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學方案(通用13篇)
《蒹葭》教學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1. 進一步認識《詩經》重章疊句,起興等有關特點。 2. 感受,理解和鑒賞詩歌音樂美,繪畫美和情感美。 預習要求: 1.讀準字音。 2.讀順詩歌。 教時安排: 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播放樂曲《在水一方》,創設情境,為學習《詩經》選篇《蒹葭》作鋪墊。 2. 導語:通過《關雎》一詩的學習,可以說我們已經在聆聽三千年華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東方文明輝煌。今天,我們要來學習“最得風人深致”的一首《詩經》作品——《蒹葭》。 3. 交代學習方法:吟讀——譯讀——研讀——美讀。 二.吟讀。 《蒹葭》中有些詞語如“涘、湄、沚”比較生僻,句式、押韻也不符合常見的規律,讀起來有詰屈聱牙之感。本環節的學習就是要讀通,讀順詩歌,為后面的學習打好基礎。 1. 檢查預習,為學習詩歌掃除字詞障礙。 2. 提出吟讀要求:聲音要有起伏,節奏比較自由,帶上古人的味道。 3. 聆聽配樂朗讀,直觀感受吟讀方法。 4. 學生吟讀。 5. 教師點評學生的吟讀。 三.譯讀。 由于年代久遠,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可能比較模糊,本環節的學習就是要理解詩歌內容。 1. 提出譯讀要求與方法:把《蒹葭》譯成現代詩,以詩譯詩,不要譯成文;注意力求押韻,詩歌講究押韻;譯詩就是把有些字解釋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擴展一下,,用解釋擴展的方法來翻譯,記下來就是詩。 2. 教師示范: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蘆花一片白蒼蒼,清早露水變成霜。 3. 學生小組譯讀練習。 4. 學生譯讀交流。 5. 概括詩歌主要內容。 四.研讀。(通過《關雎》一詩的學習,學生已經對《詩經》的寫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這是這一環節學習成功的基礎。) 《蒹葭》一詩玲瓏剔透,令人遐想,美不勝收。本環節的學習就是鑒賞詩歌的藝術美,感受古典文化的神韻。 1. 方法介紹:回憶鑒賞《關雎》藝術美的方法,遷移到本詩的鑒賞。 2. 推薦選題,供學生選讀。 研讀選題如下: 《蒹葭》的音樂美 (理解《蒹葭.》用韻,疊詞及重章疊句方面的特色。) 《蒹葭》的繪畫美(理解《蒹葭》“興”的運用所營造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色。) 《蒹葭》的情感美 (理解《蒹葭》用“以景托情”手法來表現強烈、細膩、豐富、執著感情的特色。) …… (學生也可自定選題,如: 《蒹葭》的含蓄美 《蒹葭》的朦朧美 …… 3. 學生分組研讀,教師巡回指導。 4. 研讀交流,教師相機根據教學目標進行點撥。 五.美讀。 通過美讀,在學生頭腦中鮮明完美地再現詩歌描繪的藝術形象。 1. 播放配樂朗讀。 2. 播放音樂,學生自由美讀,互聽互改。 3. 學生配樂美讀交流,全體鑒賞。 4. 美讀成誦。 六.作業: 1. 制作《蒹葭》的朗讀錄音帶。有條件的可以配樂。 2. 任意選擇詩句,擴展成一段話,描繪出意境。 板書:
蒹葭
《詩經》
音樂美——用韻 疊詞 重章疊句 一唱三嘆 余音裊裊 繪畫美——起興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情感美——以景托情 強烈、細膩、豐富、執著
《蒹葭》教學方案 篇2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25分鐘) 一、下列詞語中加點字注音。
蒹葭 伊人溯洄 唏 湄 躋 坻 涘 窈窕 荇 寤寐 參差
琴瑟 芼
二、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訪蘭 父親喜歡蘭草,過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帶回些野蘭草來栽培。幾年之間,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個品種,像要做一個蘭草園圃似的。方圓十幾里的人都跑來玩賞。父親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幾分慍怒。此后進山去,便不再帶回那些野生野長的蘭草了。這事很使我奇怪,問他,又不肯說;只是又一次進山的時候,特意招呼我說:“訪蘭去吧!” 我們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處。那里有道瀑布,十幾丈高直直地垂下,老遠就聽到了轟轟隆隆地響,水沫揚起來,彌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著,暈出七彩迷離的虛幻。我們沿谷底走,便看見有很多野蘭草,盈尺高的,都開了淡淡的蘭花,像就地鋪了一層寒煙。香氣濃極了,氣浪一沖,站在峽谷的任何地方都聞到了。 我從未見過這么清妙的蘭草,連聲叫好,便動手挖出一株來。我想,父親會培育這仙品的——以前就這么挖回去,經過一番栽培,就養出了各種各樣的品種、形狀的呢。 父親卻把我制止了,問道:“你覺得這里的蘭草好呢,還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說:“這里的好。”
“怎么個好呢?”
我卻說不出來。家里的確比這里的好看,這里的卻還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兒好像不同嗎?”
“是的。”
“這是為什么?一樣的蘭草,長在兩個地方就有兩個味兒?”
“……”
父親說:“蘭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靈氣,長的是野山水畔的趣資;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賞的盆景。”
“但它確實葉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樣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調也就俗了。”
父親的話是對的,但我卻不禁惋惜了;這么精神的野蘭,在這么個空谷僻野,葉是為誰長的,花是為誰開的,會有幾個人知道而欣賞呢?
“這正是它的不俗處。它不為被欣賞而生長,卻為著自己的特色而存在著,所以它長得葉純,開得花純,楚楚的有著它的性靈。”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蘭了,高興著它的純樸,悲嘆以前喜愛著它卻無形中毀了它。
父親拉著我坐在潭邊,我們的身影就靜靜地沉在水里。他看蘭,也在看我,說:“做人也是這樣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獻媚處事,就像盆景中的蘭草一樣,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會對社會有貢獻的。”
我深深地記著父親的話。從那以后,已經是十五年過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1. 文章中最能體現野蘭特色的一個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對文章中“一樣的蘭草,長在兩個地方就有兩個味兒”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3. 簡要分析第一段中畫線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4. 第二段的景物描寫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 下面是“訪蘭”過程中父子對話的分析,選出分析不恰當的一項,并說明理由。
a. 通過對話,對野生蘭草和栽培蘭草作對比,既照應開頭,又為后方議論作鋪墊。
b. 通過對話,具體寫出野生蘭草和栽培蘭草的不同特點為,寓褒貶于對話之中,發人深思。
c. 通過對話,交代了“訪蘭”的具體內容與“我”認識到野生蘭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 通過對話,揭示了父親約“我”“訪蘭”的目的,寫出“我”的感情和認識的變化。
選項是:( )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章主要寫的是對“蘭草”的欣賞、品評,可文題卻用“訪蘭”而不用“賞蘭”,為什么?
7. 簡要分析作者借“蘭草”揭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試題答案】
一、jiān jiā ;yī;sù huí;xī;méi;jī;chí;sì;yǎo tiǎo;xìng;wù mèi;cēn cī;qín sè;mào
二、1. 純樸
2. 既指“氣味”同時還指蘭草的品格氣質。
3. 父親喜歡蘭草并不是為了供人玩賞,供人玩賞的蘭草就失去了真性,降低了品格變得低俗。
4. 寫野蘭的生長環境,襯托野蘭的高雅不俗,為后文贊美野蘭作鋪墊。
5. c “我”惋惜是因為野蘭生長在深山幽谷而不被眾人所知,并不俗因為認識到它的特性。
6. “訪”有尋求的意思,對蘭草的尋訪表面了“父親”與“我”對蘭草高雅、純樸品格的敬仰,同時用“訪”字,把蘭草人格化,從而更突出了蘭草的象征意義。
7. 一個人只有保持純真質樸的品性,不獻媚,不低俗才能為人所敬重,才能有益于社會。
《蒹葭》教學方案 篇3
今天講了《詩經》中的《蒹葭》,看著孩子們被吸引了,很是高興。現在大致回憶一下上課的過程:
一、同學讀課文,注意要讀準確。(先個別讀,再齊讀)
二、我把一些重點字詞寫到黑板上,讓學理解記憶(近義詞或反義詞放在一起,以便學生掌握詞義。)
蒼蒼萋萋采采未曦未已水之湄水之涘溯洄從之溯游從之躋右水中坻水中沚
三、邊讀邊口譯課文,兩人為一組交流。
四、通過讀,我們想到了一副美麗的畫面。用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描繪一下,并寫寫自己通過讀感悟到了什么。
學生們在回答時加上了一些想象。緊接著我讓他們談感受到了什么?孩子們說到了主人對愛人追求中的可望而不可及,還談到了他是惆悵的,對愛人感情是濃烈的,他是執著的。
緊接著我又問可望而不可及是喜還是悲?孩子們說是悲,我談自己的觀點這也許是一種喜吧,因為他一直在追求美好的路上。我讓孩子們繼續思考:這里的伊人僅僅是所愛的人嗎?學生們能談出這也許代表理想或者夢想。我說這又何嘗不是很多人一生的寫照呀。一生都在追求夢想的路上。
在本詩的重章疊句手法運用上,我以下面的文體形式引導:三小節的內容幾乎是重復的,那能不能去掉兩小節?學生說不行,那樣感情就不強烈了。我說這樣看似重復,實際又不是完全重復的寫法就是“重章疊句”,它的表達效果就是渲染感情,增加詩歌的音樂美。
這時鈴聲響起,沒有給學生們當堂成誦的時間了。本來覺得一節課處理這首詩時間會很寬松,結果時間很緊張。看得出孩子們是在逐步進入文章,沒有當堂成誦實在是有些遺憾。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個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也許多年之后,他們經歷一些事后,再想起這首詩會會意去微笑吧。
《蒹葭》教學方案 篇4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引入新課。《在水一方》是一首電視連續劇插曲,是根據《蒹葭》改寫而成的。
二、解題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后來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收錄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首,包括風、雅、頌三部分。“風”,大部分是民間歌謠,小部分是貴族作品;“雅”,大都是貴族作品,只有小部分是民間歌謠;“頌”,都是貴族作品。《詩經》的精華是民歌部分,它鮮明地表現人民的愛憎及他們的反抗斗爭,真實反映當時社會的面貌,為我國古典詩歌奠定了現實主義基礎。
《論語》說:“不學詩,無以言。”占人認為經過詩教,可以導致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學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
《詩經》以四言為主。根據不同內容的需要,分別采用賦廣、興的藝術手法。語言樸素優美,句式回環往復,韻律和諧。寫景抒情都富于藝術感染力,對后代文學有很深遠的影響。
三、朗讀課文,疏通閱讀障礙
1.解決課文中重點字詞的讀音。
蒹葭(jiānjiā):蘆葦。唏(xī):干。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佸(sì):水邊。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詩歌的形式特點。
①題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疊章的形式,即重復的章節,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
④為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
四、探究。
1.詩經中的愛情都是真摯而熱烈的,例如我們學過的《關雎》,這首詩又是怎樣表現詩人執著的愛情追求的?
提示: 主人公是如何去追尋伊人的?
寫景多為抒情,文中描繪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這種感情與景物描寫相結合,景與情的結合,情景交融,把詩人的感情推向了極致。
2.仔細思考體會:這首詩各章的基本內容是相同的,僅僅是換了幾個詞語,你認為這幾章是否可以調換次序?這樣寫是否重復?為什么?請簡要說說你的理由。
3.討論,主人公追尋的伊人究竟是什么樣的人?是否有更深一層的含義?
跳出狹隘的追求愛情,走向廣闊,可理解為對美的追求,對真理的追求,對理想的追求。
所以這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才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這種執著也是許多人共同的經歷。
《蒹葭》“溯洄從之”、“溯游從之”表達了詩人追求所愛的堅強意志。
“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說明愛的路上困難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達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情意。
《詩經》里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所謂“賦”,是鋪陳其事;所謂“比”,是譬喻和比擬;所謂“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朱熹《詩集傳》)。《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它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的開頭。
《蒹葭》里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繪在一個秋日的清晨,詩人來到河邊,為的是追尋那思慕的人兒,而蘆葦叢卻呈現出冷寂與落寞的氣氛。
五、《詩經》的語言特點。
學生朗讀歸納,體會作用。
(1)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為主干。可由此推想,當時演唱的《詩經》音樂旋律是比較平穩的、簡單的。
(2)常采用疊章的形式,即重復的幾章節,意義和字面只有少數的改變。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變動了十幾個字,不但寫出了蘆葦茂盛的狀態,愛情道路的曲折綿長,伊人雖近在咫尺,但又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復的旋律,表現出詩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在現代歌曲中,還常看到這種情況,這說不上影響,卻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通過小組朗讀體會。
作為歌謠,為了獲得聲音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在古漢語的規則中,這類詞匯扼抵是形容詞,所以也有助于表達曲折幽隱的感情,苗繪精彩美麗的自然。《蒹葭》中的“蒼蒼”、“萋萋”、‘采采”(疊字)形容蘆葦茂盛的樣子,為下文“溯洄從之”、“溯游從之”作了輔墊,渲染了氣氛。
六、《蒹葭》與《關雎》對比鑒賞
《蒹葭》是《詩經》中表現“朦朧美”的名篇。可能是寫一個男子傾心于一個女性,表現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這首詩和《關雎》都可以看作愛情詩,但是無論從風格上還是從表現手法上都有著很大的差別。
《關雎》一詩著重于“敘事”,我們從詩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從愛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這樣一條線索。《蒹葭》中卻沒有明確的故事,第一章就寫到主人公隔水遠望,伊人正姍姍而來,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尋,伊人仿佛就在不遠處的水中陸地上,若即若離。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復詠嘆,突出追尋之路的艱險與漫長,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綿長持久,表現出主人公不能夠走近“伊人”又永遠點亮希望的情感狀態。與《關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韻味更濃郁。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托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寫主人公的形象,則著力寫他的遠望。一開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邊,向對岸望去,看到他所愛慕的那個姑娘正向水邊走來,心里很高興;可不久,蘆葦擋住了他的視線,看不到她了。他以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著河岸向上走;走了長長的一段艱難而又曲折的路,卻依舊是什么也沒有看見。他不灰心,又折回來去追尋她,最后終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個小洲上;這時他內心便充滿了喜悅。十分明顯,主人公跟那姑娘并無交往,甚至還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夠遠遠地望見她,便感到心滿意足。這種愛是“朦朧”的,它的動人之處也正在于“朦朧”和距離感。
七、作業:背誦這首詩。
《蒹葭》教學方案 篇5
教學建議
一、作品概述
《關雎》選自《詩經·周南》。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陽以南到湖北一帶地方。據有關資料推斷,這首詩產生的時代不會太早,大約是西周末、東周初。這是一首熱情的戀歌,它表現了古代青年對愛情婚姻大膽執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樸實。
《蒹葭》為《秦風》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詩,這里表現的是一個尋求友誼(或者愛情)過程中最終失望的心理活動,深情抒發了尋求伊人而不得的誠摯感情,形象地描繪了此時此地的凄愴處境。
《君子于役》為《王風》的著名詩篇。它是我國最早的一首思夫詩。這是一首妻子懷念久投不歸的丈夫的抒情詩。眼前景、心中事巧妙地融為一體,詩中有畫,富于田園生活氣息。
二、《關雎》簡析
《關雎》是《詩經》的第一篇。全詩可分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愛慕:一個男子在河邊遇到一位美麗的姑娘,于是萌發了愛慕之情。
這一章開頭用“關關雎鳩”起興,運用“比”的手法點出了戀愛的主題。因為雎鳩“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與而未嘗狎”,以雎鳩的關關和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貼切而有深意,確是匠心獨具。
第二章(中間八句)思念:男子對姑娘思念不止,以至夢寐以求,輾轉反側。
在他眼前出現的是這位美麗姑娘采摘荇菜時“左右流之”的苗條、優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約這只是一廂情愿,他只有獨自在床上“輾轉反側”,直到天明。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寫“優哉游哉”,寫其綿綿情意,思念不絕,又有動作描寫“輾轉反側”,突出其內心狀態的不平靜,形象逼真地表現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達了希望與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是設想與姑娘結婚時鼓樂齊鳴的歡樂場面。
這首詩采取了重章疊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復詠唱。這體現了《詩經》語言的一個特色。詩的感情真摯熱烈,回環詠唱的章法,使熱戀之情步步推向高潮。詩的每一章,都用起興的藝術手法,將自然景象與人物的內心情感和諧地融會起來,景中含情,情中蘊景。
三、《蒹葭》簡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詩。詩中寫在一個深秋的清晨,秋露給霜,蘆荻揚花,詩人來到迂曲的河岸上,尋找他(她)眷戀的情人。他(她)佇立河畔,面對蕭索凄清、露華霜重的暮秋景色,禁不住發出了與“所謂伊人”已遠隔的浩嘆。接著詩人逆流而上去尋找,道路是那樣的崎嶇而遙遠;順流而下去尋找,她(他)又仿佛在水的中央。伊人似近而遠,忽隱忽視。但他(她)含情脈脈地癡想著,直到太陽升起,把秋露曬干。至此,一個為尋找意中人而執著不舍的青年人形象,已經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全詩感情真摯熱烈,寫得哀婉清麗,情調纏綿,既有對意中人深情的尋訪,又有未遇的惆悵。一再“溯洄”、“溯游”,幾度尋蹤求索,不避險阻,可謂情真意切。詩歌采用反復疊唱的章法,更顯得韻味綿長,而開頭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起興,描繪了一幅凄清蕭颯、露凝霜結的晚秋圖,更抒發了詩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結的心緒。
四、《君子于役》簡析
本詩分為兩章。
第一章頭三句開門見山地點出女主人公的丈夫在外服徭役已經很久了,不知何時才能回家,主人公思念丈夫之情油然而生,情思泉涌。“雞棲于塒”三句,轉入寫眼前生活實景,借景抒情。她看到夕陽西下時,禽畜紛紛歸家,上窩的上窩,入圈的入圈,各歸其所,悠然安憩,聯想起萬物皆定時有所歸,只有自己的丈夫長期在外,徭役無期,歸期難卜,因而“如之何勿思?”——怎能不令人思念牽掛而柔腸寸斷呢?最后兩句照應開頭兩句,把主人公思夫之情用委婉的語氣表達出來。
第二章頭兩句進一步強調丈夫服役時間之長久和無盡期。“曷其有佸?”——何時才能團聚?無限的思念、無限的痛苦表現在這句深沉的發問中,并以家庭的溫暖反襯出丈夫長年只身在外的孤苦與凄涼。再睹入暮時禽畜的各歸其所,進窩入圈,飽食安息,聯想到丈夫孤身在外,勞苦無依,深情地發出“茍無饑渴?”的疑問與關心。這帶有疑問與希望之句,內涵豐富,有對丈夫在外可能不得溫飽的擔憂,更有對丈夫能夠溫飽的希望。這句比上一章未句“如之何勿思?”更深刻、更委婉、更細膩,具體地表現出主人公對丈夫思念與關懷之情。
全詩用了4句“君子于役”反復詠嘆,每句領起一層,一層深似一層地表現了主人公思夫之情。運用眼前的生活景象聯想起在外服役的丈夫長期有家不得歸,令人無限思念與牽掛。感情真摯、細膩,讀來蕩氣回腸。
詩中巧妙地運用對比和烘托的方法,創造了日暮黃昏的典型環境,同思婦孤寂、焦慮和深沉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象極鮮明感人。全詩沒有一個“怨”字,而句句寫的都是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繁重的兵役、徭役給千百家庭帶來的育苦。詩的內容單純質樸,體現了民歌的本色。
五、關于課文誦讀的教學建議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即每句四個字),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對于四言詩的誦讀,一般讀成“二二”節拍。例如:關關/雄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過。讀一句要讀出句內節拍,讀一章要讀出章內節奏、語氣語調;而讀一篇,要讀出篇內的節奏、情調。當然,章內節奏、語氣語調以及篇內的節奏、情調要由詩的具體內容來確定。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一、介紹文學常識。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產生的詩歌作品305篇,當時稱為《詩》,又稱《詩三百》。到了漢代,被尊為儒家經典,才定名為《詩經》。《詩經》按體裁分為“風、雅、頌”三類。而“風、雅、頌、賦、比興”,《毛詩序》稱之為“六義”。《詩經》由于其內容豐富,在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廣泛而深刻地描寫現實、反映現實的精神,對后代文學影響很大。
二、講解《關雎》。
1.老師范讀課文,學生跟讀。解決字詞。教學生誦讀的方法。
2.學生看注釋,借助工具書,老師點撥,弄清課文的意思。
3.討論全詩用了“興”的表現手法。
老師點撥:首章從對對雎鳩的和鳴,觸動了男女愛慕的心情,聯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興,接著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夢寐以求的心情。重疊“游哉”,用以表現思念之深;“輾轉反側”,形象地寫出了求而未得時的苦悶焦躁。第三章用了類似第二章的復疊方式,意思卻有進一步發展。男子以音樂挑動女子,博取她的歡心,借美妙的音樂,達成美滿婚姻。
三、總結、擴展
《關雎》是一篇民間情歌,描述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
可補充閱讀《靜女》。
第二課時
一、學習《蒹葭》。
1.老師范讀,學生跟讀,然后自讀。
2.學生看注釋,老師點撥,弄懂課文的意思。
3.討論分析本詩中“起興”手法的運用。
《蒹葭》這首詩的每章開頭的前兩句都是寫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這些景物描寫給人展現了秋天的清晨,河邊的蒼蒼蘆葦沾滿了霜露的景象,給人以蕭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熱戀者感到分外的凄涼,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戀人,于是他去尋找“在水一方”的戀人。因此這每章開頭的前兩句是“興”,從而引起正文。
4.討論分析詩中運用迭章復沓的表達方式。
本詩與《詩經》中的許多詩篇一樣,采用了迭章復沓的表達方式。三章不斷轉換字面與聲韻:首章中的“蒼蒼”到二、三章換為“凄凄”,“來采”;首章中的“為霜”到二、三章換為“未晞”“末已”;首章中的“一方”到二、三章換為“之湄”“之涘”;“長”到二、三章換為“躋”“右”。通過字面與聲韻的轉換,使得所表達的感情深化。
5.朗讀、背誦。
二、學習《君子于役》。
1.老師范讀,學生跟讀,再自讀。
2.學生對照注釋,老師幫助弄清課文意思。
3.分析課文。
《詩經》的詩全是樂歌。本詩和許多詩一樣,是以層疊鋪敘的方法來表達主人的思想感情的。全詩分為兩章,兩章的字句互相補充,類似而不相同。第二章基本上重復了第一意的詞句,有的只是略加改變。這樣利用重疊的字句.來表達詩中的情感的寫法,就使原來簡短的詩行發展擴大,并從反復詠唱中,喚起讀者的共鳴,加強了感染力量。
4.背誦這首詩。
五、總結、擴展
我們課文選的《詩經》中的三首已成為名篇,千古傳誦。請同學們課后誦讀,進一步加強背誦。
《蒹葭》教學方案 篇6
這堂課,我首先是注重了朗誦。詩歌教學就應該是以朗誦為主,不能作煩瑣的分析,不能上成練習課。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過不斷地朗誦,讓學生細細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詩歌的藝術之美。在教學時我努力使學生通過美讀來感受先人的情感美,來領略華夏民族文化,又用優美的《在水一方》設置情境,課堂氣氛好,在課堂上努力做到了師生互動,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體會到詩的雋永淳厚的意味。學生深入地理解詩人表達的情感,感受詩歌的結構美(重章疊句的作用)。重章疊句和反復詠嘆的手法學生教容易理解和接受了。另外,在教學方法上采用自讀法、朗讀法、探究法、提問法、練習法等綜合方式,效果不錯。
存在的問題:由于《蒹葭》詩歌文字較為古奧,教學中準備還不夠充分,功底又淺,所以對詩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時課堂也略顯散亂。
《蒹葭》教學方案 篇7
一、寫作背景
《蒹葭》選自《詩經國風秦風》,大約是2500年以前產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關于這首詩的內容,歷來意見分歧。歸納起來,主要有下列三種說法:一是“刺襄公”說。《毛詩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今人蘇東天在《詩經》辨義沖闡析說:“‘在水一方’的‘所謂伊人’(那個賢人),隱喻周王朝禮制。如果逆周禮而治國,那就‘道阻且長’、‘且躋’、‘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順從周禮,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國有希望。”二是“招賢”說。姚際恒的《詩經通論》和方玉潤的《詩經原始》都說這是一首招賢詩,“伊人”即“賢才”:“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或謂:“征求逸隱不以其道,隱者避而不見。”三是“愛情”說。今人藍菊有、楊任之、樊樹云、高亭、呂恢文等均持“戀歌”說。如呂恢文說:“這是一首戀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詩人陷入煩惱。說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隱喻。”
由于此詩之本事無從查實,詩中的“伊人”所指亦難征信,故而以上三說均難以最終定論。在這里,我們姑且先把它當作一首愛情詩來解讀。
《蒹葭》屬于秦風。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肅天水)。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來秦逐漸東徙,都于雍(今陜西興平)。秦地包括現在陜西關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域的民歌。
二、注釋:
1、蒼蒼:茂盛的樣子。下文的“萋萋”“采采”都與“蒼蒼”的意思相同。 白露為霜:晶瑩的露水變成霜。為,凝結成。
2、所謂:所說,這里指所懷念的。
3、伊人:這個人或那個人.指詩人所思念追尋的人。
4、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邊,即水的對岸。方,邊
5、遡洄(sù huí)從之:沿著彎曲的河邊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遡洄,逆流而上。遡,通“溯”,逆著河流向上游走。洄,曲折盤旋的水道。從,跟隨、追趕,這里指追求、尋找。之,這里指伊人。
6、道阻:道路上障礙多,很難走。阻,險阻,道路難走。
7、溯游從之:順流而下尋找她。溯游,順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8、宛在水中央:(那個人)仿佛在河的中間。意思是相距不遠卻無法到達。宛,宛然,好像。
9、凄凄:(通“萋萋”)茂盛的樣子。與下文“采采”義同。
10、晞(xī):曬。
11、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邊。
12、躋(jī):升高,意思是地勢越來越高,行走費力。
13、坻(chí):水中的小沙洲。
14、采采:茂盛的樣子。
15、未已:指露水尚未被陽光蒸發完畢。已:完畢
16、涘(sì):水邊。
17、右:迂回,彎曲,意思是道路彎曲。
18、沚(zhǐ):水中的小塊陸地。
19、之:代“伊人”
三、譯文:
蒹葭河畔蘆葦碧色蒼蒼,深秋白露凝結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對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道路險阻而又漫長。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蘆葦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曬干。
我那魂牽夢繞的人,就在河水對岸一邊。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道路坎坷艱險難攀。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仿佛就在沙洲中間。
河畔蘆葦更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對岸一頭。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道路險阻迂回難走。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四、詩歌賞析
1、詩歌寫的是哪個季節的內容呢?依據是什么?
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為霜。
俗語說: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說: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2、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個時間呢?
清晨(拂曉) 白露未唏 白露未已
3、詩歌開頭前兩句的藝術手法叫什么?
叫做“比興”的藝術手法,也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
4、詩歌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這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采用了比興手法,以對蒹葭的景色描寫為起興,引出詩人對伊人的思念之情。
5、“溯洄從之”“溯游從之”的抒情方式是什么?
用了借事抒情的寫法。
6、詩中都寫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
蘆葦——叢生茂密 。因秋來而變黃,因霜襲后會發白。秋風搖曳中更添凄涼。
白露秋霜——潔白,晶瑩,觸感是涼的
河畔道路——崎嶇難行,險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靜,澄明,清冷。成語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曉霧——拂曉之時水邊晨霧朦朧更添迷離之感
7、詩歌通過這些景物描寫創設了一種怎樣的氛圍?
清冷 孤寂 凄美 迷離
8、選取幾種景物把你在腦海中形成的畫面用幾句話描繪出來。
詞語:蒹葭秋風白露 秋霜 秋水 晨霧 河畔道路 水中沙洲
深秋的清晨,霜濃霧重,在青蒼的天際下,河畔那一大片叢生的蒼蒼蒹葭,在蕭瑟的秋風中起伏搖曳,茫茫秋水之上,曉霧朦朧,煙水迷離……
9、這時候,主人公出現了,他時而癡癡凝望,時而上下追尋,飄風的蘆葦叢中伊人身影若隱若現。大家結合詩句體會一下主人公追尋伊人時的心情是怎么樣的?
①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俟 一個:“在”字,主人公確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邊
②溯洄從之 溯游從之
匆忙而連續的動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③ “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
追尋而不得時心情如何?失望 悵惘 痛苦
④只剩一人佇立水邊時感受怎樣?孤獨寂寞
10、這首詩選自 ,是一首典型的 (內容)詩。以 起興,寫出了追尋伊人不得的苦惱心情。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
《詩經.秦風》 愛情 蒹葭 塑造了一個熱烈向往愛情,不畏險阻,百折不撓,執著追求,堅貞不渝的青年男子形象。
11、讓主人公千辛萬苦執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樣的魅力呢?此時我們腦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樣的?
氣質高雅 溫婉動人。“所謂伊人”歷來說法不一:愛情、隱士、事業、友情、理想、自由,還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個盡善盡美的境界。可知而又不可知,虛幻飄渺的“伊人”是本詩的中心意象。“伊人”的形象始終是朦朧而模糊的,所以千百年來,讀者對“伊人”的解讀也是各種各樣,眾說紛紜的。“伊人”可以是高潔的品質,也可以是美好的理想,可以是向往的愛情,也可以是難得的知己。它涵蓋了人世間所有可遇而不可得的人生境遇。
12、這首詩的主要特點是什么?包涵了什么內容?
意境朦朧,含蘊不盡。人世間各種可望不可及的人生境遇 。
13、如果我們將這首詩作為愛情詩來解讀,談談從詩歌中領悟到的愛情觀。
反對“閃婚”“閃戀”,反對“只求一時擁有,不求天長地久”。真摯純真,專一執著,含蓄高潔……
《蒹葭》教學方案 篇8
教學時間
課時安排:2課時
序號:NO3~--4
教學內容:
一、《詩經》二首 之一 《蒹葭》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詩歌的內容,了解《詩經》的結構特點,領悟《蒹葭》所要表達的主題。
2、能力目標:重章疊句的手法對表現詩人思想感情、深化主題的作用。
3、情感目標:培養對我國古代文化的熱愛之情,培養健康純潔的愛情觀。
重點難點
重點:.重章疊句的手法對表現詩人思想感情、深化主題的作用。.對伊人的理解,對主題的理解。
難點:1、對伊人的理解。2、賞析多主題的詩歌。
課型:預習課 課時:1 課時
預習目標
1. 作者介紹。2解題 3、介紹《詩經》4、熟讀并背誦全文 5、整體感知全文內容
6、了解《詩經》的結構特點 7、對伊人的理解。8重章疊句的手法對表現詩人思想感情、深化主題的作用。
導學提綱內容
教法學法設計
第一組題 第二組題
1、介紹作者。 1、背誦賞析第一節。
2、解題。 2、重點語句理解
3、介紹《詩經》 3、名句賞析
4、接龍背誦全文 4、歸結第一節
第三組題。 第四組題
1、 背誦賞析第二節 1、背誦賞析第三節
2、重點語句理解 2、重點語句理解
3、名句賞析 3、名句賞析
4、歸結第二節 4、歸結全文
預習反饋
1、朗讀課文,
2、默寫全文
預習小節:
含蓄美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文字含蓄。以表面極經濟的文字建構一個十分廣闊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間,這是該詩的一大長處。作品沒有直接抒情,沒有敘述這位戀人對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寫了他左右求索,尋找戀人的行動,然而主人公那癡心的迷戀、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過動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現出來。
(2)形象可感。作品雖未刻意刻畫戀愛雙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執著、“伊人”的高潔我們可以清晰感知。 (3)余音繞梁。詩只寫尋求之難,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結果如何,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這就是所謂“含不盡之意于言外”。
課后反思
課型:展示課 課時:1課時
環節
具體內容
教法學法設計
知識回顧
1. 背誦全文。
2、默寫全文
展示目標
1完成、明確預習目標及提綱內容,寫出展示內容。
2、 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書寫能力、
3、 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展示內容
完成四組題綱內容的展示
展示總結
《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開闊、豐盈、簡單、潔凈。這源泉處的草木,也跟淳樸的先民及其歌聲一樣簡樸優美。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游歷在平原秀野風和日麗中。癡情的.少年千回百轉,卻找不到她的岸。讓我們干干凈凈與素心相通.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
反饋檢測
1、接龍背誦全文
2、默寫全文
3、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雎鳩( ) 窈窕( ) 好逑 寤寐( ) 溯洄( ) 坻 荇菜( )
《蒹葭》教學方案 篇9
教材分析:
《<詩經>兩首》(《關雎》《蒹葭》)是人教版義務教育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22課。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詩經》,學生對其特點一知半解。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充分利用這一看似“不利”因素,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還給學生自由呼吸的課堂。
一、課前預習任務(教師要明確具體任務,切忌太過概括。)
1、查閱資料,了解《詩經》這部詩歌總集的形成過程、內容、以及與以前學過的詩歌相比的不同的特點(包括詩歌內容、詩歌風格、寫作手法)。
2、借助注釋、工具書解決疑難字詞的讀音和意義,整體感知詩歌。
二、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相關知識(如形成原因,詩歌內容,詩歌特點,寫作手法等。)
2、掌握重點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
3、理解詩經的寫作手法——賦、比、興及重章復唱,雙聲疊韻,并體會其作用(手法太多可分散在兩首詩中來講。)
4、體味詩歌中美好感情及優美意境。
三、教學重難點
1、掌握重點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教學重點1)
2、體味詩歌中美好感情及優美意境。(教學重點1)
3、理解詩經的寫作手法——賦、比、興及重章復唱,雙聲疊韻,并體會其作用。(教學難點)
四、課時安排:
1課時(45分鐘)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3分鐘)
1)老師提問:蒹葭是什么?有誰見過蒹葭?給我們講講吧!
請同學講講。
老師播放蒹葭圖片,師生交流蒹葭留給我們的感覺。
我們了解到的蒹葭隨風飄蕩,柔美可愛給人寧靜的感覺。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首古詩就以蒹葭命名,它會寫些什么?會不會如蒹葭一樣美呢?一起來看看吧!
2)學生交流自己預習所查的關于《詩經》的信息。
(二)《蒹葭》教學過程
1、讀:整體感知(約7分鐘)
(1)齊聲朗讀:教師點評并給與朗讀指導(約2分鐘)
(2)教師配樂范讀或名家范讀,學生聽讀(約2分鐘)
(3)學生賽讀:通過賽讀讀準節奏字音(約3分鐘)
2、練:落實重點字詞(約5分鐘)
A.找出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幾組詞
明確:第一組:蒼蒼,萋萋,采采(茂盛、眾多的樣子)
第二組:(道阻且)長,躋,右(道路漫長,險阻,彎曲形容難以到達)
第三組:(在水之)湄,涘(水邊,水與草相接的地方)
第四組:(宛在水中)中央,中坻,中沚(水中的高地或陸地)
此處有小小的區別要明確
第五組:(白露未)晞,已(干,完溯)
B.找出方向相反的一組詞:洄,溯游
3、品:品味詩歌內容及情感(約20分鐘)
第一組: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問:這是一個怎樣的時間怎樣的情景?(引導學生想象聯想,體會詩歌意境)
明確:A.深秋的早晨,晨霧氤氳,雪白的霜結在在蒹葭葉片上,慢慢地融化為晶瑩的露珠。蒹葭隨晨風中輕輕地搖擺,露珠輕輕地滑落,摔碎在叢草間,濺落一地的清脆。
B.霜——晞——已:從秋霜到露水變化看出時間的變化。
第二組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1)問:展開想象“伊人”是誰?她是個怎樣的那還?
明確:“伊人”是男主人公心儀的女孩子,美麗善良,委婉害羞,但是她十分朦朧,看不真切。
(2)問:(在水)一方——湄——涘:“伊人”的位置變化說明了什么?
明確:朦朧,漂浮不定,難以追尋。
第三組: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1)問:此組詩歌講述了什么故事?
明確:男子逆流而上,順流而下尋找“伊人”。道路漫長而崎嶇,可見追尋“伊人”的路途十分艱難。(可引導學生想象男子怎樣跋涉,怎樣達到穿過艱難險阻,用了些什么方法到達上游)
(2)問:男子找到心中的她了嗎?
明確:沒有找到,從三個“宛在”可知女子仍然和他有著一河之隔。若隱若現,如夢似幻。
4、議:詩歌的結構特點及寫作特色(15分鐘)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說說詩歌結構有什么特點,寫作有何特色?
明確:賦、比、興及重章復唱手法的講解(興的手法在此詩中沒有使用所以只提一下)
(2)詩中表現了男主人公什么樣的品格?
(3)詩中“伊人”確實存在還是男子想象的?
(4)展開想象和聯想“伊人”除了可以指男子愛慕的女孩還可以指喻什么?
5、練:(5分鐘也可課后作業)
把詩歌改編成一個小故事,合理想象給這個故事續上一個結尾。
要求:感情基調,文字風格要與詩歌一致。
《蒹葭》教學方案 篇10
【教學目標】1. 了解《詩經》的基本常識。2. 學習《蒹葭》,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點,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3.培養和提高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4.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學重點】 1. 引導學生分析 《蒹葭》 中的人物形象及領會比、興的藝術表達手法的妙處。 2. 把握 《 蒹葭》中的重章復唱的特點。【教學難點】品味詩歌的語言,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課時安排】1 課時 【教學步驟】一、導語設計黑板邊書:“聆聽三千年華夏先民吟唱 感受公元前東方文明輝煌”,同步播放鄧麗君《在水一方》,創設情境,為學習《詩經》選篇《蒹葭》作鋪墊。提問:同學們,大家剛才聽到的的歌曲優美嗎?誰能說出這首歌曲的名字?明確:電視劇 《在水一方》 的主題曲 《在水一方》 。進一步提問:誰知道歌詞的出處?明確:根據《詩經》中的《蒹葭》改編而成。二、解題 《詩經》 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作品。《詩經》 通稱為《詩》或《詩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為經典,才稱《詩經》。《詩經》共 305 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優良傳統的源頭,共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對我國文學,尤其是詩歌的發展有著深廣的影響。詩歌的形式,多數為隔句用韻,并普遍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疊句反復詠唱的特點。這節課,我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詩經》中的一首極其優美的抒情詩《蒹葭》。這首詩。主要是通過美讀來感受先人的情感美,來領略華夏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下面我們就進入第一個環節:三、學生結合注釋,譯讀全詩。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吟誦、品味。在譯詩時,要運用聯想、想象,在頭腦中浮現此情此景。 四、
(一)初讀,感受詩的音樂美。1.第一個環節通過初讀詩文,初步感受詩的音樂美。要朗讀好詩文,要注意讀好它的節奏。要讀出詩歌的音樂美,除了詩歌朗讀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讀出她的生氣,讀出她的音樂美。2.下面,請同學們認真看書,聽老師朗讀課文。大家拿好筆,在你不認識的字下面作標記,第二個要求就是請同學們注意這首詩的韻腳,也就是詩中押韻的字。 明確:第一章應該是蒼、霜、方長、央; 第二章是萋、晞、躋、坻; 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3.學生試讀。師問:在我們朗讀時,同學們是否注意到了詩中“疊詞”的運用?明確:蒼蒼,萋萋,采采……(師生一同總結這首詩中的疊詞特點。)(二)再讀,感受是的繪畫美1.導語:為了更深入地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們現在一起進入第二環節的學習。再讀詩歌,想象詩歌的繪畫美。唐朝詩人王維不僅是一個著名詩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畫家。蘇軾曾這樣評價她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蒹葭》之所以成為《詩經》中最經典的詩歌。就是因為這首詩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圖畫。2.教師描繪畫面,讓學生感受畫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曉之時,蘆花泛白,清露為霜,瑟瑟秋風,葦叢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煙波萬頃,空中霧靄迷蒙,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時,一位癡情的戀者,躑躅水畔,他熱烈而急切地追尋著心上的戀人。那戀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復,心醉神迷,內心痛苦,不可言狀。 3.分析比興手法,明確:比興—借景抒情,觸景生情,
(三)三讀,感受結構美(重章疊句的作用)下面再請同學們齊讀一遍詩歌,請注意各章之間的特點。然后說說這幅畫中寫出了哪些人物?哪些景物?哪些情節?明確: 《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復,只是在押韻處換幾個字表示層層遞進。這種僅僅對文字略加改動的重章疊唱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復中深化意境。為了把這首詩讀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詩人的情感。請同學們用一個詞語或句子來表達詩人追求伊人時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發了詩人對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第二章抒發了詩人對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第三章抒發了詩人對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明確:憧憬、焦急、失望。 3.
五、探究與研討,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點,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學習這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比興,所謂“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托。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這種手法的優點在于寄托深遠,能產生文已盡而意有余的效果。這首詩還采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并茂。詩的二、三章只換了幾個詞,內容與首章基本相同。但它體現了詩歌詠唱的音樂特點,增強了韻律的悠揚和諧美,使表達的情感愈來愈強烈。首章的“蒼蒼”,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為霜”、“未浠”、“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形象地面出了時間發展的軌跡,說明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濱,直呆到太陽東升。試想,他獨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著,其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惆悵!描寫伊人所在地點時,由于“方”、“湄”、三字的變換,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詩人和詩人盼望與伊人相會的活動與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繪了出來,這樣寫,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另外,像“長”、“躋”、“右”和“央”、“坻”、的變換,也都從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尋見伊人困難重重,想見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詩所用幾組變換的詞語聯系起來加以品味,更能體會到詩的雋永淳厚的意味。六、課堂小結
《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開闊、豐盈、簡單、潔凈。這源泉處的草木,也跟淳樸的先民及其歌聲一樣簡樸優美。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游歷在平原秀野風和日麗中。癡情的少年千回百轉,卻找不到她的岸。讓我們干干凈凈與素心相通.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 附:板書設計
蒹葭
白露
道
伊人
蒼蒼
萋萋
采采
為霜
未晞
未已
長
躋
右
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矣
寫景 思人 蒹葭 白露 ---® 伊人 情 景 交 融
蒹葭
蒹葭變化:蒼蒼——凄凄——采采 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變化:為霜——未浠——未已 時間推移,心情焦急和惆悵 地點變化:長——躋——右——央——坻 困難重重,想見心情急切 達標訓練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雎鳩( ) 窈窕( ) 好逑 寤寐( ) 溯洄( ) 坻 荇菜( )
2、填空題。
(1) 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共有_ _篇,包括_ _ 、_ _、_ _三部分。
(2)《詩經》的句式以四言為主。根據不同內容的表達需要,分別采用 、 、 的藝術手法。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解說不當的一項是( )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親愛”的意思,這里用作動詞,且表使動。
d.“鐘鼓樂之” 的“樂”是“快樂”的意思,這里用作動詞,且表使動。
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關雌》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采用的是“興”的手法。
b.《蒹葭》“所謂伊人”的“伊人”,與《關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樣的人。
c.《蒹葭》全詩不著一個思字、愁字,讀者卻可以體會到詩人那種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悵。
d.《關雌》是(詩經)的第一首,選自《詩經·周南》。
能力提高
1、《詩經》中,常常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在古漢語的規則中,這類詞匯大都是形容詞,所以也有助于表達曲折幽隱的感情,描繪精彩美麗的自然。請從課文中找出例子,并體會其作用。
2、閱讀《蒹葭》一詩,想想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簡要分析這些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3、把《蒹葭》它改寫為現代詩歌,或者一個散文片段,意境要優美,描寫要生動,字數不限。
《蒹葭》教學方案 篇11
【課前營造氣氛】
多媒體展示古樸畫面:聆聽三千年華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東方文明輝煌
同步播放鄧麗君《在水一方》,創設情境,為學習《詩經》選篇《蒹葭》作鋪墊。
【教學實錄】
師生問好。
師:同學們,我是第二次來到山東了。山東人民熱情淳樸,山東的同學聰慧純潔。給我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俗話說得好:有緣千里來相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一首古詩《蒹葭》。讓我們合作愉快,好不好?
生:好!
師:謝謝!
師導入:一段經典的愛情故事流傳至今。
秋水,伊人。無數次地尋覓之后,是否會有無數個遺憾?遺憾,總是在你離去時浮出水面,而相思,卻永久地沉在了水底。
赤足的女子,深秋的寒氣可曾侵蝕到你嬌嫩的肌膚?踏過河岸,你見到了什么?村莊,炊煙,還是阡陌?
只有白霧,蒹葭的背后還是蒹葭。你看見了露珠,那些葉片上晶瑩的眼淚,隨風吹落,任風激揚。
我讀到了你寂寞中的美麗,讀到了你暗生的白發,你的悲傷,你的喜悅。淺淺淡淡,真真切切。
在水一方的,不是緣,是夢。
老師剛才用詩一樣的語言描繪的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極其優美的抒情詩《蒹葭》。這節課,我和同學一起來學習這首詩。主要是通過美讀來感受先人的情感美,來領略華夏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下面我們就進入第一個環節:
一、初讀,感受詩的音樂美
師:第一個環節通過初讀詩文,初步感受詩的音樂美。要朗讀好詩文,要注意讀好它的節奏。要讀出詩歌的音樂美,除了詩歌朗讀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讀出她的生氣,讀出她的音樂美。
下面,請同學們認真看書,聽老師朗讀課文。大家拿好筆,在你不認識的字下面作標記,第二個要求就是請同學們注意這首詩的韻腳,也就是詩中押韻的字。
好,請大家做好準備,聽我朗讀。
(在鋼琴曲《在水一方》背景音樂的襯托下,老師配樂朗讀,朗讀基調滯緩悠長,一唱三嘆,蒼涼婉約,其情戚戚切切。)
師:老師讀得不好,等一下同學們一定讀得更好。同學們剛才找到這首詩的韻腳了嗎?哪位同學先說一說?(老師巡查)大家要在韻腳上注上拼音,就可以發現韻腳了。
生:(有些猶豫的)站起來。
師(鼓勵的):沒關系,大聲說。我們已經是好朋友了,對吧?
生:蒼、霜、方
生:第二章是萋、晞、躋、坻
生:第三章是采、汜、坻
師:還有沒有更正或補充的?好,請坐。
生:第一章應該是蒼、霜、方長、央;第二章是萋、晞、躋、坻;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師:這位同學回答很全面,但有一個字的讀音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躋讀jǐ還是jī?
生:jī
師:好!現在一起試著把這首詩朗讀一遍,請注意讀音。現在,我帶讀一句,你們跟讀一句。
師:在我們朗讀時,同學們是否注意到了詩中疊詞的運用?
生:蒼蒼,萋萋,采采
師:回答得很好!一點點失誤,哪位同學來更正一下?
生:還有道足且且反復疊唱,是《詩經》的特點。
(師生一同總結這首詩中的疊詞特點。)
師:《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復,只是在葉韻處換幾個字表示層層遞進。這種僅僅對文字略加改動的重章疊唱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復中深化意境。
生:齊讀
師:請找出每一章中不同的詞。
生:第一章中是蒼蒼萋萋采采
為霜未晞未己
一方之漏之涘
且長且躋且右
水中央水中坻水中趾
師:謝謝你!你回答的很好。(出示幻燈片,明確各章的不同的詞。)我們來看一看不同的字,請大家注意各章中不同又重復的詞,這是詩經中反復詠唱,一唱三嘆的特點。這些充分的表現出詩經中一種怎樣的語言結構形式呢?
生:辭賦。
師:賦是哪個賦?
生:賦予的賦
師:不錯!這位同學提到我們下面要講的內容。賦是敘事,你的理由是什么等下再說。賦是詩歌創作的特點。但是這里的結構形式是什么呢?重章疊唱,一唱三嘆。樸素的文字表達了豐富的思想感情。現在請同學們有感情地齊聲朗讀。
生:齊聲朗讀
師:同學們的聲音很響亮,但是品味一首詩歌,最重要的是讀出詩的情感。光注意朗讀的工整、節奏是不夠的。我們如果對思想感情進一步了解的話,會讀得更好。請問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內容?
師:很勇敢,謝謝你!請你來回答。
生:這首詩寫的是一個男子強烈的追求一個美麗女子。
師:很好強烈這個詞用得好!
生:鼓掌。
師:同學們還有沒有其他說法
生:應該是寫一個人為了追求友誼而得不到時的失望的心理過程
師:一個說追求愛情,一個說是尋求友誼,很有想法,我們說,答案并不是唯一的結論。很好!還有其他的想法嗎?我們可以把她看成愛情詩,也可以把她看成友情詩。
二、再讀,想象詩歌的詩意美
師:為了更深入地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們現在一起進入第二環節的學習。再讀詩歌,想象詩歌的繪畫美。唐朝詩人王維不僅是一個著名詩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畫家。蘇軾曾這樣評價她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蒹葭》之所以成為《詩經》中最經典的詩歌。就是因為這首詩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圖畫。現在就請同學說說詩的繪畫美通常表現在哪些方面?
生:我認為詩的繪畫美,表現在畫出了情感。
生:我認為詩的繪畫美,表現在內涵美。
師:現在請同學們試用一句話表現詩中優美的畫面。這幅畫中寫出了哪些人物?哪些景物?哪些情節?
生:詩中寫出了在水邊蘆葦叢中一個男子對心上人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
師:他是怎樣表達愛慕之情的?
生:有位伊人,在水一方。意思是說,我的心上人就在水的對岸。
生:溯洄從之,道途且長。意思是,我要溯流而上追求她,雖然路途漫長而艱難。
師:你說得很全面。哪位同學再作補充?這位同學的描繪是這幅畫的內容,那么要怎樣才能使這幅畫美起來呢?有色彩,有伊人,有美麗的景物下面有一個小環節:馳騁你的想象力。這幅畫很美,那么景物是如何美的呢?詩中刻畫了幾個人物?伊人是男是女?
生:女的。
師:有沒有認為伊人是男的?這一半同學想象景物如何美,那一半用學想象伊人是如何美(?是男?是女?伊人是如何漂亮、他(她)性格、氣質。是怎樣)
(生思考問題)
師:現在請各小組選派代表來匯報你們的討論結果。
生:伊人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子,一襲白色紗衣,一頭烏黑亮發,非常漂亮。
師:美若天仙。
生:伊人是一個漂亮的窈窕淑女。有一個男子在愛慕著她。從環境來看,她是一個清純漂亮的女孩。
師:請問,詩中有哪些信息在暗示這點?
生:詩中寫到蘆葦之美,
師:白露為霜,表明那個男子很早就起來追求心中的伊人。其他同學還有沒有看法?
生:伊人不僅外表美,而且內在美。她氣質高雅,非常的溫柔動人。
師:不錯!還有哪位同學要說?
生:她是一位女子,由于不能與心上人相會,她的心情很萋蒼。
師:理由是什么?
生:環境非常凄清,凄清的環境襯托出她萋蒼的心情,
師:這位同學看出了詩中用環境描寫來表現畫面,襯托心情。很好,可以看出同學們平時讀書多,知識面廣。
師:這位伊人這么美,值得這位追求者上下求索,確實很美。詩人為什么不把這種美直接地寫到詩歌里面呢?
生:如果直接寫,就很難突出追求者的心情。
師:用環境描寫更能夠表現他的美,表達她的愛意。說的非常好。詩中借景抒情,觸景生情,這是一種比興手法。
現在我們來分聲部朗讀。男同學讀一二句,女同學讀三四句,如此交替循環,讀完全詩。
學生朗讀。(交替分部朗讀)
三、三讀,體會詩的情感美
師:詩人在詩中用樸素的文字表達詩人強烈、細膩、豐富的思想感情。
現在我們一起進入第三環節的學習:體味詩的情感美
下面請同學們聽老師配樂朗讀全詩,看看范讀老師是否讀出了詩人情感的變化?
(播放配樂范讀。)
師:大家覺得這位老師朗讀得怎樣?
生:朗讀節奏均勻,規整,語調動聽。
生2:我認為讀得不好,詩的節奏沒有讀好,沒有讀出詩人表達的情感。
師:你覺得應該怎樣讀出情感。
生:應該讀出對自己心上人的追求但是又可望不可及的心情。
師:那你來挑戰一下這位老師,好嗎?
(學生開始高亢有沉吟的、節奏抑揚的朗讀。)
(成功的朗讀使臺下的老師們不由鼓起了掌。)
師:山東同學的朗讀水平就是高。剛開始,我很害怕獻丑,那就起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吧。終于讓我引出個玉來了。(師的一番話使學生們情緒高漲,躍躍欲試。)
為了把這首詩讀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詩人的情感。請同學們用一個詞語或句子來表達詩人追求伊人時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發了詩人對伊人
的情感。
第二章抒發了詩人對伊人
的情感。
第三章抒發了詩人對伊人
的情感。
生:憧憬。
生:焦急。
生:失望。
生:第一章是寫詩人對伊人的深深懷念。第二章是表達了詩人對伊人的強烈追求又得不到的真摯情感。第三章是表達了對伊人的失望情感。
師:你的表達非常流利,思維敏捷,表達能力很強。謝謝你!
剛才同學們已經把詩人豐富、復雜、細膩的情感表達出來了。下一步我們來創造性的朗讀。你認為是怎樣的情感就怎樣讀,讀出個性美。
為了更好的理解詩人細膩的情感,請同學們一起來齊聲朗讀,好不好?同學們,先默讀全詩,醞釀一下感情。
生:好!
(學生很有熱情,且較之開始的朗讀,在節奏和情感上均改變很多。)
師:這節課,我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了這首詩。感受《蒹葭》的音樂美,想象《蒹葭》的繪畫美,體味《蒹葭》的情感美,最后讓我們和著優美的旋律齊聲地背誦這首詩。
師:我想提問一個同學。你認為要很快地背誦這首詩有什么訣竅嗎?根據這節課學習的內容,背完第一章,你覺得第二章會不會好背?
生:會好背。
師:為什么?
生:因為詩中多數句子一樣,只有個別字詞不同。記住這個別字詞,全詩就背下來了。
師:按這規律,請同學們把全首詩當堂背下來。哪位同學背第一章?
(生流利背誦。)
師:哪位同學背第二章?
(生流利背誦。)
師:哪位同學背第三章?
(生流利背誦。)
師:大家都背得很好,現在讓我們一起和著鋼琴優美的旋律背誦下來。
師生:齊聲背誦。
師:謝謝同學們!下課。
《蒹葭》教學方案 篇12
教材分析:
《兩首》(《關雎》《蒹葭》)是人教版義務教育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22課。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詩經》,學生對其特點一知半解。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充分利用這一看似“不利”因素,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還給學生自由呼吸的課堂。
一、課前預習任務(教師要明確具體任務,切忌太過概括。)
1、查閱資料,了解《詩經》這部詩歌總集的形成過程、內容、以及與以前學過的詩歌相比的不同的特點(包括詩歌內容、詩歌風格、手法)。
2、借助注釋、工具書解決疑難字詞的讀音和意義,整體感知詩歌。
二、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相關知識(如形成原因,詩歌內容,詩歌特點,手法等。)
2、掌握重點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
3、理解詩經的手法——賦、比、興及重章復唱,雙聲疊韻,并體會其作用(手法太多可分散在兩首詩中來講。)
4、體味詩歌中美好感情及優美意境。
三、教學重難點
1、掌握重點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教學重點1)
2、體味詩歌中美好感情及優美意境。(教學重點1)
3、理解詩經的手法——賦、比、興及重章復唱,雙聲疊韻,并體會其作用。(教學難點)
四、課時安排:
1課時(45分鐘)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3分鐘)
1)老師提問:蒹葭是什么?有誰見過蒹葭?給我們講講吧!
請同學講講。
老師播放蒹葭圖片,師生交流蒹葭留給我們的感覺。
我們了解到的蒹葭隨風飄蕩,柔美可愛給人寧靜的感覺。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首古詩就以蒹葭命名,它會寫些什么?會不會如蒹葭一樣美呢?一看吧!
2)學生交流自己預習所查的關于《詩經》的信息。
(二)《蒹葭》教學過程
1、讀:整體感知(約7分鐘)
(1)齊聲朗讀:教師點評并給與朗讀指導(約2分鐘)
(2)教師配樂范讀或名家范讀,學生聽讀(約2分鐘)
(3)學生賽讀:通過賽讀讀準節奏字音(約3分鐘)
2、練:落實重點字詞(約5分鐘)
A.找出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幾組詞
明確:第一組:蒼蒼,萋萋,采采(茂盛、眾多的樣子)
第二組:(道阻且)長,躋,右(道路漫長,險阻,彎曲形容難以到達)
第三組:(在水之)湄,涘(水邊,水與草相接的地方)
第四組:(宛在水中)中央,中坻,中沚(水中的高地或陸地)
此處有小小的區別要明確
第五組:(白露未)晞,已(干,完溯)
B.找出方向相反的一組詞:洄,溯游
3、品:品味詩歌內容及情感(約20分鐘)
第一組: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問:這是一個怎樣的時間怎樣的情景?(引導學生想象聯想,體會詩歌意境)
明確:A.深秋的早晨,晨霧氤氳,雪白的霜結在在蒹葭葉片上,慢慢地融化為晶瑩的露珠。蒹葭隨晨風中輕輕地搖擺,露珠輕輕地滑落,摔碎在叢草間,濺落一地的清脆。
B.霜——晞——已:從秋霜到露水變化看出時間的變化。
第二組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1)問:展開想象“伊人”是誰?她是個怎樣的那還?
明確:“伊人”是男主人公心儀的女孩子,美麗善良,委婉害羞,但是她十分朦朧,看不真切。
(2)問:(在水)一方——湄——涘:“伊人”的位置變化說明了什么?
明確:朦朧,漂浮不定,難以追尋。
第三組: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1)問:此組詩歌講述了什么故事?
明確:男子逆流而上,順流而下尋找“伊人”。道路漫長而崎嶇,可見追尋“伊人”的路途十分艱難。(可引導學生想象男子怎樣跋涉,怎樣達到穿過艱難險阻,用了些什么方法到達上游)
(2)問:男子找到心中的她了嗎?
明確:沒有找到,從三個“宛在”可知女子仍然和他有著一河之隔。若隱若現,如夢似幻。
4、議:詩歌的結構特點及特色(15分鐘)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說說詩歌結構有什么特點,有何特色?
明確:賦、比、興及重章復唱手法的講解(興的手法在此詩中沒有使用所以只提一下)
(2)詩中表現了男主人公什么樣的品格?
(3)詩中“伊人”確實存在還是男子想象的?
(4)展開想象和聯想“伊人”除了可以指男子愛慕的女孩還可以指喻什么?
5、練:(5分鐘也可課后作業)
把詩歌改編成一個小故事,合理想象給這個故事續上一個結尾。
要求:感情基調,文字風格要與詩歌一致。
《蒹葭》教學方案 篇13
集體反思指與同事一起觀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學實踐,與他們就實踐問題進行對話、討論,是一種互動式的活動,它注重教師間成功的分享、合作學習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學習的共同體。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九年級語文《蒹葭》教學反思,僅供參考!
九年級語文《蒹葭》教學反思一
這節課總的來說還是比較成功的,我和學生都被詩歌著優美的旋律所吸引,被他那反復詠嘆的的深情和濃濃的愁思所感染。
今天上了《詩經》中一篇經典篇目《蒹葭》,下課很久了,我和學生們卻沉浸在主人公愁腸百結,幽情難解的相思之中。
這節課總的來說還是比較成功的,我和學生都被詩歌著優美的旋律所吸引,被他那反復詠嘆的的深情和濃濃的愁思所感染。
這節課教學的成功之處如下:
(一)、教師活動:
1、朗讀過程貫穿整個課堂詩的韻律美感染學生
一開始,教師配上音樂(有一點淡淡憂傷的輕音樂)朗讀,觸發學生情感;然后讓學生多種方法反復讀,以便理解詩歌內容,充分體會其中的情感。
2、集中指導閱讀理解第一節詩,二三節放手讓學生自學,體會主人公情感的逐層深入和強烈
3、充分發揮多媒體讓學生感悟到各種美(音韻美、畫面美、人性美、主題美、詩意美)
4、引導學生理解詩歌主人公形象,并根據主人公形象,引導學生擴充為理想不懈追求的主題。
(二)學生活動:
1、同學們,朗讀、自主學習、討論積極主動,氣氛好
2、自學后,總結了本詩以晚秋凄涼之景起興的好處
3、通過反復朗讀讀,學生想到了一副綺麗的追求圖,學生加深了對詩歌的感悟
當然,還有一些不足之處,那就是讓學生自學體會的時間安排不夠,教師有關灌輸嫌疑,以后當改進。
一首好的詩歌,恰當的教學方法,既能愉悅我們的心身,引起我們的共鳴,還能凈化我們的靈魂,長久縈繞我們心頭。
九年級語文《蒹葭》教學反思二
1.這堂課,我首先是注重了朗誦。詩歌教學就應該是以朗誦為主,不能作煩瑣的分析,不能上成練習課。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過不斷地朗誦,讓學生細細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詩歌的藝術之美。在教學時我努力使學生通過美讀來感受先人的情感美,來領略華夏民族文化。
2.又用優美的《在水一方》設置情境,課堂氣氛好,在課堂上努力做到了師生互動,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體會到詩的雋永淳厚的意味。
3.學生深入地理解詩人表達的情感,感受詩歌的結構美(重章疊句的作用)。重章疊句和反復詠嘆的手法學生教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4.教學方法上采用自讀法、朗讀法、探究法、提問法、練習法等綜合方式,效果不錯。
存在的問題:由于《蒹葭》詩歌文字較為古奧,教學中準備還不夠充分,功底又淺,所以對詩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時課堂也略顯散亂。
九年級語文《蒹葭》教學反思三
今天講了《詩經》中的《蒹葭》,看著孩子們被吸引了,很是高興。現在大致回憶一下上課的過程:
一、同學讀課文,注意要讀準確。(先個別讀,再齊讀)
二、我把一些重點字詞寫到黑板上,讓學理解記憶(近義詞或反義詞放在一起,以便學生掌握詞義。)
蒼蒼萋萋采采未晞未已水之湄水之涘溯洄從之溯游從之躋右水中坻水中沚
三、邊讀邊口譯課文,兩人為一組交流。
四、通過讀,我們想到了一副美麗的畫面。用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描繪一下,并寫寫自己通過讀感悟到了什么。
學生們在回答時加上了一些想象。緊接著我讓他們談感受到了什么?孩子們說到了主人對愛人追求中的可望而不可及,還談到了他是惆悵的,對愛人感情是濃烈的,他是執著的。
緊接著我又問可望而不可及是喜還是悲?孩子們說是悲,我談自己的觀點這也許是一種喜吧,因為他一直在追求美好的路上。我讓孩子們繼續思考:這里的伊人僅僅是所愛的人嗎?學生們能談出這也許代表理想或者夢想。我說這又何嘗不是很多人一生的寫照呀。一生都在追求夢想的路上。
在本詩的重章疊句手法運用上,我以下面的文體形式引導:三小節的內容幾乎是重復的,那能不能去掉兩小節?學生說不行,那樣感情就不強烈了。我說這樣看似重復,實際又不是完全重復的寫法就是“重章疊句”,它的表達效果就是渲染感情,增加詩歌的音樂美。
這時鈴聲響起,沒有給學生們當堂成誦的時間了。本來覺得一節課處理這首詩時間會很寬松,結果時間很緊張。看得出孩子們是在逐步進入文章,沒有當堂成誦實在是有些遺憾。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個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也許多年之后,他們經歷一些事后,再想起這首詩會會意去微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