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基礎練習(精選17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基礎練習 篇1
基礎練習
1.本文是按什么順序說明荔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主要介紹了荔枝的哪些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引用老師講授白居易的《荔枝圖序》的例子起到怎樣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說“白居易用比喻的筆法來描寫荔枝的形態,的確也有不足之處”,這里的不足之處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荔枝的外殼主要由什么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引用“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南州六月荔枝丹”這些詩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說明荔枝果實形狀的時候,主要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和白居易的《荔枝圖序》相比,在對荔枝膜的描述中,引用明代徐勃的《詠荔枝膜》詩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據作者的介紹,什么才是真正的果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我們所品嘗的果肉實際上是什么東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是如何介紹荔枝的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陳輝《荔枝》詩中的句子。用古詩命題蘊藉含蓄,引人入勝。說說本文標題的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在說明過程中用詞準確無誤,試舉例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本文不僅僅使用說明的方法,同時也運用了描寫等手法,請舉例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運用大量比喻說明荔枝,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舉例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綜合練習
1.下面注音的字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貯(zhù)藏 啖(dàn) 渣滓(zì) 綃(xiāo)
b.絢(xuàn)麗 繒(zēng) 萌孽(niè) 瓤(ráng)
c.醴(lǐ)酪(lào) 粗糙(cāo) 紅褐(hè)色 龜(jūn)裂
d.蒂(dì)部 絳(jiàng)囊 盧橘(jú) 貯(zhù)藏
2.課文中引用了許多古詩句來說明有關荔枝的知識,試指出下列引詩的具體說明對象。
(1)飛焰欲橫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紅云幾萬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密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栽荔枝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各段所用的說明方法。
(1)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通常蒂部大,頂端稍小。蒂部周圍微微突起,稱為果肩;有的一邊高,一邊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還有一些稀奇的品種,如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因為缺少經濟價值,現在已經絕種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個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結實總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諺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閱讀下面的短文,回答問題。
①我國是世界荔枝的故鄉。荔枝,樹形優美,樹干挺拔,樹葉濃密,樹冠開展,樹果累累,肉厚而多汁,味美有異香。
②荔枝含葡萄糖,檸檬酸,蘋果酸,精氨酸,色氨酸,葉酸,脂肪,蛋白質,維生素a、b、c等成分,實為食補、食療之佳品。
③荔枝木是上乘木材。材質硬重,堅韌耐用,不怕海水浸泡,是制船板、船舵、船槳之佳料;又是作枕木、橋梁、車輛、家具的良材。
④荔枝樹能抗污染。深圳市委旁邊有座荔枝公園,內有大量荔枝樹,雖處鬧市卻保山野本色。
(1)本文的說明中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逐段概括②~④自然段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按什么順序進行說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
荔枝不耐貯藏,正如白居易說的:“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現經研究證實,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30天左右。還應進一步設法延長貯藏期,以利于長途運輸。因為荔枝不耐貯藏,古代宮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飛騎從南方遠送長安或洛陽,給人民造成許多痛苦。唐明皇為了寵幸楊貴妃,就干過這樣的事。唐代杜牧詩云:“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就是對這件事的嘲諷。
(1)這一段主要說明什么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粗的兩個“這”,指代的對象相同嗎?指代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段主要采取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
荔枝原產于我國,是我國的特產。海南島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為我國是原產地的明證。據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足見當時廣東已有荔枝。它的栽培歷史,就從那個時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對四川荔枝多有記述。自從蔡襄的《荔枝譜》(1059)成書以后,福建荔枝也為人所重視。廣西和云南也產荔枝,卻很少有人說起。
(1)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哪些證據可以證明“荔枝原產于我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段最主要的說明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練習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端午的鴨蛋
汪曾祺
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高郵咸鴨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后,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里出咸鴨蛋!”上海的賣腌臘的店鋪里也賣咸鴨蛋,必用紙條特別標明:“高郵咸蛋”。高郵還出雙黃鴨蛋。別處鴨蛋有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出。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只是切開之后,里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咸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袁枚的《隨園食單•小菜單》有“腌蛋”一條。袁子才這個人我不喜歡,他的《食單》好些菜的做法是聽來的,他自己并不會做菜。但是《腌蛋》這一條我看后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文不長,錄如下:腌蛋以高郵為佳,顏色細而油多,高文端分最喜食之。席間,先夾取以敬客,放盤中。總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油亦走散。
高郵咸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干、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咸蛋的黃是通紅的。蘇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郵鴨蛋黃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么咸鴨蛋呢!端午節,我們那里的孩子興掛“鴨蛋絡子”。頭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絲線打好了絡子。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挑好了,裝在絡子里,掛在大襟的紐扣上。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愛的飾物。鴨蛋絡子掛了多半天,什么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里的鴨蛋掏出來,吃了。端午的鴨蛋,新腌不久,只有一點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蛋黃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鴨蛋里面洗凈,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里,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殼里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
小時讀囊螢映雪故事,覺得東晉的車胤用練囊盛了幾十只螢火蟲,照了讀書,還不如用鴨蛋殼來裝螢火蟲。不過用螢火蟲照亮來讀書,而且一夜讀到天亮,這能行么?車胤讀的是手寫的卷子,字大,若是讀現在的新五號字,大概是不行的。
1.作者為什么“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郵的咸鴨蛋和其他地方的咸鴨蛋相比,有哪些優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作者的介紹,鴨蛋的吃法分為哪兩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對“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一句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曾經滄海難為水”是唐代詩人元稹的詩句,下句為“除卻巫山不是云”。
b.作者引用這句詩,體現了作者對古典文學的熱愛和其深厚的古典文學素養。
c.在普通的介紹文字中,冷不丁加入一句詩,這使得文章平添了幾分情趣。
d.“曾經滄海難為水”原本用于男女之間的感情,有過了濃烈的感情,再有普通的是難以打動人心的。這里用來形容對鴨蛋的感覺,顯得格外有趣。
5.對文章的內容理解有誤的兩項是( )
a.作者引用袁枚的《隨園食單•小菜單》中“腌蛋”一條的內容,介紹了腌蛋的方法。
b.小孩拿蛋殼取樂,這是作者寫出的鴨蛋的作用之一;如果弄點螢火蟲,簡直可以用作燈來照明,可見蛋殼之白、之薄。
c.“端午節,我們那里的孩子興掛‘鴨蛋絡子’”,這里的“興”是方言“作興”的簡寫,意思接近于通常所說的流行。
d.作者最后寫對囊螢映雪這個故事的印象,用的是調侃的語調,顯得很親切、很隨意。
e.這段文字表現了作者對家鄉咸鴨蛋的偏愛,實際上透露出的更是作者對家鄉的喜愛之情。
參考答案
基礎練習
1.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從實到虛。〔《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寫荔枝的外形是循著殼——色——形(外形呈心臟形,蒂——肩——頂);寫它的果實是殼膜——假種皮——核;寫荔枝花是花期——形——型——序——蜜;寫荔枝的貯藏突出它的色——香——味。〕
2.介紹了荔枝的生態知識和生產知識。
3.用幼年時對荔枝的疑問引出說明的對象,提出要說明的問題,是全文展開說明的總綱。〔本文開頭寫幼時的印象,未顯出荔枝的特色,因而未引起多大興趣。這就與上小學后讀到的《荔枝圖序》里的精彩描寫(比喻說明)產生了矛盾,形成了對比,自然就構成了全文的懸念,使讀者急于知道荔枝是怎樣一種水果,有無價值。引用白居易一文,有著借以為綱,依次展開說明的作用。〕
4.(一)“繒是絲織物,絲織物滑潤,荔枝殼卻是粗糙的。”不足之處在于沒能表現出荔枝外殼的實際形態。
(二)把殼內壁的花紋誤作膜的花紋。
5.“荔枝殼表面有細小的塊狀裂片,好像龜甲,特稱龜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銳如刺,這叫做片峰。”因此由龜裂片和片峰組成。
6.介紹荔枝果實的顏色,說明荔枝顏色以紅為主,非常美麗。其中“南州六月荔枝丹”點明了文題。
7.作解釋、舉例子、列圖片;直觀而形象。
8.對殼膜的形狀作形象的描寫。
9.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說的連同果殼扔掉的那一層膜。
10.實際上是種子外面的層膜發育而成的,應稱做假種皮。
11.依次說明花期、花形及其對繁殖和采蜜的作用。
12.產地南州,泛指我國南部地區;成熟的季節是六月(公歷七月);鮮果的色彩,絢麗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態的主要特點:產地、成熟期、顏色。充滿詩情畫意,而且引古詩為題,也與全篇廣泛引證的風格統一起來。
13.關于荔枝大小,作者說,“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四川合江“楠木葉”,“《四川果樹良種圖譜》說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國果樹栽培學》則說大的重六十克”。這樣,言而有據,就將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講明白了。文章指出,明代徐 《詠荔枝膜》詩,寫吃荔枝扔荔枝殼好似“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是“夸張的說法”,不足取。說到荔枝不耐貯藏,作者在引用白居易“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之后,準確地說明“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30天左右”,這就十分具體地使人明了荔枝的貯存同溫度有著密切的關系。
14.說明文主要的表現手法自然是說明,但有時一般性的說明,尚不易把抽象的事物和復雜的事物說得通俗好懂,這就要適當借助于描寫。(如描寫荔枝的“色”。“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生在樹頭,從遠處看當然看不清它殼面的構造,只有紅色映入眼簾,因而把它比做‘絳囊’、‘紅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樹以至成片的樹,那就成為‘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的絢麗景色了。”這就讓讀者置身于南國的荔枝林,那絢爛圖景使人心馳神往,對于荔枝的“丹”也就有了更具體逼真的印象。)
15.更能增強文章的形象性和生動性。(如鮮荔枝的“形”鮮為人知,作者寫道:“荔枝呈心狀形、卵圓形或圓形”,還有“稀奇的”如“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這就使人對荔枝的模樣、大小有了更形象的了解。)
綜合練習
1.a(滓應為zǐ)
2.(1)荔枝成熟時的顏色。(2)荔枝殼膜的形狀和顏色。(3)果實成熟時荔枝林的顏色和形態。(4)荔枝不耐貯藏。(5)古代歷史上移栽荔枝的情形。(6)唐玄宗時以飛馬運荔枝供宮中享用的情形。(7)古人對荔枝美味的贊頌。
3.(1)定義說明 (2)舉例、比喻 (3)列數字、比喻
4.(1)荔枝一身都是寶。(2)②段:荔枝具有食補、食療功能。③段:荔枝樹的特點與用途。④段:荔枝樹的抗污染作用。(3)邏輯順序。
5.(1)荔枝的貯藏。 (2)相同;都是“古代宮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飛騎從南方遠送長安或洛陽,給人民造成許多痛苦”。 (3)引用、列數字、舉例子。
6.(1)荔枝的原產地。(2)一、海南島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二、據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足見當時廣東已有荔枝。(3)舉例子。
拓展練習
1.因為只關注鴨蛋,就意味著對其他事情的忽略,反而是對作者家鄉的一種誤解。
2.油多;肉質柔嫩;蛋黃紅。
3.帶殼切開;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
4.b(作者對古典文學的熱愛和其深厚的古典文學素養跟這句話毫無關聯。)
5.ab(a說的是高郵咸鴨蛋的特點和食用;b這里主要是體現一種情趣,并非真的說明蛋殼的作用,或者蛋殼的薄。)
《南州六月荔枝丹》基礎練習 篇2
課 時: 2課時
自學指導
【學習目標】
1、把握本文說明順序,并了解其作用。
2、領會本文作為文藝性說明文的語言特點。
3、了解荔枝的生態及其生產情況,豐富科學知識。
【學法建議】
1、抓住關鍵語詞理清說明順序,明確荔枝的相關特點。
2、緊扣關鍵語句分析語言運用的準確性和引用古代詩文達到的說明效果。
【課前預習】
1、作者簡介
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科普作家。他創作、編寫、翻譯了二十九部生物學著作。現任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賈祖章先生雖已八旬有 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現在終日伏案著述,陸續寫出了許多優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都選自他的《生物學碎錦》。
2、資料鏈接
(1)學前指導
說明對象:(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對象特征
說明方法:下定義、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分類別、列數字、畫圖表、引資料
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說明語言:科學性(正確、準確);文學性(生動、形象)
(2)文體介紹
本文屬于科學小品,屬于說明文。所謂小品就是隨筆之類的小文章,科學小品則是介紹科學常識的文藝性說明文,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
(3)白居易《荔枝圖序》:
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桔,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元和十五夏,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譯文:荔枝生長在巴州和峽州之間一帶地方。它的樹形呈圓的形狀,很像古代用來遮蔽東西的“帷蓋”。葉像桂樹的葉,冬季還是綠色的;花像橘樹的花,在春天開放;果實的顏色像丹砂那樣紅,夏季成熟。果實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殼像紅綢,膜像紫綢,瓤肉像冰雪一樣晶瑩,潔白,漿液像醴那樣甜,像酪那樣酸。(關于荔枝的情況),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說的情形,那實際的情況比介紹的這些還要好。假如果實離開了枝體,一天顏色就變了,兩天香味就變了,三天味道就變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賓郡的太守樂天,讓官畫工畫成一幅荔枝圖,并寫上這篇序,這是為了告訴沒有見過(荔枝)的人以及雖然見過卻沒有看到它三天以內的變化情況的人。
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
(1)課文結構順序圖如下:
第一部分:(1節)
第二部分:(2-11節)荔枝的生態(說明荔枝本身)
果實外部形態(2-5)
2節:果___,龜裂片、片峰(粗糙)
3節:果___,__________________
4節: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果實內部組織(6-11)
6節: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節: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節:貯藏,______________(與果實關系密切,附帶介紹)
9節: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1節:果花,花期、花___、花___、花___、花____
第三部分:(12-15) 荔枝的生產 (說明荔枝問題)
12節:產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節:果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節:移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節:產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結構圖,作者介紹荔枝采用了那些說明順序?為什么采用這些說明順序?使用這些說明順序有何作用?
2、問題探討
(1)題目“南州六月荔枝丹”隱含哪些方面的信息?作者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為標題目?
(2)活動體驗
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周密、條分縷析的特點,又有清新誘人的詩意。請學生討論合作完成。
第一,科學性
①語言細密精確(限定范圍、修飾程度、說明條件、比喻形狀)
如:“現代科學發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不能改成“將來是完全可能的事”,
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語言的周密上,這些詞語的運用,十分準確表達了信息。
②確數、約數的運用,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③例子事實確鑿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④術語依據科學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第二,文學性
①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
細讀課文請找出,并說明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表達生動形象,凸現文采。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總結:本文語言的科學性集中體現在用詞準確、周密。文學性集中體現在大量詩詞典故的運用上,既使說明形象生動,又使文章詩意盎然。
達標檢測
1、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全部正確的一組是( )
a、紅繒(zēng) 瓜瓤 (ráng ) 乳酪 (lào)
b、背負(bèi) 樹冠 (ɡuān) 萌孽 (niè)
c、龜裂(jūn) 宋徽宗 (wēī) 貯藏 (zhù)
d、諺語(yàn) 紫綃 (qiāo) 果梗 (ɡěnɡ)
2、下列詞語中,書寫無誤的一組是( )
a、 醴酪 縱然 粗糙 嘔氣
b、 希奇 薄膜 烘干 嘲諷
c、 花序 進貢 移植 吹噓
d、 氣侯 渣滓 絢麗 褐色
3、下列加點字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紫綃(生絲織的綢子) 兼程(既走水路又走陸路)
b、醴酪(甜酒) 日啖(品嘗)
c、密移造化出深山(自然、天然) 絳囊(深紅色)
d、山頂千門次第開(第二次) 渾圓(全、滿)
4.下列有關知識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
a.南州六月荔枝丹,南州,泛指我國南部地區,六月指的是農歷。
b.本文與同平實說明文不同,既有科學性,又有文學趣味,屬于文學小品。
c.“通常”“大多數”“有的”“少數”等限制語的運用,增強了本文語言的準確性。
d.本文的文學性主要體現在引用詩文、故事和史料方面。
5.下列句子標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說它“如紫綃”,是把殼內壁的花紋誤作膜的花紋了。
b.蘇軾有詩云:“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c.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為“拿來主義”。
d.這就是他們的全部語言:“有道明君!偉大的主上啊!”
6.詩句填空
(1)盈盈荷瓣風前落, 。
(2) , 。
7.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
荔枝不耐貯藏,正如白居易說的:“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現經研究證實,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30天左右。還應進一步設法延長貯藏期,以利于長途運輸。因為荔枝不耐貯藏,古代宮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飛騎從南方遠送長安或洛陽,給人民造成許多痛苦。唐明皇為了寵幸楊貴妃,就干過這樣的事。唐代杜牧詩云:“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就是對這件事的嘲諷。
(1)這一段主要說明什么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粗的兩個“這”,指代的對象相同嗎?指代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段主要采取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
荔枝原產于我國,是我國的特產。海南島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為我國是原產地的明證。據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足見當時廣東已有荔枝。它的栽培歷史,就從那個時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對四川荔枝多有記述。自從蔡襄的《荔枝譜》(1059)成書以后,福建荔枝也為人所重視。廣西和云南也產荔枝,卻很少有人說起。
(1)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哪些證據可以證明“荔枝原產于我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段最主要的說明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州六月荔枝丹》基礎練習 篇3
教學目標
一、掌握課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說明順序;
二、以引用為重點,學習用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
三、從課文引用的材料中,在思想認識上受到一定的啟發教育。
教學設想
本課文用兩教時,著重引導學生自己分析課文。第一教時讓學生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掌握說明的順序,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內容。第二教時著重研究說明方法,特別要弄懂引用在說明中的作用,體會文藝性說明文(科學小品)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指導自讀。
(一)明確教學要求(見前面的教學目的)
(二)學生自學課文。要求:
(1)結合注釋閱讀全文,標出讀不準音的、不懂意思的、難寫的字詞,查詞典解決,做到能讀;會寫、懂意思;
(2)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細讀課文,弄清課文寫了什么、是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有什么特色,對文章有進一步的理解;
(3)參考“思考和練習一”,寫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4)劃出課文中引用的部分,思考它們的表達作用;
(5)提出疑問。
二、研讀課文。
(一)解題。
文章是介紹荔枝這種水果的,題目為什么不用《荔枝》而借用一句詩——《南州六月荔枝丹》?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7個字,包含了荔枝生長的地域、成熟的時間以及鮮明的色澤。以這句詩作標題,能激發人豐富的想象,并且有文學氣息,同文章本身的語言風格是一致的,當然比以《荔枝》作標題要好。
(二)研究課文內容。
1、背誦(或抄錄)《荔枝圖序》全文:
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桔、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提問:白居易寫荔枝,從樹形、樹葉到花、殼、實;味等等,寫得比較全面,而課文的第1段為什么只引用了其中“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四句?
引文是為寫作目的和說明內容服務的,引用哪些文句,必須有所選擇。第1段里所引4句的內容,實際上就是這篇文章所要說明的重點。這一段把自己幼時對荔枝干的認識同白居易對荔枝的描寫進行對比,通過比較提出問題,為下面進行具體說明開了路。這篇說明文的開頭不是用平實、簡潔的語言而是寫得比較生動,這就是科學小品(文藝性說明文)的特點。
2、編寫結構提綱,弄清說明的順序,理解文章的脈絡。
啟發學生思考和討論一些問題,因為在課文的“預習提示”和“思考和練習一”中,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文章“說明荔枝的生態結構和有關荔枝生產的一些問題”,“第11至第14段主要介紹了荔枝的生產情況”,把這4段作為一個層次。其實第11段到13段主要是寫荔枝的產地,前兩段主要利用歷史資料和古籍記載,具體說明產于廣東、廣西、云南、福建、四川等省,后一段是根據荔枝的生活習性說明荔枝生長的北限是成都、福州。這幾段跟荔枝的生產并無直接關系。(《現代漢語詞典》對“生產”的解釋是:“人們使用工具來創造各種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至于第14段,是文章的結尾部分,不宜歸附在上面這個層次。
(2)生態是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照《現代漢語詞典》的這個解釋,課文第13段說的“荔枝是亞熱帶果樹,性喜溫暖”,就是指它的生活習性。因此,提示和練習把課文分成生態結構和生產情況兩部分,是不恰當的。
鑒于以上原因,可以列成以下的結構提綱:
開頭——提出問題
外殼
顏色
外部形態
(表) 形狀
南 大小
州 果實特點
六 (主)
月 (里) 內膜
荔 內部結構 果肉(假種皮)
枝 具體說明 種子(核)
丹
(次) 花和栽植特點
生長特點 產地
生長習性
結尾——發表意見
通過這個結構提綱,使學生明確:《南州六月荔枝丹》介紹荔枝這種水果的生態特點,因此從生理特性寫起,寫到它的生活習性。并且以生理特性為主,生活習性為次,這是文章總的說明順序。寫荔枝的生理特性,主要是寫果實的特點,這一部分的說明順序是由表到里,即從外部形態寫到內部結構,一層一層,從外殼一直寫到內核,條理非常清楚。
第10段說明荔枝的花,在分段處理上有一些分歧,如課文的練習,把它歸入內部結構,這顯然是不恰當的。因而有的就把主體部分分為“果、花、產地、習性”四大段,這種分法可以參考。
(列提綱也是一種很好的思維訓練,要充分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敢于質疑和發表不同意見。)
3、課文說明荔枝的外殼,用了哪幾種方法?
一是比較,如荔枝殼是粗糙的,白居易用紅繒來比喻荔枝殼有不足之外。二是比喻和科學術語相結合,使讀者容易明了,如說“龜裂片”“好像龜甲”,說“片峰”“有的尖銳如刺”。
4、第3段到第5段,分別說明荔枝的顏色、形狀和大小,寫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寫法相同之處,是先寫通常的情況,再寫特殊的情況。比如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但也有淡紅等其他顏色的;荔枝一般是心臟形,但也有細長如指和圓小如珠的;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但也有重達四五十克甚至六十克的。這樣寫就符合實際,給人的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知識。
盡管這三段的布局差不多,但具體的寫法卻不一樣。寫顏色,用了比喻和引用的說明方法,渲染丁絢麗的色彩;寫形狀,主要是用對植物學的術語(如蒂、果肩、果頂、縫合線等)作通俗的解釋來說明的;寫大小,主要是通過數字來說明,其中還引用有關的著作為依據,來增強說明的準確性。
5、學習引用的說明方法。
這篇課文,引用的材料很多,有的是直接引用,有的是間接引用,有的是全引,有的是摘引。所引用的材料,從作用看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增強文學性的,使文章顯得生動、有文采、如第3段的“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有的是增強科學性的.,使說明有根據,更準確,如第5段引《四川果樹良種圖譜》和《中國果樹栽培學》的數字。請分析文中引用的材料,哪些是屬于增強文學性的,哪些是屬于增強科學性的?
第6段摘引徐煳的詩,那是夸張的描寫,引用它是為了增加一些文學情趣,從而使讀者產生一些美感。最后一段全引蘇軾的詩,主要也是增強文學性,使人由此而展開聯想,想到美好的前景。其他各段的引用,基本上是為了使說明更加確切可靠而寫的。如白居易的“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句,“荔枝十花一子”的諺語,第11、12段的歷史資料和古代著作等。第8段引杜牧全詩,旨在說明“荔枝不耐貯藏”。但這是首古代名詩,它本身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思想性,所以在文中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第13段引用的三個事例,是從反面說明荔枝種植不能超過它生長的北限,但因為寫的是具體的故事,還引了一些詩句,也使文章增加了文采。
6、學習用數字說明的方法。
通過做練習和交流討論,使學生明確在說明中使用數字很重要。數字說明要確切,該用確數的時候用確數,可用約數的地方用約數。如“一年開花四次之多”,不能寫成“一年開花四次左右”;“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不能寫成“通常是直徑四厘米”。
在約數中還有一種限數,就是限定在約數之中的數字,如“五十人以內”、“三年以上”、“一百元左右”。可以補充以下句子指出其中的確數、約數和限數:
(1)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2)“宋公荔枝”現名“宋家香”,有老樹一枝,尚生長在莆氏祠堂里,依然每年開花結實。
(3)一個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結實總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諺語。
三、練習。
(一)比較下邊每組里的兩個語句在表達意思上有什么不同。
①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1)
②將來是完全可能的事
①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種
(2)
②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共有十三種
①盛產荔枝的地區
(3)
②能產荔枝的地區
寫說明文,除了數字要用得確切以外,詞語的運用也要確切。可是,這道練習并不能幫助學生辨析怎樣遣詞造句才是確切的,因為離開了語言環境,就無從辨別①②兩句中哪一句表達得更恰當。因此,對這道題目,可以引導學生做這樣的練習:
(1)對第①句話,要求學生找出原文,根據整個句子和上下文的意思,分析為什么這樣說是很恰當的。比如,“現在科學發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句中“也許”一詞用得恰如其分,因為所講的是使荔枝北移的事,根據荔枝的生活習性,要超過生長的北限進行種植,歷來沒有成功的事例,從這一點說,北移“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為什么又有可能性呢?這里作者講了一個條件,就是“科學發達”。然而,可能性還不是現實性,就必須用“也許”使意思表達得更確切。
(2)對第②句,可以要求學生給它補上一些話,把意思說得既完整又確切。例如,“隨著高科技事業的飛速發展,人類上月球去辦工廠,將來是完全可能的事。”
(二)把課文改寫成一篇語言平實的說明文,要求條理清楚(不一定完全按照課文的順序),通俗易懂。在課內完成,口頭交流。
《南州六月荔枝丹》基礎練習 篇4
一、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從實到虛的說明順序,并了解其作用。
2、領會本文準確地運用語言和引用古代詩文加強說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態及其生產情況,豐富科學知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的結構方式。
2、難點: 本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三、教學時數: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簡介作者;熟悉課文;理清文章說明的重點和層次。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荔枝自古以來就被視為水果中的珍品,史傳楊貴妃最愛吃鮮荔。詩人杜牧就曾作詩記之,“長安回望秀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jì)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首詩是他作的《過華清宮絕句》(3首)中的第一首。華清宮故址在現在陜西省臨潼縣的驪山上,唐玄宗李隆基和妃子楊玉環常來游樂。史載楊妃愛吃鮮荔枝,李隆基每年都令從南方飛馬運送到長安,勞民傷財。這首詩的第一二句寫詩人在長安回頭望見驪山一片錦繡,想到驪山華清宮的盛時,在清晨千門陸續打開了。第三四句寫楊貴妃在驪山上見一騎飛來,知道荔枝送到,滿心歡喜,而無人知道如此奔忙的驛馬原來是送荔枝來的(還以為有什么軍國大事呢)。其中有吊古和諷刺的'意味。一騎紅塵,形容運送荔枝快馬如飛,塵土飛揚。騎,指驛使和他騎的馬。
二、關于荔枝的簡介:
荔枝屬無患子科。古籍稱荔支、離支、麗支,果實成熟時果皮色紅艷可觀,俗稱丹荔。唐朝朱應《扶南記》對荔枝一名解釋為:“以其結實時,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劙(lí)其枝,故以為名。”荔枝鮮果色、香、味、形均美,甜香可口,深受消費者的歡迎,為“一果上市,百果讓路”的珍果,已早被歷代墨客所稱頌。荔枝全身都是寶,果實營養豐富,維生素種類多,且含量高,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水果。我國民間常把荔枝作為滋補品,中醫用荔枝治病歷史悠久,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荔枝核含淀粉57%,是釀酒的原料。荔枝木紋理細密堅實,耐潮防腐,是修建房屋和制作各種家具的優良材料。荔枝根可提取單寧,是上等的防腐涂料。荔枝又是優良的蜜源植物,一棵30年以上的荔枝樹,花期可泌蜜15-20公斤。荔枝蜜是蜜中上品,它含有人體所需的糖和20多種氨基酸,具有較高的醫療價值和保健滋補作用。荔枝除鮮食外,也是食品工業的重要原料和外貿出口最具競爭力的果品。荔枝干早已馳名,近十多年來,荔枝深加工為荔枝酒、荔枝罐頭、荔枝汁等系列產品,已暢銷國內外市場。荔枝對栽培條件要求不高,適應性很大,種后稍加管理,4-5年便可掛果,一般種后10年樹株產可達50公斤,30年樹株產在150公斤以上。它結果時間很長,長達幾百年甚至千年。
三、解題: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陳輝《荔枝》詩中的句子。原詩是“南州六月荔枝丹,萬顆累累簇更團。絳雪艷浮紅錦爛,玉壺光瑩水晶寒。高名已許傳新曲,芳味曾經薦大官。烏府日長霜暑靜,幾株斜覆石闌干。”
用古詩蘊藉含蓄,引人入勝。此題內涵豐富:產地南州,泛指我國南部地區;成熟的季節六月(陽歷七月);鮮果的色彩丹,絢麗如丹。突出了荔枝的產地、成熟期、顏色(生態的主要特點之一)。充滿詩情畫意,而且引古詩為題,也與全篇廣泛引證的風格統一起來。
《南州六月荔枝丹》基礎練習 篇5
【教學流程】
一、【多媒體顯示荔枝特寫鏡頭】
學生議論紛紛,甚至有夸張流口水聲的。
【師】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屏幕上的這種鮮艷誘人的水果,它叫——(學生齊答:荔枝)。請仔細觀看畫面,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你眼中的荔枝,也可以虛擬情境,向從未見過荔枝的人介紹荔枝,或向從未品嘗過荔枝的人推薦荔枝。
【學生】大笑:我們從來沒有吃過荔枝!(特別是幾個男生)
【師】(看見荔枝干,靈機一動)我今天荔枝沒有,但荔枝干有,給幾位同學嘗嘗,告訴我們荔枝干有什么特色,這和你看見的荔枝圖片有什么不同?
把荔枝分給幾個比較活躍和幾個不太活躍的同學。
【丁銘銘】不用給我了,其實我是吃過荔枝的。我來說吧!
【師】我們丁銘銘突然想起吃過荔枝,那么就由他來介紹一下,大家仔細聽了!(全班笑)
【丁銘銘】荔枝有一層外殼,是紅色的,殼上面有突起物,殼上有一層膜,里面的肉很白,然后里面有一個核,荔枝上面有很多水!
【師】什么上面有很多水?
【丁銘銘】殼上啊,買來的時候就有很多水。就這樣,沒有了。
(全班笑)
【童杰】方老師,我有意見。
【師】示意其發表。
【童杰】首先我覺得丁銘銘說的不夠準確。他說荔枝殼師紅色的,其實還有綠色的。第二,他說的時候一點味道也沒有。荔枝的圖片那么美,我覺得課文中講的比較好。里面有一句:“瓤肉瑩白如白雪”那才叫一語中的。
(全班鼓掌)
二、課文分析
【師】童杰說的非常好。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科技說明文單元的第一篇文章:賈祖璋先生的科學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這是一篇說明文,或者可以稱為——
【學生】科學小品。
【師】對了,童杰已經初初比較丁銘銘的介紹和賈祖璋對荔枝介紹的不同,那么我想請同學告訴我,如何評價說明文呢?
【胡澤東】說明文就是說明文,有什么好評價的。
【師】說明文這種文體,大家以前都接觸過,還有同學記得么?
【沈海波】《中國石拱橋》
【葉能】《祖國的大豆》、《隆冬話竹》等。方老師,我覺得說明文說理性很強,又具有科學性。還是很有味道的。
【胡澤東】可是我就覺得說明文很單調,干巴巴的,枯燥乏味。沒什么好上的。
【許燕萍】我覺得一般的說明文就像丁銘銘介紹荔枝那樣的無趣,讓人一點食欲也沒有了。但今天要上的課文卻還是很不錯的。
【師】當然,這同樣是一篇如假包換的說明文,但為什么能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呢?或者說,文章采用了什么樣的方法改變了說明文一向單調乏味的狀態?
【許燕萍】如童杰說的那樣,課文介紹的時候用了很多詩句。什么“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什么“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等等。
【師】說的很好,文中引用了大量的詩文典故。我們學過很多種說明方法,掰著指頭數一數,總共學過哪些?
【學生】舉例子、分類別、作比較、打比方、列數字、引用、下定義。
【朱明敏】方老師,打比方和比喻是不是一樣的?
【師】朱明敏提出了一個問題,有誰能幫他解決么?
【高鑫楓】這個我知道的。打比方是說明方法,而比喻是修辭方法。
【師】很好。那么多是說明方法在我們這篇課文當中大放異彩的是那一種?
【學生】引用嘍。
【師】對。就是引用。下面就請各位同學從課文中找出所有作者引用的詩詞典故,在下面劃上橫線或者波浪線。四人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討論其作用。(約4分鐘)
小組(1)金祥、方佳恩、金鋒華、許燕萍
【金鋒華】方老師,我們全部找了一遍。需要說一下么?
【師】很好,你可以把找到的說出來。
【金鋒華】1. 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
2. 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
3. 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
4. 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5. 長安回望誘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6. 荔枝十花一子。
7. 以小株結實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闕下,移植宣和殿。
8. 密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9. 仙人本是海山姿,從此江鄉亦萌蘗。
10.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金祥】還有一句。“南州六月荔枝丹”。
【金鋒華】我們組最喜歡第一句。因為剛才丁銘銘介紹荔枝的時候很單調,但白居易《荔枝圖序》說的,卻讓人饞涎欲滴。而且非常的形象。放在文中,不僅貫穿全文的介紹,讓人情不自禁往下看。
小組(2)金靈杰、衛夢昭、陳玲、張佳丹
【陳玲】我們組最喜歡標題。一句詩七個字,但是卻講了很多東西:時間、地點、事物、顏色。簡潔明了,符合議論文的特色。而且用詩句作標題,讓原來枯燥的議論文顯出一絲幽雅感。
【師】多了一絲文學意味,所以感覺幽雅,分析的相當合適。
小組(3)陳飛丹、朱燕華、鄭金波、沈海波
【鄭金波】我們組覺得“安回望誘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里運用的很好,因為這不僅補充說明了白居易詩句中提及的荔枝不耐貯藏,還說明了古代封建君主窮奢極欲,民不聊生。
【師】非常好,你們其實已經很好理解了兩個詩句的作用。
小組(4)朱偉剛、熊燕、施潤、謝超鋒
【朱偉剛】我們認為最后蘇軾的詩句運用的也很不錯。不僅說明了人們對荔枝的喜愛,也表達了我們應該更好的因地制宜,發展荔枝生產。這樣就有更多的人可以吃到荔枝了。
【師】很好。我發覺大家討論的都很深入。由于時間關系,接下去的詩句就請同學們結合幻燈片一起來分析。
幻燈片一:豐收季節的荔枝林,并配以字幕:“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
【學生】說明荔枝多、顏色非常的艷麗。
幻燈片二:荔枝的殼和膜。“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
【學生】這說明荔枝膜的顏色非常的柔美,非常輕盈。
【師】那么宋徽宗和和文征明的詩句及《三山志》引文呢?
【葛秋嬌】我覺得這只是為了說明荔枝移植很困難而已。如果作者直接說,荔枝移植很困難,或許我看過也就算了,可他引用了古詩文,我就覺得看上去有意思多了。
【師】大家的回答,實在出乎我的意料,非常棒!我現在可以很輕松地對引用的作用作一個小結:這些引用確鑿可信,并且極富有韻味,給原本單調的說明文增添了亮色,使其顯得生動活潑,富有文采。
三、信息篩選
【師】接下來,請大家快速地通讀全文,篩選各段關鍵信息,有的剛才我們已經通過引用的作用分析過了,有的還沒有分析,但信息點也比較明顯。請用一個詞或一個詞組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并將其用“——”串成一條直線,寫在課前請大家準備好的白紙上,字寫認真些,寫大些。
請最先完成任務的同學舉手示意,歷時最短的三位同學決出之后,我們將投影他們的閱讀成果,由同學們評出一名“閱讀能手”,他將得到由老師我個人贊助的荔枝干若干,一飽口福。
最先舉手的三名:張岳東、葉能、樓佳杰
【師】好,陳汀、葉能、樓佳杰三位同學脫穎而出(學生笑)。我呢,首先奉上荔枝若干(學生笑),那么現在我們來比較一下,哪位同學的更好一點。或者我們從比較中得出最佳答案。
【張岳東】質疑——殼——色——形狀——大小與重量——膜——肉——貯藏——核——花——產地——圖譜——移植——發展
【葉能】引文——殼——色——外形——大小——膜——肉——貯藏——核——花——歷史——載書——產地——發展
【樓佳杰】疑——外殼——色——形——大小與重量——膜——肉——藏——核——花期——產地——種類——移植——發展
【最終討論答案】質疑——外殼——顏色——果形——大小及重量——膜——肉——不耐貯藏——核——花——產地——品種(圖譜)——移植——發展前景
【師】我給大家展示一下我的概括(幻燈片)
形態 外殼
顏色
荔枝的生態 形體
大小
膜
肉
果實 貯運
核
花
產地
品種
荔枝的生產 移植
發展
【師】我發覺,其實同學們概括的比我好的多。但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從我這個圖表中發現一個規律?
【郭炯杰】這個很簡單,比如說明荔枝的生態的時候是由表到里。現說果實的外部形態,再說果實的內部構造的。在說明果實的內部構造的時候,又是由外到內的。
【師】很好,我補充一點:從全文來看本文的說明順序又是先主后次的。先講荔枝的生態,再介紹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核建議。閱讀說明文的時候,很重要的就是把握其說明順序。
(下課鈴聲響起。)
【師】已經下課了。給大家布置三個作業。
1. 指出下列各段所用的說明方法。
2.篩選課文主要信息,把這篇文章改寫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實的說明性文字。
3.課外閱讀《語文讀本》上的“生命的旋律”這一章節的數篇科學小品,(包括《螳螂獵食》、《天鵝》、《葵與向日葵》、《馬鈴薯》),體會其科學性、文學性。
好,下課!
四、【課后補記】(學生的縮寫)
下面摘錄了幾位同學的縮寫,較有代表性。
【陳玲】荔枝是我國中藥的蜜源植物。花期再二到四月,成熟期以七月為盛。
荔枝的形狀多變,直徑約三四厘米,重量在十到二十克左右,不耐貯藏,屬亞熱帶果樹,北限低。
荔枝殼表面有一層龜裂片,上有片峰,呈深紅徽紫色。內有白色薄膜,肉呈白色半透明。味甜宜生食,種子長圓形,面光棕褐色。
【方佳恩】荔枝殼粗糙,肉滑、雪白。外殼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大笑約直徑三思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克。呈心臟形、軟圓形或圓形。通常蒂部大,頂端小。荔枝不耐貯藏,核就是種子。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原產于我國,是我國特產。屬于亞熱帶果樹,性喜溫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長的北限。應因地制宜,努力發展荔枝生產。
【樓佳杰】荔枝殼是粗糙的,上面有許多的龜裂片。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紅色或紫色。七月是荔枝的盛期。荔枝是心臟形、軟形或圓形的。通常蒂部大,頂端稍小,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克,其殼內有一層膜。荔枝的肉大多數是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荔枝不耐貯藏,在1℃—5℃可貯藏30天左右。荔枝的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我國是荔枝的原產地,有許多種荔枝。荔枝性喜溫暖,在我國荔枝還是有很好的發展前景的。
【金鋒華】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荔枝呈心臟形、軟圓形或圓形。通常蒂部大,頂端稍小。荔枝大笑,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克。荔枝殼內有緊貼內壁的白色薄膜。它的肉大多數白色半透明,而且它不耐貯藏。它的核就是種子,長圓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數荔枝品種為綠色。荔枝的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隨品種而不同。荔枝原產于我國。在我國古代就有很多講荔枝的書籍和文章。荔枝是亞熱帶果樹,性喜溫暖。成都、福建是它生長的北限。但隨著科學發展,荔枝北移也許是可能的。
《南州六月荔枝丹》基礎練習 篇6
知識與技能:
了解文中介紹的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詩文;
學會篩選信息和概括要點
過程與方法:
明確學習要求;
合作探究,采用小組討論方式,篩選各段要點,理清說明順序;
點撥,針對課文難點,教師酌情給予指導
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態度;
培養學生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的思路,訓練學生快速概括內容要點;
把握說明順序,鑒賞表達技巧
教學難點:
品讀賞析文本作為科學小品所具有的科學性、思想性、文學性
教學方法:
提問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語設計
多媒體展示“荔枝”的特寫鏡頭,請學生仔細觀看畫面,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眼中的荔枝。
二、 解題:
作者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為標題目,而用文中之標題?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個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長地域、成熟的時間、以及鮮明的色澤,以這句話作為標題,能激發人豐富的聯想;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詩人陳輝《荔枝》中的一句詩,具有濃厚的文學氣息,同文章的語言風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標題要好。
三、 初讀課文,概括要點
1、閱讀課文,概括每段段意
粗讀課文后,選取荔枝的某一個方面,用自己的話或課文的原話詳細準確地表達荔枝的特征。質疑《荔枝圖序》—外殼—顏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貯藏—核—花—產地—圖譜—移植—發展生產
2、 劃分層次,理清思路
一、 引出說明對象
外形:外殼—顏色—形狀—大小
荔枝果
果實:殼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態
荔枝花
二、 荔枝的生產:產地—樹譜—移植—產銷
3、 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根據層次,試說說文章的說明順序。
明確:本文是把荔枝作為水果來介紹的,按照從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順序來寫。課文主要介紹荔枝的生產特征,次要介紹生產情況。在介紹果實時,又根據它的結構特點,采用了由外到內,由表及里的空間順序。在說明荔枝果實的外部特征時,又按照殼面構造—色澤—外形—大小、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這樣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特征,又說明了有關它的其他知識。
四、 再讀課文,篩選信息
結合課文內容,試分析下列句子對課文理解的正確與否。
1、 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的。
2、 我們吃的這部分荔枝是荔枝的真正果肉。
3、 荔枝的肉是白色半透明,說它“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
4、 古代記載荔枝的書有十三種。
5、 荔枝在北方是不可能生長的。
6、 能產荔枝的地區,應該大力發展荔枝生產。
7、 荔枝的成熟期,福建是四月下旬到七月,廣東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為盛。
教師總結:高考科技說明文的閱讀主要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其中主要考查學生篩選信息和理解重要語句的能力,其中篩選信息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查學生:
1、在原文的基礎上,增加或減少個別詞語。如上面第3句原文應是“荔枝的肉大多數白色透明”,所以這個表述是不準確的;
2、在原文的基礎上,替換個別詞語。如上面第6句原文應是“盛產荔枝的地區”,把“盛”替換為“能”,表意大不相同;
3、在原文的基礎上,顛倒個別詞語的順序。如上面第7句原文應是“廣東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把“廣東”與“福建”的位置調換;傳遞的信息不相同。
4、在原文的基礎上,增加或刪減附加條件。如上面第1、4、5句與原文相比,分別少了“成熟的荔枝”、“現在知道的”、“現代科學技術發達”條件,所以這三個表述是不準確的;
5、根據文章,邏輯推理。如第2句,根據原文的理解,荔枝的真正果肉應是連同果殼扔掉的那一層膜,所以這個判斷也是不準確的。
五:細讀課文,鑒賞表達技巧
這篇課文在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時,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并體會其作用。四人一小組進行討論,并選出代表發言。
1、打比方:使說明的事物更生動形象,讓讀者更易理解。
如把荔枝比作“絳囊”“紅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里”,把稀奇的荔枝品種比作“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等等
2、列數字,使得事實確鑿,更具說服力
如介紹荔枝大小時說,“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紹荔枝貯藏時說,“現經研究證實,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30天左右”;又如介紹荔枝結實時說,“一個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結實總在一百以下”。
3、 舉例子,增強文章的厚重感和說服力。
如唐明皇為了讓楊貴妃吃上鮮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飛騎從南方遠送長安或洛陽”;如為證明廣東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的例子。
4、 引用,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
本文最突出的說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多達二十多處。
a. 白居易的《荔枝圖序》,給人感覺開頭新穎,引人入勝,并為后文作者與白居易對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據。
b. 徐勃《詠荔枝膜》,說明荔枝味美。
c. 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變,……色香味盡去矣”,說明荔枝不耐貯藏。
d. 杜牧的詩歌“長安回望繡成堆……無人知是荔枝來”,一方面說明荔枝不耐貯藏,另一方面就是對這件事的嘲諷。
e. 蘇軾的詩歌“羅浮山下四時春……不妨長作嶺南人”,一方面為大力發展荔枝生產展現了一幅藍圖,另一方面說明荔枝的味美。
六、揣摩語言,體會本文的科學性,文學性
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周密、條分縷析的特點,又有清新誘人的詩意。請學生討論合作完成
1、 科學性
“現代科學發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用揣測語氣,說將來也許有可能發生這樣的事,如果改成“將來是完全可能的事”,就變成了肯定語氣,指將來必然產生的事實。
語言的準確還表現在確數、約數的運算上,如“一年開花兩次”、“大約重60克”、“通常直徑三四厘米”、“重達四五十克”等等。
語言的科學性還表現在語言的周密上,如“成熟的荔枝,大多數……紫色”中的“大多數”、“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徑三四厘米”中的“通常”、“荔枝的肉的細胞壁特別薄,……一般都不留渣滓”中的“一般”、“荔枝曬干或烘干,……完全失去潔白的面貌”中的“完全”,……
2、 文學性
本文的文學性主要體現在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上。從標題開始,相繼引用了陳輝、郭明章、鄧蕭、徐勃、杜牧、蘇軾等詩人的詩句,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此外,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表達生動形象,凸現文采。
總結:本文語言的科學性集中體現在用詞準確、周密。文學性集中體現在大量詩詞典故的運用上,既使說明形象生動,又使文章詩意盎然。
七、拓展延伸
1、 你從本文的學習中悟到了什么?
2、 選取你身邊的一種地方特產,運用你今天所學到的知識向人們介紹。
八、課堂小結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豐富的知識,饒有興味地介紹了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的特點,又有清新怡人的詩意,知識與思想并重,詩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學小品。把握說明順序,理解說明方法,探究說明技巧,感受語言魅力是學習科學小品的四大要素。培養學生概括要點,篩選信息的能力是學習說明文的重要導向。
九、布置作業
完成講義練習
《南州六月荔枝丹》基礎練習 篇7
張正陽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的:
1. 了解引用這一說明方法作用。
2. 掌握本文從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說明順序。
3. 了解荔枝的生態及其生產情況,豐富科學知識。
4. 品讀鑒賞本文作為科學小品所具有的科學性和文學性。
二、教學重點:
1. 引用等說明方法。
2. 本文的結構方式。
三、教學難點 :
理解文中引用的詩詞典故,結合上下文,分析它們所起的作用。
四、教學方法:
1. 合作探究法
2. 點撥法
3. 競賽激勵法
五、教學用具:
1. 多媒體
2. 實物投影儀
六、教學步驟 :
課前準備
一張白紙
一、導入
[多媒體顯示荔枝特寫鏡頭]
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屏幕上的這種鮮艷誘人的水果,它被人們稱為水果之王,它叫——(學生齊答:荔枝)。
請仔細觀看畫面,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你眼中的荔枝,也可以虛擬情境,向從未見過荔枝的人介紹荔枝,或向從未品嘗過荔枝的人推薦荔枝。(請同學發言)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科技說明文單元的第一篇文章:賈祖璋先生的科學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紹荔枝的。
二、作者簡介
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科普作家。賈祖璋這個名字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他的家鄉大家一定非常熟悉。這個地方就是——海寧。他1901年出生于我們海寧的黃灣(在座的有沒有來自黃灣的同學,你尤其應該為家鄉出了這樣的名人感到自豪,當然,我們每個海寧人都應該為賈先生感到自豪)。
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他就編著了60多萬字的《中國植物圖鑒》等專著,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他的《鳥類概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現代鳥類著作。此外他還創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有《鳥與文學》、《動物珍話》、《生活素描》、《生物學碎錦》等,我們這篇課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就選自《生物學碎錦》一書。這些作品大多將絢爛多彩的生物作為寫作對象,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為一體,具有相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
三、 字詞正音
下面我們一起來給下面這些加下劃線的字詞注音,考察一下大家的預習效果。
紅繒zēng 紫綃xiāo 瓤ráng 醴酪lǐlào
龜裂jūn 絳囊jiàngnáng 渣滓zhāzĭ 萌蘗méngniè
四、強調引用這一說明方法的重要性
說明文這種文體,大家以前都接觸過,比如說初中第三冊上的《中國石拱橋》、《祖國的大豆》、《隆冬話竹》等。請位同學用一兩個詞來表述一下你對這種文體最直觀的感受。(平實、條理清楚、知識量大、單調、乏味、干巴巴)
那么,請大家看看我們這篇課文,你也有干巴巴的感受嗎?(似乎沒有)
當然,這同樣是一篇如假包換的說明文,但為什么能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呢?誰能告訴我這其中的原因。或者說,文章采用了什么樣的方法改變了說明文一向單調乏味的狀態?
(引用了大量的詩文典故)
我們學過許多種說明方法,可已掰著指頭數一數,我們學過哪些說明方法:舉例子;打比方(比喻);作比較(對比);引言論(引用);列數字;下定義;分類別。引用就是其中的一種。而在我們這篇課文里,它更可謂獨領風騷,大放異彩。
下面就請各位同學從課文中找出所有作者引用的詩詞典故,在下面劃上橫線或者波浪線。(約2分鐘)
總共大概有十二處之多,讓我們一起來分析探討他們的作用和妙處。
五、由引用手法的作用入手具體分析文意
1.兒時質疑白居易《荔枝圖序》: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
[投影荔枝干、當場剝開]
作用:以此引入話題,親切活潑,符合閱讀心理。原原本本引用為后文提出不同看法提供依據。
2. 練習形式:課文中引用了許多古詩句來說明有關荔枝的知識,試指出下列引詩的具體說明對象。[見課件]
通過觀看圖片、原文等方式指出說明對象,進而概括出引用文字所在自然段的大意。知道了引用文字的用處,這一自然段說明的重點就自然而然展現在我們眼前了。
3. 引用的作用
這些引用確鑿可信,有極富韻味,給單調的說明文增添了亮色,使其顯得生動活潑,富有文采。
六、學生速讀課文,篩選各段關鍵信息,概括段意。
接下來,請大家快速地通讀全文,篩選各段關鍵信息,有的剛才我們已經通過引用的作用分析過了,有的還沒有分析,但信息點也比較明顯。請用一個詞或一個詞組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并將其用“——”串成一條直線,寫在課前請大家準備好的白紙上,字寫認真些,寫大些。
請最先完成任務的同學舉手示意,歷時最短的三位同學決出之后,我們將投影他們的閱讀成果,由同學們評出一名“閱讀能手”,他將得到由老師我個人贊助的荔枝干若干,一飽口福。
1.[實物投影儀投影]
參考:質疑《荔枝圖序》——外殼——顏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貯藏——核——花——產地——品種(圖譜)——移植——發展前景
2.展示教師概括的結構圖。[見課件]
3.重點考察鞏固:看圖(荔枝的果實)指出各部分的名稱。
七、隨堂練習
指出下列各段所用的說明方法。
八、布置作業 (課外練習)
1. 篩選課文主要信息,把這篇文章改寫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實的說明性文字。
2. 課外閱讀《語文讀本》上的“生命的旋律”這一章節的數篇科學小品,(包括《螳螂獵食》、《天鵝》、《葵與向日葵》、《馬鈴薯》),體會其科學性、文學性。
海寧一中 張正陽
《南州六月荔枝丹》基礎練習 篇8
一、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從實到虛的說明順序,并了解其作用。
2、領會本文準確地運用語言和引用古代詩文加強說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態及其生產情況,豐富科學知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的結構方式。
2、難點: 本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課前預習案
一、基礎知識
1、字詞正音:
繒zēng(古代絲織品的通稱)瓤ráng(瓤子)醴lǐ(甜酒)酪lào(用乳汁制成的半凝固狀食品)囊náng(口袋)勃bó(煙起貌)莆pú(福建莆田縣)
詞語補釋:
龜裂: jūnliè呈現許多裂紋。(龜甲guījiá)
幅員:領土面積。地廣狹為幅,周圍為員,員即圓。
勞民傷財:既使人民勞苦,又耗費錢財。(使動用法)現多指濫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把問題放在一邊,就算了事了:完成了(第二個):了結、結束。
逼真: ⑴極象真的;⑵真切。
絢麗:燦爛美麗。
渣滓: ⑴物品提出精華后剩下的東西;
⑵比喻品質惡劣對社會起破壞作用的人。
兼程:一天走兩天的路。
造化: ⑴自然界的創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氣、運氣。
2、解題: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陳輝《荔枝》詩中的句子。用古詩命題蘊藉含蓄,引人入勝。此題內涵豐富:產地南州,泛指我國南部地區;成熟的季節六月(公歷七月);鮮果的色彩丹,
《南州六月荔枝丹》讀寫導引
單元概說]高中語文第一冊中的說明文單元,四篇課文都是科技方面的說明文。
該單元的教學目的,是要著重培養比較復雜的說明能力。四篇課文,各有不同的教學重點:《南州六月荔枝丹》,著重學習按照事物組成部分及有關問題依次說明的方法,學習準確、明了、生動地說明事物的特點;《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著重學習從事物的相互關系著眼安排說明順序的方法,學習下定義、分類、舉例來說明事物的方法;《一次大型的泥石流》,著重學習運用精確數據說明事物的方法;《蟬》則應著重體會擬人等表現手法和準確明晰的語言特點,培養細致觀察事物的興趣和習慣。此外,本篇課文和《蟬》,還應學習文學筆調的運用。
科學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對荔枝的生產情況作了準確的介紹,給讀者的印象是明晰而完整的。它除具有一般說明文的特點外,還帶有濃厚的文學色彩,簡言之,文章準確,明了、生動,讀來清心悅目,耐人尋味。
[課文導引]說明文要做到準確二字,就必須抓住事物的特征,即本質,亦即它區別于其它事物的標志。本文開頭引述白居易《荔枝圖序》的文字,說它“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瓢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接著根據自己的觀察體驗,指出白居易的比喻,“也還有不足之處”,“繒是絲織物,絲織物滑潤,荔權殼卻是粗糙的。用果樹學的術語來說,荔枝殼表面有細小的塊狀裂片,好象龜甲,特稱龜裂片。”作者借用明朝陳輝的詩句作題目,概括說明荔枝的產地、成熟期和顏色特點,恰到好處。荔枝產地是:“南州”──廣東、福建南部地區,“成都、福州是它生長的北限”;荔枝成熟,以七月為盛期,“陽歷七月”,正是“陽歷六月”;顏色是“丹”──有如“飛焰”和“紅云”,也有“淡紅色”、“淡黃色”的。文章還糾正白居易“膜如紫綃”的不確,“是把殼內壁的'花紋誤作膜的花紋了”。“真正的果肉”,是連同殼扔掉的“一層膜”。對荔枝的肉,作者從植物學的觀點指出,“它不是果肉,而是種子外面的一層膜發育而成,應稱做假種皮”。這些文字都顯得必不可少,否則,就不正確,不嚴密,只能使讀者形成一般印象,而不能得到科學的較深認識。
說明文必須做到“明了”。它需要作者按照事物本身固有的條理和發展順序逐層說明。言而有序則明,次序顛三倒四,就顯得雜亂無章。《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寫荔枝的外形是循著殼──色──形,(外形呈心臟形,蒂──肩──頂);寫它的果實是殼膜──假種皮──核;寫荔枝花是花期──形──型──序──蜜;寫荔枝的貯藏突出它的色──香──味。全文從荔枝的生態寫到荔枝的生產,由表及里,從實到虛,有主有次,眉清目秀,有條不紊。
用詞的準確無誤也是使文章“明了”的必要條件。事物名稱、數量、輕重、大小均要真實得體,切忌使用模棱兩可的揣測性字眼。事物之所以要說明,正是由于許多人對之不了解,不熟悉,這就要求作者按照實事求是的精神加以介紹。關于荔枝大小,作者說:“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四川合江“楠木葉”,“《四川果樹良種圖譜》說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國果樹栽培學》則說大的重六十克。”這樣,言而有據,就將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講明白了。文章指出,明代徐《詠荔枝膜》詩,寫吃荔枝扔荔枝殼好似“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是“夸張的說法”,不足取。說到荔枝不耐貯藏,作者在引用白居易“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之后,準確地說明“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三十天左右。”這就十分具體地使人明了荔枝的貯存同溫度有著密切的關系。
如果說,寫說明文要達到準確、明了,取決于作者對事物的觀察認識的細致入微和對寫作的慎密思考,那么,文章的生動性,就在于作者文學素養和駕馭語言的技巧了。
說明文,主要的表現手法自然是說明,但有時一般性的說明,尚不易把抽象的事物和復雜的事物說得通俗好懂,這就要適當借助于描寫。請看,作者這樣描寫荔枝的“色”。
“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生在樹頭,從遠處看當然看不清它殼面的構造,只有紅色映入眼簾,因而把它比做‘絳囊’、‘紅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樹以至成片的樹,那就成為‘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的絢麗景色了。”
這就讓讀者置身于南國的荔枝林,那絢爛圖景使人心馳神往,對于荔枝的“丹”也就有了更具體逼真的印象。
用比喻說明事物,更能增強文章的形象性和生動性。鮮荔枝的“形”鮮為人知,作者寫道:“荔枝呈心狀形、卵圓形或圓形”還有“稀奇的”如“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這就使人對荔枝的模樣、大小有更形象的了解。
另外,文章開頭寫作者自己幼年對荔枝的認識和疑惑,娓娓道來,如述家常,也能引人入勝。文章還引用古代詩文十多處,充實了內容,文字也生動活潑,文學韻味濃烈,讀來使人興趣倍增,更增添了文章的生動性。這體現了文藝性說明文的特色。
[作文建議]讀完《南州六月荔枝丹》,以《家鄉的一種特(物)產》為題寫一篇說明文。要求抓住事物的特征,準確地加以介紹;妥善安排文章的結構層次,注意寫作順序,寫得簡單明了,有條不紊;運用說明、描寫等多種手法說明事物,有意識地打比方,使文章通俗生動。
《南州六月荔枝丹》背景
荔枝是原產于我國亞熱帶地區的一種果木植物,它的生理特性、生活習性及生產情況不為我國其他地區的人們普遍了解。為此,撥亂反正,全國人民迎來“科學的春天”之后,于1979年5月寫了這篇以荔枝為說明對象,以荔果為說明重點的科學小品(文藝性說明文)。該文最初發表于1979年第2期《知識就是力量》,后收入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賈祖璋的生物科普著作《生物學碎錦》一書中。
作者上小學時讀白居易的《荔枝圖序》留下深刻印象。后來,他曾把古今有關荔枝的資料摘抄了幾十條,集中在一個本子里,封面上題了“荔枝譜”三個字。本文的寫作,與這些事有密切關系。文章第1和第8段摘引《荔枝圖序》的文字并作為行文之綱,決非偶然。
《南州六月荔枝丹》基礎練習 篇9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賈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第一教時,下面我從七個方面說這堂課的設計: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人教版中職規劃教材語文(基礎版)第一冊第三單元首篇講讀課文,本單元是說明文單元。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在初中教學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如何抓住特征說明事物,使學生體會到只有抓住特征,才能有可能將事物說明白。那么《南州六月荔枝丹》作為說明文單元的起始課,它除了具有一般說明文的特點外,還帶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因此它是一篇介紹科學常識的文藝性說明文,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不言而喻,它對后面的說明文教學有著領啟、示范作用。
2、教學重點:
根據本單元的特點和本文自身的特點,我將第一教時的教學重點定為以下兩點:
①通過認真閱讀,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
②理清本文說明順序和結構。
本文屬科學小品,文章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講析時不要面面俱到,要以學生的實際和大綱要求出發,有取有舍,突出重點。
3、教學難點: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水平,確立本教時的難點是:
理清本文說明順序和結構。(也是教學重點②)
本文善于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對荔枝的特征作具體的說明,內容較多,通過理清順序和結構可以調動學生的思維,明確本文的學習思路。
4、教學目標:
根據單元教學的要求和編寫教材的意圖,和本文的特點,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A了解文中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
B學習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抓住特征說明事物的寫法。
C掌握課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說明順序。
(2)能力目標
① 訓練學生觀察能力,養成良好習慣。
②逐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閱讀說明文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德育目標
了解作者仔細地科學研究的精神,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熱愛專業的感情。
二、說學情
我認為制約職專一年級學生學習本文的兩點不利因素是:
①客觀因素:學生普遍反映不喜歡上說明文課,認為說明文是一種枯燥無味的文體。
②主觀因素:“荔枝”對閩南地區的學生來說,已經太不新鮮了。三、說教法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更好的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說明文的積極性,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
(一)教法的選擇
1、自主與合作探究法:自主與合作學習正是“不教而教”,它使得學習過程由制導向自主和自由學習拓展,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
本文語言淺顯易懂,生動有趣,有利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出問題,探究問題,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同時還培養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2、點撥法:根據教學重、難點教師設計一些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點撥,讓學生高質量地完成教學目標。可以說點撥法,是開啟學生智慧火花,提高學習效率最佳方法。
3、直觀教學法——主要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
《南州六月荔枝丹》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拓寬課本知識體系,開闊學生的視野。
(二)選擇以上幾種教法的依據
1、依據現代教育學理論:根據素質教育“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打破教師以教為中心,單向灌輸的陳舊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上幾種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學生讀寫聽說能力的提高。
2、依據教材自身的特點:本文是篇淺顯易懂,生動有趣,富有詩意的科學小品,又是說明文單元的首篇,利用直觀教學法使學生享受說明文教學帶來的樂趣,達到認知水平提高與情操品德教育雙重目的。
3、依據學生自身的心理特點:這一年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渴望被人尊重和信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盡可能從人格平等的基本觀念出發創設寬松的民主氛圍,把學生擺在主動探求者的位置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提高學習語文的能力,所以自主與合作討究法是新世紀語文教學的必然選擇。
三、說學法
學法指導:
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在課堂教學不僅是傳授技能的過程,也是教會學生學習的過程,使學生“學會”到“會了”。現代教學論提出要轉變教學觀念,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強調學生自主的主體意識。在職專語文教學過程中就要始終體現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指導。
1、觀察法或課外閱讀法:課前布置學生認真觀察荔枝或時令水果的構造或者查閱有關荔枝資料的書籍。
2、朗讀體悟法:本文引用大量詩文、資料,通過反復朗讀,仔細品味本文富有詩意的語言風格,在情感得到滿足和愉快后能更加深刻獲得知識。
3、練習法:結合本文課后練習題一、二、三讓學生自主學習本節課重難點,順利地完成教學目標。
四、說課堂教學程序
素質教育提倡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強調“以生為本”,一切教學的設計與實施,都應首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掘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潛力,提高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效率。因此,以開放的思維,以現代的教育模式學習本文,將對說明文的學習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根據單元教學要求和新課標理念及職專生的感知水平,我確立以下教學程序:
1、課前預習,掃清障礙
①準備工具書,自查生字詞,培養學生獨立使用工具書的能力。
②參照書上“閱讀提示”,自讀課文,對課文有初步的了解。
2、導入新課,激起興趣(10分鐘)
①導語:你們對荔枝真的很了解嗎?你們知道吃進肚子里面并非是荔枝的果肉,而是種子外面的一層膜嗎?
②明確文體:
科學小品:是一種以靈活的形式通俗簡短地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
特點:科學性、文藝性
③多媒體展示有關荔枝生態知識(為學習知識目標打好基礎)
④作者簡介(完成德育目標)
⑤處理生字詞(鞏固基礎知識)
(這樣安排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做好鋪墊。)
3、提出問題,朗讀課文(17分鐘)
思考:①標題給我們提供了荔枝的幾點信息?有何創意?(完成課后習題一)
②作者筆下的荔枝與白居易《荔枝圖序》的荔枝異同點?(完成知識目標A、B和德育目標)。
③概括文章內容,完成課后習題三(突出教學重點①)
(朗讀課文品味科學小品語言為第二教時分析比較平實性說明文與科學小品做鋪墊。提出問題以小組形式討論、探究激發學習興趣。)
4、自主學習,理清結構(突出重點②,突破難點)(15分鐘)
師質疑:練習冊上的輔導要點和課后習題三對本文的結構劃分是否正確(如把荔枝的花歸為荔枝的果實內部)?
讓學生獨立理清說明順序、結構,并畫出本文結構圖,然后找不同程度的幾個同學講自己的分析結果,其余的同學則認真聽并結合自己的理解做出選擇!根據學生的討論和闡述,老師點撥并給予明確的答案,但不是標準答案,因為本沒有標準答案。
(充分啟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敢于質疑和發表不同意見,課堂氣氛活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完成教學目標。)
5、總結本節課(3分鐘)
本文是一篇生動的說明文,介紹荔枝是按照從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順序來寫的,主要介紹荔枝果實的形態特征,次要介紹荔枝其他知識,如生產情況。
總之本課教學程序的設立,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進行自主學習,有利養成學生的自主能力和自學習慣的形成,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拓充知識,更好學習鍛煉歸納表達能力。
五、說練習設計
根據單元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我要求學生抓住特征,用文藝性筆調寫一篇自己熟悉的某種植物或動物說明文;并請個別同學在上《我國古代的幾種建筑》時進行口頭交流。
練習設計,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六、說板書設計
《南州六月荔枝丹》基礎練習 篇10
練習測試
一、選出加黑字注音正確的一組。
a.醴酪(lào) 貯藏(zhù) 紫綃(xiāo) 萌蘗(miè)
b.紅繒(céng) 祠堂(cí) 瑩白(yíng) 寵幸(chǒng)
c.龜裂(guī) 渣滓(zǐ) 耀眼(yào) 絢麗(xuàn)
d.殼面(ké) 記載(zǎi) 絳囊(xiáng) 混和(hùn) 答( )
二、為下列形近字注音、組詞。
1.粵 音( ) 組詞( )
奧 音( ) 組詞( )
2.褐 音( ) 組詞( )
竭 音( ) 組詞( )
3.囊 音( ) 組詞( )
襄 音( ) 組詞( )
4.御 音( ) 組詞( )
卸 音( ) 組詞( )
三、從每組詞中選出一個與其它詞結構不同的詞。
1. a.滑潤 b.粗糙 c.疏密 d.布局 ( )
2. a.紅繒 b.漿液 c.選擇 d.渣滓 ( )
3. a.植樹 b.烘干 c.提高 d.說明 ( )
4. a.夏至 b.潔白 c.性急 d.心細 ( )
四、選出對加黑字解釋正確的一組。
a.紫綃 (生絲織的綢子)
紅繒 (古代絲織品的統稱)
兼程 (既走水路又走陸路)
萌蘗 (生芽,發芽)
b.醴酪(甜酒)
日啖三百顆(品嘗)
一騎紅塵(跑得飛快的馬)
闕下(宮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
c.密移造化出閩山 (自然,天然)
果樹志 (文字記錄)
絳囊 (深紅色)
蒂部 (瓜、果與莖、枝相連的把兒)
d.飛焰欲橫天 (橫布于天邊)
寵幸 (幸運)
山頂千門次第開 (第二次)
渾圓 (全,滿)
五、判斷下列句子中紅字部分屬于哪種短語類型,把相應的字母填入括號。
a.名詞短語 b.動詞短語
c.形容詞短語 d.主謂短語
e.介賓短語 f.固定短語
1.南州六月荔枝丹( )
2.有的純甜( )
3.《中國果樹栽培學》則說大的重六十克( )
4.明代徐有一首《詠荔枝膜》詩( )
5.頂端叫果頂,渾圓或尖圓( )
6.無法說明白,只好不了了之( )
7.荔枝肉像冰雪那樣潔白( )
8.荔枝殼卻是粗糙的( )
9.現在海南島有無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
10.說它“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 )
六、選出各組中解釋詞義錯誤的一項。
1.不了了之
a.用不了結的辦法去了結事情。
b.對該解決的事情不過問,拖延敷衍過去就算完了。
c.該辦的事沒有辦,該解決的事沒解決,放在一邊不去管,就算完事了。
d.該辦的事還沒辦,該解決的事還沒解決,特指對工作拖延敷衍的現象。
答( )
2.因地制宜
a.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制定適當的措施。
b.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制定適當的措施。
c.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規定適宜的辦法。
d.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規定適宜的辦法。
答( )
七、選擇對下列復句層次劃分正確的項。
1.①教師也沒有見過鮮荔枝,②無法說明白,③只好不了了之。
a.①|②||③ b.①||②|③
因果 順承 因果 因果
答( )
2.①假如是現在 ②老師縱然沒有見過鮮荔枝 ③也可以找出科學的資料 ④給有點鉆牛角尖的小學生解釋明白吧。
a.①||②|③||④
并列 假設 順承
b.①|②||③||④
假設 假設 順承
答( )
八、選擇標點符號使用正確的項。
a.唐代杜牧詩云,“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就是對這件事的嘲諷。
b.明代徐有一首《詠荔枝膜》詩,描寫吃荔枝時把殼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是夸張的說法。
c.生在樹頭,從遠處當然看不清它殼面的構造,只有紅色映入眼簾,因此把它比做“絳囊”、“紅星”、“珊瑚珠”,都很逼真。
d.徽宗寫詩吹噓說:“密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實際上不過當年成熟一次而已。
答( )
九、讀下面這段文字,回答問題。
①這樣多的書刊,如果沒有一種科學的方法掌握它,要找到一部自己需要的書,豈不是大海撈針嗎?②為了查找方便,就需要編制圖書目錄。③一般圖書館或資料室都備有各種卡片箱,里面盛著目錄卡片(分類卡片、書名卡片、著者卡片),供人查找。④不過,這只是圖書目錄的一種形式,人們稱它為“卡片式目錄”。⑤另外還有編成書本形式的,人們稱它為“書本式目錄”或“簿式目錄”。⑥這種書目便于流傳、翻閱和保存,所以應用的范圍廣泛。
1.這個句群各句之間的關系是( )。
2.這段文字出現了一些專用術語,找出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①圖書目錄 ②目錄卡片 ③分類卡片 ④書名卡片 ⑤著者卡片 ⑥卡片式目錄 ⑦書本目錄 ⑧簿式目錄
3.這段文字主要說明( )。
a.圖書目錄的分類情況。
b.編制圖書目錄的重要性。
c.比較幾種圖書目錄的優劣。
d.如何分類編制各種圖書目錄。
十、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問題。
一位旅居異邦多年的老北京,來信特別提到小白梨,似有深沉的懷念之情。
小白梨,又稱京白梨,秋天與著名的鴨梨同時上市。論外表,與鴨梨(孩子們愛說大鴨梨)一樣美得可愛,金黃色,有素雅之美,不過圓一些。及至一口咬下去就出現差異:那汁液更多;梨肉給人的感覺也不是松脆,軟而香,更近于“速溶”意境。售價公道之至,一毛多錢一斤罷。
品嘗了幾天,發覺有些小白梨并不如想象之小,據說是嫁接的原故。嫁接,在北京俗稱串種。
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園藝學家也許會講出一番道理。可是在吃梨的我們來說,總覺有些異樣的感覺,不是品質,而是視覺感受。
讓小白梨和大鴨梨體型相近,有分庭抗禮之勢,我不以為是一種美。有差別,有個性,有特征,才有美。人人都是西施,哪里還有西施?
我也愛吃山東萊陽梨。若與鴨梨并列,萊陽梨被人譏為“其貌不揚”,甚至嘲笑它丑陋,均可接受,但是,稍一品嘗,那清新而豐富的汁液,還是會贏得人們好評。以貌取人,常有失誤;以貌取梨,何獨不然?
從小白梨,拉拉雜雜說了些題外的話,但我想寫信人大概不以為忤。他那深沉的懷念之情,我是懂得的。
1.第二自然段從哪幾個角度介紹小白梨?
2.“串種”后的小白梨失去了什么特點?
3.第六自然段寫了萊陽梨什么特點?
4.寫“萊陽梨”與談“小白梨”有什么關系?
5.在文中劃出表現作者美學理想的句子。
6.最后一段作者說“我想寫信人大概不以為忤”是什么意思?
參考答案
一、a
二、1.yuè 兩粵(指廣東、廣西兩省) ào深奧
2.hè褐色 jié竭力
3.náng囊括 xiāng襄助
4.yù防御 xiè卸任
三、1.d 2.a 3.a 4.b
四、c
五、1.d 2.d 3.f 4.b 5.c 6.f 7.b 8.a 9.b 10.c
六、1.d 2.a
七、1.a 2.b
《南州六月荔枝丹》基礎練習 篇11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人教版中職規劃教材語文(基礎版)第一冊第三單元首篇講讀課文,本單元是說明文單元。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在初中教學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如何抓住特征說明事物,使學生體會到只有抓住特征,才能有可能將事物說明白。那么《南州六月荔枝丹》作為說明文單元的起始課,它除了具有一般說明文的特點外,還帶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因此它是一篇介紹科學常識的文藝性說明文,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不言而喻,它對后面的說明文教學有著領啟、示范作用。
2、教學重點:
根據本單元的特點和本文自身的特點,我將第一教時的教學重點定為以下兩點:
①通過認真閱讀,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
②理清本文說明順序和結構。
本文屬科學小品,文章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講析時不要面面俱到,要以學生的實際和大綱要求出發,有取有舍,突出重點。
3、教學難點: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水平,確立本教時的難點是:
理清本文說明順序和結構。(也是教學重點②)
本文善于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對荔枝的特征作具體的說明,內容較多,通過理清順序和結構可以調動學生的思維,明確本文的學習思路。
4、教學目標:
根據單元教學的要求和編寫教材的意圖,和本文的特點,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了解文中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
b學習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抓住特征說明事物的寫法。
c掌握課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說明順序。
(2)能力目標
① 訓練學生觀察能力,養成良好習慣。
②逐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閱讀說明文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德育目標
了解作者仔細地科學研究的精神,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熱愛專業的感情。
二、說學情
我認為制約職專一年級學生學習本文的兩點不利因素是:
①客觀因素:學生普遍反映不喜歡上說明文課,認為說明文是一種枯燥無味的文體。
②主觀因素:“荔枝”對閩南地區的學生來說,已經太不新鮮了。三、說教法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更好的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說明文的積極性,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
(一)教法的選擇
1、自主與合作探究法:自主與合作學習正是“不教而教”,它使得學習過程由制導向自主和自由學習拓展,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
本文語言淺顯易懂,生動有趣,有利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出問題,探究問題,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同時還培養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2、點撥法:根據教學重、難點教師設計一些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點撥,讓學生高質量地完成教學目標。可以說點撥法,是開啟學生智慧火花,提高學習效率最佳方法。
3、直觀教學法——主要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
《南州六月荔枝丹》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拓寬課本知識體系,開闊學生的視野。
(二)選擇以上幾種教法的依據
1、依據現代教育學理論:根據素質教育“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打破教師以教為中心,單向灌輸的陳舊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上幾種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學生讀寫聽說能力的提高。
2、依據教材自身的特點:本文是篇淺顯易懂,生動有趣,富有詩意的科學小品,又是說明文單元的首篇,利用直觀教學法使學生享受說明文教學帶來的樂趣,達到認知水平提高與情操品德教育雙重目的。
3、依據學生自身的心理特點:這一年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渴望被人尊重和信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盡可能從人格平等的基本觀念出發創設寬松的民主氛圍,把學生擺在主動探求者的位置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提高學習語文的能力,所以自主與合作討究法是新世紀語文教學的必然選擇。
三、說學法
學法指導:
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在課堂教學不僅是傳授技能的過程,也是教會學生學習的過程,使學生“學會”到“會了”。現代教學論提出要轉變教學觀念,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強調學生自主的主體意識。在職專語文教學過程中就要始終體現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指導。
1、觀察法或課外閱讀法:課前布置學生認真觀察荔枝或時令水果的構造或者查閱有關荔枝資料的書籍。
2、朗讀體悟法:本文引用大量詩文、資料,通過反復朗讀,仔細品味本文富有詩意的語言風格,在情感得到滿足和愉快后能更加深刻獲得知識。
3、練習法:結合本文課后練習題一、二、三讓學生自主學習本節課重難點,順利地完成教學目標。
四、說課堂教學程序
素質教育提倡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強調“以生為本”,一切教學的設計與實施,都應首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掘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潛力,提高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效率。因此,以開放的思維,以現代的教育模式學習本文,將對說明文的學習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根據單元教學要求和新課標理念及職專生的感知水平,我確立以下教學程序:
1、課前預習,掃清障礙
①準備工具書,自查生字詞,培養學生獨立使用工具書的能力。
②參照書上“閱讀提示”,自讀課文,對課文有初步的了解。
2、導入新課,激起興趣(10分鐘)
①導語:你們對荔枝真的很了解嗎?你們知道吃進肚子里面并非是荔枝的果肉,而是種子外面的一層膜嗎?
②明確文體:
科學小品:是一種以靈活的形式通俗簡短地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
特點:科學性、文藝性
③多媒體展示有關荔枝生態知識(為學習知識目標打好基礎)
④作者簡介(完成德育目標)
⑤處理生字詞(鞏固基礎知識)
(這樣安排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做好鋪墊。)
3、提出問題,朗讀課文(17分鐘)
思考:①標題給我們提供了荔枝的幾點信息?有何創意?(完成課后習題一)
②作者筆下的荔枝與白居易《荔枝圖序》的荔枝異同點?(完成知識目標a、b和德育目標)。
③概括文章內容,完成課后習題三(突出教學重點①)
(朗讀課文品味科學小品語言為第二教時分析比較平實性說明文與科學小品做鋪墊。提出問題以小組形式討論、探究激發學習興趣。)
4、自主學習,理清結構(突出重點②,突破難點)(15分鐘)
師質疑:練習冊上的輔導要點和課后習題三對本文的結構劃分是否正確(如把荔枝的花歸為荔枝的果實內部)?
讓學生獨立理清說明順序、結構,并畫出本文結構圖,然后找不同程度的幾個同學講自己的分析結果,其余的同學則認真聽并結合自己的理解做出選擇!根據學生的討論和闡述,老師點撥并給予明確的答案,但不是標準答案,因為本沒有標準答案。
(充分啟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敢于質疑和發表不同意見,課堂氣氛活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完成教學目標。)
5、總結本節課(3分鐘)
本文是一篇生動的說明文,介紹荔枝是按照從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順序來寫的,主要介紹荔枝果實的形態特征,次要介紹荔枝其他知識,如生產情況。
總之本課教學程序的設立,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進行自主學習,有利養成學生的自主能力和自學習慣的形成,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拓充知識,更好學習鍛煉歸納表達能力。
五、說練習設計
根據單元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我要求學生抓住特征,用文藝性筆調寫一篇自己熟悉的某種植物或動物說明文;并請個別同學在上《我國古代的幾種建筑》時進行口頭交流。
練習設計,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六、說板書設計
《南州六月荔枝丹》基礎練習 篇12
荔枝
[明]陳輝
南州六月荔枝丹,萬顆累累簇更團。
絳雪艷浮紅錦爛,玉壺光瑩水晶寒。
高名已許傳新曲,芳味曾經薦大官。
烏府日長霜署靜。幾株斜覆石欄桿。
荔枝圖序
[唐]白居易
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幃蓋,葉如桂,冬青;花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熱。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
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日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蓋為不識者與識者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看荔枝
[北宋]鄧肅
荔枝有佳品,乃在府城東。
我來方秀發,紅云幾萬重。
遙知香味色,已具碎花中。
憑欄一念足,不食意自充。
人世如夢耳,當體色即空。
謂是為真實,便可侑千鐘。
謂是為非實,真飽亦何從。
虛實兩無有,樓高雨溕溕。
過清華宮絕句(其一)
[唐]杜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宣和殿荔枝
趙佶
密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玉液乍凝仙掌露,絳苞初結水晶丸。
酒酣國艷非朱粉,風泛天香轉蕙蘭。
何必紅塵飛一騎,芬芳數本座中看。
新荔篇 并序
[明]文征明
常熟顧氏自閩中移荔枝數本,經歲遂活。石田使折枝驗之,翠葉芃芃,然不敢信也。以示閩人,良是。因作《新荔篇》命璧同賦。
錦苞紫膜白雪膚,海南生荔天下無。
鹽蒸蜜漬失真性,平生所見唯萎枯。
相傳尤物不離土,畏冷那得來三吳。
顧家傳來三四株,桂林翠幄森森殊。
遠人無憑未敢信,持問閩士咸驚呼。
還聞累累生數子,絳綃裹玉分明是。
未論香色果如何,只說形模已珍美。
千載空流北客涎,一朝忽落饞夫齒。
白圖蔡譜漫夸張,文飾寧如親目視。
飽啖只于鄉里足,鮮嘗漸去京師邇。
不須更作嶺南人,只恐又無天下痏。
朝來自訝還自疑,事出非常有如此。
雖云遠附商船達,不謂滋培遂生活。
始知生物無近遠,故應好事能回斡。
卉物聊占地氣遷,造化竟為人事奪。
仙人本是海山姿,從此江香亦萌孽。
由來沃衍說吾鄉,異品珍嘗曾不乏。
不緣此物便增重,無乃人心貴希闊。
福山楊梅洞庭柑,佳名久已擅東南。
風情氣味不相下,稱絕今兼荔枝三。
惠州一絕
[北宋]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南州六月荔枝丹》基礎練習 篇13
教學目標:
1、掌握說明文的特點,理解說明文的順序和說明方法;
2、理解科學小品是一種用文學來介紹科學知識的文藝性說明文;
3、體會作品中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準確性及文學性。
教學重點:
1、感知課文,按要求篩選信息,了解荔枝的生態及其生產情況;
2、學習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從實到虛的說明順序,并了解其作用;
3、領會本文準確地運用語言和引用古代詩文加強說明效果。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說明文知識單元學習指導:
1、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于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特征,或闡述事理。說明文的范圍比較廣泛,如科普讀物、知識小品、解說詞、說明書等均屬于說明文。
2、說明文大致包括三種具體樣式:一帶有一定文藝性的,指科學小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二科普性為主的,如《向沙漠進軍》《宇宙里有些什么》;三實用性的,如廣告、說明書、提要、提示、規則、章程、解說詞、科學小品等。
3、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別、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摹狀貌、畫圖表、引用等。
4、常見的說明的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說明的順序,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條理和人的認識規律來安排的。比如介紹景物,建筑,多是根據地理環境、方位布局來安排;介紹事物源出、演變,多是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來安排;闡述事理又按照事物的邏輯順序來安排。總之,是按照一定的順序,由表及里,由實到虛,由分到合,由遠及近,由淺到深,逐步闡述。
5、說明文常見的形式有:(1)總(概說)分(具體)式(2)總(概說)分(具體)總(概說)式(3)分(具體)總(概說)(4)并列式(5)遞進式。
6、說明文的特點是“說”,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識性。這種知識,或者來自有關科學研究資料,或者是親身實踐、調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嚴格的科學性。為了要把事物說明白,就必須把握事物的特征,進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即不僅要說明“是什么”,還要說明“為什么”是這樣。應用性說明文一般只要求說明事物的特征,闡述性說明文則必須揭示出問題的本源和實質。
說明語言的準確性,是說明文語言的先決條件。準確性和多樣性、靈活性并不矛盾。
7、說明文的考試點主要有:1.對說明對象及說明特征的理解;2.對說明方法的辨識與理解;3.對說明順序的分析與理解;4.對文章段落結構特點的分析;5.對文意、層意、段意的概括;6.對關鍵詞語、重點句子含義及其表達作用的評析;7.對說明語言準確性的體會。
二、作者及解題:
1、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科普作家。他創作、編寫、翻譯了二十九部生物學著作。現任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賈祖章先生雖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現在終日伏案著述,陸續寫出了許多優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都選自他的《生物學碎錦》。
2、“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陳輝《荔枝》詩中的句子。用古詩命題蘊藉含蓄,引人入勝。此題內涵豐富:產地南州,泛指我國南部地區;成熟的季節六月(公歷七月);鮮果的色彩丹,絢麗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態的主要特點產地、成熟期、顏色。充滿詩情畫意,而且引古詩為題,也與全篇廣泛引證的風格統一起來。
本文屬于科學小品,屬于說明文。所謂小品就是隨筆之類的小文章,科學小品則是介紹科學常識的文藝性說明文,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
三、閱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
1、列出提綱,了解荔枝的生態及其生產情況。
明確:第一部分:引用白居易《荔枝圖序》“殼、膜、肉、漿”引出話題,總領全文
外殼:龜裂片、片峰(粗糙)顏色:深紅色或紫色
形狀:心臟形、卵圓形、圓形大小: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第二部分:荔枝的生態
殼膜:白色果肉:顏色、味道、肉質、制作
貯藏:不耐貯藏(與果實關系密切,附帶介紹)
果實:果核長圓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綠色
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第三部分:荔枝的生產
產地:中國南部果譜:種類、內容、荔枝品種
移植:習性、古荔枝移植情況產銷: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滿足需要
2、分析課文是按何種順序進行說明的。
明確: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從實到虛。
四、篩選課文主要信息,將文章改寫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實的說明性的文字。
明確:
1、根據提綱,概括要點;
2、注意說明順序及說明方法;
3、把握說明語言的樸實主、準確。
五、布置作業:完成《學案與測評》
第二課時
一、體會本文說明語言的科學性、準確性與科學性。
1、恰當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能使文章準確、形象、生動,本文涉及到了哪些說明方法,請找出相關的句子驗證?
明確:一是舉例子,有歷史的,有現實的,也有來自調查材料的'。二是打比方,在生動的比喻中寄托了作者的贊美之情。三是列數學,準確、科學。四是畫圖表,形象、生動,直觀。五是引用,有故事、史料、詩文,共征引資料二十余條,從唐宋明清至今。
2、本文語言的科學性體現在哪里?
明確:(1)推測語氣;(2)確數、約數的使用;(3)語言周密,合乎科學性。
3、科學小品文語言的文學性較強,本文體現在哪里?(找出課文中作者引用的詩詞典故,并結合上下文分析它們的作用)
明確:體現在大量引用古代詩詞典故和比喻修辭的運用上。
類別
材料
詩歌散文
白居易《荔枝圖序》、郭明章《荔枝》、鄧肅《看荔枝》、徐勃《詠荔枝膜》、杜牧《過華清宮》、宋徽宗《宣和殿荔枝》、文征明《新荔枝》、蘇軾《食荔枝》、陳輝《荔枝》
史書記載:
南越王向漢高祖進貢荔枝;《三山志》。
科學專著:
《四川果樹良種圖譜》、《中國果樹栽培學》、蔡襄《荔枝譜》、陳鼎一譜
引用的作用:(1)充實文章內容,豐富讀者知識;(2)使文字生動活潑,具有文學韻味,引起讀者興趣;(3)寓科技知識于文學描寫,使讀者可由文學欣賞而獲得科學知識。
二、講評練習冊《學案與測評》
三、布置作業:預習下一課。
附與課文相關的詩文:
1、明朝陳輝《荔枝》:南州六月荔枝丹,萬顆累累簇更團。絳雪艷浮紅錦爛,玉壺光瑩水晶寒。高名已許傳新曲,芳味曾經薦大官。烏府日長霜暑靜,幾株斜覆石欄桿。
2、徐勃《詠荔枝膜》:曾向忠州畫里描,胭脂淡掃醉客消。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白玉薄籠嬌色映,茜裙輕裼暗香飄。嫣紅狼藉誰收拾,十八閩娘裂紫綃。
3、白居易《荔枝圖序》: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桔,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元和十五夏,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譯文:荔枝生長在巴州和峽州之間一帶地方。它的樹形呈圓的形狀,很像古代用來遮蔽東西的“帷蓋”。葉像桂樹的葉,冬季還是綠色的;花像橘樹的花,在春天開放;果實的顏色像丹砂那樣紅,夏季成熟。果實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殼像紅綢,膜像紫綢,瓤肉像冰雪一樣晶瑩,潔白,漿液像醴那樣甜,像酪那樣酸。(關于荔枝的情況),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說的情形,那實際的情況比介紹的這些還要好。假如果實離開了枝體,一天顏色就變了,兩天香味就變了,三天味道就變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賓郡的太守樂天,讓官畫工畫成一幅荔枝圖,并寫上這篇序,這是為了告訴沒有見過(荔枝)的人以及雖然見過卻沒有看到它三天以內的變化情況的人。
《南州六月荔枝丹》基礎練習 篇14
本文是著名科普作家賈祖璋寫的一篇科普作品,準確、翔實的說明了荔枝的果形、果實以及貯運,對荔枝的習性、產地、栽培史等作了一般性介紹。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為一體,有著高度的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陳暉《荔枝》詩中的句子。原詩是:“南州六月荔枝丹,萬顆累累簇更團,絳雪艷浮紅錦爛,玉壺光瑩晶寒。高名已許傳新曲,芳味曾經薦大官。烏府日長霜暑靜,幾株斜覆石闌干。”
一、詞語積累
繒 (zēng):古代對絲織品的統稱。
綃(xiāo):生絲織的綢子。
醴(lǐ)酪(lào):甜酒和奶酪。酪,半凝固狀的乳制食品。
不了了之:用不去了結的辦法去了結。
鉆牛角尖:比喻費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無法解決的問題。這里沒有貶義,是說認真鉆研的精神。
絳(jiàng):深紅色。
渣滓(zǐ):物品提出精華之后剩下的東西。
龜(jūn)裂:呈現許多裂紋。
勞民傷財:既使人民勞苦,又耗費錢財。現多指濫用人力物力。
兼 程:一天走兩天的路。
花 期:植物開花的時期。
完全花:花的四部分—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俱全的花。
花 序:花在花軸上排列的方式,分有限花序和無限花序兩大類。前者如聚傘花序,后者如總狀花序、穗狀花序、傘形花序。
闕 下:即都下,指宋王朝的首都開封。闕,本來是宮門前兩邊供瞭望用的樓,又泛指帝王的宮殿。
造 化:自然,天然。
幅 員:領土面積。幅,寬度;員,周圍。
因地制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的措施。
啖(dàn):吃。
萌蘗(niè):指植物長出新芽。萌,生萌,發芽。蘗,樹木砍去后又長出來的新芽。
二、作者簡介
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科普作家。1901年生,浙江省海寧縣人。當過小學教師、中學教師、編輯。他創作、編寫、翻譯了29部生物學著作。現任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科學專著有《鳥類研究》《普通鳥類》《鳥類概論》《世界禽鳥物語》《鳥與文學》《動物珍話》《生物素描》《碧血丹心》《生命的韌性》等。1980年出版《生物學碎錦》,《南州六月荔枝丹》即選自該書。
三、內容結構
(一)主要說明荔枝果實的形態特點。(1-10)
1.從對小學時學過的《荔枝圖序》質疑寫起,引出下文。(1)
2.荔枝的形態特點(2-9)
① 荔枝的外部形態(2-5)
A 荔枝外殼構造
B 荔枝外殼的顏色
C 荔枝的形狀
D 荔枝的大小及重量
② 荔枝的內部構造(6-9)
A 荔枝的殼膜
B 荔枝的果肉
C 荔枝的貯藏
D 荔枝的果核
3.荔枝的花(10)
(二)主要介紹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11-13)
1.荔枝的產地分布
2.古代的荔枝書譜
3.荔枝的生長習性及生長北限
(三)提出建議:大力發展荔枝生產,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14)
本文的說明順序為先主(荔枝的形態特點)后次(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及建議),而介紹荔枝的形態特點時是按由表(外部形態)及里(內部構造)的順序。
這樣來寫,條理清晰,內容全面、主次鮮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特征,又介紹了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
四、簡明精確,科學性強。
本文在介紹荔枝的科學知識時,十分注意簡明精確,科學性強。它處處使用確鑿的事實和具體數字來加以說明,并且不斷糾正古代有關知識不確切的地方。
例如,白居易詩中說“殼如紅繒”,作者說這是詩人的比喻,繒是絲織物,光亮滑潤,而其實荔枝殼是“粗糙”的。白居易說“膜如紫綃”,作者指出是把殼內壁的花紋誤作膜的花紋了。又指出《詠荔枝膜》的詩句只是詩人的夸張說法。在講到荔枝肉時,又從植物學觀點指出,這不是果肉,而是“假種皮”,真正的果肉是丟棄的那層膜。作者通過調查、觀察、考證,用科學的態度,不斷糾正古人有關記載荔枝的知識上不確切或錯誤之處,使之更符合事實,保證了傳授知識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用具體數字說明事物,是說明文中常用的一種說明方法。本文說到荔枝的大小和重量時,用了具體的數字,其中關于四川合江產的楠木葉的重量,兩本書上記載相差很大,作者不妄下結論。在講到載培歷史時,都有具體數字,使讀者明確我國荔枝栽培歷史悠久,品種繁多。
五、引用詩文,趣味盎然
本文是把荔枝當作一種水果向讀者推薦介紹的,因此引用了大量古詩文,使文章趣味盎然。
文章開頭就引白居易《荔枝圖序》的一段話,設置疑問,引人入勝。荔枝哪里會是紅色的,荔枝肉象冰雪那樣潔白,不是更可怪嗎?白居易是唐代著名大詩人之一,他想象豐富,比喻新穎,他用詩的語言來寫荔枝,充滿著馥郁芬芳。本文多次提到《荔枝圖序》有肯定它之處也有指出它的不足或不確的,文字生動活潑。
在介紹荔枝的有關知識時,作者時而引用幾句古詩句或文字,增強了文字的形象性,使這篇復雜的說明文增添了光輝。例如本文的題目《南州六月荔枝丹》就是明朝陳輝的詩句,說明了荔枝的產地“南州”、成熟期“六月”、顏色“丹”,言簡意明,生動形象。在介紹荔枝顏色時,成片樹林,“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引用詩句來形容,燦爛絢麗,令人悅目爽心。
在介紹荔枝不宜貯藏一節中,引用杜牧的詩句說明了鮮荔枝不宜久放,統治者為了吃到新鮮荔枝不顧人民的死活。
大量引用古詩文,來說明荔枝的有關知識,既增強了說服力,又增強了文藝性。如果抽掉了本文中十多處的古詩文,就會變得枯燥乏味。
附:白居易《荔枝圖序》
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作文:
枕 頭
——讀《梵高畫傳》
高一(3) 程遼
他畫看到的人們,畫自畫像,畫向日葵。在這一個個激動的夢境中,我看到一個盛放的生命——正如其中的一幅向日葵,盡管是血紅的,是莖被切斷的,卻在像太陽一般地燃燒和瘋狂,在夜的吞噬中。
他去當畫商卻告訴顧客這畫一錢不值,想當傳教士又不屑用模式化的演講過關,進入畫室惟獨不畫教授布置的石膏塑像。他是一段無法被接力的旅程。家人以他為恥,市民稱他為“瘋浪子”,同行說他“不會畫畫”,朋友高更評價他鐘愛的《向日癸》單調乏味。只要身體還有一點力氣,他就開始在畫布上瘋狂地涂抹。繪畫之外不存在他的生命,但在他三十七年的掙扎中僅賣出了一幅作品。是痛苦和可怕的瘋狂造就了畫出《割耳自畫像》和《星月之夜》的梵高。世人在他的眼中就如同他畫布上火焰般噴吐的柏樹,或是綠瑩瑩、搖擺的油燈。他只為自己而畫,畫自己眼睛所見的,但他又不得不依存于外在的軀殼。食了人間煙火的人就要做煙火味的夢;不食則做自己的夢,但因為正餓著肚子,所以做的是自己的噩夢。再沒有人可以這么畫了,像一只手,直接捅進人的心里,在里面劃一個令人窒息的漩渦。陷進去,陷入暈眩,陷入扭曲,陷入痛苦到吶喊卻聽不到自己聲音的時空。
人生,不離開也不像一場夢。大多數的夢是公共的,是公共場所,講規矩,講文明,很熱鬧,很擁擠。沒有人知道方向,但大家擠在一起就放心了。人最怕對自己負責任。做夢還不如打個水漂,連沉淀也不會有。但有極少的夢還是會被刻在泥板上,印在浪花里,在公共的夢中被雕成偶像。這些自己的夢很空曠,很迷茫,伸出手摸不到往者的路標,探出腳聽不到清晰的回音。他只有憑著胸中涌動的熱情不顧一切地奔跑,不管是否踏壞了眾人軟弱無力的路界、撞翻了弱不禁風的指向標,不管憤怒的群眾手中是荊棘皇冠還是十字架。他只是狂奔,每一個足印都證明他是個瘋子。終于他的夢結束了,旁邊走得小心翼翼的人才開始審視一串不尋常的腳印。一個人說:“藝術!”回音必是震耳欲聾的。于是便有了滿世界的菩提樹下冥想者和割自己耳朵當禮物的人。又有一種瘋狂變成了正常。
但是偉人值得欣賞卻不值得敬佩,俗人不值得欣賞但卻值得敬佩。他們甘于犧牲。偉人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一抓一大把的世人就是這肩膀。誰都可以當讓人供起來膜崇拜的偶像,也都可以當肩胛骨、當血管、當神經、當肌肉……當然最終只能占一樣。就像生物鏈,從人到蜣螂,缺了哪一環大家都得玩完。
向臥室里的一切致敬!
大家在夢里都挺不容易的。
[自評]
第一篇一氣呵成的讀書筆記——一直寫下來,不像以前,寫一部分就看著前面寫的,想一會兒再繼續寫。有初稿,后移上本的過程中有不少改動,因為題目“枕頭”是最后寫上去的,感覺原文章前部有些松散,所以改后“夢”的字眼提前出現。
全文有一次遞進,一次轉折。對結尾很滿意。《梵高畫傳》第一次看時十分受震動,但在冷卻后第二次看時才寫下本文。應該可以寫得更好。
《南州六月荔枝丹》基礎練習 篇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作者及文體特征。
2.了解荔枝的生態及其生產情況,豐富科學知識。
能力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按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練習概括要點,逐步培養學生閱讀科技說明文的能力。
2.學習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從實到虛的說明順序,并了解其作用。
3.領會本文準確地運用語言和引用古代詩文加強說明效果。
德育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培養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文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概括內容要點。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引用的詩歌典故,結合上下文分析它們所起的作用。
〈教學方法〉
1.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篩選各段要點,理清說明順序。
2.討論點撥法。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步驟〉
課前背誦:
勸學(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鳴,
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
白首方悔讀書遲。
一、 導語設計:
由于我國南方和北方的地域差異,使得氣候、生活習慣都有所不同。南方有一種水果——荔枝,這種被稱作“果中珍品”的水果北方是沒有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賈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荔枝是怎樣的一種水果。
二、作者及文體:
作者簡介:
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科普作家。他創作、編寫、翻譯了二十九部生物學著作。現任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賈祖章先生雖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現在終日伏案著述,陸續寫出了許多優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都選自他的《生物學碎錦》。
文體介紹:
本文屬于科學小品,屬于說明文。所謂小品就是隨筆之類的小文章,科學小品則是介紹科學常識的文藝性說明文,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豐富的知識,饒有興味地介紹了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條分縷析的特點,又有清新誘人的詩意。它寄托著作者的深情,充滿濃郁的時代氣息。
三、速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字詞正音:
繒zēng(古代絲織品的通稱)瓤ráng(瓤子)醴lǐ(甜酒)酪lào(用乳汁制成的半凝固狀食品)囊náng(口袋)勃bó(煙起貌)莆pú(福建莆田縣)
2.詞語補釋:
龜裂:jūnliè呈現許多裂紋。(龜甲guījiá)
幅員:領土面積。地廣狹為幅,周圍為員,員即圓。
勞民傷財:既使人民勞苦,又耗費錢財。(使動用法)現多指濫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把問題放在一邊,就算了事。了:完成。了(第二個):了結、結束。
逼真:⑴極象真的;⑵真切。
絢麗:燦爛美麗。
渣滓:⑴物品提出精華后剩下的東西;
⑵比喻品質惡劣對社會起破壞作用的人。
兼程:一天走兩天的路。
造化:⑴自然界的創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氣、運氣。
四、強調引用這一方法的重要性。
1.請同學們用一兩個詞表達一下對這種文體的直觀感受?
明確:知識量大、說理性強、條理清楚、平實、
單調、乏味。
2.這篇文章有干巴巴的感受嗎?
明確:沒有。
3.當然,這是一篇如假包換的說明文,但為什么會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呢?
明確:文章引用了大量的詩詞典故,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形象性,感覺清新活潑。
4.我們學過哪些說明方法?
明確: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等。
引用就是其中一種,在本文中更是大放異彩。當然作者并沒有一味的只使用引用這種說明方法,其他方法也都有使用。
五、由說明方法入手具體分析文意,學生從文中找出引用的詩詞典故。劃分層次,理清思路。
(一)引出說明對象
外形:外殼—顏色—形狀—大小
荔枝果
果實:殼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態
荔枝花花期—花形—花色
(三)荔枝的生產:產地—樹譜—移植—產銷
六、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試說說文章的說明順序。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明確:本文是把荔枝作為水果來介紹的,按照從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順序來寫。課文主要介紹荔枝的生產特征,次要介紹生產情況。在介紹果實時,又根據它的結構特點,采用了由外到內,由表及里的空間順序。在說明荔枝果實的外部特征時,又按照殼面構造—色澤—外形—大小、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這樣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特征,又說明了有關它的其他知識。
七、布置作業:
1.誦本文中的詩文。
2.認為本文語言的準確性體現在何處?
八、板書設計
(一)引出說明對象外形:外殼—顏色—形狀—大小
荔枝果
果實:殼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態
荔枝花花期—花形—花色
(三)荔枝的生產:產地—樹譜—移植—產銷
《南州六月荔枝丹》基礎練習 篇16
1.詞語
(1)不了了之:該辦的事情沒有辦完,放在一邊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2)縱然:即使。
(3)資料:用作依據的材料。
(4)鉆牛角尖:陷入無法解決的問題或不值得研究的小問題之中。
(5)粗糙:不光滑。
(6)術語:某門科學的專用語。
(7)龜裂:呈現出許多裂紋。
(8)眼簾:指眼皮或眼內。
(9)逼真:極像真的。
(10)絢麗:燦爛美麗。
(11)絕種:(某種生物)因不能適應新環境而逐漸稀少,終于滅絕。
(12)夸張:為啟發聽者或讀者的想像力和加強所說的話的力量,用夸大的詞句來形容事物的修辭手段。
(13)渣滓:物品提取精華后剩下的東西。
(14)不耐:受不住,禁不起。
(15)嘲諷:嘲笑諷刺。
(16)退化:生物體在進化過程中,某一部分器官變小,構造簡化,機能減退甚至完全消失。
(17)諺語:在群眾中間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18)特產:某地或某國特有的;某地或某國特有的著名產品。
(19)明證:明顯的證據。
(20)進貢:封建時代藩屬對宗主國或臣民對君主呈獻禮品。
(21)更足珍惜:更加值得珍重愛惜。
(22)北限:最往北的限度。
(23)移植:把播種在苗床或秧田里的幼苗拔起,或連土掘起,種在田地里。
(24)遷怒:受了甲的氣而拿乙出氣,或自己不如意時,跟別人生氣。
(25)極刑:死刑。
(26)吹噓:夸張地宣揚。
(27)造化:自然界的創造者,也指自然。
(28)當年:就在本年;同一年。
(29)下文:比喻事情的發展或結果。
(30)幅員廣闊:領土面積廣大寬闊。地廣狹為幅,周圍為員。
(31)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規定適宜的方法。
(32)切合:十分符合。
(33)盛產:出產非常多。
2.句子
(1)“上了小學,老師講授白居易的《荔枝圖序》,讀到“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實在無法理解,荔枝哪里會是紅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樣潔白,不是更可怪嗎?
這兩句一感嘆一反問,再加上“實在”“更”,有力地強調其百思不得其解的程度。疑惑的原因在本段第1句、4句和5句有交代:小時“沒有見過鮮荔枝”“只知道荔枝干”。后兩句的兩個“沒有”,兩個“鮮荔枝”,突出本文說明對象是“鮮荔枝”,目的在于使“沒有見過”鮮荔枝的人對荔枝有全面的科學的知識。
(2)“白居易用比喻的筆法來描寫荔枝的形態,的確也有不足之處。”
從第1段的設置疑問轉到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銜接緊密。對第1段摘引的白居易的文章有褒也有貶,表明其隨時糾正前人錯誤的態度。這一句總領2至10段的說明內容,回應第1段的引文“也”,使人體會到白文既有用比喻描寫荔枝形態生動形象的對的一面,也有不足之處。“的確”加強“有不足”的語氣起強調作用。“形態”概括了所引白文的要點,也暗示出本文行文重點。比喻的筆法與本段后4句“用果樹學的術語”作的準確細致的解說形成對比,作者的解說顯然更準確如實。后4句主要是對“殼如紅繒”一句中“繒”的比喻失當進行批評:把粗糙的殼面描寫得滑潤了。
(3)“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
修飾限制成分“成熟”“大多數”用語準確,有保留地肯定了“殼如紅繒”中“紅”的描寫。句中的“或”和本段最后一句的“也有”“又有”補正了“紅”表述上的不足。使人認識到“紅”只是成熟期時大多數荔枝果外殼的顏色。這樣寫既注意到普遍性,也不忽略特殊性,表述全面,合乎事實,經得起推敲。
“……‘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陰歷六月,正當陽歷七月。”
這一句是對作為文章標題的所引古詩句的內容的必要解釋:“六月”是就陰歷而言,切勿以習用的陽歷視之。這樣就可使粗心的讀者避免誤解了。如果說這一句側重說明的是“六月”當如何理解,那么本段第1句到第3句則說明的是“丹”當怎樣體會。
(4)“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通常蒂部大,頂端稍小。”
這一句描繪荔枝的形狀,該內容是白文所無、本文特補的。“通常”“稍”,用語精確,從范圍或程度對事物進行了恰如其分的限制或修飾。最后一句對“龍牙”“珍珠”品種的介紹,就使人們對一般和特殊品種的荔枝的形狀都有較深刻的印象了。下幾句對果肩、果頂、縫合線等生物學術語的詮釋,用語簡潔、準確,也都給人以明白無誤的認識。
(5)“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這是用數字說明法具體確切地說明荔枝果實的大小和重量。“三四厘米”“十多克”都是概數。當用概數就不能用確數。概數用得恰當,能更確切地反映客觀事物和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程度,給人以真實可信、準確、精當的感覺。下兩句舉例說明,仍結合了數字說明。特別是第3句不但仍用概數,而且兩說并存,如實引錄,不妄作揣測、任意取舍,反映了作者嚴謹審慎、實事求是的態度,讀了使人感到更加真實可信,增強了文章的科學性。第2句中舉例是“調查得知”,第3句中舉例是專著記載,數字來源的可靠性是無庸置疑的。
(6)“所謂‘膜如紫綃’,是指殼內緊貼殼的內壁的白色薄膜。”
“所謂”與第1段所引白文回應,又表明了作者對此說的不以為然。因為膜自身是白色的。下一句就指出了白文描繪有誤在于他觀察有誤:“把殼內壁的花紋誤作膜的花紋了。”
(7)“荔枝的肉大多數白色半透明,說它‘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
“完全”加強了這一肯定的語氣,但這一肯定是以“大多數”為范圍的。下一句“有的則微帶黃色。”彌補了白文的不足。對荔枝的肉的顏色的介紹更趨全面后,三四句“從植物學的觀點”指出人們習慣(包括白文)稱為果肉(或瓤肉)的部分,其實“應稱假種皮”;而為人們當作膜的倒是“真正的果肉”。作者用現代科學知識糾正了前人的謬誤,使人們茅塞頓開,這一說明是十分必要的。
“荔枝肉的細胞壁特別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
“特別”,強調“薄”的程度,是“不留渣滓”的原因。“一般”用在“都”前,既肯定了荔枝肉入口不留渣的佳處,又不排除極少數、特殊情況,留有余地而不絕對化。接下去的三句回應白文“漿液甘酸如醴酪”,肯定了這種說法,肯定了荔枝作為水果,味道之佳。最后一句寫荔枝果“生食”之外還可加工作荔枝干,與開頭段遙相呼應。句中“完全”二字,表現出加工制作的荔枝干與鮮荔枝果外觀變化之大,難怪幼年時只見過荔枝干的作者,上小學時不能接受白居易文章的說法。
(8)“現經研究證實,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三十天左右。”
作者先肯定了白的說法,再以現在情況與白居易的說明相比,對現代科研成果予以充實肯定。下一句“還應進一步設法延長”表明作者對科研工作者的期望,也突出了荔枝“不耐”貯藏,要延長其貯藏決非易事。
(9)“荔枝的核就是種子,……少數品種為綠色。”
說明了荔枝核的一些情況,語言簡潔,是介紹荔枝必然要涉及的。“就是”與第7段“假種皮”大有關系。光說“核”,人們也許會忽略;強調它“就是”種子,人們自然會想起種子的皮,也會聯想到“假種皮”。
(10)“荔枝花多,花期又長,是一種重要的蜜源植物。”
由荔枝果而寫到荔枝花,補白文之不足,狀荔枝所必需。這一段前面寫到一些荔枝花的“缺點”:比如“僅極少數品種有完全花”等等,需“混栽”以“增加授粉機會。再比如“生花”多,而結實少,“十花一子”,說明荔枝“結實”之可貴。這最后一句寫了荔枝花的“優點”:花多、花期長,是蜜源。“重要的”突出了其經濟價值。這是荔枝鮮果能生吃,做荔枝干可食用外另一重要功用:荔枝花是蜜源,這蜜當然是“荔枝蜜”啰!
(11)“荔枝原產于我國,是我國的特產。”
兩個“我國”,飽含作者熱愛祖國的激情,也表現了作者對這一水果佳品的贊美。這一段緊扣文題的“南州”,把范疇具體到廣東、四川、福建、廣西、云南等。第二句中“海南島和廉江”并列,今日看有些不妥,因為海南已自成省,廉江是廣東省的一個地區;作者寫此文時海南島屬廣東省,這樣寫是很自然的。
“它的栽培歷史,就從那個時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就”在這里有“僅”、“只”之意,用在這兒強調我國栽培荔枝歷史悠久,至少已有二千年以上的歷史。使讀者對祖國的地大物博歷史悠久產生自豪感。
(12)“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種,……”
承上段進一步證明荔枝原產我國。
此處的“書”指專著,不是提到荔枝的就算數的。“包括蔡襄的在內” 把這一段與上一段,緊緊連貫起來。“現在知道的”決不可少,這樣限制一下比較客觀,留有余地,不能肯定這是完全的,不排除目前有未被發現、而將來也許會被發現的;既然存在這種可能性,如果去掉這幾個字就未免太草率、不嚴謹,給人以以偏概全,妄下結論之感。
“蔡譜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的果樹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
“不僅……也……”的句式、“最”的修辭,強調說明該書的地位、文獻價值和意義引人自豪。下面三句,不但介紹了此書的內容,還用書中提到的“陳紫”“現在仍然廣為栽培”,“宋公荔枝”“有老樹一株”“依然每年開花結實”,證明了這一點。
(13)“現在科學發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這一段在指出荔枝的“生產北限”后,舉過去的三個例子證明北移之不易。表達前人因喜愛荔枝而欲使其遍布祖國南北的愿望,引出“現在”應當與過去不同,有所進步,因為“科學發達”了嘛!這是作者的主觀愿望,更是讀者的共同心愿。“不是……不”雙重否定表肯定,表現作者愿望之迫切;“也許”,表推測語氣,表明“將來”只是可能發生這樣的事,能不能發生還不一定。這既是作者說話留有余地,又表明此事難度之大,能否成為現實目前還很難說,表達恰當、準確,分寸適度,并能激起人們鉆研科學,解決難題的熱情。
(14)“盛產荔枝的地區,應該大力發展荔枝的生產”
這是作者對“盛產”地區的建議,只有“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荔枝生產,才“能夠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以此作結,說明社會主義制度是為人民謀福利的,表明他寫這篇文藝性說明文的主旨所在,作者以今昔的不同,未來的發展收束全文,深化主題,使立意更高了。
《南州六月荔枝丹》基礎練習 篇17
南州六月荔枝丹賈祖璋一、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從實到虛的說明順序,并了解其作用。 2、領會本文準確地運用語言和引用古代詩文加強說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態及其生產情況,豐富科學知識。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的結構方式。 2、難點: 本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科學性。三、教學時數:兩課時四、教學步驟:第一課時教學要點:簡介作者;熟悉課文;理清文章說明的重點和層次。教學過程一、導入 荔枝自古以來就被視為水果中的珍品,史傳楊貴妃最愛吃鮮荔。詩人杜牧就曾作詩記之,“長安回望秀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jì)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首詩是他作的《過華清宮絕句》(3首)中的第一首。華清宮故址在現在陜西省臨潼縣的驪山上,唐玄宗李隆基和妃子楊玉環常來游樂。史載楊妃愛吃鮮荔枝,李隆基每年都令從南方飛馬運送到長安,勞民傷財。這首詩的第一二句寫詩人在長安回頭望見驪山一片錦繡,想到驪山華清宮的盛時,在清晨千門陸續打開了。第三四句寫楊貴妃在驪山上見一騎飛來,知道荔枝送到,滿心歡喜,而無人知道如此奔忙的驛馬原來是送荔枝來的(還以為有什么軍國大事呢)。其中有吊古和諷刺的意味。一騎紅塵,形容運送荔枝快馬如飛,塵土飛揚。騎,指驛使和他騎的馬。二、關于荔枝的簡介:荔枝屬無患子科。古籍稱荔支、離支、麗支,果實成熟時果皮色紅艷可觀,俗稱丹荔。唐朝朱應《扶南記》對荔枝一名解釋為:“以其結實時,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劙(lí)其枝,故以為名。”荔枝鮮果色、香、味、形均美,甜香可口,深受消費者的歡迎,為“一果上市,百果讓路”的珍果,已早被歷代墨客所稱頌。荔枝全身都是寶,果實營養豐富,維生素種類多,且含量高,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水果。我國民間常把荔枝作為滋補品,中醫用荔枝治病歷史悠久,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荔枝核含淀粉57%,是釀酒的原料。荔枝木紋理細密堅實,耐潮防腐,是修建房屋和制作各種家具的優良材料。荔枝根可提取單寧,是上等的防腐涂料。荔枝又是優良的蜜源植物,一棵30年以上的荔枝樹,花期可泌蜜15--20公斤。荔枝蜜是蜜中上品,它含有人體所需的糖和20多種氨基酸,具有較高的醫療價值和保健滋補作用。荔枝除鮮食外,也是食品工業的重要原料和外貿出口最具競爭力的果品。荔枝干早已馳名,近十多年來,荔枝深加工為荔枝酒、荔枝罐頭、荔枝汁等系列產品,已暢銷國內外市場。荔枝對栽培條件要求不高,適應性很大,種后稍加管理,4--5年便可掛果,一般種后10年樹株產可達50公斤,30年樹株產在150公斤以上。它結果時間很長,長達幾百年甚至千年。三、解題:“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陳輝《荔枝》詩中的句子。原詩是“南州六月荔枝丹,萬顆累累簇更團。絳雪艷浮紅錦爛,玉壺光瑩水晶寒。高名已許傳新曲,芳味曾經薦大官。烏府日長霜暑靜,幾株斜覆石闌干。”用古詩蘊藉含蓄,引人入勝。此題內涵豐富:產地南州,泛指我國南部 地區;成熟的季節六月(陽歷七月);鮮果的色彩丹,絢麗如丹。突出了荔枝的產地、成熟期、顏色(生態的主要特點之一)。充滿詩情畫意,而且引古詩為題,也與全篇廣泛引證的風格統一起來。本文選自《生物學碎錦》,是科學小品,屬于說明文。小品:就是隨筆之類的小文章。科學小品:介紹科學知識的文藝性說明文。其特點是以通俗有趣的寫法介紹科學知識,篇幅短小,形式靈活,語言生動,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四、作者簡介賈祖璋,浙江省海寧縣人,生于1901年,我國著名的生物科普作家。曾任商務印書館和開明書店編輯,解放后歷任中國青年出版社和科學普及出版社副總編輯、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福建科普創作協會理事長等職務。他撰寫的科普讀物主要有《鳥類研究》、《鳥與文學》、《生命的韌性》、《生物學碎錦》等。他的科學小品,內容充實,構思精巧,語言簡潔洗練,文筆清新樸實。收入中學課本的有《花兒為什么這樣紅》。賈祖璋原先是位小學教師。1924年,他從報上看到商務印書館要招收一批剝制動植物標本的工人,便急忙趕到上海報考,結果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被該館錄取。舊上海是個花花世界,不少青年人迷戀于洋場里的熙熙攘攘、霓虹燈的五彩繽紛;而且剝制動植物標本,在一般人眼里是不值一顧、低人一等的工作,可年輕的賈祖璋卻愛上了這個職業。他愛惜光陰,不善“交際”,工作之余,悉心讀書寫作。那時,商務印書館有個植物園,由一位工人管理。賈祖璋“毛遂自薦”,搬進去和工人住在一起。植物園里,人只有兩個,而花草樹木卻有千百種。有人問他:“住在園里不感到寂寞嗎?”他笑笑回答:“我喜歡安靜。不妨礙別人,別人也不妨礙我,何況還有這許多花草做伴。”就這樣,他一邊當工人,一邊精心觀察,詳細記錄,積累了大量創作素材,并參考日文資料,編著了《鳥類研究》、《普通鳥類》、《世界禽鳥物語》等書。和別人合撰的六十萬字巨著《中國植物圖鑒》,也是在這時開始準備的。 一年秋天,為了寫《蟹》一文,他從市場上買回了幾只螃蟹,養在水里,一連幾天全神貫注加以觀察,了解它的生活習性。然后煮熟,揭去背殼,由表及里,仔細探索,詳細考證,終于把這個“無腸公子”、“橫行介士”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有一次,賈祖璋為了核實文昌魚的史料,桌子上擺滿了古今中外的書刊。他潛心于研究工作,早把門外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凈。突然,一個小朋友推開門,探頭說:“賈爺爺,東西燒焦了!”賈老的爐子就放在門外,趕去一看,鋁鍋里嗞嗞地叫著,一股濃烈的焦氣沖鼻而來。原來,鍋里的肉早已墨黑墨黑,焦糊了。 打倒“四人幫”后,賈老已年近八旬,但他人老心不老,終日伏案著述,陸續寫出了許多優秀科普作品。其中《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一文,榮獲了全國“新長征優秀科普作品獎”一等獎。五、閱讀課文請二至三位學生依次朗讀,教師隨時在黑板上寫下學生讀錯的字。每個同學朗讀后,教師均需對其朗讀情況作三言兩語的簡要評定。字詞正音: 繒zēng(古代絲織品的通稱) 瓤ráng(瓤子) 醴lǐ(甜酒) 酪lào(用乳汁制成的半凝固狀食品) 囊náng(口袋) 勃bó(煙起貌) 莆pú(福建莆田縣) 詞語補釋: 龜裂: jūn呈現許多裂紋。(龜甲guījiá) 幅員: 領土面積。地廣狹為幅,周圍為員,員即圓。 勞民傷財: 既使人民勞苦,又耗費錢財。(使動用法)現多指濫用人力物力。不了了之: 把問題放在一邊,就算了事。了: 完成。了(第二個): 了結、結束。逼真: ⑴極象真的;⑵真切。 絢麗: 燦爛美麗。 渣滓: ⑴物品提出精華后剩下的東西; ⑵比喻品質惡劣對社會起破壞作用的人。 兼程: 一天走兩天的路。造化: ⑴自然界的創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氣、運氣。六、分析課文。教師:這節課我們主要解決文章說明的重點和層次問題。大家考慮一下,讀過這篇文章之后,你對文章內容的哪一部分最感興趣,印象最深?學生略作思索便會答出:荔枝的果實。教師:為什么?學生:因為荔枝是我們平時常見且喜食的水果,因此對它最感興趣,同時課文對它也介紹得最詳盡,所以印象深。教師:請同學看課文,然后不要遺漏地說出課文介紹詳盡到什么地步。學生看書、思考、作答。明確:課文介紹詳盡到有關荔枝果實的各個方面:外殼的形態,外殼的顏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實的大小及重量,殼內的果膜,果肉(假種皮),荔枝的貯藏,荔枝的果核(種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課文還連帶介紹了荔枝的花。教師:課文除了上述內容而外,還介紹了有關荔枝的哪些知識?明確:課文還介紹了荔枝的產地分布,古代講荔枝的專著(書譜),荔枝的生長習性和生長的北限、(地區限制)以及提出“應該大力發展荔枝的生產”“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議。教師:與前面介紹荔枝的果實相比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體,為什么?明確:很顯然,介紹荔枝的果實的部分是全文的主體。因為它是有關荔枝知識的重點,同時也是一般讀者最感興趣、最樂于了解的知識,因此作者寫作時,把它作為主體,進行詳細介紹。這再一次說明作為科普作品,在對某種事物進行介紹說明時,要依據所要說明的事物的自身特點和讀者的認知需求,來合理安排文章內容的主次和詳略。教師:既然介紹荔枝的果實是文章的主體部分,那么后面有關荔枝的產地、書譜、習性、生長北限和建議的部分自然就是次要的了。請問同學們,文章將后面的次要部分刪掉行不行?估計同學能作出否定的回答。但理由未必圓滿充分。明確:不行。我們首先要搞清“主要”和“次要”與整篇文章的關系。“主要”和“次要”是就其在表達一篇文章的主旨時所起的作用的大小、重輕而言,而不是指對一篇文章是否必要而言的。“次要”不等于“不必要”,“主要”和“次要”對一篇文章而言都是“必要”的。其次,我們就這篇課文來談。如果文章題目改作《荔枝的果實》的話,那自然可以考慮刪掉后面的部分。而本文是講荔枝,因此有關荔枝的知識都應作介紹,而不能只介紹其果實,這樣內容才全面。另外,從作者的寫作意圖考慮,作者不僅把有關荔枝的知識介紹給了讀者,而且提出了“大力發展荔枝的生產”、“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議,體現了作者寫作意圖的另一個重要方面。綜上所述,后面的次要部分是不能刪掉的。板書:(一)從對小學時學過的《荔枝圖序》質疑寫起,引出下文。(1)(二)主要說明荔枝果實的形態特點。(2-10)1.荔枝的果① 荔枝的外部形態(2-5)a 荔枝外殼構造;b 荔枝外殼的顏色;c 荔枝的形狀;d 荔枝的大小及重量② 荔枝的內部構造(6-9)a 荔枝的殼膜;b 荔枝的果肉;c 荔枝的貯藏;d 荔枝的果核2.荔枝的花(10)(三)主要介紹有關荔枝的生產情況(11-14)1.荔枝的產地分布2.古代的荔枝書譜3.荔枝的生長習性及生長北限4.提出建議:大力發展荔枝生產,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本文的說明順序為先主(荔枝的形態特點)后次(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及建議),而介紹荔枝的形態特點時是按由表(外部形態)及里(內部構造)的順序。在說明荔枝的外部形態時,則按殼面的構造——色澤——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而介紹內部構造時又是按殼膜--果肉--果核從外到內的順序。這樣來寫,條理清晰,內容全面、主次鮮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特征,又介紹了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七、布置作業: 篩選課文主要信息,把這篇文章改寫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實的說明性文字。第二課時教學要點:認識本文的科學性和文學性。一、回顧舊知二、學習新知(一)精讀課文,聚焦說明方法提問:這篇文章在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時,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并體會其作用。師生共同回顧初中階段所學的說明方法,常見的有: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列數字、引用、下定義、分類別、作解釋、列圖表等。分析本文所用的說明方法:1.舉例子(板書)來自現實的,如“廣東產的‘三月紅’和‘桂綠’等”;“海南島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 ;“一些稀奇的品種,如……‘龍牙’,……‘珍珠’。”等。來自調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廣東調查得知,有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來自史籍和科學專著的,如“據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楊貴妃吃荔枝的事;“四川合江產的‘楠木葉’,《四川果樹良種圖譜》說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國果樹栽培學》則說大的重六十克”等。2.打比方(板書)直接比喻說明,如說明荔枝殼面形態時,說“荔枝殼表面有細小的塊狀裂片,好像龜甲”;“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銳如刺”;說明荔枝的果形時說“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介紹優良的荔枝的種子時說“形狀很小,有似丁香”;在說明荔枝外殼的色澤時說“把它比做‘絳囊’、‘紅星’、‘珊瑚珠’,都很逼真”等。引用古籍或詩文作喻,如“至于整株樹以至成片的樹林,那就成為‘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的絢麗景色了”;“舊記載中還有一些稀奇的品種,如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等”。(作用:形象,使人易于理解生動,有文學情趣)3.數字說明(板書)在介紹荔枝的成熟期,果實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貯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數與結實數,我國栽培荔枝的歷史,古籍中所載的荔枝的品種時,都運用了數字。如:通常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三十天左右。(作用:準確、客觀、具體……)4.引用說明(板書)古代詩文、文獻資材、諺語等本文引用達十余處之多。這樣既豐富了文章內容,擴大了知識面,加強了說明效果,同時又使文字生動活潑,富于變化,具有較強的文學韻味,因而也更能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既能了解有關的科學知識,又能獲得一種文學享受。文章雖屬于說明文,卻以詩句“南州六月荔枝丹”為題,遠比諸如“荔枝”、“說說荔枝”之類的題目生動活潑富于形象感。文章開頭引白居易《荔枝圖序》中的句子進行質疑,自然引出對荔枝的說明介紹。文中引用詩句,或介紹荔枝林的景觀,或說明荔枝的不耐貯藏,或印證荔枝的生長北限,或借以表達應大力發展荔枝生產以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的愿望與建議,都極富文學情趣。(作用:確鑿可信……既擴大了文章的知識內容,又增強了思想性,還增加了文學情趣。)5.作比較: “優良的荔枝,種子發育不全,有似丁香。”6.分類別: “廣東有雙季荔枝,……又有四季荔枝,……7.下定義:“荔枝殼表面……特稱龜裂片。”、“兩側……有一條溝,叫做縫合線。”(作用:準確、科學……)(二)揣摩語言,體會本文的科學性、文學性1、科學性。(1)運用確鑿的事實(包括有關歷史事實)和具體數字來說明問題。舉例說明這些例子有現實的,如“海南島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有來自調查的,如“六十年代,廣東調查得知,有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也有來自古籍的,如“據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數字說明有時用確實的數字,如“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隨品種而不同。廣東有雙季荔枝,一年開花兩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開花四次之多”;有時用估計數字,如“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用數字說明可以使讀者對事物獲得具體的印象。(2)既重視引用古代有關荔枝的知識作為依據,又注意糾正其不確切的地方。例: 在引述白居易《荔枝圖序》中的“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的話之后,在第二自然段里指出第一句“殼如紅繒”的確也還有不足之處;在第六自然段里指出“膜如紫綃”的形容則“是把殼肉壁的花紋誤作膜的花紋了”。2、文學性本文是一篇文藝性說明文,除了注意介紹知識的科學性外,還使用了不少生動、形象的語言,突出了文章的文藝性和形象性。尤其是有二十多處引用了古代詩文,不僅豐富了內容,而且大大增強了表達效果。標題“南州六月荔枝丹”本身就十分吸引人。前半篇以白居易《荔枝圖序》為線索,對荔枝果實逐層說明。其間又引“飛焰欲橫天”(郭明章《荔枝》)、“紅云幾萬重”(鄧肅《看荔枝》)等詩句描寫荔枝的顏色;引“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徐《詠荔枝膜》)詩句表現荔枝的膜,更加收到良好的效果。引用杜牧《過華清宮絕句》第一首,一方面印證了荔枝不耐貯藏的特點,同時揭露封建帝王、王妃的奢侈生活,增強了思想性。引用的文字生動活潑,具有文學韻味,增強了閱讀興趣,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本文引用特色鑒賞分析。一是比喻描寫性引用文章一開頭,就開門見山,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圖序》的一段:“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這一段描寫,按照荔枝形態特點和人們認識事物先外后內的順序,連用“紅繒”、“紫綃”、“冰雪”、“醴酪”四個比喻,寫出荔枝外殼色彩的紅艷,內膜質地的輕柔,瓤肉的潔白,漿汁的香甜。可謂描形摹狀,細致入微。在解說“殼如紅繒”時,先以特寫筆法,描述了荔枝的殼面構造,糾正了《荔枝圖序》的不足。接著引用“絳囊”、“紅星”、“珊瑚珠”三個比喻,說明荔枝的紅色。最后推而廣之,引用“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的詩句,以全景鏡頭,描寫整片荔枝林的顏色,不僅給人以物的形象,而且給人以詩的意境。在說明荔枝膜時,先糾正“膜如紫綃”是“把殼內壁花紋當作膜的花紋”之誤,然后引《詠荔枝膜》詩:“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荷瓣”“桃花”喻其形色,“風前落”描其輕柔,“雨后嬌”狀其鮮艷。這種用特寫的手法交*的比喻從動態來描繪,比起“膜如紫綃”的靜態描寫,就顯得更加生動形象了。二是對比議論性引用有些詩文,并非直接描寫荔枝。但經作者巧妙地從另一角度加以引用,同樣收到說明的效果。杜牧的《過華清宮》,原旨是借進奉荔枝一事,譏諷唐玄宗荒淫禍國,以致釀成歷史悲劇。然其事卻與荔枝不耐貯藏的特點有關。作者即于此著眼。在說明荔枝不耐貯藏的特點時,直接引用《荔枝圖序》以后,又特別指出在今天科學技術條件下,荔枝的貯藏期已能達到一個月,而且還在進一步延長,以適應長途運輸,滿足人民生活需要。似乎本旨已明,無須再續。然而文章并不就此帶住,而是擴展開去,翻出一層,從荔枝的不耐貯藏引出唐代統治者為享受鮮荔枝而給人民造成苦難的解說,和上文組成對比。最后,引《過華清宮》作結:“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不僅是荔枝不耐貯藏的例證,也是當時人民苦難的見證。引文既擴大了文章的知識內容,又增強了思想內容,使今天品嘗過鮮荔枝的人,不能不慨古懷今,油然生幸福之感。三是舉例考證性引用。在說明荔枝的栽培歷史時,文章也引用了一些資料,如引《三山志》的記載,引宋徽宗和文征明的詩句,其作用在于列舉荔枝北移失敗的史例,以證實上文關于荔枝性喜溫暖,畏懼霜害,“成都、福州是它生長北限”的說明。這是一種“引用證明”,和前兩種引用不同。這些引用,既擴大了知識面,使有關荔枝栽培的說明有充分的依據,體現了嚴謹的科學性,又避免了園藝教科書式的平板枯燥,也是值得注意的一個特色。大量引用古詩文,來說明荔枝的有關知識,既增強了說服力,又增強了文藝性。如果抽掉了本文中十多處的古詩文,就會變成枯燥乏味的說明書。三、拓展閱讀白居易《荔枝圖序》(見flash)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桔,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四、作業用文藝性筆調寫一篇短文,介紹你家鄉出產的一種水果或其他特產,力求寫出其中蘊含的文化意味。要求抓住事物的特征,準確地加以介紹;妥善安排文章的結構層次,注意寫作順序,寫得簡單明了,有條不紊;運用說明、描寫等多種手法說明事物,有意識地打比方,使文章通俗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