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新解質疑(精選17篇)
《楓橋夜泊》新解質疑 篇1
教學目標
1.學會分析文章層次結構,理清作者思路的方法。分清作者列舉了對方哪些“新解”。又是怎樣逐一加以反駁的。
2.了解什么是論證。學會使用論證的方法,如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等。
3.理解并學習本文中“質疑”的問句手法和豐富的語言。
教學建議
批駁論證的方法
駁論文就是證明“敵論”是錯誤的,批駁與揭露是駁論的方法。批駁的方法多樣,本文主要運用的是批駁論證。
批駁論證就是駁斥“敵論”在論證過程中邏輯上所犯的錯誤。表現在文章、言論中是論據和論點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關系,或者是錯誤的邏輯關系,因而,從這樣的論據中推導不出它所得出的結論。
批駁論證,主要是批駁敵論的歪理,所要批駁的是一個議論的過程。因此,我們就要善于把它的議論過程透視,從而找出它的破綻之處;破綻找到了,批駁它邏輯上的荒謬也就好下手了。
批駁論證,基本上有三種方式:一種是批駁“推不出”的錯誤;一種是反駁“循環論證”的錯誤;一種是“偷換概念”的錯誤。
批駁“推不出”的錯誤,這是批駁敵論在論證過程中違反推理原則,所運用的論據導不出要證明的論點,但是他又要硬推,就必然產生邏輯錯誤。例如《〈楓橋夜泊〉新解質疑》一文中“考據家對這首詩中‘烏啼’‘江楓’‘愁眠’作的考證”。
批駁“循環論證”的錯誤,就是批駁敵論在論證過程中以論點的正確來證明論據的正確,使論證出現了“倒置”現象。它不象正常的論證那樣是以論據的正確可信來證明論點的確鑿,而是反之。魯迅先生對“循環論證”是深惡痛絕的。1925年初,他根據當時頑固派和許多改革者的思想“邏輯”,寫了《論辯的魂靈》一文,列舉了他們詭辯式的奇怪言論,并活畫出了他眾叛親離在論證上所犯的錯誤。
批駁論證過程中的“偷換概念”就是本來論證的是甲,但是在論證的過程中卻偷偷換成了乙,當然也就證明不了甲了。
比較閱讀教學建議
把《〈楓橋夜泊〉新解質疑》與《短文兩篇》這兩篇課文進行比較閱讀,體會兩篇課文的寫作意圖或寫作目的,了解兩篇課文的寫作手法。
拓展閱讀教學建議
組織學生查閱搜集一些古詩(文言詩)和新詩(白話詩),進行有選擇性的批判地閱讀,從而予以質疑。本著“懷疑與學問”的精神,提出自己的“見的”。“見的”的正確與否并不重要,無非是一種嘗試而已。
《<楓橋夜泊>新解質疑》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與難點:
1.學習在駁論文中使用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方法。
2.體會反問句式在駁論文中批駁敵論的作用。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新的一課——《〈楓橋夜泊〉新解質疑》。作者為了“質疑”,在這篇駁論文中竟用了20多個問句,其中有設問句、反問句等問句。反問句也叫反詰句或激問,它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語氣強烈,感情激越,色彩鮮明,增強了批駁敵論的力度。請同學們打開書,我們學習這一新課,并體會本文的論證特色。
二、預習課文
學生各自默讀課文并做下面的練習,教師引導作答并投影或用小黑板顯示。
①給下面加粗的字注意
A.招徠(lái) B.揆(kuí)情度(duó)理 C.慚愧(kuì)
D.烏啼(tí) E.玄(xuán)學 F.江楓(fēng)夜泊(bó)
G.糟蹋(tà ) H.愁眠(mián)
②解釋下列詞語
A.索隱:探索隱秘的事情。
B.索引:把書刊中項目或內容摘錄下來,每條下標注出頁碼,按一定的次序排列,供查閱的資料。
C.索然無味:形容枯燥乏味。
D.揆情度理:揆、度:估量、推測。按照情理來估量、推測。
E.膾炙人口:膾:切細的肉。炙:烤肉。比喻好的詩文或事物,大家都稱贊。
F.招徠:招攬。
三、研讀課文
請若干學生依次朗讀全文,在教師的指導下,經同學們研討,解答下列問題:
①解釋張繼的《楓橋夜泊》一詩。
明確:張繼的《楓橋夜泊》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千古名作,其魅力在于在讀者面前展現了一幅意境優美的秋江夜泊圖。首句即從視覺、聽覺、觸覺三個方面描繪子秋江夜泊的環境和詩人的感覺。第二句不但寫了當時典型的景物江楓和漁火,點明了地點,更重要的在于寫出了詩人漂泊異地的羈旅之情,未寫人而人在其中。滿懷愁思,輾轉難眠,不是詩人自己還是誰呢?最妙句在于末句,既承接上句“寒山寺”寫了鐘聲,又暗示了聽見鐘聲者乃詩人本人。秋寒霜重,夜闌人靜,忽然一聲幽遠清晰的鐘聲傳入正在輾轉難眠的游子心中,引起怎樣的感覺不言自明。這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不禁細細體味當時的環境和詩人的心境。這首詩就是這樣通過一系列常見卻又典型的景物、細節,情景交融,描繪了一幅意境優美的秋江夜泊圖。
②分析課文
③閱讀全文,找出所有的問句,體會它們在批駁“敵論”(即論證)過程中的作用。(答案從略)
四、歸納小結(學生議論,發表看法,教師引導修正)
這篇駁論文的開篇新穎獨特,采用“誘入”的技巧,即先不讓對方馬上接受自己的觀點,而是繞開一筆,將對方的言論或行動加以弘揚,并連用了三個反問句吸引讀者。全文用設問、反問等20多個問句進行“質疑”,通過推理、證明、分析等手法,對“敵論”逐一進行批駁,從而確立自己的主張和觀點。
五、作業 (略)
六、板書設計
《楓橋夜泊》新解質疑 篇2
□劉金
預習提示 正文 練習
預習提示
熟讀本文,不妨從梳理本文的結構層次入手,看作者列舉了對方哪些“新解”,又怎樣逐一加以反駁的。
掌握下列詞語:
索隱 招徠 望文生義 匠心獨運
揆情度理 索然無味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楓橋夜泊》
前兩年就聽到有人對這首詩中的“烏啼”“江楓”“愁眠”作了考證,初聽覺得很新鮮,同時也對自己過去望文生義的理解感到慚愧。然而聽得多了,不覺產生了一點疑問:這些考證是可靠的嗎?是必要的嗎?它究竟是提高了這首詩的藝術價值,還是貶低了它?
我以為,這首詩之所以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無論如何不在于如考據家所認為的在兩句詩中羅列了三座橋和一座山,而在于詩人以匠心獨運的杰出才能,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鮮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圖畫。你看:涼秋夜半,霜氣逼人,月亮下去了,耳聽幾聲烏鴉的驚叫,眼看江岸的丹楓和江中的漁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鄉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鐘聲,又遠遠來叩旅人的心扉……這樣一幅美妙而獨特的圖畫,使千古讀者,不知不覺好像親臨其境,和詩人一起體驗著一種從未有過的情懷。
可是現在有人說,這幅圖畫不對了。首先,“烏啼”不是烏鴉叫。因為“烏鴉的習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那么“烏啼”是什么呢?他們考證出,“烏啼”者,“烏啼橋”之謂也。說是在寒山寺西三百米處,有一座烏啼橋。“據寒山寺住持說,烏啼橋建于隋大業七年,毀于清同治年間”。因此斷定,詩中“月落烏啼”,說的是“月亮向烏啼橋那方向落下去了”。——此種說法,我覺得遠不是無懈可擊的。在一般情況下,烏鴉確實不在夜間啼叫,但不等于說烏鴉夜啼的情況絕對不會有。大家都知道,樂府中就有《烏夜啼》的曲名。傳說劉義慶①(注釋:①〔劉義慶(403—444)〕南朝宋宗室,封臨江王。愛好文學,招納文士。撰有《世說新語》。)因事觸怒文帝,被囚于家。其妾夜聞烏啼,以為吉兆。獲釋后遂作此曲。又,樂府琴曲歌辭有《烏夜啼引》,傳為魏何晏①(注釋:①〔何晏(?—249)〕三國魏玄學家。)之女作。此外,唐教坊曲及后來的南北曲都有《烏夜啼》曲。我們能不能用“烏鴉的習性”把這些曲名和傳說故事全部勾銷呢?曹操在他的《短歌行》里有“月明星稀,烏鵲南飛”之句,我們能不能以“烏鴉的習性”夜間棲宿于巢中不出為由去考證一番,說這月明之夜南飛的烏鵲是一種別的什么夜游鳥呢?事實上,夜間棲宿巢里的烏鴉,在特殊情況下,比如說受到什么驚擾,是會飛起來、叫起來的。其次,你說烏啼橋建于隋大業七年,有何文獻史料為證?如無文獻史料可證,安知這烏啼橋不是在《楓橋夜泊》膾炙人口之后,由好事之徒命名的呢?須知這種情況是司空見慣的。比如在梁祝故事普遍流傳之后,在不同的地方,出現過多少個祝英臺讀書處和梁山伯墓、梁山伯廟啊?第三,橋在河上,位置較低,揆情度理②(注:②〔揆(kuí)情度理〕按照一般情理推測揣度。),不可能使人產生月亮從那個方向落下去了的印象,除非你那座橋是建在突起的小山岡上的專給詩人寫“月落烏啼”用的怪橋。
對于“江楓”的新解尤其牽強。我沒有作過調查,不知道寒山寺前是否真有兩座并排的姐妹橋,一座叫江村橋,一座叫楓橋。就算有這兩座橋吧,詩人怎么會把它簡稱為“江楓”寫入詩中?顯然,把江村橋和楓橋合并簡稱“江楓”,不僅不合古人的習慣,甚至也不合最會濫用簡稱的今人的習慣。像這樣的簡稱,除了詩人自己,還有哪個能懂?再者,詩是要講究形象和意境的。這樣一個莫名其妙的簡稱,究竟有什么形象和意境可言?有什么美感可言?可以說,除了留給一千幾百年后的好事者作考證文章之外,什么意義也沒有。最后,這個“新解”如果能夠成立,那么,這首詩的題目也應當改為“江村橋楓橋夜泊”了,這行嗎?
對于“愁眠”,新解者也有發現,說是“運河西岸,對著寒山寺大約兩公里遠有兩座山,一座叫獅子山,另一座叫愁眠山,又名孤山。”所以,新解者認為,“江楓漁火對愁眠”,就是江村橋、楓橋、漁火,對著愁眠山的意思。我覺得,給這么一“解”,這句詩就索然無味了,整首詩也索然無味了。近來有些同志在那里大聲疾呼:詩中要有一個“我”在,沒有“我”就沒有詩,沒有文學!這說法對不對暫不去說它。單就《楓橋夜泊》這首詩而言,確是有個“我”在的。這“我”就在“愁眠”二字上。這個“我”,實為一篇主宰,全詩命脈。有了這“愁眠”的“我”,月落、烏啼、霜天、江楓、漁火、鐘聲才有了活力,才染上了主觀感情的色彩,才生出一種動人的意境。若把“愁眠”解釋成兩公里外的一座孤山,“月落”等等就全變成死的了,全詩也就變成死的了。如此,“夜半鐘聲”也變成沒來由的了。須知,“鐘聲”到客船,實際是到客船上的“愁眠”人耳中。船是無知之物,它管你鐘聲不鐘聲呢?
因此,我認為,若是把“愁眠”解釋成一座山,只會把全詩意境破壞無余,只會把這詩篇給糟蹋了。這種解釋法是不足取的。也許考據家會說:“明明對著寒山寺大約兩公里遠有座愁眠山,你有什么理由說張繼不是寫的它呢?”我還是那句話:你有什么文獻資料可以證實那座山在唐朝就叫愁眠山呢?如果沒有,那么,安知它不是在張繼這首詩出名之后,被好事之徒附會命名的呢?事實上,考據文章所謂“愁眠山又名孤山”一語已經透露了消息。不妨查究一下:這座山究竟是“又名孤山”還是“原名”孤山呢?如果是原名孤山,那么,“愁眠”之名,是后人附會上去無疑。如果真是“又名”,為什么要在唐時就已著名的(如果不著名,張繼船過姑蘇,就不會知它名,當然更不會把它寫進詩篇了)“愁眠”之外,再起一個“孤山”的“又名”呢?這倒真是一個無法解答的難題。
“新解”還有一說:“漁家既然掌燈,那‘眠’字就無從解釋了。”所以只好把“愁眠”解作一座山。我卻看不出漁家掌燈和旅客在自己船上“愁眠”有什么“無從解釋”之處。難道漁家掌燈之后就不許旅客睡下?或者,旅客睡下之后就不許漁家掌燈?
總之,我覺得,這樣的“新解”,把一字一詞都落實到具體事物上,結果就會使詩的意境全失,興味索然。這樣的考證、新解,即使不是牽強附會,也是以犧牲詩的藝術為代價的。老實說,作為一個唐詩的讀者,我很不贊成這種“新解”。我希望,作這樣考證和索隱的,只是那些旅游業的實干家。他們為了給寒山寺附近的名勝古跡招徠游客,去作這樣的索隱和考證,以及給《楓橋夜泊》作出這樣的“新解”,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我希望文學研究者不要這樣做。
練習
一 作者反駁了哪些“新解”?為什么始終結合詩的藝術形象和意境進行反駁?
二 你讀過《楓橋夜泊》,也聽過老師講解這首詩,你認為對這首詩到底應該怎樣鑒賞?
寒山寺
中國佛教寺院。在江蘇省蘇州市西楓橋鎮。建于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傳唐寒山、拾得兩僧曾居此,逐改今名。今寺為清末重建。以唐張繼《楓橋夜泊》詩“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句著名。寺內有寒山、拾得畫像石刻及張繼《楓橋夜泊》詩刻碑。
《辭海》
《楓橋夜泊》新解質疑 篇3
教學目標
1.學會分析文章層次結構,理清作者思路的方法。分清作者列舉了對方哪些“新解”。又是怎樣逐一加以反駁的。
2.了解什么是論證。學會使用論證的方法,如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等。
3.理解并學習本文中“質疑”的問句手法和豐富的語言。
教學建議
批駁論證的方法
駁論文就是證明“敵論”是錯誤的,批駁與揭露是駁論的方法。批駁的方法多樣,本文主要運用的是批駁論證。
批駁論證就是駁斥“敵論”在論證過程中邏輯上所犯的錯誤。表現在文章、言論中是論據和論點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關系,或者是錯誤的邏輯關系,因而,從這樣的論據中推導不出它所得出的結論。
批駁論證,主要是批駁敵論的歪理,所要批駁的是一個議論的過程。因此,我們就要善于把它的議論過程透視,從而找出它的破綻之處;破綻找到了,批駁它邏輯上的荒謬也就好下手了。
批駁論證,基本上有三種方式:一種是批駁“推不出”的錯誤;一種是反駁“循環論證”的錯誤;一種是“偷換概念”的錯誤。
批駁“推不出”的錯誤,這是批駁敵論在論證過程中違反推理原則,所運用的論據導不出要證明的論點,但是他又要硬推,就必然產生邏輯錯誤。例如《〈楓橋夜泊〉新解質疑》一文中“考據家對這首詩中‘烏啼’‘江楓’‘愁眠’作的考證”。
批駁“循環論證”的錯誤,就是批駁敵論在論證過程中以論點的正確來證明論據的正確,使論證出現了“倒置”現象。它不象正常的論證那樣是以論據的正確可信來證明論點的確鑿,而是反之。魯迅先生對“循環論證”是深惡痛絕的。1925年初,他根據當時頑固派和許多改革者的思想“邏輯”,寫了《論辯的魂靈》一文,列舉了他們詭辯式的奇怪言論,并活畫出了他眾叛親離在論證上所犯的錯誤。
批駁論證過程中的“偷換概念”就是本來論證的是甲,但是在論證的過程中卻偷偷換成了乙,當然也就證明不了甲了。
比較閱讀教學建議
把《〈楓橋夜泊〉新解質疑》與《短文兩篇》這兩篇課文進行比較閱讀,體會兩篇課文的寫作意圖或寫作目的,了解兩篇課文的寫作手法。
拓展閱讀教學建議
組織學生查閱搜集一些古詩(文言詩)和新詩(白話詩),進行有選擇性的批判地閱讀,從而予以質疑。本著“懷疑與學問”的精神,提出自己的“見的”。“見的”的正確與否并不重要,無非是一種嘗試而已。
《<楓橋夜泊>新解質疑》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與難點:
1.學習在駁論文中使用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方法。
2.體會反問句式在駁論文中批駁敵論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新的一課——《〈楓橋夜泊〉新解質疑》。作者為了“質疑”,在這篇駁論文中竟用了20多個問句,其中有設問句、反問句等問句。反問句也叫反詰句或激問,它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語氣強烈,感情激越,色彩鮮明,增強了批駁敵論的力度。請同學們打開書,我們學習這一新課,并體會本文的論證特色。
二、預習課文
學生各自默讀課文并做下面的練習,教師引導作答并投影或用小黑板顯示。
①給下面加粗的字注意
A.招徠(lái) B.揆(kuí)情度(duó)理 C.慚愧(kuì)
D.烏啼(tí) E.玄(xuán)學 F.江楓(fēng)夜泊(bó)
G.糟蹋(tà ) H.愁眠(mián)
②解釋下列詞語
A.索隱:探索隱秘的事情。
B.索引:把書刊中項目或內容摘錄下來,每條下標注出頁碼,按一定的次序排列,供查閱的資料。
C.索然無味:形容枯燥乏味。
D.揆情度理:揆、度:估量、推測。按照情理來估量、推測。
E.膾炙人口:膾:切細的肉。炙:烤肉。比喻好的詩文或事物,大家都稱贊。
F.招徠:招攬。
三、研讀課文
請若干學生依次朗讀全文,在教師的指導下,經同學們研討,解答下列問題:
①解釋張繼的《楓橋夜泊》一詩。
明確:張繼的《楓橋夜泊》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千古名作,其魅力在于在讀者面前展現了一幅意境優美的秋江夜泊圖。首句即從視覺、聽覺、觸覺三個方面描繪子秋江夜泊的環境和詩人的感覺。第二句不但寫了當時典型的景物江楓和漁火,點明了地點,更重要的在于寫出了詩人漂泊異地的羈旅之情,未寫人而人在其中。滿懷愁思,輾轉難眠,不是詩人自己還是誰呢?最妙句在于末句,既承接上句“寒山寺”寫了鐘聲,又暗示了聽見鐘聲者乃詩人本人。秋寒霜重,夜闌人靜,忽然一聲幽遠清晰的鐘聲傳入正在輾轉難眠的游子心中,引起怎樣的感覺不言自明。這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不禁細細體味當時的環境和詩人的心境。這首詩就是這樣通過一系列常見卻又典型的景物、細節,情景交融,描繪了一幅意境優美的秋江夜泊圖。
②分析課文
③閱讀全文,找出所有的問句,體會它們在批駁“敵論”(即論證)過程中的作用。(答案從略)
四、歸納小結(學生議論,發表看法,教師引導修正)
這篇駁論文的開篇新穎獨特,采用“誘入”的技巧,即先不讓對方馬上接受自己的觀點,而是繞開一筆,將對方的言論或行動加以弘揚,并連用了三個反問句吸引讀者。全文用設問、反問等20多個問句進行“質疑”,通過推理、證明、分析等手法,對“敵論”逐一進行批駁,從而確立自己的主張和觀點。
五、作業 (略)
六、板書設計
《楓橋夜泊》新解質疑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分析文章層次結構,理清作者思路的方法。分清作者列舉了對方哪些“新解”。又是怎樣逐一加以反駁的。
2.了解什么是論證。學會使用論證的方法,如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等。
3.理解并學習本文中“質疑”的問句手法和豐富的語言。
教學建議
批駁論證的方法
駁論文就是證明“敵論”是錯誤的,批駁與揭露是駁論的方法。批駁的方法多樣,本文主要運用的是批駁論證。
批駁論證就是駁斥“敵論”在論證過程中邏輯上所犯的錯誤。表現在文章、言論中是論據和論點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關系,或者是錯誤的邏輯關系,因而,從這樣的論據中推導不出它所得出的結論。
批駁論證,主要是批駁敵論的歪理,所要批駁的是一個議論的過程。因此,我們就要善于把它的議論過程透視,從而找出它的破綻之處;破綻找到了,批駁它邏輯上的荒謬也就好下手了。
批駁論證,基本上有三種方式:一種是批駁“推不出”的錯誤;一種是反駁“循環論證”的錯誤;一種是“偷換概念”的錯誤。
批駁“推不出”的錯誤,這是批駁敵論在論證過程中違反推理原則,所運用的論據導不出要證明的論點,但是他又要硬推,就必然產生邏輯錯誤。例如《〈楓橋夜泊〉新解質疑》一文中“考據家對這首詩中‘烏啼’‘江楓’‘愁眠’作的考證”。
批駁“循環論證”的錯誤,就是批駁敵論在論證過程中以論點的正確來證明論據的正確,使論證出現了“倒置”現象。它不象正常的論證那樣是以論據的正確可信來證明論點的確鑿,而是反之。魯迅先生對“循環論證”是深惡痛絕的。1925年初,他根據當時頑固派和許多改革者的思想“邏輯”,寫了《論辯的魂靈》一文,列舉了他們詭辯式的奇怪言論,并活畫出了他眾叛親離在論證上所犯的錯誤。
批駁論證過程中的“偷換概念”就是本來論證的是甲,但是在論證的過程中卻偷偷換成了乙,當然也就證明不了甲了。
比較閱讀教學建議
把《〈楓橋夜泊〉新解質疑》與《短文兩篇》這兩篇課文進行比較閱讀,體會兩篇課文的寫作意圖或寫作目的,了解兩篇課文的寫作手法。
拓展閱讀教學建議
組織學生查閱搜集一些古詩(文言詩)和新詩(白話詩),進行有選擇性的批判地閱讀,從而予以質疑。本著“懷疑與學問”的精神,提出自己的“見的”。“見的”的正確與否并不重要,無非是一種嘗試而已。
第 1 2 頁
《楓橋夜泊》新解質疑 篇5
唐朝是中華民族歷史篇章中最為璀璨耀眼的明珠,這句話,我們通常會從歷史課堂上反復聽到。王崧舟有一堂公開課,也在大肆渲染這句話,但不是用歷史的眼光,而是從文學的角度。
好的課程,從來不用受限于學科本身。
唐朝詩歌三千萬,這是在計的數目,還有被歷史之流帶走的呢?太多的耀眼,總容易讓人遺忘。假如耀眼眾多,你還能注意到一顆,那可見它的光華,已經到極致了。《楓橋夜泊》就是這樣一顆明珠。蘇教把它編入三年級上冊語文書里,這就遇到難題,這樣的璀璨,你如何能讓黃口小兒體味到?
王崧舟的實錄課上,從老歌毛寧的《濤聲依舊》入手,再到宋明朝的名詩,倒入歷史的手段,切入“鐘聲”這一意向,給學生以當頭一敲,可以說這是非常高明的導入了。全篇非常關注“鐘聲”這一意象,當然也不忘點撥詩眼“愁”。
我在給化蝶班的孩子們上這首詩時,特別想借用王老的這個模式,因為覺得自己再想不出更好的了,課時轉眼一想,學情畢竟有別,王老帶的五年級的孩子,有一定的詩境底蘊,到我們班的毛毛蟲們,感悟詩歌意境上基本零基礎,縱然你有三千恢弘的意境,放置于他們眼中也是一個大寫的問號。所以我還是套用了自己的導入,拿同樣赫赫有名的秋詩《山行》做對比,一個行山,一個泊水,一個閑云,一個愁月,一個行,一個停,這樣對比不夠詩意化,倒是讓他們更快進入主題。
詩意的解讀上,全是秉承王老一套,所見,所聞,所感,但是在“霜滿天”這一意境的解讀上很有分歧。
從科學的角度上來說,霜成于地面,水汽凝結而成,所以不可能出現“霜滿天”的景象。所以有同仁認為張繼此詞是指漫天水霧,讓張繼以為“霜滿天”,這樣解讀也符合初秋凌晨的氣象,但是王老卻將這一意象單獨拎出來,讓學生分析到“霜”并非詩人肉眼所見,而是此刻詩人心灰意冷,滿目瘡痍,所見所聞都是冰寒徹骨,正如王國維所言“一切景語皆情語”,所以詩人此時并非真實見到了漫天霜,而是倍覺孤獨,異地欺生,連滿天的霜也如同這異地的陌生,鋪天蓋地的席卷而來,讓他感覺被霜的寒氣深深包裹。我把這一意象單獨拎出來,讓學生自己分析,加上物理學上的點撥,學生居然很自覺的把他歸類為詩人的感覺。
三年級的孩子對錯分明,還不能明確道理并非是有對與錯。我在晨讀教他們《垓下歌》時,告訴他們項羽被劉邦圍困,死的很凄慘,后來繼續教《大風歌》的時候,他們知道是劉邦的詩時,非常生氣,覺得劉邦是個大壞蛋,不要學他的詩。所以在這里我本來想補白一句“詩本千家言”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后來想想還是作罷,這種凝聚復雜的愁緒,若非歲月的沉淀,是無法體會的。
而我所教,唯圖異日,他們與異地求學求生,偶遇一橋,偶聞一鐘,偶逢寂寥秋季,各種感慨涌上心頭時還能記起年少時的一首《楓橋夜泊》,聊勝萬般愁緒,無言可說。
《楓橋夜泊》新解質疑 篇6
一、活動目標
1. 理解詩意,學習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詩。
2. 感受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
3. 培養幼兒勇敢、活潑的個性。
4. 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活動準備
1. 詩歌范例。
2. 人手一份紙、筆。
3. 古代江南水鄉秋夜美的景色圖及配樂詩磁帶。
三、指導要點
1.活動重點:理解詩意,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詩。
2.活動難點:感受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和詩人的思鄉情懷。
3.指導要點:通過觀察圖片,聽聽說說,引導幼兒充分感受詩中描繪的秋夜美景和詩人的思鄉情懷。
四、活動過程
1. 出示掛圖導入提問:這是什么地方?你發現了什么?((引導幼兒觀察畫面所反映的時間、地點、人物、景物、季節,鼓勵幼兒把自己的發現小聲與身邊的同伴交流)
2.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1)配樂教師示范朗讀。
提問:聽這首詩,你心里有什么感覺?
(2)再次欣賞,引導幼兒結合掛圖理解古詩的意境。提問:這首古詩描寫了怎樣美麗的景色?詩人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3)幼兒跟讀
2.了解古詩結構教師:這首古詩共四句,每行七個字,這種格式的詩叫"七言絕句"。
3.分句理解古詩。
(1)月落烏啼霜滿天--月亮落下了,遠處傳來幾聲烏鴉的叫聲,寒氣陣陣,秋霜仿佛滿了天地間。
(2)江楓漁火對愁眠--望著岸邊的楓樹和江面上漁船的燈火,詩人想起家鄉,難以入睡。
(3)姑蘇城外寒山寺--姑蘇城外那座寒山寺傳來了沉悶的鐘聲。
(4)夜半鐘聲到客船--半夜里,鐘聲傳到了詩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師:在一個秋天的晚上,寒風習習,彎彎的月亮落下了。詩人坐在船上聽著遠處傳來烏鴉低沉的叫聲、寒山寺沉悶的鐘聲,望著岸邊的楓樹和漁船的燈火,詩人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親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3. 學做小詩人。
(1)感受古詩的韻味。
教師抑揚頓挫地、有感情地吟詩。
(2)學做小詩人。
集體吟誦古詩,在誦讀中體會古詩的韻味和意境。
請個別幼兒念。
(3)作畫。
過渡語:剛才我們做了一回小詩人,現在我們來當個小畫家,讓我們聽著配樂詩畫出江南水鄉秋夜的美景。
五、評價要素
1. 是否理解詩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誦詩歌。
2. 能否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畫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六、活動建議
在其他時間段反復播放這首詩,并把詩歌范例和幼兒的繪畫作品貼在墻上,供幼兒欣賞、認讀、吟唱。
附:古詩
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教學反思:
課程結束后,我在網上無意間看到一位老師的教學設計,他將詩中詩人的所見所聞進行了串講,詢問學生,如果“愁”有顏色,它是什么顏色的,你從哪里感受到?如果它有聲音,又是什么聲音的,你從哪里感受到?雖然都是講所見所聞,這位老師的教學方法相較于我就顯得詩意多了,也更加便于學生自主的學習理解,也會對“愁”的理解更加深刻。看來,要教好一首古詩,教的有詩意,讓學生學的有體會,須得多花心思。
《楓橋夜泊》新解質疑 篇7
一、 激趣、自由漫談
(一)請學生背誦學過的描繪秋天的古詩,看誰記得多。
(二)導入:我們再來學一首關于秋天的古詩。這首詩意境深遠,非常有味道。揭題:楓橋夜泊。齊讀課題。
二、 初讀,質疑問難
(一) 回憶學習古詩的步驟。
(二) 出示這節課的學習方法。如果有好的方法,也可以按自己喜歡的方法去學習。
(三) 自由讀詩,自學古詩。
(四) 出示課文,指名朗讀,正字正音。
三、探究,研讀漫談
(一)分步驟學習古詩。
1. 第一步:解詩題,說詩人。交流課前收集的善于這首詩和作者張繼的有關資料。《楓橋夜泊》的意思就是夜晚把船停泊在楓橋邊。張繼是中唐詩人,他寫的詩留傳下來的只有37首。
2. 第二步:解字詞,說詩意。
1. 齊讀古詩,想一想:通過自學,你知道了哪些字詞的意思?
2. 解字詞,說說你是怎么弄懂這些意思的?
3. 結合課后注釋和占有的資料理解,交流詩句的意思,交流時先交流前兩句,然后交流后兩句。“月亮慢慢落下去了,烏鴉在樹上啼叫,天地間布滿寒霜,面對著江邊的楓樹和岸上的漁火,詩人愁絲縷縷難以入眠。”
3. 第三步:解詩情,悟詩境。
1) 配樂朗讀,想象畫面。
2) 指名讀一二句,學生聽,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師相機板畫“月”“霜”“烏”“江楓”“漁火”, “霜滿天”是什么意思 ?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樣?(寒冷、孤獨)江邊的楓樹怎么樣 ?茫茫的江面上點點的漁火給你什么感覺?(孤單、寂寞 )詩人想起了故鄉想起了親人,他憂愁得怎么樣?(難以入眠))
3) 男生齊讀一二句。
4) 指名讀三四句,學生聽,你還看見了什么?(教師板畫“寒山寺”,貼“寺”“鐘”)寺里還傳來了什么 ?聽,鐘聲怎樣?(傳得很遠,傳到了客船上詩人的耳朵里)
5) 女生齊讀三四句。
6) 這首詩主要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呢?
7) 說意境。
(二)指導朗讀。
2. 詩的字里行間彌漫著一種愁緒,請同學們認真讀讀詩,看看從詩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詩人很愁?
3. 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個別讀,齊讀,低聲慢吟讀等體會詩人的愁緒。
1) 讓我們成為詩人,坐上小船,回到那個秋夜吧 。
2) 教師描述:在一個月色朦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楓橋邊,天氣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緊緊的,江邊的片片楓葉和江面上的點點漁火使你感到孤獨,使你難以入眠。此時,寒山寺的鐘聲傳到了你的客船上……
3) 讓我們用滿腔的情,來吟誦這首名傳千古的詩吧。
(三)質疑未解決的疑難問題,對重點問題探究。
師:這首詩我們已經學完了,在同學們的腦海中,還有哪些小問號在閃動,大家提一提。
1、半夜,鳥兒都睡了,烏鴉為什么還在叫呢?
2、江楓漁火對愁眠。詩人為什么而發愁呢?師:是的,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笑語歡歌,也有憂郁哀愁,面對憂愁,有的萎蘼不振,有的自暴自棄,我們應該變愁為號角,催人奮進,變愁為號角,破浪遠航,而張繼呢,是變愁為詩,留下了這千古絕唱。
三、 深化,擴展漫談
同學們還收集到了哪些帶"愁"的詩句?
梧桐更兼細雨,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移舟泊煙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四、 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不僅理解了詩的內容、意境,還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麗,更學到了學習古詩的方法。
《楓橋夜泊》新解質疑 篇8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初步的根據注釋理解詩句意思的能力,有了一定的獨立閱讀能力,但對詩情、詩境的領會還不夠。我認為到了中高年級,僅僅限于讀正確和理解是不夠的,我們要努力實現意義到意境、意蘊的跨越,在后兩者有所著力。我們在古詩教學中一般停留在意義的解釋,而詩的薏蘊卻沒被挖掘出來。“詩無達詁”,如果我們一字一字地解釋,詩意就沒有了,詩只剩下枯燥的文字。所以我們要教給學生抓詩眼、悟詩情、入詩境的方法。
所以我設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有感情地讀古詩,初步理解詩句的基本內容
2、想象詩句描寫的意象,初步感受詩的意境,從而體會詩人的愁緒。我們要把能讀到的盡量就讀并且抓這首詩的詩眼,圍繞“愁”來展開教學。
本節課我個人認為最主要兩個問題:一是未能讀出層次感。二是師、生底蘊不足,表詞達意上及對詩情、詩境的領會未能達到預想效果。
《楓橋夜泊》新解質疑 篇9
一、 教學目標:
1 能入情入境地朗讀古詩,讀出古詩的味道
2 看注釋和插圖,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詩句的意思。
3 邊讀邊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 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二、教學重點:
1 邊讀邊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對愁眠”的心情
2 在讀中體會寒山寺鐘聲的作用
三、教學難點:
邊讀邊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對愁眠”的心情
四、教學準備: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 賞詩句導入,感受楓橋鐘聲越千年
1、 當代詩人陳小奇寫過一首歌,歌名叫《濤聲依舊》,大家聽過嗎?這首歌,不但曲子好聽,歌詞也寫得相當出色。大家看,這是其中的兩句——
(大屏幕出示)
留連的鐘聲
還在敲打我的無眠
塵封的日子
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
——陳小奇《濤聲依舊》
歌詞中有一個詞叫“無眠”,誰知道“無眠”的意思?因為發愁而無法入眠,也稱一個詞就是——愁眠
那么,是誰在敲打著我的無眠呢?
2、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那么,這是從哪里傳來的鐘聲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十年舊約江南夢,
獨聽寒山半夜鐘。
——【清】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
其實,早在兩百多年前,清朝詩人王士禎就寫到過這樣的鐘聲。誰來讀一讀?從詩中看,這是哪里的鐘聲?
3、為了聽到這鐘聲,詩人等了十年,整整十年,可見這鐘聲的魅力!那么,這鐘聲為什么會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幾度經過憶張繼,
月落烏啼又鐘聲。
——【明】高啟《泊楓橋》
其實,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詩人高啟就在一首詩中寫過這樣的鐘聲,誰來讀一讀?
高啟所寫的鐘聲,也是寒山寺的鐘聲。讓人奇怪的是,每次經過楓橋,每次聽到寒山寺的鐘聲,高啟總會想起一個人,誰?
4、張繼是誰?為什么幾度經過都要憶張繼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楓橋寺,
客枕依然半夜鐘。
——【宋】陸游《宿楓橋》
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詩人陸游就寫到過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來,我們一起讀!
從詩中看,七年前陸游曾經到過哪兒?寒山寺又名楓橋寺,因為它就在楓橋的邊上。他到過寒山寺,聽到過什么呢?
5、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變的是南來北往的客人,不變的卻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楓橋寺,詩人還會怎樣寫呢?
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詩人還會怎樣寫呢?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6、質疑:你有什么問題嗎?
預設:為什么有這么多的人寫鐘聲?鐘聲的魅力為什么會有這么大呢?張繼是誰?
鐘聲為什么能夠留傳這么長的時間?
二、初讀古詩,讀出詩的韻律
導語:問得好!其實,所有的問題都跟一個人息息相關,所有的問題都跟一首詩緊緊相連。這個人叫張繼,這首詩叫《楓橋夜泊》。
(大屏幕出示)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1、初讀古詩,提出要求
請大家打開課文,讀一讀這首詩,自由讀,反復讀,一直讀到流利了、順口了為止。
2、再讀古詩,提高要求
讀得不錯!字字有交代。比如,“愁眠”的“愁”是翹舌的,“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真是讀得一絲不茍!誰再來讀一讀,不但通順流利地地讀,而且有板有眼地讀。
3、師生配合
讀有味道!不用我說,大家一定聽出了這首詩的節奏和韻律。我們一起讀!每句詩的前四個字你們讀,后三個字我來讀。
好!味道出來了。我們再讀一次,現在,前后順序調換一下,我讀前四字,你們讀后三字。
味道更濃了!我們連起來讀,我讀題目和作者,你們讀詩歌,注意那個節奏,那個味道。
三、細讀古詩,感受“愁眠”意境
1、讀詩,不僅要讀出節奏、讀出味道來,更要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來。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表達你讀完這首詩的感覺,你想到的是哪個詞語?
讀《楓橋夜泊》,有人讀出的是憂愁,有人讀出的是寂寞,有人讀出的是凄涼,也有人讀出的是寂靜。
2、默讀詩句,找到體現“愁眠”的詞語
請大家靜靜地默讀《楓橋夜泊》,看看注釋,看看插圖,聯系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想一想,詩的哪些地方向你傳遞著這樣的感覺和情緒。
(生默讀,圈點批注)
3、交流張繼看到了什么
楓橋夜泊的時候,張繼睡著了嗎?從那個詞看出來的?(板書)
因為愁眠,這個晚上張繼看到了什么?讀讀第一句詩,看到了什么?
① 月落
因為“愁眠”,張繼看著月亮漸漸地升起,又看著月亮漸漸地落下。當月亮完全落下的時候,天地之間,一片幽暗,一片朦朧。
② 江楓
在一片幽暗和朦朧中,詩人在江邊看到了什么?想像一下,那是怎樣的江楓?
那是被霜打過的緣故。秋風吹過,你看那江邊的楓樹——
落葉飄零,江楓瑟瑟。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畫面啊!
③ 漁火
那么,詩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找一個詞來形容形容你想像中看見的漁火。
( 忽明忽暗的、若隱若現的、星星點點)
4、因為愁眠,張繼又聽到了什么?
交流張繼聽到了什么
① 烏啼
幾聲凄厲的烏啼,打破了夜的沉寂,但是,當烏啼聲飄過,茫茫秋夜反而變得更加沉寂。還聽到了什么?
② 鐘聲
是的,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板書)
5、交流張繼感受到的
看到了,聽到了,因為愁眠,張繼還感到了什么?
大家知道,霜是覆蓋在地上的,所以,李白才寫過這樣的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可能滿天呢?難道是張繼的感覺出了問題?
想一想,夜泊楓橋的這個晚上,張繼冷不冷?秋霜那么重,穿得又那么單薄,還是在江上、在船上,能不冷嗎?其實,身體的冷還在其次,更要緊的是張繼的心,他的心也是——為什么?
預設:因為他很孤獨、他考試落榜了、他思念他的親人了、他覺得自己很無助。
7、“對”與“伴”對比,體會“愁眠”之苦
想到這些,詩人感覺冷上加冷,寒上加寒。此時,他最希望誰來安慰他?
可是都沒有,只有眼前這些讓人感到凄清的景物。
所有這些景物與愁眠之間用一個字形容他們的關系是——對
月落是愁,烏啼是愁;江楓是愁,漁火是愁。一個看起來極其普通、極其簡單的“對”字,“對出”的是詩人心中的無限——
(寂寞 孤獨 憂愁 凄涼)
8、配樂朗誦
因為無限傷感、憂愁、孤寂,詩就這樣誕生了!
(師范讀)生齊讀
月亮西沉,烏啼聲聲,霜氣布滿了整個天地;江楓凋零,漁火點點,鐘聲劃破了凄清的夜空。在這個孤獨而寂寞的晚上,詩人輾轉反側、無法入眠,他在心里輕輕地念道——
師引讀時高聲、低聲、輕聲帶讀,把學生帶入詩的意境中去。
四、結合練筆感受“鐘聲”的魅力
1、月亮已經落下去了,天地之間,一片幽暗,一片朦朧,似乎已經沒有什么景物可以相對了。只剩下詩人獨自——愁眠
忽然,就在這時侯,你聽——(鐘聲和音樂緩緩響起)
一聲!一聲!又是一聲!聲聲敲打著愁眠,聲聲陪伴著愁眠,聲聲撫慰著愁眠。
2、這鐘聲,仿佛在說,張繼啊張繼……孩子們,展開你想象的翅膀,接著“張繼啊張繼”,寫一寫鐘聲的訴說。
3、師生交流
讓我們一起像張繼那樣,用心去感受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悠悠傳來的鐘聲,好像在對孤獨的張繼這樣說——
五、欣賞描寫“愁眠”的詩句
1、 古人寫愁眠時離不開明月。因為愁眠,詩人們寫下這樣的詩句:課件出示:齊讀
2、沒有明月,詩人把愁眠寄托給了誰?之前沒有人寫過,之后沒有人超越,使《楓橋夜泊》成為千古絕唱。齊讀全詩,感受鐘聲的魅力。
六、總結
1、今天,你讀了《楓橋夜泊》,你的心里有了一種感觸、一種感受、甚至一種感動。所以,我想,假如你以后有機會去蘇州,你一定會去看一座橋,哪座橋?
來到楓橋,你一定會想到一個人,誰?
想到張繼,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充滿深情地背誦一首詩,那就是——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2、 從此,你對張繼不再陌生,盡管你和張繼相隔千年;從此,你對楓橋夜泊、你對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不再陌生,盡管你和楓橋相隔百里、千里、甚至萬里。孩子們,這就是古詩的魅力!
作業:
1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搜集古典詩歌中寫“愁眠”的詩句
《楓橋夜泊》新解質疑 篇10
1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87
一、教材解讀:
《楓橋夜泊》是唐朝詩人張繼創作的一首耳熟能詳、童叟皆知的詩篇。在那個詩人輩出,幾乎人人都能附庸風雅地吟唱詩歌的朝代,僅憑一首詩歌而享譽于世的并不多。而張繼就是其中一個。在《全唐詩》中,張繼名下的詩歌只有兩首,而我們熟悉的就只有這首《楓橋夜泊》。因此,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么一首二十八字的詩歌如何流傳千年而日久彌新了?當我們拋開張繼的創作背景,單單從審美的角度來剖析這首七言絕句時,驚奇地發現其中一個個意象竟成了一種文化的符號,情懷的象征。
“明月寄相思”的“月落”,那幾聲揪人心扉的烏鴉的“驚啼”,已然成了我們遙思故里、漂泊他鄉驚魂的“化音”。那幾點被江霜渲染得愈加昏黃的“漁火”,透過彌漫的寒氣讓人稍稍感到“家”的溫馨,撫慰著那顆飽受羈旅之苦的心靈,同時也勾起多少游子“思歸”的心懷。冷月、孤舟、漁火,何其落寞、凄清、幽渺!聲聲啼鴉,陣陣鐘聲,似乎是從生命的最深處,一下一下撩撥著詩人與讀者的心弦。我們透過那滌蕩千年的寒山寺的鐘聲,夜深人靜時分在心底吟詠此幀小詩,分明可以從每個字符中捕捉到散發傳遞著時代久遠的生命情感信息。“何時最是相思處?月落烏啼霜滿天”(明.孫憤);“北城月落烏啼夜,更是孤舟腸斷時”(明.張文潛);唐以后,這已成為中國詩人飄泊羈旅途中最銷魂的風景了。
二、教學目標:
針對以上教材分析,綜合學生認知發展水平,擬定以下幾點教學目標:
1、在反復誦讀中,感受一種滌蕩千年的文化情懷,一個游子對故鄉、親情的無限牽掛。
2、在深入文本的過程中不斷觸摸古詩的“內核”——情感,從而在對比閱讀中,不斷豐厚、滋養、催生這種文化情懷。
3、在“詩言”——“詩意”——“詩韻”間走一個螺旋式的來回,從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有效策略。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反復誦讀,感悟詩境,積累背誦。在引領學生一次次入詩言中,讀出自己的見解,讀出自己的體悟,讀出自己內心獨特的情感體驗。
教學難點:感受中華民族悠久厚重的古詩文化,品味重點句,借詩句的誦讀來觸摸文化的脈搏,以文化的厚度去詮釋文字的意韻。
四、教學理念:
1、古詩教學的關鍵與難點都在如何引領學生在吟誦淺顯的詩句中,披文入情、披文入境,從而觸摸詩句背后所蘊藏的積淀千年文化內蘊。因此,本課教學設計努力引領學生在自讀自悟,教師適時點撥中入“詩言”,品“詩意”,悟“詩韻”。
2、重誦讀品悟,重內化積淀。詩歌的境界是情趣與意象的融合。因此,教學中努力通過反復吟誦、想象補白、情境對話、切己體悟,探詢詩歌傳達出的情趣,在學生腦海植下一個個生動而充滿文化內涵的意象。
五、教學過程:
(一)日暮鄉關何處是——未眠
1、 復習吟誦王維《鳥鳴澗》。
導語銜接:夜晚,在王維心田留下的是恬靜的圓月,清幽的山澗,幾聲回蕩山谷的鳥鳴。
2、 深情誦讀李白《靜夜思》。
順情而導:同樣的夜晚,同樣的月色,涌上李白心頭的卻是對故鄉無盡的思念。
3、 導入新課:
在一個秋高氣爽的傍晚,詩人張繼乘船路過蘇州寒山寺畔,天色已晚便系舟江畔。在張繼的筆下,那晚的月色又留下怎樣的故事,那晚的景色又勾起詩人多少遐想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張繼,走進他筆下的《楓橋夜泊》。
(理念闡釋:同樣的月色,別樣的情懷;同樣的景致,不同的心境。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古典詩詞能借助一個個簡單常見的景物抒發如此豐厚的情感底蘊的原因所在。正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通過《鳥鳴澗》與《靜夜思》的復習導讀,在上課伊始就營造一種文化的心境,從而為探尋《楓橋夜泊》意象背后的文化意韻做了情感上的鋪墊。)
4、 板書課題,理解題意。
5、自由讀讀詩歌,努力讀正確,讀通順,讀得有節奏,有感覺。。
6、指導朗讀: 讀著讀著,你心中油然而生一種怎樣的情感?把你的感受送到詩句中去再讀讀《楓橋夜泊》。
7、詩歌讀到現在我想大家對詩句已經有了朦朧的感受,接下來請大家再好好讀讀詩句,憑借下面的注解,與同桌一起合作,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穿插介紹“寒山寺”的由來)
(理念闡釋:新課程標準十分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讀自悟。因此在梳理詩句意思時,屏棄了傳統古詩教學的逐句講解,而是讓學生首先對詩歌的意韻有一個感知層面的整體把握,再通過注解自主探究詩句意思。)
8、再次走進詩歌,讀著讀著浮現在你腦海里的是一幕幕怎樣的景象呢?
(1)交流眼前浮現的景物:月亮、楓樹林、烏鴉、漁船……
(2)根據理解,用自己的語言對這些景物加以描述,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提煉意象。
預設:月亮慢慢西沉;幾點漁火若隱若現;一艘小船獨系江邊;驚飛的寒鴉……
(3)出示課件,指導讀出這些詞組的意韻、情味。
明月西沉 烏鴉驚啼 飛霜漫天 孤舟獨系 鐘聲傳蕩 漁火愁眠
(搜索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
(理念闡釋:把古詩中的意象通過學生自主的感悟化為一個個可視、可感的景象,從而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播下一棵閃爍著中華文化的種子。然后通過朗誦把學生腦海中形成的模糊的“心象”清晰起來,明朗起來,從而體味這些詞組背后的詩人情懷。)
(二)煙波江上使人愁——愁眠
1、看著漸漸西沉的明月,詩人獨佇船頭,迎著清冷的江風,向著遠方,又怎能入眠呢?
引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2、面對這樣的夜色,多少漂泊在外的詩人留下了消魂的詩篇,對比參讀:
孟浩然《宿建德江》選句:“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崔灝《黃鶴樓》選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3、反反復復地朗讀這些詩句,你體會到他們怎樣的情懷?你從那個字眼體會到他們這份沉重的情懷的?(隨即板書“鄉愁”)
預設:他們都出門在外,思念故鄉的親人。
萬水千山阻隔著詩人與家人的聯系,卻阻隔不了詩人對家人的牽掛。
他們都是在一天舟車勞頓之后,夜晚系舟江畔,才格外思念家鄉的。
思念讓詩人難以入眠,望穿秋水,愁斷天涯……
4、音樂聲中,情境導讀:
就是這樣的月色,就是這樣的江畔,詩人獨倚船頭,望著月兒悄然西沉——“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就是這樣的心情,就是這樣的景致,詩人眺望遠方,不知何時眼眶已然潤濕——“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從日暮鄉關到到月亮西沉,詩人在愁緒中,眼簾漸漸低垂,他手握書卷,疲倦的心慢慢安歇下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設計說明:伴著低沉、緩慢、略帶憂愁的樂曲,教師運用自己深情的語言,反復導讀詩句,不知是詩句中意象打動了學生,還是詩人的情懷感動了孩子,我們期待的就是學生與詩人在心境上達成一種“合契”。)
(三)夜月偏驚游子眠——難眠
1、 追問:昏睡低垂的雙眼,真的能全然合上嗎?朦朧昏沉的心湖,真的能平靜下來
嗎?(愁緒中的游子的靈魂始終不能真正的安頓)
2、 朦朧的睡眼迷迷糊糊之間,看到了遠處星星點點的漁火,詩人在迷糊的睡夢中仿
佛看到了什么?(江畔人家的溫馨再次喚醒詩人思家的情懷)
3、江畔的游子苦苦難以真正“入眠”,難道只有漂泊在外的詩人難以入睡嗎?還有誰也總在夜深人靜時輾轉反側呢?她們又會在編織著怎樣的夢呢?
預設:
詩人的妻子也無法入睡,她日夜思念著漂泊在外的丈夫,又怎能安然入夢呢?
詩人的母親也無法入眠,她在擔心著自己的孩子出門在外睡得香嗎,吃得飽嗎?
還有詩人最知交的好友,他在牽掛著何時能與自己的朋友把酒言歡,對酒談心……
追問:深夜里思念著遠方詩人的家人朋友,又會在低聲祈禱著什么,祝福寫什么呢?
預設:
妻子:“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你什么時候回家團聚呢?
母親:孩子,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難。你一人孤身在外一定要保重身體。
朋友:張繼兄,祝福你高榜提名,名滿九州!
孩子:爸爸,爸爸,你什么時候再陪我去放風箏啊?
4、睡夢中的詩人思念著故鄉的親人,故鄉的親人牽掛著遠方的游子,怎奈夜月凄冷,偏醒游子睡意————誦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理念闡述:剛剛“欲眠”卻又“難眠”。其實今夜難以入夢的又何止詩人一人呢?“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是游子對故鄉的思念;“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這是閨婦對遠游的丈夫的牽掛。通過跨越空間的阻隔,進行詩人與家人的情境對話,編制一個多維的情感磁場,從而讓學生對“故鄉”這個現在的城市孩子漸漸淡忘的意象有了感官的認識——原來故鄉就是對家人的思念,就是對故鄉一草一木的向往……同時也更深入的走進詩人的心理,探詢“難眠”的深層原因,他在思念親人,同時想到親人也在牽掛自己,這時思家的心更緊縮了,歸家的意更急切了。)
(四)鐘聲攪碎鄉思夢——不眠
1、 過渡:夜已深,人欲睡;歸心急,苦難眠。
2、 教師范讀,學生靜心體悟詩人的心懷,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 低沉的蕭鳴與一聲聲鐘聲,整體誦讀《楓橋夜泊》。
4、 那一聲聲寒山寺傳來的鐘聲劃破了夜晚的寂靜,更劃破了詩人入睡的心,攪碎了
詩人入眠的夢!————再讀《楓橋夜泊》。
5、 此時涌上心頭的是離愁之恨,是思家之愁,是羈旅之苦,是失意之悲。頭頂劃過
陣陣驚鴉的悲鳴,詩人迎著凄凄的江風,夜的夢卻又被寒山寺飄來的鐘聲攪碎,攪碎了似乎剛剛平靜的心湖,攪碎了剛剛理順的思緒。此時的他想起了……想起了……
6、 音樂聲中,學生寫話,抒發郁積胸口的情感。
7、 交流、評議、提升:
預設:他想起了自己出門時,妻子含情相送的眼神,他想起了孩子拉扯著自己的衣腳久久不原松開的小手;
他想起了自己年邁的母親連夜趕制御冬的衣服,他想起了母親拉著自己的雙手千叮萬囑的話語;————引背孟郊《游子吟》
他看著遠處星星點點的漁火,想起自己的孩子可能正趴在自家小院里捉蟋蟀的情景,不禁淚滑眼角。————引背葉紹翁《夜書所見》
他想起家鄉稻谷飄香,瓜果滿園的景色,想起自己的朋友登高遍插茱萸的情形。————引背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理念闡述:有效整合課程資源,豐厚文本的人文內涵。立足文本,又不拘泥文本,積極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體現的正是新課標提出的“大語文觀”的教學思想。其次,通過對比參讀,立體化地構筑學生的認知、情感、思維體系,更深化對文本的認識,從而對“月落、烏啼、漁火、鐘聲”等具象背后所蘊涵的中華文化有更深層次的體悟。)
8、 音畫渲染,誦讀體悟意象背后的文化承載。
播放意境圖,音樂響起(古樂《西江月》),誦讀:
明月西沉 烏鴉驚啼 飛霜漫天 孤舟獨系 鐘聲傳蕩 漁火愁眠
(搜索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
9、結語:我想詩歌讀到現在,張繼筆下的《楓橋夜泊》已經在你們的心靈深處留下
一幅昏黃、朦朧的畫面。“何時最是相思處?月落烏啼霜滿天”,“北城月落烏啼夜,更是孤舟腸斷時” 。在唐以后,這已成為中國詩人飄泊羈旅途中最銷魂的風景了。“寒山寺的鐘聲 ”連同詩人的情懷已經融入了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血脈里。老師相信隨著你們年歲逐增,對這份情感也會有更真切的體會。
(設計說明:從日暮鄉關系舟江畔,到月上樹梢江畔獨倚;從夜闌寂靜輾轉反側,到魂系故鄉煙波愁眠;從夜月啼鴉漁火隱映,到夜半鐘聲驚碎鄉夢。詩人從“未眠”到“欲眠”,從夜月凄冷,偏醒游子睡意的“難眠”,到鐘聲擊碎迷糊朦朧的睡夢的徹底“不眠”。《楓橋夜泊》在向我們展現了古典文化中最消魂的“鄉思圖”的同時,也用簡潔凝練的詩句描述了一個飽受羈旅之苦,鄉思之愁的游子孤思難眠的一夜。可以說“未眠”——“欲眠”——“難眠”——“不眠”構成了本詩的線索。因此,教學時圍繞“鄉愁”這個永恒的主題,以詩人的心懷為線索構筑本課的教學。)
六、練習設計:
1、背誦詩歌,要求默寫一次。
2、改變人物角色,把自己當作詩人,寫下自己一夜的所見、所聞、所感。
(理念闡述:語文是一種文化的建構。它承載著傳承中華文明的使命。因此,語文學科應格外重視誦讀積累。其次,語文又是一種生活的延伸。我們在披文入境中欣賞別人的生活,目的是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豐厚自己的情感體驗。因此,第二道課外練習,就是讓學生切己體悟、換位思考,并進行語言實踐,努力體現的都是“語文即生活”的新課程理念。)
七、板書設計:
楓橋夜泊
張繼
未眠——難眠——不眠
鄉愁
(搜索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
《楓橋夜泊》新解質疑 篇11
當周五上午聽完王崧舟老師執教的《楓橋夜泊》之后,令我覺得汗顏。課堂過程中教師不僅是引領學生對一首詩歌進行剖析與感悟,更是一次與詩歌、民族經典文化的零距離面對。整個70分鐘的授課過程,不光臺上學生投入學習,臺下幾百個師者也沉浸其中,給人感覺那不單單是一節語文課,更是一種文化的追根溯源,一份美的享受。
整個上午,我都沉醉在詩一般的課堂氛圍中,跟隨王老師的每一步教學,專注中時光轉瞬即過,那味卻悠悠不絕。心靈最大震撼之一——師之功底。
教師本人身上、言語間所傳輸出的深厚文化底蘊,是作為一個師者最基本也最凸顯的地方。王老師的旁征博引,談古論今,信手拈來,都使人感到師者本身的功底。也許正是這份功底使師者的教學風格更顯從容淡定,自然深遠。不論是詩歌教學以后報告講座,教師自身的這份文化修養和學術魅力,都猶如詩之有韻、有味、有境,讓人聽罷仍語音縈繞,回味深長。
古之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不論“傳道”“授業”“解惑”都需教師有扎實而深厚的底蘊,這底蘊,來自于文化素養,來自于個人修為,是“知”與“識”的合二為一,是教育之源頭活水。
《楓橋夜泊》新解質疑 篇12
設計理念
本節課從詩句的理解中發散想像,自然創設情境,給學生一個較直觀的形象,利用開放式的教學形式,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創造性地學習。
教材分析
《楓橋夜泊》講詩人張繼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夜優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重點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啟:楓橋鐘聲越千年
師:當代詩人陳小奇寫過一首歌,歌名叫《濤聲依舊》,大家聽過嗎?這首在上個世紀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還能受到大家的歡迎。這首歌,不但曲子好聽,歌詞也寫得相當出色。大家看,這是其中的兩句——
(大屏幕出示)
留連的鐘聲
還在敲打我的無眠
塵封的日子
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
——陳小奇《濤聲依舊》
師:誰來讀一讀?大家注意看,歌詞中有一個詞叫“無眠”,誰知道“無眠”的意思?
師: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那么,這是從哪里傳來的鐘聲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十年舊約江南夢,
獨聽寒山半夜鐘。
——【清】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
師:其實,早在兩百多年前,清朝詩人王士禎就寫到過這樣的鐘聲。誰來讀一讀?注意,這是古詩。你在讀的時候,要讀出古詩特有的節奏和味道來,誰再來讀一讀?
師:讀得好!那么,從詩中看,這是哪里的鐘聲呢?
生:寒山寺的。
師:沒錯,這是寒山寺的鐘聲。為了獨聽寒山寺的夜半鐘聲,詩人盼啊望啊、夢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十年。
師:十年,整整十年,可見這鐘聲的魅力!那么,這鐘聲為什么會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幾度經過憶張繼,
月落烏啼又鐘聲。
——【明】高啟《泊楓橋》
師:其實,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詩人高啟就在一首詩中寫過這樣的鐘聲,誰來讀一讀?
師:高啟所寫的鐘聲,也是寒山寺的鐘聲。讓人奇怪的是,每次經過楓橋,每次聽到寒山寺的鐘聲,高啟總會想起一個人,誰?
師:張繼?張繼何許人也?為什么幾度經過都要憶張繼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楓橋寺,
客枕依然半夜鐘。
——【宋】陸游《宿楓橋》
1.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詩人陸游就寫到過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來,我們一起讀!
2.從詩中看,七年前陸游曾經到過哪兒?
3.沒錯,寒山寺又名楓橋寺,因為它就在楓橋的邊上。他到過寒山寺,聽到過什么呢?
4.七年之后,詩人陸游又到了哪兒?又聽到了什么?
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變的是南來北往的客人,不變的卻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楓橋寺,詩人還會怎樣寫呢?
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詩人還會怎樣寫呢?
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師:十年不變是鐘聲,百年不變是鐘聲,千年不變的還是鐘聲。
(大屏幕出示)
留連的鐘聲
還在敲打我的無眠
塵封的日子
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
——陳小奇《濤聲依舊》
十年舊約江南夢,
獨聽寒山半夜鐘。
——【清】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
幾度經過憶張繼,
月落烏啼又鐘聲。
——【明】高啟《泊楓橋》
七年不到楓橋寺,
客枕依然半夜鐘。
——【宋】陸游《宿楓橋》
師:聽!陳小奇的筆下有鐘聲,我們一起讀——
生:(齊讀陳小奇的歌詞)
師:聽!王士禎的筆下有鐘聲——
生:(齊讀王士禎的詩句)
師:聽!高啟的筆下也有鐘聲——
生:(齊讀高啟的詩句)
師:再聽!陸游的筆下還有鐘聲——
生:(齊讀陸游的詩句)
師:問題來了!問題來了!你的問題是什么?
二、講授新課
師:讀讀這首詩,自由讀、反復讀、讀清爽、讀通順。(生自由讀)
師:好,字字落實。注意了“眠”是前鼻音,“寺”是平舌音,這叫清清爽爽,還要有板有眼地讀。(生讀)
師:一起來讀讀,你們讀前四字,老師讀后三字(師生合作讀)。
師:再反過來讀(師生再合作讀)。
師:老師讀題目,你們讀詩句(生齊讀)。
師:就是這樣,讀出味道,讀出節奏。讀詩不僅要讀出味道,讀出節奏,還要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你讀后的情緒是怎樣的,用一個詞說說。
生:愁緒滿懷、失落、孤獨、憂愁、凄苦……
師:對比著想想,讀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會孤獨嗎?讀杜甫的《絕句》會憂愁嗎?為什么讀《楓橋夜泊》讀出的是凄苦、悲傷呢?靜靜默讀,一邊讀一邊看看注釋,更可以聯系自己的生活,是詩中那些詞給你這樣的感受,向你傳遞這樣的情緒?
師:老師提一個問題考考各位。張繼楓橋夜泊是睡覺時,這個夜晚他睡著沒有?
生:沒有。
師:詩中哪個詞告訴了我們?
生:愁眠。
師:“愁眠”是什么意思?找一個近義詞。
生:失眠、無眠、難眠、不眠。
師:齊讀“愁眠”這個詞(生齊讀);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讀(生齊讀);輕一點(生再齊讀)。
師:在“愁眠”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按照詩的順序說。
生:月落
師:月亮落下去后,天地之間一片幽暗,一片朦朧,在幽暗朦朧中詩人在江邊看到了什么?
生:江楓。
師:江楓在你眼里是怎樣的一幅畫面?
生:火紅的楓葉在江風中瑟瑟搖曳。
師:因為愁眠在江中看到了什么?
生:漁火。
師:怎樣的漁火?
生:忽暗忽明的、隱隱約約的。
師: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他聽到了什么?
生:鐘聲。
師:在哪?(生:姑蘇城外寒山寺)什么時候(生:半夜)
師: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還聽到了什么?
生:烏啼。
師:那是什么樣的烏啼? (生: 孤獨、凄慘)
師: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詩人還感到了什么?
生: 霜滿天
師:霜應該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這樣的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滿天呢?是不是張繼感覺出了問題?
生:是因為愁眠,所以感覺霜滿天。
師:所以,不是滿天的霜,而是滿天的——
生:是寒滿天,冷滿天。
師:看詩句。月落是景,烏啼是景,江楓是景,漁火是景,霜天是景,鐘聲是景。這景那景都圍繞著(生:愁眠),都伴隨著(生:愁眠),都籠罩著(生:愁眠)。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生:對愁眠。)
師:對是什么意思?體會過對的味道嗎?
有人說這里的“對”是指“伴”。換上去讀一讀(生讀),通嗎?(生:通)。行嗎?(生:行)。味道一樣嗎?(生:不一樣)。
師: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聽老師讀這首詩,一邊聽一邊感受,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背井離鄉的張繼,浪跡天涯的張繼,無法入眠的張繼,最希望誰來陪他?(師范讀)
生:最希望朋友來陪他。
生:母親、家人、妻子 ……
師:但是,漫漫長夜,這里沒有親朋好友相伴,沒有父母兄弟的相伴,沒有妻兒的相伴,這里沒有伴,只有——(生:對),只有——(生:對)。師:這一“對”,對出的是張繼心中的無限——(生:愁、悲傷、憂愁、寂寞、孤獨)。于是情動于衷而辭發于外,《楓橋夜泊》就這樣誕生了。(配樂,吟唱)、(生齊讀)。
師:月亮西沉烏啼聲聲,霜氣布滿了整個秋天;江楓瑟瑟漁火點點,寒山寺的夜半鐘聲劃破了寂靜的秋夜。此情此景,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的張繼情不自禁在心中輕輕念道——(生讀詩)
師:姑蘇城外寒山寺——(生接讀:夜半鐘聲到客船)(反復三次,聲音一次比一次輕)
《楓橋夜泊》新解質疑 篇13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通過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利用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理解詩詞的大意及重點詞的含義,能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3.全力以赴,激情參與,揣摩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使用說明與學法指導】
1、自查工具書,認記字詞 ,疏通古詩大意。
2、要充分預習,有感情朗讀古詩,勾畫詩中重要的字詞,自主進行解釋和翻譯。
3、認真研究學案,獨立思考;規范書寫,運用好雙色筆;小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識鏈接】
張繼(約715~約779)字懿孫,漢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后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自學導航】
1.我能背誦一首思鄉的古詩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三首古詩,給帶點字注音。
楓橋夜泊( )
(唐)張繼
月落烏啼( )霜滿天,
江楓( )漁火對愁眠。
姑蘇( )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 )到客船。
3.運用積累的學習方法,自讀古詩。畫出不懂的問題。
4.解釋詩句中帶點字詞的意思
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的意思是 。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
5.自己多讀幾遍這三首詩,結合課文注釋,說說詩句的意思,并從中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合作探究】
問題1:《楓橋夜泊》這首詩中寫到了哪些景物?再讀古詩,說說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問題2:你覺得詩中最能表現詩人心情的字是?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能力提升】
1、想象《楓橋夜泊》中描繪的畫面,抓住“月落”“烏啼”“霜”“江楓”“漁火”變成“楓橋夜泊”的片段,將《楓橋夜泊》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2、搜集表達思鄉情感的詩詞,在班級展示。
3、總結古詩詞的學習方法,朗讀技巧。學習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
《楓橋夜泊》新解質疑 篇14
[教學目的]
1.理解作者列舉了對方哪些“新解”,又怎樣逐一加以反駁的。
2.學會如何欣賞詩歌。
[教學重難點]
學習編寫閱讀提綱,梳理文章的結構層次。
[教學時數] 總計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解釋下列詞語。
考證:研究文獻或歷史問題時,根據資料來考核、證實和說明。
望文生義:不懂某一詞句的正確意義,從字面上去附會,做出錯誤的解釋。
膾炙人口(kuài zhì):美味人人都愛吃,比喻好的詩文或事物,大家都稱贊。炙:烤熟的肉。膾:切得很細的肉。 招徠:招攬。
無懈可擊:沒有可以被人攻擊或挑剔的漏洞。形容十分嚴密。
揆情度理(kuí):按照一般情理推測揣度。
索然無味:沒有意味,沒有興趣的樣子。
牽強附會:把關系不大的事物勉強地址在一起。
無可厚非:不可過分指責,表示雖有缺點,但是可以原諒。
2 閱讀全文,思考預習提示中的問題。
二、研讀課文。
1.速讀全文,給課文編寫閱讀提綱。
第一部分(l~2段):引用詩歌提出反駁的對象(楓橋夜泊)新解,認為,這首詩之所以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無論如何不在于如考據家所認為的在兩句詩中羅列了三座橋和一座山,而在于詩人以匠心獨運的杰出才能,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鮮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圖畫。
第二部分(3~7段):分別對“烏啼”“江楓”“愁眠”的新解進行反駁。
第三部分(8段):總結,認為這樣的“新解”會使詩的意境全失,興味索然。希望文學研究者不要這樣做。
2提問:課文第里段提出反駁的對象后,為什么寫“初聽覺得很新鮮,同時也對自己過去望文生義的理解感到慚愧”然后文筆一轉,又提出自己的疑問?
[明確]:因為考證的內容是前人未說過的所以覺得很新鮮,同時,因為別人能提出新觀點,對古代的詩進行考證而自己卻未能做到感到很慚愧。然后文筆一轉,又提出質疑,這樣寫使文章波瀾起伏,曲折有致。
3提問:第1段連用了3個問句,起什么作用?
[明確]:連用3個問句引起讀者的深思。
4.提問:你同意作者在第2段對詩歌意境的描述嗎?為什么?
(第二課時)
一、繼續學習課文。
1.提問:作者在第3段分幾個層次來反駁?有語言標志嗎?
[明確]:按“首先”“其次”“第三”分成三個層次。
2.提問:第3段如何分3層反駁的?
[明確]:第一層:先引用“新解”作者的考證,樹起批駁的靶子。“新解”作者認為烏啼不是烏鴉叫而是一座橋名。論據是“烏鴉的習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據寒山寺住持說,烏啼橋建于隋大業七年,毀于清同治年間”。結論是詩中‘明落鳥啼”說的是“月亮向烏啼那方向落下去了。”再進行反駁。先駁“烏啼”,認為在一般情況下,烏鴉確實不在夜間啼叫,但不等于說烏鴉夜啼的情況絕對不會有。引詩詞曲為證:
(l)樂府中有《烏夜啼》的曲名及劉義慶作曲的傳說。
(2)樂府琴曲歌辭有《與夜啼引》。
(3)唐教坊曲及后來的南北曲都有《烏夜啼》曲。
(4)曹操的《短歌行》里有“月明星稀,烏鵲南飛”之句。
結論:在特殊情況下,烏鴉受到驚擾會夜飛啼叫。
第二層:再駁“烏啼橋”,認為無文獻史料證明其修建時間。或是由好事之徒附會命名的。舉梁祝故事為證。
第三層:再駁“月落烏啼”從橋的地形揆情度理,認為“不可能使人產生月亮從那個方向落下去的印象”。通過駁論據來駁論點。
3.提問:第4段是怎么反駁“江楓”新解的?
[明確]:先樹起批駁的靶子。“新解”作者認為“江楓”是指寒山寺前兩座并排的姐妹橋。
先駁“江楓”橋名。把江村橋和楓橋合并簡稱“江楓”,不合古人今人的語言習慣。退一步講如果“新解”成立,那么詩歌應該改名。這一段直接駁論點。
二、小結。
欣賞詩歌,要注意體會其中的感情內涵,捕捉詩人切實的思想感情,加以領悟。要從字里行間體會詩的意象,通過想象聯想再現詩歌所描繪韻畫面,欣賞其中蘊含的美。要注意詩中的比喻、象征的內涵,避免理解上的實指性。還要學習詩歌精粹的語言,欣賞詩歌遣詞造句的精練、優美、音樂性,講究變化。
(第三課時)
一、繼續學習課文。
1.提問:第5段是怎么反駁“愁眠”新解的?
[明確]:先樹起批駁的靶子。“新解”作者認為“江楓漁火對愁眠”,就是江村橋、楓橋、漁頭,對著愁眠山的意思”。論據是“運河兩岸,對著寒山寺大約兩公里遠有兩座山,一座叫獅子山,另一座叫愁眠山,又名孤山。”“漁家既然掌燈,那“眠’字就無從解釋了。”
先駁“愁眠”的實指,抹去了詩歌主觀感情的色彩,使這句詩索然無味。再駁“漁家既然學燈,那‘眠’字就無從解釋了”論據的不合理性,認為“漁家掌燈”與旅客“眠”之間無必然聯系。這一段既駁論點又駁論據。
2.提問:第8段總結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明確]:作者認為這樣的“新解”,把一字一詞都落實到具體事物上,結果就會使詩的意境全失,興味索然。
3.提問:作者反駁這些“新解”為什么始終結合詩的藝術形象和意境進行反駁?
[明確]:因為分析詩歌的藝術形象和意境是鑒賞詩歌的鑰匙,如果丟失了詩歌的藝術形象和意境,則詩歌的美感也無從談起。
二、小結
本文針對“新解”的觀點,逐一進行反駁。反駁既有直接駁論點。也有通過駁論據來駁論點。反駁的論據充分,批駁有力。在反駁中始終結 合詩的藝術形象和意境,做到合理合情。
[作業練習]
1、本文生字詞聽寫積累。
2、見學校同一發放的省編資料之本課相關內容。
《楓橋夜泊》新解質疑 篇15
教學目標
1. 理解詩句的意思。
2. 有感情的朗讀,并能背誦。
3. 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及想象詩中所描繪畫面的能力,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師:古詩是我國文學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語言文字藝術展示著它的文學魅力。大家都讀過許多的古詩,誰來給大家吟誦一首自己最喜歡的最欣賞的詩。(提2—3名學生吟誦)
師:一幅畫就是一首詩,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同學請看。(出示楓橋夜泊的畫面)這幅圖給你帶來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生:清冷。
生:很美,真是小橋、流水、人家。
生:很幽靜。
師:在唐朝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張繼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于是便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出示課件,板書、播放音樂)跟著音樂教師范讀。
師:喜歡這首詩嗎?
生:喜歡。
師:想讀嗎?
生:想。
師找2名學生讀。
師:(正音多音字,“泊”,寺sì愁眠chóu mián )
師:讀詩還要講究節拍,那位同學來給這首詩畫一下節拍。(提名上黑板畫節拍,并提2名按節拍讀。小組讀。齊讀。)
師:我們學習一首古詩,會讀了,還需要知道什么?
生:了解詩的意思。
生:知道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生:作者寫詩的背景、時間、地點等。
師:你們平時都是用什么方法來學習的呢?平時我們都是用什么方法來學習的呢?
生:借助工具書,查閱資料。
生:伙伴討論交流。
生:借助書中的注釋。
師:下面就請同學們用這些方法先自己學習,然后伙伴討論交流,在學習和交流中去體會詩中的景,感悟詩中的情。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然后提出問題。
(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教師參與部分小組的學習,掌握學情。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5-8分)
師:從剛才的學習中你知道了什么?大家來交流一下。
生:我知道了詩題的意思,楓橋:在蘇州西郊,夜:晚上。泊:停船靠岸。此詩是寫在楓橋邊夜晚停船的所見和所聞 。
生:我有一個問題,詩中第一句說到月落烏啼這應是早晨的時候,而題目卻是夜泊,到底是描寫的是什么時候的景色。
師:很好,你真是個善于發現問題的孩子。哪位同學能幫助他。
生:(眾說紛紜)
師:這首詩采用的是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后追憶昨夜的所見所聞。除了這些你還知道了什么?
生:1-2 學生說詩意。
師: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生:我從詩中的一個“愁”字,讀出了詩人在表達自己的一種憂愁。
師:(師生交流背景:詩人在安史之亂后避地吳中,據說,他科舉落榜,心境失落寂寞。客船夜泊,觸景生情,抒發了羈旅之愁。)除了這個“愁”字你還能從詩中哪些地方體會出來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提示: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你讀了這些景物有什么感受?)
生:(從詩中的描寫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情景,談自己的感受)
師:出示課件,解說。拂曉的時候,月亮落了下去,棲息在樹上的烏鴉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的夜空中正彌漫著滿天的霜華請同學們來讀讀這兩句,讀出此情,讀出此景。(略帶傷感語調,語速要慢。)
師:說說此時作者的感受。。
生:此情此景又怎能不讓這懷著旅愁的詩人更感到凄涼和傷感呢。
師:同學們從詩中這些景物的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就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你認為詩中詩意最濃的是哪里?
生:體會“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夜深人靜時,忽然聽到從遠處的寺院中傳來悠遠的鐘聲。大家來靜靜的停一下(播放鐘聲)
師:同學們請你聯系詩描述一下你剛才聽到鐘聲的感受。
生:很悠遠
生:更贈添了傷感。
生:啊,這鐘聲它是從蘇州城外的寒山寺中傳來,悠遠回蕩,多么讓人想念家想親人啊。
師:這鐘聲在夜半悠揚回蕩,余音裊裊,襯托出夜的靜謐與深沉,使夜不成眠的游子更增添了愁緒,而詩人臥聽鐘聲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同學們此時你就是詩人張繼請你把你的感受通過你的感情朗讀表達出來。
生:2名讀。
師:這首詩有情有景,有聲有色,情景交融。詩人以一縷愁緒把眾多的景物串起來,和諧而有層次的組成一幅秋江夜泊圖。這首詩使張繼名傳千古,享譽海內外,詩傳到日本,幾乎人人皆知,蘇州寒山寺也因此詩而著名,至今每年除夕都有大批日本人專程來到寒山寺與中國的游客一起聆聽夜半鐘聲,并吟誦這首絕句。
現在人為了表達對這首詩的喜愛,把它演繹成歌曲故事等等,老師帶來一首楓橋夜泊的歌曲,請大家欣賞。再次感受詩中那優美的意境。(播放歌曲)
師:把你聽后的感覺用你的朗讀表現出來。
齊讀。
師 :古詩中有許多這樣的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佳作。這首《楓橋夜泊》師和元朝馬致遠的一首小令《天凈沙?秋思》在寫法和表達的情感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下面我們就來上讀一下《天凈沙?秋思》。出示課件。
生:自由讀。
生;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交流、朗讀并背誦。
師:請同學們再讀《楓橋夜泊》和《天凈沙·秋思》,想一想這兩首詩分別寫了哪些景物,表達了是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交流
師:(小結):這兩首詩都是把眾多的景物串聯起來,構成一幅令人傷感的畫面,以此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達了作者孤寂、憂愁的情感。
背誦這一詩一詞。
師:唐詩、宋詞、元曲是我國文學的瑰寶。希望同學們課余時間多讀,多背。讓它陶冶你的情操,豐富你的思想。
《楓橋夜泊》新解質疑 篇16
活動目標:
1、理解詩意,學習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詩。
2、感受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
3、理解古詩內容,豐富相關詞匯。
4、培養幼兒大膽發言,說完整話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1、詩歌范例。
2、人手一份紙、筆。
3、古代江南水鄉秋夜美的景色圖。
活動過程:
一、出示掛圖導入。
1、提問:這是什么地方?
2、你發現了什么?(引導幼兒觀察畫面所反映的時間、地點、人物、景物、季節,鼓勵幼兒把自己的發現小聲與身邊的同伴交流。)
二、 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1、配樂教師示范朗讀。
提問:聽這首詩,你心里有什么感覺?
2、再次欣賞,引導幼兒結合掛圖理解古詩的意境。提問:這首古詩描寫了怎樣美麗的景色?詩人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3、幼兒跟讀。
4、了解古詩結構教師:這首古詩共四句,每行七個字,這種格式的詩叫"七言絕句"。
三、分句理解古詩。
1、月落烏啼霜滿天--月亮落下了,遠處傳來幾聲烏鴉的叫聲,寒氣陣陣,秋霜仿佛滿了天地間。
2、江楓漁火對愁眠--望著岸邊的楓樹和江面上漁船的燈火,詩人想起家鄉,難以入睡。
3、姑蘇城外寒山寺--姑蘇城外那座寒山寺傳來了沉悶的鐘聲。
4、夜半鐘聲到客船--半夜里,鐘聲傳到了詩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師:在一個秋天的晚上,寒風習習,彎彎的月亮落下了。詩人坐在船上聽著遠處傳來烏鴉低沉的叫聲、寒山寺沉悶的鐘聲,望著岸邊的楓樹和漁船的燈火,詩人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親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四、學做小詩人。
1、感受古詩的韻味。
教師抑揚頓挫地、有感情地吟詩。
2、學做小詩人。
集體吟誦古詩,在誦讀中體會古詩的韻味和意境。
請個別幼兒念。
3、作畫。
五、過渡語:剛才我們做了一回小詩人,現在我們來當個小畫家,讓我們聽著配樂詩畫出江南水鄉秋夜的美景。
1、能否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畫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2、是否理解詩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誦詩歌。
教學反思:
課程結束后,我在網上無意間看到一位老師的教學設計,他將詩中詩人的所見所聞進行了串講,詢問學生,如果“愁”有顏色,它是什么顏色的,你從哪里感受到?如果它有聲音,又是什么聲音的,你從哪里感受到?雖然都是講所見所聞,這位老師的教學方法相較于我就顯得詩意多了,也更加便于學生自主的學習理解,也會對“愁”的理解更加深刻。看來,要教好一首古詩,教的有詩意,讓學生學的有體會,須得多花心思。
《楓橋夜泊》新解質疑 篇17
鄧老師的教案實錄:
一、激趣導入,感受魅力。
介紹《楓橋夜泊》的深遠影響,導入新課。
師:有一首詩,讓一位詩人名垂千古,讓一個城市名揚天下,讓一座橋梁成為當地三百余名橋之首,讓一座寺廟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勝地。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板書課題:楓橋夜泊
師:看這個題目有什么問題要問?
生:楓橋在哪兒?
生: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鎮。
師:還有誰要問什么?
生:夜泊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小船停泊在岸邊。
師:就在那個夜晚,詩人張繼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篇——《楓橋夜泊》,板書:張繼。
師:這《楓橋夜泊》到底有什么樣的魅力呢?今天老師帶大家走進《楓橋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讀通詩句,初步感知。
師:請大家翻開書自己讀一讀。(生讀詩)
師:老師有個建議,請大家先看看注釋,理解了詩句的意思,這樣你讀起來一定會更出色。
學生自讀古詩。
師:誰來讀一讀這首詩。
生讀
師:讀得還不錯,要使詩歌讀得有韻味,可以按照“平仄規律”來讀。一二聲稱為平聲,遇到平聲盡量把字的聲音延長。。三四聲稱為仄聲,仄聲讀的時候聲音出來后馬上收,讀得短一點。這樣可以把詩讀得更有韻味。
學生試讀
師:烏啼——,鐘聲—— (生與師一起讀,聲音延長)
師:月落,夜半,城外。 (生跟讀,聲音短促)
師: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
生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有些韻味)
三、欣賞品味,想象悟情。
(一)欣賞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靜、凄涼。
師:聽了同學們的朗讀,老師也想讀一讀,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讓我們一起隨著張繼來到楓橋邊,走進他的內心世界。邊聽邊想,隨著老師的朗讀,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
師范讀。
師:孩子們,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月亮就要落下的時候,一群烏鴉飛過來的景象。
師:她看見了月落,還聽見了什么?(板書:月落)。
生:烏啼。板書:烏啼。
師:還有誰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寒山寺,聽到了鐘聲。師板書:寒山寺、鐘聲。
師:什么樣的鐘聲?
生:清脆、明亮、悅耳……
師:誰接著說——
生:我看到了漁火。板書:漁火
師:怎樣的漁火呢?
生:點點的漁火。一閃一閃的漁火。
生:我看到了霜和客船。
師:霜給你的感覺怎樣?
生:很寒冷。
生:張繼的客船停泊在楓橋邊。
師:你還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江邊的楓葉。楓葉火紅火紅的,一片片落下來。
師:你說得真好!詩人的心里會怎樣?
生:溫暖。
師:也許是溫暖的,也許還會是怎樣的?
生:憂愁的。
師:好,大家從詩中看到的,聽到的,能不能用想象把它們連起來,說一說這首詩的意境?這是一幅怎樣的江南秋夜圖?
生:這是一幅寧靜、美麗的江南秋夜圖。
師:你從哪兒感受到呢?
生:月兒已經落下去了,烏鴉在樹上啼叫,夜半的鐘聲敲響,這個聲音使夜顯得更加寧靜。
師:張繼漂泊在他鄉,這時他心里有點兒(生:思鄉),有點兒(生:憂愁),有一點兒(生:孤獨),有一點兒(生:寂寞)。
師:作者通過這幾個意象——月落、江楓 霜滿天,漁火、客船 、寒山寺,烏啼、鐘聲,向我們描述了一個怎樣的秋夜圖呢?
生:寧靜、幽暗、寒冷、凄涼、遙遠、美麗的江南秋夜圖。
師:帶上這種感受,我們來讀這首詩。
生誦讀詩句。
(二)品味“愁”字,感悟詩人內心的愁緒。
師:讀著讀著,哪些字眼觸動你的心?
生:愁。(板書:愁)
師:此時此刻的你,腦子里會冒出什么問題來問一問張繼?
生:張繼,您為什么愁?
生:愁什么呢?
生:這是怎樣的一種愁呀?
生:已經愁到了怎樣的地步?
師:問得真好呀!孩子們,請你們輕聲讀一讀詩句,想一想問題。
學生輕聲自由讀詩,思考問題。
師:好,誰來回答剛才的問題?你能答哪個問題就說哪個。
生:我三個一起答,烏鴉啼叫,寒風正在把秋霜布滿云天,江邊的楓樹對著江中的漁家燈火,思鄉的憂愁使我難以入眠。
師:這是一種怎樣的愁啊?
生:思鄉之愁。
師:他讀出了鄉愁,真了不起!還有誰讀出了怎樣的愁?
生:孤獨之愁。
師:你從哪里知道?
生: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怎么說?
生:半夜一個人坐在船上,沒有人陪他。
師:還有怎樣的愁啊?
生:寂寞之愁。
師:對,寂寞之愁。在這里,還有一種愁。老師想請同學們聽一聽中國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寫的一篇散文。誰愿意來讀一讀?(背音樂《二泉映月》起)
生: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紙那么長那么大,可就是沒有他的名字。竟單單容不下他的名字“張繼”那兩個字。
江楓如火。這天黃昏,船來到了蘇州。但,這美麗的古城,對張繼而言,也無非是一個觸動愁情的地方。
如果說白天有什么該做的事,對一個讀書人而言,就是讀書吧!夜晚呢?在這樣一個憂傷的夜晚,在異鄉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節,容許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憂傷。江水,可以無限度地收納古往今來一切不順遂之人的淚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張繼,醒著,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敗葉落盡的枯樹,似梁燕飛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興闌珊的樣子。有鳥啼粗嘎嘶啞,是烏鴉。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結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須角的眉梢,他感覺,似乎也森然生涼。
……
——摘自張曉風《不朽的失眠》
師:孩子們,還有一種怎樣的愁啊?
生:落榜之愁。
師:落榜之愁,人生求索不得而愁。剛才通過同學們的讀書、感受,我們知道了漂泊異鄉之愁,思鄉之愁,孤獨寂寞之愁,人生求所不得之愁。
師:月落烏啼,寒霜滿天,楓葉火紅,漁火點點,面對這樣的江南秋夜,詩人含愁難眠。在這萬籟寂寥中,(課件播放鐘聲:“咚——咚——”)從寒山寺傳來了夜半鐘聲,傷痛的心,又被輕輕地碰撞,張繼的心隨著鐘聲飛遠了,會飛到哪兒?
師:你說會飛到哪兒?
生:家鄉。
師:會飛到家鄉!
生:故鄉。
師:對,故鄉。那好,請你想象張繼的心飛回到故鄉,與故鄉的親人,與故鄉的朋友相聚的情景。請拿出筆,筆記本,想一想張繼在家鄉會是一幅怎樣的情景呢?想象寫一段話。
學生寫頭腦中想象的情景。
師:誰來說一說那是怎樣的畫面?
生:在一個寒冷的夜晚,張繼和他的朋友在火爐旁,把酒顏歡,聽著家鄉寺廟傳出熟悉的鐘聲。
生: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張繼和他的朋友在桃花林里,望著粉紅粉紅的桃花,和朋友們吟詩喝酒,高興得流連忘返。(掌聲)
生:在一個秋風送爽的日子,張繼和家人、孩子在桂花林里賞桂花,孩子們在樹下嬉戲,大人們坐在一起看著,談著。花香撲鼻,好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掌聲)
師:真是其樂融融的景象啊!
生: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張繼帶著他的家人到花園里賞花,玩累了,大家坐在一起吟詩作對。
師:剛才同學們描述的是一幅其樂融融的景象,此時此刻,張繼卻獨自乘坐客船漂泊在楓橋邊,他能怎么樣呢?心中能不愁嗎?能不對愁眠嗎?
師:正在這時,(播放鐘聲:“咚——咚——”),鐘聲一聲聲、一下下,敲打著張繼的心坎,詩人靈感頓開,有感而發,提筆寫下“楓橋夜泊”四字,然后一氣呵成這意境深遠的詩句。
(古典音樂《漢宮秋月》起)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詩句。(“對愁——眠——”讀得特別好)
師: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同學們背誦詩句。
學生背誦。
師:把自己的理解帶進去,邊背邊想想象情景。
學生搖頭晃腦地背誦。
師:一千二百年過去了,那金榜上的狀元是誰?哈哈,管他是誰,今天真正被我們記住的是張繼和他的這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請同學們再次背誦這首詩。
學生深情背誦。
師:張繼的這千古一愁,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老師請同學們欣賞幾幅根據《楓橋夜泊》創作的書法作品。聆聽《楓橋夜泊》這首歌曲。
課件播放《楓橋夜泊》歌曲,展示書法作品。
師:邊欣賞邊展開想象,你可以走得很遠。
歌曲: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這三幅作品中,這幅是古代的作品(指右邊),這兩幅是現代作品。同學們欣賞了書法作品,聽了音樂,學了詩,說說你心中的感受。
生:心里很寧靜。
(下課鈴響起)
四、布置作業。
師:老師給同學們出了這樣幾道作業:1、以《楓橋夜泊》為題材創作硬筆書法作品。2、根據詩意創作一幅圖畫。3、詩配畫,制作一張精美的書簽。4、學唱《楓橋夜泊》這首曲子。你們可以從中選兩項完成。
師: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點評:
《楓橋夜泊》是唐朝詩人張繼創作的一首耳熟能詳,童叟皆知,流傳千年而日久彌新的詩篇。全詩敘述詩人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聞、所感,雖句句寫楓橋夜色,但字字含旅人愁思。
鄧老師執教的這節課,設計頗具匠心。整堂課,教師主要采用誦讀體悟,想像悟情,品評賞析等教學方法,還適時借助資料的補充、多媒體的音樂與畫面的渲染,來引領學生讀中想像,思中感悟,悟中升情。40分鐘的課堂,教師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平等對話的平臺,營造了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出教師不“越位”,語言少而精,點撥恰到好處。學生在自主感悟和教師的巧妙點撥、適時引領中反復吟誦、想象補白、情境對話、切己體悟,探詢出詩歌傳達的情趣,從而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個個生動而充滿文化內涵的意象,最終在詩人、學生、詩歌之間搭建起了一座 “對話”的橋梁。
從整節課的教學流程可以看出,教師在引領學生如何通過吟誦淺顯的詩句,展開想像,進入意境,達到披文入境、披文入情,從而觸摸詩句背后所蘊藏的積淀千年的詩人的文化情懷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特別是第三個環節的設計,從“欣賞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靜凄涼”自然過渡到“品味‘愁’字,感悟詩人內心的愁緒”,整個環節圍繞景物,緊緊扣住詩眼“愁”字展開教學。那冷月、孤舟、漁火,何其落寞、凄清、幽渺,聲聲啼鴉,陣陣鐘聲,更突顯了境之靜,人之愁。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意境,從而體會詩人此時的心境?教師在這個環節精心設計,巧妙引導,讓學生放飛想像的翅膀,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幅幅美麗的江南秋夜圖和一個落寞的、孤獨的、思鄉的、不得志的旅人形象,再加上意境的渲染和入情入境的反復誦讀,于是情由景生,景因情顯,讀著讀著,似乎從生命的最深處,有某種東西在一下一下撩撥著詩人與讀者的心弦。
不過可惜的是,淺顯易懂的古詩一節課就教一首容量似乎小了些,如果能在品味“愁”字這個環節中增加一個拓展環節 ,讓學生回顧學過的有關旅人愁思的相關詩句進行對照體會,是不是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人的愁緒并讓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一次整合呢? (楓林 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