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版《秋水》教案(精選15篇)
九年級語文版《秋水》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
2、學習對比的方法。
3、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式。
4、背誦課文。
教學設想:教時:一課時。
重點與難點:學習重點詞語、句式和對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闡發的人生哲理。
教法:
1、自讀、研討,疑難處教師作適當講解、點撥。
2、利用內容和結構的特點,指點背誦的方法。
3、指導學生理解、積累和正確使用成語“望洋興嘆”、“貽笑大方”。
教學過程:
一、導入:小學時學過唐代詩人王之渙的千古絕句《登鸛雀樓》。(背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前兩句描繪出一幅遼遠壯闊的山河圖,氣勢宏大,筆意高遠。后兩句富有哲理: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須再登上一層高樓。啟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現實生活的確如此,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這個道理,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就已有闡述,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選自《莊子》的散文片段節選《秋水》。(板書課題)
二、作者介紹:莊子,名周(約公元前369年---約前286年),戰國時代哲學家,散文家,宋國蒙城(河南商丘縣附近)人,大約與孟子同時而稍后。曾任蒙漆園吏,但不久辭去,不愿和統治者合作。《史記》上說,“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可莊周并未接受,“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讀第二教材P116)(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寧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寧生而曳尾涂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翻譯:莊子在濮水釣魚,楚國國王派兩位大夫前去請他(做官),(他們對莊子)說:“想以管理全國的重任相委任。”莊子拿著魚竿沒有回頭,說:“我聽說楚國有一只神龜,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國王用錦緞包好珍藏在宗廟里。這只神龜,它是寧愿死去留下骨頭讓人們珍藏呢,還是情愿活著在爛泥里搖尾巴呢?”兩個大夫說:“情愿活著在爛泥里搖尾巴。”莊子說:“請回吧!我要在爛泥里搖尾巴。”)莊周一生貧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糧,自織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閑居獨處。他繼承并發揚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莊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并無本質區別,無論大小、貴賤、壽夭、生死、善惡、得失、榮辱都是相對的。莊子思想比較復雜,基本上屬于主觀唯心主義;主張保身、全生、養親、盡年。莊子的思辨的哲學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莊子》,現存33篇。《莊子》散文是戰國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寫得汪洋恣肆,不拘繩墨,變化無端,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和濃郁的詩意。
三、整體感知,梳理語言知識。
1.范讀。正音:灌(ɡuàn,注入)涇(jīnɡ,同“徑”)涘(sì,水邊)渚(zhǔ,水中的小塊陸地)望洋(wànɡyánɡ,仰視而望的樣子)難(nán,難以)旋(xuán,掉轉)殆(dài,危險)
2.學生朗讀課文至“……盡在己”。梳理語言知識:
①1、重點字詞。灌、涘、渚、焉(語氣詞,無義)2、通假字:涇(同“徑”,直。)辯(同“辨”,分辨,辨別。)
②詞類活用。時(名狀,隨時令,按時)美(形名,美景)
③古今異義。河(古義,特指黃河。今義,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于是(古義,在這時,這時候;今義,表承接)
3.學生朗讀課文至“……盡在己”。梳理語言知識:
①重點字詞。
②詞類活用。東(名狀,向東)東面(名動,面對)少,輕(意動,認為…少,小看;認為…輕,輕視)
③古今異義。至于(古義,到了;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古義,北方的大海;今義,我國一部分海域,即東海的北部)東面(古義,面朝東;今義,東邊)面目(古義,臉;今義,臉的形狀,相貌)大方(古義,深明大道的人,或專通某種學問的人;今義,①不吝嗇;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氣)
④特殊句式。定后:聞道百;賓前:以為莫己若.我之謂也.被動: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⑤固定格式:1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非……則”,表示假設,譯為:“不是……就……”。)2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且夫……”,再說,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層意思。)3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見……于”,被……所)
⑥成語。1望洋興嘆(望洋,仰視貌,抬頭向上看的樣子。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2見笑大方(貽笑大方:讓內行見笑)3大方之家(指學識淵博或專精于某種技藝之人)
四、理解思想內容。
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啟發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表看法)
提示: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貴自知之明;2謙受益,滿招損;3自大由于無知;4知恥近乎勇;5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6有比較才能有鑒別。
五、指導背誦。
課文結構簡單,層次清楚,可采用關系法背誦。先劃分層次,概括層意。第一層上有兩句,第一句寫黃河的壯闊,第二句寫河伯驕傲自滿。兩句之間的連接語是“于是焉”。第二層也是兩句,第一句寫北海的廣闊,第二句寫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組合。利用關系法把握語言結構,有利于背誦。還可采用排詞法。課文用對比方法寫河伯認識的前后變化。可提取、排列兩相對照的詞語:1河與海的比較;2河伯認識的變化。課后練習還介紹了問題法。所提的三個問題恰好針對三個內容要點,邏輯性強。運用此法掌握內容梗概,利于背誦。
課上背誦練習:個人默記一兩篇后,由老師帶領集體背誦。集體背誦好.互相提醒.腦記耳聽口誦.可加強記憶。
六、布置作業。
1.筆譯全文。
2.寫讀后感。
九年級語文版《秋水》教案 篇2
一、導入:
我們中國的成語源遠流長,含義深刻。其中有兩個成語,一個是“望洋興嘆”,一個是“貽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嗎?(《莊子"秋水》)有誰能說一說這兩個成語的意思?(望洋興嘆: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貽笑大方:讓內行者見笑。)
二、介紹作者及《莊子》
莊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縣附近)人。大約生于公元前四世紀中葉,死于公元前三世紀上半時期,與孟子同時或稍后。他作過蒙城漆園吏;楚威王要拜他為相,他拒絕了。
《莊子》是莊周和他的門人、后學者所著。一般人認定,“內篇”七篇是莊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門人和后學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義哲學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莊子》一書的思想核心.即清靜無為,順應自然,隨從世俗,反對人為,棄圣絕知,否定現實的進步和斗爭。
《莊子》中所宣揚的社會理想是人類遠古,所謂“其臥徐徐,其覺于于”;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莊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當時封建制代替了奴隸制,大批的貴族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他們極盡詭詐殘酷,貪婪無厭,窮奢極欲。莊子反對“知”、“圣”,詛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發。在后學中更明確指斥“圣人不死,大盜不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這種深刻的批判精神,體現了《莊子》文章一定的現實意義,對后代也有積極影響。
三、整體感知課文
《秋水》是《莊子·外物》中的一篇。課文節選的是《秋水》篇的開頭一段,以河伯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學生思考:全文可分為多少個層次?怎么劃分?每層講什么?
明確:全文分兩層:第一層(“秋水時至……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第二層,寫河伯見到大海后自嘆不如。
四、思想內容分析:
1、分析第一層
提問:本層共兩句話,每句講什么?
明確:第一句寫黃河的壯闊。第二句寫河伯的驕傲自滿。
提問:河伯驕傲自滿的神態、心理可用什么成語概括?
(參考:躊躇滿志、夜郎自大)
板書設計:
百川灌河——雄壯
黃河
不辯牛馬——開闊
第一層
欣然自喜——躊躇滿志
河伯
天下之美盡在——夜郎自大
2、分析第二層
提問:見到大海,河伯為什么會望洋興嘆?
明確:對于接納眾流、浩瀚無垠的大海來說,黃河與之相較,又實在是太渺小了。當河伯懷著洋洋自得的心情向東而行,到達北海,“東面而視”時,滿眼所觸及的是無邊無際的茫茫海水,這和“不辯牛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還有自知之明,頓覺自己的見識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會望洋興嘆。
提問:河伯是怎樣進行自我批評的?
明確:首先以“‘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來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狂妄自大。接著以小看仲尼和輕視伯夷的事例,證實了自己的淺薄。最后以一個“殆”字,闡明驕傲自滿的危害性,即勢必遭到“大方之家”的恥笑。批判層層展開,步步深入,一個狂妄自大,又將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躍然坻卜,呼之欲出了,從而揭示了反驕破滿的主旨,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書設計:
東面而視
大海
第二層不見水端
責己狂妄
河伯批己淺薄
貽笑大方
3、小界。提問:本文對我們有何啟示?
明確:我們可以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那就是說一個人的見識總是有限的,見聞再多,也不能驕傲自滿。(學生說出諸如“人貴有自知之明”、“知恥近于勇”、“謙受益,滿招損”、“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無知”、“有比較才有鑒別”等,都應予以肯定。)
五、總結本文有關的語法
(一)通假字:
涇流之大。(“涇”通“徑”,直流。)
不辯牛馬。(“辯”通“辨”,分辨,辨別。)
(二)一詞多義
望洋向若而嘆曰。(名詞,海神名。)
以為莫己若者。(動詞,如、及、比得上。)
(三)詞類活用
順流而東行。(方位名詞作狀語。東:向東面。)
東面而視。(方位名詞作狀語。東:朝東,向東。)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少:認為…;少,小看;輕:認為……輕,輕視。)
(四)句式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句。賓語“己”置于動詞謂語“若”的前面)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見……于,表示被動,可譯為“……被……”,
(五)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非……則”,表示假設,譯為:“不是……就、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且夫……”,再說,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層意思。)
六、分析本文寫作特點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說理,因此將客觀的東西主觀化,用擬人的來表現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對海神若的談話就是如此,另外,在論說時,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見大地擴展話題。比如文章開始寫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對海神若的談話則提到了仲尼之聞與伯夷之義,就由水勢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學問的方面來,使文章的`內涵更豐富,主題更深刻。
九年級語文版《秋水》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簡單了解在《秋水》中所體現的莊子的思想及本文寓意。
2、積累文中的重點詞語和特殊句式。
教學重點: 
1、 重點理解“涇流、涘、望洋向若、少、輕、殆、大方之家”等詞語。 
2、 了解“非……則……”和“見……于……”兩種固定句式。
教學難點 : 
1、 借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 理解河伯對海神若的那番感嘆。
教學步驟
一、導語 :
同學們,我們在小學階段就學過唐朝詩人王之渙的一首千古絕句《登鸛雀樓》。(老師和學生一起背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的后兩句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須再登上一層高樓。這首詩給我們的啟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而現實生活也的確如此,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這個道理,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就有所闡述,下面我們就學習選自《莊子》的《秋水》。(板書課題) 
二、 作者介紹: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大約與孟子同時而稍后,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我們知道道家學派還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老子和莊子被后世人合稱為“老莊”。老子的思想是主張絕圣棄智,忘情寡欲,無為而治,莊子是在老子的基礎之上,繼承并進一步發揚了老子的思想,主張無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順應自然,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安時而處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這就是莊子最基本的哲學思想。
   莊子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和他的弟子門人合著的《莊子》一書中,我們知道,先秦時期的一些著作,經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此,《莊子》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哲學著作,還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這么幾個方面:(板書)
第一, 想象奇幻,
第二, 構思巧妙,
第三, 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第四, 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風格。魯迅曾評價莊子的散文說:“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莊子》一書共33篇,其中內篇7,外篇15,雜篇11,《秋水》選自外篇,好,下面我們就來研讀文章,。
三、教師范讀(帶感情)、正音:
涇jìng        sì      渚zhǔ    殆 dài
四.學生齊讀,初步感知(教師利用這段時間在黑板上寫文言知識點)
(文章特別短小,只有5句話,文字比較淺顯,所以下面就請大家---
五.參照注釋,疏通文章的大意。(3-5分鐘)
六.文章講解
1.先看第一句:
秋水,何意?時,什么用法,名→動(板書)
百川,是一百條河流嗎? 河,是指黃河,古今異義詞(板書)
2.再看第二句:
涇,通假字(板書)辯,通假字(板書)
3.前兩句分析:
前兩句給我們描寫了怎樣一種景象?
秋天的雨水按季節一到了,“百川灌河”(板書)河水泛濫,氣勢如何?非常壯觀,“涇流之大……不辯牛馬”,是說暢通無阻的水流是這么大,以至于河兩岸和沙洲之間,都分不請是牛是馬了,“不辯牛馬”(板書),這是進一步說明黃河的壯闊。
4.第三句。
于是焉,如何譯?在這個時候  以………為,就是以為之意  美,美景,形→名(板書)
盡在己,全要自己這里
問:這時候河伯為什么會“欣然自喜”?
明確:他是黃河之神,看到黃河這么壯闊,(板書“欣然自喜”)就感到自己很了不起,這是它的功勞,當然就洋洋得意起來,這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驕傲自滿。
5.第四句:
順流而東行:東,向東走,名→狀語(板書)  至于:到了的意思,古今異義(板書)
東面而視:面,面對,面向,名→動(板書)
問:河伯到了大海里之后,所看到的大海是怎樣一種景象呢?
“不見水端”(板書)這說明了大海的什么特點?----廣闊。
6.第五句:
旋:掉轉
面目:臉,古今異義(板書)
成語“望洋興嘆”的由來
聞道百:聽說了很多道理。定語后置(板書) 莫己若:賓語前置(板書)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板書)
少:小看,形→動,意動(板書)
非………則……:如果不是………就……
見………于……:被………所……      固定句式(板書)
成語“貽笑大方”的由來
大方,指明白到理的人,古今異義(板書)
問:河伯到了大海里,看到了大海的廣闊后,是怎樣的神態呢?
---始旋其面目,“望洋興嘆” (板書)
問:為什么要嘆息呢?
------這個時候它才認識到自身的渺小了,不禁為自己的驕傲自滿而感到慚愧,對自己進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評(板書):批評自己的狂妄無知,驕傲自滿。
七.課堂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啟發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表看法。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   
①人貴自知之明;   
②謙受益,滿招損;   
③自大由于無知;   
④知恥近手勇;   
⑤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⑥有比較才能有鑒別。
八.寫作特色;
1. 巧設比喻:要說明的是人不能驕傲自滿的道理,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來比喻,非常生動,化抽象為形象;
2. 對比手法:通篇都用了對比的手法,如把黃河的壯闊和大海的廣闊進行對比,前者是“百川灌河”“不辯牛馬”,后者是“不見水端”“難窮也”;還有把河伯前后態度的變化進行對比,先前是“欣然自喜”,后來是“望洋向若而嘆”。
好,我們來看看這篇文章是不是也體現了莊子散子的總體藝術特色呢?
九.小結:這篇文章以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為喻,說明一個的見識有限,只有經過比較,才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會貽笑大方。講地就是這樣一個道理,全文用了比喻和對比的手法。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也使我們初步了解了莊子散文的一些藝術特色,感到先秦諸子散文的博大和精深。
備用材料:
為了使同學們對莊子的散文有更多的了解,現在我們看看莊子的《秋水》的第二段,請大家打開課本配套用書《精品閱讀》  頁。
【原文】
秋水時至(1),百川灌河(2);涇流之大(3),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6)。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嘆曰(8):“野語有之曰(9),‘聞道百(10),以為莫己若’者(11),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于海者(14),拘于虛也(15);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16);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18),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19);尾閭泄之(20),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21)。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23),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24)?計中國之在海內(25),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26)?號物之數謂之萬(27),人處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29);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30)?五帝之所連(31),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32),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33),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34)?”
【譯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時令洶涌而至,眾多大川的水流匯入黃河,河面寬闊波濤洶涌,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認為天下一切美好的東西全都聚集在自己這里。河神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面朝東邊一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于是河神方才改變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對著海神仰首慨嘆道:“俗語有這樣的說法,‘聽到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而且我還曾聽說過孔丘懂得的東西太少、伯夷的高義不值得看重的話語,開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親眼看到了你是這樣的浩淼博大、無邊無際,我要不是因為來到你的門前,真可就危險了,我必定會永遠受到修養極高的人的恥笑。”
海神說:“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大海,是因為受到生活空間的限制;夏天的蟲子,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冰凍,是因為受到生活時間的限制;鄉曲之土,不可能跟他們談論大道,是因為教養的束縛。如今你從河岸邊出來,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將可以參與談論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沒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萬條河川流歸大海,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停歇而大海卻從不會滿溢;海底的尾閭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停止而海水卻從不曾減少;無論春天還是秋天不見有變化,無論水澇還是干旱不會有知覺。這說明大海遠遠超過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夠用數量來計算。可是我從不曾因此而自滿,自認為從天地那里承受到形體并且從陰和陽那里稟承到元氣,我存在于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小塊石子、一小塊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為自身的存在實在渺小,又哪里會自以為滿足而自負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間,不就像小小的石間孔隙存在于大澤之中嗎?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內,不就像細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糧倉里嗎?號稱事物的數字叫做萬,人類只是萬物中的一種;人們聚集于九州,糧食在這里生長,舟車在這里通行,而每個人只是眾多人群中的一員;一個人他比起萬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個馬體嗎?五帝所續連的,三王所爭奪的,仁人所憂患的,賢才所操勞的,全在于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辭讓它而博取名聲,孔丘談論它而顯示淵博,這大概就是他們的自滿與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漲時的洋洋自得嗎?”
板書設計
黃河                               大海
百川灌河   不辯牛馬                     不見水端
↓↓                                         ↓↓
態度變化       欣然自喜                           望洋興嘆
自我批評
人貴有自知之明                                    知恥近于勇 
          謙受益,滿招損                                    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無知                                       有比較才有鑒別
通假字:涇、辯
古今異義:河、至于、面目、大方
詞類活用:時、美、東、面、少、輕
特殊句式:聞道百、莫己若、我之謂、
          非………則……
          見………于……
[1]
九年級語文版《秋水》教案 篇4
授課人:李玉山
時間:2004年12月23日
地點:北師大天津附中高一8班
師:昨天我在《智者的叮嚀》這本書上讀到這樣一句話:“莊子是戰國時代最富浪漫詩情、生命體驗和批判頭腦的詩人哲學家。”也有人評價說,莊子是先秦哲學家中的哲學家。哪位同學能給大家介紹一下你所了解的莊子嗎?
生1:(看書)莊子是戰國中期的思想家,《莊子》一書是他和他的門人以及后學所著,現存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
師:你說得很準確。
生2:(不屑地)他是照書念的,課下注釋有。
師:學會利用注解是一個很好的習慣。當然,要了解莊子還是要多讀些相關的書。哪位同學談談“課本外”的莊子。
生3:我聽說過“莊周化蝶”的故事,好像說的是……想不起來了。
生4:(急切地)莊子這個人很有些傲骨。楚王派人去請他當宰相,他卻寧肯作泥鰍在污水中戲游,他認為做官不自由。
師:看起來你的課外閱讀面還是很廣的。
生4:我喜歡莊子。
生5:莊子這個人挺豁達的,他的妻子死了,他卻拍著瓦盆唱歌,他好像認為死就是生,生死好像沒有什么界限了。
師:我很吃驚,我原先有些低估了同學們,大家對莊子有一定的了解嘛……
生2:(舉手)我想起來了,莊子很消極,天天想著得道成仙。
(學生笑)
師:莊子的哲學思想博大玄妙,比如他追求絕對的自由,他創立了“相對主義”學說,他提出齊生死等萬物的妙論,他主張回歸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對莊子及其思想的評價,兩千多年來始終存有分歧。我們在高中階段對莊子的了解也只能透過有限的幾篇文章管中窺豹,今天我們就通過《秋水》篇的開頭一段文字先對莊子來一次“零距離”接觸吧。
師:給大家2分鐘時間,小聲讀課文,讀不準的字看注解,查字典。
(生讀)
師:好,大家齊讀課文。
師:“涇流”的“涇”剛才有不少同學的讀音不準,應該讀
生6:jìng
師:說說理由。
生6:書上說這是通假字,通“直徑”的“徑”。
師:是“shǎo仲尼之聞”還是“shào仲尼之聞”?
(生有說shǎo,有說shào)
師:你(指生7)說。
生7:應該是shǎo,這用在動詞,小看的意思。
師:有人認為孔子的見聞少,應該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生7:可是書上寫的就是“小看”的意思。
師:書上這樣解不能算錯,認為孔子的見聞少當然就是小看了。好,請大家再把課文讀一遍,聲音要大些。
師:這次讀得很好。請大家拿起筆,給大家5分種時間,自讀課文,在疏通文字的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內容,有不太清楚的地方在書上做個標記。
(生讀)
師:哪個同學概括一下文章的內容?
生8:秋天河水漲滿,站在河邊都看不到對面,所以河伯很有些得意,然后他就認為天下的美景都讓自己看到了。然后河伯到了海邊,看到北海比自己原先見到的不知要寬闊多少倍,然后就對著海神若慨嘆,反省自己妄自尊大。
師:你為什么要說那么的“然后”呢?(學生笑)當然,你的概括還有很準確的,抓住了故事的主要內容,但有一點要注意,不是“看不到”對面,而是“看不清”,“不辨牛馬嘛。
生9:我覺得……(又止)
師:大膽地說。
生9:好像河伯、還有海神(看書)那個“若”不是真人吧。
(生笑)
師:誰能幫他解決這個疑惑?
生2:這是個故事,虛構的,跟《西游記》差不多。這都不懂?
師:不懂就問是很好的學習品質,人沒有全知全能的,不要自大,更不要嘲笑別人,否則就犯了與河伯一樣的錯誤。
生9:我明白了,這其實是個虛構的故事,莊子是想通過講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師:也可以把它叫做“寓言”。莊子散文中有很多的寓言,像大家熟悉的“涸轍之鮒”的故事就是莊子借糧的時候講的一個寓言故事。對這篇課文的寓意誰還有不同的理解或者有所補充嗎?
生10:我覺得河伯挺可愛的,他知錯就改。
生11: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不能驕傲自大,否則就會貽笑大方。
生4:河伯開始的時候洋洋自得,主要是由于封閉造成的,他有些像那個夜郎國的國君,一輩子都沒走出過那個小地方,給他100個膽子他也想象不出天下有多大。如果河伯不是到了北海邊,他根本就意識不到自己的渺小。所以只有開闊眼界,才能避免成為夜郎。
(生鼓掌)
師:還有哪個同學?
生2:越是有真本事的人就越謙虛。我想起我們做過的一個作文的材料,好像是說人的知識是個圓,半徑越大,與未知的世界接觸的區域就越大,就越能意識到自己的無知。
師:你的這個認識是在他(生4)的認識基礎上的延伸。《秋水》是我們這一學期的最后一篇課文,是自讀課文,所以當然應該由你們自己讀。下面再給大家5分鐘時間,對課文做深入的探究。可以從兩個層面去讀:一、選準你理解最深最有感觸的一點進行賞析或評價,可以是詞句的理解,也可以是內容的理解,還可以是表現手法方面的;二、這三個方面你是否還有經過思考也弄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我和你共同攻克難關。
(生讀)
生4:我認為這篇文章對比手法用得好。河伯開始是“欣然自喜”,然后(有生笑)見到北海則是“旋其面目,望洋向若”,很短的篇幅,河伯的形象卻是立體化的。
生12:細節描寫好。
生13:我覺得河伯的那段話說得太好了。我們要向他學習,嚴于解剖自己,拓寬自己的胸懷,不斷提高自己。可是有的地方我不太明白。
師:說說,看我能不能幫助你。
(生笑)
生13:我總覺得這段文字不太通順。河伯對“少仲尼之聞輕伯夷之義”這種人到底是什么態度?他說“始吾弗信”到底“弗信”的是什么?見到海若后,河伯應該“信”了,他信的又是什么?
師:這個問題很有些水平。鼓勵一下!(生鼓掌)哪個同學能談談看法?
(沉默)
師:你(生4),莊子的追星族?
生4:我也說不太好。好像是莊子對孔子好像不怎么感冒?(生笑)
師:“感冒”,好!
生4:我聽我爸爸說,莊子中有好多故事都是編排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像盜跖怒斥孔子的事就是莊子虛構出來的。所以,我推測,這里的“少仲尼之聞輕伯夷之義”應該還是否定孔子的吧。
生14:不對,河伯對孔子還是很崇拜的,他不相信有人竟敢小看孔子的學問。
師:你的意思是“始吾弗信”應該這樣理解?
生14:對。
師:也就是何伯不相信竟然有人認為孔子的見聞少,這種人太那個,那個(有生小聲說:妄自尊大)對,妄自尊大。河伯見到北海后,他應該是相信有這種人了吧?
生:這?我還沒想好。
生15:老師,“我之謂也”是什么意思?
師:是……
生2:說的就是我。初中就學過了。
師:你明白了嗎?
生15:yes!(生笑)河伯認為自己和“少仲尼仲聞”的人是一種人,是妄自尊大。
師:具體解釋一下好嗎?
生15:河伯與海若比起來,簡直太小了,但他還曾經(看書)“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師:你說的很有道理。談談我的看法,當然,我的看法只是一家之言,不是標準答案。課文只是《莊子·秋水》的開頭,《秋水》篇集中表現莊子的無限相對思想,簡單一點說,世間沒有最大,也沒有最小。北海相對于黃河很大,而“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就像蟻穴大澤之中。莊子認為“知量無窮”,天不是最大,毫末也不是最小,人在天地間很渺小,所以人要順應自然。《秋水》的主體是河伯與海若的七次對話,對話的核心內容就是莊子的無限相對思想。河伯與海若在后面的對話中也曾提到孔子與伯夷,原文是“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與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板書)意思是伯夷辭讓君位以成就好名聲,孔子大談天下事以顯示自己學識淵博,他們的自滿,不就好像你剛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樣子嗎?
生4:能不能這樣理解,海若就是莊子的化身,而河伯是孔子的化身。
師:你很聰明,很快就抓準了問題的關鍵。河伯可以看作是儒家門徒的化身,莊子借海若給儒家門徒上課。儒家子弟都認為孔子是天下第一博學之人,伯夷是天下第一大義之士,但在莊子看來,這兩個“最”是不存在的,是站不住腳的。在《秋水》中的孔子是被奚落的形象。但是,在其他篇目中,莊子也常常借孔子之口宣傳道家的思想,這時孔子的形象就是光彩照人的。
生16:課文里有兩個“于是焉”,一個是“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一個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這兩個“于是焉”應該怎么理解?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16:我覺得跟今天的“于是”意思差不多,有點因果又有點承接的意思。可是那個“焉”沒法處理了。
師:誰可以幫他“解惑”?
生17:這里的“于是”應該是“在這個時候”的意思,“焉”么?我也說不好。
師:“于是”在古漢語中一般是兩個詞的組合,介詞“于”加上代詞“是”。“焉”在這里沒有什么意義,“于是焉”也就相當于“于是乎”。大家發現他(生16)找出的這兩個句子其實有一種巧合在里面……
生18:對比。
師:說下去。
生18:第一句是寫出了河伯自得的神態,第二句是河伯發現自己的錯誤后的悔恨的神態。
師:所以剛才有同學說,河伯也挺可愛。
生19:老師,“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這句話我不太理解?
師:會翻譯嗎?
生19:不會。
師:哪個同學來?
生20:我如果不是來到你的門前,就危險了。
師:這是一個假設性的否定句。記住這種句式(板書:非……則……)
生19:怎么就危險了呢?
生20:不到這來就不會明白這么多的道理,還在河邊夜郎自大呢?
師:解釋得不錯。莊子和《莊子》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寶庫,需要有一定的時間和耐力甚至窮其一生才能欣賞一二。剛才有同學說,莊子的思想有些消極。這要看你怎么去理解莊子的思想。高三的時候我們將讀到一篇文章《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可給大家一個解答,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找高三同學借閱“先睹為快”。學哲學的目的是什么,周國平說:“沒有哲學,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哲學是對人生與社會的理性詮釋,哲學是人精神家園的支撐。現在有一個很流行也很沉重的詞語“精神守望”,學了哲學,對人生對社會可能看得更清楚更透徹,就能夠把好心靈的航船,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園。我的話對你們來說也許太深奧了些,如果將來有一天你突然想起了我的話,突然對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一定要和我共享。下課!
九年級語文版《秋水》教案 篇5
【知識儲備】
1.字詞積累
秋水:秋天的洪水。
百川灌河:許多河流注入黃河。灌,注入。河,黃河。
不辯牛馬:分辨不清牛和馬。辯,分辨,現在寫作“辨”。
欣然:高興的樣子。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認為天率⒚賴畝魅慷莢謐約荷砩稀<海隕懟?br> 東面而視:面向東觀看。面,面向,朝向。視,看。
望洋:抬著仰望的樣子。
野語:俗語,俗話。
莫己若:即“莫若己”,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少仲尼之間:認為孔子的學識少。
輕伯夷之義:認為伯夷的道義輕。
大方之家:得大道的人。方,道。
2.作家作品
關于作者:
莊子(約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縣城東郊人(今城關鎮東城路)。曾為漆園吏,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
莊周一生著書十余萬言,書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志著在戰國時代,我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玄遠、高深的水平,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我國歷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思想吏、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他做過蒙城漆園(在今縣城渦河北岸的漆園故址)吏的小官,但不久辭去。他布衣草鞋,糝湯野菜,安居陋巷著書。生活難以維持時,曾向監河侯借過糧食。楚威王聞境內莊周是有學識而賢德的人,就遣使備千金厚禮前來漆園(蒙城),請莊子為楚國宰相。使者言明楚王許以為相的旨意后,莊子笑謂楚使說:“千金可算是重禮了,相位可謂尊貴至上。可是,你沒見祭祀時的牛嗎?人們把牛喂養肥了,祭祀時披紅掛彩,還不是牽到太廟殺了作祭品?我寧愿在淡泊無為中度日,不去做犧牛”莊子在談笑中“喻牛辭相”,終未為楚國宰相。
戰國初年,諸侯兵戎相見,戰亂頻繁,社會動蕩不安。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學術思想空前活躍,學術流派競相而起,形成了他獨特的哲學體系和思想畔,相距僅百里,故又稱他們的學術思想為“老莊渦河之學”。
莊子晚年常垂釣于濮水(今城南芡河)、渦水,游于濠梁(今安徽鳳陽臨淮城西南)觀魚,與魚鳥共樂,甘于清靜閑居的生活。唐天寶元年(742年),玄宗皇帝頒布沼書,賜號莊子為“南華真人”,稱其書曰《南華真經》。歷代均有一些研究莊子的學者,其著作數百種,近年又有《莊子白話》、《莊子現代版》等問世。1989年秋,中外學者云集于蒙城,舉行了全國首屆莊子學術研討會。
關于《莊子》:
《莊子》一書,漢代著錄為五十二篇,現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通常認為是莊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有莊周門人及后來道家的作品。
莊周的思想,是以老子為依歸。但《老子》的中心,是闡述自然無為的政治哲學,《莊子》的中心,則是探求個人在沉重黑暗的社會中,如何實現自我解脫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在作者看來,最理想的社會是上古的混沌狀態,一切人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違逆人的天性,因而是毫無價值的。
對于個人人生,《莊子》強調“全性保真”,舍棄任何世俗的知識和名譽地位,以追求與宇宙的抽象本質——“道”化為一體,從而達到絕對的和完美的精神自由。《莊子》對現實有深刻的認識和尖銳的批判。不同于其他人只是從統治者的殘暴來看問題,作者還更為透徹地指出,一切社會的禮法制度、道德準則,本質上只是維護統治的工具。
3.背景鏈接
本篇是《秋水》的節選,篇名為文章篇首的二字,與文章中心沒有關系。
原文主要闡述事物的相對性和人的認識的局限性,中心部分是河伯與北海若的對話,通過河伯與北海若對人的認識的有限性,對事物的大小、多少、是非、善惡、貴*的相對性的討論,闡明事物是相比較、相對立而存在的,只有從道家的角度來看,萬物才是齊一的,人的認識受時空的局限,只有認識大道的人,才能突破一切局限,所以無論是事物自身,還是人的認識,都要因自然之道,“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
【文本解讀】
一、謀篇立意
這篇文章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對的,告誡人們不能囿于己見而驕傲自大。
二、文章脈絡
課文可分兩層。
第一層(開頭至“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
第二層(“順流而東行”至文末),寫河伯見到大海后自嘆弗如。
三、寫作方法
1、對比手法的運用。
在寫河神認識的前后變化時,用了對比的手法,如將黃河的壯闊與北海的廣闊作比較(前者是“百川灌河”,“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后者是“不見水端”),還將河伯前后的認識作了對比(“欣然自喜”——“望洋自若而嘆”)。這種手法的運用,使人覺得文章通俗、明白、形象易懂。
2、設喻說理,以小見大。
這篇文章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來說明道理,通篇都在設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對而言的,告誡人們不能囿于己見而驕傲自大。
有的文言文托手言志,有的托物寓意,此篇即用河神見海神為喻,闡述深刻的哲理。平時學生在寫作時,可以向這方面發展,注意平時的積累,才能使自己的寫作水平上一個新臺階。
四、問題探究
1、你怎樣理解河伯對河神的那番感嘆。
成語“望洋興嘆”就出自此文,望洋興嘆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望洋:抬頭向上看的樣子。)
河伯望洋興嘆的一番話中,包括三層意思:先是引用俗語“聞道百,以為莫己若”,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盡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說自己曾經不相信“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批評自己的盲目自大,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寬闊,那自己的錯誤認識則永遠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認為自己的淺陋將長久地被大方之家恥笑。
河伯的望洋興嘆,表明了河伯認識到自身的缺點,這點難能可貴。人難免犯錯誤(對自身的認識過高),貴在能夠改正。只有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想方設法去改正,不能夜郎自大,令人恥笑。
2、句段理解:
⑴重點句:以天下之美盡在己。
此句寫河伯的驕傲自滿,一個“天下”,一個“盡”,把河伯那躊躇滿志、飄飄然的神態描寫得淋漓盡致。
⑵過渡句: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
此句在全文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由開始的“驕傲自滿”向“自嘆不如”過渡。
【練習解答】
一、1.河伯對自己的認識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嘆”認為野語說的就是他,并嚴格剖析了自己,無情地批評了自己,最終還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淺陋將長久地被大方之家恥笑。他的認識發生變化的原因在于他看到了北海的壯闊,此其一;其二,他善于將黃河與北海作比較,將自己與海神作比較,在比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最后,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具有勇于自我批評的精神。
2.課文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二、1.在這個時候,河神樂滋滋地高興起來,他認為天下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2.在這個時候,河神方才轉過臉來,對著海神若仰首慨嘆。
3.“聽到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
4.“我必定會永遠受到修養極高的人的恥笑。”
此題旨在考查學生對文言語句的翻譯能力,這一類題只要抓住關鍵字詞的意思,譯通順即可。
【類文品析】
南轅北轍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于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邯鄲( ) 奚( ) 恃( )
2、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
⑴中道而反(反: )
⑵吾馬良(良: )
⑶此數者愈善(愈: )
⑷以廣地尊名(廣: )
⑸吾欲之楚(之: )
⑹猶至楚而北行也(而: )
3、成語 出自這個故事,這個故事說明了 的道理。
4、譯句。
⑴此非楚之路。
⑵頭塵不去。
⑶猶至楚而北行也。
5、“此數者愈善”中的“此”指代什么?
6、學完本文,你一定有感想,聯系你的生活實際,想一想,一個人怎樣才能讓有利的條件為己所用,成就一番事業呢?
(參考答案:1、略 2、⑴同“返”,返回⑵好⑶越⑷擴大⑸到⑹表轉折,可是 3、南轅北轍。行動和目的相反,條件越好離目標越遠。 4、⑴這不是到楚國去的路啊!⑵頭上的灰塵還來不及撣掉。 ⑶這好比到楚國去卻往北走一樣啊! 5、吾馬良,吾用多,吾御善 6、略。如:一個人只有認清目標,為這個目標而努力,才能利用有利于目標實現的條件,成就一番事業。)
【同步訓練】
一、基礎訓練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涇流( ) 渚崖( ) 仲尼( ) 伐紂( ) 伯夷( )
2、下列加點字注釋有誤的是( )
a、不見水端 端:盡頭。
b、旋其面目 旋:旋轉,掉轉。
c、望洋向若而嘆曰 望洋:看著大海。
d、大方之家 方:道。
3、下列句子翻譯有誤的是( )
a、河伯欣然自喜:河伯樂滋滋的高興起來。
b、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我必定會永遠受到修養極高的人的恥笑。
c、望洋向若而嘆曰:抬頭仰望向著河神若嘆說。
d、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認為天下的美事自己都占了。
4、填寫:
⑴《秋水》中寫河伯驕傲自大的句子是 。
⑵河伯見到海神若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野語有之曰:“ , , 。”
⑶由本文引出的兩個成語是 、 。
5、用現代漢語寫出你對下列詞語的理解。
⑴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以: )
⑵于是焉(于: )
⑶百川灌河(灌: )
⑷秋水時至(時: )
6、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順流而東行。
⑵河伯始旋其面目。
⑶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7、學習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二、同步解讀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8、將本段文字劃分層次,并歸納層意。
9、文中劃線句子體現了河伯怎樣的心理?
10、試解釋下列成語:
⑴望洋興嘆:
⑵貽笑大方:
11、譯句。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12、你怎樣看待河伯?
三、美文賞讀
中渚[1],有螺蚌相遇島間。蚌謂螺曰:“汝之形如鸞[2]之秀,如云之孤,縱使卑樸[3],亦足仰德[4]”。螺曰:“然,云何珠璣[5]之寶,天不授我,反授汝耶?”蚌曰:“天授于內,不授于外。啟予口,見予心,汝雖外美,其于內何?摩頂放踵[6],委曲[7]而已。”螺乃大慚,掩面而入水。
[注釋]
[1]渚:水中間的小塊陸地。[2]鸞:傳說中鳳凰一類的鳥。[3]卑樸:低下樸陋。[4]仰德:德行令人敬仰。[5]云何:為什么。珠璣:珍珠。[6]摩頂放踵:從頭到腳。[7]委曲:這里用于形容螺的形狀。
13.蚌說螺的形體如“鸞之秀,云之孤”,你說螺的形體還像什么?再寫出兩個比喻句來。
①
②
14.當螺問及蚌,為什么珍珠這樣的寶貝老天不授予自己而給予了蚌時,蚌的回答中有兩句十分關鍵的話,這兩句話是: 。
15.有一個成語的意思是“肩并肩,腳碰腳”。其結構與文中加點的詞語相同,這個成語是: 。
16.螺之所以大慚,是因為 。
17.請在這一個故事的結尾寫一句話,概括寓意。
九年級語文版《秋水》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
2.了解莊周及他的哲學思想,準確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教學重點、難點:
一、 導語設計:
今天我們來學習莊子的《秋水》。先來看幾幅對聯:
架上南華秋水篇,屏間北苑春山畫。
人在南華秋水,家居北苑春山。
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
《莊子》又名《南華經》,此處“南華秋水”即指《莊子》中的《秋水》篇。明清時期的.張岱、宋時的李塗更是直抒胸臆,來表達對莊子《秋水》篇的仰慕和嘆佩:
南華秋水意,千古有人欽。
——明清·張岱
不讀莊子秋水篇,見識終不宏闊。
——宋·李塗
從以上可以看出莊子的《秋水》篇對文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人生觀、價值觀等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秋水》到底有多大的魅力使這些文人紛紛為之傾倒呢?也許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能從中懂得一二。
二、簡介作者:
戰國時哲學家,散文家,宋國蒙人。他繼承并發揚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并無本質區別,無論大小、貴賤、壽夭、生死、善惡、得失、榮辱都是相對的。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 。
譯文:天下沒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沒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長壽,而傳說中年壽最長的彭祖卻是短命的。
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
譯文:死生都一樣,可與不可無差別。
之所以著重介紹莊子的相對主義哲學思想,是因為“相對主義”貫穿于我們即將學習的《秋水》中。
三、朗讀課文并正音(略)
四、研習課文:
1.河伯的心理前后有何變化?找出關鍵句。
明確:欣然自喜——望洋向若而嘆
①河伯因何而“喜”?(請一生朗讀相關內容,師點評指導)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時:名詞—狀語,按時令;
川:河流;
河:河伯,黃河之神;
涇流:直流的水波;
辯:通“辨”,分辨,辨別
②河伯因何而“嘆”?
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2.河伯面對海神若,又發出了怎樣的感嘆呢?(請一生朗讀,師點評指導)
①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聞道百:定語后置,“聞百道”;
莫己若:賓語前置,“莫若己”;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謂我也”;
此句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為盡在 己”的狂妄自大。
②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
且夫:句首助詞,表更進一步議論;可譯為:“而且”、“況且”、“再說”;
少:輕視,看不起;
聞:見識,見聞;
此句批評自己見識的狹隘。
這句話經常有人做出相反的闡釋,現特補充本科《秋水》(節選)剩余部分中海神若的話,以便于大家理解:
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譯文:伯夷辭讓它(指天下)而博取名聲,孔丘談論它而顯示淵博,這大概就是他們的驕傲與自滿,不就像你先前的洋洋自得嗎?
③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也矣。吾嘗見笑于大方之家。
非……則:表假設,不……就……;
殆:危險;
見……于:表被動;
大方之家:見識廣博、修養極高的人
此句“殆”字闡明驕傲自滿的危害性。
3.本文對我們有何啟示?
(1)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見而固步自封;
(2)謙受益,滿招損;
(3)知恥而近乎勇;
(4)承認自己渺小是超越局限,走向偉大的開始;
五、探討:《秋水》的哲學思想。
在這節課的開始,我們說過,莊子的《秋水》篇讓無數人為之傾倒,根據我們剛才所學,似乎并未見出其特別奇異之處。其實“人不能驕傲自滿”并非莊子本文所要表達的人生態度;要想真正明白莊子的表達意圖,得聯系《秋水》全文。為此,給大家補充了相關內容。
以道觀之,何貴何賤,是謂反衍……何少何多,是謂謝施。
譯文:用道的觀點來看,無所謂貴賤,貴賤是相互轉化的……無所謂多少,多少是相互轉換的。
萬物一齊,孰短孰長?
譯文:萬物原本是齊一的,誰為短誰為長呢?
教師總結:從海神的話中我們可以明白,《秋水》全文所宣揚的還是莊子一貫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壽夭、禍福、窮通、貴賤、得失、成敗等等都是完全相對的東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應一切任其自然。
莊子的思想雖有消極、虛無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標卻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達到一種不為外物所束縛、所統治的絕對自由獨立的境界。多少年來,莊子思想對飽經創傷的心靈給予了莫大的慰藉,即使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也有它獨特的作用。
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有飯吃--……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 ,一生也可以不必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
語言特點:
《莊子》以豐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構成了瑰瑋奇詭的藝術境界,具有散文詩般的藝術效果。《莊子》的語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躍,節奏鮮明,音調和諧,具有詩歌語言的特點。
再次齊讀課文。
九年級語文版《秋水》教案 篇7
一目標
1、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
2、學習對比的方法。
3、解重點詞語和句式。
4、背誦全文。
這篇課文篇幅短小,文字淺顯,學生在課上自讀、研討,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疑難處,教師適當講解、點撥。 課文語脈清晰,層次清楚,前后形成鮮明對比,利于背誦。教學中可充分利用課文內容和結構的特點,指點背誦的方法。
5、指導學生理解、積累和正確使用成語“望洋興嘆”“貽笑大方”。
二、教學時數
1課時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正音。
2.學生簡述課文內容,其他同學補充糾正。教師將暴露出來的問題寫在黑板上。
三、理解疑難詞句,學生質疑,課堂討論,教師講解。
1.古今異義
至于:古義,到了。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面目:古義,臉。今義,臉的形狀,相貌。
大方:古義,深明大道的人,或轉通某種學問的人。今義:①不吝嗇;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氣。
河:古義,特指黃河。今義,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詞性活用
秋水時至(名詞做狀語,按時。)
順流而東行(名詞做狀語,向東。)
東面而視(名詞用為動詞,面對。)
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形容詞為動詞,小看;輕視。)
3.特殊句式
聞道百(定語后置)
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4.成語
望洋興嘆(望洋,仰視貌。“望球興嘆”“望水興嘆”屬生造。)
見笑大方(貽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四、理解思想內容
課堂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啟發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表看法。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
a、人貴自知之明; b、謙受益,滿招損;
c、自大由于無知; d、知恥近手勇;
e、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f、有比較才能有鑒別。
五、指導背誦
這篇課文結構簡單,層次清楚,可采用關系法背誦。先劃分層次,概括層意。第一層上有兩句,第一句寫黃河的壯闊,第二句寫河伯驕傲自滿。兩句之間的連接語是“于焉”。
第二層也是兩句,第一句寫北海的廣闊,第二句寫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組合。利用關系法把握語言結構,有利于背誦。
還可采用排詞法。課文用對比方法寫河伯認識的前后變化。可提取、排列兩相對照的詞語:河與海的比較,河伯認識的變化 。
課后練習還介紹了問題法。所提的三個問題恰好針對三個內容要點,邏輯性強。運用此法掌握內容梗概,利于背誦。
課上背誦練習:
個人默記一兩篇后,由老師帶領集體背誦。集體背誦好,互相提醒,腦記耳聽口誦,可加強記憶。
六、布置作業
1.制作詞語、句式卡片。
2.筆譯全文。
3.寫讀后感。
九年級語文版《秋水》教案 篇8
《莊子》
教學目標 :
1、 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
2、 學習對比的方法。
3、 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式。
4、 背誦課文。
教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
同學們,我們在小學階段就學過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千古絕句《登鸛雀樓》。(老師和學生一起背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的前兩句描繪出一幅壯闊遼遠的山河圖,氣勢宏大,筆意高遠。后兩句則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須再登上一層高樓。這首詩給我們的啟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而現實生活也的確如此,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這個道理,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已有所闡述,下面我們就學習選自《莊子》的《秋水》。(板書課題)
二、 作者介紹:(投影)
莊子:戰國時期宋國蒙人,大約與孟子同時而稍后,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為道家學派的重要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思想比較復雜,基本上屬于主觀唯心主義;主張保身、全生、養親、盡年。
莊子的思辨的哲學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莊子》,現存33篇。
《莊子》散文是戰國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寫得汪洋恣肆,不拘繩墨,變化無端,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和濃郁的詩意。
三、 根據課文注釋自讀課文,完成下列問題:(投影)
1、 找出古今異義詞,并解釋。
2、 找出詞性活用詞語,并理解。
3、 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 找出文中的成語,并理解。
5、 理解這則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結:(投影)
(1) 古今異義: 古 今
至于北海 到了 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 特指黃河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臉 臉的形狀,相貌。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義的人,或 ①不吝嗇
專通某種學問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氣。
(2) 詞性活用:
秋水時至 名詞做狀語, 按時。
順流而東行 名詞做狀語, 向東。
東面而視 名詞作動詞, 面對。
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 意動用法,以……為少,以……為輕。
(3) 特殊句式:
聞道百 定語后置
以為莫己若 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 賓語前置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被動句
(4) 成語
望洋興嘆:望洋,抬頭向上看的樣子。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見笑大方(貽笑大方):讓內行見笑。
補充:
1、通假字:涇流之大。(“涇”通“徑”,直流。)
不辯牛馬。(“辯”通“辨”,分辨,辨別。)
2、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非……則”,表示假設,譯為:“不是……就……”。)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且夫……”,再說,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層意思。)
四、 課堂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貴有自知之明 知恥近于勇
謙受益,滿招損 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無知 有比較才有鑒別
五、 課堂小結:
《秋水》這篇課文雖然僅僅節選了《莊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們同樣領略到了莊子散文的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設喻巧妙,機趣橫生的特點。不僅如此,還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只有開拓視野,不斷創新,才能有所提高,順應時代的潮流。同學們生活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把握機遇,超越自我,用我們的智慧、知識去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板書設計
欣然自喜(黃河) 天下之美盡在己
河伯 (驕傲自滿) 人的認識 山外有山
有限 天外有天
(設喻) 望洋興嘆(大海) 見笑于大方之家
(自嘆不如)
九年級語文版《秋水》教案 篇9
華興中學 王海軍
教學目的:
1、 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及本文寓意。
2、 了解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
2、積累文中的重點詞語和特殊句式。
教學重點:
1、 重點理解“涇流、涘、望洋向若、少、輕、殆、大方之家”等詞語。
2、 了解“非……則……”和“見……于……”兩種固定句式及“望洋興嘆”“貽笑大方”兩個成語的含義
教學難點 :
1、 借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 理解河伯對海神若的那番感嘆。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
魯迅先生曾這樣評價過中國古代的一位作家:“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他所說的這個人是誰呢?對,這個人就是先秦時期的哲學家、散文家莊子,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選自《莊子》的《秋水》。(板書課題)
二、作者介紹: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大約與孟子同時而稍后,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我們知道道家學派還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老子和莊子被后世人合稱為“老莊”。老子的思想是主張絕圣棄智,忘情寡欲,無為而治,莊子是在老子的基礎之上,繼承并進一步發揚了老子的思想,主張無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順應自然,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安時而處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這就是莊子最基本的哲學思想。
莊子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和他的弟子門人合著的《莊子》一書中,我們知道,先秦時期的一些著作,經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此,《莊子》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哲學著作,還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這么幾個方面:(板書)
第一, 想象奇幻,
第二, 構思巧妙,
第三, 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第四, 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風格。
《莊子》一書共33篇,其中內篇7,外篇15,雜篇11,《秋水》選自外篇,好,下面我們就來研讀文章,。
三、教師范讀(帶感情)、正音:
涇jìng 涘sì 渚zhǔ 殆 dài
四.學生齊讀,初步感知
文章特別短小,只有5句話,文字比較淺顯,所以下面就請大家參照注釋,疏通文章的大意。(3-5分鐘)
五.文章講解
1.先看第一句:
秋水,何意?時,什么用法,名→動(板書)
百川,是一百條河流嗎? 河,是指黃河,古今異義詞(板書)
2.再看第二句:
涇,通假字(板書)辯,通假字(板書)
3.前兩句分析:
前兩句給我們描寫了怎樣一種景象?
秋天的雨水按季節一到了,“百川灌河”(板書)河水泛濫,氣勢如何?非常壯觀,“涇流之大……不辯牛馬”,是說暢通無阻的水流是這么大,以至于河兩岸和沙洲之間,都分不請是牛是馬了,“不辯牛馬”(板書),這是進一步說明黃河的壯闊。
4.第三句。
于是焉,如何譯?在這個時候 以………為,就是以為之意 美,美景,形→名(板書)
盡在己,全要自己這里
問:這時候河伯為什么會“欣然自喜”?
明確:他是黃河之神,看到黃河這么壯闊,(板書“欣然自喜”)就感到自己很了不起,這是它的功勞,當然就洋洋得意起來,這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驕傲自滿。
5.第四句:
順流而東行:東,向東走,名→狀語(板書) 至于:到了的意思,古今異義(板書)
東面而視:面,面對,面向,名→動(板書)
問:河伯到了大海里之后,所看到的大海是怎樣一種景象呢?
“不見水端”(板書)這說明了大海的什么特點?----廣闊。
6.第五句:
旋:掉轉
面目:臉,古今異義(板書)
成語“望洋興嘆”的由來
聞道百:聽說了很多道理。定語后置(板書) 莫己若:賓語前置(板書)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板書)
少:小看,形→動,意動(板書)
非………則……:如果不是………就……
見………于……:被………所…… 固定句式(板書)
成語“貽笑大方”的由來
大方,指明白到理的人,古今異義(板書)
問:河伯到了大海里,看到了大海的廣闊后,是怎樣的神態呢?
---始旋其面目,“望洋興嘆” (板書)
問:為什么要嘆息呢?
------這個時候它才認識到自身的渺小了,不禁為自己的驕傲自滿而感到慚愧,對自己進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評(板書):批評自己的狂妄無知,驕傲自滿。
六.課堂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啟發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表看法。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
①人貴自知之明;
②謙受益,滿招損;
③自大由于無知;
④知恥近手勇;
⑤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⑥有比較才能有鑒別。
七.寫作特色:
好,我們來看看這篇文章是不是也體現了莊子散子的總體藝術特色呢:
①想象奇幻√②構思巧妙③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④文筆汪洋恣肆⑤具有浪漫主義風格√
明確:不全是。就本文來講最突出的特色主要表現在:
1.巧設比喻:本文要說明的是人不能驕傲自滿的道理,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來比喻,非常生動,化抽象為形象;
2.對比手法:通篇都用了對比的手法,如把黃河的壯闊和大海的廣闊進行對比,前者是“百川灌河”“不辯牛馬”,后者是“不見水端”“難窮也”;還有把河伯前后態度的變化進行對比,先前是“欣然自喜”,后來是“望洋向若而嘆”。
八.小結:
這篇文章以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為喻,說明一個的見識有限,只有經過比較,才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會貽笑大方。講地就是這樣一個道理,全文用了比喻和對比的手法。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也使我們初步了解了莊子散文的一些藝術特色,感受到了先秦諸子散文的博大精深。
備用材料:
為了使同學們對莊子的散文特色有更多的了解,現在我們看看莊子的《秋水》的第二段,請大家打開課本配套用書《精品閱讀》132 頁。
【原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作業 :1.背誦全文。
2.寫一篇讀后感。
板書設計 :
黃河 大海
百川灌河 不辯牛馬 不見水端
↓↓ ↓↓
態度變化 : 欣然自喜 望洋興嘆
自我批評
人貴有自知之明 知恥近于勇
謙受益,滿招損 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無知 有比較才有鑒別
通假字:涇、辯
古今異義:河、至于、面目、大方
詞類活用:時、美、東、面、少、輕
特殊句式:聞道百、莫己若、我之謂、
非………則……
見………于……
成語:望洋興嘆
貽笑大方
九年級語文版《秋水》教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秋水》是莊子的名篇。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莊子的思想與智慧非常人所能及,高中一年級學生在理解上會有困難,正因如此,課本將原有的《逍遙游》換成現在的《秋水》。課文僅僅節選了《秋水》前面的一小段,篇幅很短,文字也淺顯,所表達的思想單獨來看并不深奧。故此,教學過程 中當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
二、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莊子的思想及文風。
2、懂得形象化說理的方法。
3、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能力。
三、教學重點
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上得出啟示。
四、教學步驟 設計
1、導入
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莊子中出現的成語導入 。
(現代社會信息異常豐富,學生往往對文言文閱讀缺乏興趣和能力,但我們得實行“拿來主義”,從古文中汲取營養。莊子的文章一方面給我們以思想的啟迪,另一方面也給我們以語言的滋養。)
2、朗讀
以Flash課件營造朗讀氛圍。
教師范讀。
學生集體或個別朗讀,教師指導朗讀。
3、分析課文
承接導入 語中的成語話題來切入本文。
引導學生找出能幫助理解課文的關鍵成語:“望洋興嘆”,然后圍繞該成語提出問題,一步步引導出翻譯、層次、寫作手法、思想等方面的學習。
1) “嘆”的內容是什么?
2) 為什么會“嘆”?
3) 怎樣寫“嘆”?
4) 從“嘆”中得到什么啟示?
5) 總結讀書方法:對以上學習過程進行小結,總結出一種讀書方法:“中心開花”分析法。
4、練習
堂上練習,及時檢測學習效果。
練習涉及文學常識、字詞理解、句式分析、課文理解等方面。
5、拓展
學習文言文并不是為學而學,應是“古為今用”,可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莊子的文章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啟示。
在對課文進行討論后,可另從《莊子》中選擇一則或兩則較為熟悉的寓言小故事,引導啟發學生讀一讀,想一想,談一談。
——以上設計的內容及步驟,并不意味著教師在堂上按部就班地全部都講,亦不意味著學生要按部就班地全部都學,應根據具體情況和個體特性來調節教學內容和順序。
九年級語文版《秋水》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
1、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與用法。
2、 了解莊周及他的哲學思想,準確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3、 通過自讀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學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學重點:
1、 重點理解“涇流、涘、望洋向若、少、輕、殆、大方之家”等詞語。
2、 整理和歸納“焉、于、而”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 了解“非……則……”和“見……于……”兩種固定句式。
教學難點 :
1、 借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 理解河伯對海神若的那番感嘆。
教學方法:
1、 朗讀法。課文篇幅短小,文字淺顯,宜于以讀帶講。
2、 問答法。以有針對性的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
3、 探究拓展法。指導學生閱讀《莊子》中有關篇目。開拓視野,更深入了解莊周及他的哲學思想。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
一、 導入 新課:唐朝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中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說的是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需再登上一層高樓。給我們的啟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
二、 介紹莊子:
1、 介紹莊子生平。(借助幻燈片)
2、 《史記》中記載莊子與楚威王使臣的對話(幻燈片),初步把握莊子這一人物形象,初步體會莊子精神。
三、 研習新課;
1、 齊讀課文、正音釋義。
時:時節、時令 灌:注入 河:黃河 涇:jīng 暢通無阻的水流 兩涘渚崖之間: sì 水邊 zhǔ水中的小塊陸地
望洋向若而嘆: 仰視而望的樣子 海神名 少:小看。 輕:輕視
難:nái難以、窮:盡
旋:掉轉 殆 dài危險
2、 分析課文:
提問:河伯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確:“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河伯面對黃河的廣闊,覺得天下之美為盡在自己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問:河伯后來為何又望洋而嘆呢?
明確:河伯“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面對波瀾壯闊,無邊無際的大海,他深深的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嘆。
提問:河伯面對波瀾壯闊的大海是如何自責的?
明確:河伯先引用俗語“聞到百,以為莫己若”來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狂妄自大,繼而說自己曾經不相信有“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現在親眼看到大海的無邊無際,才深深意識到自己目光的短淺,接著,發出了慨嘆“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認識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寬廣,那自己的錯誤認識則永遠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淺陋將長久的被大方之家所恥笑。
3、 給課文劃分層次:
明確:兩層:一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二寫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嘆不如。
用對比的方法寫河伯認識的前后變化。(借助幻燈片)
4、讓學生找出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成語。
明確:(借助幻燈片)
古今異義:至于、河、面目、大方。
詞類活用:時、東、面、少、輕。
特殊句式:聞道百、以為莫己若、我之謂也、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成語:望洋興嘆、見笑大方。
5、幻燈片展示:“焉、于、而”三個虛詞的用法。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語氣助詞,放在句中表停頓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問代詞 當作“怎么、哪里”講
焉 今吾子又死焉 兼詞,當作“于此”講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語氣助詞
空囊橐,徐徐焉實狼其中 語氣助詞 用作形容詞詞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 介詞 當作“在”講
于 至于北海,東面而視 介詞 引出行為的對象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介詞 表比較
吾常見笑于大方之家 介詞 表被動
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連詞 用在中心語與修飾語之間
而 性貪而狠 連詞 表并列關系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連詞 表轉折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代詞 用“而”當作“你”講
6、本文的寫作特色:
這篇文章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說明哲理,通篇都是設喻。在寫河神認識的前后變化時,用了對比的手法,如寫黃河與北海的壯闊,前者是“百川灌河”,“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后者是“難窮”,“不見水端”。寫河伯的認識,先前是“欣然自喜”,后來是“望洋向若而嘆”。
7、補充材料:海神若的回答(幻燈片展示)。稍作解釋。
九年級語文版《秋水》教案 篇12
《秋水》具有強烈的文學色彩。文章一開頭,作者用“秋水時至……不辯牛馬”寥寥二十二個字,就把漲水時那種洶涌澎湃、氣象萬千而又浩淼無邊的壯闊景象毫不費力地描繪了出來,給讀者以不盡的吟味。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秋水》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閱讀。
《秋水》閱讀原文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閱讀題目1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4分)
(1)百川灌河 (2)東面而視
(3)河伯始旋其面目 (4)而輕伯夷之義者
12.翻譯下面句子。 (6分)
(1)(河伯)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譯: 。
(2)“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譯: 。
13.這篇寓言的寓意是: 。(2分)
《秋水》閱讀答案(1)灌:注入;匯入 (2)面:面向;朝向;面朝
(3)旋:旋轉;掉轉;轉過臉
(4)輕:認為……輕;認為……不值得看重;輕視
12. 6分 (1)(河伯)認為天下一切美好的東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或者:認為天下盛美的東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認為天下壯美的奇觀完全在自己這里)
(2)“知道很多,認為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啊。
(或:“聽到一點點道理就覺得誰也不如自己”,說的就是我啊。 “聽到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
13. 2分 說明個人的見識是有限的,經過比較,就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或者:一個人應該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觀天。)(言之有理也可)
《秋水》閱讀譯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時令洶涌而至,眾多大川的水流匯入黃河,河面寬闊波濤洶涌,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認為天下一切美好的東西全都聚集在自己這里。河神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面朝東邊一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于是河神方才改變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對著海神仰首慨嘆道:“俗語有這樣的說法,‘聽到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而且我還曾聽說過孔丘懂得的東西太少、伯夷的高義不值得看重的話語,開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親眼看到了你是這樣的浩淼博大、無邊無際,我要不是因為來到你的門前,真可就危險了,我必定會永遠受到修養極高的人的恥笑。”
九年級語文版《秋水》教案 篇13
【基本常識】
1.作家作品
關于作者:
莊子(約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縣城東郊人(今城關鎮東城路)。曾為漆園吏,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
莊周一生著書十余萬言,書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志著在戰國時代,我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玄遠、高深的水平,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我國歷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思想吏、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他做過蒙城漆園(在今縣城渦河北岸的漆園故址)吏的小官,但不久辭去。他布衣草鞋,糝湯野菜,安居陋巷著書。生活難以維持時,曾向監河侯借過糧食。楚威王聞境內莊周是有學識而賢德的人,就遣使備千金厚禮前來漆園(蒙城),請莊子為楚國宰相。使者言明楚王許以為相的旨意后,莊子笑謂楚使說:“千金可算是重禮了,相位可謂尊貴至上。可是,你沒見祭祀時的牛嗎?人們把牛喂養肥了,祭祀時披紅掛彩,還不是牽到太廟殺了作祭品?我寧愿在淡泊無為中度日,不去做犧牛”莊子在談笑中“喻牛辭相”,終未為楚國宰相。
戰國初年,諸侯兵戎相見,戰亂頻繁,社會動蕩不安。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學術思想空前活躍,學術流派競相而起,形成了他獨特的哲學體系和思想畔,相距僅百里,故又稱他們的學術思想為“老莊渦河之學”。
莊子晚年常垂釣于濮水(今城南芡河)、渦水,游于濠梁(今安徽鳳陽臨淮城西南)觀魚,與魚鳥共樂,甘于清靜閑居的生活。唐天寶元年(742年),玄宗皇帝頒布沼書,賜號莊子為“南華真人”,稱其書曰《南華真經》。歷代均有一些研究莊子的學者,其著作數百種,近年又有《莊子白話》、《莊子現代版》等問世。1989年秋,中外學者云集于蒙城,舉行了全國首屆莊子學術研討會。
2.背景鏈接
本篇是《秋水》的節選,篇名為文章篇首的二字,與文章中心沒有關系。
原文主要闡述事物的相對性和人的認識的局限性,中心部分是河伯與北海若的對話,通過河伯與北海若對人的認識的有限性,對事物的大小、多少、是非、善惡、貴賤的相對性的討論,闡明事物是相比較、相對立而存在的,只有從道家的角度來看,萬物才是齊一的,人的認識受時空的局限,只有認識大道的人,才能突破一切局限,所以無論是事物自身,還是人的認識,都要因自然之道,“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
【文本解讀】
一、謀篇立意
這篇文章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對的,告誡人們不能囿于己見而驕傲自大。
二、文章脈絡
課文可分兩層。
第一層(開頭至“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
第二層(“順流而東行”至文末),寫河伯見到大海后自嘆弗如。
三、寫作方法
1.對比手法的運用。
在寫河神認識的前后變化時,用了對比的手法,如將黃河的壯闊與北海的廣闊作比較(前者是“百川灌河”,“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后者是“不見水端”),還將河伯前后的認識作了對比(“欣然自喜”——“望洋自若而嘆”)。這種手法的運用,使人覺得文章通俗、明白、形象易懂。
2.設喻說理,以小見大。
這篇文章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來說明道理,通篇都在設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對而言的,告誡人們不能囿于己見而驕傲自大。
有的文言文托手言志,有的托物寓意,此篇即用河神見海神為喻,闡述深刻的哲理。平時學生在寫作時,可以向這方面發展,注意平時的積累,才能使自己的寫作水平上一個新臺階。
四、問題探究
1.你怎樣理解河伯對河神的那番感嘆。
成語“望洋興嘆”就出自此文,望洋興嘆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望洋:抬頭向上看的樣子。)
河伯望洋興嘆的一番話中,包括三層意思:先是引用俗語“聞道百,以為莫己若”,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盡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說自己曾經不相信“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批評自己的盲目自大,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寬闊,那自己的錯誤認識則永遠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認為自己的淺陋將長久地被大方之家恥笑。
河伯的望洋興嘆,表明了河伯認識到自身的缺點,這點難能可貴。人難免犯錯誤(對自身的認識過高),貴在能夠改正。只有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想方設法去改正,不能夜郎自大,令人恥笑。
2.句段理解:
⑴重點句:以天下之美盡在己。
此句寫河伯的驕傲自滿,一個“天下”,一個“盡”,把河伯那躊躇滿志、飄飄然的神態描寫得淋漓盡致。
⑵過渡句: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
此句在全文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由開始的“驕傲自滿”向“自嘆不如”過渡。
五、基礎訓練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涇流( ) 渚崖( ) 仲尼( ) 伐紂( ) 伯夷( )
2.下列加點字注釋有誤的是( )
a.不見水端 端:盡頭。
b.旋其面目 旋:旋轉,掉轉。
c.望洋向若而嘆曰 望洋:看著大海。
d.大方之家 方:道。
3.下列句子翻譯有誤的是( )
a.河伯欣然自喜:河伯樂滋滋的高興起來。
b.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我必定會永遠受到修養極高的人的恥笑。
c.望洋向若而嘆曰:抬頭仰望向著河神若嘆說。
d.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認為天下的美事自己都占了。
4.填寫:
⑴《秋水》中寫河伯驕傲自大的句子是 。
⑵河伯見到海神若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野語有之曰:“ , , 。”
⑶由本文引出的兩個成語是 、 。
5.用現代漢語寫出你對下列詞語的理解。
⑴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以: )
⑵于是焉 (于: )
⑶百川灌河 (灌: )
⑷秋水時至 (時: )
6.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順流而東行。
⑵河伯始旋其面目。
⑶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7.學習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六、同步解讀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8.將本段文字劃分層次,并歸納層意。
9.文中劃線句子體現了河伯怎樣的心理?
10.試解釋下列成語:
⑴望洋興嘆:
⑵貽笑大方:
11.譯句。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12.你怎樣看待河伯?
七、美文賞讀
中渚①,有螺蚌相遇島間。蚌謂螺曰:“汝之形如鸞②之秀,如云之孤,縱使卑樸③,亦足仰德④”。螺曰:“然,云何珠璣⑤之寶,天不授我,反授汝耶?”蚌曰:“天授于內,不授于外。啟予口,見予心,汝雖外美,其于內何?摩頂放踵⑥,委曲⑦而已。”螺乃大慚,掩面而入水。
[注釋]
①渚:水中間的小塊陸地。②鸞:傳說中鳳凰一類的鳥。③卑樸:低下樸陋。④仰德:德行令人敬仰。⑤云何:為什么。珠璣:珍珠。⑥摩頂放踵:從頭到腳。⑦委曲:這里用于形容螺的形狀。
13.蚌說螺的形體如“鸞之秀,云之孤”,你說螺的形體還像什么?再寫出兩個比喻句來。
①
②
14.當螺問及蚌,為什么珍珠這樣的寶貝老天不授予自己而給予了蚌時,蚌的回答中有兩句十分關鍵的話,這兩句話是: 。
15.有一個成語的意思是“肩并肩,腳碰腳”。其結構與文中加點的詞語相同,這個成語是: 。
16.螺之所以大慚,是因為 。
17.請在這一個故事的結尾寫一句話,概括寓意。
八、【類文品析】
南轅北轍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于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邯鄲( ) 奚( ) 恃( )
2.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
⑴中道而反(反: )
⑵吾馬良(良: )
⑶此數者愈善(愈: )
⑷以廣地尊名(廣: )
⑸吾欲之楚(之: )
⑹猶至楚而北行也(而: )
3.成語 出自這個故事,這個故事說明了 的道理。
4.譯句。
⑴此非楚之路。
⑵頭塵不去。
⑶猶至楚而北行也。
5.“此數者愈善”中的“此”指代什么?
6.學完本文,你一定有感想,聯系你的生活實際,想一想,一個人怎樣才能讓有利的條件為己所用,成就一番事業呢?
(參考答案:八、1.略 2.⑴同“返”,返回⑵好⑶越⑷擴大⑸到⑹表轉折,可是 3.南轅北轍。行動和目的相反,條件越好離目標越遠。 4.⑴這不是到楚國去的路啊!⑵頭上的灰塵還來不及撣掉。 ⑶這好比到楚國去卻往北走一樣啊! 5.吾馬良,吾用多,吾御善 6.略。如:一個人只有認清目標,為這個目標而努力,才能利用有利于目標實現的條件,成就一番事業。)
九年級語文版《秋水》教案 篇14
教學目的:1、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2、學習對比的方法。3、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式。4、背誦課文。
教學設想:教時:一課時。重點與難點:學習重點詞語、句式和對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闡發的人生哲理。教法:1、自讀、研討,疑難處教師作適當講解、點撥。2、利用內容和結構的特點,指點背誦的方法。3、指導學生理解、積累和正確使用成語“望洋興嘆”、“貽笑大方”。
教學過程:
一、導入:小學時學過唐代詩人王之渙的千古絕句《登鸛雀樓》。(背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前兩句描繪出一幅遼遠壯闊的山河圖,氣勢宏大,筆意高遠。后兩句富有哲理: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須再登上一層高樓。啟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現實生活的確如此,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這個道理,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就已有闡述,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選自《莊子》的散文片段節選《秋水》。(板書課題)
二、作者介紹:莊子,名周(約公元前369年---約前286年),戰國時代哲學家,散文家,宋國蒙城(河南商丘縣附近)人,大約與孟子同時而稍后。曾任蒙漆園吏,但不久辭去,不愿和統治者合作。《史記》上說,“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可莊周并未接受,“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讀第二教材p116)(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寧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寧生而曳尾涂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翻譯:莊子在濮水釣魚,楚國國王派兩位大夫前去請他(做官),(他們對莊子)說:“想以管理全國的重任相委任。”莊子拿著魚竿沒有回頭,說:“我聽說楚國有一只神龜,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國王用錦緞包好珍藏在宗廟里。這只神龜,它是寧愿死去留下骨頭讓人們珍藏呢,還是情愿活著在爛泥里搖尾巴呢?”兩個大夫說:“情愿活著在爛泥里搖尾巴。”莊子說:“請回吧!我要在爛泥里搖尾巴。”)莊周一生貧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糧,自織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閑居獨處。他繼承并發揚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莊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并無本質區別,無論大小、貴*、壽夭、生死、善惡、得失、榮辱都是相對的。莊子思想比較復雜,基本上屬于主觀唯心主義;主張保身、全生、養親、盡年。莊子的思辨的哲學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莊子》,現存33篇。《莊子》散文是戰國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寫得汪洋恣肆,不拘繩墨,變化無端,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和濃郁的詩意。
三、整體感知,梳理語言知識。
1.范讀。正音:灌(ɡuàn,注入)涇(jīnɡ,同“徑”)涘(sì,水邊)渚(zhǔ,水中的小塊陸地)望洋(wànɡyánɡ,仰視而望的樣子)難(nán,難以)旋(xuán,掉轉)殆(dài,危險)
2.學生朗讀課文至“……盡在己”。梳理語言知識:
①1、重點字詞。灌、涘、渚、焉(語氣詞,無義)2、通假字:涇(同“徑”,直。)辯(同“辨”,分辨,辨別。)②詞類活用。時 (名狀,隨時令,按時)美(形名,美景)③古今異義。河(古義,特指黃河。今義,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于是(古義,在這時,這時候;今義,表承接)
3.學生朗讀課文至“……盡在己”。梳理語言知識:①重點字詞。②詞類活用。東(名狀,向東)東面(名動,面對)少,輕(意動,認為…少,小看;認為…輕,輕視)③古今異義。至于(古義,到了;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古義,北方的大海;今義,我國一部分海域,即東海的北部)東面(古義,面朝東;今義,東邊)面目(古義,臉;今義,臉的形狀,相貌)大方(古義,深明大道的人,或專通某種學問的人;今義,①不吝嗇;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氣)
④特殊句式。定后:聞道百; 賓前:以為莫己若.我之謂也.被動: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⑤固定格式:1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非……則”,表示假設,譯為:“不是……就……”。)2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且夫……”,再說,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層意思。)3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見……于”,被……所) ⑥成語。1望洋興嘆(望洋,仰視貌,抬頭向上看的樣子。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2見笑大方(貽笑大方:讓內行見笑) 3大方之家(指學識淵博或專精于某種技藝之人)
四、理解思想內容。
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啟發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表看法)
提示: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貴自知之明;2謙受益,滿招損; 3自大由于無知; 4知恥近乎勇; 5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6有比較才能有鑒別。
四、指導背誦。
課文結構簡單,層次清楚,可采用關系法背誦。先劃分層次,概括層意。第一層上有兩句,第一句寫黃河的壯闊,第二句寫河伯驕傲自滿。兩句之間的連接語是“于是焉”。第二層也是兩句,第一句寫北海的廣闊,第二句寫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組合。利用關系法把握語言結構,有利于背誦。還可采用排詞法。課文用對比方法寫河伯認識的前后變化。可提取、排列兩相對照的詞語:1河與海的比較;2河伯認識的變化。課后練習還介紹了問題法。所提的三個問題恰好針對三個內容要點,邏輯性強。運用此法掌握內容梗概,利于背誦。
課上背誦練習:個人默記一兩篇后,由老師帶領集體背誦。集體背誦好.互相提醒.腦記耳聽口誦.可加強記憶。
五、布置作業。
1.筆譯全文。
2.寫讀后感。
一、 導入:
我們中國的成語源遠流長,含義深刻。其中有兩個成語,一個是“ 望洋興嘆” ,一個是“貽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嗎?(《莊子•秋水》)有誰能說一說這兩個成語的意思?( 望洋興嘆: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貽笑大方:讓內行者見笑。)
二、 介紹作者及《莊子》
莊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縣附近)人。大約生于公元前四世紀中葉,死于公元前三世紀上半時期,與孟子同時或稍后。他作過蒙城漆園吏;楚威王要拜他為相,他拒絕了。
《莊子》是莊周和他的門人、后學者所著。一般人認定,“內篇”七篇是莊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門人和后學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義哲學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莊子》一書的思想核心.即清靜無為,順應自然,隨從世俗,反對人為,棄圣絕知,否定現實的進步和斗爭。
《莊子》中所宣揚的社會理想是人類遠古,所謂“其臥徐徐,其覺于于”;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莊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當時封建制代替了奴隸制,大批的貴族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他們極盡詭詐殘酷,貪婪無厭,窮奢極欲。莊子反對“知”、“圣”,詛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發。在后學中更明確指斥“圣人不死,大盜不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這種深刻的批判精神,體現了《莊子》文章一定的現實意義,對后代也有積極影響。
三、 整體感知課文
《秋水》是《莊子·外物》中的一篇。課文節選的是《秋水》篇的開頭一段,以河伯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學生思考:全文可分為多少個層次?怎么劃分?每層講什么?
明確:全文分兩層:第一層(“秋水時至……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第二層,寫河伯見到大海后自嘆不如。
四、 思想內容分析:
1、 分析第一層
提問:本層共兩句話,每句講什么?
明確:第一句寫黃河的壯闊。第二句寫河伯的驕傲自滿。
提問:河伯驕傲自滿的神態、心理可用什么成語概括?
(參考:躊躇滿志、夜郎自大)
板書設計 :
百川灌河——雄壯
黃河
不辯牛馬——開闊
第一層
欣然自喜——躊躇滿志
河伯
天下之美盡在——夜郎自大
2、 分析第二層
提問:見到大海,河伯為什么會望洋興嘆?
明確:對于接納眾流、浩瀚無垠的大海來說,黃河與之相較,又實在是太渺小了。當河伯懷著洋洋自得的心情向東而行,到達北海,“東面而視”時,滿眼所觸及的是無邊無際的茫茫海水,這和“不辯牛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還有自知之明,頓覺自己的見識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會望洋興嘆
提問:河伯是怎樣進行自我批評的?
明確: 首先以“‘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來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狂妄自大。接著以小看仲尼和輕視伯夷的事例,證實了自己的淺薄。最后以一個“殆”字,闡明驕傲自滿的危害性,即勢必遭到“大方之家”的恥笑。批判層層展開,步步深入,一個狂妄自大,又將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躍然坻卜,呼之欲出了,從而揭示了反驕破滿的主旨,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書設計 :
東面而視
大海
第二層 不見水端
責己狂妄
河伯 批己淺薄
貽笑大方
3、 小界。提問:本文對我們有何啟示?
明確:我們可以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那就是說一個人的見識總是有限的,見聞再多,也不能驕傲自滿。(學生說出諸如“人貴有自知之明 ”、“ 知恥近于勇 ”、“謙受益,滿招損” 、“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無知”、“ 有比較才有鑒別”等,都應予以肯定。)
五、總結本文有關的語法
(一)通假字:
涇流之大。(“涇”通“徑”,直流。)
不辯牛馬。(“辯”通“辨”,分辨,辨別。)
(二)一詞多義
望洋向若而嘆曰。(名詞,海神名。)
以為莫己若者。(動詞,如、及、比得上。)
(三)詞類活用
順流而東行。(方位名詞作狀語。東:向東面。)
東面而視。(方位名詞作狀語。東:朝東,向東。)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少:認為…;少,小看;輕:認為……輕,輕視。)
(四)句式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句。賓語“己”置于動詞謂語“若”的前面)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見……于,表示被動,可譯為“……被……”,
(五)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非……則”,表示假設,譯為:“不是……就、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且夫……”,再說,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層 意思。)
六、分析本文寫作特點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說理,因此將客觀的東西主觀化,用擬人的來表現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對海神若的談話就是如此,另外,在論說時,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見大地擴展話題。比如文章開始寫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對海神若的談話則提到了仲尼之聞與伯夷之義,就由 水勢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學問的方面來,使文章的內涵更豐富,主題更深刻。
教學目標:
1、 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
2、 學習對比的方法。
3、 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式。
4、 背誦課文。
教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我們在小學階段就學過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千古絕句《登鸛雀樓》。(老師和學生一起背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的前兩句描繪出一幅壯闊遼遠的山河圖,氣勢宏大,筆意高遠。后兩句則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須再登上一層高樓。這首詩給我們的啟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而現實生活也的確如此,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這個道理,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已有所闡述,下面我們就學習選自《莊子》的《秋水》。(板書課題)
二、 作者介紹:(投影)
莊子:戰國時期宋國蒙人,大約與孟子同時而稍后,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為道家學派的重要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思想比較復雜,基本上屬于主觀唯心主義;主張保身、全生、養親、盡年。
莊子的思辨的哲學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莊子》,現存33篇。
《莊子》散文是戰國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寫得汪洋恣肆,不拘繩墨,變化無端,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和濃郁的詩意。
三、 根據課文注釋自讀課文,完成下列問題:(投影)
1、 找出古今異義詞,并解釋。
2、 找出詞性活用詞語,并理解。
3、 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 找出文中的成語,并理解。
5、 理解這則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結:(投影)
(1) 古今異義: 古 今
至于北海 到了 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 特指黃河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臉 臉的形狀,相貌。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義的人,或 ①不吝嗇
專通某種學問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氣。
(2) 詞性活用:
秋水時至 名詞做狀語, 按時。
順流而東行 名詞做狀語, 向東。
東面而視 名詞作動詞, 面對。
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 意動用法,以……為少,以……為輕。
(3) 特殊句式:
聞道百 定語后置
以為莫己若 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 賓語前置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被動句
(4) 成語
望洋興嘆:望洋,抬頭向上看的樣子。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見笑大方(貽笑大方):讓內行見笑。
補充:
1、通假字:涇流之大。(“涇”通“徑”,直流。)
不辯牛馬。(“辯”通“辨”,分辨,辨別。)
2、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非……則”,表示假設,譯為:“不是……就……”。)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且夫……”,再說,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層意思。)
四、 課堂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貴有自知之明 知恥近于勇
謙受益,滿招損 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無知 有比較才有鑒別
五、 課堂小結:
《秋水》這篇課文雖然僅僅節選了《莊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們同樣領略到了莊子散文的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設喻巧妙,機趣橫生的特點。不僅如此,還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只有開拓視野,不斷創新,才能有所提高,順應時代的潮流。同學們生活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把握機遇,超越自我,用我們的智慧、知識去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板書設計
欣然自喜(黃河) 天下之美盡在己
河伯 (驕傲自滿) 人的認識 山外有山
有限 天外有天
(設喻) 望洋興嘆(大海) 見笑于大方之家
(自嘆不如)
九年級語文版《秋水》教案 篇15
一、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
二、學習對比的方法。
三、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式。
四、背誦全文。
水
這篇課文篇幅短小,文字淺顯,學生在課上自讀、研討,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疑難處
教師適當講解、點撥。 ·
課文語脈清晰,層次清楚,前后形成鮮明對比,利于背誦。教學中可充分利用課文內
容和結構的特點,指點背誦的方法。
指導學生理解、積累和正確使用成語“望洋興嘆”、“貽笑大方”。
教學時數:一課時 ·
一、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正音:
2.學生簡述課文內容,其他同學補充糾正。教師將暴露出來的問題寫在黑板上。
二、理解疑難詞句
學生質疑,課堂討論,教師講解。
梳理語言知識:
1.古今異義
至于:古義,到了。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
面目:古義,臉。今義:臉的形狀,相貌。
或表示另提一事。
大方:古義,深明大道的人,或轉通某種學問的人。今義:①不吝嗇;②自然,不拘
束;不俗氣。
河:古義,特指黃河。今義,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詞性活用
秋水時至(名詞做狀語,按時。)
順流而東行(名詞做狀語,向東。)
東面而視(名詞用為動詞,面對。)
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意動詞,以….
3.特殊句式
聞道百(定語后置)
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4.成語
望洋興嘆(望洋,仰視貌。“望球興嘆”“望水興嘆”屬生造。)
見笑大方(貽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三、理解思想內容
課堂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啟發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表看法。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
人貴自知之明;
謙受益,滿招損;
自大由于無知;
知恥近手勇;
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
四、指導背誦
這篇課文結構簡單,層次清楚,可采用關系法背誦。先劃分層次,概括層意。第一層上
有兩句,第一句寫黃河的壯闊,第二句寫河伯驕傲自滿。兩句之間的連接語是“于是焉”。
第二層也是兩句,第一句寫北海的廣闊,第二句寫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組合。利
用關系法把握語言結構,有利于背誦。
還可采用排詞法。課文用對比方法寫河伯認識的前后變化。可提取、排列兩相對照的
詞語: ·
河與海的比較:
河伯認識的變化
課后練習還介紹了問題法。所提的三個問題恰好針對三個內容要點,邏輯性強。運用
此法掌握內容梗概,利于背誦。
課上背誦練習:
個人默記一兩篇后,由老師帶領集體背誦。集體背誦好.互相提醒.腦記耳聽口誦.可
加強記憶。
五、布置作業
1.制作詞語、句式卡片。
2.筆譯全文。
3.寫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