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變奏曲》有關資料(精選16篇)
《星星變奏曲》有關資料 篇1
【作者簡介】
江河,原名于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1980年在《上海文學》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里開始》《太陽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他在詩作當中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以《紀念碑》等政治抒情詩和古代神話組詩《太陽和它的反光》贏得社會矚目。
【《星星變奏曲》賞析(黃祖民)】
有人說過,一個聰明的民族,是耽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視的民族。發生于變革時代的中國新文學史上的“朧詩”運動,就是一批正直而年輕的中國知識分子,在詩歌方面開始的最沉痛的反思。
江河,是這次運動的主將之一。他的《星星變奏曲》是新時期的“火把”,卻更感受著時代的脈搏,它是真正的對于光明的呼喚。
詩人選擇“星星”這一意象表現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因為“星星”是最先點燃詩人靈感源的導火索,但我認為,重要的是,借用人們對星星的凝望,更襯出現實的黑暗和殘酷。在這個現實里,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風吹落。星星是“一首詩”,一個“柔軟得像一片湖”的晚上,一個朧著鳥語花香的“春天”,是“飄動的旗子”,是“火”。詩人對這一切愈是盡情地謳歌,愈顯出愿望與現實的反差,也愈讓人于溫柔的靜穆中體驗了咸澀的況味和沉重。“在濃重的失落感中萌發出來的追求與尋找,既給這些詩篇蒙上一片迷憫與感傷的情調,又浸透著不甘湮沒與泯滅的內在力的沖擊與奔突”(謝冕語)。
在詩的結構上,兩節詩的外觀構造幾乎相同(但內部結構稍有變化),這正像我國古代《詩經》中的某些一唱三嘆的詩的結構,意在營造一種濃郁的詩的氛圍,來增強詩的內趨力和表達效果,讓人于輕松中心靈發生震動。
──選自《中外現代抒情名詩鑒賞辭典》,學苑出版社1989年版
【《星星變奏曲》鑒賞(楊益萍、阿剛)】
這首詩開頭的假設語句以“如果……”領銜的詩行,幾乎以一種迫不及待的態度,用詰問宣泄著詩人江河內心蓄積已久的苦悶與祈盼:在沒有光明的暗夜,星光接濟著人們心靈的渴望,并阻止人們心靈與思想的最后淪落,雖然星光未免微弱了些,但畢竟是一份“遙遠的安慰”。
意象的選擇也許是很精心的,當一種壓抑的時代氛圍不斷地扼殺個性與人格,黑暗已掩蓋了光明,但在苦難而堅定的英雄樂觀心靈,“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精神始終昂揚著。這樣,黯淡的星星便會沖破層層云障,化為希望的光亮。但若不是無奈,誰又會主動擇取只有星星的暗夜呢?“誰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詩是美好的,它注定要成為心靈逃避壓抑、苦悶現實的歸宿,但這樣的審美往往十分遙遠,盡管每個字都成為一顆小星,寄托著密密的心愿,甚至震顫了心弦,卻仍無法將一切化做現實。接著又由“誰不愿意”的句式引出夏夜,由“誰不喜歡”的句式引出春天,這些都是詩人渴望的,這種渴望不僅在于詩意的萬物,還在于一切擺脫寒冷僵死狀態、充滿新鮮蓬勃的活力。顯然,這些營造的詩意隱喻著詩人美麗浪漫的理想,雖因現實之故,理想與生活相距遙遠,星星、螢火、睡蓮、白丁香的意象卻仍是那么生動。
現實是嚴酷的,隨著民族十年悲劇的加深,思想之花便蒂結出自由的果實。在江河,他不悲觀于惡劣的現實環境,相反,第二節重復假設語句,仍以其強力的詰問“誰還需要……,誰還會……”,試圖找出一個極平凡而公正的答案:即使在厄運之中,人依然向往光明、自由、美。憑著這份堅定的信念,詩人便不再顧惜“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的生存狀態,也不再理會如星星顫抖、白雪覆蓋、夜晚凍僵的現實境遇,一心向往無比美好的理想王國;只是太遙遠的緣故,詩人的目光便多少有些朧了。詩人借助于不斷重復的“誰不愿意”和“誰不喜歡”句式,復疊強化著一片沉積已久、不可宣泄的情緒。最后在英雄主義情緒的支配下,充滿浪漫與樂觀的意象涌出詩行,成為人格與生命的自我激勵。從抽象的概念到富于生動色彩的具象,“星星”意象的變奏直接地成為由弱至強的英雄樂觀精神的投射,而且,由于兩段式的詩節構成以及詩節內部存在的情緒與意象對比化了詩人英雄樂觀的浪漫精神。
面對悲劇現實,一種是逃避,一種是介入,介入的方式則有樂觀與悲觀之分,而任何一種單純的方式都不可能持久,江河也應如此。《星星變奏曲》在情緒整體上顯示了某些豪邁色彩,但詩人對悲劇本身的認識似乎并不深刻,而且,過多的浪漫向往使詩又近于稍稍淺薄了,這也許是一種苛求吧。
──選自《二十世紀中國新詩》,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
【關于“朧詩”】
朧詩,作為一個獨特的詩學概念,它指稱的是以舒婷、顧城、江河、楊煉、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朧詩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地下文學”。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偉)、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經開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詩人加入。他們的詩以手抄形式流傳。1979年《詩刊》發表了舒婷的《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1980年又以“青春詩會”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朧詩人的作品和詩歌宣言。朧詩隨即成為一股詩歌潮流,并且涌現了一大批廣為流傳的代表性作品。
朧詩作為一種新詩潮,一開始便呈現出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審美特征。對人的自我價值的重新確認,對人道主義和人性復歸的呼喚,對人的自由心靈奧秘的探索構成了朧詩的思想核心。舒婷以擱淺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劇命運(《船》),面對神女峰這千年流傳的人間神話“煽動新的背叛”(《神女峰》);梁小斌以一把鑰匙的丟失來象征理想的失落(《中國,我的鑰匙丟了 》);楊煉在大雁塔的歷史中觀照人民的命運(《大雁塔》);江河把自己壘進“紀念碑”感受民族的苦難(《紀念碑》)。詩人在覺醒與叛逆、迷惘與清醒、痛苦與莊嚴、失落與尋找、追悔與重建的感傷詩情中試圖建構一個新的詩學主題。
朧詩對傳統詩歌藝術規范的變革和反叛,為詩歌創作提供了新鮮的審美經驗。意象化、象征化和立體化,是朧詩藝術表現上的重要特征。朧詩高揚主體意識,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觀真實而摒棄客觀再現,意象的瞬間撞擊和組合、語言的變形與隱喻構成整體象征,使詩的內涵具有多義性。捕捉直覺與印象,用情感邏輯取代物理邏輯,以時空轉換和蒙太奇造成詩歌情緒結構的跳躍性和立體感,使詩歌情緒內涵獲得了彈性張力空間。朧詩意味著中國現代主義詩歌探索的再出發,意味著詩壇恢復了與世界現代詩壇的某些聯系。
──節選自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1997》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星星變奏曲》有關資料 篇2
教學目標:
1、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
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義
4、珍惜美好生活
重點難點:
1、重點是理解詩中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及了解朦朧詩的特點。
2、難點是“星星”的象征意義。
教學方法:
引入及討論
教學過程:
一、題解與導入
回憶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朦朧詩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于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后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仿佛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后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這首詩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都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
四、問題研究
(一)
1、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說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的情境,意味發生了變化,如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一點變化。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二)
反復朗讀“誰不愿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三)
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提示: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系,并在鑒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五、練習:根據練習三要求寫幾句詩。
《星星變奏曲》有關資料 篇3
教學目標:
1.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2.揣摩語言,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
3.激發學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學重點:
1、通過詩歌意象的象征意義理解詩歌主題思想。
2、理清詩歌結構特色,賞析詩中精妙的修辭。
教學難點:
1、用意象方法,通過個性化的閱讀感悟,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感受語言美,領悟修辭下蘊含的豐富內涵。
教學方法:
說——悟——練,三步一體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以“說”導入:以學生個性化的“說”引入新課。
1、課前讓學生針對《星星變奏曲》自主找一個話題,搜集相關資料并加以整合。
2、學生上講臺“說”:①簡介朦朧詩(特點、產生背景)②什么是變奏曲?③談談星星的天文知識。④朗讀一首與星星有關的詩歌。
3、揭題:同學們,讀好的文字是一種享受,讀美的詩歌更是一種熏陶。詩歌與詩人之間有著最密切的關系,因為詩能傳情。詩人江河作為朦朧詩派代表詩人,在那特殊的年代——*時期。對現實進行了反思,傾訴著自己質樸的愿望。現在,讓我們細細品味這首《星星變奏曲》。(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課堂上的“說”不能漫無邊際,一定要有的放矢,如詩歌《星星變奏曲》,朦朧詩概念,變奏曲的認識對理解詩歌背景,理清詩歌構思特點是有必要意義的,所以要讓學生課前弄明白;同時,星星知識的補充,有關星星的其它詩篇的的閱讀對課堂解決重點意象和主題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聯系講課內容之余,提高學生“說”的自主性和“說”的表達能力,由此也巧妙地引導學生進入本文自主閱讀的狀態。
二、讀中悟學
(一)、整體感知: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理清結構:
第一節
(前4行):
(后12行):
第二節
(前4行):
(5至12行):
(后4行):
(二)、領悟角度:析主題,賞語言
【析主題】:老師設計兩個層遞式的問題,領悟詩中星星的象征意義。
1、體會詩句中的意象——老師對意象進行解釋闡述
(1)詩中出現的下列意象,哪些象征光明美好的世界?哪些象征黑暗冰冷的現實世界?
星星、詩、蜜蜂、柔軟的晚上、湖、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凍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飄動的旗子、瘦小的星、火
此題難度層面較小,主在讓學生先在判斷上對認識意象的特征。
(2)指出下列星星的指代意義:
每個字都是一顆星:
象星星落滿天空:
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學生聯系具體語句發表見解,教師適當點撥)
明確:“星星”這個意象在詩中出現次數最多,但每一次都不是單獨依存的,目的是讓學生結合上下文意思了解其具體所指,能更深刻地理解星星的象征意義及作用。
領悟
感悟我讀,這句話象征
表達詩人情感。
設計意圖:領悟部分的設計是讓學生明確解讀意象之象征意義的方法:“星星”指代詩意、春天、溫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象征光明。
感悟部分讓學生懂得通過詩歌意象作用來感知詩人情感,從而達到了解主題的地步。如:我讀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這句活象征著一個安寧平靜的世界,表達詩人對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次環節主要以課堂合作的形式,通過“星星”這個意象特點來領悟象征意義,最后用意象方法,通過個性化的閱讀感悟,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賞語言】:
1、找出詩歌結構、形式的特點
這個問題比較簡單,主要然讓學生比較上下兩節詩的形式,絕大多數同學能找出來。
如果……如果……
誰不愿意……誰愿意……
溫情、浪漫————寒冷、殘酷
對比
2、結合構思的特點,說說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此題難度系數稍微增加,主要讓學生結合“音樂變奏曲”的特點來認識詩歌結構相稱,意境變化的特點,回應題目為什么叫《星星變奏曲》。
設計意圖:這一問題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能從詩中找出“如果……誰不愿意……”與“如果……誰愿意……”這兩個句式,欣賞詩歌詩節對稱,意境對比的手法。課后再學會仿寫。
修辭特點:
選出兩則例題,進行分析闡述,讓學生從中領悟修辭的分析手法。
(1)“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星星為什么會顫抖?
這句話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描繪心靈的寒冷孤寂,表達詩人對黑暗冰冷的現實的否定。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現在晴朗而平靜的夜間,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接著,讓學生從中領悟解答修辭的分析層次。
領悟比喻、反復、類比、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描繪了生動的意象,能營造優美的意境,美化文章的語言,也傳遞了作者的情感。
設計意圖:這個部分的設計主要是在典型例題的示范下,讓學生能準確地判斷修辭,并對修辭作用能夠從象征意義——反映的情感作逐層分析。能夠讓學生的思維由課內走出課外,從而學到語文的學問而不僅僅是《星星變奏曲》的知識。最后,在方法掌握的基礎上進行實戰演練。
三、課堂演練
(1)“柔軟得像一片湖”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2)體會加點字詞的表達作用
一年又一年/總寫苦難的詩
這一過程,老師選派2名學生上黑板做題,其余學生座位上完成。完成后,我讓下面的同學仔細審視黑板答案,并不急于判斷其對與錯,而是從答案中獲取啟發,完善自己的答案,進而對黑板上的答案進行補充。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在悟的基礎上有實戰的演練。動腦還要有適當的動手,才能真正將知識落到實處,才能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不足,得到實時的反饋。演練過程中,如何理解如何運用都帶著學生個性化的感知,不應以教師的思維習慣代替學生的實踐。應該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所以,在練習完成的時候,老師并不急于為學生定奪對與錯,而是讓學生去審視黑板上的答案,從中得出啟發與借鑒,進而完善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做題方法。
四、小結(板書)
1、意象:“星星”象征光明。
2、語言:變奏曲式的構思;精妙的修辭。
作業:
【同步閱讀】
一、課內精彩語段閱讀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尋找星星點點的希望
誰愿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誰愿意,看著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喜歡火
涌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時候—升起
去照亮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1、這節詩中描繪了哪些意象?說說這些意象的特點,并想想從這些意象中我們可以聯想到什么?
2、“寂寞地燃燒”意味著什么?
3、詩的最后四行,用“誰不喜歡……”的句式,著重表現什么?
4、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星星變奏曲》有關資料 篇4
預習案
1.江河,原名________,1949年生,北京人。1980年在《上海文學》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是新時期________詩的代表詩人之一。
2.把你在文中遇見不熟悉的字或者詞寫在下面。
3.詩中出現的下列一些物象,哪些象征光明美好的世界?哪些象征黑暗冰冷的現實世界?
星星、詩、蜜蜂、柔軟的晚上、湖、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凍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飄動的旗子、瘦小的星、火。
(1)象征理想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象征冰冷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這句詩?
導學案
一、 導語: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在野外,仰望天空。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誰寫的什么詩?——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齊背這首詩:
“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我想那縹緲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你看,那淺淺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寬廣/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我想他們此刻/定然在天街閑游/不信,請看那朵流星/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
這首詩作者采用了反襯的手法——用天上的幸福自由來反襯現實生活黑暗。從而表達了作者憧憬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那么,今天我們來學習另一首描寫也是星星的詩——江河的《星星變奏曲》。而這首詩中作者又借助星星來表達怎樣的思想呢?
二、 整體感知:
1、導入語中所提出的問題。
提示:對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對寒冷殘酷的現實的厭棄和憎惡。
2、分別概括這兩節詩的內容并想一想這兩節詩在形式有什么關系?
光明與美好的意境 對比 寒冷和殘酷的意境
追求和憧憬 厭棄和憎惡
注:像這樣兩節詩所表達的內容相反或相近,形式相近,兩節詩形成對偶的形式。這種結構形式,我們把它叫做“變奏曲”。(再舉例來說明,如音樂。)所以,標題中的“星星”揭示了詩歌的主題;而“變奏曲”揭示了詩歌的結構。
三、 局部品味探討:
1、 分組:分別找出每一節詩所描繪的意象是哪些并說說這些意象的特點?從其特點中我們可以聯想到什么?
提示:
星星、湖、螢火蟲、春天、詩、蜜蜂、睡蓮、鳥、白丁香、火、旗子彈
——溫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夜、寒冷、冰雪、苦難的詩、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可怕殘酷——黑暗殘酷的象征。
2、 重點品味以下詩句的含義:
(1)、為什么說“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提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詩一樣的美,每一個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樂的人生譜寫下來,這種愿望就像星星一樣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樣釀造出來蜜一樣的甜。
(2)、“誰不愿一,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熒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采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引導學生體驗該句的含義)
提示:
晚上 湖
黑暗(殘酷) 和平(自由、舒暢)
睡蓮——象征著人的安閑自在。把夜晚的寧靜、平靜、溫馨和自由自在,給人以溫柔和夢的美好感覺。
(3)、“春天,鳥落滿枝頭/像星星落滿天空”這個比喻揭示了怎樣的深刻含義?
提示:“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環境一定是無人打攪,十分寧靜。“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在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從而反襯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把“鳥落滿枝頭”比作“星星落滿天空”,形象的揭示了“光明”的美好。
(4)、“閃閃爍爍”是用來描寫什么的?為什么作者卻用來描寫聲音呢?
提示:——痛感手法。
a、 視覺的;
b、 “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和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的“閃閃爍爍”相通。而“朦朦朧朧”的白丁香就像聲音一樣時斷時續,隱隱約約之感。所以,這種用描寫聽覺的詞來寫視覺的方法叫做“痛感”。
(5)、分析:“寒冷中寂寞的燃燒”、“苦難的詩”、“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在心頭”、“夜晚凍僵得像一片土地”、“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粒瘦小的星”、等詞句的含義?
提示:(要聯系作者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簡歷來講解。)
a、 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犧牲。(在殘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滿的生活。)
b、 在黑暗的社會現實中譜寫自己的悲慘的人生。
c、 將要墜落,使人害怕的情景。令人憂心忡忡的感覺。
d、 殘酷、黑暗的社會現實。
e、 殘酷的社會無情的摧殘著地上的生命。使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樣的隕落。
四、 布置作業:
(一)、閱讀第一節詩完成:
1、這節詩寫出了詩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它可以分為三層,請具體概括每一層中作者所抒發的美好意象世界。
2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答:
3、 “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答:
4、按照例句形式仿寫句子:
如:春之生機勃勃;夏之————-——;秋之————-——;冬之————————。
5、每當仰望夏夜燦爛的星空,你一定有不少遐想。請仿照“如果……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詩句抒發你的感受。
檢測案
1.給加粗字注音。
寂寞( ) 顫動( ) 覆蓋( ) 凍僵( )
2.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
(1)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在夜里凝望
凝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寂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只有經歷過心靈劫難的人,才更能體會到這種詩意人生與精神自由的彌足珍貴
彌足珍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詩人在靜謐的深夜遙望星空
靜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朗讀的角度看,用“//”給下列句子劃分停頓。
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4.根據示例仿詞。
示例:閃閃爍爍 朦朦朧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讓你配樂朗誦,你將用哪一首曲子?請說說選擇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列文字,回答文后問題。
星星變奏曲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夜里凝望
尋找遙遠的安慰
誰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詩
每個字都是一顆星
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得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
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如果大地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尋找星星點點的希望
誰愿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蓋心頭
誰愿意,看著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喜歡火
涌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時候——升起
去照亮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6.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把“鳥落滿枝頭”比作“星星落滿天空”,你認為二者有哪些相似之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喜歡火/涌出金黃的星星”中的“涌出”改換成“冒出”或“跳出”,好不好?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話,表達一種期盼或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請你再摘抄一首江河的詩歌,并與同學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課外閱讀
閱讀下列文字,回答文后問題。
我用殘損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殘損的手掌
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這一角已變成灰燼,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
(春天,堤上繁花如錦障,
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
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
這長白山的雪峰冷到徹骨,
這黃河的水夾泥沙在指間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當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細,那么軟……現在只有蓬蒿;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盡那邊,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
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陰暗,
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
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
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
貼在上面,寄予愛和一切希望,
因為只有那里是太陽,是春,
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
因為只有那里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
螻蟻一樣死……那里,永恒的中國!
12.這首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你認為應該用怎樣的語調朗誦這首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請用“/”給下列詩句按意義劃分節奏。
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
貼在上面,寄予愛和一切希望,
因為只有那里是太陽,是春,
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
因為只有那里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
螻蟻一樣死……那里,永恒的中國!
15.詩中畫橫線一句里的“運”改換為“用”,好不好?請談談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這首詩可分為兩部分,均是運用幻覺來構筑詩篇,但彼此之間有細微的區別,請你談談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你了解戴望舒嗎?請你查閱資料摘錄一些有關他的介紹或詩文,并與同學相互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星變奏曲》有關資料 篇5
3 星星變奏曲
江河
教學目標
1.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征。
2.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通過誦讀,體會詩歌的情景、意蘊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主旨。
4.揣摩語言,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
5.激發學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學設想
1.《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這首詩在詩歌主題、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詩運用象征手法,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來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表現詩人對光明的渴求。
2.教讀本文,應簡介“朦朧詩”產生的背景,將這種創作現象與社會整體環境相聯系,為了更好地把握詩歌主旨和詩人的寫作風格提供知識平臺。課文借用了“變奏曲”這一音樂術語,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教學活動應強化誦讀,在熟讀過程中,揣揣摩語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對于形象的豐富內涵的理解,可引導學生合作研究,鼓勵有創意的個性化闡發。以提高審美意識。
3.重點:了解朦朧詩的審美特征;理解詩歌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和信念。
4.難點:體悟“星星”的象征意義。
5.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江河的《星星變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詩含蓄朦朧.意境優美,
引導學生在熟讀中揣摩詩歌語言的意蘊和情味。領會“星星”的象征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
從而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2.聯想想象法 全詩運用象征手法,圍繞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學習這首抒情詩,要創設氛圍激活學生思維,借助對形象的感悟,把握豐富內涵,深人體會詩中的思想情。
3.討論探究法 如對“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導學生活躍研討,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多媒體播放莫扎特歡溢童趣的鋼琴名曲《小星星變奏曲》)請同學們用心傾聽并詩意描述月夜星空的情景。(學生回答)的確,這茫茫夜空中閃現的點點光明,令人遐思。對于經歷過心靈劫難的詩人江河來說.“星星”便成了點燃他靈感源的導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變奏曲》。今天,我們就—起學習這首詩歌。(板書文題、作者)
同學們,起步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為大觀的朦朧詩潮,無疑填補了那個動亂的歷史年代中詩意的空白。舒婷,顧城等無數富有才情的青年詩人的歌聲渲染出時代的色調,建構起一個新的詩學主題。詩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詩作《星星變奏曲》,去體悟朦朧詩獨特的審美特征。
二、資料助讀
1.朦朧詩簡說
朦朧詩,作為一個獨特的詩學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顧城、江河、楊煉、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
朦朧詩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地下文學”。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偉)、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經開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詩人加入。他們的詩以手抄形式流傳。1979年《詩刊》發表了舒婷的《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1980年又以“青春詩會”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朧詩人的作品和詩歌宣言。朦朧詩隨即成為一股詩歌潮流,并且涌現了一大批廣為流傳的代表性作品。
朦朧詩—改新詩明白如話的特點,內容含蓄雋永。它強調詩人的自我意識,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錯覺、幻覺等手法,變詩的單一形象為多層次的意象迭加,給詩蒙上一層朦朧色彩,給人以獨特的審美感受。
2.作者簡介
江河。原名于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1980年在《上海文學》發
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里開始》《太陽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朦朧詩
的代表詩人之—。他的詩作當中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以《紀念碑》等政治抒情詩和古代神話組詩《太陽和它的反光》贏得社會矚目。
三、誦讀,整體感知
1.教師配樂范讀全詩,學生聽讀,整體感知濤歌內容。
提示:《星星變奏曲》抒情細膩,意境優美。全詩由兩個基本對稱的詩節構成.每一節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具有一氣呵成的氣勢和濃郁的詩意氛圍。朗讀時要感情飽滿,注意音量、語速和詩歌內趨力的和諧。
2.學生參考課本后播音員丁建華所淡的朗讀感受。自由誦讀全詩,體會詩中的情境意蘊。
思考:
(1)這首詩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抒情寫意,那么詩中的星星有著怎樣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渴望?
這首抒情詩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詩意、春天、溫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但詩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顯現的不是陽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閃現的點點光明,寄托了詩人在現實中執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詩都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抒情寫意,展示了現實與理想的背離。顯示詩人對光明的渴求。詩節之間隨句式的轉換,意象的豐富,詩的情境也由溫馨美好轉為寒冷嚴酷。氛圍的對照中,表現了詩人勾追求光明而獻身的決心;詩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時候。燃燒自己,代替它們照亮黑暗的大地。
(2)多層次的意象迭加是朦朧詩的鮮明特征之—,請找出詩中其他的生動意象,并簡要分析內涵。
這首詩歌含蓄朦朧,意境優美。詩人總是借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地表現經驗,如用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凍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星星來代表黑暗冰冷的現實世界。這種表現方式。和我國古代的詩詞非常相像。
3.學生合作探究: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變奏曲,是音樂術語。變奏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過裝飾、改變時值或節奏、改變音符進行方向或次序、改變和聲或調性色彩等手段。使音樂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以變化的面貌出現,謂之變奏。系統地運用變奏手法作成的樂曲稱“變奏曲”,其結構為“變奏曲式”。
學生以詩歌體式入手研討、回答,教師明確:
《星星變奏曲》——詩的上下兩節,共同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來表現追求光明的主題,并且結構對稱,基本句式、修辭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樣的韻律。但詩的下一節與上一節相比,情境、意味發生變化并形成強烈對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語也有所變異。
這種情形就如同音樂,既保持原有的墓本輪廓而又以變化的面貌出現,使上下兩節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所以,詩題叫“星星變奏曲”,可謂名副其實。
四、研讀揣摩
1.指名學生朗讀“誰不愿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蘊。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足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2.學生自由誦讀詩歌第二節,思考:
(1)詩中“每一首詩都是—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顫抖,是人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束縛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3.學生聽讀全詩,深入領悟詩歌獨特的審美特征。
五、課堂練習
1.詩中之象,即作者筆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這些是詩的根本,因為作者必須借形象來說活,請分析《帆》的意象。
帆
蔚藍的海面霧靄茫茫,孤獨的帆兒閃著白光!……
它到遙遠的異地尋找什么?它把什么拋棄在故鄉?……
呼嘯的海風翻卷著波浪,桅桿的弓身在嘎吱作響……
唉!它不是要尋找幸福,也不是逃離幸福的樂疆!
下面涌著清澈的碧流。上面灑著金色的陽光……
不安分的帆兒卻祈求風暴,仿佛風暴里有寧靜之邦!
(1)意象是A 的 的帆。
B 的大海, 海風, 浪。
C 碧流, 陽光, 異地。
(2)意象組合構成了三幅畫面,分別是 、 、 。
2.詩之魂,詩人無論怎樣塑造人、物、景,都絕不單單是人、物、景,詩的意象是為詩魂服務的,詩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觀點、感情等。
(1)請找出《帆》這首詩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話。
(2)從這些話中你覺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什么?三幅畫面象征什么?
3.根據要求寫兩段話。每段話都要包括下面三個詞語,且不少于40個字。
高山 溪流 大海
(1)描繪一種情景。
(2)表達一種感悟。
參考答案:
1.(1)孤獨 不安分 蔚藍 呼嘯 翻卷 清澈 金色的 遙遠的
(2)離鄉遠去 掙扎奮斗 享受寧靜
2.(1)唉,它不是要尋找幸福,也不是要逃離幸福的樂疆。不安分的帆兒卻祈求風暴,仿佛
風暴里有寧靜之邦!
(2)象征有志追尋真理,渴望冒險與斗爭的青年,青年進入中年的三個階段。
3.略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有人說,一個聰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視的民族。朦朧詩潮就是對那場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為代表詩人之一的江河的詩作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星星變奏曲》即是真正的對與光明的呼喚,溫柔的靜穆中讓人體驗了咸澀的沉重,濃郁的詩情氛圍讓人輕松中心靈震動。雖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堅定的希望,對于身處逆境的個體,乃至民族,這種信念永遠是鮮亮的。
七、作業
1. 課后閱讀其他朦朧詩人如舒婷、顧城、北島等的代表詩作,深入體會朦朧詩的審美特征。
2.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星星變奏曲》有關資料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征。2.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過程與方法:1.學習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感情。2.學會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2.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后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過朗讀詩歌,品味本詩的語言特點,進而體會朦朧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體悟“星星”的象征意義。
教學互動內容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播放莫扎特歡溢童趣的鋼琴名曲《小星星變奏曲》導入。
二、作者簡介及朦朧詩的解說
三、學習新課
(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2、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3、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二)合作探究,理解課文:
1、“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4、這首詩中有幾處出現了“星星”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義?
(三)揣摩運用,體味語言: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設置情境,激發興趣理解課文內容。合作學習,透過詩歌意象,結合自己的體會,理解詩歌中的意境。結合自己對這首詩的學習,進一步理解朦朧詩派的語言特色。
教學互動內容 設計意圖
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四、歸納本詩的主題
五、課堂練習:
1.寫出下面加點字的拼音。顫動閃爍朦朧覆蓋疲倦2.下面詩句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它們的作用是什么?(1)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2)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3)誰愿意,總寫苦難的詩,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3.詩歌中描寫了兩種情境,你能夠說出來嗎?滲透思想教育。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
教學小結:引導學生總結,明確本節課的學習要點。
作業設計:1、分析《帆》的意象。2、仿寫。(見練習)
板書設計:
《星星變奏曲》有關資料 篇7
《星星變奏曲》評課稿
執教者 朱陳紅
評課人 顧偉潔
朱老師的《小星星變奏曲》一課是一節集歌唱、表演、知識、娛樂于一體的音樂課。教學過程中教師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鼓勵全體學生進行音樂表演,通過有趣的音樂活動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了讓學生自主參與音樂活動的目的。
這一課我認為最大的成功之處就是做到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能夠積極的學習。教師創設情景,啟發學生運用不同的參與表現形式來體驗音樂情感,比如說“給星星找房子,” 、“以不同的方法來唱” 、“模仿動作”等等這些活動都符合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生在快樂中感知音樂。
導入時,教師用星星引入,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音符,讓學生小腦筋來參與音樂活動,抓住了小學生活潑愛動的特點,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形象化,并自然的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效果較明顯,大部分學生都已經掌握了各個音符。朱老師通過學情分析,了解到小朋友們在大班曾學過這一首的一部分,因此在教首歌時,朱老師先用學生熟知的歌曲來引入,并引導學生運用“害羞,調皮”的方法來演唱,然后再使用簡筆畫等形式來教授第二段,讓學生通過較熟知的知識來學習新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朱老師的語言非常生動,此時此刻她就是孩子們的好朋友,非常親切,那些孩子們也自然而然被她所吸引,愿意去聽,歌唱的效果也不錯。
學生處于活潑愛動的年齡,一般情況下很難要求他們非常投入地來欣賞一段音樂,而朱老師這點做的很好,在教學中她能夠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被音樂吸引,幫助他們處理好聽覺和聯想的關系,讓學生展開音樂想象的翅膀,從而豐富了他們的音樂感受力和想象力,并合理的利用了教學資源來吸引小朋友們,使他們的興趣高漲·
作為一個音樂教師,音樂基本功是很重要的因素,沒有扎實的基本功,就談不上一節成功的音樂課。在這堂音樂課中,無論是教師的彈,還是教師的唱;無論是教師的表演,還是教師的語言、教態,都顯示了一個音樂教師扎實的音樂素養。正是因為有了過硬的基本功,學生才能很快進入狀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出色地完成好這堂音樂課。
雖然這節課在教學上有很多閃光點的地方,但也有一些教學環節上的教學方法值得去探討。例如:1、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唱《閃爍的小星》,但在復習導入花的時間過去長。 2、在課堂教學中應多關注學生個性的發展,例如可以讓學生個別展示表演等。
《星星變奏曲》有關資料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⑴ 了解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流派。
⑵ 理解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手法。
2、情感目標:
⑴ 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⑵ 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后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學難點:
通過對詩歌重點詞句的學習,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多媒體播放理查德的鋼琴曲《星空》。
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聆聽一段優美的音樂,隨著樂曲進入自由想象的空間,聽完后把自己剛才想到的意境說出來。(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應變)今天我們來學習江河的一首現代朦朧詩《星星變奏曲》,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作品及作者簡介
對于朦朧詩這一文學流派,同學們肯定都很陌生,老師找了一些關于朦朧詩的資料送給大家。
多媒體出示:
朦朧詩是新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朦朧詩對傳統詩歌藝術規范的變革和反叛,為詩歌創作提供了新鮮的審美經驗。意象化、象征化和立體化,是朦朧詩藝術表現上的重要特征。朦朧詩高揚主體意識,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觀真實而摒棄客觀再現,意象的瞬間撞擊和組合、語言的變形與隱喻構成整體象征,使詩的內涵具有多義性。朦朧詩意味著中國現代主義詩歌探索的再出發,意味著詩壇恢復了與世界現代詩壇的某些聯系。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于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的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江河就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這首《星星變奏曲》在詩歌主題、創作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哪位同學能起來給我們介紹一下江河這位朦朧詩代表?
(學生介紹江河。)
不錯,你是從哪兒得到的這些信息?(學生回答。)
我想在查閱的過程中你一定體會到了“暢游知識海洋”的樂趣,老師呢,也找到了一些關于江河的介紹,哪位同學起來讀一下?
多媒體出示:
江河1949年生,北京人。原名于友澤,1968年高中畢業。1980年在《上海文學》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有別于同代詩人,他在詩作當中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以《紀念碑》等政治抒情詩和古代神話組詩《太陽和它的反光》贏得社會矚目。
三、整體感知
1、這首詩歌不論是詩人的名字還是詩歌的題目都給人一種很愜意的美感,那同學們是不是都很想知道這首詩歌的語言到底如何呢?(想 。)
好,請聽配樂詩朗誦,感受詩歌的語言美,韻律美,體會我們應該帶著什么樣的感情基調去朗讀這首詩歌?(多媒體播放配樂詩朗誦 。)
學生稍微討論一下──溫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調。
剛才在聽朗讀的時候很多同學都不由自主地跟讀起來,這首詩歌確實寫得很美,下面請同學們自己隨著音樂自由朗讀以下,整體感受一下這首詩歌所創設的意境。
(多媒體放音樂──《星空》。)
2、老師覺得詩歌的美就是詩人運用比較凝煉的語言借助一些物象為我們創設一種意境。
例如(多媒體出示畫面):
“枯藤 老樹 昏鴉”;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看到這些你腦海中出現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
那通過預習和剛才的聽朗讀,誰能說說這首詩歌作者創設了一種什么樣的意境?
學生討論回答。
3、(多媒體出示畫面并播放《星空》),請同學們再次帶著溫情與憧憬的感情隨著音樂自由的朗讀,體會詩歌的美,想象詩人所創設的意境。
4、在讀的過程中,同學們一定也發現了詩中反復出現星星,(多媒體出示)那星星象征著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學生討論,交流。)
(星星象征著光明,既詩意、春天、溫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但詩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顯現的不是陽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閃爍的點點光明,表達了世人對黑暗冰冷的現實的否定,對光明的渴望,寄托了詩人在現實中執著追求的理想 。)
5、下面兩人一組,朗讀詩歌,仔細品味詩人的感情,品讀詩歌的語言。(學生分組朗讀。)
四、問題研究
讀了這首詩之后,老是有很多的問題想找同學們幫幫忙解決一下,同學們愿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學生回答──愿意。)好,先謝謝大家!
(多媒體出示問題。)
1、同學們都知道老師曾學過音樂。變奏曲,它是音樂術語。即通過裝飾、改變時值或節奏等手段,使音樂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以變化的面貌出現,謂之變奏。系統地運用變奏手法做成的樂曲叫做變奏曲。老師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學生討論回答。)
(這首詩共上下兩節,共同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來表現追求光明的主題,并且結構對稱,基本句式,修辭手法和一些用語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有同樣的韻律。但詩的下節與上節相比,情境、意味發生了變化并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語也有所變異。如“誰不愿意”和“誰愿意”就不同了。就像音樂一樣,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又以變化的面貌出現,使上、下兩節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所以,詩題叫“星星變奏曲”,可謂名副其實 。)
2、另外,詩中有一些很美的句子,但是老師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該如何去理解,同學們討論一下,幫幫忙。
多媒體出示:
1、“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是不會顫抖的,是生活的壓抑和束縛使星星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
2、“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五、學生質疑
同學們真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謝謝大家!老師的問題解決了,下面請同學們朗讀第一小節,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有什么問題提出來,老師也想幫幫你們。
師生探究。
六、鞏固
通過剛才我們的探究,分析,這首詩歌不但語言美,結構美,而且韻律也很美,我們來個配樂詩朗誦比賽怎么樣?
男女同學分組朗誦比賽,并找同學進行點評,老師給予表揚鼓勵。
這么美的詩,我覺得光是讀不過癮,同學們想不想把它永遠的記住啊?下面我們來個比賽,任選詩歌的一小節,看看誰記得最快?
七、拓展寫作
同學們還記得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吧,詩人以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把我們帶入一個優美的意境中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朦朧詩它的特點就是借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的表現經驗,也就是具有象征化。那象征就是通過詩人對物象的或憎或愛寄寓個人的某種情感,就像“星星”象征光明,象征美好的東西,同學們再找找詩歌中出現的物象,并體會這些物象的象征意義。
(用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丁香等來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凍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星星等來代表黑暗冰冷的現實 。)
那我們在領略詩歌的美的同時,還要學會創作,下面給同學們2分鐘的時間仿照“如果 如果 ”或“誰不愿意 誰不喜歡 ”的句式說一句或一小段。
學生思考練習并交流,老師適當的表揚總結。
作詩不一定要求語言很深諱,如:英國詩人雪萊的:“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使人讀一遍頓覺眼前一亮,俄而渾身為之一振,隨即就永遠的記住了這句意蘊深刻而又瑯瑯上口的詩。
另外,詩歌的創作要注意:把“文”和“義”有機的結合起來。文就是指凝煉的語言,義就是指文章的主題思想及運用凝煉的語言借助一定的物象所營造的一種意境。再就是,詩歌講究“詩情畫意”,在下筆之前,你腦海中已經有一幅圖畫在浮現了。當然這只是老師的一點心得,給同學們做一下參考。不知不覺45分鐘的時間過去了,課堂上不能進行詩歌創作練習,我們就把它留在課后,大家說好不好?
八、作業
下面看看我們今天的作業吧(多媒體出示):
1、搜集好得的歌曲,賞析其歌詞,有些就是一首很好的現代詩。
2、繼續搜集有關朦朧詩的其他作家的作品并進行品評,整理在集錦本上。
3、試寫幾句或者一首詩歌。
【板書設計】
星星變奏曲
江 河
主 題
否定現實,追求光明,面對磨難永不放棄希望
變奏曲
溫情、浪漫 ──── 寒冷、殘酷
對 比
《星星變奏曲》有關資料 篇9
☆課文導讀
《星星變奏曲》這首抒情詩以“星星”象征光明,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否定,抒發了對理想的追求和向往,以及雖然迷茫而不失堅定的信念。詩節之間隨句式的轉換,意象的豐富,詩的情境也由溫馨美好轉為寒冷嚴酷。氛圍的對照中,表現了詩人為追求光明而獻身的決心,詩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時候燃燒自己,代替它們照亮黑暗的大地。
☆基礎過關
一、讀音辨析
顫動(chàn) 僵硬(jiānɡ yìnɡ)
瘦小(shòu) 螢火蟲(yíng)
二、詞語釋義
變奏曲:運用變奏手法譜寫的樂曲。
凝望:目不轉睛地看;注目遠望。
朦朧:不清楚,模糊。
三、語句解讀
1.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美好的生活就像詩一樣的美,每一個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樂的人生譜寫下來,這種愿望就像星星一樣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樣釀造出來蜜一樣的甜。
2.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像星星落滿天空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環境一定是無人打攪,十分寧靜。“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在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從而反襯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
四、作家作品
江河,原名于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1980年在《上海文學》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里開始》《太陽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他的詩作當中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以《紀念碑》等政治抒情詩和古代神話組詩《太陽和它的反光》贏得社會矚目。
五、背景探視
1976年,歷時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終于結束,國家初步從內亂中走出。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中國開始由內亂走向建設,社會發展步入正軌。面對一個嶄新的時代和社會,作為詩人的江河滿懷激情地歌唱,抒發了自己了心志。
六、文體淺談
朦朧詩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朦朧詩用隱喻、象征、通感、改變視角和透視關系,打破時空秩序等手法,電影蒙太奇的手法,造成意象的撞擊和迅速轉換,激發人們的想象力來填補大幅度跳躍留下的空白。作者江河,是變革時代的中國新文學史上的“朦朧詩”運動的主將之一。
☆一顯身手
一、基礎知識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靜謐( ) 憧憬( )( )
劫難( ) 閃爍( )
2.根據拼音寫漢字
mí( )足珍貴 nínɡ( )望
寂mò( ) fù( )蓋
凍jiānɡ( )
3.辨析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組詞。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4.從朗讀的角度看,用“//”給下列句子劃分停頓。
⑴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
⑵像星星落滿天空
⑶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⑷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5.分析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辭手法。
⑴誰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 )
⑵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 )
⑶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時候——升起/去照亮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
二、整體感知
1.請說說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的表達效果。
⑴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
⑵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喜歡火/涌出金黃的星星
涌出:
⑶像星星落滿天空/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閃閃爍爍:
2.詩中出現的下列一些物象,哪些象征光明美好的世界?哪些象征黑暗冰冷的現實世界?
星星、詩、蜜蜂、柔軟的晚上、湖、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凍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飄動的旗子、瘦小的星、火。
⑴象征理想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象征冰冷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斷下列有關本詩的說法,對的打“√”,錯的打“×”。
⑴“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一句中,星星的顫抖,是人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束縛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 )
⑵本詩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朦朧詩。朦朧詩最主要的特點是用語模糊不清,給人的理解蒙上一層“朦朧”的色彩。其代表作家有:舒婷、顧城、江河等。( )
⑶“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這句話中“燃燒”代表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所作的犧牲,“寂寞”則突出了這種尋求過程的孤獨。( )
⑷這首詩直白式地抒發自己的感情,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詩意、春天、溫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 )
4.本詩的題目稱為“星星變奏曲”的原因,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詩不直接表現或呈現思想感情,而總是借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地表現自己的經驗等。
b.本詩的上下兩節,共同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來表達追求光明的主題。
c.本詩的上下兩節結構對稱,基本句式、修辭手法和一些用語相同或相近,具有同樣的韻律。
d.詩的下一節與上一節相比,情境意味發生變化并形成強烈對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語也有所變異。
三、課內閱讀
星星變奏曲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夜里凝望
尋找遙遠的安慰
誰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詩
每個字都是一顆星
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得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
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____________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____________
如果大地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尋找____________的希望
誰愿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蓋心頭
誰愿意,看著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喜歡火
涌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時候——升起
去照亮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1.在詩中的橫線上填寫所缺的詞語。
2.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把“鳥落滿枝頭”比作“星星落滿天空”,你認為二者有哪些相似之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畫線句中的“涌出”改換成“冒出”或“跳出”,好不好?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話,表達一種期盼或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閱讀
我們在草地上數星星
劉益善
夜色中,我們溜出
村子
躺在草地上面
我們數星星
她數是一萬
我數是九千
不行。再數一遍
她卻說是九千
我卻說是一萬
晚風拂過草地
飛來瑩瑩的光點
我們又數起來可總是數亂
我說瑩火蟲是月亮下的蛋
她說螢火蟲是星星流的汗
我們爭著、吵著
笑著、鬧著抱成一團
啊,兩小無猜的時代
天真無邪的童年
(選自《劉益善詩選》)
1.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色,從對哪些景物的描寫可以看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找出第一節詩中具有兒童特點的一處細節描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節詩中有一處描寫既運用了新巧別致的比喻,又體現了豐富自然的想象,請寫出這句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首詩中寫“我們爭著、吵著”表現了“我們”怎樣的心理,點明題旨的詩句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同學們,你們看到天上的繁星的時候,會想到什么呢?請把你的想象描述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回眸
(蘭州卷)6.批注是一種很實用的讀書方法,可以寫理解,談感受,做評價。請參考示例,選擇一個合適的角度,對所摘內容進行批注。(3分)
【示例】
讀書批注卡
作者:穆勒
內容:青春的朝氣和前進不已的好奇心若已消失,人生就沒有意義了。
青春的朝氣是—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前進不已的好奇心是一種拼搏奮進的精神,人生需要這種態度和精神,只有如此,人生才精彩,才有意義。
讀書批注卡
作者:汪國真
內容:詩是屬于青年的。如果身為青年而不喜歡詩,這真乃人生—大遺憾。
答案:批注:①飽含感情和富于想象是詩的特征,而富于感情和聯想也是年輕人的特質。所以,年輕人應該喜歡詩。②青年人應該多讀詩,詩能陶冶情感,豐富想象,提高文學修養。(意思對即可)(點明“詩”的特質1分,點明年輕人的特質1分,強調讀詩之重要1分。)
☆寫作小練筆
閱讀下面這首小詩,補寫第二小節的空缺內容,使之與第一、三節保持連貫。
小時候,母愛融在乳汁里,吮著它,香甜甜。
上學后,母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長大后,母愛藏在枕頭里,枕著它,意綿綿。
☆作文素材
鄭振鐸酷愛藏書
鄭振鐸,酷愛藏書,家中藏書十分豐富。1937年,日軍進攻上海,卷振鐸寄存于虹口開明書店100多箱古書,被戰火燒光,他痛惜不已。上海淪為孤島時,他仍然大量買書。當他看到中國書店要把大批古書賣給造紙廠,于是把全家十口人買口糧的6千元錢拿出來,買下七百多種古書。1958年卷振鐸出國訪問途中,因飛機失事遇難后他的失人一次向國家捐獻鄭的藏書就達十余萬冊。
一、1. mì; chōnɡ;jǐnɡ;jié;shuò 2.彌;凝;寞;覆;僵 3.jiǎo 角落 jué 角色 chàn 顫抖 zhàn 顫栗 nán 困難 nàn 難民 kōnɡ 空間 kònɡ 空閑 4.⑴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⑵像星星//落滿天空⑶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⑷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5.⑴比喻、反問;⑵反問、通感;⑶擬人。二、1.⑴既表現出夜晚的寧靜與溫馨,月光的柔和與淡雅,更能把一個靜夜中心靈的不平靜表現得淋漓盡致;⑵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星星”出現的多、快。⑶用通感的修辭手法,表現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模糊的感覺。2.⑴星星、詩、蜜蜂、柔軟的晚上、湖、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飄動的旗子、火;⑵凍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瘦小的星。3.⑴√⑵×⑶√⑷× 4.a 三、1.閃閃爍爍、朦朦朧朧、星星點點 2.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的追求、對自由幸福生活的渴盼,也流露出淡淡的無奈之情。3.都有數目眾多、紛繁復雜、變化多端、引人注目之感。4.不好。“涌出”一詞能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星星”出現的多、快,而“冒出”和“跳出”就沒有這種效果。5.示例:如果我是一座高山/就讓我矗立在祖國的最邊緣/幫助戰士們守衛著祖國的大門//如果我是一條小河/就讓我流淌在母親的心底里/幫助孩子們撫慰著母親的心靈…… 四、1.初夏、星星、螢火蟲 2.溜出村子/躺在草地上面數星星 3.我說螢火蟲是月亮下的蛋/她說螢火蟲是星星流的汗 4.都認為自己數得很清楚,都認為自己有理。/啊,兩小無猜的時代/天真無邪的童年 5.略
《星星變奏曲》有關資料 篇10
一、教學策劃
1.課程內容標準解讀
在抒情優美、歡快活潑的律動曲中感受和體驗節奏變化所表達的不同的情緒。感受和體驗節奏、力度、速度變化所表達的不同情感,學會用其他兩種節奏演唱《小星星》。用歡快的動作表演《星星恰恰》及情景式表演《閃爍的小星星》、《星星搖籃曲》、《頑皮的小星星》。
2.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目標以學生音樂積累、生活經驗為基礎,圍繞小學一年級教學目標,注重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整堂課以節奏為主線,從感受、理解到掌握規律并應用于藝術創作活動,體現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原則和實踐、創造性原則。
3.課程資料整合
教材:人音版第一冊第五課《靜靜的夜》 網上goole下載 自制動態畫面
4.教學引導預案
組織教學:拍手律動(感受節奏的變化) 師生問好
教學環節 :
(1)隨優美、安靜的音樂在老師的帶領下做幻想、陶醉看星星等動作后出示藍色的長紗巾。
(2)聽音1 3 5 1 5 3 1,擺高低不同的星星畫面。
(3)課件顯示許多閃閃發光的小星星和月亮姐姐。提問學生該給歌曲取個什么名字?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閃爍的小星星》標題
(4)聽唱法,學唱《閃爍的小星星》并自編動作后集體表演。
(5)課件顯示月亮姐姐閉上了一雙美麗大眼睛睡覺了。隨3/4拍音樂做睡覺狀,擺動身體,討論后為歌曲起個好聽名字。
(6)學唱《星星搖籃曲》自編動作后集體表演。
(7)課件顯示幾個卡通小星星,隨2/4拍迪斯科節奏自由舞蹈感受音樂,討論后為歌曲起個好聽名字。
(8)學唱《頑皮的小星星》拍節奏演唱、舞蹈。
(9)完整演奏《閃爍的小星星》、《星星搖籃曲》、《頑皮的小星星》讓學生欣賞后再表演,感受變奏的音樂。
(10)學生扮演閃爍的小星星、頑皮的小星星一起跳《星光恰恰恰》
結束部分:
1.月亮姐姐笑著對小朋友說:“你們真聰明”,知道音有高低,還學會用不同的節奏來表現小星星,讓小星星變得更可愛。
2.隨〈〈星光恰恰恰〉〉走出教室。
二.教學反思
節奏是音樂的生命,沒有節奏就沒有音樂,節奏的搏動給音樂注入了活力。小學低年級教學中,我以節奏變化為切入點,橫向口子開得小、縱向挖得深。以學生非常熟悉和喜愛的兒童歌曲和生活中的事物為創作素材,引導有機創作,降低難度。對人音版第一冊第五課歌曲《閃爍的小星星》進行了大膽創新、改編題為《星星變奏曲》,在教學過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閃爍的小星星》這首歌,小朋友在幼兒園里已經會唱了,對他們來講已沒有什么新鮮感了。要想讓同學不覺得老生常談、枯燥無味,必須要有生動靈活的教學方法,并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擴展知識,為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本課教學從節奏入手,通過讓學生為星星的歌起好聽的名字學唱《星星搖籃曲》、《頑皮的小星星》,知道不同的節奏可以表現不同的小星星。課堂上,所有的孩子都“動”起來了,沒有一處死角,而作為老師的我,卻一改往日汗流浹背、口干舌燥的狼狽相,完全“閑”了下來,與學生打成一片,一起盡情表演,一起放聲歌唱,實在是既輕松又愉快。
課后我想,在為歌曲起名字這一環節中,學生為歌曲起了好多好聽的名字,由于課件的原因沒能顯示很遺憾,應準備好卡片把學生起的名字也顯示出來更能激發學習、想象的熱情。
我認為,音樂課堂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孩子在學中玩、玩中學,從音樂中找到快樂。
三.課堂實錄
1.拍手律動、師生問候
2.隨優美、安靜的音樂在老師的帶領下做幻想、陶醉看星星等動作后出示藍色的長紗巾。“小朋友你們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條什么顏色的紗巾(藍色)這藍藍的顏色像什么?(像海洋、天空、花朵、游泳池)我們把它當做靜靜夜晚天空,你想成為這美麗夜晚天空中的一顆小星星嗎”,教師把一顆卡片小星星貼在藍紗巾上。“月亮姐姐也和我們一起上音樂課”。出示并粘貼月亮圖片。“月亮姐姐說她有一個叫do的小星星是她的好朋友,我請她和我一起做游戲,do的聲音比較低,和我一起唱唱do do do do,并粘在最底部,學生一次聽出1 3 5 3 5 1 并按音高粘貼在紗巾上。
3.課件顯示許多閃閃發光的小星星和月亮姐姐。提問學生該給歌曲取個什么名字?有的說叫《美麗的星星》……..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閃爍的小星星》標題
4.聽唱法學唱《閃爍的小星星》并自編動作后集體表演。
5.課件顯示月亮姐姐閉上了一雙美麗大眼睛睡覺了。隨3/4拍音樂做睡覺狀擺動身體,討論后為歌曲起個好聽名字。
6.學唱《星星搖籃曲》自編動作后集體表演。
7.課件顯示幾個卡通小星星,隨2/4拍迪斯科節奏自由舞蹈感受音樂,討論后為歌曲起個好聽名字。
8.學唱《頑皮的小星星》,拍節奏演唱、舞蹈。
9.完整演奏《閃爍的小星星》、《星星搖籃曲》、《頑皮的小星星》,讓學生欣賞后再表演,感受變奏的音樂。
10.學生扮演閃爍的小星星、頑皮的小星星,一起跳《星光恰恰恰》
11.結束部分
(1)“月亮姐姐笑著對小朋友說你們真聰明,知道了音有高低還學會了用不同的節奏來表現小星星,讓小星星變得更可愛了。
(2)隨《星光恰恰恰》走出教室。
《星星變奏曲》有關資料 篇11
一、導語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在野外,仰望天空。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誰寫的什么詩?──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齊背這首詩:
“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我想那縹緲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你看,那淺淺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寬廣/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我想他們此刻/定然在天街閑游/不信,請看那朵流星/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
這首詩作者采用了反襯的手法──用天上的幸福自由來反襯現實生活黑暗。從而表達了作者憧憬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那么,今天我們來學習另一首描寫也是星星的詩──江河的《星星變奏曲》。而這首詩中作者又借助星星來表達怎樣的思想呢?
二、整體感知
1、導入語中所提出的問題:
提示:對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對寒冷殘酷的現實的厭棄和憎惡。
2、分別概括這兩節詩的內容并想一想這兩節詩在形式有什么關系?
板書設計:
光明與美好的意境對比寒冷和殘酷的意境
追求和憧憬厭棄和憎惡
注:像這樣兩節詩所表達的內容相反或相近,形式相近,兩節詩形成對偶的形式。這種結構形式,我們把它叫做“變奏曲”。(再舉例來說明,如音樂。)所以,標題中的“星星”揭示了詩歌的主題;而“變奏曲”揭示了詩歌的結構。
三、局部品味探討
1、分組:
分別找出每一節詩所描繪的意象是哪些并說說這些意象的特點?從其特點中我們可以聯想到什么?
提示:星星、湖、螢火蟲、春天、詩、蜜蜂、睡蓮、鳥、白丁香、火、旗子彈──溫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夜、寒冷、冰雪、苦難的詩、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可怕殘酷──黑暗殘酷的象征。
2、重點品味以下詩句的含義:
⑴ 為什么說“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提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詩一樣的美,每一個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樂的人生譜寫下來,這種愿望就像星星一樣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樣釀造出來蜜一樣的甜。
⑵ “誰不愿一,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熒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采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引導學生體驗該句的含義)
提示、討論(板書):
晚上 湖
黑暗(殘酷) 和平(自由、舒暢)
睡蓮──象征著人的安閑自在。把夜晚的寧靜、平靜、溫馨和自由自在,給人以溫柔和夢的美好感覺。
⑶ “春天,鳥落滿枝頭/像星星落滿天空”這個比喻揭示了怎樣的深刻含義?
提示:“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環境一定是無人打攪,十分寧靜。“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在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從而反襯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把“鳥落滿枝頭”比作“星星落滿天空”,形象的揭示了“光明”的美好。
⑷ “閃閃爍爍”是用來描寫什么的?為什么作者卻用來描寫聲音呢?
提示:──通感手法。
a、視覺的;
b、“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和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的“閃閃爍爍”相通。而“朦朦朧朧”的白丁香就像聲音一樣時斷時續,隱隱約約之感。所以,這種用描寫聽覺的詞來寫視覺的方法叫做“痛感”。
⑸ 分析:
“寒冷中寂寞的燃燒”、“苦難的詩”、“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在心頭”、“夜晚凍僵得像一片土地”、“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粒瘦小的星”、等詞句的含義?
提示:(要聯系作者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簡歷來講解。)
a、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犧牲。(在殘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滿的生活。)
b、在黑暗的社會現實中譜寫自己的悲慘的人生。
c、將要墜落,使人害怕的情景。令人憂心忡忡的感覺。
d、殘酷、黑暗的社會現實。
e、殘酷的社會無情的摧殘著地上的生命。使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樣的隕落。
四、布置作業
閱讀第一節詩完成:
1、字詞略。
2、這節詩寫出了詩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它可以分為三層,請具體概括每一層中作者所抒發的美好意象世界。
a、 b、 c、 。
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答: 。
3、“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答: 。
4、按照例句形式仿寫句子:
如:春之生機勃勃;夏之 ;秋之 ;冬之 。
5、每當仰望夏夜燦爛的星空,你一定有不少遐想。請仿照“如果……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詩句抒發你的感受。
《星星變奏曲》有關資料 篇12
【教學目標】
1、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
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義。
4、珍惜美好生活,品味朦朧詩的幽美意境。
【重點難點】
1、重點是理解詩中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及了解朦朧詩的特點。
2、難點是“星星”的象征意義。
【教學方法】
引入及討論、配樂朗讀品味法。
【教學過程】
一、解題與導入
回憶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教師與學生研討朦朧詩的涵義
1、首先讓課前認真收集資料的學生把自己所看到的朦朧詩讀一下,使全班學生對朦朧詩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2、教師與學生共同研討確定朦朧詩的定義: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于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發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仿佛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后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這首詩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學生初步朗讀全詩,然后討論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都用“如果 誰還需要 還會 ”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
四、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自主對下列問題進行研究
(一)
1、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說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的情境,意味發生了變化,如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一點變化。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二)
反復朗讀“誰不愿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五、課堂練習訓練學生對詩的語言的掌握
1、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提示: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系,并在鑒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2、根據練習三要求寫幾句詩。
3、根據自己對詩的獨特體驗,學生對詩進行個人自由朗讀,加深對詩的思想理解。(播放適當的樂曲配合詩朗誦),學生在朗誦之后再談對詩的理解。
六、我的收獲
學生自己總結這節課的收獲,教師適當指導學生從何種角度進行對知識、詩文的涵義進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最終對朦朧詩的認識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七、布置作業
a類作業,主要針對那些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對朦朧詩的了解,自己寫一些朦朧詩,主題圍繞生命、友情、愛等多個角度進行詩歌創作。
b類作業,針對那些對朦朧詩了解不是很多的學生,讓他們深入搜集有關朦朧詩歌,對所搜集的詩歌進行自己的分析以待下一節課進行交流。
《星星變奏曲》有關資料 篇13
達標訓練
1.江河,原名________,1949年生,北京人。1980年在《上海文學》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是新時期________詩的代表詩人之一。
2.詩中出現的下列一些物象,哪些象征光明美好的世界?哪些象征黑暗冰冷的現實世界?
星星、詩、蜜蜂、柔軟的晚上、湖、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凍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飄動的旗子、瘦小的星、火。
(1)象征理想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象征冰冷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這句詩?
能力提高
1.“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有著怎樣的聯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2.比較課文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形式上的異同點,簡述這兩節詩是怎樣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的?
3.仿照《星星變奏曲》,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作一首詩。如“太陽變奏曲”“童年變奏曲”……,要表現“太陽”“童年”……出現的不同情景以及和不同的事物相結合所呈現的情境、氛圍。
開放探究
閱讀《七子之歌》,回答問題。
七子之歌
聞一多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姓?
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我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1.詩中,詩人將祖國和澳門分別比作什么?這樣比喻有怎樣的深意?
2.詩中“我”和“你”分別代指什么?以第一人稱“我”作為抒情主體,以第二人稱“你”作為抒情客體,這樣安排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3.如何理解詩中畫橫線的詩句的含義?
4.全詩的最后一句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參考答案
【達標訓練】
1.于友澤 朦朧
2.(1)星星 詩 蜜蜂 柔軟的晚上 湖 螢火蟲 睡蓮 春天 鳥 白丁香 飄動的旗子 火
(2)凍僵的夜晚 寒冷 僵硬的土地 冰雪 瘦小的星
3.“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這樣輝煌燦爛的光明失去了,連“瘦小的星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能力提高】
1.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2.兩節詩都采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的句式開頭,各引出一組遞進式的比喻。不同點在第一節的前十二行由“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肯定句式;第二節變為“誰還需要……誰還會……誰愿意……誰愿意”的否定句式。
上下兩節詩,都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但第一節主要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寫出詩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第二節由對光明的向往轉為對現實的否定。隨著意象的變換,詩中的情境也由溫馨美好變為寒冷嚴酷,從而構成圍繞主題與變奏的關系。
3.略
【開放探究】
1.母親和兒子。 這樣的比喻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兩者之間親密關系。
2.“我”代指澳門,“你”代指祖國。這樣寫使抒情效果真切、誠摯而強烈。
3.表達了澳門人民對被侵略的痛恨和對祖國母親的無限愛戀、忠誠。
4.表達了澳門人民渴盼回歸祖國母親懷抱的迫切心情。
《星星變奏曲》有關資料 篇14
學校: 姓名: 班級:
學習目標
1.理解“星星”的形象及其象征意義;
2.展開聯想和想象,借助對“星星”等意象的把握,理解詩歌豐富的內涵;
3.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追求,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鏈接材料】1——朦朧詩及其產生背景:朦朧詩古來有之。李商隱可以稱為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朦朧詩人”了,他的不少詩如《錦瑟》、《如有》及一些無題詩,歷來難以確解,可是仍為讀者喜愛。探討這些詩的創作方法,它們也是用一些片斷的意象,以象征、隱喻手法,表現朦朧惝恍的情思和朦朧惝恍的意境。
一九八○年開始,詩壇出現了一個新的詩派,被稱為“朦朧派”。以舒婷、顧城、北島、楊煉等為代表。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是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他們善于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表達對前景的迷茫和困惑。因受政治影響,詩人不能將自己的心情袒露出來,只能用一種不確定的隱喻與象征手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十年浩劫給整個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江河與其他“朦朧詩人”都是在“文革”中長大的,心靈的成熟包含著對苦難的承擔。他們都是在不斷的受傷害中成長起來的。應該怎樣面對黑暗的時代留給他們的創傷,怎樣才能改變個人和民族的命運,這是籠罩著所有詩人的疑問。因此,他們時時企圖透過時代的陰暗尋找光明,時時企圖在精神的向往與追求中戰勝苦難。這首詩就是詩人剛剛經歷了十年動亂之后對即將過去的一個黑暗時代的回答。
【鏈接材料】2——了解變奏曲:變奏曲,是音樂術語。變奏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過裝飾、改變時值或節奏、改變音符進行方向或次序、改變和聲或調性色彩等手段。使音樂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以變化的面貌出現,謂之變奏。系統地運用變奏手法作成的樂曲稱“變奏曲”,其結構為“變奏曲式”。
一、預習導學
1、給下列字詞注音:
凝望 顫抖 閃爍 朦朧 蔚藍 寂寞
2、你發現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和語言上有什么特點?“星星變奏曲”該作怎樣的理解?
二、探究展示:
(一)誦讀感知:
1、詩中的“星星”象征著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內心怎樣的渴望?
2、找出第一二兩小節中詩人借助的意象并思考這些意象分別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二)理解揣摩:
1.反復朗讀“誰不愿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2)如果讓你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話來描述“鳥落滿枝頭/像星星落滿天空”所營造的意境,你怎樣描述呢?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2.學生自由誦讀詩歌第二節,思考:
(1)詩中“每一首詩都是—群顫抖的星星”。此處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三、練習反饋:
閱讀課外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我們在草地上數星星 劉益善
① 夜色中,我們溜出/ 村子 /躺在草地上面 / 我們數星星 /她數是一萬/ 我數是九千/ 不行。再數一遍 / 她卻說是九千 / 我卻說是一萬
② 晚風拂過草地 /飛來瑩瑩的光點/ 我們又數起來可總是數亂/ 我說瑩火蟲是月亮下的蛋/ 她說螢火蟲是星星流的汗/ 我們爭著、吵著/ 笑著、鬧著抱成一團/ 啊,兩小無猜的時代/ 天真無邪的童年
(選自《劉益善詩選》)
1.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色,從對哪些景物的描寫可以看出來?
2.第①節詩中具有兒童特點的一處細節描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節詩中有一處描寫既運用了新巧別致的比喻,又體現了豐富自然的想象,這些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首詩中寫“我們爭著、吵著”表現了“我們”怎樣的心理,點明題旨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同學們,你們看到天上的繁星的時候,會想到什么呢?請把你的想象描述出來。
我的想象:
優生探究樂園
6.根據你的觀察和對生活的感悟,仿照下面加點的句子再寫一個句子。
大自然能給我們許多啟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訴我們做事應持之以恒;大地能載萬物,是在告訴我們求學要廣讀博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請你展開聯想和想象,運用修辭手法,把“遙望”、“繁星”、“閃爍”這三個詞擴展成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
《星星變奏曲》有關資料 篇15
教學目標
1.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征。
2.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通過誦讀,體會詩歌的情景、意蘊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主旨。
4.揣摩語言,品味詩句的豐富。
5.激發學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學設想
教學活動應強化誦讀,在熟讀過程中,揣揣摩語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對于形象的豐富的理解,可引導學生合作研究,鼓勵有創意的個性化闡發。以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重點:了解朦朧詩的審美特征;理解詩歌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學難點:體悟“星星”的象征意義。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江河的《星星變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詩含蓄朦朧.意境優美,
引導學生在熟讀中揣摩詩歌語言的意蘊和情味。領會“星星”的象征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
從而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2.聯想想象法全詩運用象征手法,圍繞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學習這首抒情詩,要創設氛圍激活學生思維,借助對形象的感悟,把握豐富,深人體會詩中的思想情。
3.討論探究法如對“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導學生活躍研討,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由關于“星星的詩句”導入
回憶詩句,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介紹和朦朧詩
江河,原名于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1980年發表*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里開始》《太陽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之一。
朦朧詩又稱新詩潮詩歌,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產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作“朦朧詩”。朦朧詩孕育于“*”時期的“地下文學”。它是新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后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
朦朧詩作為一種新詩潮,一開始便呈現出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審美特征。代表人物有舒婷、顧城、江河、等。意象化,象征化,立體化和隱喻性是朦朧詩藝術表現上的重要特征。
三、寫作背景
本詩寫于1980年,也是詩人首次發表的詩作。詩人經歷了惡夢一樣的“*”十年,目睹了專職的殘酷和人情親情的被毀滅,因此對“*”時代的黑暗進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詩人傾訴著自己質樸的愿望,因此寫下了此詩,寄托了詩人美好的夢,也表達了詩人的苦悶與迷惘,這是詩人思考歷史、人和現實的表現。
四、請大家朗讀,要求:
(1)讀準音。
(2)體會朗讀節奏與朗讀時的感情基調。
明確:感情基調是滿懷希望的。朗讀語調是深沉的。
顫(chàn)動閃爍(shuò)朦朧(ménglóng)覆(fù)蓋
疲倦(píjuàn)靜謐(mì)憧憬(chōngjng)劫(jié)難凝望(níng)
五、再讀:把握意象,讀懂詩歌
意象: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
意境:甜蜜、溫馨、自由、芬芳的光明世界。
對美好理想熱烈向往
意象:夜、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星星等。
意境:凄苦、寒冷、孤寂、壓抑的黑暗現實。
對冷酷現實強烈否定
六、具體體會
1、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
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異同點?
都用假設的句子“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
都表達了現實中掙扎而向往光明、溫暖和自由的愿望。所不同的是第一節正面表達這種企盼,第二節是從反面表達這種希望。
3、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變奏曲是音樂術語。這首詩是借用此術語來說的,具體特征有以下兩點:
①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
②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
第二課時
七、自讀
1、括兩節詩的內容
第一節:黑暗籠罩大地,詩人向往光明世界。
誰還需要…誰還會…誰不愿意…誰不愿意…誰不喜歡
第二節:否定現實世界,決心追求光明
誰還需要…誰還會…誰愿意…誰愿意…誰不喜歡
(否定)(肯定)
2、請從一、二節詩句的語氣、內容、意境三個方面說說詩歌是怎樣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
第一節和第二節用了同樣的結構、相近的句式、和遞進式的比喻。但句子的語氣已從肯定變為否定;內容又對光明的向往轉為對現實的否定;意境由溫馨美好轉為寒冷嚴酷,從而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
八、小結
1、主旨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黑暗冰冷的現實的否定,抒發了自己對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雖然迷茫失落而又不失堅定的希望。
2、結構示意圖
主要意象:星星(象征光明、向往和追求的理想)
情境:溫馨美好------->寒冷嚴酷
主題與變奏
內容:向往光明------->否定現實
3、具有朦朧詩的語言特色:多用象征、比喻的修辭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使得詩歌含蓄朦朧。
象征和比喻的區別:
象征中的象征體都是具體的,被象征的本體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本體和喻體通常都是具體的。
象征著眼于全文構思,至少也是文章的層次,是一種表現手法;比喻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是修辭手法。
九、探究
1、反復朗讀“誰不愿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蘊。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足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2.學生自由誦讀詩歌第二節,思考:
(1)詩中“每一首詩都是-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顫抖,是人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十、作業處理:
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如果我是一張白紙
我會讓人們在我身上記事、算題
如果我是一根蠟燭
我會默默給人們帶來光亮
誰不愿意呼吸新鮮的空氣
誰不愿意沐浴溫暖的陽光
誰不愿意吮吸甘甜的雨露
誰不愿意擁有美好的生活
可是,人類肆意的破壞
使這一切都變成了虛幻
《星星變奏曲》有關資料 篇16
教學目標:
1、了解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2、掌握本課10個重點生字的音、形,理解本課重點詞語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義,學會珍惜美好生活。
教學教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2分鐘)
朦朧詩: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于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后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發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
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仿佛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后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這首詩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星星變奏曲》是江河寫的一首朦朧詩。朦朧詩有一個很突出的藝術特點就是不直接表現或呈現思想感情,而總是借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地表現經驗等,在本詩中,作者用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來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凍僵的夜晚、僵地、被風吹落的星星等來代表黑暗冰冷的現實世界等,這樣使得這首詩含蓄朦朧,意境優美。
這首抒情詩以“星星”象征_光明,但詩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顯現的不是陽光普照的光明,而是黑夜中閃現的光明,寄托了詩人在現實中執著追求的理想.全詩由兩節組成,每節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具有一氣呵成的氣勢.整首詩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來抒情寫意,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顯示詩人對光明的渴求。
二、檢查預習,雙基訓練。(5分鐘)(學生課前完成,上課時小組互評。)
1、重點字識記。
靜謐 憧 憬 劫 難 閃爍
m 足珍貴 nng 望 寂m f 蓋 凍jiāng
2、重點詞語掌握。
靜謐: 憧憬: 劫難:
3、文學知識。
本詩作者是 ,作品選自 。*
三、合作探究,理解品味(30分鐘)(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小組研討、學生展示。)
(一)有情感地朗讀本首詩。
(二)學生讀文探究,思考、討論回答下面的問題。
1、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答: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答:
3、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答:
4、朦朧詩有一個很突出的藝術特點就是不直接表現或呈現思想感情,而總是借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地表現經驗等,在本詩中,作者用來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的物象有哪些,用來代表黑暗冰冷的現實世界又有哪些?這種物象的運用在寫作中對詩歌思想感情的表達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5、“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答:
6、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答:
7、試著在自己的理解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來總結概括這首詩的主題(結合課文學習過程中接觸到的關于本詩的寫作背景)
答:
四、課堂小結(3分鐘)(教師或學生總結。)
五、反復朗誦。(7分鐘)(學生朗讀,小組進行朗讀比賽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