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說課稿 2份(精選14篇)
《故鄉》說課稿 2份 篇1
《故鄉》教學中如何確定和突破教學難點?
《故鄉》寫于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現實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
浙教版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三單元選用了魯迅先生這篇名著,并在單元要求中明確:學習這篇小說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對話描寫和心理描寫的特點及在小說中的作用,并通過學習掌握這兩種描寫方法,提高閱讀小說和記人敘事的能力。
閱讀小說,欣賞名著,最重要是讀懂、讀透,能比較好地體會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魯迅小說的內容博大精深,但文筆卻質樸無華,語言精練但形象易懂,所以在文字疏通情節理解,技法學習上并不需花大力氣,可是人物形象及文中所含哲理需細細品味。
一、難點確定
魯迅的小說內涵深刻,哲理豐富,在《故鄉》中則主要體現在關于希望的闡述上。《故鄉》中關于希望的闡述,是一段寓意深長的獨白,是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覺悲涼的成年知識分子,對前途對未來難以確知的希冀的表露。要恰當理解話中的含義,對老師來講也需凝神一思,對初二學生來講,更不是件易事了。
另外,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歲的少年還是生活與社會的門外看客,他們對近距離的師長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難體會。要他們把握半個多世紀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文中三個人物:“閏土”、“楊二嫂”、“我”,若說有差別就是“閏土”,這個人物在小學教材中已出現過,而且魯迅在刻畫這個人物時濃墨重彩,前后對比鮮明,所以把握起來還較容易。“楊二嫂”及“我”則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他們的性格成因相當復雜,且文中介紹不多,但能否準確掌握兩個人物形象所蘊含的意義卻與把握好主題有較大關系。因此,我們確定本文的教學難點為:第一,如何引導學生把握“我”和“楊二嫂”這兩個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義及在作品中的作用。第二,準確理解文中關于“希望”的含義。
二、難點的突破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設定難點時是以學生的理解能力為依據的,所以要突破難點,也就必須設計學生易于接受的方法。
根據初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首先,娓娓敘述,介紹背景,為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接著,通讀課文進行聯想,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最后,聯系實際,引人人勝,深究作品表現的哲理。
在實施過程中則采用教師引導、總結與學生課內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具體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引導。如何引導呢?最好的辦法是講故事,孩子都愛聽故事。那么,我們就從課文的時代背景講起,可以講講辛亥革命的成敗,敘敘魯迅的生平經歷,談談魯迅的家庭成員,說說紹興的風土人情,最后當我們講到1919年12月初,魯迅從北京回故鄉紹興接母親時,可以把學生的視線拉回課文,再牽出一條學生已有所了解的承前啟后的線索——閏土。接著便可過渡到分析學生不大熟悉的與閏土相關的“我”和“楊二嫂”了。
第二步:啟發。由于學生對作家、作品及時代背景已有所了解。第二步我們可以以啟發為主,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動積極地去理解掌握人物形象的內涵。啟發可從三個角度人手,“我”與“閏土”有何不同?今日的楊二嫂與昔日的楊二嫂有何變化?是什么原因造成這些不同與變化?并以此為綱,再派生出若干小問題,要求學生思考,目的是最后給兩位人物定位。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我們可以展開課堂討論,讓學生暢所欲言,還能促使學生深入閱讀課文,鉆研課文,最后在討論中明確兩位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義。“我”是一個具有民主進步思想傾向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形象,是當時社會進步希望之所在。而“楊二嫂”則是一個在當時社會既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義有二: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襯托了閏土的純樸善良;二是她的變化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弊病。
第三步:深化。分析到這里,學生們對整篇課文的內容已基本掌握和理解,現實是殘酷的,我們當然憧憬未來,但未來是有希望的嗎?希望又是什么呢?魯迅說:“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是一句比喻,把希望的存在比為“路的開創”,含義是希望的有無,取決于實踐,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奮斗,必然落空,等于沒有希望;希望看去遙遠,實現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奮斗,百折不撓地去干,去實踐,希望終能實現。但這樣的解釋,對初中學生來講仍顯拗口難懂,我們不妨先撇開“抽象”的希望,而從“路”談起。
請設想,洪荒年代,荊棘遍地,要想到達遠方,無路可走,束手無策,則永遠離不開原地;只有奮斗,披荊斬棘,才有可能到達遠方的目的地,怎么辦?只有“開路”,才有希望。那么,行動吧!
有行動,才有路,有實踐,才有希望。希望來自奮斗,魯迅先生要我們明白的就是這一點。
三、教學總結
通過《故鄉》的難點教育,學生們解決的不僅僅是對課文主題的準確把握問題,同時也要求初步學會抽絲剝繭、求真探微的分析能力。另外,還要求學生盡可能多地了解魯迅,了解魯迅筆下的故鄉,為以后學習魯迅的作品打下較好的基礎。
一、 教材說明、分析:
1、 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課文為初中語文第五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本節課的講授內容是第二課時的內容,著重講授“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該篇作為魯迅的短篇小說名篇,具備了寫作賦形思維訓練中“起、承、轉、合”的寫作思路,作為短篇小說的典范之作,該課書首先要求學生進一步掌握小說的相關知識及對小說的簡單鑒賞分析,學會并力求掌握從人物分析推知小說主題的鑒賞原則,再通過后面幾課的學習,構建小說鑒賞的基本框架,具備小說鑒賞的基本能力,為以后學習、鑒賞,乃至創作小說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該篇小說中多次用到“重復”和“對比”的手法,熟練掌握這兩種手法對于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的提高勢必起到積極的作用。其教學內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圖示:
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掌握小說的基本知識 。
●明確作者是如何運用“重復”、“對比”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和展現主題的
能力目標:●掌握從細節、動作、語言、外貌、心理等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題的鑒賞方法。
● 能模擬運用“重復”、“對比”手法進行寫作。
情感目標:●理解人物形象的復雜感情。
● 珍愛新生活,樹立為遠大理想而奮斗的決心和信心。
3、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
難點: ●從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題的思維訓練。
● “重復”、“對比”手法在實際寫作中的運用。
二、 教法說明:
現代語文教學的一大弊端就在于把整體教學肢解為板塊教學,對教材所選課文利用不夠,講解課文和寫作教學結合不緊或不當,甚至完全分離,對課文的寫法分析流于表面,即用簡單而模式化的語言來概括,習慣地歸納寫作特點(一般還加上點舉例分析)就草草收場,這對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提高沒有多少實質性的幫助。于是就通過大量的寫作訓練來希冀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各種大小作文鋪天蓋地,愚以為這是一種時間的浪費和對教材的利用不足,在這節課中我將努力為學生展示較為詳細的“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模擬片段操作、改進幾個步驟來掌握這兩種手法的運用。為實現課案目標,我在學生熟讀課文、認真預習、掃清字詞障礙的基礎上分兩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第一課時簡單回憶作者,重點完成課文內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課時簡單回憶第一課時所講要點,重點完成寫法分析和寫作片段訓練。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實際能力培養為目標,以學生思維操作為主,運用啟發式教學法、靈感誘發法、直觀教學法和操作訓練法,并注重教師示范。在本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將給大家重點展示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
三、 學法說明:
學生在學習本課時的教學內容之前,必須認真預習課文,并十分熟悉課文內容,在學習過程中注意仔細觀察,積極思考,注意吸收、借鑒、模寫和自評。按“聽——看——想——寫——想——寫”的步驟進行學習。
四、 程序設計說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將圍繞“重復”、 “對比”手法的運用展開分析,按“回憶舊知識——講解知識點——例證知識點——分析知識點——運用知識點”的思路進行教學。下面作簡單分析:
1、 回憶舊知識,導入新課:
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就魯迅進行了簡單的回憶,對小說的基本知識和鑒賞方法有艘桓齟籩碌牧私猓浴豆氏紜返哪諶鶯腿宋鎘辛艘桓黿銜嫻陌鹽鍘o衷諶夢頤搶醇虻サ鼗匾湟幌隆?nbsp;
問題1:我所認識的魯迅。(幻燈展示)
問題2:什么是小說?小說鑒賞應注意些什么?(幻燈展示)
小說就是用散體文章寫虛擬人生幻象的自足的文字語言藝術。鑒賞小說應采用金字塔結構分析法。如圖:
2、點明學習目標和重點,進入新課。
這節課我們將就課文的寫作方法進行分析,這篇課文寫作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大量運用“重復”和“對比”手法,那么,什么是“重復”和“對比”?運用“重復”和“對比”有些什么好處和注意事項呢?在下面的學習過程中讓我們將一起來共同探討這些問題。在這節課中我們將重點分析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并力求通過分析讓大家對重復和對比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并能運用到以后的寫作實踐中。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為實現這目標而共同完成下面的學習內容。
2、 講解“重復”和“對比”的含義。(不要求學生背下來)
重復: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對比: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反、相對、相背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3、 舉例分析:(旨在讓學生對重復、對比手法有更清晰的了解。)
(1)《天凈沙•秋思》的例子。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講析:在這首元曲小令中我們幾乎找不到語法結構,但由于重復與對比的巧妙運用,使她成為千古絕唱。首句運用三個情調相同而形象不同的材料對象:“枯藤,老樹,昏鴉”。重復手法的精彩運用,渲染出一種濃郁的生命感受——悲涼、絕望、死寂。接著再采用對比手法,展現了一副明快、清新、溫暖的畫面——“小橋,流水,人家。”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和審美感受,使前者更孤寂,后者更溫馨。后兩句同樣運用重復的手法將那種悲壯蒼涼、孤寂凄清的生命感受表現得淋漓盡致。)
(2)我們再來看故都的秋開頭通過運用“反復”所達到的藝術效果: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講析:“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是對秋天的重復、渲染、強調。第二、第三句則更進一層,寫故都的“秋味”特別的美,這是對文章中心立意的渲染、重復。“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三個“來得”是典型的排比、渲染、重復。“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在此,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無非是“我”不遠千里到北平的理由是飽嘗故都的秋意,作者還是采用重復、渲染,把一個“趕到”分說成兩個“趕上”,渲染旅途的輾轉艱辛,以形成反襯,突出對故都的秋的眷戀、神往。“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把一個“秋”字分為兩次說是為了渲染、強化對秋意的印象。)
《故鄉》中這樣的反復與對比也很多,先看前四個自然段。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啊!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釋說: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因為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么好心緒。
問題3:前三個自然段分別講什么?
第一段:對故鄉的急切渴望的熱烈心情。
第二段:渲染所見故鄉的凄涼、蕭索、荒涼和自己的悲涼心情。
第三段:一種驚詫,在這背后是對故鄉的美麗的回憶和印象,對第二自然段的重復。
問題4:“我初到故鄉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師示范分析圖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復、對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學生獨立完成。)
問題5:試根據剛才的分析方法自己從文中選取材料分析“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教師根據學生情況做針對性指導) (旨在讓學生獨立體會、理解重復、對比手法。)
問題6:大家通過剛才的分析明白了《故鄉》的寫作過程中“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起到的巨大的表達效果。我們再來看下面的例子:(旨在通過學生獨立分析后再進一步體會、提高。分析略):
長城啊長城!你真是太美了,太美了,實在太美了。(這是我們所說的“重復”的寫法嗎?)
(不是,重復不是簡單的語言的消極同一再現,而是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的再現)。
富豪按了一下開關,天花板上的枝形吊燈亮了;監獄里也按了一下開關,電流通過了那位工人的身體。富豪打了個呵欠,躺在椅子上睡去;工人抽搐了一下,躺在地上死去。
(結構、物體對象的重復,內容、環境、人物的對比突出了主題,有強大的藝術震撼力。可見“對比”是材料性質的差異、相反、對立,是要為整體服務的,小橋流水人家只有在《天凈沙秋思》中才有其強大的藝術魅力。在運用“重復”、“對比”手法時首先要注意明了文章的立意,主題的內涵,給行文定下基調再進行謀篇。)
我為從前的自己放上一紙玫瑰,一支黑色的玫瑰。黑色的氣氛,黑色的禮服,黑色的靈柩,黑色心情的暗影,徐徐隨風飄去……
4、檢查、實際操作:(初步把知識轉變為能力)
問題7:請根據自己的體會,自選內容,運用“重復”、“對比”手法寫幾句話(可以運用其中一種或兩種綜合運用)。(教師巡回指導、點評)
5、 小結:
通過上面的講解分析和操作,我們了解了重復和對比手法的正確運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達效果,關鍵是在運用時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體立意和主題內涵,選擇好要運用的材料對象的本質和主題內涵的相關、相似或相反、相對。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寫作實踐中加以運用,并在運用中仔細揣摩、體會。
6、 作業布置:(旨在把理論知識轉變為實際運用能力。)
(1)、分析下面這一幅對聯中重復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塞馬 秋風 薊北
杏花 春雨 江南
(2)、自選題材,運用重復和對比的手法寫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7、教學后記:(批改作業后作課后總結。)
附:教學時間安排說明:回憶舊知識5分鐘;講解概念3分鐘,舉例分析10分鐘,學生獨立分析、教師指導講評10分鐘,學生寫作訓練、教師指導講評15分鐘。小結、作業布置2分鐘。
《故鄉》說課稿 2份 篇2
一、教材說明、分析:
1、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課文為初中語文第五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本節課的講授內容是第二課時的內容,著重講授“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該篇作為魯迅的短篇小說名篇,具備了寫作賦形思維訓練中“起、承、轉、合”的寫作思路,作為短篇小說的典范之作,該課書首先要求學生進一步掌握小說的相關知識及對小說的簡單鑒賞分析,學會并力求掌握從人物分析推知小說主題的鑒賞原則,再通過后面幾課的學習,構建小說鑒賞的基本框架,具備小說鑒賞的基本能力,為以后學習、鑒賞,乃至創作小說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該篇小說中多次用到“重復”和“對比”的手法,熟練掌握這兩種手法對于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的提高勢必起到積極的作用。其教學內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圖示: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掌握小說的基本知識。
●明確作者是如何運用“重復”、“對比”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和展現主題的
能力目標:
●掌握從細節、動作、語言、外貌、心理等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題的鑒賞方法。
●能模擬運用“重復”、“對比”手法進行寫作。
情感目標:
●理解人物形象的復雜感情。
●珍愛新生活,樹立為遠大理想而奮斗的決心和信心。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
難點:
●從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題的思維訓練。
●“重復”、“對比”手法在實際寫作中的運用。
二、教法說明:
現代語文教學的一大弊端就在于把整體教學肢解為板塊教學,對教材所選課文利用不夠,講解課文和寫作教學結合不緊或不當,甚至完全分離,對課文的寫法分析流于表面,即用簡單而模式化的語言來概括,習慣地歸納寫作特點(一般還加上點舉例分析)就草草收場,這對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提高沒有多少實質性的幫助。于是就通過大量的寫作訓練來希冀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各種大小作文鋪天蓋地,愚以為這是一種時間的浪費和對教材的利用不足,在這節課中我將努力為學生展示較為詳細的“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模擬片段操作、改進幾個步驟來掌握這兩種手法的運用。為實現課案目標,我在學生熟讀課文、認真預習、掃清字詞障礙的基礎上分兩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第一課時簡單回憶作者,重點完成課文內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課時簡單回憶第一課時所講要點,重點完成寫法分析和寫作片段訓練。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實際能力培養為目標,以學生思維操作為主,運用啟發式教學法、靈感誘發法、直觀教學法和操作訓練法,并注重教師示范。在本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將給大家重點展示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
三、學法說明:
學生在學習本課時的教學內容之前,必須認真預習課文,并十分熟悉課文內容,在學習過程中注意仔細觀察,積極思考,注意吸收、借鑒、模寫和自評。按“聽——看——想——寫——想——寫”的步驟進行學習。
四、程序設計說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將圍繞“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展開分析,按“回憶舊知識——講解知識點——例證知識點——分析知識點——運用知識點”的思路進行教學。下面作簡單分析:
1、回憶舊知識,導入新課:
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就魯迅進行了簡單的回憶,對小說的基本知識和鑒賞方法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對《故鄉》的內容和人物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把握。現在讓我們來簡單地回憶一下。
問題1:我所認識的魯迅。(幻燈展示)
問題2:什么是小說?小說鑒賞應注意些什么?(幻燈展示)
小說就是用散體文章寫虛擬人生幻象的自足的文字語言藝術。鑒賞小說應采用金字塔結構分析法。如圖:
2、點明學習目標和重點,進入新課。
這節課我們將就課文的寫作方法進行分析,這篇課文寫作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大量運用“重復”和“對比”手法,那么,什么是“重復”和“對比”?運用“重復”和“對比”有些什么好處和注意事項呢?在下面的學習過程中讓我們將一起來共同探討這些問題。在這節課中我們將重點分析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并力求通過分析讓大家對重復和對比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并能運用到以后的寫作實踐中。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為實現這目標而共同完成下面的學習內容。
2、講解“重復”和“對比”的含義。(不要求學生背下來)
重復: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對比: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反、相對、相背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3、舉例分析:(旨在讓學生對重復、對比手法有更清晰的了解。)
(1)《天凈沙秋思》的例子。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講析:在這首元曲小令中我們幾乎找不到語法結構,但由于重復與對比的巧妙運用,使她成為千古絕唱。首句運用三個情調相同而形象不同的材料對象:“枯藤,老樹,昏鴉”。重復手法的精彩運用,渲染出一種濃郁的生命感受——悲涼、絕望、死寂。接著再采用對比手法,展現了一副明快、清新、溫暖的畫面——“小橋,流水,人家。”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和審美感受,使前者更孤寂,后者更溫馨。后兩句同樣運用重復的手法將那種悲壯蒼涼、孤寂凄清的生命感受表現得淋漓盡致。)
(2)我們再來看故都的秋開頭通過運用“反復”所達到的藝術效果: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講析:“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是對秋天的重復、渲染、強調。第二、第三句則更進一層,寫故都的“秋味”特別的美,這是對文章中心立意的渲染、重復。“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三個“來得”是典型的排比、渲染、重復。“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在此,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無非是“我”不遠千里到北平的理由是飽嘗故都的秋意,作者還是采用重復、渲染,把一個“趕到”分說成兩個“趕上”,渲染旅途的輾轉艱辛,以形成反襯,突出對故都的秋的眷戀、神往。“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把一個“秋”字分為兩次說是為了渲染、強化對秋意的印象。)
《故鄉》中這樣的反復與對比也很多,先看前四個自然段。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啊!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釋說: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因為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么好心緒。
問題3:前三個自然段分別講什么?
第一段:對故鄉的急切渴望的熱烈心情。
第二段:渲染所見故鄉的凄涼、蕭索、荒涼和自己的悲涼心情。
第三段:一種驚詫,在這背后是對故鄉的美麗的回憶和印象,對第二自然段的重復。
問題4:“我初到故鄉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師示范分析圖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復、對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學生獨立完成。)
問題5:試根據剛才的分析方法自己從文中選取材料分析“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教師根據學生情況做針對性指導)(旨在讓學生獨立體會、理解重復、對比手法。)
問題6:大家通過剛才的分析明白了《故鄉》的寫作過程中“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起到的巨大的表達效果。我們再來看下面的例子:(旨在通過學生獨立分析后再進一步體會、提高。分析略):
長城啊長城!你真是太美了,太美了,實在太美了。(這是我們所說的“重復”的寫法嗎?)
(不是,重復不是簡單的語言的消極同一再現,而是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的再現)。
富豪按了一下開關,天花板上的枝形吊燈亮了;監獄里也按了一下開關,電流通過了那位工人的身體。富豪打了個呵欠,躺在椅子上睡去;工人抽搐了一下,躺在地上死去。
(結構、物體對象的重復,內容、環境、人物的對比突出了主題,有強大的藝術震撼力。可見“對比”是材料性質的差異、相反、對立,是要為整體服務的,小橋流水人家只有在《天凈沙秋思》中才有其強大的藝術魅力。在運用“重復”、“對比”手法時首先要注意明了文章的立意,主題的內涵,給行文定下基調再進行謀篇。)
我為從前的自己放上一紙玫瑰,一支黑色的玫瑰。黑色的氣氛,黑色的禮服,黑色的靈柩,黑色心情的暗影,徐徐隨風飄去……
4、檢查、實際操作:(初步把知識轉變為能力)
問題7:請根據自己的體會,自選內容,運用“重復”、“對比”手法寫幾句話(可以運用其中一種或兩種綜合運用)。(教師巡回指導、點評)
5、小結:
通過上面的講解分析和操作,我們了解了重復和對比手法的正確運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達效果,關鍵是在運用時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體立意和主題內涵,選擇好要運用的材料對象的本質和主題內涵的相關、相似或相反、相對。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寫作實踐中加以運用,并在運用中仔細揣摩、體會。
6、作業布置:(旨在把理論知識轉變為實際運用能力。)
(1)、分析下面這一幅對聯中重復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塞馬秋風薊北
杏花春雨江南
(2)、自選題材,運用重復和對比的手法寫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7、教學后記:(批改作業后作課后總結。)
附:教學時間安排說明:回憶舊知識5分鐘;講解概念3分鐘,舉例分析10分鐘,學生獨立分析、教師指導講評10分鐘,學生寫作訓練、教師指導講評15分鐘。小結、作業布置2分鐘。
《故鄉》說課稿 2份 篇3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月是故鄉明》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是著名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季羨林。課文用典雅的語言,借月亮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以及對往事的懷念之情。本課在描寫景物時,引用典故恰到好處,優美的語言對學生的習作表達有很好的啟發作用。
(二)教學目標。
1.認識“徘、徊”等15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燕”。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故鄉深深的思念之情。
3.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句。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故鄉深深的思念之情。
難點:
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句。
二、說教法。
根據設定的教學目標,這節課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
1.朗讀與默讀結合法
本課語言優美,教學時要讓學生多讀課文,品讀課文中優美的句子,在朗讀中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本課有默讀要求,因此要結合課文內容繼續培養學生的默讀能力。
2.發現點拔教學法
本課是散文,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線,讓學生了解作者圍繞月亮寫了哪些事情,以及在這些事情中蘊含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課文中引用了不少詩句,教學時要講解這些詩句引用的好處。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本課的教學同時準備了多媒體課件,內容涵蓋作者簡介和課文生字等內容,輔助教學。
三、說學法。
本課要求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包括預習生字,查找資料,了解作者季羨林。課內主要是了解課文內容,正確理解課文的主旨。
四、說教學流程。
本課的教學課時是一課時,課前要安排預習,教學流程如下:
(一)布置預習
1.利用工具書,把不認識的字詞注上音并識記字形、字義。
2.圈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為什么。
(二)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大家還記得李白的《靜夜思》中的名句嗎?(齊背)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與思故鄉,常常聯系在一起。杜甫的詩《月夜憶舍弟》中就用“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委婉表達了思鄉之情。(板書課題)
二、學習生字詞
1.學生借助拼音初讀課文,畫出生字,多讀幾遍。
2.出示生字,學生認讀。(讀準字音、記住字形)
生字:
徘
徊
渺
篝
萌
澄
澈
旖
旎
瑞
萊
垠
頃
峨
綴
3.重點交流的字:“旖”讀yǐ,不讀qǐ;“旎”讀nǐ,不讀ní。
三、自主學習,整體感知
1.初讀感知。引導思考: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合作交流,理清層次。
第一段(1)開門見山,闡述愛故鄉與月亮;第二段(2-4)對故鄉與童年的回憶;第三段(5-6)通過他鄉月亮與故鄉月亮的對比,表達思念;第四段(7)呼應前文,有感而發。
四、精讀課文,體會情感
1.交流分享,印象深刻的句段。
2.引導思考:作者如此想念自己的家鄉,為什么不常回家看看?
為什么寫山?(過渡,由古代詩文寫月亮需要山水而提及山水,使人想到故鄉。)
童年趣事的部分是否多余?(這些趣事都是圍繞月亮來寫的,更能表達對故鄉的思念)
為什么描寫他鄉的月亮?“小月亮”何解?(對比突出對故鄉的眷念;越是對平凡而小的懷念,越是體現鄉思)
五、課文小結
本文以月亮作為抒情線索,通過對故鄉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對比他國他處的月亮,突出對故鄉月亮的懷想,抒發了作者對故鄉深深的思念之情。
六、板書設計
人人都愛故鄉月
月是故鄉明
故鄉山水與童年
異國他處的月亮
懷念故鄉月
《故鄉》說課稿 2份 篇4
一、教學目標的確立及理由
《故鄉》是魯迅先生筆下的一篇經典小說。根據小說以塑造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的這一個固有的特點,以及魯迅先生思想的深刻性和現實教育性,并結合本單元的單元提示中的學習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兩大方面:第一,理解景物描寫和對比在小說中對刻畫人物形象、表現小說主題的作用。第二,感悟小說的主題思想,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當然這兩點又都建立在文章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的賞析上。
二、采用的教學策略
為了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同時基于文章篇幅較長,我將本課教學內容安排為2課時。第一課時重點解決人物形象分析,第二課時則重點探討作者的情感態度,把握小說的主題思想。整個教學流程是這樣的:
第一課時,首先以《故鄉行》中的歌詞導入,將學生帶入到故鄉情結之中,同時展示文中的“我”見到故鄉時的不同于常人的“悲涼”感慨,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也就自然過渡到對本文的學習探討。在學生帶著問題通讀文章后,會不難發現文中“我”回到故鄉產生悲涼心境的原因在于在故鄉的所見所聞,在于故鄉所發生的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著重表現在景之變和人之變。為了讓學生更加清晰明了地解析文章,我采取圈點勾畫以及對比閱讀的方法,要求學生找出能體現故鄉“景”和“人”變化的語句,然后緊扣文章語言進行歸納和總結。其中人物分析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地方,文章正是通過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典型的人物形象的前后變化展示了當時的整個社會風貌。對于人物的分析建議學生以表格的形式從肖像,語言,動作,稱呼等各方面進行賞析,同時體會“我”對他們的情感。最后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比較兩個人物在寫法上的異同點,進一步明確刻畫人物要抓住人物性格特征,并為表現主題服務。
第二課時是以復習上節課的學習內容導入到新課的學習的。緊接上文首先分析故鄉發生重大變化的原因,為了讓學生能更加透徹地理解,我除了引導學生從文中尋找答案,還利用多媒體展示了本文的相關的背景知識,做到知人論世。其次是著重通過對“我”的情感體驗,明確小說的主題思想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關于這一問題,我還是通過引導學生從文章語言入手,圍繞課文最后三段的議論性文字一步步深入分析的。對于這三段文字的理解也是本文的一個難點,尤其結尾一句話鮮明地再現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我要求學生結合社會和人生或者日常生活中的實際例子進行解讀。最后是對兩節課的內容進行一個總結,再次讓學生對文章有一個整體性的認識。基于文章還塑造了宏兒和水生這兩個貌似當年的“我”與閏土的形象,而這兩個人物身上也清楚地再現出作者的某種思想,于是我設計了一個為宏兒和水生今后的命運編故事的作業,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對作者思想的理解。關于板書,做到簡潔明了,又能充分展示課堂教學內容。
三、實施情況及教學問題
整個課堂教學也算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但是在分析文章最后三段文字時,學生難以很好的理解,在討論無果時或是引導無方時,我的做法就是結合相關資料對學生進行直接講授了,這樣的效果自然不是很好,甚至是違背教學規律的,這也是我在這一課教學中遇到的難題。同時在分析人物形象時,我發現同學們幾乎都很善待閏土,但對楊二嫂就比較苛刻,而我們知道魯迅先生與他筆下的這些小人物應該是同呼吸共命運的,即使是被社會擠壓而思想扭曲的尖酸刻薄的楊二嫂他也應該不乏深深的同情,但如何讓學生在文章的學習中真正地把握住這一點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教學問題。另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合作探究問題時,總是會把文中的“我”與作者混為一談,這也是一個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要讓學生明確小說這種文體的特征。
四、教學反思
關于這一課的教學,其實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上面提到的對于楊二嫂的分析上就值得反思,都說魯迅作品難教,難懂,可能還是因為看得少,了解得少,如果我們能讓學生多接觸魯迅先生相關的作品,深入地理解先生的思想,可能楊二嫂的身上就不僅僅只有尖酸刻薄了。另外在分析“我”與閏土之間的隔膜時,眾多的資料都在顯示是因為閏土深受封建等級制度的毒害,似乎原因在閏土,根源在社會,其實再追問一下,“我”的身上是否也存在問題呢?細讀文章會找出很多不和諧之處。而作者魯迅先生本就是一個敢于、嚴于自我批評的一個人,我想“我”對于閏土的態度上也應該體現出作者深深的自我批評,所以對于文章的分析,我們是否可以另辟蹊徑,不為所謂的權威性的觀點而論,進行個性化的解讀也是一個困擾著我的難題。還有的就是本文是一篇小說,對于本文的教學,應該緊扣小說固有的特征,而我著重分析了人物形象,探討了環境,也再現了社會生活,但忽略了小說的情節,這也是一個需要反思的地方。
其實關于《故鄉》的教學,靜心回想,問題多多,需要不斷反思,不斷改進,由于能力有限,準備也不充分,也不知道都胡亂說了一些什么,還望大家多多包涵!
《故鄉》說課稿 2份 篇5
一、說教材
《故鄉》選自部編版初中語文課本九年級第三單元第14課,這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小說,本文通過寫作者在回故鄉接母親和侄兒北上過程中的所見所聞,以及對童年伙伴閏土的著重描寫,體現了作者對封建制度和思想對人性禁錮的批判,突出了作者對封建制度與思想的摒棄。本文通過倒敘的手法對主要人物閏土加以較為立體的形象塑造,并且在人物形象的轉變體現了本文的中心主旨。因此我會將對于人物形象轉變的原因分析作為本課的學習重點。
二、說學情
我們常說教學的主體是學生,九年級的學生對于基本詞匯的積累已經到達了熟練的程度,對于小說這種文體也不陌生了,但對小說中心主旨的理解仍存在難度,對于小說敘事方式的把握也要有方法上的歸納,對于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還需要進一步訓練。因此我將小說敘事方式的把握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分別設計為授課的重難點。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以及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正確把握文章的敘述順序。
過程與方法:通過教師講授和小組合作,學生可較為熟練地進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創作時代背景,學生可深刻體會作者對封建制度的決絕的摒棄態度。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內容,我確定的教學重點:通過教師講授和小組合作,學生可較為熟練地進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教學難點:結合創作時代背景,學生可深刻體會作者對封建制度的決絕的摒棄態度。
五、說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談話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是將學生從生活中帶進文本的過程,因此,在此環節我會結合學生所學的知識,請學生說說在以前學過的魯迅的小說中,重復出現的元素有什么,互動幾輪之后,我會引導學生關注到:魯鎮。在導入環節就加以互動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方便抓住其注意力,引入課題。
(二)整體感知
首先,請學生回憶學過的魯迅的小說,談談魯鎮在魯迅小說中的意義,學生應能較為迅速地回答出魯鎮是故事發生的社會環境,同時為人物活動和故事情節進展提供了空間。緊接著,我會提出第二個問題,即本文的敘事順序是怎樣的,由此引導學生關注到“插敘”這個手法上來。通過這樣的流程,學生能夠順利分析出線索,概括出文章的脈絡,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鋪墊。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
首先我會請學生回顧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并使用這種方法快速分析少年閏土的形象,這是學生在小學時接觸過的內容,同時也是教師對于學習方法的示范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可以有效的回顧起少年閏土的內容,同時也對人物分析的方法進行了鞏固,這為下一環節的學習做好了準備。
緊接著,我會請學生通讀課文,分組分析中年閏土的形象,經過互動和點評,學生會發現中年閏土和少年閏土形成了人格上的強烈反差,這也是激發學生好奇心的必經過程。接下來,我會提出一個問題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好奇心,即為什么閏土會發生這樣的轉變,經過小組討論,學生會發現“外部原因—動蕩的時局,統治階級的壓迫;內部原因—閏土自己的性格使然;閏土自身性格的形成深受封建制度浸染以及所處的社會時代的影響。”通過這一回合的學習,學生已經接觸到本文的中心主旨了。為了進一步突出主旨,我繼續提出了如下的拓展問題:如何理解“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魯鎮在這篇文章中又有怎樣的意義?通過閱讀、討論和思考,學生們不難找出:這句話采用了雙關的修辭。一方面“路”指的是作者一家離開的水路,另一方面指的是作者正在走的思想的路,即摒棄舊社會舊制度的民主科學的路,魯鎮在魯迅的小說中一直是深受封建思想影響的地區,在本文中,魯鎮就是封建思想及制度的象征,作者離開魯鎮再不回來,代表著與封建思想及制度的決裂。至此,我的三維目標均已達到。
(四)小結作業
在這個環節,我會請學生按照板書進一步簡述本課內容。并且以人物描寫與主旨的關系作為作業,學生可深化對主旨的理解,同時為下一課時人物描寫語言的分析做了預習準備。
《故鄉》說課稿 2份 篇6
一、說教材
《故鄉》編選在人教版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本單元編選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幾篇文章,有《孤獨之旅》、《心聲》,還有少年視角的《我的叔叔于勒》。因為《故鄉》中有少年閏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內,但如果真的以為此文是單純寫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膚淺了。
《故鄉》寫于1921年,后編入魯迅的小說集《吶喊》,其中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的真正的現實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后10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同時也表達了“我”要求改變現狀的強烈愿望,作品是相當有深意的。
二、說教法
教學理念是確定教學重點難點和選擇教法學法的理論依據。有的老師認為新課改教材編排的知識缺乏系統性,而知識不系統往往是制約語文成績提高的重要因素。其實這是將新課改與傳統教學對立了,教改要求老師不能局限于對文章的講解、主題的概括、寫法的分析上,而是盡可能的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題美、結構美、語言美、技巧美,新課改是傳統教學的基礎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主要的教學理念是:
1、力求體現語文學科特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對于小說就是要了解故事情節,把握人物形象,體會人物語言、敘述語言的精妙,欣賞小說的藝術美。
欣賞魯迅先生名篇,最重要是讀懂、讀透,能比較好地體會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具體到學習《故鄉》這篇小說就是(1)學習對比的表現手法;(2)了解對話描寫和心理描寫的特點及在小說中的作用,并通過學習掌握這兩種描寫方法,提高閱讀小說和記人敘事的能力。這是本文的重點。
2、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還給學生
有人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但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歲的少年還是生活與社會的門外看客,他們對近距離的師長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難體會。要他們把握半個多世紀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
文中三個人物:“閏土”、“楊二嫂”、“我”,若說把握起來還較容易的就是“閏土”,這個人物在小學教材中已出現過,而且魯迅在刻畫這個人物時濃墨重彩,前后對比鮮明。“楊二嫂”及“我”則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他們的性格成因相當復雜,且文中介紹不多,但能否準確掌握兩個人物形象所蘊含的意義卻與把握好主題有較大關系。因此,本文的難點:
第一,引導學生把握“楊二嫂”這個人物形象及在作品中的作用。第二,引導學生把握“我”這個人物形象,準確理解文中關于“希望”的含義
突破難點時,單純憑借老師講解往往事倍功半,應以“發展和創新”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方式來進行學習。學生的確不明白時再發揮老師的主導地位,因此,在教法選擇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說學法
葉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是我們長期孜孜以求的目標。教法學法大同小異,因為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老師用什么樣的方法教,學生也就也大體用類似的方法學。
1、比較法:與古詩詞中游子懷念、眷戀故鄉的情感比較,思考故鄉變化原因
2、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以寫促讀法:初步感知全文后,寫簡短的讀后感,體悟作者的思想。
4、自主學習法:“閏土”形象學生可自主分析
5、討論法:系統論“整體大于部分之和”,“楊二嫂”這一人物形象可以自由討論。
6、誦讀法: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希望”部分,熟讀成誦,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7、講析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8、練習法:“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
四、說步驟
(一)詩詞導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張九齡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
(好處:1、溫故知新,語文味濃。2、操作方便,簡便易行3、反差強烈,引發思索。)
(二)整體感知
1、瀏覽課文,勾畫出生字詞,并結合課文解詞。
2、寫50——60字的讀后感,對作者思想感情初步感知,為理解主題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分析小說
1、情節: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2、人物:
(1)閏土:在小學出現過,而且刻畫時濃墨重彩,前后對比鮮明。故學生可以自主分析,突破學習重點。
(2)楊二嫂:協作質疑,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突破學習難點。
A、對小說的社會環境解析(對比閏土看瓜所言)——世風日下緣于經濟凋敝,人窮志短。
B、楊二嫂是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為了生存不擇手段(嘴快、手快、腳快——尖嘴利舌、小偷小摸、造謠中傷)。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義有二: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襯托了閏土的純樸善良;二是她的變化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
3、主題:
現實是殘酷的,我們當然憧憬未來,但未來是有希望的嗎?《故鄉》中關于希望的闡述,是一段寓意深長的獨白,是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覺悲涼的成年知識分子,對前途對未來難以確知的希冀的表露。
希望的有無,取決于實踐,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奮斗,必然落空,等于沒有希望;希望雖然看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奮斗,百折不撓地去實踐,希望終能實現。
聯系1934年作者所寫《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有行動,才有路;有實踐,才有希望。希望來自奮斗,魯迅先生要我們明白的就是這一點。
(四)練習
目標檢測上相關練習題
備注:有些教參上確立的教學重點,比如景物(自然環境)描寫等,因在以前的教學中學生掌握的比較好,在此不再作為教學重點。
五、總結
通過《故鄉》的學習,學生們解決的不僅僅是對課文主題的準確把握問題,同時也要求初步學會分析小說的能力。另外,還要求學生盡可能多地了解魯迅,了解魯迅筆下的故鄉,為以后學習魯迅的作品打下較好的基礎。
《故鄉》說課稿 2份 篇7
一、教材說明分析
1.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課文為初中語文第五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本節課講授內容,是第二課時的內容,著重分析“閏土”這一人物形象及其所表現的主題思想。該課書首先要求學生進一步掌握小說的相關知識及對小說的簡單鑒賞分析,學會并力求掌握從人物分析推知小說主題的鑒賞原則。再通過后面幾課的學習,構建小說鑒賞的基本框架,具備小說的基本鑒賞能力,為今后的學習、鑒賞,乃至創作小說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掌握小說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能力目標:掌握從外貌、動作、語言、神態等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主題的鑒賞方法
情感目標:理解人物形象的復雜感情
3.教學重難點
重點: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難點:從分析人物提升主題
二、教法、學法說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在向學生教授知識時,自然要考慮到學生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難點及教學方法。我的教學對象是初三六班的學生,這是本學期重新組合的班級,除了十個優生,大部分同學基礎不好,學習的激情不高,尤其是對小說的鑒賞能力有限。《故鄉》的教學是本單元小說鑒賞的起始課,對后面的教學有著領起、示范作用。且《故鄉》一課容量較大。我擬訂四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對基礎知識和內容的整體把握,第二課時對重點人物分析及主題的把握,第三課時把握其他人物對表現主題的作用,第四課時寫作手法、語言特點的體會。因此,我要求學生在上課之前必須認真預習課文,十分熟悉課文內容,認真組織排演情景劇,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觀察,積極思考,注意吸收,聯想。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努力讓學生觀察思考,模擬片段來把握人物形象,運用啟發式教學法,直觀教學法,多媒體演示。
三、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教學中,將圍繞“閏土”的形象展開分析,按“溫習舊知識-------講解知識點--------探究知識點----------聯想運用”的思路進行教學,過程如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多媒體顯示)
1.復習小說的三要素及本文寫作背景和情節結構
2.魯迅先生的故鄉是怎樣的故鄉?(朗讀2、12段)
由問題故鄉最大的變化是什么?(人)點明本節課學習目標和重點,進入新課
小說是通過塑造人物來反映生活
(二)、合作探究——人物分析
1.誰是主人公(以辯論形式分析主人公是誰,“我”或“閏土”)
教師歸納:小說的主人公不取決于他在小說中占的篇幅多少,而是看人物對表現中心的作用。
舉例 《七根火柴》
2.分析閏土
(1) 讓劃出文中描寫閏土的語句,完成表格(多媒體顯示)學生初步把握人物形象,并掌握刻畫人物的各種方法
(2) 為讓學生更深刻的把握人物特征,更直觀的感受人物的變化,讓學生表演情景劇“少年閏土與‘我’”和“中年閏土與‘我’”。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分析:閏土最大的變化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從而把握的主題-------在鮮明的對比中,揭示了閏土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也揭示了閏土們悲慘命運的深刻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是舊中國貧苦農民的典型。
3、簡析楊二嫂
因時間的關系讓學生以楊二嫂自我介紹的表演形式來了解人物形象的特點。通過學生討論分析“為什么要寫楊二嫂?”引導學生更深一步的對主題把握。
楊二嫂是當時社會既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兩個意義: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來襯托閏土的純樸善良;二是用她的變化來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弊病。
(三)、拓展延伸
1.綜合前兩課的內容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或父母的故鄉的變化及感受。 以此聯系既可提高學生對作品主題的挖掘能力(由小變化看社會大問題),又可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2.回憶你所知道的關于故鄉的詩句。以此積累文學知識,加深文學素養。
教學反思:
這是魯迅先生一篇經典的短篇小說。由于課文內容離現今時代較遠,有些句子比較深奧,人物較多,學生在主題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考慮到以上因素,我在設計本篇教案時采用啟發式教學法, 在教學的實踐中,讓學生自主排演課文片段,深入把握、了解人物形象及人物身上所表現的主題思想,使真正地參與到學習當中來,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在教學中扮演引導者的角色。整個教學過程中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尊重學生的人格以及能力,自主學習為主,教師適當點撥。對一些細節問題的理解學生沒有深刻體驗,教師歸納的稍多這點我認為是準備工作不夠充分,對學生方面考慮欠缺,這些都暴露了自己的教學弱點。
《故鄉》說課稿 2份 篇8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魯迅筆下的小說《故鄉》選自他的短篇小說集《吶喊》,課文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以“我”記憶中的故鄉與現實中的故鄉的巨大變化為基本內容,通過主人公閏土20多年前后的變化,描繪了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間中國農村的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悲慘景象,揭示了廣大農民生活痛苦的社會根源,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這是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說,特別是課文通過對比寫法來揭示主題、通過議論來深化主題的成功運用,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該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故鄉》是人教社九年級(上)語文教材第三單元的第一篇小說,是一篇教讀課文。根據教材編排及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應貫徹素質教育的精神,注重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實到教材中。提倡教師在教學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學生的個性,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故鄉》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教讀課文,文中用對比手法來揭示主題的寫法,是開啟本單元的《我的叔叔于勒》和第五單元《范進中舉》教學的一把鑰匙,也是開啟第六冊第三單元《變色龍》教學的一把鑰匙,可見其地位尤其重要!
(三)教學目標
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學習欣賞文學作品,能感受作品中的形象,著重培養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新的課程標準又反復強調教學設計要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鑒于此,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我強調“三突出”原則,即突出“新課程要求”、“教材單元目標要求”、“學情特點”設計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小說相關的文體知識,已學的魯迅的作品;預習提示中的有關字詞。
(2)能力目標:理解運用對比突出小說主題的寫法;理解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習對貧富懸殊的封建社會有深刻的認識,對當時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產生無比的憤慨,從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教學重點、難點
本文是小說,其突出主題的關鍵在于文中人物形象的對比描寫。因此,《故鄉》的教學重點是:
(1)理解課文運用對比描寫揭示主題的寫法;
(2)理解議論在文中的作用。難點是:我離開故鄉時心情與感受及課文最后兩節關于“希望”的深含哲理的議論。
二、說教法
大綱及新課標要求:課堂教學要貫徹啟發式原則,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情境,鑒于此,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點撥導學法;《故鄉》是現代文學的精品,全文共88個自然段,可教可學的內容很多,為使學生學有所得,宜長文短教,目標單一,所以我又采用了“課時目標教學法”。
三、說學吧法
世界上沒有哪種先進的教法,能離開相應的學法而取得成功的。語文教學要倡導“養習得法”,形成積極的行為定勢,以達到葉老提出的“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教學中要求學生牢記課時目標,速讀課文,利用圈點、勾畫、批注的方式感知課文,并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說教學程序(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復習舊知,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同時也為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我是這樣導入新課教學的。
同學們都知道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寫于1921年的《吶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說《故鄉》(板書課題)。古往今來,有很多文人墨客都有表達對故鄉思念的情感,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字里行間融入了濃濃的思鄉情,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魯迅筆下的故鄉又是怎樣呢?
(二)介紹寫作背景
為使學生更好理解課文,寫作背景的介紹是必要的。新課程標準特別指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鑒于此,寫作背景介紹采用學生介紹與老師補充相結合的方式:課前讓學生復習初二(上)中國歷史第六章——第十章,了解1900—1921年間中國的社會現實,上課時教師適當補充作者寫作緣由,二者有機結合,實現學科的整合。
(三)展示本節課目標(目標(1)及目標(2)中理解課文運用對比描寫揭示主題的寫法)
(四)研讀課文,落實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
根據課前預習,檢查學生完成以下幾頂任務的情況:
(1)預習提示及文中相關的生字詞的讀音和意義的掌握情況;
(2)會按照小說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結構簡要復述故事情節。
(3)能找出三個情節中描寫的主要人物。(明確:閏土、楊二嫂)
設計意圖:
了解文體知識及文學常識,掃清語言障礙,落實目標
(1);把握全文脈絡線索和基本內容,理清作品結構,培養學生自能讀書的能力。
2、對教材作深入分析,落實本節課的第二個教學目標
《故鄉》一文主要是通過對比來揭示文章主題的,因此,我主要通過引導學生抓《故鄉》中的“三變”來分析課文,體會對比手法的運用的。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1)文中的“閏土”“楊二嫂”20年前后在外貌、動作、神態以及對我的態度方面發生了什么變化?
設計這個問題意在落實《故鄉》中的“一變”即“人物之變”。具體做法是先將全班同學分成兩大組,請男女同學在書上分別劃出描寫閏土、楊二嫂的有關文句;然后請男同學填寫少年、中年閏土變化表;教師再指導學生細讀描寫這兩個人物的重要語句,主要采用分角色朗讀的形式進行,特別是文中45—52自然段,要引導學生摹擬人物的口吻讀,然后讓學生討論并歸納人物性格。(板書人物性格)
(2)20年前的故鄉和20年后的故鄉也不一樣,畫出描寫故鄉的主要詞語。
設計這個問題意在落實《故鄉》中的“二變”即“環境之變”。具體做法是先要求學生閱讀文中有關環境描寫的語句,并畫出重點詞語;然后請學生舉手作答,教師作適當點撥。
(3)“我”對記憶中的故鄉與現實中的故鄉的情感是一致的嗎?為什么?
此題意在落實《故鄉》中的和三變即“我的心情的變化”。具體做法是先要求學生勾畫、品味有關語句,并結合上述“二變”理解其含義,學生舉手作答后然后教師點撥分析:“我”——對記憶中的故鄉無限向往、無限懷戀,不僅因為從此要遷居他鄉,更因為故鄉那充滿詩情畫意的孩提生活;對現實中的故鄉,則只有悵惘失望之情,而這種心情之變,是因為故鄉的人情、環境之變。
落實文中“三變”分析后,我設計了問題
(4):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故鄉蕭索、破敗,故鄉人的麻木、恣睢呢?
此題設計意在引導學生明白作者通過“變”來揭示蘊藏于作品中的深刻主題。具體教師談談個人的見解。這樣設計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即欣賞文學作品,學生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對作品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寫出自己的評價。
(五)小結,點明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材無非是例子,教給學生閱讀和欣賞小說的方法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因此,我先請學生根據這節課學習小說的體會談談閱讀和欣賞小說的方法,然后教師再點撥閱讀和欣賞小說的方法有三:賞人物、賞情節、賞環境,本節課主要是通過賞人物和賞環境來認識小說主題的。
(六)結語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好的結語,應收到余音繞梁的實效,鑒于此,我是這樣設計結語的:
閏土多不幸啊!西瓜地的小英雄不復存在,多子、饑荒、兵、匪、官紳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那“豆腐西施”已變成了“細腳伶仃的圓規;記憶中的美麗故鄉變得如此蕭索!難道這就是我日日夜夜思念的故鄉?這就是我魂牽夢繞的故鄉?
作為思想家、革命家的魯迅,對故鄉的苦難自然不會袖手旁觀,無動于衷;他一定會有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一定會有!
(八)板書設計(略)
(設計意圖:封建主義、帝國主義的壓迫像十字架,舊社會勞動人民苦難深重,像釘在十字架上。板書上部是閏土的前后變化,下部是楊二嫂的前后變化,中間突出一個“變”字,體現了對比的寫作特點。也提綱挈領地概括了本節課教學的重點。)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圍繞“展示目標,落實目標”這條主線進行教學,教學中貫徹了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及學生的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結構,抓住“三變”直奔主題的寫法,好比牽牛抓住了鼻子,又如撒網捕魚,綱舉目張。既突出了重點,又避免了從頭至尾逐段分析的做法,激發了學生興趣,突出了學生學習主體性,提高了教學效率。
《故鄉》說課稿 2份 篇9
這節課是第四單元小說部分的起始課,在此之前,學生在初一、初二曾學過幾篇小說,在課外也可能閱讀過小說,但由于種種原因,學生在對小說的認識和閱讀上存在著一些誤區,因此,本節課把教會學生閱讀小說的方法作為重點,這樣雖然使本課的教學時間延長了,但如果學生掌握了學習技巧,對本單元其它課的教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會使他們終生受益。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
1、削除學生在小說認識上的誤區;
2、使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小說的方法;
3、運用所學方法初步學習《故鄉》一課。
本節課的教學環節主要是:
開始還是“今天我推薦”這個固定欄目,實踐證明這個欄目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口頭表述能力的培養還是很有效的。第二個環節由辨析《故鄉》的體裁引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由學生暢談他們對小說的認識和理解,以及他們閱讀小說的方法,然后師生共同探討,削除大家在小說認識上的誤區,總結閱讀小說的方法,這個環節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交流、合作、創造等諸多能力;最后一個環節是運用總結出的小說閱讀方法去學習《故鄉》一課,主要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于時間的關系,本節課只是從宏觀上把握作者、時代背景、及小說三要素在本文中的體現,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主題的理解等等可專門用兩至三課時來完成。
為了完成以上教學任務,我采用“競賽制”教學法教學,這種教法就把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試題化,通過競賽形式完成教學任務,它是我于三年前開始摸索出的,現以被列為省級教研課題。
這種教法的特點是:
1、激趣性,它能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競爭性,它可以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的競爭能力。
3、合作性,由于采用分組比賽,組內合作必不可少,因此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達到“實現問題共解,過程共同經歷,結果共同分享”的合作目的。
4、主體性,這種教法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由知識的傳授者變成了教學資源的選擇者,比賽活動的組織者、主持人和裁判員,而把學生變成了參賽選手,每位學生都感覺自己既像演員,又像觀眾,使他們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參與性都得到了體現,使他們真正變成了學習的主人。
5、全面性,由于問題的設計,答題者的選擇有師生共同參與,因此可全面考查學生所學知識,可全面考查每一位學生。
6、愉悅性,這種教法使課堂成為開放性的,因此可以形成和諧、融洽、寬松的學習氛圍,利于挖掘學生智慧的潛能,提高學習效率。
本節課我沒有采用任何現代化教學手段,主要目的是嘗試在教學硬件建設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如何通過改進教法,指導學法來提高教學效率。
《故鄉》說課稿 2份 篇10
一、說教材
《故鄉》選自部編版初中語文課本九年級第三單元第14課,這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小說,本文通過寫作者在回故鄉接母親和侄兒北上過程中的所見所聞,以及對童年伙伴閏土的著重描寫,體現了作者對封建制度和思想對人性禁錮的批判,突出了作者對封建制度與思想的摒棄。本文通過倒敘的手法對主要人物閏土加以較為立體的形象塑造,并且在人物形象的轉變體現了本文的中心主旨。因此我會將對于人物形象轉變的原因分析作為本課的學習重點。
二、說學情
我們常說教學的主體是學生,九年級的學生對于基本詞匯的積累已經到達了熟練的程度,對于小說這種文體也不陌生了,但對小說中心主旨的理解仍存在難度,對于小說敘事方式的把握也要有方法上的歸納,對于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還需要進一步訓練。因此我將小說敘事方式的把握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分別設計為授課的重難點。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以及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正確把握文章的敘述順序。
【過程與方法】通過教師講授和小組合作,學生可較為熟練地進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創作時代背景,學生可深刻體會作者對封建制度的決絕的摒棄態度。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內容,我確定的【教學重點】通過教師講授和小組合作,學生可較為熟練地進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教學難點】結合創作時代背景,學生可深刻體會作者對封建制度的決絕的摒棄態度。
五、說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談話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是將學生從生活中帶進文本的過程,因此,在此環節我會結合學生所學的知識,請學生說說在以前學過的魯迅的小說中,重復出現的元素有什么,互動幾輪之后,我會引導學生關注到:魯鎮。在導入環節就加以互動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方便抓住其注意力,引入課題。
(二)整體感知
首先,請學生回憶學過的魯迅的小說,談談魯鎮在魯迅小說中的意義,學生應能較為迅速地回答出魯鎮是故事發生的社會環境,同時為人物活動和故事情節進展提供了空間。緊接著,我會提出第二個問題,即本文的敘事順序是怎樣的,由此引導學生關注到“插敘”這個手法上來。通過這樣的流程,學生能夠順利分析出線索,概括出文章的脈絡,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鋪墊。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
首先我會請學生回顧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并使用這種方法快速分析少年閏土的形象,這是學生在小學時接觸過的內容,同時也是教師對于學習方法的示范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可以有效的回顧起少年閏土的內容,同時也對人物分析的方法進行了鞏固,這為下一環節的學習做好了準備。
緊接著,我會請學生通讀課文,分組分析中年閏土的形象,經過互動和點評,學生會發現中年閏土和少年閏土形成了人格上的強烈反差,這也是激發學生好奇心的必經過程。接下來,我會提出一個問題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好奇心,即為什么閏土會發生這樣的轉變,經過小組討論,學生會發現“外部原因—動蕩的時局,統治階級的壓迫;內部原因—閏土自己的性格使然;閏土自身性格的形成深受封建制度浸染以及所處的社會時代的影響。”通過這一回合的學習,學生已經接觸到本文的中心主旨了。為了進一步突出主旨,我繼續提出了如下的拓展問題:如何理解“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魯鎮在這篇文章中又有怎樣的意義?通過閱讀、討論和思考,學生們不難找出:這句話采用了雙關的修辭。一方面“路”指的是作者一家離開的水路,另一方面指的是作者正在走的思想的路,即摒棄舊社會舊制度的民主科學的路,魯鎮在魯迅的小說中一直是深受封建思想影響的地區,在本文中,魯鎮就是封建思想及制度的象征,作者離開魯鎮再不回來,代表著與封建思想及制度的決裂。至此,我的三維目標均已達到。
(四)小結作業
在這個環節,我會請學生按照板書進一步簡述本課內容。并且以人物描寫與主旨的關系作為作業,學生可深化對主旨的理解,同時為下一課時人物描寫語言的分析做了預習準備。
七、說板書設計
《故鄉》說課稿 2份 篇1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故鄉》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閱讀課文本單元選編的是一組寫少年生活的小說,表達人生成長歷程中的和煦陽光與風花雪月《故鄉》堪稱魯迅先生短篇小說的典范之作,作品以敘事主人公“我”回鄉遷居的見、所聞、所憶、所感為線索,描述了舊中國農村農民的生活狀況與精神病苦,抒發對黑暗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推翻舊界,創建新中國的愿望,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關系的執著信念對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小說相關知識及對小說的簡單鑒賞分析有推動作用,并提高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能力,使之學會如何更好表現人物性格特征同時,樹立正確人生觀,珍惜新生活。
2、課時安排:二課時
3、課型:點撥、討論課
4、教學目標:從小說欣賞的要點與總體要求出發,結合學生認知能力,確定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
A、理解、積累“如許、家景、無端、蕭條、鄙夷、恣睢”等詞語
B、掌握關于小說的基本知識
C、把握閏土、楊二嫂人物形象
(2)、能力目標
A、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能力、自學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B、理解小說運用對比來刻畫人物、展現主題的寫法
C、掌握從細節、動作、語言、外貌、神態等描寫中表現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得出文章主題的寫作方法
(3)、德育目標
A、理解魯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決心變革舊世界、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B、讓學生認清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從而珍惜已有的美好生活,樹立為遠大理想奮斗的決心和信心
C、樹立正確人生觀
二、說教法:
1、誦讀法
引導學生仔細深入誦讀課文,精彩語段(如篇末的議論)應熟讀成誦準確把握作者思想感情,體會小說的優美之處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學生感受到了小說的各處精美之時,方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讓自己“樂在其中”的完成學習任務
2、研討探究法
對小說的背景,作者的風格,文章的主題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應通過學生個體的閱讀與群體的共同探討來把握合作學習的過程不僅是認知過程,更是一個交往過程與審美過程,學生可以相互實現信息與資源的利用與整合,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同時,對課文的把握能力也大大提高
3、教學重點
A、整體感知小說結構,分析人物形象,探討人物發生變化的深層原因
B、理解小說內涵、思考社會人生
4、教學難點
A、對小說主題思想的把握
B、對篇末議論句的理解
C、對作者巧妙構思的把握
5、教學手段
多媒體
三、說學法:
閱讀小說,要抓住其三要素(典型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把握情節結構中的開端、發展、高潮與結局,特別是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與塑造方法尤為重要,這樣方能品味到作者的精妙構思與深邃的思想,方能領悟到小說之所以為經典的原因所在便不免“心生向往之情”從學生而言應具體做到以下幾點:
1、整體感知
從總體角度去感受小說內容,初步把握小說大意學法指導:可用設問法、重點句摘錄法、概括法
2、理解詞句的含義
分析中心句、重點句、理解關鍵詞語學法指導:可用字形析義法、結構分析法、同義換言法、拆分組合法、否定之否定法、語境推斷法
3、捕捉小說中的重要信息
學法指導:可用檢查法、對應法、提示法、討論法
4、分析小說結構,把握作者思路
學法指導:可用地點轉換法、小說情節結構分析法、線索分析法
5、領會小說主題思想
學法指導:可用討論法、概括法、解析社會現實法
6、把握作品的人物形象刻畫方法與寫作技巧
學法指導:可用圖表法、探究討論法
四、說教學程序:
第二課時
1、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對小說中的重點字詞,小說大意及大致結構進行了探討,現在來檢查一下大家的掌握情況:
多媒體展示:
①注音:腳踝( )髀骨( )瑟索( )
惘然( )恣 睢( )( )
②釋義:蕭 索 鄙 夷 愕 然 隔膜 惘 然 恣 睢
(抽學生完成,并由學生判定正誤)
對于結構,我們已研討出圍繞地點轉換來進行,即一、回故鄉二、在故鄉 三、離故鄉那么,作者究竟見到什么,聽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一起進入這一課
2、研讀課文,探究問題
(1)、討論回鄉目的,賞析景物描寫及其作用
(2)、探討在鄉接觸人物,感受人物內心世界
(3)、討論離鄉感受,體味“我”復雜心情
(4)、探討小說主旨
以上四個環節均由學生自主完成,可先提出問題,然后互相質疑問難,通過交流研討來進行,并將圖表填寫完畢每完成一題,便展示幻燈片。
3、品人物形象之生動,賞作者構思之巧妙
主要著眼于小說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通過圖表顯示出來,再進一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學生自主完成,教師適當點撥,每探究一點,便展示圖片。
A、比故鄉,品現實與理想差距
B、比楊二嫂,品小人物悲哀命運
C、比閏土,品農民苦難遭遇
D、比“我”,品知識分子的困惑與希望
E、比“大人”與“孩子”,品人性的復雜
4、分析典型形象,感悟“以小見大”表現手法
故鄉:舊中國農村的縮影
閏土:舊中國農民的縮影
幾個縮影 “我”:舊中國知識分子的縮影 個別性與普遍性的統一從“一粒沙看一個世界”。
楊二嫂:舊中國小市民的縮影 (布萊克)
水生、宏兒:舊中國新生代的縮影
注:用多媒體展示圖片的形式說明第二、第三個板書設計
六、說課后實踐
一課時
小說中的水生與宏兒會有怎樣的命運?發揮想象,寫出二十年后的他們旨在考察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及想象力。
二課時
這些年,你的故鄉有哪些變化?做一次社會調查,整合調查資料,寫出故鄉的變化旨在培養學生自主研究,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故鄉》說課稿 2份 篇12
各位領導,評委老師:
大家早上好!
解說教材是每個教師永遠的基本功。只有深入的吃透教材,才能淺出的駕馭課堂。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音版小學音樂第九冊第五單元《故鄉的小路》一課。我將從教學內容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重點難點和教學過程六個方面來進行解說。
一、教學內容分析:
《故鄉的小路》是人音版小學音樂課本第九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這是一首兩段體的優美抒情歌曲。曲調流暢而又抒情。歌曲表達了人們回憶美好童年時激動的心情。歌曲的第一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此段音區低而深沉,樂句都以弱拍起音開始,平穩的曲調,表達了人們帶著思緒萬千的心情走在熟悉的小路上,勾起了對往事美好的回憶。在第二樂句中還出現了一個臨時變化音。音調上使人感到對小路是多么親切的情感流露。在第二樂句中一個八度跳進,使人仿佛追憶到兒時歡樂生活的情景。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接受過和故鄉有關的語文課文和音樂作品,對于故鄉的感情有了一定的感受,基本上能夠理解歌曲所體現的情感。在樂理知識方面,已經掌握了音調的高低、節奏的快慢、旋律的起伏,所以接受起來有一定的基礎。但是對于升記號音符的唱法還是初次接觸,因而應把它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來處理。
三、教學目標:
(一)課程目標
新課程對音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應該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積極、主動的體驗與感悟音樂的過程。
(二)課時目標
本課是故鄉這個單元教學的主要內容。因為“故鄉”是“家”的擴大,是大的家。讓孩子們從音樂作品中領悟愛家,愛故鄉的做人基本素質。因此制定了本節課的課時目標是:
1、能用柔美的聲音演唱歌曲,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深厚的感情。
2、了解變拍子與變音記號,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三拍子、四拍子樂曲的特點,加強對變拍子的認識。
3、唱好二聲部合唱,加強同學之間的合作能力。
四、教法學法:
1、教法設計:在教學本課時,我誘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盡可能選用趣味性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創設情景,讓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探索,獨立獲取知識。同時充分利用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整個教學活動成為師生之間不斷的進行思維交流與心靈溝通的過程,以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因此我在教學方法中體現:
(1)審美體驗價值
(2)音樂中加強群體意識
(3)變難為易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孩子們全身的感官,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分組合作、質疑探究來突破難點解決問題。
2、學法指導:在學生學習中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進行設計創編,通過聽唱、模唱學會演唱歌曲。
五、重點難點:
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我認為本課是以唱歌為主的音樂課,重點是用柔美的聲音演唱二聲部歌曲。把握三拍子、四拍子的變拍子節奏,表現出歌曲優美的思鄉情。在這個環節,我采取教師語言描述創設情境,學生想象美麗景色的形式,激發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用柔美的聲音演唱;另外利用游戲的形式,將3/4與4/4變拍子節奏這一難點解決并消化,讓它變成一個輕松的可以一筆帶過的東西。
六、教學過程:
1、組織教學:
聽三拍子和四拍子音樂進教室(《蘋果豐收》、《我怎樣長大》)邊做律動邊進教室,通過聆聽感受三拍四拍子樂曲的節奏特點,并運用形體的動作增強學生對兩種拍子的韻律印象。
(設計意圖:組織教學的設計目的是在為突破重難點做鋪墊)
2、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說說你們的故鄉都在哪里?(學生自由發言)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老師的故鄉在農村,村口有一條彎
彎的小路,它可不像城里的大馬路,每天車水馬龍,那里非常安靜,每當我踏上那條小路,總會想起一首歌。(教師范唱)
(設計意圖:通過談話式導入拉近師生距離,為學生引出故鄉話題,導入本節課教學內容)
3、教學新歌
①.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關于故鄉的小路的歌曲,多媒體出示歌頁(聆聽歌曲)邊聽邊思考以下問題:
1)演唱形式?(童聲合唱)
2)歌曲的情緒?(深情、激動的)
3)創作者在歌曲中將表達怎樣的回憶?(童年美好的回憶)(設計意圖:這些問題的設計目的是為歌曲的情感處理做鋪墊)
②、再次聆聽歌曲:
請同學們聽一遍錄音,聽一聽這首歌曲有幾個聲部組成的?學生會回答兩個聲部,“那我們先來學習二聲部”
(設計意圖:起到了先入為主的作用,提前突破了難點。在學習中采用模唱、樂理視唱的方式學習第二聲部。)
4、合作學唱:
用視唱法學唱歌曲第一聲部旋律。用“啦”字頭代替歌詞。通過聆聽老師范唱和錄音,學生已經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歌詞填充法以及聽唱法的教學方法學唱歌曲,學生就會很快的掌握。最后采取讓他們分組接唱、分組演唱和分男女生唱。從易到難,逐步將學生學習的難度降低,使學習效果更具有實效。
5、突破重難點
首先要突破的是歌曲中的變拍子:
教師規定一套表現三拍子和四拍子強弱規律的動作,例如:三拍子——拍手掌、點手心、點手心;四拍子——拍手掌、點手心、點手心、點手心。老師舉起拍號卡,(3/4拍和4/4拍的)帶領學生一邊做動作,不同的卡代表不同的拍子。其次,讓學生開動腦筋,以小組為單位合作編創一套獨具風格的動作,并與大家一起分享;(這個環節主要體現小組合作學習)最后,老師將學生們的注意力重新收攏,集體進行變拍子的音樂游戲:背景音樂就用本節課的《故鄉的小路》的伴奏音樂,學生邊唱邊律動。
接著突破升記號的音準:
彈奏歌曲第二樂句,并將變化音改動一次,讓學生聽辨其中的不同。加以練唱,解決關健音也就是升半音的演唱。
之后以兒歌的形式化繁為簡是學生能形象的記住升記號的形狀、位置及作用。兒歌是這樣的:我的形狀像口井,我的身上有彈性,音符在我右下站,音高馬上升一半。
最后突破兩個聲部的合唱:
兩個聲部分別唱熟練后再進行合作,這個環節要告訴學生要領,邊唱自己的聲部,邊聽別人的聲部,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聲音融入集體,兩個聲部才能融合到一起。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易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的兒歌和小組之間合作的形式,便于學生掌握升記號的唱法和變拍子的應用)
6、情感的處理
這個環節用體驗教學法啟發學生的情感,多媒體的應用在這一環節發揮的淋漓盡致,優美的故鄉美景圖片配以《故鄉的小路》的伴奏音樂,把學生再次帶回美麗的家鄉。
最后按處理將歌曲完整的帶有情感的演唱。
7、拓展與提升
師總結:家鄉是生我養我的地方,無論我們走到何方,思鄉的旋律將永遠縈繞在我們的身旁。尤其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們,家是最能觸動他們心弦的旋律,每每想到自己的祖國,那首被廣為傳唱的經典歌曲最能代表此刻的心境。讓我們用最美妙的音樂,來表達對家鄉的思念,對祖國的祝福,播放歌曲《我的中國心》。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共同欣賞歌曲《我的中國心》這首歌曲,能讓學生認識到有了大家才有了小家,祖國的安定繁榮是我們安居樂業的基礎和保障。)
七、結束語:
教材處理的最高境界是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靈活的教學方法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保障。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積極深入鉆研教材,研習教法,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質。以上分析只是自己的一些粗淺看法,有不到之處敬請評委和同仁指正。謝謝大家!
《故鄉》說課稿 2份 篇13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魯迅的《故鄉》。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陳述我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故鄉》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小說。第三單元選編的主要是描寫少年生活的小說。而《故鄉》中因為有少年閏土的形象,所以也放在了本單元。《故鄉》是魯迅短篇小說集《吶喊》中的一篇。教材入選這篇小說,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名家名篇,學習閱讀小說的方法,培養學生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的能力,品析文中富有內涵的語言,領悟文章內涵,從而獲得人生真諦!
二.教學對象分析
本文教學的對象是初三的學生,他們已經有了閱讀小說的知識基礎,因此設計教學活動的目的主要是增加他們的知識積累和提高閱讀能力。通過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自己感悟文章的深層內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特設定教學目標如下: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節。
2.學習運用對比和多種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理解品味小說中內涵豐富的語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課文章較長,在整體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礎上,學習運用對比塑造人物形象方法是本文教學重點;由于魯迅文章語言晦澀精妙,所以理解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四.教法學法
新課堂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課堂上,我主要采取自主、合作的方式,讓他們主動質疑,自己辯疑,自主解答,通過探究學習,思考感悟,從而達到提高個人能力的目的。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征,我采取的教學方法是:合作探究法、辯論法、誦讀法、重點精講法等。
五.教學過程
教學分為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以少年閏土,導入新課
同學們還記得少年閏土嗎?他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模樣?同學們想象過中年閏土的模樣嗎?今天我們就走進魯迅的《故鄉》來了解他的模樣。出示課題。
二、走近作者,了解作品
魯迅,我們已經學過他的好多作品,所以作者的情況不再詳細介紹。但《故鄉》是我們學習魯迅先生的第一篇小說,選自《吶喊》,可以多做介紹,里面收錄了好多名篇,比如《孔乙己》、《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內容及人物形象
1.快速閱讀文章,解決文中的生字詞。(目的是掃清閱讀障礙,積累基礎知識)
2.了解文章的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要求:快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小說內容,理清小說的結構層次。
通過小組討論,劃分層次,學生主動作答,最后明確: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我設計這一環節是鍛煉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及概括總結的能力,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
3.分析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
首先學生默讀描寫閏土和楊二嫂的段落,完成表格。通過表格,體會人物的變化,學習對比手法和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方法。
閏土
少年閏土
中年閏土
外貌
動作、語言
對“我”的態度
對“生活”的態度
楊二嫂
年輕時
年老時
外貌
語言
動作
(這一環節通過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反復對話,讓學生從文本中搜集信息、整合信息,對人物形象獲得初步體驗,突出了本文的教學重點。)
第二課時
一、回顧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
二、由閏土和楊二嫂的形象特征,引導學生探究人物命運根源
學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教師引導歸納:
1)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
2)辛亥革命后十年間……;
3)閏土揀“香爐”和“燭臺”。
歸納原因: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是農民生活貧困的根源,也是造成人民人格扭曲的罪魁禍首。
三、理解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語句,體會作者的感情
1、品讀文章78——最后,理解作者的希望。(通過小組辯論的方式)
這一部分中有一些較難理解的重點語句,引導學生品味其深刻內涵。如:“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有希望而不去奮斗、追求,希望便無所謂有,有了希望并始終不渝地斗爭、實踐,希望便“無所謂無”。人們都滿懷希望去奮斗.就會迎來新生活。
2、總結本文中心思想:文章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人物的變化,揭示了舊中國農民的悲慘生活,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批判和渴望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四、拓展延伸:有關故鄉的詩詞
1、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2、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3、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黃鶴樓》
4、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5、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岑參《逢入京使》
五、作業練習
1.找出文中描寫環境的句子,試著分析這些環境描寫的作用。
2.運用對比等描寫手法,寫一個自己熟悉的人,字數不限。
(第一題培養學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加深對本文中心的理解。第二題一方面為了讓學生掌握本節課學習的重點,另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六.附板書設計
情節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少年閏土→對比←中年閏土
可愛、勇敢、活潑麻木、遲疑、受盡苦難
人物(喜愛、崇拜)(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年輕楊二嫂→對比←年老楊二嫂愛打扮、精明貪小便宜、尖酸刻薄
(不討厭、不喜歡)(厭惡、討厭)
情感揭示了舊中國農民的悲慘生活,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批判和渴望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板書是在學生探究、討論的過程中逐步寫出,這樣的設計將文章的寫作順序清晰地表現出來;此板書設計是為突出教學重點、難點服務的,并且也使學生能通過板書對文章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結束: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內容,希望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導,謝謝。
《故鄉》說課稿 2份 篇14
我說課的內容是五年級上冊第二組課文后安排的習作《二十年后回故鄉》,下面我就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設計思路及教學過程這幾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
《二十年后回故鄉》是一篇想象作文,是本組“月是故鄉明”主題學習的延續,目的是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美好的想象,正是基于對家鄉的愛和關注。通過大膽地想象,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起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在交流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及書面表達能力。
二 、說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如何想象,并把想象的內容具體、清楚的表達出來,培養思維與表達的能力。
2.通過創設情境、口語交際、小組合作等方法,激發學生說的愿望,寫的興趣。
3.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留意家鄉現狀,合理想象長大以后的家鄉的變化,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
三 、說教學重難點
1、要引導學生充分展開想象。
2、要引導學生注意學習本組課文表達感情的方法,適當運用在自己的習作當中。
四、說設計思路
想象作文是要在真實生活的基礎上合理想象,而不是胡編亂造,但又能不拘泥于生活。因為有這樣的要求,小學生寫起想象作文往往感到茫然,要么學生在想象作文中無內容可寫,無話可說,要么是想象不合情理、不切實際的空想,要么一概神化,要么內容空洞、泛泛而談,還有不知道這類作文的寫法。想象家鄉二十年后的變化并非易事,尤其是歲月滄桑對小學生來說很難體會得到。所以,此篇作文,引導學生展開豐富、合理的想象是首要任務。本設計著重從此入手,運用多媒體、各種資料,豐富學生的表象,以“變化”激活學生的想象能力,范例指導引領,讓學生的想象更具體更生動,克服想象的空洞,泛泛而談。促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展開想象,使學生言之有物;再以在板畫中游歷,想象以自己的行蹤為線索,貫穿回家鄉的所見所聞,以此表現家鄉的變化,使學生言之有序;最后,指導文章多種開頭及結尾的方法,使學生言之有情。
為了達到教學目標 ,我是從這幾方面進行設計的:(一)圖片欣賞,感受“變化”(二)開拓思路 ,建構文源(三)集思廣益,交流提高(四)回顧課文,領悟方法(五)開頭結尾(六)范文指引 ,接下來我就從這幾方面分別進行介紹。
五 、說教學過程
(一)圖片欣賞,感受“變化”
想象家鄉的變化絕非易事,對小學生來說,世事變化,歲月滄桑并不容易體會,所以他們的想象可能就顯得稚嫩,情感可能就顯得膚淺,于是我就用變化去促成想象,以家鄉的兩組新舊風貌圖,(大屏幕出示)配以適當的文字解說,讓學生認真觀察,感受變化,明白二十年的時間給家鄉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以此來促使學生展開想象,激發學生表達的興趣,開啟學生想象的思路,為后面的習作做好鋪墊。
(二)開拓思路 ,建構文源
學生有了表達的欲望之后,大屏幕出示本次習作要求(大屏幕出示),讓學生明確本次習作的主題是二十年后回故鄉,內容可以寫家鄉的變化、引起的回憶、見面的情景以及其他內容。要有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做到語句通順,想象合理。
(三)集思廣益,交流提高
學生明確了要求以后,就需要引導學生具體想象,我首先讓學生考慮一下自己想寫哪一方面,根據自己的選擇結成幾個小組,然后在小組里交流應該從哪些方面來寫?以達到互相啟發的目的。最后在全班交流,同學之間通過提建議的方式進一步完善。
如:寫家鄉變化的同學就希望從家鄉的建筑、家鄉的店鋪、家鄉的風景區、家鄉的道路、家鄉的特產、家鄉的小學、家鄉的小吃等方面展開想象;寫與親人見面的情景就可以從家的變化、親人的外貌、言行的變化、訴說家鄉的變化、以及離別情等方面展開想象;寫久別重逢的同學聚會就可以從回到家鄉——與同學聯絡、聚會地點——與同學、老師見面、交流——主題活動——依依惜別等方面展開想象,這樣通過集思廣益,就豐富了學生的想象,不至于寫起來感到茫然,無話可寫,為下面的習作奠定了基礎。
(四)回顧課文,領悟方法
通過讓學生回顧本組課文表達情感的方法 ,讓學生在回憶與交流中得到啟發和補充,使他們進一步明確作者的情感是通過具體的人、事、景、物來直接或間接的表達對家鄉的熱愛與思念之情的,因此我們要學以致用,我們在習作時也要嘗試著運用這種表達情感的方法。
(五)范文指引
通過一篇描寫家鄉變化的范文,指名學生說說這篇文章寫得好在哪里?他抓住了什么來寫,使文章的內容具體而生動?通過分析讓學生明白從不同的角度來展示家鄉的變化,深化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及表達的方法。
(六)開頭結尾
俗話說,好的開頭就成功了一半,于是我以老師到網上打算去投稿為切入點,啟發學生應該用什么樣的開頭能夠吸引讀者,學生通過思考得出可以以思鄉的詩句開頭,如“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又是一年的中秋,離家有二十個年頭了,該回家鄉看看了;可以以偶然聽到的能引起思鄉的歌曲開頭如“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照大地,想問陣陣炊煙,你要去哪里……”;可以以打電話的形式開頭如“喂,,你忙什么呢,都二十年了,快回來吧。我去機場接你,不然,你恐怕要迷路了。”等等,讓學生在交流和啟發中互相補充,提供幾種開頭的寫法。然后又引導學生說一說結尾可以怎樣寫,并引導學生在習作中運用一些表達方式,使自己的習作更加具體生動。
以上就是我對這篇習作的說課內容,不足之處還請多多指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