注學生的反應,根據現場生成抓住契機,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境界。要求學生能夠帶著問題學習,在學習中解決問題,著重培養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這有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進一步增強。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從分享課外讀物引出中國四大名著,拋磚引玉,教師板書課題,讓全班同學齊書寫,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課文中講的內容。這一環節有利于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
解題釋義,通過分別了解三、顧、茅廬的意思,理出故事梗概,并引出兩個中心人物:劉備和諸葛亮。隨即給出生字詞:群眾紛爭、三顧茅廬、茅塞頓開、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麗宜人,要求學生借助給出的詞,同時補充相應的時代背景和寫作背景,讓同學們自由的對故事進行展開。
(三)研讀感悟
要求同學讀第1、2、3三小節,拿筆劃出關鍵字。提煉“誠”
在這個環節中通過自由讀、指名讀、找伙伴對讀、師生對讀等方式,在閱讀中發現、感悟、提煉并贊美“誠”。
課文開頭寫劉備“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圍繞“誠心誠意”這個詞語,從劉備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具體分析劉備怎樣“誠心誠意”地邀請、尊敬諸葛亮。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帶著如下的問題閱讀課文:
1、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表現在哪些方面?
抓住“三次”、“捆”、“訓斥關羽”、“半里多下馬步行”、靜靜等候“半晌”加“一個時辰”、“快步走”等細節通過正面和側面描寫分析劉備的誠心誠意。
2、劉備為什么對諸葛亮這樣“誠心誠意”?
結合歷史背景,抓住兩者的身份,并且結合一種現場感,在表演中加深對“誠”的理解。有劉備跟張飛的對話表演,有劉備與諸葛亮相見的表演。設計這個環節是為了使學生與文本進行交流、碰撞,以便更好的分析劉備為何這么做。
3、為何劉備能請到諸葛亮?
直至20年后,諸葛亮對這件還記憶猶新,曾寫下這樣一段話:(師讀)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選自《出師表》)
突出分析劉備的求才若渴,以及諸葛亮的如魚得水,相互配合,渾然天成。
設計這樣的閱讀環節,主要遵循“三感”:層次感、推進感、提升感。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步步深入,從而,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轉換,從課文表達的“意蘊層面”到“社會層面”以及劉備的一片誠心都能得到很好的把握。
(四)課后延伸
延續性的活動使學生得到新的實踐機會,實現了在實踐中發展能力的目標。為此,我設計了一道拓展題:
同學們,和三顧茅廬這個三有關的還有很多小故事,三英戰呂布、三讓徐州、桃園三結義也廣為流傳,但要了解更多的故事還需讀《三國演義》,請同學們閱讀《三國演義》一書,并學寫讀書筆記。
(五)板書設計
三顧茅廬
誠心誠意
人 劉備 —————→ 諸葛亮
情節 尊重人才
(生氣 下馬步行 輕輕地 恭恭敬敬)
出山輔助
環境
《三顧茅廬》課本劇 篇6
教材分析:
《三顧茅廬》是第十一冊最后一組教材的第二篇重點講讀課文。本課選自我國古典長篇小說名著《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改寫的。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這是一篇落實本單元重點訓練項目,發展語言、啟發思維、培養能力的好課文。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揭題解題,介紹課文的時代背景。
2、初讀課文,以初步感知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脈絡,知道劉備是三次拜訪諸葛亮。
4、學習劉備第一次拜訪諸葛亮。
二、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
1、解釋“顧”、“茅廬”的意思。
2、簡介課文時代背景。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要求:(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2)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3)談談你對劉備的初步印象。(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脈絡。
可以問:你讀懂了什么?學生可能說,我讀懂了劉備是三次拜訪諸葛亮,再問:還有哪些同學也發現了這一點?誰來告訴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脈絡。
(四)學習一顧。
1、指名讀第一段,其余同學劃出劉備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選擇自己喜歡的朗讀方式,再讀讀第一段。
4、談談你對一顧中劉備的印象。
(五)布置作業:完成作業本1、2、3題。
第二課時
一、教學理念:
1、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探索自主探究的開放的課堂模式。
2、以語言材料為載體,以課文為“例子”,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位學生樂學、善學。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深入了解課文內容,分清文章的詳略,讀懂重點句子。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談舉止為突破口,研究劉備等人物形象,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
3、情感目標——學習劉備的誠心誠意、禮賢下士的品質。
4、發展性目標——學會學習(自讀自悟)、學會合作(研討交流)、學會做人(尊重他人以誠待人)、學會做事(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三、教學重點:
抓住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特點。
四、教學難點:
理解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披文入情。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還深入地學習了“劉備一訪諸葛亮”。
2、你想進一步研究劉備嗎?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劉備,還涉及到他的弟弟張飛,那么,我們怎么來研究這兩個人物呢?讓學生說,通過閱讀,抓住人物言行、神態等來理解。
(二)自主選擇,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尋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興趣的人物,深入學習課文,完成填表。(把表格發給學生。)
一顧 二顧 三顧 怎樣一個人
劉備(言、行、神態) 問……又問…… 失望而回
張飛(言、行、神態) 失望而回
(1)如果對張飛感興趣,找出描寫張飛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對劉備感興趣,找出描寫劉備的言行、神態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巡回,了解學情。
2、研讀劉備、張飛的句子。(按學生回答的順序講)
(1)研究劉備的同學交流。
按學生交流的情況分別投影,重點落實字詞,這些句子要具體講,認真讀,讀出感情。隨機板書:斥責張飛、下馬步行、階下恭候、趕緊謁見。
學生另外找出的有關劉備的句子,讓學生說說讀讀就可以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歸納劉備是個怎樣的人。
(2)研究張飛的同學交流。
用同樣的方法投影出示,讀讀議議,可以看出張飛是個怎樣的人?
(3)文章主要是寫劉備,但同時也把張飛寫進去了,這是否多余?分小小組討論。
然后交流。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點撥,這是一種反襯的寫法,隨機板書:反襯
(4)對比朗讀,愿意朗讀張飛的讀出他的莽撞無禮,愿意朗讀劉備的讀出劉備的誠心誠意。
(三)課外延伸,激發興趣。
引導課外閱讀《三國演義》,尤其是這篇課文的有關章節,以更好地理解課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課時
一、分辨文章的詳略。
二、出示一篇例文,讓學生分辨詳略,鞏固所學的知識。
三、引導課外閱讀《三國演義》。
四、總結全文。
《三顧茅廬》課本劇 篇7
各位同行、各位領導:
大家下午好!
剛才我和孩子們共同學習了《三顧茅廬》一文,現在我就本堂課的學習目標、設計思路、設計理念以及教學反思等,向大家作一個匯報。
一、本堂課的學習目標
我從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出發,提出了本課的學習目標:第一,憑借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通過讀、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劉備三請諸葛亮的真心誠意。第二,在讀、說、寫等拓展性的言語實踐活動中,發展語言。
二、本堂課的設計思路
我在把握這篇教材時,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個目標為綱,尊重文本的價值取向,從學生對劉備的“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等的體驗中提煉出“誠”這條主線,在初讀課文時發現誠;在反復朗讀中感悟誠,表達誠;通過引入《出師表》這一拓展資料,讓學生感悟諸葛亮這一當事人所回味到的劉備對他的一片誠心來提煉誠;最后讓學生與劉備進行對話,從而來贊美誠,升華誠。我想抓住“誠”這條主線,既尊重了文本的價值取向,又能展示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通過教學,讓“誠”深深地烙在學生的腦海中,說實在的,這個“誠”也深深地烙在我的腦海中,我想,課堂確實是我和孩子們共同成長的一段生命歷程。
三、本堂課的設計理念
我本著“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這一理念,課堂上試想從以下幾方面突破。
第一,預設了幾套學路。依據課堂中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和實際情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生的“閱讀期待”,我預設了三條學路:學路一,學生可以先從描寫劉備動作的語言入手來開展學習活動;學路二,學生也可以先從描寫劉備和張飛的對話入手來開展學習活動;學路三,學生還可以先從描寫當時的天氣、環境的語言入手來開展學習活動等等。我在試教的時候,大多學生都是先從劉備的動作來體會的,因為劉備的動作比較形像地表現出他的誠意,學生比較容易感悟到。但在今天的課上,學生卻先從劉備和張飛的對話中體會誠意,這說明咱們衢州的孩子很會讀書,很會思考,能透過語言,自讀自悟,看到內涵。于是我就順著這一學情,先從描寫劉備和張飛對話的語言入手來組織學習活動,這是根據課堂實際隨機生成的學路。在具體感悟人物的對話中,學生也可以任意感悟對他觸動最大的一組,教師則隨學生選擇,融入其中,點撥、引導。
第二,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首先,給學生讀書的空間,整堂課的支架——你認為最能體現劉備真心誠意的語句在哪兒,把它讀出來。所以我和學生在親歷學習過程中一個最顯性的活動就是——讀,自由讀、指名讀、找個伙伴對讀、師生對讀、加個動作表演讀、集體讀等等,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讀出個性,讀出滋味,讀出感悟。其次,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在讀人物對話時,多次讓學生以劉備的身份,設身處地地揣摩他的內心活動;在讀人物動作時,邊欣賞“隆中相見”邊思考;在感悟《出師表》時,著力渲染氣氛,讓學生隨著諸葛亮的思緒,思維跌宕起伏。最后,給學生悟的空間,在學生讀、思的基礎上,悟出來的東西才是真切的,本課的學習中伴隨著學生的讀、思,到最后悟出來的劉備的誠,是對主人翁人性中閃光點的最好詮釋。
第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當學生自由對讀劉備和張飛的對話時,我啟發學生:你聽出了什么?這一安排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強化聽的訓練,是暢談個人獨特感受的良好契機,有了獨特感受,才會有個性的朗讀。在想像當張飛要去燒諸葛亮的茅草屋的時候,劉備會說些什么,大部分學生會聯想到劉備會怒不可遏地大聲斥責張飛,但有一個孩子卻說劉備是小聲地教訓張飛,生怕驚醒了諸葛亮,這是孩子的獨特體驗,我充分肯定了他。
第四,努力建立“超文本”的對話機制,文本是提供師生對話的資源,它只不過是個例子,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可以是“超文本”的,本課師生先跟課文中的語言進行對話,再和劉備、張飛進行對話,進而和諸葛亮的《出師表》進行對話,到最后與劉備的零距離對話,既依托于文本,又超越于文本。
四、本堂課的教學反思
今天的課上下來,我覺得最成功的地方是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從讀中發現誠,感悟誠,表達誠,提煉誠,贊美誠,升華誠,一路感悟下來,學生有一個提高的過程,特別是在感悟《出師表》和最后跟劉備的對話時,學生表現出來的投入、激情、真切是課堂上難得的高潮。特別是有幾個細微之處,孩子們的感悟可真是令人驚喜……
感謝孩子們,感謝這個班的語文老師,這是長期積累形成的語文功底,他們真是太棒了!
但還是有很多遺憾的地方,關鍵在于我本人的教學經驗不足,駕馭課堂的能力不是很強,比方說在……
所以浪費了許多課堂上隨即生成的寶貴教學資源,實在可惜!懇請能夠得到專家、同行的指點,不甚感激!
《三顧茅廬》課本劇 篇8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自儀征漫網站 點擊數:307
《三顧茅廬》教案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所學詞語的意思。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感受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理解所學詞語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知道《三國演義》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們身上的哪些故事呢?(學生簡單介紹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有關三國時期的故事《三顧茅廬》。(板書課題)
學生齊讀課題
二、自讀課文
1、出示自讀要求。
(1)借助拼音讀準田字格中的生字,讀順課文。
(2)自學生字,懂得它們的書寫方法。
(3)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按要求自讀課文。
教師巡視,及時輔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3、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分段讀課文。
教師相機指導生字的讀音。
(2)檢查字形掌握情況。
茅:與“矛”比較。
統:與“流”比較。
宜:與“宣”比較。
(3)交流詞語的意思,
三顧茅廬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麗宜人
群雄紛爭 茅塞頓開
(4)指名說說自己沒讀懂的地方。
三、再讀課文,初步了解內容
1、放錄音范讀全文。
2、指名說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3、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實現統一中原的大業,諸葛亮真有這樣的雄才大略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讀第四自然段,加以體會,理解“茅塞頓開”)
4、劉備在請諸葛亮出山后,高興地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尊重人才等)
5、討論:從這個故事中,你體會到了劉備什么樣的品質?
四、作業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用鋼筆描紅。(文后練習2)
第二課時
一、 復習導入
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建立統一祖國的大業。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憶起這件往事,還感激萬分,寫下了這樣幾句話
1、出示《出師表》節選。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聽教師朗讀,體會其中的意思。(能聽懂多少是多少,不要過高地要求)
2、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寫三顧茅廬這件事的?根據自己的理解說一說
二、細讀課文
1、諸葛亮對劉備的三顧茅廬可以說是記憶猶新、歷歷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銘心的。這是為什么呢?
2、討論: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是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呢?自由讀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詞語來回答。(誠心誠意)
默讀課文二、三自然段,畫出表現劉備“誠心誠意”的詞語和句子。
3、組織交流:
(1)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同桌分角色朗讀張飛和劉備的對話,交流自己的體會。
(2)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3)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感情朗讀這一句話,交流自己的體會。
(4)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個時辰……
(與“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進行對比)
交流從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中體會到了什么?
(思考:從這里你體會到了什么?)
4、小結: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他怒斥張飛、三顧茅廬。還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馬步行,在房門外恭候多時,快步走進草堂和諸葛亮見面……看來,劉備渴望得到諸葛亮這個賢才已經到了如饑似渴的地步。這就叫“求賢若渴”。
5、齊讀第五自然段
三、小練筆:
正因為劉備求賢若渴,所以《三國演義》中寫劉備二顧茅廬而不遇孔明時,他親自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留給諸葛亮。這封信,一般讀《三顧茅廬》的人都忽略了。其實這封信也深深地打動了諸葛亮的心。因為信中,劉備將自己的一番誠意、仰慕之情抒發的淋漓盡致。現在,請大家發揮想象,替劉備寫一封簡短的信留給諸葛亮。
《三顧茅廬》課本劇 篇9
一、說教材
《三顧茅廬》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改寫成的,課文講述了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文中著力刻畫了劉備的動作、語言、神態等,贊美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課文第四節通過“諸葛亮分析了群雄紛爭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勝的策略”短短一句話,諸葛亮的奇才便可略見一斑。本課語言通俗易懂,適合小學生閱讀,細節描寫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環境描寫和對比、比喻等修辭方法的恰當使用也是本文的一個亮點,是對學生進行語言積累,強化寫作技巧的一個很好的素材。
二、說教學目標
《三國演義》里的人物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我們農村的孩子對里面的一些小故事也能略知一、二,但畢竟只是支離破碎的知道一點,不夠全面,對人物的性格特點及課文的背景了解得更是不夠透徹。根據課標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結合我們農村孩子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的特色,第一課時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理解本課重點詞語。
2、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大意。
3、 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系。
4、 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中年級段學生的接受與理解能力的特點,我將目標3、4作為本課時的教學重難點。
四、說教學思路
以上教學目標,我將通過如下教學過逐一落實:
(一)、談話導入,投石問路
由于農村孩子課外閱讀面比較狹窄,家長與老師對孩子課外閱讀的都不是太重視,所以導致孩子課外閱讀材料的匱乏。為了了解孩子課外知識面,我先以“知道中國有哪四大名著嗎?”這一問題引出《三國演義》,從而引入我的課題。這樣,既了解了孩子課外知識的接收信息,又使本課的導入水到渠成。四年級孩子處在中年級的末尾階段,識字教學上強調的是自主識字,所以為落實課標的這一教學目標,我在識字環節上采用的是放手識字:即課題中的“顧”與“茅”是一類生字,板書課題時隨機就完成寫字教學,在檢查讀文中就可了解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這樣,生字教學板塊在老師的扶與放相結合中巧妙完成。
(二)、質疑導讀,理清文意
提綱挈領,百毛皆順。文題是文章的眼,緊扣這個文題,展開教學,課堂教學流程就會有一條明晰的流線。故此,我先要求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理解“三顧茅廬”的意思,并要引導學生清楚知道“是誰‘三顧茅廬’?怎么‘顧’的?”由此,為下面劉備誠邀諸葛亮出山的教學埋下伏筆。而且,第二個問題很自然地把學生由對課題的理解上引入到正文的教學中來。課文中的第一節“誠心誠意”一詞便是回答這一問題的。下面的教學就緊扣“誠心誠意”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在自讀的基礎上自己感悟劉備的這份“誠意”。
課文的第二、三節內容都是寫劉備邀請諸葛亮“誠意”,尤其是第三段后半部分,我把這一部分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引導學生抓住重點的詞句來品味、感悟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這一環節,要注重引導學生讀讀議議,保護學生的獨特見解,真正做到向全體學生開放,向學生的思維開放。在本節的重點詞句的品讀中,引導學生寫出自己的體會,落實課標中“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途徑也是語文實踐,不應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與完整。”正因語文的學習在大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感悟、習得,以使學生逐步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所以我們語文教學,尤其是中高年級的語文課教學要給學生創造盡可能多的實踐機會,提供一個語文實踐的場,讓學生有鍛煉語言運用的平臺。那么寫體會、寫感受是學生對語言實踐的最好的鍛煉,所以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就要求學生把對重點的詞句的理解寫出自己的感受與體會,哪怕是一句話都行。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更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課文的第四節是寫諸葛亮的雄才大略的,第五節寫的是劉備得到諸葛亮這一曠世奇才真是如魚得水,本節教學中只一筆帶過,只要通過這兩節讓學生感受到諸葛亮的是軍事上一個不可多得的奇才就行,不必做過多的解釋。
本課詞語很多,特別是一串又一串的四字詞組,有些詞語可在第一課時解決,如“三顧茅廬”、 “蜿蜒起伏”、“秀麗宜人”;而有些詞語必須得結合課文仔細深入理解如 “恭恭敬敬”“茅塞頓開”、“如魚得水”這三個詞語在課文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切不可一帶而過,需放到第二課時引導學生細細品味了(為了突出我這節課的教學重點,于是我把“恭恭敬敬”一詞的理解放在了第一課時)。
(三)、賞讀拓展延伸:學完全篇課文,為了使學生對整篇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明晰的思路,我要求學生再自由讀一遍課文,再次感覺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出輔佐自己成就立國大業誠心誠意的態度。為了讓學生對本節課所學重點有所鞏固,我的作業布置的第一項就是描紅、仿寫生字各兩遍;為有效拓展學生學習空間與知識積累面,我布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三國演義》,尤其是把《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找來讀一讀,比較課文與原著的異同,體會原著的語言風格以及編者的用意。
《三顧茅廬》課本劇 篇10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深入了解課文內容,理解文章中的對比襯托法,讀懂張飛和劉備的對話。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談舉止為突破口,研究劉備、張飛等人物形象,劉備的誠心誠意,能根據文本內涵大膽想象,寫其中一位的想法。
3、情感目標: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禮賢下士的品質。
4、發展性目標:學會學習(自讀自悟)、學會合作(研討交流)、學會做人(尊重他人、以誠待人)、學會做事(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第 二 教 時
一、復習引入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步接觸了《三國》中極為膾炙人口的一個經典故事——《三顧茅廬》,知道課文就是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來安排的。現在,老師請大家回憶一下:第一自然段主要寫——,第二自然段主要寫——。課文詳寫的是“三訪孔明”這一部分,也就是“3、4、5、6、”自然段。
2、初讀三顧內容,要求:1、長話短說,能否用一句話說說主要寫了什么?學生交流
3、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通過對直接寫劉備及側面寫天氣、張飛等語句的品讀,已經感受到了劉備的那份真誠,對嗎?板書——誠
師:老師請大家再次默讀課文,把你認為最能體現劉備誠心的語句劃下來,學生默讀課文。
二、學習第三段,推敲重點語句,感悟人物形象。
1、屏幕出示“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步行。”
重點點撥“半里多地”,“下馬步行”
師:老師不明白了,劉備他們為何不快馬加鞭,揚起一路灰塵打馬到草堂前呢?學生交流(怕馬蹄聲驚擾了諸葛亮,高高在上,古人對特別有地位的人有這樣的要求,叫文官落轎,武官下馬,表示極大的尊敬。板書——下馬步行)
哦!原來如此,你們可真懂劉備的心哪。指導朗讀,讀指名——(點撥:真會讀書,在“半里多地,下馬步行”這幾個詞上加強了語氣,感覺劉備的心意更誠了,來,我們學著讀讀這句話。——齊讀。
2、出示句子:“劉備吩咐兩個弟弟在門外等著,自己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門臺階下等孔明醒來”
理解“恭恭敬敬”,從字形上感受“恭敬”——表演“恭敬等候的樣子”,師:你認為要讀好這句話應該強調那幾個詞呢?(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指名讀——齊讀。板書——階下恭候
3、第5自然段
(1)從語言中可見身份、地位不同。
(2)“趕緊”板書——下拜謁見
師追問:劉備是什么人?諸葛亮又是什么人?按照道理應該是諸葛亮給劉備下拜才是啊。但劉備并沒有計較自己的身份與地位,主動去結交有德、有才的人,劉備的這一番舉動讓你想到了哪個詞?板書——禮賢下士
小結:同學們,就因為作者關注到了劉備“下馬步行、階下恭候、下拜謁見”這一些細微舉動,才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他的情真意切,真是——細微之處見真情啊!還有嗎?
4、劉備大聲斥責說:“你怎么如此無禮?這回你不用去了,只讓云長同我一起去。”
(1)大家有印象嗎?這可是張飛第二次受到劉備的斥責了,找到“第一次斥責”之處,并讀一讀,
(2)大家看,張飛第一次受斥責是因為——(言語不恭),那這一次斥責呢?是因為——(做法粗暴,無禮……)指導朗讀兩次斥責的話
(3)張飛人稱莽張飛,他性格急燥,想法簡單,哪里了解大哥一次次恭恭敬敬去拜訪諸葛亮的心意呢?不過老師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聰明人,劉備的心思肯定已經被你猜著了八、九分,能說說嗎?(…… )指導朗讀男讀張飛、女同學讀劉備,師讀其他部分。
師小結:同學們,你們懂劉備的心思,但張飛不了解,所以才有先前的“叫”,到后來的“捆”,甚至是“燒”,而他的言談舉止又恰恰反襯出了劉備的“誠心誠意”看來,我們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品質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體現出來了。現在請同學們根據剛才對人物的理解,自選一段,讀出人物的形象,讀出人物的味道,讀出人物的神韻來。
三、課內練筆,豐滿人物形象
師:那么,諸葛亮值得劉備為他如此誠心相邀嗎?請讀最后一段話,找到理由。
你知道有哪些勝仗?屏幕顯示:
(火燒新野,火燒赤壁,七擒孟獲,三氣周瑜,智降姜維,空城計,草船借箭……)
師:你們的知識真豐富!諸葛亮幫助劉備打了很多很多勝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漢王朝。順勢理解“輔佐”你想,到那時,張飛、劉備、諸葛亮回憶當年三顧茅廬時的情景,心里又會怎么想呢?請你寫在書本上。
想起當年三顧茅廬的情景,(張飛、劉備、諸葛亮不禁感慨萬千,他想:( )
學生交流,隨機補充《出世表》
2、師:是啊,所以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業。古時候是如此,在知識就是經濟,人才就是財富的今天,就尤為突出了,所以“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到今天也成為尊重人才,求賢若渴的代名詞了。
完成板書——求賢若渴
三顧茅廬
斥 責 張 飛
誠 下 馬 步 行 禮賢下士 階 下 恭 候 求賢若渴
下 拜 謁 見
《三顧茅廬》課本劇 篇11
學習完三顧茅廬這篇課文,小編為您整理了三顧茅廬教學反思,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以學生自我感悟為主,還給他們讀書的權利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節課,尤其是引用學生體會劉備邀請孔明時的誠心誠意時,體現得最為明顯。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整體感知劉備的誠心誠意時,那么學生又是怎樣在文本的評議文字中感悟到的呢?我要求學生先讀出找出句子讀一讀再寫下自己的感受,繼而引導學生讀句,說感受,在交流的過程中沒有把自己的理解強加于學生,而是引導學生相互補充,說出自己個性的理解來,我只在其中起到點撥的作用。這樣學生獲得了自生讀書的時間和自由支配的權利,學生感悟線條才能由粗轉細,細化在語言文字的每一個細節之處。這樣為生生、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究其原因,我覺得主要教師目中有人,胸中有本,手中有法,抓住了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注意到了語言文字的內在聯系,為學生架設了一座以已知通向未知的橋梁。
二、注重尊重學生的語文素養,加強聽說讀寫的訓練
說到底,語文學習應該是學生聽、說、讀、寫的訓練,在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師必須要在這些方面下功夫,為學生扎實的語文素養鞠躬盡瘁,而不能光嘴皮子上說說。教學中我課始默寫課題、課文主人公,再根據板書說課文主要內容,這樣的訓練簡單有效,實用。在引導學生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時,我讓學生表演恭恭敬敬站在臺階下等候的情形,并對學生分角色進行采訪,采訪劉備當時的想法,采訪諸葛亮耳聞目睹后的想法,采訪旁觀者的想法,通過這一系列的對話,對學生的說話進行了扎實而深入的訓練,起到了感悟文章與提高語言能力的雙重效果。
三、引進經典充實課堂,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此文是一篇歷史故事,一篇經典的歷史故事,教學時我們不能就此文而教此文,我們要由這一個范例,引入更多的經典,繼而激發學生課外去閱讀的興趣。教學劉備責備張飛的話時,引入了《桃園三結義》的典故加深學生體會劉備為諸葛亮居然責備生死兄弟張飛的這種誠心誠意;教學劉備下馬步行時,引入了文官落轎,武官下馬的禮儀讓學生體會劉備的誠意;教學第4小節諸葛亮對劉備提出策略時,引入隆中對的典故,同時補充諸葛亮為劉備所打的勝戰讓學生體會諸葛亮的雄才大略;結尾補充閱讀《出師表》節選,引導學生體會諸葛亮對劉備的感恩之情一系列的經典引入,既充實了課堂,豐厚了文本,也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三國演義》的興趣。
《三顧茅廬》課本劇 篇12
一、 教材解讀:
《三顧茅廬》選自我國古典長篇小說名著《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改寫的。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課文寫劉備三顧茅廬,一次比一次詳細,尤其是第三次拜訪,突出劉備虛心求教禮賢下士的精神。課文用張飛的莽撞、無禮,反襯劉備求賢若渴的態度。
二、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有條理地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系;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4、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學重難點:
1、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系;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2、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總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8三顧茅廬
二、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三國演義》、群雄紛爭。
2、板書課題。示范“茅”、“廬”兩字寫法;學生練習寫“茅”、“廬”兩字,寫在課題旁邊。
3、解題。理解“顧”、“茅廬”意思。
(二)初讀課文
1、范讀。(或聽錄音)
提問:誰“三顧茅廬”,劉備三顧茅廬干什么?“三顧茅廬”在課文中是什么意思?
2、自瀆課文。
①借助拼音讀準生字新詞;
②讀熟讀通順課文;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③思考:通過讀課文,你了解到劉備、諸葛亮是什么樣的人?
3、檢查自瀆情況。
①檢查字音掌握情況
A.生字卡片;
諸葛亮 輔助 捆來 尊重 臥龍 疏疏朗朗 潺潺
吩咐 恭恭敬敬 半晌 時辰 策略 茅塞頓開 同塌 討論
B.重點字音:
疏 潺 晌 辰 諸 尊 吩 塞 策
C.理解有關詞語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試讀課文。
要求:不破詞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復讀,不唱讀。邊讀邊評議。
③感知文章主要結構:略寫前倆次,詳寫第三次。
④討論:通過讀課文,你了解到劉備、諸葛亮是什么樣的人?
(三)作業:
1、描紅
2、抄寫生字新詞
3、給下列生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吩(feng fen) 輔(fu fu) 晌(xiang shang )
辰(cheng chen ) 諸(zhu zu ) 臥(wo wu )
板書:
劉備:尊重人才 諸葛亮:雄才大略
第二課時
一、 教學內容:8三顧茅廬
二、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有條理的復述課文。
2、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之間的關系;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3、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出示生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2、抽讀生字卡片
(二)細讀課文
1、細讀第一自然段。
(1)自由輕聲讀課文。
思考:這段話告訴我們什么?劉備為什么還要去拜訪諸葛亮?
(2)填空:
劉備( )前往隆中( )諸葛亮,( )地( )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大業,但都沒有見著。
(3)討論填空,理解重點詞語:兩次、拜訪、誠心誠意、邀請,體會劉備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誠態度。
(4)指導朗讀,體會。
2、學習第2——4自然段,
過渡:劉備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第三次來到隆中諸葛亮的茅廬,終于見到了諸葛亮先生,請到了一位智謀過人的軍事,留下一段佳話。下面,我們來學習第2——4自然段。
(1)小組學習。讀課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劃出劉備有關動作、語言、神態等詞語、句子,讀一讀,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關語句,讀一讀,想一想。
(2)討論問題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要點:
①第二自然段。重點指導分角色讀張飛、劉備的話,討論,指導朗讀,細細感悟品味劉備對人才的敬重、虔誠;
②第三自然段。精讀賞析:“下馬步行、輕輕敲門、輕輕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個時辰、快步走進”等重點詞語的細節描寫;討論,指導朗讀,感悟劉備對人才的敬重、虔誠。
③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覺、同桌吃飯等。
(3)重點句理解。
3、討論:課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①理解句子:劉備聽了茅塞頓開,象撥開了云霧見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學,什么比做什么?體會比喻句的精妙。
② 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諸葛先生,就象魚兒得到水一樣啊!比喻句教學,什么比做什么?體會比喻句的精妙。
(三)總結、寫作特點
劉備、諸葛亮是什么樣的人?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出人物的特點的,指名讀有關的語句。
(四)指導復述課文。
1、理清課文脈絡。
兩次拜訪沒見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訪的經過 見面前
見面后
劉備、諸葛亮的魚水情
2、看板書學生自由練說。
3、指名復述。
(五)指導用“來到……只見……”說話。
1、指名讀:“他們來到隆中……秀麗宜人”。
2、分析:寫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順序寫的?描寫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導用“來到……只見
4、自由練說,同桌說,指名說。
(六)布置作業
完成補充習題部分作業
板書設計:
8三顧茅廬
兩次拜訪沒見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訪的經過 見面前
見面后
劉備、諸葛亮的魚水情
《三顧茅廬》課本劇 篇13
一、營造氛圍,激發興趣
課前: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與片頭畫面,為學生創設意境,再現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下文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精讀感悟,體會誠意
1、師:劉備帶著兩個義弟去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輔助自己完成統一中原的大業,但去了兩次都未能見著諸葛亮的面。冬去春來,劉備決定第三次前往隆中,這次終于成功了。劉備是憑什么打動了諸葛亮?
(主要引導學生說出劉備是憑他的“誠心誠意”來打動諸葛亮的,紅筆板書:誠心誠意)
2、師:那么其心到底有多誠,其情到底有多真?這還需要我們去細細的體會。現在就讓我們再次用心讀一讀課文,看看哪些語句體現了劉備的誠心誠意?
提示:可以邊讀課文邊用筆劃出相關句子,把你深有感觸的詞語圈出來,在邊上寫寫你的感受,這就叫不動筆墨不讀書。
(1)出示:
張飛嚷道:“這次用不著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
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用去了!”
師:劉備和張飛是什么關系?
師:劉備為什么要責備張飛?(劉備責備張飛是因為怕張飛的魯莽誤了他的大事)
師:劉備和張飛是結拜弟兄,現在,劉備竟然為了諸葛亮去批評張飛,說明他對諸葛亮——(很有誠心)。
師:該怎樣讀好這兩個人的對話呢?誰來做一次“猛張飛”?你說說張飛嚷時是怎樣的心情?(生氣、討厭、怎么搞的,又要去請?)
師:“捆”只能捆來人,卻捆不來人的心呀!劉備怎么說的?(齊讀)
師:讓我們配上表情、動作分角色朗讀對話。(男生讀張飛,女生讀劉備)
師:張飛和劉備對待諸葛亮的態度截然不同。這一鮮明的對比更突出了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對賢才的渴求。文中還有什么地方看出劉備的誠心誠意呢?
(二)到隆中,耐心等候。
出示: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
分析:
生: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師:半里是多少米?(250米)“半里多路”就是三百米左右。他為什么不騎馬到跟前呢?
生:他怕馬蹄驚擾了諸葛亮。
師:劉備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就下馬步行。這說明他——(他把諸葛亮當成了自己的老師。)
師:還有哪些地方體現劉備的誠心誠意?
生:“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劉備“輕輕”敲門說明他怕驚醒諸葛亮,對他尊重、誠心。
師:噢,抓住了“輕輕”,連敲門聲都是那么小心翼翼。生怕驚醒了諸葛亮。還有哪些地方?
生:“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侍侯。”
師:劉備為何讓他倆在門外等侯?
生:劉備怕他倆打擾諸葛亮,怕張飛鬧堂……
師:是啊,劉備是怎樣“恭恭敬敬”的?誰來表演一下劉備恭恭敬敬……]
生:一生表演(低頭彎腰,雙手抱拳)
師:彎腰低頭是對一個人的尊敬。這樣才能體現對人的虔誠和恭敬。
師:看看書上劉備站了多久,一個時辰就是?兩個小時,還有一個時間,半晌是多長時間?“半天”起碼也得一個小時,同學們想象一下,劉備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兩個時辰……劉備是什么人?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們年齡嗎?……一位47歲的首領,對著一位27歲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個站一個還躺著。哎呀,了不起啊!
生:還有這里也能體現出劉備的誠心誠意。“劉備站在臺階下等候。”封建社會是分等級的。大臣參見皇上的時候是站在階下,而此時,劉備是首領,諸葛亮不過是一介村民,劉備卻站在階下,可見他誠意。
讀讀看,看誰能讀出劉備的誠心誠意,誰就是小劉備。
生齊讀:“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才悠然醒來。……”
轉折
師:劉備輕輕敲門輕輕地進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諸葛亮翻了個身,又等啊等啊,等了半晌,才悠然醒來,劉備先前等得那樣耐心,這時劉備怎樣?劉備為何那么“快步”?
生:劉備想見諸葛亮。
生:劉備見諸葛亮醒來很興奮,想馬上進去和他討論國家大事。
師:誰能用一個成語形容他此刻的心情?(迫不及待)
(三)見面后,茅塞頓開。
師:噢,劉備真是求賢若渴,那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劉備這樣“誠心誠意”地去請呢?讀讀最后兩節。
生:讀最后兩節。
師:劉備迫不及待地想要見到諸葛亮,想要聽他的高見,諸葛亮有何高見?(生回答)
之后播放PPT
師:(出示圖片)當時曹操在北,孫權在南,諸葛亮要劉備先拿下荊州為家,再奪取西川建立基業,和曹操、孫權形成三分天下之勢,最后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分天下、最后取勝的“隆中決策”。
師:劉備沒見到諸葛亮前,他對天下形勢是怎樣的一種感覺?現在呢?
出示句子: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
師: “茅塞頓開”是什么意思?
師:這句話作者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這就叫(板書:拔云見日)
生齊讀這句話。
師:作者這樣描寫劉備當時的心理,對表現諸葛亮起到了什么作用?(板書:雄才大略)
師:諸葛亮出山后,劉備把他當做——(師引讀——自己的老師,兩人同桌吃飯,同榻睡覺,一起討論天下大事。劉備高興地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你讀了有何體會,劉備為何“三顧茅廬”你看出來了嗎?
生:他得到諸葛亮就像魚兒得水一樣,這叫什么成語?(如魚得水)
師:噢,我劉備是條再大的魚,沒有水又有何用啊!
你讀過《三國演義》嗎?諸葛亮幫劉打過哪些仗?(出示幻燈片)“火燒赤壁”、“草船借箭”……
師: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敗夏侯淳,接著又在新野把曹軍燒得焦頭爛額(即“火燒新野”)草船借劍的成功;巧設空城計等故事都證實諸葛亮確實是一位曠世奇才,他——(學生接一些成語)才華橫溢、料事如神、膽大心細……(夸諸葛亮)
諸葛亮輔助劉備“實現統一中原”的目標,竭盡全力,最后戰死疆場,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對劉備有多么重要,再讀讀這句話。
師:(延伸)劉備“三顧茅廬”靠他的誠心誠意請出了諸葛亮。“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是三國的故事,那今天我們學了這故事又有何作用呢?
生:待人誠懇,謙虛
生:不要擺架子
生:對人要尊重……
師: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板書:尊重人才 禮賢下士)
師:課文有一處秀麗的環境描寫,你找到了嗎?請看劉備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風景。
出示:(生讀)
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
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師:把什么比作什么?
師:其實真正等待時機騰飛的是——(諸葛亮)
師:人們稱諸葛亮為——(臥龍先生)
師小結:諸葛亮雖然——身居隆中,其實他——時時關注國家大事,等待時機——出山,為統一中原——出力。
師:隆中美不美?
師: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作者為什么會寫得這么美?
生:交流(交流時教師把握:寫了哪幾個景物?它們各有那些特點?)
師小結:山岡蜿蜒、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竹林青翠,這些景象與隱居其中的諸葛亮的品格多么協調啊!因為諸葛亮為人剛毅,執法嚴明,敢于抗爭,從不茍且,正直無私,正好與山岡、松柏、清流、翠竹相媲美;尤其是將山岡的蜿蜒起伏比喻為宛如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又和“臥龍先生”扣合,暗示了諸葛亮的非凡才略。這在寫作上叫——(環境烘托)讓我們美美地再讀這一段文字。
生讀,讀出美感。(配上畫面)
師:我們也來寫一處景色!
出示:課后練習:認真讀讀課文中描寫隆中“景色秀麗宜人”的有關語句,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師:你最想寫哪一處景色?
生:學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點:這一處景色有哪幾個重點景物?它們各有那些特點?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后學生習作。
三、拓展延伸
歸納:諸葛亮確實是一位曠世奇才,他為輔助劉備“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有人寫了這樣一幅對聯來贊美這則歷史故事,齊讀:
劉備三顧茅廬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創大業
諸葛臥龍出山幸會明主大展宏圖揚美名
《三顧茅廬》課本劇 篇14
作者:魏塘三小 金 鳳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54
《三顧茅廬》教學設計四
作者:魏塘三小 金 鳳
教材分析:
《三顧茅廬》是第十一冊最后一組教材的第二篇重點講讀課文。本課選自我國古典長篇小說名著《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改寫的。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這是一篇落實本單元重點訓練項目,發展語言、啟發思維、培養能力的好課文。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
1、揭題解題,介紹課文的時代背景。
2、初讀課文,以初步感知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脈絡,知道劉備是三次拜訪諸葛亮。
4、學習劉備第一次拜訪諸葛亮。
二、教學過程 :
(一)揭題解題。
1、解釋“顧”、“茅廬”的意思。
2、簡介課文時代背景。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要求:(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2)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3)談談你對劉備的初步印象。(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脈絡。
可以問:你讀懂了什么?學生可能說,我讀懂了劉備是三次拜訪諸葛亮,再問:還有哪些同學也發現了這一點?誰來告訴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脈絡。
(四)學習一顧。
1、指名讀第一段,其余同學劃出劉備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選擇自己喜歡的朗讀方式,再讀讀第一段。
4、談談你對一顧中劉備的印象。
(五)布置作業 :完成作業 本1、2、3題。
第二課時
一、教學理念:
1、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探索自主探究的開放的課堂模式。
2、以語言材料為載體,以課文為“例子”,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位學生樂學、善學。
二、教學目標 :
1、認知目標——深入了解課文內容,分清文章的詳略,讀懂重點句子。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談舉止為突破口,研究劉備等人物形象,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
3、情感目標——學習劉備的誠心誠意、禮賢下士的品質。
4、發展性目標——學會學習(自讀自悟)、學會合作(研討交流)、學會做人(尊重他人以誠待人)、學會做事(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三、教學重點:
抓住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特點。
四、教學難點 :
理解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五、教學過程 :
(一)復習導入 ,披文入情。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還深入地學習了“劉備一訪諸葛亮”。
2、你想進一步研究劉備嗎?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劉備,還涉及到他的弟弟張飛,那么,我們怎么來研究這兩個人物呢?讓學生說,通過閱讀,抓住人物言行、神態等來理解。
(二)自主選擇,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尋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興趣的人物,深入學習課文,完成填表。(把表格發給學生。)
一顧 二顧 三顧 怎樣一個人
劉備(言、行、神態) 問……又問…… 失望而回
張飛(言、行、神態) 失望而回
(1)如果對張飛感興趣,找出描寫張飛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對劉備感興趣,找出描寫劉備的言行、神態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巡回,了解學情。
2、研讀劉備、張飛的句子。(按學生回答的順序講)
(1)研究劉備的同學交流。
按學生交流的情況分別投影,重點落實字詞,這些句子要具體講,認真讀,讀出感情。隨機板書:斥責張飛、下馬步行、階下恭候、趕緊謁見。
學生另外找出的有關劉備的句子,讓學生說說讀讀就可以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歸納劉備是個怎樣的人。
(2)研究張飛的同學交流。
用同樣的方法投影出示,讀讀議議,可以看出張飛是個怎樣的人?
(3)文章主要是寫劉備,但同時也把張飛寫進去了,這是否多余?分小小組討論。
然后交流。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點撥,這是一種反襯的寫法,隨機板書:反襯
(4)對比朗讀,愿意朗讀張飛的讀出他的莽撞無禮,愿意朗讀劉備的讀出劉備的誠心誠意。
(三)課外延伸,激發興趣。
引導課外閱讀《三國演義》,尤其是這篇課文的有關章節,以更好地理解課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課時
一、分辨文章的詳略。
二、出示一篇例文,讓學生分辨詳略,鞏固所學的知識。
三、引導課外閱讀《三國演義》。
四、總結全文。
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頁底端輸入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搜索!
《三顧茅廬》課本劇 篇15
第二課時:
t:你認為哪些地方表現了劉備的“誠心誠意”?
s:諸葛亮出山后,劉備把他當做自己的老師,兩人同桌吃飯,同榻睡覺……
t:你這是請他出山之后的“誠心誠意”,之前呢?
s:“這次用不著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你再幫張飛“嚷一下”
t:自己練一練,看誰來做一次“猛張飛”。
你說張飛嚷時是怎樣的心情?
s:生氣、討厭(怎么搞的又去了)
個別讀/齊嚷
t:“捆”只能捆來人卻捆不來人的心啊!劉備怎么說?
s:齊讀
t:這地方能看出劉備誠心誠意,還有什么地方?
s:“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侍侯。”
t:劉備為何讓他倆在門外等侯?
s:劉備怕他倆打擾諸葛亮,怕張飛鬧堂……
t:是啊,劉備是怎樣“恭恭敬敬”的,看這個恭字,(指導識寫出恭)
誰來表演一下劉備恭恭敬敬……]
s:一生表演(兩手立正站好)
t:一個劉備,還有不同站法嗎?
s:另一生表演(低頭彎腰,雙手抱拳)
彎腰低頭是對一個人的尊敬
t:噢,更恭敬,這樣才能體現對人的虔誠和恭敬。
看看書上劉備站了多久,一個時辰就是?兩個小時,還有一個時間,半晌是多長時間?“半天”起碼也得一個小時,同學們想象一下,劉備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兩個時辰……劉備是什么人?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們年齡嗎?……一位47歲的首領,對著一位27歲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個站一個還躺著。哎呀,了不起啊!齊讀這部分。
s:在等的時候,張飛……劉備急忙又把他攔了回去。
t:還有哪些地方體現劉備的誠心誠意?
s:“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劉備“輕輕”敲門說明他怕驚醒諸葛亮,對他尊重、誠心。
t:噢,抓住了“輕輕”,連敲門聲都是那么小心翼翼。生怕驚醒了諸葛亮。
s:還有這里也能體現出劉圖示的誠心誠意。“劉備站在臺階下等候。”封建社會是分等級的。大臣參見皇上的時候是站在階下,而此時,劉備是首領,諸葛亮不過是一介村民,劉備卻站在階下,可見他誠意。
s:“這次你就不要去了!”張飛是劉備的結拜兄弟。卻沒聽他兄弟的話,說明諸葛亮比張飛更重要。
t:都突出了諸葛亮更重要。還有一些地方說明劉備的誠心誠意,他看見你,你看見他了嗎?
s:“冬去春來”劉備在兩兄弟不同意下去的時候,去了,可見他誠心誠意。
t:劉備是打馬一路奔去的嗎?
s: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t:他為什么不騎馬到跟呢?
s:他怕馬蹄驚擾了諸葛亮。
t:劉備不至于半里多路就下馬,說明他把諸葛亮當成了自己的老師。
讀讀看,看誰能讀出劉備的誠心誠意,誰就是小劉備。
s:讀:“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才悠然醒來。”
齊讀
轉折
t:劉備輕輕敲門輕輕地進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諸葛亮翻了個身,又等啊等啊,等了半晌,才悠然醒來,劉備先前等得那樣耐心,這時劉備怎樣?劉備為何那么“快步”?
s:劉備想見諸葛亮。
s:劉備見諸葛亮醒來很興備,想馬上進去和他討論國家大事。
t:噢,劉備真是求賢若渴,那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劉備這樣“誠心誠意”地去請呢?讀讀最后兩節。
s:讀最后兩節。
t:你讀了有何體會,劉備為何“三顧茅廬”你看出來 了嗎?
s:他得到諸葛亮就像魚兒得水一樣,這叫什么成語?
t:板書(如魚得水)噢,我劉備是條再大的魚,沒有水又有何用啊!
得到諸葛亮就像什么?(板書:拔云見日)
你讀過《三國演義》嗎?諸葛亮幫劉打過哪些仗?
s:“火燒赤壁”、“草船借箭”……
t:以少勝多的辦法,都是誰設計的,可見諸葛亮對劉備有多么重要,再讀讀最后一節。
t:(延伸)劉備“三顧茅廬”靠他的誠心誠意請出了諸葛亮。“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是三國的故事,那今天我們學了這故事又有何作用呢?
s:待人誠懇,謙虛
s:不要擺架子
s:對人要尊重……
t:諸葛亮用我們現在的說是什么?(板書:人才)
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
二、請看練習4
用“來到……只見……”說幾句話。(仿書上寫)
1、提示:寫你去過的地方,三分鐘寫三句話。
2、生寫
3、師檢查擇優賞讀:
我來到玉龍河,這里山綿延不斷猶如一條盤旋的龍,這里樹郁郁蔥蔥,河面清澈見底,像一面明亮的鏡子。
4、調查及作業(把手放好坐正!)
班里有多少人看過或聽過《三國演義》故事?(一半)
建議你為買來或借來少兒版本乃至連環畫,一個月后,請你們的班主任搞一個“三國故事”演講比賽。看誰的故事最能
《三顧茅廬》課本劇 篇16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小學四年級 2、學科:語文
3、課時:2
4、學生課前準備:
(一)初讀課文,劃出生字詞,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意。
(二)課前搜集有關《三顧茅廬》的資料;
(三)學生提出自學中遇到的問題。
二、 教學課題
1.學習本課生字,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意。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見底、青翠欲滴、景色宜人。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文章中劉備的語言、動作,體會他對人才尊重的優秀品質。學習課文通過人物語言、動作,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4、體會比喻句前后兩部分之間的關系。
三、 教材分析
《三顧茅廬》是由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改編而成的,講述了劉備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邀請他出山,輔佐自己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文中著力刻畫了劉備的語言、動作、神態等,重點表現了劉備對賢才的虔誠和渴求,同時看出諸葛亮的的確確是一位曠世奇才。細節描寫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環境描寫和對比、比喻等修辭方法的恰當使用也是本文的一個亮點。本課語言通俗易懂,適合小學生閱讀。
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根據老師的提示進行課前預習的能力。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分組討論自學,在互助合作學習中增強合作意識。學生求知欲強,對歷史故事很感興趣,但大部分學生對《三國演義》的故事略知一二,沒有通讀過原著,對人物的性格特點及課文的背景了解得不夠透徹。希望通過本堂課的學習,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四、 教學方法
1、注重朗讀感悟
“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讀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有助于學生充分感悟語言文字蘊含的情感,并將之內化、積淀,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感。在朗讀訓練的過程中,教師除了在朗讀方法上給予指導,朗讀過后的評價也很重要,而且要注重藝術性。
2、先扶后放,合作學習
在教學內容相近,敘述形式相似的段落時,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學方法,先由老師重點指導學習人物對話部分,再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習人物動作部分,然后全班交流評議。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既體現了教師的指導作用,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學會了合作,學會了探究,評價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五、 教學過程
《三顧茅廬》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1、學習本課生字,理解“三顧茅廬”的意思。
2、了解課文大意,劃分段落。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1、課前搜集有關《三顧茅廬》的資料;
2、預習《三顧茅廬》。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題。
1、師:同學們,中國古代曾經有過一個時代叫做三國,那可是一個戰火紛飛、風云際會、群雄逐鹿、英雄輩出的時代。正是國為這個偉大的時代造就了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那就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你知道另外三部嗎?
出示片1:連一連:
《三顧茅廬》 羅貫中
《紅樓夢》 施耐庵
《西游記》 曹雪芹
《水滸》 吳承恩
3、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要一起學習的課文就是選自《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師板書課題,故意將“茅”少寫一筆“撇”,以加深學生對“茅”的正確印象。)
4、學生交流自己找到的資料,弄清時代背景。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檢查生字預習情況:出示片2(一)比一比,組詞。
怏( ) 慚( )
快( ) 漸( )
(二)選擇正確的讀音讀一讀。出示片3
臥龍岡(gang gang) (man man)埋怨
只得 (de dei) (shu shu)數九寒天
草舍 (she she) (yang yng)怏怏
2、檢查讀課文情況:
采用同桌互讀互聽的方式進行。
三、默讀課文:
1、理解“三顧茅廬”的意思,可用課文里的話解釋。
2、自己試著給課文分段。
四、交流,反饋。
1、“三顧茅廬”的意思:劉備三次到諸葛亮的草屋拜訪他,懇請諸葛亮出山幫助自己完成祖國統一的大業。(隨機教學“復姓——諸葛”)
2、分段:按劉備三顧茅廬的順序分即可。
五、了解課文大意。
1、再次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里一共有幾個人物?他們分別有什么特點?你從哪里看出來?
2、交流:
劉備:對諸葛亮誠心誠意,尊敬諸葛亮,求賢若渴,禮賢下士……
張飛:做事沖動,魯莽,心疼哥哥……
諸葛亮:有才華,……
關羽:話不多,……
六、教師小結,布置作業。
《三顧茅廬》教案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見底、青翠欲滴、景色宜人;體會比喻句前后兩部分之間的關系。
2.通過文章中劉備的語言、動作,體會他對人才尊重的優秀品質。
3.學習課文通過人物語言、動作,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通過體會文章中劉備的語言和動作,感受劉備的誠心誠意,學習劉備尊重人才的優秀品質。
(2)難點:理解比喻句前后兩部分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
(1)教師:多媒體課件
(2)學生:閱讀《三國演義》(學生版)
教學過程:
一、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導入新課
課前二分鐘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設計意圖:雄渾豪邁的歌曲把學生帶入到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去,再由教師的敘述把學生自然地引入到本課的學習。)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對歷史人物劉備、諸葛亮有了初步地了解。這節課我們繼續深入學習課文《三顧茅廬》,體會人物特點。
板書課題:三顧茅廬。齊讀課題
二、復習詞語,把握全文
1.出示詞語:片2,分小組齊讀:
(1)劉備、張飛、關羽、諸葛亮
你發現了什么?指名說,(這些都是課文的主人公的名字)
出示片3:
(2)疏疏朗朗、清澈見底、青翠欲滴、秀麗宜人、
你發現了什么?(這些都是寫隆中景色的詞語)
(3)下馬步行、輕輕敲門、輕輕走進、恭敬等候
你發現了什么?(這些詞語都是寫劉備動作的)
(4)群雄紛爭、三分天下、最后取勝、統一中國
你發現了什么?(這些都是寫諸葛亮策略的詞語)
(5)一起讀這四排詞語。你發現了什么?
(把這些詞語連貫地說出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2.用上這些詞語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指名說。
過渡:是的,說得真好。課文主要寫劉備誠心誠意到隆中拜訪諸葛亮。
出示片4,思考:1、劉備的誠心誠意表現在哪些方面?2、劉備為什么對諸葛亮這樣誠心誠意?3、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得到了哪些回報?下面,請同學們帶著問題,隨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我們先解決第一個問題:劉備的誠心誠意表現在哪些方面?
三、精讀感悟,體會人物特點。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劉備的誠心誠意表現在哪些方面?劃出有關句子,找出關鍵詞語,讀一讀,旁邊寫好自己的批注。
學生交流、匯報。
(一)分析人物對話,感悟人物品質。
出示片5,男生齊讀。
(1)張飛嚷道:“這次用不著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
什么叫“嚷”?誰來讀一讀張飛的話?指名讀
過渡:劉備聽了怎么說?女生齊讀
(2)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
點出“生氣”。劉備怎樣“生氣”地說?誰來讀一讀劉備的話。指名讀
(3)從二人對諸葛亮不同的態度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從二人的對話中作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劉備對人才的敬重。
(4)分角色朗讀。讀出二人對諸葛亮的不同態度。
過渡:到了隆中后劉備又是怎樣做的呢?
(二)分析人物動作,體會劉備誠心誠意。
出示片6: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 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 。
齊讀:
1.找出描寫劉備動作的詞。指名說
下馬步行、輕輕敲門、輕輕走進、恭恭敬敬地站著等候、快步走進
2.從這些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小組交流(必答部分)
(1)為什么離諸葛亮住處半里多路就要“下馬步行”?諸葛亮又看不見?(文官落轎,武官下馬,這是古人對特別有地位或對自己特別敬仰的人表示極大的尊敬。可見劉備對諸葛亮是多么尊敬,諸葛亮在劉備心中的地位是多么高啊!)
(2)“輕輕敲門”說明了什么?學生生模仿動作。(怕驚擾諸葛亮)
(3)童子說諸葛先生正在睡覺,劉備“輕輕地走進去”,說明了什么?(怕打擾諸葛亮的休息)
(4)“恭恭敬敬地站”又說明了什么?(親自恭候更能讓諸葛亮體會到他的誠心,打動諸葛亮。)
這一等等了多久?(等了半響工夫;又等了一個時辰,)
“恭恭敬敬地站”是怎么個站法?誰來模仿一下?指名模仿動作:
小結:諸葛亮在溫暖的被窩里美美地睡著,而劉備卻在春寒料峭的早春,在階下恭候了幾個小時,可見,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心是多么誠懇啊!
(5)當諸葛亮醒來時,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又說明了什么?(不想讓諸葛亮等得太久,同時也體現了自己求賢的迫切心情)
(6)體會這些動詞說明了什么?劉備誠心誠意地尊重人才。
(7)齊讀,感悟劉備的誠心。
(8)出示《三顧茅廬》影片,學生在情景中感受劉備的誠心誠意。
(9)比賽讀。
師小結:古人曾說過“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想劉備的誠心誠意一定會打動諸葛亮,一定會把諸葛亮請出山。請出山了嗎?
過渡:“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得到了哪些回報?(隆中對策、三分天下)。從中我們看出諸葛亮是一個有著雄才大略的人。諸葛亮果真是個有才華的人嗎?(是)你看,就在那個茅草屋里,劉備聽了他的話茅塞頓開。
(三)品讀比喻句,體會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出示片8,齊讀
a、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
1、什么叫“茅塞頓開”?(師點撥:本來不明白,現在一下子明白過來。這句話說得是劉備本來對天下形勢看得不透,經諸葛亮一點撥就明白過來了。能使迷茫中的劉備“茅塞頓開”這樣的計謀肯定很高。由此你看出了什么?生說:諸葛亮很有才華。)
2、在這句話中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3、把這句話用一個詞語形容?師出示:(撥云見日)
過渡:再后來,劉備對他們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說,出示片9,齊讀。
b、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①自學要求:在這句話中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從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②生交流意見不一致的部分:既說明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又說明劉備與諸葛亮的關系很密切。
③把這句話用一個詞語形容?師出示:(如魚得水)
過渡:諸葛亮真是個足智多謀的人才。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才,那么諸葛亮生活的環境又是怎樣的呢?
c、出示片10,齊讀: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象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
過渡:諸葛亮就住在隆中的臥龍岡,這是一條怎樣的山岡?
出示片11,齊讀:
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
(1)齊讀這句話
(2)在這句話中,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作者把蜿蜒起伏的山岡比作臥龍。
(3)這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像誰?(諸葛亮)。等待誰讓他騰飛?(劉備)
(4)除了因為山岡的形狀像臥龍,還說明了什么?指名說。這句話也暗示諸葛亮有著雄才大略。
出示片12:分析比喻句
a、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
b、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c、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
1、這三個句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指名說,(都是比喻句,都暗示了諸葛亮是一個具有杰出才華、雄才大略、曠世奇才的人。)
2、要是這樣寫好不好?
(1)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2)劉備聽了茅塞頓開;(3)我得到諸葛先生真好。齊回答。(不好,寫得不具體。)
(2)揭示關系:后半部分是對前半部分形象具體的說明。
過渡:現在大家明白了劉備為什么對諸葛亮這樣誠心誠意了嗎?指名說。
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怎么能不讓劉備尊重呢?正因為劉備對人才的尊重,所以他才如愿以償得到了諸葛亮的輔助。
四、小結課文,延伸拓展。出示片13:
1、諸葛亮出山以后又有哪些精彩的故事?
生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教師出示片14:火燒新野、火燒赤壁、草船借箭、三氣周瑜、七擒孟獲、智降姜維、取荊州(三氣周瑜)、空城計、舌戰群儒。……
2、展示與《三國演義》有關的成語,出示片15:如魚得水、撥云見日、形影不離(劉、諸)、空城計(諸)、七步之才(曹植)、一身是膽(趙云)、樂不思蜀(劉禪)
3、想進一步了解劉備和諸葛亮,請同學們課外閱讀小說《三國演義》或上網查閱相關資料。
五、全堂總結,升華“尊重”
出示片16:板書:現在我們共同回顧一下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同學們你們看,作者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把一個“誠心誠意、尊重人才”的劉備的形象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環境描寫、比喻描寫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同學們,學完了《三顧茅廬》,兩個已經隨著歷史的長河滾滾而去的英雄人物形象又鮮活在我們眼前,一個是劉備,一個是諸葛亮。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唯一讓我們記住的那就是“尊重”,出示片17。讓我們齊讀這個詞語:“尊重”,讓我們記住這個聲音:“尊重”
六、作業
出示片18:
1.背誦課文第二、三自然段
2.課外閱讀《三國演義》
板書: 三顧茅廬
語言、動作 誠心誠意、尊重人才
環境、比喻 雄才大略
六、 教學反思
《三顧茅廬》文中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生動,深受學生喜愛。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故事情節不難理解。因此,我把整節課的教學重點放在“抓住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特點”上,引導學生通過“琢磨課文、推敲語言、體會情感”的過程,有效地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教學時我抓住了“劉備誠心誠意拜訪諸葛亮”這條主線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找表現劉備誠心誠意的字、詞、句,演一演,談談自己的體會,有感情地讀好句子來理解課文。課堂上,學生基本能找到這些句子,談自己的體會時都有自己的感悟。通過讓學生演一演劉備拜訪孔明時的輕輕敲門、恭恭敬敬、輕輕地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能使學生主動獲取新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成為學習的主人。《三顧茅廬》這篇課文中分析比喻句,內容相似。因此,教學中,我以第一個比喻句為例,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然后讓同桌合作互助學習。學習分析人物動作時,放手讓學生互相交流評議,學生個個都成為了學習活動的參與者。
朗讀是要求學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是閱讀的基本任務之一,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情感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以朗讀貫穿于教學的全部過程
但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也存在著不足。雖然學生學習積極,課堂氣氛比較活躍,但有少部分同學不能集中到課文的學習中,原因是他們對《三國演義》不了解,頭腦中一片空白,很難走進課堂中來。由此應積極引導學生加強課外的閱讀,拓展知識面。
七、 教師個人介紹
省份:山東省 學校:益都師范附小 姓名:劉立華
職稱:中學一級教師 電話:180 電子郵件:
通訊地址:益都師范附小
請提供100字左右個人介紹,個人介紹將會同案例在百度教育頻道進行展示。
劉立華,女,中學一級教師,任職于益都師范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