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課堂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我的叔叔于勒》課堂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小說,特別是短篇小說,在藝術手法上造詣很深。他的作品題材豐富多彩,行文波瀾起伏,故事情節巧妙曲折,用洗練的筆墨揭示人物內心世界,人物形象鮮明生動。發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體現他藝術風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小說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其弟弟于勒態度的前后變化,清晰生動地勾勒出一幅19世紀后半葉法國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婦的無義寡情,是通過少年若瑟夫的視角來表現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對人生、社會的認識。
本課的閱讀教學擬以從分析情節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領會作品的豐富內蘊。力求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用現代人的思想觀念創新、多元評價作品的主題,領會其匠心獨運的藝術構思。在評價認識中,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拮據、闊綽、煞白、詫異、與日俱增、十拿九穩”等詞語。
2、把握小說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3、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說創作。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細致地描寫人物內心世界,對人物作個性化描寫的方法。
2、把握小說的情節構思,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3、品評小說的語言,提高實際的語言運用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提高道德觀念。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從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的豐富內蘊。
教學方法
l、誦讀法莫泊桑的小說語言簡潔明快,幽默機智。課文在技巧的運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寫、懸念的運用、情節的安排等方面。指導學生表情朗讀或分角色朗讀,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分析人物的語言、行動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動和刻畫人物性格的。課堂教學以朗讀揣摩為主。
2、探究討論法這篇小說的內蘊很豐富,在組織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創設情境,激活學生思維,主動質疑問難,合作探究以釋疑,培養解讀小說的能力。如從情節分析人手,探討作品主題。
3、續寫法在把握原作主題,抓住人物性格特點的基礎上,進行流暢自然的結局續寫,以深層揣摩課文立意和波瀾起伏的情節鋪敘。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誦讀整體感知文意,多角度梳理課文的情節結構,了解情節發展的因素。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法國小說家巴爾扎克在《高老頭》中說:“沒有一個諷刺作家能寫盡金銀珠寶底下的丑惡。”的確。金錢能夠影響到人與人的關系,這不僅在過去、在國外,即使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這也是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關于金錢對資本主義社會人際關系的影響,馬克思、恩格斯曾有過精彩論述。
投影:
馬克思、恩格斯說:“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沒有別的聯系了。”
馬克思說:“貨幣能使各種冰炭難容的人親密起來,迫使勢不兩立的人互相親吻。”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資本主義社會維系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便是純粹的金錢。金錢能使冰炭難容、勢不兩立的人親密起來,同樣,也能使親密無間的人形同陌路。法國優秀的短篇小說巨匠莫泊桑以他卓有成就的小說對此作了準確犀利的闡釋。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他的小說,去體會人情冷暖和世態炎涼。(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鏈接
作者簡介: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國19世紀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出身于法國諾曼底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中學畢業后,普法戰爭爆發了,他應征入伍,兩年的兵營生活使他認識了戰爭的殘酷,祖國的危難啟發了他的愛國思想。戰爭結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小職員,同時開始了文學創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創作,轟動了法國文壇。以后離職專門從事文學創作。10年間他寫了300多個短篇小說和6個長篇小說,其中許多作品流傳久遠,尤其是短篇小說,使他成為一代短篇小說巨匠。長篇小說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項鏈》《我的叔叔于勒》等。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諷刺和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尤其是在資產階級思想腐蝕下人們精神的墮落。
三、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全文,初步感知小說內容,勾畫并疏解疑難字詞。
投影:
拮據(jie2 ju1):手頭緊,經濟境況不好。
闊綽(chuo4):排場大,生活奢侈。
煞白(sha4):由于恐懼、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極白,沒有血色。
詫異(cha4):覺得十分奇怪。
襤褸(1an2 lu3):(衣服)破爛。
張皇:驚慌,慌張。
與日俱增: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長。
十拿九穩:喻很有把握,也說十拿九準。
棧橋(zhan4) 牡蠣(1i4)
2、學生聽讀全文,明確人物關系,嘗試復述故事梗概。
要求: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婦對于勒不同稱呼的詞語及其態度的變化。
教師明確:
貧:壞蛋、流氓、無賴。
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辦法的人。
貧:小子、家伙、老流氓、賊、討飯的。
菲利普夫婦: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3、學生討論:
小說情節富于變化,跌宕曲折,引人人勝,關鍵在于設置了懸念,構思巧妙,請找出文中的懸念,作適當分析。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如:開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散步?于勒是個什么樣的人?曾是災星的于勒,現在為什么卻成了他們的福音?他們極其美妙的夢境是否得以實現等。
4、學生精讀全文,思考:
(1)文中的于勒是怎樣的一個人?請嘗試從課文內容中歸攏于勒的“簡歷”。
(2)菲利普一家為什么盼望于勒回來?
(3)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夫婦一家人躲開了FI夜盼望的于勒,這是為什么?
(4)小說圍繞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度變化,展開曲折的情節。試根據下面的提示。多角度梳理課文的情節結構。
原因一結果(邏輯)
期待一破滅(心理)
開端一發展一高潮(情節發展)
懸念一結局(技巧)
學生思考后精彩回答,教師歸結:
(1)于勒年輕時,是個浪蕩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遺產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錢,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視為全家的“恐怖”。終于。他被送到美洲。后來,據說他在那里做生意賺了錢,并且給菲利普夫婦去信說,打算發了財回法國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闊了一陣之后,重又潦倒落魄,淪落成一個窮光蛋,被法國船長帶回來,在船上擺攤靠賣牡蠣過日子,他又重新成為哥嫂的“恐怖”,被棄之家門外。
(2)菲利普是個小公務員,一家人生活拮據,不僅“樣樣都要節省”,甚至連女兒都嫁不出去。但是,他們知道了以前被視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發了財,“做著一樁很大的買賣;而且準備回到故鄉和哥嫂一起快活地過日子,于是“大家都認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歸來,并對“這樁十拿九穩的事…”擬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計劃要用這位叔叔的錢“置一所別墅”,“我”的二姐也因這一“福音”,定了婚。
(3)學生可能會得出如下分析:
①是那個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婦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況,于婚事不利。
②是于勒的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個品行很好的人,則菲利普夫婦不會如此。
③是于勒貧窮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時很富有,菲利普夫婦一定和他相認。
④是菲利普夫婦經濟不富裕造成的。
⑤是菲利普夫婦的虛榮心造成的。
⑥是菲利普夫婦的金錢利己意識造成的。
⑦是社會文化造成的。
教師引導: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婦只認識錢和于勒又淪落為窮人。根本原因是那個金錢至上的社會制度。
(4)于勒揮霍家產,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揮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發財的于勒歸來解困。于勒破產成了窮光蛋。菲利普夫婦棄他而去。(邏輯)
于勒發財,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歸來解困。于勒成了窮光蛋,希望破滅了。(心理)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揮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發財的于勒歸來解困。船上發現于勒破產成了窮光蛋。菲利普夫婦棄他而去。(情節發展)
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歸來,為什么?于勒在海外發財了。不料于勒成了窮光蛋,菲利普夫婦失望怨恨而歸。(技巧)
四、研讀探究
1、分角色朗讀。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長。要求:讀出對人物的理解。
2、學生合作探究:
(1)這篇小說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象?你是如何理解課文的主題的?
(2)小說的題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從行文看,對于勒僅有幾筆直接描寫,多是側面著墨,而對菲利普夫婦的刻畫卻用了很多篇幅。那么,本文的主人公到底是誰?
學生研討,教師適時引導、點撥,明確:
(1)閱讀這篇小說,使我們走進了19世紀的法國社會,去體驗當時法國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說描寫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動勾勒出了一幅19世紀后半葉法國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婦的虛榮、勢利、自私、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了當時社會的道德觀念和價值標準。
有關作品的主題可以理解為:①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的人和人的關系。菲利普夫婦的無義寡情,于勒被棄的遭遇是資本主義金錢至上社會的概括。恰如馬克思、恩格斯說:“現代的資產階級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礎上的呢?是建筑在資本上面,建筑在私人發財上面的。”②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作品中的菲利普是一個既可鄙又可憐的形象。他們掙扎在社會的底層,也正因于勒的惡行,將一家人的生活拖累到貧困中不能自拔。生活的艱辛,乃至女兒出嫁都成了問題。于勒發財的消息,成了擺脫生活窘迫的唯一救命稻草,可現實是他們遇見了無臉歸來的窮困潦倒的于勒。面對無奈的現實,他們的選擇無疑是艱難的。勢利,作為人類普遍的劣習和商品社會必然會衍生的生活現象,是超越時代、地域的。
(2)小說題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卻是作為暗線,略寫和虛寫了他的過去和未來。他的出現只是在海輪上賣牡蠣即短短的一幕。作者把筆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爾賽島在海輪上巧遇于勒這件事上,集中表現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驟然變化上,從而刻畫他們貪婪、自私、勢利的性格特征。小說正是通過刻畫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征,寄予自己的情感評判的。因此,小說的主人公應是菲利普夫婦。“我”作為敘事主體貫穿全篇。
五、布置作業
1、請同學們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展開合乎情理的想象,依據下列情境提示,續寫小說的結局:
(1)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繼續向哲爾賽島前進。……
父親急忙向我們跑來。“克拉麗絲!克拉麗絲!”他眼睛里放著光。臉漲得紅紅的,像熟透的蘋果。“快去看啊,那個吃牡蠣的極有風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還有一位高貴的婦人呢!”顯然是由于狂喜,父親抑制不住激動大聲地說道。“是嗎?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來了!”母親一時不知用什么語言來表達她與丈夫的同樣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們的親弟弟……”
(2)假如破了產,又窮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門上,將是怎樣的一種情景,請抓住人物性格特點,進行創造性描繪。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賞詞析句,引導學生揣摩小說語言。
2、把握小說人物形象,聯系生活實際,體驗與反思。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請學生互相交流各自富有創意性的結局續寫,并以小組為單位推舉優秀習作在班上宣讀,師生共同點評。
二、研讀品味
1、請學生表情誦讀全文,思考:投影:小說在人物塑造上的獨到之處在于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刻畫。
(1)請同學們品味下面的語句,揣摩母親在希望破滅時的心理和感情。
①我母親也怕起來了,吞吞吐吐地說:“你瘋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為什么這樣胡說八道?”
②母親回來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說:“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長打聽一下吧。……”
③母親突然暴怒起來,說:“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我們的。……”
(2)“我心里默念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這默念的三句話意思有什么異同?為什么重復寫?這表現“我”的什么心理?
學生思考后發言,教師適當點撥:
①雖然母親聽到了那個窮水手就是于勒的消息。但發財夢使她不愿相信這是真的,于是“吞吞吐吐”地責怪丈夫“胡說八道”。
②等她親自看清楚那賣牡蠣的果真是于勒以后,也驚恐地“哆嗦”起來,但仍存一些希望,所以叫丈夫再去向船長打聽。
③當最終證實那窮水手就是于勒時,看到丈夫“神色很狼狽”,想起于勒以前占有過他們應得的一部分遺產,而以后又給過他們發財的“希望”,現在這種希望竟成了泡影,于是舊怨新仇一齊發作,“突然暴怒起來”,破口大罵。她自私、冷酷、惟利是圖的性格,隨著她的語言和心理變化,一層層地發展,至此畢露無遺。
(2)這默念的三句話中,從字面的人物關系看,沒有什么不同。但從排列的順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復“我的叔叔”,其中卻加上一個“親”字,反映了“我”對處于貧困境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對父母無義寡情的困惑、苦悶及不滿。這是一句包含諷刺意味的心里話。
2、合作探究,體會匠心構思。
(1)文章開頭在寫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著寫于勒,而是寫他們一家星期天到海邊棧橋散步的習慣,寫父親永不變更的話。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2)文中關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況,是運用什么方法交代的?這部分內容對情節發展起什么作用?
(3)寫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決定舉行婚禮之后到哲爾賽島旅行,這與整個故事情節有什么關系?
(4)安排兩位先生請兩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蠣這樣一個細節,作用是什么?
(5)“我”給于勒叔叔十個銅子的小費一段描述,對表現主題起什么作用?
學生合作探討后回答,教師點撥;
(1)這樣敘述是設置懸念,使讀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誰,他在哪里,為什么菲利普一家都急切盼望他回來,從而使情節發展更有吸引力。
(2)插敘。介紹于勒的經歷,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歸來的急切心情,為情節發展作了鋪墊。
(3)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爾賽島旅行,從而創造遇見于勒的機會,把故事引入對中心事件的敘述。
(4)這一細節牽動了菲利普的虛榮,使他也產生了請家人吃牡蠣的念頭。而由此才使菲利普與于勒進一步接近,并終于認出了于勒,使情節發展急轉而下,同時也增強了故事的戲劇性。
(5)這段描述把故事情節推向高潮,把菲利普夫婦冷酷無情、惟利是圖的本質暴露得十分充分。
三、體驗反思
1、教師簡要歸結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虛榮、勢利、自私、貪婪、冷酷,有著一副可憐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樣的小市民階層的共性外,還精細、刻薄、潑辣。文中的“我”富有正義感和憐憫心。于勒則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受害者和失敗者。
2、請同學們暢談學習課文后的感受和啟示。
學生探討交流,教師點評:
(1)不要把理想的實現寄托在別人身上,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奮斗、去爭取。
(2)在金錢和親情上,應珍惜親情,淡泊名利。
(3)對弱者應多付出愛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四、課堂練習(視情況完成)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課文以于勒的遭遇為引線,精彩的情節發展猶如一把利劍,劈出了病態社會中人性的扭曲。經濟的世界,金錢的關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劇,使菲利普夫婦淡漠了愛心和同情,變得庸俗、狹隘和自私。觀照生活,思索人生,我們找到了健全、美好心靈的答案。
六、布置作業
1、寫一篇反映當今社會人際關系的小作文,文體不限,立意自定。
2、有人說,勢利是人類普遍的劣習和商品社會必然衍生的生活現象,它是超越時代和地域的,“菲利普”永遠不會絕跡。你是否也這樣看呢?請以短文闡說。
七、板書設計
《我的叔叔于勒》課堂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構思的巧妙及情節的曲折,培養構思情節的能力。
2. 學習通過多種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
3.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4.培養學生發掘主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1. 培養學生創造性構思情節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2. 通過對比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畫人物性格
三、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發掘主題的能力。
四、德育、倫理滲透點:
體會人情冷暖和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五、課時安排:
二課時
六、教法設計:
研究討論式
七、師生互動設計:
1、 通過復述和補充復述情節,讓學生體會小說構思的精妙。
2、 通過口頭作文的形式,為課文另擬一個結局,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3、 分組討論、深刻體會本文的寫作特點。
4、 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師生共同探求小說的主題。
八、教具:多媒體
九、教學思路
1. 預習。完成注音解釋并熟悉課文。
2. 介紹作家作品(投影)
3. 點名復述故事情節并由其他同學補充。
4. 提問: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度前后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點名回答
5. 小組討論課后練習一:菲利普夫婦為什么不認于勒?(此為開放性題目,不拘一個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6. 口頭作文:(選一題目)
想象一:菲利普夫婦在船上發現一位百萬富翁像于勒,他們會怎樣?
想象二:當菲利普夫婦回來時,船發生了意外,最后是一個像于勒的人救了他們……
想象三:當他們乘坐圣瑪洛船回到家時,發現那個老水手竟然在他家門口等候他們……
想象四:假如于勒知道菲利普一家在船上,他會怎么想呢?
《我的叔叔于勒》課堂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全文內容,理解主題思想。
2、學習本文構思的巧妙及情節的曲折。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通過人物語言、行動、神態、揭示人物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2、初步培養對社會問題的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評判能力和再現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本文主題的理解,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教學方法:
教法:啟發式提問法、練習法、討論法。
學法:默讀法、圈點勾畫法、探究法、情境模擬法、比較法、辯論法。
第一課時:學生自讀課文。談閱讀印象與初讀感受。
第二課時:四步閱讀法,完成小說賞讀。
教學過程:
一、尋讀,辨析主要人物。
亮點探究一:從標題上看,這篇小說寫的是誰?(于勒)從小說的內容看,于勒是小說的主人公嗎?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
1、討論前,教師提示:如何判定一個人物是否為主要人物呢?有三個角度,首先看人物著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說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創作意圖。這種帶著一個主問題進行閱讀的方式叫做尋讀,尋找發現,大家開始閱讀,發現后做好記錄,然后分組活動。并確定發言人。
2、學生尋讀課文。開始思考批注。
3、分組活動,確定本組發言人。
4、確定四個小組開始交流匯報各組的發現。
5、教師歸納小結。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這樣出現的,一是全家人的談話,二是插敘介紹,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則是菲利普夫婦。
亮點探究二:于勒雖然不是小說的主要人物,可老師感覺于勒這個人物在文中無處不在。大家的意見是怎樣的?從文中尋找信息談談你的理解。
1、學生尋讀課文,整理相關信息。
2、相互交流,明確:于勒顯然著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運決定著菲利普夫婦的變化,并在他們一家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瀾。他是小說的線索人物。我們帶著第一個問題閱讀解決了另外一個問題——小說的線索,這就是尋讀的效果。
二、理讀,體會精妙構思
剛才我們一起弄清楚了小說的線索,下面請大家據此梳理本文的情節,對課文進行梳理式閱讀,就是理讀。并通過理讀情節,各提練一個字概括情節內容:
從課文順序上看:[盼]于勒——[趕]于勒——[贊]于勒——[罵]于勒——[躲]于勒
從小說情節上看:[趕]于勒——[盼]于勒——[贊]于勒——[罵]于勒——[躲]于勒
亮點探究三:作家為什么作這樣的安排情節:①為什么將“趕于勒”以插敘方式安排?②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這樣設計:于勒來過幾次信,再以寫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嗎?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組活動,確定小組發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發言,其它同學可作補充。討論明確:①巧設懸念,開頭反復渲染盼歸的氣氛與心情,埋下伏筆;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構成情節的曲折美,俗話說“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這個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給人物亮相提供了一個特有的展臺,更能體現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具有一種較強的諷刺意味。
3、教師小結:概括后板書:小說的情節美。
三、品讀,評說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構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豐滿的人物形象而經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讀細節。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去品析。這篇小說寫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罵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們來一起讀一讀幾個精彩片段,請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讀課文片段。
①在游船上,父親被太太高貴的吃法打動了,于是請家人吃牡蠣,他故作高雅,擺架子愛慕虛榮的高峰,同時也是不幸的開始。母親的一番話別有情趣:(讀23段)
②當父親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時,突然發現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驟而緊張,以至失魂落魄:(讀25段)
③在母親的要求下,父親再一次向船長走去,在極度的擔憂與恐慌中終于證實那就是于勒。這一消息對于母親如同晴天霹靂,怒火如同火山爆發,他們虛幻的幸福峰巔一下子跌入了現實的悲苦深淵:(讀38段)
④也許是對叔叔不幸的一絲同情與憐憫,我給了于勒叔叔10個銅子的小費,但母親仍不忘作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讓其卑劣自私的靈魂再次曝光:(讀46段)
亮點探究四:對人物的描寫中,哪些詞句最有表現力。抓住這些具有表現力的詞句評說人物形象。
1、品讀示范:第25段,品析“不安”,“瞪著眼”,“趕緊”,“十分蒼白”,“兩只眼也跟尋常不一樣”,“低聲”等詞語對表現人物的作用。
2、學生讀句品析,評說人物形象。
3、教師小結:通過品析,我們看到了一個唯利是圖,虛偽,自私冷酷的形象,他們以貧富為兄弟相認的原則,在他們眼中,情不如錢!(板書)
四、說讀,對人物說話。
賞讀完這篇小說,大家有沒有什么話想對小說中的人物說呢?或者對作者有什么話說嗎?例如:老師讀完后,我想對作家說:莫泊桑,謝謝你的一支妙筆,向我們勾畫了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人性泯滅的現實,在這樣的現實中生活,是人類的悲哀!大家結合自己的閱讀體會說幾句好嗎?
1、學生練習用“讀完這篇小說,我想對____________說……”句式說話。
2、結束語:用一幅對聯來概括這篇小說的主題,正是:
十年思盼同胞好比搖錢樹
一朝相逢兄弟形同陌路人(板書)
板書設計
我的叔叔于勒
1、盼于勒——贊于勒——見于勒——躲于勒。
2、人不如錢/金錢至上/世態炎涼。
《我的叔叔于勒》課堂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一、品察細節,分析人物形象。
二、認識“金錢置于親情之上”的主題。
三、欣賞巧妙的構思,曲折的情節。
教學過程:
一、引入(介紹作者)
莫泊桑是法國19世紀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創作,轟動了法國文壇。短短的一生當中,寫了6部長篇小說300多個短篇,其中許多作品流傳甚遠,尤其是短篇小說,使他成為一代短篇小說巨匠。他的作品絕大多數是寫法國中下層社會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諷刺和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尤其是在資產階級思想腐蝕下的人們的精神的墮落。
二、分析情節
1、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把小說的情節分為四部分,并分別為每部分擬一個小標題。
提示:(小黑板)
開端:于勒發展:于勒
高潮:于勒結局:于勒
明確:盼于勒、贊于勒、遇于勒(恨)、躲于勒
2、思考:
①情節從什么地方開端?這時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度如何?
②于勒去美洲后,故事情節有了怎樣的發展?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度有什么變化?
③船上巧遇是高潮。菲利普夫婦突然見到于勒,態度又有怎樣的變化?
明確:
貧:壞蛋、流氓、無賴、分文不值
富:正直、有良心、好心、有辦法的人、救星
貧:小子、家伙、老流氓、賊、討飯的
3、自讀全文,找出“盼”、“避”的主要細節。
如“永不變更的話”、“揮手帕”、“擬計劃”;“趕到美洲”、“暴怒”、“躲避”等。結合圖片完成問題。
(1)個別讀完“盼”的細節,師問:為什么他們熱切的盼望于勒歸來?生回答。
明確:因為家庭生活十分拮據,樣樣都要節省,而于勒在美洲發了財,盼望早日歸來過上幸福的生活。
(2)讀完避的細節后,師問:當真的遇見時,他們反而不認,又躲開了日夜盼望的于勒,這是什么原因?
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說明)回答這個問題由于學生是初步接觸課文,思考問題或許過于表面化。教師要善于啟發引導,學生可能會得出如下分析結果。
1、是那個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婦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況,于婚事不利。
2、是于勒的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個品德很好的人,則菲利普夫婦不會如此。
3、是于勒貧窮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時很富有,菲利普夫婦一定和他相認。
4、是菲利普夫婦經濟不富裕造成的。如果他們委有錢,就會認下于勒。
5、是菲利普夫婦的虛榮心造成的。如果他們不是那么好面子,則結局不會如此。
6、是菲利普夫婦的思想意識造成的。在他們的頭腦中只認識錢。
7、是那個社會制度造成的。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金錢關系。
明確:直接原因菲利普夫婦只認識錢而于勒又淪落為窮人,其根本原因是:那個金錢至上的社會制度。
點撥:說明他們的希望不過是個虛幻的肥皂泡而已,是一場欺騙自己的白日夢。
三、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
1、研討本課的主人公是誰。
這篇小說的題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對于勒卻僅有幾筆直接描寫,多是側面寫,而對菲利普夫婦的性格刻畫用了很多筆墨。誰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最終明確:小說題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卻是作為暗線,略寫和虛寫了他的過去和未來。他的出現只是在海輪上賣牡蠣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筆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爾賽島在海輪上巧遇于勒這一件事上,集中表現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驟然變化上,從而刻畫出他們貪婪、自私、勢利的性格特征。小說正是通過刻畫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征,從而揭示全文主題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婦。
2、分析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征
菲利普夫婦——自私、冷酷、貪婪、惟利是圖、勢利
3、分析小說中“我”在文章中的作用
小說中的“我”作為敘事的主體貫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態度和行動,都是從“我”的眼里看到的;對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評述,也都是從“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著作家的褒貶、愛憎、喜怒和哀樂。
對若瑟夫的心理描寫,體現了孩童的純真、善良,與大人的勢力、刻薄形成了對比。表明了作者的良好愿望。——希望“人間多一點親情、多一點愛,少一點金錢下的冷酷。”這也正是他以“我的叔叔于勒”為標題的原因。
四、分析小說的主題思想
于勒:窮——富——窮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菲利普夫婦:攆——盼——躲
點撥:金錢能夠影響到人與人的關系,這不僅在過去、在國外,即使在現在、在我們周圍,也是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關于金錢對資本主義社會人際關系的影響,馬克思、恩格斯曾有兩段精彩的論述。
馬克思、恩格斯說:“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別的聯系了。”
馬克思說:“貨幣能使各種冰炭難容的人親密起來,迫使勢不兩立的人互相親吻。”
由這兩段可看出,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什么關系呢?生答:純粹的金錢關系。金錢能使水火難容、勢不兩立的人親密起來,同樣,也能使親密無間的人如同陌路。
小說主題:作者運用對比的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態度,畫出了一幅資本主義社會里,貧窮則兄不認弟觸目驚心的慘象,藝術的揭示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金錢關系”的主題思想。
◎你看了這個“嫌貧愛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啟發呢?
點撥:
1、不要把實現理想寄托在別人身上,應該通過自己去奮斗,去努力,去爭取。
2、在親情和金錢上,應珍惜親情,淡泊名利。
3、對弱者應多付出愛心,同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五、小結
六、作業
《我的叔叔于勒》課堂教學設計 篇5
馮 春
一、設計理念: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學生、文本之間是“三位一體”,互生共長的。而學生又是閱讀對話活動關注的中心,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強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獨立自主地與文本(作者)對話,去自行發現、自行構建文本的意義,這樣他們才能學會閱讀,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根據《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的特點和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在教學中要充分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達到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的目的。教師在教學中要起橋梁作用,為學生的學習創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環境,以便學生更好的學習。
二、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了解文中的故事情節。
2、了解小說中刻畫人物性格時運用的主要方法。
3.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
繪形寫神,深入細致地揭示人物內心世界,對人物作個性刻畫的寫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認識資本主義社會以金錢為中心的人與人的關系,批判極端的利己主義的人生觀。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難點:分析、評說人物形象及性格。
四、教法、學法:
教法:1、多媒體輔助教學法;2、朗讀分析法;3、啟發式教學法;
學法:1、自主學習法;2、合作探究法;3、歸納學習法。
五、課時安排:
兩課時,本節課安排第二課時。
六、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內容:學生自讀課文。談閱讀印象與初讀感受。
第二課時
內容:四步閱讀法,完成小說賞讀。
(一)尋讀,辨析主要人物。
亮點探究一:從標題上看,這篇小說寫的是誰?(于勒)從小說的內容看,于勒是小說的主人公嗎?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
1、討論前,教師提示:如何判定一個人物是否為主要人物呢?有三個角度:首先看人物著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說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創作意圖。這種帶著一個主問題進行閱讀的方式叫做尋讀,尋找發現,大家開始閱讀,發現后做好記錄,然后分組活動,并確定發言人。
2、學生尋讀課文。開始思考批注。
3、分組活動,確定本組發言人。
4、確定四個小組開始交流匯報各組的發現。
5、教師歸納小結。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這樣出現的,一是全家人的談話,二是插敘介紹,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則是菲利普夫婦。
亮點探究二:于勒雖然不是小說的主要人物,可老師感覺于勒這個人物在文中無處不在。大家的意見是怎樣的?從文中尋找信息談談你的理解。
1、學生尋讀課文,整理相關信息。
2、相互交流,明確:于勒顯然著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運決定著菲利普夫婦的變化,并在他們一家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瀾。他是小說的線索人物。我們帶著第一個問題閱讀解決了另外一個問題——小說的線索,這就是尋讀的效果。
(二)理讀,體會精妙構思
剛才我們一起弄清楚了小說的線索,下面請大家據此梳理本文的情節,對課文進行梳理式閱讀,就是理讀。并通過理讀情節,各提煉一個字概括情節內容:
(1)從課文順序上看:
[盼]于勒——[趕]于勒——[贊]于勒——[罵]于勒——[躲]于勒
(2)從小說情節上看:
[趕]于勒——[盼]于勒——[贊]于勒——[罵]于勒——[躲]于勒
亮點探究三:作家為什么作這樣的安排情節:(1)為什么將“趕于勒”以插敘方式安排?(2)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這樣設計:于勒來過幾次信,再以寫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嗎?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組活動,確定小組發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發言,其它同學可作補充。討論明確:①巧設懸念,開頭反復渲染盼歸的氣氛與心情,埋下伏筆;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構成情節的曲折美,俗話說“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這個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給人物亮相提供了一個特有的展臺,(罵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們來一起讀一讀幾個精彩片段,請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讀課文片段。
①在游船上,父親被太太高貴的吃法打動了,于是請家人吃牡蠣,他故作高雅,擺架子愛慕虛榮的高峰,同時也是不幸的開始。母親的一番話別有情趣:(讀23段)
②當父親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時,突然發現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驟而緊張,以至失魂落魄:(讀25段)
③在母親的要求下,父親再一次向船長走去,在極度的擔憂與恐慌中終于證實那就是于勒。這一消息對于母親如同晴天霹靂,怒火如同火山爆發,他們虛幻的幸福峰巔一下子跌入了現實的悲苦深淵:(讀38段)
④也許是對叔叔不幸的一絲同情與憐憫,我給了于勒叔叔10個銅子的小費,但母親仍不忘作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讓其卑劣自私的靈魂再次曝光:(讀46段)
3、教師小結:概括后板書:小說的情節美。
亮點探究四:對人物的描寫中,哪些詞句最有表現力。抓住這些具有表現力的詞句評說人物形象。
1、教師示范讀第25段,品析“不安”,“瞪著眼”,“趕緊”,“十分蒼白”,“兩只眼也跟尋常不一樣“低聲”等詞語對表現人物的作用。
2、生齊讀句子,認真品析,談談對人物形象及性格的認識。
3、教師小結:通過品析,我們看到了一個唯利是圖,虛偽,自私冷酷的形象,他們以貧富為兄弟相認的原則,在他們眼中,情不如錢!
(三)品讀,評說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構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豐滿的人物形象而經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讀細節,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去品析。
1、這篇小說寫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2、小組討論、交流。
(四)說讀,對人物說話
賞讀完這篇小說,大家有沒有什么話想對小說中的人物說呢?或者對作者有什么話說嗎?例如:老師讀完后,我想對作家說:莫泊桑,謝謝你的一支妙筆,向我們勾畫了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人性泯滅的現實,在這樣的現實中生活,是人類的悲哀!大家結合自己的閱讀體會說幾句好嗎?
1、學生練習用“讀完這篇小說,我想對____________說……”句式說話。
2、結束語:用一幅對聯來概括這篇小說的主題,正是:
十年思盼同胞好比搖錢樹
一朝相逢兄弟形同陌路人
七、板書設計: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主要人物 線索人物
盼
趕
菲利普夫婦 贊 于 勒 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罵
躲
八、設計反思:
學習在本質上是學生個體主動建構與生成知識的過程。本教學設計,立足于滿足學生探究的欲望,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去實踐、去探索、去發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創新精神,努力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促使學生已有經驗獲得生長,個體知識得以生成,重視學生探究品質的培養和個性的自由發展,體現了積極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的教學理念。
《我的叔叔于勒》課堂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詞的讀音和含義。
2.梳理故事情節,概括大意。
3.學習小說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心理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通過人物形象探討小說主題思想。
5.認識金錢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酷關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1.研讀課文,理清故事情節。
2.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探討小說的主題。
方法指導
誦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從具體語境中分析體會各種描寫方法的作用。
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生字
拮(jiè)據棧(zhàn)橋襤褸(lánlǚ)牡蠣(mùlì)闊綽(chuò)
煞白(shà)撬開(qiào)詫異(chà)糟蹋(zāotà)衣冠(guān)
哲爾賽島(zhē)
2.解釋詞語
拮據:手頭緊,經濟狀況不好。
糟蹋:損壞,浪費。
襤褸:指衣服破爛不堪。
與日俱增:隨著時間一天天地增長。俱,全,都,一起。
十拿九穩:比喻很有把握。
鄭重其事:鄭重:審慎,嚴肅認真。形容說話做事時態度非常嚴肅認真。
莫名其妙:沒有人能說明它的奧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名,說出。
衣冠整齊:衣服和帽子穿戴的整齊端莊。
為期不遠:指快到約定或規定的日子了。
二、題解
莫泊桑:法國19世紀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1880年完成《羊脂球》,轟動法國文壇,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俊友》,《漂亮朋友》,《一生》等;短篇小說有:《菲菲小姐》,《項鏈》,《我的叔叔于勒》等。這些作品不同程度反映了資本主義的罪惡。
三、課文誦讀指導
小說以“我”為主體敘事,因此敘述語言要讀的平緩,娓娓道來;菲利普太太夸贊于勒時,要讀出熱切期盼的語氣,罵于勒時,要讀出尖利刻薄的語氣;菲利普先生盼于勒時,也要讀出期盼的語氣,在船上認出于勒時,要讀出緊張、沒主見、還有些怕妻子的語氣。
學生讀課文,體會。
四、梳理故事情節,概括大意。
1.析題:“我的叔叔于勒”于勒是全文的核心,全家人的心情特別是菲利普夫婦的情感緊隨著于勒的命運在變化。請用一個字概括他們的心情,例如:盼于勒。(1---4)
2.理清故事情節。
盼于勒:(1---4)夸于勒(5---19)遇于勒(20---47)躲于勒(48---49)
五、主題探究
關于小說的主題,有以下幾種理解。
1.金錢關系說。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它使人與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交易,就再也沒有別的聯系了。”菲利普夫婦對親兄弟于勒前后不同的態度正揭示了這種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2.虛榮說。小說一開始就點名了菲利普一家的社會地位------處于社會中下層。但菲利普夫婦卻具備那種愛慕虛榮、死要面子的性格特征。小說通過幾件小事揭示了那種虛榮的近乎滑稽的丑態,這種虛榮讓他們連多看一眼于勒的勇氣都沒有。
3.小人物生活的辛酸。有人認為,從菲利普夫婦的立場看,他們不認于勒首先是于勒占用了菲利普應得的那份財產,菲利普對弟弟還是寬容的。于勒的惡行使菲利普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艱辛,因為女兒的出嫁都成了問題。于勒發財的消息成為他們擺脫貧困的唯一的救命稻草,后來遇到因貧困潦倒無顏回來的于勒,認下于勒,他們的生活將更加貧困,甚至會扼殺女兒來之不易的婚姻,掙扎在生活底層的小人物只好躲開弟弟。
《我的叔叔于勒》課堂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小說的三要素,提高學生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學習從多個角度刻畫人物形象,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分析小說的情節結構把握小說的主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關愛他人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點】
學習從多個角度刻畫人物形象,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教學難點】
把握小說主題。
【教學方式】
多媒體教學。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激導入,引起學生對親情的感受:
親情是人事間最美好的一種情感。詩人說,親情是一首恬靜的田園詩;畫家說,親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畫;音樂家說,親情是一首優美的輕音樂。但是親情也時時經受著考驗,在金錢、榮譽、利益面前,我們是否依然能夠守護親情,關愛親情呢?今天,讓我們走進法國作家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共同探討這個問題。
板書題目、作者。
二、作者簡介
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有關莫泊桑及其小說特點的材料。
師用多媒體明確莫泊桑及其小說特點。
三、繪聲繪色講故事
1、了解課文內容:
師檢查預習情況,讓學生用講故事的方式講給大家聽。注意語言簡潔準確,講清小說的三要素,并按照一定的順序梳理小說的情節。
生講故事。
師評價所講故事,是否講清了小說三要素,按照怎樣的順序講述的。
2、提煉課文內容:
問題:如果用一個字概括這篇小說的情節,你覺得用哪個字最合適?
生互相討論,大多數學生認為用“變”字,也有一部分認為用“錢”字,找出重點情節共同梳理故事:
盼于勒贊于勒見于勒躲于勒
富窮窮
四、各抒己見評人物
內容:師生共同分析菲利普夫婦的形象,并且學習從多個角度刻畫形象的方法。
1、問題:菲利普夫婦態度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菲利普夫婦是怎樣的人?(通過前后態度的對比)
這種性格在哪一情節表現最為突出?
師生交流討論問題。
明確:原因是多方面的,菲利普夫婦很窮,怕于勒再來拖累他們;虛榮心,怕女婿和其他人看不起自己;金錢的原因;其他原因。
虛偽、愛慕虛榮、自私冷酷、唯利是圖等等。
在見于勒這一情節最為突出。
2、重點研讀二十五到三十八自然段:
問題:這一部分主要從哪些方面刻畫菲利普夫婦的形象的?
生通過具體的例子分析從語言、動作、神態來刻畫。
問題:通過語言、動作、神態揣摩人物心理。
師用多媒體打出典型的句子。
生通過典型的句子揣摩人物心理。
五、惟妙惟肖演故事
生分角色朗讀上一環節重點研讀的部分,學生進一步揣摩人物心理。
生評,師評。
六、探根求源識主題
分析:這是篇經典小說,對于這篇小說的主題普遍認為是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但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已經逐漸淡化了僅僅從政治、階級的角度去分析人物時,這篇小說的主題就更深刻。另一方面,這篇小說反映的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這種現象不僅在資本社會存在,其他社會形態也存在。為了深入挖掘小說主題,就要在若瑟夫這一人物身上尋找突破口。
師引導學生重點研讀二十九到四十九這幾個自然段。
問題:若瑟夫遇到叔叔于勒時有怎樣的反應?(與菲利普夫婦對比。)
怎樣理解若瑟夫心中默念的三句話?
作者想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
師生交流討論這三個問題。
明確:若瑟夫先是觀察叔叔,心里默念,給叔叔小費。
三句話強調于勒與自己的親緣關系。
告訴我們兒童的純真、善良,呼吁保持一顆童心。
總結:在金錢與物質的世界里,把于勒這些人推入了人生悲劇的深淵,也扭曲了菲利普夫婦這些人的精神,使他們淡漠了對人的愛和同情。但人與人之間除了利益關系,還有親人之間的關愛,朋友之間的友愛,普通人之間的愛這些美好的關系。
七、設身處地話感想
假如你是若瑟夫,你見到分別了十年之久,窮困不堪的于勒叔叔時想說些什么呢?
生自由述說自己感受,進一步深化小說的主旨。
八、名言警句記心間
師生共讀卡耐基、茨威格有關親情的名言。
結束語:同學們都有一顆善良、純潔的愛心,希望在過了十幾年,二十幾年,三十幾年后,我們依然童心不改,愛心如故。
《我的叔叔于勒》課堂教學設計 篇8
節精心設計的小說閱讀課在與學生和合作交流中結束了,回顧這一節課的教學,我反思如下:
第一,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自由讀好文本。《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這樣的一段話:“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根據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特點,實行學生課前自讀,課堂上分角色朗讀、齊讀、探究式閱讀等教學環節,為學生搭建一個真正開放的交流平臺,變文本解讀為文本賞讀、語言探究,可以使語文課教學呈現生機。
第二,為學生創設問題板塊,有層次、有目標地探究文本。出于對“如何能更有效地在一節課里完成‘學習閱讀人物的方法’和‘由把握主要人物性格特點領會小說主題’這兩個教學目標的教學”的思考,我設計了四個板塊的探究活動:1、理讀,復習回顧作品的思路,喚醒學生的感性認識,為進入小說人物的分析做鋪墊;2、尋讀,探討主要人物的問題,引入菲利普夫婦這組人物形象,以此為例,學習通過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揭示人物的心理,刻畫人物性格的閱讀方法,進而認識了當時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這是打開學生深入文本閱讀的鑰匙;3、品讀,通過品讀細節認識菲利普夫婦的形象,引領學生逐步學習和運用閱讀人物的方法,這是小說閱讀的中心任務;4、悟讀,讓學生學會如何由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來領悟小說主題,以及概括歸納出閱讀人物的“三步法”,并明白塑造人物可有共性也可有其個性。這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讓學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義和閱讀活動的樂趣。
第三,讓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這樣的閱讀才是自由的閱讀、有效的閱讀。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自由的閱讀后,與同學、老師一塊討論交流自己對作品、人物的認識;設置情境,讓學生自由地想象寫作,寫出自己對這篇小說人物、主題的理解。
所謂“教”無定“法”,“讀”無定“理”,以上僅為本人對小說閱讀教學的淺陋之見。
《我的叔叔于勒》課堂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理清故事情節。
2、品味語言,把握人物性格。
【教學重點】
理解人物性格。
【教學難點】
小說主題思想的深入理解。
【教學方法】
導讀法、討論法。
【教學用具】
錄音機、投影儀。
【課型】
自讀課。
【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段時間,大街小巷流行著一首《流浪歌》,大家想聽嗎?(生答“想”,放歌曲)歌聽完了,可一個愁苦、孤獨的浪子形象卻留在了我們的腦海中,讓我們不由得產生憐憫之情,是啊!家是溫馨的港灣,流浪的心多么渴望這個港灣的慰藉啊!可有這樣一個浪子,在外流浪多年,當家人遇到他時,不但不接受他,反而還罵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這個故事?(生答“想”)這個故事說它遠,它發生在遙遠的19世紀的歐洲,說它近,它就在我們眼前,請大家打開課本160頁,這個故事的名子叫《我的叔叔于勒》。
為了便于大家了解故事,咱們先一塊來把課前的生字詞讀讀記記,好吧?
二、學習生字詞,讀準字音,記準字形
1、出示幻燈片,展示生字詞:
拮據 棧橋 撬開 詫異 牡蠣 襤褸
2、找出一位同學試讀,其他同學糾錯。
3、教師總結正確讀音,學生齊讀,邊讀邊用手指在課桌上寫。
三、默讀全文,整體感知文意
這篇文章的體裁是短篇小說,作者是法國人莫泊桑,其成名作《羊脂球》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品。莫泊桑以他高超的藝術技法和深厚的文學底蘊贏得了“世界短篇小說藝術大師”的美譽。好了,讓我們在音樂聲中走近莫泊桑,走進故事,請大家快速默讀全文,默讀中解決三個問題:
1、理解生字詞在文中的意思;
2、小說中出現了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誰?
3、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把小說的情節分為四部分,并分別為每部分擬一個小標題。
(教師放音樂,板書課題、作者、教學目標。)
四、討論并解決默讀中提出的問題,加深對文意的理解
1、學生自由分組討論以上問題,可以離開座位。
2、對主人公的確定教師要給以適當的提示,可以從小說反映主題和作者著力刻畫的形象兩個方面。
3、對“我”和作者之間的不同應讓學生弄清楚。
板書:
菲利普夫婦
盼 憶 遇 躲
五、梳理情節,簡單了解人物性格
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的,塑造人物形象必須把人物置于什么之中呢?(生答:情節)
對,那么,我們就把人物置于情節之中先來簡單了解一下人物的性格。
(把板書的情節用粉筆圈起來,大致呈“人”字形。)
1、為什么盼于勒?
(于勒來信說他有錢了,他們盼的是錢。)
2、憶于勒屬于哪種敘述方式,對情節有何作用?
(倒敘,把情節推向高潮。)
3、怎么遇到于勒的,遇后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稱呼與相遇前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因于勒的信二姐找到了對象,全家人到哲爾賽島旅行,巧遇于勒。遇前,“好心人”,“正直的人”,“有辦法的人”;遇后,“賊”。因為于勒沒有錢,不是想象中有錢的于勒。)
(用兩種顏色的粉筆板書:好心人 正直的人 賊)
4、為什么要躲開于勒?
(因于勒沒錢生活,恐怕他再來“吃”他們。)
通過對小說情節的梳理,我們可以清楚人物之間的矛盾關系中起關健作用的是什么?(生答:錢。)對,(板書:錢)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在主人公心中錢比親人重要,他們只是為了錢。
六、品味小說語言,把握人物具體、生動的性格
通過把人物置于情節之中梳理情節,我們對主人公的形象有了大致的了解,是否了解到此就行了呢?大家說,(生答:不行。)當然不行,小說塑造人物形象是生動的、具體的、典型的,小說中作者運用了多種人物描寫方法來塑造人物形象,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來能表現人物性格的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品味一下表現了人物的什么性格。鄰近的同學可以互相討論討論。時間五分鐘。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師在教室里走,不時地對學生進行指導或一起討論。
2、五分鐘后,學生在教師主持下通過小說語言進行人物性格的交流學習。
⑴ 學生有感情地讀自己找出的句子,并說明表現了人物的什么性格。
⑵ 對一些重點的句子或段落可分組讀、分男女生讀、分角色讀和全體一起讀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保持讀的興趣,在愉悅的情趣中使學生領悟小說語言的魅力,理解人物的性格。
⑶ 教師把學生體會到的人物性格板書到黑板上。
自私 虛榮 唯利是圖 冷酷
⑷ 交流結束,教師簡單總結人物性格。
請大家注意看黑板,老師畫這個圖形象個什么字?(生答:象個“人”字)那么這個“人”字規范嗎?(生答:不規范,是畸形的。)為什么?
畸形的“人”字代表的是有著畸形性格的主人公,是金錢使他們改變了對于勒的態度,也是金錢使他們內在的本質不變,金錢腐蝕了他們的靈魂,扭曲了他們的性格,使他們成為精神畸形的人。通過小說典型的人物形象,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冷酷無情的關系以及金錢至上的社會生活原則。
七、拓展訓練,培養想象能力,鍛練創新思維
到這里,我們對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已經有了具體而完整的認識,我們不得不佩服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藝術大師莫泊桑,莫泊桑真是了不起呀!我想問大家,你們敢不敢與莫泊桑比試一下,(敢!)好,這才是當代中學生的風采。假如,全家人在船上遇到的于勒是一個百萬富翁,那么,將會發生一幕怎樣的相遇場景呢?
1、愿意表演的同學下座位到教室外準備2分鐘。選出一名導演。
2、愿意口頭作文的同學準備1分鐘。
3、找同學口頭作文,外面的同學進教室表演。
八、結束語
同學們,通過對這篇小說的學習,我們不僅領略了大師的語言魅力,還知道了,人不能為錢活著,不能讓錢左右自己,應做一個端正的人,一個正直的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決不能做菲利普夫婦那樣精神畸形的人。好,下課!
【附板書】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于勒: 窮──富──窮
于勒的貧富變化
菲利普夫婦:攆──盼──怕──躲
《我的叔叔于勒》課堂教學設計 篇10
小說,作為一種主要的文學體裁,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小說教學,更因其內容的豐富、情節的曲折、形象的多異、主題的潛蘊性等特點而呈現教學的多樣性。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新的課程,新的理念,促使我們語文教學必須以新的姿態、新的面貌來迎接新的挑戰。在新課程的背景之下,為了培養學生閱讀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賞力、評價力和創造性,我們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以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五冊《我的叔叔于勒》為例,我的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課時:學生自讀課文。談閱讀印象與初讀感受。
第二課時:四步閱讀法,完成小說賞讀。
一、尋讀,辨析主要人物。
亮點探究一:從標題上看,這篇小說寫的是誰?(于勒)從小說的內容看,于勒是小說的主人公嗎?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
1、討論前,教師提示:如何判定一個人物是否為主要人物呢?有三個角度,首先看人物著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說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創作意圖。這種帶著一個主問題進行閱讀的方式叫做尋讀,尋找發現,大家開始閱讀,發現后做好記錄,然后分組活動。并確定發言人。
2、學生尋讀課文。開始思考批注。
3、分組活動,確定本組發言人。
4、確定四個小組開始交流匯報各組的發現。
5、教師歸納小結。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這樣出現的,一是全家人的談話,二是插敘介紹,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則是菲利普夫婦。
亮點探究二:于勒雖然不是小說的主要人物,可老師感覺于勒這個人物在文中無處不在。大家的意見是怎樣的?從文中尋找信息談談你的理解。
1、學生尋讀課文,整理相關信息。
2、相互交流,明確:于勒顯然著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運決定著菲利普夫婦的變化,并在他們一家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瀾。他是小說的線索人物。我們帶著第一個問題閱讀解決了另外一個問題——小說的線索,這就是尋讀的效果。
二、理讀,體會精妙構思
剛才我們一起弄清楚了小說的線索,下面請大家據此梳理本文的情節,對課文進行梳理式閱讀,就是理讀。并通過理讀情節,各提練一個字概括情節內容:
從課文順序上看:[盼]于勒——[趕]于勒——[贊]于勒——[罵]于勒——[躲]于勒
從小說情節上看:[趕]于勒——[盼]于勒——[贊]于勒——[罵]于勒——[躲]于勒
亮點探究三:作家為什么作這樣的安排情節:①為什么將“趕于勒”以插敘方式安排?②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這樣設計:于勒來過幾次信,再以寫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嗎?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組活動,確定小組發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發言,其它同學可作補充。討論明確:①巧設懸念,開頭反復渲染盼歸的氣氛與心情,埋下伏筆;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構成情節的曲折美,俗話說“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這個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給人物亮相提供了一個特有的展臺,更能體現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具有一種較強的諷刺意味。
3、教師小結:概括后板書:小說的情節美。
三、品讀,評說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構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豐滿的人物形象而經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讀細節。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去品析。這篇小說寫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罵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們來一起讀一讀幾個精彩片段,請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讀課文片段。
①在游船上,父親被太太高貴的吃法打動了,于是請家人吃牡蠣,他故作高雅,擺架子愛慕虛榮的高峰,同時也是不幸的開始。母親的一番話別有情趣:(讀23段)
②當父親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時,突然發現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驟而緊張,以至失魂落魄:(讀25段)
③在母親的要求下,父親再一次向船長走去,在極度的擔憂與恐慌中終于證實那就是于勒。這一消息對于母親如同晴天霹靂,怒火如同火山爆發,他們虛幻的幸福峰巔一下子跌入了現實的悲苦深淵:(讀38段)
④也許是對叔叔不幸的一絲同情與憐憫,我給了于勒叔叔10個銅子的小費,但母親仍不忘作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讓其卑劣自私的靈魂再次曝光:(讀46段)
亮點探究四:對人物的描寫中,哪些詞句最有表現力。抓住這些具有表現力的詞句評說人物形象。
1、品讀示范:第25段,品析“不安”,“瞪著眼”,“趕緊”,“十分蒼白”,“兩只眼也跟尋常不一樣”,“低聲”等詞語對表現人物的作用。
2、學生讀句品析,評說人物形象。
3、教師小結:通過品析,我們看到了一個唯利是圖,虛偽,自私冷酷的形象,他們以貧富為兄弟相認的原則,在他們眼中,情不如錢!(板書)
四、說讀,對人物說話。
賞讀完這篇小說,大家有沒有什么話想對小說中的人物說呢?或者對作者有什么話說嗎?例如:老師讀完后,我想對作家說:莫泊桑,謝謝你的一支妙筆,向我們勾畫了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人性泯滅的現實,在這樣的現實中生活,是人類的悲哀!大家結合自己的閱讀體會說幾句好嗎?
1、學生練習用“讀完這篇小說,我想對____________說……”句式說話。
2、結束語:用一幅對聯來概括這篇小說的主題,正是:
十年思盼同胞好比搖錢樹
一朝相逢兄弟形同陌路人(板書)
附:教學板書
教學在合作討論與交流表達中結束了,回顧這篇文章的教學。我覺得三種構想的實施是成功的。
一、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自由讀好文本。這是對話的基礎。通讀文本,并讀出自己的感受。這樣的閱讀才是自由的閱讀,有效的閱讀。而我們平時的教學,學生自己讀書的時間少,自己讀出感受的更少。上課伊始,學生還未開口讀書,學生未及進入作品之中體驗,教師就已經強加給了學生,表現出教師對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體驗的充分不相信。我在教學中,給學生一節課自由讀書(自習除外),并要求在讀完后能談自己對作品、人物的認識。事實證明,這個目標實現了。
二、為學生創設主問題有層次地探究文本。這是對話的關鍵。作為世界文學的精典名篇,既有內容的廣度,又有思想的深度。這篇小說怎樣教學才能實現耗時少、效果好,我設計了四個主問題和四個亮點探究活動:尋讀,解決主要人物和線索人物的問題,這是打開文本的鑰匙;理讀,解決作品的思路,這是學生最易獲得的感性認識,并通過理性探究體會構思精美;品讀,通過品讀細節認識人物形象,并進而學習人物塑造的方法,這是小說閱讀的中心任務;說讀,表達自己對文章主題、美點、人物的認識和理解,這是閱讀的更高層次。這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讓學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義和閱讀活動的樂趣。
三、讓學生在探究與對話中表現并強化語文能力。探究式閱讀讓合作學習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實踐。小組探究活動中,誰發言,誰記錄,誰補充都有明確的分工。而在表達中,要求學生努力達到表達自己的閱讀體驗、提練整合小組的觀點,說句意連貫、層次清晰、語言精美的話的目標。從一句到幾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據,切近題旨。
還記得《語文課程標準》中這樣的一段話:“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根據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特點,實行探究式閱讀教學,為學生搭建一個真正開放的交流平臺,變文本解讀為文本賞讀、語言探究,并跳出課文讀課文,可以讓語文課教學呈現新的生機。
學生“唱戲”,老師搭臺。把時間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讓學生、教師、文本三者形成整體,讓三者交流、碰撞、溝通。學生可以挑戰文本權威,教師也可以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閱讀教學課堂成了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探究的舞臺,也成了學生與文本對話、教師與文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的多向互動的過程。
《我的叔叔于勒》課堂教學設計 篇11
最近剛上完《我的叔叔于勒》,三個課時結束了本文的教學。學生很感興趣,文本容易理解,課堂學生發言積極,熱熱鬧鬧的,自我感覺上得很成功。我從文體特點出發,抓住小說的三要素人物(誰是主人公及人物性格特點)、情節(四部分梳理)、環境(平靜的大海、紫色陰影的大海及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最后將“作者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純粹的金錢關系”這一主旨歸納給學生。第三課時引導學生學習本文巧妙的構思(分析文中安排“我”這個“當事人”有什么特別的意義。)分析人物性格特點時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本,通過有感情朗讀來體會。三個課時上得很流暢,自我感覺思路也很清晰,學生應該完全聽懂了。
可是當我看了20xx年湖北赤壁市“文本價值的教學選擇”課題研討紀實——兩篇“同題異構”《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學實錄時,才發現自己是盲目自信。相比而言,自己的教學對文本的解讀只停留在單一的價值選擇上,犯了單一化、片面化的錯誤。對文本的處理過于簡單了,完全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教”。學生只是單純地理解文本并記憶知識,卻沒有讓他們從文本中跳出來,站在其他的角度來思考,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突然發現自己走入了一個誤區,過分地注重了考試分數,注重知識能力目標和過程、方法目標,而漸漸忽略了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隱性目標。
反思自己的教學,現談談自己的不足和收獲。
如何選擇核心教學價值?
任何一個文本,其價值往往不僅僅體現在一個方面,何況是經典小說。《我的叔叔于勒》,其本身具有非常豐富的文本價值,如:第一,小說從一個家庭的視角反映了19世紀后期法國乃至歐洲社會的基本狀貌,可以作為研究19世紀法國和歐洲歷史的一類素材;第二,小說集中體現了作者莫泊桑的文學創作特色,是研究作者莫泊桑文學成就的實證材料;第三,小說構思別具匠心,情節變化多端,描寫生動細致,刻畫人物世態惟妙惟肖,是讀者鑒賞文學作品的經典樣本;第四,小說揭示的主題豐富而深刻,在人性人情以及對金錢的認識等問題上能給讀者以無限的思考,因而小說同樣具有持久的社會教化功能;等等。
看到專家分析出這么豐富的文本價值,我深感慚愧。由于自己沒有對文本深入研讀,只感知到最顯著的東西,而教給學生也只能是淺薄的、“人云亦云”的所謂“價值”、知識。而這些顯著的知識學生靠自己的能力實際已經了解甚至掌握了,那我的三節課只是把那些東西熱熱鬧鬧地演了一遍,學生記得更牢固而已。想到此,不禁為自己的淺薄、不負責任而慚愧。通過學習這篇小說,我應該使學生收獲些什么?很顯然不是學生已經知道的,而是要讓學生在自我感知基礎上獲得新的知識或體驗。
面對如此豐富的文本價值,通過學習我明白語文老師應該要有所選擇,選擇恰當的內容作為核心教學價值。核心教學價值根據新課程理念,應遵循兩個宗旨:一是為學生而教——教到學生的需求上,教到學生的心坎上。考慮的重點是,學生通過自主閱讀這篇小說可以知道些什么,還有哪些內容是模糊或者是未知的。教學只有建立在學生已知基礎上并引導學生澄清模糊、解決未知,才能給學生真正的閱讀效益。如這篇的小說的故事情節很直白,不是學生最想要的,所以老師可以簡單處理。而關于這篇小說的人物以及主題,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可以形成一定的認識,但這種認識是不清晰的,不完整的,需要在課堂的學習交流中使認識得以清晰完整。小說的主題是多元的,給學生的價值觀肯定帶來影響,這就需要老師給予恰當引導。小說的構思藝術學生可能知道是好的,但好在哪里,為什么好,這些又是他們難以體會的,這是學生的未知內容。二是因教材而教——準確而有創意地挖掘文本價值,使學生知識上有積累,能力上有提高,思維上有發展。《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將人物置于自然而奇崛的事件過程中,并以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獨特方式表現人物,進而揭示耐人尋味的主題。
綜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學《我的叔叔于勒》的重點應該在人物和主題上,難點是分析小說的構思藝術,而價值觀教育則是閱讀這篇小說的隱性目標。核心教學價值因此得以確定。
核心教學價值的選擇,即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確定,意味著完成教學目標的選擇。而要做到教學目標的定位準確、恰當,離不開我平時很難落實的“三備”呀。備課標、備文本、備學生,一樣都不能少。鉆研精神還是不夠。此時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要給學生半桶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甚至更多”這句話說得一點沒錯。一位教育名家曾經還說過,要用一輩子來備一節課。這句話更深邃地道出了對于教師來說,學習的重要性,鉆研的重要性!
深入研讀文本不夠,缺乏自己的閱讀體驗和閱讀判斷直接造成了閱讀教學效益低下。另外教學時一定要引導學生圍繞目標結合文本作細致的分析,不能急于追求結論,學生如果缺乏真實的個體閱讀體驗同樣不會取得良好效果。對于文章的主題,切忌直接歸納給學生,或者只做單一的引導,而應該設計合適的問題,讓學生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獲得多層次的理解。
《我的叔叔于勒》課堂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的
一、理解本文的主題思想。
二、了解小說中刻畫人物性格時運用的主要方法。
三、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設想
這篇小說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人與人是純粹的金錢關系這一主題思想。作者巧妙地通過大開大合的情節安排,塑造了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征:貪婪、勢利、冷醋、透過他們對親兄弟前后態度的變化,完成了表達主題思想的目的。
這篇小說的內容并不復雜,所揭示的主題思想也并不難以理解。正因為這樣,教讀本課時,不運用串講的方法,也不追求對全文內容和表現方法“講深講透”。一是沒有必要。因為學生能大致讀懂課文,講解過多過細,難免重復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使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二是不可能。因為任何一篇真正的文學作品,其內涵的豐富性,很多是難以言傳的。只有讀者隨著知識的不斷積累,閱歷的日增月加,才會逐漸使自己心中的人物形情豐滿起來,才會對作品的內涵體會的更加深入。這是閱讀文學作品的基本規律。由此,依據教材要求,擬定本課的教學目的為以上三條,具體的教學設想如下。
借助聽范讀(教師朗讀或播放錄音),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大致了解,并初步理解主題思想。
重點研討有關課文內容、主題、寫法等方面的幾個問題,以完成本課教學任務,進行文學教育。
利用本文情節大起大落的特點,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通過口頭作文的形式,為課文另擬一個結局。
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本課教學不布置預習。兩節課完成。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一、理解全文內容,理解主題思想。
二、了解本文刻畫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教學過程
一、理解全文內容,理解主題思想。
1.讀課文。
教師范讀,或播放錄音。
提出聽讀時的思考題:
△于勒是怎樣一個人?
△菲利普夫婦一家為什么盼望于勒回來?
△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夫婦一家人躲開了日夜盼望的于勒。這是什么原因?
△這篇小說揭示了怎樣的主題思想?
〔說明〕 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讀課文,有益于集中注意力思考,同時,幾個問題又暗示了閱讀本文的重點。
2.討論問題。
可先由學生以小組形式(兩三個人)議論,然后,全班討論。
△于勒是怎樣一個人?
最終使學生明確:于勒年輕時,是個浪蕩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遺產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錢,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視為全家的“恐怖”。終于,他被送到美洲。后來,據說他在那里作生意賺了錢,并且給菲利普夫婦去信說,打算發了財回法國來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闊了一陣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來,淪落成一個窮光蛋,被法國船長帶回來,在船上擺攤靠賣牡蠣過日子,跟討飯差不多,他又重新成為哥哥、嫂子的“恐怖”,被棄之家門外。
〔說明〕 這個問題不難答。要指導學生認真讀課文,從課文中歸攏起于勒的“簡歷”。從“于勒”入手理解全文內容,既切合題目,順應學生閱讀心理流向,又為理解菲利普夫婦性格特征,進爾理解全文主題思想做了較必要的準備。同時,也為后面理解本文“誰是主人公”的問題做了鋪墊。
△菲利普夫婦一家為什么盼望于勒回來?
最終使學生明確:菲利普是個小公務員,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據,不僅“樣樣都要節省”,甚至連女兒都嫁不出去。但是,他們知道了以前被視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發了財,“做著一樁很大的買賣”,而且準備回到故鄉,和哥哥菲利普一家”一起快活地過日子”。于是“大家認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變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歸來,并對“這樁十拿九穩的事”“擬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計劃要用這位叔叔的錢置一所別墅”,“我”的二姐也因這一“福音”訂了婚。
△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夫婦一家人躲開了日夜盼望的于勒。這是什么原因?
最終使學生明確: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婦只認識錢和于勒又淪落為窮人,其根本原因是那個金錢至上的社會制度。
〔說明〕 回答這個問題,學生由于是初步接觸課文,思考問題或許過于表面化。教師要善于啟發、引導。從教學實踐來看,學生會得出如下分析結果,提出來,供備課時參考。
1.是那個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婦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況,于婚事不利。
2.是于勒的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個品德很好的人,則菲利普夫婦不會如此。
3.是于勒貧窮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時很富有,菲利普夫婦一定和他相認。
4.是菲利普夫婦經濟不富裕造成的。如果他們很有錢,就會認下于勒。
5.是菲利普夫婦的虛榮心造成。如果他們不是那么好面子,則結局不會如此。
6.是菲利普夫婦的思想意識造成的。在他們的頭腦中只認識錢。
7.是那個社會制度造成的。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金錢關系。
△這篇小說揭示了怎樣的主題思想?
明確:小說寫一個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態度,畫出了一幅資本主義社會里貧窮則兄不認弟的觸目驚心的慘象,藝術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金錢關系”的主題思想。
〔說明〕 學生不必這樣答,只要回答出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金錢關系”,就行了。
3.歸納概括。
在上面討論的基礎上,請學生將4個討論分析的結果進行歸納,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回答,用一段話表述清楚。
〔說明〕 這個環節,是將前面分點、分角度的討論進行綜合整體。學生理解本篇課文,從聽讀開始,是整體感知;分成4個問題討論,是化整為點,深入理解;現在綜合起4個答題內容,將對課文的理解又回到整體上去,形成較為完整的認識。同時,又能起到訓練聽說能力的作用。可請班里一兩位口頭表達能力較好的同學回答。
三、重點閱讀,了解小說刻畫人物時運用的主要方法。
在前面基本上理解了小說主要內容的基礎上,下面重點閱讀菲利普夫婦一家在船上巧遇于勒情節里的片斷。
1.讀課文“我父親突然好像不安起來……給了我一個5法郎的銀幣,就走開了。”
提示學生聽讀時注意:作者利用人物語言和神態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聽讀時,注意這一點。
2.請幾個學生說一說各自找出的例子,說明人物的語言或神態表現了怎樣的心理活動。
〔說明〕 可以結合課后練習四作點分析,使學生體會到人物語言在刻畫人物時的作用(也包括神態、動作描寫)。具體內容參見《教師指導用書》此略。
布置作業
在筆記本上完成練習六。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一、研討本課的主人公是誰。
二、為小說另擬一個結局,作口頭練習。
教學過程
一、研討本課的主人公是誰。
△這篇小說的題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對于勒卻僅有幾筆直接描寫,多是側面寫,而對菲利普夫婦的性格刻畫用了很多筆墨。誰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最終明確:小說題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卻是作為暗線,略寫和虛寫了他的過去和未來。他的出現只是在海輪上賣牡蠣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筆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爾賽島在海輪上巧遇于勒這一件事上,集中表現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驟然變化上,從而刻畫出他們貪婪、自私、勢利的性格特征。小說正是通過刻畫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征,從而揭示全文主題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婦。
〔說明〕 小說中的“我”作為敘事的主體貫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態度和行動,都是從“我”的眼里看到的;對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評述,也都是從“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著作家的褒貶、愛憎、喜怒和哀樂。
對小說主人公的研討,目的是進一步從全文出發深入理解內容,體會寫作特點。這個討論不必占用過多時間,也不必一定統一答案,允許學生將于勒視為主人公,因為也有這樣的觀點。
二、做想象性的口頭作文。
1.由教師提供下面一段情境,學生口頭續寫。
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繼續向哲爾賽島前進。……
父親急忙向我們跑來。“克拉麗絲?克拉麗絲!”他眼睛里放著光,臉漲得紅紅的,像熟透的蘋果。“快去看啊,那個吃牡蠣的極有風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還有一位高貴的婦人呢!”顯然是由于狂喜,父親抑制不住激動大聲說道。“是嗎?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來了!”母親一時不知用什么語言來表達她與丈夫的同情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們的親弟弟……”
2.假設破了產,又重新窮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門上,將是怎樣一種情景。口頭敘述,適當描繪。
〔說明〕這個練習益于培養學生創作性思維,也易激發其興趣,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了訓練。
為了讓更多學生有練習的機會,可采用小組形式先說(四人左右一組),再推選說得好的三四位同學,在全班說。條件允許也可以直接在班上說。
以上兩個練習,酌情任選一個。
三、分角色朗讀課文。
請5位同學分別讀“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船長、于勒。
要求讀出對人物的理解。
布置作業
1.將口頭作文寫成書面作文。
2.用錄音機錄下朗讀全文的錄音,也可以幾個同學自愿組成小組,將課文改成廣播劇,能配樂更好,錄制下來。全班評比。
【總體說明】
本課情節比較完整,事情起因、經過、結果俱全。從故事的結果入手,分析、研究造成如此結果的原因,對于理解課文內容有積極作用。這種“析因”的閱讀理解的方法,教給學生,對提高閱讀能力大有益。出于這種思考,本課教學方案設計了這樣的訓練內容。實踐證明,效果比較好。
《我的叔叔于勒》課堂教學設計 篇13
【素質教學目標】
1、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欣賞小說的精妙構思。
2、理解小說中刻畫人物性格時運用的主要方法。
3、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1、小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
2、情節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妙構思美。
【教學課時】
二課時。
【課前準備】
1、學生通過各種信息渠道收集法國作家莫泊桑的信息。
2、認真閱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熟悉課文情節發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主題思想。
2、了解本文刻畫人物性格時運用的主要方法。
一、介紹作者,導入新課
法國作家莫泊桑,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之一,19世紀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羊脂球》、《項鏈》、《漂亮的朋友》以及本文等。
藝術風格以善于構筑故事情節和設計結局見長,另外用洗練的語言揭示人物內心世界,塑造鮮明的藝術形象,也是他的特長。
二、整體感知,探究問題
1、聽課文內容朗讀的錄音,思考問題:
⑴ 于勒是怎樣的一個人?
⑵ 菲利普夫婦一家為什么盼望于勒回家。
⑶ 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夫婦一家人躲開了日夜盼望的于勒,這是什么原因?
⑷ 這篇小說揭示了怎樣的主題思想?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如下內容:
⑴ 于勒由一個浪蕩子到富人再到一個一貧如洗的窮鬼的人生境遇的轉變。
⑵ 菲利普夫婦一家人對于勒由恐怖到希望、福音再到恐怖的態度轉變。
⑶ 菲利普小職員身份與拮據的家庭生活的介紹的意義。
⑷ 小說結局的出現的偶然性與必然性。
2、對比手法的應用與體會。
學生要明晰情節的轉變,人物態度的轉變。
3、學生交流學習的體會,完成下列練習。
體會下列句子中吃的含義。
⑴ 于勒叔叔把自己應得的部分遺產吃得一干二凈。
⑵ 可別吃得太多,吃多了傷胃。
⑶ 可要多加小心,可別叫這小子又回來吃咱們。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欣賞小說情節出人意料而情節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妙構思美。
2、研討小說主人公是誰
3、為小說另擬個結局,做口頭作文訓練。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莫泊桑小說的特色之一是構思布局別具匠心,故事結局,耐人尋味。這節課我們就來欣賞這一特色。
學生先復述課文的大意,注意以下幾個方面: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局。
二、研讀欣賞
1、選材構思巧。事情平常,人物普通,卻能以小見大,以個別見一般。反映社會的人情冷暖,揭露社會的病態現象。
2、情節安排巧。于勒經濟地位由窮──富──窮的變化,菲利普夫婦對他的態度由攆──盼──怕──躲的轉變。都由吃牡蠣的聯系了起來。
3、巧設懸念。
三、問題研究
誰是這篇文章的主人公?
學生對于勒、菲利普夫婦、我在文中的作用做逐一判斷后,說明自己的看法。
四、拓展延伸
改寫文章結尾,進行口頭作文訓練。
《我的叔叔于勒》課堂教學設計 篇14
一.說教材
單元及教材分析
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我的叔叔于勒》,它是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五冊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四單元第二課。這一單元收錄的五篇文章都的小說。小說通過塑造生動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揭示人性的假惡丑,彰顯人性的真善美。它對人物內心活動揭示之深刻,對人物性格刻畫之細膩,是其實文學樣式所無法比擬的。高爾基說過“文學即人學”。學生通過對小說的閱讀,在享受審美愉悅中,認識自己,提升自己,同時引發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思考。本單元上承第一冊的小說單元,下啟第六冊的小說單元,對于養成閱讀小說的習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學語文教材傳統篇目,是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代表作之一。小說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其親兄弟于勒的前后態度變化,尖銳地指出了金錢左右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使是親兄弟也概莫能外。作者用平常的的人物,平常的情節,表現一個普通的主題,可是能表達得深刻,能夠給人啟發,耐人尋味。
教學設想及教學目標
小說通過人物描寫來傳遞作者的思想以及寫作意圖。教學過程(www.kongtiaoguanjia.com)中,應以人物中心,在情節發展的動態中分析人物。由點及面,先分析人物性格,再通過解題來揭示小說主題。結合本單元的要求,以及本文的特點,確定這一堂課的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如下:
能力目標:煅煉學生口述能力
分析人物描寫,揣摩人物性格。這是本節課的重點。
把握文章的主題,啟發與鼓勵學生發現獨特的見解。這也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情感目標: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二.說學情及學法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我所授課的班級學生素質參差不齊,一部分學生底子薄,基礎差,本文文字淺顯,通俗易懂,情節引人入勝,課堂上通過激趣引導是可以保持住這一部分學生的注意力。
1. 撰寫人物小傳。通過撰寫人物小傳,學生可以進行人物形象的再造,同時梳理故事情,感知全文。
2. 朗讀想象法。本堂課可以指導學生朗讀“船上巧遇于勒”部分,邊讀邊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情感體驗,在頭腦中再現菲利普夫婦的形象,使他們活起來。
三 說教法:
1. 圍繞解題來把握主題,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小說題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說中并非對于勒作正面描寫,那么描寫重點是誰?學生讀課文后再討論。
2.對話教學: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認為,教育即對話,對話是一種創造活動。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過程。”這種對話并非師生間一問一答,而是師生間各自向對方和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平等與溝通。這篇小說行文波瀾起伏,人物性格鮮明突出,它表現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處于商品經濟社會的今天的學生所熟悉的,貼近學生的生活體驗,可以從多方面設計學生樂于討論的話題。
四 說教學程序
首先讓學生各自口述撰寫的于勒這個人物的小傳。文章題為《我的叔叔于勒》,可于勒卻是暗線。于勒身世浮沉,際遇坎坷,少年浪蕩,中年得意,老年淪落,小說對它的著墨不多。讓學生撰寫他的小傳,結合自己的認知經驗,可以發揮學生的想像能力,彌補這一空白。這一步可看成是復習舊課導入。
第二步:勾畫圈點人物描寫,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1. 分角色朗讀“船上巧遇于勒”
2. 勾畫人物描寫的句段
3. 分組討論揣摩人物內心活動,分析人物的性格。并由學生用“ 從 這一句看出了 ”或“ 這一句表現 這樣的句式發言。例如,從“父親是被這種高貴的吃法打動了”看出父親的虛榮心,他想打腫臉充胖子。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接受美學的理論中,讀者是“接受的主體”,文本經不同人的解讀之后,成為了“第二文本”,“第三文本”。同樣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閱讀個性,不可越俎代皰,讓學生成為被動的接受者。課堂中如果讓學生獨自地思考,一部分學生可能會罔然而無所得,因此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促進學生對話,讓思想在碰撞中產生,知識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有一個萍果,我有一個萍果,我們交換之后,各自還是只有一個萍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交換之后,我們則有兩個思想。這是我設計這樣的一個環節的理論基礎。
第三步:走進人物內心,增強情感體驗。小說中的“我”是故事情節的敘述者,其它人物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進出“我”的我的眼中。這一步驟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就母親要射開于勒時,你會對母親說什么?借這一問,指導學生在閱中應讀出自己,融入作品,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在情感的體驗中潛移默化地進行德育滲透。
第四步:探討小說主題,提倡不同聲音。
問題設計一:小說題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說中并非對于勒作正面描寫,那么描寫重點是誰?(質疑法,能過提問,為學生的思維進程鋪路搭橋。
學生討論明確了小說的主要人物,作者的寫作目的就不難理解。
問題設計二:過去的教參對本文的主題思想是這樣概括的,“小說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是赤裸的金錢關系。”菲利普夫婦對金錢的貪婪與對親兄弟的冷酷無情,顯然與社會體制毫無關系,它是人性中無法回避的一個弱點。要突破這難點,其實也不難,教師可以這樣提示:我們的生活中會存在這樣的人嗎?一言中的,便可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這一環節意在利用閱讀批判環節,發展思維能力,教會學生會思考,勇于發表不同的觀點。只有會思考,才會有創新。
第五步:課外材料鍵接,聯系實際生活。
材料鍵接:
1.貨幣能使各種冰炭難容的人親密無間起來,迫使互不兩立的人互相親吻。(馬克思)
2.金錢是一個無底的大海,榮譽,良心,和真理都可以滅在其中。
3.如果你把金錢當成了上帝,它就像魔鬼一樣折磨你。(出示小黑板)
閱讀這些材料,結合課文用日常生活談談你對錢的看法。
語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這個環節的設計把課堂教學向生活延伸,豐富學生的語言材料,并提高學生的認識。
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小結
第六步:教學效果鞏固,也就是課外作業布置。假如菲利普一家在旅行中遇到的是有錢的于勒,會有什么的故事發生,請編寫小劇本。
五 說板書:
本著直觀簡潔原則,板書設計如下:
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課時)
虛偽的外衣
自私冷酷的內心 人性弱點
渾身銅臭味
認識自己
提升自己
以上設計體現了本人對作品的認識,
這篇說課稿根據新課標以及教參,結合本人平時的理論積累撰寫的,必然有許多不妥之處,請各位多多指導,謝謝大家。
《我的叔叔于勒》課堂教學設計 篇15
九年級下學案設計
課題:《我的叔叔于勒》 課型:研讀課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理解通過語言、行動、神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畫人物形象的寫法。
(2)整合小說要素,品味、感悟社會、人生。
2.過程與方法 (1)運用掌握的小說閱讀常識分析作品;
(2)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正確、客觀地認識和評價社會現象。
【學習重點】激發自己閱讀興趣,培養文學鑒賞的能力。
【學習難點】 從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學習方法】1.速讀法。 2.討論法。 3.賞析法。
【教學時數】共一課時
【預習準備】1、學生課前細讀課文,并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2、教師匯總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并作為探究任務分派給各小組。
【學習步驟】
一、教師導入,激發閱讀興趣
莫泊桑是世界短篇小說大王。左拉評價他的作品道:“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劇,一處小但完整的戲劇,打開了一扇令人頓覺醒悟的生活窗口。讀他的作品的時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遠是發人深思的。”那么,讓我們在品味經典的同時,聽聽同學們對《我的叔叔于勒》產生了哪些思考吧。
二、速讀復述,整體感知課文,梳理情節。
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 原因→結果(邏輯)
期待→破滅(心理)
開端→發展→高潮(情節發展)
懸念→結局(技巧)
三、合作探究,賞讀質疑,品析小說:
1、出示匯總的問題,由各小組抽簽后結合課文具體內容討論。
2、各小組展示探究的成果,同學間進行必要的補充,教師隨機追問點撥。
主要問題有:
關于情節——小說中哪些情節是必不可少的,你怎么看待這些情節?
關于人物——菲利普夫婦的性格完全一樣嗎?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于勒和若瑟夫兩個人物在小說中有什么作用?為什么以“我的叔叔于勒”為小說題目?
關于環境——小說中兩次描寫景物,為什么兩次不同?
關于主題——如果你是菲利普夫婦,你會 “躲”于勒嗎?
關于語言——你最欣賞文中那一處描寫,能說說自己的理由嗎?
四、總結全課:
五、綜合性實踐活動:想像再造,創新嘗試。
假如賣牡蠣的于勒叔叔認出了正準備逃避的菲利普一家,走上前去,驚喜地叫道:“喂!菲利普!我可見到你們了!”此時,菲利普夫婦、“我”、二姐及二姐夫他們會有怎樣的反應,會說些什么。請任選一個人物,描寫出他當時的神情、動作、語言。
各小組精心創作,熱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