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樹》教學設計暢想(精選13篇)
《行道樹》教學設計暢想 篇1
《行道樹》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贊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文章篇幅短小,主旨突顯,容易把握。所以我盡量把讀書的權利、表達的權利讓給學生(當然這種讀包括課前的習讀以及課上的演讀),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解讀文本,借助生活中種種普通的意象讓學生感悟出生命存在的價值,以及如何在奉獻中體現自己的價值。進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具有發現問題并能解決問題的成就感。這樣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初步感知文章的內涵。
新課程標準提出,教育在于培養人,而不僅是人力;在于促進人的進步,培養人的智慧,發揚人性,提升人的精神,促進人的價值體現。為實現這一宗旨,我積極引領同學思考:奉獻者是偉大的,又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行道樹”有哪些痛苦啊?進而回顧,它的家原來在山上,現在被人為的安放在道路兩旁,從一身抖不落的灰塵到夜晚的孤獨、寂寥、苦熬,以及所能承受的種種有關痛苦的設想,并就“行道樹”的遭遇想到人生,當人處于這種不可選擇的人生境遇時,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生命是存在于整個時代中的,個人對時代有責任,有義務,有機遇,也有挑戰。像石縫間的生命,磚縫里的香瓜子以及懸崖間的奇松怪柏一樣,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愛自己生命的價值。而人生最大的價值就是能為別人創造價值。并及時引入《鋪路石》、《乞丐和露珠》兩篇文章,讓學生進一步感覺到: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巍峨的高山,騰飛的巨龍,就像“行道樹”一樣,無論我們個體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們也應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要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有意義,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并要善于觀察,不斷感悟,學寫托物言志的文章。
整個教學過程 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將一個對初一學生來說非常抽象的人生話題,非常清晰明了地展示出來,體現了教育既教書又育人的思想,讓他們小小年紀就開始樹立正確的人生信念,不要好高騖遠,更不要妄自菲薄。教學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通過討論交流,共享他人的探究資源,啟迪自己的思維。
語文外延的廣博性決定語文教學決不單純是記兩個生詞,學一篇文章的問題,教師要引領學生走入更廣闊的視野,切實感受到生活處處是語文的觀念。要讓學生感悟:語文是大海,而教材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每一篇文章只是一個鮮活的例子,以捧住教材、啃住教材為主的語文課該是多么單調蒼白,對課外豐富鮮活的語文素材的擴充才是探究主動學習有良好效果的基礎和前提。有人把語文與生活的關系比作樹與土的關系,只有根深扎于土,方能枝繁葉茂。基于這一點,我采用多種方式創設教學情境。如類文品讀、講名人、說名言、作仿寫、擬廣告、進行個人創作等,內容涉及古今中外,鏈接自然、社會及人生等諸多話題,引領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合作探究。讓他們體悟:學語文不單單是學知識,而是學習感悟作家是如何個性化地感受事物、體察自然、社會、人情及如何創造性地表達人生的。
我在教學上追求的是感動,感化,共鳴。在教學過程 中,多鼓勵,少指責,多贊美,少否定。例如教師說:你很有見解;你分析得如此透徹;你真令老師感動,這么小就有這么深刻的思想;同學生的掌聲就是對你最高的評價等等。甚至對有些回答并不令人滿意的同學,你都可以贊美幾句,比如:你非常有勇氣,敢于發表不同的見解;你的語言非常流暢;你的某個詞拿捏得特別準確。教師要有從沙堆中找金子的智慧,讓學生從老師的贊賞、教師的微笑中感到溫暖,真正在課堂上敢說、敢問、敢辯。探究式學習的熱情得以激發,標新立異的心理得以張揚,新觀點、見解就會不斷涌現,這樣,將豐富的文化知識,內化為人格,積淀為素養。一堂課不僅僅完成了知識的積累,它的影響更是無比深遠的。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止境,教學沒有輕車熟路,我們要常教常新,真正把學生培養成我要學、愛學、會學、能學的學習主體。將一次次的收獲變做語文教學改革的奔流長河。
《行道樹》教學設計暢想 篇2
《行道樹》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贊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文章篇幅短小,主旨突顯,容易把握。所以我盡量把讀書的權利、表達的權利讓給學生(當然這種讀包括課前的習讀以及課上的演讀),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解讀文本,借助生活中種種普通的意象讓學生感悟出生命存在的價值,以及如何在奉獻中體現自己的價值。進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具有發現問題并能解決問題的成就感。這樣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初步感知文章的內涵。
新課程標準提出,教育在于培養人,而不僅是人力;在于促進人的進步,培養人的智慧,發揚人性,提升人的精神,促進人的價值體現。為實現這一宗旨,我積極引領同學思考:奉獻者是偉大的,又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行道樹”有哪些痛苦啊?進而回顧,它的家原來在山上,現在被人為的安放在道路兩旁,從一身抖不落的灰塵到夜晚的孤獨、寂寥、苦熬,以及所能承受的種種有關痛苦的設想,并就“行道樹”的遭遇想到人生,當人處于這種不可選擇的人生境遇時,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生命是存在于整個時代中的,個人對時代有責任,有義務,有機遇,也有挑戰。像石縫間的生命,磚縫里的香瓜子以及懸崖間的奇松怪柏一樣,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愛自己生命的價值。而人生最大的價值就是能為別人創造價值。并及時引入《鋪路石》、《乞丐和露珠》兩篇文章,讓學生進一步感覺到: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巍峨的高山,騰飛的巨龍,就像“行道樹”一樣,無論我們個體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們也應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要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有意義,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并要善于觀察,不斷感悟,學寫托物言志的文章。
整個教學過程 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將一個對初一學生來說非常抽象的人生話題,非常清晰明了地展示出來,體現了教育既教書又育人的思想,讓他們小小年紀就開始樹立正確的人生信念,不要好高騖遠,更不要妄自菲薄。教學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通過討論交流,共享他人的探究資源,啟迪自己的思維。
語文外延的廣博性決定語文教學決不單純是記兩個生詞,學一篇文章的問題,教師要引領學生走入更廣闊的視野,切實感受到生活處處是語文的觀念。要讓學生感悟:語文是大海,而教材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每一篇文章只是一個鮮活的例子,以捧住教材、啃住教材為主的語文課該是多么單調蒼白,對課外豐富鮮活的語文素材的擴充才是探究主動學習有良好效果的基礎和前提。有人把語文與生活的關系比作樹與土的關系,只有根深扎于土,方能枝繁葉茂。基于這一點,我采用多種方式創設教學情境。如類文品讀、講名人、說名言、作仿寫、擬廣告、進行個人創作等,內容涉及古今中外,鏈接自然、社會及人生等諸多話題,引領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合作探究。讓他們體悟:學語文不單單是學知識,而是學習感悟作家是如何個性化地感受事物、體察自然、社會、人情及如何創造性地表達人生的。
我在教學上追求的是感動,感化,共鳴。在教學過程 中,多鼓勵,少指責,多贊美,少否定。例如教師說:你很有見解;你分析得如此透徹;你真令老師感動,這么小就有這么深刻的思想;同學生的掌聲就是對你最高的評價等等。甚至對有些回答并不令人滿意的同學,你都可以贊美幾句,比如:你非常有勇氣,敢于發表不同的見解;你的語言非常流暢;你的某個詞拿捏得特別準確。教師要有從沙堆中找金子的智慧,讓學生從老師的贊賞、教師的微笑中感到溫暖,真正在課堂上敢說、敢問、敢辯。探究式學習的熱情得以激發,標新立異的心理得以張揚,新觀點、見解就會不斷涌現,這樣,將豐富的文化知識,內化為人格,積淀為素養。一堂課不僅僅完成了知識的積累,它的影響更是無比深遠的。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止境,教學沒有輕車熟路,我們要常教常新,真正把學生培養成我要學、愛學、會學、能學的學習主體。將一次次的收獲變做語文教學改革的奔流長河。
《行道樹》教學設計暢想 篇3
曲紅梅
《行道樹》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贊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文章篇幅短小,主旨突顯,容易把握。所以我盡量把讀書的權利、表達的權利讓給學生(當然這種讀包括課前的習讀以及課上的演讀),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解讀文本,借助生活中種種普通的意象讓學生感悟出生命存在的價值,以及如何在奉獻中體現自己的價值。進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具有發現問題并能解決問題的成就感。這樣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初步感知文章的內涵。
新課程標準提出,教育在于培養人,而不僅是人力;在于促進人的進步,培養人的智慧,發揚人性,提升人的精神,促進人的價值體現。為實現這一宗旨,我積極引領同學思考:奉獻者是偉大的,又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行道樹”有哪些痛苦啊?進而回顧,它的家原來在山上,現在被人為的安放在道路兩旁,從一身抖不落的灰塵到夜晚的孤獨、寂寥、苦熬,以及所能承受的種種有關痛苦的設想,并就“行道樹”的遭遇想到人生,當人處于這種不可選擇的人生境遇時,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生命是存在于整個時代中的,個人對時代有責任,有義務,有機遇,也有挑戰。像石縫間的生命,磚縫里的香瓜子以及懸崖間的奇松怪柏一樣,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愛自己生命的價值。而人生最大的價值就是能為別人創造價值。并及時引入《鋪路石》、《乞丐和露珠》兩篇文章,讓學生進一步感覺到: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巍峨的高山,騰飛的巨龍,就像“行道樹”一樣,無論我們個體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們也應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要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有意義,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并要善于觀察,不斷感悟,學寫托物言志的文章。
整個教學過程 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將一個對初一學生來說非常抽象的人生話題,非常清晰明了地展示出來,體現了教育既教書又育人的思想,讓他們小小年紀就開始樹立正確的人生信念,不要好高騖遠,更不要妄自菲薄。教學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通過討論交流,共享他人的探究資源,啟迪自己的思維。
語文外延的廣博性決定語文教學決不單純是記兩個生詞,學一篇文章的問題,教師要引領學生走入更廣闊的視野,切實感受到生活處處是語文的觀念。要讓學生感悟:語文是大海,而教材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每一篇文章只是一個鮮活的例子,以捧住教材、啃住教材為主的語文課該是多么單調蒼白,對課外豐富鮮活的語文素材的擴充才是探究主動學習有良好效果的基礎和前提。有人把語文與生活的關系比作樹與土的關系,只有根深扎于土,方能枝繁葉茂。基于這一點,我采用多種方式創設教學情境。如類文品讀、講名人、說名言、作仿寫、擬廣告、進行個人創作等,內容涉及古今中外,鏈接自然、社會及人生等諸多話題,引領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合作探究。讓他們體悟:學語文不單單是學知識,而是學習感悟作家是如何個性化地感受事物、體察自然、社會、人情及如何創造性地表達人生的。
我在教學上追求的是感動,感化,共鳴。在教學過程 中,多鼓勵,少指責,多贊美,少否定。例如教師說:你很有見解;你分析得如此透徹;你真令老師感動,這么小就有這么深刻的思想;同學生的掌聲就是對你最高的評價等等。甚至對有些回答并不令人滿意的同學,你都可以贊美幾句,比如:你非常有勇氣,敢于發表不同的見解;你的語言非常流暢;你的某個詞拿捏得特別準確。教師要有從沙堆中找金子的智慧,讓學生從老師的贊賞、教師的微笑中感到溫暖,真正在課堂上敢說、敢問、敢辯。探究式學習的熱情得以激發,標新立異的心理得以張揚,新觀點、見解就會不斷涌現,這樣,將豐富的文化知識,內化為人格,積淀為素養。一堂課不僅僅完成了知識的積累,它的影響更是無比深遠的。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止境,教學沒有輕車熟路,我們要常教常新,真正把學生培養成我要學、愛學、會學、能學的學習主體。將一次次的收獲變做語文教學改革的奔流長河。
《行道樹》教學設計暢想 篇4
黃山二中 方金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理解、積累“貪婪、墮落、冉冉、紅燈酒綠、繁弦急 管”等詞語;體悟文章的深刻內容。
2、過程與方法目標:整體把握課文,反復朗讀,讀中領悟文章中心,感知內容。培養合作研討的學習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體會行道樹默默奉獻的犧牲精神,正確看待奉獻與索取的關系。
【教學重點】:見教學目標 “2”。
【教學難點 】:文中的哲理句“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 予我們”的理解。
【教學方法】:采用對話形式,讀讀、講講、議議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我們每天漫步在街頭,會看到街道兩旁種著許多樹,我們叫它“行道樹”,它是我們熟悉的朋友。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行道樹。(簡評學生的發言)從同學的介紹中,我們對行道樹有所了解。但行道樹是如何介紹自己的呢?大家想不想聽聽它的心理話呢?好,下面讓我們跟著中國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一起走進行道樹的內心世界,傾聽它的訴說。
二、明確課題及簡介作者。略
三、認讀字詞:讀準加點字的音,并解釋下列詞語。
墮落 點綴 貪婪 冉冉 紅燈酒綠 繁弦急管
四、傾聽行道樹的心理話,走進行道樹的內心深處
(一)、學生朗讀課文。(自薦讀課文)然后其他學生點評。注意語音、語調、語速。
(二)、結合課文內容,以第一人稱說說行道樹是什么樣的一棵樹。(以課文內容為依據)
小組合作,看哪個小組說的多,角度不同。
參考示例:我是一棵憂愁而又快樂的樹。我為人們不珍惜我的勞動、不珍愛生存的環境而憂愁,我為能替人類作貢獻而快樂。
我是一棵無怨無悔的樹。……
我是一棵不被別人理解的樹。……
我是一棵能承受痛苦的樹。……
學生可能還可從其他方面來說,只要合理,即以肯定。
(三)、品味語句。
◆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 予我們
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就是神圣的事業。居民需要新鮮的空氣,行人需要綠陰,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愿立在城市的飛塵里,從事神圣的事業。總而言之,為人們的幸福而犧牲自己個人幸福的人所從事的事業就是神圣的事業。它們為神圣的事業,為人們的幸福,承受著犧牲。他們有所經歷,有所磨難,有所付出,最終,有所獲得。這些獲得就是一種經驗,一種人生的體驗。正是由于這些東西沉淀在了行道樹的心中,深深地印在了它們的頭腦中,所以它們在觀察這個世界,思考各種問題的時候能夠更有深度,更有遠見。
五、訴說我們的心理話,反思我們的言行
聽了行道樹的心聲,我們一定有許多話要對它說。完成下面練習:
(一)、以山中的樹的身份,對行道樹說點心理話。
(二)、以人類一員的身份,對行道樹說點心理話。
句式:行道樹,我要對你說……
(先在練習本上寫出來,同桌位之間交流,準備在班上發言)
六、拓展聯想。本文其實借行道樹贊揚一種人,贊頌一種精神。想想現實生活中有哪些人像行道樹。說說你對他們的印象。
七、作業 。結合課本p35的兩則資料,寫一篇讀后隨筆。
作者郵箱:
《行道樹》教學設計暢想 篇5
行 道 樹
教學目標 : ①理解行道樹――無私奉獻者的形象。②揣摩形象化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1、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語言。
2、理解課文的深刻內涵。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
同學們,或許你們都知道,散文往往也有詩一般的語言,老師在課余發現了一篇讓老師非常喜歡的散文,現在先讓我配上音樂給你們讀一遍,好嗎?你們聽聽看,這篇文章像一首抒情詩,像一幅風景畫,還是像一曲贊歌。聽完之后,希望同學們談談這篇文章給你的感受,好嗎?
二、 配樂朗讀,整體感知
1、由老師配樂朗讀課文,學生聽完后談自己的感受(可以從語言等各個方面來談)。
2、師述:同學們說得真好,我相信你們也和我一樣喜歡這篇文章,那么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學習這篇課文,題目是《行道樹》(板書課題和作者)(生齊讀作者簡介)
3、師問:從全文來看你們覺得文中所寫的行道樹給你怎樣的感覺?只用一兩句話講講你的感覺,可以暢所欲言。
(生各抒己見)例如:生:行道樹是默默無聞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師給予肯定的鼓勵:好!幾位同學能根據文章的內容來談自己的看法,很不錯。
三、 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師:同學們對文章已經有了整體的初步的了解,接下來我們還要深入理解課文,對課文內容進行具體探究。同學們以四人為小組進行“合作探究”。
2、師出示小黑板上的問題:
作為行道樹要有哪些條件?(或行道樹身上體現了什么特點?)
師提示:要根據文意來理解,也就是從哪個詞語或哪些語句中可以看出作為行道樹
要有哪些條件?(或行道樹身上體現了什么特點?)。
師述要求:合作探究時要邊討論,邊劃邊記。(可以熱烈點)
回答問題時話要講完整,還要做到說話要有理有據。
同學在回答時,其余的同學要認真聽,還要邊聽邊記下他所說的要點。
3、(學生分小組學習,老師行間指導,約5分鐘后)同學發言:
(師根據學生的發言稍加評議。可引導學生朗讀句子或段落,在這個過程中師注意學
生讀錯的字詞,應及時糾正。)
生1:從“墮落”一詞中能知道行道樹離開了家離開了原始森林,他們的同伴們可以很舒服的在原始森林里玩而他們只能在充滿灰塵的城市里。“我們唯一的裝飾,正如你所見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煙塵”。這里可以看出
行道樹必須具有自我犧牲精神,具有平凡的外表。
師:很好,請你帶感情的把你剛才找的句子讀一遍好嗎?(生朗讀)
生2:從“但你們盡可以節省下你們的同情心,因為,這種命運事實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否則我們不必在春天勤生綠葉,不必在夏天獻出濃陰”這句話中的“勤生綠葉”“獻出濃陰”可以看出行道樹有很多樹葉,而且是毫無怨言。所以說
行道樹毫無怨言的生長很多樹葉。
師:他的理由很充分,請全班都大聲的把這些句子讀一讀好不好?(全班齊讀)
生3:從“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整個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紅燈綠酒。而我們在寂靜里,我們在黑暗里,我們在不被理解的孤獨里。但我們苦熬著,牙齦咬得酸痛,直等到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中可以看出行道樹的內心是痛苦的而他們是那么的平凡,他們不被人所注意。所以那些樹應該不是高昂著“腦袋”的。
行道樹的樹冠應該是微微低著的。
師:很精彩,大家為他鼓掌。(全班鼓掌)
生4:從“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如果別人都不迎接我們就負責把光明迎來。”中可以看出。
行道樹的樹冠不該是低垂著的
師:很好,還有補充的嗎?
生5:從“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中也能看出,盡管人們對城市里這么糟糕的環境感到麻木,樹感到自己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但它們從來沒有后悔還是為自己能為人們奉獻自己的力量而高興。
師追問:現實生活中有像行道樹一樣具有奉獻精神的人嗎?你怎樣看待他們的價值呢?
(學生自由發言)
4、師小結:大家的點評真是精彩。是的,行道樹正象征了這種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這些人叫奉獻者,他們都是“以苦為樂”的,都具有“奉獻的精神”。文章正是通過行道樹內心世界的獨白,抒寫了奉獻者的襟懷,贊美了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5、板書設計 比賽
師:剛才同學們已經把行道樹的特點都概括出來了,現在老師要求大家用簡潔的詞句
把這些特點寫出來,假如能用不同的形式來表現更好,比如:畫一棵樹,然后在寫
上特點,或可以用箭頭連接,或其他的形式也可以。以大組為單位,各派一位代表上臺板演。你們可以推薦一位字寫得比較好的或畫畫的好的同學上來。看看哪一組設計的最好。
(1) 先討論然后各組派代表上臺板演。
(2) 師生評議,評出較好的板書。(師鼓勵)
(3) 師出示自己設計的板書
四、 拓展延伸、遷移訓練
師:假如你是一棵樹,你將選擇在什么環境中生活?為什么?那么在現實生活中你是
怎么做的?
(生各抒己見,師給予肯定的評價)
五、課堂總結:
同學們說得真好,是呀,不管我們選擇在哪里,最重要的是我們都要有一棵為他人著想的心,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從任何意義上講,我們都應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然。讓我們像行道樹一樣,盡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的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的奉獻中大放光彩。
(機動: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讀)
六、配樂齊讀、學生感悟。
七、布置作業 :1、找出文中的佳句,摘在作業 本上。
2、以《路燈》為題目仿寫課文。3、閱讀張曉風的其他散文。
說課稿:
本文是一篇散文,思想內容深刻豐富,遣詞造句也很講究,把作者對奉獻者的贊美傾注于行道樹身上,我在教學中運用音樂、圖示等創設情景,通過朗讀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語言。通過討論分析,理解課文的深刻內涵。
為了達到教學目標 ,我做了這樣的設計:
導入 和整體感知結合在一起,由老師聲情并茂的朗讀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感受課文,就是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理解深刻內涵時,讓學生合作探究,在討論的基礎上,分析歸納,在這個過程中化解難點,突破重點。再通過板書設計 ,進一步理解行道樹――無私奉獻者的形象。最后通過遷移訓練,引導學生進行想象,由課文聯系實際,激發情感,加深感悟。
《行道樹》教學設計暢想 篇6
7.短文兩篇
2004年10 月 日星期 課型:講讀課 設計者:高仁設
學習目標:
①理解行道樹——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視人生“第一次’’的經驗。 ③揣摩形象化的語言。 ④了解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
教學重點:
①理解兩篇課文的深刻內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語言。
課前準備
①布置學生預習,就課文的主要內容和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列出思考題,準備討論、發言材料。
②列舉自己最難忘的第一次經歷,談談自己的感受。
③教師設置精當的思考題備案,以供學生參考。
第一課時
《行道樹》學習內容:
①理解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②反復朗讀課文,體會形象化的語言。
課文導入 :
同學們,漢語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它最豐富、最準確、最鮮明、最生動。在漢語的寶典里,有許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詞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擠出來的是牛奶”“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等。這些話表面好像在寫動植物,其實是有象征意義的。毛澤東有一首詞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你們知道這首詞寫的是什么嗎?你們知道它的深刻含義嗎?今天,我們來學習張曉風的短文《行道樹》,看看馬路兩旁的行道樹有什么象征意義。
朗讀課文
1)教師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2)學生根據自己課前的預習情況,表演自編的朗讀劇,加深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
3)識記字詞
整體感知
①思考質疑
讓同學們獨立閱讀,調動自己的學習經驗,歸納學習本課應重點掌握的知識點,提出疑難問題,做好記錄。
②討論探究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發現的問題。比較淺顯的,組內討論解決;集中疑難問題,準備課堂發言。
③交流研討
小組代表發言,提出問題。教師進行組織、引導和調控,將思考題逐漸集中到以下幾個方面:
a.行道樹的形象體現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業是什么事業?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行道樹的“深沉”主要表現在什么方面?
[有關提示]神圣的事業必須以自我犧牲為代價。從個人利益角度講,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練使奉獻者具備了以苦為樂的品質,這便是“深沉”。
c.怎樣理解“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研討賞析
鼓勵學生多角度提出疑難問題和值得深究的問題,進行討論。提出的問題盡量深刻一些。教師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寫作目的,體會這篇課文的現實意義,進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從哪些方面刻畫了行道樹的形象?
[提示]自我犧牲、奉獻人類、心系社會……
②怎樣理解“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
③“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表現了行道樹怎樣的思想感情?同時揭示了怎樣的社會現狀?
[有關提示]保護環境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④為突出行道樹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提示]采用了對比手法:
a.與同類的優越處境對比;
b.與人類的盲目和無知行為對比。
⑤你認為哪些語言描寫最生動,最能突出行道樹的形象?試分析說明?
讓學生體會形象化的語言。學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樣的,蕪雜的,教師要幫助學生突出重點,明確中心。
拓展延伸
鼓勵學生結合現實和自己的經歷,談學習感受。
①現實生活中有像行道樹一樣具有奉獻精神的人嗎?怎樣看待他們的價值?
②本文的現實意義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過行道樹的自白表現出來的。但有人說像在發牢騷,你怎么看?
提示:決非發牢騷,而是強烈的呼喚。呼喚更多的奉獻者為社會造福,為人類造福呼喚人們尊重奉獻者的辛勞,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
④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受到哪些啟發?
教師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了很好的討論和研究,對無私奉獻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應該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任何意義上講,我們都應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然。讓我們像行道樹一樣,盡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的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的奉獻中大放光彩。
布置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相關作業
基礎知識掌握不好的同學布置相關作業 進行強化訓練
《行道樹》教學設計暢想 篇7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不僅是要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對教師陳舊的教學思想與理念進行一次艱苦的蛻變,這個蛻變不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處上質的飛躍。
古人說:“畫虎畫皮難畫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我以課文《行道樹》為例談談。
《試教通訊》2001年第9期(中學語文專輯)中登載了《行道樹》的課堂實錄和評點,它是作為新教材實驗區的一堂研究課和課改試教較好的范例而出的。這堂課上,學生進入課文一讀完它,“馬上就有人舉手發言”,他的回答是“本文給我們介紹了行道樹的奉獻精神”,老師不僅給予了肯定,整節課圍繞它進行,而且在本課結束的時候,做出了這樣的歸納:“文章是通過行道樹內心世界的獨白,抒寫了奉獻者的襟懷,贊美了奉獻者的崇高精神”。既然在課堂的一開頭學生就引入到這樣一個狹窄的圈套式的思維中去,還談什么自主探究的精神呢?
其實這堂課為什么上成這樣,我也找到了依據。在同一期中刊登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單元說明——第二單元》一文的“單元編寫意圖”中有“《行道樹》中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的深沉給予我們。’這就是說,行道樹這樣的奉獻者,獲得的是深沉、神圣,同時又是以承受痛苦為代價的。”語文課本此文的導讀也有:“奉獻是一種犧牲,也是一種快樂”的句子。這樣看來,老師和學生是否都無所適從了呢?
通過解讀新課標,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從這里引發出來這樣幾點思索:
教師應有獨特的個人閱讀體驗和獨立的思維習慣。語文課本中的課文有導讀,有教參評點,有各種輔助參考資料。但作為教師要勇于打破這些先入為主的框框,第一個身份應是一個普通的閱讀者。要獨立自主地閱讀文章,注意從三個維度尤其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體味文章的獨特內涵,把握作品的意義和價值。通過對作者人生經歷與寫作經歷,以及作者寫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獨立思維,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獨特的閱讀體驗。《行道樹》一文作者張曉風,中國臺灣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則在總是微笑輕柔的姿態,永遠善意的呈現事與人之間的關系,甜美中不失條理。二則擅于將身旁切近實際的經驗,由小見大,亦由雜亂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靈機與訓誡。行道樹是在與環境的和睦相處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娛樂和心靈的滿足,那么我們為什么單單只將它看成一個奉獻者呢?它也可以是一個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說生命意義和價值的追求者。“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而學生是閱讀的主體,課文的意義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說,只有教師真正讀懂了課文,放開了思維,學生才可能真正發揮自主性、合作性,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才會真正落到實處。
第二點就是正確對待教學參考資料的問題。無可否認,教學參考資料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大大節省了我們查閱資料的時間,幫助我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以及相關資料的補充。但我們應當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參考就不能是標準,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實際教學的指揮棒,更不能將之奉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論的文字的擺弄,而疏于對文章本身的獨立思維。正確運用教學參考資料,應是在教師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價值,體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觀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選擇地使用,見解不同或是考慮不周的地方,進一步的思考,觸發新思維,得到新教訓,也可以對教學參考資料的使用內容提出預設,再考慮教學,引導、組織學生自主、合作地進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張曉風散文論》中說她“涵天負地般的廣闊胸襟,以寥廓思維空間為背景的對生命價值的沉思。”那么《行道樹》一文的主旨如能更廣闊地定位于“生命價值”,不就比一個概念性的“奉獻者”讓學生自主探究思維的范圍更大些么?這就是說,如果我們把看教學參考資料當作是與教學參考資料的編者、作者合作探究,互補互啟,那么教師才會真正理解新的教學方式的深刻意義,及優秀教材和學生人文體驗過程中教師的關鍵與樞紐作用。
教師也應培養人文精神。新課標重點強調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和自主創新精神的培養。深透一點看,也就是說教師如果少有人文意識.人文修養教養.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識文化修養上的與時俱進,怎么來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和自主創新精神的培養?因而新世紀的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應當更廣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單學科的,而應是多學科的網絡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多樣性文化的融會貫通,豐富自身的文化積淀和文化內涵,使自己在新的時空觀中獲得更清晰的時空感和條理感,這樣就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認識觀,價值觀。老師內心知識與內心精神的不斷豐盈,就會以寬容博大的胸懷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就會“潤物細無聲”地用豐富的人文內涵感染學生的精神領域,自然增長他們的人文素養。就像張曉風,文風“亦秀亦豪”,東西方文化在她身上交織烙印,其作品中對自然萬物宗教性的虔誠的情感和對故國刻骨銘心般的相思情愫及對生命價值的沉思,我們有了解.深思與體會,就不會將《行道樹》貼上“奉獻者”這樣一個狹隘的標簽,而應是從生命價值和生命本身熏陶感染學生的內心,引發學生對人生,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從更深刻更廣泛的角度體味作者的思想藝術境界。
新的語文教改的車輪才剛剛啟動,牽動我們思索的地方還有很多不可獲知,要想推動這時代的車輪,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的人文素養,打開束縛思想的繩索,甩開難于割舍的依賴,用心傾聽內心自然的簫聲,引導學生在新的學習方式的體驗下,與課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流的快樂與慰藉,在洋溢著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向著高曠的境界不斷升華。
《行道樹》教學設計暢想 篇8
一.導入
同學們,假如你是一棵樹,你希望自己生長在何處?為什么?
生:原始森林,寧靜的小山村,公園,街道……
生長在不同地方的樹都有他們各自的心聲,下面看這幅圖,告訴老師,我們把它叫做什么啊?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行道樹呢?
生:行道樹就是長在道路兩旁的樹,它有凈化空氣的作用……
說得很好,那么行道樹是如何介紹自己的呢?大家想不想聽聽它的心里話呢?好,下面我們就跟著中國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一起走向行道樹的內心世界,傾聽它的訴說。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體會感情
1在讀學習之前我們還是先來掃清詞語障礙。注意下面加點字的讀音(出示大屏)叫大家預習了,現在是看結果的時候了,大家一起來大聲把屏幕上的字詞讀出來。
師:大家把課文讀了一遍聽了一遍,現在大家再整體感知一下,你讀出的行道樹是怎樣的一棵樹,找出相關語句品讀,用一個詞或一個短語概括出行道樹形象。只要是你自己理解的都行,3分鐘后大膽的說出你的想法。(給學生3分鐘左右的時間閱讀文章)
師:非常精彩的發言呀,文章把握的很到位。你們說的都很好。能根據文章的內容,領會文章的內涵,能說出自己的想法,把文章的一些難句也一起消化品位了。能有這么多不同的答案能讀出這么多面的行道樹,是老師始料不及的呀,令老師很震撼,在一次把掌聲送給你們自己吧。
三\合作探究
同學們,我們說了很多詞來形容行道樹,那你們覺得作者單單是為了寫樹而寫樹嗎?行道樹通過自身的經歷想告訴我們怎樣的哲理呢?請用文中的一句話來概括。
生:“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師:那么這句話有三個關鍵詞能找出來嗎?
師:文中說“行道樹的事業是神圣的”,什么是“神圣的事業”?(板書:神圣)
生1:為人民服務的事業。
生2:高尚的事業。
師:說得很好。神圣就是極其崇高而又莊嚴的,是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那么,行道樹所從事的神圣事業是什么?請用文中相關語句來說明。
師:同學們講得真好,但是老師不理解的是書中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行道樹為神圣的事業忍受了哪些痛苦?文中又是怎樣描寫的?請大家放聲朗讀課文,圈劃出文中描寫痛苦的句子。(板書:痛苦)
師:神圣的事業總是伴隨著痛苦,行道樹的事業同樣也伴隨著痛苦,可是面對痛苦,行道樹卻說:“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那么它所說的“深沉”是什么意思?
師:因為痛苦所以憂愁,因為奉獻所以快樂,憂愁的是它在奮斗過程中的痛苦,快樂的是它奮斗后的結果。我想這份痛苦與深沉其實就是一種精神的體現,什么精神?
生24:奉獻精神。
生25:自我犧牲的精神。
師:雖然它們很痛苦,但并不消沉,仍然為人類服務,做人們需要的事業,這就是奉獻精神,所以也可以說行道樹是奉獻者的象征,課文就是通過對行道樹的內心告白,表現了行道樹作為奉獻者的偉大胸襟。為了表達對奉獻者的敬意,我們再來齊聲朗讀課文。(學生齊聲朗讀全文)
四、聯系生活,讀出感悟:
齊秦有一首歌叫《痛并快樂著》,中央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松也曾寫過一本同名的著作。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個人的價值在于他貢獻了什么,不在于他取得了什么。”正是有了這些奉獻者,人類才得以進步,社會才得以發展。你能找出你身邊的奉獻者,用一句話概述他們的動人事跡嗎?好,大家準備2分鐘。(2分鐘后學生發言)
師:剛才大家說了這么多無私奉獻者的感人事跡,實在令人欽佩。下面,讓我們共唱一曲《愛的奉獻》,表達我們心中崇高的敬意。(師放音樂,出示歌詞,學生齊唱)
五\拓展延伸(作業)
教師點撥:一花一木一世界!平凡而又常見的事物一旦融入了人的特殊感悟,它就有了靈氣有了思想!要把我們的感悟記錄下來,寫成文章,散文可以說是你的最佳選擇——散文是一切文學樣式中最自由、最活潑、最沒有拘束的,它往往從小處落筆,卻以小見大,總是給人以深刻啟迪。
我們就一起來學學行道樹,請仿照下面句子的句式,以“假如我是……,我愿……”的形式說幾個句子。
例句:假如我是一株小草,我愿為春天獻上一抹嫩綠
仿寫:假如我是 ,我愿
假如我是一棵大樹,我愿為大地撒下一片綠陰
假如我是一朵鮮花,我愿為世界奉上一縷清香
假如我是一枚果實,我愿為人間留下一絲甘甜
《行道樹》教學設計暢想 篇9
一、學習目標:
①理解行道樹——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視人生“第一次’’的經驗。
③揣摩形象化的語言。
④了解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
二、學習重、難點:
1、抓住關鍵語句。探究、把握課文主旨,領會寫作意圖。
2. 抓住兩個對比,學習行道樹的自我犧牲精神。
3.培養獨立質疑和探究的能力,培養合作研討的習慣。
四、學習方法:朗讀學習法。研討點撥法。《行道樹》借行道樹的形象表達無私奉獻的人生信念;《第一次真好》則通過兩個事例抒寫人生的一種體驗。兩篇短文有敘有議。學生小組探究文中的精辟議論,調動積極思維深入全面地理解課文內容。
五、課前準備 :
①布置學生預習,就課文的主要內容和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列出思考題,準備討論、發言材料。
②列舉自己最難忘的第一次經歷,談談自己的感受。
課時安排:2課時
第1課時:行道樹
學習過程:
一、課文導入 :
同學們,漢語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它最豐富、最準確、最鮮明、最生動。在漢語的寶典里,有許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詞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擠出來的是牛奶”“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等。這些話表面好像在寫動植物,其實是有象征意義的。今天,我們來學習張曉風的短文《行道樹》,看看馬路兩旁的行道樹有什么象征意義。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集體誦讀,要求讀音準確、語速適中、語調抑揚、讀出感情。說說課文寫的是什么。
2、學生自由朗讀,圈點勾畫出自己最喜歡的語段,并簡要陳說理由。
三、學生再次自由朗讀課文,尋找文章的中心句,理解它的深刻含義。
四、請同學們按學習小組合作探究下列問題,把握課文精神實質。
1、為什么行道樹認定自己的事業是神圣的?
2、從事“神圣的事業”的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為什么“自己選擇”這種命運?
3、怎樣理解“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為什么說是“深沉”?
4、本文首尾兩段前后照應,但在語序和用詞上又稍有不同,為什么?
五、品味語言:你認為文中哪些語言你理解起來有難度?
六、課內練習:閱讀文段,完成題目。
紅花草
也許因為我在江南農村長期生活過的緣故,我特別難忘那樸實無華的紅花草。
紅花草,也叫紫云英,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草本植物。南方的水稻種植區里,遍野都有她的足跡。還在早春時節,歇冬的農田仍無生機,倔強的紅花草就從隔年的稻茬周圍,爭先恐后地萌發出來。她那蔥綠的羽葉,淺倚著凍土,嫩莖上開著一朵帶霜綴露的小紅花,恰如舉著一支小火把,把大地喂得像紅瑪瑙,真美。
然而,我對紅花草的喜愛,還不單因為那如火如荼的生命力,更在于那樸實、崇高的情懷。
數九隆冬,萬物蕭疏,紅花草卻沖風冒雪地生長著,她的生命何等蓬勃!春暖花開,百花爭艷,紅花草又無意爭春,默默無聞地扎根成長,她的品格何等謙遜!暮春將臨,落英繽紛,紅花草更到了全盛時期;這時,她的花蕊深蘊著醇香,香氣彌漫,空氣好像滲進了糖絲,使無數蜜蜂為之癲狂,終日繞著她采蜜。馳譽中外的“紫云英蜜”,就從這時開始萌出那琥珀色的柔光。一到插秧季節,紅花草又慷慨地被翻進土里,泡入水中,變成了好的綠肥,為迎接更大的豐收犧牲自己。
紅花草,活著,敢斗殘冬,無意爭春,一心為美好的生活釀蜜;死時,默默無怨,死得其所,給永恒的土地再添厚肥。是的,紅花草不名貴,不濃艷,也難入觀賞之林。但,她那火苗似的不熄的生命,所需極少貢獻殊多的無私精神,不正是一種崇高人格的象征嗎?
1、本文最主要的寫作手法是____________。
2、紅花草的生命力和高尚的品質分別是按什么順序描寫的?( )
a.由遠及近時間順序 b.由外到里空間順序
c.由近及遠時間順序 d.由里到外邏輯順序
3、紅花草的一些品德與人類的哪些崇高品格相似?完成下列表格,字數不要超過方格范圍。
紅花草 人類的崇高品格
①敢斗殘冬 ②無意爭春 一心釀蜜 ③死得其所 給土增肥
4、在文中找出最能表達中心的句子。
七、教師小結:
課文通過行道樹內心世界的獨白,抒發了奉獻者的襟懷,贊美了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八、作業:
注音:墮落,點綴,苦熬,貪婪,姊妹,冉冉,牙齦 ,自豪
解詞: 墮落: 繁弦急管:
點綴: 深沉:
第2課時:指導自讀《第一次真好》
第一次真好
學習過程:
一、
1、學生朗讀課文,思考:“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關鍵詞語分析“好”的含義。
2、作者通過兩個事例抒寫人生的一種體驗。那么文中詳細敘寫了哪兩次“第一次”的人生經歷?請加以概括。
二、合作探討:本文中有哪些詞語你認為難以理解或很有意義?小組交流。
1、為什么說結實累累的柚子樹是“一幅秋日風情畫”,不說是“風景畫”“風光畫”?
2、文中寫十姊妹孵出的小鳥時選用的“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么區別?
3、為什么說“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 但“使人回味無窮”?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4、短文末句說:“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義是什么?
三、自由發言:
1、是否所有的第一次都要嘗試?
2、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細細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給你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看誰講述精彩。
四、課內練習1:
請學生熟讀短文兩篇,仿照文中的句式,完成下列填空,使其成為合情合理的完整的句子。
(1)當夜幕降臨的時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______碩大的_________沉甸甸垂吊在枝頭。
(3)__________________只是一種點綴。
(4)__________________值得低回品味。
(5)第一次看到_______________,但覺__________________。
(6)愿你珍重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給_________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課內練習2:閱讀下列文段,完成(1)~(5)題。
①幾年前,家中第一次養了一籠十姊妹。當母鳥第一次生下了幾顆玲瓏剔透,比小指頭還小的鳥蛋以后,我和孩子們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鳥孵出來。有一天,我們正在吃午飯,孩子忽然大叫:“小鳥孵出來了。”我驚喜地走到鳥籠邊一看,在鳥巢里面的所謂小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看到剛孵出來的雛鳥,但覺它們的樣子很難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飯。可是,等到它們漸漸長大,羽毛漸豐,一切都具體而微以后,我喜歡它們又甚于那些老鳥。
1、下面是選文1段空白處原有的句子,句序已打亂,請調整句序。
a.身上只有稀疏的幾根毛 b.僅僅具有鳥的雛形
c.只是兩團小小的粉紅色的肉球 d.兩只黑黑的眼睛卻奇大
正確的句序是____________:
2、課文開頭既說柚子樹“不見得很美”,又說“卻是一幅秋日風情畫”,語意是否矛盾?為什么?其中包含作者什么樣的感受?
②第一次生孩子時,護士把包在襁褓中,只露出一張紅彤彤小臉的老大抱來放在我的身邊。我第一次看到從自己身體中分出來的骨肉,第一次看到如此鮮嫩的,才出生不到一個鐘頭的嬰兒,心情非常復雜,又興奮又新奇又緊張,只是目不轉睛地望著他,惟恐這脆弱的小生命隨時消失。
選文2段中描述“第一次”經歷和感受時,交織著千絲萬縷的母愛,使人不禁想起唐朝詩人孟郊千古傳頌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課堂小結:
生命是美好的,屬于人們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行道樹的事業是神圣的,因為它蘊蓄著深沉;行道樹的形象是感人的,因為它是無私奉獻者的寫照。生命的意義在于什么呢?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是這樣說的:“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把自己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全人類的解放而斗爭。’”請同學們誦讀體會這句格言的意義,品味充滿理想與信念的人生境界。
《行道樹》教學設計暢想 篇10
下面是小編收集的初中語文課文《行道樹》說課稿,歡迎閱讀!
一、教材來源
《行道樹》是人教版課改實驗教材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第七課《短文兩篇》中的一篇。
二、教材分析
本文采用擬人手法借行道樹的自白,描繪了以制造清新,獻出濃陰和迎接光明而自豪的行道樹形象。表達無私奉獻的人生理念。本文還通過行道樹與同類的優越處境對比,類的無知行為對比,表現了“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的人生哲理。本文篇幅短小,語言清新,凝煉。精辟的議論更是點睛之筆。教學時應抓住議論性的文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通過組織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聯系學生自己的人生體驗,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通過朗讀和閱讀方法的指導,積累語言,培養語感。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是七至九年級這一學段的起始階段。學生經過六年的學習已有一定的認知水平和人生體驗,對一切都有一種新鮮感和期盼,但又住住僅停留在表層,難以深入。表現在語文學科,就是只滿足于對字詞句的理解,而對文章的社會價值和深刻的思想內涵認識不足。因此要借助學生的閱讀期待,引導組織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從事學習,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體驗、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四、學習目標和重難點
新課標提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再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學情,我認為本文應達成的學習目標為:
1、知識和技能目標:有感情朗讀全文,體味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
2、過程和方法目標: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培養合作研究的習慣,并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表達自己的看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文章的情感,知道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學習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其中朗讀、體味、領悟是學習的重點,理解無私奉獻者形象是學習的難點。
五、教法設計和學法指導
1、教法設計
①情景創設法魯迅先生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我認為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輔助作用,把握與學生知識水平和情感的貼近點,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產生情感共鳴。
②朗讀感悟法朗讀是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情感的重要方法。要通過學生默讀、朗讀、賞讀、品讀、賽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啟迪。
③對話互動法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要讓學生成為對話的中心,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中建構文本意義,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2、學法指導
①圈點批注法通過畫一畫、勾一勾、圈一圈、注一注,養成讀書就動腦動筆的習慣。
②探究閱讀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對閱讀材料的深層含義提出疑問,小組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在全班合作探究。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設置情景:炎炎夏日,當你走在光禿禿的道路上你的感覺是什么?烈日當頭,當你走在城市的水泥路面上時,你最盼望的是什么呢?
2、多媒體顯示行道樹,學生用優美的詞語形容,揭示課題。
[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初步感知行道樹的作用,形成與文章感情相一致的價值傾向;同時借助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朗讀全文,整體感知
1、課前預習對照導語,默讀課文,借助注釋和詞典正音釋義。運用文中優美詞語,寫一段表意完整的話,課堂交流。
2、朗讀課文,從文章的寫法內容情感等方面談整體感受。
[引導學生逐步獲取有效的學習方法,如借助工具書解決疑難問題;片段練習,積累詞語;初步感知,明確學習方向。并讓學生逐步養成習慣,為終生學習奠定扎實基礎。]
(三)賞讀課文,感悟情感
1、小聲朗讀課文,畫出喜歡的句子和語段并在旁寫上感受。
2、學生朗讀喜歡的句子和語段(朗讀時要說出欣賞的理由)其間可用學生賽讀,師生賽讀的方法,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注意:發音、停頓、語速、語調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朗讀是學生的個體化行為要鼓勵學生采用個性化的方式(如喜歡的方式,擅長的方式,獨特的方式等)表達出對朗讀內容個性化的反應。葉圣陶曾說:“就是好好讀書,讀得好,就可以深切地傳出課文的思想感情,同時就是領會它的思想感情。讀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語言教育,因為課本里的語言是近乎規范的。”本文文質優美,篇幅短小,適于朗讀。學生朗讀時,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四)、品讀課文,合作探究
1、學生再讀課文,然后自由提問(爭取讓每個學生都有問題,中間可啟發學生找出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句并理解它,還可以啟發學生對文章表達方法的思索)
2、找學生代表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①“墮落”一詞應如何理解?②為什么說“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③、“憂愁”和“快樂”是否矛盾?為什么?④、“神圣”、“痛苦”和“深沉”的含義是什么?⑤文章運用了幾處對比?有何作用?然后學生分組討論。
3、將不能解決的問題,用紙條的形式交給老師,再在全班集體討論。
[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本次課程改革倡導的基本理念和追求目標。依據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的學習需求,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主動的探究,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動了天君,得到理解,當討論的時候,見到自己理解與討論結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長短的思索,有了困惑而沒法解決它,到討論時就集中了追求解決的注意力,這種快感、思索和注意力,足以鼓勵學生閱讀的興趣,增進閱讀的效果。”(葉圣陶語)]
(五)、實踐活動,拓展延伸
1、學生扮演“行道樹”、“記者”和“主持人”,由“記者”采訪“行道樹”,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2、由樹到人你覺得本文只是在寫樹嗎?你是否可以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舉出例子來說明?(播放徐本禹、雷鋒資料,幫助理解)
3、設計廣告詞和標語設計一到兩句廣告詞和標語,來表現行道樹的內存形象和崇高精神。(學生設計時播放音樂《好大一棵樹》)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課程。要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將學生從課內引到課外,引到豐富多彩的社會中去。“造就善于處理生活的公民。”]
(六)、歸納小結,升華情感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了哪些收獲?(學生自行小結,可從方法、知識、情感等方面談)
2、教師用充滿激情的語言結束本文的教學:我們是社會的一員,應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我們應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人生。讓我們像行道樹一樣盡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奉獻中大放異彩。
《行道樹》教學設計暢想 篇11
湯原縣第一中學 曲紅梅
師:上課!
生:知識無邊際,探索無窮盡,學法無限制,快樂無止境。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
今天我們來共同研究探討一下中國臺灣著名散文作家張曉風的《行道樹》,請看兩幅圖片。(屏幕顯示兩幅行道樹圖片)
師:行道樹是指什么?
生(齊):道路兩旁的樹。
師:張曉風以散文成名,36歲就被評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著名作家余光中稱她是第三代散文名家之一,那么普通的行道樹怎么吸引住作者的視線了呢?又給我們帶來什么思索呢?
下面請一位同學朗讀課文。
生A(男):朗讀一部分。
師:好,聲音響亮,發音標準,飽含感情,下面再請一位女同學。
生B(女):朗讀到結束。
師:真讓老師欣慰,可以說不分高下。
課前我們已經進行了充分的習讀,再加上剛才的朗讀,談一談文章寫了什么內容?
生C:文章寫行道樹被立在城市的飛塵里,雖承受諸多痛苦,但不以為苦,反以為樂,因為它覺得自己做的是神圣的事業,是為人類做出了貢獻。
師:僅僅是為了寫樹而寫樹嗎?
生D:借行道樹的自白來贊美無私奉獻的人的崇高精神。
師:這種寫法叫做?
生(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師:誰能找出點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話?
生E: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也唯有這種痛苦才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師:何謂神圣的事業?
生F:犧牲個人利益,滿足社會需要,人民需要的事業。
師:回答得多好。奉獻者是偉大的、神圣的,又為什么說總是痛苦的?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
生G:總是一身抖不落的煙塵。
生H:夜晚孤獨、寂寞。
師:誰能將文中原句讀一下。
生I:我們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涼涼的云。而我們呢?我們唯一的裝飾,正如你所見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煙塵。
生J: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整個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紅燈綠酒。而我們在寂靜里,我們在黑暗里,我們在不被了解的孤獨里。我們苦熬著,牙齦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們就站成一列致敬。
師:既有身體上的,又有精神上的。誰還能再設想一下,除此之外,還會承受哪些痛苦?
生K:商家往它上面貼廣告,釘釘子。
生L:樹上的燈燒灼著它,車失事撞著它。
生M:有時為了道路的暢通或大地采光,被修剪、壓枝,不能讓它長得太茂盛。
師(笑):很有創見,也就是要聽憑人的擺布。
這種痛苦是誰造成的?
生(齊):人。
師:能否改變。
生(齊):無法改變。
師:由于命運的安排,它離開了同伴,站在馬路兩旁,立在飛塵之中,這個它無法自己決定。人生何嘗不是這樣,當你在無法選擇的命運面前,應該怎么辦?
生(齊):應勇敢戰勝它。
師:勇敢地向命運發出挑戰,像石縫間的生命,還有?
生(馬上說):磚縫里的香瓜子。
生:縣崖峭壁上的奇松、怪柏。
師:誰都渴望生長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有人呵護、培養。但不是每個人都那么幸運,在無法選擇的命運面前,只能勇敢地面對它,進而去戰勝它,你們知道哪些不在惡運面前低頭,勇于自我挑戰的人嗎?
生N:海倫·凱勒。
生O:霍金。
生P:張海迪。
師:好,這些都是身殘志堅,不向命運低頭的人,也是拒絕平庸的人。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應以國家利益
生(齊):集體利益為重。
師:我們是時代的弄潮兒,是國家的棟梁,是社會的主人,當國家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應以國家為重,不要計較個人得失,這才是神圣的、崇高的事業。
現在老師有個問題要和大家探討一下,神圣的事業就是痛苦的,毫無幸福可言嗎?
生Q:不是的,應該是既是痛苦、又是幸福的,看你追求什么,追求的是個人的享受,那么這種付出就認為是痛苦的;追求的是崇高的神圣的事業,那就覺得是幸福的。
師:回答得多么精彩。你能舉例加以說明嗎?
生R:雪域高原的戰士為保護邊疆的安定,缺氧、吃不上新鮮蔬菜,文化生活單調……
生S:非典一線的白衣天使們。
生T:抗洪前線的解放軍。
師:他們永遠受到人們的關心和愛戴。
生U: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白巖松寫一本《痛并快樂著》,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喜憂參半……為了國家的事業,神圣的事業,做出點個人犧牲也是快樂的,幸福的。
師:你的境界非常崇高,體會得也非常深刻。生活中有許多像行道樹一樣雖飽受痛苦的煎熬,但始終沒有改變自己的初衷,默默地在奉獻著,既然選擇了,就義無反顧地走下去。應了那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生V(舉手站起):老師,既然行道樹不惜犧牲個人利益為我們創造清馨,又怎么說“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師: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好!誰來談談?
生W:因為城市的人們已習慣于污濁,對環境污染已麻木不仁了,雖然行道樹在努力制造著新鮮的空氣,但畢竟心有余而力不足,改變不了大局,所以說,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師:這句和文中的哪句相照應?
生X:“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師:行道樹愁的也是如此,它是在為人類而愁,替世界而愁,從這種意義來說,這更是一種可貴。
作者獨具慧眼,將生活中如此普通的事物賦予了這么多美麗的內涵,給我們帶來如此深刻的思索,下面來看我們手上的兩篇短文,看一看它能給我們什么啟示呢?
(屏幕顯示:《乞丐和露珠》《鋪路石》)
生Y:它們和行道樹一樣都代表著生活中的普通人。
生Z:它們同樣采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師:無論我們個體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們都應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要讓人生過得有意義。
運用以上所學的知識,我們來做幾道習題。
(屏幕顯示)
分組研討,把你們組內最精彩的展示出來,看哪一組完成的數量最多,質量最高。
1、請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和修辭手法,再選擇兩個作為“生命”的喻體展開敘寫,構成一組排比:
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為春天獻上一抹嫩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讓自己的生命為別人開一朵花:一次無償的獻血是一朵花;一句關切的問候是一朵花;________;________;……能為別人開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為別人生活絢麗而付出的人是不尋常的人。
3、假設你是自然中的某一處景物:古橋、山泉、小溪……,你與游人互訴心聲,你將會說什么呢?試試看,相信你能說得很好。
例:古橋說:“當我把人和車渡過彼岸,我在沉重中感受到快樂!”
(山泉、小溪……)說:______________
師:暫時落后的小組不要恢氣,還有機會爭奪冠軍,請看
精彩奪魁:
1、學完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能否總結出一句精神格言或回想一句名人名言。
2、生活中有許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富有象征性的事物,你能列舉出來嗎?
生:闡述。
師: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生a:無論我們個體生命多么普通,都要在奉獻中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
生b:學了一種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作業 :寫一篇托物言志的小短文。(150字左右)
師: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值得我們去思索,我們要仔細觀察、感悟,做生活的有心人。
師:讓我們像行道樹一樣,盡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的社會,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奉獻中更加絢麗多彩。
附:課外閱讀
乞 丐 與 露 珠
一個乞丐很早上路了。當他把米袋從左手換右手,正要吹一下手上灰塵時,一顆大而晶瑩的露珠掉到了他的掌心。
乞丐看了一會兒,把手掌遞到唇邊,對露珠說:“你知道我將干什么呢?”
“你將把我吞下去。”
“看來你比我更可憐,生命是操縱在別人手中。”
“你錯了,我還不懂什么叫可憐。我曾滋潤過一朵很大的丁香花蕾,并讓它美麗地開放。現在我將滋潤另一個生命,這是我最大的快樂和幸運,我此生無悔了。”乞丐一下子停住了腳步。
鋪 路 石
我是女媧補天時落下的一顆五彩石
我的伙伴自由地飛在天上
我孤獨地躺在地上
那么多人從我身上踩過
那么多車從我身上碾過
我開始抱怨自己懷才不遇……
有一天
我忽然意識到
我的伙伴點綴著美麗的星空
我鋪展著廣袤的大地
這不都是在實現著自己的價值嗎?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
我和我的伙伴遙隔萬里
訴說著衷腸
附:選題答案
1、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將為春天獻上一點嫩綠
假如生命是一棵大樹,我將為大地(夏日)撒下一片綠陰
假如生命是一朵鮮花,我將為世界奉上一縷馨香
假如生命是一枚果實,我將為人間留下一絲甘甜
2、一次善意的批評是一朵花,一次危難中的救助是一朵花,一次病床前的探望是一朵花,一次微小的施舍是一朵花,一個及時的電話是一朵花,一個親切的微笑是一朵花……
3、鋪路石說:“當人和車從我身上碾過時,我在沉重中感到快樂。”
露珠說:“當我滋潤了一個生命時,我在犧牲中感到幸福。”
玫瑰樹根說:“當我滋養了美麗的花朵時,我在丑陋中感到自豪。”
行道樹說:“當我為城市創造著清馨時,我在不被理解中感到生命的價值。”
教材簡介:
新課標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短文兩篇》之一——《行道樹》
《行道樹》教學設計暢想 篇12
一、教學目的:
1 理解行道樹的喻意:無私奉獻者。
2 理解文章中形象而又深刻的語言。
3 學會在散文中尋找中心句,并以此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學重點:
在理解和體驗散文閱讀方法的同時,訓練并形成一種閱讀散文的方法。
三、教學安排: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
1、導入 :當我們每天早上乘坐公交車,或者騎在自行車上,或者舒適的坐在小轎車上,穿越在現代都市中的大街小巷的時候,能夠吸引我們目光的,只能是一幢幢拔地而起,高聳云端的大廈,只能是那來來往往的名牌車輛,或者也只能是那些裝修的富麗堂皇的賓館、酒店、超市、商場和公園等等。而真正距離我們最近的,常常被我們視而不見的,就是那行道樹。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中國臺灣作家張曉風寫的這篇散文《行道樹》。看看究竟行道樹為什么能吸引作者的目光。
2、正音:課件展示。
墮落,點綴,苦熬,貪婪,姊妹,冉冉,雛形。
3、朗讀:
解決兩個問題:1、文中的行道樹象征著什么?2、尋找文章的中心句。
(讓同學思考兩分鐘。對于中心句的找法,可以先將文中你認為關鍵的句子畫出來,對比各句,看看哪個更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中的行道樹象征著無私奉獻的人。文章的中心句出現在第三段:“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這個中心句寫得非常含蓄,其中有幾個點非常值得我們來深深的思考。
4、默讀:
思考三個問題:
(1)、“神圣的事業”指的是什么事業?
(2)、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
(3)、如何理解“深沉”的含義?
5、討論這三個問題:(10’)
注意幾個問題:(1)、每個人都要記筆記。(2)、聯系上下文。
6、分析解決三個問題:
(1)、“神圣的事業”指的是什么事業?
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就是神圣的事業。居民需要新鮮的空氣,行人需要綠陰,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愿立在城市的飛塵里,從事神圣的事業。總而言之,為人們的幸福而犧牲自己個人幸福的人所從事的事業就是神圣的事業。
(2)、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關鍵是要找出文中行道樹感到痛苦的地方在哪里?)
因為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們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跟城市歡度夜生活的人們相比,它們寂寞、孤獨、苦熬。除此之外,行道樹們還感到憂愁,因為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于污濁,早已不珍惜清新了。
(3)、如何理解“深沉”的含義?
它們為神圣的事業,為人們的幸福,承受著犧牲。
他們有所經歷,有所磨難,有所付出,最終,有所獲得。
這些獲得就是一種經驗,一種人生的體驗。
正是由于這些東西沉淀在了行道樹的心中,深深地印在了它們的頭腦中,所以它們在觀察這個世界,思考各種問題的時候能夠更有深度,更有遠見。
7、過渡:
就像作者張曉風,他的深沉體現在哪里呢,就體現在這篇課文里,一般人在行道樹面前視而不見,而他卻能由此聯想到生活中為人們的幸福而無私奉獻的人們,將他們的崇高精神與行道樹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這就是深沉,它能讓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想到別人想不到的方面。同樣的,張曉風不僅在《行道樹》這篇文章中體現他的深沉,在《梧桐》中,也有他深沉的影子,現在就讓我們一同來欣賞這段深沉的影子。(見附案)
(如果沒有時間則讓學生讀一遍即可。)
8、《梧桐》欣賞
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初步體會學習散文的方法。即通過線索感受文章的思想。
9、作業 :
(1)、按照課堂上所學方法學習《梧桐》及《第一次真好》。
(2)、寫第九課生字詞。
(3)、完成《新學案》第七課。
《行道樹》教學設計暢想 篇13
一、導語
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整個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紅燈綠酒。卻有一排排站在路邊的行道樹,在寂靜里,在黑暗里,在不被了解的孤獨里,默默地苦熬著。那么,你們知道它們正在想什么嗎?中國臺灣女作家張曉風就曾經站在行道樹的立場上寫過一篇文章,那她是如何說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感悟,一起走進《行道樹》的世界。(板題)
二、解題
大家知道什么是行道樹嗎?我們來看樹下注釋2,一起讀一下:行道樹,指種在道路兩旁的樹木。在我們學校里,外面的大街上就有很多行道樹,你們平時留意了嗎?其實,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張曉風卻注意到了經常被我們所忽略的美。接下來,讓我們來認識一下作者張曉風。
三、作者
哪位同學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張曉風?(生介紹)
這位同學介紹的比較詳細。在我們認識一位作者時,可以按照“五字記憶法”來記住和他相關的內容,即“名、時、地、評、作(姓名,出生時間,是什么地方的人,社會對他的評價,主要作品)”下面,我們就按照這個順序來認識一下張曉風,我們一起來說一下(張曉風,1941年出生,中國臺灣人,女作家,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愁鄉石》等)(板書作者)
四、讀、悟
(一)下面,聽老師把課文朗讀一遍,大家注意老師在朗讀過程中情感的變化,并注意課文中個別字的讀音
(二)好了,老師讀完了,同學們都聽清了吧?下面給大家五分鐘時間自由朗讀課文,在讀的同時要要準字音,注意我寫在黑板上的字。(板書:貪婪、墮落、點綴、冉冉、給予、牙齦)同學們都讀完了吧?那么哪位同學能到黑板上給這些字注音呢?好,這位同學很勇敢,大家也一起拿起筆來,在書上標好拼音。好了,我們一起來看看他標的對不對?我們一起念一遍(生齊讀)
(三)我們知道了這些詞的讀音,那么哪位同學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華,為大家朗讀一下課文?在同學朗讀的過程中,我們思考這樣的問題:這篇文章寫了什么內容?文章僅僅是為寫樹而寫樹嗎?好,請這位同學來給大家朗讀課文。(找學生朗讀,讀完稍做點評)同學們還記得剛才的問題嗎?哪位同學來說一說?(生回答,稍做指導,總結:文章借行道樹來贊美無私奉獻的人,這種寫法叫借物喻人。)也可以說,這篇文章是用行道樹來象征什么樣的人啊?——無私奉獻的人。(板書一個倒寫的人,象征一棵樹的主干)
(四)明確了這個感情基調之后,我們一起朗讀課文。剛才在老師和那位同學朗讀的過程中,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文中有一句話很矛盾,是哪句呢?(此處設想有二:一、有同學回答出是“立在城市的飛塵里,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樹”,那么就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思考行道樹因何而憂愁,又因何而快樂。。。設想二:如果沒有同學能找出,那么就在朗讀的過程中找一找,讀完課文后再提問是哪句話,這個時候應該有學生能找到,然后再問行道樹因何而憂愁,又因何而快樂。學生可能一時找不到,那么就給兩分鐘時間讓他們同桌之間相互交流。
明確答案:上文說,“或許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于污濁了,但我們仍然固執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濁嚴重損害著市民的健康,遺憾的是,人們竟然習慣了,麻木不仁了,不想辦法治理污染。行道樹盡管盡力制造清新,但是畢竟有限,改變不了大局,他們為城市空氣污染而憂愁,為市民健康而憂愁。快樂的是,自己能為城市制造新鮮空氣,制造清新,夏日能獻出濃陰,黎明時能迎接太陽,迎來光明。)
(那種能好點呢?)
五、探究
我們已經解決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那么,在剛才朗讀或討論的過程中,你是否有特別欣賞或不太理解的句子呢?(此處也會有兩種情況:一、有學生說他喜歡的句子并引導他說出喜歡的原因,不理解的句子就引導其他同學討論。。。二、如果沒有學生說,那么就給他們兩分鐘時間討論,我在下面給與點撥,然后再讓學生回答。)
他們也許會欣賞或者問這樣的幾個句子:
1、第二段,為什么說是一種墮落?
明確:墮落一詞在字典里的解釋是淪落,流落。在文中的含義是流落到惡劣的環境里。行道樹離開了家,離開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飛塵里,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墮落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
2、為什么說行道樹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明確:這一句前面說“充滿車輛與煙囪的城市”,車輛、煙囪不斷制造煙塵,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習慣于污濁了,他們并不珍惜清新。樹木的感覺是非常鮮明的,在他們看來,城市充滿煙塵,實在令人悲涼,一行綠樹只是點綴,改變不了悲涼的局面,所以說“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3、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明確:這句話是文章的主旨句。此題可以分為以下的小問題分步解決:
① 為什么行道樹認為自己的事業是神圣的?什么樣的事業是神圣的?
明確:行道樹認識到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就是神圣的事業。居民需要新鮮空氣,行人需要綠陰,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愿立在城市的飛塵里,從事神圣的事業。
② 從事“神圣事業”的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
明確: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們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跟城市歡度夜生活的人們相比,它們寂寞、孤獨、苦熬。它們還時時為城市的污濁而憂愁。
③ 怎樣理解“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明確:一切神圣的事業總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承受犧牲,但是只有這樣的代價才能為人類做出較大的貢獻。如行道樹承受痛苦,為城市和行人帶來“清新”“濃陰”這種犧牲體現的是奉獻精神,這種為人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的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六、拓展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作者張曉風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贊揚奉獻精神的,行道樹也象征了那些無私奉獻的人。同學們,我們身邊正是因為有許許多多像行道樹一樣的無私奉獻者,才讓我們的生活無比地美好。你們都知道哪些無私奉獻者呢?(學生舉例:教師、醫生、環衛工人……)
七、總結
一切神圣的事業都是這樣,需要你為此承受犧牲,但是為人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幸福的人,他們是神圣的,他們也是快樂的,同時他們又是幸福的,這種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那么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求這種快樂,這種幸福。在這里,老師有一句話想與大家共勉:我奉獻,所以我快樂;我快樂,所以我幸福。衷心地祝愿大家快樂幸福!
八、作業
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像行道樹一樣默默奉獻的植物,請同學們仿照《行道樹》就你喜歡的一種具有奉獻精神的植物寫一篇小作文,字數400—500字。
好,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下課!
九、板書
師:現在老師請一位同學朗讀全文,其他同學勾劃出最富有哲理性的點睛之句。(一學生讀完后就有許多同學舉手回答。)
師:找對了,這是一個人生哲理,這篇短文就是表達這個哲理的。我們齊讀這一句好嗎?(學生齊讀: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師:文中說“行道樹的事業是神圣的”,什么是“神圣的事業”?(板書:神圣)
生1:為人民服務的事業。
生2:高尚的事業。
師:說得很好。神圣就是極其崇高而又莊嚴的,是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那么,行道樹所從事的神圣事業是什么?請用文中相關語句來說明。
生3:第二段“我們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涼涼的云。而我們呢?我們惟一的裝飾,正如你所見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煙塵。”同伴在吸露,在玩,而我們在凈化環境
生4:第三段“這種命運事實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否則我們不必在春天勤生綠葉,不必在夏日獻出濃陰。”
生5:第四段“無論如何,我們這座城市總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陽!如果別人都不迎接,我們就負責把光明迎來。”
生6:第五段“或許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于污濁了,但我們仍然固執地制造不 被珍惜的清新。”(老師針對同學回答,依次板書:凈化環境、勤生綠葉、獻出濃陰、迎接光明、制造清新)
師:同學們講得真好,但是老師不理解的是書中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行道樹為神圣的事業忍受了哪些痛苦?文中又是怎樣描寫的?請大家放聲朗讀課文,圈劃出文中描寫痛苦的句子。(板書:痛苦)
(學生放聲朗讀課文,并圈劃相應句子。)
生7:第二段“我們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涼涼的云。而我們呢?我們惟一的裝飾,正如你所見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煙塵。”從這里可以看出行道樹的痛苦。
生8:第三段說:“我們的命運被安排了,在這個充滿車輛與煙囪的城市里,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這里也可以看出行道樹的痛苦。
師:為什么說“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生9:因為這個城市充滿車輛與煙囪,不斷地制造煙塵,污染城市,使人感到悲涼,而行道樹卻在點綴城市,美化環境,所以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師:理解得很到位,行道樹還有哪些痛苦?
生10:第四段“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整個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紅燈酒綠。而我們在寂靜里,我們在黑暗里,我們在不被了解的孤獨里。但我們苦熬著,牙齦咬得酸痛。”行道樹的痛苦有孤獨和不被理解。
生11:第五段“或許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于污濁了,但我們仍然固執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行道樹制造的清新不被珍惜,很痛苦。
師:針對剛才同學們的回答,大家能否“承受……”這樣的短語來概括行道樹的痛苦。
(學生紛紛作答,教師明確痛苦在于承受煙塵,承受命運被安排,承受孤獨,承受不被理解,承受不被珍惜)(板書上述內容)
師:請大家自由朗讀這些描寫行道樹痛苦的語句。
(學生自由朗讀)
師:神圣的事業總是伴隨著痛苦,行道樹的事業同樣也伴隨著痛苦,可是面對痛苦,行道樹卻說:“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那么它所說的“深沉”是什么意思?
生12:深刻。
生13:深厚。
師:是指使自己的生命深沉而厚重,生命充實,不虛度,不浪費時間,不碌碌無為。那么行道樹怎樣使自己的生命深沉起來?文中運用什么手法來表現這種深沉?請四人合作小組先仔細讀一下課文,然后再討論。
(小組討論,教師巡回,馬上就有很多學生回答運用對比手法來表現深沉。)
師:對,運用對比手法來表現它的深沉。具體用了哪些對比來表明行道樹使自己的生命深沉起來?
生14:行道樹與原始森林同伴的對比,同伴在吸露,在玩云,它們卻在承受煙塵、凈化環境。
生15:行道樹與沉浸于夜生活歡樂之中的市民比,它們甘受寂寞,承受孤獨。
生16:別人都不迎接太陽,行道樹就負責把光明迎來。
生17:行道樹與早已習慣于污濁的人們比,它們承受不被珍惜,固執地制造清新。
生18:人們制造悲涼,而行道樹在點綴美化環境。
生19:第二段中“我們的家在山上,在不見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們居然站在這兒,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這里也有對比,把原來的家在原始森林與現在墮落在馬路邊對比。
師:我們來理解這句中“墮落”一詞的含義,字典里“墮落”有兩個義項:一是(思想、行為)往壞里變;二是淪落、流落。這里屬于哪一個義項?
生齊答:第二個。
師:行道樹離開家,離開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飛塵里,生活條件和自我形象大大跌落了,所以它們感到痛苦,可是我們仔細探究一下它們真的感到墮落了嗎?
生齊答:不是。
師:何以見得?
生20:這種命運事實上是它們自己選擇的。
師:說得對。它們原也可以與森林同伴一樣吸露、玩,但它們心甘情愿放棄這一切,去點綴城市,凈化城市,“墮落”其實正是“深沉”的表現。
生21:第六段“立在城市的飛塵里,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行道樹的憂愁與快樂的對比。
師:行道樹憂愁什么?快樂什么?
生22:行道樹為市民健康而憂愁,快樂的是給人們制造了清新。
生23:憂愁的是它承受了很多痛苦,快樂的是它為人類凈化環境、勤生綠葉、獻出濃陰、迎接光明、制造清新。
師:因為痛苦所以憂愁,因為奉獻所以快樂,憂愁的是它在奮斗過程中的痛苦,快樂的是它奮斗后的結果。我想這份痛苦與深沉其實就是一種精神的體現,什么精神?
生24:奉獻精神。
生25:自我犧牲的精神。
師:雖然它們很痛苦,但并不消沉,仍然為人類服務,做人們需要的事業,這就是奉獻精神,所以也可以說行道樹是奉獻者的象征,課文就是通過對行道樹的內心告白,表現了行道樹作為奉獻者的偉大胸襟。為了表達對奉獻者的敬意,我們再來齊聲朗讀課文。(學生齊聲朗讀全文)
三、拓展延伸
師:今天,我們得感謝中國臺灣女作家張曉風給我們帶來了這么一篇雋永的散文,使我們對行道樹有更深層次的感悟:感受到行道樹的事業是神圣的事業,它站在城市的飛塵里,為人類凈化環境;春天時勤生綠葉;夏天時獻出濃陰;黎明時迎接光明;不被珍惜時制造清新,為神圣事業而承受痛苦,甘愿自我犧牲。同原始森林的同伴比,它們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同城市歡度夜生活的人們比,它們甘受寂寞、孤獨,它們還時時為城市的污濁而憂愁,它們為神圣事業而承受痛苦,把深沉給予我們。它們又為自己的奉獻而快樂。此時此刻面對行道樹,我們真想說一句心里話。
生26:行道樹,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你真了不起。
生27:行道樹,你很偉大,我們要發揚你的奉獻精神。
生28:學了課文后,我真正認識了行道樹,愿生活中多一些像行道樹一樣的人。
師:可能有的同學羞于啟齒,那么老師這里提前布置作業:課后同學間相互交流你的心里話,好嗎?
師:(結束語)一切神圣的事業都是這樣,需要你為此承受犧牲,但是為人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幸福的人,他們是神圣的,他們也是快樂的,同時他們又是幸福的,這種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那么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求這種快樂,這種幸福。在這里,老師有一句話想與大家共勉:我奉獻,所以我快樂;我快樂,所以我幸福。衷心地祝愿大家快樂幸福!下課
師:(板書:奉獻精神)以此看來,作者張曉風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贊揚奉獻精神的,行道樹也象征了那些無私奉獻的人(板書:行道樹------無私奉獻者)同學們啊,我們身邊正是因為有許許多多像行道樹一樣的無私奉獻者,才讓我們的生活無比地美好。你們都知道哪些無私奉獻者呢?
生1:比如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他為了十多億中國人的溫飽問題幾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從來沒去想應該得到什么回報。
師:這位同學回答得很好,他不僅談到無私奉獻者的名字,還舉出了他們的事跡。
生2:居里夫人,她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無償地獻給國家而沒有申請專利。
生3:焦裕祿,對黨的工作忠心耿耿,為人民鞠躬盡瘁,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奮斗了一生,不愧為黨的好干部,縣委書記的好榜樣,人民群眾的貼心人。
師:是啊,無私奉獻者的名字說也說不完,無私奉獻者的故事講也講不宛。我們身邊不僅有像同學們所說的一個個的無私奉獻者,我們身邊還有一群群的無私奉獻者。同學們能說說哪些群體是這類人嗎?
生1:比如說老師,他們手捧書本站在三尺講臺上,幾十年如一日,黑發變成白發,社會給他們的回報又是什么呢?可是他們從來沒有過怨言。
生2:比如清潔工人,他們在太陽還沒有升起的時候就開始在煙塵迷亂中工作,只是為了讓別人一路上走得更好。
生3:建筑工人,他們手提肩扛,汗流浹背,只是為了讓他人有一個休息的港灣。
師:同學都非常棒,能夠舉一反三。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一個人的價值不在于他向社會索取了什么,而在于他向社會貢獻了什么。”我們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就應該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為祖國和人民做出最大的貢獻。現在就請同學們一起來讀一遍課文,再次感覺一下行道樹無私奉獻的精神。
生:應該是“站在城市的飛塵里,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師:憂愁和快樂明顯是一對反義詞,他們矛盾嗎?先不用急于回答這個問題,現在大家默讀這篇課文,你找一找行道樹因何而憂愁,因何而快樂?(學生默讀課文,邊寫邊勾畫)
生:行道樹的憂愁是“一身抖不落的煙塵”,就像剛才看到的第三幅圖片一樣。
師:那么你認為它的憂愁就是滿身的煙塵讓它變得不再翠綠了,影響了它的形象了,不美了。
生:差不多吧
生:老師,我認為他說得不太對,我覺得行道樹真正的憂愁是城市環境被污染了,而不僅僅是自身的形象。
師:有根據嗎?
生:第三段中說“在這充滿車輛和煙囪的城市里,我們只是悲涼的點綴”到處是車輛和煙囪的城市肯定是污染很嚴重的。
師:這只能說環境污染很嚴重,你怎么知道行道樹為環境污染所憂愁?(學生回答不出來)
師:有誰愿意幫助幫助他?
生:城市的污染很嚴重了,但一行綠樹只是點綴,并不能改變這悲涼的局面。所以行道樹感嘆說我們只是悲涼的點綴。
師:說得非常好。那行道樹還有其他的憂愁嗎?
生:不被了解,很孤獨。
師:它有什么事情不被了解,他為什么孤獨呢?(學生回答不出來),我們一起來讀讀文章后面兩個自然段,也許答案就在其中。
生:老師我明白了,行道樹制造清新的空氣,但人們并不珍惜,人們對環境污染已經麻木不仁了。既不想辦法,也不知道珍惜,行道樹辛辛苦苦的努力不被人了解,找不到知音,所以孤獨。
師:你說的和老師想的幾乎一樣,這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啊。下面我來總結一下啊:行道樹之所以憂愁一方面是城市污染了,它無力改變;另一方面是人們對環境污染麻木不仁,不去珍惜被制造的清新。那它因何而快樂呢?
生:為自己的城市制造清新的空氣
生:春天勤生綠葉,夏日獻出濃陰
生:迎接太陽,迎接光明。
師:大家說得非常好,那么我們再回到一開始的那個問題,文章最后一句話矛盾嗎?
生:不矛盾,因為角度不同,憂愁有憂愁的原因,快樂有快樂的理由。
師:好,我們很輕松地解決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下面大家出聲音再一次自由誦讀課文,把你不明白的或者特別欣賞的語句找出來,然后前后左右的同學可以在不影響別人的情況下討論討論,注意先讀,再想,最后討論。欣賞的內容在小組中互相點評,弄不明白的問題,一會大家一同研究(學生自讀課文,勾畫語句,相互討論)
師:有什么解決不了的問題,現在提出來,大家一同來研究研究。
生:第二段中為什么說“這無疑是一種墮落”?墮落就是不學好了,行道樹從森林到城市怎么就不學好了呢?(大家笑)
師:誰來發表一下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沒有人來回答,拿出字典,查查“墮落”是什么意思。查到的來給大家解釋一下。
生:墮落有兩個義項,一個是淪落,流落的意思;一個是思想行為往壞里變,如思想墮落。
師:你認為這里應該解釋為哪個義項?
生:應該是淪落,流落的意思。是說行道樹從原始森林流落到環境惡劣的城市。
師:說得非常正確,我先代表那個同學謝謝你,還有什么問題?
生:第三段中說“我們的命運被安排定了”,后面又說這種命運事實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這不是矛盾了嗎?
師:這個問題我在備課中還真沒有注意到,下面大家一起來討論討論。
生:我覺得“命運被安排定了”,是因為那些行道樹被安排到城市道路的兩旁來美化城市,制造清新的空氣,是被安排定的,不以他的意志為轉移的。
師:那后面那句話怎么理解呢?(學生沉默了一會)
生:后面的我也不太理解了。
師:理解一句話,要聯系上下文,你來把這段文字給大家讀一遍。(學生讀文章第三段)
師:明白了嗎?
生:沒有(學生尷尬地笑)
師:其他同學有愿意幫忙的嗎?
生:我覺得是它們勤生綠葉,獻出濃陰,也就是努力地盡自己的責任是自己選擇。
師:你理解得很到位。就好比一個人因為各種原因,他所從事的工作可能是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但一旦參加了工作,他就能對本職工作能兢兢業業,盡職盡責。就像我一樣(學生大笑)。我的理想雖然不是當一名教師,但我站在講臺上,我就想把大家教好,只可惜能力有限。(學生掌聲)
師:謝謝大家的掌聲,我會更加努力的。(學生笑)誰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這句話我不太理解什么意思?尤其“深沉”這個詞語。
師:誰來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生:任何神圣的事業都是要付出代價的,都是要付出犧牲的。所以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后面的那句話,我也不太明白
生:也只有付出大的代價,才能為人類作出較大的貢獻。
生:這種為了人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的幸福是內涵更為深刻的幸福,不是那種只是吃喝玩樂地膚淺的幸福。
師:大家說得非常好,任何事業都是要經歷痛苦磨難的,也因為這些磨難使我們的形象更為偉大,使我們的思想更為深刻。同學們能用一些事例來證明這句話嗎?
生:比如老師這個職業就是神圣的,但老師們卻承受了許多別人不知道的痛苦,但正是這些付出讓人們更尊重他們
師:我代表所有老師,謝謝你的理解。
生:那些邊防戰士為了祖國的安寧,生活在條件艱苦的邊陲哨卡,他們從事的事業是神圣的,但條件是艱苦的,也正是因為他們用堅強的意志克服了那些困難,我們才覺得他們更為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