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案(精選17篇)
《有的人》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2、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課前準備:
1、搜集、閱讀魯迅資料;
2、標出詩歌小節數;
3、復習朗讀本單元前幾篇課文的關鍵句子。
教學關鍵詞:活、死、俯、騎。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導入。
上課前,老師想了解一下你們對魯迅知道多少?(抽生說)
是的,中國現代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和革命家,魯迅被譽為我們的“民族魂”。要寫一位如此偉大的人物,是很難的,而要通過一首詩去歌頌魯迅更是難上加難。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走近“初識魯迅”的最后一篇課文,它恰恰就是通過一首詩去歌頌魯迅的。這就是詩人臧克家寫的《有的人》。大家齊讀課題。
二、初讀讀通順正確。
三分詩,七分讀。請大家走進這7個小節28行詩中,把詩讀正確讀流利。(生讀)
匯報自讀情況。(抽生讀前6小節,最后一小節齊讀)對于你們的朗讀,老師不作任何評判,我請來了一位高人,(播放課件。聽輕重,聽情感,聽節奏)是高手吧,說說哪個句子你現在可以讀得更好了?我們跟著他一起進步吧,讀這一句。
三、再讀讀構思。
自己再通讀全詩,看一看7個小節之中藏有哪些寫作技巧?(生匯報后,幻燈出示)大家看看是不是這樣的? 第一小節和后面的6個小節是總分關系,思路清晰;全詩都運用了對比寫法,感情表達更加強烈;234小節分別和567小節照應,結構嚴謹。有了這個示意圖,我們現在就像擰起了一根繩子,詩歌的每一句都在這根繩子上,這叫全局在握、胸有成竹。
四、品讀第一小節。
既然第一小節總起全詩,那請問,是靠哪些字統領全詩的?讀一讀找一找。(板書:“死”、“活”)兩個“活”,兩個“死”,意思一樣嗎?(生答) 那你就讀出這種不一樣來吧。
是的,有的人雖生如死,那是行尸走肉;有的人雖死猶生,那是因為他們的精神永存。 來,讀出這種醍醐灌頂的感受吧,讀出我們的警告和呼吁。(齊讀本小節)
五、品讀“雖生如死”。
有的人活得崇高偉大,有的人活得無恥卑微,我們就來看看,是哪些句子對“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作出了完整的回答?
抽生讀。讀出蔑視(那是癡心妄想)、咒罵(那是罪有應得)、痛恨(只要有良知的人都會懷有這種感情)、不屑一顧。
齊讀這類人的可悲和可笑。
在這幾行詩中哪一個字集中代表了這一類人的形象?(板書:騎)你看到了一副怎樣的嘴臉?那你就讀出來吧。是的,不僅如此,他們還……他們還……
看到欺壓百姓的人,我們怎樣痛斥他們──;看到忙著樹碑立傳的人,我們怎樣警告他們──;對那些眼里容不下別人的人,我們又該怎樣咒罵他們──。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把你的痛恨、蔑視、諷刺用朗讀表現出來吧。女生讀這類人的做法男生讀他們的可恥下場。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清楚,誰是他們的敵人,誰是他們的朋友。群眾的力量又是偉大的,人民的敵人癡心妄想著“不朽”,最終卻只能落得──板書:遺臭萬年。
六、品讀“雖死猶生”。
人民的朋友呢?魯迅先生呢?他又是怎樣對待人民的?
抽讀。你的朗讀中帶著?(歌頌、敬佩、贊美)誰再來試試?很好,大家一起來讀出歌頌和敬佩。
幾句詩中,哪個字代表了魯迅先生的做法和態度?(板書:俯)這個字讓你想到了了解到的魯迅的哪些事跡?(俯下身子給黃包車夫療傷、親切地和工人聊天……)
是的,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把你的感受放進詩句中讀,讓我們聽到你的情感。
魯迅先生不僅為人民做牛做馬,還情愿做野草。先生有一本文集就叫《野草》。魯迅就是野草,野草就是魯迅,野草能燒盡嗎?(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是的,他活著是為了……其實,前面課文中有和這句意思差不多的句子……(“的確,伯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周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憎惡黑暗有如憎惡魔鬼,把一生的時光完全交給了我們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頑強的戰士!”──阿累《一面》)
他為誰想得多?(勞苦大眾、祖國、民族) 善有善報,給人民做牛馬的……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的人……
多么可愛的人,多么無私的精神,左邊的同學讀做法,右邊的同學讀人民的態度。
與遺臭萬年的人相比,這樣的人,就應該──(板書:流芳千古)。
七、品讀課題。
我們在短短幾行詩中讀到了這么多,這叫把詩讀厚了。完整讀題目,這首詩是寫給誰的?再讀。那為什么不直接以“魯迅贊”“贊魯迅”“魯迅頌”為題呢?
這首詩還可以獻給歷史上的哪些人?你準備把哪一句獻給他?((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焦裕祿、孔繁森為人民積勞成疾,這就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讓全中國人民過上了更加富裕的生活,這就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剛剛離開我們的錢學森──2009年10月31日8時6分逝世,他冒著生命危險1955年回到祖國、為了祖國人民更好地活。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說:“錢學森無論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能讓他離開。” 屈原、文天祥……)
(只能送給這些偉大高尚的人嗎?還可以把哪些句子送給哪些遺臭萬年的人?)
八、總結升華。
是啊,想我泱泱中華五千年文明,涌現出了多少像魯迅先生一樣的、人民的朋友和恩人啊,正因如此,中華民族才堪稱一個偉大的民族。(緩緩敘述緩緩擦去板書)歷史長河一如滾滾江海,大江東去浪淘盡,首先卷走這些遺臭萬年的人民的敵人吧,他們作威作福“騎”在人民頭上的丑惡嘴臉,早已在人民心中死去。 是非功過自有后人評說,流芳千古的“活”著不是刻進石頭可以做到的,也不是寫在黑板上可以做到的;寫在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之際的這首詩,當然不再單單是為紀念魯迅。你有你心中的“有的人”,我有我心中的“有的人”,大家都有了深切的感受,索性就讓它們都留在心頭吧。
現在,這28行詩就單單剩下了這個字,讀。初識魯迅的學習,今天就單單剩下了這一個字,讀。(抽問幾個學生)俯,就是……是啊,俯,正是魯迅先生偉大人格的高度濃縮,也是對你、對我、對所有人做人的永遠的啟迪。
全體起立。此時此刻,《有的人》這首詩已經不再是發自臧克家一個人之口,他也是我們的心聲了,那就讓我們酣暢淋漓地吟誦我們的心聲吧。“有的人活著……”起(齊背全詩)
九、作業布置。
十、板書設計
《有的人》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絡,
2、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重點難點: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誦課文。
2、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3、體會詩歌的結構與表達方式方面的特點。
教學用具:多媒體計算機
課時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04年2月5日晚8時35分,著名詩人臧克家老先生卻因病離開了人間。
(出示幻燈片3)臧克家是繼郭沫若之后,我國詩壇上最杰出的大詩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繼出版了《烙印》和《罪惡的黑手》等,以鮮活的生活感受和嶄新的藝術風貌,引起詩壇的矚目。新中國誕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有的人》便是他這類詩的代表作。這首詩是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作。
1、了解魯迅,了解作者
2、我的積累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現在我們播放朗誦帶,請同學們在聽的同時,注意詩歌的朗讀節奏和重音。(播放視頻文件)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全詩,注意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然后齊讀全詩。
3、魯迅簡介
為了更好的學習這首詩歌,我們先回顧一下魯迅先生的生平。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后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學們還能說出哪些魯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國民黨反動派血腥鎮壓人民,不允許人民悼念魯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他。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4、思考討論:這首詩可以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明確:全詩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節):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節):從兩種人對人民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頌揚了魯迅先生戰斗而偉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節):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四、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學習詩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2)思考問題:這一節詩有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如何理解它們的含義?
第一個“活”指肉體活著,第二個“活”指精神活著;第一個“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個“死”軀體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規律,不可逾越,也無法逃避。古往今來,多少哲人和詩人對此惆悵過,悲嘆過,思考過,議論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種生死觀,“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是一種生死觀,“好死不如賴活”又是一種生死觀。而詩人則徹底拋開生死的自然狀態,把它幻化為意識形態。生死的界限變做道德的、審美的判斷。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這在科學上是不可思議的,在藝術上確是真實可信的;這里情感的因素起著決定的作用。
2、比較學習詩歌第二、三部分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二、三部分,思考這兩部分在內容上有什么聯系?
互相照應,2、3、4節分別照應5、6、7節。
(2)這首詩使用了一種很典型的表現手法,那位同學看出是什么?這在詩中是如何體現的?
2、3、4節每一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每一節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5、6、7節每一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每一節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的人的稱頌。
(3)這幾節詩中有幾個句子出自魯迅先生的作品請同學們找出來并說說出自魯迅的哪一首詩?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野草題詞》
作者借魯迅的詩來表現魯迅的高尚品質
(出示幻燈片9、8,齊讀)
(4)這兩種人最后的結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3)“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b:(1)“永遠記住他”。(2)“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3)“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三、再次品讀詩歌
要求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
五、課外延伸
1、迅速默讀全詩,體會:“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討論)
學生討論后明確: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的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紀念魯迅,那么把詩的題目改為“魯迅贊”或者“紀念魯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擴大了詩歌的內涵,使得詩歌更具有普遍意義。
六、課內練習
閱讀泰戈爾的《某人》,比較兩首詩的異同。
七、課后練習
上圖書館借閱或上網閱讀臧克家作品《老馬》、《罪惡的黑手》。
《有的人》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 理解詩歌中所表達的“活”與“死”的深刻含義。
⑵ 把握這首詩運用對比、反復抒發感受的寫法。
⑶ 品味詩歌形象、意味深遠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
反復誦讀,加強學生個性化的情感體驗,從而帶動對詩歌的理解品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強烈的愛憎感情,樹立正確、高尚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設想
㈠教學重難點
1. 重點
⑴ 對比的手法。
⑵ 形象的語言,深刻的哲理。
2. 難點
對兩種人生態度的認識,對人生意義的參悟。
㈡ 課時安排 1課時
㈢ 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㈠鏈接生活,入其境。
1. 播放視頻。
2.教師導語。
㈡誦讀揣摩,感其情。
1 .播放朗讀錄音。
2 .學生自由誦讀(要求把握節奏、重音等,讀出抑揚頓挫)。指名朗讀。
3. 感受詩中激情。
你剛才是帶著怎樣的感情來朗讀的?
㈢捕捉品味,明其意。
1. 詩歌副題為“紀念魯迅有感”,請在詩中找出暗指魯迅先生的詩句。
2. 進而回憶魯迅先生一生中重大的轉折事件,感悟魯迅先生偉大的人格力量。
3. 捕捉詩中的意象,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詩歌是用具體的形象思維的,讀詩要抓住意象,閉上眼睛,有哪些感受最深的形象浮現在你的眼前?
㈣ 聯想延伸,悟其理。
1.詩的副標題為“紀念魯迅有感”,為什么以“有的人”為主題?
2.在歷史或現實中,有許多流芳百世、永垂千史的人物,這首詩喚起了你的哪些聯想?
㈤激情誦讀,抒其志。
學生設計中選方案:
[方案1] 女生齊讀每節詩的前兩句,男生齊讀每節詩的后兩句。領會詩中的對比、反復手法。
[方案2] 領讀第一節,女生齊讀后六節的前兩句,男生齊讀后六節的后兩句。領會詩的總分結構。
[方案3] 領讀第一節,女生齊讀二、三、四節,男生齊讀五、六、七節,對應朗讀,明確詩中的對應。
老師設計[方案4] 教師誦讀題目、作者,一女生領讀第一、二、三、四節的前兩句,一男生領讀第一、二、三、四節的后兩句,然后女生齊讀五、六、七節的前兩句,男生齊讀五、六、七節的后兩句,最后全班齊讀第一節。
《有的人》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詩人運用對比手法,抒發的紀念魯迅的感受,從中受到革命人生觀教育。
2、通過詩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魯迅為代表的革命戰士的偉大精神,培養“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觀。
3、加強朗讀,在朗讀中理解詩的深刻哲理。
【教學重點】
在朗讀中理解詩的深刻哲理。
【教學難點】
通過詩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魯迅為代表的革命戰士的偉大精神,培養“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四年多的小學生活,我們從書本上認識了許多人格上偉大的人。你能用簡短的語句評價一個人嗎?
這些偉大的人都離我們而去了,但他們的精神仍留在我們的心中。正如司馬遷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與泰山,或輕于鴻毛。”1936年10月19 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趕快收斂,埋掉。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我們能忘記他嗎?事別13年,著名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 ——紀念魯迅有感》。
二、朗讀課文
1、初讀課文
我很喜歡這首詩,讓我們共同分享,教師范讀。
2、再讀課文
(1)這首詩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嗎?初次見面,一定要真誠:讀兩遍。
(2)僅僅準確就夠了嗎?還必須流暢:把每一句都讀流利,再讀兩遍。
3、挑戰朗讀,啟發個性化理解,適時點撥
(1)誰敢跟我比賽朗讀?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讀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現在就比對你們不公平。給你時間,試著理解,不動筆墨不讀書,把你的見解寫在書邊的空白處。
(2)這首詩寫了拿幾種人?魯迅屬于哪種人?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3)再做準備,比賽朗讀。
4.你認為作者哪兒寫得好,值得你學習。
5.欣賞詩歌。
某人
泰戈爾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們心中卻把你牢記。
你總是愛把自己隱匿,
我們的愛戴使你放射光輝。
你把發自心靈的光芒,
帶給那黑暗的東西。
你從不尋求名聲和崇拜,
可是愛之神發現了你
第二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朗讀魯迅先生的《自嘲》一詩,引入對魯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輝精神的評價,進入新課時的學習。
二、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根據你收集到的資料,交流一下對本詩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了解。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的基本內容
1.聽朗讀帶,或者教師范讀全詩。
2.學生自由朗讀全詩,請學生用圖示法將各個詩節之間的關系表示出來。
注意,詩的第一節寫了兩種“生”和“死”,是全詩的總綱;第二、三、四節寫了兩種人對人民的兩種態度,它們之間是并列關系;第五、六、七詩節分別與上面三個詩節對應,寫出了兩種人的兩種不同結局。
四、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學生齊讀詩歌。
2.品讀詩歌內容,要求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詩歌的首節中“活”與“死”的含義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將詩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點出,在表達效果上會有什么變化?
(3)對比是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在詩歌中使用對比,能產生強烈的感情沖突。這首詩每一詩節都使用了對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對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請大家細讀課文,討論各詩節對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3.品讀詩歌語言,要求學生體會以下語句的修改的妙處。
這首詩在選人語文教材時,曾經臧克家修改,請大家看下面幾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頭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頭,想“不朽”。
(2)原句:騎在人民頭上的從民把他摔倒。
改句:騎在人民頭上的從民把他摔垮。
(3)原句:給人民當牛馬的人民永遠紀念他
改句: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民永遠記住他。
五、精讀詩歌,領會詩歌感情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
2.指名學生朗讀詩歌,要求能夠讀出各節的真實感情。
朗讀示例: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對于其他詩節,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體會朗讀,教師指名部分學生朗讀,以檢查效果。
六、學習遷移
閱讀下面這首詩歌,談自己的體會:這篇散文《懷魯迅》是郁達夫的一篇紀念魯迅的散文,題材與《有的人》相似,表達的感情也基本一致。
真是晴天的霹靂,在南臺的宴會席上.忽而聽到魯迅的死發出了販通電報,薈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開往上海的輪船。22日上午10時船靠 了岸,到家洗了一個澡,吞了兩飯,跑到膠州路萬國殯儀館去,遇見的只是真誠的臉,熱烈的臉,悲憤的臉,和千千萬萬青年男女將要破裂似的心肺與緊握的拳頭。這不是尋常的喪事,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這正像是大地震要來,或黎明將到時充塞在天地之間的一瞬間的寂靜。生死,肉體,靈魂,眼淚,悲嘆,這些問題與感覺,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魯迅的死的彼岸,還照耀著一道更偉大,更猛烈的寂光。
教學反思:
《有的人》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2、了解詩歌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二、教學重點: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體會對比手法運用的好處。
三、教學難點:體會對比手法運用的好處
四、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深情談話導入)1936年10樂19日,我們偉大的文學家、革命家、民主戰士魯迅先生不幸在上海病逝。“趕快收斂,埋掉,拉倒”“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人們怎么能忘記他!許多作家、詩人、進步青年紛紛拿起自己的筆,寫下了許許多多紀念他的文章。事隔XX年的1949年,詩人臧克家來到北京,參加了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的活動,并瞻仰了魯迅故居。睹物思人,詩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滿了對魯迅先生的思念和崇敬,寫下了一首詩——《有的人》(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詩。
(二)朗讀詩歌
1、首先請大家自由地把這首詩朗讀兩遍,做到讀準字音,爭取讀流暢。(學生自由朗讀兩遍。)
2、全班一起朗讀一遍。
3、指導朗讀:詩歌的朗讀和一般的文章的朗讀不一樣,不僅要讀出詩歌的節奏,還要讀出詩的韻味。請大家聽我讀一遍,靜靜地感受感受。(師范讀一遍。)
4、現在請大家再一起讀一遍,爭取能讀出詩的節奏,讀出一點詩的味道。(學生一起朗讀一遍。)
(三)學習詩歌
1、“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了這么多遍,相信大家對詩的內容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現在請大家靜靜地默讀一遍,一邊讀一邊在旁邊做做批注,可以是自己的感受,可以是聯想到的前面學習過的內容,可以是聯想到的自己讀過的其他相關的內容,也可以是感受到的詩人寫作的藝術手法,還可以是詩的內涵。(學生默讀詩歌,做批注。)
2、研讀第一節
(1)(課件出示)請大家一起把這一節朗讀一遍。
(2)對這一節你有什么體會?(指名學生談體會,教師適當點撥。)
(3)這一節中的兩個“活”和兩個“死”含義相同嗎?有什么不同?(板書:雖死猶生)
(4)有的人活著,只是軀殼活著,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生命雖然不存在了,但是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讓我們用自己的朗讀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吧,大家一起把這一節再朗讀一遍,讀出兩個“活”和兩個“死”的不同含義。(學生一起朗讀一遍。)
3、研讀后六節
(1)第一節詩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以兩種對立的人為代表,提出了對生與死的不同觀點。請大家看看后面的六節,還有哪些地方也運用了這樣的手法?(指名匯報。)
(2)再讀讀后面的六節,看看還有什么發現。
引導體會:a這六節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一部分是人民對待兩種人的不同態度。
b第二節和第五節相對應,第三節和第六節相對應,第四節和第七節相對應。
(3)詩的副標題是(板書:紀念魯迅有感),既然是紀念魯迅先生的,找找看哪些句子是寫魯迅的?(指名回答。)
引導:讀著這些句子,你的眼前是不是浮現出來一些畫面?什么畫面?(魯迅先生半跪著身子為車夫清洗傷口,魯迅先生不讓女傭阿三干重活,魯迅先生送書給阿累。)
(4)魯迅先生就是這樣的人,俯首甘為孺子牛,為別人想的多,為自己想的少。課文只是在贊揚魯迅先生嗎?(是在贊揚魯迅先生那樣的人。)
(5)在贊揚魯迅先生的同時詩人還批判了哪些人?找出來讀一讀。
(6)是啊,詩歌為紀念魯迅先生而作,卻不僅僅是贊揚魯迅先生,而是贊揚魯迅先生那樣的人,而且批判了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國民黨反動派。請大家試著動筆,把這些人具體化,把“有的人”替換成具體的某一種人或某一類人。(幻燈出示: 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的人活著,別人就不能或; 的人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7)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對待人民的態度截然相反的這樣兩種人,人民又是怎樣對待他們的呢?自由朗讀第五到第七節,說說自己的體會。
(8)下面我們大家一起來讀一讀,我讀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大家讀人民對待他們的不同態度。想想,讀贊揚魯迅的句子應該用什么語氣?讀批判反動派的句子應該用什么語氣?我們一起讀一讀。(師生對讀。)
(9)全班同學分組對讀。
4、現在我們把第一節放進來一起朗讀,老師讀第一節,你們還像剛才這樣讀第二到第七節。(師生對讀。)
(四)總結詩歌
1、魯迅先生就是這樣,俯下身子來給人民做牛馬,他的一生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活得更好,所以人民永遠記住他!
2、毛主席曾經評價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出示幻燈片: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3、毛主席一連用了五個“最”來贊美魯迅,說他是空前的民族英雄。其實,魯迅先生不僅是一位民族英雄,他更是一位慈愛的長者,是一位熱心的導師,讓我們一起記住這位英雄、長者和導師吧!(出示幻燈片:他的黃里帶白,瘦得教人擔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頭發約莫一寸長,顯然好久沒剪了,卻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胡須很打眼,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魯迅先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魯迅先生就是這樣的人: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血。/魯迅先生就是這樣的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讓我們永遠記住他!(幻燈出示:魯迅像)
(五)布置作業
寫寫自己的感受,可以是一段感言,可以是一首小詩,不妨用《做人就做這樣的人》為題。
《有的人》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把握這首詩運用對比抒發感受的寫法,體會哲理性議論的作用。
2·了解詩歌語言的一般特點。
3·認識本詩所表達的活與死的辯證關系,使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教育。
教學要求
1·指導學生反復誦讀。
2·通過讀,理解詩的深刻哲理。
3·把較難懂的內容(第三、第六、第七節)講清楚,講透徹。
教學重點
1·理解對比的寫法。
2·體會用詩講道理。
教學難點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兩句詩該怎樣理解?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軀殼活著,他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3·為什么說“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為什么說“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蕩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課時安排
第1、2課時: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理解課后題。
第3、4課時:理解對比的寫法,和本詩蘊含哲理。
板書設計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1節) (第2、3、4節) (第5、6、7節)
人生意義
(對比) (對比) (對比)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作家簡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國"五四"運動以來最著名的詩人,他的詩一直受到人民的喜愛和歡迎。
1949年全國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這位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三、解題
“有的人”這個題目包含了詩中所寫的兩種人:即作者歌頌、贊美的是以魯迅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動派。聯系詩的副標題,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是以歌頌、贊美為主旋律的。這苜詩主要采用對比的寫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為歌頌與贊美的一種反襯,在鮮明的對比中,抒發作者的感情。
四、導入
人都有生和死。對待生和死,不同的階級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態度。活著的人,有的活得崇高、偉大;有的活得無恥、卑微。在死的間題上,毛主席曾經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 輕于鴻毛。”(舉例說明)
《有的人》這首詩以形象、凝練、通俗的語言寫了對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的態度和表現,抒發了作者由此而發的感受,以此來紀念魯迅以及以魯迅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五、通讀課文
1·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理解課后題一: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說說這兩句詩中兩個“活”字和兩個 “死”字的不同含義。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軀殼活著,它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第一個 “活”字充滿了作者的鄙夷和輕蔑,第一個 “死”宇卻表達了作者的惋惜的懷念之情,第二個 "死"字充滿了作者的痛恨和咒罵;第二個 "活"宇是作者對魯迅偉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贊美。)
3·體會:“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一個"騎"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動統治者驕橫的形象,兇暴的本質;"啊,我多偉大!"刻畫了反動統治者的外強申干、自我吹噓的丑態,對反動派迸行有力的諷刺;對于魯迅先生,則用"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俯下身子"把魯迅精神表達得多么充分,把魯迅的形象寫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
4·體會: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把 "名字刻入石頭"的"刻入"一詞,真是入木三分。反動統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認為"刻入石頭"是萬全之法,但事實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這里的一個"爛"字,既道出了反動派惡貫滿盈,又顯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則給人以無限生機、無限活力、無限希望的感受和聯想。"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限崇拜、無比愛戴的深厚感情。)
5·體會:“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騎”、“摔”、“ 垮”字分別說明什么?
(“騎”生動地表現了反動派欺壓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態。而人民要推翻他們,打倒他們,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個“摔”字上,“垮”作為結果又形象地表現了反動派的可恥而又必然的下場。)
6·理解課后題二:
為什么說 “把名字刻人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又應當怎樣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遺臭萬年。"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末,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蕩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刻入”和“爛”是譏諷、嘲笑,是對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動派的鞭撻、討伐;“春風”、“到處”、“青青”這些感情色彩鮮明的詞語,是作者對為人民奮斗一生的革命戰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熱烈歌頌。)
六、 課文分析
1·這首詩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三部分: 第1節是第一部分;第2、3、4節是第二部分;第5、6、7節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開門見山,以兩種對立階級的人為代表,緊緊抓住參加魯迅紀念活動感觸最深的兩點,即:魯迅生為人民鞠躬盡瘁,死后人民懷念他,從對魯迅雖死猶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與死的辯證觀點。
第二部分,從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贊頌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
第三部分,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2·小結:從以上分析中,我們能夠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詩的總綱,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觸最深的兩點分別進行解說和深入開掘,形成了以贊頌魯迅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偉大精神的抒情主線。
3·教師提間:這首詩所以產生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在人民群眾中有廣泛的影響,在于它包含著深刻的哲理。想一想,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將被人民所唾棄;而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則會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懷念。)
4·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而作的,為什么以"有的人"為題?
(因為詩人是"借著紀念魯迅這樣一個機會,用詩作為出口,抒發心中的 積憤"(臧克家語)。詩中不僅歌頌了偉大的戰士魯迅,而且熱情地贊頌了以魯迅為代表的千千萬萬向著惡勢力沖鋒陷陣的革命戰士的崇高精神。同時,也無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魯迅的對立面——官僚地主階級和一切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派。詩中寫的兩種人,代表了兩個階級的斗爭,從而深切地表達了人民群眾對惡勢力的無比憎恨,對以魯迅為代表的革命先驅的崇敬和熱愛。)
5·這首詩在寫法上的主要特點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這首詩的每一節一反一正對比,使正反面人物對立得更為鮮明,從而達到突出主題的作用:
①生死價值的對比。
第l小節中,前一個"活著"指人還在社會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個"死了"是指人已離開人世,"活著"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動統治者"活著",不過是行尸走肉,毫無價值;革命者 "死了",卻雖死猶生,精神永存。
②對待人民群眾態度的對比。
第2一4小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A·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恥地為自己歌功頌德,妄想"流芳萬世";C·殘害人民,養肥自己。
詩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A·"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B·"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C·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眾對兩種人態度的對比。
第5一7小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C·"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詩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人的稱頌:A·"永遠記住他";B·"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C·"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通過以上3種對比,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不同的人生觀,顯示了人民群眾強烈的愛與憎,從而很好地突出了詩的主題。)
6·課后題五:
毛澤東同志稱贊魯迅“在黑暗與暴力的進襲中,是一株獨力支持的大樹,不是向兩旁偏重的小草”,而這首詩卻說魯迅“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應該怎樣理解?
(毛澤東同志所說的"小草"與這首詩里所說的"野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沒有堅定立場的騎墻派,后者指愿與舊社會同歸于盡,一起被革命烈火燒掉,為革命斗爭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魯迅說,"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這黑暗的社會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魯迅先生以徹底革命的英雄氣概,以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會燃燒起來。)
七、教學小結
八、布置作業
課后題六
《有的人》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2、品味詩句語言,領會作者對魯迅先生崇敬、懷念的思想感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學習過程:
一、預習:
1、朗讀詩歌(注意讀音、節奏、停頓、語氣、語調和感情)
(1)正音
摔垮不朽臧克家
(2)辨形
藏跨摔
臧垮蟀
(3)辨音
數更惡
(4)解釋
不朽:
抬舉:
俯:
尸首:
(5)朗讀示例: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狂妄、輕浮)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莊重、崇敬)
(說明:/表示停頓,表示重音,-----表示拖音,表示曲折升調,表示降調。)
2、了解魯迅的《自嘲》詩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在最艱苦的生活和最險惡的環境中,不管國民黨的天下是“冬夏”還是“春秋”,魯迅先生始終愛憎分明,與敵人頑強作戰,為人民勤懇工作。
3、了解魯迅在散文詩集《野草》的《題辭》里的話語:(原話見書下注釋)
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革命,甘愿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這是一種徹底的犧牲精神,一種“無我”的人生境界。
4、了解作者
臧克家(1905年生),現代著名詩人,山東諸城人。193O年考入青島大學,得到聞一多先生直接幫助和鼓勵,更熱衷于新詩創作,和陳夢家同為聞一多先生培養出來的詩人,被人稱為“聞門二家”。他1932年開始發表新詩,1933年自費出版了第一本詩集《烙印》。1934年出版反映城市工人生活的詩集《罪惡的手》。抗日戰爭爆發后,訪問戰地有五年之久,寫下《從軍集》《泥淖集》灘上吟》等詩集。1942年去重慶,加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接著出版了詩集《泥土的歌》和長詩《古樹的花朵》。抗戰勝利后,到上海主編《文訊》月刊,先后出版諷刺詩《寶貝兒》《生命的零度》,小說集《掛紅》等。1948年因受國民黨當局逼迫逃至香港。1949年來到北京,先后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詩刊》主編等職務。出版詩集《春風集》《一顆新星》《凱旋》《歡呼集》,長詩《李大釗》,還寫了《學詩斷想》等論詩著作。文革后,仍有詩作不斷發表。他的早期詩作《老馬》《老哥哥》》春鳥》,解放初的詩作《有的人》,都是臉炙人口的名篇。
5、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1949年11月1日為紀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寫的,1949年,臧克家來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勝利了的人民在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先生。臧克家親身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并去瞻仰了魯迅故居,看到了魯迅文章中提到過的“棗樹”、“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滿了對魯迅的思念和崇敬,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
二、課堂學習:
1、導入:毛澤東曾這樣評價魯迅先生:“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連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這樣一個偉大的人,已經離我們而去了,但他們的精神仍留在我們的心中。正如司馬遷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與泰山,或輕于鴻毛。”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趕快收斂,埋掉。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我們能忘記他嗎?事別13年,著名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讓我們共同分享。
人都有生死。對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態度。有的人活得崇高、偉大;有的人活得無恥、卑微。在死的問題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哪個同學能舉出這兩方面的例子?
2、整體感知詩歌的基本內容
(1)自由、大聲地朗誦;
(2)自由談朗讀感受(初步體會詩人的愛與憎,頌揚與鞭斥等情感);
(3)互評同伴的朗讀。(注意從讀音、節奏、停頓和感情方面去評價)
(4)把握主要內容,理清詩歌的寫作思路,分清詩歌的結構層次。
3、自主研讀、自主體會(自主閱讀體會,書上圈點批注。)
(1)看看哪些詩句清楚地體現出是對魯迅先生的紀念?詩人為什么不明白點出魯迅的名字?
(2)既然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先生,為什么標題不是“紀念魯迅先生”,“魯迅贊”、“魯迅頌”之類,而是“有的人”?
(3)全詩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4、小組內討論交流,班內展示,互相評價。(沒有發言的同學要學會傾聽,發言的同學在回答問題時要適時朗讀,要求讀出語氣,感情。)
5、精讀詩歌,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
(1)自由朗讀詩歌,注意體會每節詩歌中感情。
(2)每小組一名代表朗讀詩歌,讀出各節的真情實感。
(3)齊讀第一節,討論:
A、這節中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怎樣理解?
B、兩個“有的人”分別指誰?
(4)自由讀第二、三、四節,邊讀邊獨立思考:
A、這三節,分別從哪三個方面寫兩種人的具體表現?
B、“把名字刻入石頭”是什么意思?
C、怎樣理解“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D、為什么“有的人/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思考后小組內討論明確,班內展示。)
(5)聽讀五、六、七節,邊聽邊獨立思考:
A、“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是什么意思?
B、怎樣理解“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思考后小組內討論明確,班內展示。)
(6)同桌對應朗讀第二----七節,分別讀出有的人的不同表現及相應結果。
(7)對比是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在詩歌中使用對比,能產生強烈的感情沖突。這首詩每一小節都使用了對比的手法。細讀詩歌,體會詩歌是怎樣運用對比手法的。
6、全班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7、探究:學習這首詩,我們悟出了什么道理?
(自主思考、小組討論,代表發言)
8、歸納主題:
9、比較閱讀(見探究練習三)
附:某人
泰戈爾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們心中卻把你牢記
你總是愛把自己隱匿
我們的愛戴使你發射光芒
你把發自心靈的光芒
帶給那黑暗的東西
你從不尋求名聲和崇拜
可是愛之神發現了你
10、反饋矯正: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國成立后,為____,懷著的情感而寫的。
b.題目不直接寫作“紀念魯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
C.用詩句填空。“有的人”在詩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歡一種人。魯迅屬于____一種人。
d.“紀念魯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詩中表達感慨用的表達方式是。
e.通篇采用手法,褒貶鮮明,但重在____。作者從魯迅生前____,故后____這兩點來表現他的偉大。
三、拓展
詩歌為紀念魯迅先生而作,卻不用“魯迅贊”或“紀念魯迅”為題,而是以“有的人”進行反復詠嘆。這首詩的前四節一連用了八個“有的人”,語言極為凝練。同學們能不能試著動筆寫一寫,用自己的語言將它們具體化,將“有的人”替換為某一種人或某一類人。
小結:魯迅先生雖然已經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復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魯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寫下了《喇叭的喉嚨──吊魯迅先生》,其中有這樣一句:“死的是肉體/你的精神已向大眾心底去投生!”
附:反饋矯正答案:
(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對魯迅先生崇敬)
(課題更含蓄,便于對比突出主題,將魯迅精神加以提煉、引伸,讓讀者獲得深刻的教益。)
(最佳選擇是第二節中的2、4行。)
(引起、感受、感慨,議論)
(對比,贊頌,為人民奮斗犧牲而從不想到個人,人民熱烈紀念他)
《有的人》教案 篇8
設計理念
小學詩歌教學“重意義、輕審美、重教化、輕藝術”的現狀不能不說是當今小學詩歌教學的誤區。我認為小學詩歌的教學不應該單單停留在詞句的分析和詩句的理解上,而是通過誦讀讓學生感受到詩歌的魅力,產生親近詩歌的*。這樣就讓詩歌教學的課堂少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感性,少了一些教化,多了一些欣賞。老師自始至終釋放著自己的詩情去召喚學生的詩情,引領學生走在親近詩歌的道路上。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得到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有感情地反復朗讀,領會作者對魯迅先生崇敬、懷念的思想感情。體會魯迅先生偉大的精神。
2、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前后對照的結構。
教學準備
課前三分鐘:組織學生觀看《魯迅》生平的記錄片,引導學生更加形象直觀全面的了解魯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時25分,一位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在上海不幸病逝。全國人民無比悲痛。但是國民黨*派出了許多的特務、軍閥、走狗極力阻止人民給魯迅先生舉行追悼會,他們阻止得了嗎?我們一起來回憶《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和巴金的《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看看當時的情景吧。
2、魯迅逝世13周年,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才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魯迅先生。詩人臧克家參加了紀念活動,百感交集,心中充滿了對魯迅的思念和崇敬就情不自禁地寫下了《有的人》這首短詩。出示課題--《有的人》。
二、誦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詩,注意把字音讀正確,詩句讀流暢。(教師傾聽學生的朗讀情況,并針對學生不容易讀好的地方加以輔導。)
2、指七名學生分節讀,教師隨機點撥:“當牛馬、石頭、不朽、摔垮、抬舉”等字音。
3、默讀并思考:這首詩在內容和寫法上你發現了有什么特別之處嗎?(內容上的對比,2-5,3-6,4-7;“有的人”反復出現。)引導學生結合詩句回答。
三、自主感悟,誦讀悟情
1、同學們,自由讀第一節,你能讀出疑問嗎?
①、自由讀第一節。
②、質疑:預設:為什么有的人活著像死了,有的人死了卻還活著?
相機理解“死”與“活”
③、引導學生帶者疑問來讀書。
哪種人雖生猶死,哪種人雖死猶生?請同學們讀2、5節。
2、學習2、5節,出示: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騎在人民頭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給人民作牛馬的,
人民永遠記住他!
①指名讀,評議:他讀出了什么感覺?或你聽到他讀出了什么味道?(對敵人的恨,對人民的愛)
②探討:為什么“恨”?怎么樣的人會“騎在人民的頭上”?騎在人民頭上后的表情怎樣?
③讀一讀:讀出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的傲慢神態。
④指導讀好“摔垮”讀出把敵人打垮后痛快淋漓的感覺。
師生合作讀。
師: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生: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師: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生: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3、自主學習3、6節,4、7節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
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
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活的人,
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①自由選擇一組,想想用什么方法朗讀表達出你的理解。
②各人自由練習。
③男*分別領讀,帶讀。
學生匯報讀。評議,生評,師評。
4、詩歌為紀念魯迅先生而作,卻不用“魯迅贊”或“紀念魯迅”為題,而是以“有的人”進行反復詠嘆。這首詩的前四節一連用了八個“有的人”,請把“有的人”替換為某一種人或某一類人。總結出“流芳千古”和“遺臭萬年”并板書
預設:被人民憎惡的人,被人民愛戴的人
殘酷剝削人民的人,為人民服務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獻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損害人民利益的人,維護人民利益的人
反動統治者,共產黨人
壓迫人民的暴君,廉潔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無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獻的人
四、升華情感,拓展延伸
1、這詩表達了臧克家對魯迅深深的懷念,我們帶著對這偉人的崇敬和懷念之情來讀讀老師變序后的詩。(師生合作讀)
魯迅死了(師)
他還活著。(生)
魯迅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師)
給人民作牛馬的,(生)
人民永遠記住他!(生)
魯迅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師)
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生)
到處是青青的野草。(生)
魯迅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師)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活的人,(生)
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生)
探討:“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的人,你知道都有誰呢?指名說(岳飛、雷鋒、周恩來,王二小、……
2、還有像魯迅一樣的人很多,你想歌頌誰,就把他的名字套進去讀一讀。自由練,指名讀。
3、教師引讀:面對自私自利,殘酷剝削壓迫人民的人我們痛恨、憤怒的說----生讀: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因為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所以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教師引讀:當我們面對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我們尊敬他、歌頌他----生讀: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因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活的人,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總結引領
同學們,今天我們又一次感受了詩歌的魅力。有人說,走進詩歌就是走進了一個靈動的世界,每一個想讓自己變得聰明靈秀的孩子,都應該親近詩歌。叩響詩歌的大門。
五、布置作業:(自選一種)
1、誦讀這首詩。
2、搜集魯迅的名言。
3、閱讀魯迅的作品如:《故鄉》《一件小事》《藥》等
板書設計:
有的人
--紀念魯迅有感
活--死騎遺臭萬年
死--活俯流芳千古
《有的人》教案 篇9
課前交流:
自信的人怎么站?自信的人怎么坐?
談話導入:
六年的小同學活,讓我們從書本上認識了許多人格上偉大的人。你能用簡短的語句評價一個人嗎?(同學評價)這些偉大的人,都離我們而去了,但他們的精神仍留在我們的心中。正如司馬遷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與泰山,或輕于鴻毛。”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倒霉病逝。“趕快收斂,埋掉。忘記我,管自身的生活。”這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我們能忘記他嗎?事別13年,著名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我很喜歡這首詩,讓我們一起分享。
初讀:
你想給這首詩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嗎?初次見面,一定要真誠:讀兩遍,不要忽視一個字。(檢查,評價)
再讀:
僅僅準確就夠了嗎?還必需流暢:把每一句都讀流利,再讀兩遍。
挑戰朗讀,啟發個性化理解,適時點撥:誰敢跟我競賽朗讀?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讀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身的理解,現在就比對你們不公平。給你時間,試著理解,不動筆墨不讀書,把你的見解寫在書邊的空白處。(同學自讀自悟)交流自身的感悟,適時點撥:
1 《自嘲》詩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始終涇渭分明,與敵人頑強作戰,為人民勤懇工作。
2“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一切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革命,甘愿獻出自身的一切,乃至于生命。這是一種徹底的犧牲精神,一種“無我”的人生境界。3討論:這首詩寫了拿幾種人?魯迅屬于哪種人?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提煉板書: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的活,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再做準備,競賽朗讀。
評價賞析,引導創作:你認為作者哪兒寫得好,值得你學習。試創作一句或一小節。(交流展示)。
贈送詩歌:
某人
泰戈爾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身,
我們心中卻把你牢記。
你總是愛把自身隱匿,
我們的敬愛使你放射光輝。
你把發自心靈的光芒,
帶給那黑暗的東西。
你從不尋求名聲和崇敬,
可是愛之神發現了你。
《有的人》教案 篇10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2、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同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指導同學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課前準備】
課件:毛澤東對魯迅先生的評價。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通過對本組前幾篇課文的學習,我們對魯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澤東曾這樣評價魯迅先生(課件出示,老師朗讀或者指名讓同學朗誦):“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珍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連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病逝于上海。“趕快收殮,埋掉,拉倒”“忘記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人們真的會忘記他嗎?事隔13年,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一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板書課題:
有的人
二、誦讀全詩,整體感知
1、同學自由讀詩,注意讀流暢。
2、指導同學讀出節奏。
3、指名讀,師生評議。
4、齊讀,注意讀出感情。
三、自主感悟,自由表達
1、選擇自身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讀。
2、四人小組合作學習交流,結合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對魯迅的了解以和課外收集的資料,談談理解和體會。
(可以談難理解的詩句,可以說說詩句的深刻含義,也可以點評詩人的斟詞酌句藝術,還可以品評詩歌的表示手法。)
3、集體交流學習心得,鼓勵同學勇于發表自身的見解。
4、引導同學采用多種形式,朗讀感受深刻的句子。
四、聯系實際,總結反思
1、談談自身本節課的學習收獲和感受。
2、說說自身還知道哪些像魯迅先生一樣為人民服務的人,他們給了你怎樣的教育和啟迪?
五、安排作業
1、有感情地誦讀這首詩。
2、模仿本詩的格式寫作兩節小詩,寫作的對象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類人。
3、根據本單元小課題研究情況,辦一期手抄報:“走近魯迅”。
《有的人》教案 篇11
一、給下列加粗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1.不朽[ ]
a.qiao
b.xio
c.ku9
2.摔垮[ ]
a.ku3
b.ku4
c.ku1
3.臧克家
[ ]
a.z1ng
b.z4ng
c.c2ng
二、用“/”標出的句間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 ]
a.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b.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c.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d.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三、“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一句中對“抬舉”的含義和感情色彩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抬舉”的含義是又抬又舉,本詩中是褒義詞,表現對魯迅的推崇。
b.“抬舉”的含義是看重并加以稱贊,詩中是褒義詞,表明對魯迅的敬重。
c.“抬舉”的含義是抬起來舉過頭頂,表示尊重,詩中是褒義詞,表明看重。
d.“抬舉”的含義是看重并加以稱贊,詩中是中性詞,表示稱贊。
四、判斷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
a.《有的人》是臧克家在新中國成立后,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寫的。
b.“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用的是對比的修辭手法。
c.“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是從魯迅的《自嘲》詩中化用而來。
d.詩歌也能講道理,發表議論。但詩中議論不是抽象的,而是帶有形象的。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活”和“死”的具體含義。
有的人活著 活:
他已經死了 死:
有的人死了 死:
他還活著 活:
六、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文后的問題。
(一)
老馬
臧克家
總得叫大車裝個夠,
它橫豎不說一句話,
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
它把頭沉重的垂下!
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淚只往心里咽,
眼里飄來一道鞭影,
它抬起頭望望前面。
1932年4月
1.老馬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卻“橫豎不說一句話”,對其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老馬十分馴服,完全忠實于人類。
b.老馬一向是逆來順受的,習慣了這種壓力。
c.老馬默默忍受,是因為命運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能任人宰割。
2.詩的結尾“眼里飄來一道鞭影,它抬起頭望望前面。”有什么含義?
3.“老馬”象征了舊社會中________的人。
(二)
雙桅船
舒婷
霧打濕了我的雙翼
可風卻不容我再遲疑
岸啊,心愛的岸
昨天剛剛和你告別
今天你又在這里
明天我們將在
另一個緯度相遇
是一場風暴、一盞燈
把我們聯系在一起
是另一場風暴、另一盞燈
使我們再分東西
不怕天涯海角
豈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視線里
1.仔細閱讀詩歌,體會詩中形象的象征意義:
①“船”象征: ②“岸”象征:
③“風暴”象征: ④“燈”象征:
作者借助這些象征性形象,是為了鼓勵人們________。
2.雙桅船在一個緯度告別,又相約在“另一個緯度相遇”,為了一個又一個新的目標,一片又一片“心愛的岸”,“不怕天涯海角”,甘愿“再分東西”,這是怎樣的一種人生寫照呢?
【參考答案】
一、1.b 2.a 3.a
二、c
三、b
四、c(所引詩句是從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題辭》中化用而來。)
五、活:生命存在,身體的軀殼活著 死:靈魂喪失,毫無生命價值 死:生命不存在 活: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六、(一)1.c(從詩中“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可知,老馬的命運不掌握在自己手中,無力反抗。) 2.這一句把老馬不甘心被欺凌卻又無力反抗,只能繼續在悲慘的生活中掙扎的那種無奈而又悲涼的感覺形象地描寫出來,同時也激起人們對老馬不幸的同情和對不公平命運的義憤。 3.廣大的與牛馬一般命運 (二)1.①人的一種不斷追求的精神品質 ②人的生活境界和不斷升華的審美理想 ③人生中的困難、挫折和挑戰 ④一種希冀,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困難前面不畏縮,應懷著希望繼續前進! 2.這是一種不斷充實、不斷進取、不斷追求,生命不止,前進不止,有價值、有作為的人生寫照。
《有的人》教案 篇12
教學設想
學習這首詩,要能夠理解詩歌的深刻含義,理解運用的對比手法。在講清重點章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進行朗誦。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新課
在一篇紀念革命英雄張思德的文章中,毛主席指出:“(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指出死的意義有輕有重。人都有生和死。對待生和死,不同的階級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態度。活著的人,有的活得崇高、偉大;有的活得無恥、卑微。(舉例說明)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著名詩人臧克家的詩歌名篇《有的人》。
二、作者介紹以及背景介紹
1.作者:
臧克家,詩人,生于1905年,山東諸城人。他的詩作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主要作品收在《臧克家文集》中。
2.寫作背景:
1949年全國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這位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3.釋題:
學生自讀副標題后明確:“有的人”這個題目包含了詩中所寫的兩種人:即作者歌頌、贊美的是以魯迅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動派。聯系詩的副標題,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是以歌頌、贊美為主旋律的。這首詩主要采用對比的寫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為歌頌與贊美的一種反襯,在鮮明的對比中,抒發作者的感情。
三、初讀全詩,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1.播放朗讀帶。
由于本詩不存在語音方面的疑難,因此,要求學生在聽的同時,注意詩歌的朗讀節奏。
2.學生自由朗讀全詩,然后齊讀全詩。
3.思考討論:這首詩可以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明確:全詩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第2、3、4節):熱情頌揚了魯迅先生戰斗而偉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5、6、7節):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
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四、學習詩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2.思考:“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說說這兩句詩中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的不同含義。
學生討論后明確:“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軀殼活著,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
而“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作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然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遠流芳人間。
3.學生背誦第一部分。
五、學習詩歌第二部分
1.女生齊讀詩歌第二部分。
2.思考:這一部分運用的主要修辭方法是對比,這一部分是從哪個角度將兩種人進行對比的?
明確:是從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來進行對比的。
3.思考:這部分是如何進行對比的?
明確:每一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1)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2)不知羞恥地為自己歌功頌德,妄想“流芳百世”;(3)殘害人民,養肥自己。
每一節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1)“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2)“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3)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4.思考:這首詩的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這“感”具體形象。如果將這一部分中的第一節改為“有的人/欺壓老百姓;/有的人/為人民服務”,行不行?請陳述你的理由。
學生討論后明確:不行。這樣改,兩種對立的人生觀,兩種對人民截然不同的態度表達得不形象。“騎在人民頭上”這典型動作,加上“我多偉大”這典型語言,二者連接起來,非常形象地揭露了反動統治者的殘暴無恥。“俯下身子”這典型動作,加上“給人民當牛馬”這貼切的比喻,準確、生動地刻畫了魯迅先生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形象。
5.學生自由朗讀第二部分,然后爭取背誦下來。
六、學習詩歌第三部分。
1.男生齊讀詩歌第三部分。
2.思考:這一部分同樣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請注意,這一部分又是從哪個角度進行對比的?
學生討論交流后明確:是從人民群眾對這兩種人的不同態度進行對比的。
3.思考:這部分的內容是如何進行對比的?
明確:每一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3)“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每一節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的人的稱頌:(1)“永遠記住他”。(2)“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3)“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4.思考:為什么說“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這兩句詩又該如何理解?
學生討論后明確:把名字刻人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界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遺臭萬年。
“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蕩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5.學生自由朗讀第三部分,然后背誦第三部分
七、課文內容學習小結
1.迅速默讀全詩,體會:“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
學生討論后明確: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的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總結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
明確:對比是這首詩歌的主要寫法。魯迅先生的一生始終站在文化斗爭的前列,他的偉大精神正是在這光明與黑暗的搏斗中形成的。采用對比的寫法來贊頌他,非常符合斗爭現實,同時也有較強的生活真實。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后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使主題更加突出。
八、指導學生朗誦詩歌
九、布置作業
《有的人》教案 篇13
【教學目的】
1.領會作者對魯迅先生崇敬、懷念的思想感情。
2.學習對比寫法。
3.了解詩中的議論,認識詩歌哲理性的深刻內涵。
【教學重點、難點】對比寫法,詩中議論的作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指導:
1.摘錄臧克家《關于短詩〈右肘人〉》:
在舊社會里,我們看慣了這樣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鄉紳,殘害壓迫人民,壞事做 絕,罪孽深重,卻妄想“流芳百世”,到處豎起“澤被鄉梓”“德高望重”一類的“功 德”碑,把自己升為萬古不朽的“偉人”。
《有的人》寫于……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
2.看“學習重點”“預習提示”,明確學習本課的重點及內容。
3.讀課文(定條件的由男女生結合,兩人一組,每節詩由男讀1—2行,女讀3—4行,用 磁帶錄上音待評)
(二)課堂教學(以讀帶講)
l.導入 新課(可借鑒吳玉章同志1961年 6月11日為《革命烈士詩抄》題詞“言炳丹青,德配天 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引入)
2.板書課題,配樂,范讀全文(放錄音磁帶或教師朗讀。要求學生標出詩中對比句)
3.抽讀課文并正音:臧(zāng)摔(shuāi) (老師對朗讀速度、節奏、語調的諷刺與贊頌,情感的愛與憎予以指導)
4.預習檢測
(l)放兩組錄音作業 ,第一盤放1—4節,第二盤放—一7節,同學評。
(2)填空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國成立后,為____,懷著的情感而寫的。 (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對魯迅先生崇敬)
b.題目不直接寫作“紀念魯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 (課題更含蓄,便于對比突出主題,將魯迅精神加以提煉、引伸,讓讀者獲得深刻的教 益。)
C.用詩句填空。“有的人”在詩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歡一種人。魯迅 屬于____一種人。 (最佳選擇是第二節中的2、4行。)
d.“紀念魯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詩中表達感慨用的表達 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議論)
e.通篇采用手法,褒貶鮮明,但重在____。作者從魯迅生前____,故后____這兩點來表現 他的偉大。 (對比,贊頌,為人民奮斗犧牲而從不想到個人,人民熱烈紀念他)
5.閱讀研討
(1)限時默讀。找出:哪些詩句寫出了詩人對魯迅的紀念?(讀每節詩的后兩行)
(2)同桌互相聽讀。(針對以上問題互議,互談)
(3)表情朗讀。一人領全班合,齊讀上面板書的有關內容。(注意激發頌揚情感) 問: ①為什么說有的人死了還活著? ②誰以“野草”自比?有何含義?“地火”又指什么?“等著地下的火燒”表現出一種 什么精神? ③怎樣理解“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④上面已經寫出了對魯迅的紀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嗎?
(4)個別讀。(帶著下列問題)讀每一節詩的前兩行。 問;①詩中給我們刻畫了另一類鮮明的形象,與前一種人有強烈的反差,這叫什么寫 法?其作用是什么? ②這首詩從哪幾方面把兩種人進行了對比?詩的2—4節同5—7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呼應 的? (學生搶答,教師歸納)
(5)讓男生(或女生)帶著譏諷、詛咒的語調朗讀以上 有關詩行。
(6)精讀2—4節,再次體會對比的作用。 問。 1.你怎樣理解活著的人已經死了這一句中的“活”和“死”字?它指現實生活中的哪些 人? 2.為什么說“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3.(展開聯想)請聯系中國近(現)代史,舉一例說明“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下 場如何? 再舉一例說明“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的活著的人”得到人民怎樣的擁戴和回報?
(7)背誦全詩。參看板書。
6.揣摩運用 (l)處理課堂練習第五題。 (2)第八題與第四題比較練習。 (3)第七題在課前或課后閱讀體會。不作講解。
《有的人》教案 篇14
20* 有的人
湖州市長興縣濱海小學 唐劉莉
設計意圖:
《有的人》是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臧克家所作的一首高度凝練、句句閃光的詩,全詩語言質樸,采用強烈的對比與嚴密的照應相結合的手法,以魯迅為鏡,揭示“人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而活著” 的深刻哲理,耐人咀嚼和回味。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略讀課文要求,把閱讀的核心、質疑的主人、積累的主體回歸為學生,高年級的學生有能力自讀自悟,在感悟到“雖死猶生”和“雖生猶死” 的開篇對比后,引導孩子從“對人民的態度”,“人民對兩種人的態度”來對照研讀,滲透魯迅的相關資料,豐富人物形象,拓寬感受的空間,也培養學生的搜集、整理、表達、積累能力。同時在一“騎”、一“俯”,一“上”、一“下”間,反復朗讀,讀出魯迅的高尚情操,讀出作者強烈的愛憎情感,讀出所有像魯迅這樣的人都值得“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必然滅亡的道理。
2.反復朗讀,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3.搜集材料,走進魯迅,走進那個時代。
教學重點:了解本文的對比手法,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
教學難點:從特寫強對比中,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必然滅亡的道理。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準備:
1.課前搜集魯迅的相關資料。
2.圖片、課件(魯迅的名言等)。
課前談話:用一句話說說你心中的魯迅。
教學流程:
一、談話揭題,質疑入課
1.魯迅走了,但他留給后人的很多很多,十三年過去了,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臧克家仍心潮起伏(板書作者),寫下了這首《有的人》(板書課題)。
2.讀題,質疑
梳理質疑:“有的人”指誰?
二、自主初讀,吟詩解疑
1.略讀課文怎么學?生交流學法。
出示閱讀要求:(1)讀準確,讀流暢。
(2)“有的人”指哪些人?
2.讀詩:讀準字音。
(1)分節讀詩,正音。
強調預設:朽,理解:不朽。
3.吟詩:讀順詩歌。
回歸整體,讀詩。
4.比較發現,現代詩的特點。
齊讀詩歌。
三、合作賞析,品悟主旨
1.“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種人嗎?
(1)(隨即出示)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2)輕聲讀讀,發現什么?
兩個“死”,兩個“活”一樣嗎?
(3)朗讀指導“有的人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現在你心里應該非常明白,兩個“有的人”一樣嗎?
板書:雖生猶死
雖死猶生
(4)這樣的寫作方法叫:對比。(板書)
2.合作學習,細讀《有的人》。
(1)找找兩種人的不同,在旁邊寫上批注。
(2)交流心得。
3. 重構課文,對照感受
(1)第2到6節中找出第一類人。組內讀讀。
①(出示)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么偉大!”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②這些“有的人”是怎樣的人?他們的結果呢?(出示)
騎在人民頭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把名字刻在石頭上的
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③用一句話說說這樣的人。
偉大,實則渺小,讓你想到哪些人?
(2)另外的“有的人”呢?
①(出示)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當牛馬。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燃燒。
有的人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②人們是怎樣對待他們的?
給人民做牛馬的
人民永遠記住他!
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
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③你讀出詩中的言外之音了嗎?
牛馬,野草為了別人更好的活的人是誰?
④補充魯迅的資料,交流。
(出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火,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腐朽。”
“趕快收斂,埋掉。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原來臧克家以此作比,竟都是出自魯迅的原話啊!
(3)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又發現了什么?每節都是“先反后正”。
四、對比特寫,寫法感受。
1.對比讀。
找找哪些字感受到強烈的對比?
2.交流:
品讀“騎”“俯”,“刻入”“情愿”,“不朽”“爛得更早”……
我們可以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一善一惡,一美一丑。
3.比較讀
(1)2、3、4節5、6、7節
2與5節,3與6節,4與7節,
“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與“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跨,”
……
(2)與前面放在一起寫比較,你感受到什么?
臧克家無愧于“中國當代詩魂”。
五、總結齊誦,激起共鳴
1.十三年過去了,我們依然記得,讀詩……七十二年過去了,我們依然記得,讀詩……
2.《有的人》僅僅是在歌頌魯迅嗎?更是在贊美那些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而活著的人,以小見大。
3. 將來等我們老了,我們還依然記得,齊讀詩。
板書設計:
雖生猶死
20*有的人 對比
雖死猶生
《有的人》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能正確、流利、感情地朗誦詩歌。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朗讀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這種用法的好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鮮明的愛憎情感,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會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明白自己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教學重點】
誦讀詩歌,體會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詞語鋪墊導入,揭示新課
1、詞語鋪墊。
丑陋 渺小 鴻毛 卑微 唾棄 滅亡
美麗 偉大 泰山 崇高 愛戴 永生
2、本單元我們已學過關于魯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魯迅先生是怎樣一個人?生簡單匯報。
3、揭示課題,板書,齊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紀念魯迅的文章,著名詩人臧克家于1949年寫的經典詩篇《有的人》)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指三名學生朗讀,檢查學生是否讀通順、正確。
2、根據朗讀表現,簡單評價。及時指導字音,呵在詩中讀啊的音。呵平時讀---笑呵呵,還可以讀-----呵斥,呵在這應該讀第---四聲。試著讀好這一句。
三、范讀引領,指導朗讀
1、聽讀錄音。(今天,我幫大家請來了一位老師。聽,他來啦!)
2、教師教給方法,指導學生劃分節奏,讀好停頓和重音。(教師示范第一小節,指名練習第二小節,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結。)
3、學生自由展示朗讀,把握節奏。
4、齊讀,慢慢讀出詩的味道。
讀出了詩的味道!我相信你們已經感受到了詩歌的魅力。
四、對比品讀,理解內容,體驗情感
1、可是詩歌的魅力不僅僅表現在它有明顯的節奏,更表現在它獨特的寫法上。請同學們默讀這首詩,看看你能發現什么?(生默讀體會)
2、生匯報發現:對比的寫法,讀出相應詩句。再讀讀,還有什么發現?
(引導學生說出每小節中還有對比,2、3、4小結對比的是有的人對人民的不同態度;5、6、7小結對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結果;其實這兩部分內容之間又是一一對照的。)
3、根據學生匯報的適時出示插圖和文字,圖文對照,男女生對比朗讀。
4、通過對比,我們發現這“有的人”指的就是哪兩類人?引讀第一小節,這兩類人你能用兩個詞語概括一下嗎?(雖生猶死,雖死猶生)
5、對這兩類人,你認為作者的態度一樣嗎?生匯報出幾種態度:批判,贊揚,熱愛。你對這兩類人的態度呢?充分激發學生情感。
6、對待不同的人,勢必會有不同的態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語氣。請同學們兩兩對讀,一人一句,讓我從你們的表情中看看誰最能讀出臧克家的心聲。
7、師生對讀,烘托詩情。
小結:同學們讀得真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我們更——愛戴、敬仰、懷念…….損害人民利益的人我們更——痛恨,蔑視,憎惡......
五、研讀品悟,升華情感
1、看課文題目,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齊讀),有一個奇特的現象,你發現了嗎?詩中卻沒有提到魯迅的名字。詩人該不會忘了吧?你一定能從文中找到魯迅的影子。學生讀詩找詩句。
2、匯報讀詩句。結合所學課文簡單談談你的理解。
3、感悟魯迅精神:這首詩只是在贊揚魯迅一個人嗎?在我們的記憶中,在我們的身邊,還有哪些人也和魯迅先生一樣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4、讓我們把深深的敬仰獻給那些值得我們永遠懷念的人。齊讀描寫魯迅的詩句。
六、課堂小結,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你打算做個怎一個什么樣的人?
3、總結:讀兩句詩,把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學習,工作生活中。做一個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
七、拓展訓練,從容練筆
1、看課件資料,了解人們紀念魯迅的活動及評價。
2、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我們對魯迅先生一定有了更深刻地認識。也更激起了我們對先生的深切懷念。《有的人》是臧克家在紀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的時寫的,今年是魯迅逝世75周年,也是魯迅誕辰130周年,讓我們深切緬懷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魯迅先生。請你為先生獻上真摯懷念詞吧!(如果能試著運用對比的寫法,用上課前積累的詞語寫幾句詩,會更精彩!)
3、交流展示
總結鼓勵:同學們寫的真好!你們的詩是所有我看到的詩中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我相信,很多人就從這節課開始叩響了詩歌的大門。期待你們愛上詩歌!期待你們當中能夠誕生杰出的詩人!
《有的人》教案 篇16
教材簡析:
《有的人》是人教課標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有的人》。本單元主題是“走近魯迅”。有四篇課文,分別是《少年閏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和《有的人》。《有的人》這首詩是著名詩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參加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紀念活動時所作。詩歌對比強烈、形象鮮明、語言樸素、節奏明快。
設計理念:
詩歌是一種美,而美的傳遞方式應該是一種熏染而不是一種解析。小學詩歌教學“重意義、輕審美、重教化、輕藝術”的現狀不能不說是當今小學詩歌教學的誤區。我認為小學詩歌的教學不應該單單停留在詞句的分析和詩句的理解上,而是通過誦讀讓學生感受到詩歌的魅力,產生親近詩歌的欲望。這樣就讓詩歌教學的課堂少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感性,少了一些教化,多了一些欣賞。老師自始至終釋放著自己的詩情去召喚學生的詩情,引領學生走在親近詩歌的道路上。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了解為多數人活著的人將得永生的道理。
2、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對照的寫作手法,體會運用這種寫法的好處。
3、初步欣賞詩歌,對現代詩充滿興趣。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這幾天我們一直在認識一位偉人,他就是魯迅。那么在同學們的眼睛里,魯迅是什么樣的人呢?幾十年來,魯迅精神依然在激勵著我們前行,著名詩人臧克家在1949年魯迅逝世十三周年紀念活動時感慨萬千,揮筆寫下了經典詩篇《有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二.初讀詩歌
1、讀熟讀通順
a、自由讀課文,讀正確。
b、指名讀正音。
c、指名讀課文。
d、齊讀。
2、讀出詩歌的節奏美、音樂美
a、老師范讀兩個小節。
b、指名讀。
3、有表情的讀詩歌
a、再指名讀。
b、齊讀詩歌。
三、欣賞詩歌
請同學們在默讀這首詩,看看它有什么特點?
教學預設:
學生可能會發現這首詩歌對比、對照的寫作方法,以及文章總分的結構特點。順學而導,學生體會到什么老師就隨著學生的學習而進行教學。需要強調的是這里的對比和對照比較好發現,總分的結構特點就比較難以找到,需要老師的引導點撥。
1、發現對比的特點。
a、指名發言,老師總結:像這樣一反一正的的寫作方法叫“對比”
b、在這首詩中,只有這一個小節是對比著寫的嗎?還有哪些小節也是這樣對比著寫的。
c、師生對比著讀。
2、發現對照的特點。
除此以外,你還有什么發現嗎?再放眼全篇看一看。
a、指名發言
b、老師總結:只要前面234小節寫到的,后面在567小節都有照應。這樣的的寫作方法叫“對照”
c、男女生對照著讀。
3、總分寫法的體會
a、我相信同學們還會有新的發現。
b、指名發言老師相機板書:活 死
c、哪些人是活著但是他已經死了?用詩里面的句子來回答。老師引誦:騎在人民頭上的,學生接------;把名字刻入石頭的------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我們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他們,是什么詞呢?
d、哪些人死了他還活著?我們說這些人是雖死猶生。
e、小結。
f、齊讀。
四、品味詩歌
1、尋找魯迅的影子。
a、這首詩還有一個副標題。(完成板書——紀念魯迅有感。)你從哪些句子看到了魯迅先生的影子?
b、學生默讀批畫,老師巡視指導。
c、指名發言。
d、 課件出示,引導體會。
2品味“有感”。
a、作者僅僅在謳歌贊美魯迅先生嗎?還在贊美誰呢?
b、你想到了那些雖死猶生的人呢?
c、指名學生發言。
五、總結引領。
同學們,今天我們又一次感受了詩歌的魅力。有人說,走進詩歌就是走進了一個靈動的世界,每一個想讓自己變得聰明靈秀的孩子,都應該親近詩歌。叩響詩歌的大門。悄悄地告訴你,下一個單元就是“輕叩詩歌的大門”。在那里你將會讀到更多更好的詩歌,我相信你們一定會喜歡的。
《有的人》教案 篇17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六年級上冊《有的人》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到您!
六年級上冊《有的人》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人教版教材和蘇教版教材的重合篇目。是較為重要的一個詩歌篇目。
詩,是最精妙的語言藝術,用最少的字詞,最簡練的結構,最優美的音韻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有無言之美,無盡之意,因此被譽為是“藝術中的藝術,文學中的文學”。詩中營造的意象與意境,能使人心靈沉浸乃至陶醉。因此詩歌教學絕不能用諸如時代背景——詞語解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樣的機械教學流程,否則就切割了詩歌所蘊含的情思、激情和韻味,而變得蒼白和枯燥了。詩歌這種文學樣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必須飽含詩情,才能真切感人。情緒和感情是詩的基礎,詩歌與其它文體相比,能較為充分地顯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懷。優秀的詩篇能豐富和美化精神生活,并啟示真理。但它不直接告訴讀者應當如何如何,而是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凈化人們的靈魂。閱讀欣賞詩歌,應從情緒和感情著眼,從語言入手。我以為,總體說,詩歌的教學重點是領悟感情,品味語言,適當傳授知識。教學方法主要是朗讀、感悟、點評。其中朗讀尤其重要。古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語文教學之魂。詩歌教學更應通過美讀、吟詠、背誦這樣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琢磨、想象、理解。讀出文章的韻味情致,讀出作者的喜怒哀樂,為作者之悲而悲,為作者之樂而樂。通過誦讀使詩歌的精華積淀和深入到學生的心靈中,讓學生產生一種追求真善美的激情沖動,進入一種亢奮,旺健的前進式的精神狀態中。 要將學生引入詩歌的意境,教師要帶著飽滿的熱情進入課堂,要舍得“情感投入”,融詩人之情、教師之情于一體,以濃蘊熾熱之情去熔煉學生之心,情到深處,詩人、教師、學生共鳴。果真如此,定能提高悟性。人們常說:“只可意會,不能言傳”。這不可言傳的入微之處,往往可以憑借各種朗讀方式(獨誦、齊誦、領誦、合誦、分角色朗誦)讓學生去會悟。只有師生深切了解詩歌的內容,并被詩人的感情所激勵時,才能帶著真情實感去朗讀。倘若又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那就有助于在學生面前再現詩歌中的形象,使學生頓悟開竅,受到感染和熏陶。
新課標提倡:不能再像過去那樣視學生為“物”,用冷峻無情的語言之刀,肢解學生賴以學習的基本材料——課文,有心無意地奉送知識給學生,聽憑其自然“悟得”,而應該以滿腔的熱情與愛心,以飽含激情的語言之火,燃起他們學習的強烈欲望,引導他們去探求并獲取知識,育成能力,并付諸實踐。
教研室曾對200節公開課做了一個統計調查:出示表格
因此,新課標提出:要重視學生的讀,在時間上予以保證,從方法上給予指導,由實踐中獲得體驗。目前南師大附屬中學就提出,語文課上保證讀書時間為一堂課的60%
我們沒有必要這么機械,但詩歌教學中的朗讀感悟顯然為重中之重。我首先就決定這堂課以朗讀感悟為主,并且應該保證50%的課堂時間用以朗讀。
二、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難點的確立:
目標制定為:在反復朗誦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詩的哲理內涵和作者的感情。并進行簡單的比較閱讀。
.教學重點為:對比的寫法。2.詩中的哲理性議論。
三、教學過程設計
首先導入:
本來設計以介紹作者導入,后來覺得略嫌平淡。恐怕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臨時改為郁達夫寫的《悼魯迅》導入。并故意不說出哀悼的是什么人。“生死,肉體,靈魂,眼淚,悲嘆,這些問題與感覺,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他的死的彼岸,還照耀著一道更偉大,更猛烈的寂光。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因他的一死,使人自覺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為,也因他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國還是奴隸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他的靈柩,在夜陰里被埋入淺土中去了;西天角卻出現了一片微紅的新月。”然后提問:悼念的偉人是誰?這個問題學生是心領神會的。關鍵是充滿激情的朗誦導入,一上來就奠定了詩歌的中對魯迅的那中景仰、崇敬的基調,下面再講臧克家如何贊頌魯迅就自然多了。學生一下子就能進入情境。
第二步,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教師朗讀中的感情傾向。之后學生齊讀。提出思考題:1、把《有的人》前四節中八處“有的人”具體化,試改為某一種人或某一類人。2.以上這八種人可以分為幾種類型?3.這兩種人共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學生討論,明確:
1、被人民憎惡的人 被人民愛戴的人
殘酷剝削人民的人 為人民服務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 一心默默奉獻的人
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的人 處處為他人著想的人
2、一種是有益于人民的人,一種是危害人民的人。
3、對人民的態度不同;對功名、榮譽的追求不同;對生命的意義的觀念不同。
這三個問題可以很容易的解決。
學生齊讀最后三節。提出思考題:后三節可以不寫嗎?
學生能很快反應:不行。后三節是寫這兩種人的結局。正以為兩種人對待人民的態度截然不同,因此人民就會有不同的回報。后三節,詩人在對生死、榮辱、善惡、美丑議論的基礎上,使詩意升華到歌頌一種有普遍意義的高尚的人生觀的高度。因為它揭示規律,使人明理,因此詩的容量增大了。
再思考重點句的意思:
誰愿意做野草?你怎麼知道?他為什麼愿意做野草?
魯迅愿意做野草。從他寫的散文詩集《野草》的《題辭》中可以知道。
“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到處是青青的野草”的含義是什麼?
“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名字很快被人民忘卻,被人民唾棄。“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的精神永遠活在億萬人民的心里。(野草暗指魯迅)
思考:你從兩種截然相反的結局中悟出一個什麼道理?
學生總結:熱愛人民的人流芳百世 ,魚肉人民的人遺臭萬年。
然后要求學生在朗讀中體悟作者的感情。提問:如果讓你來讀這首詩歌,你認為應該怎樣表達語氣?提示:每小節上兩句和下兩句之間形成怎樣的特點?
學生馬上反應:對比。前一個問題迎刃而解。一生回答:我認為對前一種人,要表達出對他的憎恨和鄙視,后一種人,就是像魯迅那樣的人,應表達出崇敬、熱愛。
再問,從副標題來看,本詩的寫作目的在于贊頌還是在于批判。
學生明確:是贊頌。所以朗讀時贊頌之情應更顯著。
這樣,我就以此為要求讓學生朗讀。請每組推薦一名朗讀較好的學生參加朗讀比賽。每一人讀完請其他同學評點。要求做到:1、每一節詩都一反一正對比,使正反兩個方面的形象更鮮明,把正面襯托得更高。兩種人對人民態度的對比,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的不同人生觀,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讀得時候,要有明顯的語氣差別。2、讀出反復的修辭所形成的磅礴的氣勢。
目標明確之后,學生能在朗讀和聽讀中掌握詩歌的特點,一,這首詩歌的寫作手法是對比和反復。對比使兩者形象更加鮮明,反復增強了詩歌的音韻節奏感,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氣勢。二、學生知道了詩人寫作的目的。感受到詩歌形象的鮮明,領會到詩人強烈的愛憎,了解了詩歌的主題。
評點的學生根據自己的欣賞和體悟,能準確到位地指出朗讀的同學的優點和不足。從而使下一位朗讀的同學有更深一層的理解。讀得更到位。最后,教師評點,再次范讀,并要求學生跟讀。這時學生對詩歌的感悟已不在剛開始的層面上。很動情地把氣氛推向高潮。
教師作總結:這首詩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偉大精神,無情鞭撻了反動階級,深刻地揭露了熱愛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反動統治者必將被人民唾棄的真理。其實,騎在人民頭上的人,不只被唾棄,而是遺臭萬年。
最后做一點延伸閱讀《野草》《自嘲》要求思考:通過你讀過的魯迅作品和臧克家的《有的人》,你能對魯發表一點你自己的看法么?可以評論他做人的品質,也可以從文學角度進行評點。
布置作業:選擇魯迅或臧克家做一點研究性學習,寫成一篇小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