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教案(精選14篇)
朱自清《背影》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揣摩文章樸實而簡潔的語言,感悟文字中蘊涵的父子深情。
2.仔細研讀父親爬過鐵道去買橘子時的“背影”,學習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進行細致描寫的方法。
3.聯系自己的生活,進一步體會親情的內涵。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朱自清通過對父親的背影在特定環境下的幾個細節描寫,刻畫了父親頹唐的老境和“我”對父親的眷戀之情作者“誠實”的寫作使文章真實可感,觸人心弦,讀之潸然淚下;語言樸實,意蘊深厚,“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的美學風格,深深打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教學中,宜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采用朗讀、研讀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有感情的誦讀以及對文章重點詞句的分析,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感受濃濃的人間親情。
三、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你平時注意過別人的背影嗎?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著名的紀實散文,作為語文材料的傳統篇目,它感動了很多很多讀者,因為它寫出了人世間至深至誠的父子之愛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品味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二)整體感知(自主學習)
1.朗讀課文,進一步體驗作品的情感。
2.討論交流針對閱讀中不理解的地方,如某些詞語、句子等,提出疑問梳理篩選,將學生比較關注的、較有價值的問題找出來,共同解決。
(三)研讀課文
1.在寫父子離別之前,作者還交代了隨父奔喪、家境衰敗、父親到南京謀事等內容,從中可見父親當時怎樣的處境和心情?這對寫“背影”有什么作用?
2.文中四次寫到“背影”,組織討論,體會關鍵詞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討論:文章寫了幾次背影?哪次寫得最具體、細膩?在這次描寫中,哪些詞語用得好?為什么?
明確:(1)①難忘背影②刻畫背影③惜別背影④再現背影
(2)(提示:找動詞、形容詞)如:“探”表明父親胖動作不靈便,下鐵道小心翼翼;“攀”既寫出了月臺的高度,又可以想象到父親爬月臺的吃力;“縮”:兩腳無處可蹬,把怎樣爬寫得更細致;“肥胖的身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把父親爬月臺是的艱難動作,寫得栩栩如生。
(3)有感情地朗讀第六段,體會作者在樸實、細膩的敘述中所蘊涵的深情。
3.找出父親送兒子上車過程中說的四句話,并體會它們的含義。
4.文章除了寫父親外,還寫了自己的感受,作者是通過什么細節表現出來的?你認為作者當時的心情怎樣?表現出怎樣的感情?
睹家境、想父母———悲哀
望父買橘———感激淚(體貼父親)
父子離別———不舍
再現背影———傷心
以上問題,讓學生探究,教師歸納。
5.根據以上對課文的分析理解,你能具體說說這是一種怎樣的“父子情”嗎?
提示:父親疼愛兒子,兒子體貼父親。
6、朗讀最后一段,體會作者對父親的懷念之情。
(四)品味鑒賞(探究學習)
1.本文語言平淡中蘊涵深情,請從文中找出兩個句子加以品味。
2.課文寫作者一見父親的背影就流淚,為什么?
3.文末作者再次寫到父親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4.朗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5.仔細觀察課文彩頁中羅中立的油畫《父親》,說說畫中的“父親”給你留下了怎樣地印象(拓展)
(五)拓展延伸與作業
課后練習一、二題
我在教《背影》這一課時,發現學生對“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的父親背影,對于從中折射出的深沉博大的親情,學生并不能深切體會,可能由于離學生的生活相距太遠,也可能是由于他們平時生活中對于親情體察得不夠敏銳,因此感受得不夠真切,解讀得不夠深入其實,在教學中英更加注重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敏銳觀察,深入思考。
朱自清《背影》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復述、朗誦和分析,感悟文中深深洋溢的父子之情。
2、賞析關鍵字詞,學習作者樸實又包含深情的語言表達。
3、學習作者攝取精彩片段構思的方式,即以小見大法。
教學重點:走進文本感悟文中的父子深情。
教學難點:賞析并學習作者樸實又深情的語言
教學過程:
1、導入:《甜甜的泥土》中母親用執著的愛融化了雪土下的糖果,《我的母親》中母親用嚴厲而溫潤的愛促我成長……但家庭的溫情中除了母愛還有一種愛,它深沉、厚重也不乏細膩,那,就是父愛。
朱自清先生曾這樣說;“父愛是一條細細的無聲流淌著的河流。”今天,我們就隨同作者,走近他的父親,去感受父親心窩里的那份溫情。
2、“憶父親的事”:
請同學復述文章中提到了關于父親的那幾件事。(失業奔喪、車站送別、執意買桔、臨終書信。點評時緊扣復述的要求)
3、“憶父親的行”:
“父愛是一條細細的無聲流淌著的河流”,所以父親父親更多用的是無聲的語言在表達著他的情愿。請同學們通讀全文,選擇文中一兩處父親最讓你感動的動作和大家一起分享。
①蹣跚地走、慢慢探、穿過鐵道,爬上月臺、用兩手攀著、兩腳再向上縮
②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
③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坐位
④將桔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撲撲衣上的泥土
用情朗誦這些文字。
4、“憶父親的話”:
父親的愛是無聲的,但并非無言的。請細細體會文中父親那幾句不多的話語,你能從中體會出父親的怎樣愛?
①“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②“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③“我買幾個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④“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⑤“進去吧,里邊沒人。
⑥“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用情朗誦這些語言。
5、“悟父親的情”:請根據你對父親言行的理解,走進父親的內心世界。
6、總結和拓展
動人的親情不僅洋溢在文字中,也常伴在我們的生活中。請你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敘寫一段文字。
要求:
1、緊扣親情,內容真實
2、從截取小的生活片段入手進行創作
3、在樸素的動作和語言描寫中傳遞真情
朱自清《背影》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朱自清巧妙地截取父親不平常境況下的背影,刻畫了老境頹唐、愛子如命的慈父形象,淋漓盡致地表達了父子之間的深情至愛。全文內容真實可感,觸人心弦,讀之使人潸然淚下。語言樸實,意蘊深厚,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的語言風格,深深地打動著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教學中,教師應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采用朗讀、研讀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有感情的誦讀以及對文章重點段落的研讀,重點詞句的分析,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深刻感受文中蘊含的至愛親情.
學情分析:
對于初中八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接觸到的記敘性散文并不多,領會散文的能力是不強的。尤其我們農村的學生,多數學生缺乏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在思想情感上,當代中學生很多又是獨生子女,養尊處優,對于生活的體驗,他們在很大程度上還仍然是生在福中難知福。因此,本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是難點,教學中不能停留于課堂,而要引領學生走出課文,感受生活,感恩父母,點亮人生。
教學目標:
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深入領會文中的父子情深。
研讀課文,學習本文獨具匠心的傳情藝術和精巧的構思技巧。
培養學生珍視親情的傳統美德,增進學生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配樂朗誦、投影儀
教學方法: 誦讀法、多媒體教學輔助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情境導入
播放劉和剛演唱的歌曲《父親》,以感人的畫面和音樂導入課文。
其實,陪伴我們一生、如陽光一樣照亮了我們生命的愛,不僅僅來自母親,還來自我們的父親。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歌頌父愛的著名篇章《背影》。此文的作者是現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
二、走近作者.
(學生先說說自己對朱自清的了解,加以點評后屏幕顯示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省揚州市人。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著有散文集《歐游雜記》,詩集《蹤跡》等。我們在去年學過他的散文名篇《春》,其散文代表作品還有《匆匆》、《荷塘月色》、《綠》等
朱自清先生像
三、整體感知(自主學習,重視激勵)
欣賞《背影》配樂朗誦、同時出示自學提綱.
圈點勾畫生字詞,借助課后注釋和手中的工具書自主掃清本文的文字障礙。
本文幾次寫到背影? 哪一次背影寫得最具體、最感人? 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
學法提示:
(1)整體感知以自主解決問題為主,有疑難才加以互助解決.
(2)針對學生自學的展示情況,適時進行點撥或點評.
本文四次寫到背影。 第二次背影寫得最具體、最感人。
第一次在開頭,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車站送別時,父親去買橘子的背影。
第三次在車門話別,望著父親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群里。
第四次在結尾,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四、重點研讀(合作學習,關注參與)
(一)有表情的朗讀第6段.
學法指導:
小組討論.看誰最能讀出父子之間的至愛親情來.
(2)小組展示.推薦一個讀得最好的來參與齊讀,比一比哪一組推薦的人讀得最好。
(3)加以點評。(提示:可以從語調、語速、重音等方面來點評)。
(二).著重理解第6段.
1.作者抓住望父買橘場景,刻畫了一個怎樣的背影?
學法提示:
(1)細讀第6段,注意從父親的穿戴,走路的動作、神態等方面去領會.
(2)小組交流,推薦最滿意的答案參與展示.
(3)適時點撥、點評
父親的穿戴:黑、深青色(這是一個如此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勢:蹣 跚(這是一個如此難堪的背影!)
爬月臺動作:攀、縮、傾(這是一個如此艱難的背影!)
(2)作者把望父買橘的背影描繪得如此詳細具體,其用意在哪里?
點評后屏幕顯示:
其用意在通過具體描繪父親行動的艱難,突出表現父親的愛子情深。
五、拓展提升.(創新學習,注重引領)
1.作者望見父親買橘子的背影,為什么會如此傷心落淚?
教師引領:
(1)提醒學生朗讀課文2.3段,看一看當時是怎樣的背景。
(2)注意在段落中找出下列語句.
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
討論交流,小組展示.
點撥、點評.
父親為承擔家庭的重擔在掙扎。失去親人,父親的內心是悲痛的;失業、借債的境況更使他內心充滿憂愁;老境頹唐,步履蹣跚,愛子如命卻爬過月臺為兒子買橘子。此情此景,作者內心有說不出的感動,有說不出的酸楚,有說不出的傷心。因而會如此傷心落淚。
2.作者截取背影這個角度來寫,好在哪里?
教師引領:
(1)作者截取背影這個角度來寫,其微妙之處是多方面的.
同學們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從材料組織,結構安排,主題表現,感情基調,藝術創新等多個方面去探討。
(2)小組討論、交流、展示.
(3)有針對性地點評后屏幕顯示:
a.從內容上說,截取背影這個角度來寫,既符合父子相別的實情,有最能表現骨肉相別肝腸寸斷的感情,讓文章充滿悲酸的情調。
b.從結構上來說,以背影為線索組織材料,用背影貫穿全文,使文章前后呼應,結構井嚴,通過一次次的背影描繪,一步步地表現了父子情深的主題。
c.從藝術創新來說,給人以生動,新穎的感受。這種巧妙地截取不平常的背景下的獨特畫面,淋漓盡致地表達感情的構思寫作技巧值得我們好好借鑒。
朱自清《背影》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背影》是語文版教材(八年級下)第一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是朱自清先生寫于1925年10月的一篇回憶性記敘散文。文章深刻的表現了父親的愛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背影是全文描寫的焦點,也是敘事的線索。作者除了對背影作了筆酣墨暢的細致描寫外,還以背影為中心,安排了許多精彩的襯托和鋪墊。《背影》無論記人、敘事、抒情都十分平實,語言淳樸自然,毫無矯揉造作之處,卻打動了幾代讀者的心。在一個平凡、樸素的背影上刻下了兩個質樸而深沉的大字“父愛”。而這一主題的表達在物質充裕的今天,無論對我們還是學生都具有極其現實的教育意義。
教學依據:
《背影》是一篇家喻戶曉的名篇,作者以洗盡鉛華的質樸演繹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義:親情、孝道與感恩。新課標中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因此,我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強調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得到審美愉悅和道德情感的熏陶。
教學理念: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的平等對話。
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該課的特點以及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走近作者,認識生字、生詞。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點展示人物心靈的寫作方法;散文的特點及散文的選材。
能力目標:學習在平實的敘述、抒情中蘊藏著的極為精巧的構思;關鍵語句含義的理解。
情感目標:,認真體會文中所表現的父子之間的深厚的感情,理解語文與家庭生活的關系。
教學重點:
背影是全文描寫的焦點,但背影不僅是父親的形與行;要深刻理解父親的愛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不能不顧及父親所說的話。因此,我把父親的形、行、言作為相互聯系的整體進行分析并以此為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還要求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把握文章結構。初二學生,他們的閱讀范圍還不是很廣,掌握的閱讀技巧不是很多。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點展示人物心靈的寫作方法;如何理解文中父親那個不怎么優美的背影?學生還無能為力。因此,我把此當作本文的教學難點。
學情分析:
學生受年齡和閱歷的限制對親情的理解遠不如作者深刻,教學過程中需加大感性教育。
教學策略及手段:
1、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置學生于現實的閱讀情境中,教會學生質疑、解疑、探究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教師設計對課文閱讀過程起主導作用、支撐作用的問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討論,有所感悟,受到熏陶,獲得啟迪。
3、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有利于本課學習的環境,讓學生在
在教學過程中受到愛的熏陶,感受摯愛親情從而實現愛的傳遞。
教學過程:
一、導入:(運用多媒體播放歌曲《父親》)一首熟悉的老歌讓我們想起了自己的父親,那些默默操勞,默默關心我們的父親。那是怎樣讓人心動的一份父愛呀。今天讓我們帶著這份感動再來欣賞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它曾以質樸的語言,真摯的親情感動了幾代人。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板書《背影》)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情感,創設有利于本課學習的氛圍。
二、解題:
1、作者簡介:(略)
2、寫作背景:(略)(多媒體出示作者行蹤簡圖:北京——徐州——揚州——南京——浦口)
設計意圖:便于學生理解課文2、3段的內容,更好的渲染閱讀情境。
三、朗讀訓練:
1、聽錄音朗讀(選一段節奏舒緩情調感傷的音樂)
要求:將那些自己讀不準的字標出記號;將自己不能理解的詞語框出來
2、檢查課前預習情況
給加點的字注音(出示課件)
奔喪差使狼藉簌簌妥貼躊躇迂蹣跚箸拭瑣屑晶瑩
3、配樂朗讀
可以分為四個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別找不同的小組讀。
設計意圖:掃清字詞障礙,通過配樂朗讀使學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
四、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標注出自己印象最深或自己認為最感人的句子或場面。學生交流,有感情的朗讀標注的內容并說說自己感動的理由。(教師在學生郎多過程中利用多媒體為學生配樂并播放課件中準備好的部分畫面)
2、討論:這篇文章表現了父子之間什么樣的感情?
設計意圖: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整體感知和概括能力。
五、學習探究,研讀課文: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
1、背影作為全文的焦點和線索在穩中出現了幾次?哪次寫得最具體細膩?這次描寫中哪些詞語用的好?為什么?(提示:找出四次背影描寫,及第六自然段的動詞和形容詞。)
2、配樂朗讀,飽含深情的朗讀第六段,體會作者在樸實細膩的敘述中所蘊含的深情。
設計意圖:學習本文抓住某一事物的聚焦點展示人物心靈的手法,通過找關鍵詞體會文章樸實細膩的敘述中所飽含的深情。突破教學難點。
3、再讀課文,思考:
(1)文中作者圍繞背影還組織了哪些材料?(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了解2、3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體會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2)送別過程中父親說了幾句話?這幾句話有什么特點和含義?(小組活動,各組代表發言)
(3)文章出了寫父親,還寫了作者的感受,作者通過什么細節表現出來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4)學生用低沉舒緩的語調配樂齊讀項關于語句。教師配以相應的多媒體畫面。
設計意圖:把父親的形、行、言作為互相聯系的整體進行分析,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突出教學重點。
六、拓展延伸:
1、結合對課文的理解,以“父親我想對你說:”開頭,幫助作者把內心的情感表達出來。
設計意圖:結合課文設題,引發學生思考,達到閱讀延伸的目的。
2、世上有一部永遠寫不完的書,那便是父母。度過了人生十三四個春秋的你們一定留下了許多回味綿長的、令人百讀不厭的愛的細節。請你打開思維的閘門,盡情地回想,捕捉閃光的瞬間,說說自己的父親或母親。
設計意圖:體會真摯的親情,理解語文與家庭生活的關系。
七、作業:
結合本節內容以“親情”為話題,完成一段200字左右的細節描寫。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通過樸實細膩的描寫表現人物心靈的寫作能力。
朱自清《背影》教案 篇5
本文是作者追憶八年前的事。作者當時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念書,得知祖母去世,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喪事完畢,父親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書,父子在浦口惜別。
一、課文導入
1、欣賞歌曲《父親母親》
2、談話引入:有一首歌謠這么唱: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世上只有媽媽好,沒媽的孩子像棵草……的確,從小到大,母親給了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母愛,是我們生命里最和煦的春風。其實,陪伴我們一生、如陽光一樣照亮了我們生命的愛,不僅僅來自母親,還來自我們的父親。父親,給予我們的是一種深沉厚重的愛,這就是父愛。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歌頌父愛的著名篇章——《背影》。它的作者是著名愛國學者朱自清。
二、作者介紹
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生于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紹興。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于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朱自清祖父朱則余,號菊坡,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東海縣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朱鴻鈞由東海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兩年后,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
三、檢查預習
1、課文主要敘述了什么事情?
2、課文中令你最為感動的是什么?
3、全文有幾次提到“背影”?請將它們找出來并完成下列表格。
4、全文有幾次提到“我”流淚?請將它們找出來并完成下列表格。
四、分小組朗讀課文,討論完成上述表格。
1、小組朗讀課文,討論填表。
2、師生交流。
關于表格一:全文共有四次提到“背影”。四次描寫“背影”,首尾兩次是虛寫,中間兩次是實寫。文章著重描寫的是第三次。
教師小結:明確本文線索及其作用:從剛才討論可以看出,“背影”是貫穿全文始終的線索:開頭設疑——點出背影,望父買橘——刻畫背影,父子分手——惜別背影,結尾思念——再現背影,這樣就以“背影”為線索把各部分內容組織起來,表達了作者的感情,同時反復照應了標題。
關于表格二:全文共有四次提到“我”流淚。那么,“我”流淚是因為什么原因呢?
一般來說,可以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①對父親的感激:父親不顧年事已高、行動不便,為“我”穿鐵道、爬月臺買橘子;
②對父親的理解:父親不放心茶房,親往為“我”送行,干叮嚀萬囑咐,不厭其煩,表現出中老年人的“迂”,這都是對兒子的憐愛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③對父親艱難生活的同情:買橘子時的瞞跚艱難,一下子引發“我”的聯想,家庭生活的重壓何時才能解除,父親的這種艱難還得延續支撐;
④對父親未來生活的憂慮:父親漸顯老態,但還得繼續生存掙扎以維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計,今后他又怎樣生活,從身體到心理的逐漸變化,做兒子的又能幫助多少呢?
⑤對自己誤解乃至責怪父親的深深懺悔:對父親特殊時刻所表現出的照顧關心,不僅不領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棄,但當為自己艱難買橘的過程特別是“背影”映現,自己終于內疚、愧悔,無聲的譴責,借助有形的“淚水”表現了出來。
教師簡單小結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五、學生再讀課文,感受文中的父子情深。
朱自清《背影》教案 篇6
作 業 導航
1.揣摩關鍵詞句的含義,體會平實的動詞所反映的思想感情
2.四次“背影”各自不同的作用
3.充分理解崇高的父愛
一、基礎部分
1.下邊加點字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a.瑣屑(xiè) 簌簌(sù) 行李(xínɡ ) 頗(pō)
b.喪事(sān) 賦閑(fù) 揀定(jiǎn) 迂(yū)
c.妥帖(tiē) 典質(zhí) 柵欄(shān) 攀(bān)
d.游逛(ɡuànɡ) 狼藉(jiè) 頹唐(tū) 攙(chān)
2.錯別字最多的一項是( )
a.他在三囑付茶房,甚是仔細。
b.他待我斬斬不同往日。
c.我最不能妄記的是他的背影。
d.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廢事些。
3.選出加點詞運用正確的一項( )
a.湖水明凈如鏡,毫不狼藉。
b.他腿有點毛病,走路很躊躇。
c.有人說90年代的青年是頹唐的一代,你同意這種說法嗎?
d.對面的老大爺蹣跚地走來。
4.對下列句子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那時真是太聰明了!(表現對“我”當時不理解父親的自責)
b.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表現了父子相互體諒和照顧,尤其是父親對兒子的深切關懷)
c.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父親想替兒子做的事已做到了,盡管人很累,他心里覺得踏實)
d.“進去吧,里面沒人。”(與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相呼應,表現父親對社會世態的不滿和無奈)
閱讀下文,做5~9題。
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著上面,兩腳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兒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 )了。
5.文中括號內應填入的動詞恰當的是( )
a.吊 縮 拉 來 b.攀 勾 攙 疏
c.攀 縮 攙 來 d.吊 勾 扶 攙
6.作者著力刻畫了父親怎樣一個“背影”?
7.全文以“背影”為主線,組織了全篇結構。“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語段中出現的“背影”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對的打“√”,錯的打“×”。
(1)開頭點題,引起下文,略寫。(第一次)( )
(2)對“背影”的動態進行補充,深化主題,略寫。(第二次)( )
(3)集中刻畫,把情節推向高潮,詳寫。(第三次)( )
(4)照應開頭,引人回味,增加感情的深度。(第四次)( )
8.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9.結合文段談一談,當面臨與父親的一次較長久的離別時,你是否會流下眼淚。
二、提高部分
閱讀下文,完成10~14題。
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親面前,仰著臉問:“媽媽,你到底為什么愛我?”母親放下針線,用她的面頰,抵住我的前額,溫柔地,不遲疑地說:“不為什么——只因為你是我的女兒!”
小朋友!我不信世界上還有人能說這句話!“不為什么”這四個字,從她口里說出來,何等剛決,何等無回旋!她愛我,不是因為我是“冰心”,或是其他人世間的一切虛偽的稱呼和名字!她的愛是不附帶任何條件的,惟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兒。總之,她的愛,是屏除一切,拂拭一切,層層地揮開我前后左右所蒙罩的,使我成為“今我”的原素,而直接的來愛我的自身。
她的愛不但包圍我,而且普遍地包圍著一切愛我的人;而且因著愛我,她也愛天下的兒女,她也愛天下的母親。小朋友!告訴你一句小孩子以為是極[],而大人們以為是極高深的話:“世界便是這樣的建造起來的!”
10.第三段中[ ]處,應填入的詞語是( )
a.明顯 b.淺顯 c.明確 d.顯明
11.第一段中的“不遲疑”與第二段中的哪句相呼應?
12.文中畫線句子說明母愛的特點是( )
a.溫馨 b.無私 c.博大 d.深沉
13.第二段中母親愛的是“我的自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中句子回答)
14.給文章加一個小標題。
三、試一試
15.在下文橫線上填一句話,既曲折批評售貨員的夸大其辭,又表達自己對鞋的質量的懷疑。
售貨員說:“先生,買雙皮鞋吧。它的壽命將和您一樣長。”
顧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1.a(b.“sān”改為“sānɡ”;c.“zhí”改為“zhì”, “shān”改為“zhà”,“bān”改為“pān”;d“jiè”改為“jí”,“tū”改為“tuí”)
2.a(a.“在”改為“再”,“付”改為“咐”;b.“斬”改為“漸”;c.“妄”改為“忘”;d.“廢”改為“費”)
3.d 4.d 5.c
6.父親為我買橘子時艱難爬過月臺臺階的背影。
7.(1)√ (2)× (3)× (4)√
8.通過對父親去買橘子時背影的描寫和分別后背影的描寫,表現了父子相憐相愛的真摯感情。
9.略(本題屬開放性題目,學生只要談出自己對父子之情深切的感受即可)
二、10.b
11.何等剛決,何等無回旋。
12.bc
13.她的愛不附帶任何條件,惟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兒
14.母愛(本文作者是冰心)
三、15.我可不相信我會死得這么快!(本題屬發散性思維的題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朱自清《背影》教案 篇7
這篇文章把父親的背影作為主腦。父親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見的,現在寫的卻是使作者非常感動的那一個背影,并不是平時看見的。那么,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看見那一個背影,當然非交代明白不可。這篇文章先要敘明父親和作者同到南京,父親親自送作者到火車上,就是為此。
有一層可以注意:父子兩個到了南京,耽擱了一天,第二天渡江上車,也有大半天的時間,難道除了寫出來的一些事情以外,再沒有旁的事情嗎?那一定有的,被朋友約去游逛不就是事情嗎?然而只用一句話帶過,并不把游逛的詳細情形寫出來,又是什么緣故?緣故很容易明白:游逛的事情和父親的背影沒有關系,所以不用寫,凡是和父親的背影沒有關系的事情都不用寫,凡是寫出來的事情都和父親的背影有關系。
這篇里敘述看見父親的背影而非常感動,計有兩回:一回在父親去買橘子,爬上那邊月臺的時候;一回在父親下車走去,混入來往的人群里頭的時候。前一回把父親的背影仔細描寫:他身上穿什么衣服,他怎樣走到鐵道邊,穿過鐵道,爬上那邊月臺,都依照當時眼見的寫出來。在眼見這個背影的當兒,作者一定想到父親不肯讓自己去買橘子,仍舊是把自己當小孩看待,這和以前的不放心讓茶房送,定要他親自來送,以及他的忙著照看行李,和腳夫講價錢,囑托車上的茶房好好照應他的兒子等等行為是一貫的,中間含蓄一股愛惜兒子的深情。作者又一定想到父親為著愛惜兒子,情愿在鐵道兩邊爬上爬下,做一種幾乎不能勝任的工作,這真是除了永遠感激以外再沒有什么可說的事情。以上這些意思當然可以寫在文章里頭,但是不寫也一樣,讀者看了前面的敘述以及對于背影的描寫,已經能夠領會到這些意思了。說話要沒有多余的話,作文要沒有多余的文句。既然讀者自能領會到,那么明白寫下反而是多余的了,所以作者不寫,只寫了自己流淚完事。后一回提到父親的背影并不描寫,只說“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這一個消失在人群里頭的背影是愛惜他的兒子無微不至的,是叮嚀再三舍不得和他的兒子分別的。但是現在不得不“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去了,做兒子的想到這里自然起一種莫名其妙的心緒,也說不清是悲酸還是惆悵。和前面所說的理由相同,這些意思也是讀者能夠領會到的,所以作者不寫,只寫了“我的眼淚又來了”完事。
到這里,全篇的主旨可以明白了。讀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讀。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就是把父親的背影作為敘述的主腦,從其間傳出父親愛惜兒子的一股深情。
文章里記載父親的話只有四處,都非常簡單。并不是在分別的那一天,父親只說了這幾句簡單的話,只因這幾句簡單的話都是深情的流露,所以作者特地記載下來。在作者再三勸父親不必親自送去的當兒,父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在到了車上,作者請父親回去的當兒,父親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在買來了橘子將要下車的當兒,父親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在走了幾步回過頭來的當兒,父親說:“進去吧,里邊沒人。”這里頭含蓄著多少憐惜、體貼、依依不舍的意思,誰都辨別得出。我們讀到這幾句話,不但感到了這些意思,還仿佛聽見了那位父親當時的聲音。
其次要說到敘述動作的地方。敘述一個人的動作當然先得看清楚他的動作。如不看清楚,憑什么來敘述呢?既然看清楚了,還得選用最適當的話寫出來,這才能使讀者讀了之后,宛如看見了這些動作。這篇里敘述父親去買橘子,從走過去到回到車上來,動作很繁復。作者所選用的話都很適當,排列又有條理,使我們在宛如看見了這些動作以外,還覺得那位父親真做了一番艱難而愉快的工作。還有,所有敘述動作的地方都是實寫,惟有附加在“撲撲衣上的泥土”以下的“心里很輕松似的”一語,是作者眼光里看出來的,是虛寫。這一語很有關系,把上面的“撲撲衣上的泥土”的動作,襯托得非常生動,而且把父親情愿去做這一番艱難工作的心情完全點明白了。
有幾處地方是作者說明自己的意思的:在敘述父親要親自去送的當兒,就說自己“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了;在敘述父親和腳夫講價錢的當兒,就說自己“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在敘述父親鄭重叮囑車上茶房的當兒,就說自己“心里暗笑他的迂”。這些都有襯托的作用,可以見到父親始終把作者看做一個還得保護的孩子,所以隨時隨地給他周妥地照顧著。至于“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那時真是太聰明了”,那是事后省悟過來的時候作者責備自己的意思。“聰明過分”,“太聰明了”,換一句話說就是“一點也不聰明”。為什么一點也不聰明?因為當時只知道批評父親的行為而不能夠體貼父親的心情。
這篇文章通體干凈,沒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多讀幾遍,自然有數。如果讀得合乎自然語調,人家聽了一定很滿足很愉快,因為他聽見了一番最精粹的說話。
(摘自《文章例話》)
朱自清《背影》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1、有感情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體會洋溢在字里行間的人間至情。
2、學習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征展示人物心靈的寫法。
3、品味文章寓深情與質樸的語言特色。
4、體會本文所表現的父子清深,培養自己憐愛長輩、憐愛他人的感情。
學習過程:
前置作業
1、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蘇省揚州人, 、 、學者、 。《背影》是 散文。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交卸( ) 奔喪( ) 橘子( )
晶瑩( ) 迂腐( ) 瑣屑( )
柵欄( ) 差使( ) 照看行李( )
3、結合語境解釋下列詞語:
狼籍: 躊躇:
觸目傷懷: 蹣跚:
自已: 頹唐:
課堂探究[
1、朗讀課文(以小組為單位分段朗讀,比比小組內誰讀的最好)
2、文中一共寫了父親幾次背影?請在文中標注出來。說說作者主要寫哪次背影呢?
3、本文是通過我與父親在車站離別,表現父親愛子之情的,文章的2、3語段與此有什么聯系呢?
4、作者善于在敘事和描寫中抓住最能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語言或動作,用平易樸實的語言去表達人物的真情實感。文章中有很多處體現了這樣的特色,請同學們以文中父親所說的四句話為例,談談自己的體會。(即什么話表現了什么樣的情感)。
當堂檢測
一、讀寫訓練
1、請你回憶一下日常生活中父母對你的哪些細節,可以看出他們濃濃的愛,寫出來我們一起分享。
2、根據你對父愛的理解,仿寫練習:
(1)、父愛如傘,為你遮風擋雨;父愛如雨,為你濯洗心靈;
, 。
(2)、父愛是一縷陽光,讓你的心靈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溫暖如春;父愛是一泓清泉,讓你的情感即使蒙上歲月的風塵依然純潔明凈:
, 。
二、達標檢測
1、書寫完全正確的( )
a.悲哀 衰弱 妥帖 諸多 b.慘淡 蹤跡 柵欄 鉤留
c.晶螢 交御 奔喪 狼藉 d.虧空 賦閑 謀事 躊蝫
2、選出加粗字解釋完全正確的一組( )
a.變賣典質(抵押)妥貼(恰當,合適)b.舉箸提筆(筷子)觸目傷懷(心)
c.瑣屑(細小而繁多)家中光景(時光)d.頹唐(失敗的樣子)自已(控制,抑制住)
3、遷移過關
玉蘭花的記憶 盧 瑋
①不記得從什么時候起,每當我家院子里的玉蘭花散放出清遠的香味時,總有認識或不認識的鄰人,專程前來要花。
②玉蘭花樹約有兩層半的樓房高。自我有記憶起,便有花香。父親總是起個大早,趁花含苞時便給摘下。他把較細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狀,以輔助摘花。有時他親自爬上樹去摘,身手矯健。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別裝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保鮮,一有鄰人聞香駐足,便可以方便相贈。
③當然,父親一定會留下枝頭上那些用手可以夠得到的花,讓前來感染香氣的鄰居,也可以得到在綠陰中尋一抹清幽的樂趣。
④念小學時,家人總要在我的書包里放些玉蘭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損及象牙白的花瓣。然后再三叮嚀,送給老師和同學。有時自己懶惰貪玩,便忘了。經常是老師提醒:“我又聞到花香哦。”我才猛然記起。
⑤常常在送給老師后,玉蘭花就所剩無幾了,所以當同學向我要時,就顯窘促,只好從親近的同學開始送;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給省下來了。這時想來,真自覺小家子氣。
⑥那時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因為我總是喜歡花的姿態,遠遠勝過它的香氣。直到漸漸長大,才稍稍明了這是一種喜悅心情。二十幾年前,物資并不豐富,用香水的人當然不多。能在夏日清早感染一身香氣,并持續整天,的確令人喜悅。在要花的過程中,即使不認識的人也能透過花間說家常,增進友誼。真是情趣無限!
⑦而父親趕早摘花,想到會有許多人喜歡他種的花,并盤算著不知今天的花夠不夠時,這份可以與人分享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啊。尤其某個有晨曦的夏天清早,當我看見父親摘下一朵沾露的玉蘭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親的耳際,順手理理母親的頭發時,我被這般美麗的父母深深感動。
⑧我恍然大悟。原來,母親身上的花影飄香,皆是父親每天親手插上去的。對父親而言,這也許是極自然不過的一個舉止,但躍入我眼里,卻是溫柔萬分。我很難明確地描述出這份感動,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種感覺真的很好。
⑨對玉蘭花我有很特別的記憶。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畫一痕,以志成長;也曾和姐姐爬坐上樹枝,吃著西瓜,享受風的搖擺。但這都只不過是父親無形中帶給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啟示。
1、文章第②③段具體描寫了父親摘花的過程,表現了父親怎樣的性格特點?
答:
2、文章第④段中的“再三叮嚀”除了表現家人怕我忘記外,還表現了什么?
答:
3、文章第⑥段說小小的玉蘭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請結合這段文字說說“魅力”表現在哪兩個方面。
答:
4、請結合第⑦段中父親給母親插花這一細節,分析“我”深深感動的原因。
答:
5、文章最后一段中加點的“這”指代什么?請結合這段文字概括說說父親帶給“我”的“啟示”有哪些。
答案:
1、慷慨大方,熱情助人(助人為樂)
2、表現了家人心靈的美麗
3、香氣能令人喜悅,在要花送花過程中增進友誼。
4、父親者一舉止反映了父親對母親的溫柔恩愛。
5、①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畫一痕,以志成長;也曾和姐姐爬坐上樹枝,吃著西瓜,享受風的搖擺。②對人要有愛心。
朱自清《背影》教案 篇9
廣東省吳川市第一中學 余 迅
我今天所說課的篇目是《背影》,它是人教版九年義務初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
一、新大綱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要求
新大綱對現代文閱讀教學的要求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一、訓練學生閱讀一般的現代文,能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和作用,理解思想內容和思路,了解基本的寫法,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二、使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基本課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三、初步學習各種閱讀方法。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能力訓練”的“閱讀訓練”項中特別強調了“整體感知課文的大致內容”“從課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欣賞課文中優美精辟的語句”“用普通話正確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用圈點批注的方法精讀課文”等等。
二、課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作品采用記實的手法,通過一個特定的角度棗背影去寫父子之間在那特殊的社會背景之下的相愛相憐的感情。寫得真摯而動人。此文在新教材中編入第一冊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從編者意圖來看,顯然出于以下幾種考慮:
1、通過此文去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生活,關注父母的生活與情感。因為新教材的第一冊的編輯思想是根據反映生活的內容編排。第一單元即家庭生活,其中第一課《這不是一顆流星》是寫祖孫關系,第二課《羚羊木雕》是表現同輩的朋友關系,此課反映父子關系,而第四課《散步》表現的是整個家庭之間的關系,由此可見,教材編輯的意圖是要示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認識和反映家庭成員之間的美好的情感。
2、訓練學生整體上學習與運用語文的能力,編者將此文的訓練重點之一定為“中心與段落的關系”,意在訓練學生理解作者如何根據中心去安排段落的能力。
3、新教材注意到了第一冊的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注意到與小學的銜接,另一方面注重第一冊教材的學習在整個中學語文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強調語文學法的指導、最基礎的語文能力的形成與良好語文習慣的培養。這三方面的要求是體現在每一篇課文的教學當中的。
三、學生情況分析
我班乃至我校的學生語文基礎差,特別體現在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與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背影》這篇文章反映的畢竟是成年人尤而且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情感,因而較為深沉,其中最大的特點“淡淡的憂愁”是很難讓這些剛上初一的學生真正的領會。根據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對這樣一些內容進行大膽的舍棄,在課堂上不做要求。
四、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我將此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
1、訓練用普通話正確朗讀的能力學習圈點批注的讀書方法
2、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3、體會中心與段落層次的關系
4、通過學習課文引導學生觀察父母的生活與情感,主動為父母分憂解難
教學重點是目標2、3
課文2、3兩段對于表達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難點
五、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運用
“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葉圣陶語),但教材又是一個很特殊的例子,它與數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個綜合性的復雜性的例子,從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其次,這個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們要將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們還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魚而忘荃,可以說,“言”“荃”更為重要。
“整體閱讀,以語言訓練為主”是我上這節課的指導思想,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主要體現這一點,在處理教材時,先讓學生通過聽讀、朗讀等方式從整體上進行充分的感知,并對重要的字詞進行訓練;再對文章的大致內容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之上,進行重點文段的閱讀訓練,著重訓練詞語的運用和關鍵語句的理解。最后對“中心與段落的關系”進行領會與分析。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用圈點批注、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
為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投影,播放錄音等媒體。
六、學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對于我們的學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顯得異常的重要,這是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因此,本課十分注重以下四點
1、用普通話正確地朗讀
2、學習使用圈點批注的方法
3、對基本語料的積累
4、根據間接經驗學習感受生活
七、教學過程設計
本課教學時數擬為二個課時
第一課時
第一課時的教學要點有:聽讀、朗讀訓練,語匯積累,圈點批注與整體閱讀,文章大致內容的理解與把握。具體為以下幾個環節:
一、導入,激發情感,創設氛圍
提問:
1、在你的生活中誰最令你感動,最令你感動的是什么?
2、而在我們今天所學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的《背影》中誰是令他最感動的人呢?而最令他感動的又是什么呢?
(第一問的設計體現語文與學生生活的聯系,讓學生由生活中的具體形象出發;第二問旨在激起學生的閱讀需要,同時,也體現了對預習的要求)
二、朗讀訓練
1、聽錄音朗讀(選一段節奏舒緩情調感傷的音樂)
要求:將那些自己讀不準的字標出記號;將自己不能理解的詞語框出來
2、正音練習(幻燈出示,見附一)
教師對這些詞領讀兩遍
3、朗讀
1、2段一組同學讀,3、4段二組同學讀,5段全班同學讀,6段三組同學讀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我們學生最薄弱的也是這一點,是順其自然,還是切實去改變,我選擇后者,初一時期是訓練朗讀的關鍵時期,如果此時不加以強化,到了高年級再去補已經很難有成效,心理學認為人發展某種能力具有關鍵期,朗讀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就在小學和初中階段。根據學生實際,初一第一學期朗讀要求為正確,對一些學生讀不準的詞語,采用英語學習中學單詞的方法,教師進行領讀。)
三、圈點批注與整體閱讀訓練
1、閱讀全文,用規定符號進行圈點批注
批注要點
1)、詞語:不能理解的用橫線,認為用得好的用框框
2)、關鍵語句(或寫得好的語句)用波浪線
3)、有疑問的地方,用括號再加問號
4)、用雙豎線和單豎線劃分文章層次
(這一環節主要用于學習讀書方法,形成不動筆不讀書的習慣,既是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熟悉,又是個種發現式的學習過程,當然畢竟是初一的學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夠有所批注,不論對錯都是可貴的)
2、簡要說說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績好的同學,旨在給其它的同學做出示范,教師可在學生閱讀時巡視,找那些批得較好的同學發言。教師可根據此收集反聵信息)
3、詞匯積累——課堂練習二
(寫完后對照課本,找出寫錯的字并改正)
(詞匯是語言的材料,切實落實,此練習一方面設計聽的能力,一方面練習詞的意義,一方面練習正確書寫,一石三鳥)
4、閱讀嘗試練習(提問討論)
1)“我”與父親最后一次相見是在什么時候?什么地點。
(理解記敘要素)
2)我與父親是在一種怎樣的背景下見面的?從文中找出寫見面的背景的句子。寫出了怎樣的一個背景。
3)文中一共寫了幾個背影?
4)文中一共寫了作者幾次流淚,找出這些語句?
5)對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幾種看法,你認為正確的是,簡要說明理由。
a、表現父親疼愛兒子
b、表現父親的生活艱難和老境頹唐
c、表現兒子體諒父親
d、表現父親憐愛兒子,兒子體諒父親,父子之間的美好親情
(重點討論解決2、5)
(嘗試練習的設計的目的是檢測整體閱讀的效果,同時解決一些次要的目標。提問5的設計可視作是對此課的總結)
四、作業布置
1、將預習提示中的詞語的注音和解釋抄寫在作業本上。(語料的積累,習慣的培養,這類練習表面上看較為機械,但對低年級學生是有效的,所以是必要的)
2、完成課后練習七(不借助其它參考書,做錯沒關系,做在書本上)
3、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的教學要點是重點段落研讀、關鍵語句意義的品讀、理清本文的層次與結構體會中心與段落之間的關系、比較閱讀訓練。如果說第一課時側重于基礎能力和基本習慣,是整體感知課文,那么第二課時主要是突破重點難點、完成主要目標并進行遷移訓練。第一課時的鋪墊,第二課時是發展。
主要教學環節如下:
一、重點研讀第五段(朗讀、討論)
1、上節課我們知道作者一共寫了四個背影,那么作者寫得最詳細的是那一個?朗讀這一段,注意其中的一些詞語,等一下要求大家寫出來。
引導學生研究刪后補出的詞語的含義和作用,教師進行適當的點拔
a、兩個“黑”字
b、三個“布”字
c、“蹣跚”“肥胖”
d、“兩手”“兩腳”
e、不要“向左”兩字行不行,為什么?
2、為什么“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而不是“輕輕的”或是“小心地”?請一位同學表演一下?
3、父親為什么“撲撲身上的泥士,感到很輕松似的”,“似的”二字去掉可不可以?
4、作者為什么看到這個背景“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又為什么趕緊拭干了淚?
5、這一次流淚與第一次流淚有什么不同。與第三次、第四次呢?
三、關鍵語句的品味
1、前面我們通過第五段的閱讀,體會了父親對兒子的一片疼愛之情,那么,文中還有那些句子表現了這種感情?
引導學生分析以下句子,并進行點拔
a、第二段父親說“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b、第三段棗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貼,頗躊躇了一會,終于決定還是送我去。
c、他囑我路上要小心·····
2、作者是否一開始就體會了父親的這種樸實的疼愛之情呢?
3、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有那些語句是互相呼應的?
練習:完成課后練習五
四、總結討論
1、文章的標題改為“我的父親”“浦口別父”好不好,為什么?
2、討論上節課課后練習2、教師板書總結
3、討論中心與段落的關系
a、2、3兩段去掉可不可以,為什么?
b、第四段為什么不詳寫作者在南京與朋友的游逛?
五、比較閱讀訓練:見附四
六、小結
七、作業布置
1、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動過,也許是一次送別,也許是一次談話,也許是一份特殊的禮物,也許是······請你敘述一次讓你讓你最為感動的事。
2、背誦文中描寫父親背影的一節文字。
(著眼于遷移與鞏固)
附一:課堂練習一(幻燈出示)
選擇正確的讀音
差使 交卸
奔喪 迂腐
瑣屑 柵欄
舉箸
附二:課堂練習二
根據教師所說的意思默寫出該詞語
1)不幸的事接二連三地發生
2)奔赴親人的喪事
3)亂七八糟的樣子
4)把自己的財產、衣服出賣和典當出去
5)凄慘暗淡,不景氣
6)有了空閑的時間,指失業在家
7)因為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8)精神不振作
9)細小而繁多的事
10)感情聚積在心里不得發泄
附三:課堂練習三
不看書憑記憶補充下面這段文字中刪去的詞語。
我看見他戴著小帽,穿著大馬褂,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攀在上面,再向上縮;他身子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附四:閱讀課后練習八的文段,完成下列練習
1、這個文段中所描寫背影的語句是,從文中劃出來。這一背影與朱自清在課文中描寫的背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朱文通過父親的“背影”表現了父親對自己的疼愛,最后表達的是一種對父親的思念和老境不好的一種淡淡的憂傷,而此文的結尾兩段表現的是作者對自己 的負疚的心情。
附五、板書設計一
背影
朱自清
圈點批注 字詞、名句、段落層次、疑問
見面的背景 禍不單行 祖母死了,回家奔喪
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失業)家中光景慘淡
開頭
四個背影 去買橘子時
告別時
淚光中的
三次流淚 第一次 見父親,睹家境,想起祖母 悲哀
第二次 見背影 感動
第三次 別父親
第四次 想背影
附六、板書設計二
難忘背影 ——點題
父 家境:禍不單行 父親疼愛兒子
子 描寫背影 別前:細心關照 兒子憐愛父親
情 買橘子: 體貼周到
深 再現背影——思念
注:這是為一個鎮級中學老師所寫的說課稿,學生底子較差!
朱自清《背影》教案 篇10
李茂堂
語文姓“語”,所以我咬文嚼字教《背影》。首先引導同學們補足題目:慘淡家景之下,冬天相別之時,兒子心目中的父親“背影”。接著扣緊五句話兒,四次背影,三處跌宕,兩個“聰明”,一聲長嘆組織教學。
朱自清先生記敘父親說的五句話,平平常常,樸樸實實,不婆婆媽媽,不千叮萬囑,但把一位身處逆境,老態蹣跚的父親愛子之心刻畫的淋漓盡致。抓住這五句話,“緩緩咀嚼一番,便有濃密的滋味從口角流出”。
①“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這是為寬慰簌簌流淚的兒子說的。“如此”二字籠罩了第二段里“死、交卸、禍不單行、狼藉”和第三段里“變賣典質、虧空、喪事、慘淡、賦閑”等詞語的全部內容。但他不向兒子傾訴苦衷,反而寬解兒子,勸兒子“不必難過”,話語短促而有力,心胸豁達而樂觀。為了讓兒子安心求學,父親一肩擔起了接踵而至的災禍。②“不要緊,他們去不好!”這是決心護送兒子過江上火車時說的。“他們”其實是單數,指的是“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但用復數,意思就有了明晰的層次感:別說這個熟識的茶房,就是別的任何人去,都比不上父親啊。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③“我買幾個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這是為了買桔子給兒子在旅途上解渴說的,反映出在人聲嘈雜人群擁擠的情況下替兒子考慮得還是那么周到那么細心。“幾個”不多,但手頭拮據的父親的愛心卻是無價的。④“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這是把桔子交給兒子后,“心里很輕松似的”說的。感嘆號透露出強烈的感情,表面輕松,內心卻蘊藏著對“此地一為別,孤篷萬里征”的兒子牽腸掛肚的思念。⑤“進去吧,里邊沒人。”父親走了幾步又回過頭來叮囑道。“里邊沒人”是說車廂里沒有自家人,是叫兒子進去的原因。但父親不說“里邊沒人,進去吧。”而是把“進去吧”提前說,這反映出父親微妙的心理,首先擔心的是兒子勞累傷感,其次擔心的才是丟東西,但又說得很平淡,不用感嘆號而用句號,表明不是命令式,而是商量的口吻。語調不高昂,態度很懇切,可能正如古詩所說的:“暗中時滴思親淚,只恐思兒淚更多,”這是一種“無話可說的苦”(朱自清語)。
背影在文中出現四次。
第一次開篇點題:“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愛就要直截了當,愛不要華麗包裝。一個副詞“最”表示了印象深刻之極。第二次是具體實寫父親去買桔子的背影:他,黑布小帽,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穿過鐵道,又往那邊月臺上爬去,“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個特寫鏡頭沒有音響,沒有色彩,完全由動作構成:蹣跚地走,慢慢探身,手攀,腳縮,身傾,努力。此時無聲勝有聲。“我的淚很快流下來了”,心靈震顫、熱淚涌出,又急又多,所以“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一位感情豐富,領悟父愛的年青人把激動和感激深深埋在了心里。終于,在黑色的基調上,在晶瑩的淚光中,出現了一抱“朱紅的桔子”。朱紅,象征著熱烈與熱情的火焰,烘暖了讀者的心,沖淡了凄涼慘淡的情調。第三次是父親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著了。這說明父親普通到了極點,與千千萬萬人并無二致。父愛埋藏很深,越發掘越覺得了不起。第四次是讀信時兒子想象的“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這迭印在結尾的大特寫,照應了開頭,總結了全篇。“絕筆斷章,譬乘舟之振楫,會詞切理,如引轡以揮鞭”(劉勰語)。
涌動在《背影》中的情感潛流出現過三處跌宕,不送與送是第一處跌宕。父親到南京謀事糊口,心煩事忙,本已說定不送兒子,但“終于”不放心。這里兩次使用動詞“躊躇”:“頗躊躇了一會”,時間較長;“躊躇了一會”,時間較短,表現出思想矛盾尖銳,內心斗爭激烈,側面反映出壓在父親頭頂的生活陰霾是多么的濃重。但不管多濃重,終究遮蓋不了父愛的光芒,父親“終于”下定決心去送兒子。這里也兩次使用了副詞“終于”,更表示作出“送”的決定的艱難思考過程。走與不走又是一處跌宕。上車后諸事停當,兒子請父親走,但父親欲離又難舍,終于不走而去買桔子,于是留下了那感人肺腑的永久的一幕。頹唐與惦記是第三處跌宕。老境凄涼的父親觸目傷懷,悲哀憂愁和苦悶郁積心中,常常為家庭瑣屑發怒。“瑣屑”無非雞毛蒜皮,為此而發怒,說明父親謀事不成,心緒愈壞,家事國事天下事,攪得他心態失去了平衡。但在兒孫面前,他寬容,仍始終惦記著兒孫。明明身體不好,自知大去之期不遠,但給兒子寫信卻說“身體平安”,還是時時替兒子著想,怕兒子分心,耽誤了學業。全文無一“愛”字,但把摯愛表現得催人淚下;全文沒有細膩的心理描寫,但把親情表現得纏綿悱惻。這就是《背影》的語言魅力。葉圣陶說得非常中肯:“論到文體的完美,文字的全寫口語,朱先生該是首先被提及”。
為了表現父愛的博大、含蓄和深沉,作者還以自我懺悔、自我譴責進行了反襯。好比音樂中的破調,故意讓不和諧來增加和諧。文中有兩個“聰明”。當父親忙著和腳夫討價還價的時候,“我”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實哪里是父親說話難聽呢,實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澀啊。對此作者自嘲道:“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父親囑托茶房好好照應兒子,“我”暗笑父親的迂,自以為看破世情,其實是不理解父親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對此作者又自嘲道:“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兩個“聰明”均褒詞貶用,都是“幼稚無知,自以為是”之意。這種反襯體現了兒子對父愛的感受和理解越來越真切,越來越深入,同時也是對最后一段中“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一句中“不好”二字的呼應,否則這“不好”二字就沒有著落了。
文末一聲長嘆:“唉!”(第5段的末一句之首也有一聲嘆息“唉”,打的是逗號而不是感嘆號,表示短嘆)這聲長嘆,是前面那聲短嘆的感情遞增,“情韻之厚,已是淪肌浹髓而有余”,對健康欠佳的父親無限的思念,對辛苦輾轉的自己無力盡孝的愧疚,全都包蘊其中了。這聲長嘆融入了多少的情和愛,多少的憂和愁。這是摻進濃濃溫馨之中的一股綿長的苦澀的遺憾,這是嵌在記敘之后一種不能自已的辛酸的感慨。靈魂的創痛,生活的沉重,人性的美麗,親情的溫暖,通過這聲長嘆而得以釋放,緊接著引出最后的呼喚:“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何時”遙相呼應了開頭的“二年余”,把父子真情推向了更深層。由引可見縝密之至,由此可知“背影”內涵:背影者,內心深處之謂也。
《背影》寫的不是什么轟轟烈烈之事,只是“不惜鄭重”地寫出了“芝麻黃豆大的事”(朱自清語),但它卻讓人過目不忘。我曾先后詢問過十名理工科大學生:中學語文中的哪些散文你印象最深?他們幾乎都提到了《背影》。可見《背影》品位之高,感人之深。于是我在《背影》結束課上,不怕獻丑,作詩贊曰:
舐犢情深數背影,
一聲長嘆淚沾襟。
人間自有真善美,
玉壺冰心堪晶瑩。
朱自清《背影》教案 篇11
《背影》是作者于1925年10月在清華大學任教時寫的,它描寫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喪之后與父親在車站上別離時的情景。全篇文字洗練,意境深邃,雖以記事為主,但充滿著溢于言表的真摯感情。同時,雖取材于家庭平淡瑣事,卻能于細微處見精神。作者憑著自己敏銳的洞察力,看透了時代和社會的沉疴,將哀傷和憤懣凝聚于筆端,淋漓盡致地勾勒出父親的背影,描繪出自家光景慘淡的圖畫。在這幅圖畫中展示了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在中外反動派的殘酷壓榨下朝不保夕的苦況,深刻地反映了這一時期處在社會下層的小私有者日趨破產的真實生活。
文章劈頭一句就開宗明義,落筆點題,顯得干凈利索,沒有閑筆。“不能忘記”的前邊再加上一個“最”字,表明父親的背影在作者心靈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記,蘊含著千絲萬縷的父子溫情。全文從這個“最”字發端,用追敘的手法,再現兩年前作者終生難忘的往事。
點題之后,但作者接下去并沒有緊鑼密鼓地直接寫背影,而是宕開一筆,從祖母去世的那年冬天寫起。這樣寫,一方面能攫住讀者的心,另一方面,主要是為下文描述事物、抒發胸臆作鋪墊。祖母的死,父親的失業,變賣典質還虧空,又添新債辦喪事,這接二連三的災難劈頭蓋腦地襲來,小小的家庭能經受得了嗎?寥寥幾筆,給整幅畫面敷上了慘淡的、衰敗的、哀傷的灰冷色彩,從而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調。
由于家庭的猝然變故,父親即使有三頭六臂,能呼風喚雨,也無法振興家業,恢復原有的生活水平。父親在“我”悲傷至極、簌簌落淚之時,以“天無絕人之路”的話來勸慰“我”,也用來聊以自慰。一般而論,人若處在貧困潦倒和無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于外力的恩賜,希望化險為夷,又重新踏上坦途。父親被生活所逼迫,懷著“天無絕人之路”的僥幸心理,到南京去找差事。但是,由于帝國主義的瘋狂掠奪,封建主義的殘酷壓迫,又加上軍閥的連年混戰,使得廣大人民在死亡線上掙扎。在餓殍盈野,難民云集的時勢下要想找個差事,那真是比登天還難啊!他父親為謀事得求爺爺拜奶奶,忙得不可開交,故說定不送行,權且叫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這對“我”也算是夠關心的了。后來父親又不放心,躊躇再三,執意決定還是親自送“我”去,“我”兩三回阻止也不頂用。到了浦口車站,父親忙著為“我”照看行李,又為“我”雇請腳夫,還親自送“我”上車,并揀定一張座位。已經照顧得如此細致周詳,父親還有點牽腸掛肚,于是又不厭其煩地向“我”囑咐一大堆像叮囑從來未出過遠門的稚童那樣的話語,以至“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作者如此細針密線地描繪父親的行動、語言、性格,突出了父親對“我”的體貼和關懷,把一個慈父的形象真真切切地樹立起來了。
父親的形象更為感人的地方,表現在他老態蹣跚地為“我”來回買橘子,那真摯而灼熱的感情達到了最高點。人非木石,作者怎能不為之多次流眼淚。
父親是一個上了年紀的人,又是一個胖子,加之穿著臃腫,行動起來該是多么困難。他“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我們看到他這種艱難的、毫不利索的動作,實在于心不忍,為之難過。他為什么這樣完全丟掉了作為尊嚴的父親的架子,心甘情愿地在大庭廣眾之中爬上爬下呢?原來是為了買橘子給兒子。前人有云:“子騎父作馬,父愿子成龍。”在這里我們又找到了最好的注腳。再看下邊的兩個細節吧:父親抱著朱紅的橘子往回走,“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下,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把橘子放下又抱起,一點也不怕麻煩。他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父親用幾番辛苦買來的橘子,連一個也不品嘗,全部留給兒子受用,并因此感到很輕松。在父親的心目中,兒子就是一切了!直到分手時,父親又對兒子叮囑:“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最后又幾步一回頭,囑咐我:“進去吧,里邊沒人。”這時還一直為兒子在旅途上的安全而分心。這樣一位至情至善、愛子如命的父親,當他的背影消失在來來往往的人群里的時候,作者當然潸然淚下了。
那么,父親是不是一直這樣疼愛著兒子呢?請看作者最后一段回憶父親近幾年來的印象吧。近幾年來,盡管“我”和父親勞碌奔波,家中光景還是江河日下。由于家道中落,父親老境頹唐,免不了產生“觸目傷懷”“情郁于中”的哀傷情緒。中外反動勢力的敲骨吸髓,使父親喝夠了人生苦酒,滿腹怒氣,又能夠向誰發泄?向社會吧,弄得不好會招致飛天橫禍。向親友吧,大家都在逆境里過日子,何必去勾動別人的隱痛呢。但是,滿腔郁怒如魚鯁在喉,不吐不快,因此,家庭便成了他發怒的惟一場所,“待我漸漸不同往日”,在感情上產生了隔膜。所有這些,難道能去責難父親嗎?當然不能!父親是出于無可奈何,促使父親這樣做的,是當時的罪惡的社會。“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這幾句照應開頭,父子倆雖相隔千山萬水,但心有靈犀一點通。特別是父親,不僅惦記著兒子,而且還惦記著孫子。讀到這里,我們才了解父親百般愛“我”的全部用意。近兩年來父親之愛“我”,除了人的本性之外,社會給他無情的壓力和磨難,也是一個極重要的因素。父親在貧窮拮據之中,回顧自己一生的坎坷歷程,原來尚能“獨立支持”的小康之家,隨著時間的流逝,竟“一日不如一日”以致破產了。這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書呀!痛定思痛,既不敢回首往事,又不敢瞻望前途。希望在哪里?光明在哪里?飽嘗人生痛苦與目睹世態炎涼的父親,只得靠兒孫們出人頭地,寄殷切希望于未來了。
在文章的結尾,我們又看到了作者淚光晶瑩,嘆息不已。這與其說是針對父親的,毋寧說是針對下層社會里千千萬萬的破產貧民的。
在文藝創作上,一個高明的作家應是獨具慧眼,苦運匠心,所描寫的社會現象不停留于外表,而是如解衣剝筍,鞭辟入里,從一家一戶而看到整個社會,從一滴水反映出大千世界,這才是藝術的典型。我們縱觀《背影》全文,作者所精心刻畫的僅是父親背影這個動態形象,但由于委婉曲折地反映了當時的灰暗的社會世態,竟構成了千千萬萬破產的小私有者家庭的縮影。這正是作品的社會意義之所在。《背影》在當時影響極大,以后又備受推崇,看來是很有道理的。《〈背影〉破產家庭的縮影》(唐嗣德)
《背影》是作者于1925年10月在清華大學任教時寫的,它描寫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喪之后與父親在車站上別離時的情景。全篇文字洗練,意境深邃,雖以記事為主,但充滿著溢于言表的真摯感情。同時,雖取材于家庭平淡瑣事,卻能于細微處見精神。作者憑著自己敏銳的洞察力,看透了時代和社會的沉疴,將哀傷和憤懣凝聚于筆端,淋漓盡致地勾勒出父親的背影,描繪出自家光景慘淡的圖畫。在這幅圖畫中展示了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在中外反動派的殘酷壓榨下朝不保夕的苦況,深刻地反映了這一時期處在社會下層的小私有者日趨破產的真實生活。
文章劈頭一句就開宗明義,落筆點題,顯得干凈利索,沒有閑筆。“不能忘記”的前邊再加上一個“最”字,表明父親的背影在作者心靈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記,蘊含著千絲萬縷的父子溫情。全文從這個“最”字發端,用追敘的手法,再現兩年前作者終生難忘的往事。
點題之后,但作者接下去并沒有緊鑼密鼓地直接寫背影,而是宕開一筆,從祖母去世的那年冬天寫起。這樣寫,一方面能攫住讀者的心,另一方面,主要是為下文描述事物、抒發胸臆作鋪墊。祖母的死,父親的失業,變賣典質還虧空,又添新債辦喪事,這接二連三的災難劈頭蓋腦地襲來,小小的家庭能經受得了嗎?寥寥幾筆,給整幅畫面敷上了慘淡的、衰敗的、哀傷的灰冷色彩,從而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調。
由于家庭的猝然變故,父親即使有三頭六臂,能呼風喚雨,也無法振興家業,恢復原有的生活水平。父親在“我”悲傷至極、簌簌落淚之時,以“天無絕人之路”的話來勸慰“我”,也用來聊以自慰。一般而論,人若處在貧困潦倒和無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于外力的恩賜,希望化險為夷,又重新踏上坦途。父親被生活所逼迫,懷著“天無絕人之路”的僥幸心理,到南京去找差事。但是,由于帝國主義的瘋狂掠奪,封建主義的殘酷壓迫,又加上軍閥的連年混戰,使得廣大人民在死亡線上掙扎。在餓殍盈野,難民云集的時勢下要想找個差事,那真是比登天還難啊!他父親為謀事得求爺爺拜奶奶,忙得不可開交,故說定不送行,權且叫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這對“我”也算是夠關心的了。后來父親又不放心,躊躇再三,執意決定還是親自送“我”去,“我”兩三回阻止也不頂用。到了浦口車站,父親忙著為“我”照看行李,又為“我”雇請腳夫,還親自送“我”上車,并揀定一張座位。已經照顧得如此細致周詳,父親還有點牽腸掛肚,于是又不厭其煩地向“我”囑咐一大堆像叮囑從來未出過遠門的稚童那樣的話語,以至“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作者如此細針密線地描繪父親的行動、語言、性格,突出了父親對“我”的體貼和關懷,把一個慈父的形象真真切切地樹立起來了。
父親的形象更為感人的地方,表現在他老態蹣跚地為“我”來回買橘子,那真摯而灼熱的感情達到了最高點。人非木石,作者怎能不為之多次流眼淚。
父親是一個上了年紀的人,又是一個胖子,加之穿著臃腫,行動起來該是多么困難。他“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我們看到他這種艱難的、毫不利索的動作,實在于心不忍,為之難過。他為什么這樣完全丟掉了作為尊嚴的父親的架子,心甘情愿地在大庭廣眾之中爬上爬下呢?原來是為了買橘子給兒子。前人有云:“子騎父作馬,父愿子成龍。”在這里我們又找到了最好的注腳。再看下邊的兩個細節吧:父親抱著朱紅的橘子往回走,“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下,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把橘子放下又抱起,一點也不怕麻煩。他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父親用幾番辛苦買來的橘子,連一個也不品嘗,全部留給兒子受用,并因此感到很輕松。在父親的心目中,兒子就是一切了!直到分手時,父親又對兒子叮囑:“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最后又幾步一回頭,囑咐我:“進去吧,里邊沒人。”這時還一直為兒子在旅途上的安全而分心。這樣一位至情至善、愛子如命的父親,當他的背影消失在來來往往的人群里的時候,作者當然潸然淚下了。
那么,父親是不是一直這樣疼愛著兒子呢?請看作者最后一段回憶父親近幾年來的印象吧。近幾年來,盡管“我”和父親勞碌奔波,家中光景還是江河日下。由于家道中落,父親老境頹唐,免不了產生“觸目傷懷”“情郁于中”的哀傷情緒。中外反動勢力的敲骨吸髓,使父親喝夠了人生苦酒,滿腹怒氣,又能夠向誰發泄?向社會吧,弄得不好會招致飛天橫禍。向親友吧,大家都在逆境里過日子,何必去勾動別人的隱痛呢。但是,滿腔郁怒如魚鯁在喉,不吐不快,因此,家庭便成了他發怒的惟一場所,“待我漸漸不同往日”,在感情上產生了隔膜。所有這些,難道能去責難父親嗎?當然不能!父親是出于無可奈何,促使父親這樣做的,是當時的罪惡的社會。“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這幾句照應開頭,父子倆雖相隔千山萬水,但心有靈犀一點通。特別是父親,不僅惦記著兒子,而且還惦記著孫子。讀到這里,我們才了解父親百般愛“我”的全部用意。近兩年來父親之愛“我”,除了人的本性之外,社會給他無情的壓力和磨難,也是一個極重要的因素。父親在貧窮拮據之中,回顧自己一生的坎坷歷程,原來尚能“獨立支持”的小康之家,隨著時間的流逝,竟“一日不如一日”以致破產了。這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書呀!痛定思痛,既不敢回首往事,又不敢瞻望前途。希望在哪里?光明在哪里?飽嘗人生痛苦與目睹世態炎涼的父親,只得靠兒孫們出人頭地,寄殷切希望于未來了。
在文章的結尾,我們又看到了作者淚光晶瑩,嘆息不已。這與其說是針對父親的,毋寧說是針對下層社會里千千萬萬的破產貧民的。
在文藝創作上,一個高明的作家應是獨具慧眼,苦運匠心,所描寫的社會現象不停留于外表,而是如解衣剝筍,鞭辟入里,從一家一戶而看到整個社會,從一滴水反映出大千世界,這才是藝術的典型。我們縱觀《背影》全文,作者所精心刻畫的僅是父親背影這個動態形象,但由于委婉曲折地反映了當時的灰暗的社會世態,竟構成了千千萬萬破產的小私有者家庭的縮影。這正是作品的社會意義之所在。《背影》在當時影響極大,以后又備受推崇,看來是很有道理的。《〈背影〉破產家庭的縮影》(唐嗣德)
《背影》是作者于1925年10月在清華大學任教時寫的,它描寫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喪之后與父親在車站上別離時的情景。全篇文字洗練,意境深邃,雖以記事為主,但充滿著溢于言表的真摯感情。同時,雖取材于家庭平淡瑣事,卻能于細微處見精神。作者憑著自己敏銳的洞察力,看透了時代和社會的沉疴,將哀傷和憤懣凝聚于筆端,淋漓盡致地勾勒出父親的背影,描繪出自家光景慘淡的圖畫。在這幅圖畫中展示了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在中外反動派的殘酷壓榨下朝不保夕的苦況,深刻地反映了這一時期處在社會下層的小私有者日趨破產的真實生活。
文章劈頭一句就開宗明義,落筆點題,顯得干凈利索,沒有閑筆。“不能忘記”的前邊再加上一個“最”字,表明父親的背影在作者心靈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記,蘊含著千絲萬縷的父子溫情。全文從這個“最”字發端,用追敘的手法,再現兩年前作者終生難忘的往事。
點題之后,但作者接下去并沒有緊鑼密鼓地直接寫背影,而是宕開一筆,從祖母去世的那年冬天寫起。這樣寫,一方面能攫住讀者的心,另一方面,主要是為下文描述事物、抒發胸臆作鋪墊。祖母的死,父親的失業,變賣典質還虧空,又添新債辦喪事,這接二連三的災難劈頭蓋腦地襲來,小小的家庭能經受得了嗎?寥寥幾筆,給整幅畫面敷上了慘淡的、衰敗的、哀傷的灰冷色彩,從而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調。
由于家庭的猝然變故,父親即使有三頭六臂,能呼風喚雨,也無法振興家業,恢復原有的生活水平。父親在“我”悲傷至極、簌簌落淚之時,以“天無絕人之路”的話來勸慰“我”,也用來聊以自慰。一般而論,人若處在貧困潦倒和無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于外力的恩賜,希望化險為夷,又重新踏上坦途。父親被生活所逼迫,懷著“天無絕人之路”的僥幸心理,到南京去找差事。但是,由于帝國主義的瘋狂掠奪,封建主義的殘酷壓迫,又加上軍閥的連年混戰,使得廣大人民在死亡線上掙扎。在餓殍盈野,難民云集的時勢下要想找個差事,那真是比登天還難啊!他父親為謀事得求爺爺拜奶奶,忙得不可開交,故說定不送行,權且叫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這對“我”也算是夠關心的了。后來父親又不放心,躊躇再三,執意決定還是親自送“我”去,“我”兩三回阻止也不頂用。到了浦口車站,父親忙著為“我”照看行李,又為“我”雇請腳夫,還親自送“我”上車,并揀定一張座位。已經照顧得如此細致周詳,父親還有點牽腸掛肚,于是又不厭其煩地向“我”囑咐一大堆像叮囑從來未出過遠門的稚童那樣的話語,以至“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作者如此細針密線地描繪父親的行動、語言、性格,突出了父親對“我”的體貼和關懷,把一個慈父的形象真真切切地樹立起來了。
父親的形象更為感人的地方,表現在他老態蹣跚地為“我”來回買橘子,那真摯而灼熱的感情達到了最高點。人非木石,作者怎能不為之多次流眼淚。
父親是一個上了年紀的人,又是一個胖子,加之穿著臃腫,行動起來該是多么困難。他“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我們看到他這種艱難的、毫不利索的動作,實在于心不忍,為之難過。他為什么這樣完全丟掉了作為尊嚴的父親的架子,心甘情愿地在大庭廣眾之中爬上爬下呢?原來是為了買橘子給兒子。前人有云:“子騎父作馬,父愿子成龍。”在這里我們又找到了最好的注腳。再看下邊的兩個細節吧:父親抱著朱紅的橘子往回走,“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下,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把橘子放下又抱起,一點也不怕麻煩。他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父親用幾番辛苦買來的橘子,連一個也不品嘗,全部留給兒子受用,并因此感到很輕松。在父親的心目中,兒子就是一切了!直到分手時,父親又對兒子叮囑:“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最后又幾步一回頭,囑咐我:“進去吧,里邊沒人。”這時還一直為兒子在旅途上的安全而分心。這樣一位至情至善、愛子如命的父親,當他的背影消失在來來往往的人群里的時候,作者當然潸然淚下了。
那么,父親是不是一直這樣疼愛著兒子呢?請看作者最后一段回憶父親近幾年來的印象吧。近幾年來,盡管“我”和父親勞碌奔波,家中光景還是江河日下。由于家道中落,父親老境頹唐,免不了產生“觸目傷懷”“情郁于中”的哀傷情緒。中外反動勢力的敲骨吸髓,使父親喝夠了人生苦酒,滿腹怒氣,又能夠向誰發泄?向社會吧,弄得不好會招致飛天橫禍。向親友吧,大家都在逆境里過日子,何必去勾動別人的隱痛呢。但是,滿腔郁怒如魚鯁在喉,不吐不快,因此,家庭便成了他發怒的惟一場所,“待我漸漸不同往日”,在感情上產生了隔膜。所有這些,難道能去責難父親嗎?當然不能!父親是出于無可奈何,促使父親這樣做的,是當時的罪惡的社會。“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這幾句照應開頭,父子倆雖相隔千山萬水,但心有靈犀一點通。特別是父親,不僅惦記著兒子,而且還惦記著孫子。讀到這里,我們才了解父親百般愛“我”的全部用意。近兩年來父親之愛“我”,除了人的本性之外,社會給他無情的壓力和磨難,也是一個極重要的因素。父親在貧窮拮據之中,回顧自己一生的坎坷歷程,原來尚能“獨立支持”的小康之家,隨著時間的流逝,竟“一日不如一日”以致破產了。這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書呀!痛定思痛,既不敢回首往事,又不敢瞻望前途。希望在哪里?光明在哪里?飽嘗人生痛苦與目睹世態炎涼的父親,只得靠兒孫們出人頭地,寄殷切希望于未來了。
在文章的結尾,我們又看到了作者淚光晶瑩,嘆息不已。這與其說是針對父親的,毋寧說是針對下層社會里千千萬萬的破產貧民的。
在文藝創作上,一個高明的作家應是獨具慧眼,苦運匠心,所描寫的社會現象不停留于外表,而是如解衣剝筍,鞭辟入里,從一家一戶而看到整個社會,從一滴水反映出大千世界,這才是藝術的典型。我們縱觀《背影》全文,作者所精心刻畫的僅是父親背影這個動態形象,但由于委婉曲折地反映了當時的灰暗的社會世態,竟構成了千千萬萬破產的小私有者家庭的縮影。這正是作品的社會意義之所在。《背影》在當時影響極大,以后又備受推崇,看來是很有道理的。
朱自清《背影》教案 篇12
一、教學目標:
1、 學習本文樸素而又飽含深情的語言。
2、 學習體會通過人物動作刻畫形象、展現人物心理的方法。
3、繼承并發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背影”作為文章描寫的對象在文中多次出現,尤以父親為“我”買橘子而穿鐵 道、攀月臺那個場面的描寫為最詳,是全文的重心所在,也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二)難點:
體會蘊涵在作者筆端的深深的父子之情。
1、創設情景 播放歌曲 崔京浩《父親》
2、導入:多媒體演示一首小詩
那熟悉的有一點蒼老的背影
他淡漠了這些年來的無情
那慈祥的有一點平靜的面容
他默默地面對這一生
那飛去的是你為我做的風箏
那留下的是一輩子都藍的天空
你為我打點行裝,送我走出家門
你為我插上翅膀,讓我飛躍海洋
謝謝您,父親
(師):朱自清先生說:父愛是一條河,
是一條細細的無聲流淌著的河流。
今天就來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他的這首父子情深的頌歌。
(板書題目作者)
3、教學過程
1、(師):聽課文朗讀錄音,說說自己的體會。
2、(師):有文學評論家說,《背影》是一幅畫,是一首詩,是一頓精神的佳肴,我們看如果她是一幅畫,這幅畫的主體內容是什么?
父親買橘的背影
(1)找出相關的內容,深情閱讀。
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幅畫描繪下來。
從哪些方面描述父親的背影的?找出相關語句。
父親的衣著、走路的姿勢、爬月臺的動作。
畫是有豐富內涵的,能不能從畫中讀出畫外音?
想想看,父親買巨資這么艱難,為什么還要去買呢?
這幅畫的背景是什么呢?父親是在什么境況下給“我”買橘子的呢?
祖母去世、父親失業、家境衰敗
(師):這種慘淡的環境,悲涼的氣氛,與對兒子的滿腔熱情形成鮮明的對比,更顯出父愛的崇高。父親在這千難萬苦的逆境中為兒子所作的一切,比平常特別是順境中所作的一切不知要貴多少倍。這個背影,是充滿感情、飽含深意的背影。
請把這段話有感情的朗讀。
聽本段話的朗讀錄音
3、(師):這時候老師詩情涌動,更覺得背影是一首詩,那詩的主題應該是什么?
父愛
(師):“穿鐵道買橘子”的背影只是詩中的一劃,我們大家重新齊心合力,再次譜寫這首父愛之歌,我們從課文第三自然段寫起
“父愛,是簌簌落淚時
一句‘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的勸慰”
(師):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找出表現父愛的典型語句,四人小組,每人一句,共同完成這首父愛之歌。
抽小組吟誦。
集體吟誦老師整理的一首小詩。(多媒體演示)
小結:每一小節都是一個典型的動作,都是一曲父愛之歌,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造作的修飾,有的只是樸實,有的只是真情。我們可以體會到文章語言的特點:樸實中飽含真情。
4、(師):面對如此深沉的撫愛,做兒女的怎能無動于衷?我們看朱自清先生的表現。它表現得最典型動作就是流淚,找出穩中寫流淚的句子,看看各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文中作者三次流淚,都是在三個部分的最緊要時刻。
第一次流淚是在交代家境衰敗的情況下,見著父親,面對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這次掉淚表現出觸境傷情的悲哀。這一次掉淚,引出父親的`在文中為數不多的重要話語:“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父親的這幾句話,表達的感情是很豐富的,很深沉的。這里有父親對兒子的體貼和勸慰,也流露了父親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時,也可以看出父親內心深處不甘受命運擺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寬解、自求振作的復雜心情。
第二次流淚是在浦口送別時,作者眼看父親跨過鐵道蹣跚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次掉淚是情不自禁,為父親的背影所感動。這一次掉淚,因為是在車站上,又是在臨別之前,特定的情況決定了作者的舉止,“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又是一次復雜的心態顯示。怕父親看見了要傷心,應是趕緊拭淚的主要原因;怕別人看見了不僅是怕自己顯得不雅,而且也怕要給父親帶來難堪。
第三次流淚是在讀到父親來信中那種感傷之詞時,出現了“晶瑩的淚光”。這一次閃出“淚光”,應是別父兩年多的現在,即執筆為文的時候,想象兩年多前離別時的情景,不禁黯然長嘆。這種在“淚光”中再現“背影”時,戛然而止,與開頭不忘背影相呼應,其震撼讀者心靈的力量有如撞鐘,余音不絕。
(師):作者三次流淚,感情豐富而真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散文就是寫真情,以情動人,有知情知人,才有至情之文,父子情深至此已得以全面體現。
5、(師):戰國時代一個名叫韓娥的女子的優美歌聲,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之說,讀這篇文章,我們也象在品味一頓佳肴,那份深沉的父愛,那濃濃的父子深情,總讓我們想到點什么。
你們做兒女的想到什么?老師想到了今年暑假,兒子去旅游,他已經十二歲了,由教委領導引著,由他們的老師和同學陪著,我給他準備了飲料、水壺、零食,并且帶了足夠的錢,送他走的時候,我覺得作為大人不應該管孩子太多,要讓他們自己去闖蕩,因此,車來了,我沒有像其他父母那樣,追著車跑那么遠,有的甚至追上了車,我甚至有些鄙夷他們的做法,推著車往回走,可突然覺得車子走不動,回頭去望望又不知道望什么,在那兒磨蹭了好半天,覺得好像什么東西丟了似的。天下父母的心竟是這樣的。
同學們也一定想到了很多,可惜父母不在身邊,請你濃縮一句最深情的話吧。我們來編輯一條短信,送給你的爸爸或媽媽吧。
(學生編輯短信)
6、(師):1991年,香港人舉行最下的唐詩評選中,位居榜首的是孟郊的《游子吟》,主要是因為它的母愛的主題,事實上,母愛也好,父愛也罷,融入我們心中的是廣泛的愛,普遍的愛。我們有愛我們的家人、同學、老師,我們也愛我們的家人、同學、老師及身邊每一個人,愛我們生活的家園,愛我們偉大的祖國,愛我們目前唯一適合人類居住生存的地球,愿我們能人人獻出一點愛,那么,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朱自清《背影》教案 篇13
第1課背影
教學目標
1、 體會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選擇最佳角度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寫作方法。
2、 學習本文在記述和描寫中抒發感情的方法。
3、 學習本文在記敘事實中,不加任何修飾、渲染的樸實自然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習在記述和描寫中抒發感情的方法,理解融于字里行間深沉的父子深情。
難點體會文中樸實而深沉的語言。
課時安排2課時
第1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走近朱自清
(請您查找作者的有關資料)
2、字詞積累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躊躇 蹣跚 拭 頹唐 瑣屑舉箸
(2)解釋下列詞語
狼藉: 慘淡: 勾留: 變賣典質: 賦閑: 蹣跚: 頹唐: 觸目傷懷: 情郁于中: 瑣屑:
3、 整體感知
聽讀課文錄音,學生思考:
(1)課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21)課文寫車站送別,表現了父子間什么樣的感情?
4、梳理結構
“背影”貫穿了全文,是文章描寫的焦點。作者正是通過一次次描寫“背影”,一步步表現父子深情的主題。請根據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的結構。
【學生活動】默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然后各學習小組討論交流:課文幾次提到背影?課文幾次提到的背影有什么不同?最難忘的是哪一次?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找一找
有一個山里的孩子這樣寫道:“父親像一張弓,蓄一生之勢要把孩子射出大山。”是呀,父親對兒子的深情摯愛是無可比擬的,而父母對子女的愛大都是在日常細微的事情上流露出來的。請你閱讀本文,說說作者是通過哪些事例來表現父親對兒子的愛的?
2、思考
父親送兒子上火車,給兒子買橘子的過程中說了四句話,請體會其中蘊含的意思。
四 課堂小結
第2課時
一溫故知新
1、默寫字詞。
2、小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想一想
父親的“背影”濃縮了父親對兒子的款款深情,憐惜,體貼,依依不舍。因此,文中四次寫背影,試仔細閱讀品味,說一說哪一次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為什么對這一次父親背影的描寫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學生活動】(閱讀課文,圈出給你印象最深刻的描寫背影的地方,仔細揣摩、品味,然后小組討論、交流。)
2、閱讀2---3段
父親的“背影”傾注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深情。讓我們看到了慈父的至情至善,愛子如命。而父親的這種愛,又是在怎樣的背景之下呢?試閱讀文章2---3段,思考這兩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 思考
父親的“背影”凝聚了父親對兒子無盡的關愛,面對父親的“背影”,父親的關愛,“我”不禁潸然淚下,閱讀文章,說說文中一共寫了“我”幾次流淚,并思考其含義。
【學生活動】圈出文中寫“我”流淚的句子,并思考其含義。
4、 朗讀課文,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色
作者全用白描記述事實,不作任何修飾、渲染,但卻能讓我們從中體會到濃濃的父子深情。
【學生活動】朗讀品味,感受文章語言特色,并討論交流。
三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本文的寫作特點)
2、查找一篇描寫父親的文章,課后小組交流。
朱自清《背影》教案 篇14
[設計說明]
課型:品讀課
教學創意:讓學生感悟真情,品味生活。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敘事散文,其語言質樸,飽含真情。在教學中,以“情”為切入口,要求學生在誦讀中體味出文章中所蘊含的父子深情——父親愛兒子,兒子理解懷念父親。再進一步研討:父親愛護兒子,文中哪些詞句、段落能體現?兒子理解思念父親,又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在學生感悟文章真情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品味生活,感悟親情,這樣,便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題,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關心生活、感悟親情的生活習慣,激發學生寬容仁愛、勤奮學習的熱情。
[平臺展示]
一、整體感知
播放Flash動畫(車站買橘),導入 課文
教師:“背影”是作者父親浦口惜別時父親留給兒子印象最深的一幅畫面,請同學們閱讀課文,思考、討論、交流。
為什么父親的“背影”會給作者留下最難忘的印象?它表達了怎樣感情。
二、學生誦讀課文
要求:感情誦讀,在朗讀中體會父子深情。
三、探究
以下問題留給學生思考:
1、找出文中能體現父親愛護兒子的深摯感情的句、段。
2、找出文中能體現兒子理解父親、懷念父親的句、段。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歸納補充。
體現父親愛兒子的深情的,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①家境慘淡,父親強抑悲苦,給我以勸慰,可見父親對兒子的體貼愛護。
再三囑咐,兩次“躊躇”, 決定親自去送
②車站送行,悉心關照 兩個“忙著”揀定 座位,叮囑再三
穿鐵道買橘
離別時的惦念。
③父親來信。
體現兒子對父子的理解,懷念之情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①首尾的思念。
②“真是太聰明”的自嘲、自責、追悔。
③父親買橘時,對父親的細致觀察、描寫(外貌、動作)。
④三次流淚。
⑤描述父親“少年外出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是對父親的理解、謳歌。
小結:整篇文章抒情氣氛濃郁,通過日常生活中一連串細小的事情,用樸實的語言直抒胸意,表達了父子深情。
四、拓展延伸
從作品中我們可以感覺到,朱自清父子很少生活在一起。成為大學生的兒子總覺得父親“說話不太漂亮”,“暗笑他的迂”。但衰老的父親傾盡全力,攀越月臺,體現了堅韌、真誠、執拗的性格,反襯出了作者脆弱,面對生活瑣事急躁無奈,對人對事缺少真誠與耐心的的缺點,面對這樣一個濃縮歷史滄桑、人生使命和自強不息精神的背影,作者理解了父親的偉大、堅強,怎能不怦然心動,潸然淚下泥!
作者當年對“背影”成功描寫來自對父子情誼的細心觀察和深刻體驗。如今親情更是到處有,但人們的感受未必相同。從記憶深處找出你體會最深的反映親情的事例,再用確當的話語講給同學和老師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