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課、《詩經》兩首(通用12篇)
第二十四課、《詩經》兩首 篇1
關雎
【教學目的】
1、了解《詩經》的基本常識理解《關雎》所表現的青年男子對美麗善良女子的熱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摯美好的愛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運用的反復和賦、比、興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詩歌的反復吟唱所表現出的情感比興手法的運用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具準備】電腦多媒體,電視機
【教學過程】
一、播放《蒹葭》動畫,引入新課學習。
二、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作品。《詩經》通稱為《詩》或《詩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為經典,才稱《詩經》。《詩經》共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優良傳統的源頭,共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對我國文學,尤其是詩歌的發展有著深廣的影響。詩歌的形式,多數為隔句用韻,并普遍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疊句反復詠唱的特點。
三、課文朗讀:播放《關雎》動畫,學生朗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讀準生字詞。(讀)
四、認知討論:就課文內容安排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討論,教師可以羅列部分問題引導。(說)
五、學生再次朗讀課文,合作探究:討論《關雎》之美,美在何處?(議)
六、學生試譯課文內容(按節),教師補充并歸納。講解有關《詩經》的基本常識,對重點的生字詞提出要求。(說)
七、觀看《關雎》動畫,學生現場演繹現代版《關雎》(聽,看)
八、主題歸納并學生進行必要的教育警示。
這首詩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內心的樸實愿望,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們生活中真實感受到的,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抒發的感情熱誠真摯、純潔樸實,全無庸俗虛偽之態,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純真之美。
九、課堂作業:完成單頁練習,進行“雙基練習”。
十、課后作業
1背誦全詩(記)2翻譯全詩(寫)
蒹葭
教學目標
1、學習《蒹葭》,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點,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
2、培養和提高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學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分析《蒹葭》中的人物形象及領會比、興的藝術表達手法的妙處。
2.把握《蒹葭》中的重章復唱的特點。品味詩歌的語言,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黑板邊書:“聆聽三千年華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東方文明輝煌”,同步播放鄧麗君《在水一方》,創設情境,為學習《詩經》選篇《蒹葭》作鋪墊。
提問:同學們,大家剛才聽到的的歌曲優美嗎?誰能說出這首歌曲的名字?
明確:電視劇《在水一方》的主題曲《在水一方》。
進一步提問:誰知道歌詞的出處?
明確:根據《詩經》中的《蒹葭》改編而成。
這節課,我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詩經》中的一首極其優美的抒情詩《蒹葭》。這首詩。主要是通過美讀來感受先人的情感美,來領略華夏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下面我們就進入第一個環節:
三、學生結合注釋,譯讀全詩。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吟誦、品味。在譯詩時,要運用聯想、想象,在頭腦中浮現此情此景。
四、(一)、初讀,感受詩的音樂美。
1.第一個環節通過初讀詩文,初步感受詩的音樂美。要朗讀好詩文,要注意讀好它的節奏。要讀出詩歌的音樂美,除了詩歌朗讀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讀出她的生氣,讀出她的音樂美。
2.聽老師朗讀課文。
明確:第一章應該是蒼、霜、方長、央;第二章是萋、晞、躋、坻;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3.學生試讀。
師問:在我們朗讀時,同學們是否注意到了詩中“疊詞”的運用?
明確:蒼蒼,萋萋,采采……(師生一同總結這首詩中的疊詞特點。)
(二)、再讀,感受是的繪畫美
1.導語:為了更深入地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們現在一起進入第二環節的學習。再讀詩歌,想象詩歌的繪畫美。《蒹葭》之所以成為《詩經》中最經典的詩歌。就是因為這首詩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圖畫。
2.教師描繪畫面,讓學生感受畫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曉之時,蘆花泛白,清露為霜,瑟瑟秋風,葦叢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煙波萬頃,空中霧靄迷蒙,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時,一位癡情的戀者,躑躅水畔,他熱烈而急切地追尋著心上的戀人。那戀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復,心醉神迷,內心痛苦,不可言狀。
3.分析比興手法,明確:比興—借景抒情,觸景生情,
五、探究與研討,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點,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
學習這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比興,所謂“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托。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這種手法的優點在于寄托深遠,能產生文已盡而意有余的效果。
這首詩還采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并茂。
詩的二、三章只換了幾個詞,內容與首章基本相同。但它體現了詩歌詠唱的音樂特點,增強了韻律的悠揚和諧美,使表達的情感愈來愈強烈。首章的“蒼蒼”,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為霜”、“未浠”、“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形象地面出了時間發展的軌跡,說明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濱,直呆到太陽東升。試想,他獨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著,其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惆悵!
描寫伊人所在地點時,由于“方”、“湄”、三字的變換,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詩人和詩人盼望與伊人相會的活動與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繪了出來,這樣寫,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另外,像“長”、“躋”、“右”和“央”、“坻”、的變換,也都從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尋見伊人困難重重,想見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詩所用幾組變換的詞語聯系起來加以品味,更能體會到詩的雋永淳厚的意味。
六、課堂小結
《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開闊、豐盈、簡單、潔凈。這源泉處的草木,也跟淳樸的先民及其歌聲一樣簡樸優美。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游歷在平原秀野風和日麗中。癡情的少年千回百轉,卻找不到她的岸。讓我們干干凈凈與素心相通.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
第二十四課、《詩經》兩首 篇2
◆教學目的
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會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運用聯想、想象的思維方式,培養創新能力。
3、領悟“我”的形象塑,把握藝術技巧。
◆教學重點
1、形象思維及人物形象。
2、典型情節及精練語言。
3、樹立“歷史的”“美麗的”觀念。
◆教學方法
1、“切入情節,激發想象”法
如《衛風•氓》:“匪來貿絲,來即我謀”,“自我徂爾,三歲食貧”,“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這些典型情節可引發學生想象女主人公的具體生活情節和既“悔”且“恨”的情調。
2、“運用對比,探討開拓”法
如將《衛風•氓》與《邶風•靜女》兩首詩對比,從“怨”“興”中把握形象,探知當時社會的“民情”和“制度”。
3、“語言分析,體味神韻”法
如《衛風•氓》抓住語言的暗示性探究:“蚩蚩”“旦旦”“貿”“車”“不見”的暗示性,進行推斷想象“士”的“貳”“二三”及“不思其反”,進而把握形象。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設計
孔子曾經說過:“《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什么叫“思無邪”呢,就是思想純正的意思,并由此可“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同學們想不想做文質彬彬的君子啊?那么什么是“文質彬彬”呢?(可讓學生回答,也可由教師明確)“文質彬彬”原義是文華和質樸配合得恰到好處,今義是形容人文雅而有禮貌。同學們,讓我們就來學習,接近“文質彬彬”吧。
二、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①檢查并深化預習效果,貯存文字、詞語所傳達的信息。
②依據情節,激疑發問,總理三首詩。
A、三首詩均選自《風》,即民間歌謠。結合歷史知識,扼要說明當時社會生活的主要特點。
明確:a奴隸制社會,奴隸和奴隸主階級尖銳對立,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b生產力極為低下,人們對理想的追求。c在戰爭和徭役中,人們爭取和平生活的愿望和表現出的愛國熱情。
B、詩歌常選擇典型的情節來烘托生動具體的氣氛和情調,本文三首詩分別選用了怎樣的典型情節?
明確《氓》主要情節:“以我賄遷”“三歲食貧”“靡室勞矣”;《無衣》主要情節:“袍”-“澤”-“裳”;“戈矛”-“矛戟”-“甲兵”;《靜女》主要情節:“愛而不見”“貽我彤管”“自牧歸荑”。
2、具體研習《秦風•無衣》
①集體朗讀《無衣》這首詩,思考三章的異同點,并回答其原因。
明確:同:句式相同,內容相近。
異:每章僅三字不同。
原因:A、屬重章復唱的手法,不僅構成類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發的感情,同時也為了換韻,充實和擴展內容。B、每章首句均用反問句開頭,更突出主人公的愛國精神。
②詩中在與“子”相對上用了一個“我”字,每一章中又省去兩處“我”字,體味一下“我”的妙處,并運用想象,創造“我”的形象。
討論明確:“我”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我”是保衛家園的愛國者形象。“我”是出自內心的自覺者形象。“我”又是一個象征。開頭反問,后以“我”的行為“同”和“修”書寫正義參軍歌,此愛國之情,英雄之舉,躍然紙上。想象當以此為萌發點,也應以此為歸宿點。
三、課堂練習
賞析下面這首詩。
鄉愁的四韻(錄其二韻)
余光中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酒一樣的長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母親的臘梅香
臘梅的芬芳
是母親的芬芳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四、布置作業
1、《氓》和《靜女》均是以愛情為題材的,但反映的是兩類“士”形象,對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樣認識這一現象?
2、《氓》中的典型情節可以從不同的人物的角度去選擇,但有一點必須探究,女主人公為什么會被遺棄呢?
3、詩歌常常調動多種藝術手法來塑造形象,但有一點是主要的,就是運用形象思維。在形象思維中比興、對比是常用的手法,你在《氓》中領悟到了什么?
4、要欣賞詩,必須運用想象,而想象又不是無根據地讓思維馳騁,只有抓住典型情節,才可以創造出自己的形象。請你就"咥其笑矣愛而不見"及《靜女》中的睹物思情進行大膽想象,以塑造出鮮活的形象--將《靜女》改寫為小故事。
第二課時(教學方法同上節課)
一、導入
愛情是個不衰的話題,《氓》和《靜女》塑造出兩類愛情和形象,但有一點較為相同,無論《氓》中的"秋以為期以望復關"還是《靜女》中的" 我于城 愛而不見",看樣子是"自由戀愛"了,我們應怎樣來認識這個問題呢?而《氓》中女主人公遭"士"遺棄,其兄又"咥其笑矣" ,《靜女》中的靜女卻又為 "士"所熱戀,這又該怎樣認識呢?凡此等等,你是否想過有個答案呢?讓我們來學習這兩首詩。
二、教學《衛風•氓》(板書課題)
1、上課堂我們留下了思考題,先來研究第2題。
討論明確:答案可能是多樣的。
“士”之變心說:情節為“不見復關”的暗示性;“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的顯示性。這一切告訴我們“士”的變心是關鍵原因。
社會制度說:情節為“抱布貿絲”至“以我賄遷”,“三歲食貧”“漸車帷裳”,“士”騙取了錢財,生活由貧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經濟上,正如恩格斯所說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錢關系。
年老色衰說:情節為之“氓 之蚩蚩 ,抱布貿絲”,“三歲為婦”,年老色衰,引起“士”變心。
2、研究作業 第3題。
明確:形象思維是以感情意象作為思維對象的,而這些意象是具體而不是形象。具體與形象之間按照客觀生活邏輯為準則。因此比興、對比則成為常用的手法。
3、 桑葉新鮮潤澤時,斑鳩貪吃桑這一形象,當和姑娘年輕漂亮時被男人迷戀,而使姑娘沉溺于愛河之中這一形象具體結合時,這就成為詩人所創造的第二自然段的藝術形象,讓人們看到抽象的結論--男人喜歡的是貌而非人的心靈,同理"桑之落,其黃而隕"和女也不爽,士貳其行"也屬如此,這是"興"的藝術手法。"而"對比"則和"興"不同,常常用同類形象之間的生活聯系的手段進行正反對照,"士"前為"信誓旦旦"--傾慕求婚,否則"反是不思"遺棄舊歡,前后形象形成強烈對比。
師生在欣賞時抓住意象這第二自然段的藝術形象進行想象,進行創造,才可領悟此詩,進入詩的鑒賞的殿堂。
三、研讀《邶風•靜女》(板書課題)
四、1、檢查同學們想象改寫《靜女》的作業 ,由學生代表朗讀自己改寫的文章,師生共同以藝術欣賞的目光評析再創作的作品。
明確:應抓住典型情節進行
解說:此題是為了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完成再創作的創作活動。
2、研究"自由戀愛"及《氓》和《靜女》中的兩"士"為何對戀愛有兩種不同觀念的明確:"愛情"可以說是永恒的話題。在不同社會中有不同的戀愛觀。《氓》中“抱布貿絲”,“士”的身份可為"商人",《靜女》中"俟我于城隅自牧歸荑","士"可為田者,為思維提供了根據。
在由原始社會演變到奴隸社會后,勞動人民之間的戀愛,還是在人們的勞動與生活中產生的,這是當時社會的產物,和我們今天的"自由戀愛"理念上有不同。
四、課堂小節
我們從《〈詩經〉三首》的學習,了解了《詩經》所處時代的生活,學到了人民的愛國精神,樹立了正確的愛情觀。我們還學會了抓住典型情節,運用形象思維來欣賞詩歌中所由此而烘托出的具體生動的氣氛和情調,還學會了在凝練的語言中把握暗示性及代表性,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學們應把這些化為技能,凈化靈魂,爭做文質彬彬的君子。
五、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五。
2、運用所學方法,欣賞下面一首詩。
采薇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菲菲。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3、寫一篇讀詩心得
第二十四課、《詩經》兩首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兩首詩歌反映的古代社會生活及思想情感;
2、了解《詩經》概況、代表作及其賦比興的手法及其藝術效果;
3、背誦課文,默寫名句;
4、了解四言詩的節奏和押韻。
【教學重點】介紹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背誦課文,默寫名句。
【教學難點】了解四言詩的節奏和押韻。
【課型】精讀課
【教學方法】誦讀法、講解法、問答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同學們,大家聽過這幾句詩嗎:“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那原詩出自哪里的呢?好,讓我來告訴大家吧,它們源自《詩經》“愛情三部曲”之一的《蒹葭》。愛情并不是現代社會才有的,它自古便存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詩經》的一首民間情歌,了解古代人們的愛情。
二、介紹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反映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中期近5XX年間的古代社會生活。詩歌創作多用現實主義手法。
《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十五“國風”占160篇,多是各個諸侯國的抒情性的民間歌謠,后人把“國風”與屈原的《離騷》并稱為“風騷”,后多用來泛指文學;“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宮廷樂曲歌詞,它是一種正統音樂;“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詩經》主要有三種表現手法(引號內容為朱熹《詩集傳》語)。賦:“敷陳其事而直言之”,即鋪陳敘事(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靜女》主要運用的正是“賦”的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借物托情。如李季《王貴和李香香》:“一對大眼水汪汪,像露水珠在草上淌。”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如李季《王貴和李香香》:“二道糜子碾三遍,香香自小就愛莊稼漢。玉米開花半中腰,王貴早把香香看中了。”風、雅、頌、賦、比、興,文學史上合稱“六義”。
三、全班同學朗讀一遍。
由于兩首詩中生僻字、難讀字比較多,學生誦讀可能比較困難。朗讀時力求咬準字音,做到基本流暢。教師作出評價并鼓勵學生。
四、教師正音(投影展示),并范讀、介紹誦讀方法
邶:bèi 姝:shū 隅:yū 見:xiàn 踟躕:chì chú 孌:luán 煒:wěi
說:yuè 懌:yì 歸荑:kuì tì 洵:xún
四言古詩一句有兩個節拍,范讀時注意誦讀節奏,節拍處應注意停頓。
五、請學生默讀課文,整體感知詩歌,并找出詩歌所描寫的情節
明確:詩的內容是寫一對青年男女幽會的情景。全詩以男子的口吻寫出,生動地描繪了他約會的過程,先寫男子去赴約,后寫女子向男子贈送物品來表達愛情。整篇詩充滿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六、師生合作疏通文意
1、請學生對照注解理清文意,進行翻譯;
詩歌短小,文字簡單,注意字詞的意義變化。每章各請一位學生翻譯。翻譯要注意“信、達、雅”的標準。
2、教師翻譯、分析課文。
(1)翻譯主要是對重點詞句的把握及疏通文意。
(2)詩歌前一章重在寫場景,后兩章重在寫心理。
注意分析場景、細節描寫的效果,及強調對人物內心情感的揣摩。
七、關于詩歌詞義理解的爭鳴
1、“靜女”的含義
①文雅、嫻靜的姑娘;②善良的女駭(“靜”通“靖”);③女子的芳名。
2、“城隅”究竟是指何處
《說文解字》:“隅,陬(角落)也。”《高級漢語大字典》:“隅:角,角落。本義:山水彎曲邊角處。”如山隅、東隅、隅陬(角落)。例:日出東南隅(《樂府詩集·陌上桑》)。課文其中一個注釋是“城上的角樓”,既是城門的角樓,當然不會是城墻的拐角處,而是城樓上。男女幽會,自然會找那種偏僻幽靜之所,絕不可能在大庭廣眾之下。因而,“城隅”理應指城墻腳下幽靜偏僻的角落里。
八、板書設計
一、期望約會↘
二、戀人贈物→ 愛情的美好
三、贊美戀人↗
形象分析:
靜女:美麗、活潑、熱情
男子:憨厚、純樸、真誠
九、布置作業
1、查找關于《詩經》其他方面的資料(如藝術特色);
2、背誦《靜女》全詩。
第二課時
一、導語
愛情是個千年不衰的話題,上節課我們學習《靜女》時,領略了古代社會人們戀愛輕松愉悅的情趣。那么愛情是不是都是那么美好的呢?這節課我們將從《氓》中感受另一類型的愛情情節和主人公形象。
二、全班分組用指讀法誦讀一遍。
請學生咬準字音,把握好朗誦節奏。培養語感,熟悉課文,初步感知詩歌的內容情節。
三、教師范讀、正音:
氓:méng 蚩:chí 愆:qiān 將:qiāng 垝垣:guǐ 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說:tuō 隕:yǔn 徂:cú 湯:shāng
漸:jiān 罔:wáng 靡:mǐ 夙:sù 咥:xì 隰:xī 泮:pàn
四、學生對照課文注解默讀,理解課文大意。
最好能夠進行翻譯成現代漢語.
五、教師示范翻譯第一、二自然段。
翻譯時注意靈活使用兩種方法:直譯—求逐字逐句求準確;意譯—力求理清段意求流暢。
六、學生分組討論,分段試譯。
各組派代表演示討論結果;老師糾正并小結每一段大意。
七、分析課文
《氓》是一首敘事詩。敘事詩有故事情節,在敘事中有抒情,議論。作者用第一人稱“我來”敘事,采用回憶追述和對比手法,請學生說故事情節。
全詩共六章。第一、二章追述戀愛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勸氓“無怒”;“既見復關,載笑載言”,是一個熱情、溫柔的姑娘。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興起,總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經驗:“于嗟女兮,無與士耽!”第四章,以興起,概說“三歲食貧”,“士也罔極,二三其德”。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決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順著“戀愛—婚變—決絕”的情節線索敘事。作者通過寫女主人公被遺棄的遭遇,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詩歌在回憶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前后戀愛、生活的對比,思想感情的對比,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性格變化。比興手法的運用,激發了讀者的聯想,增強了意蘊,產生了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第三四章起興的詩句,用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激發讀者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有人認為,用桑葉嫩綠而枯黃來比喻戀愛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這種興兼有比的特點,更富有藝術魅力。
八、主體板書
(情節) 戀愛 婚變 決絕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至五章 第六章
(手法) 敘述 抒情、議論 對比
(基調) 熱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剛烈
九、課文小結
我們通過對《靜女》和《氓》兩首詩的學習,了解了《詩經》所處時代的生活,樹立了正確的愛情觀。我們還學會了抓住典型情節,運用形象思維來欣賞詩歌中所由此而烘托出的具體生動的氣氛和情調,還學會了在凝練的語言中把握其暗示性及代表性,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學們應把這些化為技能,凈化靈魂,爭做文質彬彬的君子。
十、布置作業
1、背誦《氓》全詩;2、完成課后練習二。
第二十四課、《詩經》兩首 篇4
昆山市一中 朱湘前
[教學目的]
1、了解古代勞動人民向往追之美好愛情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中重章疊句的形式即《詩經》的表現手法。
3、掌握下列字、詞的音和義:臣鳩、窈窕、逑、荇萊、寤寐、蒹葭、無、恬、渙、塒、址、桀。
[教學重難點]
1、把握誦讀的要領,掌握誦讀技巧。
2、《詩經》的內容理解。
[教學時數] 二教時
第一教時
一、導語 設計
在我國幾千年的古典文學長郎中,《詩經》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它是詩歌文學的鼻祖,是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今天我們學習的三首詩均出自于《詩經》。
二、解題
《詩經》本稱“詩”,后被儒家奉為經典,才稱《詩經》,是我國第一郎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305篇詩歌,古時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編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
《論語》說:“不學詩,無以言。”占人認為經過詩教,可以導致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學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范讀課文,結合注釋,掃除文字障礙,可采用投影。
雎鳩(jiū):一種水鳥。 窈窕(yáotiáo):文靜美好的樣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種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這里指時時。寤,醒著。寐,睡著。 蒹葭(jiānjiā):蘆葦。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邊。 塒(shí):在墻壁上做成的雞窩。
涘(hu6):相聚、相會。 桀:通“橛”,為棲雞做的木架。
(2)初步感知詩歌的形式特點。
①題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疊章的形式,即重復的章節,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
④為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
(3)概括每首詩的主要內容。
《關雎》寫的是詩人對河邊摘荇菜的美麗姑娘的愛戀。
《蒹葭》是一篇美麗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飽含無限情意。
《君子于役》寫妻子懷念行役無期不能歸家的丈夫。
四、布置作業
熟讀全文,口譯全文。
第二教時
一、復習上節課內容
二、具體研習
1、從內容上來說這三首古詩有一個共同特點,都表達了作者對所愛之人的思念。
《關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等句。詩人從夜不能寐到主動接近,表達了對采荇菜姑娘的無限傾慕和大膽追求。
在《國風》中,最集中的是關于戀愛和婚姻的詩。在《詩經》時代,在某些地域,對男女交往的限制還不像后代那樣嚴格,由此我們在這些詩中可以看到年輕小伙對美麗姑娘的大膽追求。
《蒹葭》“溯洄從之”、“溯游從之”表達了詩人追求所愛的堅強意志。
“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說明愛的路上困難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達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情意。
2、從總體上說,社會的制約是逐漸嚴格起來的,戀人們對自己的行動,不得不有所拘束。于是我們在《國風》里看到許多情詩,詠唱迷惘感傷和可求而不可得的愛情。在后人看來,這也許是一種含蓄微妙的藝術表現,但在當時,恐怕主要是壓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一切詩歌的藝術風格都不是無緣無故地形成的。明朗熱烈的風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產物;含蓄委曲的表達,總是感情壓抑的結果。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茍無饑渴!”表達了一個妻子對行役無期不能歸家的丈夫的深深思念和牽掛。《國風》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政治批評和道德批評的詩,反映了社會下層民眾對上層統治者的不滿。詩中表達了對于從軍生活的厭倦,對和平社會中家庭生活的留戀,卻并不直接表示反對戰爭,指斥那些把自己召去服役的人。詩中的情緒也是哀怨為主,幾乎沒有憤怒。詩人所抒發的情感,既是克制的,又是真實的。
3、《詩經》里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它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的開頭。
《關雎》中用“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時關雎和鳩,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和諧恩愛。
《蒹葭》里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繪在一個秋日的清晨,詩人來到河邊,為的是追尋那思慕的人兒,而蘆葦叢卻呈現出冷寂與落寞的氣氛。
《君子于役》里的“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雞棲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以傍晚牛羊歸家的情景為背景,渲染妻子對遠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4、《詩經》的語言特點。
學生朗讀歸納,體會作用。
(1)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為主干。可由此推想,當時演唱的《詩經》音樂旋律是比較平穩的、簡單的。
(2)常采用疊章的形式,即重復的幾章節,意義和字面只有少數的改變。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變動了十幾個字,不但寫出了蘆葦茂盛的狀態,愛情道路的曲折綿長,伊人雖近在咫尺,但又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復的旋律,表現出詩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在現代歌曲中,還常看到這種情況,這說不上影響,卻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通過小組朗讀體會。
作為歌謠,為了獲得聲音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在古漢語的規則中,這類詞匯扼抵是形容詞,所以也有助于表達曲折幽隱的感情,苗繪精彩美麗的自然。
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例子,并體會其作用。
《關雎》中“關關”(疊字)形容鳥叫聲,“窈窕”(疊韻)表現淑女向美麗,“參差”(雙聲)描繪水草的犬態,“輾轉”(疊韻)刻畫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狀,既有和諧的聲音,又有生動的形象。
《蒹葭》中的“蒼蒼”、“萋萋”、‘采采”(疊字)形容蘆葦茂盛的樣子,為下文“溯洄從之”、“溯游從之”作了輔墊,渲染了氣氛。
通過全體朗讀體會。
三、布置作業
背誦全文。
第二十四課、《詩經》兩首 篇5
◆教學目的
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會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運用聯想、想象的思維方式,培養創新能力。
3、領悟“我”的形象塑,把握藝術技巧。
◆教學重點
1、形象思維及人物形象。
2、典型情節及精練語言。
3、樹立“歷史的”“美麗的”觀念。
◆教學方法
1、“切入情節,激發想象”法
如《衛風•氓》:“匪來貿絲,來即我謀”,“自我徂爾,三歲食貧”,“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這些典型情節可引發學生想象女主人公的具體生活情節和既“悔”且“恨”的情調。
2、“運用對比,探討開拓”法
如將《衛風•氓》與《邶風•靜女》兩首詩對比,從“怨”“興”中把握形象,探知當時社會的“民情”和“制度”。
3、“語言分析,體味神韻”法
如《衛風•氓》抓住語言的暗示性探究:“蚩蚩”“旦旦”“貿”“車”“不見”的暗示性,進行推斷想象“士”的“貳”“二三”及“不思其反”,進而把握形象。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設計
孔子曾經說過:“《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什么叫“思無邪”呢,就是思想純正的意思,并由此可“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同學們想不想做文質彬彬的君子啊?那么什么是“文質彬彬”呢?(可讓學生回答,也可由教師明確)“文質彬彬”原義是文華和質樸配合得恰到好處,今義是形容人文雅而有禮貌。同學們,讓我們就來學習,接近“文質彬彬”吧。
二、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①檢查并深化預習效果,貯存文字、詞語所傳達的信息。
②依據情節,激疑發問,總理三首詩。
A、三首詩均選自《風》,即民間歌謠。結合歷史知識,扼要說明當時社會生活的主要特點。
明確:a奴隸制社會,奴隸和奴隸主階級尖銳對立,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b生產力極為低下,人們對理想的追求。c在戰爭和徭役中,人們爭取和平生活的愿望和表現出的愛國熱情。
B、詩歌常選擇典型的情節來烘托生動具體的氣氛和情調,本文三首詩分別選用了怎樣的典型情節?
明確《氓》主要情節:“以我賄遷”“三歲食貧”“靡室勞矣”;《無衣》主要情節:“袍”-“澤”-“裳”;“戈矛”-“矛戟”-“甲兵”;《靜女》主要情節:“愛而不見”“貽我彤管”“自牧歸荑”。
2、具體研習《秦風•無衣》
①集體朗讀《無衣》這首詩,思考三章的異同點,并回答其原因。
明確:同:句式相同,內容相近。
異:每章僅三字不同。
原因:A、屬重章復唱的手法,不僅構成類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發的感情,同時也為了換韻,充實和擴展內容。B、每章首句均用反問句開頭,更突出主人公的愛國精神。
②詩中在與“子”相對上用了一個“我”字,每一章中又省去兩處“我”字,體味一下“我”的妙處,并運用想象,創造“我”的形象。
討論明確:“我”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我”是保衛家園的愛國者形象。“我”是出自內心的自覺者形象。“我”又是一個象征。開頭反問,后以“我”的行為“同”和“修”書寫正義參軍歌,此愛國之情,英雄之舉,躍然紙上。想象當以此為萌發點,也應以此為歸宿點。
三、課堂練習
賞析下面這首詩。
鄉愁的四韻(錄其二韻)
余光中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酒一樣的長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母親的臘梅香
臘梅的芬芳
是母親的芬芳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四、布置作業
1、《氓》和《靜女》均是以愛情為題材的,但反映的是兩類“士”形象,對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樣認識這一現象?
2、《氓》中的典型情節可以從不同的人物的角度去選擇,但有一點必須探究,女主人公為什么會被遺棄呢?
3、詩歌常常調動多種藝術手法來塑造形象,但有一點是主要的,就是運用形象思維。在形象思維中比興、對比是常用的手法,你在《氓》中領悟到了什么?
4、要欣賞詩,必須運用想象,而想象又不是無根據地讓思維馳騁,只有抓住典型情節,才可以創造出自己的形象。請你就"咥其笑矣愛而不見"及《靜女》中的睹物思情進行大膽想象,以塑造出鮮活的形象--將《靜女》改寫為小故事。
第二課時(教學方法同上節課)
一、導入
愛情是個不衰的話題,《氓》和《靜女》塑造出兩類愛情和形象,但有一點較為相同,無論《氓》中的"秋以為期以望復關"還是《靜女》中的" 我于城 愛而不見",看樣子是"自由戀愛"了,我們應怎樣來認識這個問題呢?而《氓》中女主人公遭"士"遺棄,其兄又"咥其笑矣" ,《靜女》中的靜女卻又為 "士"所熱戀,這又該怎樣認識呢?凡此等等,你是否想過有個答案呢?讓我們來學習這兩首詩。
二、教學《衛風•氓》(板書課題)
1、上課堂我們留下了思考題,先來研究第2題。
討論明確:答案可能是多樣的。
“士”之變心說:情節為“不見復關”的暗示性;“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的顯示性。這一切告訴我們“士”的變心是關鍵原因。
社會制度說:情節為“抱布貿絲”至“以我賄遷”,“三歲食貧”“漸車帷裳”,“士”騙取了錢財,生活由貧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經濟上,正如恩格斯所說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錢關系。
年老色衰說:情節為之“氓 之蚩蚩 ,抱布貿絲”,“三歲為婦”,年老色衰,引起“士”變心。
2、研究作業 第3題。
明確:形象思維是以感情意象作為思維對象的,而這些意象是具體而不是形象。具體與形象之間按照客觀生活邏輯為準則。因此比興、對比則成為常用的手法。
3、 桑葉新鮮潤澤時,斑鳩貪吃桑這一形象,當和姑娘年輕漂亮時被男人迷戀,而使姑娘沉溺于愛河之中這一形象具體結合時,這就成為詩人所創造的第二自然段的藝術形象,讓人們看到抽象的結論--男人喜歡的是貌而非人的心靈,同理"桑之落,其黃而隕"和女也不爽,士貳其行"也屬如此,這是"興"的藝術手法。"而"對比"則和"興"不同,常常用同類形象之間的生活聯系的手段進行正反對照,"士"前為"信誓旦旦"--傾慕求婚,否則"反是不思"遺棄舊歡,前后形象形成強烈對比。
師生在欣賞時抓住意象這第二自然段的藝術形象進行想象,進行創造,才可領悟此詩,進入詩的鑒賞的殿堂。
三、研讀《邶風•靜女》(板書課題)
四、1、檢查同學們想象改寫《靜女》的作業 ,由學生代表朗讀自己改寫的文章,師生共同以藝術欣賞的目光評析再創作的作品。
明確:應抓住典型情節進行
解說:此題是為了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完成再創作的創作活動。
2、研究"自由戀愛"及《氓》和《靜女》中的兩"士"為何對戀愛有兩種不同觀念的明確:"愛情"可以說是永恒的話題。在不同社會中有不同的戀愛觀。《氓》中“抱布貿絲”,“士”的身份可為"商人",《靜女》中"俟我于城隅自牧歸荑","士"可為田者,為思維提供了根據。
在由原始社會演變到奴隸社會后,勞動人民之間的戀愛,還是在人們的勞動與生活中產生的,這是當時社會的產物,和我們今天的"自由戀愛"理念上有不同。
四、課堂小節
我們從《〈詩經〉三首》的學習,了解了《詩經》所處時代的生活,學到了人民的愛國精神,樹立了正確的愛情觀。我們還學會了抓住典型情節,運用形象思維來欣賞詩歌中所由此而烘托出的具體生動的氣氛和情調,還學會了在凝練的語言中把握暗示性及代表性,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學們應把這些化為技能,凈化靈魂,爭做文質彬彬的君子。
五、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五。
2、運用所學方法,欣賞下面一首詩。
采薇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菲菲。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3、寫一篇讀詩心得。
[1]
第二十四課、《詩經》兩首 篇6
30.《詩經》三首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古詩的內容和寫作特點。
3.體會古詩的意境。
重點難點
1.重點
(1)朗讀背誦 古詩。
(2)理解古詩的內容和寫作特點。
2.難點:體會古詩的意境。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面加點的讀音。
雄鳩(ju1 jiu1)窈窕(yao3 tiao2)好逑(hao4 qiu2)
荇(xing4)寤寐(wu4 mei4))芼(mao4)
蒹葭(jian1 jia1)溯洄(su4 hui2)晞(xi1) 湄(mei2)
跌叩)抵(Chi)濱(St)址(ZhT)
塒(shi2)佸(huo2)桀(jie2)
2.查字典,對照課文注釋翻譯這三首詩。
二、導入
1.《詩經》簡介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后來儒家奉
為經典,改稱《詩經》。收錄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
歌305首,包括風、雅、頌三部分。“風”,大部分是民間歌謠,小部分是
貴族作品;“雅”,大都是貴族作品,只有小部分是民間歌謠;“頌”,都是
貴族作品。《詩經》的精華是民歌部分,它鮮明地表現人民的愛憎及他
們的反抗斗爭,真實反映當時社會的面貌,為我國古典詩歌奠定了現實
主義基礎。
2.關于三篇作品解題
《關雎》描寫男戀女之情。大意是:河邊一個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一
個男子的思慕。那“左右采之”的窈窕形象使他寤寐不忘,而“琴瑟友
之”“鐘鼓樂之”便成為他寤寐求其實現的愿望。
〈蒹葭〉也是一首情詩。詩中所寫的是:一個秋天的早晨,蘆葦上露
水還不曾于,詩人來尋所謂“伊人”。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環繞,好像
藏身洲島之上,可望而不可即。
(君子于役)寫丈夫久役,妻在家懷念之情。每當家禽和牛羊歸來
的黃昏時候便是她想念最切的時候。
三、正課
1.朗讀〈關雎〉注意正音。
2.賞析
雎鳩關關相對唱,雙棲河里小島上。
純潔美麗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對象。
長長短短鮮荇菜,左手右手順手采。
純潔美麗好姑娘,醒著相思夢里愛。
追求姑娘難實現,醒來夢里意常牽。
一片深情悠悠長,翻來覆去難成眠。
長長短短荇菜鮮,左手采來右手揀。
純潔美麗好姑娘,彈琴奏瑟表愛憐。
長長短短鮮荇菜,左手右手揀揀開。
純潔美麗好姑娘,敲鐘打鼓娶過來。
這是〈詩經〉的第一篇,居“三百篇”之首,因此向來倍受重視。這是
一首貴族青年的戀歌。所謂“君子”是對當時貴族男子的稱呼。這位君
子愛上了一位采荇菜的女子,卻又“求之不得”,只能將戀愛與結婚的愿
望寄托在想象中。(詩經)最重要的藝術手法是賦/、興。所謂“賦”,
是鋪陳其事;所謂“比”,是譬喻和比擬;所謂“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
所詠之辭”(朱熹(詩集傳〉),它是一首詩或一章詩的發端。如本詩“關
關雎鳩,在河之洲”,它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發端的話,但水鳥和鳴,也
可以喻男女求偶,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義上發生關聯。但興
有時與下文意義上無關,有時有情調上的聯系,有時只是從韻腳上引出
下文。本文的起興之妙正在于詩人情趣與自然景物渾然一體的契合,
也即一直為人們所樂道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3.朗讀〈蒹葭〉注意正音。
4.賞析
河邊蘆荻青蒼蒼,秋深白露凝成霜。
意中人幾何處尋,就在河水那一旁。
迎著流水去找她,道路坎坷險又長。
順著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央。
河邊蘆荻濕漫漫,白露滴滴葉未干。
意中人兒何處尋,就在河岸那一端。
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攀登難。
順著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灘。
河邊蘆獲密稠稠,清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人兒何處尋,就在河岸那一頭。
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彎彎險難求。
順著流水去找她,仿佛在人水中洲。
這是一首抒寫思慕、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詩。一個深秋的早晨,河
邊蘆葦上的露水還沒有干。詩人在這時候、這地方尋找那心中難向人
說的“伊人”。伊水仿佛在流水環繞的洲島上,他上下左右求索,終于是
可望而不可得。細玩詩味,好像是情詩,而意境飄逸,神韻悠長。全詩
不著一個思字、愁字,讀者卻可以體會到詩人那種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
得的惆悵。
5.朗讀(君子于役*注意正音。
6.賞析
夫君服役去遠方,沒年沒月。C憂傷。
不知何時回家鄉?雞兒紛紛奔回窩,
西天暮靄遮夕陽,牛羊下坡進欄忙。
夫君服役去遠方,叫我怎能不苦想。
夫君服役去遠方,沒日沒月別離長。
何日團圓聚一堂?雞兒紛紛上木樁。
西天暮靄遮夕陽,牛羊下坡聚攏忙。
夫君服役去遠方,也許不至餓肚腸。
這是一位婦女思念她久役于外的丈夫的詩。落日銜山,暮色蒼茫,
雞棲斂翼,牛羊歸舍。面對此時此景,久別夫君的閨中少婦,心頭涌起
一陣陣難以抑制的。調悵。她想念丈夫,該不會受饑挨餓吧?暮色越來
越濃,思緒越來越長。每天這一段黃昏時光,她感到實在太難挨了。清
人評論這首詩說:“寫鄉村晚景,睹物懷人如畫。”睹物是寫景,懷人是寫
情,此時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凄涼境界,能使人感到“如畫”。
四J結
(詩經)從各個方面表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對周人的建國經過,周
初的經濟制度和生產情況,某些重大的政治歷史事件,都有直接或間接
的反映,對于人民所遭受的痛苦、西周后期以迄春秋的政治混亂局面。
統治者的殘暴和丑惡行為,尤有深刻的揭露。句式以四言為主。根據
不同內容的需要,分別采用賦廣、興的藝術手法。語言樸素優美,句式
回環往復,韻律和諧。寫景抒情都富于藝術感染力,對后代文學有很深
遠的影響。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三題。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一、填空題。
1.(詩經)是我國古代一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有__
篇,包括__、__、__三部分。
2.(詩經)的句式以一言為主。根據不同內容的需要,分別
采用、的藝術手法。
3.(君子于役)中對繁重勞役表示怨恨的句子是__
__;觸發思夫之情的景象是__;對丈夫祝愿
的話語是__。
二、斷句。
1.<關雌>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采用的是“興”的手法。
2。《蒹葭》“所謂”伊人,指 的是“君子。
3.《蒹葭)全詩不著一個思字、愁字,讀者卻可以體會到詩人那種深
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悵。
4.(關限是(詩經)的第一抬,居“三百篇”之首。
30.《詩經》三首
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一1.最早305 風 雅 頌
2.四 賦 比 興3.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不日不月,何其
有話 雞棲于塒(桀)日之夕(西)矣,羊牛下來(括)茍無饑渴
二1./ 2.X 3./ 4./
<-- #EndEditable -->
第二十四課、《詩經》兩首 篇7
教學目標
1. 了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 把握《詩經》的藝術手法和章法的節奏特點。
3. 反復朗讀,直至成誦。教學重點1. 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2. 深入理解這兩首詩,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教學難點1. 體會兩首詩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2. 品析語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在我國幾千年的古典文學長廊中,《詩經》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它是詩歌文學的鼻祖,是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古人認為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據說東漢大學者鄭玄家的婢女也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今天我們來學習冠于《詩經》三百篇之首的《關雎》。二、學習《關雎》。1. 朗讀全詩,整體感知。(1)學生聽錄音配樂朗讀,正音,同時出示投影。雎鳩( ):一種水鳥。窈窕( ):文靜美好的樣子。逑( ):配偶。荇( )菜:一種水生植物,葉子略呈心形,浮在水面上,莖可以食用。寤寐( ):這里指時時。寤,醒時。寐,睡時。芼( ):擇取。(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3)教師范讀,為感悟理解課文創設氛圍。教師提示:詩歌重在想象、聯想,對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實,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點字詞、關鍵字詞要落實。(4)學生齊讀,放錄音,再聽一次,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奏。2. 品讀全詩,把握文義。(1)這首詩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明確:這首詩很短很完整,寫主人公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難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優秀的民歌作品。(2)既然大家都認為這首詩是愛情詩,那么它是如何抒發相思之情的?(全班同學分成五組,每組負責一節的分析鑒賞任務。圍繞“如何寫這位男子的愛戀、相思、夢幻”展開討論交流。)明確:首章四句寫一個年輕小伙子,見到河洲上一對水鳥的相親相愛,聽到它們一唱一和的鳴叫,自然引起自己的無限情思,何況他心目中正有一位所愛的人呢!他向往著那位美麗賢淑的好姑娘,能夠成為自己理想的配偶。板書:所聞:關關雎鳩所見:在河之洲所思:窈窕淑女所愿:君子好逑第二章和第三章八句寫他日夜相思,須臾不能忘懷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邊勞動時的窈窕身影。難耐的相思之苦已達到了長夜不眠的程度。板書:寤寐求之——追慕之心輾轉反側——相思之苦第四章和第五章八句突然出現了“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歡快、熱鬧的場面。這不啻是個戲劇性的轉變。幻由情生,無疑正是這位飽受相思之苦的男子對未來的設想,是他寤寐苦思想要實現的愿望。板書:琴瑟友之——親密相愛鐘鼓樂之——歡快熱鬧小結:古人在解釋這首詩時,曾進行封建禮教的涂飾。今天我們認為它是一篇愛情詩,它寫思慕,寫追求,寫向往,既深刻細微,又止所當止。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確有一定見地,對我們仍有啟發。3. 學生再讀《關雎》,同時在頭腦中再現主人公鮮明生動的形象。4. 探究藝術手法。這首詩采用了什么表現形式?明確:《詩經》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詩。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點是“重章疊句”。所謂“重章疊句”,是指一首詩的各章,不僅句數相等,而且語言幾乎完全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甚至只變動一兩個字,以重復歌詠的一種形式。《詩經》的這一突出特點與音樂曲調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知道,當人們產生了強烈的感情沖動的時候,往往喜歡從流行曲調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詞歌唱。而《詩經》的時代,流行于民間的曲調一般都比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興猶未盡,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許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眾人和,直到唱痛快為止。每重唱一遍,只變動少數詞語,最簡單、最容易傳唱,最便于記憶,當然也就最樂于為人們所采用了。“重章疊句”形式的運用,對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有效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回環往復的美,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三、布置作業。1. 背誦《關雎》。2. 預習《蒹葭》,結合注釋,串解大意。一、導入新課。同學們,有人會唱《在水一方》這首歌嗎?它是早些年一首電視連續劇的插曲,根據《詩經》中的《蒹葭》改編而成,可見《詩經》對后世文學創作有很大影響。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蒹葭》。二、學習《蒹葭》。1. 多媒體顯示畫面,讓學生感受畫面之美。2. 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或配樂朗讀課文,學生聽讀入境,體味感情。3. 學生自由朗讀全詩,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讀出凄迷之景,惆悵之情。4. 放錄音,學生再聽一遍,糾正自己朗讀中的錯誤,教師可同時出示投影,檢查字詞掌握情況。重點解決下列字詞的讀音。蒹葭( ) 伊人( ) 溯洄( ) 晞( )湄( ) 躋 坻( ) 涘( )5.“蒹葭”換為“蘆葦”,“蒼蒼”換為“茂盛”怎樣?“之湄”“之涘”都換成“一方”,“水中坻”“水中沚”都換成“水中央”,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明確:雙聲、疊音詞的好處,重復中有變化。6. 本詩在時間和空間上有無變化,說明了什么?時間變化:“為霜”“未晞”“未已”。說明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尋時間之長。空間變化:“水一方”“水之湄”“水之涘”“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再加上“宛在”,說明“伊人”縹緲難尋,可望而不可即。7. 談談“伊人”和“詩人”的形象。詩人從“道阻且長”到“道阻且躋”再到“道阻且右”;詩人時而“溯洄”,時而“溯游”,說明詩人是一個為了自己心愛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艱難險阻,矢志不移的追求者。而“伊人”則代表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事物——愛情、理想、事業……8. 一個目標永遠在眼前卻永遠無法接近,你有過類似的經歷嗎?你如何看待這種追尋呢?這只是一首愛情詩嗎?你心中的“伊人”是什么?提示:討論這個問題時,教師應補充王國維的“三境界”說。三、對比賞析《關雎》《蒹葭》兩首詩的異同。明確:《蒹葭》是《詩經》中表現“朦朧美”的名篇。這首詩和《關雎》都可以看做愛情詩,但是無論從風格上還是從表現手法上都有著很大的差別。《關雎》一詩著重于“敘事”,我們從詩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從愛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這樣一條線索。《蒹葭》中卻沒有明確的故事,第一章就寫到主人公隔水遠望,伊人正姍姍而來,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尋,伊人仿佛就在不遠處的水中陸地上,若即若離。第二章和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復詠嘆,突出追尋之路的艱險與漫長,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綿長持久,表現出主人公不能夠走近“伊人”又永遠懷著希望的情感狀態。與《關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韻味更濃郁。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來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寫主人公的形象,則著力寫他的遠望。一開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邊,向對岸望去,看到他所愛慕的那個姑娘正向水邊走來,心里很高興;可不久,蘆葦擋住了他的視線,看不到她了。他以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著河岸向上走,走了長長的一段艱難而又曲折的路,卻依舊是什么也沒有看見。他不灰心,又折回來去追尋她,最后終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個小洲上;這時他內心便充滿了喜悅。十分明顯,主人公跟那姑娘并無交往,甚至還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夠遠遠地望見她,便感到心滿意足。這種愛是“朦朧”的,它的動人之處也正在于“朦朧”和距離感。四、布置作業。1. 背誦《蒹葭》。2. 把《蒹葭》改寫為一篇散文。3. 對《詩經》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閱讀:《詩經選注》《詩經鑒賞集》《閑坐說詩經》等書。板書設計蒹 葭時間變化:“為霜”“未晞”“未已”——凝望追尋時間之長空間轉移:“水一方”“水之湄”“水之涘”“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伊人”縹緲難尋,可望而不可即
第二十四課、《詩經》兩首 篇8
周道寶
示標:
1、了解《詩經》
2、賞析《氓》
一、導入 :
請一生背誦《沁園春·雪》
北月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風,望長城內外,唯條茫茫,大江上下,頓頭滔滔,心舞銀蛇,原馳臘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往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思考:“稍遜風騷”何意?
“風騷”何意?為什么特別點“風騷”?
明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文學風的源頭
二、了解《詩經》
學習《詩經》三首,是305篇的零頭,但通過三首,了解《詩經》的大概
1、理解并背誦注釋①
2、補充《詩經》六義,一般以首句的第一個詞為標題,四言為主,多用重章疊句。
三、賞析《衛風·氓》的思想感情
1、從內容上看,這是一首什么詩?從表達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詞?采用第幾人稱敘事抒情的?
明確:愛情詩,敘事詞,第一人稱
2、我們現在是21世紀的中學生,能理解距今2600年前的愛情?挑戰。背誦詩歌,思考:
(1)詞歌中有沒有不懂的字詞句?
(2)歌寫“氓和我”如何戀愛?如何結婚?
(3)概括婚戀雙方的舉動,反映什么情感或性格。
明確:戀愛:自由戀愛,私定婚期;
結婚:舉行儀式,嫁給情郎
氓:騙—怒—娶 “我”:送—勸—望—淚
占有對方 癡情幸福
喜怒無常 純真熱情
3、3-5章沒有一字提及婚后的幸福生活,而是寫婚后“氓”的變心,我的痛苦。
思考:①“氓”變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印證第一章哪些詞句?
“桑之落奚,其黃而隕”,年老我衰,沒有當初美貌,導致第三、四、五者插足。
②“我”有沒有過錯?
真情不改,堅守婦道,辛勤勞作,操持家務
③“氓”有沒有責任心?
不能富足,遮風擋雨
④“我”痛苦是不是僅僅來自變心的丈夫?
笑貧,親人娘家人都笑話我!
⑤“我”的痛苦生活得出什么教訓?擦亮雙眼,決不能讓“氓”這樣的男子“騙、花”到手。
4、閱讀最后一章
思考:①我對這個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何處可以看出?反映她性格另一面?
散伙:決絕,清醒、剛烈
②“我”與丈夫離異后會不會有幸福生活?
悲劇一生,“女子耽矣,不可說矣”
小結:該詩敘寫了愛情悲劇,也是“我”的人生悲劇,可以看作是“我的”追憶,也可以看作是散伙前哭訴和痛訴,詩中主人公“我”是值得同情。
思考:“我”的形象相當感人,靠那些藝術手法?比興、對比、描述。
秦風·無衣
示標:1、思想感情
2、重章疊句
一、導入 :欣賞《志愿軍軍隊》
雄糾糾,氣昂昂,
跨過鴨綠江!
保祖國,為和平,
就是保家鄉,
中華好兒女,
奮勇向前進,
打倒美國帝國主義狗強盜!
思考:戰歌的特點?
短小精悍,鼓舞斗志
如此義勇軍進行曲
今天欣賞2500年前的秦國人民抗擊西戎入侵的戰歌。詞句答疑
二、欣賞內容
1、齊背秦風·天衣:概括該詞的思想內容。
明確:三章內容大致相同,概括出一章內容也便概括出全詞內容。前兩句:同甘共苦;后兩句:同仇敵愾。(不畏艱苦,厲兵徠馬)
2、“凱曰天衣”是反問對方提出問題,還是泛泛反問,提出生活艱苦?
3、詩歌語意是并列的,還是層層深入的?
同仇——偕作——偕行
保家衛國,團結對敵,英勇獻身的思想感情,慷慨雄壯
4、用什么語調表達思想感情?
5、背誦體會
三、抒情特點:
重章疊句,又叫五章復唱,“賦”的手法,鋪陳
抒情
板書: 秦風·無衣
團結互助
同仇敵愾 慷慨雄壯 賦(鋪陳)
北風·靜女
示標:1、思想感情
2、描寫
一、背誦該詩,字詞釋疑
二、內容上看什么詩,第幾人稱?
三、1、整首詩反映出什么內容?
熱戀,美好的愛情和戀愛中“我”的甜蜜
2、具體寫了什么內容?
一會:一次約會不見
兩饋贈:兩次贈我信物
3、一次約會,靜女為什么“愛而不見”?答案不是唯一的,“談”我“我”的舉動怎樣?反映什么心情,背后隱含什么情感?
“搔首踟躕”,焦急;鐘情是一種憂愁,是甜蜜的憂愁,《沙揚娜拉》
4、到底“見”沒“見”,詩歌沒說,…
5、沒有寫靜女的語言,為什么單一甜蜜,沉醉
6、靜女的形象
7、與“氓”兩位戀人作比較
四、如何表達
多種描寫,幾個細節
音樂美,細徽曲折的思想
“賦”
“氓”一言蔽之,哀怨
天衣:振奮
靜女:甜蜜
作者郵箱:
第二十四課、《詩經》兩首 篇9
24 《詩經》兩首
從容說課
《關雎》和《蒹葭》選自《詩經》。《關雎》寫一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之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蒹葭》寫一位戀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蒼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復,神魂顛倒,心焦地尋求他思念的戀人。兩首同為愛情詩,都寫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樸、真摯、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疊句和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文字雖然簡單,但給予人們的癥狀感卻豐富,豐富到“我們只覺得讀了百遍還不厭”(《中國詩史》)。
教學本文,應創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應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直至成誦;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詩經》重章疊句的表現手法;學習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認識《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還應引導學生多讀多背《詩經》中的名篇,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課堂教學采用朗讀法、討論點撥法、品讀法等教學方法。注重自主學習、自我探究,全面領略詩歌的美感,力求在詩歌鑒賞和文化積淀上都有所收獲。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章法的節奏特點。
3.反復朗讀,直至成誦。
能力目標
1.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2.深入理解這兩首詩,提高學生詩歌鑒賞的能力。
德育目標
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學重點
1.創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學習兩首詩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體會兩首詩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
2.品析語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點撥討論法
3,品讀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思讀課文,把握文意;品讀課文,探究藝術手法。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古人認為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字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今天我們學習冠于三百篇之首的《關雎》。
二、資料助讀
多媒體顯示以下內容: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后來被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人民大眾的口頭創作,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貴族統治集團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也反映了人們的勞動生產情況和愛情生活。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厘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聽錄音配樂朗讀,正音,同時出示投影:
睢鳩(jū jiū)一種水鳥。
窈窕(yǎo tiǎo):文靜美好的樣子。
逑(qiú):配偶。
荇萊(xīng):一種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時。寐,睡時。
筆(mào):挑選。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教師提示:第一章雎鳩和鳴于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這一章的佳處,在于舒緩平正之音,并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寫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聲調亦迫促,與前后平緩之音有別。第四章、第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
3.教師范讀,為感悟理解課文創設氛圍。
4.學生結合注釋,譯讀全詩。
多媒體顯示:
關 雎
關雎鳥關關和唱, 夜長長相思不斷,
在河心小小洲上。 盡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條條,
哥兒想和她成雙。 長和短水邊荇萊,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萊長短不齊, 好姑娘苗苗條條,
采荇菜左右東西。 彈琴瑟迎她過來。
好姑娘苗苗條條,
追求她直到夢里。 水荇萊長長短短,
采荇人左揀右揀。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條條,
睜眼想閉眼也想。 娶她來鐘鼓喧喧。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想象、聯想,對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實,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點字詞,關鍵字詞要落實。
5.學生齊讀,放錄音,再聽一次,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奏。
四、思讀全詩,把握文意
1.教師提問:這首詩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生1:寫了一個男子對一位美麗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生3:他做夢夢見彈琴奏瑟,迎娶這位姑娘。
……
教師小結:這苜詩很短很完整,既寫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難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優秀的民歌作品。看來,冠于《詩經》之首的《關雎》的確名不虛傳。
2.教師提問:既然大家都認為它是愛情詩,那么它是如何抒發相思之情的?請具體分析。
教師把全班同學分成六組,每兩組負責一節的分析鑒賞任務。圍繞“如何寫這位男子的愛戀、相思、夢幻”展開討論交流。其中以一組為主,另一組補充或評價。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寫一個青年小伙子,見到河洲上一對水鳥的相親相愛,聽到它們一唱一和的嗚叫,自然引起自己的無限情思,何況他心目中正有著一位所愛的人兒呢!他向往著那位美麗賢淑的好姑娘,能夠成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書:聽聽:關關雎鳩
所見:在河之洲 極有層次,語約義豐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寫他日夜相思,須臾不能忘懷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邊勞動時的窈窕身影。難耐的相思之苦已達到了長夜不眠的程度。
板書: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輾轉反側——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現了“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歡快、熱鬧的場面。這不啻是個戲劇性的轉變。幻由情生,無疑這正是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對未來的設想.是他寤寐求其實現的愿望。
板書:琴瑟友之——親密相愛
鐘鼓樂之——歡快熱鬧
教師小結:古人在解釋這首詩時,曾進行封建禮教的涂飾,或說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說它是“刺康王晏起”,名義上是“以史證詩”,實際上是一種歪曲。今天我們認為它作為一篇愛情詩篇,它寫思慕,寫追求,寫向往,既深刻細微,又止所當止。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確有一定見地,對我們仍有啟發。
3.學生再讀《關雎》,同時在頭腦中再現主人公鮮明生動的形象。
五、品讀全詩,探究藝術手法
1.提問:本文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生1:題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話都是四字。
生3:語言幾乎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
生4:這首詩采用了一些雙聲疊韻字。
……
教師小結:《詩經》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詩。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點是“重章疊詠”。所謂“重章疊詠”,是指一首詩的各章,不僅句數相等,而且語言幾乎完全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甚至只變動一兩個字,以重復歌詠的一種形式。
同時多媒體顯示:
《詩經》的這一突出特點,同樣與音樂曲調中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知道,當人們產生了強烈的感情沖動的時候,“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往往喜歡從流行曲調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詞唱唱。而《詩經》的時代,流行于民間的曲凋一般都比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興猶未盡,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許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眾人和,直到唱痛快為止。每重唱一遍,只變動少數詞語,最簡單。最容易傳唱,最便于記憶。當然也就最樂于為人們所采用了。
重章疊詠形式的運用,對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有效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回環往復的美,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
2.教師提問:本詩寫男子的一片情思,卻以“關關雎鳩”開頭,這種表現手法叫什么?
多媒體顯示:
《詩經》的表現手法,前人概括為賦、比、興。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這種解釋比較通行。賦就是陳述鋪敘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就使用了賦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衛風·氓》中用桑樹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興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起興,使人從桃花展開聯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興手法對后世詩歌的創作有很大影響;
學生討論、交流。
生1:我認為它是“興”,因為先說雎鳩,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認為是“比”,因為雎鳩形影不離,詩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摯鳥。
生3:我認為兩者兼而有之。
……
教師小結,前人對此有究屬賦比興何種手法的爭論。實際上就詩中這兩句看來,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實見之景,但對全詩來說,確也起著媒介、比喻、聯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們認為不必如此拘泥。
六、試背全詩
七、布置作業
1.大聲朗讀,背誦全詩。
2.預習《蒹葭》,結合注釋,串解大意。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全詩,整體感知;美讀全詩,重在鑒賞;比讀全詩,問題探究;延伸拓展,開闊視野。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同學們,有人會唱《在水一方》這首歌嗎?它是早些年一首電視連續劇的插曲,根據《蒹葭》改編而成,可見詩經對后世文學創作有很大影響。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蒹葭》。
二、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多媒體顯示畫面,讓學生感受畫面之美。有未讀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曉之時,蘆花泛白,清露為霜,瑟瑟秋風,葦叢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煙波萬頃,空中霧靄迷蒙,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時,一位癡情的戀者,躑躅水畔,他熱烈而急切地追尋著心上的戀人。那戀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復”心醉神迷,內心痛苦,不可言狀。
2.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或配樂朗讀課文,學生聽讀入境,體味感情。
3.學生自由朗讀全詩,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讀出凄迷之景,惆帳之情。
4.放錄音,學生復聽一次,糾正自己朗讀中的錯誤,教師可同時出示投影,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投影顯示:
給下列詞語中加點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躋 坻 浚
選兩個同學注音。
明確: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5.學生結合注釋,譯讀全詩。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吟誦、品味。在譯詩時,要運用聯想、想象,在頭腦中浮現此情此景。
多媒體顯示:
蒹 葭
蘆花一片白蒼蒼, 逆著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變成霜。 越走越高道兒難。
心上人兒她在哪, 逆著直水去找她,
人兒正在水那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間。
逆著直水去找她,
繞來繞去道兒長。 一片蘆花照眼明,
逆著直水去找她, 太陽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著水中央。心上人兒她在哪,
隔河對岸看得清。
蘆花一片白翻翻, 逆著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兒不曾干。 曲曲彎彎道兒擰。
心上人兒她在哪, 逆著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灘。 好像藏身小島水中心。
三、美讀全詩,重在鑒賞
1.教師請同學們談初讀詩歌的感受。
學生暢所欲言。
生1:本文寫的朦朧縹緲,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
生2:這首詩意境優美,我特別喜歡秋天凄清悲涼的況味,和詩人惆悵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艱險,不屈不撓的精神,因為詩中幾次提到“溯洄從之。道阻且長”嘛!
生4:我覺得“伊人”應該是漂亮的、高潔的,又是時隱時現、閃爍不定的。
……
教師總結:看來本詩的確“言盡而意無窮”,給了我們無限豐富的想象、開拓、創造的空間。正是這種多重意境交相疊合的開放式結構,使這首言情之作成為極富張力,意蘊宏深,多姿多彩的詩的極品。
2.作品文字簡單,內容單純,但給予人們的美感卻非常豐富,能否用幾個詞來概括作品的美?
明確:含蓄美、意境美、朦朧美。
3.具體賞析詩歌的美。
教師把全班分為六個組,每兩組負擔一個方面的鑒賞任務。圍繞“含蓄美、意境美,朦朧“美”展開討論交流。其中以一個組為主。另一個組補充、評價。
成果展示:
1.含蓄美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文字簡約。以表面極經濟的文字建構一個十分廣闊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間,這是該詩的一大長處。作品沒有直接抒情,沒有敘述這位戀人對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寫了他左右求索,尋找戀人的行動,然而主人公那癡心的迷戀、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過動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現出來。
形象可感。作品雖未刻意刻畫戀愛雙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執著、“伊人”的高潔我們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繞梁。詩只寫尋求之難,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結果如何,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這就是所謂“含不盡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體現在多重疊合的架構。
(1)煙水迷離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癡的情幻化而生,難分難解。
(2)深秋一派蕭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悵失意的心情渾然一體。
(3)詩人的執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覓之無蹤的境界渾然為一。
(4)“伊人”高潔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氣質,被蒹蒼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來。
3.朦朧美體現在寫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沒有直敘心情,而是采用曲筆。作寫意式的遠距離的勾勒。距離產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里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
教師小結:《蒹葭》詩的豐富美感,我們可以作多重解瀆。正如《人間詞話》所說:“《詩·蒹》一篇,最得風人深致。”
四、比讀全詩,問題探究
教師提問:《關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愛情詩,但風格和表現手法相同嗎?
明確:《關雎》一詩重在“敘事”,可以看出主人公愛慕、追求、幻想這樣一條線索。《蒹葭》沒有一個明確故事。只選一個場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復詠嘆。《蒹葭》比《關雎》情感韻味更濃郁。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比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五、課堂小結
《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開闊、豐盈、簡單、潔凈。這源泉處的草木,也跟淳樸的先民及其歌聲一樣簡樸優美。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游歷在平原秀野風和日麗中。癡情的少年千回百轉,卻找不到她的岸。讓我們于于凈凈與素心相通.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
六、布置作業
1.《蒹葭》這首詩對后世的影響是相當大的。上網搜集相關信息,看哪些詩篇化用了《蒹葭》的詩句。
2.背誦這兩首詩,并為一篇寫一段賞析文字。
板書設計
關睢
蒹
葭
蒹葭
白露
道
伊人
蒼蒼
萋萋
采采
霜
已
長
躋
右
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矣
第二十四課、《詩經》兩首 篇10
24 《詩經》兩首
一、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一)整體感知
《關雎》是《詩經》的第一篇,可以說是一首愛情詩。著重寫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表達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悅之情。《蒹葭》是《詩經》“秦風”中的一首愛情詩。就整首詩而言,幾個章節結構相同,只是換了幾個詞語而已,增強了詩歌的韻味。就每章而言,前四句都是描寫了一種凄清而蒼涼的景色,這種景色襯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虛、惆悵之情;而后四句寫出詩人對“伊人”的上下尋求,卻又尋而不見,這當中既有詩人的悵惘之情,又有詩人對伊人的深切思念。
(二)學法引導
詩歌重在體會,可以通過朗讀的方法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如《關雎》的首章是全詩的序,為下文描寫君子追求淑女作鋪墊,朗讀時相對平靜;第二章寫出君子時刻都在思念淑女,因此語句中流露出一種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寫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讀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狀;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運用了反復的手法,刻畫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樂與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種興奮和輕快的語調。《蒹葭》則可采用讀準一個詩節推及其他的方法進行朗讀,然后采用提問、質疑、討論等方法,分析關鍵語句,理解詩歌意境,進而把握全詩的主旨。
(三)審美鑒賞
含蓄生動的起興美
起興,是《關雎》一詩反復運用的藝術手法。比如,詩的一開頭就用“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來起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雎鳩鳥雌雄匹配聯想到君子淑女必成佳偶,由聽到雎鳩鳥清新流轉的歌唱而春心蕩漾想到君子對淑女的思念之切。又如以荇菜既得而“采之”“毛之”,興起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使全詩產生了意味深長、回味無窮的藝術魅力。
(四)重點難點突破
1、誦讀這兩首詩,簡要說說它們各自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什么?
[析]我國遠古時代的詩論就提出“詩言志”說,因此,讀詩應該努力分析、感悟出蘊藏在詩歌字面背后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關雎》寫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表達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悅之情。
2、《詩經》的主要藝術表現手法有賦、比、興等,請思考:《關雎》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運用這種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析]本題考查《詩經》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所謂“賦”,是鋪陳其事;所謂“比”,是譬喻和比擬;所謂“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朱熹《詩集傳》)。但是,關鍵不只在于識別,更在于體會這些藝術手法的表達效果。
[參考答案]《關雎》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興”的藝術手法。如本詩開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它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發端的話,但水鳥和鳴,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和諧恩愛。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義上發生關聯。本詩的起興之妙正在于詩人情趣與自然景物渾然一體的契合,也即一直為人們所樂道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3、在《蒹葭》這首詩歌中運用了景物描寫,請思考:這些景物描寫在詩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析]寫景其實是為抒情服務,成功的寫景能做到情景交融,以景傳情。
[參考答案] 景語情語。詩開篇便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凄清的畫面:一個晚秋的早晨,天色朦朧,籠罩在晨霧中的是一望無際的沾帶露珠的蘆葦。一條河流,蜿蜒而去。望遠處,是一塊小小的沙洲。這是一幅蕭瑟的晚秋晨光圖,烘托主人公凄惻的情感。
詩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復的方式,反復詠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為霜”,露凝為霜,是拂曉時;二章“白露未唏”,太陽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陽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時間的晚秋晨光圖,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佇立遠望而始終不能見面的惆悵心情, 而主人公這種心情隨著晨光畫面的重疊,顯得越來越急切,越來越凄婉。這篇詩在藝術上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4、《關雎》和《蒹葭》兩首詩歌大量運用了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充分表達了詩人細膩的思想感情,請從詩中找出一處,反復朗讀,加以體會。
[析]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詩經》中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
[參考答案] 重章疊句的形式,即重復的幾章節,意義和字面只有少數的改變。如《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變動了十幾個字,不但寫出了蘆葦茂盛的狀態,愛情道路的曲折綿長,伊人雖近在咫尺,但又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復的旋律,表現出詩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
二、自學階梯評估
達標訓練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雎鳩( ) ( ) 窈窕( )( ) 好逑( )( )
寤寐( )( ) 溯洄( ) 坻( ) 荇菜( )
2、填空題。
(1) 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共有_ _篇,包括_ _ 、_ _、_ _三部分。
(2)《詩經》的句式以四言為主。根據不同內容的表達需要,分別采用 、 、 的藝術手法。
(3)統領《關雎》全篇的詩句是“ , ”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解說不當的一項是 ( )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親愛”的意思,這里用作動詞,且表使動。
d.“鐘鼓樂之” 的“樂”是“快樂”的意思,這里用作動詞,且表使動。
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關雌》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采用的是“興”的手法。
b.《蒹葭》“所謂伊人”的“伊人”,與《關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樣的人。
c.《蒹葭》全詩不著一個思字、愁字,讀者卻可以體會到詩人那種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悵。
d.《關雌》是(詩經)的第一首,選自《詩經 • 周南》。
能力提高
1、《詩經》中,常常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在古漢語的規則中,這類詞匯大都是形容詞,所以也有助于表達曲折幽隱的感情,描繪精彩美麗的自然。請從課文中找出例子,并體會其作用。
2、閱讀《蒹葭》一詩,想想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簡要分析這些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3、比較《關雌》和《蒹葭》在寫法上的異同。
4、從兩首詩歌中的任意選取一首,將它改寫為現代詩歌,或者一個散文片段,意境要優美,描寫要生動,字數不限。
開放探究
閱讀《君子于役》,回答問題。
君子于役,
不知其期。
曷至哉?
雞棲于塒,
日之夕矣,
羊牛下來。
君子于役,
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
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
雞棲于桀,
日之夕矣,
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
茍無饑渴!
1、這首詩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2、下面對《君子于役》上段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
a、開頭兩句點明全篇主旨,陳述了所詠之事。用“不知”來說明丈夫役期之長。這兩句是第一層:婦人直抒胸臆,亟盼丈夫歸來。
b、中間四句勾畫出一幅典型農村晚景圖,畫中充滿了恬靜的氣氛,并且以此來反襯主人公的不平靜心境:家畜出入尚且有時,而人卻無歸期。
c、最后兩句極言思念丈夫很深,以致不能自已。
d、“曷至哉”是反問句,女主人公用反問的方式來揭露封建統治苛酷的兵役給千萬個家庭帶來痛苦的罪行。
3、簡述詩歌中所寫的鄉村晚景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三、資料下載
《詩經》,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所錄詩歌多來自民間,據說,周朝設有專門的采詩官,采集民歌,以體察民俗風情、政治得失。《詩經》中大部分詩歌都出于此。另一部分則為公卿、士大夫向周天子所現之詩,歌功頌德、粉飾太平。其中,部分詩歌曾有人考證其作者,有臆斷者,有有理有據者,不過不很重要。至于《詩經》編撰者,有以為周公者,現在看來無法成立。另有孔子刪詩的說法,也沒有說服力。
《詩經》所錄詩歌時間跨度長,從西周初年直至春秋中葉,涵蓋地域廣泛,黃河以北直至江漢流域的都有。漢時,先有魯、齊、韓三家時,立于學官,后有《毛詩》。《毛詩》盛行后,齊、魯韓三家詩先后亡佚。歷代解《詩經》者頗多,較好的有宋朱熹《詩集傳》、清王夫之《詩經俾疏》、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王先慊《詩三家義集疏》等。
《詩經》存三百零五篇,分《風》、《雅》、《頌》三部分。《風》有十五國風,是出自各地的民歌,這一部分文學成就最高,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于我們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后來,《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包括《詩》、《書》、《禮》、《樂》、《易》、《春秋》)及《五經》(無《樂》)之一。
自學階梯評估
達標訓練
1、jū jiū yǎo tiáo hǎo qiú wù mèi sù huí chí xìng 2、(1)《詩經》 305 風 雅 頌 (2) 賦 比 興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c.4、b
能力提高
1、《關雎》中“關關”(疊字)形容j、鳥叫聲,“窈窕”(疊韻)表現淑女向美麗,“參差”(雙聲)描繪水草的犬態,“輾轉”(疊韻)刻畫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狀,既有和諧的聲音,又有生動的形象。
《蒹葭》中的“蒼蒼”、“萋萋”、‘采采”(疊字)形容蘆葦茂盛的樣子,為下文“溯洄從之”、“溯游從之”作了輔墊,渲染了氣氛。
2、這首詩描寫了深秋清晨,河邊的蒼蒼蘆葦上沾滿霜露的景象,這一景象給人以蕭瑟冷落之感,它既有烘托環境氣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這首詩還描寫了河邊道路漫長險阻、地勢越來越高、迂回盤曲的景象,突出了主人公對意中人愛情的真摯和執著的追求。
3、《關雌》著重于敘事,而《蒹葭》卻沒有明確的故事,《蒹葭》比《關雌》的情感韻味更濃郁些。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雌》“興”的特點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境界。4、提示:注意肯定學生作品中的優點,指出其中不足,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詩歌內容。
開放探究
1、這首詩著重描寫妻子對丈夫長期服役不能回家的盼望思念之情,反映了徭役給人民帶來的苦難。2、d3、詩中寫了思婦視野中最能觸動她心弦的幾樣景物:棲于塒的雞兒,幽暝的黃昏,歸圈的牛羊。這些景物突出了一個“歸”字,使她產生了人不如畜的思想。于是,詩人借景物之助,把人物感情中最強烈、最集中的一點“等待”突現出來了。這樣的寫景是移情于景,為情造境,其效果是對表達人物感情、渲染環境氣氛、突出主題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第二十四課、《詩經》兩首 篇11
教學目標:
1、學習《詩經》的有關常識,了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創作傳統。
2、誦讀課文,理清課文敘事線索,體會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學重點:
1、能夠準確地誦讀本詩,通過閱讀注釋來自己翻譯課文,并注意詩歌的節奏和韻律。
2、理清詩歌的敘事情節是個重點。
3、分析把握詩歌當中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1、詩歌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的藝術效果。
2、學會比較分析,理解“賦”“比”“興”寫作手法。
教具方法:多媒體
誦讀法、講解法、討論點撥、改寫創新。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衛風•氓》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新課
愛情、戰爭是人類生存與生活中兩個重要的話題。我們的先民為之奮斗而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詩篇。今天我們學習的是《詩經》中的兩首愛情詩。
二、《詩經》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原本稱《詩》,編成于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詩三百》。孔子將《詩三百》做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漢以后儒家學派把它當成經典,奉為“六經”之一,才稱為《詩經》。《詩經》廣泛地反映了古代社會生活,富于寫實精神,是我國詩歌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2、按體制《詩經》分“風”“雅”“頌”三大類。
(1)“風”有十五國風,大都是民間歌謠,是當時人民的口頭創作,反映了社會的風貌和人民的喜怒哀樂,是《詩經》中的精華。
(2)“雅”分大雅與小雅,是宮廷樂曲歌詞。
(3)“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3、《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
(1)賦者,鋪也,鋪采螭文,體物寫志也。——鋪陳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聯想
4、風、雅、頌和賦、比、興合稱為“詩經六義”
詩、書、禮、樂、易、春秋合稱“六藝”
《詩經》中的《國風》和《離騷》并稱“風騷”,代表我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文學傳統。“風騷”后代指文學才華。
春秋賦詩言志,戰國著述引詩。
孔子:“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詩無邪。”
孔子:“詩可以興(聯想政教),可以觀(觀察得失),可以怨(諷刺政治),邇(近)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三、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注意正音、句讀和節奏。(誦讀的節奏:“二、二”節拍)
2、學生自由朗讀后齊讀課文。
3、學生根據注釋,試翻譯課文,標明疑問。
4、學生質疑,教師解答。
5、梳理課文敘事線索。
四、具體研習
教師提問,學生討論后明確。
1、從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女子:純真、熱烈、專一、癡情、溫順遷就。
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動、性情暴躁。
2、“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這兩句話揭示了當時什么樣的社會現實?
明確:在春秋時期,隨著私有財產的不斷形成和父系社會的進一步確立,男女不平等現象產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實。
3、“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似乎和全文無關,能否刪去?若分別改為“女之妙齡,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隕”,好不好?
明確:不好,這是運用比、興的藝術手法。
重點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以桑葉新鮮潤澤的自然情狀喻女子年輕貌美之情狀。這種兩個相關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間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既引起聯想,增強意蘊,引發下文女主人公年長色衰,慘遭遺棄內容的敘述,這種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即為“興”。
整體看有以桑葉由鮮嫩而枯黃來比喻愛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為具體,化無情為有情,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結合課后練習第2題)
4、詩三、四、五章刻畫了女主人公是什么樣的形象?
明確:勤勞、忠貞,同時表現了女主人公對負心丈夫的怨恨情緒。
5、結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詩表現了女主人公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勤勞、溫順、忠貞、堅強、剛烈
6、結合課后練習二,從全文看,本詩運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手法?
明確:全文直陳其事,運用了“賦”的寫作手法。也運用了“比”“興”的寫作手法。
五、藝術鑒賞:
板書一:對比的寫法
《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憶中敘事抒情的,回憶中運用了對比寫法。
婚前:生活幸福,性格熱情、溫柔、純真。
女主人公
婚后:受盡屈辱,性格剛烈,認識清醒。
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氓
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板書二:結構圖
情節 感情基調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許婚
(賦) 戀愛——熱情、幸福
第二章:男女戀人相思、結婚
(賦)
第三章:勸誡女子不要癡情
(比、興)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別戀 婚變——沉痛、怨恨
(比、興)
第五章:補敘多年的苦楚和處境
(賦)
第六章:今昔對比的怨恨和痛苦——決絕——清醒、剛強
(賦、比、興)
六、思考下列問題
1、應如何看待詩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
2、試分析“氓”的性格特點?
3、《梁祝》和《氓》都是以愛情為題材的,但反映的是兩類“士”的形象,對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樣認識這一現象?
七、作業:翻譯詩歌第六章。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邶風•靜女》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鞏固上節課內容
1、默寫《氓》的前兩章。
2、描述《氓》中女主人公形象。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注意正音、句讀和節奏。(誦讀的節奏:“二、二”節拍)
2、學生自由朗讀后齊讀課文。
3、學生根據注釋,試翻譯課文,標明疑問。
4、學生質疑,教師解答。
5、梳理課文敘事線索。
三、探究創新:練習改寫《靜女》,可以改寫成詩歌,戲劇,小說,散文四大文學體裁中的任意一種!
四、熟讀課文,當堂背誦。
五、課后作業:
第二十四課、《詩經》兩首 篇12
24 《詩經》兩首
教學目標
1、識記古代文言實詞,積累常用詞意義。
2、用自己語言賞析詩歌,體會細膩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發揮想象力描繪浪漫的愛情場景。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 查字典,熟讀課文
老師 查找有關圖畫和輕柔音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對美好的人或物,都會產生愛慕之心。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把心中愛慕之人稱為“夢中情人”。《關雎》這首詩便惟妙惟肖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場對“夢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過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結果又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走入《關雎》,欣賞一場古人的愛情戲吧。
二、誦讀,熟悉字音,結合注釋掌握文意
1、范讀正音。老師飽含情感朗誦或播放名家錄音。
2、學生齊讀、男女生分讀、個別誦讀
3、解釋重點字詞,掌握文意(關關、洲、窈窕、好逑、參差、流、寤寐、思服、優哉游哉、輾轉反側、友、芼)
三、共同研討文意
1、浪漫的愛情往往離不開浪漫的場景,請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語言發揮想象力描繪出來。
明確:“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學生創作并個別演示后,老師做總結示范:展示多媒體畫面,并伴輕柔音樂,深情描繪:“清清的河水,水波蕩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綠洲,綠洲之上一對魚鷹正在伸長脖頸一唱一和地關關鳴叫。河的兩岸長滿了蔥綠的荇菜,隨著微風參差搖擺。要采摘它們需要時左時右地努力。美麗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愛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樣,要想盡辦法去接近!”
2、《關雎》中有一句對心中戀人的贊美已成為贊美女性的現代成語,請找出。
明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人又是如何表現自己的愛慕之情的?請找出相關語句。
明確: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哉游哉,輾轉反側。
(老師緊接著翻譯此句)文靜美麗的姑娘啊,醒著夢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難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著她。綿長的思念啊,教人翻來覆去難入睡。
3、愛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見相思之苦。既然如此,那就大膽地去追求美麗的姑娘吧。讓我們看看他是如何展開愛情攻勢的?
明確: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如此煞費苦心先“友之”:親近她,再“樂之”:取悅她。結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會是:有情人終成眷屬了。
四、文學常識補充
1、“興”手法的運用
一開始我們分析場景,大家也許注意到了,這些場景是分散描繪的,基本是一句場景一句敘事夾雜進行。這也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叫作“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例如開篇先言他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鳩鳴叫,引起所詠之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與“所詠之詞”不是毫無關聯,而恰恰是有共通點的。正如上例雎鳩的相互鳴叫與君子對淑女的愛慕是一致的。試從文中再找幾例并分析其共通點。
學生四人小組進行合作學習。
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時左時右采荇菜的動作和千方百計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2、重章疊句
誦讀時能發現,許多句子是重復出現的,這種手法有利于反復吟唱,以充分地表達出詩人細膩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參差荇菜”等。
五、布置作業
1、選取《關雎》中某一細節描寫,發揮想象,拓展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力求語言流暢。表現出特定的意境氛圍。
2、熟讀、背誦《關雎》,掌握課下字詞注釋。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如果說《關雎》是一支完整的愛情進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場愛情馬拉松。誰能告訴我,馬拉松運動有什么特點?(學生回答:路途遙遠、艱險,需要耐力和持久的決心、勇氣,不畏艱險、堅持不懈、努力不放棄……)《蒹葭》便是描寫了對愛人不懈的尋找,讓我們來聽聽這場愛情告白吧。
二、誦讀、疏通文意、掌握重點字詞
1、蒼蒼 伊人 溯洄 且 溯游 萋萋 晞 湄 躋 坻 采采
未已 涘 沚
2、學生齊讀、男女生分讀、個別誦讀
三、賞析、思考下列問題組(四人小組合作)
1、詩人心中的戀人不知在何處,詩人尋找了幾處地方?
明確:三處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這些地方有什么特點?請分別用文中的一個字概括。
明確:“長”、“躋”、“右”。
3、詩人面對如此曲折艱險的路,又是什么態度?
明確:“溯洄從之”、“溯游從之”。
四、能力拓展
1、任選《蒹葭》中的一節,用優美的語言重現詩歌的意境。
示例:又是一個霜凝霧罩的清晨,我又來到水邊,那蒼蒼的蒹葭在微微曉風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霧之中。我心中的戀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時光,跋山涉水,來到你的身旁。
2、比較《關雎》與《蒹葭》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有何相同之處?(學生四人小組討論)
(1) 都用了“興”的手法:“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2) 都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參差荇菜”;“所謂伊人”、“溯洄從之”、“溯游從之”。
五、布置作業
背誦《關雎》和《蒹葭》,或從《詩經》中找篇詩歌,要求配樂,為詩歌比賽作準備。
《關雎》和《蒹葭》在內容、表現手法等藝術特色上都有相同之處,所以《關雎》擬重點講授,《蒹葭》則教師設問引導,學生自學領悟為主。在學習《關雎》基礎上進一步熟悉相應文學常識,有利于學生識記古代文言知識。
在教學過程 中,適時運用多媒體,有利于課堂上創設優美意境,引導學生感受美的氛圍,特別是情景賞析中,對學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將學生帶到優美的詩境中。所選的圖畫音樂一定要輕柔歡快,讓人充滿憧憬。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的情景尤為重要,有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撞擊學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學生的情操。
吳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