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第23課《囚綠記》(精選17篇)
初三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第23課《囚綠記》 篇1
初三上冊第六單元第二十三課《囚綠記》教學設計
濰坊市育華學校 夏瑞英
導入:出示一組圖片,請同學們用一個詞、或一個短語,乃至一句話,描繪出你眼中的綠。綠不僅點綴了我們的生活,也融入了我們的生命。那么現代散文家陸蠡對綠又有怎樣切身的感受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囚綠記》。
明確學習目標:
1、記住主要字詞,積累精彩詞句。
2、通過品讀關鍵語段,感受常春藤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情感,從而感悟人生哲理。
檢查預習:
1、作者( ),原名( ),浙江天臺人,現代( )家、( )家。
2、字詞注音:
瞥( )見 涸轍( )( ) 婆娑( )( )
猗( )郁 揠( )苗助長 蔥蘢( )( )
蕈( )菌
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
1、給段落標上序號。
2、用一句話概括標題中“囚綠”的具體含義。
3、“囚綠”只是內容的一部分,除此以外還有哪些內容呢?試仿照“__綠――__綠――囚綠――__綠――__綠”的結構,將其它的內容概括出來。
精讀品析:(運用圈點批注法閱讀)
請同學們逐段找出文中描寫常春藤美的詞句,讀一讀,品一品。
示例:描寫美的語句
如:看它怎樣伸開柔軟的卷須,攀住一根緣引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
品析:通過“伸開”、“攀住”這兩個動作,表現了常春藤的生長和蓬勃的生命力。“看”、“怎樣”等詞表現了我對常春藤的觀察是多么的細致入微啊!從而體現了我對常春藤的無比喜愛之情。
讀一讀。
請同學們找出描寫常春藤不美的句子,讀一讀,品一品。
被囚后,常春藤變得
作者“囚”它的本意是什么?是要它變得不美嗎?
從常春藤身上,你得到怎樣的人生啟示?
課后練筆: 描寫一種植物,抓住它的特征,并能寄情于物。
初三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第23課《囚綠記》 篇2
《囚綠記》練習
閱讀《囚綠記》中的文字,完成1——3題。
①忽然有一種自私的念頭觸動了我。我從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的屋子里來,教它伸長到我的書案上,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綺麗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②綠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并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我好像發現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種的喜悅。從前我有個時候,住在鄉間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鋪的泥土,未除凈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綠的一芽苗,草菌在地角上生長,我不忍加以剪除。后來一個友人一邊說一邊笑,替我拔去這些野草,我心里還引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③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幽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壟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植物是多固執啊!它不了解我對它的愛撫,我對它的善意。我為了這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因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系住它,仍舊讓柔弱的枝葉垂在我的案前。
④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漸漸不能原諒我自己的過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鎖到暗黑的室內;我漸漸為這病損的枝葉可憐,雖則我惱怒它的固執,無親熱,我仍舊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長了。
1、①段中作者用了個比喻句來表達自己“自私的念頭”,你認為是哪一句?
2、③段中作者為什么說常春藤“固執”?這表現了常春藤什么精神品質?
3、④段中作者一方面說自己“不能原諒自己的過失”,另一方面卻又稱“魔念在我心中生長”,這是怎樣的一種矛盾的心情?請你寫出來。
參考答案:
1、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2、固執指“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壟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或者說“向著陽光”。對光明的向往,執著的追求,不屈不撓的精神。(后一問不一定要回答這么詳細,點到即可。)
3、“不能原諒自己的過失”是因為作者為了更好的親近綠,引綠入室,但卻傷了綠。作者在綠藤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覺得自己隱隱然做錯了。但另一方面作者卻仍然執著一念存著“魔念”,囚禁著綠,作者對綠藤對光明自由的追求沒有能夠有真正的理解。(能夠明確的說出作者內心的矛盾意思對即可。)
初三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第23課《囚綠記》 篇3
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進而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主旨。
1、針對本文借物抒情的寫作特點,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真摯熱烈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中綠的象征意義,喚起學生對綠的意義的品評。
3、從被囚的綠的博愛與恩澤,激發起學生愛綠的浪花。
態度情感價值觀:聯系時代背景,了解作者對生命的愛,對光明、自由的向往,對堅貞不屈的抗敵情緒的歌頌。
二、教學方法與課時安排
1、以引領式的自讀為主,間以提問、質疑等教學方法。
2、安排一教時。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從囚綠到釋綠乃至愛綠、護綠情感的培育和激發。
教學難點:對囚綠深層含義,即象征意義的理解和品味。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巴金回憶一位作家時說,他有優美的性格和黃金的心,同他談話,仿佛聽完一曲貝多芬的交響樂,因為,我是和一個崇高的靈魂接觸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囚綠記》的作者,一位很有才華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譯家陸蠡。陸蠡是一位真誠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歲,堅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現在,讓我們一起研讀陸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綠記》,去接觸他那崇高的靈魂。
二、研讀課文
1.本文題為囚綠記,意思是記述囚綠的經過。
① 哪幾段寫囚綠的?囚綠之前,之后寫了什么?
請快速閱讀課文,圈劃關鍵句(即那些寫行動的句子)這樣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綠那樣用兩個字概括更好。
② 哪一段,哪幾段寫得特能打動你,使你動情的,做一下記號,待會兒我們要好好朗讀和品味。
③質疑。有疑惑的地方打個問號。
學生自讀、圈劃。
2.全班交流: 文章自始至終緊扣一個綠字,擇綠、近綠、囚綠、釋綠,這過程與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聯系呢?
每一個意念與行動都體現著作者對綠的愛,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誠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蒼綠,一年后還在懷念并盼望再見。曲折有致地表現了愛綠色生命的生活經歷和心靈歷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愛綠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進。
3.剛才你在快速閱讀時,哪一段或哪幾段最打動你?我們來讀一下,好好品味。 個別讀(說明理由)、散讀、全讀。
4.我們在朗讀時,都被作者對綠的摯愛感動了,作者為什么對綠--一株常春藤這么愛呢?請同學們再默讀課文,思考兩個問題,圈劃有關詞、短語、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筆下的綠有怎樣的特點呢?
②面對摯愛的綠,作者有怎樣的體驗與理性思考呢?(提示:應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烽煙四逼。)
學生自讀、思考、圈劃、批注。
小組交流。
全班交流,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確概括綠特點的詞語,形成板書。
蓬勃
綠 向陽 固執
從作者的體驗思考中,我們感悟了作者為什么那么愛綠,那就是:
因為綠蓬勃向上,充滿生機;因為綠永遠向著陽光,固執,堅持已見;因為綠使處于孤獨、寂寞、苦悶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勵,所以,他深深地愛綠--一株常春藤。
這就是本文的主旨嗎? 不!還有更深一層的思想,綠有它的象征意義。
5.什么是象征?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說說綠的象征意義。(提示:由綠的特點,作者的體驗思考聯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確,形成板書
象 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
6.小結:作者以一株常春藤為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生命之歌。綠色是自然給予人類的審美心理需求,它給人以和平安寧的象征,給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詩詞中就有不少寫綠的名句,能背幾句嗎?(學生背誦,談自己的理解。)綠樹村邊合,青山鍋外斜。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最愛東湖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這些詩句中寫到綠,體現了詩人獨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傳頌。綠在視覺上給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悅,安寧。這就是一般人都喜歡綠,愛綠的原因。而我們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時刻,不僅寫愛綠,更賦予綠以時代需要的象征意義--(齊讀板書。)我們從中窺見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喚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靈魂。他確實有一顆--黃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國的年代,《囚綠記》確有照亮民族心靈的作用。
文章貴在立意,立意貴在真實、深刻,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囚綠記》就是這樣一篇真實、深刻,有鮮明時代氣息的優秀散文,值得我們寫作時學習、借鑒。
7.我們從品味關鍵句入手,讀懂了這篇優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黃金的心。由此可見,我們要快速讀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從品味凝聚作者感情體驗,理情思考的語句,從含有言外之意的語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類文章,應從物的特點思考,展開聯想,聯系相似點,明確象征意義。
當我們自己寫作時,應在文章的顯要處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寫上凝聚自己感情體驗與理性思考的語句,使文章脈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8.布置作業:A、B選做
A課文《囚綠記》在表現手法上有許多可供我們鑒賞學習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結構清晰,簡繁得當,各盡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
④文字表達細膩、質樸等。
同學們從表現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寫一段200字左右的鑒賞文字。
B續寫一段話,鍛煉寫作能力 :作者離開北平之時: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向它致誠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蒼綠。請你結合文意,接著這句話用形象的語言描繪一下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見陽光的情態。
初三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第23課《囚綠記》 篇4
一、說教材
《囚綠記》是我國現代作家、翻譯家陸蠡在抗日戰爭爆發后寫成的一篇詠物抒情的散文。課文講述了作者與常春藤綠枝條的一段“交往”的經歷,描繪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也寫出了作者的生存狀況和真摯心愿,含蓄地揭示了華北地區人民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命運,象征著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囚綠記》以其寫景狀物新穎獨特、含蓄蘊藉,寫出了景物的靈性而別于其它一般散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散文的要求上由“欣賞”提升到“鑒賞”的層次,所以,教師應指導學生對其進行鑒賞評價,充分發揮文本的示范作用,實現新課標所規定的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下的教學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在課堂上對教材的處理可以做大膽的突破,不必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標題和文中的幾個重點語句引導學生通過揣摩討論鑒賞,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側重對學習方法的指導,力求利用四十五鐘時間讓學生掌握借助關鍵語句鑒賞散文的閱讀方法。針對以上原則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情感目標:引導學生從品讀文章語言當中解讀作者抒發對光明與自由的向往之情。由此,促使學生關愛弱小生命,同情弱勢群體,學會逆境中追求光明、向往自由的精神境界,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知識能力目標:指導學生學習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借助關鍵句子理解課文的方法。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本文重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掌握鑒賞分析重要語句這一傳統而又有效的閱讀方法。基于對學情的考慮,學生在尋找關鍵句子圈點評價時往往抓不住要點,在批注當中往往只有表面的認識,不能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思考與聯想,在語言表達方面許多同學可能會欠準確完整,因此,如何提高圈點批注的質量,把圈點批注落到實處,就成了本課的難點。
四、說學法:
指導學生在課前預習和課堂配樂朗讀的基礎上找出文中表達作者思想情感發展變化的關鍵句子圈點批注,討論鑒賞,學習從文章標題和重點語句入手鑒賞寫景狀物的散文。針對散文學習已經有過幾個單元,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說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
依據對話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老師先用示范引導學生圈點批注和探究問題,然后學生課堂訓練并互動交流,老師分析小結后再讓學生展示、交流成果。每個學生在情感、經驗、閱歷、知識等方面都可能存在著差異性,而閱讀教學又是學生、老師、教材編者和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圈點批注和問題探究的方法最能體現對話教學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能夠有效地解決學生在閱讀方法上的難題。這種方法的選擇,尊重了學生的個體閱讀,尊重了學生交流發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老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又是一個指導者。
六、說教學程序
(一)課堂導入:回顧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特別是《荷塘月色》情感變化的過程,引出《囚綠記》,明確本節課的主要學習目標——學習由題入文和借助關鍵句子圈點批注的閱讀方法。
(二)品析文章標題:分析《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的標題,體會其對理解全文的作用,再讓學生探討本文為什么要以“囚綠記”為題目。讓學生明白題目是一篇文章的靈魂,由題入文是很有用的閱讀方法。之后指出要想對題目理解得深刻,還是要回到文章中,結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綜合分析而過渡到下一環節。
(三)學習圈點批注的閱讀方法:老師先對學生提出閱讀要求:《囚綠記》一文重點描寫的情節是“囚綠”,要把握作者囚綠的原因,應注意文中哪些語言信息?請你找出來并做批注。然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批注,必要時小組討論,完成后在全班交流圈點與批注情況,老師引導小結,告訴學生在賞析文章時要抓住重點問題,然后圍繞這一問題圈點批注,這其實就是對信息篩選整合,最終解決問題。并指出圈點時要注意語句之間的關聯,批注時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還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條理性。之后再引導學生把課文中優美的寫景句,揭示背景與主旨的語句和自己最喜歡的語句挑出來批注。
互相交流后老師歸納小結:圈點批注時要抓住重點語句,這些重點語句對我們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作者的情感態度,把握文章的藝術特點都很有幫助。這樣的語句有的是文眼,有的是主旨句,有的可以與讀者產生情感共鳴等。整個過程先由學生練習、活動,然后老師發現問題,指導總結,再由學生練習、交流,老師指導、評價、總結以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和老師的指導作用。
需要一起品味鑒賞的句子有:
1第五小節: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2第五小節:我了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于它了解我的語言一樣。
3第八小節: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籠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漪郁的年華。
4第十小節:可是我每天在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是朝著窗外。
5第11小節:她漸漸失去了清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廋,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6第13小節:臨行前我珍重的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求人。
通過以上分析鑒賞得出文章的線索和行文脈絡。
線索是:以對“綠”的情感變化為線索。
行文脈絡是:賞綠—囚綠—放綠—思綠
(四)學生總結本文作者要闡述的主旨,體會本文的寫作特點和一般詠物抒情散文的異同。
(五)課堂總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如何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如標題和重點語句來理解文章的方法,還學習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圈點批注的閱讀方法,這些方法可以用在各種體裁的文章閱讀中。同時,我們從作者描寫的“常春藤”“油菜花”這些微小的生命體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氣息,感悟到了心靈凈化、品質提升的可貴。植物會在逆境中追求光明,人更應該勇敢的去追求自己所向往的自由和幸福。
(六)布置作業:本文用擬人的手法寫景狀物,賦予景物性格與氣質,取得了較好的藝術效果。試借鑒本文的寫法,調動你的情感和想象,描寫一種景物,力求寫出該景物的精、氣、神。字數不限。
初三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第23課《囚綠記》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地位:《囚綠記》是我國現代作家、翻譯家陸蠡在抗日戰爭爆發后寫成的一篇詠物抒情的散文。課文講述了作者與常春藤綠枝條的一段“交往”的經歷,描繪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也寫出了作者的生存狀況和真摯心愿,頌揚忠貞不屈的氣節,抒發了對黑暗的憎惡,對光明與自由的向往之情。由于它的寫景狀物很有特點,表達情意含蓄蘊藉,很適合中學生朗讀、賞析。人教版則將它放在高一必修Ⅱ,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組成“閱讀鑒賞”的第一單元。
作用:本篇課文主要讓學生學會抓住景物特點,運用象征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讓學生明確作者在抒寫對綠的熱愛之情中,表達對生命的愛,永向光明,頑強抗爭的精神的歌頌。
二、說學生
高一的學生基本能把握課文的內容。從初中到高一他們接觸了不少美文,多數對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對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有所感悟。但他們有很多人沒有很好的閱讀習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滲透圈點批注的閱讀方法。農村中學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較弱,也沒有閱讀方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用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去表達。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充分地去相信學生。還要收放得當。同時培養學生通過優美的語言獲得作者思想感情的體會和對課文美的感知,再結合寫作要求力圖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三、說教法
本課試圖用多媒體手段來增加我的課程容量以及課堂的美感。在指導誦讀中加以音樂的伴奏,陶冶情操,加強對文本的理解。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鼓勵學生個性化的多元解讀,充分肯定其發現與感悟,使學生既有學習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議。圈點批注、討論、點撥,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對文本的解讀。
四、說學法
“授人以魚,僅享用一時,而授人以漁,將受用一生”。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為此我設計如下學習方法:朗讀——討論——欣賞——仿作。依據對話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老師先用示范引導學生圈點批注和探究問題,然后學生課堂互動交流。抓緊文本,反復誦讀,圈點批注和問題探究,這樣才能夠有效地解決學生在閱讀方法上的難題。這種方法的選擇,尊重了學生的個體閱讀,尊重了學生交流發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
五、教學過程與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情景導入
(二)、 釋題
(三)、初步感知
(四)、合作探究: 1、自由發言 。2、共同研討
(五)、主題歸納
(六)、拓展引申
(七)、作業布置:
合作探究這個環節的設計思路:
1、自由發言:
讀一讀你最喜歡的語段或語句,并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重點把握:記敘、議論、抒情、描寫相結合的手法以及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2、共同研討 :(重點把握象征、以小見大的手法以及對主題的解讀)
主題思想方面的設計思路:
1、不任意發揮,不一定要想到民族氣節、愛國情懷等,要做個性化解讀。
2、 主題:作者通過寫在孤旅生涯中“囚綠”的故事,通過贊美窗前一株永向光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頌揚忠貞不屈的氣節,抒發了對黑暗的憎惡,對光明與自由的向往之情。
對拓展引申環節的設計思路:
1、設計問題:本文給你什么樣的深刻的啟示?
2、設計思路:這個問題設置是為了引導學生對本課內容進行一個課堂總結,引導學生從寫作手法與人生啟示方面進行思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是對主題的進一步個性化拓展,引導學生思考人生問題,突顯作品的現實意義。
六、作業設計:試著借鑒本文的寫法,調動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種景物,力求寫出景物的特征。
設計思路: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同時與本單元的作文訓練專題“寫景要抓住景物特征”相扣緊。
七、對板書設計的思路:
突顯本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在板書的設計形狀上我下了一番工夫,把板書設計成一棵常春藤的樣子,與本課寫作對象暗合。給學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的美感。
以上就是我上《囚綠記》的思路。謝謝大家!
初三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第23課《囚綠記》 篇6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體味作者對“綠”的情感變化,學習反復、比喻等修辭方法的運用。
2、過程與方法:反復誦讀法學習本文主題,圈點批注法品味語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對光明、自由的向往,學習綠色所象征的高貴品質。
教學過程:
綠,是生命的舞蹈者,是大自然的天使,是瀕臨絕境的希望。它是多么使人迷醉,讓人向往!中國現代散文家陸蠡,他對“綠”情有獨鐘,癡心的想把“綠”囚禁起來,這節課我們就來欣賞他的優美散文《囚綠記》,感受作者的囚綠情結。
二、作者介紹:學習新課內容之前,我們先簡單了解下作者情況
陸蠡(1908~1942),浙江天臺人,他1933年開始散文創作,前后共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海星》《竹刀》和《囚綠記》。1942年4月被捕。在監獄里,面對刑審,他大義凜然,堅貞不屈,不久即慘遭殺害,年僅34歲。陸蠡的人生和創作生涯均極短暫,作品也不豐盛,但他卓異的人格和獨特的文格都將魅力長存。
三、檢查預習情況:接下來我們看一下同學們的預習情況
給《囚綠記》的生字注音
嵌(qiàn)瞥見(piē)了(liǎo)截爽直涸轍(hé zhé)移徙(xǐ)揠苗助長(yà)婆娑(suō)猗(yī)郁蕈菌(xùnjùn)
四、研讀課文
從字詞的掌握情況看,同學們預習的情況還是不錯的。下面我們來研讀課文。
當老師第一次看到這個題目時,腦海里馬上產生一個疑問。我們在第一模塊學過“優美的漢字”,知道“囚”是會意字,本意是把一人關起來,它使用的對象一般是人,但作者在這卻給文章起名為《囚綠記》是不是有些欠妥,動賓搭配不當?還有疑問就是:他為什么囚綠?當同學們第一次看到這個題目時有什么想法?(找同學們回答)
這節課,我們就用反復誦讀法來學習這篇文章,解答同學們心中的各種疑惑。
一讀:快速瀏覽課文,通過解決大屏幕上的三個問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感情基調
1、文章題目是“囚綠”,那文章哪幾自然段是寫囚綠呢?
2、作者在囚綠之前、之后又各分別寫了什么內容?請用類似“囚綠”這樣動賓結構的二字詞語概括文章其他部分內容,理清全篇思路。
3、通過瀏覽課文,同學們體會到文章表達了作者對綠懷有怎樣的情感?(感情基調)
(1——4段):“遇綠”;
(5——7段):“賞綠”;
(8——12段):“囚綠”;對綠的喜愛之情。
(13自然段):“放綠”;
(14自然段):“念綠”。
二讀,找出“綠”的特點,體味作者對綠的感情變化
請同學們帶著感情大聲朗讀課文,通過回答下面問題體味文章感情變化。
1、綠有什么特點使作者對它如此喜歡?
生命、希望
美、青春
綠色、愛、幸福
渴望光明自由
倔強固執、堅貞不屈
永不屈服
2、這種喜愛之情,文章通篇如湖水般平靜還是有層次的變化?有什么樣的變化?文章每一部分是如何體現這種情感變化的?喜愛之情逐層加深,不斷變化的。
第一部分,因綠而毫無猶豫地選擇了一個矮小潮濕的房間。
第二部分,從作者“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天天望著窗口常綠藤的生長……·(細節描寫)作者像對自己孩子一樣時刻關注常春藤每一個細微變化看出作者對綠的喜愛。
第三部分,作者對綠已經愛的著魔,于是產生自私的念頭,想把它獨自占有,于是因愛而囚綠。
第四部分,放綠并向它致誠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蒼綠,體現喜愛之情。
第五部分,一年后仍對其念念不忘體現喜愛之情。
教師小結:同學們找的非常好,文章感情把握很到位,我們把同學們的發言梳理下做個小結:
文章表現的對常綠藤的喜愛之情,自始至終緊扣一個“綠”字,遇綠、賞綠、囚綠、放綠、念綠,作者每一個意念與行動都體現著對綠的愛。文章最后,一年后還在懷念并“期盼再見”曲折有致地表現了我與綠色生命的生活經歷和心理經歷。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步步地把喜愛綠色生命的浪潮向前推進。
還有一個細節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沒有?那就是作者對這綠常春藤的稱呼的變化:綠影——綠色——綠友。這稱呼的變化也充分體現出作者對綠的感情在不斷加深。到“綠友”,作者已經把這常春藤枝條賦予靈性,把它人格化,當做自己的摯友,可見作者對它的愛之深。這也回答了我們剛上課時的疑問——為什么題目叫《囚綠記》。看來課文題目不但沒有問題,而且很有新意——起的很別致,吸引讀者閱讀下文。這種寫法值得大家寫作文時借鑒。
初三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第23課《囚綠記》 篇7
第一部分:
1.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2分)
急不暇擇( ) 移徙( ) 淅瀝( ) 蔥蘢( )
2.依據課文內容填空。(2分)
⑴綠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舊 ,依舊 ,依舊 并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
⑵它漸漸失去了 的顏色,變成 ,變成 ;枝條變成 ,變成 ,好像病了的孩子。
3.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用得不正確的一句是( )(2分)
a、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年華。
b、我漸漸為這病損的枝葉可憐。
c、我不得不變更的計劃……我每日須得留心開車的消息。
d、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4.對本文主題的理解,有以下幾種不同的看法,哪一種較不適宜?如果你都不同意,請在d的后面寫出你的理解。(3分)
a、以常春藤來象征作家以至整個中華民族的不畏強暴、追求光明的形象,從而表達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執著的愛國主義情懷。
b、因為愛一樣東西至于極點,便想把它牢牢占據,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這是人類的共性,可愛而愚蠢。對于那些有生命的東西來說,讓它生活在最合適的環境,即是一種真愛、最愛,這也許就是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吧。
c、像贊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頌揚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抒發自己忠于祖國的情懷;并借“有一天”重見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淪亡的祖國河山早日獲得解放。
d、
5.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辭方法:(3分)
⑴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 )
⑵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著雨水。( )
⑶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 )
6.填在空缺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2004年包頭試題)(2分)
置身于一方有書的天地,觸目那些或發黃或簇新的書籍,它睿智的靈光會將我們的眼睛映照得 。打開書,走進 的思想叢林,我們便會頓覺異香彌漫, ,總能在油墨的芬芳中感悟些什么。當我們與書中那 的人和事交融在一起的時候,我們便會發覺生命曾經隱忍的種種深義。
a.炯然有神 五彩繽紛 陶然自得 形色各異
b.炯然有神 五彩繽紛 沁人肺腑 形色各異
c.目光炯炯 五光十色 陶然自得 形色各異
d.目光炯炯 五光十色 陶然自得 形形色色
7.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2004年包頭試題)(2分)
a.我校深化教學改革,改善師資隊伍,優化教學條件,強化管理體系,形成了正確的教學思想和辦學特色。
b.專家們呼吁,每個人都要坦率地面對心理問題,像追求軀體健康一樣去追求心理健康。
c.研究證實:孩子挑食偏食只與后天養成的習慣有關,而并非先天遺傳所致。
d.在水果中除了堅果的鈣、鐵、磷含量比蔬菜高外,一般都低于蔬菜含量。
第二部分:
(一)
窗是朝東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點鐘左右太陽便照進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線射個滿室,直到十一點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熱。這公寓里還有幾間空房子,我原有選擇的自由的,但我終于選定了這朝東房間,我懷著喜悅而滿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個小小理由。
這房間*南的墻壁上,有一個小圓窗,直徑一尺左右。窗是圓的,卻嵌著一塊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個孔隙,手可以隨意伸進伸出。圓窗外面長著常春藤。當太陽照過它繁密的枝葉,透到我房里來的時候,便有一片綠影。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才選定這房間的。當公寓里的伙計替我提了隨身小提箱,領我到這房間來的時候,我瞥貝飴逃埃芯醯揭恢窒蒼茫愫斂揮桃傻鼐齠訟呂矗庋牧私廝筆構⒗锘錛貧季媼恕?br> 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歡喜看水白,我歡喜看草綠。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我急不暇擇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綠也視同至寶。當我在這小房中安頓下來,我移徙小臺子到圓窗下,讓我的面朝墻壁和小窗。門雖是常開著,可沒人來打擾我,因為在這古城中我是孤獨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狐獨。我忘記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了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語言一樣。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過了一個月,兩個月,我留戀于這片綠色。我開始了解渡趣沙漠者望見綠洲的歡喜,我開始了解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飄來花草的莖葉的歡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
8.作者在第三段中極力描寫房間的環境,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3分)
9.房間是簡陋的,“我原有選擇的余地”,為什么還要選擇這個房間?(3分)
10.閱讀第五段,簡要談談作者是如何描寫自己對“綠”的喜愛的?(3分)
11.“在這古城中我是孤獨而陌生的。但我并不感到孤獨,我忘記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作者為什么會這樣說?(3分)
12.說說你對下面句子的理解。(4分)
⑴我好像發現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的喜悅。
⑵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我懷念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
(二)
遍地黃金(2004佛山試題)
①人蜷縮在濕漉漉的雨季,整個兒像一顆受潮的糖,沮喪而又無奈。
②前日忽然放晴,心,也就跟著晴了。從南窗望去,那邊樓縫的坡地上一如往年,綻出一抹黃色。還剛剛驚蟄呢,油菜花這么快就開了?中午兒子放學回家,進門就說,路邊的菜花約好了似的,一夜工夫全黃了!下午乘車去市郊,果見滿畈滿坡一片片明艷的黃,一種生命的喜悅油然灌注全身。
③幾乎已成條件反射,人一見到油菜花,憂郁的心境就豁亮了。油菜花,我從小年年見,但著意關注它,是在病重以后。四年前腿骨發生病變,每周需去武漢兩次,接受希望渺茫的康復治療。也是雨季,天色像心境一樣陰晦,人默坐車上,打不起丁點精神,對人生已失去信心,甚至對生命也沒有更多的留戀。就是這個時候,對車窗外成片成片的油菜花,我有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時候的感覺,那種蓬蓬勃勃的美,使我的心情變得輕松許多。它那濃郁的生氣無形中感染了我,喚醒了我生命中沉睡的信念,生活是美的,生命是可留戀的呀!從此,每年油菜花開時節,雖是行走艱難,也要拄著拐杖到郊外看看,我才不怕得什么花粉癥呢。
④要論好看,任何一種單朵的花都會比單朵的油菜花好看得多,單朵的油菜花細小單調而不起眼,它之所以讓我有了生命的感動,是因為這些花是以集團軍的面貌出現的,顯現出一種浩浩蕩蕩的生機,一種攻城略地的氣勢,一種汪洋恣肆的活力。油菜花才真正是太陽之光,是光和熱的象征。
⑤多少個響晴天,我戀戀地望著窗外,對妻子說,陪我去看看那些油菜花吧。去了,在地頭一站就是好半天。所有的油菜花,不論高的矮的,壯的瘦的,一例頑強地展示著自己那一份生命的本色。它們的黃,既不是初春的柳芽那種嫩黃,也不是菊花、葵花的那種老黃,那是一種青春的黃,黃得明凈,黃得酣暢,黃得秀樸,黃得平凈如水,黃得恬柔如笑。我偷偷給它取了個名字:女兒黃!燦爛的黃花下面,是綠得發暗的稈和葉,青蔥的生命高擎著純情的黃,托展著一個欣欣向榮的季節的美麗扉頁。黃花滿眼,清芳撲鼻,看花人沉醉了,恍覺自己也變成了一株充滿青春活力的植物。
⑥油菜花似乎不怕雨打風吹,它前謝后繼地開著,整體花期比一般的花都長些。菜花開了,再陰晦的日子也不難耐了,那爽心的亮色風雨收不去,望一眼,心田就會灑滿陽光,它們其實就是活的香的陽光!更多的時候,我于戶內凝望菜花,在病榻上斜*著,看書倦了,總喜歡透過窗子看對面樓縫里的那片油菜花,那差不多成了一種生命的需要。油菜花謝了,沒有畫家會為我在窗外畫一片女兒黃,但我不會再陰郁,花事一過,就是青陽朗朗的夏季了,陽光里流淌著無盡的菜花黃。我本質上仍是個農夫,春天于我,是希望的季節,更是收獲的季節,我收獲遍地黃金,那是一年乃至一生受用不盡的黃金!
(選自2004年3月長江文藝出版社《中國精短美文100篇》,有刪改)
13、油菜花“生命的本色”是什么?(2分)
14、第④⑤段中從哪些方面描寫了油菜花?請概括回答。(2分)
15、第⑤段寫油菜花的黃,為什么還要寫柳芽的黃、菊花的黃、葵花的黃?(2分)
16、概括說明油菜花對“我”生命態度產生的重要影響。(2分)
17、文章主要內容是寫油菜花,卻以“遍地黃金”為題,說說你的理解。(2分)
(三)
綠
又是綠色稠密的季節,我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沉浸在綠色遐思之中。
我愛綠色,我愛這有著無限生命力,充溢著旺盛的青春氣息滴翠的色彩。這四季的綠就像人的一生。
春天的綠( ),夏天的綠( ),秋天的綠( ),冬天的綠( )。
我喜歡獨步于夏天的綠陰中,任憑清風輕吻我的秀發似乎吹動綠楊。欣賞柳枝搖曳的飄動。綠色草地,兩只白蝴蝶飛旋著,帶給我神思飄渺的遐想。
我喜歡金風送爽的秋天,綠葉凋零,萬般地依依不舍,打著旋,悠悠地,緩緩地,逐漸蕭疏,秋林顯示了它們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點綴的灑脫與不在意俗世繁華的孤傲。它飽經了春之蓬勃與夏之繁盛,是眷戀眨眼即逝的生命么?不,每每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也要不遺余力的描繪。金秋豐收的喜悅,裝點大自然迷人的畫卷,這最后瞬間的綠,仍是美麗的。
然而,我也愛冬天的松樹,無數細小的針狀綠葉在北風呼嘯中奏響著雷般松濤。白雪飄落親吻在松樹上,一種心靈的純潔之情油然而生。每每此時我會披一件綠的披風和松樹媲美。爭寵著雪的愛撫,好愜意,好灑脫。
我最愛的還是初春的綠。她似少女的初戀,如一抹柔情般稚嫩。霏霏細雨的清晨,那如云如煙的綠,似一位披著柔紗的仙子,飄飄地,柔柔地,似一杯濃濃的醇酒,一封愛情的信箋,一張溫柔含著淚水的少女面孔,給人間帶來了多少溫馨。
我喜歡綠,綠的可*,綠的謙虛,綠的寬容,綠的博大和永恒。
18.文中括號內應填的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純真 凝重 活潑 深沉
b、深沉 活潑 凝重 純真
c、活潑 純真 深沉 凝重
d、純真 活潑 凝重 深沉
19.解釋下列詞語中的加點字。(2分)
⑴遐想:
⑵不遺余力:
20.指出下列各句運用的修辭手法。(2分)
⑴是眷戀眨眼即逝的生命么?不。( )
⑵春雷般的松濤。( )
⑶白雪飄落親吻在松樹上。( )
⑷爭寵著雪的愛撫。( )
21.縱觀全文,本文采用的結構方式是( )(2分)
a、總——分 b、分——總
c、總——分——總 d、并列式
22.本文寫了四季的綠,其中略寫的是( )(2分)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3.這篇文章的寫作順序是( )(2分)
a、季節變化 b、空間轉換 c、感情變化 d、景物轉換
24.作者在文章主體部分,為何最后寫初春的綠?(2分)
25.綠的含義有哪些,請用文中詞語回答。(不超過10個字)(2分)
26.請用簡明的語句概括本文的中心。(2分)
第三部分:片斷寫作練習(40分)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大自然的景色是豐富多彩的。風霜雨雪,自然景觀,又極易讓人引發感慨,請以此為內容寫一個片斷,或狀物,或繪景,題目自擬,300字左右。
初三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第23課《囚綠記》 篇8
學習目標:
1、把握文章抒情線索。
2、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重點、難點)
3、樹立積極的生命價值觀。(重點)
課前準備:
1、學生認真預習課文。
2、學生合作搜集藝術家勇于面對苦難的例子。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導入:
要求學生用成語說出看后的感受。
如心曠神怡、賞心悅目、生機勃勃、朝氣蓬勃、
綠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僅是蕓蕓眾生喜歡的顏色,也是文人墨客歌詠的顏色。這樣充滿生命力的綠色,我們“求”之不得,可有人卻偏偏要“囚”住它。要想理清其中緣由,請讓我們一起走進陸蠡的《囚綠記》
二、研讀課文
第一塊:與陸蠡相識
學生根據自己搜集的資料談作家作品。
巴金回憶一位作家時說,他有“優美的性格和黃金的心”,同他談話,“仿佛聽完一曲貝多芬的交響樂,因為,我是和一個崇高的靈魂接觸了”。
陸蠡是一位真誠勇敢的作家,也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現在讓我們一起研讀陸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綠記》,去接觸他那崇高的靈魂。
第二塊:走近那抹綠
1、綠是什么?“我”為什么如此熱愛這抹綠?
(圓窗外面長著常春藤。當太陽照過它繁密的枝葉,透到我房里來的時候,便有一片綠影。)
(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
我忘記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
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
2、為什么要“囚”綠?
(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3、我“囚”住了那抹綠嗎?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
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
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得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第三塊:評論那抹綠
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對作者“囚綠”的行為,對這位被囚的“綠囚”你是如何理解的?
前后四個人討論后回答。
本文是作者在抗日戰爭爆發一年后寫的,作者回顧了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將窗關的常春藤囚禁起來的事。
(因為綠蓬勃向上,充滿生機;因為綠永遠向著陽光,固執,堅持已見;因為綠使處于孤獨、寂寞、苦悶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勵,所以,他深深地愛綠——一株常春藤。因而將它囚。
作者那份對綠的渴望,表現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的向往。常春藤的不屈不撓;顯示了生命不可侵犯。)
全班交流中明確,形成板書
蓬勃 生命、希望
綠 向陽 象征 向往光明、自由
固執 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
小結:作者借一株常春藤,抒發了對光明與自由的向往之情。作者以一株常春藤為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生命之歌。綠色是自然給予人類的審美心理需求,它給人以和平安寧的象征,給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詩詞中就有不少寫“綠”的名句,能背幾句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新泥。 白居易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楊萬里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居易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賀知章
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杜甫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白居易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杜牧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這些詩句中寫到綠,體現了詩人獨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傳頌。綠在視覺上給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悅,安寧。這就是一般人都喜歡綠,愛綠的原因。而我們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時刻,不僅寫愛綠,更賦予綠以時代需要的象征意義——(齊讀板書。)我們從中窺見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喚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靈魂”。他確實有一顆——“黃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國的年代,《囚綠記》確實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民族的心靈。
第四塊:拓展“那抹綠”
其實我們每個人就是一抹綠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難和痛苦囚住。遺憾的是,有的沒有能夠永遠向著陽光生長,枯萎了!就以一些作家藝術家為例吧……
你能舉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難“囚住”了但“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常春藤”嗎?
自由發言。應該知道的正面的有司馬遷、張海迪、史鐵生、海倫•凱勒、保爾•柯察金、蘇軾、李白等。反面的有海子、梵高、海明威、川端康成等
總結語:藝術家的心靈和靈魂大都是純凈、復雜、深邃又有很多有痛苦的,有一些人自殺了,原因雖然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對自己對人類對這個世界感到絕望。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有一顆追求真善美之心,擁抱善良和純真,善待生命,珍視生命,善待他人和世界,像司馬遷、張海迪、史鐵生、海倫•凱勒、保爾•柯察金一樣,在人生的風風雨雨里,讓生命之樹永遠向著陽光生長!
結束語(生齊讀):當我們的生命之綠被囚住時,我們不能失去生機,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遠向著陽光生長!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麗和輝煌!
第五塊:抒寫“那抹綠”
請同學們從表現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寫一段200字左右的鑒賞文字。
初三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第23課《囚綠記》 篇9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知道這種盆景植物的名稱嗎?(常春藤)這是老師喜歡的一種植物,老師喜歡它的原因
有兩點,我先說第一個原因,那就是它的顏色——綠色。綠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僅是蕓蕓眾生喜愛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詠之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位喜愛綠色的現代散文家陸蠡寫的一篇散文《囚綠記》。
2、指明一學生上黑板寫上課題和作者名字。教師給作者名正音。
3、簡介作者有關情況。(學生圈劃、朗讀課文后面注釋中的有關內容)
二、釋題:“囚綠”就是把綠色囚禁起來。
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呢?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高聲朗讀、輕聲朗讀、一個人讀,找個伴兒一起讀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讀課文。
教師明確要求:標注段落,圈劃疑難字詞。或結合課后注釋,或同學相互討論,合作解決,實在不能解決的,也可當場求助老師。
三、教師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線索。
1、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因為他愛綠)
2、他把綠“囚”牢了嗎?(他后來把綠釋放了)
3、離開了綠,他對綠的感情又是怎樣的呢?(他對綠充滿了思念)
教師歸納板書:戀綠 囚綠 釋綠 思綠
四、研讀“戀綠”的部分(第1—7小節)。
1、學生速讀課文。指明學生找出表現作者愛綠感情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
情。教師適當引導講解,在學生找出后,或組織學生齊讀,或組織分組讀,在讀中與作品直接對話,感知這篇散文的語言風格。
2、創設情境:假設學生是作者,要直接抒發對綠的喜愛之情,與綠直接“對話”,要求學生以課文第五小節一段話“綠色是多寶貴的啊……也視同至寶”為例,變換人稱、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發對綠的喜愛之情。
五、研讀“囚綠”部分。(第8—11小節)
1、作者因為愛綠而囚綠,課文那些語句寫出了他綠友的愛之深?指名朗讀文中有關語句。
2、教師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學生觀察它的枝條向一個方向伸長即向著陽光方向生長的
外形特點,揭示喜愛它的第二個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問:作者得到“綠”了嗎?找出文中的有關語句來說明。
【學習目標】
1.積累字詞,了解文章結構,把握主旨。
2.反復讀文,體會作者的情感,感知散文的語言風格。
作者簡介
陸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臺人。現代散文作家、翻譯家。1931年畢業于上海國立勞動大學,后與友人創辦泉州語文學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學教書,同時開始寫作散文。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編輯,業余從事散文創作和翻譯。1938年創辦科學、文化綜合性雜志《少年讀物》。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進駐上海租界,由于在淪陷后的上海堅守文化工作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轉到虹口日本憲兵拘留所,刑審數月,慘遭殺害,時年34歲。
陸蠡是現代文學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詩集《海星》步上文壇,嶄露頭角。后來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綠記》。他的散文從瑣細的生活情節中,挖掘出某種耐人尋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誠、淳樸心靈的閃光,作品大都矚目現實社會和下層人民的貧窮疾苦,通過對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淳樸的優良品質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的`頌贊,表現出作家愛國憂民的高尚情懷和可貴品格。在藝術上,那鄉野泥土的氣息,憂郁動人的故事情調,優美清麗的文筆,嚴謹的構思,形成他自己獨特的風格。其文筆縝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誠摯、樸實。
背景資料
本文選自《中國現代散文(1918~1949)》(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四卷,寫于1938年秋,當時正是抗日戰爭時期。
【問題說明】
“囚綠”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過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條牽進作者居室。因為常春藤是綠色的,故簡稱“囚綠”。本文通過寫作者賞綠、囚綠、放綠、思綠的過程,表現了作者對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課文分析】
這是去年夏間的事情。
段解:交待事情發生的時間(1937年夏天)。單獨成段,說明這事情讓作者難忘。
我住在北平①的一家公寓②里。我占據著高廣不過一丈③的小房間。磚鋪的潮濕的地面,紙糊的墻壁和天花板,兩扇木格子嵌④玻璃的窗,窗上有很靈巧的紙卷簾,這在南方是少見的。
段解:作者介紹所住公寓的大小、地面、墻壁、天棚、窗戶、窗簾,突出其簡陋的特點。
窗是朝東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點鐘左右太陽便照進我的小屋,把可畏⑤的光線射個滿室,直到十一點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熱。〔句解:光照時間長,小屋內炎熱。〕這公寓里還有幾間空房子,我原有選擇的自由的,但我終于選定了這朝⑥東房間,我懷著喜悅而滿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個小小理由的。〔句解:屋簡陋、狹小、炎熱而作者卻選擇了它,并且感到喜悅而滿足,給讀者留下懸念,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囚綠記。。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這房間靠南的墻壁上,有一個小圓窗,直徑一尺⑦左右。窗是圓的,卻嵌著一塊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個大孔隙,手可以隨意伸進伸出。圓窗外面長著常春藤⑧。當太陽照過它繁密的枝葉,透到我房里來的時候,便有一片綠影。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才選定這房間的。〔句解:選定此房的原因。〕當公寓里的伙計替我提⑨了隨身小提箱,領我到這房間來的時候,我瞥見⑩這綠影,感覺到一種喜悅,便毫不猶疑地決定下來,這樣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計都驚奇了。〔句解:作者這樣熱愛綠色,讓伙計感到非常驚奇。〕
段解:作者因為窗外有常春藤而選擇了此房居住。
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句解:作者喜歡綠色的原因。〕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歡喜看水白,我歡喜看草綠。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我急不暇擇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綠也視同至寶。當我在這小房中安頓下來,我移徙小臺子到圓窗下,讓我面朝墻壁和小窗。門雖是常開著,可沒人來打擾我,因為在這古城中我是孤獨而陌生的。〔句解:作者喜歡綠色的原因。〕但我并不感到孤獨。我忘記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了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語言一樣。段解:“我”懷著喜悅與滿足的心情選擇了這狹小而潮濕的房間是因為有一綹(liǔ)青藤為伴,不再孤獨,陌生的“我”與綠葉“對話”,忘記了不快;象征生命、希望、快樂的綠色滋潤“我”那顆等焦了的心。這一部分為下文寫“囚綠”作了充分鋪墊。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過了一個月,兩個月,我留戀于這片綠色。我開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見綠洲的歡喜,我開始了解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漂來花草的莖葉的歡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
段解:綠色讓“我”快活地度過兩個月,讓“我”感悟到了綠色對處在逆境者的重要性。
我天天望著窗口常春藤的生長。看它怎樣伸開柔軟的卷須,攀住一根緣引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看它怎樣舒開折疊著的嫩葉,漸漸變青,漸漸變老,我細細觀賞它纖細的脈絡、嫩芽,我以揠苗助長的心情,巴不得它長得快,長得茂綠。下雨的時候,我愛它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
段解:觀賞常春藤伸須展葉,變青變老、雨中擺舞,“我”感到慰安與希望。
忽然有一種自私的念頭觸動了我。我從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的屋子里來,教它伸長到我的書案上,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段解:為了這綠色裝飾簡陋的房間,撫平抑郁的心情,點燃心靈的希望,“我”自私地囚住了這綠色藤的兩枝柔條。綠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并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我好像發現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的喜悅。從前我有個時候,住在鄉間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鋪的泥土,未除凈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綠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長,我不忍加以剪除。后來一個友人一邊說一邊笑,替我拔去這些野草,我心里還引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句解:作者酷愛綠色是有淵源的。〕段解:“囚綠”后,綠色枝條旺盛地生長景象,給“我”帶來了空前的喜悅。
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句解:由“綠色”到“綠友”,稱呼的變化體現了作者感情的變化。〕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植物是多固執啊!它不了解我對它的愛撫,我對它的善意。我為了這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因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舊讓柔弱的枝葉垂在我的案前。〔句解:對“綠友”愛之深,惱之切。〕
段解:“綠色”固執地向陽方向生長,辜負了“我”的愛撫與善意,損害了“我”的自尊心。惱恨后,我決定仍囚住它。
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漸漸不能原諒我自己的過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鎖到暗黑的室內;我漸漸為這病損的枝葉可憐,雖則我惱怒它的固執,無親熱,我仍舊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長了。〔句解:“魔念”是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靈。〕
段解:青藤失去陽光后嫩黃、細瘦、嬌弱,“我”雖然產生了惻隱之心,但魔念占了上風,我仍不肯放綠。
第二部分(8~11):囚綠。作者著(zhuó)意表現他囚綠的固執和青藤不甘被囚的執著。
我是原打算七月尾就回南京去的。我計算著我的歸期,計算這“綠囚”出牢的日子。在我離開的時候,便是它恢復自由的時候。
段解:作者原先打算七月末回南京離開北平時,恢復青藤的自由。
盧溝橋事件發生了。〔句解:點明寫作背景。〕擔心我的朋友電催我趕速南歸。我不得不變更我的計劃;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連于烽煙四逼中的舊都,火車已經斷了數天,我每日須得留心開車的消息。終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句解:發自內心的對自由、光明的呼喚。〕我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向它致誠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蒼綠。〔句解:祝愿天下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永久幸福。〕
段解:第三部分(12~13段):放綠。作者“放綠”的同時是呼喚自由與光明。點出了文章的主題。
離開北平一年了。我懷念著我的圓窗和綠友。有一天,得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嗎?
段解:本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思綠。含蓄表達了作者對日寇鐵蹄下的同胞的惦念與牽掛。
初三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第23課《囚綠記》 篇10
參考
《囚綠記》是現代作家陸蠡的代表作之一。陸蠡 (1908—1942),原名考源,字圣泉,筆名有陸蠡、陸敏、盧蠡、大角等,浙江天臺人,是我國現代卓有創作成就和富有獨特風格的散文作家。他1933年開始散文創作,前后共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海星》(1936)、《竹刀》(1938)和《囚綠記》(1940)。
陸蠡早承庭訓,嘗學私塾,又入之江大學(在杭州,1952年院系調整并入浙江大學)學習機械,后任教中學,1935年任職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結識著名作家巴金。“抗戰”爆發后留守“孤島”,在“異族的侵凌,祖國蒙受極大的恥辱”的年代繼續從事編輯、寫作和翻譯,1942年4月不幸被日偽憲兵拘捕,面對刑審,他大義凜然,堅貞不屈,不久即慘遭殺害;年僅34歲。
陸蠡博學多才。他精通英語、法語,譯著有《羅亭》 (屠格涅夫)、《魯濱遜漂流記》(笛福)和《葛萊齊拉》 (拉瑪爾丁)等;他還編寫了大量的科普作品,例如他曾收集日寇施放“毒瓦斯”的材料,發表了預防化學武器襲擊的宣傳文章。
陸蠡的人生和創作生涯均極短暫,作品也不豐盛,但他卓異的人格和獨特的文格都將魅力長存。
一、積累•整合
1.詞句理解(補充注釋)
①這公寓里還有幾間空房子,我原有選擇的自由的,但我終于選定了這朝東房間,我懷著喜悅而滿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個小小理由。
這里的“公寓”指的是舊時一種租期較長、房租論月計算的宿舍,一般是家庭經營,房客多是學生或職員。作者是租住卻說“占有”,表達了作者“選定”這間原本有缺陷、不理想的“朝東房間”的急切和興奮的心情,這就為那個“小小理由”——靠近“綠影”作好了鋪墊。
②圓窗外面長著常春藤。當太陽照過它繁密的枝葉,透到我房里來的時候,便有一片綠影。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才選定這房間的。當公寓里的伙計替我提了隨身小提箱,領我到這房間來的時候,我瞥見這綠影,感覺到一種喜悅,便毫不猶疑地決定下來,這樣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計都驚奇了。
我們查閱了一些關于植物的工具書,并沒有發現“常春藤”或“長春藤”這個條目,她也許就是北京常見的藤蘿之類。那么,排除了這個詞語的專用意義,我們就不難想見作者的用心,盡管這命名看似那么地不經意。“毫不猶疑”就是毫不猶豫,毫不遲疑;“了截爽直”在這里是干脆了當,爽快的意思,這些詞語都恰如其分地表現了作者喜悅的心情。
③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歡喜看水白,我歡喜看草綠。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我急不暇擇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綠也視同至寶。
“慰安”就是“安慰”;“把我的心等焦了”的“焦”字用得很好,這個單字要讀重音,這樣寫比用“焦急”、 “焦慮”、“焦心”、“焦灼”都干脆響亮。“急不暇擇”就是急迫得沒有考慮選擇的空閑和余地。
④我細細觀賞它纖細的脈絡,嫩芽,我以揠苗助長的心情,巴不得它長得快,長得茂綠。
“脈絡”、“嫩芽”之間用逗號而不用頓號,誦讀的時候停頓的時間就要長些,‘詞一頓,依稀可以讀出 “細細觀賞”的節奏和韻致。“揠苗助長”也作“拔苗助長”,本是違反事物發展規律的一種行為,急于求成反而壞事,這里移就用以形容“心情”,真是傳神。
2.結構主旨
本文敘述了作者與“常春藤”在特殊的時間、特殊的地點一段特殊的“交往”經歷。全文圍繞“綠”字層層展開,可以分為四個段落。
①賞綠(第1—7自然段)。先寫作者在“公寓”里邂逅或說發現一片賞心悅目的綠影,然后對這綠影進行觀賞、描寫、聯想和贊美。
還有一種意見,是把這部分析為“尋綠”(第1—4自然段)和“觀綠”(第5—7自然段)兩部分,似可不必。因為前四段雖是鋪墊,但作者并沒有刻意尋找,而且刻意的尋找反倒沒有不經意的發現那么隨心、自然和雋永。
②囚綠(第8—12自然段)。寫作者因極度喜愛而生“魔念”,引綠入室,幽囚“綠友”。他在更加近距離地接近和親密“綠友’’的同時,也發現了“綠友”的“病態”和她旺盛頑強的生命力。
③釋綠(第13自然段)。在“盧溝橋事件發生作者“南歸”之時,他“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暗的囚人”,常春藤獲得新生。
④念綠(第14自然段)。在離別“綠友”后,十分懷念她,想象有朝一日重新睹面的情形。
全文飽含深情,借助對綠色植物常春藤由衷的贊賞、親密的“幽囚”、“鄭重地開釋”,“誠意的祝福”,表現了作者乃至中國人民向往光明、渴望自由、堅貞不屈的精神。
二、感受•鑒賞
1.了解“綠友”的象征意義。
作者由衷地喜愛綠色。“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在這直白宣言當然更是縱情歌唱之后,作者對綠色的贊美,既有客觀的描寫,又有主觀的聯想,可謂虛實互生,相得益彰。那么,溝通作者和綠色之間的橋梁是什么呢?
作者初到北平,只有“困倦的旅程”和“不快的記憶”,在這樣的情形下,他得以和綠葉對語,仿佛就消除了“孤獨而陌生”。“渡越沙漠者望見綠洲的歡喜”. “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飄來花草的莖葉的歡喜”,這該是多么貼切而生動的比況。這意外的相逢,當然絕不僅僅只是使得房間不再簡陋,心情不再抑郁,作者還從繁密的枝葉上看到或說想到了“蔥蘢的愛和幸福”,以及“猗郁的年華”,這已足以讓作者欣喜若狂了。
然而還不夠。細心的讀者注意到,“綠影”,“綠色”,突然變成了“綠友”。這稱呼的改變絕不可輕看,是綠色枝葉那“永遠向著陽光生長”、“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稟性震撼了作者的心靈。被“幽囚”于斗室的綠色枝葉,和“盧溝橋事變”后身處危城的作者,同樣是那么“固執”地向往光明和自由,這樣的“心心相通”非友而何?
2.品味文章的寫作藝術。
對現代中學生而言,陸蠡雖非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但認真品讀《囚綠記》這篇篇幅不長的文章,也能了解作者區別于他人的散文藝術特色。
①真純的文格。陸蠡的散文,情真、意真,不做作,不矯揉,更無偽飾,楚楚動人。文章寫他的愛綠,不僅寫出了作者“吞吐內心的呼聲”,“心靈起伏的痕跡” (《囚綠記序》),而且連同作者理智與情感的矛盾,內心深處的隱私,都不加掩飾地呈現,具有強烈的真摯美。
②濃郁的詩意。陸蠡的散文,追求客觀之“景”與主觀之“意”的和諧,物我觀照,盡顯性靈。詩意的聯想、詩情的滲透、詩化的語言,凝聚而為深沉的藝術魅力。
③曲折的章法。觸發作者創作《囚綠記》的機緣不過是一件平淡的生活瑣事,但作者寫得波瀾起伏,從賞綠而囚綠而釋綠而念綠,綠色枝葉的命運和作者的心靈同步發展,跌宕變化,曲盡其妙。
④小巧的布局。陸蠡的散文.篇幅短,格局小,但 “巧”的是視野集中,因小見大。正是由于作者能夠站 在時代的高度觀照事物,從歷史的走向上提煉主題,一棵小小的常春藤,能夠凝聚作者的情愫、時代的精神甚至民族的靈魂。
三、思考•領悟
如何理解作者的“魔念”?
“囚綠”之后,“綠的枝條”從“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到“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可是愛綠的作者“仍舊不放走它”,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樣一種“魔念”呢?有人說這“魔念”,“反映了作者的一種自私和偏執、較為陰暗的心理”。我們不盡同意。因為作者雖坦承“囚綠”是因為“忽然有一種自私的念頭觸動了我”,但也明言這是“我對它的愛撫”,“我對它的善意”。這相當直白,也相當明白,不能顧此失彼,更不必求之過苛。
我們以為作者的“囚綠”絕非狹隘偏執,否則散文何必以“囚綠記”為題?文中“賞綠”部分淋漓盡致極言愛綠之急迫,接著濃墨重彩寫“囚綠”之執著,并有意識地類比從前在鄉間草屋的事情,含蓄委婉地表達對“綠友”的愛之深,惱之切。正是有了“賞綠”的鋪墊和 “囚綠”的蓄勢,“釋綠”和“念綠”才如此地動人心弦。寥寥數語,給人無窮的回味。
初三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第23課《囚綠記》 篇11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知道這種盆景植物的名稱嗎?(常春藤)這是老師喜歡的一種植物,老師喜歡它的原因有兩點,我先說第一個原因,那就是它的顏色——綠色。綠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僅是蕓蕓眾生喜愛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詠之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位喜愛綠色的現代散文家陸蠡寫的一篇散文《囚綠記》。
2、指明一學生上黑板寫上課題和作者名字。教師給作者名正音。
3、簡介作者有關情況。(學生圈劃、朗讀課文后面注釋中的有關內容)
二、釋題:“囚綠”就是把綠色囚禁起來。
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呢?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高聲朗讀、輕聲朗讀、一個人讀,找個伴兒一起讀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讀課文。
教師明確要求:標注段落,圈劃疑難字詞。或結合課后注釋,或同學相互討論,合作解決,實在不能解決的,也可當場求助老師。
三、教師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線索。
1、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因為他愛綠)
2、他把綠“囚”牢了嗎?(他后來把綠釋放了)
3、離開了綠,他對綠的感情又是怎樣的呢?(他對綠充滿了思念)
教師歸納板書:戀綠 囚綠 釋綠 思綠
四、研讀“戀綠”的部分(第1—7小節)。
1、學生速讀課文。指明學生找出表現作者愛綠感情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適當引導講解,在學生找出后,或組織學生齊讀,或組織分組讀,在讀中與作品直接對話,感知這篇散文的語言風格。
2、創設情境:假設學生是作者,要直接抒發對綠的喜愛之情,與綠直接“對話”,要求學生以課文第五小節一段話“綠色是多寶貴的啊……也視同至寶”為例,變換人稱、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發對綠的喜愛之情。
五、研讀“囚綠”部分。(第8—11小節)
1、作者因為愛綠而囚綠,課文那些語句寫出了他綠友的愛之深?指名朗讀文中有關語句。
2、教師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學生觀察它的枝條向一個方向伸長即向著陽光方向生長的外形特點,揭示喜愛它的第二個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問:作者得到“綠”了嗎?找出文中的有關語句來說明。
【學習目標】
1.積累字詞,了解文章結構,把握主旨。
2.反復讀文,體會作者的情感,感知散文的語言風格。
作者簡介
陸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臺人。現代散文作家、翻譯家。1931年畢業于上海國立勞動大學,后與友人創辦泉州語文學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學教書,同時開始寫作散文。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編輯,業余從事散文創作和翻譯。1938年創辦科學、文化綜合性雜志《少年讀物》。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進駐上海租界,由于在淪陷后的`上海堅守文化工作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轉到虹口日本憲兵拘留所,刑審數月,慘遭殺害,時年34歲。
陸蠡是現代文學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詩集《海星》步上文壇,嶄露頭角。后來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綠記》。他的散文從瑣細的生活情節中,挖掘出某種耐人尋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誠、淳樸心靈的閃光,作品大都矚目現實社會和下層人民的貧窮疾苦,通過對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淳樸的優良品質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的頌贊,表現出作家愛國憂民的高尚情懷和可貴品格。在藝術上,那鄉野泥土的氣息,憂郁動人的故事情調,優美清麗的文筆,嚴謹的構思,形成他自己獨特的風格。其文筆縝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誠摯、樸實。
背景資料
本文選自《中國現代散文(1918~1949)》(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四卷,寫于1938年秋,當時正是抗日戰爭時期。
【問題說明】
“囚綠”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過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條牽進作者居室。因為常春藤是綠色的,故簡稱“囚綠”。本文通過寫作者賞綠、囚綠、放綠、思綠的過程,表現了作者對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房中安頓下來,我移徙小臺子到圓窗下,讓我面朝墻壁和小窗。門雖是常開著,可沒人來打擾我,因為在這古城中我是孤獨而陌生的。〔句解:作者喜歡綠色的原因。〕但我并不感到孤獨。我忘記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了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語言一樣。段解:“我”懷著喜悅與滿足的心情選擇了這狹小而潮濕的房間是因為有一綹(liǔ)青藤為伴,不再孤獨,陌生的“我”與綠葉“對話”,忘記了不快;象征生命、希望、快樂的綠色滋潤“我”那顆等焦了的心。這一部分為下文寫“囚綠”作了充分鋪墊。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過了一個月,兩個月,我留戀于這片綠色。我開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見綠洲的歡喜,我開始了解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漂來花草的莖葉的歡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
段解:綠色讓“我”快活地度過兩個月,讓“我”感悟到了綠色對處在逆境者的重要性。
我天天望著窗口常春藤的生長。看它怎樣伸開柔軟的卷須,攀住一根緣引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看它怎樣舒開折疊著的嫩葉,漸漸變青,漸漸變老,我細細觀賞它纖細的脈絡、嫩芽,我以揠苗助長的心情,巴不得它長得快,長得茂綠。下雨的時候,我愛它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
段解:觀賞常春藤伸須展葉,變青變老、雨中擺舞,“我”感到慰安與希望。
忽然有一種自私的念頭觸動了我。我從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的屋子里來,教它伸長到我的書案上,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段解:為了這綠色裝飾簡陋的房間,撫平抑郁的心情,點燃心靈的希望,“我”自私地囚住了這綠色藤的兩枝柔條。綠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并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我好像發現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的喜悅。從前我有個時候,住在鄉間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鋪的泥土,未除凈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綠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長,我不忍加以剪除。后來一個友人一邊說一邊笑,替我拔去這些野草,我心里還引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句解:作者酷愛綠色是有淵源的。〕段解:“囚綠”后,綠色枝條旺盛地生長景象,給“我”帶來了空前的喜悅。
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句解:由“綠色”到“綠友”,稱呼的變化體現了作者感情的變化。〕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植物是多固執啊!它不了解我對它的愛撫,我對它的善意。我為了這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因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舊讓柔弱的枝葉垂在我的案前。〔句解:對“綠友”愛之深,惱之切。〕
段解:“綠色”固執地向陽方向生長,辜負了“我”的愛撫與善意,損害了“我”的自尊心。惱恨后,我決定仍囚住它。
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漸漸不能原諒我自己的過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鎖到暗黑的室內;我漸漸為這病損的枝葉可憐,雖則我惱怒它的固執,無親熱,我仍舊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長了。〔句解:“魔念”是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靈。〕
段解:青藤失去陽光后嫩黃、細瘦、嬌弱,“我”雖然產生了惻隱之心,但魔念占了上風,我仍不肯放綠。
第二部分(8~11):囚綠。作者著(zhuó)意表現他囚綠的固執和青藤不甘被囚的執著。
我是原打算七月尾就回南京去的。我計算著我的歸期,計算這“綠囚”出牢的日子。在我離開的時候,便是它恢復自由的時候。
段解:作者原先打算七月末回南京離開北平時,恢復青藤的自由。
盧溝橋事件發生了。〔句解:點明寫作背景。〕擔心我的朋友電催我趕速南歸。我不得不變更我的計劃;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連于烽煙四逼中的舊都,火車已經斷了數天,我每日須得留心開車的消息。終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句解:發自內心的對自由、光明的呼喚。〕我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向它致誠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蒼綠。〔句解:祝愿天下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永久幸福。〕
段解:第三部分(12~13段):放綠。作者“放綠”的同時是呼喚自由與光明。點出了文章的主題。
離開北平一年了。我懷念著我的圓窗和綠友。有一天,得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嗎?
段解:本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思綠。含蓄表達了作者對日寇鐵蹄下的同胞的惦念與牽掛。
初三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第23課《囚綠記》 篇12
一、教學目標:
1、鞏固閱讀散文的一般方法:從關鍵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寫作思路,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2、領會中賦物以情、詠物抒情的寫法,并能將這種手法在寫作中加以借鑒、運用。
3、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明確作者愛綠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義,即對生命的熱愛,對光明、自由的向往,對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的歌頌,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
緊扣文本,把握作者對綠的摯愛之情,探討綠的象征意義。
2、難點:
喚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主動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綠”的象征意義,獲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三、教學設想:
從形式到內容逐漸突破,由品味凝聚著作者感情體驗和理性思考的關鍵語句入手,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結構,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領會綠的象征意義,提高感悟能力。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及內容:
1、解題:本文題為“囚綠記”,其具體含義是什么?標題能告訴我們文章的哪些信息?
明確:標題:文體、文章的大概內容。“囚綠記”告訴我們這篇文章屬于記敘性的散文;“囚綠”意思就是把綠色囚禁起來——具體體現在文章哪里——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作者敘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將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來的事。
2、作者是如何具體展開文章內容的,請快速閱讀課文,標出段落序號,劃出關鍵句子,理清文章結構,概括各部分內容。
明確:閱讀記敘性散文,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對事件前因后果的敘述過程,抓住文章的關鍵句子,在此基礎之上理清文章的結構,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謂關鍵句,即文中表達作者思想情感、哲理思考的句子或體現行文脈絡的句子。
文章結構:遇綠——賞綠——囚綠——釋綠——念綠
3、如何理解作者“囚綠”之后又“釋綠”、“念綠”這種看似矛盾的做法,請大家就文中寫綠和抒情的句子,挑選幾處進行圈點批注,談談自己的理解。
明確:重點放在“賞綠”、“囚綠”、“釋綠”。
綠是生命、希望、慰安、快樂的象征;綠的這一切特性使處于孤獨、寂寞、苦悶中的作者獲得了精神上的激勵,所以,他深深地愛著綠。因為愛綠心切,所以“囚綠”,這體現了作者對綠的“自私之愛”。綠被囚禁之后,它的尖端總朝著原來的方向,固執,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這使作者的心靈受到觸到,所以最后才會“珍重地開釋”、“祝福”,這體現了作者對綠的“敬重之愛”。
文中寫綠的最大特點:賦物以情,將綠(常春藤)人格化。
4、作者在文章中僅僅是要抒發自己對綠的喜愛和懷念之情嗎,還是有更深層的寄寓?請你找出文中能體現本文時代背景的語句,聯系作者生平(幻燈片展示),談談你的理解。
明確:寫作時代背景——“盧溝橋事件發生了……”
“囚綠”既是作者個人境遇的隱喻,更是民族命運的象征。作為一個愛國的作家,作者從綠“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種頑強抗爭的性格,永向光明的執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頑強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不僅抒發了自己對綠的熱愛,更賦予綠以時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對民族未來的美好祝愿。
這種寫作方法就是我們常說的.托物言志。
5、課內練筆(幻燈片展示):
陸蠡被日本憲兵逮捕后,日本人問他:“你愛不愛國?”他大聲回答:“愛國!”又問:“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國?”答曰:“絕對不能征服!”
……
假設陸蠡臨犧牲時,眼前又閃現出那一抹遠在舊都的綠色,他會想到什么呢,他會對他的“綠友”說些什么呢?
請以“驀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摯愛的綠友”作為開頭,寫一段話,100字左右。
【例文】
驀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摯愛的綠友。
不知道今日的你,是否柔嫩依舊,蒼翠依舊,固執依舊?你的色彩,我曾苦苦追尋的綠意,至今我仍視同至寶;你的姿容,我曾抑郁的心情經由裝飾,至今仍充滿愛和幸福;你的固執和堅韌,我曾經愛恨交織的情結,至今仍給我以無窮的啟迪……
而今,情緣錯落,剩下的唯有想念,但是心中始終相信,曾經選擇,依然選擇,曾經堅持,依舊堅持。只要心有陽光,只要信念永存,黑暗與囚禁將孕育出更堅強的生命!
6、課文小結:
閱讀散文,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整體內容,理清寫作思路,把握關鍵信息,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更要充分利用、整合文本中的信息,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內涵。
我們從本文的學習中最大的收獲在于,不僅鞏固了散文閱讀的方法,也了解了借物抒情散文的寫作方法,更體會到了作者那種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感受到我們民族的偉大。
7、寫作遷移(幻燈片展示):
請借鑒《囚綠記》賦常春藤以人物性格的描寫方法,寫一篇借物抒情的短文,字數不限。
參考題目:《籬墻那邊的三角梅》
板書設計:
遇綠——喜悅 綠是生命、希望 象征民族性格
贊綠——留戀 慰安、快樂 看到民族希望
囚綠——愛憐 追求光明的性格 賦予時代精神
放綠——祝福 永不屈服于黑暗 寄托美好祝愿
念綠——懷念
賦物以情,托物言志
初三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第23課《囚綠記》 篇13
教學目的:
1、體會本文詠物抒情的寫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構思,體會它結構精巧、變化多姿的特點。
3、了解有關語句的深刻含義和表現手法,感受本文語言含蓄優美的特點。
教學設想:
1、這是一篇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優美。借助于多讀,讓學生讀中求解,讀中悟情,讀中明理,讀中品味。
2、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跡的介紹,深入體會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常春藤盆栽。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教師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同學們知道這種盆景植物的名稱嗎?(常春藤)這是老師喜歡的一種植物,老師喜歡它的原因有兩點,我先說第一個原因,那就是它的顏色——綠色。綠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僅是蕓蕓眾生喜愛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詠之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位喜愛綠色的現代散文家陸蠡寫的一篇散文《囚綠記》。
2、指明一學生上黑板寫上課題和作者名字。教師給作者名正音。
3、簡介作者有關情況。(學生圈劃、朗讀課文后面注釋中的有關內容)
二、 釋題:“囚綠”就是把綠色囚禁起來
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呢?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高聲朗讀、輕聲朗讀、一個人讀,找個伴兒一起讀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讀課文。
教師明確要求:標注段落,圈劃疑難字詞。或結合課后注釋,或同學相互討論,合作解決,實在不能解決的,也可當場求助老師。
三、 教師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線索
1、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因為他愛綠)
2、他把綠“囚”牢了嗎?(他后來把綠釋放了)
3、離開了綠,他對綠的感情又是怎樣的`呢?(他對綠充滿了思念)
教師歸納板書:戀綠 囚綠 釋綠 思綠
四、 研讀“戀綠”的部分(第1-7小節)
1、 學生速讀課文。指明學生找出表現作者愛綠感情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適當引導講解,在學生找出后,或組織學生齊讀,或組織分組讀,在讀中與作品直接對話,感知這篇散文的語言風格。
2、創設情境:假設學生是作者,要直接抒發對綠的喜愛之情,與綠直接“對話”,要求學生以課文第五小節一段話“綠色是多寶貴的啊……也視同至寶”為例,變換人稱、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發對綠的喜愛之情。
五、 研讀“囚綠”部分。(第8-11小節)
1、 作者因為愛綠而囚綠,課文那些語句寫出了他綠友的愛之深?指名朗讀文中有關語句。
2、 教師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學生觀察它的枝條向一個方向伸長即向著陽光方向生長的外形特點,揭示喜愛它的第二個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問:作者得到“綠”了嗎?找出文中的有關語句來說明。
初三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第23課《囚綠記》 篇14
《囚綠記》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關知識,包括敘事散文的基本特點,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現手法。
2.體會作者表達的深刻的思想內涵。
3.了解如何運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寫作中進行模仿。
◆過程與方法
1.介紹本文的寫作背景,即作者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以便學生能夠準確、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內涵。
2.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對“綠”的認識、感受和理解。
3.設計問題,結合學生對“綠”的理解,引導學生體會本文作者對“綠”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發的對不屈服于黑暗、頑強抗爭的精神的贊美。
4.結合作者的身世,引導學生加深對本文內涵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中華民族和一切進步勢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勢力、頑強抗爭、永不氣餒的民族精神。
2.樹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散文,尤其注意節奏和語氣的運用。
2.體會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寫作特點,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寫作手法。
3.體會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內涵美及其象征意義。
◆難點
1.理解“綠”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義及作者賦予“綠”的深刻思想內涵。
2.結合作者贊美“綠”的歷史環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教學突破
1.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分組討論“我心中的綠”。
2.通過講解,引導學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寫作手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課前將學生分組,提出預習內容和要求,讓學生查找有關贊美綠的文章,并將本文與之進行比較;查找有關抗戰前期中國歷史的資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與本課在寫法、語言上進行比較。
◆學生準備
1.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思考自己對于綠的認識,并與作者的認識進行比較;標出課文中難理解的字詞句,以便共同討論。
2.復習上節課所學的內容,準確地把握本文的寫作目的和贊美對象,同時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1.以人們對綠的認識導入新課。
2.朗讀教學,指導學生正確地朗讀課文。
3.組織學生探究作者的用詞技巧。
4.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回答。
學生活動
1.進入新課學習。
2.學習有感情地朗讀散文。
3.探究作者的用詞技巧。
4.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并思考原因。
一、交流預習心得,導入新課 (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提出上節課所學的有關散文的知識,并請學生回答。
2.總結學生的回答,從人們對綠的各種不同認識人手,導入新課。
3.結合學生的回答,介紹現代散文作家陸蠡及其寫這篇文章時的社會、歷史環境,然后放《囚綠記》的朗讀帶,或者教師自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注意字音、停頓、重音和朗讀的技巧。
4.給學生3—4分鐘時間默讀課文,細細體會文章表達的意境。
學生活動
1.根據所學內容,積極回答教師的提問。
2.積極發表自己對綠的認識和看法,如有的說“綠象征聲睨”,有的說“綠象征希望”,等等。
3.結合歷史知識想象當時社會惡劣的歷史環境,感受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態,交流自己對當時社會歷史狀況的認識;注意課文中生字的讀音及朗讀技巧。
4.閱讀課文,劃出不能理解的字句,體會散文的意境。
二、設置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提出問題:“這朝東的房間令人感到炎熱”,作者為什么還選擇“這朝東的房間”?
2.讓一位學生朗讀第五段,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贊美綠的,又如何形容其對綠色的渴望的。
3.提問:“我開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見綠洲的歡喜,我開始了解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飄來的花草的莖葉的歡喜”各自說明了綠色給人什么的感覺?
4.引導:作者是如此的愛綠,以致“忽然有了一種自私的念頭”。作者為什么要“囚綠”?請同學們思考。
5.提問:作者“囚綠”后,常春藤的生長狀況如何?作者有什么新的感受?
作者的一片“善意”,為什么感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惱怒它的固執” ?
學生活動
1.思考問題,在課文中第四段找到答案: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才選定這房間的。
2.把文中作者贊美綠的句子找出來:“綠色是多么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從中感受作者對綠的喜愛和深情。
3.回答教師的提問,結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色是自然的顏色”,更深地體會綠色給人的感覺。
4.帶著問題閱讀第八段,并說出自己的看法:“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作者太愛綠了,以致于想占有它。
5.用課文中的語言回答:“他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對它的愛撫”,“它漸漸失去了清蒼的顏色”, “好像病了的孩子”。
三、組織討論.分析作者的感情變化 (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善意有時候是具有危險和破壞性的”。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會,談談對這句話的看法。
學生活動
小組討論,代表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對“善意有時是具有危險性和破壞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愛,等等。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1.引導學生復習上課時教學內容,進入新課。
2.分析作者對綠的感情的變化及變化的原因。
3.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意義。
4.引導學生比較抒情散文和敘事散文的寫作特點。
學生活動
1.復習上課時所學知識,進入新課。
2.聽講,理解作者對綠的感情變化及其原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寫作手法。
3.聽講,把握文章的主旨。
4.通過比較,了解敘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各自的寫作特點。
一、朗讀本文,復習已學內容,進入新的學習 (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通過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和點名朗讀等方式,以適當的節奏讀散文,回顧上節課的知識。
2.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對綠的感情變化由愛到囚的過程及其原因。
學生活動
1.認真配合教師,在讀的過程中,溫習上節所學的內容。
2.暢所欲言,結合生活知識和平時的閱讀積累回答教師的問題。
二、組織學生討論.分析課文 (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提問:作者為什么最后讓綠囚恢復了自由,并且“向他致以誠摯的祝福,愿它繁茂蒼綠”?
2.結合學生的回答給予正確的引導分析,并總結作者對綠的感情變化,即由愛到囚再到釋放并祝福的原因。
3.通過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說明“綠囚”的象征意義。(可組織學生討論)
4.提問:聯系文章中交待的歷史背景說一說,課文表達了“我”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活動
1.展開討論,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愛綠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動了。
2.通過教師的分析,進一步了解作者思想變化的過程,感受其變化的原因。
3.討論“綠囚”的象征意義,如代表了當時不怕任何黑暗勢力的中國人民的抗爭精神。(作者也被這種精神所折服)
4.討論作者在本文中表現的思想感情,進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寫作手法。
三、教給學生比較閱讀的方法,總結全文 (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分析本文作者的語言特點,結合學生難以理解的字句進行分析說明。
2.總結全文,對于敘事散文的一般特點進行總結和歸納,并與抒情散文進行比較,使學生了解其區別。
學生活動
1.結合教師的分析,理解課文的重點字句,把握本文的語言特點。
2.把本文與以前學的散文進行比較,加深對敘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寫作語言特點和表現手法的理解。
本節總結
本文是現代散文家陸蠡的代表作,寫作者在上海“孤島”時期,懷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兩枝碧綠的長青藤被自己牽進迎窗的案頭,然而這“囚進”屋里的綠藤,尖端仍朝著窗外的陽光,顏色卻一天天變得萎黃,枝條也細瘦起來。直至抗戰爆發,作者被迫南歸,才將這個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釋放,并真誠祝福它繁茂蒼綠。
課文寫的是“囚綠”的故事,實際上是贊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頌忠貞不渝的民族氣節,也是作者期望淪陷的祖國山河早日擺脫日寇黑暗統治、重獲光明的內心的表露。
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兩枝綠藤的想象描寫,啟人聯想,讓人尋味。散文意境常用曲筆,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給人留下思維空間,把人引向一個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學探討與反思
通過教學,教給學生閱讀、欣賞、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學的關鍵。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識,背誦一定數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興趣是學習的最好教師。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刺激學生學習的興趣,鼓勵他們多發言,多發表觀點。在散文教學中,教師要堅持朗讀、品味、思考相結合原則,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內涵美。
補充資料
陸蠡 (1908一1942),我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陸考原,幼時有“神童”之稱。他有三本散文集:《海星》,于1936年8月問世;《竹刀》(曾名《溪名集》),于1938年3月出版;19加年8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綠記》。三個文集的共同特色是凝煉、質樸,蘊藉而秀美。
陸蠡也寫過許多短篇小說,給人的感覺總是“渴望著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初三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第23課《囚綠記》 篇15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思路
2、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解讀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
4、品讀文章的優美語句
教學重點:
1、培養學生在文中快速尋找有效信息的能力
2、解讀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
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對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對堅貞不屈精神的贊美
教學方法:
啟發法、課堂討論法、講授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回憶以前學過的有關“綠”的詩句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居易《憶江南》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賀知章《詠柳》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泊船瓜洲》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過故人莊》
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關于“綠”的散文《囚綠記》。
二、新授
1、解題
“囚綠記” 記敘性散文
記敘囚禁綠色的經過。
2、帶著問題快速瀏覽文章
(1)“綠”具體指什么?
常春藤
(2)運用“囚綠”相似的動賓短詞來概括本文的寫作思路。
遇綠 → 賞綠 → 囚綠 → 放綠 → 懷綠
3、分組討論
作者在文章中僅僅是要抒發自己對綠的喜愛和懷念之情嗎,還是有更深層的寄寓?
不是
解析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時,我們可以:
a、抓描寫句,品特點
b、抓抒情句,悟內涵
c、聯系背景,理解形象
(一)描寫句
(1)“我天天望著窗口常春藤的生長。看它怎樣伸開柔軟的卷須,攀住一根緣引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看它怎樣舒開折疊嫩葉,漸漸變青,我以揠苗助長的心情,巴不得它長得快,長得茂盛。下雨的時候,我愛它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
美麗
(2)“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綠,依舊舒放,并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我好像發現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種的喜悅。”
頑強
(3)“可是每天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
固執
(4)“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不屈服
總結:常春藤具有頑強、美麗、固執、不屈服
(二)抒情句
(1)“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
作者把綠色當作希望、幸福和歡樂的象征。
(2)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說明作者觀綠、親綠的愿望,也說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舉目無親,正需要綠色來愉悅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靈。另外這句話還對后面寫作者與綠枝條的“親密交往”做鋪墊。
(3)“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年華。”
一方面表達作者喜愛綠色就像喜愛生命,綠色在作者心中就是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同時也為自己“囚綠”交代原因。
點明綠色的象征意義和作者對綠色的摯愛,自耦者的贊美、歌頌之情蘊含其中。
(4)、“植物是多固執啊!它不了解我對它的愛撫,我對它的善意。我為了這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因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
責怪常春藤,表達對綠的自省的心理活動,對綠的認識逐漸起了變化,但仍然不肯徹底改變自己的決定,很能反映作者對綠愛得“執著”。
(三)、背景句子
(1)我住在北平的一家 公寓里。
(2)盧溝橋事件發生了。
(3)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連于烽煙四逼中的舊都,火車已經斷了數天,我每日須得留心開車的消息。
盧溝橋事件發生了。日寇入侵,華北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囚綠”既是作者個人境遇的隱喻,更是民族命運的象征。作為一個愛國的作家,作者從綠“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種頑強抗爭的性格,永向光明的執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頑強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不僅抒發了自己對綠的熱愛,更賦予綠以時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對民族未來的美好祝愿。
常春藤
自己
民族
三、總結
本文給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啟示?
當我們的生命之綠被囚住時,我們不能失去生機,更不能枯萎和凋零!要永遠向著陽光生長!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麗和輝煌!
四、作業
寫一個景物,力求寫出它的特點,并賦予它特殊含義
五、板書設計
囚綠記
陸蠡
遇綠 → 賞綠 → 囚綠 → 放綠 → 懷綠
解析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
1、抓描寫句,品特點
2、抓抒情句,悟內涵
3、聯系背景,理解形象
常春藤
自己 民族
六、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內容就是讓學生理解如何去分析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并且掌握分析的具體方法方法,以及鍛煉學生在文中迅速尋找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學過程中的成功之處:
一、課前的每日一練。教師提供出一個高考易錯成語,通過分析,讓學生明白這個成語的意思。并通過造句,創設一定的語境讓學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它的涵義,以及讓學生自己造句,來達到掌握理解的目的。這樣可以為學生積累成語為以后的高考做一些小小的鋪墊。
二、內容安排邏輯清楚。這節課貫穿三個問題,問題之間有內在的聯系,層層遞進,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
三、有利于發散性思維培養的問題。在總結中這個問題的設置不僅有利于明確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更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有自己的思考,并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四、有學習目標的'展示與明確。
教學過程中的失敗之處
一、教學環節中的導入遺漏。在明確完教學目標后,我直接就進入到新課,把導入新課環節遺漏掉了。這樣的話,會使學生在接受新課時有些唐突,不能很好的過渡與銜接。
二、內容講解的深度不夠。在文章的整個講解和引導過程中,我對問題的深度給學生挖掘的還不到位,應加強這方面的能力。
三、語句使用過于隨意。課堂的語句使用過于隨意,都很通俗易懂,沒有文學性。
四、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較少。我有些過于在乎課堂的整個進度,導致有部分基礎差的學生并沒有完成留給的思考問題,我就開始講解,從而使他們跟不上我們的進度。
教學過程中的啟示:
一、課堂上語句的使用。語句使用應該追求優美具有感染力,能使學生被老師整個深深地吸引。
二、課堂上的每環節都應具備。每個環節的存在它都有它自己的意義的,我們應該充分地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三、加強自身知識水平的提高。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我應該多學習、多積累,使自己能成為“長流水”,去慢慢填滿學生的“半桶水”。
初三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第23課《囚綠記》 篇1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綠”寄予的深刻思想內涵。
(2)象征手法運用的獨特技巧。
(3)知人論世的解讀技巧。
2、過程與方法
學生發現問題,學生解決問題,由表及里,自主閱讀,合作探究,教師點撥,遷移訓練,課外練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中華民族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樹立正確的“愛”觀;明白對錯誤的自省便是一種成長。
以上三個目標的確定,力圖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并重的教學理念。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綠”的多重象征義之間的內在聯系。
(2)知人論世的解讀技巧。
2、教學難點
作者在臨行前才開釋“綠”的原因;由此引發的對人性私心的審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觀賞四幅圖片。提問,看著這些綠色的植物,你有什么感受?
二、閱讀文題,發現問題
綠色是多么美好啊。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有一個作家陸蠡也寫過一篇關于“綠”的文章。投影文題《囚綠記》,請同學們看文章標題,思考:這篇文章的標題,給你留下哪些懸念?
學生發言,教師把學生提出的問題制作成幻燈片
三、閱讀文章,合作討論
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篩選整合。針對學生提出問題的多少分小組。幾個問題分幾個小組。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文章,然后把自己的思考和小組成員交流,看是否一致。最后推選一名同學發言。
四、解決問題,答疑解難
1、囚綠探因
(1)關于“生命、希望、慰安、快樂”
當作者來到北平,選擇公寓的房間時,他選擇了一間在常人看來不甚理想的房間,房間的窗朝東,在亮得很早的北方的夏天,從早上5點到中午11:30,都受太陽照射,特別炎熱,何況房間靠南的小窗,一角玻璃還給打碎了。但“我”在有選擇自由的情況下卻選定了這間房,那是因為“我”喜歡破玻璃外長著的那根常春藤,可見“我”對綠的喜愛和向往。這種對綠的喜愛應該是緣于一種人與生俱來的天性,那就是把綠當作是生命、希望、慰安、快樂的化身。文章中“從前我有個時候”,友人替“我”拔去床底下未除凈的草根茁出的嫩芽時,“我”還引以為可惜這段話就是明證。所以看著窗口的那片綠,“我”聯想到渡過沙漠者望見綠洲的歡喜和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漂來花草莖葉的氣息的歡喜,感到“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
(2)關于“愛、幸福、青春”
“我”望著常春藤的生長,就如望著當年的自己在成長,它漸漸變青,漸漸變老,不正是作者人生歷程的寫照。也曾經用一顆純真的童心,追求愛與美的夢,也曾像常春藤一樣在風雨中展現自己婆娑的舞姿,而青春式的幻想,會隨著悠悠的時光漸漸破滅,現實的冷酷也會澆熄那顆青春熱枕的心。
個體通過愛一個對象,才能意識到自己的愛和幸福。在常春藤的身上,“我”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心中那份對愛的希冀。在愛的希冀中,延續著自己的生命。
(3)關于“孤獨、疲累、簡陋、自私、占有”
我在陌生的古城中感到孤獨,簡陋的房間,破碎的窗口映來的綠影,卻深深觸動了內心的那片空寂,染了些希望的曙光。讓我忘記了困倦的旅程與已往的不快,似乎與一位舊友的對話里,得到了內心的宣泄。
當心中對綠產生占為己有的私念時,是“我”害怕逝去的'美好再次會在急促的人生里流逝,綠里映射了“我”的過去,而對往昔已經開始懷念與回味時,“我”已經感到了珍惜眼前美好的重要。于是囚禁了綠,以它的毀滅來成全個體欲望的滿足。
2.囚綠結果
分為四個階段:
(1)“綠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舊伸長,依舊攀援,依舊舒放,并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這段話表現“綠”頑強的生命力。
(2)“每天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囚禁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這段話表現“綠”執著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永不屈服于黑暗。
(3)“它漸漸失去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這段話表現“綠”即使失去生命力,也不會放棄自己的追求。
(4)“瘦黃的枝葉被放在原來的位置上,被致以誠意的祝福。”表現“綠”終于贏得自由和光明。
3.釋綠探因
(1)植物的固執,讓“我”不快,損害了“我”的“自尊心”。該放卻沒放。
“我”滋生了一種自私的“魔念”,把綠的枝條從破窗中牽引到自己黑暗的房間來。綠在黑暗中的掙扎,使“我”對綠的感情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看著“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著原來的方向”,我為了這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可是,“我”仍舊讓柔弱的枝葉垂在我的案前。
(2)植物變成病孩子般,我意識到自己的過失,為病損的枝葉可憐。該放卻沒放。
當看到植物“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時,作者把它看成是病了的孩子,可憐它、同情它,并計算著自己南歸的日子,打算在離開時釋放它,恢復它的自由。但是這種自由是有條件的,必須是“我”離開這房間,離開北平。如同《囚綠記》序言中所寫的,“我沒有達到感情和理智的諧和,卻身受二者的沖突,我有時接受理智的勸告,有時又聽從感情的慫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讓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頭。這矛盾,把我苦了。”“當命運的意志命我雙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擔子,強我緣走窄小的生命的繩索,我是多么戰兢啊!為了不使自己傾跌,我竭力保持兩端的平衡。在每次失去平衡的時候便移動腳步,取得一個新立足點,或則是每次移動腳步時,要重新求得一次平衡。”“我”在放與不放之間的矛盾中掙扎,其實是理智與情感的沖突,是綠色生命與“魔念”之間的沖突。
(3)盧溝橋事件也沒有讓“我”立刻釋放“綠”,而是為了求得自己的自由才釋放“綠”。
日本開始侵略北平,“我”面臨被囚禁的危險。在朋友的催促下,“我”不得不變更計劃,每日留心開車的消息。身處烽煙四逼中的舊都,畢竟還有“綠”相伴。所以他不能放走“綠”。直到他離開北平前往相對安全的上海,獲取自己渴望的自由時他才釋放“綠”,還“綠”自由。
當個體生命本身有了某種欲求時,他才能體驗到同類事物的那種欲求。“我”有了對光明自由的渴求才真正體驗到常春藤對光明自由的渴求。
五、歸納概括“綠”的多重象征義
作者是在和綠的精神對語中,一步步升華對綠的認識的。開始作者只是從一般意義上把綠看成是生命、希望、慰安、快樂的象征,經過一段日子的觀察,作者對綠的感情升華到愛和幸福,聯想到青春年華。后來他感受到綠對自由光明的頑強不屈的追求,最后在經歷民族的苦難時,作者更進一步從綠的品質上感受到了我們民族的精神,完成了對“綠”象征意義的最后升華。也完成對自己靈魂的凈化和升華。這正是此文不同一般象征手法的獨特之處。
六、遷移訓練
閱讀文章《文竹祭》,思考,解讀這篇文章應從什么地方入手;文章借什么物寄托怎樣的思想情感?
七、課堂小結
學生自由談,教師總結。
這節課通過對《囚綠記》的解讀,領悟到作者感悟“綠”的最高象征含義的情感體驗經歷,剖析了作者思想轉變的契機,讓我們的靈魂在自然之綠中淘洗,在思想之綠中凈化。
八、寫作訓練
你的生活中,是否有過傷害生命的經歷?如果有,請你借助一種自然之物,運用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寫一篇散文,表達你的思想情感。
初三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第23課《囚綠記》 篇17
【學習目標】
1、把握文章抒情線索。
2、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重點、難點)
3、樹立積極的生命價值觀。(重點)
【課前準備】
1、學生認真預習課文。
2、學生合作搜集藝術家勇于面對苦難的例子。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整備】
多媒體。
【教學步驟】
一、綠色圖片導入
看到這些圖片,你有什么感受?……讓我們來看看陸蠡對綠的感受與認識跟我們的有什么異同?
二、作者、寫作背景簡介
三、生根據問題進行文本探究
1、請說說本文的抒情線索,并根據文章線索填空。
2、“綠”象征什么?你認為“綠”在文中具體可以指什么?
3、本文給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啟示?
四、把握文章的抒情線索
請說說本文的抒情線索,并根據文章線索填空。
抒情線索:戀綠(1~4)賞綠(5~7)囚綠(8~12)釋綠(13)
思綠(14)環環相扣,層層鋪墊!
五、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
“綠”被囚住后的生長狀況如何?“綠”象征什么?你認為“綠”在文中具體可以指什么(聯系背景)?
明確:
象征對光明、和平的向往。意蘊:
1、向往光明和自由、堅貞不屈的作者本人!
2、蒙難、渴望自由與和平的北平的人們!
3、日寇鐵蹄下堅強不屈的中華民族!
六、拓展延伸
1、本文給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啟示?
其實我們每個人就是一抹綠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難和痛苦囚住。遺憾的是,有的沒有能夠永遠向著陽光生長,枯萎了!就以一些作家藝術家為例吧……
2、你能舉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難“囚住”了但“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常春藤”嗎?
生自由發言。應該知道的有司馬遷、張海迪、史鐵生、海倫·凱勒、保爾·柯察金、蘇軾、李白等。
3、總結語:
配以一些圖片總結:
⑴浩瀚的大海正是因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麗的浪花。(古希臘格言)
⑵生活的磨難,是人生的一筆財富!
⑶在苦難面前抬起你自信的頭顱!永不言敗!
⑷永不屈服于黑暗!
⑸永遠向著陽光生長!
藝術家的心靈和靈魂大都是純凈、復雜、深邃又有很多有痛苦的,有一些人自殺了,原因雖然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對自己對人類對這個世界感到絕望。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有一顆追求真善美之心,擁抱善良和純真,善待生命,珍視生命,善待他人和世界,像司馬遷、張海迪、史鐵生、海倫·凱勒、保爾·柯察金一樣,在人生的風風雨雨里,讓生命之樹永遠向著陽光生長!
4、結束語(生齊讀):
當我們的生命之綠被囚住時,我們不能失去生機,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遠向著陽光生長!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麗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