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 葭》教學設計(通用13篇)
《蒹 葭》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的基本常識。
2、反復朗讀,直至成誦。
3、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學重難點】
品味詩歌的語言,體會詩中人物的情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同學們,大家剛才聽到的的歌曲優美嗎?誰能說出這首歌曲的名字?
2、這首歌就是根據《詩經》中的《蒹葭》改編而成。板書“蒹葭”
3、《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作品。《詩經》通稱為《詩》或《詩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為經典,才稱《詩經》。《詩經》共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4、這節課,我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詩經》中的一首極其優美的抒情詩《蒹葭》。在學習的同時我們一起來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情感,來領略華夏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
二、初讀,感受詩的音樂美
1、請同學們認真看書,聽老師朗讀課文。大家拿好筆,在你不認識的字下面作標記。
2、學生試讀。讀準字音,把讀得不通順的地方多讀幾遍。
3、指名讀,正音,指導學生讀出節奏感,感受詩的節奏美。
三、學生交流資料,譯讀全詩
1、教師提問:這首詩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2、小組交流,自學全詩。
3、匯報自學成果。
四、再讀,感受詩的繪畫美
1、唐朝詩人王維不僅是一個著名詩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畫家。蘇軾曾這樣評價她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蒹葭》之所以成為《詩經》中最經典的詩歌。就是因為這首詩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圖畫。
2、播放背景音樂,教師描繪畫面,讓學生閉上眼睛感受畫面之美。
五、三讀,感受結構美
1、下面再請同學們再來讀一遍詩歌,你發現了什么特點?
2、全班交流。
3、《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復,只是在押韻處換幾個字表達逐漸強烈的感情。這種僅僅對文字略加改動的重疊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
六、情讀,感悟詩中情
1、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邊,直呆到太陽東升。試想,他獨自一人久久徘徊在靜寂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著,他的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惆悵!請你在朗讀中將這種情感表達出來。學生練讀。
2、指名讀,評議。
3、全班誦讀。
七、課堂小結
1、《詩經》是古代勞動人民在生活中對情感的感悟,讓我們用心來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
2、全班齊讀。
【板書設計】
蒹葭
情景交融
《蒹 葭》教學設計 篇2
教學設想
《蒹葭》是課文《二首》的第二篇,此前已經介紹了《詩經》的常識,并學習了《關雎》。在此基礎上,本節溫故知新,側重運用啟發式和對比教學方式,突出學生的認知主體地位和能力發展主體地位。
采用“板塊推進,問題切入,層級展開,循環提高”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按層面逐層加深對作品的體會和理解,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把問題貫穿于整個課堂,用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問設計由淺入深,體現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教學板塊
溫故知新──整體感知──品味詩歌──探究總結──深思巧練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領悟詩的意境美;
2.理解詩歌重章疊句,反復詠唱的作用;
3.領會詩歌思想和藝術特點,培養和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審美情趣,激發他們創造美的動力。
(二)過程和方法:
引導學生反復吟誦,掌握適當的停頓,節奏和語氣;掌握吟誦欣賞詩歌的技巧與方法;
(三)情感和態度:
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分析《蒹葭》中的人物形象及領會賦、興的藝術表達手法的妙處。
2、把握《蒹葭》中的重章復唱的特點。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的語言,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
教學方法
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嘗試自主、合作、探究、體驗的學習方法,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溫故知新
1.請聆聽鄧麗君的《在水一方》。
歌詞:
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綠草萋萋,白霧迷離,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無奈前有險灘,道路又遠又長。
我愿順流而下,找尋她的方向。卻見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與她輕言細語。無奈前有險灘,道路曲折無已。
我愿順流而下,找尋她的足跡。卻見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佇立。
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問:這首歌曲優美嗎?能說出這首歌曲的歌詞出處嗎?
明確:這首歌曲的歌詞是瓊瑤根據《詩經蒹葭》改編而成的。
2.填空: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 )總集,原名《詩》,或稱“詩三百”,共有( )篇。全書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作品。按樂調不同分( )( )三部分,常用的表現手法有( )( )( )。《詩經》以( )言為主,兼以雜言。章法上多采用( )寫法。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板塊重點:掃除文字障礙,初步把握課文,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1.解題:
《蒹葭》選自《詩經秦風》屬秦國民歌。“秦風”多言車馬田獵,粗獷質樸,而本詩卻神韻縹緲,引人遐想。這是一首懷人詩作。
2.聽錄音,劃出韻腳,感受詩的音樂美。
3.看注釋,讀懂字面意思。
提問設計:(第一梯度)
1.這首詩寫了什么?
2.這首詩的韻腳是哪些字?
3.這首詩三章有何異同?
4.這首詩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
學生議論回答。
板塊小結:讀懂大意,認識作品的二個藝術特點:興、賦表現手法,重章疊句的章法。
三、再讀課文品味詩歌
板塊重點:品味詩歌,感受并領悟詩歌的意境美。
問題設計:(第二梯度)
1.景物描寫有何特點?其作用是什么?
2.伊人指代什么?
3.抒情主人公是怎樣一個形象?
4.表現了抒情主人公怎樣的思想感情?
指名讀課文。
品味詩歌:(著重運用比較法)
每章1 、2句:以景起興,以興托情。
時間:深秋清晨,凄冷。
景色: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清涼。
作用:渲染氣氛,奠定全詩的感情基調。烘托人物凄涼、落寞的心境。
正如《人間詞話》所說:“《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具有“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
《關雎》以景起興,興中含比,比興自然。用雎鳩和鳴比喻男女真摯的愛情。而《蒹葭》每章1 、2句:以景起興,以景托情。
每章3 、4句:追尋伊人,點明主題。
伊人:深愛而思慕的對象。
地點:“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皆因思念太深而生的幻境,表明追尋的對象飄忽不定。也暗示各種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際遇,意蘊開闊。
《關雎》鮮明地指出追求的對象:窈窕淑女,是實寫,她就在河邊采摘荇菜。而《蒹葭》中伊人,即那個人,是虛寫,寫得朦朧而有韻致。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所謂”含有不便讓人知道意味。伊人在遙不可及的河水那一邊。朦朧和距離產生美,這正是這首詩的動人之處。
每章后4句:追尋境況。
道路:艱難曲折。
抒情主人公:執著、堅定。
心情:思而不得,求而難見的悵惘和遺憾。
結果:追尋的對象飄忽不定,幻象迷離。抒情主人公可望難及。
“宛”字表現出蒼茫的環境氛圍,迷茫的內心情感,隱約縹緲的身影,把詩人“欲即不能、欲罷不舍”的豐富內涵表現出來。
《關雎》著重于“敘事”,我們從詩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從愛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這樣一條線索。而《蒹葭》中卻沒有明確的故事,突出追尋之路的艱險與漫長,表現出主人公不能夠走近“伊人”,又永遠點亮希望的情感狀態。
思想意義:
表現對“伊人”的真誠向往、執著追求。
表達思而不得的悵惘,求而難見的遺憾。
涵容人生可望而不可即的境遇。
板塊小結:領會作品的思想意義,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四、三讀課文探究總結
板塊重點:理解詩歌重章疊句,反復詠唱等藝術特點;感受并領會詩歌的結構美。
齊讀課文
問題設計:(第三梯度)
這首詩三章意思大致相同,為什么不用一章?換言之,這首詩重章疊句,反復詠唱的作用是什么?
學習小組討論,發言。
(一)、探究研討:
重章疊句一唱三嘆的作用:
(1)蒹葭之“蒼蒼”、“萋萋”、“采采”這是景物層層渲染。
(2)白露之“為霜”、“未唏”、“未已”表現了時間的推移,暗示了追求時間的漫長與追求者的執著。
(3)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在水中央”“在水中坻”“在水中沚”表現了空間的轉移,暗示了追尋對象的飄忽難覓及追尋者的無奈和惆悵。
(4)道路的“阻且長”、“阻且躋”、“阻且右”從不同的角度,步步加深道路的坎坷曲折,暗示追求者的矢志不渝。
小結:采用重章疊句,換韻復唱,不僅僅造成一唱三嘆、回環往復的抒情效果,還深化了詩歌意境,把詩人的`追求和失意表達得淋漓盡致。
(二)、總結藝術特點
1.重章疊句,深化了詩歌意境。
2.意境朦朧、含蘊無盡。
意境美體現在多重疊合的架構。
(1)煙水迷離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癡的情幻化而生,難分難解。
(2)深秋一派蕭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悵失意的心情渾然一體。
(3)詩人的執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覓之無蹤的境界渾然為一。
(4)“伊人”高潔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氣質,被蒹蒼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來。
3.“賦”、“興”手法的運用。
每章首兩句都是借景起興,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是先寫河畔蘆葦很繁盛,夜來清露結成霜的景物,以便更自然地引出本詩的主題:“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即詩人隔河企望,追尋“伊人”。
每章三至八句是賦,直抒胸臆,表達主人公思而不得的悵惘,求而難見的遺憾。
五、深思巧練創新思維
板塊要點:拓展思維,形成能力。
問題設計:(第四梯度)
深思:學生各抒己見。
1.你如何理解“伊人”?
或情人、或友人、或賢人隱士,或美好的事物,如理想、信念等。
2.這首詩對你有何啟發?
做事要勇于克服重重困難。對理想要有執著追求的精神,學好專業課為理想而奮斗,爭取達到目標。
巧練:翻譯這首詩。
參考譯文:
河畔蘆葦茂蒼蒼,清晨白露凝成霜。我思慕的那個人,就在河水那一方。沿著彎曲的水道去找她,道路阻隔又漫長。逆著筆直的水道去尋她,仿佛隔在水中央。
河畔蘆葦連著天,清晨白露還沒干。我思慕的那個人,就在河水那一邊。沿著彎曲的水道去找她,水路升高又難攀。逆著筆直的水道去尋她,仿佛隔在小渚間。
岸邊蘆葦滿河流,清晨白露未全收。我思慕的那個人,就在河水那一頭,沿著彎曲的水道去找她,水路迂回又難走,逆著筆直的水道去尋她,仿佛隔在一小洲。
小結:
品味鑒賞詩歌的技巧:
(1)從思想和藝術手法(如結構、語言等)兩方面去品味鑒賞詩歌。
(2)要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去思索、探究。
(3)反復朗讀,運用聯想、想象體會詩中情感。
結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以屈原詩句自勉!
附:板書設計
蒹葭
蒼霜方長央
萋晞湄躋坻
采已涘右沚
重章疊句
興賦
追尋伊人
悵惘
《蒹 葭》教學設計 篇3
人教版九年級下
課 題
《蒹 葭》
i學校
靜寧三中
設計
程亞暉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
能力目標
1、把握詩歌內容和純潔真摯健康的情感,在此基礎上準確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誦全詩。2、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感受詩歌優美的意境。3、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過程與
方法目標
自主 合作 探究
點拔引導品味賞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體會詩歌純潔真摯健康的情感。
2、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
重點
1、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感受詩歌優美的意境。
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教學
難點
感受詩歌優美的意境
課時
一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流程
目的
㈠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課前播放秋水邊蘆葦畫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課中以不同的畫面和需要低聲循環播放)
導語: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古典詩歌燦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詩歌的源頭是哪嗎?是《詩經》。《詩經》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源頭,是人類文明的源頭清水,它開闊,豐盈,簡單,潔凈。你看,那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游歷在秋水之畔曉霧朦朧中,癡情少年千回百轉卻找不到她的岸。這節課讓我們走進《詩經》,走進《蒹葭》,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板書課題)
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㈡感知朗讀,理解內容
1老師范讀; 2學生練讀;3齊讀;4指名朗讀;5同桌合作,結合注釋弄清詩歌大意,不明白的地方做標記,一會提出共同解決;
6共同釋疑:可能的問題①所謂:所說的,所思念的②白露為霜:白露變成霜
7哪位同學能概括詩歌內容?一個男子強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尋而不得的失望、惆悵的心理。
朗讀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㈢賞析景物,感受意境
1詩歌寫的是哪個季節的內容呢?依據是什么?
教師準備: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為霜。
俗語說: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說: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2在大多數人的眼中,秋天是一個什么樣的季節呢?
秋天是一個令人感傷的季節。仿句說如:秋天是一個蕭瑟肅殺的季節。秋天是一個思念的季節。秋天是一個凄涼的季節。……
小結:自古以來,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肅殺,最為傷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傷。
3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個時間呢?
清晨(拂曉) 白露未唏 白露未已
4詩中都寫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學生自由談
教師準備:蘆葦——叢生茂密 。因秋來而變黃,因霜襲后會發白。秋風搖曳中更添凄涼。
白露秋霜——潔白,晶瑩,觸感是涼的
河畔道路——崎嶇難行,險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靜,澄明,清冷。成語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曉霧——拂曉之時水邊晨霧朦朧更添迷離之感
5現在你能否說說詩歌通過這些景物描寫創設了一種怎樣的氛圍?
清冷 孤寂 凄美 迷離
6同學們看大屏幕,選取幾種景物把你在腦海中形成的畫面用幾句話描繪出來。(配《在水一方》二胡曲屏顯詞語:蒹葭秋風白露 秋霜 秋水 晨霧 河畔道路 水中沙洲
師生共同感受:深秋的清晨,霜濃霧重,在青蒼的天際下,河畔那一大片叢生的蒼蒼蒹葭,在蕭瑟的秋風中起伏搖曳,茫茫秋水之上,曉霧朦朧,煙水迷離……
㈣把握形象,拓展延伸
1這時候,主人公出現了,他時而癡癡凝望,時而上下追尋,飄風的蘆葦叢中伊人身影若隱若現。大家結合詩句體會一下主人公追尋伊人時的心情是怎么樣的?
教師準備:①在不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俟
一個:“在”字,主人公確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邊
②溯洄從之 溯游從之
匆忙而連續的動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③ “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
追尋而不得時心情如何?失望 悵惘 痛苦
④只剩一人佇立水邊時感受怎樣?孤獨寂寞
小結:對于主人公來說驚喜只是暫時的,失望悵惘痛苦卻是綿長的,那蕭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這種心緒的外化,這叫什么寫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你感覺主人公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依據是什么?
熱烈向往愛情,不畏險阻,百折不撓,執著追求,堅貞不渝的人
小結: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難阻意重重,一片癡心,一份執著,主人公追尋的腳步從未停歇過。也許他會繼續“從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也許他會愁腸百結,相思無盡頭,“剪不斷,理還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也許他終于得見伊人面,抱得美人歸,然而無論結果怎樣,我們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尋的過程以及在那個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執著無悔,那是一種至真至純至美的人性。
3讓主人公千辛萬苦執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樣的魅力呢?此時我們腦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樣的?
教師準備:①美麗? 外在?內在? 氣質高雅 溫婉動人
②“伊人”一定是美麗的,然而詩歌沒有直接描寫,我們卻感覺出來了,這叫什么寫法?側面烘托
詩中是怎樣進行側面烘托的?一是從主人公熾熱執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內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曉霧朦朧這美麗的景致側面烘托出來的。
③“伊人”是美麗的,然而這種美又是朦朧的,在主人公的視線中若隱若現,時有時無,似水中月,霧中花,這種美是怎樣產生的呢?距離產生美。
小結:詩歌中有很多詩句描寫的就是這種距離之美如:朝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樓臺煙雨中”。還有(大屏幕配樂顯示以下內容)印度詩人泰戈爾說: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生和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愛你
④同學們結合自己對本詩的理解,也采用泰戈爾詩的形式仿寫幾句。(配樂屏顯):
㈠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㈡世界上最美的距離
不是—————— 不是生和死
而是—————— 而是———————
———————— —————————
教師準備:㈠世界上最美的距離,不是緊緊相依,而是那盈盈一水間的,脈脈不得語。
㈡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和死,而是你就站在那里,我卻永遠追尋不到你。
小結:“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伊人”的這個形象深深的根植于中國人的潛意識中,她遙遠而又美麗,可望而不可即,構成人們心靈中一個永遠悵惘的情結,而距離和朦朧正是她的動人之處。
⑤這是作為愛情詩我們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實際上“伊人”的內涵可以有更為豐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許多美好的東西是我們執著追尋和向往的,你能舉個例子嗎?
愛情 事業 親情 友情 理想 自由 還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個盡善盡美的境界。
小結: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追尋者,而伊人就是我們的目標,它指引我們在平庸瑣屑的生命歷程中不斷前行,上下求索,不論成敗與否,只要執著地追求,我們的生命就會因此而詩意精彩。
㈤激情朗讀,總結提升
1現在我們對詩有了一個整體的理解和把握,我們再來朗誦這詩。
㈠共同體會①讀前兩句時語速應該較緩慢,②“溯洄從之溯游從之”連續動作焦急急迫應該語速較急促,③“道阻且長”等相同句式應慢以體現險阻重重 ④“宛在”三句讀出悵惘失望之情
㈡練讀㈢展示㈣齊讀
2下面我們共同來欣賞鄧麗君演唱的《在水一方》,這首歌是中國臺灣作家瓊瑤根據《蒹葭》改編的,伴隨著婉轉悠揚的樂曲,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蒹葭》的余音繞梁之美。
結束語:鄧麗君婉轉悠揚的歌聲已成絕響,從《詩經》到《在水一方》,蘆花在中國文化中成了愛情的象征,這些如珠如玉的情句,一經唱響,便蕩氣回腸,綿綿不絕。吟誦這些簡樸而優美的詩句,那原始的不經污染的,不受約束的生命與情感永遠讓人回味無窮,讓我們把《詩經》這顆璀璨的明珠裝在心里,讓這古老經歌謠傳唱不息。
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啟發作用,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感悟品味中感受詩歌創設的意境。
把握人物形象,在此基礎上將詩歌內容和思想意義加以延長伸展,讓學生進一步暢思遐想,給學生留下回味、思索的余地,深化課文內涵,并使學生加深印象。
在對詩歌有了較深的把握和理解的基礎上再次進行朗讀。
六作業:比較《關雎》和《蒹葭》的異同。
比較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板書: 蒹葭
《詩經》
親情友情
追求——伊人:愛情事業
理想自由
《蒹 葭》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1. 了解《詩經》的基本常識。2. 學習《蒹葭》,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點,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3.培養和提高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4.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學重點】 1. 引導學生分析 《蒹葭》 中的人物形象及領會比、興的藝術表達手法的妙處。 2. 把握 《 蒹葭》中的重章復唱的特點。【教學難點】品味詩歌的語言,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課時安排】1 課時 【教學步驟】一、導語設計黑板邊書:“聆聽三千年華夏先民吟唱 感受公元前東方文明輝煌”,同步播放鄧麗君《在水一方》,創設情境,為學習《詩經》選篇《蒹葭》作鋪墊。提問:同學們,大家剛才聽到的的歌曲優美嗎?誰能說出這首歌曲的名字?明確:電視劇 《在水一方》 的主題曲 《在水一方》 。進一步提問:誰知道歌詞的出處?明確:根據《詩經》中的《蒹葭》改編而成。二、解題 《詩經》 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作品。《詩經》 通稱為《詩》或《詩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為經典,才稱《詩經》。《詩經》共 305 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優良傳統的源頭,共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對我國文學,尤其是詩歌的發展有著深廣的影響。詩歌的形式,多數為隔句用韻,并普遍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疊句反復詠唱的特點。這節課,我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詩經》中的一首極其優美的抒情詩《蒹葭》。這首詩。主要是通過美讀來感受先人的情感美,來領略華夏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下面我們就進入第一個環節:三、學生結合注釋,譯讀全詩。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吟誦、品味。在譯詩時,要運用聯想、想象,在頭腦中浮現此情此景。 四、
(一)初讀,感受詩的音樂美。1.第一個環節通過初讀詩文,初步感受詩的音樂美。要朗讀好詩文,要注意讀好它的節奏。要讀出詩歌的音樂美,除了詩歌朗讀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讀出她的生氣,讀出她的音樂美。2.下面,請同學們認真看書,聽老師朗讀課文。大家拿好筆,在你不認識的字下面作標記,第二個要求就是請同學們注意這首詩的韻腳,也就是詩中押韻的字。 明確:第一章應該是蒼、霜、方長、央; 第二章是萋、晞、躋、坻; 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3.學生試讀。師問:在我們朗讀時,同學們是否注意到了詩中“疊詞”的運用?明確:蒼蒼,萋萋,采采……(師生一同總結這首詩中的疊詞特點。)(二)再讀,感受是的繪畫美1.導語:為了更深入地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們現在一起進入第二環節的學習。再讀詩歌,想象詩歌的繪畫美。唐朝詩人王維不僅是一個著名詩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畫家。蘇軾曾這樣評價她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蒹葭》之所以成為《詩經》中最經典的詩歌。就是因為這首詩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圖畫。2.教師描繪畫面,讓學生感受畫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曉之時,蘆花泛白,清露為霜,瑟瑟秋風,葦叢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煙波萬頃,空中霧靄迷蒙,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時,一位癡情的戀者,躑躅水畔,他熱烈而急切地追尋著心上的戀人。那戀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復,心醉神迷,內心痛苦,不可言狀。 3.分析比興手法,明確:比興—借景抒情,觸景生情,
(三)三讀,感受結構美(重章疊句的作用)下面再請同學們齊讀一遍詩歌,請注意各章之間的特點。然后說說這幅畫中寫出了哪些人物?哪些景物?哪些情節?明確: 《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復,只是在押韻處換幾個字表示層層遞進。這種僅僅對文字略加改動的重章疊唱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復中深化意境。為了把這首詩讀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詩人的情感。請同學們用一個詞語或句子來表達詩人追求伊人時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發了詩人對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第二章抒發了詩人對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第三章抒發了詩人對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明確:憧憬、焦急、失望。 3.
五、探究與研討,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點,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學習這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比興,所謂“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托。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這種手法的優點在于寄托深遠,能產生文已盡而意有余的效果。這首詩還采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并茂。詩的二、三章只換了幾個詞,內容與首章基本相同。但它體現了詩歌詠唱的音樂特點,增強了韻律的悠揚和諧美,使表達的情感愈來愈強烈。首章的“蒼蒼”,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為霜”、“未浠”、“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形象地面出了時間發展的軌跡,說明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濱,直呆到太陽東升。試想,他獨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著,其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惆悵!描寫伊人所在地點時,由于“方”、“湄”、三字的變換,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詩人和詩人盼望與伊人相會的活動與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繪了出來,這樣寫,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另外,像“長”、“躋”、“右”和“央”、“坻”、的變換,也都從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尋見伊人困難重重,想見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詩所用幾組變換的詞語聯系起來加以品味,更能體會到詩的雋永淳厚的意味。六、課堂小結
《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開闊、豐盈、簡單、潔凈。這源泉處的草木,也跟淳樸的先民及其歌聲一樣簡樸優美。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游歷在平原秀野風和日麗中。癡情的少年千回百轉,卻找不到她的岸。讓我們干干凈凈與素心相通.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 附:板書設計
蒹葭
白露
道
伊人
蒼蒼
萋萋
采采
為霜
未晞
未已
長
躋
右
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矣
寫景 思人 蒹葭 白露 ---® 伊人 情 景 交 融
蒹葭
蒹葭變化:蒼蒼——凄凄——采采 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變化:為霜——未浠——未已 時間推移,心情焦急和惆悵 地點變化:長——躋——右——央——坻 困難重重,想見心情急切 達標訓練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雎鳩( ) 窈窕( ) 好逑 寤寐( ) 溯洄( ) 坻 荇菜( )
2、填空題。
(1) 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共有_ _篇,包括_ _ 、_ _、_ _三部分。
(2)《詩經》的句式以四言為主。根據不同內容的表達需要,分別采用 、 、 的藝術手法。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解說不當的一項是( )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親愛”的意思,這里用作動詞,且表使動。
d.“鐘鼓樂之” 的“樂”是“快樂”的意思,這里用作動詞,且表使動。
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關雌》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采用的是“興”的手法。
b.《蒹葭》“所謂伊人”的“伊人”,與《關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樣的人。
c.《蒹葭》全詩不著一個思字、愁字,讀者卻可以體會到詩人那種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悵。
d.《關雌》是(詩經)的第一首,選自《詩經·周南》。
能力提高
1、《詩經》中,常常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在古漢語的規則中,這類詞匯大都是形容詞,所以也有助于表達曲折幽隱的感情,描繪精彩美麗的自然。請從課文中找出例子,并體會其作用。
2、閱讀《蒹葭》一詩,想想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簡要分析這些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3、把《蒹葭》它改寫為現代詩歌,或者一個散文片段,意境要優美,描寫要生動,字數不限。
《蒹 葭》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①初讀詩歌,感受《蒹葭》一唱三嘆的節奏美;
②聽讀詩歌,聯系文本深入體會《蒹葭》的景美和景中人的美;
③掌握詩經中的比興手法;
④齊讀詩歌,多角度品《蒹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通過意象感悟詩歌仍然是初三學生的一個重要訓練點,所以我的教學重點為目標②;學生可能只會將它視作一首愛情詩,所以教學的難點是目標④——如何將《蒹葭》中的伊人與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獲得思想啟迪。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一、導入
中國古代每一個時期都有不同的成就,明清的突出成就是小說,往前追溯是元曲、宋詞、唐詩、漢賦、楚辭,之前還有沒有呢?(設置PPT,以曲線圖形呈現,在教師的提示下盡量由學生自己回答)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一首詩經中的經典篇目《蒹葭》。
二、一唱三嘆——讀《蒹葭》
1.學生以自己喜歡的形式讀課文,邊讀邊感受此詩所傳達出的感情。
(學生隨便談初讀后的感受,并適時抽學生起來讀,體會)
2.通過讀,你發現此詩在句式上有什么特點呢?
(盡量引導學生自己歸納:每句4字,句式整齊;分章節,每章只有幾個字不同,重章疊句,有一唱三嘆的'音律美)
3.采用重章疊句有什么好處呢?
(回旋反復,增強詩歌的音樂感、節奏感,感情更強烈;便于吟唱,插入對“風”的介紹)
三、聯想想象——繪《蒹葭》
1.蘇軾曾經評價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那今天我們學的《蒹葭》是否有這樣的特點呢?如果有,那么畫中有哪些景,景又是怎樣的景呢?聽老師配樂朗誦,大家思考。
①評老師讀得如何。
②你看到了哪些景,景是怎樣的景?
(蒹葭、白露、霜,總體說來是一種蕭瑟、綿長、迷茫之景,具體由學生進行描繪,通過追問引導回歸文本)
2.巧妙插入對季節和時間的追問,并讓學生從詩歌中找出原句。
(秋,早上,含有白露和霜的句子都可以看出來)
3.繼續追問早晨有什么意味兒?
(朦朧之感;“一天之計在于晨”,早上是充滿希望的)
4.這些景有什么作用?
(蒹葭寫出環境的清冷;白露從“為霜”“未晞”“未已”的變換,形象勾勒出了時間發展的軌跡,說明主人公天亮就來到河邊,直到太陽東升,獨自一人在河邊久久徘徊;寒霜濃重的凄冷景色,造成了一種渺遠迷茫的意境,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感傷和惆悵)
5.畫中的景是如此美麗,那景中的人又是怎樣的呢?描述一下你腦海中所呈現的形象,從原文找出依據。
(兩個人:伊人和追尋者。伊人十分飄逸,如夢如幻,文中“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可以看出;追尋者十分癡迷,如癡如醉,文中“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可以看出。越是追求越得不到,一種可望而不可即,呼而不應,求而不得。)
6.由于伊人十分夢幻,反而使追求者更加如癡如醉,想象追尋者反復追尋的情景,是什么樣的情感讓追尋者如此癡迷?
(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可以對文本進行細節的夸張。追尋的時間長,空間廣,說明他的執著,不畏艱險)
7.為什么不一開始就寫人,而要從景寫起?
(比興手法,言此物以引出他物,插入對《詩經》中賦比興手法的介紹:“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也”通俗的說“賦就是鋪陳直敘;比就是比喻;興就是借助其它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
小結并板書:
景:夢幻
人:飄渺
情:剪不斷,理還亂
四、遷移拓展——悟《蒹葭》
1.前面我們說了他從天一亮到太陽東升一直沒有追尋到伊人,為什么呢?
(伊人不是真實存在的,她象征著作者作者心中一切美好事物和理想,只存在于想象之中,如水中花,鏡中月,可望而不可即)
2.從《蒹葭》中,你還能夠想到什么呢?可以是以前學過的詩,生活中的人、事。
(牛郎織女一年一見反而越益美好;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五、回味《蒹葭》,總結學習詩歌的方法
①老師放歌曲“在水一方”,讓學生在音樂中回味《蒹葭》余音繞梁之美,并嘗試背誦;
②學生自己總結學習詩歌應該注意哪些方面。
(背景、意象、意境、思想感情、寫作手法等方面談)
結語: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夢想,要像詩中的主人公一樣,不畏艱險,勇敢追尋自己心中的夢想,老師相信,只要有夢想,就一定會實現,今天的課就上到這。
《蒹 葭》教學設計 篇6
一、導語設計
黑板邊書:“聆聽三千年華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東方文明輝煌”,同步播放鄧麗君《在水一方》,創設情境,為學習《詩經》選篇《蒹葭》作鋪墊。
提問:同學們,大家剛才聽到的的歌曲優美嗎?誰能說出這首歌曲的名字?
明確:電視劇《在水一方》的主題曲《在水一方》 。
進一步提問:誰知道歌詞的出處?
明確:根據《詩經》中的《蒹葭》改編而成。
二、解題
今天,我們又一起來學習《詩經》中的一首極其優美的抒情詩《蒹葭》。這首詩。主要是通過美讀來感受先人的情感美,來領略華夏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下面我們就進入第一個環節:
三、(一)、初讀,感受詩的音樂美。
1.第一個環節通過初讀詩文,初步感受詩的音樂美。要朗讀好詩文,要注意讀好它的節奏。要讀出詩歌的音樂美,除了詩歌朗讀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讀出她的生氣,讀出她的音樂美。
2.下面,請同學們認真看書,聽錄音朗讀課文。大家拿好筆,在你不認識的字下面作標記,第二個要求就是請同學們注意這首詩的韻腳,也就是詩中押韻的字。
明確:第一章應該是蒼、霜、方長、央;第二章是萋、晞、躋、坻;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3.學生試讀。
師問:在我們朗讀時,同學們是否注意到了詩中“疊詞”的運用?
明確:蒼蒼,萋萋,采采……
(師生一同總結這首詩中的疊詞特點。)
(二)、再讀,感受是的繪畫美
2.教師描繪畫面,讓學生感受畫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曉之時,蘆花泛白,清露為霜,瑟瑟秋風,葦叢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煙波萬頃,空中霧靄迷蒙,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時,一位癡情的戀者,躑躅水畔,他熱烈而急切地追尋著心上的戀人。那戀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復,心醉神迷,內心痛苦,不可言狀。
3.分析比興手法,明確:比興—借景抒情,觸景生情,
(三)、三讀,感受結構美(重章疊句的作用)
下面再請同學們齊讀一遍詩歌,請注意各章之間的特點。然后說說這幅畫中寫出了哪些人物?哪些景物?哪些情節?
明確:《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復,只是在押韻處換幾個字表示層層遞進。這種僅僅對文字略加改動的重章疊唱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復中深化意境。
為了把這首詩讀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詩人的情感。請同學們用一個詞語或句子來表達詩人追求伊人時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發了詩人對伊人____憧憬_____的情感。
第二章抒發了詩人對伊人_____焦急____的情感。
第三章抒發了詩人對伊人______失望___的情感。
五、探究與研討,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點,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
學習這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比興,所謂“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托。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這種手法的優點在于寄托深遠,能產生文已盡而意有余的效果。
這首詩還采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并茂。
詩的二、三章只換了幾個詞,內容與首章基本相同。但它體現了詩歌詠唱的音樂特點,增強了韻律的悠揚和諧美,使表達的情感愈來愈強烈。首章的“蒼蒼”,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為霜”、“未浠”、“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形象地面出了時間發展的軌跡,說明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濱,直呆到太陽東升。試想,他獨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著,其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惆悵!
描寫伊人所在地點時,由于“方”、“湄”、三字的變換,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詩人和詩人盼望與伊人相會的活動與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繪了出來,這樣寫,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另外,像“長”、“躋”、“右”和“央”、“坻”、的變換,也都從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尋見伊人困難重重,想見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詩所用幾組變換的詞語聯系起來加以品味,更能體會到詩的雋永淳厚的意味。
六、課堂小結
《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開闊、豐盈、簡單、潔凈。這源泉處的草木,也跟淳樸的先民及其歌聲一樣簡樸優美。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游歷在平原秀野風和日麗中。癡情的少年千回百轉,卻找不到她的岸。讓我們干干凈凈與素心相通.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
附:板書設計
寫景思人
蒹葭白露伊人
情景交融蒹葭
蒹葭變化:蒼蒼——凄凄——采采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變化:為霜——未浠——未已時間推移,心情焦急和惆悵
地點變化:長——躋——右——央——坻困難重重,想見心情急切
作業
《蒹 葭》教學設計 篇7
教材分析
《蒹葭》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語文》(人教版)第四冊第七單元的一首詩歌。它是《詩經?國風》中的名篇。《蒹葭》是一首愛情詩,采用重章疊句、反復詠唱的章法抒寫了主人公對意中人的傾慕之戀,以及欲見而不得的惆悵、執著之情。
學生分析
八年級(初二年級)的同學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詩歌欣賞能力。教師要善于引導。啟發學生,給學生營造音樂的氛圍,激發他們學習詩歌的興趣。
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所以,教師注重營造特定的氛圍,通過富有感情的誦讀來體會課文的意境,培養學生感受、創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嘗試自主、合作、探究、體驗的學習方法,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把握全詩感情基調的基礎上,準確、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誦全詩。
2.品味與賞析詩歌美的語言、美的意境。
3.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他們創造美的動力。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投影儀、錄音帶和VCD碟片。
2.詩詞曲賦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搜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寬思路,增加積累。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一)導語設計:
師:同學們,當你聽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親愛的媽媽,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這膾炙人口的歌詞時,是否記起了那首游子思鄉的千古絕唱《天凈沙?秋思》?當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豐盛的晚餐時,是否記起了父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囑咐?當你驚嘆于戈壁灘的狂風吹沙時,是否憶起“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志豪情?古典詩詞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進了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麗與奇妙。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蒹葭》這首詩歌,再一次滋潤我們渴求的心靈。
(二)初讀詩歌
1.多媒體投影薄霧中的水邊蘆葦,蘆葉蕭蕭,茫茫蒼蒼。在這個畫面的襯托下,投影出詩歌原文。(藍色字幕)
2.播放背景音樂(低聲地):播放小提琴曲《水邊的阿蒂麗娜》。
3.學生初讀課文:借助“預習提示”以及注釋,讀準字音,了解大意。
【文采飛揚的導語,清新自然的背景畫面,悠揚恬靜的`音樂,使課堂中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美,使學生體驗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課的基調。】
二、品味賞析
(一)整體感知
1.配樂朗讀:在《水邊的阿蒂麗娜》的音樂聲中,教師范讀,學生仿讀。
【樂曲播放與詩歌朗誦同時進行,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聯想,從而產生共鳴。】
2.請同學說說選擇《水邊的阿蒂麗娜》的作為背景音樂的原因。
【體會詩歌迷茫而略帶憂郁的情感基調】
3.詩歌中主人公為何憂傷?
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態度如何?
【整體感知詩歌的思想內容:向往和追求純潔的愛情和求而不得后,主人公依然執著追求的感情。】
(二)品味語言
1.上述體會你是從詩歌的哪部分感受到的?
【目的是引導學生學習本課文重章疊句的結構特色,品味詩歌樸素清新風格灑落的語言】
2.創新設計:請同學把大屏幕上的詩歌中加點的詞改換一下,要求改后的詩歌整體風格不變。
【這個設計遷移性、挖掘性很強,它點燃了學生創造性自主學習的火花。詩歌中的加點詞語為三段對應部分稍加變化的詞語,學生改換后的詞大多是貼切的、和諧的,多元的。在這創新的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受到美的陶冶是潛移默化的。】
3.熟讀成誦。(采用男女聲交替讀、齊讀等各種形式)
三、激發激情
(一)深層理解:
1.課后思考練習一: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目的讓學生掌握意象的概念,因為理解詩歌中的深層敘往往是從理解分析意象的作用為切入口的。】
2.自由討論“蒹葭”“蘆葦”“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義。
【讓學生極大地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通過相象和聯想,準確體會意象的象征意義。】
(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激情
1.多媒體投影出《在水一方》的歌詞,同時播放這首歌。
2.思考:你認為這首改編自《蒹葭》的歌詞好嗎?為什么?
【在討論中,學生發現歌詞將原詩中的渺遠迷茫、纏綿感傷的意境,反復詠唱的形式等精華部分保留了下來。這一發現,加深了學生對原詩的理解。學生在這首優美的歌曲聲中,再一次地感受到了美的情感體驗。】
3.您也許不是詩人,也許不是藝術家,但老師相信你有豐富的想象力。你能想象一下《蒹葭》這首詩歌的意境,借助除文字和音樂以外的其他藝術形式來表現的情景嗎?(各學習小組之間合作、探究、討論)
【這一設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這種開放型的題目極大地鼓舞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上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使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層出不窮,水到渠成地把學生創造的激情激發出來。】
《蒹 葭》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1).讓學生在把握全詩感情基調的基礎上,準確、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誦全詩。
(2).品味與賞析詩歌美的語言、美的意境。
(3).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他們創造美的動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
《蒹葭》塑造了一個不懈地追求心上人的執著的形象。教學中,對詩中所表達的男女純真愛情既不能回避,也不可過分渲染,要把握好講授的分寸和尺度。
教學重點:
1.理解這首詩所抒發的思想感情,能夠順暢記誦、翻譯。
2.掌握起興的手法及重章疊唱的結構特點。
教學難點:
品味與賞析詩歌美的語言、美的意境。
通過歌曲《在水一方》和詩歌的比較,感受美。并能由此歸結出本文寫作特色。
教學方法:
通過創設情景導入課文。
采用問答法、小組討論法、比較法和圖表演示法學習課文。
教學媒體:
使用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國古典詩詞是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精華,是中國文化的寶藏。傷情離別,吊古懷今,社會生活,政治風云,無不在詩詞中體現。任憑時光流逝,歲月更替,古老的詩詞仍以它無限的魅力超越時空。品中國古典詩詞,無不讓人沉醉心迷。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蒹葭》這首詩歌,再一次用詩歌滋潤我們渴求的心靈。(放幻燈片1)
二.解題
請打開課本p165,指導看注解6。
三.朗讀欣賞
1.用心聽朗讀(課件視頻播放朗讀)
把自己認為應該注意的生字畫出來
2.在讀的過程中你認為哪些生字詞應該注意的,說一說。(學生自由發言)
3.教師認為學生應該掌握的生字詞多媒體展示。并集體讀兩遍。
4.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或搖頭晃腦讀或淺吟低讀或高聲暢讀。
5.集體朗讀。要求學生體會詩的感情,讀出詩的感情。
四.詩意理解
1.教師講解疏通每章詩重點詞語。
2.學生發揮聯想想象,談談對詩的理解,再現詩的美麗畫面和優美意境。(自由發言,各訴己見。幻燈片8)
3.教師點評。展示自己的理解。師生共賞。(詩歌賞析投影顯示)
秋風輕輕吹拂,蘆葦飄搖著柔柔的腰肢。我的心如霜如露,似夢似幻——我到哪里去追尋你呢?你總是若即若離,日暮時分飄飄然泊在我的.心湖上。
河水清清,碧波蕩漾,我仿佛看到了你在臨水梳妝。解挽柔長的秀發垂落水里,河面波紋里流動著是你嬌羞的容顏。
我遠遠地望著你,想要追尋你。你和我只有這一水的距離嗎?我沿著堤岸尋你,踏過泥濘沼澤涉過碧荷池塘,卻總是找不到你的方向。
蘆葦抽穗,蘆花飛揚,冰冷的河水,無情地流淌,讓心兒蕩起雙漿,尋遍每一寸岸,尋遍每一處沙汀,只見白鷺向天飛,不知伊人在何方。
白露結霜,濃霧迷茫。思念的淚光里,總有你溫婉的身姿。是幻覺嗎?你是一朵清蓮,在我的心湖里悄然綻放。我只能隔岸望著你——可望而不可求。那淡淡的憂傷啊,“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蒹 葭》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的基本常識。
2、學習《蒹葭》,邊想象邊體會句意。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3、反復朗讀,直至成誦。
4、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學重難點
品味詩歌的語言,體會詩中人物的情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同學們,大家剛才聽到的的歌曲優美嗎?誰能說出這首歌曲的名字?
2、這首歌就是根據《詩經》中的《蒹葭》改編而成。板書“蒹葭”
3、《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作品。《詩經》通稱為《詩》或《詩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為經典,才稱《詩經》。《詩經》共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4、這節課,我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詩經》中的一首極其優美的抒情詩《蒹葭》。在學習的同時我們一起來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情感,來領略華夏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
二、初讀,感受詩的音樂美
1、請同學們認真看書,聽老師朗讀課文。大家拿好筆,在你不認識的字下面作標記。
2、學生試讀。讀準字音,把讀得不通順的地方多讀幾遍。
3、指名讀,正音,指導學生讀出節奏感,感受詩的節奏美。
三、學生交流資料,譯讀全詩
1、教師提問:這首詩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2、小組交流,自學全詩。
3、匯報自學成果。
四、再讀,感受詩的繪畫美
1、唐朝詩人王維不僅是一個著名詩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畫家。蘇軾曾這樣評價她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蒹葭》之所以成為《詩經》中最經典的詩歌。就是因為這首詩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圖畫。
2、播放背景音樂,教師描繪畫面,讓學生閉上眼睛感受畫面之美。
五、三讀,感受結構美
1、下面再請同學們再來讀一遍詩歌,你發現了什么特點?
2、全班交流。
3、《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復,只是在押韻處換幾個字表達逐漸強烈的感情。這種僅僅對文字略加改動的重疊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
六、情讀,感悟詩中情
1、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邊,直呆到太陽東升。試想,他獨自一人久久徘徊在靜寂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著,他的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惆悵!請你在朗讀中將這種情感表達出來。學生練讀。
2、指名讀,評議。
3、全班誦讀。
七、課堂小結
1、《詩經》是古代勞動人民在生活中對情感的感悟,讓我們用心來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
2、全班齊讀。
板書設計
蒹葭
情景交融
《蒹 葭》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詩經》相關文學常識; 掌握朗讀四字詩的節奏,熟讀成誦。 2、能力目標: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感受詩歌優美的意境; 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3、情感目標:體味詩歌的音韻美、畫面美、人性美、主題美、詩意美,培養和提高學 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感受詩歌畫面美。 2、把握“追求者”形象,感受詩歌人性美。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畫面美、人性美。
【教學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附:在水一方歌詞)
【綠草蒼蒼 白霧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綠草萋萋 白霧迷離 有位佳人 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他身旁 無奈前有險灘 道路又遠又長
我愿順流而下 找尋他的方向 卻見依悉彷佛 他在水的中央
綠草蒼蒼 白霧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我愿逆流而上 與她輕言細語 無奈前有險灘 道路曲折而已
我愿順流而下 找尋他的蹤跡 卻見依悉彷佛 他在水中佇立
綠草蒼蒼 白霧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二)、文學常識回顧
1、詩經相關知識收集
2、生字詞積累(提前板書字詞、注音,每章節詩句及重點字詞的解釋,翻譯,分組進行)
(三)、聽讀課文,感受音韻美
下面,我們就一起走地這個優美的愛情故事,去感受詩歌的音韻美,去感受那一份淺淺淡淡地哀傷。 [聽讀課文,配樂范讀 學生齊讀]
自讀思考:找出你認為音韻美的幾個方面:
(四)、賞讀課文,感受畫面美
小組合作讀、思、討論下列問題
①、詩歌寫的是哪個季節的內容呢?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個時間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②、在同學們的眼中,這個季節是一個什么樣的季節呢?
秋天是一個( )的季節;秋天是一個( )的季節;秋天是一個( )的季節;秋天是一個( )的季節
③、詩中都寫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
教師準備:蘆葦--( )。 白露秋霜--( )。
河畔道路--( )。 秋水--( )。
曉霧--拂曉之時水邊晨霧朦朧更添迷離之感。
④、現在你能否說說詩歌通過這些景物營造了一個什么樣的意境?
教師準備:營造了一個( )( )( )( )……的意境。
3、展開聯想、再現詩歌意境
同學們看大屏幕,選取幾種景物把你在腦海中形成的畫面用幾句話描繪出來。
(屏顯詞語:蒹葭(蘆葦)白露、秋霜、河畔道路、秋水、曉霧。)
注意:只寫景,不寫人。
示例: 深秋的清晨,霜濃霧重,在青蒼的天際下,河畔那一大片叢生的蒼蒼蘆葦。在蕭瑟的秋風中起伏搖曳,茫茫秋水之上,曉霧朦朧,煙水迷離...... (自己創作并展示):
(五)、品讀課文,感受人性美
1、剛才咱們描繪了詩中景,再來看看詩中人。這時候,主人公出現了,在這樣的氛圍下,他在做什么?心情又怎么樣呢?我們一起來看。(齊讀課文,小組討論)
主人公在做什么:“溯洄從之、溯游從之”--追求“伊人”、尋找“伊人”。
“追求者”心情:①“溯洄從之、溯游從之”--匆忙而連續的動作中,可以感受到“追 求者”的焦急,急迫。 ②“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追尋而不得時心情如何?失望、悵 惘、痛苦。
2、你感覺主人公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自讀課文,小組討論)
①熱烈向往愛情、不畏險阻、百折不撓 依據:“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
②執著追求,堅貞不渝的人 依據:“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 一個“在”字,主人公確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邊
教師總結:
(六)、創讀課文,感受主題美
詩中將“伊人”形象理解為愛人,實際上“伊人”的內涵可以有更為豐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許多美好的東西是我們執著追尋和向往的,你能舉個例子嗎?(自讀課文,思考問題)
學生討論并回答:愛情、事業、親情、友情、理想、自由,還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個盡 善盡美的境界。
(七)用現代詩的形式展示這首詩的內容,體會詩意美
(學生自我創作,并展示,小組形式)
課文小結:課文小結: 詩以清秋為背景,抒發了詩人企慕和悵然若失的情感,揭示了人類永存的企慕情感。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類現實與理想的距離。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是尋求理想的艱難長途。
“伊人”之境讓我們感到希望與理想乃是一個若有若無、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詩篇從哲學的高度反映了人類理想追求與個體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類對完美境界永無止境的追求。
(八)指導背誦(在配樂背誦中結束本課)
《蒹 葭》教學設計 篇11
時間:某年某月某日
地點: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中學
[案例導讀]
師: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蒹葭》。請把導語讀一讀。
(屏幕顯示,學生齊讀)
雎鳩啼鳴,荇菜參差,晨霧朦朧,蘆葦搖蕩……這些景物,在心中蕩漾愛意的人們的眼中,大概會多一層溫馨,多一些期盼,多一點幽怨……
師:“雎鳩啼鳴”,是一種意境。“荇菜參差,晨霧朦朧,蘆葦搖蕩”,這都是景物,也都是意境。見到這樣的描寫,見到這樣的意象,人們都會有一些感懷,或者一些聯想。所以說,在心中蕩漾愛意的人們的眼中,看到這樣的景物,就會有一些感受,讀《蒹葭》也是這樣。好,大家把《詩經》的簡介讀一讀。
評點:情景再現,詩意導入。語言優美,營造氛圍。
(屏幕顯示,學生齊讀)
《詩經》,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500多年間的詩歌305篇。
師:這是基本的文學常識。繼續讀。
(屏幕顯示,學生齊讀)
《蒹葭》是出自《詩經·秦風》的一首愛情詩,風格婉約柔美,意境朦朧悠遠,是《詩經》中抒情的名篇。
師:請把“愛情詩”旁批在課題上。“風格婉約柔美,意境朦朧悠遠”,這12個字也要做課堂筆記。“婉約”就是“委婉含蓄”,“柔美”就是“輕柔的,美好的”。繼續來。
(屏幕顯示,學生齊讀)
此詩被歷代譽為情深景真、風情搖曳的好詩。全詩三章,每章八句,前兩句寫景,后六句敘事抒情。
師:將“情深景真、風情搖曳”8個字旁批在課文上。“全詩三章,每章八句”,注意這個量詞“章”,它不叫一“節”,叫一“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好,我們開始詩歌吟讀。
評點:明確類型,指出風格,點明意境,分析結構。宏觀把握,提綱挈領。
(屏幕顯示)詩歌吟讀
師:大家讀一遍《蒹葭》,我聽一下,“蒹葭”,讀。
生齊讀全詩。(語速稍快。)
師:好,語速要略加調整。這是一首戀情詩,寫向往、追尋,所以情感的氛圍要通過語速表達出來。“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就是輕柔的、充滿向往的、充滿愛意的朗讀。再試一次。“蒹葭”,讀。
生齊讀全詩。(學生深情地讀,語速降下來了。)
師:讀得好!你看,這一遍感覺就不同啦。還有幾個地方要讀好:三句“所謂”,“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所謂伊人,在水之涘”,三句都要讀出期盼、向往,甚至是贊嘆。美人啊,就在那個地方!還有三個“宛如”,好像在那里,本來已經看見人了,但是又好像不在,有點遺憾,“宛在水中央”,這個“宛”字要讀得重一點。好,再試。“蒹葭”,讀。
生齊讀全詩。
評點:三遍朗讀,兩次指導;根據學情,給出方案:調整語速,讀出期盼,讀好重音。技巧點撥,四兩千斤。
師:讀得好!下面我們就細細地讀,把字詞弄懂。“蒹葭蒼蒼”,讀。
(屏幕顯示,學生齊讀)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師:把注釋讀一讀。
(屏幕顯示,學生齊讀)
蒹葭(jiānjiā):蘆葦。
蒼蒼:茂盛的樣子;深青色。
所謂:所念。伊人:那人,所愛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那一邊,指所在之遠。
溯洄(sùhuí):逆流而上。
從:追尋,追求。
道阻且長:道路艱險而又漫長。
溯游:順流而下。宛:宛如,好像。
師:這一首詩極具表現力,三章都是寫追求而不得,而且這種追求是很艱苦的。“溯洄從之”,首先是逆流而上,然后再是順流而下。所以把逆流而上寫在前面,就更加的艱苦。這樣的細節就有很好的表現力,繼續,“蒹葭萋萋”——
(屏幕顯示,學生齊讀)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萋萋:茂盛的樣子;蒼青色。
晞(xī):干。
湄(méi):岸邊,水與草交接之處。
躋(jī):高,道路險峻,需攀登而上。
坻(chí):水中高地。
師:這首詩的表現力,表現在追求的時間在不斷地延伸。“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實際上都是在寫時間。還表現在地點的變化:“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繼續讀,“蒹葭采采”——
(屏幕顯示,學生齊讀)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采采:茂盛、眾多的意思。
已:止,完。
涘(sì):水邊。
右:迂回,彎曲。
沚(zhǐ):小塊陸地。
師:用三章來表現詩歌的內容,是詩經里面最有意味的一種藝術手法。重章疊句,它的魅力就在于反復、強調,同時增加抒情的效果。只用一章,是絕對沒有這樣的表現力的。三章其實就是一章。但是,變角度,用反復的方式,用變化的手法來抒情,這就是意味。大家看,多美的結構,多美的文面。這種詩歌的章法擺在我們面前,就是審美的。
(屏幕顯示)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師:好,繼續來,大家讀譯文。
(屏幕顯示,學生齊讀)
深秋的蘆葦啊莽莽蒼蒼,清晨的白露啊凝結成霜。我心中思念的那個人啊,隔著水在那遙遠的地方。我逆流而上去尋找她,道路險阻而又漫長。我順流而下去追尋她,她宛如在那水的中央。
深秋的蘆葦茂盛無邊,清晨的白露還沒曬干。我心中思念的那個人啊,在岸邊有水草的地方。我逆流而上去尋找她,道路險阻難以登攀。我順流而下去追尋她,她仿佛又在水中高的地方。
師:那是多么美麗的身影啊,讓“我”非常的向往,不管她在什么地方,“我”都要繼續地追尋她。“深秋的蘆葦”,讀。
(屏幕顯示,學生齊讀)
深秋的蘆葦多么茂密,清晨的白露還沒全干。我心中思念的那個人啊,遠在水邊那個地方。我逆流而上去尋找她,道路險阻而又曲折。我順流而下去追尋她,她好像到了那水中小洲之上。
師:終于沒有見到心中的伊人。咫尺千里的遺憾、悵惘,留在了追尋者的心中。好,我們各自背誦《蒹葭》,開始。
學生背誦。
師:好吧,古人說:“三章只一意。”就是說,三章就是一個意思:尋覓、追求。我們用朗誦的口吻來背《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背。
學生齊背。
評點:理解詞語,知曉大意,小步輕邁,平穩扎實。穿插講析,層層深入,變換節奏,輕盈靈動。
師:謝謝大家。我們繼續學習,品析這首詩:美感品味。
(屏幕顯示)美感品味
師:我們把品析的內容放在最基礎、最基本的內容之上,感受一下它的美感。看,三章,重章疊句是一種美感,一唱三嘆是一種美感,虛無縹緲是一種美感,追求不懈是一種美感。大家再看,這樣一些美感是需要我們進行基本的了解的。“表現出結構與抒情手法美感的一種章法”,什么叫章法呢?就是文章的結構;“表現出詩歌起興之美的詩句”,什么叫起興呢?就是先不直接地寫故事,寫事件,而是從遠遠的'地方寫起。“表現執著追求之美感的8個字”;“極具人物形象美感的詩句”,寫美女的詩句;“最有音韻美感的一個章節”,這“五美”都在課文里面。需要我們概括出來的,是這首詩表現意境之美的一個四字短語。好,觀察一下,然后讀一讀課文,我們就可以發言啦。
(屏幕顯示)
美感品味
表現出結構與抒情美感的一種章法:
表現出詩歌起興之美的詩句:
表現執著追求之美感的8個字:
極具人物形象美感的詩句:
最有音韻美感的一個章節:
需要我們概括出來的表現意境美感的一個四字短語:
學生默讀,思考問題。
評點:設計活動,激發興趣。六個問題,啟迪思維,涵蓋全面,突出重點。
師:好吧,我們來交流一下,可以舉手說話。先選容易的說也可以嘛。
生1:表現出詩歌起興之美的詩句應該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和“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師:先言他物,然后再寫事情。起興(xìng)之美,我們有時候錯把它讀成起興(xīng)之美,應該讀成起興(xìng)之美,就是先寫一種事物,這種事物能夠營造出一種意境,然后再寫故事,就更有味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蒼茫的,一望無際的蘆葦啊,給我們的就是一種朦朧的、闊大的環境,蒼茫的環境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無所適從、沉郁,在這樣的起興之下,然后寫故事,這種意境就更加的深遠。好,繼續說話。
生2:表現執著追求之美感的8個字應該是“溯洄從之”“溯游從之”。
師:反復詠唱,“溯洄從之”“溯游從之”,這就是一唱三嘆,用反復的手法表現一種堅持不懈的追求,哪怕面對的是很難追尋的事物。
生3:極具人物形象美感的詩句應該是“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師:朦朧的美感。還有直接地寫美人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流傳最為廣遠的八個字。“在水一方”這四個字在現代生活里面比比皆是,它表現的就是一種意境。那么章法呢?四個字,我說第一個字,“重”。
眾生:重章疊句。
師:重章疊句。一章、兩章、三章,重章;疊句,“溯洄從之”,“溯游從之”,反復出現;“宛在”“宛在”“宛在”;“在水”“在水”“在水”,都是疊句。最有音韻美感的一個章節,肯定無疑的是第一章,太有韻味了,讀起來讓人陶醉。
師:最需要我們概括出來的表現這首詩意境美感的一個四字短語,哪位來試一下?它是怎樣的一種美感呢?
生4:應該是“所謂伊人”四個字。
師:“所謂伊人”,現在不在課文里面,需要我們概括。其實老師在課文開始的時候就已經暗示了。好,請你來。
生5:朦朧悠遠。
師:朦朧的,悠遠的,可望不可即啊。看見了,一過去又沒有了。好,你來說。
生6:朦朧柔美。
師:朦朧的,柔美的,多好啊!——你來說。
生7:我也覺得是這樣。
師:哦,一樣的,總之就是一種朦朧的美感。
生8:我覺得應該是纏綿悱惻。
師:哦,纏綿的,悱惻的。不過,這個時候還沒有到纏綿的時候,美人還沒有找到,還在追求之中。當然這種情感我們也可以把它理解為很纏綿啦,不斷地尋覓,多么執著的追求。
生8:我覺得是婉約柔美。
師:婉約柔美的,多好啊!聲調一點都不鏗鏘,而是表現出來的是那種悵惘之情啊!還有嗎?你來說。
生:婉約朦朧。
師:哦,婉約的,朦朧的。——你呢?
生9:我認為是清新悵惘。
師:清新的,多么純美的感情啊!悵惘的,求之而不得呀!
評點:課堂交流,思維碰撞,如泉激石,輕波微瀾;如花綻放,朵朵明艷。
師:好,我們來看吧。老師給大家作一下小結:
(屏幕顯示)表現出結構與抒情美感的一種章法:重章疊句,一唱三嘆
師:表現出結構與抒情美感的一種章法是“重章疊句,一唱三嘆”,這種章法在現代詩歌里面也比比皆是。余光中的《鄉愁》,典型的重章疊句,一唱三嘆。所以,重章疊句不僅僅是章法之美,更重要的是抒情。一唱三嘆,反復詠唱。
(屏幕顯示)表現出詩歌的起興之美的詩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師:表現出詩歌的起興之美的詩句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連續三個句子。它們營造的是意境,這種意境是很蒼茫的,和整首詩的意境極其吻合。它沒有說“日出江花紅勝火”,沒有那樣一種快樂的、熱烈的氛圍。
(屏幕顯示)
表現執著追求之美感的8個字:溯洄從之溯游從之
師:表現執著追求之美感的8個字:溯洄從之溯游從之。
(屏幕顯示)
極具人物形象美感的詩句: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師:極具人物形象美感的詩句: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極具人物形象之美的兩個字,就是“伊人”,那個人啊,我所愛的那個人啊。“伊人”,在日后的閱讀中,人們欣賞為“秋水伊人”,所以說是“秋水伊人,在水一方”,朦朧的、清新的、美好的意境。
(屏幕顯示)
最有音韻美感的一個章節: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屏幕顯示)
師:需要我們概括出來的表現意境美感的一個四字短語:“朦朧空靈”,還可以是“朦朧悠遠”,還可以有“如夢似幻”。
評點:教師闡釋,貫通古今,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語言優美,動人心弦。
師:好的,下面我們就做一點優美的課堂學習筆記。具體給大家講五個方面的知識點。
(屏幕顯示)
重章疊句一唱三嘆
復沓的章法,遞進的層次,時空的變化,往復吟詠的抒情力度,余韻悠悠的藝術效果。
師:復沓的章法,一章一章又一章;表現出遞進的層次、變化的時空。這三章里面的時空的變化是很耐人尋味的;因為反復,所以抒情的力度增大,表達出余韻悠悠的藝術效果。這就是重章疊句、一唱三嘆的藝術魅力。
(屏幕顯示)
秋景起興渲染氛圍
景致蕭瑟蒼茫,氛圍沉郁凄清,悵惘之情,籠罩全詩。
師:第二個知識點:秋景起興渲染氛圍。每一章詩前面的兩句,其作用太微妙了。景致蕭瑟蒼茫,氛圍沉郁凄清,悵惘之情,籠罩全詩。起興渲染出來的氛圍是給人們帶來了一種悵惘的感覺。
(屏幕顯示)
意象幽遠手法生動
深秋清晨,蘆葦蒼莽,露重霜濃,水長路遠,伊人難覓,思念難了;以景襯人,情景交融。
師:第三個知識點:意象幽遠,手法生動。蒹葭是一種景物,在詩里面也叫意象;白露也是意象;又長又遠又艱險的道路也是意象。深秋的清晨,蘆葦蒼莽,露重霜濃,水長路遠,伊人難覓,思念難了。這都是以景襯人,于是情景交融。為什么寫水呀?水天茫茫;為什么寫路啊?山高路遠。都是為了寫人。
(屏幕顯示)
意境凄美朦朧悠遠
秋水伊人,在水一方。但望穿秋水,艱難追尋,可望難即。詩境飄渺、朦朧、迷離、凄美。
師:第四個知識點:意境凄美,朦朧悠遠。意境就是作品里面表現出來的一種情境。秋水伊人,在水一方。但是望穿秋水,艱難追尋,可望難即。“秋水伊人”和“望穿秋水”,這兩個“秋水”不一樣,“望穿秋水”是眼睛都望穿了,但是美人啊可望難即,遠遠地看著,就是不能走到她的跟前,不能向她表示一下自己的愛意,于是這首詩的詩境就是飄渺的、朦朧的、迷離的、凄美的。
(屏幕顯示)
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追尋的過程頑強執著,永遠尋覓,無怨無悔,那是一種至真至美的人性。
師:第五個知識點很有意思。難道說一個如夢似幻的女子,真的有人不懈地去追求嗎?根本見不到人啊。于是就有人說,這一首詩很有象征的意義。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表現的是一種堅持,對美好向往的不懈的追求,追尋的過程頑強執著,永遠尋覓,無怨無悔!那是一種至真至美的人性。這就是這首詩帶給我們的言外之意,非常富有哲理。
評點:生動講析,學生筆記。寫法歸納,畫龍點睛。語言工整,詩意濃郁,如錦添花,如畫著色,美不勝收,風情搖曳。
(屏幕顯示)
練習指導
一詩之美
一章之妙
一句之情
一詞之味
師:學習蒹葭,把上述五個知識點掌握下來,然后會背誦、會默寫,就行啦。現在老師還告訴你們怎么去寫賞析文字。
一詩之美”,就是《蒹葭》這首詩,你或者寫它的章法之美,或者寫它的意境之美,或者寫它的含蓄之美,或者寫它的哲理之美,等等,你的欣賞的文字就可以寫出來。
“一章之妙”,比如說第一章,它的起興之妙,它的音韻之妙,意象之妙,你的欣賞文字也就寫得出來。
“一句之情”,比如“重章疊句”,我們專門分析“道阻且長”這樣的句子,它所表現出來的那樣一種追尋,那樣一種堅持,那樣一種對愛的不舍,同樣的能夠寫出賞析文字來。
“一詞之味”,專門分析一個詞,也能夠寫出賞析文字來。比如《蒹葭》的“溯洄從之”“溯游從之”,三章一共有六個“從”!這是罕見的語言表達現象,六個“從”,一定是有深刻的意味的,你就專門分析這個“從”字所表現出來的意味、情致和人物所具有的品格,一篇小小的賞析文又出來了。
所以寫詩歌賞析文可以這樣:一詩之美,一章之妙,一句之情,一詞之味。我們就可以著筆了,就可以開始你的賞析。
評點:一篇一章,一句一詞;角度精美,高度凝練;技巧點撥,錦上添花。
師:好,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就學到這里,讓我們一起吟誦瓊瑤改寫的《蒹葭》。在水一方,讀——
(屏幕顯示,學生齊讀)
在水一方
綠草蒼蒼,白霧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
無奈前有險灘,道路又遠又長。
我愿順流而下,找尋她的方向。
卻見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師:永遠的迷惘啊,永遠的追求!好,下課!
《蒹 葭》教學設計 篇12
課 題
《蒹 葭》
i學校
設計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
能力目標
1、把握詩歌內容和純潔真摯健康的情感,在此基礎上準確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誦全詩。2、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感受詩歌優美的意境。3、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過程與
方法目標
自主 合作 探究
點拔引導品味賞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體會詩歌純潔真摯健康的情感。
2、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
重點
1、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感受詩歌優美的意境。
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教學
難點
感受詩歌優美的意境
課時
一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流程
目的
㈠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課前播放秋水邊蘆葦畫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課中以不同的畫面和需要低聲循環播放)
導語: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古典詩歌燦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詩歌的源頭是哪嗎?是《詩經》。《詩經》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源頭,是人類文明的源頭清水,它開闊,豐盈,簡單,潔凈。你看,那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游歷在秋水之畔曉霧朦朧中,癡情少年千回百轉卻找不到她的岸。這節課讓我們走進《詩經》,走進《蒹葭》,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板書課題)
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㈡感知朗讀,理解內容
1老師范讀; 2學生練讀;3齊讀;4指名朗讀;5同桌合作,結合注釋弄清詩歌大意,不明白的地方做標記,一會提出共同解決;
6共同釋疑:可能的問題①所謂:所說的,所思念的②白露為霜:白露變成霜
7哪位同學能概括詩歌內容?一個男子強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尋而不得的失望、惆悵的心理。
朗讀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㈢賞析景物,感受意境
1詩歌寫的是哪個季節的內容呢?依據是什么?
教師準備: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為霜。
俗語說: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說: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2在大多數人的眼中,秋天是一個什么樣的季節呢?
秋天是一個令人感傷的季節。仿句說如:秋天是一個蕭瑟肅殺的季節。秋天是一個思念的季節。秋天是一個凄涼的季節。……
小結:自古以來,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肅殺,最為傷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傷。
3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個時間呢?
清晨(拂曉) 白露未唏 白露未已
4詩中都寫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學生自由談
教師準備:蘆葦——叢生茂密 。因秋來而變黃,因霜襲后會發白。秋風搖曳中更添凄涼。
白露秋霜——潔白,晶瑩,觸感是涼的
河畔道路——崎嶇難行,險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靜,澄明,清冷。成語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曉霧——拂曉之時水邊晨霧朦朧更添迷離之感
5現在你能否說說詩歌通過這些景物描寫創設了一種怎樣的氛圍?
清冷 孤寂 凄美 迷離
6同學們看大屏幕,選取幾種景物把你在腦海中形成的畫面用幾句話描繪出來。(配《在水一方》二胡曲屏顯詞語:蒹葭秋風白露 秋霜 秋水 晨霧 河畔道路 水中沙洲
師生共同感受:深秋的清晨,霜濃霧重,在青蒼的天際下,河畔那一大片叢生的蒼蒼蒹葭,在蕭瑟的秋風中起伏搖曳,茫茫秋水之上,曉霧朦朧,煙水迷離……
㈣把握形象,拓展延伸
1這時候,主人公出現了,他時而癡癡凝望,時而上下追尋,飄風的蘆葦叢中伊人身影若隱若現。大家結合詩句體會一下主人公追尋伊人時的心情是怎么樣的?
教師準備:①在不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俟
一個:“在”字,主人公確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邊
②溯洄從之 溯游從之
匆忙而連續的動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③ “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
追尋而不得時心情如何?失望 悵惘 痛苦
④只剩一人佇立水邊時感受怎樣?孤獨寂寞
小結:對于主人公來說驚喜只是暫時的,失望悵惘痛苦卻是綿長的,那蕭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這種心緒的外化,這叫什么寫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你感覺主人公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依據是什么?
熱烈向往愛情,不畏險阻,百折不撓,執著追求,堅貞不渝的人
小結: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難阻意重重,一片癡心,一份執著,主人公追尋的腳步從未停歇過。也許他會繼續“從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也許他會愁腸百結,相思無盡頭,“剪不斷,理還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也許他終于得見伊人面,抱得美人歸,然而無論結果怎樣,我們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尋的過程以及在那個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執著無悔,那是一種至真至純至美的人性。
3讓主人公千辛萬苦執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樣的魅力呢?此時我們腦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樣的?
教師準備:①美麗? 外在?內在? 氣質高雅 溫婉動人
②“伊人”一定是美麗的,然而詩歌沒有直接描寫,我們卻感覺出來了,這叫什么寫法?側面烘托
詩中是怎樣進行側面烘托的?一是從主人公熾熱執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內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曉霧朦朧這美麗的景致側面烘托出來的。
③“伊人”是美麗的,然而這種美又是朦朧的,在主人公的視線中若隱若現,時有時無,似水中月,霧中花,這種美是怎樣產生的呢?距離產生美。
小結:詩歌中有很多詩句描寫的就是這種距離之美如:朝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樓臺煙雨中”。還有(大屏幕配樂顯示以下內容)印度詩人泰戈爾說: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生和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愛你
④同學們結合自己對本詩的理解,也采用泰戈爾詩的形式仿寫幾句。(配樂屏顯):
㈠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㈡世界上最美的距離
不是—————— 不是生和死
而是—————— 而是———————
———————— —————————
教師準備:㈠世界上最美的距離,不是緊緊相依,而是那盈盈一水間的,脈脈不得語。
㈡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和死,而是你就站在那里,我卻永遠追尋不到你。
小結:“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伊人”的這個形象深深的根植于中國人的潛意識中,她遙遠而又美麗,可望而不可即,構成人們心靈中一個永遠悵惘的情結,而距離和朦朧正是她的動人之處。
⑤這是作為愛情詩我們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實際上“伊人”的內涵可以有更為豐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許多美好的東西是我們執著追尋和向往的,你能舉個例子嗎?
愛情 事業 親情 友情 理想 自由 還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個盡善盡美的境界。
小結: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追尋者,而伊人就是我們的目標,它指引我們在平庸瑣屑的生命歷程中不斷前行,上下求索,不論成敗與否,只要執著地追求,我們的生命就會因此而詩意精彩。
㈤激情朗讀,總結提升
1現在我們對詩有了一個整體的理解和把握,我們再來朗誦這詩。
㈠共同體會①讀前兩句時語速應該較緩慢,②“溯洄從之溯游從之”連續動作焦急急迫應該語速較急促,③“道阻且長”等相同句式應慢以體現險阻重重 ④“宛在”三句讀出悵惘失望之情
㈡練讀㈢展示㈣齊讀
2下面我們共同來欣賞鄧麗君演唱的《在水一方》,這首歌是中國臺灣作家瓊瑤根據《蒹葭》改編的,伴隨著婉轉悠揚的樂曲,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蒹葭》的余音繞梁之美。
結束語:鄧麗君婉轉悠揚的歌聲已成絕響,從《詩經》到《在水一方》,蘆花在中國文化中成了愛情的象征,這些如珠如玉的情句,一經唱響,便蕩氣回腸,綿綿不絕。吟誦這些簡樸而優美的詩句,那原始的不經污染的,不受約束的生命與情感永遠讓人回味無窮,讓我們把《詩經》這顆璀璨的明珠裝在心里,讓這古老經歌謠傳唱不息。
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啟發作用,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感悟品味中感受詩歌創設的意境。
把握人物形象,在此基礎上將詩歌內容和思想意義加以延長伸展,讓學生進一步暢思遐想,給學生留下回味、思索的余地,深化課文內涵,并使學生加深印象。
在對詩歌有了較深的把握和理解的基礎上再次進行朗讀。
六作業:比較《關雎》和《蒹葭》的異同。
比較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板書: 蒹葭
《詩經》
親情友情
追求——伊人:愛情事業
理想自由
《蒹 葭》教學設計 篇13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課前播放秋水邊蘆葦畫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課中以不同的畫面和需要低聲循環播放)
2、介紹詩經
學習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詩經》,它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作品。《詩經》通稱為《詩》或《詩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為經典,才稱《詩經》。《詩經》共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優良傳統的源頭,其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對我國文學,尤其是詩歌的發展有著深廣的影響。詩歌的形式,多數為隔句用韻,并普遍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疊句反復詠唱的特點。
你看,那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游歷在秋水之畔曉霧朦朧中,癡情少年千回百轉卻找不到她的岸。這節課讓我們走進《詩經》,走進《蒹葭》,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出示課題)
3、解題
《蒹葭》選自《國風秦風》,屬秦國民歌。“秦風”多言車馬田獵,粗獷質樸,而本詩卻神韻縹緲,引人遐想,也是一首優美的懷人詩作。
二、感知朗讀,理解內容
1聽讀;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給下列詞語中加點字注音
蒹葭溯洄萋萋晞湄躋坻涘沚
3、自由朗讀全詩,注意把握感情分寸。
讀出凄迷之景,惆悵之情。
4指名朗讀;
5、感受詩的音樂美
音樂美:節奏、音調、聲情
韻腳第一章:蒼、霜、方、長、央;第二章:萋、晞、躋、坻;第三章:已、涘、沚。
疊詞蒼蒼,萋萋,采采……
重章疊唱反復詠唱,一唱三嘆,余音裊裊
重章疊句、一唱三嘆,是上古民歌,也是現代民歌常用的形式。它的美感價值,主要應從兩個方面去看:一是從情感方面看。十個重在以情動人。情感不是一次性概念告知所能奏效,須反復感染方能起到動人心弦的效果。二是從音樂方面看。上古民歌都是口頭傳唱的,是以聲調和旋律來感染人的情感,唱者須反復才能盡情,聽者須反復才能動情。因此,一唱三嘆,回環往復本身,就是在層層推進感情,就是在不斷強化美感效應,并非一定要在每章的內容上有了發展變化,才算是有了推進。這是應當意識到的。
三、理解詩意
1、同桌合作,結合注釋弄清詩歌大意,不明白的地方做標記,一會提出共同解決;
2、共同釋疑:可能的問題①所謂:所說的,所思念的②白露為霜:白露變成霜
3、把《蒹葭》翻譯成白話詩,體會其詩味。
河邊蘆荻青蒼蒼,秋深白露凝成霜。意中人兒何處尋,就在河水那一旁。
逆著河水去找她,道路坎坷險又長。順著河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央。
河邊蘆荻濕漫漫,白露滴滴葉未干。意中人兒何處尋,就在河岸那一端。
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攀登難。順著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灘。
河邊蘆荻密稠稠,清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人兒何處尋,就在河岸那一頭。
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彎彎險難求。順著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洲。
4、哪位同學能概括詩歌內容?
一個男子強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尋而不得的失望、惆悵的心理。
四、賞析景物,感受意境
1、詩歌寫的是哪個季節的內容呢?依據是什么?
教師準備: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為霜。
俗語說: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說: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2、在大多數人的眼中,秋天是一個什么樣的季節呢?
秋天是一個令人感傷的季節。仿句說如:秋天是一個蕭瑟肅殺的季節。秋天是一個思念的季節。秋天是一個凄涼的季節。……
小結:自古以來,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肅殺,最為傷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傷。
3、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個時間呢?
清晨(拂曉)白露未唏白露未已
4、詩中都寫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學生自由談
教師準備:蘆葦——叢生茂密。因秋來而變黃,因霜襲后會發白。秋風搖曳中更添凄涼。
白露秋霜——潔白,晶瑩,觸感是涼的
河畔道路——崎嶇難行,險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靜,澄明,清冷。成語有望穿秋水一汪秋水
曉霧——拂曉之時水邊晨霧朦朧更添迷離之感
5、現在你能否說說詩歌通過這些景物描寫創設了一種怎樣的氛圍?
清冷孤寂凄美迷離
6、同學們看大屏幕,選取幾種景物把你在腦海中形成的畫面用幾句話描繪出來。(配《在水一方》二胡曲屏顯詞語:蒹葭秋風白露秋霜秋水晨霧河畔道路水中沙洲
師生共同感受:深秋的清晨,霜濃霧重,在青蒼的天際下,河畔那一大片叢生的蒼蒼蒹葭,在蕭瑟的秋風中起伏搖曳,茫茫秋水之上,曉霧朦朧,煙水迷離……
五、把握形象,拓展延伸
這時候,主人公出現了,他時而癡癡凝望,時而上下追尋,飄風的蘆葦叢中伊人身影若隱若現。大家結合詩句體會一下主人公追尋伊人時的心情是怎么樣的?
教師準備:①在不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
一個:“在”字,主人公確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邊
②溯洄從之溯游從之
匆忙而連續的動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③“宛”字,好像仿佛之意
追尋而不得時心情如何?失望悵惘痛苦
④只剩一人佇立水邊時感受怎樣?孤獨寂寞
小結:對于主人公來說驚喜只是暫時的,失望悵惘痛苦卻是綿長的,那蕭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這種心緒的外化,這叫什么寫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