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變奏曲》課堂教學實錄(通用12篇)
《星星變奏曲》課堂教學實錄 篇1
目標:1、詩歌的結構跳躍特點 2、了解“朦朧詩”句子的隱喻 教學過程 :兩課時
一、導入 板書:中國傳統節日
老師問:你知道哪些節日是中國傳統節日?
學生搶答出的有:春節,中秋節,兒冢ㄎ姨崾敬蠹易⒁獯沉階幀s醒退刀誆揮ω檬俏頤槍詿辰諶眨匱艚冢ň冢ㄑ笮γ幾嫠咚皇牽冢槿私冢ㄎ矣惺焙蚨哉飫嗷卮鶚強嘈γ?br>
老師:今天是陰歷七月初七
學生:乞巧節
老師:對,現在大家更把它當作是中國的情人節。大家都學過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 想象了熱鬧自由的天上街市,想象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的生活。 今天就是傳說中他們鵲橋相會的日子。我想今晚天空中最亮的兩顆星就是他們吧。
星星可以代表浪漫的愛情,比如大家曾經喜歡唱的《流星雨》,星星也暗含著憂傷和短暫。
童年我們看星星,聽外婆在乘涼的大樹下講那些美麗的傳說,少年我們看星星,把自己的心事說給他們聽,那么沒有星星的時候,我們看什么呢?
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
二:請兩個女生朗誦
翻到課后練習,看丁建華在朗誦這首詩之前做了怎樣的準備?大家一起朗讀:
剛接到作品時我開始有一些猶疑,因為作者是男性,字里行間都透著陽剛氣。……讀了兩遍還是找到了一些適合女性表達的東西,抒情,細膩,有濃濃的感情色彩,漸漸地深入到詩的里面,會感到其中寓意的深邃,于是,漸漸地喜歡了……我想我不僅是一個塑造聲音的誦者,一個演員,更是一個角色,一個傳達思想的哲人或導師……我站在舞臺上,我想不能有演的意識,只想著聲音怎么樣,表演怎么樣,而是發自內心的,像一個思想家那樣,通過我的朗誦向觀眾闡述一個哲理,一份感情……讓觀眾跟隨你走進詩人的心境。
(播音員丁建華談朗讀《星星變奏曲》的感受)
老師示范朗誦
學生評點 :陽剛的段落,陰柔細膩的地方
老師著重解讀:
“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得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
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柔軟”與“僵硬”兩個詞在我們舌尖在我們喉嚨滑過的不同美感。
(學生興奮的讀著這兩個詞,體悟著發音的變化)
三:請學生一起朗誦,注意品味你一下就喜歡的句子
學生:
誰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詩
每個字都是一顆星詩人把我們的生活想象成詩,構成它的是星星,我覺得很美
老師:對,詩意 的人生,誰都愿意人生的每一天都充滿詩意。
學生:
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得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
誰不喜歡春天
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很溫柔的美麗的夜晚,很安靜。
老師:對,春天的夜晚,鳥啊,星星啊,丁香花啊,湖水啊,都有了。
學生:
喜歡火
涌出金黃的星星
我覺得在火光中也能看到星星,是金黃色的。
老師:是天上的星星?
學生:是,哦,不是,是在燃起的火光中看到了星星
老師:恩,這種體驗不錯,即使天上沒有星星給我們遙遠的安慰,可是在火光中我們也能看到星星,得到溫暖。
四:再讀,說說你看不懂的地方
學生:“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老師:當我們沒有溫暖沒有自由的時候,我們顫抖還是舒暢?顫抖,所以不是星星顫抖而是失意悲觀的人在顫抖。
學生:“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老師: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安徒生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孤獨寒冷的時候,劃燃了火柴,火光中她看到了什么?
噴香的烤鴨,奶奶的笑容,所以孤獨中的她想辦法找到了支撐她的那些星星點點的希望,也許在我們尋找光明的時候,我們肯定面臨寂寞,但是我們仍然需要燃燒,比如丑小鴨面對同伴的嘲笑還是向往飛翔,比如灰姑娘白雪公主雖經魔法,但是終于等來了希望。
學生:“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瘦小怎么形容星星呢?
老師:瘦小本指形體,那么同學們說什么時候你覺得星星形體特別大
學生:很亮的時候
老師:對,很亮的時候可以給我們遙遠的安慰,那么微弱的時候呢,星星暗淡了消失了,形體當然是瘦小了,而且還被風給吹落。那么需要我們從哪里再尋找星星尋找希望呢?
五:意象的變換,結構的正反,變奏出詩意的跳躍
意象的變換:
譬如,用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來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凍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星星等來代表黑暗冰冷的現實世界等,這首詩的主題,表達的是對黑暗冰冷的現實的否定,抒發了對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雖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堅定的希望
結構的正反:
第二節使用了與第一節同樣的結構、相近的句式和遞進式的比喻,但它的前十二行由“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肯定式,變為“誰還需要……誰還會……誰愿意……誰愿意”的否定式,在內容上由對光明的向往轉向對現實的否定,隨著意象的變換,詩中的情境也由溫馨美好轉為寒冷嚴酷,從而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這一節前四句與上一節前四句一樣,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設句式,一起構成對現實的否定,并由正面表達對自由的企盼轉而從反面加以表達。由“誰愿意”以下八行,寫出現實的寒冷與苦難。在這個現實世界里,詩人一年又一年總在寫著苦難的詩,夜晚被凍僵,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被風吹落。這些描寫與第一節的氛圍構成強烈的對照。最后四行,則又恢復了第一節用過的“誰不喜歡……”的肯定句式,表現詩人為追求光明而獻身的決心:詩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時候,燃燒自己,代替它們照亮黑暗的大地。
詩意的跳躍:
一、二兩段都采用了假設的句式開頭,表達了在現實中掙扎而向往光明、溫暖和自由的愿望。所不同的是第一節正面表達這種企盼,第二節是從反面表達這種希望。
它運用象征手法,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來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表現詩人對光明的渴求。它以情境的變換來豐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題,正如音樂中主題與變奏的關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實的“星星變奏曲”。
“黑夜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去尋找光明”。朦朧詩用隱喻、象征、通感、改變視角和透視關系,打破時空秩序等手法,電影蒙太奇的手法,造成意象的撞擊和迅速轉換,激發人們的想象力來填補大幅度跳躍留下的空白。”所以下來同學們還可以大量閱讀朦朧詩歌。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夜里凝望
尋找遙遠的安慰
誰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詩
每個字都是一顆星
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得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
誰不喜歡春天
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如果大地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尋求星星點點的希望
誰愿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蓋心頭
誰愿意,看著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
喜歡火
涌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時候——升起
照耀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反思:上完《星星變奏曲》,說兩句,詩歌教學中,初雪的課堂比較重調動學生的感受來參與,這很不容易,特別需要老師的感染和調度。
但我感覺《星星變奏曲》還缺乏一點大氣,缺少把這首詩放在整個朦朧詩派這個平臺上。缺少對朦朧詩的定位。
以下是我的一個簡單導入:
一、題解與導入
板書: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北島《回答》
謝冕說這是一部具有經典意義的作品
再板書: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顧城《一代人》
北島、顧城、江河、楊煉、舒婷、梁小斌稱為“引發全局的六位先鋒詩人
關于朦朧詩:
“歷史終于給了我們機會,使我們這代人能夠把埋在心中十年之久的歌聲唱出來”,“反映新時代精神的艱巨任務,已經落在我們這一代人肩上”。
朦朧詩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作者江河,是變革時代的中國新文學史上的“朦朧詩”運動的主將之一。
覺醒與叛逆 迷惘與清醒 痛苦與莊嚴 失落與找尋 追悔與重建――――朦朧詩的詩學主題
《星星變奏曲》課堂教學實錄 篇2
一、教學策劃
1.課程內容標準解讀
在抒情優美、歡快活潑的律動曲中感受和體驗節奏變化所表達的不同的情緒。感受和體驗節奏、力度、速度變化所表達的不同情感,學會用其他兩種節奏演唱《小星星》。用歡快的動作表演《星星恰恰》及情景式表演《閃爍的小星星》、《星星搖籃曲》、《頑皮的小星星》。
2.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目標以學生音樂積累、生活經驗為基礎,圍繞小學一年級教學目標,注重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整堂課以節奏為主線,從感受、理解到掌握規律并應用于藝術創作活動,體現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原則和實踐、創造性原則。
3.課程資料整合
教材:人音版第一冊第五課《靜靜的夜》 網上goole下載 自制動態畫面
4.教學引導預案
組織教學:拍手律動(感受節奏的變化) 師生問好
教學環節 :
(1)隨優美、安靜的音樂在老師的帶領下做幻想、陶醉看星星等動作后出示藍色的長紗巾。
(2)聽音1 3 5 1 5 3 1,擺高低不同的星星畫面。
(3)課件顯示許多閃閃發光的小星星和月亮姐姐。提問學生該給歌曲取個什么名字?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閃爍的小星星》標題
(4)聽唱法,學唱《閃爍的小星星》并自編動作后集體表演。
(5)課件顯示月亮姐姐閉上了一雙美麗大眼睛睡覺了。隨3/4拍音樂做睡覺狀,擺動身體,討論后為歌曲起個好聽名字。
(6)學唱《星星搖籃曲》自編動作后集體表演。
(7)課件顯示幾個卡通小星星,隨2/4拍迪斯科節奏自由舞蹈感受音樂,討論后為歌曲起個好聽名字。
(8)學唱《頑皮的小星星》拍節奏演唱、舞蹈。
(9)完整演奏《閃爍的小星星》、《星星搖籃曲》、《頑皮的小星星》讓學生欣賞后再表演,感受變奏的音樂。
(10)學生扮演閃爍的小星星、頑皮的小星星一起跳《星光恰恰恰》
結束部分:
1.月亮姐姐笑著對小朋友說:“你們真聰明”,知道音有高低,還學會用不同的節奏來表現小星星,讓小星星變得更可愛。
2.隨〈〈星光恰恰恰〉〉走出教室。
二.教學反思
節奏是音樂的生命,沒有節奏就沒有音樂,節奏的搏動給音樂注入了活力。小學低年級教學中,我以節奏變化為切入點,橫向口子開得小、縱向挖得深。以學生非常熟悉和喜愛的兒童歌曲和生活中的事物為創作素材,引導有機創作,降低難度。對人音版第一冊第五課歌曲《閃爍的小星星》進行了大膽創新、改編題為《星星變奏曲》,在教學過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閃爍的小星星》這首歌,小朋友在幼兒園里已經會唱了,對他們來講已沒有什么新鮮感了。要想讓同學不覺得老生常談、枯燥無味,必須要有生動靈活的教學方法,并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擴展知識,為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本課教學從節奏入手,通過讓學生為星星的歌起好聽的名字學唱《星星搖籃曲》、《頑皮的小星星》,知道不同的節奏可以表現不同的小星星。課堂上,所有的孩子都“動”起來了,沒有一處死角,而作為老師的我,卻一改往日汗流浹背、口干舌燥的狼狽相,完全“閑”了下來,與學生打成一片,一起盡情表演,一起放聲歌唱,實在是既輕松又愉快。
課后我想,在為歌曲起名字這一環節中,學生為歌曲起了好多好聽的名字,由于課件的原因沒能顯示很遺憾,應準備好卡片把學生起的名字也顯示出來更能激發學習、想象的熱情。
我認為,音樂課堂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孩子在學中玩、玩中學,從音樂中找到快樂。
三.課堂實錄
1.拍手律動、師生問候
2.隨優美、安靜的音樂在老師的帶領下做幻想、陶醉看星星等動作后出示藍色的長紗巾。“小朋友你們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條什么顏色的紗巾(藍色)這藍藍的顏色像什么?(像海洋、天空、花朵、游泳池)我們把它當做靜靜夜晚天空,你想成為這美麗夜晚天空中的一顆小星星嗎”,教師把一顆卡片小星星貼在藍紗巾上。“月亮姐姐也和我們一起上音樂課”。出示并粘貼月亮圖片。“月亮姐姐說她有一個叫do的小星星是她的好朋友,我請她和我一起做游戲,do的聲音比較低,和我一起唱唱do do do do,并粘在最底部,學生一次聽出1 3 5 3 5 1 并按音高粘貼在紗巾上。
3.課件顯示許多閃閃發光的小星星和月亮姐姐。提問學生該給歌曲取個什么名字?有的說叫《美麗的星星》……..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閃爍的小星星》標題
4.聽唱法學唱《閃爍的小星星》并自編動作后集體表演。
5.課件顯示月亮姐姐閉上了一雙美麗大眼睛睡覺了。隨3/4拍音樂做睡覺狀擺動身體,討論后為歌曲起個好聽名字。
6.學唱《星星搖籃曲》自編動作后集體表演。
7.課件顯示幾個卡通小星星,隨2/4拍迪斯科節奏自由舞蹈感受音樂,討論后為歌曲起個好聽名字。
8.學唱《頑皮的小星星》,拍節奏演唱、舞蹈。
9.完整演奏《閃爍的小星星》、《星星搖籃曲》、《頑皮的小星星》,讓學生欣賞后再表演,感受變奏的音樂。
10.學生扮演閃爍的小星星、頑皮的小星星,一起跳《星光恰恰恰》
11.結束部分
(1)“月亮姐姐笑著對小朋友說你們真聰明,知道了音有高低還學會了用不同的節奏來表現小星星,讓小星星變得更可愛了。
(2)隨《星光恰恰恰》走出教室。
《星星變奏曲》課堂教學實錄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學會通過分析詩歌意象解讀詩歌;學會用意象表達情感。
2、過程和方法:
誦讀法、聯想想象法、討論探究法、多媒體輔助。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誦讀,體會詩歌的情景、意蘊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主旨,激發學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學建議】
以“意象”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走進詩歌,走近作者。教學時采用雙線結構:
一是創設情境激發情感:安排聽詩──讀詩──品詩──吟詩。
二是緊扣意象浸潤詩情:“溫故知新”明晰“意象”;“初讀感知”明確“意象”;“品讀明理”賞析“意象”;“學以致用”捕捉“意象”;“心湖泛舟”運用“意象”。
【教學過程】
課前:播放莫扎特的《星星變奏曲》,配上畫面,字幕:
欣賞是一種心情,欣賞是一種體驗。音樂家用旋律表達自己的情感攝影師用鏡頭捕捉自己的體驗。
一、導入意象
出現四幅圖:蓮花雨月亮星星
讓學生人任選一幅圖說說自己的觸發。(看到這些圖你聯想到什么?想說些什么呢?)
二、溫故知新
《天凈沙·秋思》
三、找出詩句中出現的意象
這些意象可以分成幾類?作者借助這些意象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第一節:
意象:星星、詩、蜜蜂、螢火蟲、柔軟的晚上、湖、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讀女聲。
情感:營造出溫情、浪漫、自由的氛圍,表達了詩人對美好理想熱烈向往。
第二節:
意象:凍僵的夜、苦難的詩、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瘦小的星星等。
情感:寒冷和殘酷的意境,是詩人所厭棄和憎惡,也是對冷酷現實強烈否定。
四、背景介入
本詩寫于1980年,詩人經歷了噩夢一般的十年,目睹了專制的.殘酷和人情親情的毀滅。回想暗夜如墨的年代,詩人不能自已,寫下了這首詩,傾訴自己最質樸的期盼。
五、品讀明理
讀自己有感受的句子,賞自己有感觸的意象。說與同桌聽,同桌推薦,賞析詩句。
可參用句式:我最欣賞的句子是,我欣賞它美,我讀到,我感到(仿佛看到、聽到)。
分析時注重詩歌聯系上下片。比如:“顫抖”“僵硬”文中都出現了兩次,教師適當的引導學生比較、揣摩。又如:“像蜜蜂顫動”,如果學生提到這句,教師要積極地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等。
六、學以致用
詩歌欣賞:
一代人
顧城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顧城是我國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以一顆童心看世界的“童話詩人”。
顧城是怎樣通過詩歌來表達自己的苦悶,一代人覺醒后的憂傷,和對未來的希望?
致橡樹
舒婷
(內容略)
女詩人舒婷又是如何借助詩歌訴說人與人之間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時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獨立的道德理想的呢?
七、心湖泛舟
用特定的意象;或者仿照詩句“如果……誰不愿意……”或“如果……誰愿意……”表達自己的心情。
《星星變奏曲》課堂教學實錄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成就。
2、理解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手法。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感情。
2、學會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3、仿照詩歌結構,開展詩歌寫作的活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2、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后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點】:
1、了解朦朧詩的審美特征。
2、理解詩歌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學難點】: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義。
【教學設想】:
1、《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這首詩在詩歌主題、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詩運用象征手法,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來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表現詩人對光明的渴求。
2、教讀本文,應簡介“朦朧詩”產生的背景,將這種創作現象與社會整體環境相聯系,為了更好地把握詩歌主旨和詩人的寫作風格提供知識平臺。課文借用了“變奏曲”這一音樂術語,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教學活動應強化誦讀,在熟讀過程中,揣揣摩語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對于形象的豐富內涵的理解,可引導學生合作研究,鼓勵有創意的個性化闡發。以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江河的《星星變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詩含蓄朦朧.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在熟讀中揣摩詩歌語言的意蘊和情味。領會“星星”的象征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從而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2、聯想想象法 全詩運用象征手法,圍繞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學習這首抒情詩,要創設氛圍激活學生思維,借助對形象的感悟,把握豐富內涵,深人體會詩中的思想情。
3、討論探究法 如對“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導學生活躍研討,提高審美意識。
《星星變奏曲》課堂教學實錄 篇5
1.給加粗字注音。
寂寞( ) 顫動( ) 覆蓋( ) 凍僵( )
2.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
(1)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在夜里凝望
凝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寂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只有經歷過心靈劫難的人,才更能體會到這種詩意人生與精神自由的彌足珍貴
彌足珍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詩人在靜謐的深夜遙望星空
靜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朗讀的角度看,用“//”給下列句子劃分停頓。
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4.根據示例仿詞。
示例:閃閃爍爍 朦朦朧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讓你配樂朗誦,你將用哪一首曲子?請說說選擇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課內閱讀
閱讀下列文字,回答文后問題。
星星變奏曲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夜里凝望
尋找遙遠的安慰
誰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詩
每個字都是一顆星
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得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
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如果大地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尋找星星點點的希望
誰愿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蓋心頭
誰愿意,看著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喜歡火
涌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時候——升起
去照亮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6.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把“鳥落滿枝頭”比作“星星落滿天空”,你認為二者有哪些相似之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喜歡火/涌出金黃的星星”中的“涌出”改換成“冒出”或“跳出”,好不好?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話,表達一種期盼或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請你再摘抄一首江河的詩歌,并與同學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課外閱讀
閱讀下列文字,回答文后問題。
我用殘損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殘損的手掌
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這一角已變成灰燼,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
(春天,堤上繁花如錦障,
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
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
這長白山的雪峰冷到徹骨,
這黃河的水夾泥沙在指間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當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細,那么軟……現在只有蓬蒿;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盡那邊,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
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陰暗,
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
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
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
貼在上面,寄予愛和一切希望,
因為只有那里是太陽,是春,
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
因為只有那里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
螻蟻一樣死……那里,永恒的中國!
12.這首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你認為應該用怎樣的語調朗誦這首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請用“/”給下列詩句按意義劃分節奏。
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
貼在上面,寄予愛和一切希望,
因為只有那里是太陽,是春,
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
因為只有那里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
螻蟻一樣死……那里,永恒的中國!
15.詩中畫橫線一句里的“運”改換為“用”,好不好?請談談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這首詩可分為兩部分,均是運用幻覺來構筑詩篇,但彼此之間有細微的區別,請你談談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你了解戴望舒嗎?請你查閱資料摘錄一些有關他的介紹或詩文,并與同學相互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mò chàn fù jiāng 2.(1)聚精會神地看。 (2)孤獨,冷清。 (3)更加值得珍惜,更加寶貴。(4)安靜。 3.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像星星//落滿天空/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4.完完整整、堂堂正正、高高興興等等 5.示例:鋼琴曲《海邊的星空》因為這首名曲委婉動聽,透射出一種莫名的力量,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渴盼,給人以無窮的想像和聯想,與本詩的意境相似。
6.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的追求、對自由幸福生活的渴盼,也流露出淡淡的無奈之情。
7.既表現出夜晚的寧靜與溫馨,月光的柔和與淡雅,更能把一個靜夜中心靈的不平靜表現得淋漓盡致(答案既能符合文意又能自圓其說即可)。8.都有數目眾多、紛繁復雜、變化多端、引人注目之感(大意正確即可)。9.不好。“涌出”一詞能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星星”出現的多、快,而“冒出”和“跳出”就沒有這種效果。(言之有理即可)10.示例:如果我是一座高山/就讓我矗立在祖國的最邊緣/幫助戰士們守衛著祖國的大門//如果我是一條小河/就讓我流淌在母親的心底里/幫助孩子們撫慰著母親的心靈……11.示例:《回旋》你提著那盞易碎的燈/你把我的眼光拉彎/像水波在你腳下輕柔消失/提著那盞銅制的燈/你用手遮著你像影子樣柔和/把我的眼光擦得微微發疼/提著那盞熟透了的杏子/你綠得透過了你的裙子/讓我染紅云彩作你的背影/慢慢收回墜著的夕陽/你提著那盞梨子那盞櫻桃/你在我嘴里嚼著/我的眼光飄出香味像果子/你把我拉彎拱上夜空/你碎了我把你拾起來 12.表達了作者對故土的熱愛,對敵人的憎恨,對民族前途的堅定信念。13.用抑郁、痛惜的語調讀出心頭的沉重與痛苦;用激昂的語調讀出對“遼遠的一角”的深情贊美。14.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 貼在上面,/寄予/愛和一切希望,因為/只有那里/是太陽,/是春,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因為/只有那里/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那里,/永恒的/中國!15.不好,因為“運”字突出了用力之大、之足,有“使出渾身解數”的意思,更能表現出作者的愛國情思,而“用”沒有這種效果。16.同為想像,但是前半部分側重于寫實,以一幅富有特征的小畫面綴連,表現出國土在敵人的鐵蹄下的深重苦難;后半部分側重寫意,用一連串親切溫馨的比喻,染上明麗和煦的色彩。17.示例: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30年代“現代派”詩歌的代表詩人。抗戰爆發以后,詩風有較大轉變。具代表性的詩有:《我思想》《寒風中聞聲》《偶成》《無題》《我用殘損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時候》《煩憂》。《雨巷》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行著,/冷漠,凄清,又惆悵。/她靜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我身旁飄過這女郎;/她靜靜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墻,/走盡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星星變奏曲》課堂教學實錄 篇6
教學目標:
1.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2.揣摩語言,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
3.激發學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學重點:
1、通過詩歌意象的象征意義理解詩歌主題思想。
2、理清詩歌結構特色,賞析詩中精妙的修辭。
教學難點:
1、用意象方法,通過個性化的閱讀感悟,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感受語言美,領悟修辭下蘊含的豐富內涵。
教學方法:
說——悟——練,三步一體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以“說”導入:以學生個性化的“說”引入新課。
1、課前讓學生針對《星星變奏曲》自主找一個話題,搜集相關資料并加以整合。
2、學生上講臺“說”:①簡介朦朧詩(特點、產生背景)②什么是變奏曲?③談談星星的天文知識。④朗讀一首與星星有關的詩歌。
3、揭題:同學們,讀好的文字是一種享受,讀美的詩歌更是一種熏陶。詩歌與詩人之間有著最密切的關系,因為詩能傳情。詩人江河作為朦朧詩派代表詩人,在那特殊的年代——*時期。對現實進行了反思,傾訴著自己質樸的愿望。現在,讓我們細細品味這首《星星變奏曲》。(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課堂上的“說”不能漫無邊際,一定要有的放矢,如詩歌《星星變奏曲》,朦朧詩概念,變奏曲的認識對理解詩歌背景,理清詩歌構思特點是有必要意義的,所以要讓學生課前弄明白;同時,星星知識的補充,有關星星的其它詩篇的的閱讀對課堂解決重點意象和主題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聯系講課內容之余,提高學生“說”的自主性和“說”的表達能力,由此也巧妙地引導學生進入本文自主閱讀的狀態。
二、讀中悟學
(一)、整體感知: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理清結構:
第一節
(前4行):
(后12行):
第二節
(前4行):
(5至12行):
(后4行):
(二)、領悟角度:析主題,賞語言
【析主題】:老師設計兩個層遞式的問題,領悟詩中星星的象征意義。
1、體會詩句中的意象——老師對意象進行解釋闡述
(1)詩中出現的下列意象,哪些象征光明美好的世界?哪些象征黑暗冰冷的現實世界?
星星、詩、蜜蜂、柔軟的晚上、湖、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凍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飄動的旗子、瘦小的星、火
此題難度層面較小,主在讓學生先在判斷上對認識意象的特征。
(2)指出下列星星的指代意義:
每個字都是一顆星:
象星星落滿天空:
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學生聯系具體語句發表見解,教師適當點撥)
明確:“星星”這個意象在詩中出現次數最多,但每一次都不是單獨依存的,目的是讓學生結合上下文意思了解其具體所指,能更深刻地理解星星的象征意義及作用。
領悟
感悟我讀,這句話象征
表達詩人情感。
設計意圖:領悟部分的設計是讓學生明確解讀意象之象征意義的方法:“星星”指代詩意、春天、溫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象征光明。
感悟部分讓學生懂得通過詩歌意象作用來感知詩人情感,從而達到了解主題的地步。如:我讀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這句活象征著一個安寧平靜的世界,表達詩人對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次環節主要以課堂合作的形式,通過“星星”這個意象特點來領悟象征意義,最后用意象方法,通過個性化的閱讀感悟,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賞語言】:
1、找出詩歌結構、形式的特點
這個問題比較簡單,主要然讓學生比較上下兩節詩的形式,絕大多數同學能找出來。
如果……如果……
誰不愿意……誰愿意……
溫情、浪漫————寒冷、殘酷
對比
2、結合構思的特點,說說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此題難度系數稍微增加,主要讓學生結合“音樂變奏曲”的特點來認識詩歌結構相稱,意境變化的特點,回應題目為什么叫《星星變奏曲》。
設計意圖:這一問題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能從詩中找出“如果……誰不愿意……”與“如果……誰愿意……”這兩個句式,欣賞詩歌詩節對稱,意境對比的手法。課后再學會仿寫。
修辭特點:
選出兩則例題,進行分析闡述,讓學生從中領悟修辭的分析手法。
(1)“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星星為什么會顫抖?
這句話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描繪心靈的寒冷孤寂,表達詩人對黑暗冰冷的現實的否定。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現在晴朗而平靜的夜間,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接著,讓學生從中領悟解答修辭的分析層次。
領悟比喻、反復、類比、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描繪了生動的意象,能營造優美的意境,美化文章的語言,也傳遞了作者的情感。
設計意圖:這個部分的設計主要是在典型例題的示范下,讓學生能準確地判斷修辭,并對修辭作用能夠從象征意義——反映的情感作逐層分析。能夠讓學生的思維由課內走出課外,從而學到語文的學問而不僅僅是《星星變奏曲》的知識。最后,在方法掌握的基礎上進行實戰演練。
三、課堂演練
(1)“柔軟得像一片湖”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2)體會加點字詞的表達作用
一年又一年/總寫苦難的詩
這一過程,老師選派2名學生上黑板做題,其余學生座位上完成。完成后,我讓下面的同學仔細審視黑板答案,并不急于判斷其對與錯,而是從答案中獲取啟發,完善自己的答案,進而對黑板上的答案進行補充。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在悟的基礎上有實戰的演練。動腦還要有適當的動手,才能真正將知識落到實處,才能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不足,得到實時的反饋。演練過程中,如何理解如何運用都帶著學生個性化的感知,不應以教師的思維習慣代替學生的實踐。應該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所以,在練習完成的時候,老師并不急于為學生定奪對與錯,而是讓學生去審視黑板上的答案,從中得出啟發與借鑒,進而完善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做題方法。
四、小結(板書)
1、意象:“星星”象征光明。
2、語言:變奏曲式的構思;精妙的修辭。
作業:
【同步閱讀】
一、課內精彩語段閱讀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尋找星星點點的希望
誰愿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誰愿意,看著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喜歡火
涌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時候—升起
去照亮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1、這節詩中描繪了哪些意象?說說這些意象的特點,并想想從這些意象中我們可以聯想到什么?
2、“寂寞地燃燒”意味著什么?
3、詩的最后四行,用“誰不喜歡……”的句式,著重表現什么?
4、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星星變奏曲》課堂教學實錄 篇7
《星星變奏曲》同步練習
一、基礎知識訓練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顫動________ 凝望________ 安慰________ 柔軟________ 疲倦________ 覆蓋________
2.這首抒情詩以“星星”象征________________,但詩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顯現的不是____ ____,而是___ ____,寄托了詩人的___________ _____ 。
3.在你的課外積累中,還有哪些與“星星”相關的詩句,請寫兩句。
4.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二、能力升級達標
(一)閱讀課內詩文,按要求回答問題:
星星變奏曲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夜里凝望
尋找遙遠的安慰
誰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詩
每個字都是一顆星
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得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
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脆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尋找星星點點的希望
誰愿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誰愿意,看著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著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喜歡火
涌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時候——升起
去照亮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5.仔細品味這首朦朧詩,回答下列問題。
(1)“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請談談你的體驗。
(2)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中“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請說說你的理解。
我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認真地體驗這首詩,請從文中找出自己最欣賞的句子,并作點賞析。
最欣賞的句子:
我的賞析:
7.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我的感受:
8.“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我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課外現代詩,按要求回答問題。
我們在草地上數星星
劉益善
① 夜色中,我們溜出村子
躺在草地上面
我們數星星
她數是一萬
我數是九千
不行。再數一遍
她卻說是九千
我卻說是一萬
② 晚風拂過草地
飛來瑩瑩的光點
我們又數起來可總是數亂
我說瑩火蟲是月亮下的蛋
她說螢火蟲是星星流的汗
我們爭著、吵著
笑著、鬧著抱成一團
啊,兩小無猜的時代
天真無邪的童年
9.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色,從對哪些景物的描寫可以看出來?
10.第①節詩中具有兒童特點的一處細節描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②節詩中有一處描寫既運用了新巧別致的比喻,又體現了豐富自然的想像,這些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這首詩中寫“我們爭著、吵著”表現了“我們”怎樣的心理?哪些詩句點明題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3.同學們,你們看到天上的繁星的時候,會想到什么呢?請把你的想像描述出來。
我的想象:
三、優生探究樂園
14.根據你的觀察和對生活的感悟,仿照下面加點的句子再寫一個句子。
大自然能給我們許多啟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訴我們做事應持之以恒;大地能載萬物,是在告訴我們求學要廣讀博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請你展開聯想和想象,運用修辭手法,把“遙望”、“繁星”、“閃爍”這三個詞擴展成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
答案:1.chàn ,níng,wèi,róu,pí,fù 2.示例:陽光普照的光明/茫茫黑夜中閃現的點點光明/在現實中執著追求的理想。 3.示例:七八個星天外/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4.[示例一] 如果我是一張白紙/我會讓人們在我身上記事、算題如果我是一根蠟燭/我會默默給人們帶來光亮 [示例二] 誰不愿意呼吸新鮮的空氣/誰不愿意沐浴溫暖的陽光/誰不愿意吮吸甘甜的雨露/誰不愿意擁有美好的生活/可是,人類肆意的破壞/使這一切都變成了虛幻5.(1)該句運用了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顫抖,是人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束縛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 (2)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6.只要言之成理即可。7.“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8.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 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9.初夏、星星、螢火蟲10.溜出村子/躺在草地上面數星星11.我說螢火蟲是月亮下的蛋/她說螢火蟲是星星流的汗12.都認為自己數得很清楚,都認為自己有理。/啊,兩小無猜的時代/天真無邪的童年13.只要想像合理即可。14.示例:青松不懼風雪,是在告訴我們做人要堅毅剛強。15.只要符合要求,表意清楚即可。
《星星變奏曲》課堂教學實錄 篇8
課文簡析
這是“朦朧詩”的一首重要詩作。它運用象征手法,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來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表現詩人對光明的渴求。它以情境的變換來豐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題,這正如音樂中主題與變奏的關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實的“星星變奏曲”。全詩意象豐富,構成理想與現實的相互反襯,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強烈而又含蓄。這首詩的深刻主題和“朦朧”風格,是與它的創作背景和反映的社會時代狀況分不開的。
創意說明
這首詩的學習應該著重引導學生在兩個詩節的比較中感受朦朧詩意象化、象征化、立體化和隱喻性的特點,通過語言、句式,內容的比較領會詩人的理想。
教學預設
一、整體感知
1、 讀了這首詩,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覺得作者想要表達怎樣的思想?
2、 出示創作背景資料。
江河,原名于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1980年在《上海文學》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里開始》《太陽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他在詩作當中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以《紀念碑》等政治抒情詩和古代神話組詩《太陽和它的反光》贏得社會矚目。他的《星星變奏曲》是新時期的“火把”,卻更感受著時代的脈搏,它是真正的對于光明的呼喚。
二、引領發現
1、作者的這種感情,在第一節詩中是通過哪些意象來體現的?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的
特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氛圍?
2、品味詞句。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3、有感情朗讀。讀出一系列美好的意象,一個富有詩意的世界,一個如夏夜般柔軟的世界,一個像春天般溫馨迷人的世界。
三、比較探究
1、自主閱讀第二節詩,探究一下,第二節與第一節有什么變化?
句式由肯定變為否定
內容由對光明的向往轉向對現實的否定
情境有溫馨美好轉向寒冷嚴酷
2、這些“變奏“你是從哪些詞句中看出來的?
如:寂寞地燃燒 顫抖地星星 瘦小的星……
四、提升領悟
思考:詩中的星星象征著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內心怎樣的渴望?
《星星變奏曲》課堂教學實錄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征。
2、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了解“變奏曲”在文本中的運用,把握上下兩節在主體與變奏上的關系。
4、感受詩歌語言,初步了解詩歌的語言特征,指導寫詩要點并仿寫。
能力目標
1、體會詩歌的情景、意象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主旨。
2、揣摩語言,把握“星星”“詩”“蜜蜂”“晚上”“螢火蟲”“春天”等形象的內涵,借助對這些形象的感悟,深入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感知“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德育目標
感受時代脈搏,體會生活的美好,激發學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學重難點
了解朦朧詩的審美特征,理解詩歌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靜謐的星空是一個能引起人們無限遐想,讓人放飛心靈的地方。
詩人介紹,了解時代背景。
二、明確學習目標
1、深情地朗讀
2、細膩地感受
3、詩意地仿寫
三、深情地朗讀
教師提示注意上下節的語氣語調和情感,學生自由讀。點名學生簡單談談朗讀的體會;兩名學生分節朗讀。教師點評并示范朗讀。
四、細膩地感受
1、談感受:整首詩給同學的感受或說說詩歌表現了怎樣的意境,請用一兩個詞來表達。
2、品讀交流:學生從語言運用、修辭手法、寫作手法、作者的情感等多角度品味語言。
小結:
(1)請找出上節詩中象征光明美好的詞語,并用“這是一個世界”來說話。
(2)請找出第二節詩中象征黑暗冷酷的詞語,并用這是一個世界”來說話。
3、總結:把握星星的象征意義,詩人的情感
4、請同學們找出兩節詩在內容和句式上的異同。
五、詩意地仿寫
請用“如果……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來寫幾句詩,表達你內心的期盼。學生寫作,展示。教師示范。
六、總結
一個聰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視的.民族。朦朧詩潮就是對那場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為代表詩人之一的江河的詩作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星星變奏曲》是真正的對于光明的呼喚,溫柔的靜穆中讓人體驗了咸澀的沉重和苦難,那雖然迷惘失落卻不失堅定的希望,無論是對于身處逆境的個人,乃至整個民族,這種信念永遠都是鮮亮的。
七、推薦閱讀
舒婷《致橡樹》顧城《一代人》北島《回答》
《星星變奏曲》課堂教學實錄 篇10
一、導語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在野外,仰望天空。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誰寫的什么詩?──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齊背這首詩:
“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我想那縹緲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你看,那淺淺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寬廣/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我想他們此刻/定然在天街閑游/不信,請看那朵流星/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
這首詩作者采用了反襯的手法──用天上的幸福自由來反襯現實生活黑暗。從而表達了作者憧憬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那么,今天我們來學習另一首描寫也是星星的詩──江河的《星星變奏曲》。而這首詩中作者又借助星星來表達怎樣的思想呢?
二、整體感知
1、導入語中所提出的問題:
提示:對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對寒冷殘酷的現實的厭棄和憎惡。
2、分別概括這兩節詩的內容并想一想這兩節詩在形式有什么關系?
板書設計:
光明與美好的意境對比寒冷和殘酷的意境
追求和憧憬厭棄和憎惡
注:像這樣兩節詩所表達的內容相反或相近,形式相近,兩節詩形成對偶的形式。這種結構形式,我們把它叫做“變奏曲”。(再舉例來說明,如音樂。)所以,標題中的“星星”揭示了詩歌的主題;而“變奏曲”揭示了詩歌的結構。
三、局部品味探討
1、分組:
分別找出每一節詩所描繪的意象是哪些并說說這些意象的特點?從其特點中我們可以聯想到什么?
提示:星星、湖、螢火蟲、春天、詩、蜜蜂、睡蓮、鳥、白丁香、火、旗子彈──溫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夜、寒冷、冰雪、苦難的詩、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可怕殘酷──黑暗殘酷的象征。
2、重點品味以下詩句的含義:
⑴ 為什么說“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提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詩一樣的美,每一個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樂的人生譜寫下來,這種愿望就像星星一樣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樣釀造出來蜜一樣的甜。
⑵ “誰不愿一,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熒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采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引導學生體驗該句的含義)
提示、討論(板書):
晚上 湖
黑暗(殘酷) 和平(自由、舒暢)
睡蓮──象征著人的安閑自在。把夜晚的寧靜、平靜、溫馨和自由自在,給人以溫柔和夢的美好感覺。
⑶ “春天,鳥落滿枝頭/像星星落滿天空”這個比喻揭示了怎樣的深刻含義?
提示:“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環境一定是無人打攪,十分寧靜。“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在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從而反襯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把“鳥落滿枝頭”比作“星星落滿天空”,形象的揭示了“光明”的美好。
⑷ “閃閃爍爍”是用來描寫什么的?為什么作者卻用來描寫聲音呢?
提示:──通感手法。
a、視覺的;
b、“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和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的“閃閃爍爍”相通。而“朦朦朧朧”的白丁香就像聲音一樣時斷時續,隱隱約約之感。所以,這種用描寫聽覺的詞來寫視覺的方法叫做“痛感”。
⑸ 分析:
“寒冷中寂寞的燃燒”、“苦難的詩”、“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在心頭”、“夜晚凍僵得像一片土地”、“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粒瘦小的星”、等詞句的含義?
提示:(要聯系作者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簡歷來講解。)
a、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犧牲。(在殘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滿的生活。)
b、在黑暗的社會現實中譜寫自己的悲慘的人生。
c、將要墜落,使人害怕的情景。令人憂心忡忡的感覺。
d、殘酷、黑暗的社會現實。
e、殘酷的社會無情的摧殘著地上的生命。使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樣的隕落。
四、布置作業
閱讀第一節詩完成:
1、字詞略。
2、這節詩寫出了詩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它可以分為三層,請具體概括每一層中作者所抒發的美好意象世界。
a、 b、 c、 。
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答: 。
3、“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答: 。
4、按照例句形式仿寫句子:
如:春之生機勃勃;夏之 ;秋之 ;冬之 。
5、每當仰望夏夜燦爛的星空,你一定有不少遐想。請仿照“如果……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詩句抒發你的感受。
《星星變奏曲》課堂教學實錄 篇11
教學目標
1.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征。
2.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通過誦讀,體會詩歌的情景、意蘊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主旨。
4.揣摩語言,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
5.激發學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學設想
教學活動應強化誦讀,在熟讀過程中,揣揣摩語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對于形象的豐富內涵的理解,可引導學生合作研究,鼓勵有創意的個性化闡發。以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重點:了解朦朧詩的審美特征;理解詩歌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學難點:體悟“星星”的象征意義。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江河的《星星變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詩含蓄朦朧.意境優美,
引導學生在熟讀中揣摩詩歌語言的意蘊和情味。領會“星星”的象征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
從而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2.聯想想象法全詩運用象征手法,圍繞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學習這首抒情詩,要創設氛圍激活學生思維,借助對形象的感悟,把握豐富內涵,深人體會詩中的思想情。
3.討論探究法如對“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導學生活躍研討,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由關于“星星的詩句”導入
回憶詩句,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介紹和朦朧詩
江河,原名于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1980年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里開始》《太陽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之一。
朦朧詩又稱新詩潮詩歌,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產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作“朦朧詩”。朦朧詩孕育于“*”時期的“地下文學”。它是新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后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
朦朧詩作為一種新詩潮,一開始便呈現出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審美特征。代表人物有舒婷、顧城、江河、等。意象化,象征化,立體化和隱喻性是朦朧詩藝術表現上的重要特征。
三、寫作背景
本詩寫于1980年,也是詩人首次發表的詩作。詩人經歷了惡夢一樣的“*”十年,目睹了專職的殘酷和人情親情的被毀滅,因此對“*”時代的黑暗進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詩人傾訴著自己質樸的愿望,因此寫下了此詩,寄托了詩人美好的夢,也表達了詩人的苦悶與迷惘,這是詩人思考歷史、人和現實的表現。
四、請大家朗讀,要求:
(1)讀準音。
(2)體會朗讀節奏與朗讀時的感情基調。
明確:感情基調是滿懷希望的。朗讀語調是深沉的。
顫(chàn)動閃爍(shuò)朦朧(ménglóng)覆(fù)蓋
疲倦(píjuàn)靜謐(mì)憧憬(chōngjng)劫(jié)難凝望(níng)
五、再讀:把握意象,讀懂詩歌
意象: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
意境:甜蜜、溫馨、自由、芬芳的光明世界。
對美好理想熱烈向往
意象:夜、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星星等。
意境:凄苦、寒冷、孤寂、壓抑的黑暗現實。
對冷酷現實強烈否定
六、具體體會
1、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
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異同點?
都用假設的句子“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
都表達了現實中掙扎而向往光明、溫暖和自由的愿望。所不同的是第一節正面表達這種企盼,第二節是從反面表達這種希望。
3、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變奏曲是音樂術語。這首詩是借用此術語來說的,具體特征有以下兩點:
①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
②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
第二課時
七、自讀
1、括兩節詩的內容
第一節:黑暗籠罩大地,詩人向往光明世界。
誰還需要…誰還會…誰不愿意…誰不愿意…誰不喜歡
第二節:否定現實世界,決心追求光明
誰還需要…誰還會…誰愿意…誰愿意…誰不喜歡
(否定)(肯定)
2、請從一、二節詩句的語氣、內容、意境三個方面說說詩歌是怎樣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
第一節和第二節用了同樣的結構、相近的句式、和遞進式的比喻。但句子的語氣已從肯定變為否定;內容又對光明的向往轉為對現實的否定;意境由溫馨美好轉為寒冷嚴酷,從而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
八、小結
1、主旨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黑暗冰冷的現實的否定,抒發了自己對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雖然迷茫失落而又不失堅定的希望。
2、結構示意圖
主要意象:星星(象征光明、向往和追求的理想)
情境:溫馨美好------->寒冷嚴酷
主題與變奏
內容:向往光明------->否定現實
3、具有朦朧詩的語言特色:多用象征、比喻的修辭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使得詩歌含蓄朦朧。
象征和比喻的區別:
象征中的象征體都是具體的,被象征的本體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本體和喻體通常都是具體的。
象征著眼于全文構思,至少也是文章的層次,是一種表現手法;比喻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是修辭手法。
九、探究
1、反復朗讀“誰不愿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蘊。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足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2.學生自由誦讀詩歌第二節,思考:
(1)詩中“每一首詩都是-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顫抖,是人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束縛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十、作業處理:
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如果我是一張白紙
我會讓人們在我身上記事、算題
如果我是一根蠟燭
我會默默給人們帶來光亮
誰不愿意呼吸新鮮的空氣
誰不愿意沐浴溫暖的陽光
誰不愿意吮吸甘甜的雨露
誰不愿意擁有美好的生活
可是,人類肆意的破壞
使這一切都變成了虛幻
《星星變奏曲》課堂教學實錄 篇12
教學目標
1.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征。
2.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通過誦讀,體會詩歌的情景、意蘊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主旨。
4.揣摩語言,品味詩句的豐富。
5.激發學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學設想
教學活動應強化誦讀,在熟讀過程中,揣揣摩語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對于形象的豐富的理解,可引導學生合作研究,鼓勵有創意的個性化闡發。以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重點:了解朦朧詩的審美特征;理解詩歌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學難點:體悟“星星”的象征意義。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江河的《星星變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詩含蓄朦朧.意境優美,
引導學生在熟讀中揣摩詩歌語言的意蘊和情味。領會“星星”的象征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
從而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2.聯想想象法全詩運用象征手法,圍繞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學習這首抒情詩,要創設氛圍激活學生思維,借助對形象的感悟,把握豐富,深人體會詩中的思想情。
3.討論探究法如對“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導學生活躍研討,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由關于“星星的詩句”導入
回憶詩句,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介紹和朦朧詩
江河,原名于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1980年發表*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里開始》《太陽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之一。
朦朧詩又稱新詩潮詩歌,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產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作“朦朧詩”。朦朧詩孕育于“*”時期的“地下文學”。它是新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后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
朦朧詩作為一種新詩潮,一開始便呈現出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審美特征。代表人物有舒婷、顧城、江河、等。意象化,象征化,立體化和隱喻性是朦朧詩藝術表現上的重要特征。
三、寫作背景
本詩寫于1980年,也是詩人首次發表的詩作。詩人經歷了惡夢一樣的“*”十年,目睹了專職的殘酷和人情親情的被毀滅,因此對“*”時代的黑暗進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詩人傾訴著自己質樸的愿望,因此寫下了此詩,寄托了詩人美好的夢,也表達了詩人的苦悶與迷惘,這是詩人思考歷史、人和現實的表現。
四、請大家朗讀,要求:
(1)讀準音。
(2)體會朗讀節奏與朗讀時的感情基調。
明確:感情基調是滿懷希望的。朗讀語調是深沉的。
顫(chàn)動閃爍(shuò)朦朧(ménglóng)覆(fù)蓋
疲倦(píjuàn)靜謐(mì)憧憬(chōngjng)劫(jié)難凝望(níng)
五、再讀:把握意象,讀懂詩歌
意象: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
意境:甜蜜、溫馨、自由、芬芳的光明世界。
對美好理想熱烈向往
意象:夜、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星星等。
意境:凄苦、寒冷、孤寂、壓抑的黑暗現實。
對冷酷現實強烈否定
六、具體體會
1、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
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異同點?
都用假設的句子“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
都表達了現實中掙扎而向往光明、溫暖和自由的愿望。所不同的是第一節正面表達這種企盼,第二節是從反面表達這種希望。
3、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變奏曲是音樂術語。這首詩是借用此術語來說的,具體特征有以下兩點:
①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
②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
第二課時
七、自讀
1、括兩節詩的內容
第一節:黑暗籠罩大地,詩人向往光明世界。
誰還需要…誰還會…誰不愿意…誰不愿意…誰不喜歡
第二節:否定現實世界,決心追求光明
誰還需要…誰還會…誰愿意…誰愿意…誰不喜歡
(否定)(肯定)
2、請從一、二節詩句的語氣、內容、意境三個方面說說詩歌是怎樣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
第一節和第二節用了同樣的結構、相近的句式、和遞進式的比喻。但句子的語氣已從肯定變為否定;內容又對光明的向往轉為對現實的否定;意境由溫馨美好轉為寒冷嚴酷,從而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
八、小結
1、主旨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黑暗冰冷的現實的否定,抒發了自己對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雖然迷茫失落而又不失堅定的希望。
2、結構示意圖
主要意象:星星(象征光明、向往和追求的理想)
情境:溫馨美好------->寒冷嚴酷
主題與變奏
內容:向往光明------->否定現實
3、具有朦朧詩的語言特色:多用象征、比喻的修辭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使得詩歌含蓄朦朧。
象征和比喻的區別:
象征中的象征體都是具體的,被象征的本體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本體和喻體通常都是具體的。
象征著眼于全文構思,至少也是文章的層次,是一種表現手法;比喻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是修辭手法。
九、探究
1、反復朗讀“誰不愿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蘊。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足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2.學生自由誦讀詩歌第二節,思考:
(1)詩中“每一首詩都是-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顫抖,是人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十、作業處理:
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如果我是一張白紙
我會讓人們在我身上記事、算題
如果我是一根蠟燭
我會默默給人們帶來光亮
誰不愿意呼吸新鮮的空氣
誰不愿意沐浴溫暖的陽光
誰不愿意吮吸甘甜的雨露
誰不愿意擁有美好的生活
可是,人類肆意的破壞
使這一切都變成了虛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