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生為本 科學執教(精選2篇)
以學生為本 科學執教 篇1
學生為本 科學執教
陜西省寧陜縣江口中學 何世平
2004年黨中央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特別強調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這是我們黨指導思想上的新發展,是執政理念的又一次新飛躍,也是推動教育改革蓬勃發展的強大動力。
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以人為本,作為利用一定設施和規范場所,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系統教育人的學校來說,就是要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本必須科學執教,科學執教就要以學生為本。
第一章 學生為本
以學生為本不是一般步驟、程序的方法問題,更不是應付某種需要暫時采取順應時世的權宜之計,而是一個主導行為規律,指導行為規范和通過努力要達到目標的原則問題。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就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實質就是以學生為本。
堅持以學生為本,就是堅持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為目的,以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術、身體心理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創新精神為著重點的開放的發展的教育體系。這個體系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學的教育方法,從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充分相信學生,維護學生的合法權宜,尊重學生的人格,公正、平等對待學生等方面開始,真正做到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為了學生。
如何堅持以學生為本?我認為主要的是要做到下面五個方面:一關愛;二信任;三民主;四轉變;五堅持。這里的關愛是前提,信任是起點,民主是基礎,轉變是關鍵,堅持是保證。
一關愛。愛生如子。關愛學生是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前提。“愛”能消除隔閡,填平感情的鴻溝;“愛”能感化邪惡,使之走向良善;“愛”具有任何武斷與強力都不可比擬的力量,它可以營造一座信賴的橋,幫我們建立誠懇諧和的師生關系。那么,教師怎樣才能用“愛”的圣火點燃學生理智的積薪,把人生道理及自身的知識學問、思想情感傳導給學生,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呢?這就是一視同仁的公正對待每一個學生,諄諄教誨,耐心誘導,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之所想,既關心學生的吃穿住行,生活上給予多方體貼,更注意加強思想品德,文化素質的熏陶與培養,融“愛”于素質教育中。
古話說“打虎需要親兄弟,上陣還得父子兵”,這句話的實意是指人與人的關系和情感的重要。若全體教師都能夠象尼山書院丁老先生關愛梁山伯那樣關愛自己的學生,那么教育方面的好多問題,如“學生的安全問題,變相體罰學生問題,不正當的收費問題和歧視差生”等問題,就不是那么難辦的問題了。只有教師關愛學生,學生才能進一步尊敬老師,有了師生的和諧,才能有學生之間大范圍的和諧,有了占總人口三分之一的學生和諧,就有了構建長久和諧社會的堅實基礎。
現在的教師中有多少人能做到愛生如子?有必要來一個客觀的估計,有必要引起我們每一位教師的高度重視。
關心愛護學生是每一位教師應具有的道德善性,是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根本。
二信任。1、信任學生的能力。2、信任學生的人品。人在能力和人品方面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因此老師與學生在能力和人品方面也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根據這一客觀實事,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信任學生的能力和人品。只有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只有相信學生能改正過失,教師才能幫助學生不斷改正過失,所以說信任是堅持以學生為本的起點。
三民主。1、教學民主。2、管理民主。3、組織民主。民主是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基礎。
教學民主。教學民主就是在教學計劃和教學過程 中充分發揮民主。在備課前多聽聽學生意見,因為學生對教師上課是有看法的,“看法”是“辦法”的前奏,就是不太正確的意見,對教師來說都是很有用處的,可使教師進一步了解學生。在教學過程 中要發揮民主,就要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工程中要發揚民主,就要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促使學生打開嘴巴,敢說、想問,利用尖子生和膽大學生帶動全體學生成為教學的主角。教師應用一顆寬容的心,善待后進生,多給他們機會,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創新。教育過程中的教師作用,對學生來說,都是客觀和外因作用,外因的作用再大,不發揚民主,學生的積極性不能調動起來,內因就不起作用,就根本無法收到教育的效果。
管理民主。學校的管理是學校根據教育方針,通過管理職能,實現對人、財、物、事、時間、信息等資源,有效管理配置,是學校緊緊以提高人的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努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管理對象是人,“人”就是管理的根本,這就決定了管理必須民主。有了民主管理,才能使管理不斷創新。只有民主管理,才能把功能管理轉向效能管理,在管理方式上才能把單一的行政方式轉向行政方式與非行政的科學手段相結合的方式。
組織民主。這里的組織民主主要是指少先隊、共青團和學生會。組織民主就是由學生自愿參加和自主管理,開展由學生民主確定的適合學生需要的活動,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學生在各組織里,通過各種有意義的工作和多種形式組織活動,不但能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覺悟,還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增長才干。組織民主了,組織才能充滿活力,才能促進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組織民主,要做到活動有綱要、輔導有目標,內容有參照,說細一點就是要做到“三定”“三落實”,即:定課表,落實時間;定計劃,落實內容;定要求,落實質量。
四轉變:1、觀念轉變,2、評價轉變,3、作風轉變,4、方法轉變。
長期以來,教育觀的僵化與滯后,主要原因一是沿襲了“上學--應考--做官”的慣性軌跡;二是盲目地,不加分析地抄襲西方的理論模式,使得教學缺乏生機,無法培養出適應未來挑戰的人才。觀念的轉變,主要是要樹立全新的素質教育觀;全面的質量觀,多元的人生觀;立體的教學觀;正確的學生觀和教育信息觀。這幾個方面的觀念樹立起來了,才能實施立體式教學,才能做到學校學習向終身學習轉變;教為主體向學生主體轉變;讀書學習向活動學習轉變。只要轉變教育觀念,教育就會達到更加廣闊的天地。
評價轉變。現在新的科學的合理的評價制度正在改革和探索,現行的考試制度和評價制度不客觀,不科學,片面的用分數,用升學率評價教育質量的結果,脫離道德,脫離情感,脫離智慧,導致了教育功利化,甚至導致社會心里的失衡和畸變。考試的內容,方法,應采取考試、考核、民主評議三結合的辦法,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檢驗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教育方針是否得到貫徹,教育目的是否得到實現。評價的主體應包括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和學校外部的考試機構,教育團體和家長。正確的評價學校和學生是教改方面動一處而帶動全身的關鍵問題,有了正確的評價才能調動全體師生的積極性。
作風轉變,教育改革進行多年了,體罰和變相體罰仍然相當嚴重,說重一點是違法問題,說輕一點是一個工作作風問題。教師的良好人文素養是非常重要的,它體現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這些細微的一舉一動都將對學生的心理和成長產生影響,“教育無小事”,教師的語言是有聲的行動,教師的行動又是無聲的語言,應把“師長”變為“師友”,師長使師生產生遠距離,師友則使師生間變成“零”距離,要把“教導”變為“引導”,教導往往是灌輸,引導則是用愛心引領和溫暖學生的心。變“斥責”為“寄語”,斥責就是把學生當成對立面,而寄語則是用師愛和真誠去激勵學生,學生也樂于接受。變“傳授”為“啟迪”,傳授是把學生當成容器,啟迪則激發學生主動思維。教師的親和力本質上關心學生,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對于真理的追求。
方法轉變。各種方法適用得當,就會產生良好的效果,創造性的適用,則效果更佳。每一種方法總是利弊兼有,通過選擇,組合,揚利除弊,互濟互補,就可能地更好達到目標。今后要特別重視科學探究式的教學方法。科學活動的核心之一是探究,教育的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們應把這兩者進行有機的結合,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為了適應新時期現代化教育的需要,要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充分發揮網絡作用,切實提高教育質量。
五堅持。以上四個方面的轉變是堅持以學生為本的關鍵。以學生為本的長期性,決定了我們必須做到五個方面的堅持:1、堅持依法執教;2、堅持科學管理;3、堅持習慣教育;4、堅持相互協作;5、堅持耐心細致。
堅持依法執教。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我們的工作,生活離不開法律。《憲法》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制定的國家總的章程,是中國的根本大法。《憲法》中第19條、第24條、第46條、第89條、第107條都是有關教育方面的條款。國家以《憲法》為法源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多部教育法律法規,這就使我們有了既定模式,我們就可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從事活動。學校和教師不但自身要依法執教,還要教導學生懂法、守法,幫助學生理解法律精神,形成法律意識,養成守法習慣,學會辨別是非,發揮法律的教育功能。
堅持科學管理。科學管理就是根據環境的變化,運用相關知識信息產生新的科學管理思路和科學管理過程。科學管理要破除陳規陋習和不求進取的守舊觀念以及自我封閉、自傲自負的心態,學習和吸取古今中外各個方面有益的東西為我所用,發展自身。在合乎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對過去的管理,既克服又保留,既繼承又發展。隨著由計劃經濟逐步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原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存在著很多弊端,對新事物反應遲鈍,部門之間信息不靈,往往是單靠行政手段進行管理。科學的管理就是以人為本的管理,強調人在組織及活動中具有的決定性作用。組織的根本是人,組織是由人組成的,組織的活動根本上是人的活動,所以,科學管理要做到人盡其才,各盡所能。在管理中運用物質動力,精神動力和信息動力使管理持續而有效地進行下去,對管理對象中各類人員的多種行為進行科學的分析和有效的管理,以求最大限度地調動各類人員的積極性。
堅持習慣教育。所謂習慣,就是由無數次的重復或練習而逐步固定下來變成自動化或半自動化的行為方式。比如早上早起,第一次早起,一般需要作意志上的努力或他人督促,但堅持幾個月乃至幾年之后就習以為常。每天清晨,自動早起,不按時反倒覺得渾身不自在,心里不塌實。一個勤勞的人,忽然讓他閑著沒事干,他甚至還會生病。由此可見,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漫漫形成的。通過有效地培養和訓練,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克服不良行為習慣,正是養成教育的基本內涵和主要任務。一個人的一些行為習慣,是在一定年齡段形成的,錯過該年齡段,再加以培養,往往事倍功半,難以奏效。中小學生正處在身心迅速發展又極可塑性的階段,是習慣教育的最佳時期。緊緊把握這個有利時期,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生活和文明禮貌等習慣,不僅對他們現在的和諧發展起很大促進作用,而且會使他們終身受益。
習慣教育滲透于德、智、體、美、勞、諸育之中并對它們產生積極的影響。就普遍的學生狀況來說,他們的文明道德習慣、學習習慣、健身習慣、衛生習慣的現狀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因此,在中小學階段要著重強調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健體、學會辦事、學會創造”。這幾個“學會”是和習慣教育緊密相連的。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是通過他的道德習慣相聯系的,學習習慣主要包括集中注意力專心聽講的習慣;閱讀習慣;善于思考總結的習慣;勤于自學的習慣;善于觀察、樂于動手的習慣。特別是健體和衛生習慣,這些習慣一旦養成,將長期受益。為了抓好習慣教育,還可以介紹一些外國人的優良習慣;如日本、韓國、新加坡人的文明禮貌習慣;德國人守時、辦事嚴謹、負責的習慣;都是值得提倡的。
如果我們真正做到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都具有良好的習慣,那么對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將起到重要作用。
堅持相互協作。有效的教育是協作的結果。教師要與學生溝通,建立向學生學習的教學相長的關系;要克服個體工作意識,建立與家長的相互支持的合作關系;還要建立與其他教師和社會有關人員相互配合的工作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有效的工作。
堅持耐心細致。《三字經》上有句名言“玉不琢,不成器”;“琢”就是琢磨。“琢”和“磨”都為細。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長江不擇細流,故能成起大。今天的世界,缺少的不是雄韜偉略的戰略家,而是精益求精的實踐者。堅持以學生為本,就是學校和教師去認真做好各方面的細節工作。有“細”才有“真”,有“真”才有“實”。細節的準確和生動可以成就一件偉大的作品,細節的疏忽會毀壞一個偉大的建筑,人人都生活在細節中,當你彎腰揀起操場上的紙屑時,當你遵守了那再瑣細不過的日常行為規范時,人性中最美麗的花朵就會在社會中綻放。細節是華美樂章的一個音符,細節是鴻篇巨制的一個單詞,在育人的過程中需要細節,需要天天的細節,時時的細節。學生的良好習慣,智力的發展,心理的成熟,性格的完善………所有的一切都是堅持的結果,我們只要作好以上五個方面的堅持工作,以學生為本就有了保證。堅持就是勝利。
第二章 科學執教
以學生為本,就要科學執教。在所有的行業中,教育最要注重科學,因為教育工作的對象不是物產品,而是人。科學執教,是我國教育方面的一場深刻變革,將促進教育理論的大更新,教育體制,教育內容和方法的大轉變,它的直接影響是大大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和激發他們的創造活力,它的深遠影響將是形成一個充滿活力的教育制度,為中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豐富的高質量的人力和智力支持。完全可以說,科學執教既是提高國民素質的必由之路,也是關系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
如何進行科學執教?為認為主要的是作到以下五個方面:
一探究,二促進,三強調,四發展,五提高。這里的探究是特色,促進是動力,強調是重點,發展是方向,提高是目的。
一探究,科學探究。探究不是無目的、無方法的胡思亂想,而是科學探究,探究是科學執教的一種特色,也是教育方法的大趨勢。探究對于科學家來說是相對于人類整體而言的創造性的活動,而對于學生而言,指的是對于學生的創造性活動。過去科學把目標定位在知識傳承上。在科學---技術---社會教育的推動下,科學執教逐步把重心轉移到學習者自身,并開始挖掘個體創造性活動的價值。科學執教的內容應圍繞科學探究這一主線展開,要對學生進行探究的基本過程、基本方法的入門訓練,把科學探究貫徹到始終。
科學探究應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機會,讓學生通過手腦并用的探究活動,體驗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學習科學方法,理解科學本質,形成科學態度,培養實踐能力。探究的過程是多種多樣的,一般來說就是: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和假設;制定計劃、設計實驗;觀察于實驗,獲得事實于證據,檢驗評價;表達于交流。突出科學的教學方式,實際上就是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要求學生轉變傳統的學習方法。通過探究,學生具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就能提高實踐能力,就為其今后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促進。1、促進社會發展。2、促進個人發展。科學執教是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一種動力。
促進社會發展。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存條件發生迅速的變化,而科學就是這種變化的核心。科學已經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所有的領域。科學發展引起社會變化,變化的社會又不斷提出新的要求,推動科學進步。當前學校與社會的這種密切關系,決定了科學執教的重要地位。這種地位加速了科學在民眾中的普及,提高了民眾掌握科學的整體水平。具有較高科學水準的學生,就能夠持續地掌握變化著的科學知識。促進個人發展教育面對著的是發展中的學生個體,從個體發展的角度出發,科學執教具有擔負著促進個體成長發展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學執教使發展中的學生從不斷探索的科學中,解讀生命體、物資環境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滿足學生探知周圍未知世界的發展需要;科學執教不斷地增進學生的理解力,汲取自然界的理智之光;科學執教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養成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維的能力,最終使他們成為具有自我負責和自我實現能力的獨立個體。隨著科學教育與科學家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今后的科學家不再是遠離公眾,埋頭與一些不為人知的領域苦苦奮斗的人,而是成為公眾的科學精神偶像,在社會發展和個體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科學執教是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的動力,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又促使我們必須科學執教,所以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又是科學執教的動力。
三強調。1、強調教學策略。2、強調教育過程。3、強調教學實效。強調是科學執教的重點。
強調教學策略。教學策略指的是教學活動的順序和師生間連續的有實在內容的交流,換一句話說,教學策略就是為達到教學目的的而運用某些謀略分技巧和藝術。主要表現在教師策劃,組織教學活動以及處理課堂教學的問題,以追求最佳教學效果。教學策略,應體現問題的情景性,整體性以及組織性、可操作性、靈活性等特點。在教學中要針對實際情況設計不同的教學策略,如:動機激發策略、行為矯正策略、合作教學策略和啟發式教學策略。從教師自身來說,還要具備和強化思維方式變換策略,知識類型替換策略。
提高教師教學策略的應用技能可改善教師的素質結構,開發教師的人力資源,挖掘教學潛力。
強調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有宏觀和微觀之分。宏觀教學過程 含設計、執行與評價幾個主要階段:微觀教學過程 是師生根據教學目標 ,圍繞教學內容,借助多種教學方式、手段和方式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教學過程 不但是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協調的過程,是理性和直覺同在的過程,是認識和情感統一的過程,還是一個交往的過程。教學中的任何人都處于交往的過程,包括沉默不語的學生。沉默本身就是一種信息的傳遞,或者表示一種要求,要求老師能使自己停止沉默,或者表示一種反對,反對某種觀點,表示不屑一顧,認為探討某問題與己無益。教學需要師生雙方的積極投入和交互作用才能使教學過程 呈現活力。教學過程 需要移情性理解來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教學的移情性理解指師生善于在理解的地位來考慮和處理問題,師生之間一旦有移情性理解,教師將產生“我和學生熟悉起來了”,“學生與我有很好的合作”的體驗,學生也產生“我能與老師真實交流的體驗”。在教學過程 中,應選擇最佳方案,最佳方案就是師生用課堂教學和作業 的時間,在不超過學校衛生學所規定的標準,使學生在教養、教育發展方面保證達到當時條件下盡可能大的成效。實行教學過程 最優化,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創造性和才能,努力做到,①綜合設計,明確提出教養,教育和學生發展的任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②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③根據總的教學任務把課時任務具體化,任務具體了,學生心中才有數,也才能談得上會有具體的效果。④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區別對待學生,既要重視、研究差生,慎重對待差生,又要注意正確對待中等生和優等生⑤按照質量標準和時間、精力耗費標準評價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 不得孤芳自賞,不得與整體性觀點、系統方法、概率方法相隔絕,只有這樣才能防止機械主義,形式主義的教學過程 。
強調教學實效。教學實效就是在教學中學生所達成的目標和學習結果,教學實效與教學目標 密切相關。教學目標 是否正確合理,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評價,教學效果有許多標準,但不可脫離教學目標 的達成度。如若教學目標 不合理,首先糾正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要適度,過高,可望不可既,是空的。過底,就失去了目標的意義。要恰到好處,正合分寸。有了合理的目標再采用合理的方法,就可帶來較好的教學實效。
任何不注重教學實效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錯誤的。教學實效是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強調教育實效,就是強調教育質量。素質教育的質量比應試教育的質量從要求上更具體、更全面、更嚴格。
四發展。1、發展創新精神;2、發展信息技術;3、發展綜合課程;4、發展社會課堂。發展是科學執教的方向。
發展創新精神。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根據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整個人類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創新不斷超越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科學執教的重點,創新精神是指一個對于創新活動所具有的,比較穩定的,積極的心理傾向,是創新人格中的核心因素。
當今時代,國際競爭日趨激勵,各國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一個人才的競爭,是民族創新能力的競爭,在這樣的形式面前,想不想創新,敢不敢創新,能不能創新,關系到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伊拉克的戰爭算不了什么大的戰爭,民族創新的競爭,才是最大的全球性戰爭。這種沒有硝煙的戰爭從參戰的人力之眾,物力之多,范圍之大。區域之廣來說遠遠超過前兩次世界大戰的總和。未來戰爭,不是局部的戰爭,也不是星球戰爭,而是科技創新競爭的不是戰爭的戰爭。從戰爭的目的來講,最愚蠢的戰略家才進行硝煙戰爭。
發展創新精神,不是讓所有學生都能成為“科學家”,而是要求他們都要有創新精神和一定的創新能力。在方式上,要注意學生從自己的現實社會生活中而不是從抽象的書本中自主選擇課題。并以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探索問題,要求學生通過對開放性、社會性、綜合性和實踐性問題的探究。形成并增加對學生的創新精神,探究能力,開放性思維社會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使科學的創新精神和人文的美德在個體身上得到有機的統一和完美的整合。
創新要注意的是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成長,教師要常常以“鼓勵+希望”來引導學生,讓學生以積極的熱情走入探究--改進--再探究--再改進的循環,使自己的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具體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主要是:喚起創新意識,明確創新意義,激發創新熱情,啟發創新思維,構成創新環境,開創創新活動。創新精神就是“實事求是”的精神。創新不是“說”出來的,是“創”出來的,“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練”。要培養學生建立新觀點,發現新事物,提出新辦法,打造新產品。隨著計算機的普及,要利用計算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充分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
發展信息技術。在中小學發展信息化,是當前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大舉措,是全國基礎教育的一項重大任務,是落實“科教興國”的重要措施。為了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我們必須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1、提高認識,積極籌劃,大力發展教育信息化。中小學是面向未來的教育,時代要求把基礎教育從單純的應試教育模式轉向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的軌道上來。學生素質的培養是通過多種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進行的,而教育信息化是學校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因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的學生缺乏實踐和動手能力,通過教育信息化,可以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可以使學生獲取大量信息,開闊眼界,鍛煉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當前微機在社會各行各業逐步普及,微機已進入家庭。由于信息化技術應用程度高,我們如不奮起,教育就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們要從實施九年義務教育的目的看信息化建設重要性,從提高教育質量看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從社會發展的需要看信息化建設的緊迫性。
信息就是金錢,信息就是生命。教育信息化的認識不到位,就是有了條件,教育信息也得不到發展。認識端正了,沒條件就會千方百計創造條件去發展教育信息化。
2、制定規劃,分步實施,加快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步伐。我們要按照不同類型的學校,確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目標、任務、發展速度,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要大力加強農村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依靠政策驅動和引導,在政策和經費上給予扶持,實現區域性的教育信息化的協調發展。要在硬件建設、資源開發、技術課程的整合、師資培訓等方面進行研究,突破傳統教育的時空觀,積極推動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創新,在理論與技術的實踐中促進教學內容、方法的改革和創新。
3、抓住根本,突破關鍵,解決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設。教育信息化的關鍵是硬件建設,要在“人民教育人民辦”的原則下,加強領導,積極協調,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要動真的,來實的,多渠道籌集資金。各級政府都要真正的把教育信息化發展放在優先位置,要象抓計劃生育工作那樣抓教育信息化工作。把錢往教育上擠,加大財政投入。守舊未必風平浪靜,前進定會海闊天空,只要提高認識,加強領導,齊心協力,就能使教育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全國大教室,全球大教室就會展現在我們面前。
地球是運動的,社會是發展的,信息是無窮的,所以信息技術的發展也是無止境的。1993年美國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以此來推動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們認為“信息高速公路”是美國對信息技術的一個比喻。這一比喻很恰當,體現了信息技術的意義之深遠,作用之巨大,規模之宏偉。我們不但要發展“信息高速公路”,我們還要發展“信息名牌汽車”,因為路與車是密切相關的。下面的“九句、五字言”對路與車的關系,有一個明確的說明,這就是“信息高速路、信息名牌車;高速為好路,名牌是佳車;路是靜止路,車為運動車;有路若無車,路多也無益;有車若無路,車好不得行;路促車發展,車使路增寬;網絡路一條,路路有網絡;信息車萬輛,輛輛是信息;互促又互補,雙得又雙贏”。用“信息名牌汽車”來比喻信息技術也比較貼切,體現了數量之眾多,質量之佳美,使用之靈活。若把信息高速公路和信息名牌汽車有機的結合起來,就使信息技術更加完善,更加優美,其效益更加寬廣,作用就更加巨大,發展更加快好。
發展我國的信息技術,既要學習外國的先進經驗,又不能永遠只是跟在別人后面走,要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有所創新。我們的信息應是有益于社會發展的健康文明的信息,因此,我們要發展“信息名牌汽車”。可把有指紋的身份證設計成能發表信息的開通卡,這樣就便于信息警察查找發表各種信息人員的具體地址。根據目前的技術水平完全有能力設計出這種多功能的身份證,投資不多,作用不小。若全球各國都把身份證改制成發表信息的通用卡,那么,全球就會減少利用高科技的犯罪,網上的各種垃圾和病毒,就會從源頭得到有效的清除。
我們要用科學文明的理念和方法,發展科學文明的信息技術,用全球的科學文明的信息技術促進全球社會文明。若孔子、陶淵明、馬克思、列寧、毛澤東還健在人世,都會拍手稱快。
發展綜合課程。綜合課程。就是有意識地適應兩種或兩者以上學科的知識觀和方法論去考察和探究一個中心主題或問題。現行的分科課程是一種單學科的課程組織模式,它強調不同學科門類之間的相對獨立性和一門學科邏輯體系的完整性。綜合課程則是一種多學科的課程組織模式,它強調學科之間的關聯性,統一性和內在聯系。
隨著國際化趨勢的加強,不同國家、民族、文化彼此之間交往范圍的擴大和交往程度的加深,我們必須發展綜合課程,使學習者能更快地適應和改進當代社會生活。我們要把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建立在科學技術與社會交互作用的價值基礎之上,以學科或文化知識為課程整合的基點,打破或超越各分科課程自身固有的邏輯,形成一種不同學科內容有機整合為一體的新的邏輯。
教育結構再好,如果沒有整體優化的課程加以配合,也很難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課程改革決不限于增加或減少幾門課程的問題,而是要做到幾個方面的結合,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