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教案示例(通用3篇)
語文版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教案示例 篇1
一、教學目標
1.主要目標
(1)記憶本課中出現的新的生字、生詞。
(2)了解王鼎鈞及其散文創作。
(3)能夠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并進行概括。
(4)理解文章主旨。
(5)理解文章的創作手法
2.過程與方法
(1)有感情朗讀課文,感受文章濃重的悲劇感;研讀重點片段。
(2)小組探究,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
(3)合作探究,對文章的寫作目的形成自己的看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文明進步和自然生態之間的矛盾,認識到保護自然環境的必要性,增強保護美好生活環境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二、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圖片:
1、城市發展圖片;
2、環境破壞圖片。
談話導入:20xx-20xx年之間,南美洲有1680平方公里的熱帶雨林消失不見。綠色是生命的顏色,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在一點點的吞噬地球上寶貴的綠色。引入文章。
1、預習準備:自讀課文,自學生字詞語。
課堂交流:
1、介紹自己查閱到的關于作者王鼎鈞的資料。
2、梳理生字詞。
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
2、師友互助
教師提出合作要求:
1、細讀文章,這是一棵什么樣的樹?
2、人們為什么要砍伐這棵樹?你認為應該砍掉嗎?
學生朗讀文章。
1、研讀文章前半部分,理解這棵樹帶來的歷史感,以及對人們的城市生活的改變。
2、理解后半部分文字。說說自己的看法和依據。
對文章形成概括性的認識。
3、對比探究
教師提出探究要求:
1、《三棵樹》《那樹》兩篇文章的主旨是否相同?
2、兩文語言有何不同?
(蘇文抒情外露,情感深摯;王文含蓄委婉,語言富有詩意。)
學生回顧,比較,交流。
(參考:兩文都涉及了城市建設破壞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問題,蘇文還有對理想生活的向往,對童年生活的追尋;王文還批判了人們的自私、冷漠。)
對比探究,理解文章的不同特色。
4、分層提高
教師引導探究:文章中有許多句子的表達極為特別,試找到一處做簡單的評析。
學生自讀尋找、評價。
學生交流。
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感。
5、歸納總結
說說讀了這兩篇文章后自己的看法。
學生自由談論。
6、拓展提高
1、資料見后。
讀一讀,從普通民眾、林業工作者身份出發為解決這個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2、《寫給市長的一封信》談談自己對城市綠化的建議。
在這次市級常態課展示活動中,我做了一節九年級散文《那樹》的研究課。走下講臺,回顧這一節課,有些感想,期望與同行共同分享。這節課是起始課,內容是散文的欣賞與寫法探究。在授課之前,我對文章的內容進行了一番研究,發現文章中的可挖點還是很多的,那么如何在課堂短短的45分鐘內強化教學效果,是我在備課過程中考慮最多的問題。散文閱讀最重要的莫過于賞析美感和探究寫法,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也就從這兩方面展開。把作者簡介、疏通文字、初讀課文、把握大意這類問題放在預習環節,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其效果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檢測,這樣既節約了時間,又能突顯本課的教學重點。由于學生在閱讀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礎,因而對本課我不是采用常用的閱讀方式,而是采用互動性閱讀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解讀文本,感悟文本,借助這樣一種開放型的閱讀活動,激起學生身上的文化素養與文本這間的碰撞,促進學生實現文化的構建和再建。
這篇文章的處于九年級第三單元,這個單元以“生命”為主題,王鼎鈞“那樹”通過描寫那樹,含蓄地表達對自然界寶貴生命慘遭虐殺的痛惜和憂慮,因此,處理教材時我將引導學生合作研討,共同探討人類文明和自然沖突的話題。
在引導學生感知老樹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課文的主旨在這一過程中,設計了兩個問題:
(1)用自己的話概括那樹的故事。此環節主要是幫助學生初步把握課文內容,只要學生能夠答出大致內容就得到了本環節的目的。以課堂實際效果來看,學生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在以后的教學中,類似目標的達成,就完全可以交由學生獨立處理。
(2)結合課文有關語句說說,那是一棵________的樹。這里由于學生的注意點比較分散,所以在引導學生思考前,劃定了文章一至五小節的思考范圍,加強了課堂實效性。此環節涉及的問題比較零散,涉及的知識點有:排比句的表達作用,比喻擬人手法的表達作用,典型動詞的表達作用,等等。期間時刻注意讓學生進入文本,體驗文本內涵,以朗讀帶理解,通過各種各樣的朗讀形式,讓學生充分感受文章的美感。其中寫到大樹給人類貢獻了濃蔭這一內容,里面有個動詞——“吸”用的非常生動,這里讓學生做“吸”的表情和動作,加強了學生對內容的體驗,符合體驗式教學的精神,收效明顯。
在探究文章打動人心的奧秘,品析鑒賞本文的哲理美、修辭美,感受悲劇色彩,深層體會王鼎鈞散文的藝術魅力這一主要環節。采用了類似的方式,以人類殘忍對待老樹的描寫為主線帶動學生情感體驗,讓學生充分感受文字的魅力,以及對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內涵,進行充分的理解。
語文版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教案示例 篇2
一.文學常識
列子,列御寇,戰國,道家學派。《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這是一篇寓言。
二.重點字詞
1.通假 甚矣,汝之不惠 惠-慧 聰明
始一反焉 反-返 返回
河曲智叟亡以應 亡-無 沒有
2.特殊句式 感其誠:被他的誠心所感動。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呢?如……何,把……怎么樣。
3.古今詞義
(1)雖我之死(即使)
(2)何苦而不平(愁)
(3)而山不加增(更加)
三.寫法特色
神話結尾。以神話結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驚天地、泣鬼神。充分顯示了人類的偉大力量。這是對愚公精神的肯定,所反映的是古代勞動人民的一種美好愿望。這同一般的封建迷信是完全不同的。
愚公反駁。這段話是用“頂真”的修辭手法寫,一句頂一句,層層緊扣,充分說明了子子孫孫綿延不絕的道理。
移山困難。路途遙遠,工具簡陋,山大且高,人手不足。
四、人物形象
愚公 有遠見 有毅力 智叟 鼠目寸光
五、道理
文中著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斗的道理。
語文版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教案示例 篇3
一、文學常識
莊子,名周,戰國時代哲學家,散文家。他繼承并發揚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莊子》散文,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二、重點字詞
1.通假 不辯牛馬。 同“辨”,分辨 通假字
2.活用 輕伯夷之義者 形容詞作動詞,輕視
順流而東行 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
3.特殊句式。
①聞道百,以為莫己若
賓語前置。應該是“莫若己”。屬于賓語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這一類型。
②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被動句:見……于,見,被。
狀語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4.成語
①望洋向若而嘆曰
望洋興嘆:望洋,仰視的樣子。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②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貽笑大方:貽笑,讓人笑話;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見識廣博或有專長的人。指讓內行人笑話。 大方之家:指修養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三、道理
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貴自知之明;
2謙受益,滿招損;
3自大由于無知;
4知恥近乎勇;
5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6有比較才能有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