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通用13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1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的:
1. 了解引用這一說明方法作用。
2. 掌握本文從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說明順序。
3. 了解荔枝的生態及其生產情況,豐富科學知識。
4. 品讀鑒賞本文作為科學小品所具有的科學性和文學性。
二、教學重點:
1. 引用等說明方法。
2. 本文的結構方式。
三、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引用的詩詞典故,結合上下文,分析它們所起的作用。
四、教學方法:
1. 合作探究法
2. 點撥法
3. 競賽激勵法
五、教學用具:
1. 多媒體
2. 實物投影儀
六、教學步驟:
課前準備
一張白紙
一、導入
[多媒體顯示荔枝特寫鏡頭]
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屏幕上的這種鮮艷誘人的水果,它被人們稱為水果之王,它叫——(學生齊答:荔枝)。
請仔細觀看畫面,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你眼中的荔枝,也可以虛擬情境,向從未見過荔枝的人介紹荔枝,或向從未品嘗過荔枝的人推薦荔枝。(請同學發言)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科技說明文單元的第一篇文章:賈祖璋先生的科學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紹荔枝的。
二、作者簡介
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科普作家。賈祖璋這個名字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他的家鄉大家一定非常熟悉。這個地方就是——海寧。他1901年出生于我們海寧的黃灣(在座的有沒有來自黃灣的同學,你尤其應該為家鄉出了這樣的名人感到自豪,當然,我們每個海寧人都應該為賈先生感到自豪)。
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他就編著了60多萬字的《中國植物圖鑒》等專著,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他的《鳥類概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現代鳥類著作。此外他還創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有《鳥與文學》、《動物珍話》、《生活素描》、《生物學碎錦》等,我們這篇課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就選自《生物學碎錦》一書。這些作品大多將絢爛多彩的生物作為寫作對象,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為一體,具有相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
三、 字詞正音
下面我們一起來給下面這些加下劃線的字詞注音,考察一下大家的預習效果。
紅繒zēng 紫綃xiāo 瓤ráng 醴酪lǐlào
龜裂jūn 絳囊jiàngnáng 渣滓zhāzĭ 萌蘗méngniè
四、強調引用這一說明方法的重要性
說明文這種文體,大家以前都接觸過,比如說初中第三冊上的《中國石拱橋》、《祖國的大豆》、《隆冬話竹》等。請位同學用一兩個詞來表述一下你對這種文體最直觀的感受。(平實、條理清楚、知識量大、單調、乏味、干巴巴)
那么,請大家看看我們這篇課文,你也有干巴巴的感受嗎?(似乎沒有)
當然,這同樣是一篇如假包換的說明文,但為什么能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呢?誰能告訴我這其中的原因。或者說,文章采用了什么樣的方法改變了說明文一向單調乏味的狀態?
(引用了大量的詩文典故)
我們學過許多種說明方法,可已掰著指頭數一數,我們學過哪些說明方法:舉例子;打比方(比喻);作比較(對比);引言論(引用);列數字;下定義;分類別。引用就是其中的一種。而在我們這篇課文里,它更可謂獨領風騷,大放異彩。
下面就請各位同學從課文中找出所有作者引用的詩詞典故,在下面劃上橫線或者波浪線。(約2分鐘)
總共大概有十二處之多,讓我們一起來分析探討他們的作用和妙處。
五、由引用手法的作用入手具體分析文意
1.兒時質疑白居易《荔枝圖序》: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
[投影荔枝干、當場剝開]
作用:以此引入話題,親切活潑,符合閱讀心理。原原本本引用為后文提出不同看法提供依據。
2. 練習形式:課文中引用了許多古詩句來說明有關荔枝的知識,試指出下列引詩的具體說明對象。[見課件]
通過觀看圖片、原文等方式指出說明對象,進而概括出引用文字所在自然段的大意。知道了引用文字的用處,這一自然段說明的重點就自然而然展現在我們眼前了。
3. 引用的作用
這些引用確鑿可信,有極富韻味,給單調的說明文增添了亮色,使其顯得生動活潑,富有文采。
六、學生速讀課文,篩選各段關鍵信息,概括段意。
接下來,請大家快速地通讀全文,篩選各段關鍵信息,有的剛才我們已經通過引用的作用分析過了,有的還沒有分析,但信息點也比較明顯。請用一個詞或一個詞組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并將其用“——”串成一條直線,寫在課前請大家準備好的白紙上,字寫認真些,寫大些。
請最先完成任務的同學舉手示意,歷時最短的三位同學決出之后,我們將投影他們的閱讀成果,由同學們評出一名“閱讀能手”,他將得到由老師我個人贊助的荔枝干若干,一飽口福。
1.[實物投影儀投影]
參考:質疑《荔枝圖序》——外殼——顏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貯藏——核——花——產地——品種(圖譜)——移植——發展前景
2.展示教師概括的結構圖。[見課件]
3.重點考察鞏固:看圖(荔枝的果實)指出各部分的名稱。
七、隨堂練習
指出下列各段所用的說明方法。
八、布置作業(課外練習)
1. 篩選課文主要信息,把這篇文章改寫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實的說明性文字。
2. 課外閱讀《語文讀本》上的“生命的旋律”這一章節的數篇科學小品,(包括《螳螂獵食》、《天鵝》、《葵與向日葵》、《馬鈴薯》),體會其科學性、文學性。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2
一、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從實到虛的說明順序,并了解其作用。
2、領會本文準確地運用語言和引用古代詩文加強說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態及其生產情況,豐富科學知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的結構方式。
2、難點: 本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課前預習案
一、基礎知識
1、字詞正音:
繒zēng(古代絲織品的通稱)瓤ráng(瓤子)醴lǐ(甜酒)酪lào(用乳汁制成的半凝固狀食品)囊náng(口袋)勃bó(煙起貌)莆pú(福建莆田縣)
詞語補釋:
龜裂: jūnliè呈現許多裂紋。(龜甲guījiá)
幅員:領土面積。地廣狹為幅,周圍為員,員即圓。
勞民傷財:既使人民勞苦,又耗費錢財。(使動用法)現多指濫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把問題放在一邊,就算了事了:完成了(第二個):了結、結束。
逼真: ⑴極象真的;⑵真切。
絢麗:燦爛美麗。
渣滓: ⑴物品提出精華后剩下的東西;
⑵比喻品質惡劣對社會起破壞作用的人。
兼程:一天走兩天的路。
造化: ⑴自然界的創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氣、運氣。
2、解題: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陳輝《荔枝》詩中的句子。用古詩命題蘊藉含蓄,引人入勝。此題內涵豐富:產地南州,泛指我國南部地區;成熟的季節六月(公歷七月);鮮果的色彩丹,
《南州六月荔枝丹》讀寫導引
單元概說]高中語文第一冊中的說明文單元,四篇課文都是科技方面的說明文。
該單元的教學目的,是要著重培養比較復雜的說明能力。四篇課文,各有不同的教學重點:《南州六月荔枝丹》,著重學習按照事物組成部分及有關問題依次說明的方法,學習準確、明了、生動地說明事物的特點;《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著重學習從事物的相互關系著眼安排說明順序的方法,學習下定義、分類、舉例來說明事物的方法;《一次大型的泥石流》,著重學習運用精確數據說明事物的方法;《蟬》則應著重體會擬人等表現手法和準確明晰的語言特點,培養細致觀察事物的興趣和習慣。此外,本篇課文和《蟬》,還應學習文學筆調的運用。
科學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對荔枝的生產情況作了準確的介紹,給讀者的印象是明晰而完整的。它除具有一般說明文的特點外,還帶有濃厚的文學色彩,簡言之,文章準確,明了、生動,讀來清心悅目,耐人尋味。
[課文導引]說明文要做到準確二字,就必須抓住事物的特征,即本質,亦即它區別于其它事物的標志。本文開頭引述白居易《荔枝圖序》的文字,說它“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瓢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接著根據自己的觀察體驗,指出白居易的比喻,“也還有不足之處”,“繒是絲織物,絲織物滑潤,荔權殼卻是粗糙的。用果樹學的術語來說,荔枝殼表面有細小的塊狀裂片,好象龜甲,特稱龜裂片。”作者借用明朝陳輝的詩句作題目,概括說明荔枝的產地、成熟期和顏色特點,恰到好處。荔枝產地是:“南州”──廣東、福建南部地區,“成都、福州是它生長的北限”;荔枝成熟,以七月為盛期,“陽歷七月”,正是“陽歷六月”;顏色是“丹”──有如“飛焰”和“紅云”,也有“淡紅色”、“淡黃色”的。文章還糾正白居易“膜如紫綃”的不確,“是把殼內壁的'花紋誤作膜的花紋了”。“真正的果肉”,是連同殼扔掉的“一層膜”。對荔枝的肉,作者從植物學的觀點指出,“它不是果肉,而是種子外面的一層膜發育而成,應稱做假種皮”。這些文字都顯得必不可少,否則,就不正確,不嚴密,只能使讀者形成一般印象,而不能得到科學的較深認識。
說明文必須做到“明了”。它需要作者按照事物本身固有的條理和發展順序逐層說明。言而有序則明,次序顛三倒四,就顯得雜亂無章。《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寫荔枝的外形是循著殼──色──形,(外形呈心臟形,蒂──肩──頂);寫它的果實是殼膜──假種皮──核;寫荔枝花是花期──形──型──序──蜜;寫荔枝的貯藏突出它的色──香──味。全文從荔枝的生態寫到荔枝的生產,由表及里,從實到虛,有主有次,眉清目秀,有條不紊。
用詞的準確無誤也是使文章“明了”的必要條件。事物名稱、數量、輕重、大小均要真實得體,切忌使用模棱兩可的揣測性字眼。事物之所以要說明,正是由于許多人對之不了解,不熟悉,這就要求作者按照實事求是的精神加以介紹。關于荔枝大小,作者說:“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四川合江“楠木葉”,“《四川果樹良種圖譜》說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國果樹栽培學》則說大的重六十克。”這樣,言而有據,就將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講明白了。文章指出,明代徐《詠荔枝膜》詩,寫吃荔枝扔荔枝殼好似“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是“夸張的說法”,不足取。說到荔枝不耐貯藏,作者在引用白居易“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之后,準確地說明“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三十天左右。”這就十分具體地使人明了荔枝的貯存同溫度有著密切的關系。
如果說,寫說明文要達到準確、明了,取決于作者對事物的觀察認識的細致入微和對寫作的慎密思考,那么,文章的生動性,就在于作者文學素養和駕馭語言的技巧了。
說明文,主要的表現手法自然是說明,但有時一般性的說明,尚不易把抽象的事物和復雜的事物說得通俗好懂,這就要適當借助于描寫。請看,作者這樣描寫荔枝的“色”。
“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生在樹頭,從遠處看當然看不清它殼面的構造,只有紅色映入眼簾,因而把它比做‘絳囊’、‘紅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樹以至成片的樹,那就成為‘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的絢麗景色了。”
這就讓讀者置身于南國的荔枝林,那絢爛圖景使人心馳神往,對于荔枝的“丹”也就有了更具體逼真的印象。
用比喻說明事物,更能增強文章的形象性和生動性。鮮荔枝的“形”鮮為人知,作者寫道:“荔枝呈心狀形、卵圓形或圓形”還有“稀奇的”如“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這就使人對荔枝的模樣、大小有更形象的了解。
另外,文章開頭寫作者自己幼年對荔枝的認識和疑惑,娓娓道來,如述家常,也能引人入勝。文章還引用古代詩文十多處,充實了內容,文字也生動活潑,文學韻味濃烈,讀來使人興趣倍增,更增添了文章的生動性。這體現了文藝性說明文的特色。
[作文建議]讀完《南州六月荔枝丹》,以《家鄉的一種特(物)產》為題寫一篇說明文。要求抓住事物的特征,準確地加以介紹;妥善安排文章的結構層次,注意寫作順序,寫得簡單明了,有條不紊;運用說明、描寫等多種手法說明事物,有意識地打比方,使文章通俗生動。
《南州六月荔枝丹》背景
荔枝是原產于我國亞熱帶地區的一種果木植物,它的生理特性、生活習性及生產情況不為我國其他地區的人們普遍了解。為此,撥亂反正,全國人民迎來“科學的春天”之后,于1979年5月寫了這篇以荔枝為說明對象,以荔果為說明重點的科學小品(文藝性說明文)。該文最初發表于1979年第2期《知識就是力量》,后收入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賈祖璋的生物科普著作《生物學碎錦》一書中。
作者上小學時讀白居易的《荔枝圖序》留下深刻印象。后來,他曾把古今有關荔枝的資料摘抄了幾十條,集中在一個本子里,封面上題了“荔枝譜”三個字。本文的寫作,與這些事有密切關系。文章第1和第8段摘引《荔枝圖序》的文字并作為行文之綱,決非偶然。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3
一、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從實到虛的說明順序,并了解其作用。
2、領會本文準確地運用語言和引用古代詩文加強說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態及其生產情況,豐富科學知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的結構方式。
2、難點: 本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三、教學時數: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預習思考題:
1、仔細閱讀本文,注意科學小品的文藝性和文學筆調。
2、本文引用了哪些故事、史料、詩文來說明。
3、本文是怎樣虛實結合的?
4、畫出本文的結構圖。
字詞正音:
繒zēng(古代絲織品的通稱) 瓤ráng(瓤子) 醴lǐ(甜酒) 酪lào(用乳汁 制成的半凝固狀食品) 囊náng(口袋) 勃bó(煙起貌) 莆pú(福建莆田縣)
詞語補釋:
龜裂: jūnliè呈現許多裂紋。(龜甲guījiá)
幅員: 領土面積。地廣狹為幅,周圍為員,員即圓。
勞民傷財: 既使人民勞苦,又耗費錢財。(使動用法)現多指濫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 把問題放在一邊,就算了事。了: 完成。了(第二個): 了結、結束。
逼真: ⑴極象真的;⑵真切。
絢麗: 燦爛美麗。
渣滓: ⑴物品提出精華后剩下的東西;
⑵比喻品質惡劣對社會起破壞作用的人。
兼程: 一天走兩天的路。
造化: ⑴自然界的創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氣、運氣。
解題: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陳輝《荔枝》詩中的句子。用古詩命題蘊藉含蓄,引人入勝。此題內涵豐富: 產地南州,泛指我國南部地區;成熟的季節六月(公歷七月);鮮果的色彩丹,絢麗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態的主要特點產地、成熟期、顏色。充滿詩情畫意,而且引古詩為題,也與全篇廣泛引證的風格統一起來。
本文屬于科學小品,屬于說明文。所謂小品就是隨筆之類的小文章,科學小品則是介紹科學常識的文藝性說明文,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
作者簡介:
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科普作家。他創作、編寫、翻譯了二十九部生物學著作。現任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賈祖章先生雖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現在終日伏案著述,陸續寫出了許多優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都選自他的《生物學碎錦》。
課文分析:
本文開頭寫幼時的印象,未顯出荔枝的特色,因而未引起多大興趣。這就與上小學后讀到的《荔枝圖序》里的精彩描寫(比喻說明)產生了矛盾,形成了對比,自然就構成了全文的懸念,使讀者急于知道荔枝是怎樣一種水果,有無價值。引用白居易一文,有著借以為綱,依次展開說明的作用。
課文結構順序圖如下:
第一部分: 介紹荔枝引用白居易《荔枝圖序》“殼、膜、肉、漿”(總挈全文)
1.外殼龜裂片、片峰(粗糙)
2.顏色深紅色或紫色
形態 3.形狀心臟形、卵圓形、圓形 說
(表) 4.大小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明
南 第二部分: 荔枝的生態 5.殼膜白色 荔
州 (主) 枝
六 6.果肉顏色、味道、肉質、制作 本
月 (里) 7.貯藏不耐貯藏(與果實關系密切,附帶介紹) 身
荔 果實 8.果核長圓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綠色
枝 9.果花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丹
10.產地 中國南部
(實) 說明
(次) 11.果譜 種類、內容、荔枝品種 荔枝
第三部分: 荔枝的生產 有關
12.移植 習性、古荔枝移植情況 問題
(虛)
13.產銷 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滿足需要
第三部分,雖非本文主體,但卻是全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提出了我國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荔枝生產的有關問題,體現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
本圖要求學生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填空解決,最后老師訂正。
第二課時
寫作特點:
一、按照所要說明的事物的組成部分及有關問題確定說明順序。
具體說,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從實到虛。(見上表)
二、說明事物時,注意準確性與科學性。
1.運用確鑿的事實(包括有關歷史事實)和具體數字來說明問題。
例: 為了說明“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科學性,在第三自然段里,除例舉荔枝成熟后都是紅色的一些事實和古人有關的詩句外,還舉出了它的成熟期不論在廣東還是福建都以七月為盛期的事實(“南州六月”系指農歷而言,指陽歷七月)。這些都足以說明陳輝這句詩有其充分的科學依據。
介紹荔枝的重量(第五自然段),列舉了好幾種不同的數據,有的來自實地調查,有的則引用有關文獻資料,足見其輕重因地而異,介紹真實、全面、不容置疑。
2.既重視引用古代有關荔枝的知識作為依據,又注意糾正其不確切的地方。
例: 在引述白居易《荔枝圖序》中的“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的話之后,在第二自然段里指出第一句“殼如紅繒”的確也還有不足之處;在第六自然段里指出“膜如紫綃”的形容則“是把殼肉壁的花紋誤作膜的花紋了”。
三、恰當地引用古代詩文。
課文中大量引述古代關于記述荔枝的詩文,達十二處之多。這樣引用: 1.充實文章內容,豐富讀者知識;2.使文字生動活潑,具有文學韻味,引起讀者興趣;3.寓科技知識于文學描寫,使讀者可由文學欣賞而獲得科學知識。
作業:
[思考和練習]第一題、第二題、第三題、第四題、第五題。\\par 第二題提示:
回答本題,必須從比較中去發現差異,然后抓住關鍵詞語從所表示的語氣、表示的時間、表示的范圍等方面進行分析,便能弄清這些句子在意思上的不同。
第五題提示:
訓練目的: 1.將科學小品和科技說明文改為科普知識說明文;
2.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寫作要求:
1.寫作目的是介紹有關荔枝的科普知識,讀者對象(即聽眾)都是學生,因此文字應平實,既盡量避免專業術語的出現,又不應過多的文藝筆調,應多用口語;
2.內容不能離開課文和題目提供的文字去隨意添加和更換;
3.知識說明部分要抓住被說明的對象的特征并按一定的說明順序;
4.要用講話稿的形式,不能只是說明文宣讀的模式。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4
知識與技能:
了解文中介紹的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詩文
學會篩選信息和概括要點
過程與方法:
明確學習要求
合作探究,采用小組討論方式,篩選各段要點,理清說明順序
點撥,針對課文難點,教師酌情給予指導
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態度
培養學生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的思路,訓練學生快速概括內容要點
把握說明順序,鑒賞表達技巧
教學難點:
品讀賞析文本作為科學小品所具有的科學性、思想性、文學性
教學方法:提問法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多媒體展示“荔枝”的特寫鏡頭,請學生仔細觀看畫面,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眼中的荔枝。
二、解題:
作者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為標題目,而用文中之標題?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個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長地域、成熟的時間、以及鮮明的色澤,以這句話作為標題,能激發人豐富的聯想;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詩人陳輝《荔枝》中的一句詩,具有濃厚的文學氣息,同文章的語言風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標題要好。
三、初讀課文,概括要點
1、閱讀課文,概括每段段意
粗讀課文后,選取荔枝的某一個方面,用自己的話或課文的原話詳細準確地表達荔枝的特征。質疑《荔枝圖序》—外殼—顏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貯藏—核—花—產地—圖譜—移植—發展生產
2、劃分層次,理清思路
一、引出說明對象
外形:外殼—顏色—形狀—大小
荔枝果
果實:殼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態
荔枝花
二、荔枝的生產:產地—樹譜—移植—產銷
3、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根據層次,試說說文章的說明順序。
明確:本文是把荔枝作為水果來介紹的,按照從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順序來寫。課文主要介紹荔枝的生產特征,次要介紹生產情況。在介紹果實時,又根據它的結構特點,采用了由外到內,由表及里的空間順序。在說明荔枝果實的外部特征時,又按照殼面構造—色澤—外形—大小、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這樣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特征,又說明了有關它的其他知識。
四、再讀課文,篩選信息
結合課文內容,試分析下列句子對課文理解的正確與否。
1、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的。
2、我們吃的這部分荔枝是荔枝的真正果肉。
3、荔枝的肉是白色半透明,說它“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
4、古代記載荔枝的書有十三種。
5、荔枝在北方是不可能生長的。
6、能產荔枝的地區,應該大力發展荔枝生產。
7、荔枝的成熟期,福建是四月下旬到七月,廣東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為盛。
教師總結:高考科技說明文的閱讀主要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其中主要考查學生篩選信息和理解重要語句的能力,其中篩選信息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查學生:
1、在原文的基礎上,增加或減少個別詞語。如上面第3句原文應是“荔枝的肉大多數白色透明”,所以這個表述是不準確的;
2、在原文的基礎上,替換個別詞語。如上面第6句原文應是“盛產荔枝的地區”,把“盛”替換為“能”,表意大不相同;
3、在原文的基礎上,顛倒個別詞語的順序。如上面第7句原文應是“廣東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把“廣東”與“福建”的位置調換;傳遞的信息不相同。
4、在原文的基礎上,增加或刪減附加條件。如上面第1、4、5句與原文相比,分別少了“成熟的荔枝”、“現在知道的”、“現代科學技術發達”條件,所以這三個表述是不準確的;
5、根據文章,邏輯推理。如第2句,根據原文的理解,荔枝的真正果肉應是連同果殼扔掉的那一層膜,所以這個判斷也是不準確的。
五、細讀課文,鑒賞表達技巧
這篇課文在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時,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并體會其作用。四人一小組進行討論,并選出代表發言。
1、打比方:使說明的事物更生動形象,讓讀者更易理解。
如把荔枝比作“絳囊”“紅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里”,把稀奇的荔枝品種比作“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等等
2、列數字,使得事實確鑿,更具說服力
如介紹荔枝大小時說,“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紹荔枝貯藏時說,“現經研究證實,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30天左右”;又如介紹荔枝結實時說,“一個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結實總在一百以下”。
3、舉例子,增強文章的厚重感和說服力。
如唐明皇為了讓楊貴妃吃上鮮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飛騎從南方遠送長安或洛陽”;如為證明廣東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的例子。
4、引用,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
本文最突出的說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多達二十多處。
a.白居易的《荔枝圖序》,給人感覺開頭新穎,引人入勝,并為后文作者與白居易對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據。
b.徐勃《詠荔枝膜》,說明荔枝味美。
c.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變,……色香味盡去矣”,說明荔枝不耐貯藏。
d.杜牧的詩歌“長安回望繡成堆……無人知是荔枝來”,一方面說明荔枝不耐貯藏,另一方面就是對這件事的嘲諷。
e.蘇軾的詩歌“羅浮山下四時春……不妨長作嶺南人”,一方面為大力發展荔枝生產展現了一幅藍圖,另一方面說明荔枝的味美。
六、揣摩語言,體會本文的科學性,文學性
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周密、條分縷析的特點,又有清新誘人的詩意。請學生討論合作完成
1、科學性
“現代科學發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用揣測語氣,說將來也許有可能發生這樣的事,如果改成“將來是完全可能的事”,就變成了肯定語氣,指將來必然產生的事實。
語言的準確還表現在確數、約數的運算上,如“一年開花兩次”、“大約重60克”、“通常直徑三四厘米”、“重達四五十克”等等。
語言的科學性還表現在語言的周密上,如“成熟的荔枝,大多數……紫色”中的“大多數”、“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徑三四厘米”中的“通常”、“荔枝的肉的細胞壁特別薄,……一般都不留渣滓”中的“一般”、“荔枝曬干或烘干,……完全失去潔白的面貌”中的“完全”,……
2、文學性
本文的文學性主要體現在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上。從標題開始,相繼引用了陳輝、郭明章、鄧蕭、徐勃、杜牧、蘇軾等詩人的詩句,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此外,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表達生動形象,凸現文采。
總結:本文語言的科學性集中體現在用詞準確、周密。文學性集中體現在大量詩詞典故的運用上,既使說明形象生動,又使文章詩意盎然。
七、拓展延伸
1、你從本文的學習中悟到了什么?
2、選取你身邊的一種地方特產,運用你今天所學到的知識向人們介紹。
八、課堂小結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豐富的知識,饒有興味地介紹了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的特點,又有清新怡人的詩意,知識與思想并重,詩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學小品。把握說明順序,理解說明方法,探究說明技巧,感受語言魅力是學習科學小品的四大要素。培養學生概括要點,篩選信息的能力是學習說明文的重要導向。
九、布置作業
完成講義練習
板書設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5
一、預習目標
初步把握文章內容,了解作者,識記文中字詞和詩句
二、預習內容
1、關于作者
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科普作家。1901~1988,浙江海寧人。早在30年代,他就有《中國植物圖鑒》等專著,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他的《鳥類概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現代鳥類學著作。他創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出版《鳥與文學》《動物珍話》《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學碎錦》。賈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絢爛多彩的生物為寫作對象,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為一體,有著相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
2、識記字詞和詩句
紅繒 紫綃 醴酪 龜裂 蒂部 渣滓 貯藏 兼程 祠堂 萌蘗 幅員廣闊
詠荔枝膜
徐勃
曾向 忠州畫里描,胭脂淡掃醉容消。
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
白玉薄籠妖色映,茜裙輕裼暗香飄。
嫣紅狼藉誰收拾,十八閩娘裂紫綃。
惠州絕句
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過華清宮
杜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3、簡要概括文章各段內容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鞏固掌握文中字詞和詩句
2、學習說明事物的順序和方法
3、體會文章語言的特點
學習重難點:說明順序和方法,品味語言特點
二、學習過程
(一)文本探究
1、給文章劃分層次結構,并指出文章的說明順序
2、本文出色地運用了那些說明方法,請舉例說明。
3、準確簡潔是說明性文字最基本的特點,請在文章中找出體現這一特點的文字。
4、讀下面一段文字,與課文語言風格有何不同
荔枝,無患子科。常綠喬木,高可達20米。偶數羽狀復葉,小葉長橢圓形或披針形,全緣,革質,側脈不明顯。……花小,無花瓣,呈綠白或淡黃色,有芳香,圓錐花序。果實心臟形或圓形;果皮具多數鱗斑狀突起,呈鮮紅、紫紅、青綠或青白色。果肉(假種皮)新鮮時半透明凝脂狀,多汁,味甘美而有佳香。
——摘自《辭海》
5、課文主要采用那些方法來增添文學情趣的?請找出你最喜歡的語段,誦讀誦讀,并舉例分析。
(二)、反思總結
說明順序 說明方法 語言特點
(三)、當堂檢測
1、下列詞語注音解釋 全正確的一項是:( )
A. 逼真(bí zhēn):極像真的 B. 絢麗 (xún lì):燦爛美麗
C. 渣滓(zhā zi):物品提出精華后剩下的東西。 D. 兼程(jin chéng):同時趕路。
2、選出劃線字注音正確 的.一組 ( )
A. 醴酪(lào) 貯藏(zhù) 紫綃(xiāo) 萌蘗(miè)
B. 紅繒(céng) 祠堂(cí) 瑩白(yíng) 寵幸(chǒng)
C. 龜裂(guī) 渣滓(zǐ) 耀眼(yào) 絢麗(xuàn)
D. 殼面(ké) 記載(zǎi) 絳囊(xiáng) 混和(hùn)
3、選出對加黑字解釋正確的 一組 ( )
A. 紫綃 (生絲織的綢子) 紅繒 (古代絲織品的統稱)
兼程 (既走水路又走陸路) 萌蘗 (生芽,發芽)
B. 醴酪(甜酒) 日啖三百顆(品嘗)
一騎紅塵(跑得飛快的馬) 闕下(宮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
C. 密移造化出閩山 (自然,天然) 果樹志 (文字記錄)
絳囊 (深紅色) 蒂部 (瓜、果與莖、枝相連的把兒)
D. 飛焰欲橫天 (橫布于天邊) 寵幸 (幸運)
山頂千門次第開 (第二次) 渾圓 (全,滿)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6
知識與技能:
了解文中介紹的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詩文;
學會篩選信息和概括要點
過程與方法:
明確學習要求;
合作探究,采用小組討論方式,篩選各段要點,理清說明順序;
點撥,針對課文難點,教師酌情給予指導
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態度;
培養學生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的思路,訓練學生快速概括內容要點;
把握說明順序,鑒賞表達技巧
教學難點:
品讀賞析文本作為科學小品所具有的科學性、思想性、文學性
教學方法:
提問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語設計
多媒體展示“荔枝”的特寫鏡頭,請學生仔細觀看畫面,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眼中的荔枝。
二、 解題:
作者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為標題目,而用文中之標題?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個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長地域、成熟的時間、以及鮮明的色澤,以這句話作為標題,能激發人豐富的聯想;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詩人陳輝《荔枝》中的一句詩,具有濃厚的文學氣息,同文章的語言風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標題要好。
三、 初讀課文,概括要點
1、閱讀課文,概括每段段意
粗讀課文后,選取荔枝的某一個方面,用自己的話或課文的原話詳細準確地表達荔枝的特征。質疑《荔枝圖序》—外殼—顏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貯藏—核—花—產地—圖譜—移植—發展生產
2、 劃分層次,理清思路
一、 引出說明對象
外形:外殼—顏色—形狀—大小
荔枝果
果實:殼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態
荔枝花
二、 荔枝的生產:產地—樹譜—移植—產銷
3、 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根據層次,試說說文章的說明順序。
明確:本文是把荔枝作為水果來介紹的,按照從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順序來寫。課文主要介紹荔枝的生產特征,次要介紹生產情況。在介紹果實時,又根據它的結構特點,采用了由外到內,由表及里的空間順序。在說明荔枝果實的外部特征時,又按照殼面構造—色澤—外形—大小、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這樣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特征,又說明了有關它的其他知識。
四、 再讀課文,篩選信息
結合課文內容,試分析下列句子對課文理解的正確與否。
1、 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的。
2、 我們吃的這部分荔枝是荔枝的真正果肉。
3、 荔枝的肉是白色半透明,說它“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
4、 古代記載荔枝的書有十三種。
5、 荔枝在北方是不可能生長的。
6、 能產荔枝的地區,應該大力發展荔枝生產。
7、 荔枝的成熟期,福建是四月下旬到七月,廣東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為盛。
教師總結:高考科技說明文的閱讀主要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其中主要考查學生篩選信息和理解重要語句的能力,其中篩選信息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查學生:
1、在原文的基礎上,增加或減少個別詞語。如上面第3句原文應是“荔枝的肉大多數白色透明”,所以這個表述是不準確的;
2、在原文的基礎上,替換個別詞語。如上面第6句原文應是“盛產荔枝的地區”,把“盛”替換為“能”,表意大不相同;
3、在原文的基礎上,顛倒個別詞語的順序。如上面第7句原文應是“廣東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把“廣東”與“福建”的位置調換;傳遞的信息不相同。
4、在原文的基礎上,增加或刪減附加條件。如上面第1、4、5句與原文相比,分別少了“成熟的荔枝”、“現在知道的”、“現代科學技術發達”條件,所以這三個表述是不準確的;
5、根據文章,邏輯推理。如第2句,根據原文的理解,荔枝的真正果肉應是連同果殼扔掉的那一層膜,所以這個判斷也是不準確的。
五:細讀課文,鑒賞表達技巧
這篇課文在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時,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并體會其作用。四人一小組進行討論,并選出代表發言。
1、打比方:使說明的事物更生動形象,讓讀者更易理解。
如把荔枝比作“絳囊”“紅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里”,把稀奇的荔枝品種比作“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等等
2、列數字,使得事實確鑿,更具說服力
如介紹荔枝大小時說,“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紹荔枝貯藏時說,“現經研究證實,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30天左右”;又如介紹荔枝結實時說,“一個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結實總在一百以下”。
3、 舉例子,增強文章的厚重感和說服力。
如唐明皇為了讓楊貴妃吃上鮮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飛騎從南方遠送長安或洛陽”;如為證明廣東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的例子。
4、 引用,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
本文最突出的說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多達二十多處。
a. 白居易的《荔枝圖序》,給人感覺開頭新穎,引人入勝,并為后文作者與白居易對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據。
b. 徐勃《詠荔枝膜》,說明荔枝味美。
c. 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變,……色香味盡去矣”,說明荔枝不耐貯藏。
d. 杜牧的詩歌“長安回望繡成堆……無人知是荔枝來”,一方面說明荔枝不耐貯藏,另一方面就是對這件事的嘲諷。
e. 蘇軾的詩歌“羅浮山下四時春……不妨長作嶺南人”,一方面為大力發展荔枝生產展現了一幅藍圖,另一方面說明荔枝的味美。
六、揣摩語言,體會本文的科學性,文學性
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周密、條分縷析的特點,又有清新誘人的詩意。請學生討論合作完成
1、 科學性
“現代科學發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用揣測語氣,說將來也許有可能發生這樣的事,如果改成“將來是完全可能的事”,就變成了肯定語氣,指將來必然產生的事實。
語言的準確還表現在確數、約數的運算上,如“一年開花兩次”、“大約重60克”、“通常直徑三四厘米”、“重達四五十克”等等。
語言的科學性還表現在語言的周密上,如“成熟的荔枝,大多數……紫色”中的“大多數”、“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徑三四厘米”中的“通常”、“荔枝的肉的細胞壁特別薄,……一般都不留渣滓”中的“一般”、“荔枝曬干或烘干,……完全失去潔白的面貌”中的“完全”,……
2、 文學性
本文的文學性主要體現在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上。從標題開始,相繼引用了陳輝、郭明章、鄧蕭、徐勃、杜牧、蘇軾等詩人的詩句,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此外,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表達生動形象,凸現文采。
總結:本文語言的科學性集中體現在用詞準確、周密。文學性集中體現在大量詩詞典故的運用上,既使說明形象生動,又使文章詩意盎然。
七、拓展延伸
1、 你從本文的學習中悟到了什么?
2、 選取你身邊的一種地方特產,運用你今天所學到的知識向人們介紹。
八、課堂小結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豐富的知識,饒有興味地介紹了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的特點,又有清新怡人的詩意,知識與思想并重,詩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學小品。把握說明順序,理解說明方法,探究說明技巧,感受語言魅力是學習科學小品的四大要素。培養學生概括要點,篩選信息的能力是學習說明文的重要導向。
九、布置作業
完成講義練習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一)了解荔枝的生態、結構及生長等科學知識。
(二)掌握本文從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說明順序。
(三)理解文中“引用”等說明方法的作用。
(四)鑒賞本文作為科學小品所具有的科學性和文學性。
二、課時安排3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從感性知識入手)你吃過荔枝嗎荔枝與其他水果比較有什么不同
學生可能回答:吃過。荔枝表皮粗糙,呈紅色,肉白嫩,特甜等。
教師提示:學習本文,我們將對荔枝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
(二)文體知識及作者簡介
1、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通俗性。
解釋“科學小品”文體特征(可投影):科學小品多用文藝性筆調介紹科學知識和闡述科學道理,使人在獲得科學知識的同時還能得到某種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藝術上的享受。
2、作者簡介:
賈祖璋,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省海寧縣人。早在三十年代,他就編著了60多萬字的《中國植物圖鑒》等專著。1931年,他撰寫的《鳥類概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現代鳥類學著作。他創作了大量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寫《鳥與文學》、《動物珍話》、《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了《生物學碎錦》(課文就選自此書)。
賈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絢麗多彩的生物為寫作對象,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為一體,有著很高的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
(三)課文探究
1正字、正音:
繒( ) 綃( ) 醴酪( ) 絳囊( )
褐色( ) 貯藏( ) 一騎( ) 佗( )
襄( ) 蘗( ) 啖( ) 渣滓( )
2學生瀏覽課文,畫出生字及重要詞語,借助課文注釋或工具書讀一讀、悟一悟。然后,學習小組討論、探究以下兩個問題:
(1)標題給我們提供了關于荔枝的哪幾點信息這一標題有何創意
(2)作者認為白居易的《荔枝圖序》里的“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甘酸漿液如醴酪”的話對嗎如有不當之處,請加以更正。
(以上討論暢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自讀、討論、反饋。
學生自主閱讀探討可得:
(1)標題給我們提供了三點信息:
產地南州——泛指我國南方
成熟期六月——陽歷7月
顏色丹——紅色
本文以詩為題,凝練、新穎,同時概括力強,多角度提供了關于荔枝的重要信息,對理解全文起到了舉“綱”的作用。
(2)白居易的話有對有錯:殼如紅繒——錯(正:塊狀裂片、粗糙);膜如紫綃——錯(正:白色薄膜);瓤肉瑩白如冰雪——正確;甘酸漿液如醴酪——正確
3本文介紹了不少荔枝的有關知識,學生細讀課文后,小組討論、概述各自然段說明的主要內容,并分析其說明順序。
討論探究后,班級交流,教師點撥:
(1)關于荔枝的有關知識:(板書)
外部形態 外殼:塊狀裂片、粗糙
主 由 顏色:深紅色、紫色
外 形狀: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
到
內↓
↓ 果實: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次 內部結構 內膜:白、薄
肉: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
核:長圓形、表面光滑,棕褐色。無核。
花期:二月初到四月初長
產地:我國
習性:喜溫暖
(2)主要說明順序:由外到內、由表及里;先主后次。
(四)布置作業
1編寫文章結構提綱或畫出結構圖。
2找出文中運用的多種說明方法。
3讀一讀,說說文中除了介紹荔枝的知識,還有哪些內容。
第二課時
(一)小組合作學習
思考:文中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分別起了怎樣的作用本文除了介紹荔枝的知識,還有哪些內容這些內容有何作用
討論后交流。明確:
1、說明方法有:
(1)舉例說明
(2)比較說明
(3)列數字說明
(4)詮釋說明
(作用略)
2、介紹荔枝知識以外的內容有:
(1)引用詩文及其作用:
《荔枝圖序》 說明荔枝的外形及內部特征
《詠荔枝膜》 說明荔枝膜的輕薄
《過華清宮絕句》(一) 說明荔枝的不耐貯藏
《惠州一絕》 突出蘇軾對荔枝的喜愛
(2)引用掌故及其作用:
唐明皇寵幸楊貴妃兼程送荔枝 說明荔枝不耐貯藏
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 說明荔枝性喜溫暖
文徵明說顧氏種活荔枝事 說明荔枝性喜溫暖
(3)運用比喻極其作用:
絳囊、紅星、珊瑚珠 說明荔枝顏色呈紅色
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 說明荔枝成片成林的絢麗美景
教師點撥:本文作為一篇文藝性說明文,作者十分注重其文藝性和趣味性,大量引用了古代的詩文和掌故,這些內容極大地豐富了文章的知識性和趣味性,使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和文化內涵,也極大地激發了我們閱讀的興趣。
畫出文中引用的古詩文,讀讀,議議,背背,并逐步學會欣賞。
(二)布置作業
1、背誦文中引用的古詩文。
2、找一篇課外科學小品文進行閱讀,了解有關科普知識,學習其寫作方法。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情況
(二)品味語言
作為一篇文藝性說明文,作者在注意突出文藝性、趣味性的同時,更注重體現科學性和準確性。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本文語言的準確性體現在何處
師生討論后可得:
1、明確的科學術語。
(1)裂片中央有突出部分,有的尖銳如刺,這叫做片峰。
(2)蒂部周圍微微突起,稱為果肩。
2、適當的列出數字。
(1)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2)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種,以記福建所產的`為多,尚存八種;記載廣東所產的僅存一種。
3、限制性詞語的運用。
(1)現在科學發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2)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種,以記福建所產的為多,尚存八種;記載廣東所產的僅存一種。
教師點撥:
學習文藝性說明文中“文藝性筆調”的特點:
(1)文體上,可編織故事。
(2)內容上,可穿插詩文、掌故、傳說等。
(3)在表達方式上,可有生動的描寫、巧妙的比喻、個性化的擬人等。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8
一:教學目的
1、了解荔枝的結構、生長等知識。
2、領悟作者引用古詩文典故的作用。
3、學習本文生動、準確的語言。
4、嘗試用文藝性筆調寫一篇說明文。
二、教學設想
1、 本文是一篇生動的說明文,因此本文的重難點應放在對荔枝知識的了解上和一些生動手法的運用上,而對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初中有所提及,故可略及。
2、 用文藝性筆調寫作,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與延伸,對作文要求不應過高,能會一些方法與技巧就行。
3、 在教學方法上,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法為主,教師適當引導為輔。
4、 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 導入
教師提問:你吃過荔枝嗎?你對它了解嗎?
學生可能答:吃過。荔枝表皮粗糙,紅色,肉甜。
教師明確:學習本文,了解荔枝。
二、 教師明確文體知識 1: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
2:科學小品:多用文藝性筆調介紹科學知識和闡述科學道理,使人獲得科學知識的同時還能得到某種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藝術上的享受的一種文體
3:特點:知識性、趣味性、通俗性。
三、 投影打出作者簡介,學生閱讀了解。
賈祖璋:我國著名的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省海寧縣人。早在三十年代,他就有《中國植物圖鑒》等專著,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他的《鳥類概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現代鳥類學著作。他創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寫《鳥與文學》、《動物珍話》、《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了《生物學碎錦》。
賈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絢麗多彩的生物為寫鞫韻螅遜岣壞目蒲е丁⒗分逗臀難е度諼惶澹兇畔嗟備叩乃枷胄浴⒖蒲院鴕帳跣浴?nbsp;
四、 要求學生帶著以下兩個問題瀏覽課文,完畢后,以小組形式討論探究以下兩個問題:
1、 標題給我們提供了荔枝的幾點信息?這一標題有何創意?
2、 作者認為白居易的《荔枝圖序》里的“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甘酸漿液如醴酪”的話對嗎?
學生自主討論探究后可得:
1、 ⑴標題給我們提供了三點信息:
產地 南州——泛指我國南方。
成熟期 六月——陽歷七月。
顏色 丹——紅色。
⑵以詩為題,新穎,同時也很有概括力(荔枝的重要信息)。
2、 白居易的話有對有錯
殼如紅繒——錯(粗糙)
膜如紫綃——錯(誤作)
瓤肉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
甘酸漿液如醴酪——對
五、 文中還給我們提供了不少荔枝的有關知識,要求細讀課文,讀后以小組形式討論探究,完成學案上的圖表。
討論探究后,師生共同可得:
外殼:塊狀裂片、粗糙
外部形態 顏色:深紅色、紫色
(表) 形狀: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
果實 大小: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
(主 )
內膜:白、薄
內部結構 肉: 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
(里) 核(種子):長圓形,表面光滑,棕褐色。無核
花期 二月初到四月初 長
生長 產地 我國
(次) 習性 喜溫暖
六、要求一學生概述荔枝的有關知識,其他同學思考:文中除了有這些知識,還多了那些內容?這些內容有何作用?概述后討論以上問題。
答案可能為:
1詩文, 作用
《荔枝圖序》 說明荔枝的外形及內部特征
《詠荔枝膜》 說明荔枝的膜的輕薄
《過華清宮絕句》(一) 說明荔枝的不耐貯藏
《惠州一絕》 突出蘇軾對荔枝的喜愛
2掌故 作用
唐明皇寵幸楊貴妃兼程送荔枝 說明荔枝的不耐貯藏
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 說明荔枝的性喜溫暖特點
文徵明說顧氏種活荔枝事 說明荔枝的性喜溫暖特點
3比喻 作用
絳囊、紅星、珊瑚珠 說明荔枝顏色紅的特點
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 說明荔枝成片林的絢麗美景
教師小結:這些內容極大地豐富了文章的知識性和趣味性,使得文章生動了許多,也極大地激發了我們閱讀的興趣。
七、 布置作業:
1,背誦本文中的詩文。
2,你認為本文語言的準確性體現在何處?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 檢查詩的背誦情況。
二、 瀏覽課文,找出文中的說明特例,并思考如果去掉這些特例,效果怎樣?
1, 特例
⑴又有黃荔,淡黃色而略帶淡紅。
⑵現在海南島有無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
2效果
內容不夠豐富,說明不夠周密、嚴謹、準確。
三、 其實本文的準確還體現在語言上,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文語言的準確性體現在何處?
師生討論后可得:
1, 明確的科學術語。
⑴裂片中央有突出部分,有的尖銳如出刺,這叫做片峰。
⑵蒂部周圍微微突起,稱為果肩。
2, 適當的數量表述。
⑶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⑷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13種,以記福建所產的為多,尚存8種;記載廣東所產的僅存一種。
3, 恰當的限制性詞語的運用。
⑸現在科學發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⑹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13種,以記福建所產的為多,尚存8種;記載廣東所產的僅存一種。
四、 課外延伸。
閱讀下面的文章,思考、合作探究以下兩個問題,完畢后回答。
1, 這篇文章給我們講了什么科學道理?
2, 這篇文章的生動性體現在什么地方?
彩霞的故事
豆豆是大海中一個極普通的小水滴,今天有機會游到了水面。“啊!外面可真美呀!”豆豆不禁感嘆道,“藍藍的天,白白的云,還有小鳥在飛,如果我能上天那該多好啊!”一束陽光射到她的身上,她全身暖洋洋的,真是舒服極了。漸漸地她感到困意越來越濃,再也無心看那美麗的天宮,她伏在小伙伴們的身上睡了過去……
忽然,她覺得身上越來越熱,就像傳說中的神仙一樣,變成了一絲青煙,從海面向上慢慢飄去。“豆豆,歡迎你來天宮作客。”不知是誰在與自己說話,豆豆向四處望去。啊!有這么多的小伙伴和自己飛向天宮。她飛呀飛,飛了一天又一天,可是還沒見到天宮的影子,她心中有些著急了。
正在這時,一陣風吹過,豆豆不禁打了個寒顫,她感到全身幾乎凝固住了。她試著飛,可就是飛不起來,她已還原成了一滴水。她還沒來得及看看四周,只覺得身體一沉,落了下去。一想到自己將摔在地上,變得四分五裂,她就怕得發抖。“救救我呀!救救我呀!”她使出全身的力氣叫喊著。“豆豆別怕。”灰塵大姐拍了拍豆豆的肩膀說道:“你們這些小水滴要想變成云,就要遇到上面的冷氣與下面的熱氣,因此你們時而成水,時而成氣,這就是你們上升和下落的原因,過一段時間你們就會變成云了。”“啊?”豆豆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要變成云嗎?”“很有可能。”聽到這,豆豆心里像吃了蜜一樣甜。漸漸地她又感到身上暖烘烘的,也輕盈起來。她睜開眼睛,看到無數小伙伴用自己的體溫把她弄熱,她十分激動,又一次和小伙伴們向上飛去……就這樣,不知上來下去多少次,她終于成了云的一分子。
早晨太陽出來了,金色的陽光照在豆豆和她的小伙伴身上,把她和小伙伴的周身染紅了。當她正欣賞自己的衣裳時,聽到下面的人們,贊道:“看!彩霞多么美啊!”“彩霞?難道我變成了美麗的彩霞,難道彩霞就是我這樣的小水滴組成的?”想到這兒她高興地跳起來喊道:“我成了彩霞!”可她的小伙伴在旁邊嘆道:“我見到的彩霞總是變來變去的,可咱們一點也沒變化,一點也不好!”聽到小伙伴的話,豆豆有些傷心地低下頭自語道:“彩霞是怎樣游動呢?”她的話音未落,一陣風吹了過來,風好大,吹得她再也站不住了,她失去了知覺,隨風飄去……
一陣說話聲把她吵醒:“看到了嗎?彩霞剛才在動呢,現在的形狀多像只火鳥呀!聽到這,她忘了痛,高興地喊道:“彩霞動了!”“豆豆姐姐!”站在旁邊的一個小伙伴拉了拉她的袖子說:“彩霞為什么只是金黃或紅色,而不是綠色呢?”“這——”這突來的問題使她有些不知所措,這時那顆灰塵又飛到了她的身旁。“灰塵姐姐!”她忙叫道,“問您一下,彩霞為什么不是綠色的呢?”灰塵笑道:“你向外看看,在彩霞與太陽間有無數的東西,有灰塵、水氣和氣體分子,他們使陽光散射,散射后的剩余色光(黃、紅)才落到你們身上,所以你們只是黃色或紅色。”豆豆終于明白了彩霞所有的秘密。
沒過幾天,豆豆又變成了普通的水滴,隨著雨水回到了她的家——大海。晚上豆豆做了個夢,夢到了她變成彩霞的那段故事。
學生可能有的答案:
1, 雨的形成過程。
2, 生動性
⑴生動的描寫:
①忽然,她覺得身上越來越熱,就像傳說中的神仙一樣,變成了一絲青煙,從海面向上慢慢飄去
②早晨太陽出來了,金色的陽光照在豆豆和她的小伙伴身上,把她和小伙伴的周身染紅了。
……
⑵擬人的手法:
③豆豆不禁感嘆道,“藍藍的天,白白的云,還有小鳥在飛,如果我能上天那該多好啊!”
④晚上豆豆做了個夢,夢到了她變成彩霞的那段故事。
……
⑶精彩的故事:
豆豆變成雨的經歷……
五、小結“文藝性筆調”的特點
㈠文體上,可編織故事。
㈡內容上,可穿插詩文、掌故、傳說……
㈢在表達方式上,可有生動的描寫、巧妙的比喻、個性化的擬人……
五、 布置作業:
用文藝性的筆調寫一篇短文,介紹你家鄉的一種水果或其他特產,力求寫出其中蘊含的文化意味。
附:古代詠石榴的詩文。
1、 燃燈疑夜火,轄珠勝早梅。 ——梁元帝《詠石榴》
2、 日射血珠將滴地,風翻火焰欲燒天。 ——白居易《山石榴》
3、 榴者,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繽紛磊落,垂光耀質,滋味浸液,馨香流溢…… 遙而望之,煥若隋珠耀重淵;詳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間。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饑療渴,解醒止醉。
——潘岳《安石榴賦》
4、榴大如杯,赤色有黑斑點,皮中如蜂窠,有黃膜隔之,子形如人齒,淡紅色,亦有潔白如雪者。 —— 《事類合聚》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9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國南方有一種非常有名的水果被稱作“果中珍品”,它就是荔枝。相信大家一定都品嘗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賈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荔枝是怎樣的一種水果。
二、關于荔枝的簡介:
荔枝屬無患子科。古籍稱荔支、離支、麗支,果實成熟時果皮色紅艷可觀,俗稱丹荔。荔枝鮮果色、香、味、形均美,甜香可口,深受消費者的歡迎,荔枝全身都是寶,果實營養豐富,維生素種類多,且含量高,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水果。
三、解題
(一)假如要你寫一篇介紹荔枝的說明文,你會給文章起個什么名呢?
課文題目用的是明代陳輝《荔枝》詩中的句子,共7個字,卻表達了哪幾層意思?
明確:南州——荔枝的產地,泛指我國南部地區。
六月——荔枝的成熟期。六月是舊歷,按公歷算是七月。
荔枝丹——荔枝的顏色。
提問:文章用詩句作題目有什么好處?
明確:好處——言簡意賅、生動形象。(此題內涵豐富,突出了荔枝生態的主要特點產地、成熟期、顏色。充滿詩情畫意,而且引古詩為題,也與全篇廣泛引證的風格統一起來。)突出了科學小品的文藝性風格。
(二)明確文體知識
1、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文藝性說明文)。
2、科學小品:介紹科學知識的`文藝性說明文。其特點是以通俗有趣的寫法介紹科學知識,篇幅短小,形式靈活,語言生動,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
四、作者簡介:
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科普作家。他創作、編寫、翻譯了二十九部生物學著作。現任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早在30年代,他就出版了《中國植物圖鑒》等專著,1931年出版的《鳥類概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現代鳥類學著作。他創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都選自他的《生物學碎錦》。
賈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絢麗多彩的生物為寫作對象,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為一體,有著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
五、檢查預習、初步感知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的
1、了解荔枝的結構、生長等知識。
2、領悟作者引用古詩文典故的作用。
3、學習本文生動、準確的語言。
4、嘗試用文藝性筆調寫一篇說明文。
二、教學設想
1、本文是一篇生動的說明文,因此本文的重難點應放在對荔枝知識的了解上和一些生動手法的運用上,而對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初中有所提及,故可略及。
2、用文藝性筆調寫作,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與延伸,對作文要求不應過高,能會一些方法與技巧就行。
3、在教學方法上,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法為主,教師適當引導為輔。
4、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
教師提問:你吃過荔枝嗎?你對它了解嗎?
學生可能答:吃過。荔枝表皮粗糙,紅色,肉甜。
教師明確:學習本文,了解荔枝。
二、教師明確文體知識
1、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
2、科學小品:多用文藝性筆調介紹科學知識和闡述科學道理,使人獲得科學知識的同時還能得到某種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藝術上的享受的一種文體
3、特點:知識性、趣味性、通俗性。
三、投影打出作者簡介,學生閱讀了解。
賈祖璋:我國著名的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省海寧縣人。早在三十年代,他就有《中國植物圖鑒》等專著,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他的《鳥類概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現代鳥類學著作。他創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寫《鳥與文學》、《動物珍話》、《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了《生物學碎錦》。
賈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絢麗多彩的生物為寫作對象,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為一體,有著相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
四、要求學生帶著以下兩個問題瀏覽課文,完畢后,以小組形式討論探究以下兩個問題:
1、標題給我們提供了荔枝的幾點信息?這一標題有何創意?
2、作者認為白居易的《荔枝圖序》里的“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甘酸漿液如醴酪”的話對嗎?
學生自主討論探究后可得:
1、⑴標題給我們提供了三點信息:
產地南州——泛指我國南方。
成熟期六月——陽歷七月。
顏色丹——紅色。
⑵以詩為題,新穎,同時也很有概括力(荔枝的重要信息)。
2、白居易的話有對有錯
殼如紅繒——錯(粗糙)
膜如紫綃——錯(誤作)
瓤肉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
甘酸漿液如醴酪——對
五、文中還給我們提供了不少荔枝的有關知識,要求細讀課文,讀后以小組形式討論探究,完成學案上的圖表。
討論探究后,師生共同可得:
外殼:塊狀裂片、粗糙
外部形態顏色:深紅色、紫色
(表)形狀: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
果實大小: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
(主)
內膜:白、薄
內部結構肉: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
(里)核(種子):長圓形,表面光滑,棕褐色。無核
花期二月初到四月初長
生長產地我國
(次)習性喜溫暖
六、要求一學生概述荔枝的有關知識,其他同學思考:文中除了有這些知識,還多了那些內容?這些內容有何作用?概述后討論以上問題。
答案可能為:
1詩文,作用
《荔枝圖序》說明荔枝的外形及內部特征
《詠荔枝膜》說明荔枝的膜的輕薄
《過華清宮絕句》(一)說明荔枝的不耐貯藏
《惠州一絕》突出蘇軾對荔枝的喜愛
2掌故作用
唐明皇寵幸楊貴妃兼程送荔枝說明荔枝的不耐貯藏
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說明荔枝的性喜溫暖特點
文徵明說顧氏種活荔枝事說明荔枝的性喜溫暖特點
3比喻作用
絳囊、紅星、珊瑚珠說明荔枝顏色紅的特點
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說明荔枝成片林的絢麗美景
教師小結:這些內容極大地豐富了文章的知識性和趣味性,使得文章生動了許多,也極大地激發了我們閱讀的興趣。
七、布置作業:
1,背誦本文中的詩文。
2,你認為本文語言的準確性體現在何處?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檢查詩的背誦情況。
二、瀏覽課文,找出文中的說明特例,并思考如果去掉這些特例,效果怎樣?
1、特例
⑴又有黃荔,淡黃色而略帶淡紅。
⑵現在海南島有無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
2效果
內容不夠豐富,說明不夠周密、嚴謹、準確。
三、其實本文的準確還體現在語言上,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文語言的準確性體現在何處?
師生討論后可得:
1、明確的科學術語。
⑴裂片中央有突出部分,有的尖銳如出刺,這叫做片峰。
⑵蒂部周圍微微突起,稱為果肩。
2、適當的數量表述。
⑶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⑷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13種,以記福建所產的為多,尚存8種;記載廣東所產的僅存一種。
3、恰當的限制性詞語的運用。
⑸現在科學發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⑹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13種,以記福建所產的為多,尚存8種;記載廣東所產的僅存一種。
四、課外延伸。
閱讀下面的文章,思考、合作探究以下兩個問題,完畢后回答。
1、這篇文章給我們講了什么科學道理?
2、這篇文章的生動性體現在什么地方?
彩霞的故事
豆豆是大海中一個極普通的小水滴,今天有機會游到了水面。“啊!外面可真美呀!”豆豆不禁感嘆道,“藍藍的天,白白的云,還有小鳥在飛,如果我能上天那該多好啊!”一束陽光射到她的身上,她全身暖洋洋的,真是舒服極了。漸漸地她感到困意越來越濃,再也無心看那美麗的天宮,她伏在小伙伴們的身上睡了過去……
忽然,她覺得身上越來越熱,就像傳說中的神仙一樣,變成了一絲青煙,從海面向上慢慢飄去。“豆豆,歡迎你來天宮作客。”不知是誰在與自己說話,豆豆向四處望去。啊!有這么多的小伙伴和自己飛向天宮。她飛呀飛,飛了一天又一天,可是還沒見到天宮的影子,她心中有些著急了。
正在這時,一陣風吹過,豆豆不禁打了個寒顫,她感到全身幾乎凝固住了。她試著飛,可就是飛不起來,她已還原成了一滴水。她還沒來得及看看四周,只覺得身體一沉,落了下去。一想到自己將摔在地上,變得四分五裂,她就怕得發抖。“救救我呀!救救我呀!”她使出全身的力氣叫喊著。“豆豆別怕。”灰塵大姐拍了拍豆豆的肩膀說道:“你們這些小水滴要想變成云,就要遇到上面的冷氣與下面的熱氣,因此你們時而成水,時而成氣,這就是你們上升和下落的原因,過一段時間你們就會變成云了。”“啊?”豆豆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要變成云嗎?”“很有可能。”聽到這,豆豆心里像吃了蜜一樣甜。漸漸地她又感到身上暖烘烘的,也輕盈起來。她睜開眼睛,看到無數小伙伴用自己的體溫把她弄熱,她十分激動,又一次和小伙伴們向上飛去……就這樣,不知上來下去多少次,她終于成了云的一分子。
早晨太陽出來了,金色的陽光照在豆豆和她的小伙伴身上,把她和小伙伴的周身染紅了。當她正欣賞自己的衣裳時,聽到下面的人們,贊道:“看!彩霞多么美啊!”“彩霞?難道我變成了美麗的彩霞,難道彩霞就是我這樣的小水滴組成的?”想到這兒她高興地跳起來喊道:“我成了彩霞!”可她的小伙伴在旁邊嘆道:“我見到的彩霞總是變來變去的,可咱們一點也沒變化,一點也不好!”聽到小伙伴的話,豆豆有些傷心地低下頭自語道:“彩霞是怎樣游動呢?”她的話音未落,一陣風吹了過來,風好大,吹得她再也站不住了,她失去了知覺,隨風飄去……
一陣說話聲把她吵醒:“看到了嗎?彩霞剛才在動呢,現在的形狀多像只火鳥呀!聽到這,她忘了痛,高興地喊道:“彩霞動了!”“豆豆姐姐!”站在旁邊的一個小伙伴拉了拉她的袖子說:“彩霞為什么只是金黃或紅色,而不是綠色呢?”“這——”這突來的問題使她有些不知所措,這時那顆灰塵又飛到了她的.身旁。“灰塵姐姐!”她忙叫道,“問您一下,彩霞為什么不是綠色的呢?”灰塵笑道:“你向外看看,在彩霞與太陽間有無數的東西,有灰塵、水氣和氣體分子,他們使陽光散射,散射后的剩余色光(黃、紅)才落到你們身上,所以你們只是黃色或紅色。”豆豆終于明白了彩霞所有的秘密。
沒過幾天,豆豆又變成了普通的水滴,隨著雨水回到了她的家——大海。晚上豆豆做了個夢,夢到了她變成彩霞的那段故事。
學生可能有的答案:
1,雨的形成過程。
2,生動性
⑴生動的描寫:
①忽然,她覺得身上越來越熱,就像傳說中的神仙一樣,變成了一絲青煙,從海面向上慢慢飄去
②早晨太陽出來了,金色的陽光照在豆豆和她的小伙伴身上,把她和小伙伴的周身染紅了。
……
⑵擬人的手法:
③豆豆不禁感嘆道,“藍藍的天,白白的云,還有小鳥在飛,如果我能上天那該多好啊!”
④晚上豆豆做了個夢,夢到了她變成彩霞的那段故事。
……
⑶精彩的故事:
豆豆變成雨的經歷……
五、小結“文藝性筆調”的特點
㈠文體上,可編織故事。
㈡內容上,可穿插詩文、掌故、傳說……
㈢在表達方式上,可有生動的描寫、巧妙的比喻、個性化的擬人……
六、布置作業:
用文藝性的筆調寫一篇短文,介紹你家鄉的一種水果或其他特產,力求寫出其中蘊含的文化意味。
附:古代詠石榴的詩文。
1、燃燈疑夜火,轄珠勝早梅。 ——梁元帝《詠石榴》
2、日射血珠將滴地,風翻火焰欲燒天。 ——白居易《山石榴》
3、榴者,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繽紛磊落,垂光耀質,滋味浸液,馨香流溢……遙而望之,煥若隋珠耀重淵;詳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間。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饑療渴,解醒止醉。
——潘岳《安石榴賦》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11
南州六月荔枝丹賈祖璋一、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從實到虛的說明順序,并了解其作用。 2、領會本文準確地運用語言和引用古代詩文加強說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態及其生產情況,豐富科學知識。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的結構方式。 2、難點: 本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科學性。三、教學時數:兩課時四、教學步驟:第一課時教學要點:簡介作者;熟悉課文;理清文章說明的重點和層次。教學過程一、導入 荔枝自古以來就被視為水果中的珍品,史傳楊貴妃最愛吃鮮荔。詩人杜牧就曾作詩記之,“長安回望秀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jì)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首詩是他作的《過華清宮絕句》(3首)中的第一首。華清宮故址在現在陜西省臨潼縣的驪山上,唐玄宗李隆基和妃子楊玉環常來游樂。史載楊妃愛吃鮮荔枝,李隆基每年都令從南方飛馬運送到長安,勞民傷財。這首詩的第一二句寫詩人在長安回頭望見驪山一片錦繡,想到驪山華清宮的盛時,在清晨千門陸續打開了。第三四句寫楊貴妃在驪山上見一騎飛來,知道荔枝送到,滿心歡喜,而無人知道如此奔忙的驛馬原來是送荔枝來的(還以為有什么軍國大事呢)。其中有吊古和諷刺的意味。一騎紅塵,形容運送荔枝快馬如飛,塵土飛揚。騎,指驛使和他騎的馬。二、關于荔枝的簡介:荔枝屬無患子科。古籍稱荔支、離支、麗支,果實成熟時果皮色紅艷可觀,俗稱丹荔。唐朝朱應《扶南記》對荔枝一名解釋為:“以其結實時,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劙(lí)其枝,故以為名。”荔枝鮮果色、香、味、形均美,甜香可口,深受消費者的歡迎,為“一果上市,百果讓路”的珍果,已早被歷代墨客所稱頌。荔枝全身都是寶,果實營養豐富,維生素種類多,且含量高,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水果。我國民間常把荔枝作為滋補品,中醫用荔枝治病歷史悠久,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荔枝核含淀粉57%,是釀酒的原料。荔枝木紋理細密堅實,耐潮防腐,是修建房屋和制作各種家具的優良材料。荔枝根可提取單寧,是上等的防腐涂料。荔枝又是優良的蜜源植物,一棵30年以上的荔枝樹,花期可泌蜜15--20公斤。荔枝蜜是蜜中上品,它含有人體所需的糖和20多種氨基酸,具有較高的醫療價值和保健滋補作用。荔枝除鮮食外,也是食品工業的重要原料和外貿出口最具競爭力的果品。荔枝干早已馳名,近十多年來,荔枝深加工為荔枝酒、荔枝罐頭、荔枝汁等系列產品,已暢銷國內外市場。荔枝對栽培條件要求不高,適應性很大,種后稍加管理,4--5年便可掛果,一般種后10年樹株產可達50公斤,30年樹株產在150公斤以上。它結果時間很長,長達幾百年甚至千年。三、解題:“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陳輝《荔枝》詩中的句子。原詩是“南州六月荔枝丹,萬顆累累簇更團。絳雪艷浮紅錦爛,玉壺光瑩水晶寒。高名已許傳新曲,芳味曾經薦大官。烏府日長霜暑靜,幾株斜覆石闌干。”用古詩蘊藉含蓄,引人入勝。此題內涵豐富:產地南州,泛指我國南部 地區;成熟的季節六月(陽歷七月);鮮果的色彩丹,絢麗如丹。突出了荔枝的產地、成熟期、顏色(生態的主要特點之一)。充滿詩情畫意,而且引古詩為題,也與全篇廣泛引證的風格統一起來。本文選自《生物學碎錦》,是科學小品,屬于說明文。小品:就是隨筆之類的小文章。科學小品:介紹科學知識的文藝性說明文。其特點是以通俗有趣的寫法介紹科學知識,篇幅短小,形式靈活,語言生動,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四、作者簡介賈祖璋,浙江省海寧縣人,生于1901年,我國著名的生物科普作家。曾任商務印書館和開明書店編輯,解放后歷任中國青年出版社和科學普及出版社副總編輯、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福建科普創作協會理事長等職務。他撰寫的科普讀物主要有《鳥類研究》、《鳥與文學》、《生命的韌性》、《生物學碎錦》等。他的科學小品,內容充實,構思精巧,語言簡潔洗練,文筆清新樸實。收入中學課本的有《花兒為什么這樣紅》。賈祖璋原先是位小學教師。1924年,他從報上看到商務印書館要招收一批剝制動植物標本的工人,便急忙趕到上海報考,結果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被該館錄取。舊上海是個花花世界,不少青年人迷戀于洋場里的熙熙攘攘、霓虹燈的五彩繽紛;而且剝制動植物標本,在一般人眼里是不值一顧、低人一等的工作,可年輕的賈祖璋卻愛上了這個職業。他愛惜光陰,不善“交際”,工作之余,悉心讀書寫作。那時,商務印書館有個植物園,由一位工人管理。賈祖璋“毛遂自薦”,搬進去和工人住在一起。植物園里,人只有兩個,而花草樹木卻有千百種。有人問他:“住在園里不感到寂寞嗎?”他笑笑回答:“我喜歡安靜。不妨礙別人,別人也不妨礙我,何況還有這許多花草做伴。”就這樣,他一邊當工人,一邊精心觀察,詳細記錄,積累了大量創作素材,并參考日文資料,編著了《鳥類研究》、《普通鳥類》、《世界禽鳥物語》等書。和別人合撰的六十萬字巨著《中國植物圖鑒》,也是在這時開始準備的。 一年秋天,為了寫《蟹》一文,他從市場上買回了幾只螃蟹,養在水里,一連幾天全神貫注加以觀察,了解它的生活習性。然后煮熟,揭去背殼,由表及里,仔細探索,詳細考證,終于把這個“無腸公子”、“橫行介士”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有一次,賈祖璋為了核實文昌魚的史料,桌子上擺滿了古今中外的書刊。他潛心于研究工作,早把門外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凈。突然,一個小朋友推開門,探頭說:“賈爺爺,東西燒焦了!”賈老的爐子就放在門外,趕去一看,鋁鍋里嗞嗞地叫著,一股濃烈的焦氣沖鼻而來。原來,鍋里的肉早已墨黑墨黑,焦糊了。 打倒“四人幫”后,賈老已年近八旬,但他人老心不老,終日伏案著述,陸續寫出了許多優秀科普作品。其中《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一文,榮獲了全國“新長征優秀科普作品獎”一等獎。五、閱讀課文請二至三位學生依次朗讀,教師隨時在黑板上寫下學生讀錯的字。每個同學朗讀后,教師均需對其朗讀情況作三言兩語的簡要評定。字詞正音: 繒zēng(古代絲織品的通稱) 瓤ráng(瓤子) 醴lǐ(甜酒) 酪lào(用乳汁制成的半凝固狀食品) 囊náng(口袋) 勃bó(煙起貌) 莆pú(福建莆田縣) 詞語補釋: 龜裂: jūn呈現許多裂紋。(龜甲guījiá) 幅員: 領土面積。地廣狹為幅,周圍為員,員即圓。 勞民傷財: 既使人民勞苦,又耗費錢財。(使動用法)現多指濫用人力物力。不了了之: 把問題放在一邊,就算了事。了: 完成。了(第二個): 了結、結束。逼真: ⑴極象真的;⑵真切。 絢麗: 燦爛美麗。 渣滓: ⑴物品提出精華后剩下的東西; ⑵比喻品質惡劣對社會起破壞作用的人。 兼程: 一天走兩天的路。造化: ⑴自然界的創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氣、運氣。六、分析課文。教師:這節課我們主要解決文章說明的重點和層次問題。大家考慮一下,讀過這篇文章之后,你對文章內容的哪一部分最感興趣,印象最深?學生略作思索便會答出:荔枝的果實。教師:為什么?學生:因為荔枝是我們平時常見且喜食的水果,因此對它最感興趣,同時課文對它也介紹得最詳盡,所以印象深。教師:請同學看課文,然后不要遺漏地說出課文介紹詳盡到什么地步。學生看書、思考、作答。明確:課文介紹詳盡到有關荔枝果實的各個方面:外殼的形態,外殼的顏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實的大小及重量,殼內的果膜,果肉(假種皮),荔枝的貯藏,荔枝的果核(種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課文還連帶介紹了荔枝的花。教師:課文除了上述內容而外,還介紹了有關荔枝的哪些知識?明確:課文還介紹了荔枝的產地分布,古代講荔枝的專著(書譜),荔枝的生長習性和生長的北限、(地區限制)以及提出“應該大力發展荔枝的生產”“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議。教師:與前面介紹荔枝的果實相比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體,為什么?明確:很顯然,介紹荔枝的果實的部分是全文的主體。因為它是有關荔枝知識的重點,同時也是一般讀者最感興趣、最樂于了解的知識,因此作者寫作時,把它作為主體,進行詳細介紹。這再一次說明作為科普作品,在對某種事物進行介紹說明時,要依據所要說明的事物的自身特點和讀者的認知需求,來合理安排文章內容的主次和詳略。教師:既然介紹荔枝的果實是文章的主體部分,那么后面有關荔枝的產地、書譜、習性、生長北限和建議的部分自然就是次要的了。請問同學們,文章將后面的次要部分刪掉行不行?估計同學能作出否定的回答。但理由未必圓滿充分。明確:不行。我們首先要搞清“主要”和“次要”與整篇文章的關系。“主要”和“次要”是就其在表達一篇文章的主旨時所起的作用的大小、重輕而言,而不是指對一篇文章是否必要而言的。“次要”不等于“不必要”,“主要”和“次要”對一篇文章而言都是“必要”的。其次,我們就這篇課文來談。如果文章題目改作《荔枝的果實》的話,那自然可以考慮刪掉后面的部分。而本文是講荔枝,因此有關荔枝的知識都應作介紹,而不能只介紹其果實,這樣內容才全面。另外,從作者的寫作意圖考慮,作者不僅把有關荔枝的知識介紹給了讀者,而且提出了“大力發展荔枝的生產”、“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議,體現了作者寫作意圖的另一個重要方面。綜上所述,后面的次要部分是不能刪掉的。板書:(一)從對小學時學過的《荔枝圖序》質疑寫起,引出下文。(1)(二)主要說明荔枝果實的形態特點。(2-10)1.荔枝的果① 荔枝的外部形態(2-5)a 荔枝外殼構造;b 荔枝外殼的顏色;c 荔枝的形狀;d 荔枝的大小及重量② 荔枝的內部構造(6-9)a 荔枝的殼膜;b 荔枝的果肉;c 荔枝的貯藏;d 荔枝的果核2.荔枝的花(10)(三)主要介紹有關荔枝的生產情況(11-14)1.荔枝的產地分布2.古代的荔枝書譜3.荔枝的生長習性及生長北限4.提出建議:大力發展荔枝生產,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本文的說明順序為先主(荔枝的形態特點)后次(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及建議),而介紹荔枝的形態特點時是按由表(外部形態)及里(內部構造)的順序。在說明荔枝的外部形態時,則按殼面的構造——色澤——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而介紹內部構造時又是按殼膜--果肉--果核從外到內的順序。這樣來寫,條理清晰,內容全面、主次鮮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特征,又介紹了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七、布置作業: 篩選課文主要信息,把這篇文章改寫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實的說明性文字。第二課時教學要點:認識本文的科學性和文學性。一、回顧舊知二、學習新知(一)精讀課文,聚焦說明方法提問:這篇文章在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時,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并體會其作用。師生共同回顧初中階段所學的說明方法,常見的有: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列數字、引用、下定義、分類別、作解釋、列圖表等。分析本文所用的說明方法:1.舉例子(板書)來自現實的,如“廣東產的‘三月紅’和‘桂綠’等”;“海南島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 ;“一些稀奇的品種,如……‘龍牙’,……‘珍珠’。”等。來自調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廣東調查得知,有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來自史籍和科學專著的,如“據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楊貴妃吃荔枝的事;“四川合江產的‘楠木葉’,《四川果樹良種圖譜》說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國果樹栽培學》則說大的重六十克”等。2.打比方(板書)直接比喻說明,如說明荔枝殼面形態時,說“荔枝殼表面有細小的塊狀裂片,好像龜甲”;“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銳如刺”;說明荔枝的果形時說“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介紹優良的荔枝的種子時說“形狀很小,有似丁香”;在說明荔枝外殼的色澤時說“把它比做‘絳囊’、‘紅星’、‘珊瑚珠’,都很逼真”等。引用古籍或詩文作喻,如“至于整株樹以至成片的樹林,那就成為‘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的絢麗景色了”;“舊記載中還有一些稀奇的品種,如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等”。(作用:形象,使人易于理解生動,有文學情趣)3.數字說明(板書)在介紹荔枝的成熟期,果實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貯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數與結實數,我國栽培荔枝的歷史,古籍中所載的荔枝的品種時,都運用了數字。如:通常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三十天左右。(作用:準確、客觀、具體……)4.引用說明(板書)古代詩文、文獻資材、諺語等本文引用達十余處之多。這樣既豐富了文章內容,擴大了知識面,加強了說明效果,同時又使文字生動活潑,富于變化,具有較強的文學韻味,因而也更能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既能了解有關的科學知識,又能獲得一種文學享受。文章雖屬于說明文,卻以詩句“南州六月荔枝丹”為題,遠比諸如“荔枝”、“說說荔枝”之類的題目生動活潑富于形象感。文章開頭引白居易《荔枝圖序》中的句子進行質疑,自然引出對荔枝的說明介紹。文中引用詩句,或介紹荔枝林的景觀,或說明荔枝的不耐貯藏,或印證荔枝的生長北限,或借以表達應大力發展荔枝生產以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的愿望與建議,都極富文學情趣。(作用:確鑿可信……既擴大了文章的知識內容,又增強了思想性,還增加了文學情趣。)5.作比較: “優良的荔枝,種子發育不全,有似丁香。”6.分類別: “廣東有雙季荔枝,……又有四季荔枝,……7.下定義:“荔枝殼表面……特稱龜裂片。”、“兩側……有一條溝,叫做縫合線。”(作用:準確、科學……)(二)揣摩語言,體會本文的科學性、文學性1、科學性。(1)運用確鑿的事實(包括有關歷史事實)和具體數字來說明問題。舉例說明這些例子有現實的,如“海南島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有來自調查的,如“六十年代,廣東調查得知,有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也有來自古籍的,如“據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數字說明有時用確實的數字,如“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隨品種而不同。廣東有雙季荔枝,一年開花兩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開花四次之多”;有時用估計數字,如“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用數字說明可以使讀者對事物獲得具體的印象。(2)既重視引用古代有關荔枝的知識作為依據,又注意糾正其不確切的地方。例: 在引述白居易《荔枝圖序》中的“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的話之后,在第二自然段里指出第一句“殼如紅繒”的確也還有不足之處;在第六自然段里指出“膜如紫綃”的形容則“是把殼肉壁的花紋誤作膜的花紋了”。2、文學性本文是一篇文藝性說明文,除了注意介紹知識的科學性外,還使用了不少生動、形象的語言,突出了文章的文藝性和形象性。尤其是有二十多處引用了古代詩文,不僅豐富了內容,而且大大增強了表達效果。標題“南州六月荔枝丹”本身就十分吸引人。前半篇以白居易《荔枝圖序》為線索,對荔枝果實逐層說明。其間又引“飛焰欲橫天”(郭明章《荔枝》)、“紅云幾萬重”(鄧肅《看荔枝》)等詩句描寫荔枝的顏色;引“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徐《詠荔枝膜》)詩句表現荔枝的膜,更加收到良好的效果。引用杜牧《過華清宮絕句》第一首,一方面印證了荔枝不耐貯藏的特點,同時揭露封建帝王、王妃的奢侈生活,增強了思想性。引用的文字生動活潑,具有文學韻味,增強了閱讀興趣,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本文引用特色鑒賞分析。一是比喻描寫性引用文章一開頭,就開門見山,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圖序》的一段:“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這一段描寫,按照荔枝形態特點和人們認識事物先外后內的順序,連用“紅繒”、“紫綃”、“冰雪”、“醴酪”四個比喻,寫出荔枝外殼色彩的紅艷,內膜質地的輕柔,瓤肉的潔白,漿汁的香甜。可謂描形摹狀,細致入微。在解說“殼如紅繒”時,先以特寫筆法,描述了荔枝的殼面構造,糾正了《荔枝圖序》的不足。接著引用“絳囊”、“紅星”、“珊瑚珠”三個比喻,說明荔枝的紅色。最后推而廣之,引用“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的詩句,以全景鏡頭,描寫整片荔枝林的顏色,不僅給人以物的形象,而且給人以詩的意境。在說明荔枝膜時,先糾正“膜如紫綃”是“把殼內壁花紋當作膜的花紋”之誤,然后引《詠荔枝膜》詩:“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荷瓣”“桃花”喻其形色,“風前落”描其輕柔,“雨后嬌”狀其鮮艷。這種用特寫的手法交*的比喻從動態來描繪,比起“膜如紫綃”的靜態描寫,就顯得更加生動形象了。二是對比議論性引用有些詩文,并非直接描寫荔枝。但經作者巧妙地從另一角度加以引用,同樣收到說明的效果。杜牧的《過華清宮》,原旨是借進奉荔枝一事,譏諷唐玄宗荒淫禍國,以致釀成歷史悲劇。然其事卻與荔枝不耐貯藏的特點有關。作者即于此著眼。在說明荔枝不耐貯藏的特點時,直接引用《荔枝圖序》以后,又特別指出在今天科學技術條件下,荔枝的貯藏期已能達到一個月,而且還在進一步延長,以適應長途運輸,滿足人民生活需要。似乎本旨已明,無須再續。然而文章并不就此帶住,而是擴展開去,翻出一層,從荔枝的不耐貯藏引出唐代統治者為享受鮮荔枝而給人民造成苦難的解說,和上文組成對比。最后,引《過華清宮》作結:“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不僅是荔枝不耐貯藏的例證,也是當時人民苦難的見證。引文既擴大了文章的知識內容,又增強了思想內容,使今天品嘗過鮮荔枝的人,不能不慨古懷今,油然生幸福之感。三是舉例考證性引用。在說明荔枝的栽培歷史時,文章也引用了一些資料,如引《三山志》的記載,引宋徽宗和文征明的詩句,其作用在于列舉荔枝北移失敗的史例,以證實上文關于荔枝性喜溫暖,畏懼霜害,“成都、福州是它生長北限”的說明。這是一種“引用證明”,和前兩種引用不同。這些引用,既擴大了知識面,使有關荔枝栽培的說明有充分的依據,體現了嚴謹的科學性,又避免了園藝教科書式的平板枯燥,也是值得注意的一個特色。大量引用古詩文,來說明荔枝的有關知識,既增強了說服力,又增強了文藝性。如果抽掉了本文中十多處的古詩文,就會變成枯燥乏味的說明書。三、拓展閱讀白居易《荔枝圖序》(見flash)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桔,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四、作業用文藝性筆調寫一篇短文,介紹你家鄉出產的一種水果或其他特產,力求寫出其中蘊含的文化意味。要求抓住事物的特征,準確地加以介紹;妥善安排文章的結構層次,注意寫作順序,寫得簡單明了,有條不紊;運用說明、描寫等多種手法說明事物,有意識地打比方,使文章通俗生動。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12
一、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了解科學小品的一般知識。
(二)使學生了解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地說明事物的特點。
(三)讓學生了解并學習本文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說明事物的特點。
(四)讓學生體會本文既有科學性、又有文學情趣的特點。
二、難點、重點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一)舉例子。
來自現實的,如“廣東產的‘三月紅’和‘桂綠’等”;“海南島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等。
來自調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廣東調查得知,有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
來自史籍和科學專著的,如“據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楊貴妃吃荔枝的事;“四川合江產的‘楠木葉’,《四川果樹良種圖譜》說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國果樹栽培學》則說大的重六十克”等。
(二)比喻說明。
直接比喻說明,如說明荔枝殼面形態時,說“荔枝殼表面有細小的塊狀裂片,好像龜甲”;“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銳如刺”;說明荔枝的果形時說“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介紹優良的荔枝的種子時說“形狀很小,有似丁香”;在說明荔枝外殼的色澤時說“把它比做‘絳囊’、‘紅星’、‘珊瑚珠’,都很逼真”等。
引用古籍或詩文作喻,如“至于整株樹以至成片的樹林,那就成為‘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的絢麗景色了”;“舊記載中還有一些稀奇的品種,如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等”。
(三)數字說明。
在介紹荔枝的成熟期,果實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貯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數與結實數,我國栽培荔枝的歷史,古籍中所載的荔枝的品種時,都運用了數字。
(四)引用說明。
古代詩文、文獻資料、諺語等本文引用達十余處之多。這樣既豐富了文章內容,擴大了知識面,加強了說明效果,同時又使文字生動活潑,富于變化,具有較強的文學韻味,因而也更能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既能了解有關的科學知識,又能獲得一種文學享受。
文章雖屬于說明文,卻以詩句“南州六月荔枝丹”為題,遠比諸如“荔枝”、“說說荔枝”之類的題目生動活潑富于形象感。文章開頭引白居易《荔枝圖序》中的句子進行質疑,自然引出對荔枝的說明介紹。文中引用詩句,或介紹荔枝林的景觀,或說明荔枝的不耐貯藏,或印證荔枝的生長北限,或借以表達應大力發展荔枝生產以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的愿望與建議,都極富文學情趣。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作者簡介。賈祖璋,浙江省海寧縣人。我國著名的老科普作家。著有《中國植物圖鑒》、《鳥類概論》等專著,以及《鳥與文學》、《動物珍話》、《生活素描》、《生物學碎錦》等科普作品。具有相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
(二)課文說明。
教師:本文選自《生物學碎錦》,是科學小品,屬于說明文。
板書:科學小品:介紹科學知識的文藝性說明文。其特點是以通俗有趣的寫法介紹科學知識,篇幅短小,形式靈活,語言生動,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
(三)熟悉課文。請2~3位學生依次朗讀,教師隨時在黑板上寫下學生讀錯的字。每個同學朗讀后,教師均需對其朗讀情況作三言兩語的`簡要評定。
次第:一個挨一個地。“次”、和“第”均作次序講。
(四)分析課文。
教師:下面分析課文。這節課我們主要解決文章說明的重點和層次問題。
大家考慮一下,讀過這篇文章之后,你對文章內容的哪一部分最感興趣,印象最深?
學生略作思索便會答出:荔枝的果實。
教師:為什么?
學生:因為荔枝是我們平時常見且喜食的水果,因此對它最感興趣,同時課文對它也介紹得最詳盡,所以印象深。
教師:請同學看課文,然后不要遺漏地說出課文介紹詳盡到什么地步。
學生看書、思考、作答。
教師明確:
課文介紹詳盡到有關荔枝果實的各個方面:外殼的形態,外殼的顏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實的大小及重量,殼內的果膜,果肉(假種皮),荔枝的貯藏,荔枝的果核(種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課文還連帶介紹了荔枝的花。
教師:課文除了上述內容而外,還介紹了有關荔枝的哪些知識?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
課文還介紹了荔枝的產地分布,古代講荔枝的專著(書譜),荔枝的生長習性和生長的北限(地區限制)、以及提出“應該大力發展荔枝的生產”“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議。
教師:與前面介紹荔枝的果實相比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體,為什么?
學生作答,教師明確:
很顯然,介紹荔枝的果實的部分是全文的主體。因為它是有關荔枝知識的重點,同時也是一般讀者最感興趣、最樂于了解的知識,因此作者寫作時,把它作為主體,進行詳細介紹。這再一次說明作為科普作品,在對某種事物進行介紹說明時,要依據所要說明的事物的自身特點和讀者的認知需求,來合理安排文章內容的主次和詳略。
教師:既然介紹荔枝的果實是文章的主體部分,那么后面有關荔枝的產地、書譜、習性、生長北限和建議的部分自然就是次要的了。請問同學們,文章將后面的次要部分刪掉行不行?
估計同學能作出否定的回答。但理由未必圓滿充分。
教師分析、明確:
不行。我們首先要搞清“主要”和“次要”與整篇文章的關系。“主要”和“次要”是就其在表達一篇文章的主旨時所起的作用的大小、重輕而言,而不是指對一篇文章是否必要而言的。“次要”不等于“不必要”,“主要”和“次要”對一篇文章而言都是“必要”的。
其次,我們就這篇課文來談。如果文章題目改作《荔枝的果實》的話,那自然可以考慮刪掉后面的部分。而本文是講荔枝,因此有關荔枝的知識都應作介紹,而不能只介紹其果實,這樣內容才全面。另外,從作者的寫作意圖考慮,作者不僅把有關荔枝的知識介紹給了讀者,而且提出了“大力發展荔枝的生產”、“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議,體現了作者寫作意圖的另一個重要方面。綜上所述,后面的次要部分是不能刪掉的。
教師:通過這節課的分析,文章說明的重點清楚了。接下來的是層次問題。通過這節課的分析,估計同學們對文章的層次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好,就把這個作業留給大家,請同學們在作業本上編寫出這篇課文的段落層次提綱。另外,在課本上完成思考和練習第一題。
(五)列出本文的提綱。
1.主要說明荔枝果實的形態特點。(1~10)
(1)從對小學時學過的《荔枝圖序》質疑寫起,引出下文(1)(2)荔枝的形態特點(2~9)
①荔枝的外部形態。(2~5)
A.荔枝外殼構造B.荔枝外殼的顏色C.荔枝的形狀D.荔枝的大小及重量
②荔枝的內部構造。(6~9) A.荔枝的殼膜B.荔枝的果肉C.荔枝的貯藏D.荔枝的果核
(3)荔枝的花。(10)
2.主要介紹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11~13)
(1)荔枝的產地分布。(2)古代的荔枝書譜。(3)荔枝的生長習性及生長北限。
3.提出建議:大力發展荔枝生產,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14)
教師:理清了文章的段落層次,那么說明順序也就明了了,請同學來回答這個問題。
教師明確:本文的說明順序為先主(荔枝的形態特點)后次(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及建議),而介紹荔枝的形態特點時是按由表(外部形態)及里(內部構造)的順序。在說明荔枝的外部形態時,則按殼面的構造——色澤——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而介紹內部構造時又是按殼膜——果肉——果核從外到內的順序。
這樣來寫,條理清晰、內容全面、主次鮮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特征。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13
學習目標:
1、了解荔枝。
2、把握本文說明順序。(重點)
3、理解、運用本文獨特的說明方法。(難點)
預習作業:
1、閱讀課文,整體感知,了解認識荔枝。
2、劃出本文重要詞語,正音、辨形、釋義。
3、熟讀下面這首詩,挖掘所蘊涵的一條重要信息。
惠州一絕
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4、本課題目“南州六月荔枝丹”隱含哪些方面的信息?
課堂研習:
一、參照課后“思考和練習”第一題,瀏覽課文,劃出重要信息,逐段概括,分別寫了荔枝的什么,有什么特點。(要做到“四動”,即眼、口、手、腦動起來;要注意自主思考、交流合作)
二、思考:作者介紹荔枝采用了那些說明順序?為什么采用這些說明順序?使用這些說明順序有何作用?體現了本文的什么特點?
三、閱讀下段介紹荔枝的文字,思考分析其與課文寫法風格的區別。
荔枝,無患子科。常綠喬木,高可達20米。偶數羽狀復葉,小葉長橢圓形或披針形,全緣,革質,側脈不明顯。……花小,無花瓣,呈綠白或淡黃色,有芳香,圓錐花序。果實心臟形或圓形;果皮具多數鱗斑狀突起,呈鮮紅、紫紅、青綠或青白色。果肉(假種皮)新鮮時半透明凝脂狀,多汁,味甘美而有佳香。
——摘自《辭海》
四、課文主要采用那些說明方法來增添文學情趣的?請找出你最喜歡的語段,誦讀誦讀,并舉例分析。
五、請利用下面的資料,運用本文最具特色的說明方法,起個好題目,寫一段富有文學情趣的介紹石榴的說明文字。然后讀一讀,同學間交流評價。
1、燃燈疑夜火,轄珠勝早梅。
——梁元帝《詠石榴》
2、日射血珠將滴地,風翻火焰欲燒天。
——白居易《山石榴》
3、榴者,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繽紛磊落,垂光耀質,滋味浸液,馨香流溢……遙而望之,煥若隋珠耀重淵;詳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間。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饑療渴,解醒止醉。
——潘岳《安石榴賦》
4、榴大如杯,赤色有黑斑點,皮中如蜂窠,有黃膜隔之,子形如人齒,淡紅色,亦有潔白如雪者。
——《事類合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