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案設計(通用15篇)
《蒹葭》教案設計 篇1
蒹葭
教學目的與要求:
1.讓學生在把握全詩感情基調的基礎上,準確、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誦全詩。
2.品味與賞析詩歌美的語言、美的意境。
3.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他們創造美的動力。
教學重點:
1.背誦詩歌,領會詩的情感。
2.掌握起興的手法及重章疊唱的結構特點。
教學難點:
品味與賞析詩歌美的語言、美的意境。
教學方法:
討論,點撥
教學媒體:
使用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當你聽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親愛的媽媽,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這膾炙人口的歌詞時,是否記起了那首游子思鄉的千古絕唱《天凈沙·秋思》?當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豐盛的晚餐時,是否記起了父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囑咐?當你驚嘆于戈壁灘的狂風吹沙時,是否憶起"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志豪情?古典詩詞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進了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麗與奇妙。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蒹葭》這首詩歌,再一次用詩歌滋潤我們渴求的心靈。
二.簡介《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的詩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稱“詩三百” 。
我們談到《詩經》,就少不了要提到詩經六義。詩經六義指風、雅、頌、賦、比、興。其中風、雅、頌是詩的不同體制,賦、比、興是詩的不同表現手法。
《詩經》共分風、雅、頌三個部分(包括十五國風、大雅、小雅、周頌、魯頌、商頌)。風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區域朝會宴飲所用詩歌,頌多為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
對于《詩經》賦、比、興這三種表現手法,宋代的朱熹是這樣解釋的:“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也”。用我們現在的話通俗一點解釋就是賦就是鋪陳直敘,比就是比喻,興就是借助其它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烘托。
三.朗讀欣賞
(一)聽錄音播放
要求學生:
1.找出韻腳字
2.給生字注音
(二)教師指導
(三)配樂,讓學生朗讀
要求學生體會詩的感情,讀出詩的感情。
四.詩意理解
1.教師講解疏通詩中重點詞語。
2.學生發揮聯想想象,談談第一節詩的大意,再現詩的美麗畫面和優美意境。
3.教師點撥(詩歌大意投影顯示)
五.分析詩歌
問題1:剛才我們聽了課文錄音,并且又配樂朗讀了這首詩,應該對詩歌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把握。哪位同學談談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明確:渺遠迷茫,憂郁纏綿,悵惘感傷。
追問:詩人為什么迷茫憂郁感傷呢?
明確:渴慕傾心于伊人,執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艱險,然而伊人卻宛在水中央,如鏡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悶感傷憂郁。
問題2:詩歌中哪一些詩句表現了詩人渴慕伊人,歷經艱險,執著追求,然而卻求而不得的苦悶感傷情懷?
明確:“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這一些詩句都 表現了詩人渴慕伊人,歷經艱險,執著追求,然而卻求而不得的苦悶感傷情懷。
“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說明愛的道路上困難重重,道路曲折艱險。然而盡管道路曲折艱險,詩人卻仍然“溯洄從之”、“溯游從之”,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尋,表達了詩人追求所愛的堅強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達伊人在望,然而卻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悵惘憂郁苦悶情懷。
問題3:詩歌中哪一些詩句描寫了景物?所寫景物有怎樣的特點?寫景有什么作用?
明確:首章的“蒼蒼”,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為霜”、“未晞”、“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形象地畫出了時間發展的軌跡,說明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濱,直呆到太陽東升。試想,他獨自一 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著,其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惆悵!
總之,“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寫了一幅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的清涼景色,造成了一種渺遠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氣氛,烘托了人物憂郁感傷的情懷。
追問:本詩要歌詠的是渴慕伊人,求而不得的感傷情懷,然而卻先先言它物,先寫景,以景襯情,這屬于《詩經》的哪一種表現手法?
明確: 起興手法。和“關關雎鳩,在河之州”一樣,都是寫景起興。
問題4:這首詩一共三節,大家比較一下這三節詩,看能不能發現什么特點?
明確:二三節詩是第一節詩的反復,只在押韻的地方換了幾個字而已。這是一種重章疊唱的方法。《詩經》善于運用重章疊唱的方法來抒發感情,我們現在的詩歌也常常采用這種方法。
追問:采用重章疊唱的方法有什么好處?
明確:回旋反復,可以增強詩歌的音樂感和節奏感,更充分地抒發情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變動了十幾個字,不但寫出了蘆葦茂盛的狀態,愛情道路的曲折綿長,伊人雖近在咫尺,但又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復的旋律,表現出詩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
六.對照板書,學生背誦詩歌
七.比較閱讀《上邪》與《蒹葭》
上 邪①
漢樂府民歌
上邪!②
我欲與君相知,③
長命無絕衰。④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⑤
【注釋】
①這一首是情詩。指天為誓,表示愛情的堅固和永久。 ②上:指天。上邪:猶言“天啊”。這句是指天為誓。 ③相知:相親。 ④命:令,使。從“長命”句以下是說不但要“與君相知”,還要使這種相知永遠不絕不衰。 ⑤除非高山變平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一切不可能發生的事都發生了,我才會和你斷絕。
【比較分析】
同:都是情詩,都表達了主人公對愛情堅定執著的追求。
異:《上邪》是一位癡情女子對愛人的熱烈表白,感情熾烈而率直
《蒹葭》寫一位男子渴慕伊人,執著追求,卻求而不得,感情含蓄纏綿感傷。
八.音樂欣賞,體會意境
讓學生欣賞《在水一方》,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九.練習
1.積累下列出自《詩經》的名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2.把課文改寫成一篇散文
《蒹葭》教案設計 篇2
《關雎》復習教案
一、讀,正音。
雎鳩 窈窕 淑女 好逑 參差 荇菜 寤寐 輾轉反側 琴瑟 芼
二、節奏。
三、疏通文意。重點字詞。
四、課文理解。
1、《詩經》介紹 (注釋)
2、這首詩主要寫一個青年男子對女子一往情深的追求。寫作順序:愛慕——追求——思念——夢中成婚
3、假設你就是那一往情深的小伙,看到一對雎鳩鳥在關關的叫,你作何感想?這是一種什么寫法? (我什么時候就會求得一位淑女跟我琴瑟和諧)(興)
4、假如你看到姑娘在船兩邊努力采摘荇菜,你作何感想?這種情感只寫一句表達與反復表達區別是什么?(反復表達強烈的表達了青年男子的感情,重章疊句)
5、歸納詩經寫法:興、重章疊句
五、積累詩經名句。見《中學生必背古詩文》2頁。
六、默寫。
《蒹葭》復習教案
一、注音。
蒹葭 溯洄 萋萋 白露未晞 在水之湄 道阻且躋 在水之坻 白露未已 在水之涘 宛在水中沚
二、翻譯。
三、詩文理解
1、 這首詩描寫青年男子對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求之不得的癡情人的心理和感受。相關句子?作者為什么要重復三次的寫?(追求的艱難執著)
2、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假如你是那個癡情的小伙,看到蘆葦茂盛,白露成霜的情景,心理想什么?作者為何反復寫到這個情景?(凄涼,失望,焦急無奈)
3、 歸納寫法 烘托 重章疊句
四、默寫。
《蒹葭》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章法的節奏特點。
2.學習兩首詩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3.體會兩首詩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學重點
1.在誦讀中體會詩的內涵。
2.把握詩中重章復唱的特點。
教學難點
1.正確理解詩中所表現的男女青年純真美好的愛情。
2.品味詩歌的語言,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關雎
一、新課導入
雎鳩啼鳴,荇菜參差,琴瑟鐘鼓,君子淑女……這一切,在心中蕩漾著愛意的戀人眼中,大概會多一層溫馨與幽怨吧!你聽,他們各自為自己傾心的“淑女”唱出了纏綿悱惻的情歌。今天,我們一起走近冠于《詩經》之首的《關雎》。
二、預習與交流
1.朗讀詩歌,圈點詩歌的生字詞。
雎(jū) 鳩(jiū) 窈(yǎo)窕(tiǎo)
逑(qiú)荇(xìnɡ)寤(wù)寐(mèi)
芼(mào)
2.重點詞語解釋。
(1)重點實詞
關關:擬聲詞,一種鳥的叫聲。
洲:水中的陸地。
窈窕:文靜美好的樣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挑選。
(2)詞類活用
琴瑟友之(名詞用作動詞,做朋友,相親相愛。)
鐘鼓樂之(使動用法。使……快樂。)
(3)古今異義
左右流之(古義:撈取;今義:流出)
3.用現代漢語寫出詩句的意思。
[交流點撥]雎鳩鳥關關地叫著,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荇菜長短不齊,左邊撈右邊撈。姑娘美麗又善良,從早到晚追求她。好姑娘追求不到,從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綿綿不斷,翻來覆去,不能安睡。荇菜長短不齊,左邊采右邊采。姑娘美麗又可愛,彈奏琴瑟來親近她。荇菜長短不齊,左邊挑右邊揀。姑娘美麗又可愛,敲鐘擊鼓讓她快樂。
4.《詩經》簡介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后來被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風”又叫“國風”“十五國風”,共160篇,為當時15個王國的土風民謠。風格清新質樸,民歌情調濃厚,多出自下層人民之手。“雅”是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分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統治者的朝會宴享,以歌功頌德為主;“頌”是統治者用于宗廟祭祀的舞樂,內容以頌揚為主。
《詩經》大多數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為素材,進行具體逼真的表現,很少有幻想、夸張的內容,“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現手法為“賦、比、興”。
“賦”:鋪陳直敘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對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鮮明突出。
“興”: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的發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內容。
《詩經》的詩體格式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時而重章疊句、反復詠唱。其語言生動傳神,并時常運用疊字、雙聲、疊韻等修辭手法。
三、合作與探究
(一)朗誦指導
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第一章雎鳩和鳴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這一章的佳處,在于舒緩平正之音,并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詩。第二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寫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聲調急促,與前后平緩之音有別。第三章寫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悅。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
(二)整體感知
1.這首詩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交流點撥]寫了一個男子對一位美麗少女的相思之情,求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輾轉反側,夜不能寐。他做夢夢見自己彈琴奏瑟,迎娶這位姑娘。
2.這首詩是如何抒發相思之情的?請具體分析。
[交流點撥]生甲:首章四句寫一個青年小伙子見到河洲上一對水鳥的相親相愛,聽到它們一唱一和的鳴叫,自然產生無限情思,因為他心目中正有著一位所愛的人兒呢!他向往著那位美麗賢淑的好姑娘能夠成為自己理想的配偶。
生乙:第二章八句寫他日夜相思,須臾不能忘懷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邊勞作時的窈窕身影。難耐的相思之苦已達到了長夜不眠的程度。
生丙: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現了“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歡快、熱鬧的場面。這是個戲劇性的轉變。幻由情生,這無疑是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對未來的設想,是他寤寐求其實現的愿望。
3.全詩共5個小節,結構形式是怎樣的?
[交流點撥]第一章(第1節),描寫小伙子見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從而引起的愛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第二章(第2、3節),描寫小伙子求婚,苦于無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寢食不安的苦戀情形。
第三章(第4、5節),描寫小伙子結婚成夢,夢想成婚的歡樂場景。
(三)主旨探究
《關雎》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主題?
[交流點撥]《關雎》寫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表達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悅之情。
(四)寫法探究
1.《詩經》的主要藝術表現手法有賦、比、興等,《關雎》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運用這種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交流點撥]《關雎》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興”的藝術手法。如本詩開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它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發端的話,但水鳥和鳴,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和諧恩愛。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義上發生關聯。本詩的起興之妙正在于詩人情趣與自然景物渾然一體的契合,也即一直為人們所樂道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2.《關雎》這首詩的各節,不僅句數相等,而且語言幾乎完全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甚至只變動一兩個字,這就叫重章疊詠。運用這種方式表達情感,有什么作用?
[交流點撥]重章疊詠形式的運用,對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有效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回環往復之美,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
四、拓展延伸
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
《詩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孫子兵法》:我國第一部軍事著作。(春秋孫武)
《國語》: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春秋左丘明)
《春秋》: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孔子)
《左傳》:我國第一部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春秋左丘明)
五、布置作業
教學至此,敬請完成《高效課堂》本課時作業。
板書設計
關雎托物起興所聽:關關雎鳩所見:在河之洲所思:窈窕淑女所愿:君子好逑相思之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輾轉反側——相思之苦夢幻之樂琴瑟友之——親密相愛鐘鼓樂之——歡快熱鬧
第二課時 蒹葭
一、新課導入
金秋之季,拂曉之時;蘆花泛白,清露為霜;瑟瑟秋風,葦叢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煙波萬頃,空中霧靄迷蒙。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這是多么富有詩情畫意的場景啊!這就是《詩經》中《蒹葭》一詩描繪的意境。根據著名作家瓊瑤的作品《在水一方》改編的同名電視劇的主題歌《在水一方》就是根據《蒹葭》改寫的。讓我們唱著《在水一方》,一同品味《蒹葭》的朦朧縹緲。
二、預習與交流
1.朗誦詩歌,圈點詩歌中的生字詞。
蒹葭(jiānjiā) 溯洄(sùhuí) 晞(xī)
湄(méi)躋(jī)坻(chí)
涘(sì)沚(zhǐ)
2.解釋詩歌中的重點詞語。
(1)重點實詞
蒹葭:蘆葦。
蒼蒼:茂盛的樣子。
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順流而下。
晞:干。
阻:險。
躋:高。
坻:水中的高地。
涘:水邊。
沚:水中的小塊陸地。
(2)詞類活用
道阻且右(方位名詞作形容詞,彎曲。)
(3)古今異義
道阻且右(古義:彎曲;今義:右邊,表方位。)
白露未已(古義:干;今義:已經。)
3.用現代漢語翻譯《蒹葭》。
[交流點撥]河畔蘆葦蒼蒼碧色,那是白露凝結成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對岸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那道路卻是艱險而又漫長。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河畔蘆葦茂盛一片,清晨露水尚未曬干。我那魂牽夢繞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對岸一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那道路坎坷艱險難攀。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仿佛就在水中高地。河畔蘆葦更為繁茂啊,那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她就在河水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那道路險阻彎曲難走。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仿佛就在水中的小塊陸地上。
4.這首詩意境朦朧,畫面感非常強,用富有詩情畫意的語言描述一下。
[交流點撥]金秋之季,拂曉之時;蘆花泛白,清露為霜;瑟瑟秋風,葦叢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煙波萬頃,空中霧靄迷蒙。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時,一位癡情的戀者,躑躅水畔,他熱烈而急切地追尋著心上的戀人。
三、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1.詩歌中哪一些詩句描寫了景物?所寫景物有怎樣的特點?寫景有什么作用?
[交流點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寫了一幅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的凄清景色,造成了一種渺遠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氣氛,烘托了人物憂郁感傷的情懷。
2.詩歌中哪些詩句表現了詩人渴慕伊人,歷經艱險,執著追求,然而卻求而不得的苦悶感傷情懷?
[交流點撥]“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這些詩句都表現了詩人渴慕伊人,歷經艱險,執著追求,然而卻求而不得的苦悶感傷情懷。“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說明愛的道路上困難重重,道路曲折艱險。然而盡管道路曲折艱險,詩人卻仍然“溯洄從之”“溯游從之”,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尋,表達了詩人追求所愛的堅強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達伊人在望,然而卻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悵惘憂郁苦悶情懷。
3.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請說說你的理由。
[交流點撥]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渺遠迷茫,憂郁纏綿,悵惘感傷。渴慕傾心于伊人,執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艱險,然而伊人卻宛在水中央,如鏡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悶感傷憂郁。
(二)主旨探究
《蒹葭》的主題是什么?
[交流點撥]詩歌每一章前四句都是描寫一種凄清而蒼涼的景色,這種景色襯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虛、惆悵之情;而后四句寫出詩人對“伊人”的上下尋求,卻又尋而不見的情景,這當中既有詩人的悵惘之情,又有詩人對伊人的深切思念。
(三)寫法探究
1.《蒹葭》這首詩歌中運用了景物描寫,這些景物描寫在詩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交流點撥]詩歌開篇便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凄清的畫面:一個晚秋的早晨,天色朦朧,籠罩在晨霧中的是一望無際的沾帶露珠的蘆葦。一條河流,蜿蜒而去。望遠處,是一塊小小的沙洲。這是一幅蕭瑟的晚秋晨光圖,烘托出主人公凄惻的情感。
詩的每章景物描寫都有不同。首章“白露為霜”,露凝為霜,是拂曉時;第二章“白露未晞”,太陽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陽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時間的晚秋晨光圖,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佇立遠望而始終不能見面的惆悵心情,而主人公的這種心情隨著晨光畫面的重疊,顯得越來越急切,越來越凄婉,使這首詩在藝術上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2.這首詩采用重章疊詠的手法有什么好處?
[交流點撥]回旋反復,可以增強詩歌的音樂感和節奏感,更充分地抒發情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變動了十幾個字,不但寫出了蘆葦茂盛的狀態,愛情道路的曲折綿長,伊人雖近在咫尺,但又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復的旋律,表現出詩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
(四)比較閱讀
1.《關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是愛情詩,它們的寫作手法相同嗎?
[交流點撥]《關雎》一詩重在“敘事”,從中可以看出主人公愛慕、追求、幻想這樣一條線索。《蒹葭》沒有一個明確故事,只選一個場景。《蒹葭》比《關雎》情感韻味更濃郁。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的特點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比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2.兩首詩所表達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交流點撥]《關雎》是一首熱情的戀歌,它表現了古代青年對愛情婚姻大膽執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樸實。
《蒹葭》表現了詩人對“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寫出了他欲見不得的焦急和悵惘的心情。
四、拓展延伸
中國古代經典愛情詩句
1.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唐白居易《長恨歌》
2.山無棱,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漢樂府《上邪》
3.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唐王維《相思》
4.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唐崔護《題都城南莊》
五、布置作業
教學至此,敬請完成《高效課堂》本課時作業。
板書設計
蒹葭景物蒼蒼——萋萋——采采白露——為霜——未已追求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之路:阻且長、阻且躋、阻且右結果: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景色迷離距離遙遠
《蒹葭》教案設計 篇4
蒹 葭
選自《詩經·秦風》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蘆葦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結為霜。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另一邊。逆著彎曲的河道尋找她,路途艱難又漫長。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逆流尋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間。蘆葦初生茂盛,白色露水還沒干。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逆著彎曲的河道尋找她,路途艱難又坡陡。逆流尋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蘆葦初生鮮艷,白色露水還沒完。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那頭。逆著彎曲的河道尋找她,道路艱難又曲折。逆流尋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教案設計 篇5
教學建議
一、作品概述
《關雎》選自《詩經·周南》。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陽以南到湖北一帶地方。據有關資料推斷,這首詩產生的時代不會太早,大約是西周末、東周初。這是一首熱情的戀歌,它表現了古代青年對愛情婚姻大膽執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樸實。
《蒹葭》為《秦風》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詩,這里表現的是一個尋求友誼(或者愛情)過程中最終失望的心理活動,深情抒發了尋求伊人而不得的誠摯感情,形象地描繪了此時此地的凄愴處境。
《君子于役》為《王風》的著名詩篇。它是我國最早的一首思夫詩。這是一首妻子懷念久投不歸的丈夫的抒情詩。眼前景、心中事巧妙地融為一體,詩中有畫,富于田園生活氣息。
二、《關雎》簡析
《關雎》是《詩經》的第一篇。全詩可分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愛慕:一個男子在河邊遇到一位美麗的姑娘,于是萌發了愛慕之情。
這一章開頭用“關關雎鳩”起興,運用“比”的手法點出了戀愛的主題。因為雎鳩“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與而未嘗狎”,以雎鳩的關關和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貼切而有深意,確是匠心獨具。
第二章(中間八句)思念:男子對姑娘思念不止,以至夢寐以求,輾轉反側。
在他眼前出現的是這位美麗姑娘采摘荇菜時“左右流之”的苗條、優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約這只是一廂情愿,他只有獨自在床上“輾轉反側”,直到天明。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寫“優哉游哉”,寫其綿綿情意,思念不絕,又有動作描寫“輾轉反側”,突出其內心狀態的不平靜,形象逼真地表現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達了希望與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是設想與姑娘結婚時鼓樂齊鳴的歡樂場面。
這首詩采取了重章疊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復詠唱。這體現了《詩經》語言的一個特色。詩的感情真摯熱烈,回環詠唱的章法,使熱戀之情步步推向高潮。詩的每一章,都用起興的藝術手法,將自然景象與人物的內心情感和諧地融會起來,景中含情,情中蘊景。
三、《蒹葭》簡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詩。詩中寫在一個深秋的清晨,秋露給霜,蘆荻揚花,詩人來到迂曲的河岸上,尋找他(她)眷戀的情人。他(她)佇立河畔,面對蕭索凄清、露華霜重的暮秋景色,禁不住發出了與“所謂伊人”已遠隔的浩嘆。接著詩人逆流而上去尋找,道路是那樣的崎嶇而遙遠;順流而下去尋找,她(他)又仿佛在水的中央。伊人似近而遠,忽隱忽視。但他(她)含情脈脈地癡想著,直到太陽升起,把秋露曬干。至此,一個為尋找意中人而執著不舍的青年人形象,已經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全詩感情真摯熱烈,寫得哀婉清麗,情調纏綿,既有對意中人深情的尋訪,又有未遇的惆悵。一再“溯洄”、“溯游”,幾度尋蹤求索,不避險阻,可謂情真意切。詩歌采用反復疊唱的章法,更顯得韻味綿長,而開頭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起興,描繪了一幅凄清蕭颯、露凝霜結的晚秋圖,更抒發了詩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結的心緒。
四、《君子于役》簡析
本詩分為兩章。
第一章頭三句開門見山地點出女主人公的丈夫在外服徭役已經很久了,不知何時才能回家,主人公思念丈夫之情油然而生,情思泉涌。“雞棲于塒”三句,轉入寫眼前生活實景,借景抒情。她看到夕陽西下時,禽畜紛紛歸家,上窩的上窩,入圈的入圈,各歸其所,悠然安憩,聯想起萬物皆定時有所歸,只有自己的丈夫長期在外,徭役無期,歸期難卜,因而“如之何勿思?”——怎能不令人思念牽掛而柔腸寸斷呢?最后兩句照應開頭兩句,把主人公思夫之情用委婉的語氣表達出來。
第二章頭兩句進一步強調丈夫服役時間之長久和無盡期。“曷其有佸?”——何時才能團聚?無限的思念、無限的痛苦表現在這句深沉的發問中,并以家庭的溫暖反襯出丈夫長年只身在外的孤苦與凄涼。再睹入暮時禽畜的各歸其所,進窩入圈,飽食安息,聯想到丈夫孤身在外,勞苦無依,深情地發出“茍無饑渴?”的疑問與關心。這帶有疑問與希望之句,內涵豐富,有對丈夫在外可能不得溫飽的擔憂,更有對丈夫能夠溫飽的希望。這句比上一章未句“如之何勿思?”更深刻、更委婉、更細膩,具體地表現出主人公對丈夫思念與關懷之情。
全詩用了4句“君子于役”反復詠嘆,每句領起一層,一層深似一層地表現了主人公思夫之情。運用眼前的生活景象聯想起在外服役的丈夫長期有家不得歸,令人無限思念與牽掛。感情真摯、細膩,讀來蕩氣回腸。
詩中巧妙地運用對比和烘托的方法,創造了日暮黃昏的典型環境,同思婦孤寂、焦慮和深沉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象極鮮明感人。全詩沒有一個“怨”字,而句句寫的都是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繁重的兵役、徭役給千百家庭帶來的育苦。詩的內容單純質樸,體現了民歌的本色。
五、關于課文誦讀的教學建議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即每句四個字),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對于四言詩的誦讀,一般讀成“二二”節拍。例如:關關/雄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過。讀一句要讀出句內節拍,讀一章要讀出章內節奏、語氣語調;而讀一篇,要讀出篇內的節奏、情調。當然,章內節奏、語氣語調以及篇內的節奏、情調要由詩的具體內容來確定。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一、介紹文學常識。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產生的詩歌作品305篇,當時稱為《詩》,又稱《詩三百》。到了漢代,被尊為儒家經典,才定名為《詩經》。《詩經》按體裁分為“風、雅、頌”三類。而“風、雅、頌、賦、比興”,《毛詩序》稱之為“六義”。《詩經》由于其內容豐富,在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廣泛而深刻地描寫現實、反映現實的精神,對后代文學影響很大。
二、講解《關雎》。
1.老師范讀課文,學生跟讀。解決字詞。教學生誦讀的方法。
2.學生看注釋,借助工具書,老師點撥,弄清課文的意思。
3.討論全詩用了“興”的表現手法。
老師點撥:首章從對對雎鳩的和鳴,觸動了男女愛慕的心情,聯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興,接著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夢寐以求的心情。重疊“游哉”,用以表現思念之深;“輾轉反側”,形象地寫出了求而未得時的苦悶焦躁。第三章用了類似第二章的復疊方式,意思卻有進一步發展。男子以音樂挑動女子,博取她的歡心,借美妙的音樂,達成美滿婚姻。
三、總結、擴展
《關雎》是一篇民間情歌,描述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
可補充閱讀《靜女》。
第二課時
一、學習《蒹葭》。
1.老師范讀,學生跟讀,然后自讀。
2.學生看注釋,老師點撥,弄懂課文的意思。
3.討論分析本詩中“起興”手法的運用。
《蒹葭》這首詩的每章開頭的前兩句都是寫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這些景物描寫給人展現了秋天的清晨,河邊的蒼蒼蘆葦沾滿了霜露的景象,給人以蕭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熱戀者感到分外的凄涼,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戀人,于是他去尋找“在水一方”的戀人。因此這每章開頭的前兩句是“興”,從而引起正文。
4.討論分析詩中運用迭章復沓的表達方式。
本詩與《詩經》中的許多詩篇一樣,采用了迭章復沓的表達方式。三章不斷轉換字面與聲韻:首章中的“蒼蒼”到二、三章換為“凄凄”,“來采”;首章中的“為霜”到二、三章換為“未晞”“末已”;首章中的“一方”到二、三章換為“之湄”“之涘”;“長”到二、三章換為“躋”“右”。通過字面與聲韻的轉換,使得所表達的感情深化。
5.朗讀、背誦。
二、學習《君子于役》。
1.老師范讀,學生跟讀,再自讀。
2.學生對照注釋,老師幫助弄清課文意思。
3.分析課文。
《詩經》的詩全是樂歌。本詩和許多詩一樣,是以層疊鋪敘的方法來表達主人的思想感情的。全詩分為兩章,兩章的字句互相補充,類似而不相同。第二章基本上重復了第一意的詞句,有的只是略加改變。這樣利用重疊的字句.來表達詩中的情感的寫法,就使原來簡短的詩行發展擴大,并從反復詠唱中,喚起讀者的共鳴,加強了感染力量。
4.背誦這首詩。
五、總結、擴展
我們課文選的《詩經》中的三首已成為名篇,千古傳誦。請同學們課后誦讀,進一步加強背誦。
《蒹葭》教案設計 篇6
【課題】《詩經·蒹葭》的藝術特點賞析
【課程類型】基礎型課程
【教時】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復習《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價值、“六義”的概念;復習《詩經》結構特點:重章疊句、疊詞;熟悉中國古代詩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標:初步掌握詩歌欣賞、創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夠分析出詩人運用意象所帶來的表達效果。
情感目標:充分為我國古代悠久的詩歌傳統感到驕傲、自豪;并體會古人表達感情時特有的含蓄之美、朦朧之美。
【教學過程】
復習舊知
在我們深入探討《詩經·蒹葭》的藝術特色之前,讓我們再次復習一下作為一個中國人不可不知的關于《詩經》的文學常識。出示幻燈片,限點擊出問題,請同學們一起回答,正確后再點擊出答案,并加以總結。(本部分約用時5分鐘)
問題1 《詩經》又名?反映了何時的詩歌作品?
回答1 《詩》、《詩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約5XX年(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作品。
問題2 《詩經》的“六義”按音樂類型和藝術特色各是什么?
回答2 《詩經》“六藝”是指“風、雅、頌、賦、比、興”,前三者是從音樂類型上分的,后三者是從藝術特色上分的。“賦”是鋪陳直敘,“比”是打比方,“興”是感物抒情。
問題3 《詩經》共有多少篇?“風”、“雅”、“頌”各有多少?
回答3 《詩經》共305篇,其中“風”共15國風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頌”分為“商頌”5篇、“周頌”31篇、“魯頌”4篇,共40篇。
問題4 人們常常“風騷”并提,它們各指什么?
回答4 所謂的“風騷”是指《詩經》中的“風(國風)”和楚辭中的《離騷》,成為中國古代詩歌乃至文學的代稱。
問題5 《詩經》是中國詩歌、文學史上什么流派的源頭?
回答5 《詩經是指中國詩歌、文學史上“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而楚辭則是“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問題6 《詩經·蒹葭》選自《詩經》中的哪一部分?
回答6《詩經·蒹葭》選自《詩經》中的《秦風》。
導入正課
1、讓我們再次齊聲背誦一下《詩經·蒹葭》,并感受一下這首詩在各個方面的特色與美。提示一下,這首詩的特色與美是全方位的,大家既可以從《詩經》固有的藝術特色,如“賦”、“比”、“興”,如結構形式特點上尋找,也可以從其他的藝術特點,如分析詩歌常用的系列術語,如“意象”的營造上尋找。
2、給同學5分鐘按照小組進行討論,如果討論熱烈可以適當延長3分鐘,在同學討論同時走進各個小組進行聆聽、指導,要求學生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點有所深入即可。
3、小組討論結束,進行匯報發言。由每一小組推選一名發言人介紹本小組結論。大致來說,以下幾點由于前面已經提到,應該多能回答出:
a、通過“溯洄”“溯游”的連用,側面刻畫了詩人追求的一往情深與執著、內心的焦急與憂愁。再結合最后的“宛在”,由這種一往情深與執著得到的始終卻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這種一往情深與執著多帶來的無盡的惆悵。
b、虛實相間,富于朦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萬萬、彼此不同,是為虛也;詩人的追求是實的,感情的惆悵凄切是實的。虛實相間給了本詩巨大的想象空間。
以下特點需要同學結合已經學過的《詩經》結構上“重章疊句”、“疊詞”的特點和本詩所表達的感情,體會出這種形式上的特點在為內容、抒情服務時的作用。這種作用有“類屬化閱讀”價值,有舉一反三之效,因篇而異,特別重要。
c、通過“重章疊句”的運用、押韻、疊詞,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齊整、音律的優美,使之瑯瑯上口,收到一詠三嘆之效;另一方面,通過三次重復“溯洄”、“溯游”、“宛在”、“所謂伊人,在水……”,以及“為霜”、“未晞”、“未已”的變換,都側面刻畫出了詩人等待時間之長、追求之堅持不懈,并通過這種復現增加了全詩惆悵凄迷的興味。
最后,與本詩營造的“意象”有關,需要先介紹本詩意象,然后再介紹意象的概念及其在中國傳統文學中的廣泛運用:
d、本詩以“蒹葭”起興,由看見河岸邊蘆葦的綿長細韌想到了對“伊人”的感情,使詩人如癡如醉之情與秋霧迷離之景渾然合一;結合下文的反復追尋而不得,非常成功地營造出一種蕭疏清冷、彷徨凄切的意境,在中國文學史上首創了蒹葭悲凄肅殺的意象,為后人所師法。
e、描寫了河水的蒼茫浩淼、飄忽不定,更寫出了它把詩人與“伊人”隔絕造成的痛苦與無奈,結合《詩經》其他篇目(如《周南》的《漢廣》),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成功地創造了無情水阻隔有情人、在理想與現實之間設天塹的意象,東漢之《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即云:“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里?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同時更是牛郎織女傳說的濫觴。
f、善于營造意象。所謂意象,指客觀物象經創作主體獨特審美活動而創造出來的固化的一種藝術形象,是主體與客體、心與物、意與象的有機融合,是主觀情思與客觀物象相融合的產物,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借助客觀物象表示的主觀情意。西方近現代藝術極其注重意象的營造:繪畫、音樂都有“印象派”、詩歌有“意象派”,中國古代文學評論也有“興象萬千”之說。
請同學們討論所知道的中國文學中的意象并解釋。最后出示幻燈片:中國古典文學中亦不乏意象,歲寒三友、四君子、杜鵑、蓮花、菊花、灞橋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烏啼等等。(本部分大約20分鐘)
g、出示幻燈片進行總結、概括。(本部分大約5分鐘)
布置作業
1、繼續熟背《詩經·蒹葭》,尤其注意幾個生僻字,準備默寫。
2、比較《詩經·漢廣》和本詩的藝術特點有何異同。
《蒹葭》教案設計 篇7
教學建議
一、作品概述
《關雎》選自《詩經·周南》。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陽以南到湖北一帶地方。據有關資料推斷,這首詩產生的時代不會太早,大約是西周末、東周初。這是一首熱情的戀歌,它表現了古代青年對愛情婚姻大膽執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樸實。
《蒹葭》為《秦風》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詩,這里表現的是一個尋求友誼(或者愛情)過程中最終失望的心理活動,深情抒發了尋求伊人而不得的誠摯感情,形象地描繪了此時此地的凄愴處境。
《君子于役》為《王風》的著名詩篇。它是我國最早的一首思夫詩。這是一首妻子懷念久投不歸的丈夫的抒情詩。眼前景、心中事巧妙地融為一體,詩中有畫,富于田園生活氣息。
二、《關雎》簡析
《關雎》是《詩經》的第一篇。全詩可分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愛慕:一個男子在河邊遇到一位美麗的姑娘,于是萌發了愛慕之情。
這一章開頭用“關關雎鳩”起興,運用“比”的手法點出了戀愛的主題。因為雎鳩“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與而未嘗狎”,以雎鳩的關關和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貼切而有深意,確是匠心獨具。
第二章(中間八句)思念:男子對姑娘思念不止,以至夢寐以求,輾轉反側。
在他眼前出現的是這位美麗姑娘采摘荇菜時“左右流之”的苗條、優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約這只是一廂情愿,他只有獨自在床上“輾轉反側”,直到天明。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寫“優哉游哉”,寫其綿綿情意,思念不絕,又有動作描寫“輾轉反側”,突出其內心狀態的不平靜,形象逼真地表現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達了希望與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是設想與姑娘結婚時鼓樂齊鳴的歡樂場面。
這首詩采取了重章疊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復詠唱。這體現了《詩經》語言的一個特色。詩的感情真摯熱烈,回環詠唱的章法,使熱戀之情步步推向高潮。詩的每一章,都用起興的藝術手法,將自然景象與人物的內心情感和諧地融會起來,景中含情,情中蘊景。
三、《蒹葭》簡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詩。詩中寫在一個深秋的清晨,秋露給霜,蘆荻揚花,詩人來到迂曲的河岸上,尋找他(她)眷戀的情人。他(她)佇立河畔,面對蕭索凄清、露華霜重的暮秋景色,禁不住發出了與“所謂伊人”已遠隔的浩嘆。接著詩人逆流而上去尋找,道路是那樣的崎嶇而遙遠;順流而下去尋找,她(他)又仿佛在水的中央。伊人似近而遠,忽隱忽視。但他(她)含情脈脈地癡想著,直到太陽升起,把秋露曬干。至此,一個為尋找意中人而執著不舍的青年人形象,已經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全詩感情真摯熱烈,寫得哀婉清麗,情調纏綿,既有對意中人深情的尋訪,又有未遇的惆悵。一再“溯洄”、“溯游”,幾度尋蹤求索,不避險阻,可謂情真意切。詩歌采用反復疊唱的章法,更顯得韻味綿長,而開頭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起興,描繪了一幅凄清蕭颯、露凝霜結的晚秋圖,更抒發了詩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結的心緒。
四、《君子于役》簡析
本詩分為兩章。
第一章頭三句開門見山地點出女主人公的丈夫在外服徭役已經很久了,不知何時才能回家,主人公思念丈夫之情油然而生,情思泉涌。“雞棲于塒”三句,轉入寫眼前生活實景,借景抒情。她看到夕陽西下時,禽畜紛紛歸家,上窩的上窩,入圈的入圈,各歸其所,悠然安憩,聯想起萬物皆定時有所歸,只有自己的丈夫長期在外,徭役無期,歸期難卜,因而“如之何勿思?”——怎能不令人思念牽掛而柔腸寸斷呢?最后兩句照應開頭兩句,把主人公思夫之情用委婉的語氣表達出來。
第二章頭兩句進一步強調丈夫服役時間之長久和無盡期。“曷其有佸?”——何時才能團聚?無限的思念、無限的痛苦表現在這句深沉的發問中,并以家庭的溫暖反襯出丈夫長年只身在外的孤苦與凄涼。再睹入暮時禽畜的各歸其所,進窩入圈,飽食安息,聯想到丈夫孤身在外,勞苦無依,深情地發出“茍無饑渴?”的疑問與關心。這帶有疑問與希望之句,內涵豐富,有對丈夫在外可能不得溫飽的擔憂,更有對丈夫能夠溫飽的希望。這句比上一章未句“如之何勿思?”更深刻、更委婉、更細膩,具體地表現出主人公對丈夫思念與關懷之情。
全詩用了4句“君子于役”反復詠嘆,每句領起一層,一層深似一層地表現了主人公思夫之情。運用眼前的生活景象聯想起在外服役的丈夫長期有家不得歸,令人無限思念與牽掛。感情真摯、細膩,讀來蕩氣回腸。
詩中巧妙地運用對比和烘托的方法,創造了日暮黃昏的典型環境,同思婦孤寂、焦慮和深沉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象極鮮明感人。全詩沒有一個“怨”字,而句句寫的都是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繁重的兵役、徭役給千百家庭帶來的育苦。詩的內容單純質樸,體現了民歌的本色。
五、關于課文誦讀的教學建議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即每句四個字),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對于四言詩的誦讀,一般讀成“二二”節拍。例如:關關/雄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過。讀一句要讀出句內節拍,讀一章要讀出章內節奏、語氣語調;而讀一篇,要讀出篇內的節奏、情調。當然,章內節奏、語氣語調以及篇內的節奏、情調要由詩的具體內容來確定。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一、介紹文學常識。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產生的詩歌作品305篇,當時稱為《詩》,又稱《詩三百》。到了漢代,被尊為儒家經典,才定名為《詩經》。《詩經》按體裁分為“風、雅、頌”三類。而“風、雅、頌、賦、比興”,《毛詩序》稱之為“六義”。《詩經》由于其內容豐富,在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廣泛而深刻地描寫現實、反映現實的精神,對后代文學影響很大。
二、講解《關雎》。
1.老師范讀課文,學生跟讀。解決字詞。教學生誦讀的方法。
2.學生看注釋,借助工具書,老師點撥,弄清課文的意思。
3.討論全詩用了“興”的表現手法。
老師點撥:首章從對對雎鳩的和鳴,觸動了男女愛慕的心情,聯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興,接著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夢寐以求的心情。重疊“游哉”,用以表現思念之深;“輾轉反側”,形象地寫出了求而未得時的苦悶焦躁。第三章用了類似第二章的復疊方式,意思卻有進一步發展。男子以音樂挑動女子,博取她的歡心,借美妙的音樂,達成美滿婚姻。
三、總結、擴展
《關雎》是一篇民間情歌,描述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
可補充閱讀《靜女》。
第二課時
一、學習《蒹葭》。
1.老師范讀,學生跟讀,然后自讀。
2.學生看注釋,老師點撥,弄懂課文的意思。
3.討論分析本詩中“起興”手法的運用。
《蒹葭》這首詩的每章開頭的前兩句都是寫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這些景物描寫給人展現了秋天的清晨,河邊的蒼蒼蘆葦沾滿了霜露的景象,給人以蕭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熱戀者感到分外的凄涼,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戀人,于是他去尋找“在水一方”的戀人。因此這每章開頭的前兩句是“興”,從而引起正文。
4.討論分析詩中運用迭章復沓的表達方式。
本詩與《詩經》中的許多詩篇一樣,采用了迭章復沓的表達方式。三章不斷轉換字面與聲韻:首章中的“蒼蒼”到二、三章換為“凄凄”,“來采”;首章中的“為霜”到二、三章換為“未晞”“末已”;首章中的“一方”到二、三章換為“之湄”“之涘”;“長”到二、三章換為“躋”“右”。通過字面與聲韻的轉換,使得所表達的感情深化。
5.朗讀、背誦。
二、學習《君子于役》。
1.老師范讀,學生跟讀,再自讀。
2.學生對照注釋,老師幫助弄清課文意思。
3.分析課文。
《詩經》的詩全是樂歌。本詩和許多詩一樣,是以層疊鋪敘的方法來表達主人的思想感情的。全詩分為兩章,兩章的字句互相補充,類似而不相同。第二章基本上重復了第一意的詞句,有的只是略加改變。這樣利用重疊的字句.來表達詩中的情感的寫法,就使原來簡短的詩行發展擴大,并從反復詠唱中,喚起讀者的共鳴,加強了感染力量。
4.背誦這首詩。
五、總結、擴展
我們課文選的《詩經》中的三首已成為名篇,千古傳誦。請同學們課后誦讀,進一步加強背誦。
《蒹葭》教案設計 篇8
《蒹葭》是中國古代詩歌中的經典之作,被譽為“楚辭之首”。它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同時也展現了楚地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習慣。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蒹葭》這首詩歌,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的魅力,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學目標
1. 了解《蒹葭》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詩歌的意境和情感。
3. 學會運用詩歌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
教學內容
一、課前預習
在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蒹葭》這首詩歌,讓學生了解詩歌的背景和作者,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詩歌的.意境和情感。
二、課堂講解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PPT或黑板等方式,向學生詳細講解《蒹葭》這首詩歌的背景和作者,同時也可以分析詩歌的意境和情感。教師可以讓學生跟隨詩歌的節奏,感受詩歌的韻律和情感。
三、詩歌鑒賞
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詩歌鑒賞。每個小組選擇一段詩句,進行解讀和表達。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用詩歌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
四、課堂討論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詩歌的意境和情感展開討論,讓學生自由發揮,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詩歌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教學方法
1. 講解法:通過PPT或黑板等方式,向學生詳細講解《蒹葭》這首詩歌的背景和作者,同時也可以分析詩歌的意境和情感。
2. 鑒賞法:讓學生分組,進行詩歌鑒賞。每個小組選擇一段詩句,進行解讀和表達。
3. 討論法:引導學生就詩歌的意境和情感展開討論,讓學生自由發揮,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教學評價
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表現和作業,進行教學評價。同時,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口頭評價,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表達。
教學拓展
1. 學生可以通過閱讀其他古代詩歌,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和演變。
2. 學生可以通過寫作練習,運用詩歌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總之,《蒹葭》這首詩歌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經典之作,它不僅展現了楚地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習慣,更重要的是,它通過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引導人們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蒹葭》教案設計 篇9
這堂課,我首先是注重了朗誦。詩歌教學就應該是以朗誦為主,不能作煩瑣的分析,不能上成練習課。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過不斷地朗誦,讓學生細細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詩歌的藝術之美。在教學時我努力使學生通過美讀來感受先人的情感美,來領略華夏民族文化,又用優美的《在水一方》設置情境,課堂氣氛好,在課堂上努力做到了師生互動,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體會到詩的雋永淳厚的意味。學生深入地理解詩人表達的情感,感受詩歌的結構美(重章疊句的作用)。重章疊句和反復詠嘆的手法學生教容易理解和接受了。另外,在教學方法上采用自讀法、朗讀法、探究法、提問法、練習法等綜合方式,效果不錯。
存在的問題:由于《蒹葭》詩歌文字較為古奧,教學中準備還不夠充分,功底又淺,所以對詩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時課堂也略顯散亂。
《蒹葭》教案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把握全詩感情基調的基礎上,準確、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誦全詩。
2.品味與賞析詩歌美的語言、美的意境。
3.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他們創造美的動力。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投影儀、錄音帶和VCD碟片。
2.詩詞曲賦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搜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寬思路,增加積累。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一)導語設計:
師:同學們,當你聽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親愛的媽媽,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這膾炙人口的歌詞時,是否記起了那首游子思鄉的千古絕唱《天凈沙?秋思》?當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豐盛的晚餐時,是否記起了父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囑咐?當你驚嘆于戈壁灘的狂風吹沙時,是否憶起“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志豪情?古典詩詞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進了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麗與奇妙。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蒹葭》這首詩歌,再一次滋潤我們渴求的心靈。
(二)初讀詩歌
1.多媒體投影薄霧中的水邊蘆葦,蘆葉蕭蕭,茫茫蒼蒼。在這個畫面的襯托下,投影出詩歌原文。(藍色字幕)
2.播放背景音樂(低聲地):播放小提琴曲《水邊的阿蒂麗娜》。
3.學生初讀課文:借助“預習提示”以及注釋,讀準字音,了解大意。
文采飛揚的導語,清新自然的背景畫面,悠揚恬靜的音樂,使課堂中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美,使學生體驗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課的基調。
二、品味賞析
(一)整體感知
1.配樂朗讀:在《水邊的阿蒂麗娜》的音樂聲中,教師范讀,學生仿讀。
樂曲播放與詩歌朗誦同時進行,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聯想,從而產生共鳴。
2.請同學說說選擇《水邊的阿蒂麗娜》的作為背景音樂的原因。
體會詩歌迷茫而略帶憂郁的情感基調
3.詩歌中主人公為何憂傷?
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態度如何?
整體感知詩歌的思想內容:向往和追求純潔的愛情和求而不得后,主人公依然執著追求的感情。
(二)品味語言
1.上述體會你是從詩歌的哪部分感受到的?
目的是引導學生學習本課文重章疊句的結構特色,品味詩歌樸素清新風格灑落的語言
2.創新設計:請同學把大屏幕上的詩歌中加點的詞改換一下,要求改后的詩歌整體風格不變。
這個設計遷移性、挖掘性很強,它點燃了學生創造性自主學習的火花。詩歌中的加點詞語為三段對應部分稍加變化的詞語,學生改換后的詞大多是貼切的、和諧的,多元的。在這創新的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受到美的陶冶是潛移默化的。
3.熟讀成誦。(采用男女聲交替讀、齊讀等各種形式)
三、激發激情
(一)深層理解:
1.課后思考練習一: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目的讓學生掌握意象的概念,因為理解詩歌中的深層敘往往是從理解分析意象的作用為切入口的。
2.自由討論“蒹葭”“蘆葦”“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義。
讓學生極大地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通過相象和聯想,準確體會意象的象征意義。
(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激情
1.多媒體投影出《在水一方》的歌詞,同時播放這首歌。
2.思考:你認為這首改編自《蒹葭》的歌詞好嗎?為什么?
在討論中,學生發現歌詞將原詩中的渺遠迷茫、纏綿感傷的意境,反復詠唱的形式等精華部分保留了下來。這一發現,加深了學生對原詩的理解。學生在這首優美的歌曲聲中,再一次地感受到了美的情感體驗。
3.您也許不是詩人,也許不是藝術家,但老師相信你有豐富的想象力。你能想象一下《蒹葭》這首詩歌的意境,借助除文字和音樂以外的其他藝術形式來表現的情景嗎?(各學習小組之間合作、探究、討論)
這一設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這種開放型的題目極大地鼓舞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上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使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層出不窮,水到渠成地把學生創造的激情激發出來。
《蒹葭》教案設計 篇11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引入新課。《在水一方》是一首電視連續劇插曲,是根據《蒹葭》改寫而成的。
二、解題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后來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收錄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首,包括風、雅、頌三部分。“風”,大部分是民間歌謠,小部分是貴族作品;“雅”,大都是貴族作品,只有小部分是民間歌謠;“頌”,都是貴族作品。《詩經》的精華是民歌部分,它鮮明地表現人民的愛憎及他們的反抗斗爭,真實反映當時社會的面貌,為我國古典詩歌奠定了現實主義基礎。
《論語》說:“不學詩,無以言。”占人認為經過詩教,可以導致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學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
《詩經》以四言為主。根據不同內容的需要,分別采用賦廣、興的藝術手法。語言樸素優美,句式回環往復,韻律和諧。寫景抒情都富于藝術感染力,對后代文學有很深遠的影響。
三、朗讀課文,疏通閱讀障礙
1.解決課文中重點字詞的讀音。
蒹葭(jiānjiā):蘆葦。唏(xī):干。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佸(sì):水邊。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詩歌的形式特點。
①題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疊章的形式,即重復的章節,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
④為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
四、探究。
1.詩經中的愛情都是真摯而熱烈的,例如我們學過的《關雎》,這首詩又是怎樣表現詩人執著的愛情追求的?
提示: 主人公是如何去追尋伊人的?
寫景多為抒情,文中描繪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這種感情與景物描寫相結合,景與情的結合,情景交融,把詩人的感情推向了極致。
2.仔細思考體會:這首詩各章的基本內容是相同的,僅僅是換了幾個詞語,你認為這幾章是否可以調換次序?這樣寫是否重復?為什么?請簡要說說你的理由。
3.討論,主人公追尋的伊人究竟是什么樣的人?是否有更深一層的含義?
跳出狹隘的追求愛情,走向廣闊,可理解為對美的追求,對真理的追求,對理想的追求。
所以這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才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這種執著也是許多人共同的經歷。
《蒹葭》“溯洄從之”、“溯游從之”表達了詩人追求所愛的堅強意志。
“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說明愛的路上困難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達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情意。
《詩經》里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所謂“賦”,是鋪陳其事;所謂“比”,是譬喻和比擬;所謂“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朱熹《詩集傳》)。《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它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的開頭。
《蒹葭》里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繪在一個秋日的清晨,詩人來到河邊,為的是追尋那思慕的人兒,而蘆葦叢卻呈現出冷寂與落寞的氣氛。
五、《詩經》的語言特點。
學生朗讀歸納,體會作用。
(1)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為主干。可由此推想,當時演唱的《詩經》音樂旋律是比較平穩的、簡單的。
(2)常采用疊章的形式,即重復的幾章節,意義和字面只有少數的改變。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變動了十幾個字,不但寫出了蘆葦茂盛的狀態,愛情道路的曲折綿長,伊人雖近在咫尺,但又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復的旋律,表現出詩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在現代歌曲中,還常看到這種情況,這說不上影響,卻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通過小組朗讀體會。
作為歌謠,為了獲得聲音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在古漢語的規則中,這類詞匯扼抵是形容詞,所以也有助于表達曲折幽隱的感情,苗繪精彩美麗的自然。《蒹葭》中的“蒼蒼”、“萋萋”、‘采采”(疊字)形容蘆葦茂盛的樣子,為下文“溯洄從之”、“溯游從之”作了輔墊,渲染了氣氛。
六、《蒹葭》與《關雎》對比鑒賞
《蒹葭》是《詩經》中表現“朦朧美”的名篇。可能是寫一個男子傾心于一個女性,表現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這首詩和《關雎》都可以看作愛情詩,但是無論從風格上還是從表現手法上都有著很大的差別。
《關雎》一詩著重于“敘事”,我們從詩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從愛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這樣一條線索。《蒹葭》中卻沒有明確的故事,第一章就寫到主人公隔水遠望,伊人正姍姍而來,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尋,伊人仿佛就在不遠處的水中陸地上,若即若離。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復詠嘆,突出追尋之路的艱險與漫長,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綿長持久,表現出主人公不能夠走近“伊人”又永遠點亮希望的情感狀態。與《關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韻味更濃郁。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托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寫主人公的形象,則著力寫他的遠望。一開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邊,向對岸望去,看到他所愛慕的那個姑娘正向水邊走來,心里很高興;可不久,蘆葦擋住了他的視線,看不到她了。他以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著河岸向上走;走了長長的一段艱難而又曲折的路,卻依舊是什么也沒有看見。他不灰心,又折回來去追尋她,最后終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個小洲上;這時他內心便充滿了喜悅。十分明顯,主人公跟那姑娘并無交往,甚至還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夠遠遠地望見她,便感到心滿意足。這種愛是“朦朧”的,它的動人之處也正在于“朦朧”和距離感。
七、作業:背誦這首詩。
《蒹葭》教案設計 篇12
今天講了《詩經》中的《蒹葭》,看著孩子們被吸引了,很是高興。現在大致回憶一下上課的過程:
一、同學讀課文,注意要讀準確。(先個別讀,再齊讀)
二、我把一些重點字詞寫到黑板上,讓學理解記憶(近義詞或反義詞放在一起,以便學生掌握詞義。)
蒼蒼萋萋采采未曦未已水之湄水之涘溯洄從之溯游從之躋右水中坻水中沚
三、邊讀邊口譯課文,兩人為一組交流。
四、通過讀,我們想到了一副美麗的畫面。用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描繪一下,并寫寫自己通過讀感悟到了什么。
學生們在回答時加上了一些想象。緊接著我讓他們談感受到了什么?孩子們說到了主人對愛人追求中的可望而不可及,還談到了他是惆悵的,對愛人感情是濃烈的,他是執著的。
緊接著我又問可望而不可及是喜還是悲?孩子們說是悲,我談自己的觀點這也許是一種喜吧,因為他一直在追求美好的路上。我讓孩子們繼續思考:這里的伊人僅僅是所愛的人嗎?學生們能談出這也許代表理想或者夢想。我說這又何嘗不是很多人一生的寫照呀。一生都在追求夢想的路上。
在本詩的重章疊句手法運用上,我以下面的文體形式引導:三小節的內容幾乎是重復的,那能不能去掉兩小節?學生說不行,那樣感情就不強烈了。我說這樣看似重復,實際又不是完全重復的寫法就是“重章疊句”,它的表達效果就是渲染感情,增加詩歌的音樂美。
這時鈴聲響起,沒有給學生們當堂成誦的時間了。本來覺得一節課處理這首詩時間會很寬松,結果時間很緊張。看得出孩子們是在逐步進入文章,沒有當堂成誦實在是有些遺憾。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個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也許多年之后,他們經歷一些事后,再想起這首詩會會意去微笑吧。
《蒹葭》教案設計 篇13
1、《關雎》和《蒹葭》在內容、表現手法等藝術特色上都有相同之處,所以《關雎》擬重點講授,《蒹葭》則教師設問引導,學生自學領悟為主。在學習《關雎》的基礎上進一步熟悉相應文學常識,有利于學生識記古代文言知識。
2、在教學過程中,適時運用多媒體,有利于課堂上創設優美意境,引導學生感受美的氛圍,特別是情景賞析中,對學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將學生帶到優美的詩境中。所選的圖畫音樂一定要輕柔歡快,讓人充滿憧憬。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的情景尤為重要,有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撞擊學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學生的情操。
3、教學本文,應創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應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直至成誦;分析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詩經》重章疊句的表現手法;學習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認識《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還應引導學生多讀多背《詩經》中的名篇,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注重自主學習、自我探究,全面領略詩歌的美感,力求在詩歌鑒賞和文化積淀上都有所收獲。
《蒹葭》教案設計 篇14
教學建議
一、作品概述
《關雎》選自《詩經·周南》。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陽以南到湖北一帶地方。據有關資料推斷,這首詩產生的時代不會太早,大約是西周末、東周初。這是一首熱情的戀歌,它表現了古代青年對愛情婚姻大膽執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樸實。
《蒹葭》為《秦風》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詩,這里表現的是一個尋求友誼(或者愛情)過程中最終失望的心理活動,深情抒發了尋求伊人而不得的誠摯感情,形象地描繪了此時此地的凄愴處境。
《君子于役》為《王風》的著名詩篇。它是我國最早的一首思夫詩。這是一首妻子懷念久投不歸的丈夫的抒情詩。眼前景、心中事巧妙地融為一體,詩中有畫,富于田園生活氣息。
二、《關雎》簡析
《關雎》是《詩經》的第一篇。全詩可分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愛慕:一個男子在河邊遇到一位美麗的姑娘,于是萌發了愛慕之情。
這一章開頭用“關關雎鳩”起興,運用“比”的手法點出了戀愛的主題。因為雎鳩“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與而未嘗狎”,以雎鳩的關關和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貼切而有深意,確是匠心獨具。
第二章(中間八句)思念:男子對姑娘思念不止,以至夢寐以求,輾轉反側。
在他眼前出現的是這位美麗姑娘采摘荇菜時“左右流之”的苗條、優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約這只是一廂情愿,他只有獨自在床上“輾轉反側”,直到天明。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寫“優哉游哉”,寫其綿綿情意,思念不絕,又有動作描寫“輾轉反側”,突出其內心狀態的不平靜,形象逼真地表現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達了希望與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是設想與姑娘結婚時鼓樂齊鳴的歡樂場面。
這首詩采取了重章疊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復詠唱。這體現了《詩經》語言的一個特色。詩的感情真摯熱烈,回環詠唱的章法,使熱戀之情步步推向高潮。詩的每一章,都用起興的藝術手法,將自然景象與人物的內心情感和諧地融會起來,景中含情,情中蘊景。
三、《蒹葭》簡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詩。詩中寫在一個深秋的清晨,秋露給霜,蘆荻揚花,詩人來到迂曲的河岸上,尋找他(她)眷戀的情人。他(她)佇立河畔,面對蕭索凄清、露華霜重的暮秋景色,禁不住發出了與“所謂伊人”已遠隔的浩嘆。接著詩人逆流而上去尋找,道路是那樣的崎嶇而遙遠;順流而下去尋找,她(他)又仿佛在水的中央。伊人似近而遠,忽隱忽視。但他(她)含情脈脈地癡想著,直到太陽升起,把秋露曬干。至此,一個為尋找意中人而執著不舍的青年人形象,已經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全詩感情真摯熱烈,寫得哀婉清麗,情調纏綿,既有對意中人深情的尋訪,又有未遇的惆悵。一再“溯洄”、“溯游”,幾度尋蹤求索,不避險阻,可謂情真意切。詩歌采用反復疊唱的章法,更顯得韻味綿長,而開頭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起興,描繪了一幅凄清蕭颯、露凝霜結的晚秋圖,更抒發了詩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結的心緒。
四、《君子于役》簡析
本詩分為兩章。
第一章頭三句開門見山地點出女主人公的丈夫在外服徭役已經很久了,不知何時才能回家,主人公思念丈夫之情油然而生,情思泉涌。“雞棲于塒”三句,轉入寫眼前生活實景,借景抒情。她看到夕陽西下時,禽畜紛紛歸家,上窩的上窩,入圈的入圈,各歸其所,悠然安憩,聯想起萬物皆定時有所歸,只有自己的丈夫長期在外,徭役無期,歸期難卜,因而“如之何勿思?”——怎能不令人思念牽掛而柔腸寸斷呢?最后兩句照應開頭兩句,把主人公思夫之情用委婉的語氣表達出來。
第二章頭兩句進一步強調丈夫服役時間之長久和無盡期。“曷其有佸?”——何時才能團聚?無限的思念、無限的痛苦表現在這句深沉的發問中,并以家庭的溫暖反襯出丈夫長年只身在外的孤苦與凄涼。再睹入暮時禽畜的各歸其所,進窩入圈,飽食安息,聯想到丈夫孤身在外,勞苦無依,深情地發出“茍無饑渴?”的疑問與關心。這帶有疑問與希望之句,內涵豐富,有對丈夫在外可能不得溫飽的擔憂,更有對丈夫能夠溫飽的希望。這句比上一章未句“如之何勿思?”更深刻、更委婉、更細膩,具體地表現出主人公對丈夫思念與關懷之情。
全詩用了4句“君子于役”反復詠嘆,每句領起一層,一層深似一層地表現了主人公思夫之情。運用眼前的生活景象聯想起在外服役的丈夫長期有家不得歸,令人無限思念與牽掛。感情真摯、細膩,讀來蕩氣回腸。
詩中巧妙地運用對比和烘托的方法,創造了日暮黃昏的典型環境,同思婦孤寂、焦慮和深沉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象極鮮明感人。全詩沒有一個“怨”字,而句句寫的都是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繁重的兵役、徭役給千百家庭帶來的育苦。詩的內容單純質樸,體現了民歌的本色。
五、關于課文誦讀的教學建議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即每句四個字),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對于四言詩的誦讀,一般讀成“二二”節拍。例如:關關/雄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過。讀一句要讀出句內節拍,讀一章要讀出章內節奏、語氣語調;而讀一篇,要讀出篇內的節奏、情調。當然,章內節奏、語氣語調以及篇內的節奏、情調要由詩的具體內容來確定。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一、介紹文學常識。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產生的詩歌作品305篇,當時稱為《詩》,又稱《詩三百》。到了漢代,被尊為儒家經典,才定名為《詩經》。《詩經》按體裁分為“風、雅、頌”三類。而“風、雅、頌、賦、比興”,《毛詩序》稱之為“六義”。《詩經》由于其內容豐富,在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廣泛而深刻地描寫現實、反映現實的精神,對后代文學影響很大。
二、講解《關雎》。
1.老師范讀課文,學生跟讀。解決字詞。教學生誦讀的方法。
2.學生看注釋,借助工具書,老師點撥,弄清課文的意思。
3.討論全詩用了“興”的表現手法。
老師點撥:首章從對對雎鳩的和鳴,觸動了男女愛慕的心情,聯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興,接著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夢寐以求的心情。重疊“游哉”,用以表現思念之深;“輾轉反側”,形象地寫出了求而未得時的苦悶焦躁。第三章用了類似第二章的復疊方式,意思卻有進一步發展。男子以音樂挑動女子,博取她的歡心,借美妙的音樂,達成美滿婚姻。
三、總結、擴展
《關雎》是一篇民間情歌,描述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
可補充閱讀《靜女》。
第二課時
一、學習《蒹葭》。
1.老師范讀,學生跟讀,然后自讀。
2.學生看注釋,老師點撥,弄懂課文的意思。
3.討論分析本詩中“起興”手法的運用。
《蒹葭》這首詩的每章開頭的前兩句都是寫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這些景物描寫給人展現了秋天的清晨,河邊的蒼蒼蘆葦沾滿了霜露的景象,給人以蕭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熱戀者感到分外的凄涼,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戀人,于是他去尋找“在水一方”的戀人。因此這每章開頭的前兩句是“興”,從而引起正文。
4.討論分析詩中運用迭章復沓的表達方式。
本詩與《詩經》中的許多詩篇一樣,采用了迭章復沓的表達方式。三章不斷轉換字面與聲韻:首章中的“蒼蒼”到二、三章換為“凄凄”,“來采”;首章中的“為霜”到二、三章換為“未晞”“末已”;首章中的“一方”到二、三章換為“之湄”“之涘”;“長”到二、三章換為“躋”“右”。通過字面與聲韻的轉換,使得所表達的感情深化。
5.朗讀、背誦。
二、學習《君子于役》。
1.老師范讀,學生跟讀,再自讀。
2.學生對照注釋,老師幫助弄清課文意思。
3.分析課文。
《詩經》的詩全是樂歌。本詩和許多詩一樣,是以層疊鋪敘的方法來表達主人的思想感情的。全詩分為兩章,兩章的字句互相補充,類似而不相同。第二章基本上重復了第一意的詞句,有的只是略加改變。這樣利用重疊的字句.來表達詩中的情感的寫法,就使原來簡短的詩行發展擴大,并從反復詠唱中,喚起讀者的共鳴,加強了感染力量。
4.背誦這首詩。
五、總結、擴展
我們課文選的《詩經》中的三首已成為名篇,千古傳誦。請同學們課后誦讀,進一步加強背誦。
《蒹葭》教案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復習《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價值、“六義”的概念;復習《詩經》結構特點:重章疊句、疊詞;熟悉中國古代詩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標:初步掌握詩歌欣賞、創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夠分析出詩人運用意象所帶來的表達效果。
情感目標:充分為我國古代悠久的詩歌傳統感到驕傲、自豪;并體會古人表達感情時特有的含蓄之美、朦朧之美。
教學過程:
復習舊知:
在我們深入探討《詩經·蒹葭》的藝術特色之前,讓我們再次復習一下作為一個中國人不可不知的關于《詩經》的文學常識。出示幻燈片,限點擊出問題,請同學們一起回答,正確后再點擊出答案,并加以總結。(本部分約用時5分鐘)
問題1:《詩經》又名?反映了何時的詩歌作品?
回答1:《詩》、《詩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約500年(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作品。
問題2:《詩經》的“六義”按音樂類型和藝術特色各是什么
回答2:《詩經》“六藝”是指“風、雅、頌、賦、比、興”,前三者是從音樂類型上分的,后三者是從藝術特色上分的。“賦”是鋪陳直敘,“比”是打比方,“興”是感物抒情。
問題3:《詩經》共有多少篇?“風”、“雅”、“頌”各有多少?
回答3:《詩經》共305篇,其中“風”共15國風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頌”分為“商頌”5篇、“周頌”31篇、“魯頌”4篇,共40篇。
問題4:人們常常“風騷”并提,它們各指什么?
回答4:所謂的“風騷”是指《詩經》中的“風(國風)”和楚辭中的《離騷》,成為中國古代詩歌乃至文學的代稱。
問題5:《詩經》是中國詩歌、文學史上什么流派的源頭?
回答5:《詩經是指中國詩歌、文學史上“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而楚辭則是“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問題6:《詩經·蒹葭》選自《詩經》中的哪一部分?
回答6:《詩經·蒹葭》選自《詩經》中的《秦風》。
導入正課:
1、讓我們再次齊聲背誦一下《詩經·蒹葭》,并感受一下這首詩在各個方面的特色與美。提示一下,這首詩的特色與美是全方位的,大家既可以從《詩經》固有的藝術特色,如“賦”、“比”、“興”,如結構形式特點上尋找,也可以從其他的藝術特點,如分析詩歌常用的系列術語,如“意象”的營造上尋找。
2、給同學5分鐘按照小組進行討論,如果討論熱烈可以適當延長3分鐘,在同學討論同時走進各個小組進行聆聽、指導,要求學生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點有所深入即可。
3、小組討論結束,進行匯報發言。由每一小組推選一名發言人介紹本小組結論。大致來說,以下幾點由于前面已經提到,應該多能回答出:
a、通過“溯洄”“溯游”的連用,側面刻畫了詩人追求的一往情深與執著、內心的焦急與憂愁。再結合最后的“宛在”,由這種一往情深與執著得到的始終卻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這種一往情深與執著多帶來的無盡的惆悵。
b、虛實相間,富于朦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萬萬、彼此不同,是為虛也;詩人的追求是實的,感情的惆悵凄切是實的。虛實相間給了本詩巨大的想象空間。
以下特點需要同學結合已經學過的《詩經》結構上“重章疊句”、“疊詞”的特點和本詩所表達的感情,體會出這種形式上的特點在為內容、抒情服務時的作用。這種作用有“類屬化閱讀”價值,有舉一反三之效,因篇而異,特別重要。
c、通過“重章疊句”的運用、押韻、疊詞,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齊整、音律的優美,使之瑯瑯上口,收到一詠三嘆之效;另一方面,通過三次重復“溯洄”、“溯游”、“宛在”、“所謂伊人,在水……”,以及“為霜”、“未晞”、“未已”的變換,都側面刻畫出了詩人等待時間之長、追求之堅持不懈,并通過這種復現增加了全詩惆悵凄迷的興味。
最后,與本詩營造的“意象”有關,需要先介紹本詩意象,然后再介紹意象的概念及其在中國傳統文學中的廣泛運用:
d、本詩以“蒹葭”起興,由看見河岸邊蘆葦的綿長細韌想到了對“伊人”的感情,使詩人如癡如醉之情與秋霧迷離之景渾然合一;結合下文的反復追尋而不得,非常成功地營造出一種蕭疏清冷、彷徨凄切的意境,在中國文學史上首創了蒹葭悲凄肅殺的意象,為后人所師法。
e、描寫了河水的蒼茫浩淼、飄忽不定,更寫出了它把詩人與“伊人”隔絕造成的痛苦與無奈,結合《詩經》其他篇目(如《周南》的《漢廣》),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成功地創造了無情水阻隔有情人、在理想與現實之間設天塹的意象,東漢之《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即云:“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里?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同時更是牛郎織女傳說的濫觴。
f、善于營造意象。所謂意象,指客觀物象經創作主體獨特審美活動而創造出來的固化的一種藝術形象,是主體與客體、心與物、意與象的有機融合,是主觀情思與客觀物象相融合的產物,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借助客觀物象表示的主觀情意。西方近現代藝術極其注重意象的營造:繪畫、音樂都有“印象派”、詩歌有“意象派”,中國古代文學評論也有“興象萬千”之說。
請同學們討論所知道的中國文學中的意象并解釋。最后出示幻燈片:中國古典文學中亦不乏意象,歲寒三友、四君子、杜鵑、蓮花、菊花、灞橋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烏啼等等。(本部分大約20分鐘)
g、出示幻燈片進行總結、概括。(本部分大約5分鐘)
布置作業:
1、繼續熟背《詩經·蒹葭》,尤其注意幾個生僻字,準備默寫。
2、比較《詩經·漢廣》和本詩的藝術特點有何異同。
《蒹葭》賞析
【原文】
蒹葭蒼蒼⑴,白露為霜⑵。所謂伊人⑶,在水一方⑷。溯洄從之⑸,道阻且長⑹;溯游從之⑺,宛在水中央⑻。
蒹葭凄凄⑼,白露未晞⑽。所謂伊人,在水之湄⑾。溯洄從之,道阻且躋⑿;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⒀。
蒹葭采采⒁,白露未已⒂。所謂伊人,在水之涘⒃。溯洄從之,道阻且右⒄;溯游從之,宛在水中⒅。
【說明】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它原稱為《詩》或《詩三百首》,到了西漢初期被尊為儒家經典之后才稱為《詩經》。
《詩經》可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有詩一百六十篇;“雅”分為“大雅”、“小雅”有詩一百零五篇;“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有詩四十篇。
在《詩經》中,“國風”的大部分和“小雅”的小部分屬于民歌。這些作品真實而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它們無論是從思想性還是藝術性方面衡量,都是極有價值的,是《詩經》的精華所在,“大雅”和“頌”里面的詩則基本上是貴族階級的作品,其中不少作品都是祀神祭祖的宗教詩,有著渾厚的承天受命的宗法意識和宗教色彩。其特點可用宋人鄭樵的話來概括就是“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
《詩經》的表現手法運用了“賦”、“比”、“興”三種。所謂“賦”就是鋪陳途述的意思,是一種直接敘事物而不假比興的表現手法;所謂“比”就是比喻,比擬,用彼一事物來比喻此一事物,以使事物的特征更鮮明突出,使讀者獲得更深刻的印象;所謂“興”,就是起興的意思,詩人借助別的事物作個開頭,以引起下面的所詠之詞。
總之,《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光輝起點,對后代詩歌的創作產生過巨大影響。一些偉大的詩人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都從中吸取了養分,受到啟發,他們憂國憂民,批判黑暗的現實的詩篇,在精神實質上,表現手法上都繼承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
【注釋】
⑴蒹葭(jiān jiā兼加):蘆葦。蒹:末未長穗的蘆葦。葭:初生的蘆葦。蒼蒼:茂盛的樣子;一說老青色。
⑵白露為霜:晶瑩的露水凝結成霜花。白露成霜當在深秋的早晨。
⑶所謂:所說,這里指心里所想,伊人:那人。指所愛,所想念的人。
⑷在水一方:在河的那一邊。一方、一邊、一旁。
⑸溯洄(sù素):從之,沿著曲折的水邊逆流而上去找他。溯洄:逆流而上。從,尋找,追尋。之:她。
⑹阻:險阻,指道路崎嶇難走。
⑺溯游:順流而下。“游”同“流”指直流的水道。
⑻宛:宛然,仿佛。中央:中間。
⑼凄凄:同“萋萋”,與“蒼蒼”同義。
⑽(xī夕):干。
⑾湄(méi眉):水邊,即河的岸邊。
⑿道阻且躋:道路險阻而且地勢漸高,難于攀登。躋(jī機):升高,即地勢越來越高。
⒀坻(chí池):水中小塊高地。
⒁采采:茂盛而色彩鮮明的樣子。
⒂未已,未止,指白露未干。“霜”、“晞”、“已”三個字表示時間的變化,大約是從清晨到午前的光景。
⒃(sì四):水邊。
⒄右:向右轉彎,指道路迂回彎曲。
⒅沚:水中的沙灘。
【賞析】
《蒹葭》選自《詩經?秦風》,屬于十五國風,是首愛情詩,旨在抒發詩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終不得見的思想感情。
詩人在一個深秋的早晨,來到一條長著蘆葦的大河邊,訪尋他心愛的人,而那人卻使人感到行蹤不定、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找呀找呀,從“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長著蘆葦的秋水邊奔波,徘徊了好幾個小時,通過這種訪求過程的描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寫出了他的欲見不得的焦急和悵惘的心情。詩中描繪的那條阻隔于詩人與伊人之間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顯然別有含意,如果僅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達彼岸,見到伊人,何況詩人的追求又是那樣的執著和熱烈。因此我認為這條秋水實際上象征著一種社會的阻力。正是這種阻力,才把牛郎和織女阻隔在銀河的兩岸,使他們“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全詩三章,每章前兩句寫景,點明時令,烘托氣氛;后六句寫尋求“伊人”不得的心情。全詩回旋三迭,往復歌詠,情調凄婉動人,意境朦朧深邃。詩中寫“蒼蒼”,“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來起興而懷“伊人”,又是用來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對于“伊人”,詩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從靡由,故“溯洄”、“溯游”,往復其間,希望能與“伊人”一遇。用“蒹葭”起興,引出對“伊人”的尋求自然順理成章之。盡管詩人滿腔熱情地去“溯洄”、“溯游”,不畏“道阻且長”、“且躋”、“且右”,結果卻是可望而不可即。詩人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見所產生的空虛和悵惘之情是難以言喻的,而且用蕭瑟清秋的景象來襯托,詩人的這種情感就顯得更為突出,更為濃郁。正是緣景生情,情景相生,意到境成,清寥空靈的深秋之景與悵惘迷茫的懷人之思渾然無間,構成了全詩的藝術境界,給人以一種真切自然而又朦朧迷離的美感。
此外,本詩在結構上重復疊句。全詩共三章,句式相同,字數相等,只是在少數地方選用了近義詞或同義詞,如“萋萋”、“采采”分別放在“蒼蒼”的位置上,用“未晞”、“未已”去分別取代“為霜”,這樣既做到了一唱三嘆,使詩人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達,又使詩作行文富有變化而無重復呆滯之感。
《蒹葭》是十五風中的一篇,可謂“風”類詩的代表,讀它《詩經》的語言美,結構美,思想美可見一斑。
《蒹葭》教學反思
今天講了《詩經》中的《蒹葭》,看著孩子們被吸引了,很是高興。現在大致回憶一下上課的過程:
一、同學讀課文,注意要讀準確。(先個別讀,再齊讀)
二、我把一些重點字詞寫到黑板上,讓學理解記憶(近義詞或反義詞放在一起,以便學生掌握詞義。)
蒼蒼萋萋采采未晞未已水之湄水之涘溯洄從之溯游從之躋右水中坻水中沚
三、邊讀邊口譯課文,兩人為一組交流。
四、通過讀,我們想到了一副美麗的畫面。用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描繪一下,并寫寫自己通過讀感悟到了什么。
學生們在回答時加上了一些想象。緊接著我讓他們談感受到了什么?孩子們說到了主人對愛人追求中的可望而不可及,還談到了他是惆悵的,對愛人感情是濃烈的,他是執著的。
緊接著我又問可望而不可及是喜還是悲?孩子們說是悲,我談自己的觀點這也許是一種喜吧,因為他一直在追求美好的路上。我讓孩子們繼續思考:這里的伊人僅僅是所愛的人嗎?學生們能談出這也許代表理想或者夢想。我說這又何嘗不是很多人一生的寫照呀。一生都在追求夢想的路上。
在本詩的重章疊句手法運用上,我以下面的文體形式引導:三小節的內容幾乎是重復的,那能不能去掉兩小節?學生說不行,那樣感情就不強烈了。我說這樣看似重復,實際又不是完全重復的寫法就是“重章疊句”,它的表達效果就是渲染感情,增加詩歌的音樂美。
這時鈴聲響起,沒有給學生們當堂成誦的時間了。本來覺得一節課處理這首詩時間會很寬松,結果時間很緊張。看得出孩子們是在逐步進入文章,沒有當堂成誦實在是有些遺憾。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個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也許多年之后,他們經歷一些事后,再想起這首詩會會意去微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