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綠記》教學設計(精選15篇)
《囚綠記》教學設計 篇1
《囚綠記》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習本文借物抒情的寫作方法。
2.學習從品味關鍵句(凝聚著作者感情體驗和理想思考的語句)入手把我主旨的方法。
3.態度情感價值觀:聯系時代背景,了解作者對生命的愛,對光明、自由的向往,對堅貞不屈的抗敵情緒的歌頌。
教學重難點:目標1、
教學方法: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賞析、品味、概括。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看課文中的一幅插圖《綠》,請同學們設想在不同的情景下觀賞后的感受,例如:夏季、冬季、雨天、快樂時候、憂煩時候等等,然后引出課題《囚綠》。目的在于讓學生明白,了解作品的主旨、作者的感受時,一定要關注寫作的背景和情境。
二.檢查預習:
陸蠡所囚的這一枝綠究竟是怎樣的一枝呢?
“伸開柔軟的卷須,攀住一根緣引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舒展折疊著的嫩葉,漸漸變青,漸漸變老。下雨的時候,它淅瀝的擺舞”
三.研讀課文,先自主學習,再合作探究(1)
1.問題:結合寫作的背景,探究陸蠡緣何囚住這枝常春藤呢?
2.方法指點:圈點勾畫,找尋凝聚著作者感情體驗和理想思考的語句加以賞析、品味、批注。
3.學生學習、交流,師生共同小結,完成相應練習。
明確:第5節、6節、8節、9節……對常春藤深沉的愛
四.研讀課文(2)
1.問題: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你認為作者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回憶這件往事的?
2.先朗讀相應片段,師生再共同交流,伺機簡介作者,明確寫法、主旨。
朗讀11、12、13節,抓住“珍重”“誠意的祝福……”可見懊悔、自責、敬重之情。這里的常春藤已經不只是一枝植物了,更是一種“永不屈服于黑暗的人”了,是有著民族精神、氣節、忠于祖國的氣節。(托物抒情的寫法)
1942年被捕,受盡酷刑,日本人問:“你愛國嗎?”“我愛”“你認為日本能戰勝中國嗎?”“不能!”最后被折磨而死。如今看來,陸蠡不也正是一枝永不屈服的常春藤嗎?!正如巴金所說他有著一顆黃金般的心,有著崇高的靈魂。巴金說陸蠡是他最值得交的朋友!
五.學生質疑
老師提供:《囚綠》的主題有幾種不完全一致的說法,你的看法呢?
1.以常春藤來象征作家以至整個中華民族的不畏強暴、追求光明的形象,從而表達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執著的愛國注意情懷。
2.因為愛一樣東西至于極點,便想把它牢牢占據,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這是人類的共性,可愛而愚蠢。對于那些有生命的東西來說,讓它生活在最適合的環境,即是一種真愛、最愛,這也許就是作者想要告訴讀者的吧。
4.借贊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頌揚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抒發自己忠于祖國的情懷;并借“有一天”重見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淪亡的祖國河山早日獲得解放。
六.作業
寫篇評論文章,僅從一個方面,如從語言、主旨、寫法等方面來點評。
板書設計
蓬勃向上,充滿生機
常春藤給孤獨、寂寞的“我”以安慰深愛尊敬
永遠向著陽光,永不屈服黑暗
隨堂練習:
閱讀9、10、11節,完成下列問題:
1.“我好像發現了一種‘生的歡喜'”一句中,“生的歡喜”指什么?
2.“植物是多固執啊!它不了解我對它的愛撫,我對它的善意。”這句話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理活動?
3.作者用“好像病了的孩子”比喻常春藤,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4.“魔念”是指什么?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囚綠記》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
朗讀以悟情 品析以釋旨 續寫以練筆
教學方法:
整體感知 讀寫賞悟
教學過程 :
一、板書課題并釋題
1、“囚”是什么意思?
2、“綠”是指什么?
明確:綠色的常春藤
3、那么“囚綠”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話回答)
明確:我從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的屋子里來,教它伸長到我的書案上,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
二、選讀語段,體悟感情
1、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這樣做表現了他對“綠”有怎么樣的感情嗎?
明確:喜愛
2、請你找出文中體現作者對綠喜愛的語段內容,并醞釀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讀出來。
(1)學生找出體現作者喜愛綠的語段,并輕聲地朗讀。
(2)小組內先交流朗讀,然后討論如何朗讀更好。
(3)全班同學交流朗讀,體會作者對“綠”的感情。
*教師可根據情況組織全班朗讀,并對朗讀予以指導。
三、圈畫語句,品悟文旨
1、通過剛才的朗讀,我們深深地體會到作者對綠的喜愛之情。那么,作者為何對綠有如此之情,請你從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語句。
明確: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并不感到孤獨,……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來比喻猗郁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齊聲朗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還有沒有其它的緣故呢?請你找出文中能體現作品寫作背景時間的語句。
明確:盧溝橋事件發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連于烽煙四逼中的舊都,……終于在一天早晨……。離開北平一些年了。……
3、哪個同學能說說中國的這段歷史呢?
4、面對列強入侵,作為一個愛國的作家,能無動于衷嗎?他寫這篇文章真得就沒“別有用心”嗎?請你從文中圈畫出表達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語句,然后在文旁進行批注。
(1)小組先進行討論圈畫出“言外之意”的語句。
(2)然后各人再進行批注。
(3)朗讀交流批注情況,教師作好點拔小結。
(4)填寫句子:
作者通過寫在北平一段生活中“囚綠”的小故事,通過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寫,表達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續寫一段話,鍛煉寫作能力
1、作者離開北平之時: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向它致誠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蒼綠。請你結合文意,接著這句話“用形象的語言描繪一下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見陽光的情態”。
2、交流寫作情況。
3、師根據情況作好總結。
寫在后面的話:新的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師來說,我認為最重要一點是教給學生聽說讀寫的方法,教給學生品悟文章意旨的方法,指導學生怎么樣地整體地把握文章的寫作主旨,而不是把文章肢解,去一句句地分析,去一詞一詞地分析,搞得零零碎碎,文不成文,意不見旨,把文章的整體美破壞無形。到最后學生:聽文不清,說文不暢,讀文無情,寫文無意,到如此地步,實在是教者的悲哀!
作者郵箱:
《囚綠記》教學設計 篇3
【教學設計思路】
《囚綠記》是新課程必修2第一單元中的一篇散文,教授這篇課文是以把握作者情感脈絡為“經”線,以探究文章主旨為“緯”線,在經緯線索中體會散文的魅力,培養學生開放性的思維。
【教案】
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把握作者情感脈絡,進而分析文章主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來把握作者情感脈絡。
通過點撥來引導學生分析文章主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學生開放性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教學難點 分析文章主旨,并引導學生分析它的現實意義。 教學方法 誦讀法和點撥法相結合。 教具、實驗情況 多媒體。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課前導入
1、引用顧城的《一代人》。
2、調動學生想象題目“囚綠”的含義。一、課前準備
1、想象題目“囚綠”的含義,為課文學習做準備。 引用《一代人》創設美的情境,引起學生學習探究本文的興趣二﹑閱讀課文
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并找出有關表達作者情感的語句。二﹑閱讀課文
學生勾畫出有關表現作者情感的語句。
讓學生在短時間內了解課文大致意思。三﹑合作探究
1、學生探究作者喜歡綠色的原因,重點研習課文第五至七段,并通過朗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2、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對“綠”的情感變化,重點研習課文第八至十二段,并朗讀體會。
(教師點撥學生分析具體語句,并指導學生的朗讀。)
(展示課件。)三﹑合作探究
1、明確:作者喜歡綠是因為綠是生命、希望、慰安、快樂,綠色寶貴啊!
示例:“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這句話寫出了作者焦急的盼等著綠的心情,而綠對作者來說猶如涸轍里的魚期盼雨水一樣,是一種生命、希望。
(學生朗讀,體會那樣一種焦急盼望的心情。由一人讀進而全班齊讀。)
2、明確:因為喜愛綠所以想要“囚綠”,但“囚綠”帶來的并不是歡喜,而是惱怒。
示例:“我為了這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因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 這些語句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內心的矛盾痛苦,“損害了我的自尊心”說明這綠的執著深深刺傷了作者,他的滿腔熱情化為泡影,所以喜歡變成了惱怒。
(學生朗讀,學生互評。) 培養學生欣賞能力,尊重個性閱讀。
重視指導學生朗讀,進而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
通過朗讀品味散文藝術之美,全體師生共同分享其中韻味。四、擴展延伸
通過分析囚綠的過程,進而探究其中包含的現實意義。四、擴展延伸
學生談啟發。
示例:常春藤的執著告訴我們任何時候不要放棄。
作者“囚綠”并沒有帶來快樂,一時的自私并不能帶來長久的愉悅。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開放性的思維能力。五、主旨探究
聯系背景,作者想要通過“囚綠”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重點研習文章最后兩段。
(教師點撥學生分析重點語句,并指導學生的朗讀。)
(課件展示。)五、主旨探究
明確:文中提示性語句是“盧溝橋事件發生了”,因此本文寫作的大背景是在中華民族存亡的危機關頭。“囚綠”之“綠”其實寓意深刻,它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陽光的中國人。
(學生朗讀最后兩段。) 在擴展延伸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文章的主旨。六、總結全文
通過這樣的思路告訴同學們,同一個人面對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啟示。背景知識對于我們把握文章主旨是很重要的。
站在21世紀的我們從《囚綠記》中又收獲了新的啟示,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70年前處在國家危亡的關鍵時刻,《囚綠記》既是血淚之作,又是前行的動力所在,這是陸蠡留給后人的財富。【板書設計】
中
綠 囚 國
人
《囚綠記》教學設計 篇4
2、囚綠記
――陸蠡
一、教學目的:
1、體會本文詠物抒情的寫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構思,體會它結構精巧、變化多姿的特點。
3、了解有關語句的深刻含義和表現手法,感受本文語言含蓄優美的特點。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聯系當時的社會環境,明確作者在抒寫對綠的摯愛之情中,表達對生命的愛,對光明、自由的向往,對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的歌頌。
2、難點,讓學生在閱讀中明確“綠”的象征意義,而不只是結論的傳遞。
三、教學設想:
從圈劃、品味凝聚著作者感情體驗和理性思考的語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語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四、課時安排:二課時
五、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巴金回憶一位作家時說,他有“優美的性格和黃金的心”,同他談話,“仿佛聽完一曲貝多芬的交響樂,因為,我是和一個崇高的靈魂接觸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囚綠記》的作者,一位很有才華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譯家――陸蠡。陸蠡(lǐ)是一位真誠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歲,堅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1983年4月,國家民政部批準他為革命烈士。
現在,讓我們一起研讀陸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綠記》,去接觸他那崇高的靈魂。
二、研讀課文
(一)整體感知課文
1、釋題:“囚綠”就是把綠色囚禁起來。
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呢?
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高聲朗讀、輕聲朗讀、一個人讀,找個伴兒一起讀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讀課文。
教師明確要求:標注段落,圈劃疑難字詞。或結合課后注釋,或同學相互討論,合作解決,實在不能解決的,也可當場求助老師。
2、教師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線索。
①、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因為他愛綠)
②、他把綠“囚”牢了嗎?(他后來把綠釋放了)
③、離開了綠,他對綠的感情又是怎樣的呢?(他對綠充滿了思念)
教師歸納板書:戀綠――囚綠―― 釋綠――思綠(線索)
(二)、研讀“戀綠”的部分(第1-7小節)。
1、學生速讀課文。指明學生找出表現作者愛綠感情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適當引導講解,在學生找出后,或組織學生齊讀,或組織分組讀,在讀中與作品直接對話,感知這篇散文的語言風格。
2、創設情境:假設學生是作者,要直接抒發對綠的喜愛之情,與綠直接“對話”,要求學生以課文第五小節一段話“綠色是多寶貴的啊……也視同至寶”為例,變換人稱、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發對綠的喜愛之情。
(三)、研讀“囚綠”部分。(第8-11小節)
1、作者因為愛綠而囚綠,課文那些語句寫出了他綠友的愛之深?指名朗讀文中有關語句。
2、教師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學生觀察它的枝條向一個方向伸長即向著陽光方向生長的外形特點,揭示喜愛它的第二個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問:作者得到“綠”了嗎?找出文中的有關語句來說明。
板書: 對生活的熱愛
3、對作者“囚綠”這個行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學生討論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歸納總結:作者那份對綠的渴望,表現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這也是一種自私之舉,是對綠的施暴之舉,是對生命的一種遏制、一種摧殘。
4、對被囚的“綠友”的尖端總是朝著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啟示?
要學生結合自己生活中因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占有它,結果卻不能如愿的事例的實例,進一步理解作者所闡明的人生哲理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明確:常春藤的不屈不撓;生命不可侵犯;萬物各得其所,人為不可干擾;如果真的喜歡這個事物,那就給他(它)自由,讓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板書: 生命的尊嚴不可侵犯
(四)、研讀“釋綠”部分。(第12-13節)
學生討論:由作者“釋綠”的時間和地點,你聯想到什么?
教師穿插介紹陸蠡有關事跡: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編輯,小海淪陷后,他留滬主持該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說,被捕,刑審數月,受盡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殺害。
教師明確:“釋綠”這部分是文章的主題所在,在這里,作者從“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種頑強抗爭的性格,永向光明的執著中仿佛也照見了自己的性格和命運。作者后來“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珍重地開釋”表明了他發自內心深處的對自由和光明的呼喚。
板書: 呼喚自由和光明
(五)、研讀“思綠”部分。(第14小節)
引導學生朗讀體會課文最后一句話的含義:含蓄地表現了他對日寇鐵蹄下的同胞的惦念與牽掛。
第二課時
一、課文總結
1、本文題為“囚綠記”,意思是記述“囚綠”的經過。
① 哪幾段寫囚綠的?囚綠之前,之后寫了什么?
② 哪一段,哪幾段寫得特能打動你,使你動情的,做一下記號,待會兒我們要好好朗讀和品味。
③質疑。有疑惑的地方打個問號。
學生自讀、圈劃。
2、提問任務一
全班交流后明確:
文章自始至終緊扣一個“綠”字,戀綠(擇綠、賞綠)――囚綠――釋綠――思綠,這過程與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聯系呢?
每一個意念與行動都體現著作者對綠的愛,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誠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蒼綠,一年后還在懷念并盼望再見。曲折有致地表現了愛綠色生命的生活經歷和心靈歷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愛綠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進。
3、閱讀全文時,哪一段或哪幾段最打動你?我們來讀好好品味一下。
個別讀(說明理由)、散讀、全讀。
4、我們在朗讀時,都被作者對綠的摯愛感動了,作者為什么對綠——一株常春藤這么愛呢?請同學們再默讀課文,思考兩個問題,圈劃有關詞、短語、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筆下的綠有怎樣的特點呢?
②面對摯愛的綠,作者有怎樣的體驗與理性思考呢?(提示:應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烽煙四逼”。)
學生自讀、思考、圈劃、批注。
四人小組交流。
全班交流(每組推選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確概括綠特點的詞語,形成板書。
蓬勃
綠 向陽
固執
從作者的體驗思考中,我們感悟了作者為什么那么愛綠,那就是:
學生小結:因為綠蓬勃向上,充滿生機;因為綠永遠向著陽光,固執,堅持已見;因為綠使處于孤獨、寂寞、苦悶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勵,所以,他深深地愛綠——一株常春藤。
這就是本文的主旨嗎?
學生回答:不!還有更深一層的思想,綠有它的象征意義。
5、什么是象征?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說說“綠”的象征意義。(提示:由綠的特點,作者的體驗思考聯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確,形成板書
生命、希望
象征 向往光明、自由
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
6、小結:作者以一株常春藤為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生命之歌。綠色是自然給予人類的審美心理需求,它給人以和平安寧的象征,給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詩詞中就有不少寫“綠”的名句,能背幾句嗎?(學生背誦,談自己的理解。)
這些詩句中寫到綠,體現了詩人獨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傳頌。綠在視覺上給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悅,安寧。這就是一般人都喜歡綠,愛綠的原因。而我們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時刻,不僅寫愛綠,更賦予綠以時代需要的象征意義——(齊讀板書。)我們從中窺見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喚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靈魂”。他確實有一顆——“黃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國的年代,《囚綠記》確有照亮民族心靈的作用。
文章貴在立意,立意貴在真實、深刻,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囚綠記》就是這樣一篇真實、深刻,有鮮明時代氣息的優秀散文,值得我們寫作時學習、借鑒。
7、我們從品味關鍵句入手,讀懂了這篇優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黃金的心。由此可見,我們要快速讀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從品味凝聚作者感情體驗,理情思考的語句,從含有言外之意的語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類文章,應從物的特點思考,展開聯想,聯系相似點,明確象征意義。
當我們自己寫作時,應在文章的顯要處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寫上凝聚自己感情體驗與理性思考的語句,使文章脈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二、布置作業 :
課文《囚綠記》在表現手法上有許多可供我們鑒賞學習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結構清晰,簡繁得當,各盡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
④文字表達細膩、質樸等。
請同學們從表現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寫一段200字左右的鑒賞文字。
教后隨想:
《囚綠記》教學設計 篇5
囚綠記
教學目的:
1、體會本文詠物抒情的寫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構思,體會它結構精巧、變化多姿的特點。
3、了解有關語句的深刻含義和表現手法,感受本文語言含蓄優美的特點。
教學設想:
1、這是一篇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優美。借助于多讀,讓學生讀中求解,讀中悟情,讀中明理,讀中品味。
2、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跡的介紹,深入體會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一常春藤盆栽。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新課
1、(教師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同學們知道這種盆景植物的名稱嗎?(常春藤)這是老師喜歡的一種植物,老師喜歡它的原因
有兩點,我先說第一個原因,那就是它的顏色——綠色。綠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僅是蕓蕓眾生喜愛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詠之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位喜愛綠色的現代散文家陸蠡寫的一篇散文《囚綠記》。
2、指明一學生上黑板寫上課題和作者名字。教師給作者名正音。
3、簡介作者有關情況。(學生圈劃、朗讀課文后面注釋中的有關內容)
二、 釋題:“囚綠”就是把綠色囚禁起來。
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呢?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高聲朗讀、輕聲朗讀、一個人讀,找個伴兒一起讀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讀課文。
教師明確要求:標注段落,圈劃疑難字詞。或結合課后注釋,或同學相互討論,合作解決,實在不能解決的,也可當場求助老師。
三、 教師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線索。
1、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因為他愛綠)
2、他把綠“囚”牢了嗎?(他后來把綠釋放了)
3、離開了綠,他對綠的感情又是怎樣的呢?(他對綠充滿了思念)
教師歸納板書:戀綠 囚綠 釋綠 思綠
四、 研讀“戀綠”的部分(第1-7小節)。
1、 學生速讀課文。指明學生找出表現作者愛綠感情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
情。教師適當引導講解,在學生找出后,或組織學生齊讀,或組織分組讀,在讀中與作品直接對話,感知這篇散文的語言風格。
2、創設情境:假設學生是作者,要直接抒發對綠的喜愛之情,與綠直接“對話”,要求學生以課文第五小節一段話“綠色是多寶貴的啊……也視同至寶”為例,變換人稱、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發對綠的喜愛之情。
五、 研讀“囚綠”部分。(第8-11小節)
1、 作者因為愛綠而囚綠,課文那些語句寫出了他綠友的愛之深?指名朗讀文中有關語句。
2、 教師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學生觀察它的枝條向一個方向伸長即向著陽光方向生長的
外形特點,揭示喜愛它的第二個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問:作者得到“綠”了嗎?找出文中的有關語句來說明。
《囚綠記》教學設計 篇6
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把握作者情感脈絡,進而分析文章主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來把握作者情感脈絡。
通過點撥來引導學生分析文章主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學生開放性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教學難點 分析文章主旨,并引導學生分析它的現實意義。 教學方法 誦讀法和點撥法相結合。 教具、實驗情況 多媒體。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課前導入
1、引用顧城的《一代人》。
2、調動學生想象題目“囚綠”的含義。一、課前準備
1、想象題目“囚綠”的含義,為課文學習做準備。 引用《一代人》創設美的情境,引起學生學習探究本文的興趣二﹑閱讀課文
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并找出有關表達作者情感的語句。二﹑閱讀課文
學生勾畫出有關表現作者情感的語句。
讓學生在短時間內了解課文大致意思。三﹑合作探究
1、學生探究作者喜歡綠色的原因,重點研習課文第五至七段,并通過朗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2、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對“綠”的情感變化,重點研習課文第八至十二段,并朗讀體會。
(教師點撥學生分析具體語句,并指導學生的朗讀。)
(展示課件。)三﹑合作探究
1、明確:作者喜歡綠是因為綠是生命、希望、慰安、快樂,綠色寶貴啊!
示例:“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這句話寫出了作者焦急的盼等著綠的心情,而綠對作者來說猶如涸轍里的魚期盼雨水一樣,是一種生命、希望。
(學生朗讀,體會那樣一種焦急盼望的心情。由一人讀進而全班齊讀。)
2、明確:因為喜愛綠所以想要“囚綠”,但“囚綠”帶來的并不是歡喜,而是惱怒。
示例:“我為了這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因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 這些語句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內心的矛盾痛苦,“損害了我的自尊心”說明這綠的執著深深刺傷了作者,他的滿腔熱情化為泡影,所以喜歡變成了惱怒。
(學生朗讀,學生互評。) 培養學生欣賞能力,尊重個性閱讀。
重視指導學生朗讀,進而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
通過朗讀品味散文藝術之美,全體師生共同分享其中韻味。四、擴展延伸
通過分析囚綠的過程,進而探究其中包含的現實意義。四、擴展延伸
學生談啟發。
示例:常春藤的執著告訴我們任何時候不要放棄。
作者“囚綠”并沒有帶來快樂,一時的自私并不能帶來長久的愉悅。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開放性的思維能力。五、主旨探究
聯系背景,作者想要通過“囚綠”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重點研習文章最后兩段。
(教師點撥學生分析重點語句,并指導學生的朗讀。)
(課件展示。)五、主旨探究
明確:文中提示性語句是“盧溝橋事件發生了”,因此本文寫作的大背景是在中華民族存亡的危機關頭。“囚綠”之“綠”其實寓意深刻,它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陽光的中國人。
(學生朗讀最后兩段。) 在擴展延伸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文章的主旨。六、總結全文
通過這樣的思路告訴同學們,同一個人面對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啟示。背景知識對于我們把握文章主旨是很重要的。
站在21世紀的我們從《囚綠記》中又收獲了新的啟示,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70年前處在國家危亡的關鍵時刻,《囚綠記》既是血淚之作,又是前行的動力所在,這是陸蠡留給后人的財富。【
《囚綠記》教學設計 篇7
作者不惜筆墨描繪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僅為了表達對綠的喜愛,有沒有更深層的涵義?文章還有哪部分值得我們品讀、挖掘,我們卻沒注意呢?請找到這些地方,深層挖掘文章主旨。(提示:我們再結合綠的生命特征以及作者創作背景來挖掘文章主旨。)
盧溝橋事件發生了。點明寫作的特殊背景,表現了作者對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本文具有鮮明的現實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從歷史課上我們知道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更是中國人民全面抗日的開始。本文寫于抗日戰爭爆發一年之后。當時,北京淪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華大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打敗日本侵略者,把他們趕出中國,爭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為每個有良知的中國人共同的心聲。作為一個愛國的作家,陸蠡作者看到祖國命運想到一年前被自己囚禁的常綠藤,不免感慨萬千,寫下本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大屏幕)
小結:文章以一株常春藤為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生命之歌。綠給人以美感,使人愉悅安寧。而我們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時刻,不僅通過寫綠枝條抒發愛綠的情感,更賦予綠以時代需要的象征意義——它象征包括作者在內的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對自由光明的向往(象征)。而作者最后的念綠,其實也是在懷念苦難中的北平人民(暗示)。我們從中也窺見作者渴望光明、自由,呼喚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靈魂”。在那抗日救國的年代,《囚綠記》一文也起到了照亮民族心靈的作用。
三讀,品味語言
本篇文章語言純樸、清新,并運用多種修辭方法,非常優美。下面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圈劃出自己喜歡的或能打動你的詞、句,細細咀嚼、體會。具體語句如下:
1、排比:“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
這句通過排比修辭,使句子生動富有氣勢,直接抒發了作者對綠的贊美,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鋪墊。
2、比喻:“我懷念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
運用比喻,抒發了作者對綠的渴望和喜愛。
3、反復:“我開始了解……我開始了解……”“我要借綠色來比喻……我要借綠色來比喻……”
4、擬人如:“有一天……會和我面生嗎?”“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等等
這句話表面上寫自己離開北平后還一直掛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綠色,極寫了對綠色的思念。其實這句還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日寇鐵蹄下的同胞的惦念與牽掛,也表達了作者對勝利地無限期望。運用問句,言有盡而意無窮,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
5、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比喻的修辭方法,由“綠色”到“綠友”到“囚人”,稱呼的變化含蓄地體現了作者感情的變化。“珍重”一詞,更是隱含了對頑強抗爭精神的敬重和對光明與自由的珍惜與向往。
各種修辭方法的運用,增強了文章語言的表現力,使語言更加優美生動。優美生動的語言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表達的情感更為真切感人。
作業:這種語言表達方式,是我們同學在作文時都比較欠缺的,我們要加以借鑒。下面我們做一個小練習。(看大屏幕:請同學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仿寫“我要借……來比喻……,我要借……來比喻……”或“我開始了解……,我開始了解……”
剩下時間請同學們大聲朗讀你認為寫的最精彩的一段或你最喜歡一段。讀時注意語調的抑揚頓挫和重音,細細品味語言,體味作者表達的感情。
《囚綠記》教學設計 篇8
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囚綠記》
一、說教材:《囚綠記》是我國現代作家、翻譯家陸蠡在抗日戰爭爆發后寫成的一篇詠物抒情的散文。課文講述了作者與常春藤綠枝條的一段“交往”的經歷,描繪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也寫出了作者的生存狀況和真摯心愿,含蓄地揭示了華北地區人民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命運,象征著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囚綠記》以其寫景狀物新穎獨特、含蓄蘊藉,寫出了景物的靈性而別于其它一般散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散文的要求上由“欣賞”提升到“鑒賞”的層次,所以,教師應指導學生對其進行鑒賞評價,充分發揮文本的示范作用,實現新課標所規定的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新課程下的教學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在課堂上對教材的處理可以做大膽的突破,不必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標題和文中的幾個重點語句引導學生通過揣摩討論鑒賞,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側重對學習方法的指導,力求利用四十五鐘時間讓學生掌握借助關鍵語句鑒賞散文的閱讀方法。針對以上原則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情感目標:引導學生從品讀文章語言當中解讀作者抒發對光明與自由的向往之情。由此,促使學生關愛弱小生命,同情弱勢群體,學會逆境中追求光明、向往自由的精神境界,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知識能力目標:指導學生學習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借助關鍵句子理解課文的方法。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根據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本文重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掌握鑒賞分析重要語句這一傳統而又有效的閱讀方法。基于對學情的考慮,學生在尋找關鍵句子圈點評價時往往抓不住要點,在批注當中往往只有表面的認識,不能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思考與聯想,在語言表達方面許多同學可能會欠準確完整,因此,如何提高圈點批注的質量,把圈點批注落到實處,就成了本課的難點。
四、說學法:指導學生在課前預習和課堂配樂朗讀的基礎上找出文中表達作者思想情感發展變化的關鍵句子圈點批注,討論鑒賞,學習從文章標題和重點語句入手鑒賞寫景狀物的散文。針對散文學習已經有過幾個單元,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說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依據對話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老師先用示范引導學生圈點批注和探究問題,然后學生課堂訓練并互動交流,老師分析小結后再讓學生展示、交流成果。每個學生在情感、經驗、閱歷、知識等方面都可能存在著差異性,而閱讀教學又是學生、老師、教材編者和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圈點批注和問題探究的方法最能體現對話教學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能夠有效地解決學生在閱讀方法上的難題。這種方法的選擇,尊重了學生的個體閱讀,尊重了學生交流發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老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又是一個指導者。
六、說教學程序
(一)課堂導入:回顧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特別是《荷塘月色》情感變化的過程,引出《囚綠記》,明確本節課的主要學習目標——學習由題入文和借助關鍵句子圈點批注的閱讀方法。
(二)品析文章標題:分析《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的標題,體會其對理解全文的作用,再讓學生探討本文為什么要以“囚綠記”為題目。讓學生明白題目是一篇文章的靈魂,由題入文是很有用的閱讀方法。之后指出要想對題目理解得深刻,還是要回到文章中,結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綜合分析而過渡到下一環節。
(三)學習圈點批注的閱讀方法:老師先對學生提出閱讀要求:《囚綠記》一文重點描寫的情節是“囚綠”,要把握作者囚綠的原因,應注意文中哪些語言信息?請你找出來并做批注。然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批注,必要時小組討論,完成后在全班交流圈點與批注情況,老師引導小結,告訴學生在賞析文章時要抓住重點問題,然后圍繞這一問題圈點批注,這其實就是對信息篩選整合,最終解決問題。并指出圈點時要注意語句之間的關聯,批注時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還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條理性。之后再引導學生把課文中優美的寫景句,揭示背景與主旨的語句和自己最喜歡的語句挑出來批注。
互相交流后老師歸納小結:圈點批注時要抓住重點語句,這些重點語句對我們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作者的情感態度,把握文章的藝術特點都很有幫助。這樣的語句有的是文眼,有的是主旨句,有的可以與讀者產生情感共鳴等。整個過程先由學生練習、活動,然后老師發現問題,指導總結,再由學生練習、交流,老師指導、評價、總結以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和老師的指導作用。
需要一起品味鑒賞的句子有:
1第五小節: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2第五小節:我了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于它了解我的語言一樣。
3第八小節: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籠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漪郁的年華。
4第十小節:可是我每天在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是朝著窗外。
5第11小節:她漸漸失去了清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廋,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6第13小節:臨行前我珍重的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求人。
通過以上分析鑒賞得出文章的線索和行文脈絡。
線索是:以對“綠”的情感變化為線索。
行文脈絡是:賞綠—囚綠—放綠—思綠
(四)學生總結本文作者要闡述的主旨,體會本文的寫作特點和一般詠物抒情散文的異同。
(五)課堂總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如何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如標題和重點語句來理解文章的方法,還學習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圈點批注的閱讀方法,這些方法可以用在各種體裁的文章閱讀中。同時,我們從作者描寫的“常春藤”“油菜花”這些微小的生命體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氣息,感悟到了心靈凈化、品質提升的可貴。植物會在逆境中追求光明,人更應該勇敢的去追求自己所向往的自由和幸福。
(六)布置作業:本文用擬人的手法寫景狀物,賦予景物性格與氣質,取得了較好的藝術效果。試借鑒本文的寫法,調動你的情感和想象,描寫一種景物,力求寫出該景物的精、氣、神。字數不限。
《囚綠記》教學設計 篇9
【知識儲備】
1.字詞積累
了截:明了簡單。
涸轍的魚:在干涸了的車轍里的魚。涸,水干;枯竭。語出《莊子·外物》。
揠y 苗助長:比喻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也說拔苗助長。
猗y 郁:充滿生氣的樣子。
幽囚:囚禁。
淅x 瀝l :形容輕微的雨聲。
2.作家作品
關于作者
陸蠡(1908一1942),不僅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寧死不屈的抗日烈士。原名陸考原,學名陸圣泉。陸蠡是他的筆名。天臺平鎮巖頭下村人。資質聰穎,童年即通時文,有“神童”之稱。1922年跨越初中,考入之江大學附屬高中部,初露文學創作的才華。1924年升入之江大學機械系。1927年,轉國立勞動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二年后畢業。
1931年秋,陸蠢與發人吳朗西等南下福建,任泉州平民中學理化教員,課余從事創作和翻譯。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這時寫的。
1934年,陸蠢到上海南翔立達學園農村教育科任數理教員。一年后,因吳朗西和巴金等在上海創辦文化生活出版社,便辭去教職,改任編輯。1938年,應老友朱洗的邀請,到臨海琳山農校任教,翌年仍回出版社。在此期間,經常與著名作家巴金、麗尼、許天虹等促膝交談到深夜,使其文學創作邁上了新的臺階。繼處女作《海星》于1936年8月問世后,1938年3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竹刀》(曾名《溪名集》)出版,編入《文學叢刊》第五集;1940年8月,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綠記》,列為《文學叢刊》第六集。三個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煉、質樸,蘊藉而秀美。陸蠡也寫過許多短篇小說,給人的感覺總是“渴望著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尤其可敬的是,陸蠢是一位堅貞的愛國者。1937年8月,吳朗西、巴金分別去重慶、廣州籌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陸蠡負責。幾年中,在敵機轟炸中出版的書籍竟達數百種,還有十幾種叢書。期刊《少年讀物》因有抗日內容被強令停刊,他又先后主編了《少年讀物小叢書》和《少年科學》。
1942年4月,陸蠡發往西南的抗日書籍在金華被扣,日本憲兵隊追蹤到上海,查封了書店,沒收了全部《文學叢刊》。陸蠢不顧胞妹的勸阻,親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關押。后被解到汪偽政府所在的南京審訊,敵憲問:“你贊成南京政府嗎?”陸蠢說:“不贊成!”敵人又問:“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國?”回答依然是:“絕不可能!”7月21日臨刑時,年僅34歲。
陸蠡的散文,在現代散文的百花叢中,有著奪目的光彩和獨特的風格。近年,全國許多出版社爭著出版他的散文集,浙江和中國臺灣先后出版了《陸蠡集》、《陸蠡傳》,好多本中國現代文學史在論述散文部分里,都寫到了陸蠡,中國現代散文的各種選集,也都選進了他的許多作品。
3.背景鏈接
憑藉北平臨時寓所,窗外常春藤帶入室內的一片綠影,作者敏感地發現了“生的歡喜”,也發現它總是朝著窗外沿伸,盡管枝干是被“幽囚”的、浙漸失去青春之色的綠條,還是不屈地面向陽光之神生存。那時,是在蘆溝橋事件之后,它隱喻著“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民族的熱望,“也讓我們窺見了他那渴望陽光、渴望生命、渴望歡樂的靈魂。”這篇散文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文本解讀】
一、謀篇立意
這是一篇詠物抒情的文字。作者在這篇散文中講述了他孤旅生涯中的一個令人心動的故事,借窗前的一株常青藤,抒發了對光明與自由的向往之情。
二、文章脈絡
全文共14段,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1-7),賞綠。作者用濃墨抒寫了對青藤的喜愛之情。
第二層(8-11),囚綠。作者著意表現他囚綠的固執和青藤的不甘被囚的執著。
第三層(12-13),放綠。這一部分中“盧溝橋事物發生了”是精彩的一筆,這一句點明了文章寫作的時代背景,使故事具有了鮮明的現實感和深刻的思想性,如燭炬點亮全篇,突出文章的主題。
第四層(14),思綠。在遙遠的南方,作者思念著他的圓窗和他的綠友,含蓄地表達了對日寇鐵蹄下的同胞的惦念與牽掛。
三、寫作方法
1、語言運用:
含蓄優美。如“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作者的稱呼由“綠色”到“綠友”到“囚人”,含蓄表達了作者情感上的變化。修飾語“珍重”暗含了對頑強抗爭精神的敬重。
2、修辭方法:
采用了排比、比喻、擬人、反復等。如“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屬排比;“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望著雨水”屬比喻;“我開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見綠州的歡喜,我開始了解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飄來花草的莖葉的歡喜”屬反復;“有一天,得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嗎”屬擬人。
3、中心表達:
作者借一株常春藤,抒發了對光明與自由的向往之情。
4、寫作借鑒:
構思精巧,變化多姿,是我們需借鑒學習的。文章以對綠的情感為線索,按賞綠、囚綠、放綠、思綠來結構文章,形成作品特有的節奏。
四、問題探究
1、對作者“囚綠”這個行為你是如何理解的?
作者那份對綠的渴望,表現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這也是一種自私之舉,是對綠的施暴之舉,是對生命的一種遏制、一種摧殘。
2、對被囚的“綠友”的尖端總是朝著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啟示?
常春藤的不屈不撓;生命不可侵犯;萬物各得其所,人為不可干擾;如果真的喜歡這個事物,那就給他(它)自由,讓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3、由作者“釋綠”的時間和地點,你聯想到什么?
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編輯,小海淪陷后,他留滬主持該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說,被捕,刑審數月,受盡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殺害。
“釋綠”這部分是文章的主題所在,在這里,作者從“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種頑強抗爭的性格,永向光明的執著中仿佛也照見了自己的性格和命運。作者后來“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珍重地開釋”表明了他發自內心深處的對自由和光明的呼喚。
4、句段理解:
⑴“我好像發現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種的喜悅。”
“我”把綠色拖進“我”的房間,它伸展得更長,長得更快,它的頑強、執著,生命力旺盛,讓“我”看到了“生的歡喜”,也隱含了“我”對自由、光明的向往。故此,它又超過了任何種的喜悅。
⑵“有一天,得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嗎?”
表面上寫自己離開北平后還一直掛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綠色,極寫了對綠色的思念,其實該句還含蓄地表達了對日寇鐵蹄下的同胞的惦念和牽掛。
【練習解答】
一、1.“我”“囚綠”的原因是“我”為了讓綠色與自己“更接近”“更親密”。“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比喻猗郁的年華”,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最后“我”又讓“綠囚”恢復了自由的原因;①盧溝橋事件發生了,我不得不離開這里,提前釋放了“綠囚”。②“綠囚”“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是作者發自內心深處對自由和光明的呼喚。所以“我”又讓“綠囚”恢復了自由。
2.課文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抒發了作者對光明與自由的向往之情。因為本文寫作背景是“盧溝橋事件發生了”,這一句使故事具有了鮮明的現實感和深刻的思想性。之后,作者回到了上海。他在上海孤島堅守進步文化陣地,繼續救亡宣傳,那么這個時期作者就似這被囚的常春藤,所以本文抒發了作者不屈用于黑暗和對光明與自由的向往之情。
二、1.“生的歡喜”不僅寫出了“綠的枝條”當時的生長情況,“比在外邊長得更快”,而且還寫出了“我”有“綠友”為我做伴之后的心情,孤獨的“我”,“并不感到孤獨”,是綠藤,滋潤了一顆等焦的心。
2.“開釋”用“珍重”一詞來修飾,表現了作者發自內心深處的對自由和光明的呼喚,在這里,那一綹青藤仿佛得了靈性,它那頑強抗爭的性格,它那永向光明的執著,仿佛作者也從中照見了自己的性格和命運。
【類文品析】
訪蘭
父親喜歡蘭草,過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帶回些野蘭來栽培。幾年之間,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個品種,像要做一個蘭草園圃似的。方圓十幾里的人就都跑來玩賞。父親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幾分慍怒。此后進山去,便不再帶回那些野生野長的蘭草了。這事很使我奇怪,問他,又不肯說,只是又一次進山的時候,特意招呼我說:“訪蘭去吧!”
我們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處。那里有道瀑布,十幾丈高地直直垂下,老遠就聽到了轟轟隆隆地響,水沫揚起來,彌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著,暈出七彩迷離的虛幻。我們沿谷底走,便看見有很多野蘭草,盈尺高的,都開了淡淡的蘭花,像就地鋪了一層寒煙。香氣濃極了,氣浪一沖,站在峽谷的任何地方都聞到了。
我從未見過這么清妙的蘭草,連聲叫好,便動手要挖起一株來。我想,父親會培育這仙品的——以前就這么挖回去,經過一番載培,就養出了各種各樣的品種、形狀的呢。
父親卻把我制止了,問道:“你覺得這里的蘭草好呢,還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說:“這里的好。”
“怎么個好呢?”
我卻說不出來。家里的的確比這里的好看,這里的原卻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兒好像不同嗎?”
“是的。”
“這是為什么?一樣的蘭草,長在兩個地方就有兩個味?”
“……”
父親說:“蘭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靈氣,長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賞的盆景。”
“但它確實葉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樣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調也就俗了。”
父親的話是對的,但我卻不禁惋惜了:這么精神的野蘭,在這么個空谷僻野,葉是為誰長的?花是為誰開的?會有幾個人知道而欣賞呢?
“這正是它的不俗處。它不為被欣賞而生長,卻為著自己的特色而存在著。所以它才長得葉純,楚楚的有著它的性靈。”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蘭了。高興著它的這種純樸,悲嘆以前喜愛著它卻無形中毀了它。
父親拉著我坐在潭邊,我們的身影就靜靜地沉在水里。他看蘭,也在看我,說:“做人也是這樣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獻媚處事,就像盆景中的蘭草一樣,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會對社會有大貢獻了。”
我深深地記著父親的話。從那以后,已經是十五年過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1、文章中最能體現野蘭特色的一個詞是: 。
2、對文章中“一樣的蘭草,長在兩個地方就有兩個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3、簡要分析第一段中畫線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4、第二段的景物描寫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下面是關于'訪蘭'過程中父子對話的分析,選出分析不恰當的一項,并說明理由。
a、通過對話,對野生蘭草和栽培蘭草作對比,既照應開頭,又為后文議論作鋪墊。
b、通過對話,具體寫出野生蘭草和栽培蘭草的不同特點,寓褒貶于對話之中,發人深思。
c、通過對話,交代了“訪蘭”的具體內容與“我”認識到野生蘭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通過對話,揭示了父親約“我”“訪蘭”的目的,寫出“我”的感情和認識的變化。
選項是( ),理由是:
6、文章主要寫的是對“蘭草”的欣賞、品評,可文題卻用“訪蘭”而不用“賞蘭”,為什么?
7、簡要分析作者借“蘭草”這一事物,揭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參考答案:1、純樸 2、這里的“味”既指氣味,同時還指蘭草的品格、氣質。 3、父親喜愛蘭草并不是為了供人玩賞,供人玩賞的蘭草就失去了真性,降低了品格,變得低俗。 4、描寫野蘭的生長環境,襯托野蘭的高雅不俗;為后文贊美野蘭作鋪墊。 5、c“我”惋惜是因為野蘭生長在深山幽谷而不被眾人所知,并不是因為認識到了它的特性。 6、“訪”有尋求的意思,對蘭草的尋訪表明了“父親”與“我”對蘭草高雅、純樸品格的敬仰,同時用一“訪”字,把蘭草人格化,從而更突出了蘭草的象征意義。 7、一個人只有保持純真質樸的品性,不獻媚,不低俗,才能為人們所敬重,才能有益于社會。(意思對即可))
【同步訓練】
一、基礎訓練
1、注意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得趕緊走(d ) 嬌弱(ji o) 莖葉(j ng)
b、瞥見(pi ) 移徙(x ) 蕈菌(x n)
c、干涸(k ) 揠苗助長(y n) 嵌入(qi n)
d、孔隙(x ) 囚系(j ) 婆娑(su )
2、下列詞語書寫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蔥籠 淅瀝 攀緣 憐憫
b、莫生 脈絡 纖細 繁茂
c、公寓 喜悅 常春藤 誠心誠意
d、猗郁 瓊漿玉液 直接了當 簡漏
3、文章以 為線索,借“綠”抒發了 。
4、“盧溝橋事件發生了”一句交待了什么內容?
5、聯系上下文,指出句中詞語的深刻含義。
⑴我好像發現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種的喜悅。
生的歡喜:
⑵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珍重:
⑶我漸漸為這病損的枝葉可憐。
可憐:
⑷我起來觀看這被幽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
綠友:
6、《囚綠記》的作者 ,文體是 。
二、同步解讀
這是去年夏間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據著高廣不過一丈的小房間,磚鋪的潮濕的地面,紙糊的墻壁和天花板,兩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靈巧的紙卷簾,這在南方是少見的。
窗是朝東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5點鐘左右太陽便照進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線射個滿室,直到11點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熱。這公寓里還有幾間空房子,我原有選擇的自由的,但我終于選定了這朝東房間,我懷著喜悅而滿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個小小理由的。
這房間*南的墻壁上,有一個小圓窗,直徑一尺左右。窗是圓的,卻嵌著一塊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個大孔隙,手可以隨意伸出。圓窗外面長著常春藤。當太陽照過它繁密的枝葉,透至我房里來的時候,便有一片綠影。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才選定這房間的。當公寓里的伙伴替我提了隨身小提箱,領我到這房間來的時候,我瞥見這綠影,感覺到一種喜悅,便毫不猶疑地決定下來,這樣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計都驚奇了。
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歡喜看水白,我歡喜看草綠。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我急不暇擇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綠也視同至寶。當我在這小房中安頓下來,我移徙小臺子到圓窗下,讓我的面朝墻壁和小窗。門雖是常開著,可沒人來打擾我,因為在這古城中我是孤獨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獨。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了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語言一樣。
7、“我”所住的公寓有哪些缺陷?“我”為什么要選定這一間呢?
8、文中哪些詞語表現了“我”對這間房的喜歡?
9、“我”為什么認為綠色是“寶貴”的?
10、“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這句話引用了一個成語典故,請寫出這個成語,并解釋其意。
11、“我”為什么一會兒說“在這古城中我是孤獨而陌生”的,一會兒又說“我并不感到孤獨”?這矛盾嗎?為什么?
三、美文賞讀
好一朵木槿花
宗璞
⑴又是一年秋來,潔白的玉春花挾著涼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美人蕉也在這時開放了。紅的黃的花,聳立在闊大的綠葉上,一點不在乎秋的肅殺。以前我有“美人蕉不美”的說法,現在很想收回。接下來該是紫薇和木槿。在我家這以草為主的小園中,它們是外來戶。偶然得來的枝條,偶然插入土中,它們就偶然地生長起來。紫薇似嬌氣些,始終未見花。木槿則已兩度花發了。
⑵木槿以前給我的印象是平庸。文革中許多花木慘遭摧殘,它卻得全性命,陪伴著顯赫一時的文冠果,免得那欽定植物太孤單。據說原因是它的花可食用,大概總比草根樹皮好些吧。學生浴室邊的路上,兩行樹挺立著,花開有紫、紅、白等色,我從未仔細看過。
⑶近兩年木槿在這小園中兩度花發,不同凡響。
⑷前年秋至,我家剛從死別的悲痛緩過氣來不久,又面臨了少年人的生之困惑。我們不知道下一分鐘會發生什么事,陷入極端的惶恐中。我在坐立不安時,只好到草園踱步。那時園中荒草沒膝,除了我們的基本隊伍親愛的玉簪花之外,只有兩樹忍冬,結了小紅果子,瑪瑙扣子似的,一簇簇掛著。我沒有指望還能看見別的什么顏色。
⑸忽然在綠草間,閃出一點紫色,亮亮的,輕輕的,在眼前轉了幾轉。我忙拔開草叢走過去,見一朵紫色的花綴在不高的綠枝上。
⑹這是木槿。木槿開花了,而且是紫色的。
⑺木槿花的三種顏色,以紫色最好。那紅色極不正,好像顏料沒有調好;白色的花,有老伙伴玉簪已經夠了。最愿見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春的二月蘭、初夏的藤蘿相呼應,讓紫色的幻想充滿在小園中,讓風吹走悲傷,讓夢留著。
⑻驚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圍的雜草,作出一個淺坑,澆上水。水很快滲下去了。一陣風過,草面漾出綠色的波浪,薄如蟬翼的嬌嫩的紫色在一片綠波中歪著頭,帶點調皮,卻絲毫不知道自己顯得很奇特。
⑼去年,月圓過四五次后;幾經洗劫的小園又一次遭受磨難。園旁小興土木,蓋一座大有用途的小樓。泥土、磚塊、鋼筋、木條全堆在園里,像是零亂地長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壓在底下。我已習慣了這類景象,知道毀去了以后,總會有新的開始,盡管等的時間會很長。
⑽沒想到秋來時,一次走在這崎嶇的山路上,忽見土山一側,透過磚塊鋼筋伸出幾條綠枝,綠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顫顫地開放!
⑾我的心也震顫起來,一種悲壯的感覺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還開花!
⑿土埋大半截了,還開花!
⒀我跨過障礙,走近去看這朵從重壓下掙扎出來的花。仍是嬌嫩的薄如蟬翼的花瓣,略有皺折,似乎在花蒂處有一根帶子束住,卻又舒展自得,它不覺得環境的艱難,更不覺得自己的奇特。
⒁忽然覺得這是一朵童話的花,拿著它,任何愿望都會實現,因為持有的,是面對一切困難的勇氣。
⒂紫色的流光拋散開來,籠罩了凌亂的工地。那朵花冉冉升起,倚著明亮的紫霞,微笑地看著我。
⒃今年果然又有一個開始,小園經過整治后,不再以草為主,所以有了對美人蕉的新認識。那株木槿高了許多,枝繁葉茂,但是重陽已屆,仍不見花。
⒄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著震撼了我的那朵花。
⒅即使再有花開,也不是去年的那一朵了,也許需要紀念碑,紀念那逝去了的,昔日的悲壯?
12、文章第⑵段中,“木槿以前給我的印象是平庸”,你怎樣理解?
13、文章除了木槿以外還寫了哪些花?寫它們的目的何在?
14、文章是按順序展開情節的?找出表示順序的詞語。
15、第⑸段“見一朵紫色的花綴在不高的綠枝上”中的“不高”分別與第⒂⒃段中哪兩個詞語相照應?
16、作者在觀察中,哪一細節對作者震撼力最大,你怎樣理解?
17、文章結尾說:“即使再有花開,也不是去年的那一朵了。”作者這種心理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囚綠記》教學設計 篇10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能通過圈點關鍵詞句概括行文脈絡。
2。能揣摩抒寫綠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綠的內涵。
3。能通過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態度,說出對本文主旨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正確理解綠的內涵和寫作意圖。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作家巴金曾這樣評價他,說他有“優美的性格和黃金的心”,同他談話,“仿佛聽完一曲貝多芬的交響樂,因為,我是和一個崇高的靈魂接觸了”。這是多高的評價!這位作家是誰呢?他,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囚綠記》的作者——陸蠡。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拜讀他的這篇代表作,去觸摸他那高尚的靈魂。
二、讀“文”——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閱讀文題,質疑猜讀:初讀文題,你會生發哪些問題?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綠”具體指的是什么?為什么作者要囚“綠”?綠是怎樣被囚的?囚綠的結果怎樣?幫助學生刪減意義不大的問題,讓學生明確問題也有主次之分)
2。帶著問題,快速閱讀課文(閱讀過程中注意圈點生字詞):作者敘述了一件怎樣的事情?請用一句話作簡要概括。
(作者敘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將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來的事)
3。再讀課文,理清寫作思路。在橫線上填字分別概括事情的過程。方法:快速閱讀,劃出關鍵詞句,用規定符號圈點勾畫填寫。
綠——綠——囚綠——綠——綠
(遇綠→賞綠→囚綠→釋綠→懷綠)
學生思考交流,所填字只要符合文意即可。
三、讀“綠”——品讀悟情,感受綠的形象
(一)初步感受綠的形象(囚綠前)
1。通過對文章內容由概括到具體的了解,可以看出作者對綠有著怎樣的情感態度?
(喜愛之情)
2。朗讀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現作者對綠的喜愛之情?找出來,讀一讀,讀出作者的喜愛之情。(學生自由朗讀,圈點批注。)
3。作者為何對綠情有獨鐘?請你從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語句。
明確:①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并不感到孤獨,……(擇綠的原因)
②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來比喻猗郁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囚綠的原因)(齊聲朗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4。創設情境,與綠對話:選用文中語句,以“我欣賞你,因為你是”的句式說話,表達作者對綠的喜愛之情,體會綠的形象。
5。歸納總結綠的內涵:在這一階段,作者心目中“綠”是的象征。
(生命、希望、慰安、快樂)
(二)深入感受綠的形象(囚綠后)
1。“囚綠”后,作者對綠的認識又是怎樣的?找出文段中描寫囚綠后綠的形象的語句(用自己習慣的符號圈點批注)。思考:被囚的綠藤又是怎樣的?其中你最有感觸的是哪一處?讀一讀,讀出自己的感受。
①綠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長得更快。
②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
③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④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向它致誠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蒼綠。
2。深入探究綠的內涵:你對綠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引導學生圍繞最有感觸處來感受綠的新形象。
(總著朝窗外的方向)(可見綠具有“堅貞、執著、頑強不屈、向往自由、光明”的可貴精神。)
3。總結歸納:在囚綠的日子里,綠藤所表現出的內在美震撼了作者。
學生總批,教師總結:綠是自然的顏色,是生命的象征,它是希望,是執著的使者。在作者的筆下,我們由淺入深,感受到了綠的自然之美、綠的執著之美,對綠的形象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四、讀“情”——品析悟旨,探究寫作意圖
1。對“囚綠”的行為,作者自稱為“自私”,是一種“魔念”。有人認為不可理喻,有人認為可以理解,對此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引導學生辯論,發表自己的看法)
2。朗讀文章最后一段,引發思考:作者寫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僅僅是表達一種懷念之情嗎?方法:結合文中反映時代背景的有關信息,和作者簡介資料等理解寫作意圖。
自由討論,達成共識,明確:除了懷念之外,作者在寫此文章時,還有一種懊悔、自責,更有一種祈祝之情。作者希望有一天能重見常春藤,其實是在祈祝淪亡的祖國河山早日獲得解放。至此,“綠”不僅僅是指那棵普通的“常春藤”了,它是“向往光明、自由、堅強不屈的廣大人民”的象征,作者由綠及人,以此表達自己的心聲。
3。對本文主題的理解有幾種不完全一致的說法,通過對文章的解讀,談談你的看法。
討論明確:三種理解既有同又有異。第一種的主題似乎包容太多了,第二種沒有從特定的寫作背景去理解,第三種理解比較到位。
五、讀“人”——深情對話,抒寫自我心聲
同學們,陸蠡,一個富有強烈愛憎的斗士,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時刻,借綠色呼喊出人民的心聲,我們接觸到了他那顆渴望光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靈魂”。他確實有一顆——“黃金的心”。此時此刻,你想對他說點什么呢?
六、布置作業
請你模仿綠藤的口吻,以“朋友,我想對你說……”的句式對作者寫一段話,表達綠藤對作者囚綠的理解之情。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能用生動的語言再現作者與綠藤的故事片段。
2。能比較熟練地運用符號給文章作批注。
3。能從多角度對文章進行美點賞析。
4。能通過比較閱讀體會多角度描寫景物的妙處。
教學重點、難點:
多角度賞析課文;從比較閱讀中體會不同作家不同的“綠情”。
教學過程:
一、講述故事:“我”與綠藤
1。情境導入:悲歡離合往往是人與人之間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們卻永恒地在演繹著生命的故事。作者和綠藤間有著怎樣動人的鏡頭呢?請選擇一個鏡頭,用生動的語言(不看書本)向大家講述一下作者與綠藤的故事。
組織學生以講故事的形式來回憶課文,以第一人稱再現作者與綠藤相處的情景。
邀請兩三位學生上臺講述。師生共同評價。
二、美點追蹤:探尋文章之美
(一)陸蠡在《囚綠記》序里說:“我用文字的彩衣給它穿扮起來,猶如人們用美麗的衣服裝扮一個靈魂。”也有人評價:“讀他的作品,不僅感受到作家愛國主義感情在流動奔涌,而且在詩情畫意和清詞麗句中得到美的享受。”請你選擇自己感觸最深的一個角度進行美點賞析。
(用規定或習慣符號,在閱讀過程中隨時圈點勾畫作好批注。)
1。語言表達角度:
①文字美:從清詞麗句探尋語言之美。如:攀、固執、舒開等
②句子美:從矛盾心理的語句感受語言的含蓄之美。(結合課文練習三)
2。思想內容角度:
①結合背景探究“綠”的多重象征含義。
提示:“綠”的一般象征含義:生命、希望、慰安、快樂
“綠”的深層象征含義:對自由光明的追求。
“綠”的最高象征含義:中華民族在日寇的鐵蹄下不屈的精神
②從“囚”字看文章的取題之妙。
3。情感態度:
①從對綠的稱呼變化看作者對綠的情感之美。
②從直接抒情的語句感受作者對綠的情感之美。(結合課文練習二)
4。寫作手法:
①從托物抒情看本文的寫法之美
②從修辭角度看本文的寫法之美
…………
教師巡視,學生圈點批注,交流評價。
(二)。請你仿照《綠》這篇文章文后的“總評”,給本文寫一段總批。
三、關注生活:尋覓“身邊之綠”
同學們,綠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綠,而是缺少發現。課外,請大家去尋找一份讓你感動的綠色,小到一片樹葉,大到一片樹林,用你的筆將它收藏起來(嘗試多角度觀察、多角度描寫),可以是一首小詩,也可以是一篇文章,讓我們時時享受綠色之美。
四、推薦閱讀
《西湖漫筆》(宗璞);《五龍潭的綠》。
《囚綠記》教學設計 篇11
u 詞語積累:驚詫 虎踞龍盤 幾綹 飛花碎玉 塵滓 倏忽 皺纈 鞠躬(盡瘁) 明眸善睞u 閱讀語段,回答問題: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過了一個石穹門,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邊了。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沒有瀑布了。我的心隨潭水的綠而搖蕩。那醉人的綠呀!仿佛一張極大極大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站在水邊,望到那面,居然覺著有些遠呢![批注①:寫出了作者對梅雨潭的“綠”的總的感受——醉人、奇異。]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批注②: 。]我曾見過北京十剎海拂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叢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批注③: 。]可愛的,我將什么來比擬你呢?我怎么比擬得出呢?大約潭是很深的,故能蘊蓄著這樣奇異的綠;仿佛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里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裁你以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我若能挹你以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是便吻著她了。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么?[批注④:運用聯想、抒情性極強的動詞,充分地表達出作者對那“醉人的綠”的熾熱而奔放的愛戀之情。]1、用簡要的語言概括梅雨潭水色和水光的特點。(不超出10個字) 2、看到梅雨潭如詩如畫的景色,作者內心有哪些美好的愿望?用簡要的語言依次寫出。 3、閱讀上面文字,請你說出在空間角度上梅雨潭的綠的特點: 、 。4、給文章加批注,是讀書的好方法。老師為①④處加了批注,請你結合你對語段的理解,在②③處也加上恰當的批注。[批注②]: [批注③]: 5、選段運用形象的比喻從不同的角度來描繪梅雨潭的綠。仔細閱讀選文,完成下表。梅 雨 潭比 喻綠的特點 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清亮柔軟鮮嫩 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滑滑、明亮的水光 純凈的水色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6、有讀者讀了上文后,寫了一副對聯:“一潭清水映出少婦神韻,幾多感悟溢滿處女芳心。”請根據上文的理解對此聯作一簡要評價。 7、將下面老舍對大明湖水的描寫與梅雨潭水相比較,看看在描寫上有什么異同點?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反倒在綠藻上冒著點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冰上;況且那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8、下面是一位同學根據選文內容寫的一段賞析,有些地方分析得不是很恰當。請結合你對文章的理解,改正并說明理由。朱自清象一個善調丹青的能手,運用了比喻、擬人、聯想等多種手法,從各個角度,波瀾起伏地描繪了波平浪靜的梅雨潭水的奇異、可愛、溫潤、柔和,把自己傾慕、歡愉、神往的感情融匯在這一片綠色之中。并通過北京十剎海拂地可愛的綠楊、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西湖明麗的波、秦淮河旖旎的水,來襯托梅雨潭那異常明亮、極其濃艷的綠。抒發了作者對梅雨潭那生機勃勃的綠的愛戀,表達了自己對新生活的希望和樂觀向上的思想感情。 u 相關鏈接:古詩文中,帶“綠”字的詩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居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賀知章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杜牧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囚綠記u 詞語積累:瞥見 了截爽直 涸轍 急不暇擇 揠苗助長 淅瀝 婆娑 簡陋 烽煙四逼u 課文暸望:《囚綠記》的行文線索是戀綠——囚綠——釋綠——念綠,其中囚綠是重點,也是驚人之筆。作者由于戀綠,將長春藤從窗外牽進陰暗潮濕的房間,囚系住它,引為“綠友”,來“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來比喻蔥蘢的愛和辛福。”他還發現這“綠友”,“永遠向著陽光生長”,“永不屈服于黑暗”。作者借對綠色常春藤的贊美,展示自己向往光明的心境,贊頌中華民族渴求自由與光明、堅貞不屈的精神。u 閱讀語段,回答問題:①忽然有一種自私的念頭觸動了我。我從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的屋子里來,教它伸長到我的書案上,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綺麗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②綠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并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我好像發現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種的喜悅。從前我有個時候,住在鄉間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鋪的泥土,未除凈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綠的一芽苗,草菌在地角上生長,我不忍加以剪除。后來一個友人一邊說一邊笑,替我拔去這些野草,我心里還引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③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幽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壟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植物是多固執啊!它不了解我對它的愛撫,我對它的善意。我為了這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因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系住它,仍舊讓柔弱的枝葉垂在我的案前。
④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漸漸不能原諒我自己的過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鎖到暗黑的室內;我漸漸為這病損的枝葉可憐,雖則我惱怒它的固執,無親熱,我仍舊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長了。1、①段中作者用了個比喻句來表達自己“自私的念頭”,你認為是哪一句? 2、③段中作者為什么說常春藤“固執”?這表現了常春藤什么精神品質? 3、④段中作者一方面說自己“不能原諒自己的過失”,另一方面卻又稱“魔念在我心中生長”,這是怎樣的一種矛盾的心情?請你寫出來。 4、“我”“囚綠”的原因是什么? 5、為什么最后作者又讓“綠囚”恢復了自由? 6、聯系上下文,說說你對“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中“珍重”這個詞語的理解。 7、聯系文中交待的歷史背景,說一說課文表達了“我”怎樣的思想感情? 《綠》、《囚綠記》比較閱讀 (甲)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裁你以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我若能挹你以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著她了。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么?(乙)忽然有一種自私的念頭觸動了我。我從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的屋子里來,教它伸長到我的書案上,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籠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綠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了。……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漸漸不能原諒我自己的過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鎖到暗黑的室內;我漸漸為這病損的枝葉可憐,雖則我惱怒它的固執,無親熱,我仍舊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長了。 1、兩選文作者對“綠”的感情都是 ,你從文中哪些語句看出來的,請在文中用橫線畫出。并作適當的批注。2、兩選文對“綠”描繪得如此生動形象,都采用了 的修辭手法。請各選一例并簡析。 3、對“綠”的感情是一致的,但二者卻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它們分別是怎么做的?你認為應怎樣做?為什么? 4、仿寫句子“我若能裁你以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我若能挹你以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我若能 《綠》參考答案:1、水色:不淡不濃;水光:不明不暗。2、想張開雙臂擁抱它;想用美好的詞匯贊美它;想把它當作禮物贈與舞女和盲妹;想給它取名叫“女兒綠”。3、寬廣(極大的);深厚(厚重)4、參考要點:批注②運用比喻從不同角度描繪了梅雨潭醉人的綠和醉人的美;批注③運用了襯托的手法老表現梅雨潭的綠的明暗適中、濃淡相宜的特點。5、皺纈的水波;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純凈。6、略。 7、參考答案。相同點:都運用了側面襯托來描寫水的特點。不同點:選文運用了側面襯托來描寫水的特點的同時還運用比喻從不同角度描繪了梅雨潭醉人的綠和醉人的美。 8、參考答案。波平浪靜可改為微波蕩漾;異常明亮、極其濃艷可改為明暗適度、濃淡相宜。理由結合文本談。 《囚綠記》參考答案:1、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2、固執指“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壟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或者說“向著陽光”。對光明的向往,執著的追求,不屈不撓的精神。 3、“不能原諒自己的過失”是因為作者為了更好的親近綠,引綠入室,但卻傷了綠。作者在綠藤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覺得自己隱隱然做錯了。但另一方面作者卻仍然執著一念存著“魔念”,囚禁著綠,作者對綠藤對光明自由的追求沒有能夠有真正的理解。 4、作者想讓綠色和自己更接近、更親密,拿綠色來裝飾簡陋的房間,裝飾過于抑郁的心情,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借綠色來比喻抑郁的年華。 5、“綠囚”執著地向著陽光生長,作者被這種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所折服,最終把綠囚放了。 6、表現了作者對永不屈服的抗爭精神的敬畏。 7、當時正處于抗戰爆發的前期,日本帝國主義滅亡中國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全國人民需要緊密地團結起來,反抗日本的侵略。本文通過對“綠囚”的贊美,表現了中華民族向往自由與光明,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勢力的抗爭精神。 《綠》、《囚綠記》比較閱讀參考答案:1、喜愛 我舍不得你;我怎么舍得你呢?教它伸長到我的書案上,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 批注略。 2、比喻,示例: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把綠比喻成小姑娘,賦予綠以生命。 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鳥。寫出了綠的可憐。 3、甲文是愛綠而保護綠;乙文是因為愛綠而損害綠。略 4、略。
上一篇:朱自清《綠》全文閱讀及評論
下一篇:《綠》同步練習
《囚綠記》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聯系當時的社會環境,明確作者在抒寫對綠的摯愛之情中,表達對生命的愛,對光明、自由的向往,對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的歌頌。
2.學習本文借物抒情的寫作特色。
3.鞏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從品味關鍵句——凝聚著作者感情體驗和理性思考的語句入手。
【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3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教學目標2是教學的難點,讓學生在閱讀中明確“綠”的象征意義,而不只是結論的傳遞。
【教學方法】
從圈劃、品味凝聚著作者感情體驗和理性思考的語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語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學設計】本文教學需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巴金回憶一位作家時說,他有“優美的性格和黃金的心”,同他談話,“仿佛聽完一曲貝多芬的交響樂,因為,我是和一個崇高的靈魂接觸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囚綠記》的作者,一位很有才華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譯家陸蠡。陸蠡是一位真誠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歲,堅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年4月,國家民政部批準他為革命烈士。
現在,讓我們一起研讀陸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綠記》,去接觸他那崇高的靈魂。
二、研讀課文
1.本文題為“囚綠記”,意思是記述“囚綠”的經過。 ①哪幾段寫囚綠的?囚綠之前,之后寫了什么?
請快速閱讀課文,圈劃關鍵句(即那些寫行動的句子)這樣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綠”那樣用兩個字概括更好,這是任務一。 ②哪一段,哪幾段寫得特能打動你,使你動情的,做一下記號,待會
用心愛心專心
- 1堅持已見;因為綠使處于孤獨、寂寞、苦悶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勵,所以,他深深地愛綠——一株常春藤。這就是本文的主旨嗎?
學生回答:不!還有更深一層的思想,綠有它的象征意義。 5.什么是象征?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說說“綠”的象征意義。(提示:由綠的特點,作者的體驗思考聯想一下。)全班交流中明確,形成板書象征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
6.小結:作者以一株常春藤為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生命之歌。綠色是自然給予人類的審美心理需求,它給人以和平安寧的象征,給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詩詞中就有不少寫“綠”的名句,能背幾句嗎?(學生背誦,談自己的理解。)
這些詩句中寫到綠,體現了詩人獨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傳頌。綠在視覺上給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悅,安寧。這就是一般人都喜歡綠,愛綠的原因。而我們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時刻,不僅寫愛綠,更賦予綠以時代需要的象征意義——(齊讀板書。)我們從中窺見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喚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靈魂”。他確實有一顆——“黃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國的年代,《囚綠記》確有照亮民族心靈的作用。
文章貴在立意,立意貴在真實、深刻,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囚綠記》就是這樣一篇真實、深刻,有鮮明時代氣息的優秀散文,值得我們寫作時學習、借鑒。
7.我們從品味關鍵句入手,讀懂了這篇優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黃金的心。由此可見,我們要快速讀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從品味凝聚作者感情體驗,理情思考的語句,從含有言外之意的語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類文章,應從物的特點思考,展開聯想,聯系相似點,明確象征意義。
《囚綠記》教學設計 篇13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同學們知道這種盆景植物的名稱嗎?(常春藤)這是老師喜歡的一種植物,老師喜歡它的原因
有兩點,我先說第一個原因,那就是它的顏色——綠色。綠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僅是蕓蕓眾生喜愛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詠之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位喜愛綠色的現代散文家陸蠡寫的一篇散文《囚綠記》。
2、指明一學生上黑板寫上課題和作者名字。教師給作者名正音。
3、簡介作者有關情況。(學生圈劃、朗讀課文后面注釋中的有關內容)
二、 釋題:“囚綠”就是把綠色囚禁起來。
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呢?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高聲朗讀、輕聲朗讀、一個人讀,找個伴兒一起讀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讀課文。
教師明確要求:標注段落,圈劃疑難字詞。或結合課后注釋,或同學相互討論,合作解決,實在不能解決的,也可當場求助老師。
三、 教師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線索。
1、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因為他愛綠)
2、他把綠“囚”牢了嗎?(他后來把綠釋放了)
3、離開了綠,他對綠的感情又是怎樣的呢?(他對綠充滿了思念)
教師歸納板書:戀綠 囚綠 釋綠 思綠
四、 研讀“戀綠”的部分(第1-7小節)。
1、 學生速讀課文。指明學生找出表現作者愛綠感情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
情。教師適當引導講解,在學生找出后,或組織學生齊讀,或組織分組讀,在讀中與作品直接對話,感知這篇散文的語言風格。
2、創設情境:假設學生是作者,要直接抒發對綠的喜愛之情,與綠直接“對話”,要求學生以課文第五小節一段話“綠色是多寶貴的啊……也視同至寶”為例,變換人稱、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發對綠的喜愛之情。
五、 研讀“囚綠”部分。(第8-11小節)
1、 作者因為愛綠而囚綠,課文那些語句寫出了他綠友的愛之深?指名朗讀文中有關語句。
2、 教師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學生觀察它的枝條向一個方向伸長即向著陽光方向生長的
外形特點,揭示喜愛它的第二個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問:作者得到“綠”了嗎?找出文中的有關語句來說明。
【學習目標】
1.積累字詞,了解文章結構,把握主旨。
2.反復讀文,體會作者的情感,感知散文的語言風格。
作者簡介
陸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臺人。現代散文作家、翻譯家。1931年畢業于上海國立勞動大學,后與友人創辦泉州語文學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學教書,同時開始寫作散文。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編輯,業余從事散文創作和翻譯。1938年創辦科學、文化綜合性雜志《少年讀物》。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進駐上海租界,由于在淪陷后的上海堅守文化工作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轉到虹口日本憲兵拘留所,刑審數月,慘遭殺害,時年34歲。
陸蠡是現代文學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詩集《海星》步上文壇,嶄露頭角。后來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綠記》。他的散文從瑣細的生活情節中,挖掘出某種耐人尋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誠、淳樸心靈的閃光,作品大都矚目現實社會和下層人民的貧窮疾苦,通過對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淳樸的優良品質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的頌贊,表現出作家愛國憂民的高尚情懷和可貴品格。在藝術上,那鄉野泥土的氣息,憂郁動人的故事情調,優美清麗的文筆,嚴謹的構思,形成他自己獨特的風格。其文筆縝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誠摯、樸實。
背景資料
本文選自《中國現代散文(1918~1949)》(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四卷,寫于1938年秋,當時正是抗日戰爭時期。
【問題說明】
“囚綠”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過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條牽進作者居室。因為常春藤是綠色的,故簡稱“囚綠”。本文通過寫作者賞綠、囚綠、放綠、思綠的過程,表現了作者對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課文分析】
這是去年夏間的事情。
段解:交待事情發生的時間(1937年夏天)。單獨成段,說明這事情讓作者難忘。
我住在北平①的一家公寓②里。我占據著高廣不過一丈③的小房間。磚鋪的潮濕的地面,紙糊的墻壁和天花板,兩扇木格子嵌④玻璃的窗,窗上有很靈巧的紙卷簾,這在南方是少見的。
段解:作者介紹所住公寓的大小、地面、墻壁、天棚、窗戶、窗簾,突出其簡陋的特點。
窗是朝東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點鐘左右太陽便照進我的小屋,把可畏⑤的光線射個滿室,直到十一點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熱。〔句解:光照時間長,小屋內炎熱。〕這公寓里還有幾間空房子,我原有選擇的自由的,但我終于選定了這朝⑥東房間,我懷著喜悅而滿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個小小理由的。〔句解:屋簡陋、狹小、炎熱而作者卻選擇了它,并且感到喜悅而滿足,給讀者留下懸念,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這房間靠南的墻壁上,有一個小圓窗,直徑一尺⑦左右。窗是圓的,卻嵌著一塊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個大孔隙,手可以隨意伸進伸出。圓窗外面長著常春藤⑧。當太陽照過它繁密的枝葉,透到我房里來的時候,便有一片綠影。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才選定這房間的。〔句解:選定此房的原因。〕當公寓里的伙計替我提⑨了隨身小提箱,領我到這房間來的時候,我瞥見⑩這綠影,感覺到一種喜悅,便毫不猶疑地決定下來,這樣了截 爽直使公寓里伙計都驚奇了。〔句解:作者這樣熱愛綠色,讓伙計感到非常驚奇。〕
段解:作者因為窗外有常春藤而選擇了此房居住。
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 ,它是快樂。〔句解:作者喜歡綠色的原因。〕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歡喜看水白,我歡喜看草綠。我疲累 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 盼等著雨水!我急不暇擇 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綠也視同至寶 。當我在這小房中安頓下來,我移徙 小臺子到圓窗下,讓我面朝墻壁和小窗。門雖是常開著,可沒人來打擾我,因為在這古城中我是孤獨而陌生的。〔句解:作者喜歡綠色的原因。〕但我并不感到孤獨。我忘記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了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語言一樣。段解:“我”懷著喜悅與滿足的心情選擇了這狹小而潮濕的房間是因為有一綹(liǔ)青藤為伴,不再孤獨,陌生的“我”與綠葉“對話”,忘記了不快;象征生命、希望、快樂的綠色滋潤“我”那顆等焦了的心。這一部分為下文寫“囚綠”作了充分鋪墊。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 過了一個月,兩個月,我留戀于這片綠色。我開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見綠洲 的歡喜,我開始了解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漂來花草的莖 葉的歡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
段解:綠色讓“我”快活地度過兩個月,讓“我”感悟到了綠色對處在逆境者的重要性。
我天天望著窗口常春藤的生長。看它怎樣伸開柔軟的卷須,攀住一根緣引 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看它怎樣舒開折疊著的嫩葉,漸漸變青,漸漸變老,我細細觀賞它纖 細的脈絡、嫩芽,我以揠苗助長 的心情,巴不得它長得快,長得茂綠。下雨的時候,我愛它淅瀝 的聲音,婆娑 的擺舞。
段解:觀賞常春藤伸須展葉,變青變老、雨中擺舞,“我”感到慰安與希望。
忽然有一種自私的念頭觸動了我。我從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的屋子里來,教它伸長到我的書案上,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 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 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 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 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段解:為了這綠色裝飾簡陋的房間,撫平抑郁的心情,點燃心靈的希望,“我”自私地囚住了這綠色藤的兩枝柔條。綠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 ,依舊舒放,并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我好像發現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的喜悅。從前我有個時候,住在鄉間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鋪的泥土,未除凈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綠的芽苗,蕈菌 在地角上生長,我不忍加以剪除。后來一個友人一邊說一邊笑,替我拔去這些野草,我心里還引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句解:作者酷愛綠色是有淵源的。〕段解:“囚綠”后,綠色枝條旺盛地生長景象,給“我”帶來了空前的喜悅。
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句解:由“綠色”到“綠友”,稱呼的變化體現了作者感情的變化。〕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植物是多固執啊!它不了解我對它的愛撫,我對它的善意。我為了這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因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 舊讓柔弱的枝葉垂在我的案前。〔句解:對“綠友”愛之深,惱之切。〕
段解:“綠色”固執地向陽方向生長,辜負了“我”的愛撫與善意,損害了“我”的自尊心。惱恨后,我決定仍囚住它。
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漸漸不能原諒 我自己的過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鎖到暗黑的室內;我漸漸為這病損的枝葉可憐,雖則我惱怒它的固執,無親熱,我仍舊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長了。〔句解:“魔念”是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靈。〕
《囚綠記》教學設計 篇14
初三上冊第六單元第二十三課《囚綠記》教學設計
濰坊市育華學校 夏瑞英
導入:出示一組圖片,請同學們用一個詞、或一個短語,乃至一句話,描繪出你眼中的綠。綠不僅點綴了我們的生活,也融入了我們的生命。那么現代散文家陸蠡對綠又有怎樣切身的感受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囚綠記》。
明確學習目標:
1、記住主要字詞,積累精彩詞句。
2、通過品讀關鍵語段,感受常春藤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情感,從而感悟人生哲理。
檢查預習:
1、作者( ),原名( ),浙江天臺人,現代( )家、( )家。
2、字詞注音:
瞥( )見 涸轍( )( ) 婆娑( )( )
猗( )郁 揠( )苗助長 蔥蘢( )( )
蕈( )菌
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
1、給段落標上序號。
2、用一句話概括標題中“囚綠”的具體含義。
3、“囚綠”只是內容的一部分,除此以外還有哪些內容呢?試仿照“__綠――__綠――囚綠――__綠――__綠”的結構,將其它的內容概括出來。
精讀品析:(運用圈點批注法閱讀)
請同學們逐段找出文中描寫常春藤美的詞句,讀一讀,品一品。
示例:描寫美的語句
如:看它怎樣伸開柔軟的卷須,攀住一根緣引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
品析:通過“伸開”、“攀住”這兩個動作,表現了常春藤的生長和蓬勃的生命力。“看”、“怎樣”等詞表現了我對常春藤的觀察是多么的細致入微啊!從而體現了我對常春藤的無比喜愛之情。
讀一讀。
請同學們找出描寫常春藤不美的句子,讀一讀,品一品。
被囚后,常春藤變得
作者“囚”它的本意是什么?是要它變得不美嗎?
從常春藤身上,你得到怎樣的人生啟示?
課后練筆: 描寫一種植物,抓住它的特征,并能寄情于物。
《囚綠記》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關知識,包括敘事散文的基本特點,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現手法。
2.了解如何運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寫作中進行模仿。
◆過程與方法
1.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對“綠”的認識、感受和理解。
2.設計問題,結合學生對“綠”的理解,引導學生體會本文作者對“綠”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發的對不屈服于黑暗、頑強抗爭的精神的贊美。
3.結合作者的身世,引導學生加深對本文內涵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中華民族和一切進步勢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勢力、頑強抗爭、永不氣餒的民族精神。
2.樹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散文,尤其注意節奏和語氣的運用。
2.體會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寫作特點,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寫作手法。
3.體會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內涵美及其象征意義。
◆難點
1.理解“綠”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義及作者賦予“綠”的深刻思想內涵。
2.結合作者贊美“綠”的歷史環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教學突破
1.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分組討論“我心中的綠”。
2.通過講解,引導學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寫作手法。
教學方法:整體感知 讀寫賞悟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看課件中的一幅圖“綠”,請同學設想在不同情況下觀“綠”后的感受,例如夏季、冬季、歡樂時、憂煩時等,[在我的身后有幅綠,當你看到它后,你會怎么想,怎么做呢?(生自由發言)]讓學生認識到我們對物的感情,常有環境和情境的限制,從而使其明白了解作品的主旨與作者的感受,一定要關注寫作的背景和情境。]
2、引出課題(板書:《囚綠記》陸蠡)
3、感知課文(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欣賞、討論,引導學生再閱讀,互相提問、互相討論并達成共識,最后選幾名同學用精練的語言加以概括交流。設計問題如下:1、本文的線索是什么?2、綠枝條有什么特點?
3、你所理解的象征手法?同時,放幾幅圖片讓同學加深對寫作背景的認識。)
二、釋題啟疑
1、“囚”綠就是把綠色囚禁了起來。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呢?(流出“囚”的意思并與“綠”聯系起來)
2、學生自讀
要求:自由朗讀,找出“囚綠”的相關章節,并思考囚綠之前、之后又寫了什么?劃出關鍵詞、句。最后思考下為什么囚綠 ?
三、研讀探究
1、囚之意
(1)囚綠寫在文章的8—12段
(2)囚綠的本意
①所囚的是一枝什么樣的綠?
△綠的特點(生機勃勃)
情境設想:如果是你,看到這枝綠,會怎樣?
②作者囚綠的本意是什么?[生邊讀邊找]
△接近、親密、裝飾、比喻(8段)
△從中折射出作者什么樣的處境與心境?[ “一枝一葉總關情”,自然界的物總會觸動和激發善感的文人的心情,而這份觸動和激發又會被文人附著在物上,從而形諸文字,當讀者去讀這個含情之物時,必然可從中琢磨出作者的處境和心境] (此處可以加詩句說明,那些古人用那些枝葉表達情感的)
抑郁的心情、不順的人生;對愛、幸福和美好的追求和希望
△小結:囚綠是因為一個在現實生活中抑郁、不順心的人對愛、幸福和美好深深的追求而采取的行動
△ 鑒賞“牽”[作者為了得到這份愛、幸福和美好,他用了一個“牽”字](生討論)
牽,讓我們想到人與人的牽手,無論悲傷與幸福,不管逆境與順境,都見證著一份真愛,相濡以沫,同心、同夢、同喜、同悲、同甘共苦,風雨同舟。雖然牽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動作,簡單、樸素,卻包含著寧靜、充實、滿足、安慰和體貼。 它直入了作者的心田,可見作者愛這枝綠之深。(有深意。表述要動情。說到學生心坎上去。)
2、愛之深
(1)作者因為愛綠而囚綠,課文還有哪些語句寫出了對這支綠的愛之深?
△[因為歡喜這片綠,我才選定了這簡陋的小房間]選房
△[熱情地歌頌綠(生命、希望、慰安、快樂)]歌頌
△[“我”的心態(懷念、把我的心都等焦了、急不暇擇、視同至室、綠葉和我對語、快活、留戀、歡喜)]心情
△[對常春藤的細膩的美的描寫]描寫
(2)本有愛撫,本是善意,愛之深卻換來一個“囚”字,你怎么認識作者的“囚”的行為?
△對綠的愛與渴望,表現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的向往
△囚綠雖是愛意,但這也是一種自私之舉,他的思圖占有
是對綠的施暴之舉,是對生命的一種遏制和摧殘。[在愛與囚之間作者有著內心的矛盾]
(3)作者內心情感的波動
△綠的固執損害了我的自尊心,不快、惱怒、魔念
△綠的衰變讓我覺得它的可憐,不能原諒自己的過失
3.釋之理
△作者囚住了綠可他得到“綠”了嗎?他的“囚綠”如償所愿,換得了與“綠”的親近嗎?
9段的似乎“有”(“依舊”)和10段、11段的實際“無”和失去 [在愛與魔念之間,作者選擇了“釋”]
(2)找出并理解作者“釋綠”時的動作與心情
△珍重/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誠意的祝福/愿---是尊重,是禮贊
△“釋”仍緣于對綠的愛,并多了一份對生命的尊重,對固執不屈精神的禮贊
4.文之旨
囚綠記,由愛到囚,由囚到釋,作者寫了一次生活中的經歷,對這枝綠的愛和尊重是否就是作者寫作本文的主旨和目的所在?
△象征意義:
①什么是(如:明月—相思;青松—堅貞;落花—流逝)
②聯系可知,“綠”在此文中象征了生命、希望,象征了向往光明、自由,象征了堅貞不屈的抗爭精神。
△釋綠,證明作者最終還是善待生命的,同時也包涵著這種頑強抗爭的性格和永向光明的執著必將會換來自身命運的解放。
綠字這四點做的好, 說的也透徹。
四、作者情懷(此處補充介紹作者的有關知識)
這既是在日寇鐵騎下中華民族命運和精神的真實寫照,也是作者陸蠡個人的精神寫照。正可謂“文如其人”。
※閱讀材料:陸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從此他就永遠沒有回來。
有家不歸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
……是1941年的夏天,喪偶五年多后的陸蠡在上海“孤島”再婚。婚宴上,人們第一次看見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著酒壺不怎么嫻熟地為賓客斟酒。他本來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卻丟下一句使人一想起來便不禁要流淚的話:“等抗戰勝利了,我們要買大缸大缸的酒,排在門口,任過路的人隨便痛飲!”八年抗戰,終于如他瞻望的那樣迎來了勝利,可是陸蠡卻在他婚后的兩個月后突然地失蹤了。
陸蠡的朋友巴金、黃源、柯靈、許杰等四處打聽他的下落,登了廣告尋人。聽說他進了南京的監獄,天氣冷了,怕他受凍,朋友又把棉袍子寄去,結果退了回來,退件的理由是:查無此人。
有家不歸的人,他到哪里去了?后來,我們才知道,他負責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受了日本憲兵的大搜查并被抓去了兩名員工,為了討回一個“公道”,他竟上門說理去了,一去從此不返。(1942年被捕,受盡酷刑,日本人問:“你愛國嗎?”“我愛”“你認為日本能戰勝中國嗎?”“不能!”最后被折磨吐血而死。據說,唯一的罪名就是口氣強硬。)他的朋友吳朗西說過這樣一句話:“他的個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強暴的前面是不會低頭的。陸蠡太傻了,然而他的可愛,感召我至深的,就是這一股傻氣、正氣。”陸蠡的死,想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
陸蠡之文,一如陸蠡之人;陸蠡之人,亦如陸蠡之文。
----劉長春《陸蠡故居》
△陸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璞玉般的心靈——李健吾
△他有優美的性格黃金的心,同他談話,仿佛聽完一曲貝多芬的交響曲,因為,我是和一個崇高的靈魂接觸了——巴金
五、品讀聯想
1、從文中任選能打動你、使你動情的地方來誦讀
2、作者離開北平之時,“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向它致誠意的祝福,愿它每繁茂蒼綠”。并且有了一次探問,“有一天,待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嗎?”請你設想并用形象的語言描繪一下這一株曾被作者“囚禁”多日的常春藤和作者重新見面的情景。
六、總結全課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這樣的自然之物為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的生命之歌。綠色,在視覺上給你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悅、安寧。這就是一般人都喜歡綠、愛綠的原因。而我們的作者在“烽火四遍”的民族危亡時刻,不僅寫愛綠,更賦予了綠以時代需要的象征意義,那就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樂,是光明,是自由,是永不屈服了黑暗的“黃金的心”。正如陸蠡自己所說:“世界上,應有高貴的東西”。這高貴的,應是人的心靈。
我想用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被判刑前的申訴來結束今天的課:“我寧可照我的樣式說話而死,也不照你們的樣式說話而活。”“困難不在躲避死,而在躲避不正直,因為那比死跑得還要快些。”
七、布置作業
課文《囚綠記》在表現手法上有許多可供我們鑒賞學習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結構清晰,簡繁得當,各盡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
④文字表達細膩、質樸等。
請同學們從表現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寫一段200字左右的鑒賞文字。
教學后記
寫在后面的話:新的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師來說,我認為最重要一點是教給學生聽說讀寫的方法,教給學生品悟文章意旨的方法,指導學生怎么樣地整體地把握文章的寫作主旨,而不是把文章肢解,去一句句地分析,去一詞一詞地分析,搞得零零碎碎,文不成文,意不見旨,把文章的整體美破壞無形。到最后學生:聽文不清,說文不暢,讀文無情,寫文無意,到如此地步,實在是教者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