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足跡(通用3篇)
歷史的足跡 篇1
教 師 課 時 計 劃
年級九年級
科目
政治
周次
第一周
中心發言人
執教人
課時
3
教學內容
“五千年文明”
執教人意見
教
學
目
標
知識技能
知識目標:了解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了解博大的中華文化,懂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以及對世界文明發展做出的貢獻。 能力目標:學習搜集資料、以及結合歷史資料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的方法。
過程方法 復習導入,自由交流,圖片展示,教師講解
情感態度
懂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為中華文明而感到自豪,形成民族認同感。
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發展的主要成就,讓學生了解中華文明發展的典型成就,如天文歷法、軍事、醫學、文學等方面的代表著作或成果。教學的難點主要在于查找資料。教科書對這部分內容的表述比較簡單,很多內容只是給了一些照片,師生需要查找資料,豐富課堂教學,才能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教具、學具白紙,粉筆,多媒體(條件允許的話)
教
學
設
計
教
學
設
計
教學環節一:復習引入。1.請學生說說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有哪幾個,它們現在的情況如何,即哪些古國延續下來了,哪些古國則不存在了。
2.學生自由交流。
3.教師(呈現古巴比倫城遺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遺址的照片):我們都知道世界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即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古代中國。照片上的古巴比倫城遺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遺址就發源于古巴比倫文明和古印度文明。 四大文明古國,都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非凡的貢獻。但是,隨著世紀的更迭、時代的發展,除了中國,其他三個文明古國已經塵飛煙滅了。而中國的文化,卻還在枝繁葉茂地發展著。
教學環節二:提問。1.為什么中華文明能夠延續到今天,并且繼續影響著世界?這是我們今天要研究和討論的問題。我們首先要從中華文明發展的源頭探起,了解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體會中華文明的強大生命力。哪個同學知道,中華文明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2(學生自由發言)中華文明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的,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從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到今天,中華文明是經歷了五千年的發展歷史,中國古代的農業、天文歷法、數學、文學、醫學、政治等都對當時乃至今天的世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最難能可貴的是,這些文明成果大都被保存或繼承了下來,成為中華文化的精髓。
3.教師:中華文化確實是博大精深的,這與中華文明具有的繼承性和發展性特點是分不開的。中華文明的繼承和發展,從未因時間的推移和外來的侵略而中斷過。中華民族文化非常博大,包含著方方面面的內容,如中醫、武術、戲曲、書法、軍事等;也非常精深,變幻莫測、奧妙無窮。 我們今天就來簡單探究中華文明的發展歷史。 教學環節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學生查找資料,或根據自己所學的歷史知識,簡要地陳述殷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等時期的文化發展狀況。例如: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春秋時期取得的科學成就,如《甘石星經》、魯班、都江堰;春秋戰國時期醫學的發展,如扁鵲、《皇帝內經》;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學成就,如《詩經》、屈原、《離騷》;等等。 本活動為本節課教學內容的拓展,目的是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教學環節四:總結。中華文明輝煌而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而絢麗、風格鮮明而獨特,以其獨特的風格在世界文化海洋中獨領風騷。這是值得我們自豪的。中華文化需要我們去保護,去發揚光大。
板
書
設
計五千年文明1、 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有哪幾個,它們現在的情況如何?2、 為什么中華文明能夠延續到今天,并且繼續影響著世界?3、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教
學
反
思時間分配方面加強
歷史的足跡 篇2
一、課時基本內容:1課時 歷史的足跡二、教學內容分析,學情分析,重、難點的確立,教學資源的取舍,教法、學法的選擇等
1.教學內容分析:本課分為三個框題:“五千年文明”簡要回顧了我國五千年文明的發展歷程及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百年滄桑”以我國被迫與外國列強所簽訂的喪權辱國的條約為線索,回顧了我國自1840年以來所遭受的屈辱,闡釋了帝國主義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的災難和損失,并通過活動引導學生理解我國由強大變衰弱的根本原因。“百年抗爭”通過介紹各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敘述了中華民族的百年抗爭史,反映了我國人民不畏強權、誓死保衛家園的決心和毅力,從而揭示了國家興亡對國民的影響,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2.學情分析:本課幾乎全在歷史教材中,學生均已學過。要讓學生以史帶論,重點在論,讓學生初步感受祖國文化的自豪感,感受團結愛國、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3.重、難點的確立:
本節重點、難點:①近代以來中國所遭受的世界列強的侵略,其中的重點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以及中國戰敗后被迫與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教學的難點之一是查找資料,閱讀有關資料對于初中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也是難點。所以,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些盡量簡短的資料,讓學生簡單了解事件即可。②引導學生了解中國人民在面對世界列強的凌辱時所表現出的不屈不撓的精神,懂得中華民族浴血奮戰的動力來自于對祖國的熱愛,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4.教學資源的取舍:(1)充分利用教材課文中的材料。(2)對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以及中國戰敗后被迫與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需補充一些相關材料。5.教法、學法的選擇:探究、體驗、討論、講授等相結合;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和討論,將問題分析清晰,給學生以啟發和反思,同時增加認同感:(1)討論法。(2)問答法。在導入階段和課中,大量使用。(3)閱讀法。對課中重要文字、圖片、圖表要引導學生閱讀。(4)筆記法。課文中重要的概念、意義等要通過筆記批注和用筆勾畫的方法進行標識。(5)探究法。結合課中的交流和探究。(6)講解法。本課知識點較多,需要教師適當進行歸納和講解。三、擬達成的教育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中國近代百余年滄桑的歷史以及中華民族英勇抗爭的歷史。
能力目標:學習搜集資料、以及結合歷史資料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的方法。
態度、情感、價值觀:增強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四、教學流程
環節
師生活動設計
訓練內容
預期目標
設計意圖
效果反饋與修正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課前準備查找有關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資料以及這幾次戰爭后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學生課后自己歸納、查閱資料、整理查找有關第一、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資料以及這幾次戰爭后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查閱資料的能力
課中教學
課中教學
復習導入:請說說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有哪幾個,它們現在的情況如何,即哪些古國延續下來了,哪些古國則不存在了。
我們都知道世界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即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古代中國。四大文明古國,都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非凡的貢獻。但是,隨著世紀的更迭、時代的發展,除了中國,其他三個文明古國已經塵飛煙滅了。而中國的文化,卻還在枝繁葉茂地發展著。
為什么中華文明能夠延續到今天,并且繼續影響著世界?這是我們今天首先要研究和討論的問題。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2-4頁:進行思考歸納?
第一課 歷史的足跡(板書)
一、中華民族悠久而輝煌的文明史(板書)
1.中國人創造了五千年輝煌的中華文明。
2.中華文明是世界上人類最早、最先進的文明之一。
3.世界各國廣泛學習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輝煌而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而絢麗、風格鮮明而獨特,以其獨特的風格在世界文化海洋中獨領風騷。這是值得我們自豪的。中華文化需要我們去保護,去發揚光大。
“1840”對于中國人來說是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忘記的數字,就是從1840年開始,中國人民開始了百年夢魘般的生活。那么,1840年以及之后的百年中,中國的大地上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這些事情對于中國和中國人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讓我們翻開歷史看一看,請同學閱讀教材p5-6:進行思考歸納。
二、百年滄桑(板書)
1.原因(板書):封建統治者的腐敗無能以及國家的落后,外國侵略者的侵略。
2.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加上列強侵略,中國人民經受了百年的苦難。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有著頑強信念和不屈精神的民族,列強的槍炮聲激起了中華民族英勇的斗志。請閱讀教材p7-9頁并回憶歷史,了解:中華民族百年的抗爭過程?三、百年抗爭(板書)為了捍衛國家獨立、維護民族尊嚴,中華兒女蔑視強敵,甘赴國難,浴血奮戰,寧死不屈,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抗爭。小結: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的五千年文明,但到近代衰落了,列強侵略,國家苦難。為此,中華兒女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抗爭,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也為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奠定了基礎。學生自由交流學生回答學生閱讀學生思考學生回答學生做筆記、勾書學生閱讀學生思考學生回答學生勾書做筆記學生閱讀學生思考學生小結說說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有哪幾個,它們現在的情況如何,即哪些古國延續下來了,哪些古國則不存在了。為什么中華文明能夠延續到今天,并且繼續影響著世界?1840年以及之后的百年中,中國的大地上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這些事情對于中國和中國人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了解:中華民族百年的抗爭過程?本節課主要學習了哪些內容?對我們有何啟示?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明強大的生命力讓學生通過活動充分了解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發展的歷史以及取得的成果,懂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并對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學生了解1840年及之后的百年中,中國所遭受的戰爭創傷,特別是這些戰爭給中國和中國人民帶來的恥辱和災難,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了解中華民族百年的抗爭過程,激發學生的近國熱情。總結提升,為下面的教學奠定基礎
課后安排1.完成練習冊p?2.收集有關中華民族對內維護民族統一的資料。學生課后自己歸納、查閱資料。維護民族團結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查閱資料的能力。鞏固課堂所學知識五、教學反思:
歷史的足跡 篇3
王菊
1958到1963年,是斯霞老師教學碩果累累的五年。這五年里,她順利地完成了小學六年制改為五年制的試點任務,獲得了省教育廳和中央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并且積累了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套實踐經驗。1963年6月,學制改革勝利完成之時,斯老師應江蘇省廣播師范學校的邀請,進行了《小英雄雨來》的廣播教學。播出后,全省乃至全國各地反響強烈,好評如潮。40年前《小英雄雨來》的廣播教學實況已經成了歷史,我們無緣學習、欣賞,所幸有《廣播教學稿選》(小學版)上刊登的《小英雄雨來》教案。我們又發現,1982年11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的教學生涯》中也有《小英雄雨來》教案。對比之下,我們驚喜地發現,兩者是不同時期的教案。前者用三課時教,而后者只安排了兩課時;前者較為簡略,后者增設了好些個問題,還多次組織學生討論;課文的重難點沒變,但處理方法有所變化,作業 布置也有所不同,后者似乎更切合語文實際──顯然,用兩個課時完成這么一篇較長課文的教學,整個教學過程 的安排、節奏就更緊湊。這兩個教案成了斯老師不斷改革、創新的歷史見證。我們這里讀的是1982年出版的教案。
歷史的車輪滾滾前行,今天,全國各地都在乘著《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頒發所帶來的語文教育改革的春風而思索、實驗之時,再來回顧《小英雄雨來》的教學,仍能強烈地感受到它的獨特魅力,不禁深深嘆服于斯霞老師對語文學科本質的獨到把握,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恰當培養。
《小英雄雨來》一課教學中,隨處可見斯老師運用語言本身的特點給學生以熏陶和感染。如,對蘆花村(故事發生地點)景色描寫段落的品味:“蘆花開的時候,遠遠望去,(黃綠的)蘆葦上(好像)蓋了(一層厚厚的)白雪。風一吹,(鵝毛般)葦絮(就飄飄悠悠地)飛起來,(把這幾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軟的)蘆花里。”通過引導學生先讀句子的主要成分,再逐句把附加成分放進去讀,最后連起來讀,并進行前后對比,讓學生體會到蘆花村景色的優美。要知道,小小的蘆花村只是祖國大好河山的一小部分,和蘆花村同樣美,甚至更美的大片河山正遭受著日寇的蹂躪。教學中突出蘆花村的美旨在引發學生對家鄉、對祖國的愛和對侵略者的恨。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感情自會在學生的腦海中碰撞。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必然會熊熊燃燒起來。烈火必然射向蹂躪我美好河山的侵略者。《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學科蘊涵了豐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在篇篇課文中,不僅包含了豐富多彩的科學文化知識,還滲透了生動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張志公先生闡明:“由于思想和語言有著不解的因緣……在進行語文教育時就離不開語言材料所含的思想內容。”斯老師在教學中,板書突出雨來在夜校里學習的內容:“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再進行朗讀指導,讀出感情。把雨來對美麗的家鄉的愛和對自己祖國的愛直接連接了起來,為揭示雨來的英雄行為做鋪墊。板書和有感情朗讀強化了學生的感知,無疑也熏陶了學生的愛國情操。在重點段(鬼子把雨來捆綁起來,對他哄騙、利誘、威脅、毒打,雨來堅強不屈),斯老師先是安排學生默讀,然后組織學生討論:鬼子對雨來使用了哪些卑劣手段,課文中哪些詞語把鬼子的丑態勾畫出來了?一邊討論,一邊在黑板上作了“鬼子雨來”的對比板書,把敵人的丑惡嘴臉和雨來在敵人面前的堅強不屈清晰地揭示了出來。學生通過課文本身的詞語句段看到了敵人的兇殘,領悟到了雨來的機智、勇敢、堅強不屈。板書又強化了學生的認識。
在本課教學中,斯老師積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知道,隨課文分散識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是斯老師幾十年教學生涯中的一大成果。她曾在談識字教學的文章中寫道:“總之,學生識字的基礎是在不斷變化的,他們的知識在一天天充實,他們的能力也在逐漸增強。同樣教識字,低年級和高年級有區別……我們要注意學生識字基礎的變化,有的放矢地改變教學方法,不斷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在這里我們看到斯老師正是這樣做的。
《小英雄雨來》是學生小學快畢業時的課文,學生正具有相當的識字能力。這篇課文的生字詞教學,斯老師明確提出“自學生字新詞,掌握讀音,理解詞義。”在方法上,通過“檢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樣做,有明顯的年段特點,體現了“授之以漁”的教育觀。
斯老師在講讀教學中也同樣體現了這一特點。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課堂上,提問作為一種教學藝術,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小英雄雨來》一課的教學中,斯老師精心設計問題,讓提問服務于學生的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學生在討論、答問中進行了種種語言實踐活動。教給了學生方法,發展了學生能力。
斯老師很重視默讀能力的培養。《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對默讀特別指出不同年段的要求,高年級是“默讀有一定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并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顯而易見,“默讀”包括略讀、瀏覽等,主要用來捕捉閱讀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是學生個體閱讀行為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訓練、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方法。斯老師在《小英雄雨來》一課的教學中始終重視培養學生默讀能力,以精當的提問幫助學生通過默讀領悟課文內容,從第一段到最后一段的教學,貫穿始終。
當代教學理論中有一個很吸引人的口號,就是“為遷移而教”。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技能。”這兩種說法有所不相同,但其主旨是一致的。斯老師引導學生扶著教材這張凳邁開了語言訓練的步子,本課教學注重以讀促寫的結合。僅以幾個問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找出文章的重點段”“分析圍繞中心寫一、二、三、五、六段的作用”尤其是最后一個問題,“文章還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激發學生思考今后自己的習作需要注意些什么:“句子優美”“詞語豐富”“筆法生動”“文章題材的取舍和安排”等等。引導學生自己發現,體驗必定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