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教學詳案(通用16篇)
《范進中舉》教學詳案 篇1
教學目的
一、學習鮮明的對比手法和高度的諷刺藝術。
二、了解古代白話小說的語言與今天口語的差異。
三、認識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教學設想
一、使學生理解對比手法和諷刺藝術,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二、以課堂練習為線索,組織教學。第一課時采用以練代講的方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達到理解文章內容的目的。第二課時抓住中舉前后對比進行分析,使學生感受文中的諷刺藝術,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中心思想。
教學時教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設計:
1、比較導入:如果說《孔乙己》是一個充滿笑聲的悲劇,控訴了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個社會的世態炎涼。那么今天,當我們認識又認識一位古代知識分子--范進,他原來也是個下層知識分子,年近半百終于考中了舉人,命運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我們學習從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節選的課文《范進中舉》。
也可以運用對聯等形式導入:
2、對聯導入
回憶去歲饑荒,五六七月間,柴米盡枯竭,貧無一寸鐵,賒不得,欠不得,雖有近親遠戚,誰肯雪中送炭?
僥幸今朝科舉,一二三場內,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經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張三李四,都來錦上添花!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古人云:人生四大樂事: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提名時。
二、 指導預習、引導學生讀“預習提示”,要求:
(1)了解作者吳敬梓。
(2)了解課文內容。
(3)《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2 補充介紹魯迅對《儒林外史》的評價。
迨吳敬梓《儒林外史》書,乃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于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摘自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3 疑難詞語補充解釋。
進學:科舉時代,童生應歲試、科試而考中入縣學,稱為進學,即文中所說的中了相公。“相”讀xiàng,不讀xiāng;“中”讀zhòng,不讀zhōng。
爛忠厚:過分忠厚。闖將來:闖來。將,助詞,沒有實義。五更鼓:打五更的時候(天亮以前)。舊時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擊鼓報時。權變:隨機應變。見外:當作外人看待。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為什么古代的白話小說中有這么多難懂的詞?一是因為時代的變遷,好多當時通用的習慣用語,現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稱“妻子”為“渾家”,稱秀才為“相公”。二是文言文對口頭語言的影響。如“謹具賀儀”“華居”等。所以,我們在閱讀古代白話小說時,要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以免產生歧義。
4 學生看注釋默讀全文,體會文中句子的含義。
三、析題、釋疑,課堂討論。
1 范進為什么會發瘋?
1)社會原因: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是封建統治階級用來禁錮人們思想,選拔馴順的爪牙,借以鞏固封建統治的重要工具。
2)個人原因:范進20歲開始應試,前后考過二十多次,直到54歲才中了舉人。幾十年的癡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驚喜得發了瘋,這是有其必然性的。(從病理學分析:范進多年屢試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舉人,連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經受不了刺激,便發瘋了。這種發瘋是一種心理變態的表現。)
2.范進中舉前后自身境況和周圍人的態度有怎樣的變化?作者對范進持怎樣的態度?
家境——第一段結尾處、第二段開頭、第二段結尾、第三段開頭、第十一段結尾、補充《教學用書》p206內容
地位——連買肉的都瞧不起(聯系范進中舉起的艱難歷程,《教學用書》p204出場時的描寫,五十多歲的老童生,不讀書考試不行嗎?)、岳父任意辱罵到不敢打,連做過知縣的鄉紳也來巴結(為什么?預備官員)
本人態度——唯唯諾諾,老實巴交(p155),對胡屠夫的稱呼(岳父——老爹),發瘋的過程(層次感)(為何如此?補充《教學用書》p205-206有關內容),很快與張鄉紳打成一片,補充第四回有關內容(《教學用書》p207)
他人態度(岳父、張鄉紳、鄰居))
岳父:語言、動作、神態、行為(兩次賀喜所送的東西)(前倨后恭)(細節描寫,拿銀子時的動作描寫)
作者對范進這個人物雖有一定同情(主要表現在對中舉前的描寫),但更多的是諷刺;作者把范進作為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來寫,因而諷刺的矛頭更主要的是指向腐朽的封建科舉制度的。
3.范進是怎樣的一個人?說出根據。
主要是兩點:①熱衷功名利祿,夢寐以求躋身于統治階級行列。所以家中斷糧,仍要去參加鄉試;一旦中舉便樂極發瘋。②虛偽。張鄉紳送銀子,范進“再三推辭”,“才把銀子收下”。可張鄉紳剛走,“范進即將這銀子交與渾家打開看,”可見推辭是假意。
4. 作者借報錄人之口,設計治療瘋病的靈丹妙藥是狠狠打他一個嘴巴,這里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打他一個嘴巴”,是作者對封建科舉制度極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進熱衷于功名,以致發瘋。他是封建科舉制度的信奉者。這一巴掌打在范進臉上,卻印在科舉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對封建科舉制度的無情鞭撻。
5.通過范進這個藝術形象,我們可以看出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舉制度對整個社會尤其是對知識分子的毒害。(作品通過這兩個人物對待范進的態度從側面揭示出,范進這類知識分子之所以如癡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為被巴結、奉承、攀附的權貴,進一步暴露了他們腐朽的靈魂。這兩個人的語言和行動更反映了當時社會趨炎附勢的風氣,使作品的鋒芒不僅指向科舉制度,也指向整個社會,從而進一步深化了主題。)
小結:這一節課我們已經解決了前面六個問題,初步了解了課文的內容。留下后面兩個問題我們將在下一節課里繼續分析,進一步理解課文。請同學們課后帶著這兩個問題去仔細閱讀課文,找出文中有關的詞、句,再細細品味互相討論,為下一節課繼續分析做好準備。
第二課時
一 .研討課文,分析人物,討論:
1.范進中舉前后,胡屠戶對待他的態度有什么不同?(鼓勵學生找出對胡屠戶的語言、行動描寫)
范進中舉前后胡屠戶的言行前倨后恭的表現:(先傲慢而后恭謙)
胡屠戶兩次賀喜的表演,同一地點,對同一對象,評價截然不同。前面是說“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后來“現世寶”成了舉人,成了老爺,語言立刻變化,說“……我自己覺得女兒像有些福氣的,畢竟要嫁與個老爺,今日果然不錯”。
中舉前后在胡屠戶對范進的態度完全兩樣。中舉前,范進去向胡屠戶借盤費,“被胡屠戶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兇神似的”樣子簡直令人發指。中舉后’“屠戶被眾人局不過,只得連斟兩碗酒喝了,壯一壯膽’……”“大著膽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隱隱的疼將起來;自己看時,把個巴掌仰著,再也彎不過來。”這一打一罵相映成趣,諷刺鞭撻何等深刻,胡屠戶的形象也就躍然紙上。(胡屠戶一聽張老爺駕到忙“躲進女兒房里,不敢出來”。反襯封建統治者平常凌駕于平民百姓之上的那種咄咄逼人的氣焰。)
2.胡屠戶和張鄉紳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對胡屠戶著墨過多?是否可以不寫張鄉紳?
作者為什么要寫張鄉紳對范進的拜訪?
張鄉紳這個人物比較特殊,他是另一種類型的熱衷于勢利的人。首先,看他拉攏范進的目的,無外乎四個方面:如果范進能“京報連登黃甲”,青云直上,張鄉紳就攀上一個大靠山;考不上進士,當個“大挑知縣”或教官,也能算個小靠山;當不成官,仍可結交官府,成為同謀、幫手;通過范進,還能和跟他同樣中舉的其他人勾結,擴大關系網。再看張鄉紳采用的手腕:先謝罪,爾后敘說師門,繼而贈禮。此人居心叵測,是個善于耍手腕的官場高手。
作者安排這場拜訪,形象地顯示出范進中舉等于一步登天。一只“癩蝦蟆”,一旦中了舉,就儼然成了“天鵝”——人本身的價值已經抽空了,代之以“中舉”的價值、金錢權勢的價值,這就是科舉制度形成的價值觀。其實,發瘋的不只范進一人,他也不只是瘋了那么短的一段時間。人們圍繞著“科舉”團團轉,轉得如醉如癡,喪失了人性、人格、良知,這個社會不是陷入了“瘋”狀嗎?(如,課文中寫“張鄉紳拜新中的老爺”時,先寫一個“體面的管家”送來“大紅金貼”,其作用是表明這位做過知縣的張老爺的身分和派頭。
張鄉紳對范進又送銀子又送房? 為的是結交新貴,攀附范進宗師和湯知縣,來鞏固和擴大權勢。)
3、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范進——猥瑣懦弱而又圓滑世故。(可從范進對待胡屠戶及張鄉紳的態度判斷),熱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舉前唯唯諾諾,中舉后則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張鄉紳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會的新貴,特權階級的人員。(這一形象的典型意義:報錄人在范進發瘋后鎮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見他見過類似的情形。)
胡屠戶:欺貧愛富,粗俗勢利,蠻橫倨傲(前);阿諛奉承,趨炎附勢(后)的市儈形象。
張鄉紳:早已中舉,做過知縣,是地方上的一霸。范進中舉的當天就來拉攏,送銀送房,與范進稱兄道弟。這就表明他急于結交新貴,攀附范進宗師周學道和湯知縣,以達到鞏固和擴大自己權勢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
二、賞析本文寫作藝術,師生共同討論:課文是怎樣運用對比和夸張的?對比和夸張的運用產生了怎樣的藝術效果?
題中兩個小問題聯系得比較緊密,我們可以從“藝術效果”入手,進行綜合分析。
1 通過對比,表現人物性格,揭示主題思想。
我們以“中舉”為分界線,將三個人物中舉前后的語言、行動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對比,從而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一個(范進)醉心功名;一個(胡屠戶)庸俗勢利;一個(張鄉紳)逢迎拉攏。中舉前后三個人物的種種變化,無不受封建科舉制度的制約。可見文章的矛頭直接指向封建科舉制度和締造這種制度的黑暗社會。
2 通過對比,諷刺鞭撻,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們試分析三種不同的對比形式,來看對比達到的藝術效果。
①通過人物的種種丑態和高貴身分的對比,收到了強烈的諷刺效果。
那中了舉人的范老爺:“抱著雞,手里插個草標,一步一踱的,東張西望,在那里尋人買。”(丑態之一)“走出大門不多路,一腳踹在塘里,掙起來,頭發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態之二)“在一個廟門口站著,散著頭發,滿臉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著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態之三)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里,舉人老爺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這個形象卻是:窮酸、瘋顛、荒唐。對比十分強烈,豈能不教“眾人和鄰居見這模樣,忍不住的笑”。從而收到了理想的藝術效果。
②通過同一人物對同一事件因情勢的不同而前后語言行動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對比,來達到諷刺的目的。
胡屠戶語言行動前倨后恭的表現分析見一中的1題。
③通過人物的言詞與截然相反的事實之間的對比,來揭示人物丑惡的靈魂,取得良好的諷刺效果。
中舉后,張鄉紳來了,張口一個“世先生”,閉口一個“親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誼世好,就如至親骨肉一般”,又送銀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親近,那么當初,當初范進“家里餓了兩三天”“抱著雞”“尋人買”時,你這位“至親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詞與當實初的事實一對比,那丑惡的靈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嗎?
3.除此對比外,作品還運用了大量的夸張,請找出來,說說其效果。如:范進中舉驚喜的發了瘋這一情節,用的是夸張的手法,但不失真。“中舉發瘋”在當時的士人中雖不是普遍現象,卻也是“會有的實情”,因而是真實可信的。當時的讀書人熱衷“舉業”,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癡,驚喜若狂。作者根據現實生活加以夸張的描寫,具有辛辣的諷刺效果。“少頃,范老爺洗臉,還要洗下半盆豬油哩。”(夸張)如“不想胡屠戶雖然大著膽子打了一下,……連忙向郎中討了個膏藥貼著。”這段文字中是怎樣運用夸張?
4.本文大量的描寫在文中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起到很大作用,試找出幾例分析:
人物語言刻畫人物性格:
(1)文中胡屠戶說的、罵的、訓斥的、夸口的、奉承的、恭維的話,占了很大的篇幅。
(2)通過語言描寫,把這個市儈形象栩栩如生的勾畫了出來,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范進的語言也隨著他的身份、地位的變化而不同。范進中舉前,對胡屠戶的訓斥只是“唯唯連聲”,低三下四地說:“岳父見教的是。”表現了他的迂腐、無能和逆來順受。中舉以后,他不再稱胡屠戶為“岳父”而改稱“老爹”了。張靜齋拜會范進時,用了那些表示最親密友誼的詞語,充分表現出這個老奸巨滑的鄉紳的拉攏手段。
典型材料對刻畫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寫文章,特別是寫小說,講究選用典型材料來刻畫人物形象。課文為塑造范進這個熱衷功名的知識分子形象,精心選用了不少典型材料。如范進進學、胡屠戶賀喜一段,主要寫胡屠戶將范進訓得唯唯諾諾;范進借錢、胡屠戶唾罵一段,則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胡屠戶的欺貧愛富;范進中舉,樂極發瘋一段把范進的瘋態寫得活靈活現,讓人們從中看到了封建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胡屠戶壯膽掌打范進一段則和前文唾罵范進形成鮮明的對比,進一步刻畫了胡屠戶的市儈形象;張靜齋拜會范進一段,與上文的情節相得益彰,點明范進發瘋的真正原因,使人們明白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和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細節描寫和側面烘托。
(1)范進歡喜瘋了的過程,分作四層。第一層寫昏厥,第二層寫瘋跑,第三層寫跌倒,第四層寫瘋走上集。范進的瘋,是因喜而瘋,范進的喜,是喜至于瘋。作者緊緊把握這一特點,逐步展開。四層中,拍手的動作,笑的表情幾乎一以貫之,又略有起伏。范進的語言描寫,前兩層中用反復手法作了安排。反復中又有變化,前一處用“好了”,后一處只用一個“好”字,沖動的勁兒又有區別,足見用詞的細心。
(2)側面烘托有兩種,一種是零星的穿插在范進喜瘋的每個過程之中,一種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寫之后。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進昏厥的怕人,用報錄人和鄰居都嚇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進飛跑的瘋狂,用眾人拉他不住的動作,烘托范進的那股瘋勁,一處處襯筆都突現了中心人物。
在完成上述分析后,由學生概括、歸納,做“課堂練習”7;教師巡視,個別指導,答案不必強求一律。
三、拓展延伸,師生繼續討論,將《范進中舉》與《孔乙己》這兩篇小說你更喜歡那一篇?為什么。
我們將兩篇文章從三方面進行比較:
1 人物和主題思想。
范進與孔乙己同是讀書人,一個到晚年終于中舉而發瘋,一個始終沒有進學,潦倒而死。從思想性格方面來說,他們都熱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瘋的不知為何而瘋,死的不知因誰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憐。因此,這兩篇文章從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摧殘他們的精神,摧殘他們的肉體。
2 作者的態度和諷刺夸張手法。
范進中舉》和《孔乙己》都運用了諷刺手法,但又有區別。前者是對主人公(范進)尖銳的嘲笑,那“抱著雞,手里插了草標”的形象,那“頭發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態,刻畫得入木三分;后者對孔乙己的嘲諷,嚴厲而冷峻,卻并不顯露,那又臟又破的長衫,那“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繪得那樣淋漓盡致。為什么有這樣的區別呢?吳敬梓對筆下的人物是的尖銳的嘲笑,無情的鞭撻,因為他痛恨封建科舉制度;魯迅對他筆下的人物卻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因為作者希望他能從麻木中覺醒,以便拯救中華民族。由此可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對該形象的態度所決定。
3.表現手法。
《范進中舉》主要運用了強烈的對比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主題思想;而《孔乙己》則選取人物一生中幾個富有表現力的片斷,放在一個典型的環境里,去刻畫人物表現主題。
四、布置作業。完成“揣摩•運用”四、五。
《范進中舉》教學詳案 篇2
人物:范進(五十歲左右) 張鄉紳隨從(一名)
范母(老太婆) 報錄人(兩名)
范妻胡氏(四十多歲) 胡屠戶
眾鄉鄰(三姑六叔) 張鄉紳
背景:草棚內(布)
道具:書(一本) 破桌破椅各一張
幾塊豬肉幾吊錢 喜報一張(上寫“范進高中第七名”)
托盤一個 爛衣一件
鑰匙(超大型) 銀元寶一錠(超大型)
雞一只(模型) 雞蛋一只(超大型)
酒瓶兩個
服裝:范進的長衫一套
范母、范妻、女鄉鄰三姑的裙裝3套
胡屠戶、男鄉鄰六叔、隨從(短打三套)
張鄉紳(長袍一套)
報錄人(衙門服兩套)
音樂:廣東音樂《得勝令》
幕開:(范進手拿書本、站在舞臺的左邊,搖頭晃腦地讀書):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看……
(范母坐在舞臺右邊的破椅上,時而縫衣服、時而看兒子幾眼然后搖頭)。
范進:(走到臺前)“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本人姓范名進,寒窗苦讀三十四年,終于中了個秀才,前兩個月,我瞞著岳父大人參加了鄉試,如能高中,哼,我就飛上枝頭變鳳凰,再也不用挨窮受氣了,嘿嘿,到時如玉的美人就……
范母:(拿著爛衣走到范進身邊,揚起衣打范進):呸,還在發什么春秋大夢,整天就只會讀那些爛書,什么都不會做,我已經幾天未聞到米香了,還不快拿那只老母雞到集上去賣了換上米回來,哎,……讀書不成三大害……
范進:(拿起雞,邊走邊嘆氣)想不到我堂堂一秀才,如今淪落到做雞販,只是,該如何叫賣呢,書上可沒有教呀!買雞否?買鳳否?……(從左邊入)
范妻:(氣呼呼地從右邊出)哼,三姑六叔,你們別狗眼看人低。他日我老公高中舉人,我妻憑夫貴的時候,看你們這些鄰居怎么個死法……哎,只可惜我那老公范進不中用,從二十歲開始應考,直到五十四歲才中秀才,又不會掙錢,就要“餓死老婆熏臭屋”了,哎,可憐我,真是一朵鮮花插進牛糞里……婆婆,三姑六叔都不肯借米給我家了,說我們上幾回借的還沒還呢!
(范母聽了,邊補爛衣服邊嘆氣搖頭,范妻則抹桌子)
兩報錄人:(手捧寫著“范進高中第七名”的報貼從左邊上)。報——報,恭喜范進老爺高中鄉試第七名!報——
范母范妻:啊,我的心又喜,我的心又安,兒子(老公)高中我從此母(妻)憑子(夫)貴啰。
(兩人幫報錄人貼上喜報)
三姑:(一手拿紅巾,一手拿雞蛋從右邊上)哎呀呀,三姑我竟然看漏了眼,范進那個窮鬼書生尖嘴猴腮的,居然中了舉人,剛才她那老婆向我借米,我還嘲笑她。不過,亡羊補牢,未為晚也,現在去拍拍馬屁還來得及。哎,老太太,恭喜高中呀,小小意思,不成敬意……(放下蛋就搶著抹桌)
(六叔拉著范進從左入)
范進:哎呀,高鄰,你不要開玩笑啦,我還要去賣雞。
六叔:我沒騙你,現在滿大街的人都知道,范老爺你高中啦,我特意帶了酒菜來賀您呢!還賣什么雞?(一手把雞摜在地上)
范進:(進入茅棚,抬頭望見喜報)范進高中第七名。范進高中第七名?
(兩手一拍,大笑一聲)“哈哈,好,我中了!(往后跌在地上,昏了)。
眾人圍上來,高叫:范老爺(兒子,老公)。
范進:突然睜開雙眼,雙手排開眾人)好!我中了!(站起來拍手,仰天大笑)。哈哈,哈哈,我中啦。(向后邊跑去)。
(隨即傳來跌落水的巨響)
眾人看著報錄人:舉人(兒子、老公)瘋了,如何是好?!
一報錄人:范老爺這是因為利欲熏心,噢,不是,是高興過了頭,痰涌上來,只消叫一個他所懼怕的人打他一巴掌,就好了,平常他最怕是誰呢?
眾人:胡屠戶,他岳丈,胡老爺經常把他罵得狗血淋頭,他連屁都不敢放半個。
胡屠戶:(手拿幾塊豬肉、幾串錢從左邊入)我,胡屠戶,殺豬的,家有一子一女,女兒長得像我,樣兒不錯的,就是黑了點,到了三十還沒人要,不知那個范進是瞎了眼了,還是什么的,居然要了她做老婆。十幾年來跟著那個癩蛤蟆范進,喝西北風。熬到現在終于出頭了,做舉人夫人了,我現在來賀他,順便看看有什么油水可撈。
眾人一見:胡老爹(親家老爺、爹)您來得正好,范老爺高興得瘋了,您快打醒他吧。
胡屠戶:使不得使不得,他現在可是老爺,是天上的文曲星。打了他我可是要下地獄的。
范妻:爹,你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為了女兒下半生幸福,你不打也得打呀。
胡屠戶:罷了罷了,為了女兒,更為了我自己,打就打吧,拿酒來(仰頭喝了兩大碗酒,卷起衣袖)(向舞臺右邊走去)。
范進:(披頭散發,從右邊入,撞上胡屠戶)我中啦,發達啦,做官啦……
胡屠戶:(一手抓范的衣服一手揚起,欲打,停在半空,最后狠下心打了下去)該死的畜生,你中了什么?!
范進:(跌暈在地上)
眾人:老爺(兒子、老公)!(一齊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涂油)
范進:我怎么坐在這里?這半天,我昏昏沉沉的,如發夢一般。
眾人:老爺,不是發夢,恭喜高中了。
范進:是了,我清清楚楚記得中的是第七名。
(眾人扶范進起來,幫他綰頭發,抹面,整理衣服。)
胡屠戶:賢婿老爺,剛才這樣打你,是你老太太叫我的,你大人有大量,別跟我們小的計較……(對眾人)我早就說了,我的這個賢婿,才學文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的張老爺、周老爺,也比不上我的賢婿。
六叔:哎,胡老爹,我依稀記得以前有人罵范老爺是尖嘴猴腮,不三不四,癩蛤蟆想吃天鵝庇,爛忠厚沒用的現世寶,是嗎?
胡屠戶:(尷尷尬尬的)哪有人這樣說過……你們不知道,我小老這一雙眼睛卻是認得人的,想當年,我女兒在家里長到三十多歲,不少有錢的富戶要娶她,我卻看不上,就專留給最有老爺相的賢婿,哈哈……
眾人附和著大笑
(場內傳出)報——,張老爺拜訪新中的范老爺
張鄉紳:(搖著折扇,身后有一隨從,手托托盤,內放鑰匙一把,元寶一大個)做官好、好做官、官好做,我,張鄉紳,舉人出身,做過一任知縣就刮得十萬雪花銀。要想財源不斷,就要結好那張“關系網”了。每到鄉試放榜的日子,就是我拉關系的最好時機,這不,這個窮光蛋范進中舉了,我要捷足先登,送來豪宅和銀子,日后有事相求就好辦了,所謂“有錢使得鬼推磨嘛”哈哈……
范進、張鄉紳:(互行禮)范兄,恭喜高中
張老爺,久仰久仰
張鄉紳:范兄,你我同出一房師,我和你是親切的世弟兄……弟卻也無以為敬,僅送上東門大街上的豪宅一座,白銀五兩,望范兄笑納(隨從手拿鑰匙、元寶亮給眾人看)
眾人:(聚焦禮物)嘩,一登龍門,身價十倍,官還未做,就有人送房送錢啦(作流口水狀)
范進:(猛抓禮物又作為難狀)不敢收,不敢收
鄉紳:范兄,你我是至親骨肉一般,就不要再推遲了,事不宜遲,不如,現在就馬上搬過去吧。
胡屠戶:(趕緊幫范進整好衣服)(眾人跟著幫忙)……
隨從:老爺回府!
報錄人在前開路,范進鄉紳擺起架子踱起官步,眾人在后從左邊入。
(《得勝令》的音樂響起,眾人繞場一周,向觀眾行禮,幕下)
《范進中舉》教學詳案 篇3
葛店中學:lzy3470 聯系方式:
授課班級:初三(1)班
一、教學目標 :
知識目標:
1、學會比較閱讀,從比較中欣賞文學作品,感知藝術形象。
2、了解運用夸張、對比的手法進行諷刺的藝術。
能力目標:
1、以培養自讀能力為主,訓練學生運用"比較法"進行分析的能力。
2、采用引伸法,讓學生變換思維角度,培養他們用聯系、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思想及情感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對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與罪惡有進一步了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范進中舉》是初中語文第五冊第五單元的講讀課。這是一個小說教學單元。本文承接魯迅的短篇小說《孔乙己》,是又一篇揭露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對讀書人殘害的名著。節選自《儒林外史》,通過本文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對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與罪角有更深的了解,同時還有利于學生在比較閱讀中欣賞、感知藝術形象。為提高學生閱讀和鑒賞文學名著的能力打下較好的基礎。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學習運用"比較法"閱讀分析范進中舉前后截然不同的境遇,分析重要人物范進和胡屠戶的人物形象。
2、難點:理解范進發瘋的原因及對科舉制度的批判。
(三)教材處理:
這篇文章內容生動、語言形象,在一課時教完,學生容易被其情節和語言所吸引,而不容易著眼于對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分析。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加強主導作用,引導學生不斷發展興趣,領會本文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藝術性。長課文尤其要注意精講,講求適當的取舍。本文的關鍵在"中"字上,要抓住這一關節點生發開來,以收"牽一發而動全身"之效,重點分析范進和胡屠戶兩個人物,并注意處理好與《孔乙己》一文的比較閱讀。
三、教學模式程序:
(一)模式:學生主動參與型
(二)程序:
1、通過與《孔乙己》的比較引入對《范進中舉》的學習,利用電腦課件簡介《儒林外史》有作者吳敬梓。(5分鐘)
2、利用電腦課件展示比較閱讀圖表,重點分析范進中舉前后的不同境遇和胡屠戶對他的不同態度,了解夸張、對比手法在本文中具體運用所達到的強烈的諷刺效果,并運用電腦課件對人物形象進行歸納總結。(20分鐘)
3、采用引伸法,讓學生假想孔乙己中舉后將會出現的情景,既訓練了口頭表述能力,又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10分鐘)
4、利用電腦課件對全文的寫作特色及中心進行歸納總結。(5分鐘)
5、布置作業 ,進行鞏固訓練。(5分鐘)
四、教學方法及手段:
采用學生主動手參與型教學模式,訓練運用"比較法
"進行分析的能力。在教師適當的引導、點拔下,讓學生多讀多思多討論來共同完成本節課教學任務,并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五、教學效果反饋及學生素質培養情況預想
1、以學生主動參與型教學方式授課,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主主動性,并較好地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解答問題的能力。
2、練習口頭改寫,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有利于培養他們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3、培養學生進行比較閱讀的習慣,樹立聯系,全面看問題的辯證觀點。
六、板書設計 :
范進 為功名利祿而神魂顛倒
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與罪惡
胡屠戶 欺貧愛富,趨炎附勢
《范進中舉》教學詳案 篇4
備課組 初三 學科 語文 執筆 陳景杰
課題 19范進中舉 教時安排 4教時
教學目標
知識
方面 1. 了解吳敬梓及〈〈儒林外史〉〉。
2. 理解文章內容,欣賞諷刺藝術。
情感
態度
方面 1. 感知藝術形象。
2. 認識封建科舉制度對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能力
方面 1. 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從描寫中了解社會。
2. 感知藝術形象,學習運用人物動作、語言刻畫人物性格的手法。
3. 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 總結歸納能力,口頭表達等能力。
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
1、 學生通過討論理解文章內容,欣賞諷刺藝術。
2、 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培養學生閱讀分析、總結歸納、口頭表達等能力。
教學難點 :范進發瘋的原因及文章主題的理解。
教 案
教學過程 :
第 一 課 時
課時目的:
1. 了解吳敬梓及《儒林外史》。
2. 整體感知課文,明確故事情節。
3. 檢查鞏固生字詞。
教學步驟 :
一. 析題與作者、作品簡介:
1.吳敬梓,清,字敏軒,號粒民,晚年又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淑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附生平:吳出生于一個科甲鼎勝的縉紳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兩代人中,共出了六名進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響,吳少時曾熱中于科舉,早年入學為秀才,二十九歲時參加鄉試,卻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他雖曾發奮制藝,但科舉并未成為他對人生的唯一追求。讀書生活使他顯露出孤標脫俗的叛逆個性。特別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覬覦遺產,使吳得以認清科甲世家的虛偽和卑劣。吳由憤世嫉俗激發為縱情背禮,放浪形骸,大肆揮霍遺產,不上十年,就將遺產消耗一空。經歷了由富貴到貧賤的不平常變化后,他飽嘗了世態炎涼,體察到士大夫階層的種種墮落與無恥。看清了青王朝統治下政治的腐敗與社會的污濁。正因為吳的個人經歷,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狀態,故寫下了著名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
2.《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杰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全書故事情節雖沒有一個主干,可是有一個中心貫穿其間,那就是反對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諷刺因因熱中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習氣,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狀態為中心的十八世紀中國社會的風俗畫。
3.科舉制度:
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試的資格,先要參加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儒生或童生。
生員:錄取入學的童生稱為生員。
秀才:生員肆業后稱為秀才。
舉人:通過本省學政巡回舉行的科考的成績優良的秀才參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舉行的鄉試之后,考中的稱舉人,第一名稱解元,其他的稱亞元。
貢士:舉人于鄉試后第二年春天參加禮部舉行的會試,取中后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進士:貢士參加殿試,取中后稱進士。進士分三甲---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狀元、榜眼、探花。
二.檢查字詞預習
1.布置預習,查字典給自己認為的難點字詞注音,并解釋。
2.課堂習題檢查
①按要求填空(在括號內填拼音或字詞)
星宿(xiù)齋公(zhāi)醉xūn(醺)lài蛤蟆(癩)yán王(閻 )緊(攥zuàn)帶挈(qiè )腆(tiǎn) 啐(cuì)嗑(hé)諱(huì)兀(wù)綰(wǎn)軒(敞chǎng)瘟(wēn)桑梓(zǐ)
②解釋下列詞語
作揖:拱手行禮。 倒運:倒霉,交上壞運。
狗血噴頭:形容罵得很兇。 商酌:商量,考慮。
不省人事:指昏迷過去,失去知覺。省,知覺、明白。
唯唯連聲:(書152④)體統:(書152⑥)
見教:(書153③)盤費:(書153⑧)
尖酸:(書158③)小心:(書158⑥)
何消:(159①)些須:(書161②)
桑梓:(書162②)
三.熟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快速默讀課文,給自然段標號。
2.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故事情節。
范進中舉,作者著意描寫范進中舉前后的不同遭遇。
3.以“中舉”為界,給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1——2):中舉前貧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會地位,以及他不顧一切參加鄉試的情況。
第二部分(3——12):中舉后喜得發瘋及社會地位發生了顯著變化。
4.再次閱讀課文,從范進的遭遇中,你對范進生活的那個社會有什么認識,摘錄下反映那個社會的狀況的語句,下堂課討論。——作業 布置①
②鞏固字詞,識記文學常識。
板書
范進中舉
吳敬梓:清,字敏軒,號粒民,晚年又號文木老人。
《儒林外史》我國文學史上一部杰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
中舉
第 二 課 時
教學目的:
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從描寫中了解社會。
教學步驟 :
一、復習上節課內容導入
二、對比手法的運用
1、思考:作者從哪些方面將范進中舉前后的狀況進行對比,并從課文
中找出依據。
(1)家境
(2)地位
(3)別人的態度
典型:胡屠戶
另有鄰人
(4)本人態度
2、思考:范進一生熱衷科舉,追求功名利祿,為什么當他得知真的中舉后又發瘋了?課文是怎樣描寫瘋態的?
明確:范進從20歲起屢試不中,苦苦掙扎,直到54歲才得了個秀才。鄰里的揶揄、胡屠戶的責罵,已成為他的家常便飯。他內心壓抑著一種不平之氣,但又相信命運憎人,自安于卑微屈辱的地位。他時時熱切盼望中舉,又從沒料想到那一天真的會到來。當他已完全習慣那種饑寒、屈辱、寄生的可憐地位,已麻木到在胡屠戶那種難堪的辱罵面前點頭稱是的時候,突然看見“第七名亞元”的大紅報帖,他那被失敗和屈辱所窒息了的一切欲望和自尊心,以及多年來郁結的怨憤和悲哀突然活躍起來,他的神經無法承受,情不自禁的喜極發瘋。
精彩片段:第五自然段。齊讀、品味描寫的細膩、生動、傳神——細節描寫、側面烘托。
范進發瘋,瘋得有層次:
昏厥——瘋跑——跌倒——瘋走集上
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拍著手大笑——拍著笑著
噫——好了——好
眾人慌亂,拉也拉不住。
既形象展現范進瘋狂丑態,又將各色人等的趨炎附勢的心態展露無遺。
三、深入分析了解作品的社會背景
1、 思考:有閱讀經驗的人往往善于從優秀作品中的描寫中了解社會。作品中看似閑筆的地方,往往大有深意。作者描寫范進中舉的瘋態及前后不同境遇,我們對范進生活的社會有哪些了解?
(1) 封建科舉制度使落第者貧困潦倒,使及第者飛黃騰達。
(2) 科舉制度毒化了整個社會,把一般人的靈魂扭曲得不成樣子。
(3) 封建官僚不僅享有巨大的特權,而且貪污腐敗,讀書人一旦爬上去,就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這便誘使讀書人一心追求功名利
2思考:課文中還有哪些語句展示了當時的社會狀況?
結合課后習題一。
3作者對科舉制度的態度如何?作為課后思考題。
作業 布置
課后習題二、三。
第 三 課 時
教學目的
感知藝術形象,學習運用描寫人物的手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小說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情節、環境。上面兩節課我們已經對故事情節和環境有了一定的了解。本節課我們討論學習范進等人的性格特點及社會意義,課文在刻畫人物形象上的寫作特點。
二、感知藝術形象
1、思考:根據范進的言行,說說范進對待科舉的態度。概括范進這一形象的特點。
范進形象:猥瑣懦弱而又圓滑世故。(可從范進對待胡屠戶及張鄉紳的態度判斷),熱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舉前唯唯諾諾,中舉后則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張鄉紳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會的新貴,特權階級的人員。
范進對功名的熱衷除了從他堅持不懈地參加考試中可以看出之外,還有一處細節可以體現:即平日他不是一個感情容易外露的人,所以他可以忍受胡屠戶的辱罵,可以冷靜的賣雞救命,但一見喜報帖便歡喜得瘋起來,鮮明的反常,可以充分表現他的利欲熏心、可悲可笑。
2、 范進形象的典型性、典型意義。
思考:范進中舉喜極發瘋,在當時類似的狀況并非僅有,課文中哪里透露這一社會狀況?
明確:報錄人在范進發瘋后鎮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見他見過類似的情形。這也便是范進形象的典型意義所在,從范進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批“心艷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的儒生形象。
附:讀過,《儒林外史》的人補充還有哪些儒生和范進同類?
如周進,薛家集的老塾師,是個六十多歲的老童生,常受他人的輕蔑、侮辱。在他別無出路不得不與商人為伍之時,一見到貢院號板,便滿腹委屈,當著眾商人的面,撞頭痛哭,遍地打滾,“直哭到口里吐出鮮血來”。聽到幾個商人要湊錢為他捐個監生,他就爬在地上磕頭:“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進變牛變馬也要報效!”他與范進均是大半生窮途潦倒,受盡冷遇和歧視,最終爬了上去。而且一個喜瘋,一個哭死,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類人的大批存在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及其對讀書人的腐蝕和毒害。作者對之的態度也是顯而易見的,作家借一個報錄人之口,設計治療這種瘋病的靈丹妙藥是狠狠打他一個嘴巴,表現作者對科舉制度懷著深惡痛疾的態度,作家痛感科舉制度已把讀書人腐蝕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
3、其他人物形象
(1)胡屠戶:欺貧愛富,粗俗勢利,蠻橫倨傲(前);阿諛奉承,趨炎附勢(后)的市儈形象。
(2)張鄉紳:早已中舉,做過知縣,是地方上的一霸。范進中舉的當天就來拉攏,送銀送房,與范進稱兄道弟。這就表明他急于結交新貴,攀附范進宗師周學道和湯知縣,以達到鞏固和擴大自己權勢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
(3)眾鄉鄰:嫌貧攀富,前倨后恭,說明封建科舉的流毒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從他們身上足見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
三、刻畫人物手法
1、以人物自己的語言表現人物性格。如范進對胡屠戶的稱呼由先前的“岳父”到中舉后的“老爹”。
2、運用細節描寫、側面烘托。如范進喜瘋的過程。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進昏厥的怕人等。結合習題五。
3、運用夸張、對比的手法進行諷刺。范進中舉驚喜得發瘋,運用了夸張的手法,但并不失真。“中舉發瘋”在當時雖不是普遍現象,卻也“會有實情”的,因而是真實可信的。當時的讀書人熱衷“舉業”,一旦功名到手就如癡如醉,驚喜若狂。作者根據現實生活加以夸張的描寫,具有辛辣的諷刺效果。對比手法主要用于描寫胡屠戶這個人物,鮮明的對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貧愛富、趨炎附勢、嗜錢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儈的性格躍然紙上。
思考:文中還有運用諷刺的地方,請通讀全文,把你覺得好笑的地方一一標記出來,想一想笑后隱含著什么?
作業 布置:
比較孔乙己與范進形象
第 四 課 時
教學目的:1.欣賞諷刺藝術,讀懂課文。2.范進與孔乙己形象。
教學過程 :
一、解決遺留問題
談談你認為課文中好笑的地方。(笑過之后要想想在笑的背后蘊含的深意)討論為主,教師點撥。
明確:在笑的背后是作家對腐朽的科舉制度以及深受其害的范進.胡屠戶.張鄉紳等人的丑惡形象的無情揭露和諷刺,抨擊和鞭撻.憎惡和輕蔑,否定和唾棄,是作家憤世嫉俗的感情。
二、孔乙己與范進
1、我們前面還學過一位深受科舉制度毒害的形象---孔乙己。孔乙己與范進有什么異同之處?
明確:異:范進終于中舉,而孔乙己直到臨死“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
設疑(1)范進遭胡屠戶辱罵還唯唯連聲,而孔乙己在酒客們嘲笑他有偷竊行為時,為什么硬撐“竊書不能算偷”,范進能在大庭廣眾中尋人買雞,孔乙己卻餓得“臉色青白”也不肯脫下長衫?
(2)范進中舉后,對張鄉紳曲意附和,而孔乙己對人們問他識不識字都不屑回答?
(3)孔乙己窮得要討飯,卻將茴香豆分給孩子,范進卻在胡屠戶受銀假謙讓時,又說“若銀用完了再來向老爺討著用”的客氣話?
從疑問中明白范進自卑自賤、圓滑世故、狡詐虛偽,而孔乙己雖窮困卻有清高的傲氣,腐儒之風,帶著些許善良。
同:同受封建科舉的毒害,都迂腐至極,都不會“營生”,對社會的擺布都同樣的軟弱無力。(質疑:若孔乙己也中了舉,他會怎樣?從而明確兩人的共同之處)
腐朽的科舉制度使讀書人以功名為念,將青春乃至大半生浪費在應試和科場上,致使讀書人只知經書八股,根本沒有真才實學,喪失謀生的本領。
這種制度一面造成一批爬在人民頭上的老爺,一面造成一大批對社會毫無價值的廢物。從另一角度而言,范進和孔乙己猶如一對孿生兄弟,他們命運的差異僅僅是個形式問題,而在本質上一致的,中與不中變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們無論如何都逃不出悲劇的命運(或在福祿中生,或在困頓中死),這是社會的悲劇!
2兩篇小說你喜歡哪一篇?為什么,辯論發言。
不統一答案(提示:吳限于鞭撻科舉制度的弊害和知識分子的精神墮落,而魯迅則將批判的矛頭直指封建末期的整個病態社會。
作業 :選取一個你熟悉的有鮮明性格的人物,寫一篇記敘文,運用一定的描寫人物的手法。
板書設計
中 舉 前 對 比 中 舉 后
生活 家境 每日小菜飯 大為 眾鄉鄰 奔走效力
范 鄉試無盤纏 殷勤送禮
狀況 貧寒 賣歡換米煮粥 改觀 張鄉紳 登門拜訪
進
百般拉攏
中 社會 地位 觀世寶 尖嘴猴腮 地位 才學高 天上星宿
地位 卑微 癬蝦蟆 不三不四 陡高 品貌好 賢婿老爺
舉 行為 忍氣吞聲 喜極而瘋
表現 卑怯畏縮 圓滑世故
《范進中舉》教學詳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范進中舉》是統編教材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課文。從單元教學內容看,第六單元選擇了中國明清白話小說中的經典章節,意在引發學生閱讀此類小說的興趣,感受中國古典小說的魅力并學會運用歷史眼光分析理解小說的人物形象,了解它們的思想和藝術成就。范進是小說中深受科舉制度毒害的儒生的典型,深入分析理解其形象就能讓學生對《儒林外史》這部小說的藝術性和思想性有一定的認識與理解。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一、初二兩年通過對《西游記》和《三國演義》兩部名著的閱讀,對明清白話小說的語言風格已經比較熟悉,又因為第四單元已經學習了閱讀小說的方法——理清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和典型環境,所以在閱讀《范進中舉》時,不會在理解基本內容上感覺到難度。但是,學生面對本文這樣偏長的閱讀篇幅,容易讀得比較粗略,并且缺乏對整部作品的背景認識,對人物的分析理解就會比較表面化,甚至誤讀范進的形象。
三、教學目標
(一)了解小說中的夸張、對比手法形成的諷刺效果
(二)通過分析小說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在中舉前后的變化,感知和評價人物形象,理解小說主題
(三)感悟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和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認識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四、教學重點
分析范進中舉前后的不同境遇和中舉后喜極而瘋的丑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探究人物的典型意義。
五、教學難點
從受科舉制度毒害這一背景出發,正確認識范進這一人物形象。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環節一—梳理情節
教師引導:
1.找出小說三要素,理清課文故事情節。
2.說說下面幾幅圖分別表現的是文中的哪個情節?
3.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復述這篇小說的情節。
學生活動:按照要求從多個角度完成情節的梳理,從整體上抓住本篇小說的核心——范進中舉前后的變化和周圍人對他的不同態度并從不同層次上理清情節的發展過程:范進中了秀才,胡屠戶賀喜;范進借盤費,遭到拒絕和辱罵。范進中舉發瘋,胡屠戶治瘋;范進清醒后,張鄉紳拜會,胡屠戶受贈。
(二)環節二——深入探究
1.教師引導:將課后研討第一題的討論內容稍作調整——有人說范進中舉是一部喜劇,有人說范進中舉是一部悲劇,你覺得他們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學生活動:各抒己見,達成共識,明確小說的兩個學習重點,即從范進中舉后境遇的改善來看,故事是一個喜劇,但是從范進對考取功名付出的代價來看,故事是一個悲劇。
2.教師引導:我們這節課先來體會一下小說的喜劇性,文章著力刻畫那一人物中范進中舉前后的巨大變化?仔細閱讀相關段落,說一說他都在哪些方面發生了變化。
學生活動:仔細閱讀小說對于胡屠戶的刻畫,能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在中舉前后的鮮明對比,分析胡屠戶“前倨后恭”的變化,在夸張可笑的喜劇效果中理解胡屠戶的主要形象特點——嗜錢如命、嫌貧愛富、庸俗自私。
3.教師引導:除去胡屠戶,范進中舉后,還有哪些人對待他的態度發生了變化,結合相關內容,具體說說他們又是怎樣變化的。
學生活動:仔細研讀小說對眾鄉鄰和張鄉紳的刻畫,通過對比手法的分析,體會范進中舉后眾鄉鄰對他的巴結和張鄉紳對他的拉攏。
(三)環節三——小結
教師引導:胡屠戶、眾鄉鄰和張鄉紳代表范進生活的整個社會環境,從他們在范進中舉前后對待他的態度的鮮明對比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借這樣一個看似喜劇性的變化,諷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
學生活動:對主題有進一步認識。
第二課時
(一)環節一—復習導入
教師引導:我們在第一節課研討了《范進中舉》的喜劇性,從社會風氣中認識了本文主題的一個層面——諷刺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這節課,我們就來從悲劇角度看一看范進一生的命運。
(二)環節二——分析范進的形象
1.教師引導:范進得知中舉的表現是“喜極而瘋”,這個反應令人意外卻不讓人覺得突兀。你認為這個反應設計的合理性有哪些?結合文章對范進的描寫,說說你的理解。
學生活動:抓住范進面對胡屠戶羞辱的反應,面對困頓生活的無助等內容體會范進在幾十年的科舉考試中因想要改變命運的心理壓力和屢次受挫的打擊之重的悲劇性。
2.教師引導:面對這種境遇的范進,作者是否給予了憐憫同情?你從哪些描寫最能體會到作者的態度?
學生活動:重點品讀范進發瘋的一段細節描寫,抓住反復出現的“拍手”“大叫”,狼狽的樣貌,體會其神魂顛倒、亦癡亦狂的丑態。
3.教師引導:補充吳敬梓和《儒林外史》的相關資料,討論范進不被同情的原因。
學生活動:結合整部小說的主題進一步閱讀范進中舉后對待周圍人的態度,理解作者對其醉心功名、虛偽世故的揭露。
(三)環節三——總結
教師引導:提供清閑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中的相關評論,進一步總結《儒林外史》的主題。
“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有心艷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傲人者,有假托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終乃以辭卻功名富貴,品地最上一層,為中流砥柱。”
學生活動:閱讀評論,深入理解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戕害。
七、板書設計
范進中舉
科舉制度
社會:世態炎涼
個人:醉心功名
《范進中舉》教學詳案 篇6
教學目的
一、學習鮮明的對比手法和高度的諷刺藝術。
二、了解古代白話小說的語言與今天口語的差異。
三、認識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教學設想
一、使學生理解對比手法和諷刺藝術,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二、第一課時采用以讀為主了解大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達到理解文章內容的目的。第二課時抓住中舉前后對比進行分析,使學生感受文中的諷刺藝術,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中心思想。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指導預習。
1引導學生讀“預習提示”,要求:
(1)了解作者吳敬梓。
(2)了解課文內容。
(3)《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2自讀排障、疑難詞語補充解釋。如:進學、爛忠厚、闖將來、
權變等。
(為什么古代的白話小說中有這么多難懂的詞?一是因為時代的變遷,好多當時通用的習慣用語,現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稱“妻子”為“渾家”,稱秀才為“相公”。二是文言文對口頭語言的影響。如“謹具賀儀”“華居”等。所以,我們在閱讀古代白話小說時,要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以免產生歧義。)
3結合注釋默讀全文,體會文中句子的含義。
二、設疑導引
1、范進為什么會發瘋?對他的發瘋應該怎樣理解?
2、作者借報錄人之口,設計治療瘋病的靈丹妙藥是狠狠打他一個嘴巴,這里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課文是怎樣運用對比的?對比的運用產生了怎樣的藝術效果?
4、試將《范進中舉》與《孔乙己》作一個總體的比較。
三、討論釋疑。
小結:
這一節課初步了解了課文的內容,討論中的疑難問題我們將在下一節課里繼續分析,進一步理解課文。
第二課時
一、師生共同討論,完成第一課時“練習”:重點歸納總結對比的運用產生了怎樣的藝術效果。
1通過對比,表現人物性格,揭示主題思想。
我們以“中舉”為分界線,將三個人物中舉前后的語言、行動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對比,從而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一個(范進)醉心功名;一個(胡屠戶)庸俗勢利;一個(張鄉紳)逢迎拉攏。中舉前后三個人物的種種變化,無不受封建科舉制度的制約。可見文章的矛頭直接指向封建科舉制度和締造這種制度的黑暗社會。
2通過對比,諷刺鞭撻,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們試分析三種不同的對比形式,來看對比達到的藝術效果。
①通過人物的種種丑態和高貴身分的對比,收到了強烈的諷刺效果。
那中了舉人的范老爺:“抱著雞,手里插個草標,一步一踱的,東張西望,在那里尋人買。”(丑態之一)“走出大門不多路,一腳踹在塘里,掙起來,頭發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態之二)“在一個廟門口站著,散著頭發,滿臉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著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態之三)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里,舉人老爺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這個形象卻是:窮酸、瘋顛、荒唐。對比十分強烈,豈能不教“眾人和鄰居見這模樣,忍不住的笑”。從而收到了理想的藝術效果。
②通過同一人物對同一事件因情勢的不同而前后語言行動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對比,來達到諷刺的目的。
胡屠戶兩次賀喜的表演,同一地點,對同一對象,評價截然不同。前面是說“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后來“現世寶”成了舉人,成了老爺,語言立刻變化,說“……我自己覺得女兒像有些福氣的,畢竟要嫁與個老爺,今日果然不錯”。
中舉前后在胡屠戶對范進的態度完全兩樣。中舉前,范進去向胡屠戶借盤費,“被胡屠戶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兇神似的”樣子簡直令人發指。中舉后’“屠戶被眾人局不過,只得連斟兩碗酒喝了,壯一壯膽’……”“大著膽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隱隱的疼將起來;自己看時,把個巴掌仰著,再也彎不過來。”這一打一罵相映成趣,諷刺鞭撻何等深刻,胡屠戶的形象也就躍然紙上。
③通過人物的言詞與截然相反的事實之間的對比,來揭示人物丑惡的靈魂,取得良好的諷刺效果。
中舉后,張鄉紳來了,張口一個“世先生”,閉口一個“親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誼世好,就如至親骨肉一般”,又送銀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親近,那么當初,當初范進“家里餓了兩三天”“抱著雞”“尋人買”時,你這位“至親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詞與當實初的事實一對比,那丑惡的靈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嗎?
在完成上述分析后,由學生概括、歸納,教師巡視,個別指導,答案不必強求一律。
二、師生繼續討論,將《范進中舉》與《孔乙己》作一個總體比較。
明確:
我們將兩篇文章從三方面進行比較:
1人物和主題思想。
范進與孔乙己同是讀書人,一個到晚年終于中舉而發瘋,一個始終沒有進學,潦倒而死。從思想性格方面來說,他們都熱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瘋的不知為何而瘋,死的不知因誰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憐。因此,這兩篇文章從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摧殘他們的精神,摧殘他們的肉體。
2作者的態度和諷刺手法。
《范進中舉》和《孔乙己》都運用了諷刺手法,但又有區別。前者是對主人公(范進)尖銳的嘲笑,那“抱著雞,手里插了草標”的形象,那“頭發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態,刻畫得入木三分;后者對孔乙己的嘲諷,嚴厲而冷峻,卻并不顯露,那又臟又破的長衫,那“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繪得那樣淋漓盡致。
為什么有這樣的區別呢?吳敬梓對筆下的人物是的尖銳的嘲笑,無情的鞭撻,因為他痛恨封建科舉制度;魯迅對他筆下的人物卻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因為作者希望他能從麻木中覺醒,以便拯救中華民族。由此可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對該形象的態度所決定。
3表現手法。
《范進中舉》主要運用了強烈的對比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主題思想;而《孔乙己》則選取人物一生中幾個富有表現力的片斷,放在一個典型的環境里,去刻畫人物表現主題。
三、布置作業完成“揣摩運用”
《范進中舉》教學詳案 篇7
《范進中舉》教學設計1
鈴鐺
一. 教材分析
《范進中舉》是初中語文教材第五冊中的一篇自讀課文。《范進中舉》通過對比描寫范進中舉前后,特別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著重刻畫范進癲狂的丑態與他周圍各色人等趨炎附勢的嘴臉,真實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舉制度對人心靈的荼毒。
這篇文章運用了多種手法成功的刻畫了范進、胡屠戶等形象,是學生學習如何描寫人物的好范文。
二. 教學對象分析
初三的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能自己搜集資料并借助資料自學一些課文內容。但作文水平低。
三. 教法分析
《范進中舉》之前有教讀課《故鄉》、《我的叔叔于勒》、《安琪的禮物》,學生學完這三篇教讀課后,能夠對小說的特點有所理解,所以能運用已學知識比較獨立地閱讀課文,并初步學會知識遷移。
為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更多的學生真正參與課堂,用導(教師導)、講(學生講)、議(眾人議)、移(知識遷移)的教學模式。如果全由老師講課,學生就會先有了一個定式思維,認為老師的都是對的,就不敢質疑不敢發表自己與眾不同的看法。但讓學生先預習,再講自己預習的收獲和心得或預習時的疑問,其他的同學通過討論可以發表與他不同的看法或解答他的疑難。這樣就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上也常常有激烈的辯論,學生對所學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同時會設計一些開放性的題目讓學生發表看法,沒有標準答案。
因為是自讀課,所以文章內容的細致分析不會是重點,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畫,我們如何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課要點。
四. 教學目標
1.能自己搜集資料,運用學過的小說知識基本讀懂課文;
2.培養學生大膽發表自己意見。
3.學習課文描寫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識遷移,學習如何寫一個人。
五. 教學重點、難點
1. 學生能自己基本讀懂課文;
2. 學會如何描寫人物。
六. 解決辦法
教師作好引導,讓學生有一個自己學習的方向,并且教會學生歸納知識,懂得從課文吸收方法并應用于寫作。
七.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八. 教學媒體
多媒體教學平臺。
九. 教學步驟
(一)布置自學:
1. 自己搜集資料,借助資料并根據小說的特點,自讀《范進中舉》,讀完后想想:
a. 讀完這篇課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b. 你認為文章刻畫得最成功的是哪個人物?
c. 閱讀完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問?或者有什么知識你想了解但無從了解?
請把這些問題記錄下來,以備課堂上拿出來討論。
(二) 導(即教師導入。)
師: 同學們,你們知道封建社會選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嗎?(科舉。)對了,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十年寒窗苦讀,就是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然而,很多人數十年苦讀依舊美夢落空,有的人能美夢成真,從此踏上富貴之路,也有的人為科舉演出了一出出悲喜劇。今天我們來學習《范進中舉》這一課,讓我們一起看看范進究竟命運如何?范進又是怎樣的一個形象?
(三) 講(請學生把自己預習時的心得體會或疑問講出來,讓大家一起討論解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師: 同學們已經自學了這篇課文,也把一些感受與心得或疑問記錄下來了,請幾個同學來給我們講講。
(四) 議(讓同學大膽發表自己意見,是疑問的請同學們小組討論幫助他解決,是感受的請同學們議一議,有不同意見的可以辯一辯。)
同學們議完后,教師歸納小結并引導學生想深一點。
出示幻燈片:
問:1. 為什么范進會對科舉如此癡迷?中舉后又為什么會瘋了?
(因為一旦中舉,可以徹底改變一個人的生活境況,功名富貴馬上就會到來。前一刻范進還無米下鍋,馬上就說他中了舉,幾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貴到手了,時間太短而變化太大,所以范進會瘋了。)
2. 如果你是與范進同年代的讀書人,你會像他一樣去考科舉嗎?
3.你怎么看封建社會的科舉?你又怎么看現在的高考?兩者之間有區別嗎?
(這兩道題不要求有標準答案,是開放性題,只要求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五)移(知識遷移)
1. 從文章出發
1.小說描寫的年代距今已有接近三百年,為什么我們仍然對《范進中舉》如此感興趣?為什么我們似乎親眼見到了范進、胡屠戶?
(因為課文寫得好,尤其是人物,刻畫得很成功。)
2.請談談課文刻畫人物所用的方法。
(主要用了語言描寫、行動描寫、神態描寫、細節描寫刻畫人物,也用了對比手法,尤其是胡屠戶,還用了夸張、諷刺手法。)
2. 遷移到課外。
出示幻燈片:
下面的話,出自哪篇課文,是出自哪個人物之口?
“那么,我對你說,訊哥兒,你闊了,搬動又笨重,你還要什么這些破爛木器,讓我拿去罷。我們小戶人家,用得著。”
“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又出息的,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我們的。現在把錢交給約瑟夫,去叫他把牡蠣錢付清。已經夠倒楣的了,要是被那個討飯的認出來,這船上可就熱鬧了。咱們到那頭去,注意別叫那人挨近我們!”
師:同學們,你們一下子就能答出來,證明作者描寫的這些人物給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可是,你可以寫一個人,不出現他的名字而讓人猜出他是誰嗎?
出示幻燈片:
請學習《范進中舉》中的描寫人物的方法,用幾句話寫一寫身邊的同學,請不要出現所寫同學的名字。(可以是語言描寫、行動描寫、神態描寫或細節描寫。)
寫完之后,請一些同學把自己寫的短文讀出來,讓其他同學猜猜寫的是誰,猜中的證明寫得不錯,同學猜不中的,小作者可要加把勁練習寫作。
(五)教師小結并布置作業
作業:請運用課堂上學習的寫作方法寫一個你熟悉的人,題目自擬,要求600字以上,夾敘夾議,要求有描寫方法和具體事例,要寫出人物的特點。
《范進中舉》教案2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如果說《孔乙己》是一個充滿笑聲的悲劇,控訴了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個社會的世態炎涼。那么今天,當我們認識又認識一位古代知識分子--范進,他原來也是個下層知識分子,年近半百終于考中了舉人,命運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我們學習從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節選的課文《范進中舉》。
(二)檢查預習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樣的小說?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三)速讀課文,劃出描寫范進的有關內容。
請同學繪聲繪色地復述范進中舉后發瘋的丑態。
(四)討論:
1.范進為什么會發瘋?
2.范進是怎樣的一個人?說出根據。
(主要是兩點:①熱衷功名利祿,夢寐以求躋身于統治階級行列。所以家中斷糧,仍要去參加鄉試;一旦中舉便樂極發瘋。②虛偽。張鄉紳送銀子,范進“再三推辭”,“才把銀子收下”。可張鄉紳剛走,“范進即將這銀子交與渾家打開看,”可見推辭是假意。)
3.孔乙己淪為乞丐,可范進中舉了“老爺”,兩個人的命運相反,為什么說《范進中舉》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毒害?
(兩個人思想本質是一樣的。在封建社會,下層知識分子憑科舉道路而改變社會地位的只是極少數,若范進考不中,命運也將是凄慘的。所以寫范進中舉后而發瘋正是從另一個角度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
4.通過范進這個藝術形象,我們可以看出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舉制度對整個社會尤其是對知識分子的毒害。)
第二課時
(一)討論:
1.范進中舉前后,胡屠戶對待他的態度有什么不同?(用胡屠戶的語言、行動說明)
2.胡屠戶是怎樣一個人?
3.張鄉紳為什么對范進又送銀子又送房?
4.胡屠戶和張鄉紳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對胡屠戶著墨過多?是否可以不寫張鄉紳?
(作品通過這兩個人物對待范進的態度從側面揭示出,范進這類知識分子之所以如癡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為被巴結、奉承、攀附的權貴,進一步暴露了他們腐朽的靈魂。這兩個人的語言和行動更反映了當時社會趨炎附勢的風氣,使作品的鋒芒不僅指向科舉制度,也指向整個社會,從而進一步深化了主題。)
(二)學習、討論作品寫作特點
1.你認為這篇課文中哪兒的描寫特別精彩?(啟發學生充分發表見解)
2.文中多處引人發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效果?
①指導學生討論練習五,體會夸張的諷刺效果。
②“不想胡屠戶雖然大著膽子打了一下,……連忙向郎中討了個膏藥貼著。”這段文字中是怎樣運用夸張的,有何作用?
③文中還有何處是夸張?
3.本文的諷刺與《孔乙己》一文的諷刺有什么不同?
4.本文還運用了對比的寫法,主要體現在哪兒?
(兩點:①范進中舉前后的社會地位;②胡屠戶對待范進前后的態度。)
5.對比的方法對于表現本文的主題有什么作用?
(范進先*后貴,胡屠戶前倨后恭,這種對比深刻而鮮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題。)
《范進中舉》課堂教學設計3
鄧湘云
《范進中舉》是一堂網絡環境下的語文課,我的課堂教學設計如下:
教學目的:1、探討小說中的諷刺藝術;2、學生對信息的搜集處理能力,協作交流能力;
3、寫作模仿創新能力
教學重點:探究小說中的諷刺藝術
教學難點:如何在小說中運用諷刺藝術。(通過對比、夸張的手法達到諷刺效果)
電教手段:計算機網絡教學,學生和教師在網絡機房進行學習(教師指導,學生交流探討)
素質目標:培養學生合作學習、集體責任感、交流創新能力
課件制作:素材搜集來自互聯網和教學參考資料,dreamweaver mx制作網絡課件。
使用軟件工具還包括:word、asp、flash5.0、firework mx、cuteftp
(制作:鄧湘云)
課件地址:
教學環境:計算機網絡機房(校園網寬帶接入國際互聯網)
課時安排:2課時
1、 創設情境——封建科舉制度簡介,作者吳敬梓簡介
2、 明確任務
l 探求小說諷刺藝術的表現手法
l 根據學習過程的提問,討論問題并做出結論。
l 模仿諷刺小說的藝術表現手法,寫一段諷刺小作品。
3、 協作學習
① 思考問題,形成小組觀點,并用bbs交流。
② 形成各自結論作品。
為了完成任務,同學們需要經歷哪些過程?請仔細看下面的步驟,并按要求一步步進行。
1)、分好三人小組(課前已經完成)
2)、小組成員閱讀《范進中舉》文章中,5—9自然段。思考:小說的諷刺藝術表現手法是什么?(討論,把小組的結論寫下來。)
*示例:我們小組認為,…………
3)、故事欣賞(《范進中舉》的圖片故事)
4)、范進中舉前后有什么變化?胡屠戶又有怎樣的變化?作者用什么寫作手法來體現這種變化的?(閱讀課文,并作出總結,寫下來。)
5)、在“自由閱讀”資料中任意選擇一篇諷刺小說閱讀,思考:小說中運用了什么方法來體現諷刺效果?(學習建議:選擇一篇小說,仔細閱讀,分析其中運用了什么手法達到了諷刺的效果,小組成員討論,并寫下你們的結論。)
教師在網絡課件中列出如下資料:
*《國王說再來一次》——馬克·吐溫(美國)(短篇)
*《官場現形記》節選——李寶嘉(清朝)(中篇)
*《報 應》 ——佚名(現代諷刺小說)(短篇)
* 示例:我們小組認為,小說的諷刺藝術表現手法主要是……
6)、小說的諷刺藝術表現手法究竟是什么?請做出總結。
7)、創作并討論。模仿并運用小說諷刺手法,小組創作一段諷刺小作品。最后到討論區發布小組結論和作品,和同學們交流。
4、 探討交流,給出評價
小組成員在bbs上根據各個小組的發言,評價各個小組的作品。
教師在課堂上給出總結性評價。
課后,根據小組的課堂表現、發言記錄、課件中“評價標準”給優秀小組鼓勵。
……………………………………………………………………………………………………
在課堂教學完成以后,根據當時的記錄和回憶,寫下了這篇課堂實錄,做為日后參考和教后反思。
《范進中舉》——課堂實錄
(在學習前要做的準備)
1、 全班以3人為單位劃分小組,小組實力平均;
每個小組中有三個角色選擇
信息處理員:負責搜集整理所需的資料
信息發布員:負責將小組結論和作品發布到討論區
創意小作者:負責組織語言,寫好小組結論總結和課堂習作。
2、指導學生學習思想和方法:小組成員一起學習,交流協作,對自己和伙伴的學習過程都應該
真負責,積極合作。強調只有以小組為單位達到教學要求才算達到了學習目標。
3、預習課文
實驗課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教師精心準備,因為在教學中,每一個細小的變化都可能導致更多可能。為此,我做了如下的安排:
(1)為劃分好小組,教師首先要求課代表根據班級同學的情況,平時表現劃分小組,盡力做好能力平衡,因為這樣才能讓學生的討論協作更加實際(如果分組能力不平衡,則會導致課堂上只有少數幾個小組認真完成任務,而其它小組無所事事),而且為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用于探索。在小組的“代號”上也頗費了一點功夫,最后確定了“奮進號”、“挑戰者”、“探索號”、“神州號”等20多個小組代號。在學習之前,利用心理暗示,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在進入網絡教室,學習課文之前,對學生的學習思想指導很重要。為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并且讓學生了解為什么采取這種網絡學習方式。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從前有四位獵人去郊外狩獵,他們來到狩獵區,獵人甲突然興奮的說:“看!那里有野鴨!”獵人乙是個身手敏捷的好射手,他定睛一看,屏住呼吸,舉槍就射,清脆的槍響過后,一只野鴨墜落在遠處的草地上。此時,獵人丙也帶著獵狗前往那個方向找尋獵物去了,等了一會兒,他帶著剛才射中的野鴨回來了。獵人丁則升起篝火,將野鴨做成了美味的佳肴。正當大伙分享今天的勝利果實的時候,獵人甲突然提出了問題:“今天我們四人誰的功勞最大呢?”同學們,你們認為呢?
學生的回答多種多樣,各有不同,但都是集中在“認可某個獵人的功勞”這一答題思路上,經過一番七嘴八舌的討論,有一位同學提出了特別的想法:四個人功勞一樣大,因為這件事是依*四個人分工一起完成的。(我認為,在討論過程中,學生邊聽邊在不斷尋求與其他人不同的答案,教師要鼓勵學生思考)其它同學對這個回答感覺有點意外,小聲議論起來。我暗喜,這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教師:很好!同學們,合作交流是現代社會的勞動者不可缺少的能力,它可以讓工作學習更有效率。今天我們就要運用這種能力來幫助大家完成課堂學習任務。
(這堂課,2003年10月23日上午第一節,課前針對學生進行了充分指導。包括上課過程簡介,操作方法和分組,角色等。課堂上,學生反應較快,大多數同學以小組為單位進入了討論區,并留言。課堂教學得到了焦亞洲老師的協助。)
上課前,提前5分鐘帶同學們進入教室,按課前分好的小組坐好,告訴同學們課件主頁的地址,簡要介紹了學習界面,開始上課。
教學環境:(網絡機房的基本配備:無盤工作站,學生機60臺,配置:cpu—賽揚1g,內存—128m,整合主板。網絡是星形拓撲結構,學生機自帶100m網卡,教師服務器一臺,web服務器一臺,網絡機房寬帶接入英特網。這樣的硬件設備保證了網絡課件的正常運行和網絡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 創設情景,課堂導入:
小說是人類社會的百科全書,讀小說不僅能使人得到藝術享受,而且從中得到對社會、自然、人生的感悟。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的長篇諷刺小說。這部小說的語言有著典型的諷刺藝術特點。
這節課,同學們就要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揭開小說諷刺藝術的神秘面紗。在這,你不僅是學生,也是一位小小鑒賞家,或者一位創意寫手,也可能是一個信息搜集、處理的行家。希望大家和自己所在的小組伙伴作為一個整體團隊,通過合作來完成今天的學習任務。讓我們開始吧!
課堂情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始學習,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瀏覽課件頁面。由于課前做了分工,小組能力水平較平均(學習能力、信息能力),此時每個小組都能在信息搜集員的操作下開始閱讀、瀏覽課件內容。
教師此時應該注意要求學生按步驟開展學習即可。
三、 聚焦任務,指導學習
1、 確定主題:通過教學目標分析確定本課主題——探討小說諷刺藝術。
2、 明確課堂上要完成的三個任務:
l 探求小說諷刺藝術的表現手法
l 根據學習過程的提問,討論問題并做出結論。
l 模仿諷刺小說的藝術表現手法,寫一段諷刺小作品。
3、簡要介紹學習過程中要用到的軟件工具。
四、 循序漸進,交流協作
同學們在瀏覽完前兩個內容基礎上,按照這一過程中的學習步驟,進行學習交流。
三人小組根據“學習步驟”中提出的幾個問題,成員之間討論交流,并將小組的結論用電腦記錄下來(輸入txt文本)。在網絡課件中教師已經給出了一些網上資源,供學生查閱。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互聯網搜索與問題有關的資料。
教師在這個教學環節中可以到各個小組的身邊,指導學生討論或者檢查學習情況。課堂教學情況從表面看有些無序(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學生統一聽課,而此時,學生分組學習,分組討論)。但實際上大部分學生是在閱讀、思考、交流。
課堂學生情況:學生在課堂中分小組學習,各個小組成員之間會有交流討論,而且各個小組的學習進度會有不同。各個學習小組會將自己已經討論出的結論發布在bbs上,供教師和其它小組閱讀評價。
教師課堂指導:可在課堂上走入各個小組中,指導學生,也可以在bbs上對學生的回答結論點評,同時可將言之有理的小組結論推薦給同學們閱讀評價(用bbs留言簿)。同時針對小組學習中碰到的普遍問題,在課堂上給出有益的指導。
五、 模仿創作,評價探討
學生在明確小說諷刺藝術的表現手法以后,運用“對比、夸張”來創作一段諷刺小作品。
這一過程中,學生將當堂創作,并將作品發布到bbs上,各個小組和老師會對作品做出自己的評價。
在這種探討交流的氣氛中,學生敢想,敢寫,也勇于表達自己的意見。
最后,更據各個小組的表現,各組成員將按照“評價標準”里的內容給自己小組打分。
教師也會在課后按照課堂表現情況和發言記錄,給予表現出色的小組以獎勵。
教后反思、值得注意:
1、 閱讀速度與課堂適應能力要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不平衡,日常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速度。
2、學生的合作能力要培養。
強調團隊合作;計算機是工具,學習工具;在“協作學習”的7個步驟中,有難度的可以先到討論區交流,然后一邊討論一邊完成后面的任務。或者向老師請求指導。
《范進中舉》教案4
課 題:《范進中舉》 課 型:自讀課
授課班級:樹德學校初三(1)班 授課教師:宋宏偉
授課時間:2003年10月28日(星期一)第五節
三維目標:
1、 知識目標:理解文章內容,欣賞諷刺藝術。
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 總結歸納能力,口頭表達等能力。
3、 德育目標:
① 認識封建科舉制度對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②培養團隊精神。
教學重點:
1、 學生通過討論理解文章內容,欣賞諷刺藝術。
2、 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培養學生閱讀分析、總結歸納、口頭表達等能力。
教學難點:范進發瘋的原因及文章主題的理解。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與內容:
一、導入(3分鐘)
今天我們學習第十九課《范進中舉》,此文節選自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長篇章回體諷刺小說《儒林外史》。昨天早讀課,我們已經解決了生字詞,朗讀了課文,并了解了封建科舉制度的有關知識。
首先請大家把自讀提示默讀一遍,把重要的句子畫起來。(師板書課題、作者)
二、學生自由發言(7分鐘)
談讀了這篇小說后的感想,師板書。
三、師生共同討論(3分鐘)
把板書的各種感想同類組合,避免重復,使之更簡明。
四、各小組選擇議題(2分鐘)
五、分組討論(8分鐘)
要求:①做好筆記并列出發言提綱,使之條理化。②選出組長。
六、由組長上講臺發言,其它小組可以質疑、補充。(17分鐘)
七、教師補充并總結(4分鐘)
本文是《儒林外史》中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它通過范進中舉喜極而瘋及中舉前后生活遭遇的變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舉制度腐蝕讀書人靈魂、摧殘人才及敗壞社會風氣的罪惡,窮形盡現地表現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對各類市儈小人,進行了有力的鞭笞和嘲諷。
八、作業布置:(1分鐘)
請大家把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后的行為、語言及對范進的態度用表格的形式列舉出來,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其性格特征。
《范進中舉》教案設計5
作者 gelum
一、導入
同學們請看,這是什么?
(提問的同時亮出彩票)
是的,彩票!小小彩票,實在玄妙。現代社會,多少人憑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寫了命運。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如果人們希望改寫個人命運,實現一夜之間由不名一文,搖身一變為身價百倍,飛黃騰達的夢想,是不是也憑彩票呢?
(不是)
的確,大多數人只有憑借參加封建科舉考試,憑“中舉”才能實現。
(播放多媒體:藝術字“中舉”)
于是,“中舉”在下層知識分子之間,在社會和廣大老百姓之中,導演出一幕幕人間喜悲劇。
提問:在我國古代,洞房花燭被稱為小登科,有小就必然有大,大登科就是中舉,就是榜上有名(播放多媒體:一旦中舉,會怎樣呢?再齊讀: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有一日春光暗度黃金柳,雪意沖開了白玉梅。那時節走馬在章臺內,絲兒翠,籠定個百花魁;
有插花游街,馬蹄輕疾的風流,有衣錦還鄉,袍笏加身的榮耀。)
更有甚者,是喜極而瘋。有例為證:(插入多媒體:明末高郵有袁體庵者,神醫也。有舉子舉于鄉,喜極發瘋,笑不止。)大家齊讀一遍。
中舉了,可人卻瘋了。這到底是喜劇還是悲劇?帶著對封建科舉的思索,我們的文學人物畫廊中又多了一位典型人物――中舉的范進。(插入多媒體:范進中舉)
今天,我們就借吳敬梓的眼睛,通過范進及其身邊人來見證封建科舉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巨大威力。以人觀社會,以人感受科舉。
(板書:以人觀社會,以人感受科舉)
二、組織問題
插入多媒體:你有不理解的內容嗎?我們一起來解決吧!你有自認為不錯的感受嗎?說出來,我們一起分享、交流吧!你發現寫作方法上的特點了嗎?告訴我們,大家一起吸收吧!
閱讀是以疑為契機的。所謂的創造性其實就是于無疑處有疑。好,各位同學現在請根據題板上的提示,快速流覽全文,,將你要討論的內容整理好,也可與前后左右的同伴討論,我們來看誰提的問題多,提的問題也好。時間兩分鐘。
三、自主討論
用這種方式,來發現學生的興趣所在,以便找到最好的切入點進入老師的引導學習內容。當然,這一環節風險極大,學生的課堂反應有不可預測性,但這又正是學生自主學習內容的反饋,因此老師必須全面而深入地把握小說的內容和主旨。時間十到十五分鐘。
(在討論的過程中,要插入多媒體圖片和朗讀)
四、人物小結討論
交流應是平等的,因此,我當然也可以向大家提問,是不是?我的問題是:范進本人到底討不討人喜歡?范進是個什么樣的人?
(學生回應)
有沒有立論的依據?
(借此綜合小結學生對范進這個人物的評價,同時要結合分角色朗讀和多媒體:中舉前后的比較圖表)
瞧,中舉前,矮人三分,中舉后,高人一等,難怪范進會瘋,難怪范進會將自己二十到五十四歲的青春都投在了科舉這支所謂的集優股上!三十五年的折磨摧殘,三十五年的辛酸,都在“瘋”中展現出來。難怪有人因科舉而感嘆道:“貴為鄉鄰畏,*受鄉人憐”,為了這一種變化,為了追名逐利,連自我和人格都喪失了。
一個人的命運,除了有他的遭遇和他的個性因素作用之外,還有社會因素的作用。最能夠展現當時社會特點的人物有沒有?
對,我們就來看看胡屠戶的表演
(出示多媒體,老師提示,學生誦讀)
能不能評價一下這個人物?
于是,我們感嘆?封建科舉就是這樣擺布著一個個社會,一個個知識分子的命運。它造就了一大批死讀書,讀死書的廢物,它影響著各式各樣的人。來聽聽兩個與科舉有關的故事吧。(多媒體:項羽拿破輪論、和“良人的的有奇才”,學生讀)
這位考生敢于做這篇文章倒也真有點“豈有破輪而不能拿哉”的氣概。而接洽這一制度也的確成為一個破輪,無論如何也不能再向前滾動了。面對這們的科舉,古人感慨良多,一齊來讀一讀。(多媒體: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應是子規啼不到,故鄉雖好不思歸。莫道還家便容易,人間多少事堪愁。)
五、結束
以教學相長為結束語的重點,體現思想交流的優勢,結合具體的情況來組織。
《范進中舉》教學詳案 篇8
教學目標 :
1、培養學生閱讀理解小說中人物語言、動作、行為的能力,分析范進、胡屠戶等的人物形象;
2、在第一點的基礎上認識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知識分子的罪惡。
教學重點:
品味學習以個性化的語言、動作描寫和生動傳神的細節描寫刻畫人物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
認識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知識分子的罪惡。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直接導入 )
師:上節課,我們對《范進中舉》這篇小說的基本情節有了大致的了解,對其中的人物性格也有一定的體會。下面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等同學的表演。
二、課本劇表演
(生表演課本劇)
[點評:讓學生組織并參與表演,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自主性,因為只有認真研讀了課本,才能體會其中人物性格特點,才能表演得更真切.而真切的表演又能帶給其他同學享受語文的快樂。]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范進中舉發瘋”作為鋪墊
師:讀了課文,又看了表演,同學們,請問: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個情節?
生:“范進中舉發瘋”這一中心情節。
師:它為什么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生分析一系列的動作)
師:(肯定生的答案,并作簡單小結)范進發瘋,瘋得有特點:
發瘋的動作: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拍著手大笑----拍著笑著
發瘋的語言:噫!----好了!----我中了!
發瘋的層次:昏厥----瘋跑----跌倒----瘋走集上
總之,因為作者描寫得非常細膩、生動、傳神,所以,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師:中了舉就應該高高興興去做官,可是,范進看了中舉報帖后,為什么突然瘋了?當時他的那些不尋常舉動,你認為是正常的,還是反常的?
(生爭執,師點撥提示,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于三個短句上。)
師:你可否從范進中舉發瘋時的一段語言中獲得啟示?
生:發瘋的語言:噫!----好了!----我中了!
師:你認為這段語言中,哪一個字說明了范進發瘋的根本原因?
生1:“中”字!因為中舉了,太高興了,所以瘋了。
生2:“好”字!發瘋的表面原因是那個“中”;而“中”之所以能觸發范發瘋的根本原因卻是一個“好”字。因為“中”了以后,有不計其數的好處,不用再挨餓受凍,而可以坐享其成。
(師肯定,抓住這個“好”字,分三路先后追問)
[點評:一個“好”字,集中體現主人公的思想,也集中托出了全文的題旨。這是作者的點睛之筆。因此,抓住范進中舉發瘋時集中體現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話作為全篇教學的突破口十分恰當。]
2、重點分析范進,附帶分析胡屠戶、張鄉紳等的人物形象
師:那么,圍繞這個“好”字,請同學們思考以下幾個問題。一、范進中相公回家,可曾說過“好”?發過瘋?為什么?
[點評:首先,圍繞“好”字提出問題,讓學生細細地從研究范進中舉前后地位變化中,理解人物性格及其思想情感,深刻認識。體現了提問的針對性和具體性,給學生的思維指明了方向,是掌握課文的切入點。]
生:沒有說“好”字,沒有發瘋。因為中相公并沒有使他改變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
師:中舉前他的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是怎樣的?從課文中找出原句來。
生1:經濟狀況非常貧窮: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小菜飯”“不知豬油可曾吃過兩三回”;去鄉試回家,“家里已是餓了兩三天”。
生2:社會地位非常低下:胡屠戶罵他“現世寶”“癩蛤蟆”“尖嘴猴腮”,還“啐”他吐沫,他還“唯唯諾諾”。
師: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偷偷參加鄉試,這說明了什么?
生:對功名的極度熱衷。
師:以上是范進中舉前的種種表現,他還沒有得到他想要的“功名”,所以,他既不說“好”,也沒有發瘋。下面看問題二、范進中舉后有哪些變化?我們還是從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兩方面來分析。
生1:經濟狀況明顯好轉:鄰居“有拿雞蛋來的,有拿白酒來的,也有背了米來的,也有捉兩只雞來的……又搬些桌凳,請報錄的坐著吃酒”;胡屠戶“提著七八斤肉,四五千錢”;張鄉紳送銀贈房。
生2:社會地位也有顯著提高:鄰居都來幫忙,稱之為“范老爺”;胡屠戶稱之為“文曲星”“賢婿老爺”;張鄉紳與之稱兄道弟。
師:(肯定生的答案,并作簡單小結)特別是胡屠戶前后判若兩人,素未謀面的張鄉紳也贈銀贈房,你認為他們是虛偽的,還是真心的?為什么?
生:虛偽的。他們巴結范進,是因為范進“中了”“好了”,對他們自身都有好處。
師:我們可以用些什么詞來形容他們?
生:趨炎附勢、嫌貧愛富。
師:此時,范進對于這些人的巴結,態度又如何?
生:范進對胡屠戶的稱呼由“岳父”轉為“老爹”;以前與家門口那些做田的、扒糞的拱手作揖,平起平坐,現在與張鄉紳迎逢自如。
師:看來,范進也并不是一個老實的角色!而是一個……
生:虛偽、圓滑。
師:通過一系列的分析,我們可以非常明顯的看出:中舉后,范進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你能說說范進中舉發瘋時大叫“好”的內涵到底是什么?(請注意表格前后對比)
生:內涵就是:只要中舉了,從此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完全改變。以前貧困潦倒,萬人唾罵,現在享不盡的榮華富貴,有好多人巴結。
師:原來如此。那么請你設想,范進在大嚷“好”的瞬間,他究竟可能想到了什么?
(生盡可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師注意引導,不要太過分)
師:歸根到底,一個“好”字,表明那一瞬間,范進曾產生過多少思想活動。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那上半世甜酸苦辣的熱望,下半世即將紛沓而至的榮華富貴,都隨著一聲“好”風馳電掣似地卷過范進的腦海。一個“好”字,將范進這樣一個封建社會知識分子滿腦功名利祿,一心升官發財的形象躍然紙上。這正是作者的點睛之筆!
[點評:其次,在精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好”字,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使范進的形象超出課本文字之外,更為豐滿。體現了提問的層次性,引導學生更深刻的領悟課文的主題。]
3、分析本文的主題
師:基于以上分析,你認為是誰使范進受人奚落,又是誰使范進平步青云?這一切都告訴了你一個什么問題?
生:封建科舉制度!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知識分子。
師:(追問)僅僅使知識分子?胡屠戶他們呢?
生:還毒害了人民。
[點評:最后,由于教學目的中所涉及的內容已大致解決,學生依據這個設問可以較快地歸結本篇的主題思想。體現了教學中層層推進、環環相扣,主題的歸納水到渠成。]
師:對!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不僅僅是讀書人,還包括像胡屠戶、眾鄰居這些目不識丁的平頭百姓。這說明封建科舉的流毒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不僅導致讀書人為之瘋狂,而且導致當時社會中趨炎附勢的炎涼世態。
師:有一副對聯為證,請看:“回憶去歲饑荒,五六七月間,柴米盡焦枯,貧無一寸鐵,賒不得,欠不得,雖有近戚遠親,誰肯雪中送炭?僥幸今朝科舉,一二三場內,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經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張三李四,都來錦上添花。”寫得入木三分,毫不夸張。
[點評:該對聯引用得恰到好處,既生動地概括了全文內容,又有力地結束了本課教學。]
四、拓展練習
1、有人認為:范進中舉,大家一片歡喜。而所謂的“大喜”,其實是他個人的“大悲”,乃至民族、國家的“大悲”。就這一觀點,發表你的看法。
2、當代應試教育的種種現象與封建科舉制度是不是一回事?為什么?
[點評:拓展練習有梯度和新意。分別針對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和現代社會應試教育提出了很尖銳的問題,能引起學生對社會的觀察和思考。]
總評:
俗話說:“牽牛要牽牛鼻子”,選擇能夠最有效地落實教學目標 的突破點,是整個語文教學課堂提問設計的核心所在,也就是我們常說課堂教學中的“牛鼻子”。《范進中舉》是一篇難度較大的長課文,要“牽”準“牛鼻子”只有抓住范進中舉時的一段語言進行突破。即可以以“好”字為主線,通過三個問題把前后情節(中舉前、中舉時、中舉后)貫穿起來,這樣既渾然一體,又突出重點,主次分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至于胡屠戶的前倨后恭,鄉鄰們的趨炎附勢,張鄉紳的巴結攀親,這一封建社會各階層的病態心理和世態炎涼的現實,稍加提示,學生即可通過熟讀課文,通過人物語言動作的對比,進行歸納、總結。在一串連環套式的提問討論之后,學生可以較快地聯貫全篇,揭示本文反對封建科舉制的深刻主題。
總之,全篇教學設計思路清晰,主線分明,重點突出;問題的設計既有梯度性,又有針對性,能較好的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
《范進中舉》教學詳案 篇9
牽一詞而動全文
——《范進中舉》教學設計
浙江省溫州市實驗中學錢勝武
一、簡介相關文學常識,科舉制度,以及范進其他內容。
這一環節,有助于學生了解范進中舉的年紀,以及他用了幾乎大半生的時間追求功名的事實。
二、分角色朗讀全文
這一環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有利于學生整體感知全文。
三、問題:范進得知中舉的消息是千真萬確之后,他應當是特別高興的,但是文章卻沒有寫他的高興,而是寫了什么?
此問題,引導學生去研究范進發瘋的一段描寫處。
四、問題:文章寫范進發瘋,是如何寫的?請同學們找出來,并朗讀。(引導學生找出范進發瘋的片斷。)
1、文章寫范進發瘋,并不是一筆帶過的,而是有一個過程的,我們來看一下這個過程是如何發展的。
引導學生分析范進發瘋的幾個層次:第一層寫昏厥。第二層寫瘋跑。第三層寫跌倒。第四層寫瘋走上集。(此環節讓學生懂得描寫必須有過程性描述。)
2、你能不能用一個詞來概括范進發瘋原因,你能不能從文章中發現范進發瘋的原因?
考慮讓學生用四字詞語或成語來概括。參考為:喜出望外,喜極而瘋
原因:范進近三十年來,能承受的是名落孫山的打擊,卻承受不了中舉的光榮。
五、范進發瘋前后,說了兩句話,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兩句話。
“噫!好了!我中了!”“噫!好!我中了!”
1、文章為什么用“噫”字,能不能換成其他感嘆的詞語?
明確:“噫”有表示悲痛、嘆息,又有表示驚異之意。
從而分析范進為什么要悲痛、嘆息?(或者說范進的悲痛體現在哪里?)為什么又要有驚異?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明確(此引入到范進中舉前的文章內容分析):范進的悲痛體現在以下幾大方面:
胡屠戶的冷言嘲諷;眾鄰的不理不睬甚至嘲笑;幾十年來自己的努力;妻子的漠不關心;不能盡孝;自己的地位低下,受人踩踏;
2、那么范進中舉之后,這些情況是不是有所好轉呢?我們能從范進的話語之中感受到嗎?引入分析“好了”一詞中的“了”字。
“了”表示事情完成,說明范進之前的悲痛將在他中舉之后發生變化,那么他真的“好了”嗎?然后引入到范進中舉之后人們對他態度的變化。
胡屠戶的變化;眾鄰的變化;妻子的變化;能盡孝;有人送錢送屋……
3、那么第二句話之中,為什么只用了一個“好”字?
經過上面討論,學生很快明確,這個“好”字,表示了范進沉浸中舉的快樂之中,是對自己的一種完全滿足。
4、兩句話不變的是“我中了”,究竟有什么深刻含義?
說明范進一生就為了中而中,完全為了功名而不舍棄。所以當他瘋醒之后,依然記得的還是“中了”第七名。
六、分析范進中舉反映的主題。
范進一生為了功名,害得他瘋的是科舉制度,不過讓他得到富貴的也是科舉制度。這可以說是他的個人悲劇。不過,文章之中,我們來看范進中舉前后,人們對他的態度的變化,那又能反映出什么呢?
以“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從而得出《范進中舉》這篇文章的主題是,揭示當時社會的世態炎涼和人心冷漠。
七、讓學生了解曹湘凡的事情,討論現實生活中,我們應當如何對待范進之類的人?
聯系兩者,他們是不是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學習的呢?
討論:應當是他們的一種精神,就是對一種精神的追求,而且是鍥而不舍的。
反思:
語文教學,應當教會學生從文章中的關鍵字詞入手,進行文章的分析。只有從關鍵語句入手,學生才可能進行文章,這樣才可能與文章里面的人物同命運,共呼吸。在此基礎上,然后,我們再走出文本,對文章進行理性地分析。在“感”“悟”“析”“理”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分析能力與水平,從而提高語文素養。
作為教師,我們在具體教學時,應當還原本來我們解讀文章的過程,讓學生也我們一起分享這一過程,在我們的引領下,讓學生一起進入文本,也一同走出文本。
新課程,著眼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而忽略了學生把握學生關鍵性語句的能力,這樣會淡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而通過本課的教學,將讓學生懂得如何去分析一個字,一個詞,而把握關鍵性的語句,又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范進中舉》教學詳案 篇10
教學內容及分析:
本文主要內容是范進中舉前后主要人物范進的變化對比、胡屠戶對待范進的不同態度的敘寫,表現當時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對讀書人及社會的深遠影響,世態人情,揭示其腐朽。對比與夸張充分諷刺了人物與社會。
教學對象及特點:學生對科舉一知半解,主要是金榜題名等知識,前面學的《故鄉》提到過中舉,而對科舉的負面毒害了解不多。對小說三要素掌握較好,但獨立分析的能力較差,人物形象的刻畫方法基本濱握,對比手法在《故鄉》中能理解,在本文要讓學生能運用。諷刺手法藝術是小說的一種重要特色,要在閱讀與分析及表演中體會。
教學目標:
1、了解常識及基礎知識
2、理清情節概括大意,領會理解作者運用對比夸張諷刺刻畫人物形象。
3、充分認識到科舉制對知識分子的毒害和封建社會世態炎涼,珍愛當下美好。
教學重難點:
目標2、3
教學方法:
課件填表對比、賽讀與課本劇表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人人生三大幸事之一:金榜題名及相關的故事引入本課教學
二、預習展示
先讓學生展示,引導學生從二個方面展示:一是常識與生字生詞;二是主要內容即故事概括
三、整體感知
1、讓學生先速讀,再交流,再說一說
2、以中舉為線索,理清故事清節
四、賞析人物
側重于人物的夸張與對比的理解與運用
對比填表:范進胡屠戶
表格略
五、精彩重現
情節:范進中舉發瘋
先找出,個人讀,以小組為單位賽讀
此片斷課本劇表演以小組為單位比賽
六、類文拓展
練習冊《周進中舉》
七、小結作業
1、師生共同回顧重難點,放一放“電影”
2、寫一寫課后“讀讀寫寫”
《范進中舉》教學詳案 篇11
《范進中舉》教案7
《范進中舉》說案
葛店中學:lzy3470 聯系方式:
授課班級:初三(1)班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比較閱讀,從比較中欣賞文學作品,感知藝術形象。
2、了解運用夸張、對比的手法進行諷刺的藝術。
能力目標:
1、以培養自讀能力為主,訓練學生運用\'比較法\'進行分析的能力。
2、采用引伸法,讓學生變換思維角度,培養他們用聯系、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思想及情感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對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與罪惡有進一步了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范進中舉》是初中語文第五冊第五單元的講讀課。這是一個小說教學單元。本文承接魯迅的短篇小說《孔乙己》,是又一篇揭露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對讀書人殘害的名著。節選自《儒林外史》,通過本文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對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與罪角有更深的了解,同時還有利于學生在比較閱讀中欣賞、感知藝術形象。為提高學生閱讀和鑒賞文學名著的能力打下較好的基礎。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學習運用\'比較法\'閱讀分析范進中舉前后截然不同的境遇,分析重要人物范進和胡屠戶的人物形象。
2、難點:理解范進發瘋的原因及對科舉制度的批判。
(三)教材處理:
這篇文章內容生動、語言形象,在一課時教完,學生容易被其情節和語言所吸引,而不容易著眼于對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分析。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加強主導作用,引導學生不斷發展興趣,領會本文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藝術性。長課文尤其要注意精講,講求適當的取舍。本文的關鍵在\'中\'字上,要抓住這一關節點生發開來,以收\'牽一發而動全身\'之效,重點分析范進和胡屠戶兩個人物,并注意處理好與《孔乙己》一文的比較閱讀。
三、教學模式程序:
(一)模式:學生主動參與型
(二)程序:
1、通過與《孔乙己》的比較引入對《范進中舉》的學習,利用電腦課件簡介《儒林外史》有作者吳敬梓。(5分鐘)
2、利用電腦課件展示比較閱讀圖表,重點分析范進中舉前后的不同境遇和胡屠戶對他的不同態度,了解夸張、對比手法在本文中具體運用所達到的強烈的諷刺效果,并運用電腦課件對人物形象進行歸納總結。(20分鐘)
3、采用引伸法,讓學生假想孔乙己中舉后將會出現的情景,既訓練了口頭表述能力,又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10分鐘)
4、利用電腦課件對全文的寫作特色及中心進行歸納總結。(5分鐘)
5、布置作業,進行鞏固訓練。(5分鐘)
四、教學方法及手段:
采用學生主動手參與型教學模式,訓練運用\'比較法
\'進行分析的能力。在教師適當的引導、點拔下,讓學生多讀多思多討論來共同完成本節課教學任務,并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五、教學效果反饋及學生素質培養情況預想
1、以學生主動參與型教學方式授課,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主主動性,并較好地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解答問題的能力。
2、練習口頭改寫,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有利于培養他們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3、培養學生進行比較閱讀的習慣,樹立聯系,全面看問題的辯證觀點。
六、板書設計:
范進 為功名利祿而神魂顛倒
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與罪惡
胡屠戶 欺貧愛富,趨炎附勢
《范進中舉》教案8
【教學目的】
一、認識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會趨炎附勢的世風。
二、體會運用對比和夸張進行諷刺的方法。
三、體會通過語言、動作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教學重點】人物的語言、動作的描寫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如果說《孔乙己》是一個充滿笑聲的悲劇,控訴了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個社會的世態炎涼。那么今天,當我們認識又認識一位古代知識分子--范進,他原來也是個下層知識分子,年近半百終于考中了舉人,命運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我們學習從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節選的課文《范進中舉》。
(二)檢查預習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樣的小說?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三)速讀課文,劃出描寫范進的有關內容。
請同學繪聲繪色地復述范進中舉后發瘋的丑態。
(四)討論:
1.范進為什么會發瘋?
2.范進是怎樣的一個人?說出根據。
(主要是兩點:①熱衷功名利祿,夢寐以求躋身于統治階級行列。所以家中斷糧,仍要去參加鄉試;一旦中舉便樂極發瘋。②虛偽。張鄉紳送銀子,范進“再三推辭”,“才把銀子收下”。可張鄉紳剛走,“范進即將這銀子交與渾家打開看,”可見推辭是假意。)
3.孔乙己淪為乞丐,可范進中舉了“老爺”,兩個人的命運相反,為什么說《范進中舉》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毒害?
(兩個人思想本質是一樣的。在封建社會,下層知識分子憑科舉道路而改變社會地位的只是極少數,若范進考不中,命運也將是凄慘的。所以寫范進中舉后而發瘋正是從另一個角度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
4.通過范進這個藝術形象,我們可以看出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舉制度對整個社會尤其是對知識分子的毒害。)
《范進中舉》教案9
教學目的
一、學習鮮明的對比手法和高度的諷刺藝術。
二、了解古代白話小說的語言與今天口語的差異。
三、認識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教學設想
一、使學生理解對比手法和諷刺藝術,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二、以課堂練習為線索,組織教學。第一課時采用以練代講的方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達到理解文章內容的目的。第二課時抓住中舉前后對比進行分析,使學生感受文中的諷刺藝術,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中心思想。
教學時教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指導預習。
1 引導學生讀“預習提示”,要求:
(1)了解作者吳敬梓。
(2)了解課文內容。
(3)《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4)完成“預習提示”后面的三項字、詞練習。
2 補充介紹魯迅對《儒林外史》的評價。
迨吳敬梓《儒林外史》書,乃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于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
(摘自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3 疑難詞語補充解釋。
進學:科舉時代,童生應歲試、科試而考中入縣學,稱為進學,即文中所說的中了相公。“相”讀xiàng,不讀xiāng;“中”讀zhòng,不讀zhōng。
爛忠厚:過分忠厚。
闖將來:闖來。將,助詞,沒有實義。
五更鼓:打五更的時候(天亮以前)。舊時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擊鼓報時。
權變:隨機應變。
見外:當作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為什么古代的白話小說中有這么多難懂的詞?一是因為時代的變遷,好多當時通用的習慣用語,現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稱“妻子”為“渾家”,稱秀才為“相公”。二是文言文對口頭語言的影響。如“謹具賀儀”“華居”等。所以,我們在閱讀古代白話小說時,要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以免產生歧義。
4 學生看注釋默讀全文,體會文中句子的含義。
二、課堂練習。
學生使用工具書,對照課文,完成以下練習。獨立完成有困難的學生可輕聲討論。
(1—4題答案已標在括號內或橫線上。)
1 在括號內注音,橫線上組詞。
2 課文中寫“張鄉紳拜新中的老爺”時,先寫一個“體面的管家”送來“大紅金貼”,其作用是
a 表明這位做過知縣的張老爺待人和氣有禮。
b 表明這位做過知縣的張老爺尊敬新中的舉人。
c 表明這位做過知縣的張老爺的身分和派頭。 答(c)
3 胡屠戶一聽張老爺駕到忙“躲進女兒房里,不敢出來”。其含義是
a 胡屠戶深知自己是殺豬賣肉的,粗氣陋俗,此場合不便出頭露面。
b 說明封建社會上尊下*,有身分的人來了,平民一般采取回避態度。
c 反襯封建統治者平常凌駕于平民百姓之上的那種咄咄逼人的氣焰。 答(c)
4 張老爺一見范進中舉的題名錄,當天就來,開口“親切的世兄弟”,閉口“你我年誼世好,就如至親骨肉一般”,還送銀子、送房子,張老爺內心目的是
a 想巴結新中舉的范進,為日后仗勢辦事鋪平道路。
b 為的是結交新貴,攀附范進宗師和湯知縣,來鞏固和擴大權勢。
c 用稱兄道弟等手段來拉幫結派,今后好橫行鄉里,欺壓百姓。 答(b)
5 范進為什么會發瘋?對他的發瘋應該怎樣理解?
6 作者借報錄人之口,設計治療瘋病的靈丹妙藥是狠狠打他一個嘴巴,這里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7 課文是怎樣運用對比的?對比的運用產生了怎樣的藝術效果?
8 試將《范進中舉》與《孔乙己》作一個總體的比較。
9 這兩篇小說你更喜歡哪一篇?為什么?
三、析題、釋疑。
練習中1—4題已有答案,教師在檢查訂正時,不能單判定對還是錯,而應該結合語境分析,告訴學生為什么對,為什么錯。
第5、6題可先讓學生發言,互相討論,只要說得有理,都應該加以肯定,答案不必強求一律。
第5題提示:范進多年屢試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舉人,連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經受不了刺激,便發瘋了。這種發瘋是一種心理變態的表現。
第6題提示:“打他一個嘴巴”,是作者對封建科舉制度極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進熱衷于功名,以致發瘋。他是封建科舉制度的信奉者。這一巴掌打在范進臉上,卻印在科舉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對封建科舉制度的無情鞭撻。
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已經解決了前面六個問題,初步了解了課文的內容。留下后面兩個問題我們將在下一節課里繼續分析,進一步理解課文。請同學們課后帶著這兩個問題去仔細閱讀課文,找出文中有關的詞、句,再細細品味互相討論,為下一節課繼續分析做好準備。
第二課時
一、師生共同討論,完成第一課時“練習”7:課文是怎樣運用對比的?對比的運用產生了怎樣的藝術效果?
題中兩個小問題聯系得比較緊密,我們可以從“藝術效果”入手,進行綜合分析。
1 通過對比,表現人物性格,揭示主題思想。
我們以“中舉”為分界線,將三個人物中舉前后的語言、行動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對比,從而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一個(范進)醉心功名;一個(胡屠戶)庸俗勢利;一個(張鄉紳)逢迎拉攏。中舉前后三個人物的種種變化,無不受封建科舉制度的制約。可見文章的矛頭直接指向封建科舉制度和締造這種制度的黑暗社會。
2 通過對比,諷刺鞭撻,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們試分析三種不同的對比形式,來看對比達到的藝術效果。
①通過人物的種種丑態和高貴身分的對比,收到了強烈的諷刺效果。
那中了舉人的范老爺:“抱著雞,手里插個草標,一步一踱的,東張西望,在那里尋人買。”(丑態之一)“走出大門不多路,一腳踹在塘里,掙起來,頭發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態之二)“在一個廟門口站著,散著頭發,滿臉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著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態之三)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里,舉人老爺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這個形象卻是:窮酸、瘋顛、荒唐。對比十分強烈,豈能不教“眾人和鄰居見這模樣,忍不住的笑”。從而收到了理想的藝術效果。
②通過同一人物對同一事件因情勢的不同而前后語言行動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對比,來達到諷刺的目的。
胡屠戶兩次賀喜的表演,同一地點,對同一對象,評價截然不同。前面是說“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后來“現世寶”成了舉人,成了老爺,語言立刻變化,說“……我自己覺得女兒像有些福氣的,畢竟要嫁與個老爺,今日果然不錯”。
中舉前后在胡屠戶對范進的態度完全兩樣。中舉前,范進去向胡屠戶借盤費,“被胡屠戶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兇神似的”樣子簡直令人發指。中舉后’“屠戶被眾人局不過,只得連斟兩碗酒喝了,壯一壯膽’……”“大著膽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隱隱的疼將起來;自己看時,把個巴掌仰著,再也彎不過來。”這一打一罵相映成趣,諷刺鞭撻何等深刻,胡屠戶的形象也就躍然紙上。
③通過人物的言詞與截然相反的事實之間的對比,來揭示人物丑惡的靈魂,取得良好的諷刺效果。
中舉后,張鄉紳來了,張口一個“世先生”,閉口一個“親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誼世好,就如至親骨肉一般”,又送銀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親近,那么當初,當初范進“家里餓了兩三天”“抱著雞”“尋人買”時,你這位“至親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詞與當實初的事實一對比,那丑惡的靈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嗎?
在完成上述分析后,由學生概括、歸納,做“課堂練習”7;教師巡視,個別指導,答案不必強求一律。
二、師生繼續討論,完成“課堂練習”7:將《范進中舉》與《孔乙己》作一個總體比較。
明確:
我們將兩篇文章從三方面進行比較:
1 人物和主題思想。
范進與孔乙己同是讀書人,一個到晚年終于中舉而發瘋,一個始終沒有進學,潦倒而死。從思想性格方面來說,他們都熱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瘋的不知為何而瘋,死的不知因誰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憐。因此,這兩篇文章從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摧殘他們的精神,摧殘他們的肉體。
2 作者的態度和諷刺手法。
《范進中舉》和《孔乙己》都運用了諷刺手法,但又有區別。前者是對主人公(范進)尖銳的嘲笑,那“抱著雞,手里插了草標”的形象,那“頭發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態,刻畫得入木三分;后者對孔乙己的嘲諷,嚴厲而冷峻,卻并不顯露,那又臟又破的長衫,那“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繪得那樣淋漓盡致。為什么有這樣的區別呢?吳敬梓對筆下的人物是的尖銳的嘲笑,無情的鞭撻,因為他痛恨封建科舉制度;魯迅對他筆下的人物卻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因為作者希望他能從麻木中覺醒,以便拯救中華民族。由此可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對該形象的態度所決定。
表現手法。
《范進中舉》主要運用了強烈的對比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主題思想;而《孔乙己》則選取人物一生中幾個富有表現力的片斷,放在一個典型的環境里,去刻畫人物表現主題。
三、討論“課堂練習”9:這兩篇小說你更喜歡那一篇?為什么?
提示:此題主要是講清為什么喜歡的原因。教師可從人物、主題、結構、語言諸方面作一些提示,讓學生自由討論,教師不必下結論。
四、學生質疑。
這篇課文,我們共完成了9個練習。主要學習了文中的對比手法和諷刺藝術,我們也運用對比手法將本單元已學過的兩篇課文作了一些比較。請同學們進一步研讀課文,提出問題,我們可以繼續討論。
五、布置作業。
完成“揣摩·運用”四、五。
《范進中舉》教學詳案 篇12
一、選詞填空。
1. 屠戶橫披了衣服,___ _(a. 挺 b. 鼓 c. 腆)著肚子去了。
2. 范進抱著雞,手里插個草標,一步一__ _(a. 跌 b. 歇 c. 踱)的,東張西望,在那里尋人買。
3. 弟有空房一所,就在東門大街上,三進三間,雖不_ ___(a. 漂亮 b. 華麗 c. 軒敞),也還干凈,就_ _(a. 給 b. 送 c. 借)與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_ ___(a. 看望 b. 請教 c. 留心)些。
4. 屠戶把銀子_ _(a. 拿 b. 捏 c. 攥)在手里緊緊的,把拳頭_ _(a. 伸 b. 舒 c.張)過來,道:“這個,你且收著……”范進道:“……若用完了,再來問老爹討來用。”屠戶連忙把拳頭_ _(a. 收 b. 縮 c. 放)了回去,往腰里_ _(a. 揣 b. 塞 c.放)……
二、閱讀文章選段,回答后面文題。
范進不看便罷,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后一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將幾口開水灌了過來。他爬將起來,又拍著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著,不由分說,就往門外飛跑,把報錄人和鄰居都嚇了一跳。走出大門不多路,一腳踹在塘里,掙起來,頭發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眾人拉他不住,拍著笑著,一直走到集上去了。眾人大眼望小眼,一齊道:“原來新貴人歡喜瘋了。”老太太哭道:“怎生這樣苦命的事!中了一個甚么舉人,就得了這個拙病!這一瘋了,幾時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這樣的病!卻是如何是好?”眾鄰居勸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們而今且派兩個人跟定了范老爺。這里眾人家里拿些雞蛋酒米,且管待了報子上的老爹們,再為商酌。”
當下眾鄰居有拿雞蛋來的,有拿白酒來的,也有背了斗米來的,也有捉兩只雞來的。娘子哭哭啼啼,在廚房下收拾齊了,拿在草棚下。鄰居又搬些桌凳,請報錄的坐著吃酒,商議他這瘋了,如何是好。報錄的內中有一個人道:“在下倒有一個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眾人問:“如何主意?”那人道:“范老爺平日可有最怕的人?他只因歡喜狠了,痰涌上來,迷了心竅。如今只消他怕的這個人來打他一個嘴巴,說:‘這報錄的話都是哄你,你并不曾中。’他吃這一嚇,把痰吐了出來,就明白了。”眾鄰都拍手道:“這個主意好得緊,妙得緊!范老爺怕的,莫過于肉案子上胡老爹。好了!快尋胡老爹來。他想是還不知道,在集上賣肉哩。”又一個人道:“在集上賣肉,他倒好知道了;他從五更鼓就往東頭集上迎豬,還不曾回來。快些迎著去尋他。”
1.選文第一段除了從 、 、 等方面對范進進行了正面描寫外,還對他進行了 描寫。
2.用“‖”將第一段分為五層,并概括層意(每層層意不超過6個字)。
3.描寫范進發瘋的過程中,貫穿始終的動作是 ,表情是 。
4.第二段中寫報錄人出主意打范進一個嘴巴說明了什么?作者安排這一情節有何用意?
5.作家對各色人等的性格把握得十分精細。眾鄰居勸說的話,稱范進為范老爺,又主動提出要拿雞蛋酒米,聯系全文說說這反映了什么社會問題?
參考答案:
一、1、c 2、c 3、c b b 4、c b b a
二、1.行動 語言 外貌 側面
2.第一層(范進不看便罷,……不省人事)寫昏蹶;
第二層(老太太慌了,……把報錄人和鄰居都嚇了一跳)寫瘋跑;
第三層(走出大門不多路,……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寫跌倒;
第四層(眾人拉他不住,……一直走到集上去了)寫瘋走上集;
第五層(老太太哭道……再為商酌)寫眾人的反應。
3.拍手 笑
4.說明中舉發瘋在當時不是個別現象。 安排這一情節表現了作者對這類讀書人的無情鞭撻,也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科舉制度的深切痛恨和無情批判。
5.深刻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世態炎涼。
《范進中舉》教學詳案 篇13
一、導入
同學們請看,這是什么?
(提問的同時亮出彩票)
是的,彩票!小小彩票,實在玄妙。現代社會,多少人憑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寫了命運。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如果人們希望改寫個人命運,實現一夜之間由不名一文,搖身一變為身價百倍,飛黃騰達的夢想,是不是也憑彩票呢?
(不是)
的確,大多數人只有憑借參加封建科舉考試,憑“中舉”才能實現。
(播放多媒體:藝術字“中舉”)
于是,“中舉”在下層知識分子之間,在社會和廣大老百姓之中,導演出一幕幕人間喜悲劇。
提問:在我國古代,洞房花燭被稱為小登科,有小就必然有大,大登科就是中舉,就是榜上有名(播放多媒體:一旦中舉,會怎樣呢?再齊讀: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有一日春光暗度黃金柳,雪意沖開了白玉梅。那時節走馬在章臺內,絲兒翠,籠定個百花魁;
有插花游街,馬蹄輕疾的風流,有衣錦還鄉,袍笏加身的榮耀。)
更有甚者,是喜極而瘋。有例為證:(插入多媒體:明末高郵有袁體庵者,神醫也。有舉子舉于鄉,喜極發瘋,笑不止。)大家齊讀一遍。
中舉了,可人卻瘋了。這到底是喜劇還是悲劇?帶著對封建科舉的思索,我們的文學人物畫廊中又多了一位典型人物――中舉的范進。(插入多媒體:范進中舉)
今天,我們就借吳敬梓的眼睛,通過范進及其身邊人來見證封建科舉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巨大威力。以人觀社會,以人感受科舉。
(板書:以人觀社會,以人感受科舉)
二、組織問題
插入多媒體:你有不理解的內容嗎?我們一起來解決吧!你有自認為不錯的感受嗎?說出來,我們一起分享、交流吧!你發現寫作方法上的特點了嗎?告訴我們,大家一起吸收吧!
閱讀是以疑為契機的。所謂的創造性其實就是于無疑處有疑。好,各位同學現在請根據題板上的提示,快速流覽全文,,將你要討論的內容整理好,也可與前后左右的同伴討論,我們來看誰提的問題多,提的問題也好。時間兩分鐘。
三、自主討論
用這種方式,來發現學生的興趣所在,以便找到最好的切入點進入老師的引導學習內容。當然,這一環節風險極大,學生的課堂反應有不可預測性,但這又正是學生自主學習內容的反饋,因此老師必須全面而深入地把握小說的內容和主旨。時間十到十五分鐘。
(在討論的過程中,要插入多媒體圖片和朗讀)
四、人物小結討論
交流應是平等的,因此,我當然也可以向大家提問,是不是?我的問題是:范進本人到底討不討人喜歡?范進是個什么樣的人?
(學生回應)
有沒有立論的依據?
(借此綜合小結學生對范進這個人物的評價,同時要結合分角色朗讀和多媒體:中舉前后的比較圖表)
瞧,中舉前,矮人三分,中舉后,高人一等,難怪范進會瘋,難怪范進會將自己二十到五十四歲的青春都投在了科舉這支所謂的集優股上!三十五年的折磨摧殘,三十五年的辛酸,都在“瘋”中展現出來。難怪有人因科舉而感嘆道:“貴為鄉鄰畏,賤受鄉人憐”,為了這一種變化,為了追名逐利,連自我和人格都喪失了。
一個人的命運,除了有他的遭遇和他的個性因素作用之外,還有社會因素的作用。最能夠展現當時社會特點的人物有沒有?
對,我們就來看看胡屠戶的表演
(出示多媒體,老師提示,學生誦讀)
能不能評價一下這個人物?
于是,我們感嘆?封建科舉就是這樣擺布著一個個社會,一個個知識分子的命運。它造就了一大批死讀書,讀死書的廢物,它影響著各式各樣的人。來聽聽兩個與科舉有關的故事吧。(多媒體:項羽拿破輪論、和“良人的的有奇才”,學生讀)
這位考生敢于做這篇文章倒也真有點“豈有破輪而不能拿哉”的氣概。而接洽這一制度也的確成為一個破輪,無論如何也不能再向前滾動了。面對這們的科舉,古人感慨良多,一齊來讀一讀。(多媒體: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應是子規啼不到,故鄉雖好不思歸。莫道還家便容易,人間多少事堪愁。)
五、結束
以教學相長為結束語的重點,體現思想交流的優勢,結合具體的情況來組織。
《范進中舉》教學詳案 篇14
課后,我對本節課做了如下反思:
如果說這一節課有做得比較成功的地方的話,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能較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由于聽課的老師較多,上課的地方較陌生,剛剛上課的幾分鐘學生比較拘謹,不敢發言。看到這種情況,我及時調整通過啟發、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使學生漸漸活躍起來,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能通過一個個問題的設置,一次次及時的點撥和自己富有激情的范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課堂結構設計合理。整個課堂的環節從導語到延伸遷移都沒有脫離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做到環環相扣,結構緊湊,提出的問題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學生是在明確目標的情況下學習,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回顧目標。
三、課堂容量大,能實實在在的傳授學生知識,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范進中舉》這一文章篇幅較長,本節課我重點引導學生找出文中可笑的地方來賞析諷刺手法,并通過諷刺手法分析學生理解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而且通過一系列的問題的探究培養了學生的朗讀分析綜合能力。
這一節課由于我駕馭課堂的能力有限,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由于對學生的估計出現偏差,在賞析諷刺手法這一部分,讓學生就文中可笑的地方來進行演繹的時候,由于調動不夠充分,出現了冷場,此時我心中有些著急,處理的不夠恰當。
二、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讀了,也對朗讀做了指導,但是由于課堂容量大,朗讀只是一帶而過,沒有還朗讀到語文教學中去,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文章內容,在讀中理解文章主題,在讀中品析語言的傳神。我應適時進行即場范讀,教學效果會更好。
三、在學生回答出乎我意料的答案時,引導得還不夠到位。
《范進中舉》教學詳案 篇15
是一堂網絡環境下的語文課,我的課堂教學設計如下:
教學目的:1、探討小說中的諷刺藝術;2、學生對信息的搜集處理能力,協作交流能力;
3、寫作模仿創新能力
教學重點:探究小說中的諷刺藝術
教學難點 :如何在小說中運用諷刺藝術。(通過對比、夸張的手法達到諷刺效果)
電教手段:計算機網絡教學,學生和教師在網絡機房進行學習(教師指導,學生交流探討)
素質目標:培養學生合作學習、集體責任感、交流創新能力
課件制作:素材搜集來自互聯網和教學參考資料,dreamweaver mx制作網絡課件。
使用軟件工具還包括:word、asp、flash5.0、firework mx、cuteftp
(制作:鄧湘云)
課件地址:
教學環境:計算機網絡機房(校園網寬帶接入國際互聯網)
課時安排:2課時
1、 創設情境——封建科舉制度簡介,作者吳敬梓簡介
2、 明確任務
l 探求小說諷刺藝術的表現手法
l 根據學習過程的提問,討論問題并做出結論。
l 模仿諷刺小說的藝術表現手法,寫一段諷刺小作品。
3?協作學習
① 思考問題,形成小組觀點,并用bbs交流。
② 形成各自結論作品。
為了完成任務,同學們需要經歷哪些過程?請仔細看下面的步驟,并按要求一步步進行。
1)、分好三人小組(課前已經完成)
2)、小組成員閱讀文章中,5—9自然段。思考:小說的諷刺藝術表現手法是什么?(討論,把小組的結論寫下來。)
*示例:我們小組認為,…………
3)、故事欣賞(的圖片故事)
4)、范進中舉前后有什么變化?胡屠戶又有怎樣的變化?作者用什么寫作手法來體現這種變化的?(閱讀課文,并作出總結,寫下來。)
5)、在“自由閱讀”資料中任意選擇一篇諷刺小說閱讀,思考:小說中運用了什么方法來體現諷刺效果?(學習建議:選擇一篇小說,仔細閱讀,分析其中運用了什么手法達到了諷刺的效果,小組成員討論,并寫下你們的結論。)
教師在網絡課件中列出如下資料:
*《國王說再來一次》——馬克·吐溫(美國)(短篇)
*《官場現形記》節選——李寶嘉(清朝)(中篇)
*《報 應》 ——佚名(現代諷刺小說)(短篇)
* 示例:我們小組認為,小說的諷刺藝術表現手法主要是……
6)、小說的諷刺藝術表現手法究竟是什么?請做出總結。
7)、創作并討論。模仿并運用小說諷刺手法,小組創作一段諷刺小作品。最后到討論區發布小組結論和作品,和同學們交流。
4、 探討交流,給出評價
小組成員在bbs上根據各個小組的發言,評價各個小組的作品。
教師在課堂上給出總結性評價。
課后,根據小組的課堂表現、發言記錄、課件中“評價標準”給優秀小組鼓勵。
……………………………………………………………………………………………………
在課堂教學完成以后,根據當時的記錄和回憶,寫下了這篇課堂實錄,做為日后參考和教后反思。
——課堂實錄
(在學習前要做的準備)
1、 全班以3人為單位劃分小組,小組實力平均;
每個小組中有三個角色選擇
信息處理員:負責搜集整理所需的資料
信息發布員:負責將小組結論和作品發布到討論區
創意小作者:負責組織語言,寫好小組結論總結和課堂習作。
2、指導學生學習思想和方法:小組成員一起學習,交流協作,對自己和伙伴的學習過程都應該
真負責,積極合作。強調只有以小組為單位達到教學要求才算達到了學習目標。
3、預習課文
實驗課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教師精心準備,因為在教學中,每一個細小的變化都可能導致更多可能。為此,我做了如下的安排:
(1)為劃分好小組,教師首先要求課代表根據班級同學的情況,平時表現劃分小組,盡力做好能力平衡,因為這樣才能讓學生的討論協作更加實際(如果分組能力不平衡,則會導致課堂上只有少數幾個小組認真完成任務,而其它小組無所事事),而且為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用于探索。在小組的“代號”上也頗費了一點功夫,最后確定了“奮進號”、“挑戰者”、“探索號”、“神州號”等20多個小組代號。在學習之前,利用心理暗示,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在進入網絡教室,學習課文之前,對學生的學習思想指導很重要。為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并且讓學生了解為什么采取這種網絡學習方式。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從前有四位獵人去郊外狩獵,他們來到狩獵區,獵人甲突然興奮的說:“看!那里有野鴨!”獵人乙是個身手敏捷的好射手,他定睛一看,屏住呼吸,舉槍就射,清脆的槍響過后,一只野鴨墜落在遠處的草地上。此時,獵人丙也帶著獵狗前往那個方向找尋獵物去了,等了一會兒,他帶著剛才射中的野鴨回來了。獵人丁則升起篝火,將野鴨做成了美味的佳肴。正當大伙分享今天的勝利果實的時候,獵人甲突然提出了問題:“今天我們四人誰的功勞最大呢?”同學們,你們認為呢?
學生的回答多種多樣,各有不同,但都是集中在“認可某個獵人的功勞”這一答題思路上,經過一番七嘴八舌的討論,有一位同學提出了特別的想法:四個人功勞一樣大,因為這件事是依靠四個人分工一起完成的。(我認為,在討論過程中,學生邊聽邊在不斷尋求與其他人不同的答案,教師要鼓勵學生思考)其它同學對這個回答感覺有點意外,小聲議論起來。我暗喜,這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教師:很好!同學們,合作交流是現代社會的勞動者不可缺少的能力,它可以讓工作學習更有效率。今天我們就要運用這種能力來幫助大家完成課堂學習任務。
(這堂課,2003年10月23日上午第一節,課前針對學生進行了充分指導。包括上課過程簡介,操作方法和分組,角色等。課堂上,學生反應較快,大多數同學以小組為單位進入了討論區,并留言。課堂教學得到了焦亞洲老師的協助。)
上課前,提前5分鐘帶同學們進入教室,按課前分好的小組坐好,告訴同學們課件主頁的地址,簡要介紹了學習界面,開始上課。
教學環境:(網絡機房的基本配備:無盤工作站,學生機60臺,配置:cpu—賽揚1g,內存—128m,整合主板。網絡是星形拓撲結構,學生機自帶100m網卡,教師服務器一臺,web服務器一臺,網絡機房寬帶接入英特網。這樣的硬件設備保證了網絡課件的正常運行和網絡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 創設情景,課堂導入 :
小說是人類社會的百科全書,讀小說不僅能使人得到藝術享受,而且從中得到對社會、自然、人生的感悟。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的長篇諷刺小說。這部小說的語言有著典型的諷刺藝術特點。
這節課,同學們就要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揭開小說諷刺藝術的神秘面紗。在這,你不僅是學生,也是一位小小鑒賞家,或者一位創意寫手,也可能是一個信息搜集、處理的行家。希望大家和自己所在的小組伙伴作為一個整體團隊,通過合作來完成今天的學習任務。讓我們開始吧!
課堂情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始學習,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瀏覽課件頁面。由于課前做了分工,小組能力水平較平均(學習能力、信息能力),此時每個小組都能在信息搜集員的操作下開始閱讀、瀏覽課件內容。
教師此時應該注意要求學生按步驟開展學習即可。
三、 聚焦任務,指導學習
1、 確定主題:通過教學目標 分析確定本課主題——探討小說諷刺藝術。
2、 明確課堂上要完成的三個任務:
l 探求小說諷刺藝術的表現手法
l 根據學習過程的提問,討論問題并做出結論。
l 模仿諷刺小說的藝術表現手法,寫一段諷刺小作品。
3、簡要介紹學習過程中要用到的軟件工具。
四、 循序漸進,交流協作
同學們在瀏覽完前兩個內容基礎上,按照這一過程中的學習步驟,進行學習交流。
三人小組根據“學習步驟”中提出的幾個問題,成員之間討論交流,并將小組的結論用電腦記錄下來(輸入txt文本)。在網絡課件中教師已經給出了一些網上資源,供學生查閱。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互聯網搜索與問題有關的資料。
教師在這個教學環節中可以到各個小組的身邊,指導學生討論或者檢查學習情況。課堂教學情況從表面看有些無序(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學生統一聽課,而此時,學生分組學習,分組討論)。但實際上大部分學生是在閱讀、思考、交流。
課堂學生情況:學生在課堂中分小組學習,各個小組成員之間會有交流討論,而且各個小組的學習進度會有不同。各個學習小組會將自己已經討論出的結論發布在bbs上,供教師和其它小組閱讀評價。
教師課堂指導:可在課堂上走入各個小組中,指導學生,也可以在bbs上對學生的回答結論點評,同時可將言之有理的小組結論推薦給同學們閱讀評價(用bbs留言簿)。同時針對小組學習中碰到的普遍問題,在課堂上給出有益的指導。
五、 模仿創作,評價探討
學生在明確小說諷刺藝術的表現手法以后,運用“對比、夸張”來創作一段諷刺小作品。
這一過程中,學生將當堂創作,并將作品發布到bbs上,各個小組和老師會對作品做出自己的評價。
在這種探討交流的氣氛中,學生敢想,敢寫,也勇于表達自己的意見。
最后,更據各個小組的表現,各組成員將按照“評價標準”里的內容給自己小組打分。
教師也會在課后按照課堂表現情況和發言記錄,給予表現出色的小組以獎勵。
教后反思、值得注意:
1、 閱讀速度與課堂適應能力要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不平衡,日常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速度。
2、學生的合作能力要培養。
強調團隊合作;計算機是工具,學習工具;在“協作學習”的7個步驟中,有難度的可以先到討論區交流,然后一邊討論一邊完成后面的任務。或者向老師請求指導。
《范進中舉》教學詳案 篇16
教學目標:
1,通過品讀范進喜極而瘋的段落,精讀范進語言動作和胡屠戶對范進辱罵的語句,感知并體會范進扭曲的靈魂。
2,通過對范進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導學生認識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影響,進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科舉制度。
教學重點:
感知體會范進這一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科舉制度。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提問:同學們,步入九年級,大家的感覺一定是很辛苦吧,在九年級,我們可能要面臨許多次的考試,月考呀、模考呀等等。問你們一個問題,害怕考試嗎?
學生自由表達
2、請同學們看一道清朝時候的考試題。(投影出示題目:《項羽拿破輪論》,當時譯名把拿破侖譯成了拿破輪)
問:想知道當時的一位考生是如何作答的嗎?
投影出示:(夫項羽,拔山蓋世之雄,豈有破輪而不能拿哉?若破輪自修其政,又焉能為項羽所拿?拿全輪而不俱,而況于拿破輪哉?)
我們由這一段話看以觸摸到這位考生迂腐無知的靈魂。今天,我們再走近小說《范進中舉》,透過范進的語言和動作,來感受和出門范進別樣的靈魂。
二、檢查預習
這篇小說都寫到了那些人物?(范進、范進的母親、范進的妻子、胡屠戶、張鄉紳、眾鄉鄰)
圍繞“中舉”這一中心事件,如果按時間順序,課文可分為那兩部分?(中舉前和中舉后)
說說中舉前和中舉后各寫了那些事?用四字短語概括。(屠戶“賀喜”,范進借錢,喜極而瘋,屠戶治瘋,鄉紳拜訪)
三、研讀品析
1、學生自讀第五自然段,找找范進從哪個典型的動作開始發瘋的,他的那些重復的語言和動作足以讓我們認為他已經發瘋了。
(小組內自讀,研討交流)
2、品讀文中“噫!好了!我中了!”和“噫!好!我中了!”
“噫!好了!我中了!”要讀出平常說話的語調,略帶高興。
“噫!好!我中了!”要讀出傷感、悲嘆的語調。
3、范進已經看見及第的報貼了,他可能因想到了什么而傷感?
預設1、想到了岳父對他的辱罵。
由此引導學生品讀文章第一、二段,找出胡屠戶辱罵范進的言語,有感情地朗讀。
由胡屠戶對范進的辱罵和范進的表現,我們可感受到一個怎樣的范進?(令人心酸的被侮辱的范進)
預設2、想到了他已經餓得兩眼昏花的母親。
品讀課文中第三自然段,開頭到“我已經餓得兩眼都看不見了”。由這句話引導學生品析得出不孝的、性格扭曲的范進。
小結:正是他的不負責任,他才置年邁的母親于不顧,置貧窮的妻子于不顧,置自己的尊嚴于不顧,至此,我們觸摸到底不僅是被侮辱、不負責任、性格扭曲的范進,我們更看到了一個只為自己考慮的自私的范進。
4、短暫的悲傷之后,他又想到什么了說“好”?
學生自由表達,引導學生說“科舉制度”,他是科舉制度的受害者,同時又是科舉制度的受益者。
5、此時此刻,范進不僅重復說話,還做著重復的動作,大家找找:拍手,笑。
6、總結范進的形象。至此,你認為范進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自由表達
預設:令人心酸,精神麻木,十分可憐,性格扭曲。
四、總結提升
同學們,正是范進重復的語言、重復的動作,讓我們觸摸到了范進丑陋的靈魂;我們有由一個范進,觸摸到了封建科舉制度下若干個像范進一樣的人。
本文作者給范進取名也費了些考量。看大屏幕:
“范”一詞在古代是“模子”的意思,“進”則通進士。此時此刻,我們又由一個范進觸摸到了千千萬萬個像范進一樣被侮辱、被扭曲、自私而又令人心酸的人。科舉制度雖然像我們開課前講的那個破輪子倒下了,但我們沒有理由嘲笑它,因為他也是我們研究中華文化的一大坐標。余秋雨曾今說過:“如果沒有科舉制度,就沒有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同學們下去之后,上網查一查科舉制度的相關資料,相信大家一定會有更全面、更正確的理解。
五、布置作業
1、仿照本節課所學的分析范進人物形象的方法,自己分析課文中胡屠戶、張鄉紳等人物形象。
2、課外繼續閱讀《儒林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