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通用17篇)
《我的叔叔于勒》 篇1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5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4
.《我的叔叔于勒》學習要點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簡案
.《我的叔叔于勒》說課稿
.《我的叔叔于勒》片段教學設計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3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2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1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課堂教學實錄
.解讀小說主題的多維性,珍視學生獨特閱讀體驗:《我的叔叔于勒》教學
遠觀近察,各擅其妙——《我的叔叔于勒》肖像描寫淺析
.《我的叔叔于勒》縱深例題解析
.《我的叔叔于勒》自學階梯評估測試題
.《我的叔叔于勒》作業練習
.《我的叔叔于勒》基礎訓練
.《我的叔叔于勒》鞏固自測
.《我的叔叔于勒》同步練習1
.《我的叔叔于勒》習題精選
《我的叔叔于勒》 篇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是初三年級的一篇講讀課文,是外國文學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從整個初中語文教材小說應完成的教學目標 看,要教會學生體會通過塑造人物形象、敘述故事情節、描寫環境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單元,本課教材應完成的教學任務主要是:通過分析人物形象,學習其中對比手法的運 用,體會作者的態度感情,認識資本主義社會里幾乎沒有人間親情、友情,只有金錢的現實。使學生更加熱愛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
2.教學目標
(1)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
(2)體會人物語言的個性化,進一步學習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3.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作者從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運用對比手法成功刻畫人物性格。
難點:懸念的鋪排,構思的巧妙。
二、學情分析
絕大部分學生對學小說興趣較大,他們很關注小說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命運,看過小說之后印象較深的就是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的命運結局。對于小說中的字、詞、句,大部分學生不會感覺有難度。這有利于調動廣大同學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利于能力的培養、欣賞水平的提高。
三、教法分析
1.整體感知法
指導學生在閱讀小說時,把握主要人物的主要情況,從整體感知小說。
2.比較教學法
與《變色龍》比較,抓住人物善變的特點,理解對比手法成功刻畫人物性格的作用。
3.自主討論法
讓學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小說的主題。
四、學法指導
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在分析人物、環境時,要抓住一個“變”字,通過變化的對比,以及與《變色龍》的比較,培養學生比較思維的能力。在分析懸念鋪排時,要扣住一個“巧”字,以達到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自主討論式的方法,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并獲得一定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悟文學藝術的美。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新課
大家還記得我們在初二學過的《變色龍》嗎?請同學們回憶——小說中的“變色龍”是指誰?作者為何稱他為“變色龍”?
“變色龍”最為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善變,在俄國有善變的“龍”,在其他國家呢?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法國作家莫泊桑的。
2.課文分析
(1)閱讀全文,抓住主要人物的變化,并以此概述故事情節,考慮課后練習二。
學生討論:本篇小說情節富于變化,跌宕曲折,引人入勝,關鍵是設置了懸念,構思很巧妙。請找出小說中的懸念,作適當分析。
(提示:他們一家為什么要每星期天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散步?于勒是個什么樣的人?于勒曾是他們的災星,現在為何卻成了他們的福音?他們極其美妙的夢境是否得以實現?為什么?)
設題目的:以此理解本文的結構特點——巧妙,也引導學生由此入手逐層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
(2)找出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分析它們的不同點,說說它們各有什么作用?
設題目的:讓學生理解環境描寫是為刻畫人物形象服務,進而服務于文章的主題的。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為此設計如下問題供學生討論,之后筆答,以此調動每個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①小說刻畫的人物主要有哪些?他們的個性特征怎樣?菲利普夫婦的言行是怎樣變化的?從哪些最具代表性的語句、語段中可以看出?
設題目的:理解人物所處的社會環境有什么突出的特點。
②課題可否改為《于勒》或《我的父母》或《菲利普夫婦》等等?為什么?
設題目的:理解“我”對于勒的感情區別于“我”的父母對于勒的感情,以及“我”、菲利普夫婦、于勒在文章中的作用。
③小說的主人公是誰?為什么?他們的結局怎樣?這是由個人性格造成的,還是社會環境造成的?在那樣的環境中怎樣才能實現發財夢?
設題目的:以此達到對小說主題思想的理解和歸納。
3.發散訓練
(1) 假如菲利普夫婦在游輪上巧遇的是個發了大財的于勒,他們的言行會是怎樣的?請設想一下。用 150個左右的字完成。
(2) 請以《大千世界》為題,以反映當代人際關系為中心,寫一篇課外作文。
《我的叔叔于勒》 篇3
學 科 語文 (第5冊)
備課
教師
授課
時間
第 周 月 日
教學內容
我的叔叔于勒(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和心理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2.體會小說起伏曲折的情節和精妙的藝術構思。
3.體會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及其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重點: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線索,體會小說起伏曲折的情節和精妙的藝術構思。 2.學習本文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和心理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及其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學方法與手段 1.品讀對菲利普夫婦的精彩的描寫,把握文中菲利普夫婦的形象。 2.運用朗讀想象法,體會人物的情感和內心世界。
教學準備
教
學
過
程 一、檢查預習 給加點字注音。 拮據(jié) 棧橋(zhàn) 闊綽(chuò) 襤褸(lán lǚ) 牡蠣(mǔ lì) 二、導入新課 1.簡介作者莫泊桑。 莫泊桑,19世紀后半期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曾拜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為師。一生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說,他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是與契訶夫和歐·亨利并列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對后世產生極大影響。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構思別具匠心,情節變化多端,描寫生動細致,刻畫人情世態惟妙惟肖,令人讀后回味無窮。 莫泊桑的作品對后世產生了極大影響。除了《羊脂球》(1880),這一短篇文庫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還創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于勒》(1883)、《米隆老爹》(1883)、《兩個朋友》(1883)、《項鏈》(1884)及《西蒙的爸爸》、《珠寶》、《小步舞》、《珍珠小姐》等在內的一大批膾炙人口、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佳作。 莫泊桑的長篇小說也達到比較高的成就。他共創作了6部長篇:《一生》(1883)、《俊友》(又譯《漂亮朋友》,1885)、《溫泉》(1886)、《皮埃爾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堅強》(1889)和《我們的心》(1890),其中前兩部已列入世界長篇小說名著之林。 2.前面我們通過《故鄉》一文的學習,了解了舊中國農民、小市民的悲慘生活。那么,舊時代外國的底層人物的生活又怎么樣呢?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一同走進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去看一看。 三、整體感知 快速閱讀課文,思考并完成下列填空題: ( )于勒→( )于勒→( )于勒→( )于勒 明確:“盼”、“贊”、“見”、“躲” 由此可見,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轉變是本文的線索(明線)。 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可將課文分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1—4節),盼。 第二部分(5—19節),贊。 第三部分(20—47節),見。 第四部分(48—49節),躲。 四、交流互動 1.菲利普夫婦態度的轉變具體體現在他們對于勒的不同評價上,請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詞句,并思考變化的原因。 明確:“壞蛋”、“無賴”、“流氓”→“正直”、“有良心”→“好心”、“有辦法”→“小子”、“賊”、“討飯的”、“流氓” 變化原因:于勒貧富狀況的變化。(暗線) 2.分角色朗讀20-47節,結合有關菲利普夫婦語言、動作和心理描寫的語句,說說菲利普夫婦是怎樣的人。 明確: “突然……不安起來”、“他向旁邊走了幾步”——心理驟然緊張,想躲開窮水手的眼睛,怕于勒認出來; 瞪著眼“看女兒、女婿”——怕他們發現這個秘密; “他的臉色十分蒼白,兩只眼也跟尋常不一樣”——多年的美夢破滅了,心中充滿了恐懼,怕窮弟弟又成為他的負擔,而這一切給他的打擊確是太突然、太沉重了。 “他低聲”對妻子說:“真奇怪!這個賣牡蠣的怎么這么像于勒?”——雖“像”但僅僅是猜疑,還沒有確定“是”于勒,但菲利普夫婦已經被嚇得失魂落魄了。 小結:動作、語言的描寫揭示人物心理、刻畫人物性格,使我們看到菲利普是個虛偽、勢利、自私、冷酷、只認金錢不認人的勢利者。 五、質疑交流 你怎樣看待菲利普夫婦這樣的人? 六、自主小結 本文以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轉變為明線,以于勒貧富狀況的變化為暗線,展現了虛偽、勢利、自私、冷酷、只認金錢不認人的勢利者菲利普夫婦的形象。 七、反饋練習 為小說續寫結尾。 八、布置作業 1.完成《同行》相關1-3題。 2.找出文中環境描寫的語句,并分析其作用。 備注
板書設計 (明線) (暗線) 開端——盼 菲利普夫婦 發展——贊 于 (態度的變化) 高潮——見 勒 結局——躲 (貧富狀況的變化) 自私、冷酷、貪婪、 惟利是圖、勢利
參考資料
學 科 語文 (第5冊)
備課
教師
劉銀姿
授課
時間
第 周 月 日
教學內容 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文中除菲利普夫婦外,其他人物的形象及其作用。
2.理解文中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重點: 1.分析并理解文中除菲利普夫婦外,其他人物的形象及其作用。 2.理解文中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難點: 多元解讀文章主題。
教學方法與手段 1.品讀對其他人物描寫的語句,把握文中人物的形象及其作用。 2.用討論探究的方法,多元解讀文章主題。
教學準備 相關課件
教
學
過
程 指名回顧上節課所學內容。 二、交流互動 (一)本文有哪些環境描寫的語句?分別有什么作用? 明確:環境描寫只有兩處: 第一處:20節:“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 景色靜謐,色澤美麗。烘托出菲利普夫婦歡樂的心情。 第二處:48節:景色黯淡,烘托出菲利普夫婦失望、沮喪的心情。 環境描寫雖然簡略,卻極妙襯托了人物的心理變化。 (二)文中除菲利普夫婦外,其他人物有什么特點?他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 (1)關于于勒: 于勒成為窮水手,不外乎揮霍無度或競爭失敗,既出乎人們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他從小“行為不正,糟蹋錢”,沾染了資產階級的惡習,很容易揮霍浪費、入不敷出;而競爭失敗,也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司空見慣的事情。他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年輕時浪蕩,中年時得意,老年時淪落。 (2) 關于“我” 與菲利普夫婦認出于勒后的“恐怖”、“憤怒”相比,“我”的同情,體現出青年人的善良、純真。 (3)關于姐姐和女婿 他們的婚事以金錢為轉移,說明不僅菲利普夫婦崇尚金錢,拜金主義是當時社會的普遍現象。 追問:本文的主人公究竟是誰? 明確: 提示:小說的主題在誰身上體現的,誰就是小說的主人公。 追問:那么,小說的主題究竟是什么呢? (三)本文的主題究竟是什么? 明確: (1)金錢關系說 作者運用對比的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態度,畫出了一幅資本主義社會里,貧窮則兄不認弟觸目驚心的慘象,藝術的揭示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金錢關系”的主題思想。 文中最能揭示這一主題的是菲利普夫婦,而“我”是見證人;于勒則是貫穿始終的線索人物。 所以,按這種解讀,菲利普夫婦是主人公。 (2)虛榮說 小說通過展現虛偽、勢利、自私、冷酷、只認金錢不認人的勢利者菲利普夫婦的形象, 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愛慕虛榮的社會風氣。 文中最能揭示這一主題的仍然是菲利普夫婦。 所以,按這種解讀,主人公也是菲利普夫婦。 (3)同情說 作者并非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菲利普夫婦。他們并非大奸大惡,只是被社會愛慕虛榮、拜金主義的風氣所腐蝕,作者是把矛頭指向了整個社會。 同時,作者也表現了生活在底層的小人物的辛酸。 按這種解讀,主人公既有菲利普夫婦,也有于勒。 三、自主小結 本文環境描寫雖然簡略,卻極妙襯托了人物的心理變化。其他人物或襯托主要人物,或為線索人物,也是表現主題不可或缺的人物。而對于本文的主題,則可以嘗試多元解讀。 四、反饋練習 用幾句環境描寫來襯托你考試失利后的心情。 五、布置作業 1.完成《同行》剩下的題目。 2.閱讀莫泊桑的小說作品《項鏈》,分析主人公及其形象以及小說的主題。 備注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參考資料
學 科 語文 (第5冊)
備課
教師
劉銀姿
授課
時間
第 周 月 日
教學內容 我的叔叔于勒(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體會莫泊桑小說精妙的藝術構思,感受他的匠心獨運。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主題,認識社會現象。
教學方法與手段 通過默讀圈點,整體感知人物的命運、態度、性格,結合社會實際,理解小說的主題。
教學準備 相關課件
教
學
過
程
一、研讀賞析,分析人物寫法,感知人物形象
1、教師提出要求:找出課文中能表現人物性格特點的地方,在課文中做批注。然后我們來概括:
我認識了一個------------(人物性格特點)的----------(人物),你瞧,----------(人物表現),運用了------------------(描寫方法)。
示例:我認識了一個自私的菲利普,你瞧,他在船上認出弟弟時“神色很狼狽,低聲嘟噥著:‘出大亂子了。’”運用了神態和語言描寫。
學生閱讀課文,找出對人物進行的描寫、烘托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學生自主或指明回答。
對菲利普夫婦的認識:精明、刻薄、潑辣、虛偽、有主意、富有心計、自私勢利、為女兒著想..........
對于勒的認識:糟蹋錢、自作自受、不知悔改、懷念親人、令人同情............
(以上都要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提示:重點研讀第25到38段)
總結:出示表格,要求學生填寫并簡要分析
于勒生活的變化
菲利普夫婦的態度
菲利普夫婦的特征
語言
行動
貧
壞蛋、流氓、無賴
打發
虛偽、卑鄙自私、貪心勢利、冷酷、精明、刻薄
富
正直的、有良心的人,有辦法的好心人
衣冠楚楚地在海邊守侯
貧
賣社蠣的這個小子、這個家伙、那個家賊、那個討飯的
罵、躲避
2、分析明快個性化的語言
(1)、“你們要不要我請你們吃牡蠣?”
揭示了菲利普夫婦附庸風雅的庸俗心理,表現了他想上上流社會的性格特征。
(2)、“啊!啊!原來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來了!..........謝謝您,船長。”
菲利普夫婦神態異常,說話語無倫次,生動的描寫了他內心的極度恐慌。虛榮、勢利、自私的個性躍然紙上。
(3)、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我們的...........
菲利普夫婦的自私勢利刻薄潑辣的個性畢露無遺。
(4)、”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
三個稱呼強調了我于于勒叔叔的骨肉關系,表現了我的善良、純真,對窮困潦倒的叔叔的同情,反襯了菲利普夫婦的自私、冷酷。
二、辨析研討,誰是主人公
1、文題是〈,但是對于勒卻僅有幾筆直接描寫,多是側面描寫,而對于菲利普夫婦的性格刻畫用了很多筆墨。誰是本文主人公呢?
小說題為〈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夫婦盼于勒發財歸來是敘事明線,而于勒(離家到美洲冒險XX年經歷)為暗線,略寫了他的過去和現在,“我”-----若瑟夫,一個十幾歲的男孩,在父母不把窮水手當作兄弟看待后,仍認為于勒是“我”的叔叔,作者用這一標題道出了一個孩子的不滿,同時,這個標題也像一面鏡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婦受金錢腐蝕的靈魂,而在“我”身上,表達了作者的希望和理想。小說集中表現了菲利普夫婦對于于勒態度的驟然變化,從而刻畫出他們貪婪、自私、勢利的性格特征。小說正是通過刻畫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征,從而揭示全文主題思想-------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金錢關系”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婦。
2、“我”在整篇小說中是怎樣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我對叔叔的同情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不受父母的影響,仔細觀察叔叔;
(2)、心中叔叔;
(3)、給了叔叔十個銅子的小費;
這默念的話中“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從字面的人物關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親的弟弟”,意思沒有什么不同,但是,從排列的順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復”我的叔叔”,其中卻加上一個“親”字,反映了“我”對處于貧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對父母六親不認的困惑、苦悶及不滿。這是一句包含粉諷刺意味的心里話。
形象:我是一個涉世未深,比較天真單純、富有同情心的孩子,與父母的表現形成鮮明的對比。
作用:小說中的“我”作為敘事的主體貫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態度和行動,都是從“我”的眼里看到的;對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評述,也都是從“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著作家的褒貶、愛憎、喜怒和哀樂。“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見聞來展開情節,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或說是線索性的人物。
三、曲折多變情節安排和環環相扣的懸念設置
1、曲折多變情節安排
這篇小說的主題并不深奧,情節卻曲折多變,小說采用大開大合的手法鋪排故事,于勒出場前,渲染其在菲利普夫婦一家人心目中的地位,接著,筆鋒一轉,寫菲利普夫婦一家旅游,情節舒緩下來,在船上,又加了一段吃牡蠣的小插曲描繪嘲諷菲利普夫婦附庸風雅和克拉麗絲既怕丟臉,又怕花錢的尷尬處境,使讀者啞然失笑,然后,故事高潮迭起菲利普發現邁牡蠣的象弟弟并驚恐告訴妻子,情節推向高潮,氣氛頓時緊張,但此時作者并沒有立刻揭開謎底,而是讓菲利普夫婦去打聽,情節又松緩下來,直到證實確實是于勒,情節似乎最終跌落閉合了。不料,作家又妙筆生花,交代菲利普夫婦一家改乘船只,躲避于勒,把人們引入沉思和回味之中。情節真是有張有弛。
2、環環相扣的懸念設置
懸念一:小說開頭寫我家生活狀況,在讀者熟悉家庭之后,筆鋒一轉,引出人物于勒,我們不禁要問:于勒是誰?
懸念二:我回答了于勒是誰后,作者說“那時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這以前則是全家的恐怖”,我們不禁要問:這是為什么?
懸念三:小說描述了于勒年輕時怎樣浪蕩敗家,怎樣到美洲發了財,我們不禁要問:于勒回來了嗎?
懸念四:小說筆鋒一轉寫菲利普夫婦一家旅游,在船上見到很像于勒的賣牡蠣的老水手。我們不禁要問:這真是于勒嗎?
懸念五:但此時作者并沒有立刻揭開謎底,而是讓菲利普夫婦去打聽,直到證實確實是于勒,高潮出現。我們不禁要問:菲利普夫婦一家怎么辦?
四、拓展遷移,聯系生活
1、組織學生演課本劇,場景:在輪船上,人物:“我”、菲利普夫婦、于勒,情節:從菲利普夫婦吃牡蠣到發現于勒直到離開這部分。要求細致分析利普夫婦的行動,語言和性格。
2、看了這個“嫌貧愛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啟發呢?
學生自由發言。
點撥:
1、不要把實現理想寄托在別人身上,應該通過自己去奮斗,去努力,去爭取。
2、在親情和金錢上,應該珍惜親情,淡泊名利。
3、對弱者應多付出愛心,同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四、作業
1、假如菲利普夫婦在游輪上巧遇發了大財的于勒,他們的表情言行會怎樣?用200個左右字來完成。
2、如果你是文中的若瑟夫,你見到了分別十年之久,窮困不堪的于勒叔叔時想說些什么呢?用150個字來完成。 備注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參考資料 “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劇,一出小但完整的戲劇,打開一扇令人頓覺醒豁的生活窗口,讀他的作品的時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遠是發人深思的。” ——左拉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馬克思、恩格斯說:“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別的聯系了。” 馬克思說:“貨幣能使各種冰炭難容的人親密起來,迫使勢不兩立的人互相親吻。”
《我的叔叔于勒》 篇4
教學設計示例一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理解全文內容,理解主題思想;
2.了解本文刻畫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二)整體感知
1.讀課文(教師范讀,或播放錄音)。
提出聽課時的思考題。(投影儀打出)
①于勒是怎樣一個人?
②菲利普夫婦一家為什么盼望于勒回來?
③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夫婦一家人躲開了日夜盼望的于勒。這是什么原因?
④這篇小說揭示了怎樣的主題思想?
2.學生討論問題。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明確。
于勒是怎樣一個人?
于勒年輕時,是個浪蕩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遺產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的一些錢,因而被視為全家的“恐怖”。終于,他被送到美洲。后來,據說他在那里做了生意賺了錢,并給菲利普夫婦去信說,打算發了財回法國來跟哥哥同住。于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于勒在美洲闊了一陣,重又潦倒,淪落成為一個窮光蛋,被法國船長帶回來,在船上擺攤靠賣牡蠣過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棄之門外。
(這個問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后的歸納能力)菲利普夫婦一家為什么盼望于勒回來?
菲利普個是小公務員,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據,不僅“樣樣都要節省”,甚至連女兒都嫁不出去。但是,他們知道以前被視為“全家恐怖”的于勒在美洲發了財,并準備回到故鄉,和哥哥一家“一起快活的過日子”。于是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歸來,并對“這樁十拿九穩的事”“擬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計劃要用這位叔叔的錢置一所別墅”,“我”的二姐也因這一“福音”訂了婚。
3.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夫婦一家人躲開了日夜盼望的于勒。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于勒又淪落為窮人,而菲利普夫婦只認識錢。
根本原因:金錢至上的社會制度。
4.這篇小說揭示了怎樣的主題思想?
作者通過描述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態度,藝術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金錢關系”的主題思想。
(三)教學過程
了解本文刻畫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討論并歸納:作者主要通過對人物的表情、動作、言談的描寫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刻畫人物性格。以菲利普為例,如作品寫他發現賣牡蠣的老水手很像于勒時,他“突然好像不安起來”,“臉色十分蒼白,兩眼也跟尋常不一樣”,這是遭到突如其來的打擊時心中充滿了恐懼的感情。當他從船長處證實老水手確是于勒時,他臉色早已煞白,兩眼呆直”,可見這打擊是何等沉重。當他回到妻子身旁時,“神色張惶”說話“結結巴巴”,最后低聲嘟噥著:“出大亂子了!”這表現出他內心的極度恐怖,仿佛大難即將臨頭,慌亂到了極點。
(四)總結、擴展
1.從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前后變化,可以看出他們怎樣的性格特征?
討論并歸納:自私、貪婪、庸俗、虛榮、勢利、冷酷
2.試舉例談談,本文情節曲折,構思巧妙,有些情節既在意料之外,雙在情理之中。
參考(1)于勒在南美發了財,過了十多年,富翁于勒竟一下子變成了窮水手。確實出人意料。可又在清理中,因為資本主義社會是爾虞我詐的社會,這個能被哥哥“打發”反“賺了點錢”的于勒,在資本主義的激烈競爭中是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的。
(2)菲利普一家與于勒在一條船上相遇,也是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由于于勒窮困潦倒,年老而流落異鄉,被船長帶回卻又無臉回家,只好棲身船上;二姐婚禮后全家到窮人最理想的哲爾賽島去旅游,這就必須乘船。在船上,作者又設計了“吃牡蠣”的情節,這樣,菲利普一家就合乎情理地與賣牡蠣的于勒同在一條船上相遇了。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知識教學點
研討本課的主人公是誰?
2.能力訓練點
為小說另擬一個結局,作口頭練習。
(二)整體感知
作品中寫到了幾個各具個性的人物,究竟誰是作品的主人公?本節課可以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來加深對小說體裁特點的認識。
(三)教學過程
1.課文標題是,這是一個偏正短語,它的中心詞是“叔叔于勒”,那么小說的主人公是于勒,對嗎?
不是!
2.可于勒叔叔這個人物卻貫穿了課文的始終課怎么不是主人公呢?
討論并歸納:判定作品中的某一人物是不是主人公,關鍵看這一人物形象是否體現了作者的創作意圖和作品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小說的故事情節雖然都是緊緊地圍繞于勒的命運展開的,但是,于勒只是小說中的線索性人物,作者設置他是為了組織材料,結構故事,推動情節發展的,并不是靠他來揭示主題。
3.什么人物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最重要呢?是“我”么?
討論并歸納:“我”僅僅充當了作者的代言人,雖“我”從頭到尾出現,整個故事是由“我”的所見、所聞、所做、所思而構成的,但那只是為了使作品有一個更客觀的敘述角度。
4.那么,文章的主人公是誰呢?
討論并歸納:作者把筆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爾塞島在海輪上巧遇于勒這一事上,集中表現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驟然變化上,從而刻畫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征,揭示全文主題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婦。
(四)總結、擴展
做想像性的口頭作文。
假設破了產,雙重新窮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門上,將是怎樣一種情景。口頭敘述,適當描繪。
(可采用小組形式先說,四人左右一組,再推薦說得好的同學,在全班說。)
(五)布置作業
1.將口頭作文寫成書面作文;
2.完成課后思考題四、五。
教案設計示例二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是初三年級的一篇講讀課文,是外國文學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從整個初中語文教材小說應完成的教學目標 看,要教會學生體會通過塑造人物形象、敘述故事情節、描寫環境來表達作者的 思想感情。在本單元,本課教材應完成的教學任務主要是:通過分析人物形象,學習其中對比手法的運 用,體會作者的態度感情,認識資本主義社會里幾乎沒有人間親情、友情,只有金錢的現實。使學生更加 熱愛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
2.教學目標
(1)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
(2)體會人物語言的個性化,進一步學習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3.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作者從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運用對比手法成功刻畫人物 性格。
難點:懸念的鋪排,構思的巧妙。
二、學情分析
絕大部分學生對學小說興趣較大,他們很關注小說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命運,看過小說之后印象較深的就是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的命運結局。對于小說中的字、詞、句,大部分學生不會感覺有難度。這有利于調動廣大同學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利于能力的培養、欣賞水平的提高。
三、教法分析
1.整體感知法
指導學生在閱讀小說時,把握主要人物的主要情況,從整體感知小說。
2.比較教學法
與《變色龍》比較,抓住人物善變的特點,理解對比手法成功刻畫人物性格的作用。
3.自主討論法
讓學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小說的主題。
四、學法指導
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在分析人物、環境時,要抓住一個“變”字,通過變化的對比,以及與《變色龍》的比較,培養學生比較思維的能力。在分析懸念鋪排時,要扣住一個“巧”字,以達到創造思維能 力的培養。通過自主討論式的方法,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并獲得一定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悟文學藝術的美。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新課
大家還記得我們在初二學過的《變色龍》嗎?請同學們回憶——小說中的“變色龍”是指誰?作者為何稱他為“變色龍”?
“變色龍”最為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善變,在俄國有善變的“龍”,在其他國家呢?今天我們共同來 學習法國作家莫泊桑的。
2.課文分析
(1)閱讀全文,抓住主要人物的變化,并以此概述故事情節,考慮課后練習二。
學生討論:本篇小說情節富于變化,跌宕曲折,引人入勝,關鍵是設置了懸念,構思很巧妙。請找 出小說中的懸念,作適當分析。
(提示:他們一家為什么要每星期天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散步?于勒是個什么樣的人?于勒曾是他 們的災星,現在為何卻成了他們的福音?他們極其美妙的夢境是否得以實現?為什么?)
設題目的:以此理解本文的結構特點——巧妙,也引導學生由此入手逐層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
(2)找出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分析它們的不同點,說說它們各有什么作用?
設題目的:讓學生理解環境描寫是為刻畫人物形象服務,進而服務于文章的主題的。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為此設計如下問題供學生討論,之后筆答,以此調動每個 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①小說刻畫的人物主要有哪些?他們的個性特征怎樣?菲利普夫婦的言行是怎樣變化的?從哪些最具代 表性的語句、語段中可以看出?
設題目的:理解人物所處的社會環境有什么突出的特點。
②課題可否改為《于勒》或《我的父母》或《菲利普夫婦》等等?為什么?
設題目的:理解“我”對于勒的感情區別于“我”的父母對于勒的感情,以及“我”、菲利普夫 婦、于勒在文章中的作用。
③小說的主人公是誰?為什么?他們的結局怎樣?這是由個人性格造成的,還是社會環境造成的?在那 樣的環境中怎樣才能實現發財夢?
設題目的:以此達到對小說主題思想的理解和歸納。
3.發散訓練
(1) 假如菲利普夫婦在游輪上巧遇的是個發了大財的于勒,他們的言行會是怎樣的?請設想一下。用 150個左右的字完成。
(2) 請以《大千世界》為題,以反映當代人際關系為中心,寫一篇課外作文。
探究活動
于勒的兩封信在文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探究啟發:弄清楚兩封信的背景,揣摩兩封信內容的真偽,分析兩封信對于菲利普夫婦及“我”家其他人的影響,分析兩封信對于情節發展的作用以及在整個故事中的分量。
《我的叔叔于勒》 篇5
教學設計示例一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理解全文內容,理解主題思想;
2.了解本文刻畫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二)整體感知
1.讀課文(教師范讀,或播放錄音)。
提出聽課時的思考題。(投影儀打出)
①于勒是怎樣一個人?
②菲利普夫婦一家為什么盼望于勒回來?
③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夫婦一家人躲開了日夜盼望的于勒。這是什么原因?
④這篇小說揭示了怎樣的主題思想?
2.學生討論問題。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明確。
于勒是怎樣一個人?
于勒年輕時,是個浪蕩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遺產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的一些錢,因而被視為全家的“恐怖”。終于,他被送到美洲。后來,據說他在那里做了生意賺了錢,并給菲利普夫婦去信說,打算發了財回法國來跟哥哥同住。于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于勒在美洲闊了一陣,重又潦倒,淪落成為一個窮光蛋,被法國船長帶回來,在船上擺攤靠賣牡蠣過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棄之門外。
(這個問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后的歸納能力)菲利普夫婦一家為什么盼望于勒回來?
菲利普個是小公務員,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據,不僅“樣樣都要節省”,甚至連女兒都嫁不出去。但是,他們知道以前被視為“全家恐怖”的于勒在美洲發了財,并準備回到故鄉,和哥哥一家“一起快活的過日子”。于是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歸來,并對“這樁十拿九穩的事”“擬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計劃要用這位叔叔的錢置一所別墅”,“我”的二姐也因這一“福音”訂了婚。
3.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夫婦一家人躲開了日夜盼望的于勒。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于勒又淪落為窮人,而菲利普夫婦只認識錢。
根本原因:金錢至上的社會制度。
4.這篇小說揭示了怎樣的主題思想?
作者通過描述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態度,藝術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金錢關系”的主題思想。
(三)教學過程
了解本文刻畫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討論并歸納:作者主要通過對人物的表情、動作、言談的描寫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刻畫人物性格。以菲利普為例,如作品寫他發現賣牡蠣的老水手很像于勒時,他“突然好像不安起來”,“臉色十分蒼白,兩眼也跟尋常不一樣”,這是遭到突如其來的打擊時心中充滿了恐懼的感情。當他從船長處證實老水手確是于勒時,他臉色早已煞白,兩眼呆直”,可見這打擊是何等沉重。當他回到妻子身旁時,“神色張惶”說話“結結巴巴”,最后低聲嘟噥著:“出大亂子了!”這表現出他內心的極度恐怖,仿佛大難即將臨頭,慌亂到了極點。
(四)總結、擴展
1.從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前后變化,可以看出他們怎樣的性格特征?
討論并歸納:自私、貪婪、庸俗、虛榮、勢利、冷酷
2.試舉例談談,本文情節曲折,構思巧妙,有些情節既在意料之外,雙在情理之中。
參考(1)于勒在南美發了財,過了十多年,富翁于勒竟一下子變成了窮水手。確實出人意料。可又在清理中,因為資本主義社會是爾虞我詐的社會,這個能被哥哥“打發”反“賺了點錢”的于勒,在資本主義的激烈競爭中是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的。
(2)菲利普一家與于勒在一條船上相遇,也是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由于于勒窮困潦倒,年老而流落異鄉,被船長帶回卻又無臉回家,只好棲身船上;二姐婚禮后全家到窮人最理想的哲爾賽島去旅游,這就必須乘船。在船上,作者又設計了“吃牡蠣”的情節,這樣,菲利普一家就合乎情理地與賣牡蠣的于勒同在一條船上相遇了。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知識教學點
研討本課的主人公是誰?
2.能力訓練點
為小說另擬一個結局,作口頭練習。
(二)整體感知
作品中寫到了幾個各具個性的人物,究竟誰是作品的主人公?本節課可以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來加深對小說體裁特點的認識。
(三)教學過程
1.課文標題是,這是一個偏正短語,它的中心詞是“叔叔于勒”,那么小說的主人公是于勒,對嗎?
不是!
2.可于勒叔叔這個人物卻貫穿了課文的始終課怎么不是主人公呢?
討論并歸納:判定作品中的某一人物是不是主人公,關鍵看這一人物形象是否體現了作者的創作意圖和作品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小說的故事情節雖然都是緊緊地圍繞于勒的命運展開的,但是,于勒只是小說中的線索性人物,作者設置他是為了組織材料,結構故事,推動情節發展的,并不是靠他來揭示主題。
3.什么人物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最重要呢?是“我”么?
討論并歸納:“我”僅僅充當了作者的代言人,雖“我”從頭到尾出現,整個故事是由“我”的所見、所聞、所做、所思而構成的,但那只是為了使作品有一個更客觀的敘述角度。
4.那么,文章的主人公是誰呢?
討論并歸納:作者把筆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爾塞島在海輪上巧遇于勒這一事上,集中表現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驟然變化上,從而刻畫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征,揭示全文主題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婦。
(四)總結、擴展
做想像性的口頭作文。
假設破了產,雙重新窮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門上,將是怎樣一種情景。口頭敘述,適當描繪。
(可采用小組形式先說,四人左右一組,再推薦說得好的同學,在全班說。)
(五)布置作業
1.將口頭作文寫成書面作文;
2.完成課后思考題四、五。
教案設計示例二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是初三年級的一篇講讀課文,是外國文學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從整個初中語文教材小說應完成的教學目標看,要教會學生體會通過塑造人物形象、敘述故事情節、描寫環境來表達作者的 思想感情。在本單元,本課教材應完成的教學任務主要是:通過分析人物形象,學習其中對比手法的運 用,體會作者的態度感情,認識資本主義社會里幾乎沒有人間親情、友情,只有金錢的現實。使學生更加 熱愛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
2.教學目標
(1)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
(2)體會人物語言的個性化,進一步學習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3.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作者從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運用對比手法成功刻畫人物 性格。
難點:懸念的鋪排,構思的巧妙。
二、學情分析
絕大部分學生對學小說興趣較大,他們很關注小說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命運,看過小說之后印象較深的就是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的命運結局。對于小說中的字、詞、句,大部分學生不會感覺有難度。這有利于調動廣大同學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利于能力的培養、欣賞水平的提高。
三、教法分析
1.整體感知法
指導學生在閱讀小說時,把握主要人物的主要情況,從整體感知小說。
2.比較教學法
與《變色龍》比較,抓住人物善變的特點,理解對比手法成功刻畫人物性格的作用。
3.自主討論法
讓學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小說的主題。
四、學法指導
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在分析人物、環境時,要抓住一個“變”字,通過變化的對比,以及與《變色龍》的比較,培養學生比較思維的能力。在分析懸念鋪排時,要扣住一個“巧”字,以達到創造思維能 力的培養。通過自主討論式的方法,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并獲得一定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悟文學藝術的美。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新課
大家還記得我們在初二學過的《變色龍》嗎?請同學們回憶——小說中的“變色龍”是指誰?作者為何稱他為“變色龍”?
“變色龍”最為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善變,在俄國有善變的“龍”,在其他國家呢?今天我們共同來 學習法國作家莫泊桑的。
2.課文分析
(1)閱讀全文,抓住主要人物的變化,并以此概述故事情節,考慮課后練習二。
學生討論:本篇小說情節富于變化,跌宕曲折,引人入勝,關鍵是設置了懸念,構思很巧妙。請找 出小說中的懸念,作適當分析。
(提示:他們一家為什么要每星期天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散步?于勒是個什么樣的人?于勒曾是他 們的災星,現在為何卻成了他們的福音?他們極其美妙的夢境是否得以實現?為什么?)
設題目的:以此理解本文的結構特點——巧妙,也引導學生由此入手逐層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
(2)找出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分析它們的不同點,說說它們各有什么作用?
設題目的:讓學生理解環境描寫是為刻畫人物形象服務,進而服務于文章的主題的。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為此設計如下問題供學生討論,之后筆答,以此調動每個 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①小說刻畫的人物主要有哪些?他們的個性特征怎樣?菲利普夫婦的言行是怎樣變化的?從哪些最具代 表性的語句、語段中可以看出?
設題目的:理解人物所處的社會環境有什么突出的特點。
②課題可否改為《于勒》或《我的父母》或《菲利普夫婦》等等?為什么?
設題目的:理解“我”對于勒的感情區別于“我”的父母對于勒的感情,以及“我”、菲利普夫 婦、于勒在文章中的作用。
③小說的主人公是誰?為什么?他們的結局怎樣?這是由個人性格造成的,還是社會環境造成的?在那 樣的環境中怎樣才能實現發財夢?
設題目的:以此達到對小說主題思想的理解和歸納。
3.發散訓練
(1) 假如菲利普夫婦在游輪上巧遇的是個發了大財的于勒,他們的言行會是怎樣的?請設想一下。用 150個左右的字完成。
(2) 請以《大千世界》為題,以反映當代人際關系為中心,寫一篇課外作文。
探究活動
于勒的兩封信在文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探究啟發:弄清楚兩封信的背景,揣摩兩封信內容的真偽,分析兩封信對于菲利普夫婦及“我”家其他人的影響,分析兩封信對于情節發展的作用以及在整個故事中的分量。
《我的叔叔于勒》 篇6
我的叔叔于勒
課型:復習 主備:施分明 審核:九年級語文組
課時:3 總課時: 上課時間:
復習目標:
1、賞析文學作品,感受人物形象。
2、品析精彩語言,揣摩人物心理,理解文章主旨。
(一)果然,XX年之久,于勒叔叔沒再來信。可是父親的希望卻與日俱增。母親也常常說:“只要這個好心的于勒一回來,我們的境況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個有辦法的人。”
……后來我們終于動身了。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們一樣,我們感到快活而驕傲。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滿是皺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臉,那是一張又老又窮苦的臉,滿臉的愁容,狼狽不堪。我心里默念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
我給了他10個銅子的小費。他趕緊謝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輕的先生!”等我把2法郎交給父親,母親詫異起來,就問:“吃了3個法郎?這是不可能的。”
我說:“我給了他10個銅子的小費。”
我母親嚇了一跳,直望著我說:“你簡直是瘋了!拿10個銅子給這個人,給這個流氓!”她沒再往下說,因為父親指著女婿對她使了個眼色。
后來大家都不再說話。
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鉆出來。那就是哲爾賽島了。
1.“我”的母親原先怎樣稱呼于勒,后來又是怎樣稱呼的?從稱呼的變化上,可以看出她是怎樣的一個人?
答:
.
2.“我”的全家人出發時是怎樣的心情?后來又是怎樣的心情?(用選文中的話作答)
答:
3.選文中有兩段景物描寫。請分別說說這兩段景物描寫的作用。
答:
4.于勒接到十個銅子的小費,就“趕緊”表示感謝,這個細節意在說明什么?
答:
5.“我”在心里默念的話屬于什么描寫。你怎樣理解文中“我”心里默念的話。
答:
(二)我小時候,家在哈佛爾,并不是有錢的人家,也就是剛剛夠生活罷了。我父親做著事,很晚才從辦公室回來,掙的錢不多。我有兩個姐姐。
我母親對我們的拮據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時家里樣樣都要節省,有人請吃飯是從來不敢答應的,以免回請;買日用品也是常常買減價的,買拍賣的底貨;姐姐的長袍是自己做的,買15個銅子一米的花邊,常常要在價錢上計較半天。
4. 給加粗字注音并解釋詞語。
拮據
5. 在文中用“——”標出“家里樣樣都要節省”中的“樣樣”指代哪些內容。
6. 這段文字寫出了“我”家經濟的 (從原文中找一個詞),小說之所以一開始就從“我”家庭經濟的拮據寫起,原因:
。
(三)可是每星期日,我們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去散步。那時候,只要一看見從遠方回來的大海船開進港口來,父親總要說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
“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
7. “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驚喜”的原因是什么?選出說法正確的一項,將字母填入括號中。( )
a、沒有想到他要回來,他卻回來了。
b、他回來了,就能改變家庭的經濟狀況。
c、他回來了,就會還清“占用”的錢。
d、出走十余年現在回來了,以手足之情能不“驚喜”嗎?
8. 父親這句永不變更的話反映了他怎樣的心理?
。
(四)父親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時候是全家惟一的希望,在這以前則是全家的恐怖。
據說他當初行為不正,糟蹋錢。在窮人家,這是最大的罪惡。在有錢的人家,一個人好玩樂無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稱他一聲“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難的人家,一個人要是逼得父母動老本,那就是壞蛋,就是流氓,就是無賴了。于勒叔叔把自己應得的部分遺產吃得一干二凈之后,還大大占用了我父親應得的那一部分。
人們按照當時的慣例,把他送上從哈佛爾到紐約的商船,打發他到美洲去。
我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買賣,不久就寫信來說,他賺了點錢,并且希望能夠賠償我父親的損失。這封信使我們家里人深切感動。于勒,大家都認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有一位船長又告訴我們,說于勒已經租了一所大店鋪,做著一樁很大的買賣。
兩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說:“親愛的菲利普,我給你寫這封信,免得你擔心我的健康。我身體很好,買賣也好。明天我就動身到南美去作長期旅行。也許要好幾年不給你寫信。如果真不給你寫信,你也不必擔心。我發了財就會回哈佛爾的。我希望為期不遠,那時我們就可以一起快活地過日子了。”
這封信成了我們家里的福音書,有機會就要拿出來念,見人就拿出來給他看。
果然,XX年之久,于勒叔叔沒再來信。可是父親的希望卻與日俱增。母親也常常說:“只要這個好心的于勒一回來,我們境況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個有辦法的人。
9. 指出下列句子所運用的修辭手法:( )
在生活困難的人家,一個人要是逼得父母動老本,那就是壞蛋,就是流氓,就是無賴了。
10. 為什么于勒由“全家的恐怖”變成了“全家惟一的希望”?
。
11. “福音書”的含義是基督徒稱《新約》為福音書。這里借指好消息,幸福的信息。文中畫線的句子表現了“家里人“怎樣的心理?
。
12. 最后一段中“果然,XX年之久,于勒叔叔沒再來信”這句話,有照應上文的作用,它照應的句子是“ ”。
13. 文中反復寫于勒來信的作用是( )。
a、引出故事,推動情節的發展。
b、表明于勒是個講感情的人。
c、表明于勒已經是個“有錢人”并且是個善良的人。
d、表明菲利普夫婦當初把于勒打發到美洲去是正確的。
(五)哲爾賽的旅行成了我們的心事,成了我們時時刻刻的渴望和夢想。后來我們終于動身了。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行駛向遠處。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們一樣,我們感到快活而驕傲。
毫無疑義,父親是被這種高尚的吃法打動了,走到我母親和兩個姐姐身邊問:“你們要不要我請你們吃牡蠣?”
母親有點遲疑不決,她怕花錢;但是兩個姐姐贊成。母親于是很不痛快地說:“我怕傷胃,你只給孩子們買幾個好了,可別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轉過身對著我,又說:“至于若瑟夫,他用不著吃這種東西,別把男孩子慣壞了。”
我只好留在母親身邊,覺得這種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著父親,看他鄭重其事地帶著兩個女兒和女婿向那個衣服襤褸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親突然好像不安起來,他向旁邊走了幾步,瞪著眼看了看擠在賣牡蠣的身邊的女兒女婿,就趕緊向我們走來。他的臉色十分蒼白,兩只眼也跟尋常不一樣。他低聲對我母親說:“真奇怪!這個賣牡蠣的怎么這樣像于勒?”
母親有點莫名其妙,就問:“哪個于勒?”
父親說:“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現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會以為就是他哩。”
我母親也怕起來了,吞吞吐吐地說:“你瘋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為什么這樣胡說八道?”
14. 劃線段落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
15. 母親不讓若瑟夫吃牡蠣的真正原因是 。
16. 斜體加粗的句子主要運用了人物的 描寫。這句話深刻地揭示出了父親
的心理狀態。
(六)他回到我母親身旁,是那么神色張皇。母親趕緊對他說:“你先坐下吧!別叫他們看出來。”
他坐在長凳上,結結巴巴地說:“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問:“咱們怎么辦呢?”母親馬上回答道:“應該把孩子們領開。若瑟夫既然已經知道,就讓他去把他們找回來。最要留心的是別叫咱們女婿起疑心。”
父親神色很狼狽,低聲嘟噥著:“出大亂子了!”
母親突然暴怒起來,說:“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我們的。現在把錢交給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蠣錢付清。已經夠倒楣的了,要是被那個討飯的認出來,這船上可就熱鬧了。咱們到那頭去,注意別叫那人挨近我們!”她說完就站起來,給了我一個5法郎的銀幣,就走開了。
她說完站起來,給了我一個5法郎的銀幣,就走開了。
我問那個賣牡蠣的人:“應該付您多少錢,先生?”
他回答道:“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銀幣給了他,他找了錢。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滿是皺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臉,滿臉愁容,狼狽不堪,我心里默念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
我給了他10個銅子的小費。他趕緊謝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輕的先生!”
17. “最要留心的是別叫咱們女婿起疑心。”這句話與小說的中心有什么關系?
。
18. 文中的兩個“狼狽”意思一樣嗎?怎么解釋?
。
19. 從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婦共同的性格特點是 。在對待落魄的于勒態度上兩個人的表現有所不同,父親 ,母親則顯示出了 。
20. 我心里默念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這個句子屬于人物的 描寫,運用了 的修辭手法,它強調了 ,表現了“我”對處于貧困之中的于勒叔叔的同情和對父母冷酷做法的不滿,與菲利普夫婦的自私、冷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七)等我把2法郎交給父親,母親__(a.懷疑;b.猶豫;c.詫異;d.激動)起來,就問:“吃了3個法郎?這是不可能的。”
我母親嚇了一跳,直望著我說:“你簡直是瘋了!拿l0個銅子給這個人,給這個流氓!”她沒再往下說,因為父親指著女婿對她使了個眼色。
后來大家都不再說話。
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__(a.升;b.跳;c.現;d.鉆)出來。那就是哲爾賽島了。
我們回來的時候改乘圣瑪洛船,以免再遇見他。
21. 結合語境,給文中橫線處選填恰當的詞語。
22. “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a.升;b.跳;c.現;d.鉆)出來。”這個句子是環境描寫,文中還有一句環境描寫的句子是“
”。這兩句在文中分別有什么作用?
。
23. 文章結尾有什么深刻含義?
。
24. 小說通過菲利普夫婦對親兄弟于勒前后完全不同的態度的描寫,刻畫了這兩個人物
的性格,深刻地揭露了
。
25. 選出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將字母填入括號中。( )
a、所有以第一人稱寫的小說,文中的“我”,都是小說里的人物,不能看成是作者本人。
b、小說通常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畫人物性格。
c、一篇小說必須具備三個要素,即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d、《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主要塑造了于勒這個人物形象。
26. 本文為什么要用第一人稱來寫?
。
課后反思:
參考答案
(一)1.原先稱于勒是“好心的于勒”、“一個有辦法的人”。后來則稱“這個人”、“這個流氓”。從稱呼的變化,可以看出她嫌貧愛富、自私冷酷。
2.出發時,全家人“感到快活而驕傲”,后來則“大家都不再說話。”
3.前一段景物描寫襯托出全家人當時快活而驕傲的心情;后一段景物描寫則襯托出全家人失望沮喪的心
4.表明于勒很少得到這種溫暖或進一步表明于勒確實很窮。(答案合理即可)
5.心理描寫。對叔叔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對父母六親不認的困惑不滿。
(二)4.jie 手頭緊,經濟境況不好
5.有人請吃飯是……常常要在價錢上計較半天。
6.拮據 下文情節的展開作鋪墊,說明急切盼望發了財的于勒回家的原因。
(三)7.b 8.表現菲利普盼望于勒,實際上也是盼望金錢的望眼欲穿的心理。
(四)9.排比 10.因為接到于勒的兩封信后,全家人認為他一回來就能改變家里生活困難的情況。
11.表現了“家里人”對盡快過上富裕生活的熱切期盼和向人夸耀的虛榮心。
12.也許要好幾年不給你寫信 13.a
(五)
14.一方面反映男主公愛慕虛榮,追求風雅的心理狀態;另一方面,為下文吃牡蠣、遇于勒,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做伏筆。
15.怕多花錢 16.神態 多年美夢破滅,失魂落魄,心中充滿恐懼的心理狀態。
(六)
17.這些話說明,金錢的勢力無孔不入,有時愛情也是以金錢為轉移的。這從另一側面表現
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陰暗面。
18.不一樣。第一個“狼狽”指“受窘的樣子”。第二個“狼狽”指窮困到了極點。
19.冷酷、自私、惟利是圖 失望、惶恐 更精明、處亂不慌。
20.心理 反復 不滿 同情 于勒和菲利普之間親兄弟的血緣關系
(七)
21.略
22.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
烘托了人物失望、沮喪的心情。與剛上船時的心情形成鮮明的對照。
烘托出人物歡快的心情。
23.反映了菲利普夫婦的自私和冷酷,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24.自私、冷酷、虛偽、惟利是圖的性格,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剝削的本質和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25.d
26.(1)第一人稱給讀者親切和真實的感受。
(2)用孩子的眼光來看社會,更加深刻透徹地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的金錢關
《我的叔叔于勒》 篇7
一、教材分析
1、是初三的一篇講讀課文,是外國文學作品中的名篇。
從語文教材應完成的教學目標 看,要教會學生體會通過塑造人物形象敘述故事情節,描寫環境表達作者思想感情。
本課在本單元應完成的教學任務主要是:通過人物分析學習對比手法的運用,認識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2、教學目標 及要求
①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
②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及曲折的故事情節
③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對刻畫人物形象的好處
3、重點難點
①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觀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②構思新穎巧妙懸念的設置
二、教法分析
1、整體感知法
指導學生在閱讀小說時,把握主要人物的主要情況,整體感知小說。
2、比較教學法
與《變色龍》比較,共性——善變的性格
3、自主討論法
深入理解小說主題。
三、學法指導
本文在分析人物,環境時抓住一個“變”,在構思鋪排時抓住一個“巧”字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新課
大家在初二學過一篇《變色龍》還記得嗎?請同學們回憶——小說“變色龍”是指誰?為何稱之為“變色龍?有何特點?”
明確 變色龍——奧楚蔑洛夫
特點——善變
今天我們共同學習另一個外國的作家寫的一篇也是講述人善變的小說
2、板書課題:
3、整體感知小說,知線索
明確:菲利普夫婦盼于勒發財歸來是敘事明線,于勒離家到美洲冒險10年經歷為暗線。
情節:盼于勒——贊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4、情節:人物態度,找出菲利普夫婦言行變化的代表句。
開端(盼于勒)——發展(贊于勒)——高潮(遇于勒)——結局(躲于勒)
人物態度對比:
前: 希望(正直,有良心)→福星唯一希望→不是他,
后: ↑ ↑ ↑
恐怖 流氓,壞蛋 不安
是他→流氓
↑ ↑
哆嗦打聽 煞白暴怒
5、人物性格分析(討論)
菲利普夫婦:自私,冷酷,貪婪,庸俗的小市
對 民,愛慕虛榮。
比 “我”一個也涉世未深,天真單純,富用同情心 的孩子。
寄寓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
6、找出小說中環境描寫,各自的作用?(略)
7、小說主題討論:
金錢至上
8、發散訓練
①小說的結局怎樣?人物命運是由個人性格造成的?還是社會環境造成的?
②假如菲利普夫婦在游輪上巧遇發了大財的于勒,他們的言行會怎樣?用150個字來完成。
③寫作:請以“人與人這間”為題,反映當代人際關系的中心。
《我的叔叔于勒》 篇8
11、我的叔叔于勒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
(2)體會人物語言的個性化,進一步學習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作者從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運用對比手法成功刻畫人物性格。
難點:懸念的鋪排,構思的巧妙。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新課
在世界文壇上,有三在短篇小說之王,他們是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美國的歐•亨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莫泊桑的名作。
2、聽課文誦讀錄音,思考下列幾個問題:
(1)于勒是怎樣一個人?
(2)菲利普夫婦、一家為什么盼望于勒回來?
(3)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開了日夜盼望的于勒,這是什么原因?
(4)這篇小說家提示了怎樣的主題思想?
3、學生討論,在全班交流明確:
(1)窮——富——窮
(2)據說做生意賺了錢,成為全家的“希望”、“福音”。
(3)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只認識錢和于勒又淪落為窮人;
根本原因:是那個金錢至上的社會制度。
(4)小說寫了一個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態度,畫出一幅資本主義社會里貧窮則兄不認弟的觸目驚心的慘象,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金錢關系”的主題思想。
4、精讀船上巧遇的片斷,了解小說在刻畫人物時運用的主要方法。
主要通過:表情、動作、言語的描寫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刻畫人物性格。
四、小結。
這篇小說運用對比手法成功刻畫菲利普夫婦只認錢不認人、愛面子的形象。提示了資本主義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系。
五、作業 。
1、找出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分析它們的不同點,說說它們各有什么作用?
2、課后練習四。
附板書:
第一部分:1-4 故事的開端,盼望 于勒。
第二部分:5-19 故事的發展,夸贊 于勒。
第三部分:20-47 故事的高潮,巧遇 于勒。
第四部分:48-49 故事的結局,躲避 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 篇9
我小時候,家在哈佛爾,并不是有錢的人家,也就是剛剛夠生活罷了。我父親做著事,很晚才從辦公室回來,掙的錢不多。我有兩個姐姐。
我母親對我們的拮據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時家里樣樣都要節省,有人請吃飯是從來不敢答應的,以免回請;買日用品也是常常買減價的,買拍賣的底貨;姐姐的長袍是自己做的,買15個銅子一米的花邊,常常要在價錢上計較半天。
可是每星期日,我們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去散步。那時候,只要一看見從遠方回來的大海船進口來,父親總要說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
"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
父親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時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這以前則是全家的恐怖。
據說他當初行為不正,糟蹋錢。在窮人家,這是最大的罪惡。在有錢的人家,一個人好玩樂無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稱他一聲"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難的人家,一個人要是逼得父母動老本,那就是壞蛋,就是流氓,就是無賴了。于勒叔叔把自己應得的部分遺產吃得一干二凈之后,還大大占用了我父親應得的那一部分。
人們按照當時的慣例,把他送上從哈佛爾到紐約的商船,打發他到美洲去。
我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買賣,不久就寫信來說,他賺了點錢,并且希望能夠賠償我父親的損失。這封信使我們家里人深切感動。于勒,大家都認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有一位船長又告訴我們,說于勒已經租了一所大店鋪,做著一樁很大的買賣。
兩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說:"親愛的菲利普,我給你寫這封信,免得你擔心我的健康。我身體很好。買賣也好。明天我就動身到南美去作長期旅行。也許要好幾年不給你寫信。如果真不給你寫信,你也不必擔心。我發了財就會回哈佛爾的。我希望為期不遠,那時我們就可以一起快活地過日子了。"
這封信成了我們家里的福音書,有機會就要拿出來念,見人就拿出來給他看。
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沒再來信。可是父親的希望卻與日俱增。母親也常常說:"只要這個好心的于勒一回來,我們的境況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個有辦法的人。"
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見大輪船噴著黑煙從天邊駛過來,父親總是重復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
"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
那時候大家簡直好象馬上就會看見他揮著手帕喊著:"喂!菲利普!"
對于叔叔回國這樁十拿九穩的事,大家還擬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計劃到要用這位叔叔的錢置一所別墅。我不敢肯定父親對于這個計劃是不是進行了商談。
我大姐那時28歲,二姐26歲。她們老找不著對象,這是全家都十分發愁的事。
終于有一個看中二姐的人上門來了。他是公務員,沒有什么錢,但是誠實可靠。我總認為這個青年之所以不再遲疑而下決心求婚,是因為有一天晚上我們給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我們家趕忙答應了他的請求,并且決定在舉行婚禮之后全家到哲爾賽島去游玩一次。哲爾賽島是窮人們最理想的游玩的地方。這個小島是屬英國管的。路并不遠,乘小輪船渡過海,便到了。因此,一個法國人只要航行兩個小時,就可以到一個鄰國,看看這個國家的民族,并且研究一下這個不列顛國旗覆蓋著的島上的風俗習慣。
哲爾賽的旅行成了我們的心事,成了我們時時刻刻的渴望和夢想。后來我們終于動身了。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們一樣,我們感到快活而驕傲。
父親忽然看見兩位先生在請兩位打扮得漂亮的太太吃牡蠣。一個衣服襤褸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開牡蠣,遞給兩位先生,再由他們遞給兩位太太。她們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著牡蠣,頭稍向前伸,免得弄臟長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動,就把汁水吸進去,蠣殼扔到海里。
毫無疑義,父親是被這種高貴的吃法打動了,走到我母親和兩個姐姐身邊問:"你們要不要我請你們吃牡蠣?"
母親有點遲疑不決,她怕花錢;但是兩個姐姐贊成。母親于是很不痛快地說:"我怕傷胃,你只給孩子們買幾個好了,可別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轉過身對著我,又說:"至于若瑟夫,他用不著吃這種東西,別把男孩子慣壞了。"
我只好留在母親身邊,覺得這種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著父親,看他鄭重其事地帶著兩個女兒和女婿向那個衣服襤褸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親突然好象不安起來,他向旁邊走了幾步,瞪著眼看了看擠在賣牡蠣的身邊的女兒女婿,就趕緊向我們走來,他的臉色十分蒼白,兩只眼也跟尋常不一樣。他低聲對我母親說:"真奇怪!這個賣牡蠣的怎么這樣像于勒?"
母親有點莫名其妙,就問:"哪個于勒?"
父親說:"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現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會以為就是他哩。"
我母親也怕起來了,吞吞吐吐地說:"你瘋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為什么這樣胡說八道?"
可是父親還是放不下心,他說:"克拉麗絲,你去看看吧!最好還是你去把事情弄個清楚,你親眼去看看。"
母親站起來去找她兩個女兒。我也端詳了一下那個人。他又老又臟,滿臉皺紋,眼光始終不離開他手里干的活兒。
母親回來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說:"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長打聽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別叫這個小子又回來吃咱們!"
父親趕緊走去。我這次可跟著他走了,心里異常緊張。父親客客氣氣地和船長搭上話,一面恭維,一面打聽有關他職業上的事情,例如哲爾賽是否重要,有何出產,人口多少,風俗習慣怎樣,土地性質怎樣等等。后來談到我們搭乘的這只"特快號",隨即談到全船的船員。最后我父親終于說:"您船上有一個賣牡蠣船的船員。"最后我父親終于說:"您船上有一個賣牡蠣的,那個人倒很有趣。您知道點兒這個家伙的底細嗎?"
船長本已不耐煩我父親那番談話,就冷冷地回答說:"他是個法國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帶回祖國。據說他在哈佛爾還有親屬,不過他不愿回到他們身邊,因為他欠了他們的錢。他叫于勒......姓達爾芒司,--也不知還是達爾汪司,總之是跟這差不多的那么一個姓。聽說他在那邊闊綽過一個時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經落到什么田地!"
我父親臉色早已煞白,兩眼呆直,啞著嗓子說:"啊!啊!原來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來了!......謝謝您,船長。"
他回到我母親身旁,是那么神色張皇。母親趕緊對他說:"你先坐下吧!別叫他們看出來。"
他坐在長凳上,結結巴巴地說:"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問:"咱們怎么辦呢?"母親馬上回答道:"應該把孩子們領開。若瑟夫既然已經知道,就讓他去把他們找回來。最要留心的是別叫咱們女婿起疑心。"
父親突然很狼狽,低聲嘟噥著:"出大亂子了!"
母親突然很暴怒起來,說:"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我們的。現在把錢交給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蠣錢付清。已經夠倒楣的了,要是被那個討飯的認出來,這船上可就熱鬧了。咱們到那頭去,注意別叫那人挨近我們!"她說完就站起來,給了我一個5法郎的銀幣,就走開了。我問那個賣牡蠣的人:"應該付您多少錢,先生?"
他答道:"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銀幣給了他,他找了錢。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滿是皺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臉,那是一張又老又窮苦的臉,滿臉愁容,狼狽不堪。我心里默念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
我給了他10個銅子的小費。他趕緊謝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輕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給父親,母親詫異起來,就問:"吃了3個法郎?這是不可能的。"
我說:"我給了他10個銅子的小費。" 我母親嚇了一跳,直望著我說:"你簡直是瘋了!拿10個銅子給這個人,給這個流氓!"她沒再往下說,因為父親指著女婿對她使了個眼色。
后來大家都不再說話。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鉆出來。那就是哲爾賽島了。
我們回來的時候改乘圣瑪洛船,以免再遇見他。
《我的叔叔于勒》 篇10
我的叔叔于勒
新安藝人/文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的生字詞。
2、根據情節的發展,抓住人物的神情、語言和動作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根據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變化,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
4、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受到珍惜親情,奉獻愛心的教育。
教學重、難點:
1、抓住人物的神情、語言和動作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2、探討小說的主題,受到珍惜親情,奉獻愛心的教育。。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生活在哈佛爾的菲利普一家每逢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去散步。那時候,只地一看見從遠方回來的大海船進港口來,菲利普總要說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
那么于勒到底是誰呢?為什么全家人那么熱切地期盼他回來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
二、作者介紹。(課件出示)
莫泊桑(1850-1893) 法國作家。 生于沒落貴族家庭。自幼酷愛文學,七十年代刻苦學習寫作,大作家福樓拜是他的文學導師。1880年短篇小說《羊脂球》問世,轟動法國文壇,是作者的最佳作。長篇小說中最出色的是《一生》和《俊友》。短篇小說《家人》、《兩個朋友》、《項鏈》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三、檢查預習。
1、讀準下列生字的音。(課件出示)
2、指名學生概述故事情節,師歸納:
盼 贊 遇 躲
四、課文分析。
1、課文是通過怎樣的描寫來刻畫的性格的,請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并加以說明。(學生討論回答,師出示課件歸納)
2、探討小說的主題。(課件出示)
(1)在小說的結局中,為什么不認于勒?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么?
(2)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有菲利普夫婦這樣的人嗎?如果有的話請舉例說明。
(3)如果你身邊也有像于勒這樣的親戚,你會怎樣對待他?
(學生交流討論,教師歸納)
五、課堂總結。
本文通過描述了菲利普夫婦對待于勒兄弟的前后不同的態度,揭露當時社會人與人的關系純粹是金錢關系,無情鞭撻了小市民的勢利貪鄙,冷酷自私的丑陋靈魂。
有對聯云: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搖錢樹;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世態炎涼。親情重于金錢,我們應該珍惜親情,奉獻一片愛心。最后讓我們在《愛的奉獻》的歌聲結束教學。
《我的叔叔于勒》 篇11
一、教學目標
1.認識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2.學習本文構思的巧妙及情節的曲折。
3.學習通過表情、行動、心理、語言描寫來刻畫人物性格的手法。
二、難點、重點分析
1.本文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分析:莫泊桑短篇小說的成就最為突出。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質。他的短篇小說側重描寫人情世態,構思布局巧妙,故事情節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練筆墨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也是這樣的一篇小說。
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畫人物性格。
人物的心理描寫,有人物內心獨白和作者從旁描述等方法。本文主要是采用作者從旁描述的方法,也就是作者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的描寫,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刻畫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寫菲利普忽然看見兩位先生在請兩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蠣,他被這種高貴的吃法打動了,”走到其妻子和女兒身邊問:“你們要不要我請你們吃牡蠣?”菲利普夫人則怕花錢,遲疑不決,“很不痛快地說:‘我怕傷胃,你只給孩子們買幾個好了,可別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這些語言、動作,揭示了菲利普裝闊氣好虛榮的心理,菲利普夫人虛偽、愛面子的心理。
如菲利普認出了賣牡蠣的窮水手就是于勒時,“突然好像不安起來”、“向旁邊走了幾步”,是想躲開窮水手,怕他(于勒)認出來;“瞪著眼看了看”窮水手旁的女兒女婿,是怕被女兒女婿發現這秘密。“他的臉色十分蒼白,兩只眼也跟尋常不一樣。”“他低聲對妻子說: 真奇怪!這個賣牡蠣的怎么這樣像于勒?”這相遇對菲利普來說太意外,看到的于勒的境況太凄慘,菲利普一家十多年來的美夢突然破滅了。菲利普還害怕這個窮弟弟又要拖累他。突然遭到沉重、痛苦的打擊,內心充滿了恐懼和希望破滅后帶來的慌亂痛苦。
這篇小說,作者通過語言、動作、表情等把主人公菲利普夫婦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征刻畫得透徹深刻惟妙惟肖。小說開始時,熱切盼望于勒回來,老說“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在船上遇見時,看到于勒那貧窮的樣子,就像躲瘟疫那樣躲開他。這對夫婦對于勒的態度的變化,由于于勒窮富的變化,可截然不同的分為三個階段:窮 富 窮。
作者刻畫人物的復雜心理,很有層次感,就以菲利普在船上撞見窮水手這段為例:
菲利普無意中剛遇見于勤時,突然好像不安起來,向旁邊走了幾步,“臉色十分蒼白,兩只眼也跟尋常不一樣”,低聲對其妻說:“真奇怪!這個賣牡蠣的怎么這樣像于勒?”
他還是放心不下,讓妻子親眼去看看,把事情弄個清楚。
菲利普向船長打聽于勒情況后,臉色煞白,兩眼呆直,啞著嗓子,神色張皇狼狽,低聲嘟噥著:“出大亂子了!”表現出喪魂失魄、驚恐狼狽的神態。
2.本文的構思十分巧妙。
分析:①選材巧。A.先請學生口述課文大意。注意以下幾個方面: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局。B.根據學生敘述、討論,明確:這篇小說寫的事情很平常,人物也很普通,像于勒這樣的在家中揮霍錢財的浪蕩子,出外冒險、升降浮沉的人,在資本主義社會屢見不鮮,可以說是見怪不怪了,作者卻能在這極為常見的普通人的遭遇里,集中筆墨寫出反映當時社會人情冷暖,揭露社會病態的文章,以小見大,以個別見一般。
②處理安排巧。小說題目叫,可是文章對于勒并沒有作正面描寫,試問:重點描寫的人物是誰?為什么作這樣的安排?明確:如正面描寫于勒,只能說明一個人在資本主義社會的遭遇,反映不出一般人的生活悲劇。本文則著重寫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變化。隨著于勒的暴發與淪落,我們看到的是菲利普夫婦的冷暖炎涼。作者從解剖一個家庭成員的關系入手,著重描寫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度變化,讓我們深刻感受到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的利害關系,就再也沒有別的聯系了”。
③小說自始至終都有一個“我”存在。這也是小說構思的特點之一。明確:A.“我”是小說事情敘述者,但又不同于《競選州長》中的“我”,這“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見聞來展開情節,起著穿線的作用。B.因為“我”是于勒的侄兒,由“我”來敘述“叔叔”的遭遇,父母的態度變化,使人感到更真切,意義更深刻。C.“我”是家中唯一同情于勒的人,設置這個對立面,可使菲利普夫婦的態度變化顯得突出。
④雙線交織,情節完整而緊湊。A.提問:于勒到美洲前后經濟上發生了哪些變化?同學發言后,老師歸納明確:窮——富——窮。提問:伴隨于勒經濟上的變化,菲利普夫婦對他的態度發生了哪些變化?同學發言后,老師歸納明確:攆——盼——怕——躲。邊講析邊寫出下面板書內容。
可見本文情節是由于勒與菲利普夫婦這兩條線交織發展構成的,圍繞著于勒身世的浮沉來展開菲利普夫婦的態度前后不同的變化。B.根據以上板書內容,由學生自己劃分段落,教師巡回指導,最后歸納明確:第一部分(1~4段),開端,全家盼望于勒從海上歸來;第二部分(5~19段),發展,全家夸贊于勒去美洲后賺了錢;第三部分(20~47段),高潮,船上巧遇于勒,得知其淪落的底細。第四部分(48~49段),結局,全家躲開于勒。
3.本文的情節有什么特點?
分析:全文情節總體上是大起大落,這急驟變化,不使人感到突然,卻讓人感到真切、可信,這就是“曲折”的妙用了。討論要點: (1)開頭寫了菲利普一家的境況之后,并不忙著介紹于勒,卻突然用了一句“可是每星期日……”,像電影的短鏡頭似的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人們不禁要問:于勒是誰?他在哪里?為什么這一家都盼望他回來?于勒的情況就是用這種曲折的設置懸念的方式引出的。
(2)接下去,作者又回過頭來,前后對比著介紹于勒。值得注意的是:這個介紹是介于同樣兩個鏡頭之間(“每到星期日”——“于是每星期日”),是插敘。既簡潔交待了事情因果,又使我們產生了不得不看下去的欲望。這插敘的內容本身,就形成了情節的“曲折”。
(3)一般說,接下來就可以直接告訴讀者,這一家人終于見到了于勒或沒有見到手勒,但這樣一來未免直露了,使文章故事一覽無余。這里需要“曲折”的布置。而“乘船游玩”這一情節就是“曲折”的設計。開辟了一個讓人物充分表現自己的舞臺,讓希望的肥皂泡一直吹到最大限度,再突然破滅、消失,使故事更加強烈、感人。
(4)于勒的出現,如果用兄弟倆突然撞見的方式就沒戲可看了,不吸引人。作者故意安排吃牡礪這個小插曲,讓人物有更多的表演余地,這里面又可設計更多的波瀾。
(5)船上相遇,由“我父親突然好像不安起來”到“出大亂子了!”突出了菲利普夫婦一系列心理變化過程:(父親)猜測——否定——不放心——與船長搭話——真相大白。(母親)莫名其妙——伯——哆嗦——馬上回答——暴怒。人物感情變化曲折復雜。如果直面相對,一下認出來,內容就簡單直露了,人物也顯得單薄。
4.本文是怎樣巧設懸念引人入勝的?
懸念是欣賞小說、戲劇、電影或其他文藝作品時的一種心理活動,即關切故事發展和人物命運的緊張心情。作家和導演為體現作品中的矛盾沖突,在處理情節結構時常用各種手法引起讀者或觀眾的懸念,以加強文藝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在章回小說中,往往在情節緊要關頭或人物命運起落之時,作者來個“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這就是故意設置的懸念。
在中,莫泊桑巧妙地運用了懸念,不僅把讀者緊緊地吸引住了,而且將故事一步步地推向高潮。故事一開始,作者抓住幾件瑣細的小事,渲染了菲利普拮據的家境后,立刻引出“父親總要說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為什么“父親”急切地盼望于勒歸來?于勒歸來會改變他們家的境況嗎?于勒現在在哪里?他是干什么的?這一連串的問號,就是作者設下的一個個懸念,它讓讀者懷著迫切的心情急于看下文。接下去作者寫于勒兩次來信,說他發了財,“已經租了一所大店鋪,做著一樁很大的買賣”。可是一轉眼10年過去了,菲利普一家人望眼欲穿,但仍不見于勒歸來,這又是為什么呢?作者再次設下懸念,把讀者的胃口吊足。最后菲利普一家在去哲爾賽島游玩的渡輪上遇到了一個衣衫襤樓的老水手,他很像于勒,可那人究竟是否是于勒呢?他怎么會在渡輪上賣牡蠣呢?又一個懸念產生了。至此,作者把故事情節推向了高潮,任何一個讀者都已欲罷不能了。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理解全文內容,理解主題思想。
1.讀課文。
教師范讀,或播放錄音。
提出聽讀時的思考題:
于勒是怎樣一個人?
菲利普夫婦一家為什么盼望于勒回來?
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夫婦一家人躲開了日夜盼望的于勒。這是什么原因?
這篇小說揭示了怎樣的主題思想?
說明: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讀課文,有益于集中注意力思考,同時,幾個問題又暗示了閱讀本文的重點。
2.討論問題。
可先由學生以小組形式(兩三個人)議論,然后,全班討論。
于勒是怎樣一個人?
最終使學生明確:于勒年輕時,是個浪蕩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遺產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錢,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視為全家的“恐怖”。終于,他被送到美洲。后來,據說他在那里作生意賺了錢,并且給菲利普夫婦去信說,打算發了財回法國來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闊了一陣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來,淪落成一個窮光蛋,被法國船長帶回來,在船上擺攤靠賣牡蠣過日子,跟討飯差不多,他又重新成為哥哥、嫂子的“恐怖”,被棄之家門外。
說明:這個問題不難答。要指導學生認真讀課文,從課文中歸攏起于勒的“簡歷”。從“于勒”入手理解全文內容,既切合題目,順應學生閱讀心理流向,又為理解菲利普夫婦性格特征,進而理解全文主題思想做了較必要的準備。同時,也為后面理解本文“誰是主人公”的問題做了鋪墊。
菲利普夫婦一家為什么盼望于勒回來?
最終使學生明確:菲利普是個小公務員,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據,不僅“樣樣都要節省”,甚至連女兒都嫁不出去。但是,他們知道了以前被視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發了財,“做著一樁很大的買賣”,而且準備回到故鄉,和哥哥菲利普一家“一起快活地過日子”。于是“大家認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變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歸來,并對“這樁十拿九穩的事”、“擬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計劃要用這位叔叔的錢置一所別墅”,“我”的二姐也因這一“福音”訂了婚。
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夫婦一家人躲開了日夜盼望的于勒。這是什么原因?
最終使學生明確: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婦只認識錢和于勒又淪落為窮人,其根本原因是那個金錢至上的社會制度。
說明:回答這個問題,學生由于是初步接觸課文,思考問題或許過于表面化。教師要善于啟發、引導。從教學實踐來看,學生會得出如下分析結果,提出來,供備課時參考。
(l)是那個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婦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況,于婚事不利。
(2)是于勒的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個品德很好的人,則菲利普夫婦不會如此。
(3)是于勒貧窮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時很富有,菲利普夫婦一定和他相認。
(4)是菲利普夫婦經濟不富裕造成的。如果他們很有錢,就會認下于。
(5)是菲利普夫婦的虛榮心造成。如果他們不是那么好面子,則結局不會如此。
(6)是菲利普夫婦的思想意識造成的。在他們的頭腦中只認識錢。
(7)是那個社會制度造成的。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金錢關系。
這篇小說揭示了怎樣的主題思想?
明確:小說寫一個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態度,畫出了一幅資本主義社會里貧窮則兄不認弟的觸目驚。動的慘象,藝術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金錢關系”的主題思想。
說明:學生不必這樣答,只要回答出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金錢關系”,就行了。
3.歸納概括。
在上面討論的基礎上,請學生將4個討論分析的結果進行歸納,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答,用一段話表述清楚。
說明:這個環節,是將前面分點、分角度的討論進行綜合整理。學生理解本篇課文,從聽讀開始,是整體感知;分成4個問題討論,是化整為點,深入理解;現在綜合起4個答題內容,將對課文的理解又回到整體上去,形成較為完整的認識。同時,又能起到訓練聽說能力的作用。可請班里一兩位口頭表達能力較好的同學回答。
(二)重點閱讀,了解小說刻畫人物時運用的主要方法。
在前面基本理解了小說主要內容的基礎上,下面重點閱讀菲利普夫婦一家在船上巧遇于勒情節里的片斷。
1.讀課文“我父親突然好像不安起來……給了我一個5法郎的銀幣,就走開了。”
提示學生聽讀時注意:作者利用人物語言和神態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聽讀時,注意這一點。
2.請幾個學生說一說各自找出的例子,說明人物的語言或神態表現了怎樣的心理活動。
說明:可以結合課后練習四作點分析,使學生體會到人物語言在刻畫人物時的作用(也包括神態、動作描寫)。具體內容參見《教師指導用書》,此略。
(三)研討本課的主人公是誰。
這篇小說的題目是,但是對于勒卻僅有幾筆直接描寫,多是側面寫,而對菲利普夫婦的性格刻畫用了很多筆墨。誰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最終明確:小說題為,于勒卻是作為暗線,略寫和虛寫了他的過去和未來。他的出現只是在海輪上賣牡蠣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筆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爾賽島在海輪上巧遇于勒這一件事上,集中表現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驟然變化上,從而刻畫出他們貪婪、自私、勢利的性格特征。小說正是通過刻畫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征,從而揭示全文主題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婦。
說明:小說中的“我”作為敘事的主體貫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態度和行動,都是從“我”的眼里看到的;對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評述,也都是從“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著作家的褒貶、愛憎、喜怒和哀樂。
對小說主人公的研討,目的是進一步從全文出發深入理解內容,體會寫作特點。這個討論不必占用過多時間,也不必一定統一答案,允許學生將于勒視為主人公,因為也有這樣的觀點。
(四)做想象性的口頭作文。
1.由教師提供下面一段情境,學生口頭續寫。
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繼續向哲爾賽島前進。……
父親急忙向我們跑來。“克拉麗絲?克拉麗絲!”他眼睛里放著光,臉漲得紅紅的,像熟透的蘋果。“快去看啊,那個吃牡蠣的極有風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還有一位高貴的婦人呢!”顯然是由于狂喜,父親抑制不住激動大聲說道。“是嗎?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來了!”母親一時不知用什么語言來表達她與丈夫的同情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們的親弟弟……”
2.假設破了產,又重新窮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門上,將是怎樣一種情景。口頭敘述,適當描繪。
說明:這個練習有益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也易激發其興趣,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了訓!練。
為了讓更多學生有練習的機會,可采用小組形式先說(四人左右一組),再推選說得好的三四位同學,在全班說。條件允許也可以直接在班上說。
以上兩個練習,酌情任選一個。
(五)分角色朗讀課文。
請5位同學分別讀“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船長、于勒。
要求讀出對人物的理解。
布置作業
1.將口頭作文寫成書面作文。
2.用錄音機錄下朗讀全文的錄音,也可以幾個同學自愿組成小組,將課文改成廣播劇,能配樂更好,錄制下來。全班評比。
課堂教學設計Ⅰ
一、教學目標
(同“課堂教學設計Ⅰ”)
二、難點、重點分析
(同“課堂教學設計Ⅰ”)
三、教學過程 設計
(-)快速精讀測試。
1.這篇小說的中。動事件是:
2.這篇小說的主要人物是:
3.這篇小說安排故事情節線索是:
4.這篇小說的主題是:
5.寫出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
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測試記錄:
快速“概括與提煉” 5題用時:______________分鐘
快速“概括與提煉”速度:_____________題/分鐘
快速“概括與提煉”正確率:________%
快速“概括與提煉”效率:___________題/分鐘
(二)激疑質疑。
l、關于“訓詞與析句”。
(1)下面三組句子,各表現了母親在希望破滅時怎樣的心理和感情?
①母親也怕起來,吞吞吐吐地說:“你瘋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為什么這樣胡說八道?”
答:
②母親回來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說:“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長打聽一下吧………”
答:
③母親突然暴怒起來,說:“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早晚會重新回來拖累我們的……”
答:
(2)“我心里默念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這默念的三句話意思有什么異同?為什么重復寫?這表現“我”什么心理?
答:
(3)辨析下列各組兩個詞的含義,分別造句
①恭維 ②鄭重
恭敬 慎重
③端詳 ④闊綽
端量 闊氣
2.關于“鑒賞與評價”。
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安排得十分巧妙,使故事曲折,引人入勝。仔細閱讀課文,回答下面幾個問題,深刻體會這一特點。
(1)文章開頭在寫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著就介紹于勒,而是寫他們一家星期天到海邊棧橋散步的習慣,寫父親永不變更的話。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答:
(2)文章中關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況,是運用什么方法交待的?這部分內容對故事情節的發展起什么作用?
答:
(3)寫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決定舉行婚禮之后到哲爾賽島旅行。這與整個故事情節有什么關系?
答:
(4)安排兩位先生請兩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蠣這樣一個細節,作用是什么?
答:
(5)“我”給于勒叔叔十個銅子的小費一段描述,對表現主題起什么作用?
答:
(三)精讀導引。
第1段:
(1)通過對人物語言的揣摩,分析人物內心活動和性格特征。
(2)通過揣摩人物語言來理解其中深層的含義,加深對小說內容的理解。
第2題:
(1)體會小說通過對人物表情、動作、言談的描寫來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寫法。
(2)體會小說構思的特點。
(四)疑難討論。
第1題:
(1)①雖然母親聽到了那個窮水手就是于勤的消息,但發財夢使她不愿相信這是真的,于是“吞吞吐吐”的責怪丈夫“胡說八道”。
②等她親自看清楚那賣牡蠣的果真是于勒以后,也驚恐的“哆嗦”起來,但仍存一些希望,所以叫丈夫再去向船長打聽。
③當最終證實那窮水手就是于勒時,看到丈夫“神色很狼狽”,想起于勒從前占有過他們應得的一部分遺產,而以后又給過他們發財的“希望”,現在這種希望竟成了泡影,于是舊怨新仇一齊發作,“突然暴怒起來”,破口大罵。她那自私、冷酷、唯利是圖的性格特征,隨著她的語言和心理變化,一層層的發展,至此畢露無遺。
(2)這默念的話中“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從字面的人物關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親的弟弟”,意思沒有什么不同。但是,從排列的)順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復“我的叔叔”,其中卻加上一個“親”字,反映了“我”對處于貧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對父母六親不認的困惑、苦悶及不滿。這是一句包含諷刺意味的。心里話。
(3)
①恭維:為討好而贊揚(含貶義)。
恭敬:對尊長或賓客嚴肅而有禮貌(含褒義)。
②鄭重:嚴肅認真。
慎重:謹慎認真。
③端詳:仔細地看。
端量:端詳打量。
④闊綽:排場大,生活奢侈。
闊氣:豪綽奢侈。
(造句略)
第2題:
(1)這樣的敘述是在設置懸念,使讀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誰?他在哪里?為什么菲利普一家人都急切盼望他歸來?使故事情節的發展更有吸引力。(2)插敘。介紹于勒的經歷,交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歸來的急切心情,為情節的發展做了鋪墊。
(3)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爾賽島旅行,這才創造遇見于勒的機會,把故事引入對中心事件的敘述。(4)這一細節牽動了菲利普的虛榮。乙,使他也產生了請家人吃牡蠣的念頭。而由此才使菲利普與于勒進一步接近,并終于認出了于勒,使故事情節急轉而下,同時也增強了故事的戲劇性。(5)這段描述把故事情節推向高潮,把菲利普夫婦冷酷無情、唯利是圖的本質暴露得十分充分。
[快速精讀測試參考答案]
1.利普夫婦隨于勒生活變化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態度。
2.利普夫婦。
3.勒的貧富變化。
4.揭露資本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5.開端:哲爾賽旅行;發展:發現于勒;高潮:證實于勒歸來;結局:躲開于勒。
【小資料】
一、作者·背景。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紀后半葉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出身于沒落貴族家庭,在母親和一位中學教師的教導、鼓勵下,很早就開始學習寫作。1870年中學畢業以后,到巴黎學法律。不久普法戰爭爆發,應征入伍。戰后長期在海軍部和教育部當小職貝。
莫泊渠先后結識了法國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福樓拜,以及左拉、都德和旅居法國的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等人,得到他們的指導幫助。1879年,他發表了第一部小、說《羊脂球》,立即轟動了法國文壇。以后,他共寫了20O多篇中短篇小說、六部長篇小說、三本游記,以及許多文學、政治和時事評論。
莫泊桑生活在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的第三共和國時代。面對風起云涌的階級斗爭,他一方面看到了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愛國熱情,另一方面進一步認識了資本主義壯麗面上的裂紋,加深了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并在作品中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日益腐化的現象。
莫泊桑獲得了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美名。他多次以普法戰爭為題材,熱情歌頌法國人民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鞭答資產階級的怯懦與自私,留下了《羊脂球》《菲菲小姐》《米龍老爹》等名篇傳世。他還大量地以城市中小資產階級的生活為題材,披露那些人極力向上層社會鉆營的丑態,諷刺他們庸俗而可悲的虛榮心,如《項鏈》《騎馬》《繩子的故事》等。也屬于這類作品。
本篇小說1883年8月7日首次發表于巴黎《高盧工人報》,寫的是法國西部哈佛爾海港菲處普家的故事。
二、重點內容圖示。
(2)
三、有爭議的問題。
1.怎樣認識本篇的主題。一說,這是一篇倫理小說,揭示了生活中某一類人物極端勢利的嘴臉。勢利,作為人類普遍的劣習和商品社會必然會衍生的生活現象,是超越時代、地域的,“菲利普”永遠不會絕跡。小說是一面“生活的鏡子”,可以借來透視當代某些人的丑陋的靈魂,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鑒別力和道德水準。
2.誰是小說的主人公,多數研究者認為是菲利普夫婦。亦有認為是于勒的,理由:“于勤”置于標題之中,題文相諧屬基本的美學原則;主人公出場可早可晚,關鍵在他是否處于中心位置,而本篇情節和人物活動都以于勤作為樞紐、基點,借以揭示主題;創作本篇時,“菲利普”式的文學人物已經很多了,作者著意塑造了悲劇性更為深刻的另一類人物。
3.課文刪節的得失。編者共刪到20余處,1500余字。一般認為,刪去原作頭尾,不取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結構,這對教學有利。研究者也提出,某些內容頗有分量,刪去實屬不妥,比如:(1)第43段之后:“說話的語聲是窮人接到施舍時的語聲。我心想他在那邊一定要過飯。”(2)第48段之后。“當船駛到棧橋附近的時候,我心里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愿望:我想再看一次我的叔叔于勤,想走到他身旁,對他說幾句安慰和溫暖的話。可是他已經不見了,……這個可憐的人!”(3)第49段之后:“此后我再也沒見過我父親的弟弟。”
《我的叔叔于勒》 篇1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是初三年級的一篇講讀課文,是外國文學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從整個初中語文教材小說應完成的教學目標 看,要教會學生體會通過塑造人物形象、敘述故事情節、描寫環境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單元,本課教材應完成的教學任務主要是:通過分析人物形象,學習其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作者的態度感情,認識資本主義社會里幾乎沒有人間親情、友情,只有金錢的現實。使學生更加熱愛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
2.教學目標
(1)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
(2)體會人物語言的個性化,進一步學習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3.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作者從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運用對比手法成功刻畫人物性格。
難點:懸念的鋪排,構思的巧妙。
二、學情分析
絕大部分學生對學小說興趣較大,他們很關注小說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命運,看過小說之后印象較深的就是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的命運結局。對于小說中的字、詞、句,大部分學生不會感覺有難度。這有利于調動廣大同學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利于能力的培養、欣賞水平的提高。
三、教法分析
1.整體感知法
指導學生在閱讀小說時,把握主要人物的主要情況,從整體感知小說。
2.比較教學法
與《變色龍》比較,抓住人物善變的特點,理解對比手法成功刻畫人物性格的作用。
3.自主討論法
讓學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小說的主題。
四、學法指導
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在分析人物、環境時,要抓住一個“變”字,通過變化的對比,以及與《變色龍》的比較,培養學生比較思維的能力。在分析懸念鋪排時,要扣住一個“巧”字,以達到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自主討論式的方法,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并獲得一定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悟文學藝術的美。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新課
大家還記得我們在初二學過的《變色龍》嗎?請同學們回憶——小說中的“變色龍”是指誰?作者為何稱他為“變色龍”?
“變色龍”最為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善變,在俄國有善變的“龍”,在其他國家呢?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法國作家莫泊桑的。
2.課文分析
(1)閱讀全文,抓住主要人物的變化,并以此概述故事情節,考慮課后練習二。
學生討論:本篇小說情節富于變化,跌宕曲折,引人入勝,關鍵是設置了懸念,構思很巧妙。請找出小說中的懸念,作適當分析。
(提示:他們一家為什么要每星期天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散步?于勒是個什么樣的人?于勒曾是他們的災星,現在為何卻成了他們的福音?他們極其美妙的夢境是否得以實現?為什么?)
設題目的:以此理解本文的結構特點——巧妙,也引導學生由此入手逐層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
(2)找出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分析它們的不同點,說說它們各有什么作用?
設題目的:讓學生理解環境描寫是為刻畫人物形象服務,進而服務于文章的主題的。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為此設計如下問題供學生討論,之后筆答,以此調動每個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用幻燈片展示)
①小說刻畫的人物主要有哪些?他們的個性特征怎樣?菲利普夫婦的言行是怎樣變化的?從哪些最具代表性的語句、語段中可以看出?
設題目的:理解人物所處的社會環境有什么突出的特點。
②課題可否改為《于勒》或《我的父母》或《菲利普夫婦》等等?為什么?
設題目的:理解“我”對于勒的感情區別于“我”的父母對于勒的感情,以及“我”、菲利普夫婦、于勒在文章中的作用。
③小說的主人公是誰?為什么?他們的結局怎樣?這是由個人性格造成的,還是社會環境造成的?在那樣的環境中怎樣才能實現發財夢?
設題目的:以此達到對小說主題思想的理解和歸納。
3.發散訓練(用幻燈片出示)
(1)請仔細觀察幻燈片出示的課題設計,想像一下其中的意境。用10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一下這一意境。
(2)假如菲利普夫婦在游輪上巧遇的是個發了大財的于勒,他們的言行會是怎樣的?請設想一下。用150個左右的字完成。
(3)請以《大千世界》為題,以反映當代人際關系為中心,寫一篇課外作文。
《我的叔叔于勒》 篇13
學習目標1.通過對課文情節的梳理及對懸念的分析,體會本文“巧妙的構思,曲折的情節”。2.能通過對人物語言、行動和心理描寫的分析,說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點。3.體會蘊涵在人物形象中的深刻主題思想。第一課時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一導入在故鄉這篇小說中,作者抓住一個“變”字,通過對故鄉二十多年前后的對比,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表達了作者無比悲涼的心境。今天我們再來學習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勤》,看看這位“世界短篇小說藝術大師”又是如何抓住“變”字來刻畫主人公的形象和反映社會現實的? 聽,思考。二感知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用簡要的文字復述故事情節。讀課文,復述。三研讀1.組織學生默讀課文,把課文中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稱呼的詞語找出來。 2.小說前前后后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對于勒不同的稱呼?3.從不同的稱呼上,反映了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度又是如何變化的?請在括號上填上適合的詞。( )于勒——贊于勒——遇于勒——( )于勒4. 你認為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變化?從中你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怎樣的人際關系?5.有人評價“巧妙的構思,曲折的情節”是此小說的一大特色。請再讀課文,就此發表一下你的看法。交流歸納:(1)小說運用了插敘,使全文情節曲折動人。(2)小說巧妙地設置了懸念,連結尾都是一個懸念,引人入勝。(3)于勒是結構小說情節的線索人物,小說圍繞于勒的命運構成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4)對于勒的描寫是先揚后抑,先虛后實。(5)課文著重表現了菲利普夫婦的極度盼望、贊美與驚恐、咒罵的對比,情節大起大落。……1.默讀課文,勾畫圈點,找出課文前后對于勒稱呼的詞語。交流明確:壞蛋、流氓、無賴;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賊、流氓。2.再讀課文,梳理情節,探究原因。3.再讀課文,交流看法,體會小說情節設置的巧妙。第二課時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一研讀1.言行是折射一個人心靈的一面鏡子。請你找出有關菲利普夫婦的言行的語句,并據此為他們寫一份《行為心理鑒定書》。示例:菲利普言行心理或性格2.你能為他們開一份“心靈處方”嗎?3.文中還有哪些地方寫得也很精彩?請找出來推薦給大家。找出描寫主人公語言行為的語句,分析其心理和性格。自由發言。二拓展遇于勒是小說中最出人意料的情節。假如菲利普夫婦遇到的是百萬富翁的于勒,他們又會怎樣呢?請根據老師提供下面一段情境,口頭續寫故事。 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繼續向哲爾賽島前進。……父親急忙向我們跑來。“克拉麗絲?克拉麗絲!”他眼睛里放著光,臉漲得紅紅的,像熟透的蘋果。“快去看啊,那個吃牡蠣的極有風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還有一位高貴的婦人呢!”顯然是由于狂喜,父親抑制不住激動大聲說道。“是嗎?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來了!”母親一時不知用什么語言來表達她與丈夫的同樣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們的親弟弟……”想像作文口頭交流三作業假如在船上,于勒發現了我們一行,并追了上來,故事又會如何發展呢?請改編《我的叔叔于勒》的高潮與結局。書面作文。四鏈接向學生推薦關于金錢或親情話題的優秀文學作品:莫泊桑《項鏈》《漂亮朋友》 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臺》、《高老頭》 歐亨利《麥琪的禮物》 高爾基《童年》 《簡愛》《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等記下書目,課后選讀交流。
《我的叔叔于勒》 篇1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 學習并掌握小說的主題與作者的寫作目的 。
(2) 通過人物的情態、語言、動作來揭示人物心理、刻畫人物的方法。
(3)體會莫泊桑小說精妙的藝術構思,感受他的匠心獨運。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默讀圈點,整體感知人物的命運、態度、性格,結合社會實際,理解小說的主題。
3、教學重難點
重點:從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性格。
難點:體會文章主題,認識社會現象。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設計
親情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一種情感。詩人說,親情是一首恬靜的田園詩;畫家說,親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畫;音樂家說,親情是一首優美的輕音樂。但是,親情也時時經受著考驗,在金錢、榮譽、利益面前,我們是否依然能夠守護親情,關愛親情呢?今天,讓我們走進法國作家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共同探討這個話題。(板書課題作者)
作者簡介:莫泊桑(1850—1893)是法國19世紀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出身于法國諾曼底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中學畢業后,普發戰爭爆發了,他應征入伍,兩年的兵營生活使他認識了戰爭的殘酷,祖國的危難啟發了他的愛國思想。戰爭結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小職員,同時開始了文學創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創作,轟動了法國文壇。以后離職從事專門文學創作。XX年間他寫了解情況300多個短篇和6個長篇,其中許多作品流傳久遠,尤其是短篇小說,使他成為一代短篇小說巨匠。長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項鏈》、《我的叔叔于勒》等。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諷刺和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尤其是在資產階級思想腐蝕下的人們精神的墮落。
二、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先聽課文錄音,然后請一位同學敘述故事情節。
2、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
(1)、要求在每個自然段落前標上相應的序號,同時把課文中菲利普夫婦對于于勒的稱呼的詞語圈點出來。
壞蛋、流氓、無賴;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賊、流氓。
(2)學生們分組討論發言:小說前前后后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對于勒不同的稱呼?
教師指名回答后小結。因為于勒當初花了菲利普夫婦的錢——于勒到美洲賺了錢,不僅愿 意還他們錢,而且還可 以多給他們錢——破產又失去了錢,又可能要回來花他們的錢。
(3)學生討論:從上面的這些不同的稱呼中,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婦對于于勒的態度是如何變化的?
教師引導小結: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4)學生根據上面的這條感情線索,歸納出本文的情節。(情節的每部分用一個字來概括)
教師引導小結:盼----------贊----------見---------躲
(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5)層次分析:
第一部分:1—4 故事的開端,盼望于勒。
第二部分:5—19 故事的發展,夸贊于勒。
第三部分:20—47 故事的高潮,巧遇于勒。
第四部分:48—49 故事的結局,躲避于勒。
三、研讀課文,歸納主題
1、小說開頭菲利普夫婦如此盼望于勒的歸來,結局卻是千方百計躲開于勒,原因是什么?(結合情節分析)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婦只認識金錢和于勒又淪落為窮人,其根本原因是那個金錢至上的社會制度。
2.通過這個故事,作者揭示了什么主題?教師出示四種主題說。學生分析討論,說出自己的觀點
“金錢關系“說:小說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態度的描述,藝術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是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同情”說:小說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下層人物---------于勒被整個社會遺棄的悲慘命運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憐憫。
“虛榮”說:小說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態度的描述,表現了他們愛慕虛榮的丑態。
“勢利”說:小說通過菲利普夫婦渴望見到已經發大財的于勒和在船上遇到的貧困潦倒的于勒后極力躲避的心理的刻畫,深刻揭示了菲利普夫婦嫌貧愛富的低級庸俗的勢利心態。
學生分組討論發言,只要言只成理給予以肯定。
教師點撥:以上幾種說法都有其片面性。我們可以概括為:小說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態度的描述,表現了在現實社會里金錢關系對人、對人性的扭曲和破壞,對|“金錢至上”的思想進行了批判。
四、布置作業,認識生活,學生反思
1、菲利普夫婦身上除了自私冷酷外,究竟有沒有一兩點閃光點?如果你身邊也有象菲利普夫婦這樣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2、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你身邊也有像于勒這樣的親戚,你會怎樣看待他?
第二課時
一、研讀賞析,分析人物寫法,感知人物形象
1、教師提出要求:找出課文中能表現人物性格特點的地方,在課文中做批注。然后我們來概括:
我認識了一個------------(人物性格特點)的----------(人物),你瞧,----------(人物表現),運用了------------------(描寫方法)。
示例:我認識了一個自私的菲利普,你瞧,他在船上認出弟弟時“神色很狼狽,低聲嘟噥著:‘出大亂子了。’”運用了神態和語言描寫。
學生閱讀課文,找出對人物進行的描寫、烘托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學生自主或指明回答。
對菲利普夫婦的認識:精明、刻薄、潑辣、虛偽、有主意、富有心計、自私勢利、為女兒著想..........
對于勒的認識:糟蹋錢、自作自受、不知悔改、懷念親人、令人同情............
(以上都要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提示:重點研讀第25到38段)
總結:出示表格,要求學生填寫并簡要分析
于勒生活的變化 菲利普夫婦的態度
菲利普夫婦的特征
語言 行動
貧 壞蛋、流氓、無賴 打發 虛偽、卑鄙自私、貪心勢利、冷酷、精明、刻薄
富 正直的、有良心的人,有辦法的好心人 衣冠楚楚地在海邊守侯
貧 賣社蠣的這個小子、這個家伙、那個家賊、那個討飯的 罵、躲避
2、分析明快個性化的語言
(1)、“你們要不要我請你們吃牡蠣?”
揭示了菲利普夫婦附庸風雅的庸俗心理,表現了他想上上流社會的性格特征。
(2)、“啊!啊!原來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來了!..........謝謝您,船長。”
菲利普夫婦神態異常,說話語無倫次,生動的描寫了他內心的極度恐慌。虛榮、勢利、自私的個性躍然紙上。
(3)、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我們的...........
菲利普夫婦的自私勢利刻薄潑辣的個性畢露無遺。
(4)、”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
三個稱呼強調了我于于勒叔叔的骨肉關系,表現了我的善良、純真,對窮困潦倒的叔叔的同情,反襯了菲利普夫婦的自私、冷酷。
二、辨析研討,誰是主人公
1、文題是〈,但是對于勒卻僅有幾筆直接描寫,多是側面描寫,而對于菲利普夫婦的性格刻畫用了很多筆墨。誰是本文主人公呢?
小說題為〈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夫婦盼于勒發財歸來是敘事明線,而于勒(離家到美洲冒險XX年經歷)為暗線,略寫了他的過去和現在,“我”-----若瑟夫,一個十幾歲的男孩,在父母不把窮水手當作兄弟看待后,仍認為于勒是“我”的叔叔,作者用這一標題道出了一個孩子的不滿,同時,這個標題也像一面鏡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婦受金錢腐蝕的靈魂,而在“我”身上,表達了作者的希望和理想。小說集中表現了菲利普夫婦對于于勒態度的驟然變化,從而刻畫出他們貪婪、自私、勢利的性格特征。小說正是通過刻畫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征,從而揭示全文主題思想-------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金錢關系”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婦。
2、“我”在整篇小說中是怎樣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我對叔叔的同情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不受父母的影響,仔細觀察叔叔;
(2)、心中叔叔;
(3)、給了叔叔十個銅子的小費;
這默念的話中“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從字面的人物關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親的弟弟”,意思沒有什么不同,但是,從排列的順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復”我的叔叔”,其中卻加上一個“親”字,反映了“我”對處于貧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對父母六親不認的困惑、苦悶及不滿。這是一句包含粉諷刺意味的心里話。
形象:我是一個涉世未深,比較天真單純、富有同情心的孩子,與父母的表現形成鮮明的對比。
作用:小說中的“我”作為敘事的主體貫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態度和行動,都是從“我”的眼里看到的;對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評述,也都是從“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著作家的褒貶、愛憎、喜怒和哀樂。“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見聞來展開情節,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或說是線索性的人物。
三、曲折多變情節安排和環環相扣的懸念設置
1、曲折多變情節安排
這篇小說的主題并不深奧,情節卻曲折多變,小說采用大開大合的手法鋪排故事,于勒出場前,渲染其在菲利普夫婦一家人心目中的地位,接著,筆鋒一轉,寫菲利普夫婦一家旅游,情節舒緩下來,在船上,又加了一段吃牡蠣的小插曲描繪嘲諷菲利普夫婦附庸風雅和克拉麗絲既怕丟臉,又怕花錢的尷尬處境,使讀者啞然失笑,然后,故事高潮迭起菲利普發現邁牡蠣的象弟弟并驚恐告訴妻子,情節推向高潮,氣氛頓時緊張,但此時作者并沒有立刻揭開謎底,而是讓菲利普夫婦去打聽,情節又松緩下來,直到證實確實是于勒,情節似乎最終跌落閉合了。不料,作家又妙筆生花,交代菲利普夫婦一家改乘船只,躲避于勒,把人們引入沉思和回味之中。情節真是有張有弛。
2、環環相扣的懸念設置
懸念一:小說開頭寫我家生活狀況,在讀者熟悉家庭之后,筆鋒一轉,引出人物于勒,我們不禁要問:于勒是誰?
懸念二:我回答了于勒是誰后,作者說“那時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這以前則是全家的恐怖”,我們不禁要問:這是為什么?
懸念三:小說描述了于勒年輕時怎樣浪蕩敗家,怎樣到美洲發了財,我們不禁要問:于勒回來了嗎?
懸念四:小說筆鋒一轉寫菲利普夫婦一家旅游,在船上見到很像于勒的賣牡蠣的老水手。我們不禁要問:這真是于勒嗎?
懸念五:但此時作者并沒有立刻揭開謎底,而是讓菲利普夫婦去打聽,直到證實確實是于勒,高潮出現。我們不禁要問:菲利普夫婦一家怎么辦?
四、拓展遷移,聯系生活
1、組織學生演課本劇,場景:在輪船上,人物:“我”、菲利普夫婦、于勒,情節:從菲利普夫婦吃牡蠣到發現于勒直到離開這部分。要求細致分析利普夫婦的行動,語言和性格。
2、看了這個“嫌貧愛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啟發呢?
學生自由發言。
點撥:
1、不要把實現理想寄托在別人身上,應該通過自己去奮斗,去努力,去爭取。
2、在親情和金錢上,應該珍惜親情,淡泊名利。
3、對弱者應多付出愛心,同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四、作業
1、假如菲利普夫婦在游輪上巧遇發了大財的于勒,他們的表情言行會怎樣?用200個左右字來完成。
2、如果你是文中的若瑟夫,你見到了分別十年之久,窮困不堪的于勒叔叔時想說些什么呢?用150個字來完成。
附:
“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劇,一出小但完整的戲劇,打開一扇令人頓覺醒豁的生活窗口,讀他的作品的時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遠是發人深思的。”
——左拉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馬克思、恩格斯說:“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別的聯系了。”
馬克思說:“貨幣能使各種冰炭難容的人親密起來,迫使勢不兩立的人互相親吻。”
《我的叔叔于勒》 篇15
一、字詞
1.選出下列黑體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將字母填入括號中。
a. 闊綽(chuò) 慣例(lì)
衣冠(guān) 恐怖(bù)
b. 糟蹋(tà) 減價(jià)
擬定(ní) 變更(gēng)
c. 于勒(lè) 棧橋(zhàn)
拮據(jí) 賺錢(zhuàn)
d. 躍然(yào) 賠償(cháng)
別墅(shù) 計較(jiǎo)
答( )
2.選出下列黑體字注音有錯誤的一項,將字母填入括號中。
a. 撬開(qiào) 煞白(shà)
手帕(pà) 穩妥(tuǒ)
b. 牡蠣(lì) 覆蓋(fù)
汁水(zhēn) 警惕(tì)
c. 保佑(yòu) 虛偽(xū)
張皇(huáng) 暴怒(bào)
d. 觸目(chù) 慘象(cǎn)
偶然(ǒu) 怨恨(yuàn)
答( )
3.選出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將字母填入括號中。
a.錚錢 銅子 風俗 荒唐
b.恭唯 遲疑 穩定 鄭重
c.襤僂 哆嗦 無賴 皺紋
d.清楚 遺產 女婿 塑造
答( )
4.選出下列詞語中有錯別字的一項,將字母填入括號中。
a.驟然 冷酷 貴族 裸露
b.泡影 跌宕 侵蝕 涉及
c.豁然 崇拜 撕破 領捂
d.脈絡 揣摩 怨恨 撞見
答( )
5.選出下列形似字注音組詞全都正確的一項,將字母填入括號中。
答( )
6.選出下列同音字組詞全都正確的一項,將字母填入括號中。
答( )
7.選出下列詞語中黑體字解釋正確的一項,將字母填入括號中。
(1)莫名其妙
a.名聲 b.明確 c.名稱 d.說出
答( )
(2)與日俱增
a.迅速 b.聚集 c.一起 d.全、都
答( )
(3)永不變更
a.更換 b.改變 c.更加 d.時間
答( )
8.選擇括號中恰當的詞語,填在句中橫線上。(只填字母)
(1)如果于勒 (a.能在 b.竟在 c.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 (a.高興 b.歡喜 c.驚喜)。
(2)我母親對我們的 (a.貧困 b.窮苦 c.拮據)生活感到非常 (a.痛苦 b.痛心 c.悲痛)。
二、文學常識
1.選出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將字母填入括號中。
a.《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作者是法國十八世紀后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b.《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選自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集《半脂球》,題目是選入課本時編者給加 的。
c.小說有長篇、中篇、短篇之分,它們都是以刻畫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 環境描寫來反映生活的。
d.《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線索是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轉變。
答( )
2.選出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將字母填入括號中。
a.所有以第一人稱寫的小說,文中的“我”,都是小說里的人物,不能看成是作者本人。
b.小說通常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畫人物性格。
c.一篇小說必須具備三個要素,即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 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d.《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主要塑造了于勒這個人物形象。
答( )
3.判斷正誤,在正確的說法后面打“√”,在錯誤的說法后面畫“×”。
a.《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的“我”是一個有同情心,有正義感的人。
答( )
b.《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在塑造人物形象時運用了簡潔明快而又富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
答( )
c.《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通過“我”和于勒之間的沖突,揭示了小說的主題。
答( )
d.《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結尾部分的景色描寫烘托了人物失望、沮喪的心情。
答( )
三、語法、修辭
1.選出下列合成詞的構詞方式完全相同的一項,將字母填入括號中。
a.珍惜 輕視 畸形 襟懷
b.勇敢 清白 是非 花卉
c.動物 嶄新 工業 泄氣
d.矛盾 語言 馬路 領袖
答( )
2.選出下列提取句子主干正確的一項,將字母填入括號中。
a.我不相信那些騙人的鬼話。
主干:我騙人。
b.一個人站在便道旁邊的電線桿子下。
主干:人站。
c.我被他這么突然一問,當時也愣住了。
主干:他愣住了。
d.我母親對我們的拮據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主干:母親痛苦。
答( )
3.選出下列句子沒有使用修辭方法的一項,將字母填入括號中。
a.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
b.他們急急忙忙躲開了日夜盼望的“福音”,帶著幻滅沮喪的心情溜回家去。
c.那時候大家簡直好像馬上就會看見他揮著手帕喊著:“喂!菲利普!”
d.正像齊白石畫蝦、畫晴蜓、畫密蜂似的,淡淡的幾筆,稍加點染,就使這些生物栩栩如生, 在紙上活動起來了。
答( )
閱讀
一、①我小時候,家在哈佛爾,并不是有錢的人家,也就是剛剛夠生活罷了。我父親做著事,很晚才從辦公室回來,掙的錢不多。我有兩個姐姐。
②我母親對我們的拮據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時家里樣樣都要節省,有人請吃飯是從來不敢答應的,以免回請;買日用品也是常常買減價的,買拍賣的底貨;姐姐的長袍是自己做的,買15個銅子一米的花邊,常常要在價錢上計較半天。
③可是每星期日,我們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去散步。那時候,只要一看見從遠方回來的大海船開進港口來,父親總要說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
④“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
1.第一段是一段概述,交代了三方面的情況,在文中找出15個字加以概括。
a. 。
b. 。
c. 。
2.在文中用“——”標出“家里樣樣都要節省”中的“樣樣”指代哪些內容。
3.“父親總要說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中的“永不變更”表達了父親怎樣的心境?選出說法正確的一項,將字母填入括號中。
a.表明了這是父親的一個長久的話題,已經成了他的“口頭禪”了。說明于勒的回來對于他、 對于他的全家是多么重要。
b.說明父親知識貧乏,不會用更多的語言表達出盼望于勒回來的心情。
c.說明父親年歲大了,人也變得啰嗦了,一句話總要重復說。
d.父親十分珍重親情,對多年未歸的弟弟十分盼望。
答( )
4.“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驚喜”的原因是什么?選出說法正確的一項,將字母填入括號中。
a.沒有想到他要回來,他卻回來了。
b.他回來了,就能改變家庭的經濟狀況。
c.他回來了,就會還清“占用”的錢。
d.出走十余年現在回來了,以手足之情能不“驚喜”嗎?
答( )
5.文章第④段本是父親說的話,應接在第③段后面,這里作者把它另作一段,其用意是什么?
答: 。
二、毫無疑義,父親是被這種高尚的吃法打動了,走到我母親和兩個姐姐身邊問:“你們要不要我請你們吃牡蠣?”
母親有點遲疑不決,她怕花錢;但是兩個姐姐贊成。母親于是很不痛快地說:“我怕傷胃,你只給孩子們買幾個好了,可別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轉過身對著我,又說:“至于若瑟夫,他用不著吃這種東西,別把男孩子慣壞了。”
我只好留在母親身邊,覺得這種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著父親,看他鄭重其事地帶著兩個女兒和女婿向那個衣服襤褸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親突然好像不安起來,他向旁邊走了幾步,瞪著眼看了看擠在賣牡蠣的身邊的女兒女婿,就趕緊向我們走來。他的臉色十分蒼白,兩只眼也跟尋常不一樣。他低聲對我母親說:“真奇怪!這個賣牡蠣的怎么這樣像于勒?”
母親有點莫名其妙,就問:“哪個于勒?”
父親說:“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現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會以為就是他哩。”
我母親也怕起來了,吞吞吐吐地說:“你瘋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為什么這樣胡說八道?”
1.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選出說法正確的一項,將字母填入括號中。
a.表現男主人公的闊氣、文雅。
b.表現男主人公充闊氣的虛榮心。
c.一方面反映男主公愛慕虛榮,追求風雅的心理狀態;另一方面,為下文吃牡蠣、遇于勒,推 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做伏筆。
答( )
2.閱讀第二段回答:母親不讓若瑟夫吃牡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選出更解準確的一項,將字母填入括號中。
a.怕把男孩子慣壞了。
b.怕他吃了要生病。
c.怕多花錢。
答( )
3.第二段文字表現出母親怎樣的性格特點?選出理解準確的一項,將字母填入括號中。
a.關心、愛護孩子。
b.自私、庸俗。
c.吝嗇、虛榮。
答( )
4.閱讀第四段回答:這段文字運用描寫人物的方法主要有: 、 、 描寫。
5.第四段文字深刻地揭示出了男主人公怎樣的心理特征?
答: 。
6.閱讀五、六、七段回答;父親說:“就……就是我的弟弟呀……”這一句中的省略號表現了男主人公怎樣的心理?選出說法正確的一項,將字母填入括號中。
a.有些話不能說。
b.不知說什么好。
c.發現于勒后的恐慌害怕。
答( )
7.閱讀五、六、七段回答:我母親也害怕起來了,吞吞吐吐地說:“你瘋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為什么這樣胡說八道?”這段話表現了女主人公怎樣的性格特征?
答: 。
8.這幾段文字塑造菲普夫婦形象的社會意義是什么?選出說法正確的一項,將字母填入括號中。
a.對孩子不溺愛。
b.反映資本主義社會人們追求虛榮、冷酷自私、金錢至上的風氣。
c.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家庭關系。
答( )
答案:
一、1.a 2.b 3.d 4.c 5.b 6.a
7.(1)d (2)c (3)b
8.(1)b、c (2)c、a
二、1.c 2.d 3.a. √ b.√ c.× d.√
三、1.b 2.b 3.c
閱讀
一、1.a.家在哈佛爾 b.掙的錢不多 c.有兩個姐姐
2.有人請吃飯是……常常要在價錢上計較半天。
3.a 4.b
5.意在強調,說明于勒在父親眼里是何等重要。究竟為什么呢?又構成了懸念,引出后面的記 敘。
二、1.c 2.c 3.c 4.神情、動作、語言
5.怕秘密被揭穿,多年美夢破滅,失魂落魄,心中充滿恐懼。
6.b 7.虛榮心強,冷酷而專橫 8.b
《我的叔叔于勒》 篇16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已近尾聲,我請學生歸納主人公菲利普夫婦和于勒的人物性格特點。學生A說:“菲利普是個典型的小市民,他虛榮、勢利、自私、貪婪,處處在模仿上層人物,時時想爬到上流社會。”學生B說:“菲利普太太克拉麗絲是個精細、刻薄、潑辣的女人。”學生C說說:“菲利普夫婦雖然不是什么大奸大惡,但他們的靈魂卻已經被金錢腐蝕了。”學生D說:“于勒是一個身世浮沉的,染上社會的惡習慣而最終‘咎由自取’的人。”
學生的分析正合教參,看來,前面的引導、討論和分析是到位的,成功的,一切水到渠成,我正準備總結,一個不太響亮的聲音傳來:“我認為于勒是值得同情的,作者寫菲利普夫婦的無情正是為了引發我們的反思:反思我們不要失去對人的真誠的愛新和同情。”大家把目光集中到他身上。是學生E,一個平時不愛發言卻喜歡發表不同見解的女生。今天,她的問題讓大家一驚,然而我又看到許多學生眼睛里因為這一問題而散發的光彩。
一方面,我心想:已經水到渠成了,要不要再展開?這個問題有沒有意義?我原先沒有準備到這個問題,會不會把握不住?這個問題較復雜,能不能駕馭得了?然而另一方面,我又覺得這個“火花”來之不易,不能輕易否決,放過它,可能會喪失一次絕佳的教學機遇,否決她,更會打擊她的積極性。既然已經出現了,不如乘機引導,說不定會有意外的收獲。
于是,我趁機引導全體同學圍繞于勒有沒有閃光點展開討論:“他是不是就是一個一無是處,令人討厭的家伙?”
問題提出后,全班議論紛紛,我也不時“挑撥”、引導,現將學生的討論歸納如下:
一、于勒并不是那么的無情,他到美洲之后,經濟上略有好轉就寫信回來,表示愿意賠償哥嫂的損失,表達他對哥嫂的懷念之情。
二、他破產之后,又給哥嫂寫信。這封信雖然簡短,但是細心體會,實際上是挺感人的。他隱瞞了自己破產的事實,不想讓哥嫂當心他的健康和前途。他還希望賺了錢之后,再回到自己的家鄉,和哥嫂“一切快樂的過日子”。可見他的內心深處充滿著對親情的渴望。
三、后來,于勒過著窮愁潦倒的生活,卻沒有回到哥嫂身邊來,不愿意成為他們生活的負擔,這與“我的父母”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四、我們無法嘲笑于勒,是那個經濟的世界和金錢的關系把于勒推向了人生悲劇的深淵,使他失去了親人的愛和關心。我們無法啊嘲笑于勒,我們要反思生活中的自己是不是也常常因為很多事情淡漠了自己靈魂深處的真誠的愛心。
所以,于勒不該被完全否定,他的文中的價值甚至大于菲利普夫婦。
憑心而論,我被學生感動了,于是,我說:“馬克思曾說過:‘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別的聯系。’在那里,金錢主宰了人民的心靈和生活。它使冰炭難容的人親密起來,使骨肉分道揚鑣。讓我們從于勒的身上,從菲利普的身上,看到人性的一些弱點,讓我們把對人的自然、樸素、真誠的愛和同情保留在我們的靈魂深處。”
陶行知說“教師要培養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本節語文課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由討論,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而形成的一堂超出原先設計的課堂,課堂上學生們一個個精彩的發言出乎我的意料,讓我驚喜不已,我看到了學生潛能的如花綻放,看到了學生思維的激情點燃,我在課后不由得對我周圍的老師說:“這些學生讓我崇拜!”作為一名教師,我想這就是最大的幸福。
教師要“無限相信學生的潛能”。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而應把學生看做是具有獨立人格、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夠自主發展的學習主體。教師的教學只能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才能取得實效。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教師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
轉變為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指導者;由傳統的靜態知識占有者轉變為知識的動態研究者。教師應當營造一定的讓學生得到充分施展才華、放飛自由心靈的空間。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強調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盡情地“自由表達”和“自由參與”,葉瀾老師倡導的“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也是這種境界。
那么,如何才能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如何才能點燃學生的餓思維火花,學生的這些思維的“火”與“光”來自何處?我想:應該從疑問處來。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去發現學習中的疑問,不放過一切可疑之處,敢于質疑,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寧鴻彬老師要求學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師。)和對學生“三歡迎”(歡迎上課隨時質疑,歡迎發表與教材不同的意見,歡迎提出與老師不同的觀點),正是培養學生的求疑精神。通過對疑問的討論研究,最終獲得提高,“有疑者卻要無疑,則此方是長進”。
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對教學參考資料應當有自己的觀點,對所謂的“定論”也不要人云亦云。如果我們停留在前人的見解上裹足不前,不敢懷疑,不想超越,學習還有什么意義?其次,面對語文課堂,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要更多地關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說說你的理由”“談談你的看法”等等,在這樣的情境中,教師就自然地引領了學生的質疑能力發展和敢于表達自己不同見解的勇氣。從而使學生的生活體驗、獨特感受在教材中受到充分的尊重,有了“合理合法”的地位。
本節課正是充分地尊重了學生的閱讀體驗,激發了學生敢于說“不”的勇氣,才讓學生的思維火花絢麗開放。
《我的叔叔于勒》 篇17
教學目標:
1. 積累生字詞。
2. 了解作家作品常識;掌握小說知識。
3. 理清小說的脈絡。
4. 學習通過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等來揭示人物的心理、刻畫人物的方法。
5. 引導學生理解小說的深刻內涵、認識黑暗的社會現實,建立正常的人際關系,培養學生與人為善的本質
教學重點:
從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主題,認識社會現象。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每個人都來自家庭,都有父母、兄弟、兒女、親情是人類永恒的主題,我們常說“血濃于水”,“打仗還是親兄弟,上陣還須父子兵”。今天,我們學習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看它演繹了一個怎樣的發生在一對親兄弟之間的故事。
二、 作者簡介
讀作品,首先要讀作者。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作者。
三、 預習檢查
四、 多媒體演示學習目標
1.抓住小說三要素閱讀小說,理解主題。
2.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等)。
提問:
1. 小說的三要素是什么?最主要的是什么?
人物 環境 故事情節 最主要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
2. 小說的情節結構由哪四部分組成?
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3. 描寫人物的方法有哪幾種?
外貌描寫 動作描寫 語言描寫 神態描寫
心理描寫
五、 快速閱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情節。
我們從情節入手來閱讀小說。
1.我們先看,菲利普夫婦對于于勒的稱呼有什么變化,請找出相關的詞語圈出來。從上面這些不同的稱呼中,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度是如何變化的?
揮霍家產:壞蛋、流氓、無賴
經商發財:正直的、有良心的人、有辦法的好心人
衰敗貧困:賣牡蠣的這個小子、這個家伙、那個家賊、那個討飯的
懼怕憎恨——奉為福星——深惡痛絕
2.根據上面的這條感情線索,歸納出本文的情節。
盼于勒——贊于勒——見于勒——躲于勒
(開端) (發展) (高潮)(結局)
六、 品讀文章,研讀重點人物,透過人物言行,探討人物內心。
人物是小說三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現在我們就來探究文章的人物形象。
1.在這眾多的家庭成員中,誰是小說的主人公?
教師提示:主人公的確定,一般是看在他身上是否體現了作品的主旨,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意圖?
本文標題《我的叔叔于勒》,于勒是不是主人公呢?他在什么時候出場的呢?
故事的大部分是在于勒不在場、不知道的情況下發生的,他是被動的。看來他不可能是主人公。那么“我”是不是主人公呢?
那么究竟誰在演繹故事,誰有事件的主動權呢?
菲利普夫婦
2.那么,我們把關注的焦點放到菲利普夫婦身上。小說繪聲、繪色、繪形,細膩地描述了菲利普夫婦的言談、神態、舉止,從而生動地體現了人物的內心活動,使鮮明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請同學們找出相關的語句,分析人物的內心活動,進而分析菲利普夫婦的性格。
學生活動
教師歸納
菲利普夫婦:唯利是圖、冷酷虛偽、貪婪自私、虛榮、干練
看了小說的這些描述,形象鮮明、姿態生動地人物栩栩如生地站在讀者面前。
3.小說開頭菲利普夫婦如此盼望于勒的歸來,結局卻是千方百計躲開于勒,原因是什么?(結合情節分析)
學生明確: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只認識錢和于勒又淪為窮困潦倒的人,其根本原因是那個金錢至上的資本主義社會。
4.通過這個故事,作者揭示了什么主題?
學生討論,舉手回答
教師提示:小說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態度的描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純粹的金錢關系。
5.有一副對聯恰如其分地表現了他們的金錢關系,老師出示上聯,學生對下聯
十年期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搖錢樹。
一朝相見,咫尺天涯,兄弟竟如陌路人。
6.除了上述人物之外,作者還寫了菲利普的兩個女兒、女婿,這些次要人物,既是情節發展的需要,又起深化主題的作用。說明了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金錢勢力無孔不入,滲透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每個毛孔,愛情也是以金錢為轉移的。
小說中的“我”,作為敘事的主體貫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態度和行動,都是從“我”的眼里看到的;對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評述,也都是從“我”的角度道出的。“我”是一個有正義感、同情心的人。在面對窮困潦倒的于勒,他心里默念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在我的身上, 寄托著作家的感情和希望。
教師小結:莫泊桑寫人物,不在外貌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內心。這內心世界的揭發,又絕不靠作者的敘說,而是用人物的言語動作,讓他們自己去表露。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在寫作中學習。
七、 分析環境描寫及其作用
我們分析了小說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現在我們一起學習小說的另一要素,環境。
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在這篇文章中有幾處環境描寫,請同學們勾畫出來,體會其作用。
1.出去旅行的時候。“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
作用:烘托人物歡快心情,對于勒滿懷希望。
2.回去時。“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仿佛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鉆出來。”
作用:烘托人物失望、沮喪的心情,與剛上船時的心情形成鮮明的對比,希望已破滅,化為泡影。
教師小結:小說中自然環境描寫的作用,常常有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理,交代人物身份地位的作用。我們在閱讀小說的時候,要仔細體會。
八、 展開想象,改寫故事結局。
菲利普夫婦的性格可以說十分鮮明,讓我們沿著他們的性格趨向作一個大膽的設想:如果他們在船上遇到一個百萬富翁像于勒,情形又會是什么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