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教案(精選16篇)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背誦并默寫全文。
(二)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聯系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三)德育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二、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三、教學難點
1.聯系《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四、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個世紀以前的中學生差不多能背誦如流,今天的中學生也應如此,必須讀得爛熟,才能較好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并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證至少讀10遍,課堂上時時有瑯瑯書聲,營造濃濃的學習氛圍。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關于文意的理解,可讓學生自主閱讀,討論交流完成。對于與《桃花源記》的比較閱讀,教師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生生互動;教師點撥,師生互動,這樣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3.探究創新法。設置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供學生思考探究,鼓勵他們敢于異想天開,并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學習。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七、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體思路,指導學生誦讀;探究性思維訓練,促進學生內化課文內容,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
一、導入語。
假如同學們到南京旅游,一定會去中山陵。那里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長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門上,鐫刻著孫中山先生生前題寫的四個大字——“天下為公”。這四個字是孫中山先生最喜歡的一句話,也是他題寫的最多的一句話。它包含著孫先生為之奮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會構想。其實,這一句話最早出自于我國一部儒家經典著作——《禮記》。那么這四個字究竟有什么含義?這什么被孫中山先生奉為一生理想?我們不妨走進這部兩千多年前就出現的典籍,共同尋找答案。
(板書課題)
二、整體把握課文。
1、本課文是從《禮記》中節選的一段文字,編者以第一句話作為標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外搜集全文閱讀。今天我們只要研究這一段文字。
先請同學們共同朗讀課文,請注意生字和特殊讀音。
(學生朗讀)
(教師點評朗讀,如有必要可板書重點讀音和朗讀錯誤的讀音。)
2、通過提問把握課文大意。
本文是用哪兩個字來表示理想社會?(“大同”)
“大道”與“大同”有什么關系?(“大道行”才能達到“大同”社會)
“大道”既行,就能“大同”。那么“大同”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社會面貌?請劃出有關文字回答。(“天下為公……外戶而不閉” )
(在回答的時候,有些句子可能有些學生不理解,可以請發言的同學來解釋。)
3、老師小結:這段文字從很多方面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理想的社會形態,也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安居樂業、人人平等、互敬互愛、親如一家的社會畫卷。這是多么吸引人的理想啊!難怪千百年來,從孔子孟子到陶淵明,從洪秀全康有為到孫中山,無數仁人志士視之為最高理想。接下來我們來研究下這個理想的實質是什么?
三、深入研究課文,領會課文實質。
1、請大家默讀課文,用課文中有關語句來回答問題:
選舉什么樣的人治理國家:
提倡什么的人際關系:
怎樣對待弱勢群體:
具有什么樣的物質財富觀念:
具有什么樣的勞動觀念:
2、學生回答問題。
3、以上這些方面涉及到一個社會的各個方面,作者對此作了大膽的設想。作為兩千多年前的人,能夠有這樣的設想確實叫人敬佩。然而,我們同時也應看到,作者的這些設想僅僅停留于提綱式的粗線條的勾勒,沒有具體的操作方法。時代的局限使得他們不可能去研究這些設想的可行性,也不可能找到去實踐這些設想的方法。我們今天去閱讀這些文字,大家想過什么方法可以實踐這些設想嗎?請大家大膽想象,說出你的設想,說不定明天的社會學家就出現在你們中間。
同學談設想,老師注意傾聽。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2
一、 授課班級:
八年級(上)
二、 授課時間:
20xx年5月31日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相關文言詞,翻譯并背誦課文。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了解古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理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四、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五、學習時間:
十分鐘
六、學習準備:
熟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找出不懂的詞句,課堂發問。
七、教學步驟
(一)導入
展示一幅和平寧靜的社會圖片,引入課文——大同社會。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個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沒有權、利的紛爭,沒有名譽的搏斗,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和睦相處、各盡其責,在這樣的社會里生活是快樂的。今天我們就走進《禮記》中的大同社會。
(二)解疑時刻
解答學生課前預習時遇到的難懂字詞句。
(三)齊讀課文
學生齊讀課文,嘗試用自己的話描述大同社會的特征。
(四)分析大同社會特征
1、“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夠推己及人,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責任、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鰥、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了全社會的關愛。
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大同社會的這一個特征。教師展示互相幫助的圖片,就圖片深入分析課文,擴大和補充課文。
2、“男有分,女有歸。”
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才能豐衣足食。
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大同社會的這一個特征。教師展示一幅婚嫁圖片(新郎是殘疾人,人人臉上洋溢著笑容)。引導學生從圖片中找出與課文切合點——⑴女有歸之喜;⑵廢疾者,皆有所養。⑶壯有所用。(新郎身殘志堅)
3、“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這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粘為己有;“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譯文:(人們)憎惡財物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
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大同社會的這一個特征。教師展示勞動場面的畫,引導學生回答出“物盡其用,人盡其力”的社會特征。
(五)朗讀課文
學生朗讀課文,再次感受大同社會。嘗試背誦課文。
(六) 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愛,是最重要的,人們生活著并快樂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而加倍努力吧。
(七)作業
1、思考:“大同”社會跟陶潛描繪的“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之處?
2、背誦并默寫全文 。
八、教學板書
關 愛
安 大 人
居 盡
樂 其
業 同 力
物 用
盡 其
九、教學后記
1、課堂總體感覺良好,氣氛活躍,學生普遍喜歡大同社會,因此能夠踴躍發言,積極配合教學。
2、教學重點難點能貫穿課堂始終,師生共同探討,得到很好的解決。
3、板書設計比較特別,而又一目了然,充分展示大同社會的特征。
4、教學圖片生動直觀,引起學生聯系課文探討圖片的興趣。
5、導入不夠簡潔明白。
6、所用的圖片與課文的契合性不大,有點勉強。
7、直接進入教學重點,利的是開門見山,弊的是僅僅依靠學生預習所得來展開課文,學生學習起來有點吃力。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3
【預習提示】
自主閱讀,背誦課文;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和有關“理想”的名言;完成基礎知識的自主學習。
【相關課程標準】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單元的課文,大多講述了博大的情懷、積極向上的情操,編者將它安排于此類文章中,使讀者能夠體會其中的不同之處。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會,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通過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學習古人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做一個為人類造福的人。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脈絡。
2.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背誦全文。
4.聯系實際,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評價任務】
1.通過誦讀課文,能疏通文意。
2.品讀課文,把握“大同”社會的特征。
3.合作探究,掌握結構嚴謹、說理透徹的方法。
4.聯系生活實際,談談對大同社會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激活思維,導讀文本(導入新課)
學習任務:齊背《桃花源記》,談談對世外桃源的認識和感想。
(全班同學齊背《桃花源記》)那個美、樂、奇的世界大家還記得吧?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大道之行也》,也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理想社會,讓我們一同去感受吧。(板書文題)
板書課題:大道之行也。
展示學習目標。
二、展示預習成果,梳理基礎知識(預習檢測)
學習任務:結合“預習提示”,梳理基礎知識。
1.生字詞。
2.作家作品。
3.展示課前收集的有關“理想”的名言佳句。
三、概述文本內容,了解主題(自主學習)
學習任務:誦讀課文,疏通文意,概括文本內容。
1.誦讀課文,注意節奏。
2.根據注釋,疏通文意。
3.概括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評價方式:教師評價和同學互評相結合。
四、細讀課文,分析具體內容(合作學習)
學習任務:分析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1.文章可以分為幾個層次?理清文章結構。
(溫馨提示:找多名學生誦讀文章,注意節奏。)
師生共同評價。
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概述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2.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溫馨提示:課文第二層有兩句話,這兩句話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1)滿足生存的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
(2)滿足發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3)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五、品讀課文學技法(合作探究)
學習任務:感悟寫作技巧。
出示探究問題:
1.文章在句式上的特點是什么?
明確:文章大多運用排偶句式,在第二層共有四組排偶句:第一組以“人”統領以下兩句,談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第二組以“使”統領以下四句,談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最后兩組談“貨”“力”的觀念,指出“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排偶句使句式整齊,節奏分明而又變化有致,不拘一格,讀起來抑揚頓挫,毫無呆板之感。
2.文章說理透徹,其在結構上的特點是什么?
明確:全文分三個層次,先總論“大同”社會的綱領,再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最后總結全文,提出“大同”社會的美好圖景,結構嚴謹。文章第二層從三個方面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首先說的是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然后說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最后說貨盡其用,人盡其力。三個特征中前兩個方面是就物質生活說的,最后一個特征是就人們的思想觀念說的,說理很透徹。
(溫馨提示:小組合作、交流。學生通過自己對內容的理解,各抒己見,談談自己對此問題的看法,最后統一歸納。然后,舉手回答,教師或同學給予評價。)
學生活動:精讀課文,圈閱、批注、思考、歸納、回答、評價。
六、布置作業
學習任務:綜合實踐,鞏固練習。
1.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不少于500字。
2.完成相關練習。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熟讀背誦課文,掌握文章內容。
2、了解孔子“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教學重點
通過反復朗誦課文掌握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掌握文章的內容意義,熟練背誦文章。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流程設計
一、談話導入
教師組織學生談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會。相機引入。
二、初步感知
檢查預習。指名讀課文,教師相機指正。
教師范讀。學生聆聽,自己不認識的字詞加上拼音。
教師領讀。學生跟讀,留心容易讀錯的地方,作上標記。
學生齊讀。一起讀課文,準確明白節奏重音等。
教師自瀆。小聲跟讀,鞏固讀法。
教師進行朗讀指導:
(1)大道之行也:用提示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就是“大道”的內涵。
(2)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要有停頓變化,不能連的太緊。
(3)不必為己:后停頓稍長,收一層意思。
(4)故外戶而不閉:后停頓稍長。
(5)末句: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組織學生開展不同形式的讀。
主要形式有:1、男生齊讀。2、女生齊讀。3、左邊齊讀。4、右邊齊讀。5、同桌齊讀。6、學生自瀆。
指名朗讀課文,組織學生集體訂正。
三、深入探究
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自學。
學生根據課文中的注釋,自主理解課文內容。互相說一說,聽一聽,指出其中的不足,記錄共同存在的疑惑或有爭議的地方。
學生代表提出問題,教師相機組織解釋疑惑或指正引導,形成共識。
教師提出目標,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目標設計:
1、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2、文中的綱領性句子是什么?
3、“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大同”社會的社會局面怎么樣?
教師給學生5分鐘的探究時間,學生自主開展。
指名發言,教師相機講解強調。
教師補充古代儒家人的政治理想,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主題。
組織學生再讀課文,加深理解領悟。
四、拓展延伸
1、教師出示老子《道德經》片段,組織閱讀,比較理解,加深認識。
2、組織學生談談“大同”社會的理想是否能夠實現。
五、作業設計
你認為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會與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有無相似的地方?舉例說明。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背誦并默寫全文。
4.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過程和方法目標:
1.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2.聯系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聯系《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3.探究創新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CAI課件、已選好的一張科幻VCD、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章;理清文章整體思路,指導學生誦讀;探究性思維訓練,促進學生內化課文內容,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桃花源記》給我們描述了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早在戰國末年《禮記》中也有相類似的理想社會畫卷。
今天,讓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體把握
范讀課文,學生仿讀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研讀理解
自由朗讀,掌握文言詞
知道學生翻譯課文
1.自主探究理解翻譯
2.小組合作學習,翻譯全文
3.全班交流
三、探究討論:
1.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什么特點?
2.如何理解孔子關于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3.指導朗誦
4.理清文章脈絡,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文章內容。本文分三層
(一)總領全文
(二)闡述大同社會基本特征
(三)總結全文
5.指導單獨朗讀,注意停頓
四、教師總結:
盡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不可能成為現實,但他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一份寶貴的財富,兩千年來一直被許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義極為深遠
五、作業布置:
1.思考大同社會與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有無相似之處?
2.背誦并默寫全文
六、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①翻譯并背誦課文,掌握相關文言詞。
②了解孔子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導入:
《桃花源記》給我們描繪出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早在戰國末年《禮記》中也有相類似的理想社會的畫卷。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整體把握:
①范讀課文。
②學生仿讀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這兩個概念是理解全文的關鍵。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大道之行也,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研讀理解
①自由朗讀課文,掌握以下文言實詞,疏通文意。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選賢與能:通“舉”
c講信修睦:培養
d故人不獨親其親:故,所以。獨,單獨。親,以———為親
e矜:guān老而無妻的人
f皆有所養:供養
g男有分:fèn職分,指職業
h貨惡其棄于地也:憎惡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謀閉而不興:發生
k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l故外戶而不閉:用門閂插門
②指導學生翻譯課文。
a自主探究理解翻譯。
b小組合作學習,翻譯全文。
c全班交流。
③細讀課文,探究討論。
a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哪些基本特征?
b如何理解孔子關于“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提示:
A在同學們各抒己見的基礎上,老師可以依據課文內容作總結歸納。
a、人人都受到社會的關愛。全社會親如一家,各種年齡段的人都有適當的安排,對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出了社會的關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穩定的職業,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織,豐衣足食。
c、盡其用,人盡其力。人們在共同的生產勞動中,應珍惜勞動產品,無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辱。盡全力工作,沒有多得的念頭,更不會據為己有。
B“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說為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后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會源于“五帝之世”同時又高于“五帝之世”。
指導誦讀
①理清文章脈胳,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文章內容。全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大道之行也——總提,以下分述: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共有三個方面:①故人不獨親其親;②男有分,女有養;③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為己。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結。
②指名單獨朗讀,注意文中停頓。
a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
c“不必為己”后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
d“故外戶而不閉”后停頓稍長。
e末句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③朗讀課文三遍,試著背誦。
④抓重點詞句背誦課文。
教師總結
盡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為現實,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為許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作業
①思考:“大同”社會跟陶潛描繪的“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之處?
復習知識點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禮記·禮運》。《禮記》是儒家經典之一,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運,《禮記》中的篇名,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
2、朗讀課文并掌握文言詞語: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音j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指老而無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職守)
貨惡其棄于地也(wù厭惡、憎恨)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用作動詞,以……為親,以……為子,分別譯為“奉養”“撫養”)
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是故謀閉而不興(杜絕)
3、整體思路:
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概述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4、問題探究:
(1)“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2)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第二層有三句話,從三個方面來說明:①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說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②滿足發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③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著并快樂著,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現實土壤的,文中有無當時現實社會的影子?
第三層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拿現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折射出現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蕩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5、 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生活著并快樂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而加倍努力吧!
6、譯文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1、《大道之行也》選自《__》,是___家經典之一,西漢__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題目中的“大道”__________________。
2、請解釋下列加點字詞。
①選賢與能②講信修睦③故人不獨親其親④不獨子其子
⑤矜、寡、孤、獨⑥廢疾⑦男有分⑧女有歸
3、翻譯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②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③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④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4、按原文填空:
1、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大道之行也》中,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與“夜不閉戶”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
5、問答題
1)請談談你是怎樣理解“天下為公”的。
2)“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 “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請舉例說明。
答案
1、禮記·禮運,儒,戴圣,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2、 ①通“舉”,選拔②講求;培養③以……為親④以……為子⑤老而無妻的人,通“鰥”;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⑥殘疾人⑦職分,指職業,職守⑧指女子出嫁
3、 ①政治上的最高理想的實行,就是天下為大家所有。
②因此人們不只以他的親人為親,不只以他的兒子為子。
③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到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④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
4、按原文填空:
1)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2)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故外戶而不閉
5、
1)就是說,政權(或者包括社會財富)都屬于社會的全體成員,而不屬于任何個人。
2)有三條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人人都能安居樂業;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3)有。《桃花源記》其實就是“大同”社會生活的藝術再現。如“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就體現出文中的“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首先,這堂課的目標已達成。針對學生的情況我設計了兩點目標,一是要求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本課;二是要求學生能了解“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從哪些方面闡述的。
再次,對學生的發言教師的點評力量綿薄。在以學生為主導的課堂上,課堂時間應該還給學生,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教師的時間少了,是否意味著教師的主要任務在備課,在怎樣把課堂連綴起來?或者,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就輕描淡寫了呢?當然不是。我以為,課堂上教師的時間少了,就意味著教師的語言要更簡練更精細了。學生發言之后教師的點評就顯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這堂課上,教師的點評基本是歸納和復述式的。學生的發言是精彩的,教師的點評卻軟弱無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進一步發言。當然,從此次的問題中我知道,教師點評的功力該在平時苦練。另外對學生的關注度也不夠。特別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學,他們貌似很認真,但不做筆記,也不積極回答問題,而我也沒有及時提醒他們。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 掌握相關文言詞語,翻譯并背誦課文
2. 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脈絡,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 了解古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理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二、教學重點、難點
1. 理解全文大意,積累詞語
2. 領會文章的內涵
三、教學時間;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學生齊背《桃花源記》……文中的桃花生活是歷代文人夢寐以求的美好生活,但早在千多年前,我國就有了關于人類美好生活的構想,我們的先哲們把這種社會命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種社會是怎樣的。
2.作品與背景簡介
3.出示學習目標
(二)新課學習
1.檢查預習情況(重點字詞的注音與解釋)
2.聽錄音,注意難讀字
3.指導朗讀(個別讀、齊讀)
4.圍繞以下問題小聲讀課文: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什么是“大道之行也”?
5.自讀課文,對課文的字詞句進行解釋
6.學生翻譯全文
7.齊讀課文,思考:(1)“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2)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3)大同社會的美好前景怎樣?
8.分析文章的結構
9.學生齊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拓展練習
1、發揮你的想像,把大同社會的場景進行形象的描繪。
2、“大同 ”社會與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3、你如何看待我們政府今天提倡的和諧社會和這個大同社會的關系?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堂課我們學習了解了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盡管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實現,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的財富……
(五)課堂練習(字詞句釋為主,具體內容略)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8
一、預習檢測:
1、正字音
選賢與能睦鰥惡
矜(原讀jīn,在文中讀)幼有所長男有分
二、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過程與方法: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三、自主學習,互助探究
1、教師范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難,小組自行解答。
3、重點掌握的詞語:
選賢與能:
矜、寡、孤、獨、
有分:-廢疾者:
貨惡其棄于地也: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興:
4、提問:“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請找出相關語句,并作講解。
5、提問:本文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6提問: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現實土壤的,文中有無當時現實社會的影子?
四、展示訓練,評價推進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
3、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言。然后選小組長為本組代言人,闡述本組看法,全班交流。
五、拓展延伸,反思提升
一個儒家的理想的社會,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兩千多年以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標。你知道有哪些歷史人物為此而呼吁過、奮斗過?
六、達標測試
1、總領全文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字
故人不獨親其親(故:)廢疾者(廢疾:)女有歸(歸:)
謀閉而不興(興:)盜竊亂賊而不作(作:)大同(同:)
故外戶而不閉(閉:)
3、寫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及其意義
選賢與能: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4、《大道之行也》選自。這是家經典之一,是西漢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
5、翻譯句子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6、你認為大同社會會實現嗎?我們現在生活的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
教學重點:
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聯系實際,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美好的生活誰都想過,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就有關于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并給它定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大道之行也》,就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理想社會,不妨讓我們一同去感受感受。
二、孔子簡介:
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視頻資料——孔子介紹:
三、朗讀課文,粗知文意: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教師提示需重點掌握的詞語:
不獨親其親(用作動詞,以……為親)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職守)
貨惡其棄于地也(wù厭惡、憎恨)
是故謀閉而不興(奸邪之心。閉:閉塞,這里作杜絕)
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3.注意以下通假字: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gu1n”,指老而無妻的人。)
4.全班齊讀課文。
四、翻譯課文:
1.根據課下注解翻譯課文。
2.劃出自己不能解釋的字詞。
3.小組討論解決。
4.課堂交流翻譯的情況。
五、合作探究、討論下列問題:
1.總領全文的語句是什么?照應此句的是哪句話?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2.提問:怎樣實施“大道”,實現“大同”(“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請找出相關語句,并作講解。
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
“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用一個成語是“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3.
明確:
4.作者所描繪的大同社會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六、探究性思維訓練:
1.請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聯系歷史知識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師不要隨意評判,應以表揚鼓勵為主。
2.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重在激發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想和想象,營造一種暢游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
七、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快樂地生活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20xx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展開大膽新奇的聯想和想象,請寫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大道之行也》教案》,來自網!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相關文言詞,翻譯并背誦課文。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了解古代先褪フ芄賾諶死嗌緇岬奈按罄硐耄鹽鍘按笸鄙緇岬幕咎卣鰲?br> 過程與方法
1.抓住“天下為公”這個關鍵詞理清課文的層次。
2.朗讀法、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探究創新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1.(齊背《桃花源記》)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個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沒有權、利的紛爭,沒有名譽的搏斗,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和睦相處、各盡其責,在這樣的社會里生活是快樂的,陶淵明《桃花源記》一個人人幸福快樂,個個相處融洽的理想社會。在秦漢以前我國的先哲們就已經對這樣的時代進行了論述,先哲們把這樣理想社會命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就走進《禮記》中的大同社會。
2.《禮記》,儒家經典之一,亦稱《小戴禮》或《小戴禮記》,相傳為西漢戴圣編纂。為別于戴德的《大戴禮》,故稱《小戴禮》。全書包括《曲禮》《檀弓》《王制》《月令》《禮運》《學記》《樂記》《中庸》《大學》等四十九篇,除有關我國古代社會情況和各種禮節制度的記述外,還包括了孔子及其門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義,如流傳很廣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禮記·檀弓》篇。《禮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家學說和當時文物制度的參考書。《禮記》的語言也簡潔生動,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二、朗讀課文,對照注釋,疏通詞句,翻譯課文。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選賢與能(jǔ) 矜寡孤獨(guān) 男有分(fèn)
2.通假字。
選賢與能:“與”通“舉”,推舉。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矜”通“鰥”,老而無妻的人。
不獨親其親:①親:以……為親,意動用法;②親:親人。
不獨子其子:①子:以……為子,意動用法;②子:孩子,兒女;
成語:鰥寡孤獨、夜不閉戶
三、整體感知
1.全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這一句是總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為公”,這是說政權(也可以把社會財富包括進來)屬于社會的全體成員,而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這是說社會的管理者應由社會成員選舉產生。選舉的標準是“賢”和“能”,“賢”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眾──用現代話來說,叫做“德才兼備”。“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起良好的關系,要講求誠信以消除欺詐,要崇尚和睦以止息爭斗,使社會保持和平安定。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體現了全社會的關愛。(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地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樣才能豐衣足食。以上兩個方面主要是就物質生活說的。(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這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據為己有;“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這主要是就人們的思想觀念說的,因為只有樹公心、去私心,才能達到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的境界。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括語。
文章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就是拿現實社會跟這個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黑暗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等,在“大同”社會里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個結論非常鼓舞人心。
2.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天下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四、合作探究:
1. “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請找出相關語句,并作講解。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2. 那么文章中從那幾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呢?
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夠推己及人,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責任、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鰥、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了全社會的關愛。②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才能豐衣足食。③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這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粘為己有;“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
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現實土壤的,文中有無當時現實社會的影子?
文章第三層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拿現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折射出現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蕩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4.如何理解孔子關于“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黃帝、顓臾、帝齒、堯、舜)之世”的傳說為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后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的模式,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5.文中的“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 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啟發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推知鰥寡孤獨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6.為實現“大同”社會,從古到今有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請結合歷史知識舉幾個名人的事例。
四、課堂小結
1.“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生活著并快樂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而加倍努力吧。
2.寫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來社會。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為題目,寫一篇文章。
五、拓展練習
1.按要求仿寫下列句子。
⑴仿照例句,任選一種事物,用“事物+否定+想象”的格式寫一個句子。
例句:教師的周圍飄著粉筆屑,不,那不是粉筆屑,那是教師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仿句:
⑵不增刪、不更改下面一句話的任何一個字,寫出意思不同的另一句話。
原句:他像落地的枯葉一樣,雖然護住了紅花,自己卻化作了污泥。
改句:他像落地的枯葉一樣,雖然自己化作了污泥,卻護住了紅花。
怪哉
漢武帝幸甘泉,馳道中有蟲,赤色,頭牙齒耳鼻盡具,觀者莫識。帝乃使東方朔視之。還對曰:“此蟲名怪哉。昔時拘系無辜,眾庶愁怨,咸仰首嘆曰:“‘怪哉!怪哉’蓋感動上天,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獄處。”即按地圖,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蟲?”朔曰:“尺。憂者,得酒而解。以酒灌,當消。”于是使人取蟲置酒下,須臾糜散。(選自《太平廣記·昆蟲一》)
[注釋]①幸:臨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稱為“幸”②拘系:拘押,關押③庶:庶民,百姓④按:察看⑤信:的確,確實
1.解釋加點詞語。
①觀者莫識( )
②還對曰( )
③咸仰首嘆曰( )
④信如其言( )
⑤何以去蟲( )
⑥以酒灌( )
2.翻譯句子。
①此地必秦之獄處。
②于是使人取蟲置酒下,須臾糜散。
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到,魯迅小時候曾經問他的先生:“怪戰這蟲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據本文作出回答嗎?
4、東方朔對“怪哉”的解說,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參考答案:
1.①識辨②回答③都④確實⑤除去⑥用
2.①這兒肯定是秦朝的牢獄所在的地方。②于是派人把“怪哉”蟲捉來放到酒中,過了一會這蟲子就化掉了。
3.傳說中因人含冤怨憤而變成的蟲子,在酒中就會化掉。
4.東方朔的解說,含有勸喻漢武帝要寬待百姓的意思。
課文補遺--談談儒家的政治理想
對儒學來講,理想人的培養和和諧家庭的建立畢竟只是為達到最終目的——治國平天下——鋪平了道路,要使國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現,根本上還需要現實政治的努力。天下統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級有序;尊賢禮士,君仁臣義;君民同樂,輕斂薄賦:這既是儒學家們憧憬、瞻望的理想社會的格局,也是他們終身倡導,甚至“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現實政見和主張。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張,嚴格地說,只是一種管理社會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會,便是一個安定、和諧與統一的治平之世。從孔子的天下歸仁、近悅遠來、“四海之內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樂、百姓“親睦”,到荀子的上下協調、“群居和一”“四海之內若一家”等等無不構畫出一幅社會穩定和諧的美妙藍圖。
先秦儒家這種從仁學的基點出發建構而成的美好社會的圖景,到了秦漢之際,便自然地發展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顯然是對原始社會的帶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達了儒家對這種理想社會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為公”這一公有制社會的本質特點,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愛互助的人際關系,為后來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極有價值的思想資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時,從社會現實出發,又肯定“大道既隱”,“天下為公”已被“天下為家”所代替。出現了財產私有,“貨力為己”的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教度,人們“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官爵、財產世世代代相沿襲,形成君臣、父子、夫婦的等級關系,于是,便有必要“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維護宗法等級秩序,區分尊卑上下貴*的禮義制度,就這樣應運而生了。儒家把這種需要用禮義制度、道德規范來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社會稱之為“小康”社會,并認為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產生的,這實際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導的禮義之治的歷史必然性,亦表達了儒家的較低一層次的社會理想。
然而,不僅“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個烏托邦,就是“天下為家”的“小康”社會,以仁義為法則來協調一切人與人的關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學說的遭遇就早已證明了這一點。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罰,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養生息,減輕受剝削壓迫的程度,從而對發展經濟和實現社會的穩定和諧產生積極的影響,表現出較多的人民性和歷史遠見。但另一方面,這種善良的愿望和主張卻不符合統治者急功近利的現實需要,擴大疆域,稱霸諸侯,一統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為有力的,現實的手段。
于是,我們便可以看到,儒家這種以仁學為基礎的政治理論和社會理想,其本身的內容和特點就決定了它在中國二千多年封建社會的特殊的歷史命運。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11
一、教學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字詞和語法;
2、正確翻譯全文,背誦并默寫全文;
3、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并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二、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課后能夠熟練地背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三、教學難點
1.聯系《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桃花源記》中那份安詳美麗的社會圖景,其實早在戰國末年的《禮記》中就有所體現,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我們比較耳熟能詳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文學常識介紹
哪位同學來跟我們大家說說你所知道的《禮記》,很好,老師歸納了一下,請大家看投影。
(三)、朗讀課文,粗知文意
1、播放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投影提示需重點掌握的字詞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音j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指老而無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職守)
☆貨惡其棄于地也(wù厭惡、憎恨)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用作動詞,以……為親,以……為子,分別譯為“奉養”“撫養”)
☆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是故謀閉而不興(杜絕)
3、翻譯全文,選擇一組輪流翻譯句子,老師作適當講解
4、理清文章整體思路,朗讀課文。
(1)提問:全文文字,共5句話,根據文意,可以分為幾層?
明確: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概述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2)全班朗讀課文,體會其中內涵。
指導明確: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
第二層:本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應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的“人”“使老有所終……”中的“使”,這些字后均當作一頓。最后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后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為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
第三:層“是故”用承上作結的語氣讀。“是謂大同”是全文結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3)教師范讀或選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范讀,其余學生循聲低和。
(4)全班再齊讀課文。
(四)、四人為一小組,討論下列問題,形成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1.提問:“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請找出相關語句,并作講解。
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學生齊讀第1句,速背。)
2.提問: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明確:這三句話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1)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說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
(2)滿足發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
(3)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著并快樂著,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學生齊讀第二層,按照行文思路,嘗試背誦。)
4.多媒體顯示板書設計,學生依據板書提示,背誦全文。
(五)、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生活著并快樂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而加倍努力吧!
學生齊背課文。
六、板書設計: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寫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來社會;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為題目,寫一篇文章,500字以上。
八、探究性思維訓練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九、資料
1.儒家的政治理想
對儒學來講,理想人的培養和和諧家庭的建立畢竟只是為達到最終目的——治國平天下——鋪平了道路,要使國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現,根本上還需要現實政治的努力。天下統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級有序;尊賢禮士,君仁臣義;君民同樂,輕斂薄賦:這既是儒學家們憧憬、瞻望的理想社會的格局,也是他們終身倡導,甚至“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現實政見和主張。
2.《禮記》
《禮記》,儒家經典之一,亦稱《小戴禮》或《小戴禮記》,相傳為西漢戴圣編纂。為別于戴德的《大戴禮》,故稱《小戴禮》。全書包括《曲禮》《檀弓》《王制》《月令》《禮運》《學記》《樂記》《中庸》《大學》等四十九篇,除有關我國古代社會情況和各種禮節制度的記述外,還包括了孔子及其門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義,如流傳很廣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禮記檀弓》篇。《禮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家學說和當時文物制度的參考書。《禮記》的語言也簡潔生動,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結合注釋,正確疏通和理解文意。
2、理解大同社會是怎么樣的社會。
3、比較大同社會與陶淵明的世外桃園,更深掌握大同社會的性質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之前我們學習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桃花源里的人民生活怎么樣?(幸福)。“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其實在陶淵明之前已經有人對社會提出了構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大道之行也》,理解一下20__多年前我國古代賢人關于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
二、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理清課文內容
1、默讀,疏通字詞
(1)通假字:與、矜、
(2)古今異意:孤獨(古:兩個詞。孤是幼而無父的人,獨是老而無子的人。今:一個詞。獨自一個人,孤單。)
亂:古——造反。今——雜亂,無秩序。
歸:古——女子出嫁。今——歸來,歸屬。
(3)一詞多義:閉、為
(二)理解課文
1、文章將理想社會稱為什么?(大同)
2、大同社會有哪些基本特征?如果有一個孤兒生活在大同社會,他的幼年、壯年、老年生活會怎么樣?
“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A、人人都能受到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作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體現了社會的關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地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樣才能豐衣足食。以上兩個方面主要是就物質生活說的。
C、節儉、勤勞。“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這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據為己有;“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這主要是就人們的思想觀念說的,因為只有樹公心、去私心,才能達到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的境界。
3、怎樣實現大同社會?(如果回答“大道之行”——什么人、怎么做)(提問并讓學生翻譯)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譯文: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
老師小結:只有權利屬于人民,由德才兼備的人來代替人民使用權利,社會風氣良好,才是大同社會。
4、大同社會實現后的景象是什么樣的?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做,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譯文: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5、全文可分為幾層?(然后背誦)
(1)“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
(2)“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是故謀閉而不行……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括語。
(三)拓展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之處?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據“大同”社會的體制構想出來的,是藝術地再現“大同”社會的生活風貌。如“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從這句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因受到社會的關愛,生活極其幸福,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2、怎樣實現和諧社會?(關愛他人、節儉奉獻、守信和睦)
(四)課堂小結
向往美好的社會是人類共同的理想。“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幸福的生活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當時不可能成為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讓我們齊心協力,為實現這個美好的夢而加倍努力吧!
(五)作業設計:背誦、完成北大綠卡。
板書設計:
社會的關愛
大道之行安居樂業大同
節儉、勤勞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背誦并默寫全文。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聯系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德育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1.聯系《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個世紀以前的中學生差不多能背誦如流,今天的中學生也應如此,必須讀得爛熟,才能較好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并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證至少讀10遍,課堂上時時有瑯瑯書聲,營造濃濃的學習氛圍。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關于文意的理解,可讓學生自主閱讀,討論交流完成。對于與《桃花源記》的比較閱讀,教師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生生互動;教師點撥,師生互動,這樣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3.探究創新法。設置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供學生思考探究,鼓勵他們敢于異想天開,并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學習。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已選好的一張科幻vcd、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體思路,指導學生誦讀;探究性思維訓練,促進學生內化課文內容,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全班同學齊背《桃花源記》……那個美、樂、奇的世界大家還記得吧,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大道之行也》,也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理想社會,不妨讓我們一同去感受感受。(板書文題)
二、朗讀課文,粗知文意
1.教師播放朗讀磁帶或教師范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難,小組自行解答。
教師提示需重點掌握的詞語: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音j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指老而無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職守)
貨惡其棄于地也(wù厭惡、憎恨)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用作動詞,以……為親,以……為子,分別譯為“奉養”“撫養”)
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是故謀閉而不興(杜絕)
3.理清文章整體思路,具體指導朗讀。
(1)提問:全文文字,共5句話,根據文意,可以分為幾層?
學生明確: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概述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2)教師分層指導朗讀。
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
第二層:本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應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的“人”“使老有所終……”中的“使”,這些字后均當作一頓。最后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后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為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結的語氣讀。“是謂大同”是全文結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3)教師范讀或選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范讀,其余學生循聲低和。
(4)全班齊讀課文。
三、討論下列問題,形成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1.提問:“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請找出相關語句,并作講解。
選一位學生回答,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學生齊讀第1句,速背。
2.提問: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學生明確:課文第二層有三句話,大概是從三個方面吧。
教師點撥:這三句話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1)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說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2)滿足發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3)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著并快樂著,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學生齊讀第二層,按照行文思路,嘗試背誦。
3.提問: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現實土壤的,文中有無當時現實社會的影子?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文章第三層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拿現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折射出現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蕩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學生齊讀第三層,嘗試背誦。
4.多媒體顯示板書設計,學生依據板書提示,背誦全文。
板書設計:
四、探究性思維訓練
請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3.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言。然后選小組長為本組代言人,闡述本組看法,全班交流。
這是三道開放性的題目。第一題,要啟發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愛。第二題要求學生聯系歷史知識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師不要隨意評判,應以表揚鼓勵為主。第三題重在激發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想和想像,營造一種暢游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
教師可以播放科幻vcd片,激發學生想像。
五、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生活著并快樂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而加倍努力吧!
學生齊背課文。
六、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顯示一題完成一題)
1.給下面這段文字加標點。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2.下面是一段不規范的譯文,請學生讀后評價,并說出簡潔正確的譯法。
大道推行的時候,天下是大家的天下,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負責工作,講求誠信,培養和睦的氣氛。所以人不單單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人,不單單以自己的兒子為兒子,讓老人有人養老送終,讓年輕人得到重用,讓年幼的孩子能快快長大,讓老而無妻、老而無夫、幼而無父、老而無子的人和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讓男子有職業,女子有歸宿。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人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所以*邪之謀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從外面把門扇合上而不用門閂插門,這就叫理想社會。
[注]正確譯文,參考教參p207相關資料。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完成下列練習:
(1)解釋加粗的詞。
①選賢與能 ②講信修睦
③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④男有分,女有歸
(2)翻譯下列句子
①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②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③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一、查找資料,搜集不同時代的人們對未來的不同暢想的內容,在班內組織一次以“暢想未來”為題的讀書交流會。
二、寫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來社會。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為題目,寫一篇文章。
三、開放探究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①昔者仲民與于蠟賓,事畢,出游于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②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③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智,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④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⑤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為小康。”
1.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2.“大同”與“小康”的區別是什么?這里的“小康”與xx大報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小康”相同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1.①以前,孔子有次作為禮賓參加蠟祭。祭事結束后,他到城門觀臺上游覽,不禁感嘆起來。
②大道實行的時代和夏、商、周幾位英明人物在位的時代,我都沒有趕上,但那時的情景古書上還記載了一些。
③君主世襲成為制度,修筑城郭溝池以加強防御。制定禮義來規范人們的思想行為,用以端正君臣之分,加強父子感情,促進兄弟和睦,使夫婦關系和順,用以設立各種制度,劃分田地和住地的疆界,使勇力和智力得到尊重,使個人建立的功勞屬于自己。
④他們用禮來顯示正義,考驗信實,指明錯誤,確立仁讓典范,給人們指示永遠遵循的原則。
⑤如果有人不遵循這樣的原則,即使他有權有勢,也要把他罷免,使人們都知道他是危害社會的人。
2.略。
●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遺
1.談談儒家的政治理想
對儒學來講,理想人的培養和和諧家庭的建立畢竟只是為達到最終目的——治國平天下——鋪平了道路,要使國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現,根本上還需要現實政治的努力。天下統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級有序;尊賢禮士,君仁臣義;君民同樂,輕斂薄賦:這既是儒學家們憧憬、瞻望的理想社會的格局,也是他們終身倡導,甚至“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現實政見和主張。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張,嚴格地說,只是一種管理社會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會,便是一個安定、和諧與統一的治平之世。從孔子的天下歸仁、近悅遠來、“四海之內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樂、百姓“親睦”,到荀子的上下協調、“群居和一”“四海之內若一家”等等無不構畫出一幅社會穩定和諧的美妙藍圖。
先秦儒家這種從仁學的基點出發建構而成的美好社會的圖景,到了秦漢之際,便自然地發展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顯然是對原始社會的帶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達了儒家對這種理想社會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為公”這一公有制社會的本質特點,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愛互助的人際關系,為后來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極有價值的思想資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時,從社會現實出發,又肯定“大道既隱”,“天下為公”已被“天下為家”所代替。出現了財產私有,“貨力為己”的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教度,人們“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官爵、財產世世代代相沿襲,形成君臣、父子、夫婦的等級關系,于是,便有必要“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維護宗法等級秩序,區分尊卑上下貴*的禮義制度,就這樣應運而生了。儒家把這種需要用禮義制度、道德規范來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社會稱之為“小康”社會,并認為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產生的,這實際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導的禮義之治的歷史必然性,亦表達了儒家的較低一層次的社會理想。
然而,不僅“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個烏托邦,就是“天下為家”的“小康”社會,以仁義為法則來協調一切人與人的關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學說的遭遇就早已證明了這一點。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罰,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養生息,減輕受剝削壓迫的程度,從而對發展經濟和實現社會的穩定和諧產生積極的影響,表現出較多的人民性和歷史遠見。但另一方面,這種善良的愿望和主張卻不符合統治者急功近利的現實需要,擴大疆域,稱霸諸侯,一統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為有力的,現實的手段。
于是,我們便可以看到,儒家這種以仁學為基礎的政治理論和社會理想,其本身的內容和特點就決定了它在中國二千多年封建社會的特殊的歷史命運。
(《東方理性之河》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12版,余式厚主編)
2.關于《禮記》
《禮記》,儒家經典之一,亦稱《小戴禮》或《小戴禮記》,相傳為西漢戴圣編纂。為別于戴德的《大戴禮》,故稱《小戴禮》。全書包括《曲禮》《檀弓》《王制》《月令》《禮運》《學記》《樂記》《中庸》《大學》等四十九篇,除有關我國古代社會情況和各種禮節制度的記述外,還包括了孔子及其門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義,如流傳很廣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禮記·檀弓》篇。《禮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家學說和當時文物制度的參考書。《禮記》的語言也簡潔生動,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
教學重點:
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聯系實際,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美好的生活誰都想過,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就有關于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并給它定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大道之行也》,就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理想社會,不妨讓我們一同去感受感受。
二、孔子簡介:
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視頻資料——孔子介紹:
三、朗讀課文,粗知文意: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教師提示需重點掌握的詞語:
不獨親其親(用作動詞,以……為親)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職守)
貨惡其棄于地也(wù厭惡、憎恨)
是故謀閉而不興(奸邪之心。閉:閉塞,這里作杜絕)
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3.注意以下通假字: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gu1n”,指老而無妻的人。)
4.全班齊讀課文。
四、翻譯課文:
1.根據課下注解翻譯課文。
2.劃出自己不能解釋的字詞。
3.小組討論解決。
4.課堂交流翻譯的情況。
五、合作探究、討論下列問題:
1.總領全文的語句是什么?照應此句的是哪句話?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2.提問:怎樣實施“大道”,實現“大同”(“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請找出相關語句,并作講解。
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
“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用一個成語是“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3.
明確:
4.作者所描繪的大同社會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六、探究性思維訓練:
1.請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聯系歷史知識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師不要隨意評判,應以表揚鼓勵為主。
2.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重在激發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想和想象,營造一種暢游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
七、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快樂地生活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20__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展開大膽新奇的聯想和想象,請寫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背誦并默寫全文。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聯系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德育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1.聯系《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個世紀以前的中學生差不多能背誦如流,今天的中學生也應如此,必須讀得爛熟,才能較好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并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證至少讀10遍,課堂上時時有瑯瑯書聲,營造濃濃的學習氛圍。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關于文意的理解,可讓學生自主閱讀,討論交流完成。對于與《桃花源記》的比較閱讀,教師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生生互動;教師點撥,師生互動,這樣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3.探究創新法。設置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供學生思考探究,鼓勵他們敢于異想天開,并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學習。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已選好的一張科幻vcd、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體思路,指導學生誦讀;探究性思維訓練,促進學生內化課文內容,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全班同學齊背《桃花源記》……那個美、樂、奇的世界大家還記得吧,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大道之行也》,也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理想社會,不妨讓我們一同去感受感受。(板書文題)
二、朗讀課文,粗知文意
1.教師播放朗讀磁帶或教師范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難,小組自行解答。
教師提示需重點掌握的詞語: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音j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指老而無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職守)
貨惡其棄于地也(wù厭惡、憎恨)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用作動詞,以……為親,以……為子,分別譯為“奉養”“撫養”)
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是故謀閉而不興(杜絕)
3.理清文章整體思路,具體指導朗讀。
(1)提問:全文文字,共5句話,根據文意,可以分為幾層?
學生明確: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概述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2)教師分層指導朗讀。
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
第二層:本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應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的“人”“使老有所終……”中的“使”,這些字后均當作一頓。最后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后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為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結的語氣讀。“是謂大同”是全文結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3)教師范讀或選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范讀,其余學生循聲低和。
(4)全班齊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三、討論下列問題,形成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1.提問:“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請找出相關語句,并作講解。
選一位學生回答,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學生齊讀第1句,速背。
2.提問: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學生明確:課文第二層有三句話,大概是從三個方面吧。
教師點撥:這三句話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1)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說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2)滿足發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3)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著并快樂著,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學生齊讀第二層,按照行文思路,嘗試背誦。
3.提問: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現實土壤的,文中有無當時現實社會的影子?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文章第三層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拿現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折射出現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蕩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學生齊讀第三層,嘗試背誦。
4.多媒體顯示板書設計,學生依據板書提示,背誦全文。
板書設計:
四、探究性思維訓練
請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3.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言。然后選小組長為本組代言人,闡述本組看法,全班交流。
這是三道開放性的題目。第一題,要啟發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愛。第二題要求學生聯系歷史知識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師不要隨意評判,應以表揚鼓勵為主。第三題重在激發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想和想像,營造一種暢游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
教師可以播放科幻vcd片,激發學生想像。
五、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生活著并快樂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而加倍努力吧!
學生齊背課文。
六、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顯示一題完成一題)
1.給下面這段文字加標點。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2.下面是一段不規范的譯文,請學生讀后評價,并說出簡潔正確的譯法。
大道推行的時候,天下是大家的天下,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負責工作,講求誠信,培養和睦的氣氛。所以人不單單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人,不單單以自己的兒子為兒子,讓老人有人養老送終,讓年輕人得到重用,讓年幼的孩子能快快長大,讓老而無妻、老而無夫、幼而無父、老而無子的人和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讓男子有職業,女子有歸宿。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人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所以奸邪之謀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從外面把門扇合上而不用門閂插門,這就叫理想社會。
[注]正確譯文,參考教參p207相關資料。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完成下列練習:
(1)解釋加粗的詞。
①選賢與能 ②講信修睦
③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④男有分,女有歸
(2)翻譯下列句子
①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②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③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第三課時
●活動與探究
一、查找資料,搜集不同時代的人們對未來的不同暢想的內容,在班內組織一次以“暢想未來”為題的讀書交流會。
二、寫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來社會。或者以“我在公元30XX年”為題目,寫一篇文章。
三、開放探究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①昔者仲民與于蠟賓,事畢,出游于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②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③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智,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④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⑤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為小康。”
1.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2.“大同”與“小康”的區別是什么?這里的“小康”與xx大報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小康”相同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1.①以前,孔子有次作為禮賓參加蠟祭。祭事結束后,他到城門觀臺上游覽,不禁感嘆起來。
②大道實行的時代和夏、商、周幾位英明人物在位的時代,我都沒有趕上,但那時的情景古書上還記載了一些。
③君主世襲成為制度,修筑城郭溝池以加強防御。制定禮義來規范人們的思想行為,用以端正君臣之分,加強父子感情,促進兄弟和睦,使夫婦關系和順,用以設立各種制度,劃分田地和住地的疆界,使勇力和智力得到尊重,使個人建立的功勞屬于自己。
④他們用禮來顯示正義,考驗信實,指明錯誤,確立仁讓典范,給人們指示永遠遵循的原則。
⑤如果有人不遵循這樣的原則,即使他有權有勢,也要把他罷免,使人們都知道他是危害社會的人。
1. 略。
●板書設計
綱 領: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大道之行也 基本特征:人人受關愛,安居樂業,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謀閉不興
結 論:大同社會
教學后記:學生基本能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且能背誦并全文,默寫尚欠火候。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①翻譯并背誦課文,掌握相關文言詞
②了解孔子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導入
《桃花源記》給我們描繪出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早在戰國末年《禮記》中也有相類似的理想社會的畫卷。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整體把握
①范讀課文
②學生仿讀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這兩個概念是理解全文的關鍵。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大道之行也,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研讀理解
① 自由朗讀課文,掌握以下文言實詞,疏通文意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選賢與能:通“舉”
c講信修睦:培養
d故人不獨親其親:故,所以。獨,單獨。親,以---為親
e矜:guān老而無妻的人
f皆有所養:供養
g男有分:fèn職分,指職業
h貨惡其棄于地也:憎惡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謀閉而不興:發生
k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l故外戶而不閉:用門閂插門
②指導學生翻譯課文
a自主探究理解翻譯
b小組合作學習,翻譯全文
c全班交流
③細讀課文,探究討論
a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哪些基本特征?
b如何理解孔子關于“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提示:
A在同學們各抒己見的基礎上,老師可以依據課文內容作總結歸納
a人人都受到社會的關愛。全社會親如一家,各種年齡段的人都有適當的安排,對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出了社會的關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穩定的職業,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織,豐衣足食
c貨盡其用,人盡其力。人們在共同的生產勞動中,應珍惜勞動產品,無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辱。盡全力工作,沒有多得的念頭,更不會據為己有
B“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說為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后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會源于“五帝之世”同時又高于“五帝之世”。
指導誦讀
①理清文章脈胳,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文章內容。全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大道之行也——總提,以下分述: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共有三個方面:①故人不獨親其親;②男有分,女有養;③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為己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結
②指名單獨朗讀,注意文中停頓
a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
c“不必為己”后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
d“故外戶而不閉”后停頓稍長
e末句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③朗讀課文三遍,試著背誦
④抓重點詞句背誦課文
教師總結
盡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為現實,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為許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作業
①思考:“大同”社會跟陶潛描繪的“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之處?
②背誦并默寫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