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冊語文《星星變奏曲》教案(通用15篇)
初三上冊語文《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流派。
(2)理解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手 法。 (3)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追求,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重點:
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學難點:通過對詩歌重點字詞的學習,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都學過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熱鬧自由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整體感知
(1)生初讀課文,注意加點字的讀音。
凝望(ning)顫動(chan)螢火蟲(ying)安慰(wei) 閃爍(shuo) 朦朧(menglong) 疲倦(juan)凍僵(jiang)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明確:都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
概括這兩節詩的大意。
第一節詩:黑暗籠罩大地,向往光明世界 第二節詩:否定現實世界,決心追求光明
三、學生再讀全詩,找出詩歌中的意象,思考其含義:
第一節:詩——像蜜蜂在心頭顫動;夏夜——柔軟得像一片湖;鳥——像星星一樣,落滿枝頭。 理解這些意象的含義:
(1)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馨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在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景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得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和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的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總結: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寫出詩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個富有詩意的世界,一個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個像春天般溫馨迷人的世界。 第二節:苦難的詩;凍僵的夜晚;被風吹落的星星
理解:A、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寂寞。星星的顫抖,是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束縛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 B、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星” 也被一顆又一顆的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深沉,猖獗肆虐的冷酷無情。 C、“寂寞地燃燒”又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由去尋找光明。 寂寞突出孤獨,燃燒代表犧牲。
四、介紹朦朧詩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作者江河,是變革時代的中國新文學史上的“朦朧詩”運動的主將之一。
五、解題
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說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的情境,意味發生了變化,如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一點變化。 兩節異同:都表達了現實中掙扎而向往光明、溫暖和自由的愿望。所不同的是第一節正面表達這種企盼,第二節是從反面表達這種希望。
六、總結:
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明確:詩中的星星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他對光明的渴望。
七、板書設計:
星星變奏曲
溫情 浪漫 ———————————————寒冷、殘酷
(對比) 附課后練習二:
1、“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這是將“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形成類比聯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滿生機的景象與綴滿繁星的景象類比,使人意會到令人向往的詩一般的生活境界。
3、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初三上冊語文《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了解朦朧詩的特征和創作背景,領悟詩歌的意象和主題。
2、過程和方法:
反復吟誦,在吟誦中整體感知詩歌意象、語言、結構、意境的詩意和深意。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發學生追求精神生活的信念和深入探討詩歌主旨的意圖。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欣賞是一種心情,一種體驗。同學們欣賞過深邃靜謐夜空中那一閃一閃的繁星嗎?它溝起你怎樣的聯想和心境呢?今天我們要一起去拜讀朦朧派詩人江河帶給我們的《星星變奏曲》。
二、相關知識
朦朧詩是指以舒婷、顧城、北島、江河等為代表的一批在“革命”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
“革命”十年間,新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處于動蕩狀態,詩人們在迷惘和清醒、痛苦和莊嚴、失落和尋找、追悔和重建的感傷詩情中試圖建構一個新的詩學主題。“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句詩正是朦朧詩潮的縮影。
朦朧詩人們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于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朦朧詩在藝術上,不直接表現或呈現思想感情,而總是借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的表現經驗。
三、誦讀感悟
1、教師范讀全詩《星星變奏曲》,第一小節的朗讀處理得輕柔甜美,第二小節的朗讀處理得相對沉重悲憤。學生根據老師剛剛的范讀提示再自由朗讀詩歌,看看這樣的處理是否恰當?為什么?
(因為第一小節寫的都是美好的`事物,有詩、星星、蜜蜂、柔軟的晚上、湖、螢火蟲、睡蓮、春天、白丁香等,而第二小節寫的卻是冰冷沒有生機的事物,比如苦難的詩、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瘦小的星星。)
2、品味詞句:
⑴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⑵ “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⑶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⑷有感情朗讀,讀出一系列美好的意象,一個富有詩意的世界,一個如夏夜般柔軟的世界,一個像春天般溫馨迷人的世界。
⑸研讀第二小節,品味語句,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為何用“顫抖”一詞?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⑹兩個小節中分別有這樣兩句對夜晚的比喻:“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和“誰愿意,看著夜晚凍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同時形容夜晚,詩人卻用了兩個不同的比喻,這讓你感受到了什么?
(主要在于作者選擇了兩個不用的喻體,前者用“湖”來形容夜晚帶給人的是平靜、柔和、溫馨和安寧的感受,創造了一種恬靜如夢的詩意感覺,而后者用“土地”來形容孤寂夜晚那種冰冷、貧瘠,“僵硬”的又何止是土地和夜晚,更是心靈劫難者所面臨的內心世界。)
3、結構分析:
⑴朗讀處理除了詩歌選擇的意象外,同學們還發現這首詩在句式上有什么特點嗎?
(用“如果……誰不愿意……誰不愿意……如果……誰愿意……誰愿意……”這樣的句式。第一小節用“誰不愿意”、“誰不愿意”、“誰不喜歡”開頭進行了三次反問,各引出一組比喻以及一系列美好的事物,正表現了詩人所向往的詩意人生和精神自由,朗讀時應當輕柔甜美;第二小節用“誰愿意”、“誰愿意”、“誰喜歡”開頭也進行了三次反問,各引出一系列陰冷的事物,表現了詩人所面對的陰暗冷酷、壓抑苦悶的現實世界,朗讀時要沉重悲憤。)
⑵詩人選擇這樣的結構表達還有什么用意呢?
(這和詩歌的題目“變奏曲”正好是相呼應的,上下兩節,結構對稱、句式、修辭、用語也相近或相似,但兩小節的詩歌意境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正符合“變奏曲”的基本模式。同時,這種模式所造成的強烈對比,讓讀者在閱讀時也能深深體會到一個經歷過心靈劫難的敏感詩人對詩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呼喚珍視。可見,詩歌的結構并不是一種形式的責任,更承載著詩歌內容的理解。)
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齊讀全詩。
四、提升領悟
1、如何理解《星星變奏曲》中詩人將星星作為自己的抒情意象?
這勢必要聯系到朦朧詩產生的背景,這一批經歷了革命動蕩企圖在迷惘和清醒、痛苦和莊嚴、失落和尋找、追悔和重建中尋求新詩學主題的作家們,它們在藝術上往往不直接呈現思想,而總是借助一些意象來暗示自己的表達。
(“星星”這個意象在這里象征著光明、希望、詩意和精神自由,詩人對星星的反復詠嘆正表現了對這種美好的極度渴求,詩歌看似表達了詩人的執著追求和豪邁情懷。但“星星”這個意象的背景是無邊無際的夜幕,夜幕所代表的黑暗如此巨大,而星星的光芒卻如此弱小,這其間我們又會體會到什么呢?是一種在濃重的失落感中萌發的追求和尋找,是一種不甘泯滅和湮沒的悲劇性沖突。)
2、《星星變奏曲》中追求詩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主題其實在很多詩人的作品中都出現了。
比如拓展閱讀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喂馬,劈柴,周游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愿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愿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在這首詩里,海子所向往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境界,正是對詩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終極體現。同時在這首詩里,我們也同樣讀到了這種追求無法實現的悲劇性,因為詩人不只一次地強調“明天”這個時間概念,這說明詩人的樸素理想在當下的無法實現。
3、《星星變奏曲》課后研討與練習中第三題: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初三上冊語文《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學會通過分析詩歌意象解讀詩歌;學會用意象表達情感。
2、過程和方法:
誦讀法、聯想想象法、討論探究法、多媒體輔助。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誦讀,體會詩歌的情景、意蘊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主旨,激發學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學建議】
以“意象”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走進詩歌,走近作者。教學時采用雙線結構:
一是創設情境激發情感:安排聽詩──讀詩──品詩──吟詩。
二是緊扣意象浸潤詩情:“溫故知新”明晰“意象”;“初讀感知”明確“意象”;“品讀明理”賞析“意象”;“學以致用”捕捉“意象”;“心湖泛舟”運用“意象”。
【教學過程】
課前:播放莫扎特的《星星變奏曲》,配上畫面,字幕:
欣賞是一種心情,欣賞是一種體驗。音樂家用旋律表達自己的情感攝影師用鏡頭捕捉自己的體驗。
一、導入意象
出現四幅圖:蓮花雨月亮星星
讓學生人任選一幅圖說說自己的觸發。(看到這些圖你聯想到什么?想說些什么呢?)
二、溫故知新
《天凈沙·秋思》
三、找出詩句中出現的意象
這些意象可以分成幾類?作者借助這些意象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第一節:
意象:星星、詩、蜜蜂、螢火蟲、柔軟的晚上、湖、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讀女聲。
情感:營造出溫情、浪漫、自由的氛圍,表達了詩人對美好理想熱烈向往。
第二節:
意象:凍僵的夜、苦難的詩、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瘦小的星星等。
情感:寒冷和殘酷的意境,是詩人所厭棄和憎惡,也是對冷酷現實強烈否定。
四、背景介入
本詩寫于1980年,詩人經歷了噩夢一般的十年,目睹了專制的.殘酷和人情親情的毀滅。回想暗夜如墨的年代,詩人不能自已,寫下了這首詩,傾訴自己最質樸的期盼。
五、品讀明理
讀自己有感受的句子,賞自己有感觸的意象。說與同桌聽,同桌推薦,賞析詩句。
可參用句式:我最欣賞的句子是,我欣賞它美,我讀到,我感到(仿佛看到、聽到)。
分析時注重詩歌聯系上下片。比如:“顫抖”“僵硬”文中都出現了兩次,教師適當的引導學生比較、揣摩。又如:“像蜜蜂顫動”,如果學生提到這句,教師要積極地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等。
六、學以致用
詩歌欣賞:
一代人
顧城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顧城是我國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以一顆童心看世界的“童話詩人”。
顧城是怎樣通過詩歌來表達自己的苦悶,一代人覺醒后的憂傷,和對未來的希望?
致橡樹
舒婷
(內容略)
女詩人舒婷又是如何借助詩歌訴說人與人之間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時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獨立的道德理想的呢?
七、心湖泛舟
用特定的意象;或者仿照詩句“如果……誰不愿意……”或“如果……誰愿意……”表達自己的心情。
初三上冊語文《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征。
2、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了解“變奏曲”在文本中的運用,把握上下兩節在主體與變奏上的關系。
4、感受詩歌語言,初步了解詩歌的語言特征,指導寫詩要點并仿寫。
能力目標
1、體會詩歌的情景、意象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主旨。
2、揣摩語言,把握“星星”“詩”“蜜蜂”“晚上”“螢火蟲”“春天”等形象的內涵,借助對這些形象的感悟,深入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感知“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德育目標
感受時代脈搏,體會生活的美好,激發學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學重難點
了解朦朧詩的審美特征,理解詩歌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靜謐的星空是一個能引起人們無限遐想,讓人放飛心靈的地方。
詩人介紹,了解時代背景。
二、明確學習目標
1、深情地朗讀
2、細膩地感受
3、詩意地仿寫
三、深情地朗讀
教師提示注意上下節的語氣語調和情感,學生自由讀。點名學生簡單談談朗讀的體會;兩名學生分節朗讀。教師點評并示范朗讀。
四、細膩地感受
1、談感受:整首詩給同學的感受或說說詩歌表現了怎樣的意境,請用一兩個詞來表達。
2、品讀交流:學生從語言運用、修辭手法、寫作手法、作者的情感等多角度品味語言。
小結:
(1)請找出上節詩中象征光明美好的詞語,并用“這是一個世界”來說話。
(2)請找出第二節詩中象征黑暗冷酷的詞語,并用這是一個世界”來說話。
3、總結:把握星星的象征意義,詩人的情感
4、請同學們找出兩節詩在內容和句式上的異同。
五、詩意地仿寫
請用“如果……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來寫幾句詩,表達你內心的期盼。學生寫作,展示。教師示范。
六、總結
一個聰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視的.民族。朦朧詩潮就是對那場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為代表詩人之一的江河的詩作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星星變奏曲》是真正的對于光明的呼喚,溫柔的靜穆中讓人體驗了咸澀的沉重和苦難,那雖然迷惘失落卻不失堅定的希望,無論是對于身處逆境的個人,乃至整個民族,這種信念永遠都是鮮亮的。
七、推薦閱讀
舒婷《致橡樹》顧城《一代人》北島《回答》
初三上冊語文《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5
達標訓練
1.江河,原名________,1949年生,北京人。1980年在《上海文學》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是新時期________詩的代表詩人之一。
2.詩中出現的下列一些物象,哪些象征光明美好的世界?哪些象征黑暗冰冷的現實世界?
星星、詩、蜜蜂、柔軟的晚上、湖、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凍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飄動的旗子、瘦小的星、火。
(1)象征理想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象征冰冷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這句詩?
能力提高
1.“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有著怎樣的聯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2.比較課文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形式上的異同點,簡述這兩節詩是怎樣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的?
3.仿照《星星變奏曲》,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作一首詩。如“太陽變奏曲”“童年變奏曲”……,要表現“太陽”“童年”……出現的不同情景以及和不同的事物相結合所呈現的情境、氛圍。
開放探究
閱讀《七子之歌》,回答問題。
七子之歌
聞一多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姓?
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我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1.詩中,詩人將祖國和澳門分別比作什么?這樣比喻有怎樣的深意?
2.詩中“我”和“你”分別代指什么?以第一人稱“我”作為抒情主體,以第二人稱“你”作為抒情客體,這樣安排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3.如何理解詩中畫橫線的詩句的含義?
4.全詩的最后一句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參考答案
【達標訓練】
1.于友澤 朦朧
2.(1)星星 詩 蜜蜂 柔軟的晚上 湖 螢火蟲 睡蓮 春天 鳥 白丁香 飄動的旗子 火
(2)凍僵的夜晚 寒冷 僵硬的土地 冰雪 瘦小的星
3.“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這樣輝煌燦爛的光明失去了,連“瘦小的星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能力提高】
1.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2.兩節詩都采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的句式開頭,各引出一組遞進式的比喻。不同點在第一節的前十二行由“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肯定句式;第二節變為“誰還需要……誰還會……誰愿意……誰愿意”的否定句式。
上下兩節詩,都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但第一節主要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寫出詩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第二節由對光明的向往轉為對現實的否定。隨著意象的變換,詩中的情境也由溫馨美好變為寒冷嚴酷,從而構成圍繞主題與變奏的關系。
3.略
【開放探究】
1.母親和兒子。 這樣的比喻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兩者之間親密關系。
2.“我”代指澳門,“你”代指祖國。這樣寫使抒情效果真切、誠摯而強烈。
3.表達了澳門人民對被侵略的痛恨和對祖國母親的無限愛戀、忠誠。
4.表達了澳門人民渴盼回歸祖國母親懷抱的迫切心情。
初三上冊語文《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6
一、初讀體驗,感受詩的內容和情感
1、讀準字音。
2、掌握重點詞語的解釋。
3、熟悉詩的內容:
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詩意、春天、溫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以茫茫黑夜中閃現的點點光明,寄托了詩人在現實中執著追求的理想。
4、掌握作品特點:
是一首朦朧詩,也是一首抒情詩(朦朧詩簡介)。
二、熟讀成誦,揣摩語言特點
1、分別概括,體會兩節的內容:
⑴寫人們抬頭凝望星空,把星星當做遙遠的安慰;接著用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寫出詩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富有詩意,柔美,溫馨,迷人。
⑵由對光明的向往轉向對現實的否定,表現詩人為追求光明而獻身的決心。
2、主題:
表達了對黑暗冰冷現實的否定,抒發了對理想的向往和追求,表達出在迷茫失落中不失堅定的希望。
3、完成練習二:
讓學生通過揣摩語言,學習細致地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和詩中的意境。
1題讓學生體會語言的形象美;2題學習體會聯想與類比的手法;3題學習通感的表現手法。
4、在誦讀中體會句式的特點,完成練習三:
學習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三、問題探究
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四、誦讀回味,完成練習一
在誦讀中體會詩的情景,薏蘊和詩人的思想感情,把握全詩的主旨──星星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對光明的渴望。
初三上冊語文《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7
一、導語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在野外,仰望天空。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誰寫的什么詩?──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齊背這首詩:
“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我想那縹緲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你看,那淺淺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寬廣/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我想他們此刻/定然在天街閑游/不信,請看那朵流星/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
這首詩作者采用了反襯的手法──用天上的幸福自由來反襯現實生活黑暗。從而表達了作者憧憬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那么,今天我們來學習另一首描寫也是星星的詩──江河的《星星變奏曲》。而這首詩中作者又借助星星來表達怎樣的思想呢?
二、整體感知
1、導入語中所提出的問題:
提示:對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對寒冷殘酷的現實的厭棄和憎惡。
2、分別概括這兩節詩的內容并想一想這兩節詩在形式有什么關系?
板書設計:
光明與美好的意境對比寒冷和殘酷的意境
追求和憧憬厭棄和憎惡
注:像這樣兩節詩所表達的內容相反或相近,形式相近,兩節詩形成對偶的形式。這種結構形式,我們把它叫做“變奏曲”。(再舉例來說明,如音樂。)所以,標題中的“星星”揭示了詩歌的主題;而“變奏曲”揭示了詩歌的結構。
三、局部品味探討
1、分組:
分別找出每一節詩所描繪的意象是哪些并說說這些意象的特點?從其特點中我們可以聯想到什么?
提示:星星、湖、螢火蟲、春天、詩、蜜蜂、睡蓮、鳥、白丁香、火、旗子彈──溫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夜、寒冷、冰雪、苦難的詩、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可怕殘酷──黑暗殘酷的象征。
2、重點品味以下詩句的含義:
⑴ 為什么說“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提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詩一樣的美,每一個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樂的人生譜寫下來,這種愿望就像星星一樣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樣釀造出來蜜一樣的甜。
⑵ “誰不愿一,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熒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采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引導學生體驗該句的含義)
提示、討論(板書):
晚上 湖
黑暗(殘酷) 和平(自由、舒暢)
睡蓮──象征著人的安閑自在。把夜晚的寧靜、平靜、溫馨和自由自在,給人以溫柔和夢的美好感覺。
⑶ “春天,鳥落滿枝頭/像星星落滿天空”這個比喻揭示了怎樣的深刻含義?
提示:“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環境一定是無人打攪,十分寧靜。“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在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從而反襯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把“鳥落滿枝頭”比作“星星落滿天空”,形象的揭示了“光明”的美好。
⑷ “閃閃爍爍”是用來描寫什么的?為什么作者卻用來描寫聲音呢?
提示:──通感手法。
a、視覺的;
b、“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和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的“閃閃爍爍”相通。而“朦朦朧朧”的白丁香就像聲音一樣時斷時續,隱隱約約之感。所以,這種用描寫聽覺的詞來寫視覺的方法叫做“痛感”。
⑸ 分析:
“寒冷中寂寞的燃燒”、“苦難的詩”、“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在心頭”、“夜晚凍僵得像一片土地”、“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粒瘦小的星”、等詞句的含義?
提示:(要聯系作者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簡歷來講解。)
a、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犧牲。(在殘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滿的生活。)
b、在黑暗的社會現實中譜寫自己的悲慘的人生。
c、將要墜落,使人害怕的情景。令人憂心忡忡的感覺。
d、殘酷、黑暗的社會現實。
e、殘酷的社會無情的摧殘著地上的生命。使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樣的隕落。
四、布置作業
閱讀第一節詩完成:
1、字詞略。
2、這節詩寫出了詩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它可以分為三層,請具體概括每一層中作者所抒發的美好意象世界。
a、 b、 c、 。
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答: 。
3、“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答: 。
4、按照例句形式仿寫句子:
如:春之生機勃勃;夏之 ;秋之 ;冬之 。
5、每當仰望夏夜燦爛的星空,你一定有不少遐想。請仿照“如果……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詩句抒發你的感受。
初三上冊語文《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成就。
2、理解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手法。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感情。
2、學會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3、仿照詩歌結構,開展詩歌寫作的活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2、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后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點】:
1、了解朦朧詩的審美特征。
2、理解詩歌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學難點】: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義。
【教學設想】:
1、《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這首詩在詩歌主題、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詩運用象征手法,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來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表現詩人對光明的渴求。
2、教讀本文,應簡介“朦朧詩”產生的背景,將這種創作現象與社會整體環境相聯系,為了更好地把握詩歌主旨和詩人的寫作風格提供知識平臺。課文借用了“變奏曲”這一音樂術語,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教學活動應強化誦讀,在熟讀過程中,揣揣摩語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對于形象的豐富內涵的理解,可引導學生合作研究,鼓勵有創意的個性化闡發。以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江河的《星星變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詩含蓄朦朧.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在熟讀中揣摩詩歌語言的意蘊和情味。領會“星星”的象征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從而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2、聯想想象法 全詩運用象征手法,圍繞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學習這首抒情詩,要創設氛圍激活學生思維,借助對形象的感悟,把握豐富內涵,深人體會詩中的思想情。
3、討論探究法 如對“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導學生活躍研討,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用具】:小黑板
【教學內容及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回憶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板題】:
星星變奏曲
江河
二、介紹朦朧詩:
朦朧詩,作為一個獨特的詩學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顧城、江河、楊煉、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為代表的——批“*”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朦朧詩孕育于“*”時期的“地下文學”。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偉)、多多(栗世征)等在“*”中就已經開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詩人加入。他們的詩以手抄形式流傳。1979年《詩刊》發表了舒婷的《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1980年又以“青春詩會”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朧詩人的作品和詩歌宣言。朦朧詩隨即成為一股詩歌潮流,并且涌現了一大批廣為流傳的代表性作品。
朦朧詩—改新詩明白如話的特點,內容含蓄雋永。它強調詩人的自我意識,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錯覺、幻覺等手法,變詩的單一形象為多層次的意象迭加,給詩蒙上一層朦朧色彩,給人以獨特的審美感受。
三、作者簡介:
江河:原名于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1980年在《上海文學》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里開始》《太陽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他的詩作當中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以《紀念碑》等政治抒情詩和古代神話組詩《太陽和它的反光》贏得社會矚目。
四、誦讀,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全詩,學生聽讀,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提示:《星星變奏曲》抒情細膩,意境優美。全詩由兩個基本對稱的詩節構成.每一節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具有一氣呵成的氣勢和濃郁的詩意氛圍。朗讀時要感情飽滿,注意音量、語速和詩歌內趨力的和諧。
2、學生參考課本后播音員丁建華所淡的朗讀感受。自由誦讀全詩,體會詩中的情境意蘊。
五、新課講授:
1、詩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復的詩句?提示學生,這些反復的詩句就是結構標志,并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詩句之間是否有不同之處。
明確:“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愿意……誰不愿意……”和“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愿意……誰愿意”。
2、分析:“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愿意……誰不愿意……”和“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愿意……誰愿意”。
明確:“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愿意……誰不愿意……”是肯定句,而“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愿意……誰愿意”是否定句。前一詩節是肯定結構,而后一詩節是否定結構。
3、請學生劃出詩歌中出現的物象,提醒學生注意這些物象的不同。
明確:星星、詩、蜜蜂、柔軟的晚上、湖、睡蓮、螢火蟲、春天、鳥、白丁香、寒冷、苦難的詩、冰雪、凍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4、指名學生朗讀“誰不愿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明確:“柔軟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明確:“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明確:“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蘊。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足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課堂小結】:
這首詩歌含蓄朦朧,意境優美。詩人總是借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地表現經驗,如用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初三上冊語文《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9
【教學設計思路】
1、《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這首詩在詩歌主題、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詩運用象征手法,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來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表現詩人對光明的渴求。
2、教讀本文,應簡介“朦朧詩”產生的背景,將這種創作現象與社會整體環境相聯系,為了更好地把握詩歌主旨和詩人的寫作風格提供知識平臺。課文借用了“變奏曲”這一音樂術語,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教學活動應強化誦讀,在熟讀過程中,揣揣摩語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對于形象的豐富內涵的理解,可引導學生合作研究,鼓勵有創意的個性化闡發。以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認識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成就。
⑵ 把握詩歌中“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肯定式,與“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愿意……誰愿意”的否定式相結合的結構。
⑶ 把握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手法。
2、能力目標:
⑴ 揣摩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感情。
⑵ 學習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⑶ 仿照詩歌結構,開展詩歌寫作的活動。
3、情感目標:
⑴ 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⑵ 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后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⑴ 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⑵ 通過朗讀詩歌,品味本詩的語言特點,進而體會朦朧詩的藝術特色。
2、難點:
⑴ 通過對詩歌重點詞句的學習,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⑵ 通過把握詩歌中反復呈現的結構特征,學會詩歌創作的基礎技巧。
3、解決辦法:
⑴ 結合學生的生活,恰當運用聯想和類比,開展詩歌寫作的活動。
⑵ 結合莫扎特的《星星變奏曲》等文學、音樂、美術作品,引導學生體會藝術中意境的塑造。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江河的《星星變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詩含蓄朦朧.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在熟讀中揣摩詩歌語言的意蘊和情味。領會“星星”的象征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從而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2、聯想想象法:
全詩運用象征手法,圍繞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學習這首抒情詩,要創設氛圍激活學生思維,借助對形象的感悟,把握豐富內涵,深入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3、討論探究法:
如對“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導學生活躍研討,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錄音機、朗讀磁帶,莫扎特《小星星變奏曲》。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多媒體播放莫扎特歡溢童趣的鋼琴名曲《小星星變奏曲》)請同學們用心傾聽并詩意描述月夜星空的情景。(學生回答)明確,這茫茫夜空中閃現的點點光明,令人遐思。對于經歷過心靈劫難的詩人江河來說,“星星”便成了點燃他靈感源的導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變奏曲》。今天,我們就—起學習這首詩歌。
(板書文題、作者。)
同學們,起步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為大觀的朦朧詩潮,無疑填補了那個動亂的歷史年代中詩意的空白。舒婷,顧城等無數富有才情的青年詩人的歌聲渲染出時代的色調,建構起一個新的詩學主題。詩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詩作《星星變奏曲》,去體悟朦朧詩獨特的審美特征。
二、資料助讀
1、朦朧詩簡說:
朦朧詩,作為一個獨特的詩學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顧城、江河、楊煉、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
朦朧詩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地下文學”。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偉)、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經開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詩人加入。他們的詩以手抄形式流傳。1979年《詩刊》發表了舒婷的《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1980年又以“青春詩會”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朧詩人的作品和詩歌宣言。朦朧詩隨即成為一股詩歌潮流,并且涌現了一大批廣為流傳的代表性作品。
朦朧詩—改新詩明白如話的特點,內容含蓄雋永。它強調詩人的自我意識,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錯覺、幻覺等手法,變詩的單一形象為多層次的意象迭加,給詩蒙上一層朦朧色彩,給人以獨特的審美感受。
2、作者簡介:
江河。原名于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1980年在《上海文學》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里開始》《太陽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他的詩作當中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以《紀念碑》等政治抒情詩和古代神話組詩《太陽和它的反光》贏得社會矚目。
三、誦讀,整體感知
1、聽配樂朗讀,或教師配樂范讀全詩,學生聽讀,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活動:學生交流,自由述說聽詩歌的感受。然后自己朗讀。
提示:《星星變奏曲》抒情細膩,意境優美。全詩由兩個基本對稱的詩節構成.每一節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具有一氣呵成的氣勢和濃郁的詩意氛圍。朗讀時要感情飽滿,注意音量、語速和詩歌內趨力的和諧。
2、學生參考課本后播音員丁建華所談的朗讀感受。自由誦讀全詩,體會詩中的情境意蘊。
思考:
⑴ 這首詩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抒情寫意,那么詩中的星星有著怎樣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渴望?
這首抒情詩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詩意、春天、溫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但詩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顯現的不是陽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閃現的點點光明,寄托了詩人在現實中執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詩都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抒情寫意,展示了現實與理想的背離。顯示詩人對光明的渴求。詩節之間隨句式的轉換,意象的豐富,詩的情境也由溫馨美好轉為寒冷嚴酷。氛圍的對照中,表現了詩人為追求光明而獻身的決心;詩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時候。燃燒自己,代替它們照亮黑暗的大地。
⑵ 多層次的意象迭加是朦朧詩的鮮明特征之—,請找出詩中其他的生動意象,并簡要分析內涵。
這首詩歌含蓄朦朧,意境優美。詩人總是借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地表現經驗,如用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凍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星星來代表黑暗冰冷的現實世界。這種表現方式。和我國古代的詩詞非常相像。
3、學生合作探究: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變奏曲,是音樂術語。變奏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過裝飾、改變時值或節奏、改變音符進行方向或次序、改變和聲或調性色彩等手段。使音樂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以變化的面貌出現,謂之變奏。系統地運用變奏手法作成的樂曲稱“變奏曲”,其結構為“變奏曲式”。(幻燈片展示)
學生以詩歌體式入手研討、回答,教師明確:
《星星變奏曲》──詩的上下兩節,共同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來表現追求光明的主題,并且結構對稱,基本句式、修辭手法和一些用語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樣的韻律。但詩的下一節與上一節相比,情境、意味發生變化并形成強烈對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語也有所變異。
這種情形就如同音樂,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又以變化的面貌出現,使上下兩節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所以,詩題叫“星星變奏曲”,可謂名副其實。
4、局部品味探討:
分組:分別找出每一節詩所描繪的意象是哪些并說說這些意象的特點?從其特點中我們可以聯想到什么?
提示:
星星、湖、螢火蟲、春天、詩、蜜蜂、睡蓮、鳥、白丁香、火、旗子彈
──溫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夜、寒冷、冰雪、苦難的詩、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可怕殘酷──黑暗殘酷的象征。
四、研讀揣摩
1、指名學生朗讀“誰不愿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幻燈片展示: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蘊。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足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2、學生自由誦讀詩歌第二節,思考:
幻燈片展示:
1、詩中“每一首詩都是—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顫抖,是人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束縛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3、學生聽讀全詩,深入領悟詩歌獨特的審美特征。
五、課堂練習
1、詩中之象,即作者筆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這些是詩的根本,因為作者必須借形象來說活,請分析《帆》的意象。
帆
蔚藍的海面霧靄茫茫,孤獨的帆兒閃著白光!……
它到遙遠的異地尋找什么?它把什么拋棄在故鄉?……
呼嘯的海風翻卷著波浪,桅桿的弓身在嘎吱作響……
唉!它不是要尋找幸福,也不是逃離幸福的樂疆!
下面涌著清澈的碧流。上面灑著金色的陽光……
不安分的帆兒卻祈求風暴,仿佛風暴里有寧靜之邦!
⑴ 意象是:
a、的帆。
b、的大海,海風,浪。
c、碧流,陽光,異地。
⑵ 意象組合構成了三幅畫面,分別是 、 、 。
2、詩之魂,詩人無論怎樣塑造人、物、景,都絕不單單是人、物、景,詩的意象是為詩魂服務的,詩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觀點、感情等。
⑴ 請找出《帆》這首詩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話。
⑵ 從這些話中你覺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什么?三幅畫面象征什么?
3、根據要求寫兩段話。每段話都要包括下面三個詞語,且不少于40個字。
高山 溪流 大海
⑴ 描繪一種情景。
⑵ 表達一種感悟。
〖參考答案〗
1、⑴ 孤獨 不安分 蔚藍 呼嘯 翻卷 清澈 金色的 遙遠的
⑵ 離鄉 遠去 掙扎 奮斗 享受寧靜
2、⑴ 唉,它不是要尋找幸福,也不是要逃離幸福的樂疆。不安分的帆兒卻祈求風暴,仿佛風暴里有寧靜之邦!
⑵ 象征有志追尋真理,渴望冒險與斗爭的青年,青年進入中年的三個階段。
3、略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有人說,一個聰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視的民族。朦朧詩潮就是對那場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為代表詩人之一的江河的詩作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星星變奏曲》即是真正的對與光明的呼喚,溫柔的靜穆中讓人體驗了咸澀的沉重,濃郁的詩情氛圍讓人輕松中心靈震動。雖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堅定的希望,對于身處逆境的個體,乃至民族,這種信念永遠是鮮亮的。
七、作業
1、課后閱讀其他朦朧詩人如舒婷、顧城、北島等的代表詩作,深入體會朦朧詩的審美特征。
2、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3、以“日月星辰”為意象,寫幾行詩或幾句話,表達你的思想情感。
【板書設計】
星星變奏曲
江 河
光 明 主題+結構
意 象 對 比
【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教師播放日本歌曲《星》并發給學生譯文:
譯文:
閉起雙眼睛心中感覺清靜
再張開眼睛怕觀望前程
夜冷風更清這一片荒野地
沿途是岐路我方向未能明
啊……不見朗月導我迷途只有星
啊……荒野路我獨行是流螢
縱步獨行沿途寂靜似只有呼吸聲
緩步前往決意走崎嶇山徑
踏過荊棘苦中找到安靜
踏過荒郊我雙腳是泥濘
滿天星光我不怕風正勁
滿心是期望過黑暗是黎明
啊……星也燦爛伴我夜行給我影
啊……星光引路風之語輕輕聽
帶著熱情我要找理想理想是和平
尋夢而去那怕走崎嶇險徑
明日誰步過這星也帶領
請談談這首歌曲和課文的異同:
相同點: 。
不同點: 。
【隨堂練習設計】
1、寫出下面加粗字的拼音。
顫動( ) 閃爍( ) 朦朧( )
覆蓋( ) 疲倦( )
答案與提示:chàn shuò měnɡ lónɡ fù pí juàn
2、下面詩句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它們的作用是什么?
⑴ 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
⑵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⑶ 誰愿意,總寫苦難的詩,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答案與提示:
⑴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容夜晚,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⑵ 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關,“光明”之美。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以“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⑶ 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顫抖,是人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束縛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
3、詩歌中描寫了兩種情境,你能夠說出來嗎?
答案與提示:兩種情境:前一詩節表現了理想中的溫馨美好的情境,后一詩節表現了現實里的寒冷嚴酷的情境。
4、如何理解詩歌的題目《星星變奏曲》?試加以分析。
答案與提示:變奏曲,是音樂術語。變奏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過裝飾、改變時值或節奏、改變音符進行方向或次序、改變和聲或調性色彩等手段,使音樂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以變化的面貌出現,謂之變奏。系統地運用變奏手法作成的樂曲稱“變奏曲”,其結構為“變奏曲式”。
本詩以“星星”作為主要意象,暗含詩歌的主旨;“變奏曲”是詩歌的特色,揭示詩歌的主題和結構。詩的上下兩節,結構對稱,基本句式、修辭手法和一些用語近似,具有同樣的韻律。但詩的下一節與上一節相比,情境、意味發生變化并形成強烈對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語也有所變異。這種情形猶如音樂,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又以變化的面貌出現,使上、下兩節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
初三上冊語文《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10
《星星變奏曲》評課稿
執教者 朱陳紅
評課人 顧偉潔
朱老師的《小星星變奏曲》一課是一節集歌唱、表演、知識、娛樂于一體的音樂課。教學過程中教師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鼓勵全體學生進行音樂表演,通過有趣的音樂活動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了讓學生自主參與音樂活動的目的。
這一課我認為最大的成功之處就是做到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能夠積極的學習。教師創設情景,啟發學生運用不同的參與表現形式來體驗音樂情感,比如說“給星星找房子,” 、“以不同的方法來唱” 、“模仿動作”等等這些活動都符合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生在快樂中感知音樂。
導入時,教師用星星引入,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音符,讓學生小腦筋來參與音樂活動,抓住了小學生活潑愛動的特點,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形象化,并自然的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效果較明顯,大部分學生都已經掌握了各個音符。朱老師通過學情分析,了解到小朋友們在大班曾學過這一首的一部分,因此在教首歌時,朱老師先用學生熟知的歌曲來引入,并引導學生運用“害羞,調皮”的方法來演唱,然后再使用簡筆畫等形式來教授第二段,讓學生通過較熟知的知識來學習新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朱老師的語言非常生動,此時此刻她就是孩子們的好朋友,非常親切,那些孩子們也自然而然被她所吸引,愿意去聽,歌唱的效果也不錯。
學生處于活潑愛動的年齡,一般情況下很難要求他們非常投入地來欣賞一段音樂,而朱老師這點做的很好,在教學中她能夠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被音樂吸引,幫助他們處理好聽覺和聯想的關系,讓學生展開音樂想象的翅膀,從而豐富了他們的音樂感受力和想象力,并合理的利用了教學資源來吸引小朋友們,使他們的興趣高漲·
作為一個音樂教師,音樂基本功是很重要的因素,沒有扎實的基本功,就談不上一節成功的音樂課。在這堂音樂課中,無論是教師的彈,還是教師的唱;無論是教師的表演,還是教師的語言、教態,都顯示了一個音樂教師扎實的音樂素養。正是因為有了過硬的基本功,學生才能很快進入狀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出色地完成好這堂音樂課。
雖然這節課在教學上有很多閃光點的地方,但也有一些教學環節上的教學方法值得去探討。例如:1、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唱《閃爍的小星》,但在復習導入花的時間過去長。 2、在課堂教學中應多關注學生個性的發展,例如可以讓學生個別展示表演等。
初三上冊語文《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
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義。
4、珍惜美好生活,品味朦朧詩的幽美意境。
【重點難點】
1、重點是理解詩中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及了解朦朧詩的特點。
2、難點是“星星”的象征意義。
【教學方法】
引入及討論、配樂朗讀品味法。
【教學過程】
一、解題與導入
回憶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教師與學生研討朦朧詩的涵義
1、首先讓課前認真收集資料的學生把自己所看到的朦朧詩讀一下,使全班學生對朦朧詩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2、教師與學生共同研討確定朦朧詩的定義: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于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發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仿佛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后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這首詩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學生初步朗讀全詩,然后討論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都用“如果 誰還需要 還會 ”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
四、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自主對下列問題進行研究
(一)
1、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說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的情境,意味發生了變化,如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一點變化。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二)
反復朗讀“誰不愿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五、課堂練習訓練學生對詩的語言的掌握
1、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提示: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系,并在鑒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2、根據練習三要求寫幾句詩。
3、根據自己對詩的獨特體驗,學生對詩進行個人自由朗讀,加深對詩的思想理解。(播放適當的樂曲配合詩朗誦),學生在朗誦之后再談對詩的理解。
六、我的收獲
學生自己總結這節課的收獲,教師適當指導學生從何種角度進行對知識、詩文的涵義進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最終對朦朧詩的認識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七、布置作業
a類作業,主要針對那些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對朦朧詩的了解,自己寫一些朦朧詩,主題圍繞生命、友情、愛等多個角度進行詩歌創作。
b類作業,針對那些對朦朧詩了解不是很多的學生,讓他們深入搜集有關朦朧詩歌,對所搜集的詩歌進行自己的分析以待下一節課進行交流。
初三上冊語文《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成就。
2、理解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手法。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感情。
2、學會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3、仿照詩歌結構,開展詩歌寫作的活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2、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后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點】:
1、了解朦朧詩的審美特征。
2、理解詩歌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學難點】: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義。
【教學設想】:
1、《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這首詩在詩歌主題、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詩運用象征手法,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來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表現詩人對光明的渴求。
2、教讀本文,應簡介“朦朧詩”產生的背景,將這種創作現象與社會整體環境相聯系,為了更好地把握詩歌主旨和詩人的寫作風格提供知識平臺。課文借用了“變奏曲”這一音樂術語,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教學活動應強化誦讀,在熟讀過程中,揣揣摩語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對于形象的豐富內涵的理解,可引導學生合作研究,鼓勵有創意的個性化闡發。以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江河的《星星變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詩含蓄朦朧.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在熟讀中揣摩詩歌語言的意蘊和情味。領會“星星”的象征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從而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2、聯想想象法 全詩運用象征手法,圍繞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學習這首抒情詩,要創設氛圍激活學生思維,借助對形象的感悟,把握豐富內涵,深人體會詩中的思想情。
3、討論探究法 如對“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導學生活躍研討,提高審美意識。
初三上冊語文《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2.揣摩語言,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
3.激發學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學重點:
1、通過詩歌意象的象征意義理解詩歌主題思想。
2、理清詩歌結構特色,賞析詩中精妙的修辭。
教學難點:
1、用意象方法,通過個性化的閱讀感悟,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感受語言美,領悟修辭下蘊含的豐富內涵。
教學方法:
說——悟——練,三步一體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 以“說”導入:以學生個性化的“說”引入新課。
1、課前讓學生針對《星星變奏曲》自主找一個話題,搜集相關資料并加以整合。
2、學生上講臺“說”:① 簡介朦朧詩(特點、產生背景)②什么是變奏曲?③談談星星的天文知識。 ④朗讀一首與星星有關的詩歌。
3、揭題:同學們,讀好的文字是一種享受,讀美的詩歌更是一種熏陶。詩歌與詩人之間有著最密切的關系,因為詩能傳情。詩人江河作為朦朧詩派代表詩人,在那特殊的年代——文革時期。對現實進行了反思,傾訴著自己質樸的愿望。現在,讓我們細細品味這首《星星變奏曲》。(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課堂上的“說”不能漫無邊際,一定要有的放矢,如詩歌《星星變奏曲》,朦朧詩概念,變奏曲的認識對理解詩歌背景,理清詩歌構思特點是有必要意義的,所以要讓學生課前弄明白;同時,星星知識的補充,有關星星的其它詩篇的的閱讀對課堂解決重點意象和主題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聯系講課內容之余,提高學生“說”的自主性和“說”的表達能力,由此也巧妙地引導學生進入本文自主閱讀的狀態。
二、 讀中悟學
(一)、整體感知: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理清結構:
第一節
(前4行):
(后12行):
第二節
(前4行):
(5至12行):
(后4行):
(二)、領悟角度:析主題,賞語言
【析主題】:老師設計兩個層遞式的問題,領悟詩中星星的象征意義。
1、體會詩句中的意象——老師對意象進行解釋闡述
(1)詩中出現的下列意象,哪些象征光明美好的世界?哪些象征黑暗冰冷的現實世界?
星星、詩、蜜蜂、柔軟的晚上、湖、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凍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飄動的旗子、瘦小的星、火
此題難度層面較小,主在讓學生先在判斷上對認識意象的特征。
(2)指出下列星星的指代意義:
每個字都是一顆星:
象星星落滿天空:
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學生聯系具體語句發表見解,教師適當點撥)
明確:“星星”這個意象在詩中出現次數最多,但每一次都不是單獨依存的,目的是讓學生結合上下文意思了解其具體所指,能更深刻地理解星星的象征意義及作用。
領悟
感悟 我讀 ,這句話象征
表達詩人 情感。
設計意圖:領悟部分的設計是讓學生明確解讀意象之象征意義的方法:“星星”指代詩意、春天、溫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象征光明。
感悟部分讓學生懂得通過詩歌意象作用來感知詩人情感,從而達到了解主題的地步。如:我讀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這句活象征著一個安寧平靜的世界,表達詩人對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次環節主要以課堂合作的形式,通過“星星”這個意象特點來領悟象征意義,最后用意象方法,通過個性化的閱讀感悟,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賞語言】:
1、找出詩歌結構、形式的特點
這個問題比較簡單,主要然讓學生比較上下兩節詩的形式,絕大多數同學能找出來。
如果…… 如果……
誰不愿意…… 誰愿意……
溫情、浪漫 ———— 寒冷、殘酷
對比
2、結合構思的特點,說說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此題難度系數稍微增加,主要讓學生結合“音樂變奏曲”的特點來認識詩歌結構相稱,意境變化的特點,回應題目為什么叫《星星變奏曲》。
設計意圖:這一問題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能從詩中找出“如果……誰不愿意……”與“如果……誰愿意……”這兩個句式,欣賞詩歌詩節對稱,意境對比的手法。課后再學會仿寫。
修辭特點:
選出兩則例題,進行分析闡述,讓學生從中領悟修辭的分析手法。
(1)“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星星為什么會顫抖?
這句話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描繪心靈的寒冷孤寂,表達詩人對黑暗冰冷的現實的否定。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現在晴朗而平靜的夜間,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接著,讓學生從中領悟解答修辭的分析層次。
領悟 比喻、反復、類比、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描繪了生動的意象,能營造優美的意境,美化文章的語言,也傳遞了作者的情感。
設計意圖:這個部分的設計主要是在典型例題的示范下,讓學生能準確地判斷修辭,并對修辭作用能夠從象征意義——反映的情感作逐層分析。能夠讓學生的思維由課內走出課外,從而學到語文的學問而不僅僅是《星星變奏曲》的知識。最后,在方法掌握的基礎上進行實戰演練。
三、課堂演練
(1)“柔軟得像一片湖”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2)體會加點字詞的表達作用
一年又一年/總寫苦難的詩
這一過程,老師選派2名學生上黑板做題,其余學生座位上完成。完成后,我讓下面的同學仔細審視黑板答案,并不急于判斷其對與錯,而是從答案中獲取啟發,完善自己的答案,進而對黑板上的答案進行補充。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在悟的基礎上有實戰的演練。動腦還要有適當的動手,才能真正將知識落到實處,才能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不足,得到實時的反饋。演練過程中,如何理解如何運用都帶著學生個性化的感知,不應以教師的思維習慣代替學生的實踐。應該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所以,在練習完成的時候,老師并不急于為學生定奪對與錯,而是讓學生去審視黑板上的答案,從中得出啟發與借鑒,進而完善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做題方法。
四、小結(板書)
1、意象:“星星”象征光明。
2、語言:變奏曲式的構思;精妙的修辭。
作業:
【同步閱讀】
一、課內精彩語段閱讀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尋找星星點點的希望
誰愿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誰愿意,看著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喜歡火
涌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時候—升起
去照亮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1、這節詩中描繪了哪些意象?說說這些意象的特點,并想想從這些意象中我們可以聯想到什么?
2、“寂寞地燃燒”意味著什么?
3、詩的最后四行,用“誰不喜歡……”的句式,著重表現什么?
4、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設計意圖:課后作業既是對課堂知識的一個鞏固,也是對課堂知識的一種補充。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教師要注意拓寬學習資源,使課內外有機的融合,增強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全方位的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初三上冊語文《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14
課文簡析
這是“朦朧詩”的一首重要詩作。它運用象征手法,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來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表現詩人對光明的渴求。它以情境的變換來豐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題,這正如音樂中主題與變奏的關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實的“星星變奏曲”。全詩意象豐富,構成理想與現實的相互反襯,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強烈而又含蓄。這首詩的深刻主題和“朦朧”風格,是與它的創作背景和反映的社會時代狀況分不開的。
創意說明
這首詩的學習應該著重引導學生在兩個詩節的比較中感受朦朧詩意象化、象征化、立體化和隱喻性的特點,通過語言、句式,內容的比較領會詩人的理想。
教學預設
一、整體感知
1、 讀了這首詩,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覺得作者想要表達怎樣的思想?
2、 出示創作背景資料。
江河,原名于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1980年在《上海文學》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里開始》《太陽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他在詩作當中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以《紀念碑》等政治抒情詩和古代神話組詩《太陽和它的反光》贏得社會矚目。他的《星星變奏曲》是新時期的“火把”,卻更感受著時代的脈搏,它是真正的對于光明的呼喚。
二、引領發現
1、作者的這種感情,在第一節詩中是通過哪些意象來體現的?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的
特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氛圍?
2、品味詞句。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3、有感情朗讀。讀出一系列美好的意象,一個富有詩意的世界,一個如夏夜般柔軟的世界,一個像春天般溫馨迷人的世界。
三、比較探究
1、自主閱讀第二節詩,探究一下,第二節與第一節有什么變化?
句式由肯定變為否定
內容由對光明的向往轉向對現實的否定
情境有溫馨美好轉向寒冷嚴酷
2、這些“變奏“你是從哪些詞句中看出來的?
如:寂寞地燃燒 顫抖地星星 瘦小的星……
四、提升領悟
思考:詩中的星星象征著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內心怎樣的渴望?
初三上冊語文《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15
課題 星星變奏曲
學習目標 1、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義4、珍惜美好生活
重點難點關鍵 1、重點是理解詩中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及了解朦朧詩的特點。2、難點是“星星”的象征意義。
教具
教 學 過 程
步驟 教 程 設 計 學 程 設 計 時間分配
一二 題解與導入回憶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朦朧詩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于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發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仿佛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后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這首詩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記錄重點內容 5鐘5鐘
步驟 教 程 設 計 學 程 設 計 時間分配
三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1、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都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四、問題研究1、詩人用“柔軟得象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聯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五、拓展延伸: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期盼。 自讀課文朗讀課文,自學理解分組討論,集中歸納思考、理解學生寫詩 10分鐘5分鐘10分鐘10分鐘
板書設計 星星變奏曲 江河 對理想的向往,對黑暗的否定
練習處理 1.熟讀成誦。 在理解詩的思路結構的基礎上背誦這首詩。
教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