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啟示錄(通用2篇)
歷史啟示錄 篇1
單元課標要求
1.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2.感受個人發展與民族、國家命運之間的聯系,提高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3.了解我國科技、教育發展方面的成就,以及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的差距,理解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現實意義,感受科技創新、教育創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4.了解我國50年來的發展變化。 知道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體會理想的實現必須經過艱苦奮斗,立志為將來報效祖國、奉獻社會而努力學習。
單元教學內容分析
1.本單元教材簡析(在教材中所占的地位、作用,教學資源分析,重、難、熱、疑點、重點章節、語篇等)
本單元的教學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認識我國歷史,簡單了解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及成就,懂得中華民族精神精髓,學習以歷史的方法認識我國的基本國情,認識中國共產黨在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做出的偉大的歷史貢獻。
本單元安排了三課,分別闡述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發展史、中華民族的精神,以及中華兒女為祖國繁榮發展應承擔的責任。 第一課“歷史的足跡”揭示了國家興亡對國民的影響,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第二課“歷史的昭示” 這一課是本單元的重點。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帶領中國人民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中國共產黨最終走向勝利的根本原因。 第三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是本單元內容的總結和提升。在這一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民族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引導學生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應有的貢獻。
教學重點難點:民族精神、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樹立憂患意識振興中華。“發揚民族精神”闡釋了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民族精神,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的可貴品質,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產生民族自信心。“憂患可以興國”,引導學生了解國情,使他們正確認識我國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存在的差距,樹立憂患意識。“以振興中華為己任”,從歷史和現實兩方面分析了青少年要承擔的歷史責任,激勵青少年面對現實,了解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懂得為中華民族的興亡做好準備。
重點章節:第二課 歷史的昭示 第三課 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教學資源:由于本單元內容涉及到許多歷史知識并已學過,學習中可簡單處理。
充分利用好課本中的材料與圖片,適當補充備課系統中的相關材料。讓學生課后搜集部分材料:如我國與發達國家存在的差距?為什么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簡要了解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以及所形成的民族精神;了解我國近代以來所遭受的民族災難以及我國人民為爭取民主、獨立而進行的不屈不撓的斗爭;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偉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懂得“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的道理。
能力目標:學會以歷史的方法認識我國的國情,學習客觀地分析我國取得的成就和所面臨的挑戰。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認同民族精神,以民族精神而自豪;形成個人發展和祖國發展同命運,為祖國的繁榮而奮斗的價值取向,產生報效祖國意愿。
3.學情分析 (學生知識的生長點、學習本章知識可能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等)
愛國主義教育是我國當代青少年德育工作的主旋律。青少年富有激情,熱愛生活,對社會懷著極其美好的憧憬,對未來充滿幻想。但是,青少年的情感又是缺乏理性的、不夠穩定的,他們會因他人的影響而動搖自己的信念,會因不公平的現象而產生過激的思想和行為。由于青少年對我國社會歷史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可能對我國社會的現狀產生不滿的情緒。同時,受到國際社會不良思潮的影響,一些青少年存在貪圖安逸、不想吃苦的思想,淡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因此,對青少年進行國情教育,引導他們了解我國的歷史和現狀,培養堅定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樹立熱愛和平的國際主義思想,對于我國的青少年以及我國的未來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4.教法和學法的選擇(教法設計、教學手段、教學媒體的選擇,合適的學法設計、學法選擇及指導)
我國五千年歷史和百年屈辱、百年抗爭的歷史史實,學生之前已經有一定的了解,可以不作為教學的重點內容。但是,要讓學生了解有關知識,能夠利用這些史實說明道理。
讓學生查找有關資料,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具體方法:討論法:如我國與發達國家存在的差距?(2)問答法。在導入階段和課中,大量使用。(3)閱讀法。對課中重要文字、圖片、圖表要引導學生閱讀。(4)筆記法。課文中重要的知識點、語句等要通過筆記批注和用筆勾畫的方法進行標識。(5)探究法。結合課中的交流和探究。
5.單元的基本課時安排
序號
課時內容概述
課時時間安排
1
第一課:歷史的足跡
1
2
第二課1節:弘揚民族精神
1
3
第二課2-3節: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1
3
第三課: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1
歷史啟示錄 篇2
1.正確理解中華文化、傳統美德與民族精神之間的關系
(1)中華民族在自己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優良的歷史文化傳統,也形成了代代相傳的美德。
(2)傳統美德、民族精神源于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和中華文化是為了更好地內化傳統美德,弘揚民族精神。
(3)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的精髓。離開了民族精神,中華文化就失去了生命力和創造力。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的集中體現,民族精神又促進了優秀民族文化的不斷發展,二者是相輔相成,彼此促進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
2.青少年要以振興中華為己任
(1)原因:
①從國情上看,中國還不發達,中國人民還不富裕,中國要趕上世界發達國家水平,還要走很長的艱苦之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次沒有雪山草地,但同樣面臨歷史和時代挑戰的新長征。
②從青少年與國家的關系上看,“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這是當年變法先軀梁啟超的名言,寓意青少年的成長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未來的重要性。我們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是21世紀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我們的成長關系著國家的興旺。
(2)做法:
①為了我們的國家,為了使我國真正成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偉大強國,我們青少年必須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發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世代相傳。
②必須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在德智體美等方面發展自己,使自己成為未來社會的棟梁。
孔子落戶天安門廣場
XX年1月12日,天安門東側數百米外,一座總高達9.5米的孔子青銅塑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門前落成。雕像從國家博物館北門廣場的整體建筑環境與周圍空間環境出發,以簡樸、概括的手法,將人體的結構融入自然的山石形態當中,似巨石,似高山,氣勢磅礴,與莊嚴的國家博物館建筑交相輝映,展示出中華文化的悠久燦爛與正大氣象。孔子在我國家喻戶曉,歷代被稱為“圣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國文化的名片,在國際社會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今天當人們面對這尊塑像時,會發出許多文化的感慨,會產生與孔子思想相關的許多聯想,所謂的“思接千古”,正是通過這一特殊的媒介而獲得雕塑的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
1.請你結合材料談一談孔子像落戶天安門的意義是什么?
答案: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優良的歷史文化傳統,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利于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2.孔子像與莊嚴的國家博物館建筑交相輝映,展示出中華文化的悠久燦爛與正大氣象。中華文明的特點有哪些?
答案:中華文明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歷經滄桑、綿延不絕、歷久彌新的特點,它能延續至今,是與中華文明所具有的繼承性和發展性分不開的。
3.我們中學生應該如何進一步繼承和豐富孔子文化?
答案:(1)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2)尊重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學習和吸收外國優秀文化成果;(3)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4)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增強自身素質;(5)與不同的國家和人民友好往來,共同發展等。
九年級(1)班的同學在網上閱讀上述材料時,從論壇中看到了下面的帖子:
【背景材料】孔子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引導人們走向和諧社會的基礎教材。這充分地說明了我們中華民族沒有忘本,還知道如何來拯救人們的心靈。國家幸甚,民族幸甚!
(1)【請你跟帖】假如你也準備就孔子像落戶天安門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請你從中華文明的角度寫出自己跟帖的內容。
(2)【請你分析】XX年起在世界儒學大會設立的“孔子文化獎”,每年評選一次。請你分析設立旨在推動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和發展的“孔子文化獎”的理論依據。
(3)【關注家鄉】孔子是中國的驕傲,更是齊魯大地的驕傲。相信你的家鄉也有令你驕傲的傳統文化。請你介紹一種你知道的本地方的傳統文化或其表演形式。
【解析】本題以孔子像落戶天安門廣場為背景,考查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放性、綜合性都較強。第(1)問要注意題目的要求是從中華文明的角度跟帖,這就要求學生在回答此題時不能偏離主題,更不能隨心所欲。第(2)問綜合性較強,要求學生能對教材所學知識進行整合,并結合材料進行回答。第(3)問要求學生要關注家鄉特色,教育學生要熱愛家鄉。
答案:(1)五千年來,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團結奮斗、開拓創新,創造了輝煌的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2)①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的人們,長期生活在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和自然環境中,接受不同的文化信息,受不同的社會習俗的影響,如果缺乏足夠的交流和溝通,彼此不夠了解,就容易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產生沖突。
②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的人們要和睦相處,必須加強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促進彼此之間相互了解和相互理解。
③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盡可能展現中華文化的特色成就。
(3)此題具有開放性,如①山東梆子;呂劇;水滸文化;聊齋文化;儒家文化;②四川:川劇變臉,木偶戲,成都盆景,蜀錦等根據當地情況即可。
1.(•攀枝花中考)西方曾經把中國稱為“東方雄獅”,紛紛派遣使者和留學生來我國學習;但近代中國卻被列強稱為“東亞病夫”,成為其蹂躪的對象。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
①中國的科技文化曾在世界長期獨領風騷
②落后就會挨打,要努力提高綜合國力
③中國為推動世界文明、社會進步作出過突出貢獻
④封建皇帝窮兵黷武導致戰爭災難
a.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選a。本題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所給材料可以看出,西方曾經把中國稱為“東方雄獅”,表明中國的科技文化曾在世界長期獨領風騷,為推動世界文明、社會進步作出過突出貢獻。但近代中國卻被列強稱為“東亞病夫”,表明落后就會挨打,要努力提高綜合國力。④與題意不符,排除,故選a。
2.(•深圳中考)深圳“敢為天下先”的拓荒牛精神,突出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 )
①自強不息 ②愛好和平 ③開拓進取 ④勤勞勇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選d。解答本題要注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深圳‘敢為天下先’的拓荒牛精神”,與這一主題相符合的是自強不息、開拓進取、勤勞勇敢,愛好和平與之無關,故排除,選d。
3.(•煙臺中考)“玉樹不倒,青海常青”,這是青海玉樹地震后抗震救災中全國人民發自內心的一句響亮口號,這句口號向世人展示了( )
a.中國人民的強大無敵和稱雄世界的決心
b.青海玉樹優美的環境
c.全國各族人民心連心
d.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解析】選d。本題以社會熱點材料為背景,考查學生對民族精神的把握。“玉樹不倒,青海常青”這句口號向世人展示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a的說法是錯誤的,b、c的說法與本題無關,d說法正確且符合題意,故選d。
4.(•達州中考)民族浩歌 五千年的奮斗,百年的抗爭,中華民族創造了富有特色的偉大的民族之魂,成功舉辦奧運會,成功應對世界金融危機,正在舉辦人類歷史上最盛大的博覽會……今日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請問:支撐中華民族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是什么?其主要內容是什么?
【解析】本題以梁啟超的名言為載體,考查學生對民族精神的認識與理解。支撐中華民族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是偉大的民族精神。只要能找到這一知識點,熟練掌握其內容,第二問回答就比較容易了。本題重基礎知識考查,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教材基礎知識。
答案:(1)是偉大的民族精神。
(2)主要內容: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5.(•自貢中考)XX年9月,在新中國60華誕之際,“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在北京舉行。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是“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他的頒獎詞是“在他心里,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5年歸國路,XX年兩彈成。開創祖國航天,他是先行人……他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范。”錢老的一生給人啟迪,我們青少年應該( )
①熱愛我們的祖國,熱愛我們的黨和人民
②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③擔負起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振興中華
④努力學習,培養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選d。本題以錢學森的事跡為背景,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性較強,較好地體現了思品課三維目標的統一。所給題肢全部符合題意,故選d。本題有較強的教育意義,引導學生要樹立責任意識,積極承擔責任。
6.(•達州中考)“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新時期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和新的時代精神,我們應該( )
a.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考慮任何個人利益
b.在國家危險時刻,肩負起救國的重任
c.發揚自力更生的創業精神,無需任何幫助
d.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擔負起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
【解析】選d。本題考查學生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全面把握與理解,在新時期它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和新的時代精神,這就要求我們擔負起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a不考慮任何個人利益的說法是錯誤的;b不是新的歷史時期應擔負的責任;c無需任何幫助的說法太絕對;d說法正確且符合題意,故選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