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教案:初探對話教學---教《那樹》(通用12篇)
九年級語文教案:初探對話教學---教《那樹》 篇1
上面的7個話題,前6個都是從學生貢獻的問題中精選出來的,第七個話題是我為了讓學生把握文章結構,我貢獻出來的。
審視前6個話題,她們有一個致命的缺陷:課文的“點”關注的較多,而帶有概括性和全局性的話題太少。這樣的話題在討論時往往開闊性不夠,無法激起學生思維的拓展,很容易的一錘定音,造成課堂冷清。
2006年3月29日
星期三
晚自習
上午課上已經將話題確立,晚自習,我就趁熱打鐵,和同學們一道開始圍繞話題進行對話。
課堂組織是這樣的:和同學們一起回憶上午確立了的7個話題,學生回憶,我將其主要詞語板書。
分組討論,要求小組成員各抒己見,相互點評。
最后大家交流共享剛才的討論結果。要求:可以不按順序,7個話題中任選一個發表自己的見解。
我感覺第4個話題討論的比較充分,現回憶如下──
生:我認為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寫老樹“死去”是在表現人類的殘忍。
師:你能結合課文闡述一下你的觀點嗎?
生:(念)“……這一天終于來了,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師:你能說出主要詞語嗎?
生:“咬”“嚼碎”“白森森的骨粉”。
師:你找的很準確。你用這些詞語支持了你的觀點。
誰還有別的看法?
生:我認為作者在這里用擬人化的手法,其實再說,樹就是我們人類自己,砍樹就是再砍我們自己。
師:你這個觀點很新穎。你能說說,你為什么有這樣的觀點嗎?
生:(無語)
師:誰能幫他闡述一下這個觀點。
生:(全部無語)
師:那我就幫這位同學闡述一下觀點。我們人類呼吸主要靠那種氣體?
生:(齊答)氧氣。
生:我知道了。
師:好,那你說說。
生:人類靠氧氣呼吸,樹和其它植物是給我們人類提供氧氣的。如果我們把樹都砍完了,空氣中也就沒有了氧氣,人類就會憋死,所以說,這里的老樹就是我們人類自己。
師:大家對她的闡述滿意嗎?
生:滿意!
九年級語文教案:初探對話教學---教《那樹》 篇2
從整堂課來看,互動的氣氛不是特濃厚,有時還出現冷場的情況,尤其是那種爭辯的場面更沒有出現。我估計,是學生一下還無法適應這樣的轉變所致。
學生在話題的討論中,思維不開闊,發散思維很少,當一個同學說出一個的話題的一種看法時,其他同學除了認同外,很難再出現像上面的另一種看法。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針對一篇課文,哪些問題可以變成話題?話題該如何表述?它和我們平時問題的表述有什么不同?
我總感覺,上面的所謂“話題”和“問題”混淆了。這樣的表述局限了學生的思維,但我一時又找不出合適的表述方式。你能發表一些看法幫幫我嗎?
九年級語文教案:初探對話教學---教《那樹》 篇3
《那樹》教學設計嵊州中學 盧 凱 【教學目標】1、 理解文章的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 培養學生對文本的深層挖掘能力,重新認識生命及人與周圍生物的關系等問題。【教學重點難點】1、 本課的重點在于理解老樹的命運。2、 難點在于從老樹的命運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圖。【教學設想】教師試圖從老樹的特點、功用入手,探究老樹的命運,進一步理解生命的意義及對都市文明與自然界共同發展等問題的深層思考。【教學課時及輔助教具】一課時 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導語:大地上最悅目的顏色是綠色,大地上站立著的最大的生命群體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許多地方的綠色正逐漸被吞噬……有那么一棵樹,他又經歷著怎樣的命運呢?讓我們一起來關注那樹的命運。(二)賞析文章1、每個都會有自己的容貌特征、個性、經歷,每個事物也會有它自己的獨特之處。我們先來看看文中那樹有哪些特點?(學生齊讀第1-3段)提示:很久很久(破敗荒涼,遠離現代文明)堅固穩定(雖老但生命力旺盛,甚至被奉為神靈,人們敬畏老樹)2、那確是一棵老樹,他又為人類做了些什么呢?(功用) 提示:給行人納涼,給鳥棲身之所,給孩子們帶來歡樂,又給情侶以溫馨的感覺。 用一個詞概括——蔭庇。3、而就是那株世世代代長久地造福于人類的老樹又遭遇了什么樣的命運,作者給予老樹和人類是怎樣的思想感情?提示:被伐(用電鋸、利斧及美制十字鎬等現代化的工具,還將斷根悶死在層層石子柏油之下。)作者的感情:對樹——同情、憐憫、敬重等。對人——憤恨之情溢于言表。(此處讓學生找出文中有關的句子賞析品味,讀出其中的感情。)4、設想老樹不被醉漢撞上,是否能幸免于難?(學生稍加思考就能回答——不能。因為此事只是老樹被伐的偶然因素)為什么?提示學生自讀文章第5—8自然段。進一步挖掘老樹慘遭屠殺的必然因素(根本原因)。學生根據文章有關語句討論回答。可分為客觀原因(人類的急功近利和對老樹的漠視);視主觀原因(樹沒有腳,他綠著生,綠著死,死復綠,為人類無私奉獻是他的職責)學生自由朗讀第8段,體會老樹的情懷,引起學生對老樹命運的共鳴。5、教師小結老樹面對人類的屠殺,老樹無語,上帝也沉默,老樹終究沒有“死復綠”。設想一下,當我們的大陸都被混凝土包裹的時候,人類還會有朋友嗎?(三)討論啟發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教師用大屏幕出示有關資料。
九年級語文教案:初探對話教學---教《那樹》 篇4
【教學設想】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那樹》是一篇略有難度的文章,不是理解主題有多難,而是難在文章意趣較多,可探究的地方太多。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抓住一個角度,進行深入、強化研讀,或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本節課以讀為突破口,通過多角度朗讀,通過與文本充滿情感的交流,來激活學生、激活文本,以欣賞到文章的思想性、藝術性。
【教學目標】
1、深情朗讀,與作者來一次心靈交流;
2、細細體會,讓自己有一次情感升華;
3、賞析語句,師生共度一次學習之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地球是一個自然村,自然萬物都有生存的權利,人和自然其實也可以共處得如此和諧。然而,隨著人類文明的高速發展,許多動、植物消失了,甚至遭到人類的無情的摧殘和殺戮。有那么一棵樹,他又經歷著怎樣的命運呢?今天我們就來關注那棵樹的一生。
二、明示教學目標
三、那樹的故事
請大家細讀課文,深切關注那樹的命運,思考:那樹的一生有怎樣的經歷?用簡明的一段話講述那樹的故事
四、那樹·人(沉醉朗讀)
(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我們在讀這樣的文章時,大家能做到深情朗讀嗎?其實,美文就該美讀,正所謂:文者,情也。它是作者才情的揮灑,只要我們投入學習的熱情、心中的激情,就一定能與文章來一次心靈的交流。讀出來,那里別有洞天!)
我們聽了那樹的故事,了解了它的一生,特別是它的付出與它最后的結局,能引起我們怎樣的感情呢?(贊嘆、痛苦)
1、請大家用贊嘆的語氣把題目讀出來。(可以加上語氣詞)
2、找出文中贊美那樹的句子(用紅筆劃出來),用類似的感情讀出來。
3、請大家用痛苦的語氣把題目讀出來。(可以加上語氣詞)
4、找出文中表現那樹痛苦的句子(用藍筆劃出來),用類似的感情讀出來。
5、思考:大家用了不同的感情讀出的句子,分別寫了那樹的什么內容?(試概括)
贊美──樹對人類的贊美(蔭庇)
痛苦──樹的悲慘的命運(被伐)
6、在那樹的命運遭遇中,人是如何對待它的呢?
請大家找出人類對那樹的愚妄無知的句子(用黑筆劃出來),用適當的語氣讀出來。
五、那樹·文明(深沉思考)
1、老樹面對人類的屠殺,老樹無語,上帝也沉默,老樹終究沒有死復綠。設想一下,當我們的大陸都被混凝土包裹的時候,在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作為人類的一分子,對那樹的命運,我們不得不深思著那樹的遭遇給我們的啟發,就是如何協調自然與文明的關系,那就是──那樹·文明。
(請大家在書本空白處表述好自己的態度。)
2、明示作者的態度。
3、明示老師的態度。
一條沒有樹的路是寂寞的,走在一條沒有樹的路上的人是滄桑的。對著只剩年輪的樹,我們這些趕路者恐怕得隨時問一問,誰更不幸一點?樹是物質的,也是空間的;樹是情緒的,更是文化的。感謝王鼎鈞先生的《那樹》,讓我們產生了常日里難得出現的思考,涌起了久違的情愫。
六、課后作業
我與那樹的故事
九年級語文教案:初探對話教學---教《那樹》 篇5
《那樹》
社會和科技的發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但是人們在謀思發展的同時,往往忽視了某一些內容,如環境。現在人類生存的環境越來越差,大地的綠色越來越少。本文作者就描寫了一棵堅強、茂盛大樹,如何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的。學習本文,同學們會作何感想呢?
關于作者
王鼎鈞,1925年生,筆名方以直,山東人,現旅居美國。著有散文集《開放的人生》《海水天涯中國人》《左心房漩渦》《昨天的云》等15種及小說、評論多種。
一、學習本文,先通讀全文,掌握生字詞和大概故事內容。
1、 為下列加紅的字注音。
泥濘( )倒坍( )屹立( )世襲( )
饑蝗( )蔭庇( )默契( )劊子手( )
2、掌握下列詞語的意思。
佝僂 引頸受戮 星臨萬戶 周道如砥
二、課文內容分析。
1、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本文通過描寫一棵大樹長年造福于人類又最終被人類伐倒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大樹命運的痛惜,以及對都市文明發展的利弊、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深層思考和深重感慨。
2、如何劃分本文的層次結構?
本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端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寫了早期的大樹的形象、經歷和對全人類的"友善"。
第二部分(從"但是,這世界上還有別的東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寫了近期的大樹,現代文明對大樹生存產生了負面影響,造成人類發展和自然環境保護的難以調和的矛盾。
第三部分(余下部分)寫了現時大樹的最終命運。
3、作者在文章中寫到"柏油一里一里鋪過來,高壓線一千碼一千碼架過來,公寓樓一排一排挨過"作者這樣寫,意在表達什么?
人類的建設活動,雖然速度很快,但也在不斷地破壞著自然環境,這暗示了那樹最終的命運。
4、作者在文章中說樹"是世襲的土著,是大地的效死者"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那樹長久在這里生長繁衍,至死也不愿離開這塊土地。
5、全文看,上帝對那樹施洗禮時所說的話,有的實現了,有的沒實現。沒實現的是什么?沒能實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沒實現的:死復綠。沒有實現的根本原因是人類在進行建設時,忽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
三、 問題探討。
1、結合文章中所談的問題,請同學們根據自己周圍的情況,談一談自己對環境的保護和人類發展的看法。
2、學習本文,要仔細體會作者在文章中的用語,如"于是這一天來了,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樹僅僅在倒地時呻吟了一聲。"同學們在讀到"咬骨粉呻吟"這幾個詞語時有什么樣的感受?
這幾個詞再現了人類屠戮自然生命的圖景。這幾個詞從視覺、聽覺等角度來描寫的,都能夠給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充分表達了作者對于伐樹人的憤恨。
中 考 解 析
閱讀《萌芽》,完成1-3題。
萌芽
劉柳
在院子里乘涼,老是看見鄰家一個小男孩吃葡萄時把葡萄核埋在一個裝滿土的花盆里。起先,我并不在意,看久了,便問:"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種出葡萄來。"他頭都不抬。
"可種葡萄是用葡萄藤插栽呀,你這樣種不出來的。"
"知道。"
"那你干嗎還這樣?"我好奇了。
"種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嗎?我想創造奇跡。"孩子抬起頭,眼里貯滿了希望。
過后,總看見男孩精心地為他種下的葡萄澆水,然后就蹲在花盆前發呆,眼中盡是希望,以至于院子里其他小孩叫他去玩,他也不理。顯然,他沉浸在他的希望里。
男孩的家長幾天后才發現男孩的古怪。這天,家里正好醬油用完了,男孩正蹲在門外,他父親叫他買醬油,連叫了幾聲,沒人應,出去一看,發現男孩呆呆地蹲在花盆前,父親便說:"你蹲在這里干什么?叫你幾聲都聽不見,你心到哪去了?買醬油去!"說著,便遞錢給了孩子。
過了很久,男孩還沒把醬油買回來,孩子的父親懂了,忙走出去。一出門,就見孩子還蹲在門口的花盆前,手里捏著他給的錢。
孩子的父親生氣了,過去一把扯著孩子的手,呵斥道:"你怎么搞的?叫你去買醬油,你還死在這里?"
孩子的心思還在花盆里,葡萄核栽進去很久了,還沒發芽,孩子有些失望了,他說:"我在想,這葡萄怎么不發芽?"
孩子的父親聽了,更氣了,大聲說:"以前就跟你說過,你這樣做沒用,你真是執迷不悟。"說著打了孩子一耳光,并舉起花盆,把它摔碎了。
孩子看著滿地的泥土與碎片,哭了。
男孩畢竟還小,他在沉默了幾天后,又恢復了以往的活潑,又開始和院里的小孩一起玩。
一星期后,也在乘涼的時候,我看見院里的一個女孩吃葡萄也把葡萄埋在花盆里,我想過去告訴她葡萄核長不出葡萄,但還沒等我過去,男孩也看見了,男孩走了過去,跟女孩說"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種出葡萄來?
"種葡萄要用葡萄藤插栽,你這樣種不出的。"
"知道。"
"那你干嗎還這樣?"
"種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嗎?我想創造奇跡。"女孩抬起頭,眼里貯滿了希望。
男孩說:"真的,你這樣做沒用,我以前也這樣做過,沒用的。"
"種下去要每天澆水,你知道嗎?"男孩點點頭,張開嘴,還想說些什么,但什么也沒說就跑回屋子。
幾天后,女孩的花盆里居然長出嫩嫩的葡萄藤來,女孩開心極了。我看見她把院子里的小孩都叫去看,也叫了男孩,但男孩沒去,男孩在一群孩子圍著花盆時,一個人躲在一邊流淚了。
我看見男孩流淚,走過去,我說:"你怎么在這里流淚?"
男孩說:"葡萄藤是女孩的父親插下去的,我看見了。"
男孩又說:"她父親真好。"說著,男孩嗚嗚地哭了。
1.這篇文章寫了兩件事,試用盡可能簡潔的語言概括這兩件事的內容。
答: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篇文章的題目含義豐富,引人深思。作者為什么要以"萌芽"為題呢?談談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閱讀下面語句,回答問題。
⑴男孩點點頭,張開嘴,還想說些什么,但什么也沒說就跑回屋子。
假如你是這個男孩,此時還想說些什么呢?寫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男孩說:"葡萄藤是女孩的父親插下去的,我看見了。"
男孩又說:"她父親真好。"說著,男孩嗚嗚地哭了。
男孩為什么稱贊女孩的父親"真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點】:閱讀記敘文的綜合能力
【分析】:
1.本題考查對選文內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引導學生通過對文章內容的分析理解作品的主題。選文主要寫了兩件事,第一件事寫男孩用葡萄核種葡萄,遭到父親粗暴對待。第二件事寫女孩用葡萄核種葡萄,得到父親暗中幫助。
2.本題明為考查對標題的理解,實際是在考查對文章主題的理解。萌芽,可以理解為孩子期盼的葡萄的萌芽,也引人聯想到孩子們具有的創新精神的萌芽。也可以理解為:以"萌芽"為題,寄寓著作者這樣的希望和心情:家長、教師以及一切關心孩子成長的人們,要愛護孩子的創造精神,不要扼殺可貴"萌芽"。回答不求全面,能談出一點認識,意思正確,言之成理即可。
3.⑴本題考查同學們的理解及想象能力。示例:知道,我每天都給葡萄澆水,可是爸爸說"執迷不悟",還把花盆摔碎了……⑵本題考查對重點語句的理解。示例:女孩的父親能理解孩子的心,尊重孩子的感情。以上兩個問題的解答言之成理即可。
九年級語文教案:初探對話教學---教《那樹》 篇6
教學目的:
1、學習作家如何把平凡事物寫得不平凡。
2、體會課文深刻的批判意識。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改改課文題目
教學設計:有人試著改了課文題目,你認為哪一個好一點?根據課文內容說說理由。
1、人們砍了一棵大樹
2、一棵大樹被人砍了
3、那棵大樹被人砍了
教學設計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比較辨別,體會課文內容的根本所在,同時領悟如何擬寫作文標題。
二、怎樣把平凡的故事寫得不平凡
這一節圍繞“那棵大樹被人砍了”,帶領學生走進課文。
教師啟發:同學們,課文寫的是“那棵大樹被人砍了”的故事,這個故事簡單不簡單?是的,簡單。但是我們回想一下我們的預習,這篇課文內容簡單嗎?是的,不簡單。這是為什么呢?我們平常也寫過顯得簡單的作文題,我們為什么覺得沒什么好寫得呢?我們為什么不能把簡單的事物寫得不簡單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那樹》,看看作家是如何把一個平凡的故事寫得不平凡的,揭開其中的奧秘,好不好?
教學設計一:請同學們找出課文寫那棵大樹的文字,并細讀課文,想想那棵大樹有什么不平凡的地方。【歷史悠久、飽經滄桑、繁榮昌盛、庇護人類】
教學設計二:我們一起看看砍樹的“人”是怎樣的?【焦躁、野蠻、自私、愚蠢】
教學設計三:討論問題。文中第7段寫到人的時候,提到人們心中的一個疑問:“為什么這兒有一棵樹呢?”你是怎么看待人們心中這個疑問的?【1、人們覺得這棵大樹占了很大的一個空間,浪費了土地。2、人類現代化進程表現之一就是城市化進程,也就是人類無限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從而壓縮了甚至消滅了動植物的生存空間。3、人類忘記了早在人類未涉足之前,那棵大樹就已經存在了,大樹是土著,是有其存在的理由的,但人類忘記了。】
教學設計四:課文中寫人類砍樹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從中可以看出人類的什么面目?【野蠻、自大】
教學設計五:人類砍掉大樹是在什么時候?作者為什么安排人在夜里把樹砍掉?【在人類詞典里,夜幕下適合搞陰謀活動,適合犯罪,夜晚暗示人類砍樹的不是正大光明的行為。】
教學設計六:課文第十段有一句話:“尸體的肢解和搬運連夜完成。”為什么說是“尸體”?這一段寫到的人類認為是尸體嗎?這一段誰認為這是尸體?【提醒人類,樹也是生命,而且是偉大的生命。砍樹是謀殺生命,是犯罪行為。可是人類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顯示人類文明的盲點與不足。】
教師小結:現在我們明白了,“那棵大樹被人砍了”是個簡單故事,但是作者寫出了“樹”的價值和意義,深刻揭露“人”的丑陋的一面,這個故事就變得不簡單了。而且作者把“人”的行為上升到文明層面審視,就使得這個故事更不簡單了。仿照課文的寫法,如果叫大家寫“中國,我的鑰匙丟了”,同學們想想應該在哪些字眼上做文章?【是個什么樣的“中國”?是個什么樣的“我”?“鑰匙”是什么?“丟了”的寓意。】
三、體會眾生平等的深刻內涵
教學設計:首先學生誦讀課文第8段文字:“啊,啊,樹是沒有腳的。樹是世襲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樹離根,根離土,樹即毀滅。它們的傳統是引頸受戮,即使是神話作家也不曾說森林逃亡。連一片葉也不逃走,無論風力多大。任憑頭上已飄過十萬朵云,地上疊過二十萬個腳印。任憑那在枝丫間跳遠的鳥族已換了五十代子孫,任憑鳥的子孫已棲息每一座青山。當幼苗長出來,當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說:“你綠在這里,綠著生,綠著死,死復綠。”啊!所以那樹,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勞無功的貢獻,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教師啟發:同學們,為什么作者說樹是“春泥的效死者”?為什么說樹的傳統是“引頸受戮”?為什么強調“森林不會逃亡”,“ 連一片葉也不逃走”?為什么說樹“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勞無功的貢獻,在星空下仰望上帝”?讀到這樣的文字你覺得樹已經不僅僅是樹了,它有點像什么?【大無畏的勇士,是個守望者】為什么上帝對樹施受洗禮的`時候說的話“你綠在這里,綠著生,綠著死,死復綠”,有什么深意?【樹負有上帝的旨意,擔荷著神圣的使命。在上帝面前,樹和人類一樣,都是上帝兒女,生命是平等的。生命都有著神圣性,都有著尊嚴與價值】
結束語:同學們,樹在“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我們也要時時仰望星空,聽命于最高的道德律令。記住:人在做,天在看!
九年級語文教案:初探對話教學---教《那樹》 篇7
【教學目標 】
1、理解文章的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養學生對文本的深層挖掘能力,重新認識生命及人與周圍生物的關系等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1、本課的重點在于理解老樹的命運。
2、難點在于從老樹的命運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圖。
【教學設想】
教師試圖從老樹的特點、功用入手,探究老樹的命運,進一步理解生命的意義及對都市文明與自然界共同發展等問題的深層思考。
【教學課時及輔助教具】
一課時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境,導入 課文
導語 :大地上最悅目的顏色是綠色,大地上站立著的最大的生命群體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許多地方的綠色正逐漸被吞噬……有那么一棵樹,他又經歷著怎樣的命運呢?讓我們一起來關注那樹的命運。
(二)賞析文章
1、每個都會有自己的容貌特征、個性、經歷,每個事物也會有它自己的獨特之處。我們先來看看文中那樹有哪些特點?(學生齊讀第1-3段)
提示:很久很久(破敗荒涼,遠離現代文明)
堅固穩定(雖老但生命力旺盛,甚至被奉為神靈,人們敬畏老樹)
2、那確是一棵老樹,他又為人類做了些什么呢?(功用)
提示:給行人納涼,給鳥棲身之所,給孩子們帶來歡樂,又給情侶以溫馨的感覺。
用一個詞概括——蔭庇。
3、而就是那株世世代代長久地造福于人類的老樹又遭遇了什么樣的命運,作者給予老樹和人類是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被伐(用電鋸、利斧及美制十字鎬等現代化的工具,還將斷根悶死在層層石子柏油之下。)
作者的感情:對樹——同情、憐憫、敬重等。對人——憤恨之情溢于言表。(此處讓學生找出文中有關的句子賞析品味,讀出其中的感情。)
4、設想老樹不被醉漢撞上,是否能幸免于難?(學生稍加思考就能回答——不能。因為此事只是老樹被伐的偶然因素)為什么?
提示學生自讀文章第5—8自然段。進一步挖掘老樹慘遭屠殺的必然因素(根本原因)。
學生根據文章有關語句討論回答。可分為客觀原因(人類的急功近利和對老樹的漠視);視主觀原因(樹沒有腳,他綠著生,綠著死,死復綠,為人類無私奉獻是他的職責)
學生自由朗讀第8段,體會老樹的情懷,引起學生對老樹命運的共鳴。
5、教師小結
老樹面對人類的屠殺,老樹無語,上帝也沉默,老樹終究沒有“死復綠”。設想一下,當我們的大陸都被混凝土包裹的時候,人類還會有朋友嗎?
(三)討論啟發
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教師用大屏幕出示有關資料。
小結:善待生物、關愛自然、敬畏生命。
(四)課外作業
第8段,老樹在星空下仰望上帝,他想說什么?
附1:多媒體板書演示:
特點 很久很久 堅固穩定
功用 蔭庇
被伐
命運 怎樣被伐 偶然因素(直接原因)
為什么被伐
必然因素(根本原因)
啟發
善待生物、關愛自然、敬畏生命
附2:有關資料
人類屬于大地,但大地不屬于人類。世界上萬物都是相互關聯的,就像血液把我們身體的各個部分連結在一起。生命之網并非人類所編織,人類不過是這個網絡中的一根線,一個結。但人類可做的一切,最終會影響到這個網絡,也影響到人類本身。
確實,我們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僅僅是因為人類有憐憫之心,更因為它們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當它們被殺害殆盡時,人類就像最后的一塊多米諾骨牌,接著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對生活在第三世界國家大城市里的兒童來說,他們所呼吸的空氣相當于一天吸兩包香煙。 ”
——流行病學家戴維斯
不論何時我傷害何種生命,我必須完全清楚是否必要,不是不可避免,我絕不干,不論看上去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小生命。農民在牧場割草喂牛割下了一千棵花,可是他必須注意,在回家的路上,不要因為沉浸在消遣心情里而劃掉路旁的花朵,因為這樣做是不必要的,是對生命犯下了罪行。
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與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善是保存和促進生命,惡是阻礙和毀滅生命。
——阿爾伯特·施懷哲《敬畏生命之倫理學》
對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驗,根本性的考驗,在于如何對待那些需要他憐憫的生物,然而在這方面,人類已經遭到了根本性的潰敗,這潰敗是如此地徹底,其他所有的敗壞都由此而滋生。
——米蘭·昆德拉
“青苔石上凈,細草松下軟。窗外鳥聲閑,階前虎心善。”人在大自然中,原來是可以那樣的物我相親,任運自在,一幅人與自然萬物泯然無間、盡善盡美的和諧畫卷,盡收眼底,感人至深。
——王維
九年級語文教案:初探對話教學---教《那樹》 篇8
這篇散文寫了一棵大樹長年造福于人類又最終被人類伐倒的故事。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寫和敘述為主。少有議論,用形象打動人心。其“綠著生,綠著死”的形象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教學本文時,我注重引導學生感知老樹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時體會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課文的主旨;另外,還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關注身邊的綠色,增強環保意識。最后,我用田震一首《好大一棵樹》歌結束本節課,在歌詞中再次感受那樹的精神魅力,引起了學生的共鳴。總的來說,整節課效果不錯,但是,課后我再仔細斟酌,發現有以下不足之處。
第一,就是品味與欣賞這個環節,留給學生的時間太少。
文中有很多富有感染力的句子,比如“綠著生,綠著死”“樹是世襲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等,這些平淡語言背后,涌動著洶涌的激情,可以感受大樹無私奉獻的精神,忍辱負重、胸懷豁達的品性,更能感受到作者對自然界寶貴的生命慘遭虐殺的痛惜和憂慮。這些對培養學生對散文的語感是有很大幫助的,但是,這個環節我沒有很好的把握,缺乏正確的引導,導致有很多富有感染力的句子,學生自己很少有能夠自己去發現和品味的,而是我是趕著學生發現的,或是我代替學生發現的。
第二,教師的點評不到位。
課堂時間應該還給學生,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教師的時間少了,是否意味著教師的主要任務在備課,再怎樣把課堂連綴起來?或者,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就輕描淡寫了呢?當然不是。我認為,課堂上教師的時間少了,就意味著教師的語言要更簡練更精細了。學生發現之后教師的點評就顯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這堂課上,我的點評基本是歸納和復述式的。學生的發現是精彩的,我的點評卻顯得軟弱無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進一步發現。課后,我想,教師的點評是否可以從這幾方面著手發展:延伸式的點評;問題式的點評;歸納式的點評;指摘式的點評。當然,從此次的問題中我知道,教師點評的功力該在平時苦練。以后的教學中,我應該更注重這方面的學習和鉆研。
這次講課,使我對語文教學又有了全新的認識,一節課,百樣講,但學生的接受效果卻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們教師要不斷的鉆研教材,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學他們想學的,使學生對語文學科提高興趣,每節課、每個人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獲。
看了周老師的教學反思,我找到了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同時周老師的幾句話讓我感觸很深:“我是趕著學生發現的,或是我代替學生發現的。”想想自己課堂上不也經常干這事嗎?!“教師點評的功力該在平時苦練”說得很好!要想提高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每節課、每個人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獲。教師就得下苦功!
九年級語文教案:初探對話教學---教《那樹》 篇9
一、學習目標
1、積累理解并學會運用“倒坍、引頸受戮、周道如砥”等詞語。
2、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課文的主旨。
3、理解托物寓意的創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藝術性。
4、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正確認識發展與環保的矛盾,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二、學習重點和難點
重點:
1、了解那樹的生命歷程,把握樹的價值、品格及其命運,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現手法,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難點:
1、揣摩關鍵語句,體味作者痛苦、悲憫、激憤的情感,感受老樹命運的悲劇色彩。
2、正確理解螞蟻王國的事情,體會作者的用意。
三、教學模式
讀讀、議議、講講、練練
四、教學過程
(一)預習導學。
1、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完成預習思考題。
2、讀讀想想,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明確:全文大致分為三部分。
(1)描寫早期的大樹,寫了大樹的形象、經歷和對人類“友善”的情況。
(2)描寫近期的大樹,寫大樹妨礙了道路發展引起人們的議論,使人們質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3)描寫現時的大樹,作者對大樹的最終命運作了關鍵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
本文按大樹生命經歷的順序敘事,越是久遠敘述得越簡略,越是近期的敘述得越是詳細。(可找語言標志)
3、用自己的話概括文意,交流初讀課文的感受
(二)合作探究。
熟讀課文,感知那樹的形象,體會作者的情感。
討論:文中的樹是一棵什么樣的老樹,它具有怎樣的價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樣的命運?
明確:
1、大樹有奇特的容貌;大樹生長在特殊的環境中;大樹對人類大有功德;總之,大樹為世間珍奇之物,是人類的守護神。
2、大樹的生存受到了威脅,淹沒在滾滾黃塵里和焦躁惱怒的喇叭聲里,即便如此,大樹依然奉獻著生命的綠色,醞釀著詩意,表現了大樹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忍辱負重、胸懷豁達的本性。
3、那樹無端被判刑、被殺戮、被消滅。慘不忍睹,悲壯異常,像勇士被迫離開疆場,哀怨、無奈而又剛烈。
(三)總結。
那樹經久屹立,目睹著大地的滄海桑田,給人以邈遠的歷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災禍面前“毫發”未損,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幟;它綠化大地,蔭庇人類,只愿給予,從不索取,無私地奉獻,表現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卻不放棄綠的愿望,表現了豁達寬容的胸懷;它在自己面臨殺戮時,也要保護自己的螞蟻國民,讓其安全撤離,表現了一種愛心。
(四)整合提高,拓展延伸。
再讀課文,體味作者的情感。
思考:作者描述老樹的形象時,融注了濃濃的情感,請揣摩在“綠著生”“綠著死”兩個生命階段的描摹過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九年級語文教案:初探對話教學---教《那樹》 篇10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積累詞語。
2.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正確認識人類文明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樹立科學發展觀。
教學重點
1.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揣摩關鍵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2.正確認識人類文明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樹立科學發展觀。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品讀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看到這幅圖片,同學們是否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對,這就是位于我們家鄉彭城的老槐樹,據老人們說它已經300多歲了,依然枝繁葉茂。幾百年來,人們珍愛它,保護它。樹下雖已鋪成了柏油路,旁邊也已建起了高樓大廈,但它依然寧靜而安詳地站在繁華的都市里,站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譜寫了一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的贊歌。這棵樹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卻是另一棵樹---那樹,讓我們走進王鼎鈞先生的散文《那樹》,共同關注那棵樹的命運。出示課題:《那樹》
二、走進作者
王鼎鈞,山東臨沂人。中國臺灣當代散文家。他的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書》(《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我們現代人》、《人生觀察》、《長短調》等。他的散文有較強的社會批判意識。代表性作品《那樹》。
三、展示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積累詞語。
2.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正確認識人類文明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樹立科學發展觀。
四、檢查預習
佝僂 ɡōuóu 倒坍tān 蔭庇yìn bì 虬qiú須
引頸受戮 lù 周道如砥 dǐ 踝骨huái
五、朗讀課文 整體感知
1、用一句話概括那樹的故事。
這篇散文敘述了一棵常年造福于人類的大樹最終被人類砍倒的故事。
六、再讀課文 說出體驗
1、請同學們結合課文內容,以“這是一棵 的大樹,因為文中第 段這樣說 ”的形式說一段話,或以“我喜歡第 段的 這句話,因為它表現了樹的 ”的形式說一段話。
所以我們說,這是一棵古老的、這是一棵古老、堅固、茂盛、無私奉獻、富有愛心、可憐悲慘的樹。
2、我們聽了那樹的故事,對那棵樹會心生什么感情呢?請帶著感情把它讀出來。
七、研讀賞析 品味語言
1、請同學們劃出描寫工人砍伐那樹的語句.
如:(1)“于是這一天來了,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樹僅僅在倒地時呻吟了一聲。”
(2)“兩個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為了割下這棵生滿虬須的大頭顱,劊子手貼近它做了個陷阱。”
2)你從這幾處體會到作者怎么樣的思想感情?
“咬”“嚼”“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等詞語描寫的多么慘不忍睹啊!在寫樹的時候作者只是把它當成一棵植物來寫的嗎?
運用擬人的修辭,把樹當作生命來看待,細膩而形象地給人以痛苦、悲哀的感受,表達作者對砍樹者的憎恨之情,以及對樹的同情。
3)那樹最后的結局,能引起我們怎樣的感情呢?請帶著感情把它讀出來。
八、拓展延伸 各抒己見
1)如果你是交通專家,你會如何來處置這棵老樹?
2)作者通過那樹的故事想告訴我們什么呢?
(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存,人類的發展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
九、小結
文明是一把雙刃箭,“它蓋起了高樓大廈,卻毀掉了莽莽森林,它為我們提供了眾多的電子產品,卻帶走了昔日的山青水秀。”當人類文明與自然環境發生矛盾的時候,犧牲環境并不是唯一的途徑,我們還有更多的選擇。讓我們留住綠色,留住地球,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藍天。
十、角色轉換,寫出幾句心里的話:
如果你是一棵樹,耳聞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斷的倒下,你面對人類,有什么話要說嗎?
板書設計:
那樹
王鼎鈞
人--------和諧相處--------樹
九年級語文教案:初探對話教學---教《那樹》 篇11
通過充分的備課,我展示了《那樹》的教學過程,講過課之后,和同事們共同討論,這時我才發現,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著很多不足。
1、課堂活動形態和活動內容的不協調。
課堂的最后一個環節,“如果你是交通專家,你會如何處理那棵樹?小組討論,寫下來,請發言人來發言”。這個環節設計的本意在于:學生在對文章主旨有了感性的認識后,加入自己對這一事件的理解,進而做到自我的發現。然而,小組討論的形式,主要是學生通過互相合作,使問題的解決更全面,更深入的過程。而此時,學生對老樹被殺一事,已經有了很感性的自己的理解,其實“面對人類你想說什么”這個問題應該是指向個人的,這是一個學生個人對文本闡發的過程。事實證明,學生后來的書寫也多表達了個人的意見。
2、學生發現以后教師的點評不到位。
在發現的課堂上,課堂時間應該還給學生,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教師的時間少了,是否意味著教師的主要任務在備課,在怎樣把課堂連綴起來?或者,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就輕描淡寫了呢?當然不是。我以為,課堂上教師的時間少了,就意味著教師的語言要更簡練更精細了。學生發現之后教師的點評就顯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這堂課上,教師的點評基本是歸納和復述式的。學生的發現是精彩的,教師的點評卻軟弱無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進一步發現。事后,我想,教師的點評是否可以從這幾方面著手發展:延伸式的點評;問題式的點評;歸納式的點評;指摘式的點評。當然,從此次的問題中我知道,教師點評的功力該在平時苦練。
在這堂課上,存在的問題還很多,比如:學生發現的時間不夠;比如:有的地方有教師趕著學生發現的,或教師代替學生發現的。
這次講課,使我對語文教學有了全新的認識,一節課,百樣講,但學生的接受效果卻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們教師要不斷的鉆研教材,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學他們想學的,做他們愛做的,使學生對
語文學科提高興趣,每節課、每個人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獲。
九年級語文教案:初探對話教學---教《那樹》 篇12
【教材簡析】本文是中國臺灣散文家王鼎鈞的名作。這篇散文通過描寫一棵大樹長年造福于人類又最終被人類伐倒的故事,表達作者對大樹命運的痛惜,以及對都市文明發展的利弊、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深層思考和深重感慨。
【教學設想】教師在這一節課中試圖從字、詞、句入手,將那樹與人類發展進行對比,以理解生命的意義,認識到人與人、人與所處的環境的關系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目標:(1)掌握“倒坍”、“引頸受戮”、“周道如砥”等詞的詞義并學會運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寫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藝術性,逐步培養學生的散文鑒賞能力。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理解生命的意義,樹立人類進步應與自然界共同發展的觀念。
3.過程與方法目標:朗讀法、討論點撥法、品讀法、延伸拓展法
【教學重點】(1)了解那樹所做的貢獻,認識到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行為,從而認識到珍愛自然的必要性,正確認識人類在地球上的位置。
(2)理解托物寓意和對比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從老樹的命運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圖,讓學生領悟處理人與所處的環境、人與人的關系的重要性。
【教具準備】課件
【教時】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課前準備
教師查找資料,準備教學課件,并要求學生借助字典,掌握生字詞的讀音、釋義;借助網絡,了解作者王鼎均的有關情況;搜集描寫或含有“樹”的詩詞或文章。
設計意圖:“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是課標對學生的要求,利用網絡資源也是新時代學生應該掌握的搜集資料信息的一項能力。搜集描寫或含有“樹”的詩詞或文章目的是讓學生獲得情感體驗。
二、檢查字詞預習情況,朗讀課文有關具體內容
1.出示預習檢測題(學生上黑板聽寫、注音、釋義、朗讀):
佝僂(gōulóu):脊背向前彎曲,文中指老樹枝干彎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bì):大樹枝葉遮蔽陽光,宜于人們休息。
引頸受戮:伸長脖子接受殺戮。
踝骨(huái):指樹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須(qiú):卷曲的胡子。這里指樹根。
周道如砥(dī)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暢通無阻。
2.讓學生介紹有關王鼎均的情況。
3.讓學生展示搜集的描寫或含有“樹”的詩詞或文章。教師也展示有關課件。(有關大樹的圖片)
4.導入:如果這個世界有上帝,那上帝賦予了這些綠色精靈們的使命是什么?王鼎均在《那樹》中寫到“當幼苗長出來,當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說:‘你綠在這里,綠著生、綠著死、死復綠。’”(屏幕展示)下面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在文中找出這一句話,用橫線畫下來,想一想這是什么意思?并找出那樹對人類的貢獻和人對樹的看法、做法的詞語和句子。
設計意圖:搜集朗讀描寫或含有“樹”的詩詞或文章的目的是讓學生獲得情感體驗。朗讀是對學生預習情況的動態檢查,也是讓學生在真情的讀書中理解、感悟、挖掘文本的情感,體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三、細讀語文,體會對比和托物寓意的表現手法,領悟文意
提出問題:
1.那確是一棵老樹,它給世界帶來了些什么呢?
(提示研讀方法:先找出有關描寫大樹的語句,再討論分析)
——在夏天的太陽下挺著頸子急走的人,會像獵犬一樣奔到樹下,吸一口濃陰(遮陰、涼爽)
——讓下車的人好在樹下從容撐傘(休息的方便)
——于是鳥來了,鳥叫的時候,幾丈外的幼兒園里的孩子也在唱歌(快樂)
——于是情侶止步(浪漫)
——毛毛細雨比貓步還輕,跌進樹葉里匯成敲響路面的點點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濕,也很有詩意(詩意的氛圍)
——附近的樹全被吹斷,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樹屹立不動,而且據說,連一片樹葉都沒有掉下來。(神奇的靈性)
——當這一帶還沒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陸上臺風緊急警報聲中,總有人到樹干上漩渦型的洞里插一炷香呢!(人們精神的寄托)
四、拓展延伸,擴大積累
(一)展示:
有關資料:
人類屬于大地,但大地不屬于人類。世界上萬物都是相互關聯的,就像血液把我們身體的各個部分連結在一起。生命之網并非人類所編織,人類不過是這個網絡中的一根線,一個結。但人類可做的一切,最終會影響到這個網絡,也影響到人類本身。確實,我們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僅僅是因為人類有憐憫之心,更因為它們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當它們被殺害殆盡時,人類就像最后的一塊多米諾骨牌,接著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對生活在第三世界國家大城市里的兒童來說,他們所呼吸的空氣相當于一天吸兩包香煙。”
——流行病學家戴維斯
(二)討論:
問題:拯救地球還是拯救人類自己
設計意圖:富有哲理性思辨的文字展示的目的是讓學生理解地球上的我們人類的處境,讓學生關注現實,并能對其有自己的思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懂得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
五、家庭作業
1.朗讀課文
2.圍繞“綠色”寫一段文字
設計意圖:反復朗讀體會情感,通過寫作強化情感,提高寫作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