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故鄉(精選16篇)
9 故鄉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對比的寫法和在記敘中運用議論的作用。
2.學會辨析段的類型。
3.通過對這篇小說內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舊中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不僅是我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靈魂上對農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發起學生熱愛新中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強烈愿望。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把握課文內容,在對比中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變化。
教學過程
一、解題
“我”于1919年12月回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目睹農村的破敗和農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時的好友與鄉鄰同他之間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內心無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瀾,同時也激起了“我”要求改變現狀的強烈愿望。
把小說同時代背景聯系起來,我們不難發現,“我”記憶中的及人物與眼前的及人物所以發生了巨大變化,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和社會根源。
這一題目,不僅交待了事件發生和發展的具體地點,而且為人物活動提供了特定的場所和環境。
題目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俗話說:“親不親,人”。對于一般人來說,總是美好的,親切的,值得懷念的。但是在“我”眼中卻是如此衰敗、蕭條,讓我感到悲涼、生疏,特別是人與人之間,都隔著“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噤。
二、導入
魯迅先生是1898年離開的,1919年12月第二次回,目的是變賣老屋接母親到北京。小說以“我”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那么“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有怎樣的想法和感受?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這篇小說的內容。
三、內容分析
1.教師提問:全文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個自然段,這一部分主要寫“我”回。“我”在所見到的蕭條景象以及“我”的悲涼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的目的。第二部分從第六自然段開始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在。這是小說的主體部分,主要刻畫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給中國農村帶來的苦難,給中國農民帶來的心靈上的創傷。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結尾。這一部分寫“我”離開的心情和感受。
2.內容分析(第一部分)
①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一句話。這句話既寫出“我”回的急切心情,又為下文內容的展開埋下了伏筆。
②教師提問:第二自然段一共兩句話,是一個完整的語段。請用幾個短語概括出這段景物描寫的主要內容,并指出它的作用。
③教師提問:第三自然段只有一個句子。這個句子的結構形式有什么特點?應該怎樣理解它的含義?聯系上下文,這個句子起什么作用?
學生分析、明確:這個句子采用了否定形式的疑問語氣這種結構。“這不是”是否定,句末加問號再否定,是否定之否定。由于的荒涼出乎“我”的意料,因而產生懷疑,但又的確是自己的,對懷疑加以否定,這不僅反映了“我”復雜的思緒,沉重的心情,也為下文的對比作了鋪墊和暗示。在文章結構上,它承上啟下,轉換自然。
④教師提問:第四段開頭寫道“我所記得的全不如此。我的好得多了。”按照一般寫法,下文應該寫“好”在哪里。可是下面卻用“但”字一轉,說的“美麗”、“佳處”“卻又沒有影象,沒有言辭了”這是為什么?
學生思考,教師提示:這要聯系全文來看。后面寫記憶中的,只是少年時代的“我”眼中的,“時時記起的”也只是少年眼中的局部的“神異的圖畫”,沒有也不可能要求一個少年對的全貌進行整體的深刻的概述。由于他的注意力集中在閏土身上,因而他“時時記起的”只能是閏土與他所到之處。同時在這二十余年里,中國始終處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之下,不會有什么令人難忘的美好記憶。但是,如此的荒涼又與少年時代的記憶產生了很大的矛盾,“我”剛剛回到,在未了解到原因之前,就只能從自身的角度加以解釋了棗“本沒有什么好心緒”。這樣在結構上自然地轉入下文,點出此次回的目的。
3.分析第二部分。
①教師提示: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體,主要采用了對比的寫法。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找出描寫閏土的段落,填寫人物的形象對照表。
閏土的形象:
②為什么閏土變成“木偶人”了呢?
“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
“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③對楊二嫂這個人物,我們應怎樣認識?在文中楊二嫂起什么作用?
楊二嫂的形象
肖像“凸顴骨”,“薄嘴唇”,“細腳伶仃的圓規”
(尖刻、能說會道、令人可鄙)
行動“……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出去了。”
(順手牽羊,明索暗偷)
在小說中,楊二嫂是做為陪襯人物出現的,楊二嫂的尖刻、自私襯托了閏土的憨厚樸實。
4.分析第三部分。
①教師提問:這一部分開始寫了“我”和宏兒的幾句對話,作用是什么?
學生思考并明確:這幾句對話反映出宏兒的天真和水生友情的留戀。童年“我”為了出外謀食不得不離開閏土、離開;而今天是賣掉老屋,永遠離開了,因此,宏兒“回來”的想法不是很天真嗎?“我”這次回,已經感到與閏土的隔膜,那么宏兒與水生的將來會是怎樣的情景?這就使“我”本來不平靜的心情更加思緒萬千,從而引出下文“我”對“新的生活”的議論和企盼。
②教師提問:小說最后三個自然段是以議論為主的議論段。這三段議論的論題是什么?有什么關系?請你概括出來。
教師提示:小說中的“我”既對新的生活充滿信心,又不能明確解釋“新的生活”的含義,反映了他的階級局限性和覺悟水平。但是他也意識到,只要大多數人都向往和追求新的生活,敢于走向新生活之路,那么新的生活是能到來的,這又說明他比同一階層的人眼光要敏銳,站得要高些。
布置作業
1.作“練習一”
記憶中的和眼前的不同,反映了自然環境的變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對比中,說明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主義統治給農村造成的悲慘現實,以及農民生活的日趨貧困。同時,暗示著小說人物的悲劇命運。
小說結尾再現記憶中的美麗圖畫,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對記憶中的的眷戀和懷念正反映了“我”對現實的強烈不滿,表達了“我”對新生活的渴求,對未來的一種朦朧的憧憬。
2.作“練習二”
填寫“人物變化表”盡量找出原句,這樣可以進一步把握人物、加深理解。刻畫人物形象,是小說的主要藝術表現手段,通過填表,才能細讀作品,真正理解小說的主題。
3.作“練習三”
見“內容分析”。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解決疑難語句的理解問題,進一步把握小說的內容和主題,強化學生對作品的認識。
2.辨析段的類型及其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通過小說的內容,分析了人物形象。但是,作品中還有一些語句需要認真分析、思考,才能深入把握小說的主題。
二、疑難語句的分析
1.“遠近橫著幾個蕭縈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這一句中,為什么用“橫著”?用了“荒村,為什么還要用“蕭索”?把“活氣”改為“生氣”行不行?
“橫著”是不整齊、不規則地放著的意思,有一種“被遺棄”的動感;“蕭索”是形容詞,突出了悲涼的氣氛,“荒”字描繪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這里都是寫“我”看到家鄉的感覺。一動一靜,動靜結合,寫得具體而形象。這樣的荒村,自然沒有活潑的生活氣息,有的只是死氣沉沉。“生氣”指旺盛的生命力,用在這里不確切。
2“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景物的描寫怎么能成為“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
這里,我們不能把它當作一般的判斷句來理解,而是要聯系上文。這個描寫是要突出一種氣氛、一種心情。“我”要永離,永離老屋了,心情的凄楚可想而知,況且“我”是那樣的懷念。這種心情與上文“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本沒有什么好心緒”正是協調一致的。
3.小說為什么要用許多篇幅寫少年閏土的“許多新鮮事”?這和全文內容有什么內在聯系?
這要從兩個方面去考慮。第一,這些敘述和描寫,不僅說明少年閏土的見多識廣,而且反映了這位小英雄一言一行都對生活充滿了熱愛之情。這與后面寫他在現實的沉重壓迫下喘不過氣來,而把生活寄托在神靈身上,變得遲鈍麻木恰成鮮明的對照。第二,正因為“我”從閏土那里知道了許多希奇事,所以“我”與閏土的深厚友誼是建立在“我”對閏土無比敬佩的基礎之上的。這個基礎一旦消失,小英雄變為“木偶人”時,“我”才深切感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意識給舊中國勞動人民造成的心靈上的創傷,才深切地認識到我們之間隔著的厚障壁了。但是,也正因為這位小英雄的形象和他講述的許多希奇事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難以忘懷,所以在小說的結尾,美麗的景象又重現在眼前,從而使我的心底升起對未來的朦朧的希望。這兩點正是全文內容的核心,是小說的主題所在。
4.小說中有兩處寫到“高墻”:
①“他們(指“我往常的朋友”)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
②“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象,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第①處的“高墻”是實寫,句子的意思是說“我”和“我”的朋友們孤陋寡聞,很單純無知,很少與外界聯系。第②處的“高墻”是虛寫,是比喻的說法,指“我”與閏土之間隔著的“厚障壁”,即封建意識、封建等級觀念造成的隔膜。
5“我躺著,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特意寫“我在走我的路,”有什么用意嗎?
有。這句話有雙重含義。一層是實寫走在離鄉的異地謀生的路上。第二層,與下文聯系起來思考,這里的“路”正是指“我想”的內容,也就是“希望”。因此,這句話在結構上統領下面的三段文字,在內容上提示下文。
6.“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對這句話應怎樣正確理解?這句話反映“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堅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茫遠。因為任何作家都受世界觀的制限。當時共產黨還沒成立,魯迅并沒找到解決中國問題的具體的“路”,因而“我”對路的憧憬不免朦朧。
7.“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對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這段話強調了實踐的意義。空有希望不去實踐,這種希望是無所謂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實踐,這種希望是無所謂無的。路是由人走出來的,希望是要經過努力才能實現,這個比喻,表達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堅定信念。
三、辨析段的類型
教師提問:作“練習五”,思考一下,怎樣回答后面的問題?
以哪一種表達方式是主要的為依據,就可以確定段的類型。
第1段是以敘述為主的敘述段,顯示少年時代“我”和閏土難舍難分的關系,以及“我”和閏土的交往過程。
第2段是以描寫為主的描寫段,具體、生動地描寫了中年閏土的肖像。
第3段是以議論為主的議論段,這段議論以再現少年時“神異的圖畫”為新生活的象征,以路為比喻,用富于哲理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新的生活的渴求和態度。
四、小結
1.疑難語句的理解要緊緊聯系全文的內容、人物的形象和性格以及作者的態度,不能憑空臆斷。目的是進一步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題,認識事物的本質意義。
2.辨析段的類型要以不同表達方式的特點及作用為依據,結合文章的內容進行解說。
布置作業
1.作“練習六”
小說中的議論文字只起輔助作用。它或者揭示所描寫的人物,所敘述的事件內涵的意義,或直接表明作者對該人物、該事件的看法與態度,畫龍點睛,一語道破,給讀者指明理解作品主題的思路。小說中的議論只是用濃縮的語言表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態度,不需要議論文所具有的論證過程。
2.作“練習八”
把《可愛的》與進行比較,可以知道,它們在所寫的內容,采用的體裁,寫作的目的,寫作的時代背景以及運用的寫作方法上都不同。
教案點評:
1.小說思想容量很大,距離學生生活又較遠,因此教師可以布置課前預習。預習的內容有三點:
①學生熟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思考這篇小說的主題是什么。
②小說是怎樣刻畫閏土、楊二嫂這兩個人物形象的?為什么以“我”為線索貫穿全文?在“我”的眼中,閏土和楊二嫂有什么變化,這些變化表現在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采用了哪些主要表達方式,各有什么作用?
2.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記憶中的及人物與眼前的及人物的對比關系,采取列表法分析小說內容,以加深印象和理解。
3.對于小說的主題,可在對內容分析的基礎上,啟發學生各抒己見,教師不可越俎代庖。
4.課時安排:兩課時。
探究活動
你的在哪里?20年前的和20年后今天的相比,發生了哪些重大的變化?不妨深入下去,切身體會,采寫你的過來人,從一些人、事的細微變化中思考人生、社會,并形諸文字,寫成短篇小說。
9 故鄉 篇2
山東省成武縣黨集中學 高巧榮
《故鄉》篇幅很長,包涵的內容很豐富,人物性格鮮明。本教學設計將通過考察故鄉景物及人物之“變”,探究造成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理解小說的主題。
學習目標
理解對比手法表現人物突出中心的作用
重點:小說表現的主題
難點:最后兩節關于“希望”的議論的哲理性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八十六歲的賀知章返回離開五十多年的故鄉時,寫下了這首《回鄉偶書》。20世紀20年代,“我”回到闊別二十余年的故鄉,又會有何感觸呢?今天我們學習魯迅根據自己的回鄉經歷寫的一篇短篇小說《故鄉》。
二、檢查預習
蕭索:衰敗;冷落
家景:家境,家中經濟狀況
無端:沒來由;沒道理
如許:①多么,這么;②如此多,那樣多
鄙夷:輕視;鄙薄
展轉∶①翻身貌,多形容臥不安席;②經過許多人的手或經過許多環節的地方
恣睢:放縱,兇暴
二、閱讀探究
1.將描寫故鄉景物的詞語或句子標出來,看看哪些是描寫故鄉的過去的,哪些是描寫故鄉的現在的,哪些是描寫故鄉的未來的,并說說所描寫的各個時期的景物特點。思考,故鄉因何而變?
明確:
時間
景物特點
摘抄詞句
過去(印象中)
五彩繽紛
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碧綠的西瓜,紫色的圓臉,明晃晃的銀白的項圈,五色的貝殼,紅的綠的都有,各種顏色的鳥類……
美麗神異
月下捉猹圖,寂靜而富有動感
遼闊的世界
高遠的藍天、無垠的大海、廣闊的沙地
鮮活的人和物
少年閏土、猹、獾豬、刺猬、稻雞、角雞、鵓鴣、藍背、貝殼、圓月、西瓜……
現在
蕭索,悲涼
嚴寒,深冬,陰晦,冷風,嗚嗚地響,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
將來(理想的)
美麗,充滿生機
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
2.本文著重塑造人物有幾個?分組討論填寫下表,將閏土和楊二嫂的過去與現在作比較。
明確:
●閏土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外貌
健康,溫飽:十一二歲,紫色的圓臉,頭戴小氈帽,頸上一個銀項圈,紅活圓實的手
憔悴,貧窮:身材增加了一倍,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頭戴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提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動作
輕快,靈活:掃、支、撒、看、拉、罩,捏、刺
麻木,遲鈍,木偶人
語言
能言,見多識廣
吞吞吐吐,斷斷續續
對“我”的態度
熱情,友好:只是不怕我,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稀奇的事
真誠,熱情,友好,建立純真的友誼。
畢恭畢敬 隔了一層厚障壁
對生活的態度
天真活潑,無憂無慮
悲哀、痛苦,生活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靈身上。
●楊二嫂: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外貌
年輕美麗:“豆腐西施”
凸顴骨,薄嘴唇,像個細腳伶仃的圓規
動作
終日坐著
冷笑、怪叫、貪婪
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
自己很以為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飛也似的跑了,虧伊裝著這么高底的小腳,竟跑得這樣快。
對“我”的態度
虛偽的吹捧,尖酸地嘲諷
貴人眼高 迅哥兒,你闊了
放了道臺
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抬的大轎
對生活的態度
雖靠姿色招徠顧客,但仍是本分生活
搬弄是非(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后,便定說是閏土埋著的,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里去……)
討論:閏土要的、楊二嫂連偷帶拿的,是些什么樣的東西?說明了當時農民生活處于一種什么狀況?
明確:
長桌、椅子、燭臺、抬秤,手套、狗氣殺、破爛木器、碗碟……
老屋里的所有破舊大小粗細東西,已經一掃而空了
人們的生活困苦,缺少基本的生活用品。
3.閏土變成了木偶人一般,楊二嫂成了一庸俗貪婪的潑婦,造成人物性格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閱讀課文,找出能說明這種變化原因的句子。
明確:
①“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反動統治的剝削與壓迫
②“老爺”,“那時是孩子,不懂事”,一副香爐和燭臺──封建思想的侵蝕
三、研讀最后最后兩段
1.“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對這句話應怎樣理解?
明確:反映“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堅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茫遠。本文寫于1921年1月,共產黨還沒成立,魯迅并沒找到解決中國問題的具體的“路”,愿望因而“茫遠”了。
2.“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對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明確:空有希望不去實踐,這種希望是無所謂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實踐,這種希望是無所謂無的。路是由人走出來的,希望是要經過努力才能實現,這個比喻,表達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堅定信念。
3.“我在蒙眬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文末的景物描寫是不是表現“我”對故鄉的過去的留戀?
明確:此處的景物描寫象征著“我”所向往的理想的美好生活。
四、請學生小結:
1.仿照下列句式說話:我認為, 是造成故鄉景物衰敗、人物性格變化的原因。
2.本文在人物刻畫上最突出的特點是:
五.板書設計:
9 故鄉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對比的寫法和在記敘中運用議論的作用。
2.學會辨析段的類型。
3.通過對這篇小說內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舊中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不僅是我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靈魂上對農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發起學生熱愛新中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強烈愿望。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把握課文內容,在對比中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變化。
教學過程
一、解題
“我”于1919年12月回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目睹農村的破敗和農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時的好友與鄉鄰同他之間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內心無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瀾,同時也激起了“我”要求改變現狀的強烈愿望。
把小說同時代背景聯系起來,我們不難發現,“我”記憶中的及人物與眼前的及人物所以發生了巨大變化,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和社會根源。
這一題目,不僅交待了事件發生和發展的具體地點,而且為人物活動提供了特定的場所和環境。
題目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俗話說:“親不親,人”。對于一般人來說,總是美好的,親切的,值得懷念的。但是在“我”眼中卻是如此衰敗、蕭條,讓我感到悲涼、生疏,特別是人與人之間,都隔著“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噤。
二、導入
魯迅先生是1898年離開的,1919年12月第二次回,目的是變賣老屋接母親到北京。小說以“我”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那么“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有怎樣的想法和感受?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這篇小說的內容。
三、內容分析
1.教師提問:全文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個自然段,這一部分主要寫“我”回。“我”在所見到的蕭條景象以及“我”的悲涼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的目的。第二部分從第六自然段開始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在。這是小說的主體部分,主要刻畫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給中國農村帶來的苦難,給中國農民帶來的心靈上的創傷。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結尾。這一部分寫“我”離開的心情和感受。
2.內容分析(第一部分)
①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一句話。這句話既寫出“我”回的急切心情,又為下文內容的展開埋下了伏筆。
②教師提問:第二自然段一共兩句話,是一個完整的語段。請用幾個短語概括出這段景物描寫的主要內容,并指出它的作用。
③教師提問:第三自然段只有一個句子。這個句子的結構形式有什么特點?應該怎樣理解它的含義?聯系上下文,這個句子起什么作用?
學生分析、明確:這個句子采用了否定形式的疑問語氣這種結構。“這不是”是否定,句末加問號再否定,是否定之否定。由于的荒涼出乎“我”的意料,因而產生懷疑,但又的確是自己的,對懷疑加以否定,這不僅反映了“我”復雜的思緒,沉重的心情,也為下文的對比作了鋪墊和暗示。在文章結構上,它承上啟下,轉換自然。
④教師提問:第四段開頭寫道“我所記得的全不如此。我的好得多了。”按照一般寫法,下文應該寫“好”在哪里。可是下面卻用“但”字一轉,說的“美麗”、“佳處”“卻又沒有影象,沒有言辭了”這是為什么?
學生思考,教師提示:這要聯系全文來看。后面寫記憶中的,只是少年時代的“我”眼中的,“時時記起的”也只是少年眼中的局部的“神異的圖畫”,沒有也不可能要求一個少年對的全貌進行整體的深刻的概述。由于他的注意力集中在閏土身上,因而他“時時記起的”只能是閏土與他所到之處。同時在這二十余年里,中國始終處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之下,不會有什么令人難忘的美好記憶。但是,如此的荒涼又與少年時代的記憶產生了很大的矛盾,“我”剛剛回到,在未了解到原因之前,就只能從自身的角度加以解釋了棗“本沒有什么好心緒”。這樣在結構上自然地轉入下文,點出此次回的目的。
3.分析第二部分。
①教師提示: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體,主要采用了對比的寫法。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找出描寫閏土的段落,填寫人物的形象對照表。
閏土的形象:
②為什么閏土變成“木偶人”了呢?
“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
“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③對楊二嫂這個人物,我們應怎樣認識?在文中楊二嫂起什么作用?
楊二嫂的形象
肖像“凸顴骨”,“薄嘴唇”,“細腳伶仃的圓規”
(尖刻、能說會道、令人可鄙)
行動“……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出去了。”
(順手牽羊,明索暗偷)
在小說中,楊二嫂是做為陪襯人物出現的,楊二嫂的尖刻、自私襯托了閏土的憨厚樸實。
4.分析第三部分。
①教師提問:這一部分開始寫了“我”和宏兒的幾句對話,作用是什么?
學生思考并明確:這幾句對話反映出宏兒的天真和水生友情的留戀。童年“我”為了出外謀食不得不離開閏土、離開;而今天是賣掉老屋,永遠離開了,因此,宏兒“回來”的想法不是很天真嗎?“我”這次回,已經感到與閏土的隔膜,那么宏兒與水生的將來會是怎樣的情景?這就使“我”本來不平靜的心情更加思緒萬千,從而引出下文“我”對“新的生活”的議論和企盼。
②教師提問:小說最后三個自然段是以議論為主的議論段。這三段議論的論題是什么?有什么關系?請你概括出來。
教師提示:小說中的“我”既對新的生活充滿信心,又不能明確解釋“新的生活”的含義,反映了他的階級局限性和覺悟水平。但是他也意識到,只要大多數人都向往和追求新的生活,敢于走向新生活之路,那么新的生活是能到來的,這又說明他比同一階層的人眼光要敏銳,站得要高些。
布置作業
1.作“練習一”
記憶中的和眼前的不同,反映了自然環境的變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對比中,說明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主義統治給農村造成的悲慘現實,以及農民生活的日趨貧困。同時,暗示著小說人物的悲劇命運。
小說結尾再現記憶中的美麗圖畫,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對記憶中的的眷戀和懷念正反映了“我”對現實的強烈不滿,表達了“我”對新生活的渴求,對未來的一種朦朧的憧憬。
2.作“練習二”
填寫“人物變化表”盡量找出原句,這樣可以進一步把握人物、加深理解。刻畫人物形象,是小說的主要藝術表現手段,通過填表,才能細讀作品,真正理解小說的主題。
3.作“練習三”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解決疑難語句的理解問題,進一步把握小說的內容和主題,強化學生對作品的認識。
2.辨析段的類型及其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通過小說的內容,分析了人物形象。但是,作品中還有一些語句需要認真分析、思考,才能深入把握小說的主題。
二、疑難語句的分析
1.“遠近橫著幾個蕭縈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這一句中,為什么用“橫著”?用了“荒村,為什么還要用“蕭索”?把“活氣”改為“生氣”行不行?
“橫著”是不整齊、不規則地放著的意思,有一種“被遺棄”的動感;“蕭索”是形容詞,突出了悲涼的氣氛,“荒”字描繪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這里都是寫“我”看到家鄉的感覺。一動一靜,動靜結合,寫得具體而形象。這樣的荒村,自然沒有活潑的生活氣息,有的只是死氣沉沉。“生氣”指旺盛的生命力,用在這里不確切。
2“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景物的描寫怎么能成為“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
這里,我們不能把它當作一般的判斷句來理解,而是要聯系上文。這個描寫是要突出一種氣氛、一種心情。“我”要永離,永離老屋了,心情的凄楚可想而知,況且“我”是那樣的懷念。這種心情與上文“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本沒有什么好心緒”正是協調一致的。
3.小說為什么要用許多篇幅寫少年閏土的“許多新鮮事”?這和全文內容有什么內在聯系?
這要從兩個方面去考慮。第一,這些敘述和描寫,不僅說明少年閏土的見多識廣,而且反映了這位小英雄一言一行都對生活充滿了熱愛之情。這與后面寫他在現實的沉重壓迫下喘不過氣來,而把生活寄托在神靈身上,變得遲鈍麻木恰成鮮明的對照。第二,正因為“我”從閏土那里知道了許多希奇事,所以“我”與閏土的深厚友誼是建立在“我”對閏土無比敬佩的基礎之上的。這個基礎一旦消失,小英雄變為“木偶人”時,“我”才深切感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意識給舊中國勞動人民造成的心靈上的創傷,才深切地認識到我們之間隔著的厚障壁了。但是,也正因為這位小英雄的形象和他講述的許多希奇事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難以忘懷,所以在小說的結尾,美麗的景象又重現在眼前,從而使我的心底升起對未來的朦朧的希望。這兩點正是全文內容的核心,是小說的主題所在。
4.小說中有兩處寫到“高墻”:
①“他們(指“我往常的朋友”)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
②“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象,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第①處的“高墻”是實寫,句子的意思是說“我”和“我”的朋友們孤陋寡聞,很單純無知,很少與外界聯系。第②處的“高墻”是虛寫,是比喻的說法,指“我”與閏土之間隔著的“厚障壁”,即封建意識、封建等級觀念造成的隔膜。
5“我躺著,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特意寫“我在走我的路,”有什么用意嗎?
有。這句話有雙重含義。一層是實寫走在離鄉的異地謀生的路上。第二層,與下文聯系起來思考,這里的“路”正是指“我想”的內容,也就是“希望”。因此,這句話在結構上統領下面的三段文字,在內容上提示下文。
6.“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對這句話應怎樣正確理解?這句話反映“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堅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茫遠。因為任何作家都受世界觀的制限。當時共產黨還沒成立,魯迅并沒找到解決中國問題的具體的“路”,因而“我”對路的憧憬不免朦朧。
7.“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對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這段話強調了實踐的意義。空有希望不去實踐,這種希望是無所謂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實踐,這種希望是無所謂無的。路是由人走出來的,希望是要經過努力才能實現,這個比喻,表達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堅定信念。
三、辨析段的類型
教師提問:作“練習五”,思考一下,怎樣回答后面的問題?
以哪一種表達方式是主要的為依據,就可以確定段的類型。
第1段是以敘述為主的敘述段,顯示少年時代“我”和閏土難舍難分的關系,以及“我”和閏土的交往過程。
第2段是以描寫為主的描寫段,具體、生動地描寫了中年閏土的肖像。
第3段是以議論為主的議論段,這段議論以再現少年時“神異的圖畫”為新生活的象征,以路為比喻,用富于哲理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新的生活的渴求和態度。
四、小結
1.疑難語句的理解要緊緊聯系全文的內容、人物的形象和性格以及作者的態度,不能憑空臆斷。目的是進一步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題,認識事物的本質意義。
2.辨析段的類型要以不同表達方式的特點及作用為依據,結合文章的內容進行解說。
布置作業
1.作“練習六”
小說中的議論文字只起輔助作用。它或者揭示所描寫的人物,所敘述的事件內涵的意義,或直接表明作者對該人物、該事件的看法與態度,畫龍點睛,一語道破,給讀者指明理解作品主題的思路。小說中的議論只是用濃縮的語言表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態度,不需要議論文所具有的論證過程。
2.作“練習八”
把《可愛的》與進行比較,可以知道,它們在所寫的內容,采用的體裁,寫作的目的,寫作的時代背景以及運用的寫作方法上都不同。
教案點評:
1.小說思想容量很大,距離學生生活又較遠,因此教師可以布置課前預習。預習的內容有三點:
①學生熟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思考這篇小說的主題是什么。
②小說是怎樣刻畫閏土、楊二嫂這兩個人物形象的?為什么以“我”為線索貫穿全文?在“我”的眼中,閏土和楊二嫂有什么變化,這些變化表現在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采用了哪些主要表達方式,各有什么作用?
2.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記憶中的及人物與眼前的及人物的對比關系,采取列表法分析小說內容,以加深印象和理解。
3.對于小說的主題,可在對內容分析的基礎上,啟發學生各抒己見,教師不可越俎代庖。
4.課時安排:兩課時。
探究活動
你的在哪里?20年前的和20年后今天的相比,發生了哪些重大的變化?不妨深入下去,切身體會,采寫你的過來人,從一些人、事的細微變化中思考人生、社會,并形諸文字,寫成短篇小說。
此文章共有2頁 第 1 2 頁
見“內容分析”。
9 故鄉 篇4
教學設計示例一
第一課時
一、通讀全文,完成以下任務:
1、掃清字詞障礙。
2、熟悉主要內容。
3、弄清人物及其關系。
二、瀏覽全文,根據描寫的人物確定本文的大致情節。
全文按照“回——在——離”的順序分為三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在”是文章的主體,可分為四層:
第一層:“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門口了……只是收不起錢來”。寫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涼之中;還寫與母親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層:“你休息一兩天……我得去看看”。寫“我”回憶與少年閏土的友情。
第三層:“母親站起身……出去了”。寫出楊二嫂是一個城鎮小市民的典型。
第四層:“此后又有近處的本家和親戚來訪問我……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與閏土的相見。
三、聽讀課文,加深印象。有條件的地方,可通過多媒體朗讀或錄音范讀。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由教師范讀或學生個讀。
四、學生自讀,體味文學語言,加強語感。
五、有條件的地方可播放一小段有關辛亥革命前后中國江南農村狀況的視頻資料,沒條件的可由教師介紹一些相關的背景資料。
第二課時 對比寫法的專題研究
一、人物命運變化研究。
1、閏土命運變化研究:小英雄——木偶人
20年前“小英雄”的形象:
外貌特征: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
英雄特征: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景物烘托: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見多識廣:①他是能裝弶捉小鳥雀的。……“這不能。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 ②“現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里來。我們日里到海邊檢(同“撿”)貝殼去,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③“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豬,刺猬,猹。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見猹了,你便刺。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來,反從胯下竄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④“我們沙地里,潮汛要來的時候,就有許多跳魚兒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兩個腳……”
人際關系:①他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沒有旁人的時候,便和我說話,于是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②他后來還托他的父親帶給我一包貝殼和幾支很好看的鳥毛,我也曾送他一兩次東西。
20年后“木偶人”的形象:
外貌特征: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里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木偶特征:①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②我問問他的景況。他只是搖頭。③他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約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時,便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煙了。
景物烘托:①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②一日是天氣很冷的午后……
過苦日子:“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
人際關系:①“阿!閏土哥,——你來了?……”/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②他回過頭去說,“水生,給老爺磕頭。”……“這是第五個孩子,沒有見過世面,躲躲閃閃……”/我也說不出話。③“冬天沒有什么東西了。這一點干青豆倒是自家曬在那里的,請老爺……” ④母親對我說,凡是不必搬走的東西,盡可以送他,可以聽他自己去揀擇。/下午,他揀好了幾件東西:兩條長桌,四個椅子,一副香爐和燭臺,一桿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
2、楊二嫂命運變化研究:豆腐西施——細腳伶仃的圓規
20年前楊二嫂的形象:
外貌特征:但是擦著白粉,顴骨沒有這么高,嘴唇也沒有這么薄,而且終日坐著,我也從沒有見過這圓規式的姿勢。
先前印象:在斜對門的豆腐店里確乎終日坐著一個楊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安分守己)
社會環境:那時人說: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
職業營生:“這是斜對門的楊二嫂,……開豆腐店的。”
20年后楊二嫂的形象:
外貌特征:一個凸顴骨,薄嘴唇,50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
見面印象:①我愕然了。②我愈加愕然了。③我知道無話可說了,便閉了口,默默的站著。
社會環境:①母親說著,便向房外看,“這些人又來了。說是買木器,順手也就隨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 ②來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東西的,有送行兼拿東西的。待到傍晚我們上船的時候,這老屋里的所有破舊大小粗細東西,已經一掃而空了。
職業營生:①圓規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出去了。②母親說,那豆腐西施的楊二嫂,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后,便定說是閏土埋著的,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里去;楊二嫂發見了這件事,自己很以為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飛也似的跑了,虧伊裝著這么高底的小腳,竟跑得這樣快。
3、“我”的命運變化研究:好奇的少爺——辛苦展轉地生活
30年前的“我”:①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②“我”對許多事充滿好奇。
30年后的“我”: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別了20余年的去,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一直過著辛苦展轉的生活。希望后輩能過上新的生活,這種生活不像閏土那樣辛苦麻木,不像楊二嫂那樣辛苦恣睢,不像我那樣辛苦展轉。
二、人物關系專題研究。
1、楊二嫂與閏土:絮絮不止的楊二嫂——只是搖頭的閏土;順手牽羊、嫁禍栽贓的楊二嫂——實實在在的閏土
楊二嫂:①“哈!這模樣了!胡子這么長了!”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起來。/“不認識了么?我還抱過你咧!”/冷笑說:“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那么,我對你說。迅哥兒,你闊了,搬動又笨重,你還要什么這些破爛木器,讓我拿去罷。我們小戶人家,用得著。”/“阿呀呀,你放了道臺了,還說不闊?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抬的大轎,還說不闊?嚇,什么都瞞不過我。”/“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錢,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錢……” ②圓規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出去了。③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后,便定說是閏土埋著的,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里去;楊二嫂發見了這件事,自己很以為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飛也似的跑了,虧伊裝著這么高底的小腳,竟跑得這樣快。
閏土:①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我問問他的景況。他只是搖頭。/他只是搖頭。②遞過紙包來,說:“冬天沒有什么東西了。這一點干青豆倒是自家曬在那里的,請老爺……”③下午,他揀好了幾件東西:兩條長桌,四個椅子,一副香爐和燭臺,一桿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
2、“我”與閏土:迅哥兒——老爺;無話不談——我也說不出話;無窮無盡的希奇、新鮮的事——默默地吸煙、談些閑天(具體情節略)
3、“我”與楊二嫂:無話可說的交談(具體情節略)
4、水生和宏兒:松松爽爽——癡癡的想
宏兒聽得這話,便來招水生,水生卻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可是,水生約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睜著大的黑眼睛,癡癡的想。
第三課時 主題研究
一、隔膜說、渴望理想的人與人關系:隔絕 —— 一氣
二、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殺:天真活潑、健康聰明——反應遲鈍、精神麻木
三、純真的人性被扭曲了:迅哥兒——老爺;看守西瓜,捕鳥——磕頭、打拱
四、愚昧、落后、貧窮的輪回:叫閏土管祭祀——要香爐和燭臺;多子、饑荒、兵、匪、官、紳。
教學設計示例二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了解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
2.作了解性閱讀,理清全文脈絡。
3.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二、整體感知
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廣大的中國農村,受苦受難的農民并沒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經濟發展,反而日趨衰落。怎樣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國農村的貧困,農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魯迅先生以他思想家的敏銳感覺,進行認真深入地分析。在他許多的以農民、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中,進行了形象地剖析、透視。一文,從閏土、楊二嫂十年的變化的角度,揭示了當時中國農村衰敗、蕭索、日趨破產的社會根源一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統治。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新課,簡介背景。
2.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1)聽錄音朗讀一遍,思考本文的線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節。
(2)學生討論后,對上三者明確。
3.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1)指一名同學朗讀第一部分,其他同學思考:
“我”漸近時的心情怎樣?
明確:漂泊的艱辛,思鄉的深切,返鄉的激動。
(2)漸近時,“我”見到的的景象如何?這時“我”的心情怎樣?
明確:景象是“蕭索”心情是“悲涼”。
(3)小結景物描寫的作用:
勾畫了一幅蕭條、荒寂的現實的冬景圖,初步表現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下舊中國農村破產的悲慘狀況,為閏土的悲慘命運安排了典型的環境,烘托了閏土的悲慘命運和“我”的悲涼心情。
(4)見到冬景圖后,“我”的感受怎樣?用文中話回答。
明確:“啊!……好得多了。”
(5)怎樣理解“啊!……好得多了。”
明確:寫出了現實與記憶中的的反差之大,飽含著對竟然如此的驚異之情。
4.分析第二部分
(1)“我”記憶中的怎樣?文章第31節說“似乎看到了我美麗的了。”記憶中的到底美麗在何處呢?
提示:景、事、人。
(2)分析景點:
描寫了一幅怎樣的圖畫?(少年閏土月夜刺猹圖)
景物:天空、圓月、西瓜、沙地。
色彩:深藍、金黃、碧綠。
景象特點: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艷麗,美好動人。
上一段說:“沒有一些活氣”,那么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歲”“銀圈”“捏”“刺”,又給人什么感覺呢?(充滿生氣和活力)
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作者用這美麗的景物作為少年閏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的象征。與現實中的形成鮮明的對比。
(3)分析少年閏土(事、人)
“我”記憶中的少年閏土的肖像怎樣?(“紫色”“圓”“小”“明晃晃”可見少年閏土健康可愛。)
“我”回義了少年閏土哪幾件事情?可見他是個什么樣的農村少年?
明確:教“我”雪地捕鳥—活潑多知。
邀“我”著瓜刺猹一樸素,熱情勇敢,多知。
告訴“我”貝殼,跳魚兒—見多識廣。
哭著不肯分離,互贈禮物—友誼深厚、純真。
作者怎樣更好地突出閏土說話滔滔不絕的?
明確:用了許多省略號。
(4)小結:到底“美麗”在哪里?
明確:美在有許多新鮮景,美在有許多新鮮事,更美在有心里裝著無盡希奇事,有著深厚、純真友誼的童年伙伴。總之,美在兒時的記憶中。
四、總結、擴展
全文按“我”“回一在一離”的活動為線索,記敘“我”的所見、所聞、所惑。本節課所學內容,除了初步展示現實的蕭條外,多在回憶,突出了記憶中的美。在對比中,寫出了反差之大,反映了中國農村日趨破產的現實。
五、布置作業
1.少年閏土是一個什么樣的少年?
2.預習下文,思考楊二嫂的及中年閏土的形象特點。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分析閏土,楊二嫂形象,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
二、整體感知
上節課,我們分析了二十年前少年閏土的形象,本節課我們將見到二十年后的閏土,在對閏土二十年前后的巨大變化及楊二嫂的變化的分析中,努力探究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及作品的主題。
三、教學過程
1.復習、預習:
(1)二十年前后的景象有哪些變化?這個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
(2)在,“我”見到了許多人,其中著重寫了哪兩個人物?這兩個人物中,又重點以寫誰為主?
2.分析中年閏土
(1)少年好友閏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閏土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
肖像變化:
“紫色的圓臉”—“灰黃”且有“很深的皺紋”
“小氈帽”—“破氈帽”
“紅活圓實的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問:中年閏土的臉色為什么會變得“灰黃”?“很深的皺紋”和“松樹皮似的手”說明了什么?
(明確:臉色“灰黃”是饑寒交迫造成的營養不良的結果,“很深”的皺紋是生活的重負刻下的痕跡,“松樹皮”似的手是長年累月超負荷的勞動造成的結果。)
問:59節中“終于”一詞,體現了閏土怎樣的感情變化過程?
明確:重逢的喜悅—想要敘舊、暢談—想到自己的現狀、凄涼—自卑自賤—終于恭敬地稱“我”老爺。
稱呼的變化:
問:“老爺”這一稱呼寫出了閏土心目中兩人之間的什么變化?
明確:身份、地位的變化。
問:“厚障壁”比喻什么?
明確: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語言變化
問:中年閏土的話中也有許多省略號,這些省略號有什么作用?
明確:顯示閏土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表現了他的遲鈍麻木。
神態變化
問:神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怕羞”“高興”天真活潑—“歡喜”“凄涼”“像石像”“像木偶人”。
問:“石像”這個比喻說明閏土的精神狀態起了什么變化?
明確:由于飽受生活的折磨,已經變得呆滯、遲鈍、衰老、麻木,了無生氣。
問:是什么原因使他發生這樣大的變化?用文中話回答,并理解這句話對表達中心意思的巨大作用。
明確:“多子……木偶人。”說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統治是當時中國農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問:閏土為什么要揀“香爐”和“燭臺”?
明確:把未來寄托神佛。說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說明了他的麻木遲鈍。說明了閏土是舊中國一個尚未覺醒的農民形象。
(2)小結:閏土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明確:說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勞苦大眾在封建傳統觀念轄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3.分析楊二嫂形象:
(1)楊二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她的變化又說明了什么問題?
今日 肖像:凸顴骨、薄嘴唇、圓規—體現性格波悍、放肆、尖刻
語言、行動:尖叫,兩手搭在髀間、貴人眼高—體現性格潑悍、放肆、尖刻
討東西、造謠,“塞手套”—體現性格自私、潑悍,愛貪小便宜
昔日 “豆腐西施”,終日坐著—體現性格安分守己
楊二嫂的變化,說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鎮小市民階層的貧困化,反映了經濟破產的另一個側面。
(2)作者塑造楊二嫂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確:作用一,以楊二嫂的自私、刻薄襯托揚二嫂的善良、樸實。
作用二,以楊二嫂的變化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破產的
廣度和深度。
4.見到的景和人發生如此變化后,“我”產生了什么樣的心情?
明確:由下文“老屋離我愈遠了;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可見“我”對巨變成如今的樣子是十分失望的。
四、總結、擴展
本節課,我們著重分析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形象。閏土是解放前老一代農民形象的代表,他身上有著中國農民傳統的美德—勤勞、善良、忠厚,但因長期遭受經濟的壓迫和思想上的愚弄,他被那個社會折磨得像個木偶人。從這個人物身上,我們可以讀到作者對老一代農民不幸命運的深切關心和同情。楊二嫂是一個城鎮小市民形象的代表,是一個既遭受壓迫、侮辱,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被扭曲了的人物形象。從她身上,我們可以讀出作者對她的種種惡習是持否定態度的。
文中,作者著力寫兩個人的今昔變化,通過對比,深刻地揭示出兩個人物形象所蘊含的社會意義,并揭示出小說的主題。
第三課時
一、分析課文第77~78節,理解作者的希望,了解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1.提一生朗讀77~78節,其他同學思考下列問題:
(1)漸離時,“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樣變化的?
師生議論后明確;先是氣悶、悲哀,然后寄希望于下一代,繼而害怕希望得不到實現,最后又振奮起來。
(2)“我為什么”感到氣悶?“高墻”比喻什么?
明確:“高墻”是比喻封建等級觀念造成的人們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兒童時親密的伙伴閏土與“我”隔膜了,楊二嫂對“我”不了解,也隔膜了,所以“我”四面像豎起了“高墻”,所以氣悶。
(3)“我”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中“模糊”與“清楚”是否矛盾,為什么?
師生討論后明確:
“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對美麗的回憶,對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說追求的目標是清楚的,“模糊”是因為的現實使“我”感到美好未來的渺茫,正因為這些“我”所以感到“悲哀”。
三個“辛苦”在“辛苦展轉”中的意思為奔波勞碌,在“辛苦麻木”中意思為“辛勤、勞苦,”在“辛苦恣睢”中意為“處心積慮,挖空心思”。
(4)“我”希望下一代怎樣?不希望下一代怎樣?
(5)“我”為什么寄希望于下一代?
明確:一方面,“我”對自己這一代的社會表示否定,另一方面又感到美好未來的渺茫,所以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了。
(6)“我”想到希望,為什么“害怕”?
明確:想到希望,就想到希望的實現,如此凄慘的現實,又使我覺得希望實現的渺茫,所以“害怕”。
(7)如何理解“現在我所謂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這句話的含義?
明確:“我”對新生活的希望念念不忘,但又沒有找到實現新生活的道路,所以說和閏土一樣是對偶像的崇拜,而且“茫遠”。
(8)劃出文中表明“我”充滿希望,精神振奮的語句,并理解其含義。
明確:語句即最后一節。特別是“我想:希望……成了路。”
含義:希望的有無取決定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奮斗,希望就不會實現,即“希望本無所謂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奮斗、實踐,希望就可能實現,即“希望本無所謂無”。全句強調了要為新生活的到來而努力奮斗。以路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題,給人以信心和鼓舞。
(9)“我”是一個有怎樣性格的形象?明確“我”不等于作者自己。
明確:“我”是一個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具有民主思想傾向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文中對“我”的形象刻畫,著重運用心理描寫。“我”為尋找新的生活,過著辛苦展轉的生活,看到慘淡的情景,“我”感到悲哀,失望,但又不甘心壞下去,為的遠景構制著藍圖,憧憬著美好的生活。
二、結合全文,討論下列問題:
1.作者筆下的閏土,楊二嫂形象具有怎樣的社會意義?
師生討論后明確:
閏土是舊中國尚未覺醒的老一代農民形象的代表,作者滿懷深情地刻畫他,寫他的種種不幸,正是在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示當時的社會弊端,從而啟發人們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的路。作者深刻地揭示了農民問題的重要性,提出要改變農民命運,必須改變整個腐朽的社會制度。
楊二嫂是個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市民形象的代表,通過這一形象,人們可以看到隨著農村經濟的破產,小市民階層也日益貧困化的現實。
2.作者對閏土,對楊二嫂的態度有什么不同?
討論明確:對閏土,作者寄予的是深切的同情,而對楊二嫂,作者對她身上的種種自私和惡習是取批判態度的,但對她的處境也是同情的。
三、總結、擴展
1.小說以“我”回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一在一離”的順序安排情節,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巨大變化,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揭示了封建傳統觀念對勞動大眾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2.寫作中,通過景物描寫為人物活動提供背景,為表達中心意思服務。
3.刻畫形象,采用肖像、語言、神情、動作的描寫及對比的方法,使人物性格鮮明,突出了主題。
四、布置作業
仿照本文的寫法,以“家鄉”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課外練筆。
9 故鄉 篇5
[文題解通]
◎導讀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關于故鄉的話題,歷代文人騷客唱出了許多凄婉的心聲。然而,處于變革時代的思想家魯迅先生,憑著滿腔愛國熱情,以其敏銳的感覺,深沉的思索,寫下了《故鄉》這篇小說。
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廣大的中國農村、受苦受難的農民并沒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生活、社會經濟反而日趨衰落。怎樣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幸福?中國農村的貧困、農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這些都是魯迅先生探索、思考的問題。
◎作者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浙江紹興人。生于一個沒落的封建地主官僚家庭,幼年喪父,家道衰落。為探索救國之路,魯迅曾學習洋務實業,后又留日學醫,但最終走上了“文學救國”的道路。他生平著有大量的雜文和小說等,以筆為武器,抨擊時弊,喚醒世人,其作品文字犀利,思想深刻,內涵豐富,有著深遠的教育意義。全部作品結集成《魯迅全集》。《故鄉》選自小說集《吶喊》。
◎背景
《故鄉》作于1921年1月,最初發表于同年5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雜志第九卷第一號,后由作者編入小說集《吶喊》。
魯迅于1898年第一次離開老家紹興,“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吶喊〉自序》)。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鄉紹興接他的母親等人來北京居住。從《魯迅日記》中可以大致了解這次回鄉的經過:1919年9月,魯迅賣掉了紹興的老屋,添了些錢買妥了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彎宅第。11月修葺完畢,同年21日“上午與二弟眷屬俱移入八道彎宅”。同月26日魯迅“上書請歸省”。12月1日由北京動身回鄉,4日晚“抵紹興城,即乘轎回家”,在家鄉處理搬遷事務,約住了二十來天。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屬攜行李發紹興”。29日中午抵北京,“下午俱到家”。往返共計約29天。《故鄉》的故事情節便是根據這段生活經歷演繹而成的。不過,這只是觸發故事的一點,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卻是更為廣闊深邃的社會背景。
《故鄉》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國農村社會情況。辛亥革命雖然趕跑了一個皇帝,但并沒有改變中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帝國主義是封建地主階級的主要支持者”,“封建地主階級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主要社會基礎”。因此,“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以致大批地破產,他們過著饑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中國人民的貧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見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
作者回鄉期間,耳聞目睹了農村瘡痍累累的殘酷現實,加之在這個風雨如磐的社會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體驗,于是寫出了悲涼沉郁的《故鄉》這篇小說。
[知識覽通]
◎語音
1. 陰晦huī,不能念成huǐ
2. 篷隙péngxì,篷不能念成fèng
3. 蕭索xiāosuǒ,不能念成sù
4. 斷莖jīng,不能念成jǐng
5. 凄涼qī
6. 寓所yǜ,不能念成yú
7. 捏niē
8. 猹chá,不能念成zhá
9. 胯下kuà,不能念成kuǎ
10. 祭祀jìsì,“祀”不能念成jǐ
11. 弶jiàng,不能念成qióng
12. 氈帽zhān,不能念成zhàn
13. 竹匾biǎn,不能念成biān
14. 秕谷bǐ,不能念成pǐ
15. 縛fù,不能念成bù
16. 罩zhào,不能念成zhuó
17. 獾huān,不能念成guàn
18. 鵓鴣bógū,“鴣”不能念成gǔ
19. 刺猬wèi,不能念成wěi
20. 畜生chù,不能念成xù
21. 伶俐línglì
22. 潮汛xùn
23. 凸顴骨tǖquán,“顴”不能念成guàn
24. 髀bì,不能念成bēi
25. 伶仃dīng,不能念成dīng
26. 愕然è,不能念成é
27. 鄙夷bǐyí,不能念成pǐ
28. 嗤笑chī,不能念成zhī
29. 惶恐huáng
30. 瞞mán,不能念成mǎn
31. 絮xù,不能念成rú
32. 應酬chóu,不能念成zhóu
33. 瑟索sè
34. 磕kē
35. 寒噤jìn,不能念成jīn
36. 廿niàn,不能念成gān
37. 苛稅kēshuì,“稅”不能念成ruì
38. 深黛dài,不能念成hēi
39. 惘然wǎng
40. 潺chán,不能念成chān
41.恣睢zìsuī,“恣”不能念成zī,“睢”不能念成jū
◎字形
1.“篷隙”的“篷”不能寫成“蓬”或“逢”。
2.“潮汛”的“汛”不能寫成“訊”。
3.“伶仃”的“伶”不能寫成“玲”。
4.“惘然”的“惘”不能寫成“罔”。
◎詞語
1. 蒼黃:灰暗的黃色。本文形容天色不好。
2. 悲涼:悲哀凄涼。
3. 瓦楞:紹興人習慣用“楞”指稱那種格子狀的狹長凹凸的東西,如“一畦菜地”說成“一楞楞菜地”。屋瓦溝脊相間,也是“一楞楞”的,故稱為“瓦楞”。
4. 易主:改換主人。易:改變。
5. 凄涼:多用來形容環境或景物寂寞冷落。本文形容人物神情悲傷難過。
6. 神異:神奇,不同一般。
7. 家景:家里的生活狀況。
8. 祭祀:舊時備供品向神或祖先行禮,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9. 無端:無緣無故。端:頭,引申緣由。
10. 伶俐:動作靈活。
11. 景況:光景,情況。本文指生活狀況。
12. 秕谷:空或不飽滿的稻谷。
13. 伶仃:瘦弱。本文用來形容楊二嫂兩條纖細的腿站立如圓規的姿態。
14. 惶恐:驚慌害怕。
15. 絮絮:形容說話連續不斷。
16. 定規:成規,一定的規矩。
17. 潺潺:象聲詞,溪水,泉水等流動的聲音。
18. 偶像:原指用木頭、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的人敬奉的神像。也比喻盲目崇拜的對象。
19. 切近:靠得很近。
20. 茫遠:渺茫、遙遠。
21. 大抵:本文是大都的意思。
◎常識
魯迅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面旗幟,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他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他一生創作頗豐,其中小說集有《吶喊》、《徬彷》、《故事新編》;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有《墳》《二心集》《且介亭雜文》。魯迅的一生,為中國的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簡稱“左聯”,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文學組織,1930年成立于上海。領導者有魯迅、夏衍、馮雪峰、丁玲、周揚等。創辦了《前哨》、《北斗》、《文學月刊》等刊物。
[內容析通]
◎理文脈
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順序安排情節。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巨大變化。
故事情節的開端為第1—5段,描寫了故鄉的蕭條景象和“我”見到故鄉時的復雜心情,交代“我”回故鄉的目的。
故事情節的發展和高潮為第6—77段,“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感。
故事情節的結局為第78—88段,“我”懷著深深的失望與痛苦的心情離開故鄉,但“我”并未因此消沉、悲觀,而是寄希望于將來和下一代。
◎辨結構
結構示意圖
回憶中的故鄉
↓ 楊二嫂
故鄉的景色 → 變←故鄉的人
(對比手法) 閏土
↓
現實中的故鄉
理想中的故鄉
◎探意旨
兒時的“故鄉”,給“我”許多歡樂、甜蜜的回憶,甚至可以說代表了一種“理想”,而現實的“故鄉”,卻面目全非,沉寂、毫無生氣,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純真與溫情,變得冷漠、麻木和猬瑣。使“我”感到“希望”的幻滅,心中無比“悲哀”。其實以前的“故鄉”也和現實的“故鄉”沒有什么不同,只不過那時“我”是以純真少年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所以世界顯得那樣單純、美好,甚至有一絲神奇。我們讀這篇小說,要從作者對“故鄉”的感覺變化中,探討小說要表達的主題。
這篇小說的主題,眾說紛紜,主要有以下幾種看法:
1.“故鄉”是中國人精神的反映。從孩子的純真、有生氣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鈍,表現了中國普通民眾的生命和活力怎樣被扼殺。以閏土為例:
少年閏土:
外貌: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上套一個銀項圈,有一雙紅活圓實的手。
動作:活潑剛鍵,動作干脆利落,說話脫口而出,樸質、生動;有智有勇,熱情、純真。
對“我”的態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稀奇的事。對“我”友好,熱情,和“我”建立了純真的友情。
對生活的態度:天真活潑,無憂無慮。
中年閏土:
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頭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提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動作: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顯得遲鈍麻木。
對“我”的態度:對“我”恭恭敬敬,稱呼“我”為老爺,和“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對生活的態度:悲哀,痛苦,生活壓得他喘不過氣來。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靈身上。
理解這樣的主題,可以深入探討演變的原因:過去→現在(推斷原因)。
2.表現中國社會愚昧、落后、貧窮的輪回。從閏土父子和楊二嫂身上,可以看出這樣輪回的影子:
閏土:少年→中年→?
水生:少年“正是一個廿年前的閏土”→中年?→?
楊二嫂:年輕→中年→?
也許他們的后代,也會步他們的后塵,在這樣的輪回中掙扎。因為中國漫長的封建時代,廣大民眾就是這樣一代又一代地過來的,好像黑暗隧道中看不到盡頭(無數農民起義推翻封建王朝,然后又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再爆發農民起義,再……歷史不停的輪回著,民眾的苦難也不停地輪回著)。
3. 渴望純真的人與人的關系。再回故鄉,“我”和閏土、楊二嫂等人已經有了深深的精神上的隔閡。閏土叫“我”“老爺”,楊二嫂認為“我”“放了道臺”,孩提時代那種真誠、友善的關系,已經完全消失了。“我”渴望打破封建社會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質關系的新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議問題
1.1—5節寫“我”漸近故鄉時,見到的故鄉景象如何?這時“我”的心情怎樣?說說這樣寫的作用。
明確:景象是“蕭條”:心情是“悲涼”;這樣就勾畫了一幅蕭條、荒寂的故鄉冬景圖,初步表現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下中國農村破產的悲慘情況,為閏土的悲慘命運安排了典型的環境。
2.第12節寫“我”記憶中的故鄉怎樣?作者描寫了怎樣一幅圖畫?這幅圖畫有什么特點?說說這樣寫的作用?
明確:記憶中的故鄉非常美麗;描寫了一幅“月夜刺猹圖”;景色特點:美麗動人,色彩明快;作者用這美麗的景物作為少年閏土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鄉的象征,與現實中的故鄉形成鮮明的對比。
3. 未見閏土前,“我”有關閏土的記憶是怎樣的?“我”見閏土前后心情有怎樣的變化?
明確:見閏土前,在“我”心中,閏土就代表著美麗的故鄉的一切記憶。未見時,“我”心中充滿期待、憧憬;見到后覺得隔著厚障壁,心中悲涼。
4. 與閏土見面時“我”幾次“說不出話”的原因有什么不同?
明確:開始“說不出話”是由于興奮,乍見之下陌生,最后“說不出話”則是由于彼此隔膜。
5. “我躺著,聽船潺潺的水聲,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應該怎樣理解?
明確:隱含意義是指我在探索、跋涉生活的路、希望的路、國家和民族的路。
6.“我想到希望,……,我的愿望茫遠罷了。”應該怎樣理解?
明確:反映了“我”在前進道路上的彷徨和茫然,缺乏創造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7.“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應該怎樣理解?
明確:如果人民滿懷希望,并團結一致地為這希望奮斗,希望則“無所謂無”;如果人們心里充滿希望卻不去奮斗,希望則“無所謂有”。關鍵在于應該去爭取、創造,應該積極面對未來。作者沒有承諾,但是給了人們希望,鼓勵人們去追求。
[特色鑒通]
1. 多方面地運用對比手法,多視角地揭示主題思想,給作品增添了更濃重的悲劇色彩。
如蕭索破敗的荒村與海邊沙地神異的圖畫,構成景物的對比。少年閏土與中
年閏土,“豆腐西施”與“圓規”,構成人物今昔的對比。在人物的對比中,又有著諸多層次:有閏土、楊二嫂前后肖像的對比;有閏土前后語言、行動、氣質、性格的對比;閏土與楊二嫂性格的對比;有“我”和少年閏土的友誼與“我”和中年閏土的隔膜的對比;有中年的“我”和閏土隔膜與宏兒和水生的“一氣”的對比。各方面的對比,把舊中國農村日趨貧困、人與人日趨冷漠的主題思想揭示得更深更廣。
2. 傳神的肖像描寫,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點。
如對少年閏土肖像刻畫,勾勒出一個健康活潑的農家少年的形象,而對中年閏土所刻畫的是一個受盡折磨和壓榨的舊中國農民的形象。對楊二嫂素描式的勾勒雖無一貶詞,卻刻畫了一個潑辣粗俗、令人生厭的農村婦女的外部形象。
3. 景物描寫中深沉地激蕩著作者思想感情的波瀾
小說一開頭就用陰晦的天氣、嗚嗚作響的冷風、蒼黃的天空、蕭索的荒村勾勒出冬日江南農村死氣沉沉的景象,透露出“我”悲涼的心緒。在小說里,作者將荒涼的景物與悲涼的情緒和諧地交織在一起,創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小說里也有一幅閃著燦爛光彩的圖畫,即作者回憶少年閏土的那幅“神異的圖畫”,景物描寫中寄托了作者對美好景象的深切向往。
[能力練通]
一、語言訓練
1. 給下列加點字的注音
陰晦( ) 五行( ) 潮汛( ) 愕然( )
嗤( )笑 髀( ) 瑟( )索 黛( )
恣睢( )( )
2. 請描述“我”回鄉的心情變化歷程。
答: 。
3. 課文在“我”回故鄉的路上插入對少年時的回憶,用的是插敘的寫法。如果小說用順序的寫法,先敘少年時的生活,然后再敘“我”這次回鄉的經過,會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答: 。
4. 描寫一處你故鄉的景色。
答: 。
二、語段訓練
閱讀語段,回答問題。
(一)故鄉(節選)
這來的便是閏土。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記憶上的閏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圓臉,已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里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么說才好,只是說:
“阿!閏土哥,——你來了?……”
我接著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涌出: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但又總覺得被什么擋著似的,單在腦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做聲。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分明的叫道:
“老爺!……”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實在喜歡的了不得,知道老爺回來……”閏土說。
“阿,你怎的這樣客氣起來。你先前不是哥弟稱呼么?還是照舊:迅哥兒。”母親高興的說。
“阿呀,老太太真是……這成什么規矩。那時是孩子,不懂事……”閏土說著,又叫水生上來打拱,那孩子卻害羞,緊緊的只貼在他背后。
……
我問問他的情況。他只是搖頭。
“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
他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約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時,便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煙了。
……
他出去了;母親和我都嘆息他的景況;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1. 二十余年之后,閏土見到了童年的好朋友“我”時,應該說是“歡喜”的,為什么又出現“凄涼”的神情?
2.閏土見到了“我”時為什么不叫“迅哥兒”,而稱“我”為“老爺”?分析確切的一項是( )
a因為他十分尊敬“我 ”。 b因為他非常害怕“我”。
c因為他很懂禮貌。 d因為他有封建等級觀念。
3.他“仿佛石像一般”表現了閏土( )
a生性沉默寡言。 b苦難生活的磨練使他意志堅強。
c農村人見不慣生人。 d生活磨難使人變得麻木。
4.文中閏土說話時有許多省略號,刻畫出他說話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神態。這神態說明他哪方面的情況?分析確切的一項是( )
a天生口吃,說不出話。 b處境悲哀,有口難言。
c心里害怕,不敢說話。 d生活平淡,無話可說。
5.下面對“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 )
a“非常難”指的是孩子多,總是吃不夠。
b“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錢”表明戰亂頻繁,兵匪騷擾,給百姓帶來了深重災難。
c“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表明苛稅繁多,百姓苦不堪言。
d“不去賣,又只能爛掉……”表明生活困苦,又找不到別的出路。
6.文中所指“可悲的厚障壁”是指 ,這是用的 修辭手法。
(二)不知故鄉
我不知道我的故鄉在哪里。
襁褓中,故鄉可能就是慈愛的目光,遠離了母親我想我肯定會哇哇大哭的,不然,做母親的有事離開何以要偷偷地走?有了記憶,故鄉是 的家,高高的門檻把世界分作故鄉與異地,好不容易跨了大門還要回首望一望家是否依舊。稍大故鄉變作熟悉的村子,十里外的小鎮是不去的,害怕忘了回家的路。
我從來都不去想大西北的 ,事實上卻讓我身臨其境。于是,讓我舍得為故鄉流淚,讓我舍得為故鄉貼金。每每回家一趟,總會花些辰光走走舊地。
而今,回來了,離家五百里,都在江南,給人感覺似乎就在村口。故鄉不再是少時的內涵,它是爺爺山間的息地與父母的花發和病軀。
故鄉是酒,時久而味彌醉。
我不知我的故鄉該有誰。
我知道鄉下那時的干部很多,書記、會計、大隊長、小隊長……記得馬成曾是大隊長,脖子上掛只哨子,整天命令大伙今天怎么,明天如何如何。現在他已沒有這份權力了,不過養了三四百只鴨子,照舊吆喝鴨子們從東到西,由南往北,每天拿百來斤谷騙它們下蛋,據說收成也蠻好。
二龍一家是村里的象征。他辦一家建材廠和一家印刷包裝廠,效益一直冒尖,鎮子上好多人都想進他的廠。董事長、總經理是他的頭銜,西裝革履,戴副變色眼鏡,手握大哥大,挺像回事的。這回叫我在城里幫他找輛車子,說“桑塔納”差了些。要進口的,錢不在乎,要的是氣派。
故鄉是春,朝氣襲人。
我找不著我故鄉和我故鄉的人,不管時空。
我的故鄉是低矮的民房與 的村路,穿著補丁衣裳的 的村姑村夫和到處瞎奔隨地拉屎的豬羊。自來水與煤氣灶,皮夾克和表弟的胯下一步“馬”,大嬸指間的“星”,不是我記憶中的故鄉。
可是,我有故鄉。我曾經在那里生養,濃濃的鄉音是不滅的印記,不然,有聊無聊時,怎會有意無意地念著它,護著它。
故鄉,一篇上乘的散文,形散神宛然。
1.在文中空白處依次填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
a和睦 荒蕪 曲折 舒適 b溫馨 荒涼 泥濘 閑適
c和睦 凄涼 崎嶇 閑適 d溫馨 凄清 坎坷 舒適
2.對“讓我舍得為故鄉貼金”一句理解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極力粉飾自己故鄉 b舍得資助自己的故鄉
c舍得花錢回故鄉 d極力贊美自己的故鄉
3.對文章標題“不知故鄉”一句理解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故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不知故鄉了。
b“我”從小離開了故鄉,對故鄉已經沒有什么印象,所以“不知故鄉”。
c故鄉發生了深刻變化,作者對故鄉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既清晰又朦朧的情懷,所以說“不知故鄉”
d作者在很多地方生活過,故鄉的內涵難以確定,所以說“不知故鄉”。
4.對本文運用的主要表現手法正確的一項是( )
a烘托 b象征 c對比 d聯想
《故鄉》[能力練通]參考答案
一.1 huì xíng xùn è bì chī sè dāi zì suī
2.回故鄉:想念、急切→見故鄉:悲涼→憶故鄉:欲說無言、憂郁→憶閏土:高興、佩服、興奮、依依不舍→見楊二嫂:愕然、惶恐、困窘→見閏土:初時興奮,轉而震驚、悲哀→離故鄉:惘然、愁悶中帶希望。3.用插敘的寫法就把少年“我”和少年閏土的關系組織在“我”現在回鄉的時間過程中,使小說給人一個完整、統一的感覺。如果用順敘的寫法,小說在時間上就被截成了不相連接的兩段,在感覺上小說就不是一個統一體了。4.由讀及寫,結合小說環境描寫作用的分析完成,從中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二(一)1.二十多年的貧困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難堪。想到自己目前的生活現狀,不覺凄涼、自卑起來。2.d 3.d 4.b 5.a 6感情上不溝通,有隔膜 借喻(二)1.b“溫馨”突出故鄉帶給“我”的親切感。大西北是“荒涼”的,而“凄涼”多形容人的心境,“荒蕪”多指被荒廢的土地。大西北不繁華不熱鬧,但并不是被荒廢的土地。村路“泥濘”符合實際,村姑村夫衣著簡樸,但心情愉快。應該是“閑適”,而不是有優裕生活的“舒適”。 2..d這是“為故鄉貼金”的指“我”基于對自己故鄉的熱愛與眷戀,極力贊美自己的故鄉。 3.c,a、b兩項與全文內容矛盾,作者一直懷念故鄉,不可能忘了故鄉。d答案無道理。c項最符合作者的心理,故鄉變了,現在的故鄉不是記憶中的故鄉,但仍是“我”的故鄉。 4.c本文以故鄉今昔的變化作對比,表達自己的情感。
9 故鄉 篇6
十六. 教案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分析閏土,楊二嫂形象,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
二、整體感知
上節課,我們分析了二十年前少年閏土的形象,本節課我們將見到二十年后的閏土,在對閏土二十年前后的巨大變化及楊二嫂的變化的分析中,努力探究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及作品的主題。
三、教學過程
1.復習、預習:
(1)二十年前后的景象有哪些變化?這個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
(2)在,“我”見到了許多人,其中著重寫了哪兩個人物?這兩個人物中,又重點以寫誰為主?
2.分析中年閏土
(1)少年好友閏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閏土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
肖像變化:
“紫色的圓臉”—“灰黃”且有“很深的皺紋”
“小氈帽”—“破氈帽”
“紅活圓實的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問:中年閏土的臉色為什么會變得“灰黃”?“很深的皺紋”和“松樹皮似的手”說明了什么?
(明確:臉色“灰黃”是饑寒交迫造成的營養不良的結果,“很深”的皺紋是生活的重負刻下的痕跡,“松樹皮”似的手是長年累月超負荷的勞動造成的結果。)
問:59節中“終于”一詞,體現了閏土怎樣的感情變化過程?
明確:重逢的喜悅—想要敘舊、暢談—想到自己的現狀、凄涼—自卑自賤—終于恭敬地稱“我”老爺。
稱呼的變化:
問:“老爺”這一稱呼寫出了閏土心目中兩人之間的什么變化?
明確:身份、地位的變化。
問:“厚障壁”比喻什么?
明確: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語言變化
問:中年閏土的話中也有許多省略號,這些省略號有什么作用?
明確:顯示閏土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表現了他的遲鈍麻木。
神態變化
問:神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怕羞”“高興”天真活潑—“歡喜”“凄涼”“像石像”“像木偶人”。
問:“石像”這個比喻說明閏土的精神狀態起了什么變化?
明確:由于飽受生活的折磨,已經變得呆滯、遲鈍、衰老、麻木,了無生氣。
問:是什么原因使他發生這樣大的變化?用文中話回答,并理解這句話對表達中心意思的巨大作用。
明確:“多子……木偶人。”說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統治是當時中國農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問:閏土為什么要揀“香爐”和“燭臺”?
明確:把未來寄托神佛。說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說明了他的麻木遲鈍。說明了閏土是舊中國一個尚未覺醒的農民形象。
(2)小結:閏土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明確:說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勞苦大眾在封建傳統觀念轄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3.分析楊二嫂形象:
(1)楊二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她的變化又說明了什么問題?
今日 肖像:凸顴骨、薄嘴唇、圓規—體現性格波悍、放肆、尖刻
語言、行動:尖叫,兩手搭在髀間、貴人眼高—體現性格潑悍、放肆、尖刻
討東西、造謠,“塞手套”—體現性格自私、潑悍,愛貪小便宜
昔日 “豆腐西施”,終日坐著—體現性格安分守己
楊二嫂的變化,說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鎮小市民階層的貧困化,反映了經濟破產的另一個側面。
(2)作者塑造楊二嫂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確:作用一,以楊二嫂的自私、刻薄襯托揚二嫂的善良、樸實。
作用二,以楊二嫂的變化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破產的
廣度和深度。
4.見到的景和人發生如此變化后,“我”產生了什么樣的心情?
明確:由下文“老屋離我愈遠了;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可見“我”對巨變成如今的樣子是十分失望的。
四、總結、擴展
本節課,我們著重分析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形象。閏土是解放前老一代農民形象的代表,他身上有著中國農民傳統的美德—勤勞、善良、忠厚,但因長期遭受經濟的壓迫和思想上的愚弄,他被那個社會折磨得像個木偶人。從這個人物身上,我們可以讀到作者對老一代農民不幸命運的深切關心和同情。楊二嫂是一個城鎮小市民形象的代表,是一個既遭受壓迫、侮辱,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被扭曲了的人物形象。從她身上,我們可以讀出作者對她的種種惡習是持否定態度的。
文中,作者著力寫兩個人的今昔變化,通過對比,深刻地揭示出兩個人物形象所蘊含的社會意義,并揭示出小說的主題。
9 故鄉 篇7
學習目標1.能梳理小說情節,找出對人物的描寫,歸納人物形象的前后變化。 2.能結合小說反映的時代,分析造成人物命運的原因,探究文章的主題。3.學習文中運用對比、議論來突出主題的方法。4.揣摩文中傳神的細節描寫,背誦積累精妙的描寫段落。第一課時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一導入常言道:“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一提到故鄉,我們的心中便會涌起許多溫馨而美好的回憶:有童年的歡聲笑語,有熟悉的山山水水,有難忘的父老鄉親……你能例舉一些詩詞談談嗎? 例舉詩詞二感知1.組織學生根據“我”的見聞梳理文章的情節,在下面的橫線上補充合適的詞。 故鄉—— 故鄉—— 故鄉2.在學生整體閱讀的基礎上,再指名朗讀開頭第1、2段和結尾第84段。提問:你覺得文中的“我”面對現時的故鄉是怎樣的心情? 3.組織學生交流,點撥歸納。1.聽讀課文并思考問題2.表述自己的感受三研讀(一)1.千里迢迢地趕到二十年不見的故鄉,不是激動、興奮,而是悲哀。故鄉到底發生了什么變化,才使“我”一踏上故土,就驚呼“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2.組織學生研讀文中描寫故鄉環境的句子,找出寫出景物特點的詞語,填寫在下面的表格里,并說說哪些詞語用得最為傳神。故鄉的景過去現時神異的圖畫蕭索的荒村思考歸納:景變、人變研讀有關句段,完成表格內容,體會環境描寫對于反映時代背景、推動情節發展、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四研讀(二)3.故鄉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這是“我”所未料到的,因此“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那么曾經的伙伴、鄉鄰們會是什么樣的呢? 組織學生根據表格提示(還可添加項目),分析閏土形象的前后變化。少年時中年時閏土外貌特寫動作重現生活狀況精神追求提取文中信息,完成表格內容。五小結幾十年的歲月滄桑,閏土由一個朝氣蓬勃的少年變成一個愚鈍的、麻木的失去了生命力的人;那么,被人稱為“豆腐西施”的楊二嫂如今又怎樣了呢?下一節課我們繼續研討。共同回顧,明確下一節課的學習內容。第二課時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一研讀(三)組織學生研讀文中描寫楊二嫂的有關文字,自行設計表格反應楊二嫂前后的變化。教師巡視,個別點撥。組織交流,歸納。獨立完成表格的設計和內容的填寫。小組交流。二研讀(四)曾經美好如“神異圖畫”的故鄉如今卻變成了“蕭索的荒村”,曾經勇敢機智的小英雄卻變成了遲鈍衰老的木偶人,曾經文靜端莊的豆腐西施卻變成了尖酸刻薄的圓規。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故鄉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呢?結合時代背景,聯系課文內容,探討故鄉變化的原因。交流明確:辛亥革命前后農村破產,經濟凋敝,無論是作為農民的閏土還是作為小資產者的楊二嫂都承受著“饑荒,苛稅,兵,匪,官,紳”擠壓的痛苦。同時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人的精神逐漸麻木空虛,人與人之間變得冷漠、隔膜。總之,是時代賦予了故鄉苦痛的因子。三研讀(五)所有美好的值得“我”留戀的記憶都被殘酷地毀滅掉了,“我”又怎能不感到悲哀?悲哀之余,“我”在離別故鄉時還想到了什么?組織學生閱讀最后三段, 結合“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談談對“希望”的理解。熟讀最后三段文字。討論明確: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奮斗、追求,希望便“無所謂有”;有了希望并始終不逾地斗爭、實踐,希望便“無所謂無”。人們都向著希望之路迅跑,就會迎來新生活。背誦最后一句話。第三課時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一真情講述組織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以《昨天、今天、明天》為題,為《講述》欄目錄制一期節目。1.出示提問要求:(1)必須切合文章內容,切合人物身份。(2)盡量著眼于“今天與昨天”的對比。(3)盡量關注細節。2.問題示例:(對閏土)二十多年后,當你和迅哥兒重逢時,我們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你“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你還管迅哥兒叫“老爺”,當時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對“我”)當你聽到閏土叫你“老爺”時,你當時好像打了一個寒噤,能不能談談你當時的感受。(對楊二嫂)二十多年前你被人稱為“豆腐西施”,為什么二十多年后你卻有這么大的變化?3.教師巡回指導,著重對主持人設計的問題進行點撥。4.組織一到兩組同學進行講述并作適當評價。這一環節也可由教師擔任主持人,請三位同學擔任嘉賓。教師可事先準備好一些問題,現場再讓學生補充一些。小組分工,選出主持人,其余為嘉賓。嘉賓分別扮演“我”、“閏土”、“楊二嫂”。主持人設計問題,其余準備相關內容。講述,評價。二拓展延伸1.“我”對故鄉的昨天滿懷眷戀,對故鄉的今天倍感凄涼,對故鄉的明天寄托希望。作者正是運用對比的手法,采用細節描寫,向我們沉痛地講述了故鄉的變遷史。請同學們以《昨天、今天、明天》為標題,借鑒作者的寫作手法,寫寫自己家鄉的變化。2.組織交流評價,對采用對比和細節描寫的文章予以重點表揚。作文交流評價
9 故鄉 篇8
教學方法:根據課文多處運用對比的寫作特點,采用比較教學法。
教學目的:通過比較,使學生認識到閏土從少年到中年、楊二嫂從青年到老年,肖像、語言、行為、思想、性格諸方面的深刻巨大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的社會根源;體會魯迅憎恨舊社會、渴望創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對比朗讀;第二課時----比較分析;第三課時--------辨析判斷。
第一課時對比朗讀
在通讀全文的預習基礎上,重點進行對比朗讀。朗讀的內容:
一景物對比
(一)現實的
從“我冒了嚴寒……”到“……本沒有什么好心緒”。
(二)記憶中的
1.從“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到“……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2.從“我在朦朧中……”到“……也便成了路”。
二肖像對比
(一)閏土肖像的巨大變化
1.閏土30年前的肖像
從“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到“……我們便熟識了”。
2.閏土30年后的肖像
從“一日是天氣很冷的午后……”到“……象是松樹皮了”。
(二)楊二嫂肖像的巨大變化
從“哈!這模樣了!……”到“……所以竟完全忘卻了”。
三閏土言、行、神、心變化之對比
(一)閏土少年時的言、行、神、心以及他和“我”的關系
從“我們那時候不知道談些什么……”到“……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
(二)閏土中年時的言、行、神、心以及他和“我”的關系
從“我這時很興奮……”到“……他用船來載去”。
四楊二嫂的言、行、神與閏土之對比
1.從“然而圓規很不平……”到“……出去了”。
2.從“我和母親也都有些惘然……”到“……竟跑得這樣快”。
五“我”和中年閏土的“隔膜”與宏兒和水生的“一氣”之對比
1.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癡癡的想”。
2.從“老屋離我愈遠了……”到“……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以上五種對比,把人物的肖像、語言、行為、神情、性格等等刻畫得栩栩如生,并且對比得十分鮮明。為了加深體會,要采用多種方式反復朗讀,如散讀、齊讀、示范朗讀等等,充分發揮朗讀對于理解課文的作用,切不可一讀了之。
第二課時比較分析
教學形式: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小結。
教學內容:
一兩種景物的不同特征及含義
1.現實的:深冬季節,天氣陰晦,天色蒼黃,冷風嗚嗚。荒涼,冷落,沒有一些活氣。
這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榨下舊中國農村的一個縮影。
2.記憶中的: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這是“我”對新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二閏土和楊二嫂肖像變化前后的特征及原因
1.30年前的閏土有紫色的圓臉,紅活圓實的手,項帶銀圈,頭戴一頂小氈帽,手捏一柄鋼叉,是個小英雄。30年后的閏土身材增加了一倍,紫色的圓臉已變作灰黃,而且增加了很深的皺紋;眼睛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紅活圓實的手已又粗又笨而且開裂,象松樹皮,但手中多了一支長煙管。
閏土肖像的巨大變化是長期在海邊艱苦勞動造成的,表明他的生活十分貧苦。
2.楊二嫂年輕時候臉上擦著白粉,人稱“豆腐西施”,是一個美女。50歲時的楊二嫂凸顴骨,薄嘴唇,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象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極瘦。
楊二嫂肖像的巨大變化是饑餓造成的。
閏土和楊二嫂肖像的巨大變化反映了舊中國農村的破產和貧窮。
三閏土言、行、神、心變化前后的特征及其原因
1.少年時的閏土語言中充滿智慧和熱情,動作機智靈敏,神態很高興,“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跟“我”談得來,“你我”相稱,沒有隔膜。
2.中年時的閏土語言中喪失了少年時的智慧和熱情,而且很遲鈍(“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動作遲疑(“他遲疑了一回,終于就了坐”),神情先是歡喜和凄涼,后來變得呆滯(“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以至沉默(“象一個木偶人”)。態度恭敬,心里只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稱“我”為“老爺”,說明“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閏土言、行、神、心方面的巨大變化是“多子、饑荒、苛銳、兵、匪、官、紳”壓迫的結果。
四楊二嫂言、神、行之特征
語言尖刻(“貴人眼高”),怪聲怪氣(“阿呀呀”“阿呀阿呀”),見解庸俗(“你闊了”,“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抬的大轎”。實際根本不是這樣。)跟“我”說話時憤憤不平,“顯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侖,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似的”。動作順手牽羊(“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行為卑劣(栽臟閏土在灰堆里藏碗碟并借此發現以為功,拿走“狗氣殺”),跑得快(“飛也似的跑了”)。
楊二嫂和閏土都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下身體被摧殘、心理被扭曲的人物,都是病態社會中不幸的人,這是她和他的共同點。不同點是:閏土愚昧麻木,楊二嫂庸俗卑劣。
五“隔膜”與“一氣”的對比意義
通過“我”和中年閏土的隔膜與宏兒和水生的“一氣”之對比,表達了“我”的希望:希望新一代不再象老一代那樣又彼此隔膜起來,也不希望他們象老一代那樣過著辛苦輾轉、辛苦麻木、辛苦恣睢的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
第三課時辨析判斷
為了提高學生對本文中的基礎認識、寫作特點和難句的認知和理解能力,設計以下辨析判斷題:
一基礎知識
(一)給加黑的字選擇一個正確的讀音:
1.總要捐幾回錢,折(shézhē)了本……
2.楊二嫂發見(jiànxiàn)了這件事
3.木盤上面有著柵欄,內盛食(shísì)料。
4.……沒有系(jìxì)裙,張著兩腳……
5.“哈!這模(múmó)樣了!”
(二)給加黑的字選擇一個正確的義項:
1.又過了九日,是我們啟程的日期。
啟:①打開;②開導;③開始;④陳述;⑤書信。
2.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
捐:①獻出;②捐助;③賦銳的一種。
3.然而我又不愿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愿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他們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辛苦”的含義有:①處心積慮,挖空心思;②奔波,勞碌;③辛勤,勞苦。
句中第一個“辛苦”的含義是;第二個“辛苦”的含義是;第三個“辛苦”的含義是。
二寫作特點
(一)下面三句話里的“圓規”各用的是什么修辭方法,選擇合適的填在句后的括號里。
1.……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象一個畫圖儀器里的細腳伶仃的圓規。
2.我也從沒見過這圓規式的姿勢。
3.然而圓規很不平……
①明喻②暗喻③借喻④借代
(二)母親說:“還有閏土,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面。我已經將你到家的大約日期通知他,他也許就要來了。”以下至“現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這中間的部分用的記敘方法是:①順敘;②倒敘;③插敘中的順敘;④插敘中的倒敘。
三難句理解
(一)“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
“我”怕的是:①希望不能實現;②實現希望要付出艱苦的努力;③實現希望要作出犧牲;④希望是泡影,一碰到實際就被粉碎。
(二)“閏土要香爐和燭臺的時候,我還暗地里笑他,以為他總是崇拜偶像,什么時候都不忘卻。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
1.“手制的偶像”的意思是:①親手用木頭或泥土做成的神像;②比喻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主義遠景;③比喻讓后代過上新生活的主觀愿望。④比喻用來自我安慰的一種幻想。
2.“我的愿望茫遠”的原因是:①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②當時大多數人還不想去實現這種愿望;③不知道通過何種途徑、也不知何時才能實現;④不如求神拜佛那樣能給人帶來好處。
(三)“希望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
這句話的意思是:①希望是虛無縹緲的,看不見,摸不著。②希望的有無取決于實踐:不去實踐,有希望也等于無希望;敢于實踐,希望就能變成現實。③希望的有無取決于理想:有理想就有希望,無理想就無希望。④希望是變化不定的:隨著客觀現實的變化,原有的希望可能會化為泡影,原來沒有的希望也可能會產生出來。
(四)“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句話的含義是:①地上的路是前人走出來的,后來人要沿著前人開辟的路走下去。②地上的路是大家走出來的,大家要一塊去走。③地上的路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有人走就有路,沒有人走就沒路。④希望的有無也如同地上的路,努力去實踐就有希望,不去實踐就沒有希望。
四“我”對閏土和楊二嫂的態度:
①同情楊二嫂的疾苦,批判閏土的愚昧和麻木;②厭惡和諷刺楊二嫂的庸俗和卑劣,同情閏土的疾苦;③厭惡和諷刺楊二嫂的庸俗和卑劣,同情閏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④同情楊二嫂和閏土的疾苦,厭惡和諷刺楊二嫂的庸俗和卑劣,批判閏土的愚昧和麻木。
參考答案:
一、
(一)1.shé;2.xiàn;
3.sì;4.jì;5.mú;
(二)1.③(∨);2.③(∨);3.按順序是:②③①。
二、
(一)1.①(∨);2.②(∨);3.④(∨);
(二)④(∨)
三、
(一)①(∨);
(二)1.③(∨);2.③(∨);
(三)②(∨);
(四)④(∨)
四、④(∨)
9 故鄉 篇9
目的要求:分析人物命運變化的原因,探討小說的主題,陶冶學生情感;初步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重點難點:1、對比分析閏土命運的變化及其變化的原因,探討小說的主題是重點。
2、引導學生理解、體驗作品中“我”的情感經歷是本課要突破的難點。
教學方法:1、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綜合運用講述,設問、啟發、討論等法。
2、在各環節中,滲透審美體驗。
總教時:3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分析閏土命運的變化及其變化的原因,探討小說主題,滲透情感體驗。
教學步驟 :
一、 渲染氣氛,激發情感。(導入 新課)
同學們,一提到,我們的心中便會涌起許多溫馨而美好的回憶:有童年的歡聲笑語,有熟悉的山山水水,有難忘的父老鄉親……終生相伴,魂牽夢繞。是的,我們常懷戀的昨日,但我們更應關注的今日和未來。因為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一切都在變,人在變,生活在變,我們的也在變,我們應以深情的目光關注的變化。古往今來,許多文人都曾以深沉的筆調表達對的愛戀、憂傷和希望。
就是這樣的一篇小說。它寫出了作者在一個巨變、動蕩的時代中對的關注。小說中有父老鄉親的艱辛苦難,有作者無盡的孤獨、悲哀和憂傷。作品中的我回到了久別的,但“我”并沒有什么好心緒,因為這次回卻是為了永別而來的。由于母親的提醒,我想起了童年時代的好友——閏土。于是,“我”便沉浸在往日的回憶中……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感悟、體驗少年閏土帶給我的歡樂和中年閏土帶給我的悲哀和憂傷。
二、分析少年閏土的形象,學生閱讀。
(一)整體感知:母親提起閏土時,我想起了那些情景?
明確:海邊月夜圖、快樂的童年
(二)激發情感,深入體驗
激發點(1):從“我盼”到“相處”,我的心情如何?我們相處如何?
啟發:急切盼望、歡天喜地、難分難舍
激發點(2):童年時代寫的很美,美在哪些人、情、景、物上?
啟發:人美——小英雄:天真、活潑、聰明、能干
景美——海邊月夜:藍天、明月
物美——西瓜、貝殼等;
情美——純真、友好
激發點(3):分別時的哭聲美不美?
啟發:童真的哭聲,美好的回憶
(三)啟發討論,深入理解
啟發:兒時的回憶蘇生過來,為什么我便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了?
討論:海邊月夜圖和少年閏土是的縮影。
三、承上導入 :三十年前,我和少年閏土在一片哭聲中別離,那童真的哭聲,至今還在我的心中回響。三十過去了,閏土現在怎樣了?我和閏土的重逢會是怎樣的情景呢?
(一)整體感知:閏土的生活如何?當時的社會境況是怎樣的?
引導:文中哪些語句反映了這些情況,請找出來。
明確:貧困;動蕩、戰亂、苛稅、多子等。
(二)激發情感 深入體驗
激發點(1):我們相見時的氣氛如何?
感悟:拘謹、沉悶、沉默
激發點(2):重逢時,我的心情是如何變化的?
感悟:出驚——激動——震驚——悲哀
激發:一聲“老爺”,讓我感到震驚、悲哀,面對閏土的恭敬和貧苦,我無言以對。閏土縱然有滿腹的愁苦,也無從訴起。那說話如連珠般涌出,活潑能干的小英雄的影像,在我的心中淡了,散了,模糊了。
(三)中年閏土變成了一個怎樣的人?
啟發:生活:貧困、痛苦
精神:麻木、愚昧
(四)啟發討論,探討變因
問:(1)一聲平常的稱呼,為何使我如此震驚、悲哀?
(2)閏土的命為什么這樣苦?
提示:誰造成他貧困不堪?誰扼殺了他的生氣和活力?
啟發:社會境況:兵匪、官紳、動蕩不安
歷史:漫長的封建社會,腐朽的封建思想
四、小結
同學們,幾十年的歲月滄桑,閏土由一個朝氣蓬勃的少年變成一個愚鈍的、麻木的失去了生命力的人;閏土變了,變了,我原本悲涼的心更添無盡的悲哀、失望。重逢又能如何呢?童年的笑聲已不再回響,往日的歡樂已然遠逝……留給我的只是那無邊的孤獨、憂傷、嘆息……
板書設計 :
人物形象:閏土
少年閏土中年閏土
(小英雄)(木偶人)
性格特征天真、活潑、聰明、能干麻木、愚鈍、失去生命力
情感經歷真誠、友好、快樂孤獨、憂傷、悲哀、失望
縮影神異的、美麗的、充滿活力的衰敗的、失去精神生命力
社會現實農民生活貧困痛苦,思想愚昧落后
變化原因兵匪、官紳、封建思想
9 故鄉 篇10
設計意圖:
《故鄉》是一篇篇幅很長的課文,包涵的內容很豐富,人物性格鮮明。因為時代的原因和魯迅特有的風格使這篇課文很難理解。備課的時候我翻閱了很多名家的教案,都是把重點放在對閏土和楊二嫂的分析上,記得我學這篇課文的時候老師也是這樣講的,不同的只是細節上的區別。我認為這樣的設計使得學生對故鄉缺少整體性的理解和把握,在我的記憶里《故鄉》就是閏土就是楊二嫂,至于故鄉和這兩個人的聯系就沒有印象了,更不要提故鄉的主題意義。所以我設計的時候就從整體感知入手,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我從讀過這篇課文的直接感覺——悲哀(也是本文的靈魂、本質)入手,從整體上感受課文的感情基調,然后再引導學生走進課文,分析這種感覺的來源——是故鄉的什么使“我”如此悲哀呢?故鄉的景物和故鄉的人物。重點分析人物,分析人物的時候,通過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重點分析閏土,次要分析楊二嫂,之后自然地總結:這樣的故鄉這樣的故鄉里的人,怎么不讓“我”感到深深的悲哀。面對這種現狀,作者是怎樣的態度?全文晦暗的主調里有沒有一點亮色?從而理解課文結尾部分的含義,最后再給學生補充有關背景材料,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作者寫作意圖的理解,并深化文章主題——不只是“我”的故鄉,當時的農村都是這樣,當時的農民都是這樣,這都是辛亥革命后,軍閥割據、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對農民的盤剝造成的。這樣做既突出了重點,又能給學生一個完整的印象,由現象到本質,透徹的領會課文主題。
在分析人物的時候,由相同的一個問題領起:這個人物的哪些方面使“我”悲哀?依然圍繞“悲哀”這個主題。帶領學生分析閏土使我悲哀的方面有:生活的困苦、外貌的蒼老、精神上的麻木、封建禮教的毒害(和我的隔膜)、和虛無的寄托,而楊二嫂決不是一個搞笑的人物,她使我悲哀的則是做人的尊嚴的喪失。一個是農民,一個是小資產者,他們構成了農村的經濟支柱,他們的狀況代表了當時所有農民的經濟、精神狀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形,表達了作者的悲哀與憤怒。
這樣的問題設計精練、集中,既抓住了重點難點也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使整堂課線索清晰,能幫助學生深入的理解課文,從感情上認同接受,使難懂的課文變得容易了。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好的文章總是有很強的感染力的它會讓你或歡喜或悲哀,或豪情萬丈,或悒郁滿懷。《故鄉》是一篇很好的小說,曾被翻譯成多種文字,被多個國家收入教科書中。上一節課,我們讀了一節課的課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訴老師你讀了這篇課文后有怎樣的心情?
2、講授新課
在課文結尾,文中的“我”這樣寫到:故鄉的山水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使我非常的氣悶……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師板書:悲哀)親不親,故鄉人;美不美,家鄉水。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鄉之行卻給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請大家看課文,找一找故鄉使我悲哀的理由。
學生讀課文思考回答,教師歸納并板書:故鄉的景、故鄉的人。
故鄉的景色怎樣?
學生讀
這一段描寫寫出了故鄉怎樣的特點?哪幾個詞語能集中表現出來?
學生思考回答,大屏幕顯示:天氣陰晦、冷風嗚嗚、蒼黃的天、橫著蕭索的村莊——沒有一些活氣。
齊讀來感受一下這種悲涼。學生讀。
如果說故鄉景色的悲涼可能會受到“我”的心情的影響(怎樣的心情?)或者天氣的影響(怎樣的天氣?),而故鄉的人卻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課文中寫了故鄉哪些人,主要寫了誰?
我們先來看看二十年后的閏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屏幕顯示問題、畫面)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教師適時點撥、啟發。
師生共同歸納梳理:外貌的變化、與我的距離、生活的現狀、精神的麻木、寄希望于偶像
故鄉中作為好朋友的農民閏土景況是這樣的凄涼,那作為小資產者的鄰居楊二嫂的情景又是怎樣呢?
思考楊二嫂有哪些方面讓我悲哀。(屏幕顯示問題及畫面)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教師點撥、啟發
師生共同梳理:外貌的變化(說明經濟狀況的衰落)行為放縱卑下、語言尖刻潑辣
如果說閏土的麻木讓人同情,那么楊二嫂就令人可嘆可鄙了,他們被生活壓迫的扭曲了,“我”怎能不悲哀呢?所以這篇文章讀起來讓人感到特別的沉重。
全文的底色是沉重的,那么有沒有一點亮色呢?
學生看課文思考、回答、討論,教師梳理歸納:在課文的結尾,作者寫出了理想中富足美麗充滿活力的家鄉,并且相信經過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實現。
齊讀背誦“希望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這篇小說寫于1921年,辛亥革命已經過去十年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統治,是順應社會發展的,但農村經濟為什么急劇衰落,農民們的生活為什么更加艱難?(屏幕顯示:背景)
教師略加解釋。
板書設計:
故鄉的景物
悲哀 閏土
故鄉的人
楊二嫂
9 故鄉 篇11
教學設計示例一
第一課時
一、通讀全文,完成以下任務:
1、掃清字詞障礙。
2、熟悉主要內容。
3、弄清人物及其關系。
二、瀏覽全文,根據描寫的人物確定本文的大致情節。
全文按照“回——在——離”的順序分為三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在”是文章的主體,可分為四層:
第一層:“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門口了……只是收不起錢來”。寫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涼之中;還寫與母親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層:“你休息一兩天……我得去看看”。寫“我”回憶與少年閏土的友情。
第三層:“母親站起身……出去了”。寫出楊二嫂是一個城鎮小市民的典型。
第四層:“此后又有近處的本家和親戚來訪問我……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與閏土的相見。
三、聽讀課文,加深印象。有條件的地方,可通過多媒體朗讀或錄音范讀。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由教師范讀或學生個讀。
四、學生自讀,體味文學語言,加強語感。
五、有條件的地方可播放一小段有關辛亥革命前后中國江南農村狀況的視頻資料,沒條件的可由教師介紹一些相關的背景資料。
第二課時 對比寫法的專題研究
一、人物命運變化研究。
1、閏土命運變化研究:小英雄——木偶人
20年前“小英雄”的形象:
外貌特征: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
英雄特征: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景物烘托: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見多識廣:①他是能裝弶捉小鳥雀的。……“這不能。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 ②“現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里來。我們日里到海邊檢(同“撿”)貝殼去,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③“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豬,刺猬,猹。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見猹了,你便刺。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來,反從胯下竄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④“我們沙地里,潮汛要來的時候,就有許多跳魚兒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兩個腳……”
人際關系:①他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沒有旁人的時候,便和我說話,于是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②他后來還托他的父親帶給我一包貝殼和幾支很好看的鳥毛,我也曾送他一兩次東西。
20年后“木偶人”的形象:
外貌特征: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里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木偶特征:①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②我問問他的景況。他只是搖頭。③他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約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時,便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煙了。
景物烘托:①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②一日是天氣很冷的午后……
過苦日子:“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
人際關系:①“阿!閏土哥,——你來了?……”/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②他回過頭去說,“水生,給老爺磕頭。”……“這是第五個孩子,沒有見過世面,躲躲閃閃……”/我也說不出話。③“冬天沒有什么東西了。這一點干青豆倒是自家曬在那里的,請老爺……” ④母親對我說,凡是不必搬走的東西,盡可以送他,可以聽他自己去揀擇。/下午,他揀好了幾件東西:兩條長桌,四個椅子,一副香爐和燭臺,一桿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
2、楊二嫂命運變化研究:豆腐西施——細腳伶仃的圓規
20年前楊二嫂的形象:
外貌特征:但是擦著白粉,顴骨沒有這么高,嘴唇也沒有這么薄,而且終日坐著,我也從沒有見過這圓規式的姿勢。
先前印象:在斜對門的豆腐店里確乎終日坐著一個楊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安分守己)
社會環境:那時人說: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
職業營生:“這是斜對門的楊二嫂,……開豆腐店的。”
20年后楊二嫂的形象:
外貌特征:一個凸顴骨,薄嘴唇,50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
見面印象:①我愕然了。②我愈加愕然了。③我知道無話可說了,便閉了口,默默的站著。
社會環境:①母親說著,便向房外看,“這些人又來了。說是買木器,順手也就隨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 ②來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東西的,有送行兼拿東西的。待到傍晚我們上船的時候,這老屋里的所有破舊大小粗細東西,已經一掃而空了。
職業營生:①圓規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出去了。②母親說,那豆腐西施的楊二嫂,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后,便定說是閏土埋著的,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里去;楊二嫂發見了這件事,自己很以為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飛也似的跑了,虧伊裝著這么高底的小腳,竟跑得這樣快。
3、“我”的命運變化研究:好奇的少爺——辛苦展轉地生活
30年前的“我”:①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②“我”對許多事充滿好奇。
30年后的“我”: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別了20余年的去,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一直過著辛苦展轉的生活。希望后輩能過上新的生活,這種生活不像閏土那樣辛苦麻木,不像楊二嫂那樣辛苦恣睢,不像我那樣辛苦展轉。
二、人物關系專題研究。
1、楊二嫂與閏土:絮絮不止的楊二嫂——只是搖頭的閏土;順手牽羊、嫁禍栽贓的楊二嫂——實實在在的閏土
楊二嫂:①“哈!這模樣了!胡子這么長了!”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起來。/“不認識了么?我還抱過你咧!”/冷笑說:“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那么,我對你說。迅哥兒,你闊了,搬動又笨重,你還要什么這些破爛木器,讓我拿去罷。我們小戶人家,用得著。”/“阿呀呀,你放了道臺了,還說不闊?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抬的大轎,還說不闊?嚇,什么都瞞不過我。”/“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錢,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錢……” ②圓規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出去了。③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后,便定說是閏土埋著的,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里去;楊二嫂發見了這件事,自己很以為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飛也似的跑了,虧伊裝著這么高底的小腳,竟跑得這樣快。
閏土:①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我問問他的景況。他只是搖頭。/他只是搖頭。②遞過紙包來,說:“冬天沒有什么東西了。這一點干青豆倒是自家曬在那里的,請老爺……”③下午,他揀好了幾件東西:兩條長桌,四個椅子,一副香爐和燭臺,一桿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
2、“我”與閏土:迅哥兒——老爺;無話不談——我也說不出話;無窮無盡的希奇、新鮮的事——默默地吸煙、談些閑天(具體情節略)
3、“我”與楊二嫂:無話可說的交談(具體情節略)
4、水生和宏兒:松松爽爽——癡癡的想
宏兒聽得這話,便來招水生,水生卻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可是,水生約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睜著大的黑眼睛,癡癡的想。
第三課時 主題研究
一、隔膜說、渴望理想的人與人關系:隔絕 —— 一氣
二、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殺:天真活潑、健康聰明——反應遲鈍、精神麻木
三、純真的人性被扭曲了:迅哥兒——老爺;看守西瓜,捕鳥——磕頭、打拱
四、愚昧、落后、貧窮的輪回:叫閏土管祭祀——要香爐和燭臺;多子、饑荒、兵、匪、官、紳。
教學設計示例二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了解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
2.作了解性閱讀,理清全文脈絡。
3.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二、整體感知
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廣大的中國農村,受苦受難的農民并沒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經濟發展,反而日趨衰落。怎樣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國農村的貧困,農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魯迅先生以他思想家的敏銳感覺,進行認真深入地分析。在他許多的以農民、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中,進行了形象地剖析、透視。一文,從閏土、楊二嫂十年的變化的角度,揭示了當時中國農村衰敗、蕭索、日趨破產的社會根源一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統治。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新課,簡介背景。
2.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1)聽錄音朗讀一遍,思考本文的線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節。
(2)學生討論后,對上三者明確。
3.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1)指一名同學朗讀第一部分,其他同學思考:
“我”漸近時的心情怎樣?
明確:漂泊的艱辛,思鄉的深切,返鄉的激動。
(2)漸近時,“我”見到的的景象如何?這時“我”的心情怎樣?
明確:景象是“蕭索”心情是“悲涼”。
(3)小結景物描寫的作用:
勾畫了一幅蕭條、荒寂的現實的冬景圖,初步表現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下舊中國農村破產的悲慘狀況,為閏土的悲慘命運安排了典型的環境,烘托了閏土的悲慘命運和“我”的悲涼心情。
(4)見到冬景圖后,“我”的感受怎樣?用文中話回答。
明確:“啊!……好得多了。”
(5)怎樣理解“啊!……好得多了。”
明確:寫出了現實與記憶中的的反差之大,飽含著對竟然如此的驚異之情。
4.分析第二部分
(1)“我”記憶中的怎樣?文章第31節說“似乎看到了我美麗的了。”記憶中的到底美麗在何處呢?
提示:景、事、人。
(2)分析景點:
描寫了一幅怎樣的圖畫?(少年閏土月夜刺猹圖)
景物:天空、圓月、西瓜、沙地。
色彩:深藍、金黃、碧綠。
景象特點: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艷麗,美好動人。
上一段說:“沒有一些活氣”,那么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歲”“銀圈”“捏”“刺”,又給人什么感覺呢?(充滿生氣和活力)
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作者用這美麗的景物作為少年閏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的象征。與現實中的形成鮮明的對比。
(3)分析少年閏土(事、人)
“我”記憶中的少年閏土的肖像怎樣?(“紫色”“圓”“小”“明晃晃”可見少年閏土健康可愛。)
“我”回義了少年閏土哪幾件事情?可見他是個什么樣的農村少年?
明確:教“我”雪地捕鳥—活潑多知。
邀“我”著瓜刺猹一樸素,熱情勇敢,多知。
告訴“我”貝殼,跳魚兒—見多識廣。
哭著不肯分離,互贈禮物—友誼深厚、純真。
作者怎樣更好地突出閏土說話滔滔不絕的?
明確:用了許多省略號。
(4)小結:到底“美麗”在哪里?
明確:美在有許多新鮮景,美在有許多新鮮事,更美在有心里裝著無盡希奇事,有著深厚、純真友誼的童年伙伴。總之,美在兒時的記憶中。
四、總結、擴展
全文按“我”“回一在一離”的活動為線索,記敘“我”的所見、所聞、所惑。本節課所學內容,除了初步展示現實的蕭條外,多在回憶,突出了記憶中的美。在對比中,寫出了反差之大,反映了中國農村日趨破產的現實。
五、布置作業
1.少年閏土是一個什么樣的少年?
2.預習下文,思考楊二嫂的及中年閏土的形象特點。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分析閏土,楊二嫂形象,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
二、整體感知
上節課,我們分析了二十年前少年閏土的形象,本節課我們將見到二十年后的閏土,在對閏土二十年前后的巨大變化及楊二嫂的變化的分析中,努力探究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及作品的主題。
三、教學過程
1.復習、預習:
(1)二十年前后的景象有哪些變化?這個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
(2)在,“我”見到了許多人,其中著重寫了哪兩個人物?這兩個人物中,又重點以寫誰為主?
2.分析中年閏土
(1)少年好友閏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閏土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
肖像變化:
“紫色的圓臉”—“灰黃”且有“很深的皺紋”
“小氈帽”—“破氈帽”
“紅活圓實的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問:中年閏土的臉色為什么會變得“灰黃”?“很深的皺紋”和“松樹皮似的手”說明了什么?
(明確:臉色“灰黃”是饑寒交迫造成的營養不良的結果,“很深”的皺紋是生活的重負刻下的痕跡,“松樹皮”似的手是長年累月超負荷的勞動造成的結果。)
問:59節中“終于”一詞,體現了閏土怎樣的感情變化過程?
明確:重逢的喜悅—想要敘舊、暢談—想到自己的現狀、凄涼—自卑自賤—終于恭敬地稱“我”老爺。
稱呼的變化:
問:“老爺”這一稱呼寫出了閏土心目中兩人之間的什么變化?
明確:身份、地位的變化。
問:“厚障壁”比喻什么?
明確: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語言變化
問:中年閏土的話中也有許多省略號,這些省略號有什么作用?
明確:顯示閏土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表現了他的遲鈍麻木。
神態變化
問:神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怕羞”“高興”天真活潑—“歡喜”“凄涼”“像石像”“像木偶人”。
問:“石像”這個比喻說明閏土的精神狀態起了什么變化?
明確:由于飽受生活的折磨,已經變得呆滯、遲鈍、衰老、麻木,了無生氣。
問:是什么原因使他發生這樣大的變化?用文中話回答,并理解這句話對表達中心意思的巨大作用。
明確:“多子……木偶人。”說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統治是當時中國農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問:閏土為什么要揀“香爐”和“燭臺”?
明確:把未來寄托神佛。說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說明了他的麻木遲鈍。說明了閏土是舊中國一個尚未覺醒的農民形象。
(2)小結:閏土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明確:說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勞苦大眾在封建傳統觀念轄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3.分析楊二嫂形象:
(1)楊二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她的變化又說明了什么問題?
今日 肖像:凸顴骨、薄嘴唇、圓規—體現性格波悍、放肆、尖刻
語言、行動:尖叫,兩手搭在髀間、貴人眼高—體現性格潑悍、放肆、尖刻
討東西、造謠,“塞手套”—體現性格自私、潑悍,愛貪小便宜
昔日 “豆腐西施”,終日坐著—體現性格安分守己
楊二嫂的變化,說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鎮小市民階層的貧困化,反映了經濟破產的另一個側面。
(2)作者塑造楊二嫂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確:作用一,以楊二嫂的自私、刻薄襯托揚二嫂的善良、樸實。
作用二,以楊二嫂的變化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破產的
廣度和深度。
4.見到的景和人發生如此變化后,“我”產生了什么樣的心情?
明確:由下文“老屋離我愈遠了;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可見“我”對巨變成如今的樣子是十分失望的。
四、總結、擴展
本節課,我們著重分析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形象。閏土是解放前老一代農民形象的代表,他身上有著中國農民傳統的美德—勤勞、善良、忠厚,但因長期遭受經濟的壓迫和思想上的愚弄,他被那個社會折磨得像個木偶人。從這個人物身上,我們可以讀到作者對老一代農民不幸命運的深切關心和同情。楊二嫂是一個城鎮小市民形象的代表,是一個既遭受壓迫、侮辱,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被扭曲了的人物形象。從她身上,我們可以讀出作者對她的種種惡習是持否定態度的。
文中,作者著力寫兩個人的今昔變化,通過對比,深刻地揭示出兩個人物形象所蘊含的社會意義,并揭示出小說的主題。
第三課時
一、分析課文第77~78節,理解作者的希望,了解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1.提一生朗讀77~78節,其他同學思考下列問題:
(1)漸離時,“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樣變化的?
師生議論后明確;先是氣悶、悲哀,然后寄希望于下一代,繼而害怕希望得不到實現,最后又振奮起來。
(2)“我為什么”感到氣悶?“高墻”比喻什么?
明確:“高墻”是比喻封建等級觀念造成的人們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兒童時親密的伙伴閏土與“我”隔膜了,楊二嫂對“我”不了解,也隔膜了,所以“我”四面像豎起了“高墻”,所以氣悶。
(3)“我”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中“模糊”與“清楚”是否矛盾,為什么?
師生討論后明確:
“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對美麗的回憶,對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說追求的目標是清楚的,“模糊”是因為的現實使“我”感到美好未來的渺茫,正因為這些“我”所以感到“悲哀”。
三個“辛苦”在“辛苦展轉”中的意思為奔波勞碌,在“辛苦麻木”中意思為“辛勤、勞苦,”在“辛苦恣睢”中意為“處心積慮,挖空心思”。
(4)“我”希望下一代怎樣?不希望下一代怎樣?
(5)“我”為什么寄希望于下一代?
明確:一方面,“我”對自己這一代的社會表示否定,另一方面又感到美好未來的渺茫,所以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了。
(6)“我”想到希望,為什么“害怕”?
明確:想到希望,就想到希望的實現,如此凄慘的現實,又使我覺得希望實現的渺茫,所以“害怕”。
(7)如何理解“現在我所謂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這句話的含義?
明確:“我”對新生活的希望念念不忘,但又沒有找到實現新生活的道路,所以說和閏土一樣是對偶像的崇拜,而且“茫遠”。
(8)劃出文中表明“我”充滿希望,精神振奮的語句,并理解其含義。
明確:語句即最后一節。特別是“我想:希望……成了路。”
含義:希望的有無取決定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奮斗,希望就不會實現,即“希望本無所謂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奮斗、實踐,希望就可能實現,即“希望本無所謂無”。全句強調了要為新生活的到來而努力奮斗。以路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題,給人以信心和鼓舞。
(9)“我”是一個有怎樣性格的形象?明確“我”不等于作者自己。
明確:“我”是一個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具有民主思想傾向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文中對“我”的形象刻畫,著重運用心理描寫。“我”為尋找新的生活,過著辛苦展轉的生活,看到慘淡的情景,“我”感到悲哀,失望,但又不甘心壞下去,為的遠景構制著藍圖,憧憬著美好的生活。
二、結合全文,討論下列問題:
1.作者筆下的閏土,楊二嫂形象具有怎樣的社會意義?
師生討論后明確:
閏土是舊中國尚未覺醒的老一代農民形象的代表,作者滿懷深情地刻畫他,寫他的種種不幸,正是在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示當時的社會弊端,從而啟發人們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的路。作者深刻地揭示了農民問題的重要性,提出要改變農民命運,必須改變整個腐朽的社會制度。
楊二嫂是個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市民形象的代表,通過這一形象,人們可以看到隨著農村經濟的破產,小市民階層也日益貧困化的現實。
2.作者對閏土,對楊二嫂的態度有什么不同?
討論明確:對閏土,作者寄予的是深切的同情,而對楊二嫂,作者對她身上的種種自私和惡習是取批判態度的,但對她的處境也是同情的。
三、總結、擴展
1.小說以“我”回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一在一離”的順序安排情節,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巨大變化,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揭示了封建傳統觀念對勞動大眾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2.寫作中,通過景物描寫為人物活動提供背景,為表達中心意思服務。
3.刻畫形象,采用肖像、語言、神情、動作的描寫及對比的方法,使人物性格鮮明,突出了主題。
四、布置作業
仿照本文的寫法,以“家鄉”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課外練筆。
9 故鄉 篇12
語文新課程資源網——人教版、蘇教版、語文版的資源倉庫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別了20余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肅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阿!這不是我20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釋說: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因為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么好心緒。
我這次是專為了別他而來的。我們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經公同賣給別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須趕在正月以前,永別了熟識的老屋,而且遠離了熟識的故鄉,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門口了。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幾房的本家大約已經搬走了,所以很寂靜。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著出來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
我的母親很高興,但也藏著許多凄涼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談搬家的事。宏兒沒有見過我,遠遠的對面站著只是看。
但我們終于談到搬家的事。我說外間的寓所已經租定了,又買了幾件家具,此外須將家里所有的木器賣去,再去增添。母親也說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齊集,木器不便搬運的,也小半賣去了,只是收不起錢來。
"你休息一兩天,去拜望親戚本家一回,我們便可以走了。"母親說。
"是的。"
"還有閏土,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回面。我已經將你到家的大約日期通知他,他也許就要來了。"
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這少年便是閏土。我認識他時,也不過十多歲,離現在將有30年了;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這祭祀,說是30多年才能輪到一回,所以很鄭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講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個忙月(我們這里給人做工的分三種:整年給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長年;按日給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種地,只在過年過節以及收租時候來給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稱忙月),忙不過來,他便對父親說,可以叫他的兒子閏土來管祭器的。
我的父親允許了;我也很高興,因為我早聽到閏土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紀,閏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親叫他閏土。他是能裝捉小鳥雀的。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閏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親告訴我,閏土來了,我便飛跑的去看。他正在廚房里,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可見他的父親十分愛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許下愿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他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沒有旁人的時候,便和我說話,于是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
我們那時候不知道談些什么,只記得閏土很高興,說是上城之后,見了許多沒有見過的東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鳥。他說:
"這不能。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閏土又對我說:
"現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里來。我們日里到海邊檢鬼見怕也有,觀音后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賊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豬,刺猬,猹。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
我那時并不知道這所謂猹的是怎么一件東西-便是現在也沒有知道--只是無端的覺得狀如小狗而很兇猛。
"他不咬人么?"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見猹了,你便刺。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來,反從胯下竄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這許多新鮮事:海邊有如許五色的貝殼;西瓜有這樣危險的經歷,我先前單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賣罷了。
"我們沙地里,潮汛要來的時候,就有許多跳魚兒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兩個腳......"
阿!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過去了,閏土須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廚房里,哭著不肯出門,但終于被他父親帶走了。他后來還托他的父親帶給我一包貝殼和幾支很好看的鳥毛,我也曾送他一兩次東西,但從此沒有再見面。
現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我這兒時的記憶,忽而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我應聲說:
"這好極!他,--怎樣?......"
"他?......他景況也很不如意......"母親說著,便向房外看,"這些人又來了。說是買木器,順手也就隨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
母親站起身,出去了。門外有幾個女人的聲音。我便招宏兒走近面前,和他閑話:問他可會寫字,可愿意出門。
"我們坐火車去么?" "我們坐火車去。"
"船呢?"
"先坐船,......"
"哈!這模樣了!胡子這么長了!"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起來。
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50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
我愕然了。
"不認識了么?我還抱過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親也就進來,從旁說:"他多年出門,統忘卻了。你該記得罷,"便向著我說,"這是斜對門的楊二嫂,......開豆腐店的。"
哦,我記得了。我孩子時候,在斜對門的豆腐店里確乎終日坐著一個楊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著白粉,顴骨沒有這么高,嘴唇也沒有這么薄,而且終日坐著,我也從沒有見過這圓規式的姿勢。那時人說: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但這大約因為年齡的關系,我卻并未蒙著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卻了。然而圓規很不平,顯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侖,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似的,冷笑說:"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
"那有這事......我......"我惶恐著,站起來說。
"那么,我對你說。迅哥兒,你闊了,搬動又笨重,你還要什么這些破爛木器,讓我拿去罷。我們小戶人家,用得著。"
"我并沒有闊哩。我須賣了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臺了,還說不闊?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抬的大轎,還說不闊?嚇,什么都瞞不過我。"
我知道無話可說了,便閉了口,默默的站著。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錢,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錢......"圓規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出去了。
此后又有近處的本家和親戚來訪問我。我一面應酬,偷空便收拾些行李,這樣的過了三四天。
一日是天氣很冷的午后,我吃過午飯,坐著喝茶,覺得外面有人進來了,便回頭去看。我看時,不由的非常出驚,慌忙站起身,迎著走去。
這來的便是閏土。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里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么說才好,只是說:"阿!閏土哥,--你來了?......"
我接著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涌出: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但又總覺得被什么擋著似的,單在腦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他回過頭去說,"水生,給老爺磕頭。"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來,這正是一個廿年前的閏土,只是黃瘦些,頸子上沒有銀圈罷了。"這是第五個孩沒有見過世面,躲躲閃閃......"
母親和宏兒下樓來了,他們大約也聽到了聲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實在喜歡的了不得,知道老爺回來......"閏土說。
"阿,你怎的這樣客氣起來。你們先前不是哥弟稱呼么?還是照舊:迅哥兒。"母親高興的說。
"阿呀,老太太真是......這成什么規矩。那時是孩子,不懂事......"閏土說著,又叫水生上來打拱,那孩子害羞,緊緊的只貼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個?都是生人,怕生也難怪的;還是宏兒和他去走走。"母親說。
宏兒聽得這話,便來招水生,水生卻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親叫閏土坐,他遲疑了回,終于就了坐,將長煙管靠在桌旁,遞過紙包來,說:"冬天沒有什么東西了。這一點干青豆倒是自家曬在那里的,請老爺......"
我問問他的景況。他只是搖頭。
"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
他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約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時,便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煙了。
母親問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務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沒有吃過午飯,便叫他自己到廚下炒飯吃去。
他出去了;母親和我都嘆息他的景況: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母親對我說,凡是不必搬走的東西,盡可以送他,可以聽他自己去揀擇。
下午,他揀好了幾件東西:兩條長桌,四個椅子,一副香爐和燭臺,一桿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們這里煮飯是燒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待我們啟程的時候,他用船來載去。
夜間,我們又談些閑天,都是無關緊要的話;第二天早晨,他就領了水生回去了。
又過了九日,是我們啟程的日期。閏土早晨便到了,水生沒有同來,卻只帶著一個五歲的女兒管船只。我們終日很忙碌,再沒有談天的工夫。來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東西的,有送行兼拿東西的。待到傍晚我們上船的時候,這老屋里的所有破舊大小粗細東西,已經一掃而空了。
我們的船向前走,兩岸的青山在黃昏中,都裝成了深黛顏色,連著退向船后梢去。
宏兒和我靠著船窗,同看外面模糊的風景,他忽然問道:"大伯!我們什么時候回來?"
"回來?你怎么還沒有走就想回來了。"
"可是,水生約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睜著大的黑眼睛,癡癡的想。
我和母親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閏土來。母親說,那豆腐西施的楊二嫂,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后,便定說是閏土埋著的,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里去;楊二嫂發見了這件事,自已很以為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這是我們這里養雞的器具,木盤上面有著柵欄,內盛食料,雞可以伸進頸子去啄,狗卻不能,只能看著氣死),飛也似的跑了,虧伊裝著這么高底的小腳,竟跑得這樣快。
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親和宏兒都睡著了。
我躺著,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但我們的后輩還是一氣,宏兒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然而我又不愿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愿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閏土要香爐和獨臺的時候,我還暗地里笑他,以為他總是崇拜偶像,什么時候都不忘卻。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一九二一年一月。
9 故鄉 篇13
.《故鄉》教案5
.《故鄉》說課稿 2份
.《故鄉》教案4
.《故鄉》教案3
.《故鄉》課堂教學實錄
.《故鄉》教案2
.《故鄉》教案1
.《故鄉》教案
.《故鄉》字詞解釋
.《故鄉》難點解析
.《故鄉》課后練習教學引導
.《故鄉》同步練習
故鄉 突破能力訓練
故鄉 縱深例題解析
故鄉 自學階梯評估測試題
.《故鄉》綜合能力測試
.《故鄉》練習
】《故鄉》ppt課件2
】《故鄉》ppt課件1
】《故鄉》ppt課件
上一篇:浙教版七年級上《動物尾巴的功能》教案
下一篇:最后一課
9 故鄉 篇14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別了20余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肅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阿!這不是我20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釋說: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因為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么好心緒。
我這次是專為了別他而來的。我們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經公同賣給別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須趕在正月以前,永別了熟識的老屋,而且遠離了熟識的故鄉,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門口了。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幾房的本家大約已經搬走了,所以很寂靜。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著出來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
我的母親很高興,但也藏著許多凄涼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談搬家的事。宏兒沒有見過我,遠遠的對面站著只是看。
但我們終于談到搬家的事。我說外間的寓所已經租定了,又買了幾件家具,此外須將家里所有的木器賣去,再去增添。母親也說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齊集,木器不便搬運的,也小半賣去了,只是收不起錢來。
"你休息一兩天,去拜望親戚本家一回,我們便可以走了。"母親說。
"是的。"
"還有閏土,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回面。我已經將你到家的大約日期通知他,他也許就要來了。"
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這少年便是閏土。我認識他時,也不過十多歲,離現在將有30年了;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這祭祀,說是30多年才能輪到一回,所以很鄭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講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個忙月(我們這里給人做工的分三種:整年給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長年;按日給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種地,只在過年過節以及收租時候來給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稱忙月),忙不過來,他便對父親說,可以叫他的兒子閏土來管祭器的。
我的父親允許了;我也很高興,因為我早聽到閏土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紀,閏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親叫他閏土。他是能裝捉小鳥雀的。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閏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親告訴我,閏土來了,我便飛跑的去看。他正在廚房里,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可見他的父親十分愛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許下愿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他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沒有旁人的時候,便和我說話,于是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
我們那時候不知道談些什么,只記得閏土很高興,說是上城之后,見了許多沒有見過的東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鳥。他說:
"這不能。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閏土又對我說:
"現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里來。我們日里到海邊檢鬼見怕也有,觀音后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賊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豬,刺猬,猹。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
我那時并不知道這所謂猹的是怎么一件東西-便是現在也沒有知道--只是無端的覺得狀如小狗而很兇猛。
"他不咬人么?"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見猹了,你便刺。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來,反從胯下竄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這許多新鮮事:海邊有如許五色的貝殼;西瓜有這樣危險的經歷,我先前單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賣罷了。
"我們沙地里,潮汛要來的時候,就有許多跳魚兒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兩個腳......"
阿!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過去了,閏土須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廚房里,哭著不肯出門,但終于被他父親帶走了。他后來還托他的父親帶給我一包貝殼和幾支很好看的鳥毛,我也曾送他一兩次東西,但從此沒有再見面。
現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我這兒時的記憶,忽而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我應聲說:
"這好極!他,--怎樣?......"
"他?......他景況也很不如意......"母親說著,便向房外看,"這些人又來了。說是買木器,順手也就隨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
母親站起身,出去了。門外有幾個女人的聲音。我便招宏兒走近面前,和他閑話:問他可會寫字,可愿意出門。
"我們坐火車去么?" "我們坐火車去。"
"船呢?"
"先坐船,......"
"哈!這模樣了!胡子這么長了!"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起來。
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50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
我愕然了。
"不認識了么?我還抱過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親也就進來,從旁說:"他多年出門,統忘卻了。你該記得罷,"便向著我說,"這是斜對門的楊二嫂,......開豆腐店的。"
哦,我記得了。我孩子時候,在斜對門的豆腐店里確乎終日坐著一個楊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著白粉,顴骨沒有這么高,嘴唇也沒有這么薄,而且終日坐著,我也從沒有見過這圓規式的姿勢。那時人說: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但這大約因為年齡的關系,我卻并未蒙著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卻了。然而圓規很不平,顯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侖,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似的,冷笑說:"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
"那有這事......我......"我惶恐著,站起來說。
"那么,我對你說。迅哥兒,你闊了,搬動又笨重,你還要什么這些破爛木器,讓我拿去罷。我們小戶人家,用得著。"
"我并沒有闊哩。我須賣了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臺了,還說不闊?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抬的大轎,還說不闊?嚇,什么都瞞不過我。"
我知道無話可說了,便閉了口,默默的站著。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錢,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錢......"圓規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出去了。
此后又有近處的本家和親戚來訪問我。我一面應酬,偷空便收拾些行李,這樣的過了三四天。
一日是天氣很冷的午后,我吃過午飯,坐著喝茶,覺得外面有人進來了,便回頭去看。我看時,不由的非常出驚,慌忙站起身,迎著走去。
這來的便是閏土。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里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么說才好,只是說:"阿!閏土哥,--你來了?......"
我接著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涌出: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但又總覺得被什么擋著似的,單在腦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他回過頭去說,"水生,給老爺磕頭。"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來,這正是一個廿年前的閏土,只是黃瘦些,頸子上沒有銀圈罷了。"這是第五個孩沒有見過世面,躲躲閃閃......"
母親和宏兒下樓來了,他們大約也聽到了聲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實在喜歡的了不得,知道老爺回來......"閏土說。
"阿,你怎的這樣客氣起來。你們先前不是哥弟稱呼么?還是照舊:迅哥兒。"母親高興的說。
"阿呀,老太太真是......這成什么規矩。那時是孩子,不懂事......"閏土說著,又叫水生上來打拱,那孩子害羞,緊緊的只貼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個?都是生人,怕生也難怪的;還是宏兒和他去走走。"母親說。
宏兒聽得這話,便來招水生,水生卻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親叫閏土坐,他遲疑了回,終于就了坐,將長煙管靠在桌旁,遞過紙包來,說:"冬天沒有什么東西了。這一點干青豆倒是自家曬在那里的,請老爺......"
我問問他的景況。他只是搖頭。
"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
他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約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時,便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煙了。
母親問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務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沒有吃過午飯,便叫他自己到廚下炒飯吃去。
他出去了;母親和我都嘆息他的景況: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母親對我說,凡是不必搬走的東西,盡可以送他,可以聽他自己去揀擇。
下午,他揀好了幾件東西:兩條長桌,四個椅子,一副香爐和燭臺,一桿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們這里煮飯是燒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待我們啟程的時候,他用船來載去。
夜間,我們又談些閑天,都是無關緊要的話;第二天早晨,他就領了水生回去了。
又過了九日,是我們啟程的日期。閏土早晨便到了,水生沒有同來,卻只帶著一個五歲的女兒管船只。我們終日很忙碌,再沒有談天的工夫。來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東西的,有送行兼拿東西的。待到傍晚我們上船的時候,這老屋里的所有破舊大小粗細東西,已經一掃而空了。
我們的船向前走,兩岸的青山在黃昏中,都裝成了深黛顏色,連著退向船后梢去。
宏兒和我靠著船窗,同看外面模糊的風景,他忽然問道:"大伯!我們什么時候回來?"
"回來?你怎么還沒有走就想回來了。"
"可是,水生約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睜著大的黑眼睛,癡癡的想。
我和母親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閏土來。母親說,那豆腐西施的楊二嫂,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后,便定說是閏土埋著的,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里去;楊二嫂發見了這件事,自已很以為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這是我們這里養雞的器具,木盤上面有著柵欄,內盛食料,雞可以伸進頸子去啄,狗卻不能,只能看著氣死),飛也似的跑了,虧伊裝著這么高底的小腳,竟跑得這樣快。
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親和宏兒都睡著了。
我躺著,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但我們的后輩還是一氣,宏兒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然而我又不愿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愿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閏土要香爐和獨臺的時候,我還暗地里笑他,以為他總是崇拜偶像,什么時候都不忘卻。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
我在蒙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921年1月。
9 故鄉 篇15
目的要求:分析人物命運變化的原因,探討小說的主題,陶冶學生情感;初步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重點難點:1、對比分析閏土命運的變化及其變化的原因,探討小說的主題是重點。2、引導學生理解、體驗作品中“我”的情感經歷是本課要突破的難點。教學方法:1、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綜合運用講述,設問、啟發、討論等法。2、在各環節中,滲透審美體驗。總教時:3課時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教學要點:分析閏土命運的變化及其變化的原因,探討小說主題,滲透情感體驗。教學步驟 :一、 渲染氣氛,激發情感。(導入 新課)同學們,一提到,我們的心中便會涌起許多溫馨而美好的回憶:有童年的歡聲笑語,有熟悉的山山水水,有難忘的父老鄉親……終生相伴,魂牽夢繞。是的,我們常懷戀的昨日,但我們更應關注的今日和未來。因為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一切都在變,人在變,生活在變,我們的也在變,我們應以深情的目光關注的變化。古往今來,許多文人都曾以深沉的筆調表達對的愛戀、憂傷和希望。就是這樣的一篇小說。它寫出了作者在一個巨變、動蕩的時代中對的關注。小說中有父老鄉親的艱辛苦難,有作者無盡的孤獨、悲哀和憂傷。作品中的我回到了久別的,但“我”并沒有什么好心緒,因為這次回卻是為了永別而來的。由于母親的提醒,我想起了童年時代的好友——閏土。于是,“我”便沉浸在往日的回憶中……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感悟、體驗少年閏土帶給我的歡樂和中年閏土帶給我的悲哀和憂傷。 二、分析少年閏土的形象,學生閱讀。(一)整體感知:母親提起閏土時,我想起了那些情景?明確:海邊月夜圖、快樂的童年 (二)激發情感,深入體驗激發點(1):從“我盼”到“相處”,我的心情如何?我們相處如何?啟發:急切盼望、歡天喜地、難分難舍激發點(2):童年時代寫的很美,美在哪些人、情、景、物上?啟發:人美——小英雄:天真、活潑、聰明、能干景美——海邊月夜:藍天、明月物美——西瓜、貝殼等;情美——純真、友好激發點(3):分別時的哭聲美不美?啟發:童真的哭聲,美好的回憶(三)啟發討論,深入理解啟發:兒時的回憶蘇生過來,為什么我便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了?討論:海邊月夜圖和少年閏土是的縮影。三、承上導入 :三十年前,我和少年閏土在一片哭聲中別離,那童真的哭聲,至今還在我的心中回響。三十過去了,閏土現在怎樣了?我和閏土的重逢會是怎樣的情景呢?(一)整體感知:閏土的生活如何?當時的社會境況是怎樣的?引導:文中哪些語句反映了這些情況,請找出來。明確:貧困;動蕩、戰亂、苛稅、多子等。(二)激發情感 深入體驗激發點(1):我們相見時的氣氛如何?感悟:拘謹、沉悶、沉默激發點(2):重逢時,我的心情是如何變化的?感悟:出驚——激動——震驚——悲哀激發:一聲“老爺”,讓我感到震驚、悲哀,面對閏土的恭敬和貧苦,我無言以對。閏土縱然有滿腹的愁苦,也無從訴起。那說話如連珠般涌出,活潑能干的小英雄的影像,在我的心中淡了,散了,模糊了。(三)中年閏土變成了一個怎樣的人?啟發:生活:貧困、痛苦 精神:麻木、愚昧(四)啟發討論,探討變因問:(1)一聲平常的稱呼,為何使我如此震驚、悲哀?(2)閏土的命為什么這樣苦?提示:誰造成他貧困不堪?誰扼殺了他的生氣和活力?啟發:社會境況:兵匪、官紳、動蕩不安歷史:漫長的封建社會,腐朽的封建思想四、小結同學們,幾十年的歲月滄桑,閏土由一個朝氣蓬勃的少年變成一個愚鈍的、麻木的失去了生命力的人;閏土變了,變了,我原本悲涼的心更添無盡的悲哀、失望。重逢又能如何呢?童年的笑聲已不再回響,往日的歡樂已然遠逝……留給我的只是那無邊的孤獨、憂傷、嘆息…… 板書設計 : 人物形象:閏土 少年閏土 中年閏土(小英雄) (木偶人) 性格特征 天真、活潑、聰明、能干 麻木、愚鈍、失去生命力 情感經歷 真誠、友好、快樂 孤獨、憂傷、悲哀、失望 縮影 神異的、美麗的、充滿活力的 衰敗的、失去精神生命力 社會現實 農民生活貧困痛苦,思想愚昧落后 變化原因 兵匪、官紳、封建思想
9 故鄉 篇16
教學方法:根據課文多處運用對比的寫作特點,采用比較教學法。
教學目的:通過比較,使學生認識到閏土從少年到中年、楊二嫂從青年到老年,肖像、語言、行為、思想、性格諸方面的深刻巨大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的社會根源;體會魯迅憎恨舊社會、渴望創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對比朗讀;第二課時——比較分析;第三課時————辨析判斷。
第一課時
對比朗讀
在通讀全文的預習基礎上,重點進行對比朗讀。朗讀的內容:
一 景物對比
(一)現實的故鄉
從“我冒了嚴寒……”到“……本沒有什么好心緒”。
(二)記憶中的故鄉
1.從“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到“……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2.從“我在朦朧中……”到“……也便成了路”。
二 肖像對比
(一)閏土肖像的巨大變化
1.閏土30年前的肖像
從“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到“……我們便熟識了”。
2.閏土30年后的肖像
從“一日是天氣很冷的午后……”到“……象是松樹皮了”。
(二)楊二嫂肖像的巨大變化
從“哈!這模樣了!……”到“……所以竟完全忘卻了”。
三 閏土言、行、神、心變化之對比
(一)閏土少年時的言、行、神、心以及他和“我”的關系
從“我們那時候不知道談些什么……”到“……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
(二)閏土中年時的言、行、神、心以及他和“我”的關系
從“我這時很興奮……”到“……他用船來載去”。
四 楊二嫂的言、行、神與閏土之對比
1.從“然而圓規很不平……”到“……出去了”。
2.從“我和母親也都有些惘然……”到“……竟跑得這樣快”。
五 “我”和中年閏土的“隔膜”與宏兒和水生的“一氣”之對比
1.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癡癡的想”。
2.從“老屋離我愈遠了……”到“……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以上五種對比,把人物的肖像、語言、行為、神情、性格等等刻畫得栩栩如生,并且對比得十分鮮明。為了加深體會,要采用多種方式反復朗讀,如散讀、齊讀、示范朗讀等等,充分發揮朗讀對于理解課文的作用,切不可一讀了之。
第二課時
比較分析
教學形式: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小結。
教學內容:
一 兩種景物的不同特征及含義
1.現實的故鄉:深冬季節,天氣陰晦,天色蒼黃,冷風嗚嗚。荒涼,冷落,沒有一些活氣。
這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榨下舊中國農村的一個縮影。
2.記憶中的故鄉: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這是“我”對新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二 閏土和楊二嫂肖像變化前后的特征及原因
1.30年前的閏土有紫色的圓臉,紅活圓實的手,項帶銀圈,頭戴一頂小氈帽,手捏一柄鋼叉,是個小英雄。30年后的閏土身材增加了一倍,紫色的圓臉已變作灰黃,而且增加了很深的皺紋;眼睛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紅活圓實的手已又粗又笨而且開裂,象松樹皮,但手中多了一支長煙管。
閏土肖像的巨大變化是長期在海邊艱苦勞動造成的,表明他的生活十分貧苦。
2.楊二嫂年輕時候臉上擦著白粉,人稱“豆腐西施”,是一個美女。50歲時的楊二嫂凸顴骨,薄嘴唇,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象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極瘦。
楊二嫂肖像的巨大變化是饑餓造成的。
閏土和楊二嫂肖像的巨大變化反映了舊中國農村的破產和貧窮。
三 閏土言、行、神、心變化前后的特征及其原因
1.少年時的閏土語言中充滿智慧和熱情,動作機智靈敏,神態很高興,“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跟“我”談得來,“你我”相稱,沒有隔膜。
2.中年時的閏土語言中喪失了少年時的智慧和熱情,而且很遲鈍(“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動作遲疑(“他遲疑了一回,終于就了坐”),神情先是歡喜和凄涼,后來變得呆滯(“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以至沉默(“象一個木偶人”)。態度恭敬,心里只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稱“我”為“老爺”,說明“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閏土言、行、神、心方面的巨大變化是“多子、饑荒、苛銳、兵、匪、官、紳”壓迫的結果。
四 楊二嫂言、神、行之特征
語言尖刻(“貴人眼高”),怪聲怪氣(“阿呀呀”“阿呀阿呀”),見解庸俗(“你闊了”,“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抬的大轎”。實際根本不是這樣。)跟“我”說話時憤憤不平,“顯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侖,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似的”。動作順手牽羊(“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行為卑劣(栽臟閏土在灰堆里藏碗碟并借此發現以為功,拿走“狗氣殺”),跑得快(“飛也似的跑了”)。
楊二嫂和閏土都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下身體被摧殘、心理被扭曲的人物,都是病態社會中不幸的人,這是她和他的共同點。不同點是:閏土愚昧麻木,楊二嫂庸俗卑劣。
五 “隔膜”與“一氣”的對比意義
通過“我”和中年閏土的隔膜與宏兒和水生的“一氣”之對比,表達了“我”的希望:希望新一代不再象老一代那樣又彼此隔膜起來,也不希望他們象老一代那樣過著辛苦輾轉、辛苦麻木、辛苦恣睢的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
第三課時
辨析判斷
為了提高學生對本文中的基礎認識、寫作特點和難句的認知和理解能力,設計以下辨析判斷題:
一 基礎知識
(一)給加黑的字選擇一個正確的讀音:
1.總要捐幾回錢,折(shé zhē)了本……
2.楊二嫂發見(jiàn xiàn)了這件事
3.木盤上面有著柵欄,內盛食(shí sì)料。
4.……沒有系(jì xì)裙,張著兩腳……
5.“哈!這模(m ú mó)樣了!”
1.shé; 2.xiàn;
3.sì; 4.jì; 5.mú;
(二)給加黑的字選擇一個正確的義項:
1.又過了九日,是我們啟程的日期。
啟:①打開;②開導;③開始;④陳述;⑤書信。
2.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
捐:①獻出;②捐助;③賦銳的一種。
3.然而我又不愿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愿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他們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辛苦”的含義有:①處心積慮,挖空心思;②奔波,勞碌;③辛勤,勞苦。
句中第一個“辛苦”的含義是 ;第二個“辛苦”的含義是 ;第三個“辛苦”的含義是 。
1.③(∨);2.③(∨);3.按順序是:②③①。
二 寫作特點
(一)下面三句話里的“圓規”各用的是什么修辭方法,選擇合適的填在句后的括號里。
1.……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象一個畫圖儀器里的細腳伶仃的圓規。( )
2.我也從沒見過這圓規式的姿勢。( )
3.然而圓規很不平……( )
①明喻②暗喻③借喻④借代
1.①(∨); 2.②(∨); 3.④(∨);
(二)母親說:“還有閏土,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面。我已經將你到家的大約日期通知他,他也許就要來了。”以下至“現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這中間的部分用的記敘方法是:①順敘;②倒敘;③插敘中的順敘;④插敘中的倒敘。
④(∨)
三 難句理解
(一)“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
“我”怕的是:①希望不能實現;②實現希望要付出艱苦的努力;③實現希望要作出犧牲;④希望是泡影,一碰到實際就被粉碎。
(二)“閏土要香爐和燭臺的時候,我還暗地里笑他,以為他總是崇拜偶像,什么時候都不忘卻。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
1.“手制的偶像”的意思是:①親手用木頭或泥土做成的神像;②比喻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主義遠景;③比喻讓后代過上新生活的主觀愿望。④比喻用來自我安慰的一種幻想。
2.“我的愿望茫遠”的原因是:①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②當時大多數人還不想去實現這種愿望;③不知道通過何種途徑、也不知何時才能實現;④不如求神拜佛那樣能給人帶來好處。
(三)“希望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
這句話的意思是:①希望是虛無縹緲的,看不見,摸不著。②希望的有無取決于實踐:不去實踐,有希望也等于無希望;敢于實踐,希望就能變成現實。③希望的有無取決于理想:有理想就有希望,無理想就無希望。④希望是變化不定的:隨著客觀現實的變化,原有的希望可能會化為泡影,原來沒有的希望也可能會產生出來。
(四)“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句話的含義是:①地上的路是前人走出來的,后來人要沿著前人開辟的路走下去。②地上的路是大家走出來的,大家要一塊去走。③地上的路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有人走就有路,沒有人走就沒路。④希望的有無也如同地上的路,努力去實踐就有希望,不去實踐就沒有希望。
(一)①(∨);
(二)1.③(∨);2.③(∨);
(三)②(∨);
(四)④(∨
四 “我”對閏土和楊二嫂的態度:
①同情楊二嫂的疾苦,批判閏土的愚昧和麻木;②厭惡和諷刺楊二嫂的庸俗和卑劣,同情閏土的疾苦;③厭惡和諷刺楊二嫂的庸俗和卑劣,同情閏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④同情楊二嫂和閏土的疾苦,厭惡和諷刺楊二嫂的庸俗和卑劣,批判閏土的愚昧和麻木。
四、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