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兒教學設計(精選5篇)
棗兒教學設計 篇1
15 棗 兒
從容說課
《棗兒》是一個話劇小品,它是新時期戲劇百花園中一朵盛開的小花。全劇運用象征手法,圍繞“棗兒”展開情節,描寫了老人和男孩之間的一段親切交往,表現了老人對兒子、男孩對父親的深切親情,反映了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變遷。全劇的主要藝術特點是它的象征性。因此,教讀這個話劇小品,重在領悟其中蘊含的象征意義,體會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劇情,了解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人們生存狀態的變化。
2.了解現代戲劇藝術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標
1,熟悉劇情,領悟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節、語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義,培養學生對戲劇的品評鑒賞能力。
德育目標
了解我國社會轉型期人們的生存狀況,正確認識和適應時代發展帶來的變化,走出封閉,走出傳統,邁進現代社會的新生活。
教學重點
1.把握劇中老人和男孩兩個人物形象,理解他們的思想情感。
2.體會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學難點
領悟劇本所蘊含的象征意義,理解劇本的主題。
教學方法
1.演讀法
2.討論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分角色演讀課文,整體感知。把握劇情;引讀提高,把握老人和男孩兩個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層探究,合作研討。領悟作品蘊含的象征意義,理解作品的主題;延伸拓展,聯系現實,關注身邊孤獨的人群。
[教然學步驟]
一、導語 設計
教師播放自行制作的動漫flash,一顆棗,兩顆棗,一筐棗,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狀,一個小男孩雙手作喇叭狀呼喊……
教師畫外音:數不清的棗兒,爹喊自己的娃來吃,別人的娃卻來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邊卻只是別人的爹。他們使勁喊,娃不應,爹也不應。漫山遍野無人應。田野里只回蕩著祖孫二人無比熱烈卻又近乎無望的呼喊。為什么這飽含著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喚不回從小也是由它奶大養大的兒孫?這棗兒啊。到底是苦澀還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讀,整體感知,把握劇情
1.學生自薦朗讀課文,一人讀老人,一人讀男孩。其余同學點評。
提示:男孩的語言應讀出純真、活潑、稚嫩、可愛的情調來;老人的語言應讀得親切一些,讀出長者的風范,讀出較強的人生滄桑感和濃濃的鄉土氣息。
2.選一位同學概括劇情。
明確:在鄉間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個撿棗兒的男孩,這一老一少交談起來,十分親熱。在談話中,老人回憶有關“棗。兒”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對兒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棗兒”留給父親吃,流露出自己對父親的盼望。他們滿懷親情,呼喚各自的親人回歸故鄉,回到自己身邊,來吃這家鄉的“棗兒”。
三、引讀提高,理解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師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揣摩劇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體顯示:
關于老人
1.老人在與男孩的談話中,回憶了哪些事情?如何認識老人的心態?
2.老人對男孩的態度如何?
3.如何評價老人這個形象?
關于男孩
4.請談談你對劇中男孩這一形象的認識。
關于老人的兒子和男孩的父親
5.你對劇中未出場的這兩個人物怎么看?
這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
關于棗兒
6.棗兒在劇中起什么作用?
7.關于棗兒的童謠在劇本首尾出現兩次,這樣寫,有什么特殊的表達效果?
學生分組討論。小組長記錄發言要點,并代表小組全班交流,其余小組成員可補充,也可點評。
活動成果展示:
關于老人
1.老人在與男孩的談話中,回憶了棗兒小時候的事:兒子“棗兒”一名的來歷,兒子只顧摘棗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棗兒小時候一有尿就尿到棗樹下。回憶了自己小時候偷棗而長出小棗樹的事、棗兒落到鬼子的鋼盔上嚇跑鬼子、鬧災荒時靠棗兒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談話中“沉思”“心事重重”“閃著淚花”,流露出老人對兒子的思念,對以往歲月的懷念,對故土的熱愛之情,有一種濃濃的失落感。
2.老人請男孩吃棗,老人讓男孩騎跨在自己肩上摘棗,老人給男孩講故事,老人與男孩拉勾發誓,老人緊緊摟住男孩,“將棗兒塞進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棗兒咀嚼”,這些都表現了老人對男孩的疼愛,表現出了一種不是祖孫而如同祖孫般的長輩對晚輩的關愛,也折射出他對兒子的親情。
3.劇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輩的農民形象:他一生勞作,不離鄉土,如今老邁,兒子離鄉外出,他繼續留守家園。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義的老一代的長者形象:他滿懷親情,富有愛心,他關愛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愛尚年幼的新一代;作為過來人,他懷舊而又傳統,面對生活的變化不失愛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關于男孩
4.劇中的男孩想把棗子留給父親吃,喜歡吃巧克力盼望父親帶巧克力回來,他躡手躡腳撿棗子,把棗子藏在紅肚兜上的衣袋里,溫順地挽扶老人,認真聽老人講故事,和老人拉勾發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親,喜愛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處處表現了兒童純真可愛的天性。
關于老人的兒子和男孩的父親
5.老人的兒子,不再像老一輩那樣。終身不離鄉土,而是遠離故鄉和親人,闖蕩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親,離開鄉村而定居于城里,拋棄了舊家而另成新家。這兩個人物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社會的變化。
關于棗兒
6.全劇以“棗兒”為標題,并以“棗兒”貫穿全劇,讓老人與男孩圍繞“棗兒”進行對話。展開情節。老人的經歷、情感乃至命運,都與“棗兒”有著不解之緣;男孩對父親的思念。也與“棗兒”相牽連。“棗兒”是全劇情節發展的線索,是人物對白的話題。
7.這首童謠表達了在“棗兒”中所融入的父母疼愛子女的親情,以這首童謠開頭,隱含了全劇與“棗兒”有關、與親情有關的特定內容,并將人們帶入具有民族傳統風情、充滿鄉土氣息的特定情境。結尾用這首童謠,但情境有所變化,由幕后換為前臺,由哼唱變成呼喊。由沒人回應轉為“響起無數個童聲呼喚的聲音”,既與開頭相呼應,又強化了劇中的情境和內容。深化了全劇的思想感情。
四、深層探究,突破難點
1.揣摩語言,分析下列臺詞中加橫線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體顯示:
(1)老人 老子個兒大,兒子個兒能小嗎?
男孩 嘻,爺爺,我說棗兒個兒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兒子就叫“棗兒”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臉)爺爺小時候,還不跟你一樣?臉皮兒像這青棗,嫩白光滑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過去了——快吃棗兒吧。(從匾子里挑了顆熟透曬干的棗兒)你吃這顆。
男孩 (拿起熟棗兒放進嘴里)還是皺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誰要啊。
(3)老人 聽好,我講完一個故事,你才能吃一顆棗。噢,慢慢吃才能吃出個甜味。
(4)男孩 棗兒叔叔啥時候回來?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見老人沉默,自語)不會的。這棵樹好大好大,會老遠就瞧見了,棗兒叔叔哪兒會看不見?(見老人不語)爺爺,你怎么了?
(5)男孩 爹回來會帶巧克力,巧克力你吃過嗎?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會來了。
男孩 來呢,你的棗兒甜!
(6)男孩 我娘說,出遠門的人有時候不認識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會回來的。
學生思考、品味。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1)并非指個子,隱含了永不褪色的親情,永遠割舍不了的鄉情。
(2)老人內心呼喊兒子,因兒子沒有回應而傷心;老人年老,被兒子遺忘,透出一種深深的失落感。
(3)不僅是對吃棗而言,也不是對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隱含的是對既往歲月、對傳統生活、對精神家園的感情。
(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現了現代化進程中傳統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
(5)“巧克力”具有與“棗兒”相對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內涵,它是現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們,往往迷戀于外在世界,忘記了回家的路,但他們最終會回來的,喧囂之后是平靜,躁動之后是安寧。
(6)道德、倫理、親情是每個人必須有的,但日益強勁的現代化浪潮卻不可阻擋地席卷著一切,迫使許多人不得不放棄他們熟悉的生活。
棗兒是一座永久的家園,身影的離去愈映出心靈的堅守,時空的超越反鑄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們總有回歸故里的那一天。
2.探究棗兒的象征意義,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
教師提問:劇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棗兒”象征著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題?
學生自由發言。
生1:棗兒象征著親情。老人思念兒子,男孩想念父親,棗兒凝聚著老人與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2:棗兒象征著故鄉。老人喜歡懷舊,表現了老人對故土的摯愛;兒子久出未歸,離開故土追尋心中的夢。
生3:棗兒是傳統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園的象征。棗兒代表親情、故鄉,更代表一種文化傳統、一種生活方式,它所牽涉的老人與兒子、男孩與父親等人物之間的關系,是當今社會的縮影,喻示的是社會轉型期人們普遍面對的現實:在劇烈深刻的社會變革中,人們的情感、心態、思想觀念、生存方式、精神歸宿都面臨著嚴重的考驗。
教師總結:在劇中,棗兒是親情的象征,是故鄉的象征,也傳統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園的象征。劇本巧妙地運用象征手法,賦予了“棗兒”以豐富而深刻的社會內涵,使全劇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內蘊。請大家談談對作品主題的認識。
生1:劇本表現了感人至深的親情,也表現了老一輩的深厚鄉情。
生2:劇本反映了當今社會家庭關系的變化,呼喚人們的溫暖親情和心靈溝通。
生3:劇本反映了現代化進程中,青壯年離開鄉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園的農村狀況。
生4:劇本表現了社會變革時期傳統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以及人們對傳統、對精神家園的迫尋。
生5:表現了社會的深刻變遷,企盼和呼喚人們認識和適應時代發展帶來的變化,走出家園、走出封閉、走出傳統而邁進現代社會的新生活。
……
教師總結:優秀的劇本,其主題思想往往是多義的,給讀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讓讀者的想象盡情飛揚。
五、延伸拓展,深化認識
提示:聯系現實生活,關注自己周圍的老人和小孩孤獨的現象,了解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為他們做點什么?
學生暢談見聞、感受。
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和社會問題,關心自己周圍的老人和兒童。
六、課堂小結
《棗兒》是香甜的棗兒,也是苦澀的棗兒。那一聲聲蒼涼的、稚嫩的呼喊.發自內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噴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種給予,一種天賜——是爹娘賜予兒孫賴以生存的精神維系和生命依托,正是這呼喊健全著他們神經。仁滿著他們的羽翼,使他們飛得更高、更遠。
棗兒是一座永久的家園,又是一座需要護理和更新的家園,我們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鄉的奇異的甜果果時,會品出那甜果果中兒孫小時的尿香味;兒孫回鄉品嘗爹娘留給自己的棗兒時,仍會由衷地贊嘆“還是家鄉的棗兒好吃”。
七、布置作業
1.劇中,爺爺要求男孩“我講完一個故事,你才能吃一顆棗”“慢慢吃,才能吃出個甜味 來”;后來爺爺見男孩不高興了,又說“快吃快吃,幾顆棗兒一起吃,使勁吃”,前后是否矛盾?為什么?
2.自選角度,針對《棗兒》寫一篇戲劇短評。
板書設計
棗兒教學設計 篇2
一、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一) 整體感知
《棗兒》是一部重在寫情,以情感人的話劇小品。劇本圍繞著“棗兒”展開情節,描寫了一老一少之間的一段親切交往。在他們的談話中,老人回憶有關“棗兒”的往事,男孩要把“棗兒”留給父親吃,他們滿懷親情,呼喚各自的親人回歸故鄉,回到自己身邊,來吃這家鄉的“棗兒”。不僅充分表露了老人對兒子、男孩對父親的親情,還流露了老人與男孩之間的感情,以及老人的故鄉之情和對以往歲月的懷念之情。該劇本,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反映了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變遷。
(二)學法引導
1、 誦讀劇本,了解劇情,重點體會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多層面的濃濃的情意。
2、 在熟悉劇本的基礎上,緊扣劇本的內容,揣摩情節、語言,著重理解劇中的象征意義。
由于“棗兒”這一具體事物以及劇中的情節,思想內涵十分豐富,因此對劇本的思想內容,切忌生硬的、絕對化的理解,可以有多樣化的理解。讀者可以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來品嘗這“棗兒”的味道。
(三)審美鑒賞
豐厚的思想底蘊。
《棗兒》說的是一位孤獨的鄉村老人與一位孤獨的兒童在情感上相濡以沫的故事,全劇構思精巧以小見大,意蘊豐富,著力表現了現代化過程中,青壯年離開鄉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園的農村狀況;表現了社會變革時期傳統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以及人們對傳統、對精神家園的追尋;表現了社會的深刻變遷,企盼和呼喚人們認識和適應時代發展帶來的變化,走出家園、走出封閉、走出傳統,而邁進現代社會的新生活。
(四)重點難點突破
1、朗讀《棗兒》這出話劇小品,說說作者想要借“棗兒”表達什么思想感情?
[析]本題旨在把握劇情,理解劇本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全劇運用象征手法,圍繞著“棗兒”展開情節,描寫了老人和男孩之間的一段親切交往,表現了老人對兒子、男孩對父親的深切親情,反映了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變遷。
2、仔細閱讀劇本,想一想“棗兒”在劇中起什么作用?
[析]本題旨在把握本文在結構劇情上的一個顯著特點,即借一個具體的物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
[參考答案]全劇以“棗兒”為標題,并以“棗兒”貫穿全劇,讓老人與男孩圍繞“棗兒”進行對話,展開情節。“棗兒”是全劇情節發展的線索,是人物對白的話題,全劇的結構與內容都與“棗兒”密切相關。
3、試簡要分析,本文是怎樣理運用象征手法的?
[析] 理解劇中的象征意義,不能僅作理性的分析,要緊扣劇本的內容,揣摩情節、語言,在熟悉劇本的基礎上,根據象征手法的特點,對“棗兒”這一具體事物以及劇中的情節和語言所表達的顯性意義加以泛化和深化,從而領悟劇中的象征意義。
[參考答案]在劇中,棗兒是親情的象征,是故鄉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傳統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園的象征。全劇以棗兒為象征,借棗兒來寫親情,又借親情來反映我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人們生存狀態的變化。
4、課文開頭和結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謠,讀一讀,想想它在劇中起什么作用。
[析] 本題旨在體會課文首尾呼應的藝術特色。
[參考答案] 課文開頭和結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謠。這首童謠表達了在“棗兒”中所融入的父母疼愛子女的親情。課文以這種富有民間特色的童謠形式開頭,隱含了全劇與“棗兒”有關、與親情有關的特定內容,并將人們帶入具有民族傳統風情、充滿鄉土氣息的特定情境。結尾也用了這首童謠,但情境有所變化,由幕后換為前臺,由哼唱變成呼喊,由沒人回應轉為“響起無數個童聲呼喚的聲音”,既與開頭相呼應,又強化了劇中的情境和內容,深化了全劇的思想感情。
二、自學階梯評估
達標訓練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翹( )首 躊( )躇( ) 咀( )嚼( ) 囫( )圇( )吞棗
2、選擇
(1)一 棗樹上結了數不完 棗兒。( a顆 b棵)
(2)老人將棗兒塞 進孩子嘴里。( asāi b sè )
3、下列關于《棗兒》劇本的思想內容理解不當的一項是( )
a、 劇本表現了感人至深的親情,也表現了老一輩的深厚鄉情。
b、 劇本反映了當今社會家庭關系的變化,呼喚人們的溫暖親情和心靈溝通
c、 劇本反映了現代化過程中,青壯年離開鄉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園的農村狀況;表現了社
會變革時期傳統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以及人們對傳統、對精神家園的追尋;表現了社會的深刻變遷,企盼和呼喚人們認識和適應時代發展帶來的變化,走出家園、走出封閉、走出傳統,而邁進現代社會的新生活。
d、劇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舊兩種時代,批評了老人的懷舊思想,贊揚了小孩的純真。
4、老人的兒子和男孩的父親在劇中未出場,他們對于表現劇本的主題思想有什么作用?
能力提高
閱讀下面的節選文字,回答問題。
老人 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孩 ——哎,爹帶巧克力回來,我分你吃。(躊躇欲下,又垂頭喪氣站住)
老人 怎么了?
男孩 爹不會回來了。
老人 奧?
男孩 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個家。
老人上前撫著男孩的頭。
男孩 爺爺,我沒有巧克力給你吃了。
老人 咱們有棗兒,我們吃棗兒。
老人將棗兒塞進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棗兒咀嚼。
老人 (見男孩不動)快吃,快吃,幾顆棗兒一起吃,使勁吃。
男孩 (掀起外衣,露出紅肚兜上的衣袋)爺爺,我瞞著你,還偷偷藏著一顆棗兒,是留給我爹的……
老人 (愣住,繼而激動不已)這地上的、匾子里的、樹上的棗兒全是你的。想給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 不,還是留給棗兒叔叔吧。爺爺,棗兒叔叔會回來的。
老人緊緊摟住男孩。
男孩 我娘說,出遠門的人有時候不認識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會回來的。
老人 那,咱們喊喊?
男孩 喊喊!我先喊!(爬到土坡上,使勁兒喊)
棗兒甜,棗兒香,
要吃棗兒喊爹娘;
爹娘給個竹竿竿,
打下棗兒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
留給娃娃過年吃。
二人翹首遠望,狀如雕塑。響起無數個童聲呼喚聲。
1、品味小男孩的語言,說說體現了男孩怎樣的性格?
2、“愣住,繼而激動不已”“緊緊摟住男孩”“將棗兒塞進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棗兒咀嚼”,這些文字在劇本中叫做什么?它們是不是可有可無的?
3、“我娘說,出遠門的人有時候不認識回家的路了”,你能體會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嗎?
4、“二人翹首遠望,狀如雕塑。響起無數個童聲呼喚聲。”聯系全劇,說說這樣的結尾的表達效果。
5、在你身邊有類似劇中的孤獨的老人和小孩嗎?如果有,你想為他們做點什么?
開放探究
閱讀《白毛女》中“逼債”一節,然后答題。
楊(拉住穆的手)啊!
(唱)老天單殺獨根草,
大水盡淹獨木橋,
我一生只有這一個女,
離開了喜兒我活不了!
穆 (大怒)你別糊涂了!一會兒少東家生了氣可不是玩的!
楊 我……我……我找個說理的地方去!(欲沖出門去)
穆(拍案)哪里說理去!縣長和咱們少東家是朋友,這就是衙門口,你到哪里說理去!
楊 (驚住)我……我……
穆 (又緩和地)老楊,不行啊!胳膊抗不過大腿去,我勸你寫個文書按個手印,不就結了嗎?(寫文書)
楊 (又去攔)你……你……
黃急上。
黃 (聲色俱厲)怎么還嘴硬?楊白勞!告訴你說,今兒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
(對穆)快給他寫文書!
1、楊白勞的唱詞表達了他怎樣的感情?
2、在楊白勞唱詞中的“獨根草”、“獨木橋”比喻的是誰?這個比喻有什么表達效果?
3、穆仁智的話“哪里說理去……你到哪里說理去!”對此你是怎樣理解的?
4、這一小節中黃世仁僅有一段語言,但卻表現出了他的性格特點,試概括出黃世仁的性格。
5、楊白勞的三處語言,都用了省略號,它的作用是什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三、資料下載
戲劇的基本知識:
1、什么是戲劇
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他借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手段塑造舞臺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現實生活。
2、戲劇的特點:集中性、綜合性、直觀性、舞臺性
3、戲劇的基本要素:戲劇沖突和戲劇語言。戲劇沖突表現為劇中人物的性格沖突,戲劇語言包括人物語言和舞臺說明。
4、戲劇種類:
a.按藝術形式不同分成話劇,歌劇,舞劇等。話劇:它是以動作和對白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藝術。清代末年從歐洲傳入中國,1926年開始稱之為話劇。歌劇:它是綜合音樂、舞蹈、詩歌等藝術并以歌唱為主的種戲劇。近代西洋歌劇產生于16世紀末的意大利,后來廣為流傳于全歐洲。中國宋元以來形成的各種戲曲也屬歌劇性質。“五四”以來,在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借鑒西洋歌劇,開始民族新歌劇的創作,《白毛女》是中國新歌劇成型的標志。舞劇:它是綜合舞蹈、武術、啞劇、音樂等藝術的一種戲劇,以舞蹈動作和器樂為主要表演手段。中國現代舞劇是在民族、民間舞蹈和傳統戲曲表演藝術的基礎上,借鑒西洋芭蕾舞劇的優點而創造發展起來的。另外,戲曲:它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以歌、舞(包括雜技、武術)、話劇三者有機結合為特點。由于民族的地區不同,形成許多劇種,全國性的有京劇、評劇、越劇、豫劇、粵劇等,其中以京劇最為有名。
b.按劇情繁簡和結構不同,可分為多幕劇,獨幕劇。
c按題材反映的時代不同,可分為歷史劇,現代劇。
d.按照矛盾沖突的性質和表現手法不同,還可分為正劇,喜劇,悲劇等。
5、戲劇的結構和情節:戲劇結構分“幕”分“場”,幕是戲劇情節發展的一個大段落;場是
小于幕的一個情節單位。戲劇的情節一般也分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幾個部分。
自學階梯評估
達標訓練
1、qiáo chóu chú jǔ jué hú lún
2、(1)b a (2)a
3、d
4、老人的兒子,不再像老一輩那樣,終身不離鄉土,而是遠離故鄉和親人,闖蕩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親,離開鄉村而定居于城里,拋棄了舊家而另成了新家。這兩個人物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社會的變化。
能力提高
1、男孩的語言體現了他純真活潑,稚嫩可愛的性格。
2、這些對人物動作、表情簡做要的說明的文字,在劇本中叫做舞臺提示(或舞臺說明)。 劇中做舞臺提示的文字雖然很少,但對表現人物的感情、推動劇情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這里的幾處舞臺提示,都傳神地寫出老人對男孩的疼愛,以及他在與男孩交談過程中的感情變化。
3、戲劇語言,有時候含蓄蘊藉,有豐富的潛臺詞,即言外之意。這句臺詞除了它本身的字面意義外,“不認識回家的路”還應該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親情、傳統的失落。
4、這個結尾,既與開頭呼應,又強化了劇中的情境和內容,深化了全劇的思想感情。
5、略。
開放探究
1、對黃世仁要搶走女兒的極度悲憤。
2、比喻的是喜兒,寫出了喜兒對于他的重要。
3、舊社會惡霸地主與官府勾結,官官相護,殘害百姓,窮苦百姓們沒有說理的地方。
4、殘酷、兇狠、蠻橫。
5、表示說話斷斷續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黃世仁要用喜兒抵債,使他又氣憤、又害怕,悲憤至極有話也說不出。
棗兒教學設計 篇3
教學依據
戲劇是一種把文學表演、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綜合成的舞臺藝術,戲劇文學即劇本,是舞臺演出的基礎。劇本欣賞不僅能讓學生體驗文學語言的獨特魅力,更能讓學生感受到劇本豐富的想像。
《棗兒》是一篇呼喚親情、渴望溫馨的作品,通過老人盼兒子歸來,孩子盼父親歸來的故事,向人們揭示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作為劇本,本文的矛盾沖突主要體現在人物內心渴望與企盼的矛盾上,雖然不激烈,但也可凸現劇本的社會意義與主旨。人物對話平實、簡潔,而且極富表現力,將老人飽經滄桑的孤獨與孩子天真無邪而又無可奈何的孤獨表現得淋漓盡致。欣賞該劇本能讓學生體會劇本獨特的藝術魅力。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識與能力:a.了解戲劇的基本常識。b.了解劇本的基本內容。
2.過程與方法:a.引導學生掌握劇本欣賞的方法。b.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想像在劇本欣賞中的作用。c.指導學生從對話中品析人物形象。d.指導學生初步理解矛盾沖突在劇本中的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a.體會并同情老人與孩子孤獨寂寞的無奈。b.理解劇本表現主題的社會根源。c.在感悟人生中體驗成長帶來的思考。
教學方式
1.劇本欣賞的重點放在人物對話的品析及劇本沖突的認識,教師要引導得當。
2.劇本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從主題理解、人物對白、矛盾沖突、舞臺揭示等角度入手,鼓勵學生參與,并充分發揮其想像力。
3.劇本教學中,老師也要善于創設情境,巧搭“舞臺”,讓學生分角色扮演劇中人物,體驗戲劇的藝術魅力,感受人物的喜怒哀樂,理解劇本的社會意義。
4.根據學生實際可安排一至二課時。第一課時,朗讀與品味;第二課時,表演與理解。也可只安排一個課時,即:朗讀、品味、表演、理解。
教學構思
1.學生準備,老師引導。學生預習課文,搜集整理與劇本有關的常識資料,做好學習準備。
2.學生初讀,老師指導。通讀全文,注意概括劇本的主要內容、人物形象的特點、基本情節。
3.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組織。在理解基本內容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劇本,學生邊讀邊悟人物形象的不同之處。
4.學生品味,老師點撥。學生在反復朗誦的基礎之上,通過人物對話、舞臺提示,欣賞人物的特點及其蘊藏的社會意義。
5.學生表演,教師指導。學生在理解與欣賞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角色扮演來深刻領會人物形象特點。
6.學生討論,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劇本的主要戲劇沖突是什么,(即“為什么?”)教師通過學生的討論,指引學生掌握戲劇沖突在戲劇中的地位與作用。
7.學生反思,教師歸納。通過本劇本及前面幾課的學習,你認為欣賞劇本是在欣賞哪些內容?如何欣賞?教師組織同學圍繞問題展開辨析與反思,歸納出劇本欣賞的重點與規律,幫助學生掌握戲劇欣賞的基本方法。
師:大家好。說到兒歌,我們都會充滿對童年生活的向往,下面請大家唱幾句兒歌,讓我們共同回憶美好的童年。
生1:我唱的是《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就在孩子們的眼睛里……”
通過兒歌導入,既與劇本內容接近,又與學生實際相通,此謂一舉兩得。 □專家點評
生2:還有《丟手絹》:“丟呀丟呀丟手絹,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訴他……”
生3:還有《一分錢》:“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給警察叔叔手里邊……”
生4:還有《童年》:“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的叫著夏天……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著長大的童年……”
……
師:看來大家會唱的關于童年的歌還真不少呀。不過我們今天要認識一位與大家有不一樣童年的小朋友和一位有著不一樣經歷的老爺爺。請大家翻開第十五課《棗兒》。初讀一遍,想想劇本主要講了一些什么內容?
初讀劇本,了解基本情節及人物。 □專家點評
生5:主要講了一位老爺爺、一位男孩與棗兒間發生的事兒。
師:能否說說是什么事嗎?
生6:是兩個人都通過吃棗、說棗來企盼自己的親人歸來。
師:說得很對,能再說說老人與男孩分別有什么企盼嗎?
生7:老人盼望自己的名叫棗兒的孩子回來,而男孩則希望自己在城里的父親回來。
師:說得不錯,那老人與男孩有什么樣的心情呢?
生8:孤獨
再分角色讀劇本,讓學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專家點評
學生自己來評點,為后來表演打基礎。
全面深入地分析人物形象特點。
生9:寂寞。
生10:對親情的渴望。
生11: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師:看來,大家讀得都很仔細,也在用心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下面我們就分角色朗讀全文,請注意不同人物在不同場合中的不同語氣。
(生三人分角色讀劇本《棗兒》:生12讀老人,生13讀男孩,生14讀舞臺提示 )
師:大家說說三人讀得怎么樣?
生15:不錯,有一點電影對白的味道。
生16:讀男孩臺詞的同學讀得最好,把男孩的那種天真但又無奈的心情讀出來了。
生17:讀舞臺提示的同學讀得也不錯,將人物動作、神態都讀出來了。
師: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呢?
生15:有,我覺得讀老人的時候,語氣應該慢些,體現一種滄桑感。
(眾生大笑)
生16:讀男孩臺詞的時候,聲音要亮些,適當的時候要快些。
師:對,從兩位同學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大家對劇本中的人物形象特點把握得還是比較準確的。下面我們就結合劇本中的人物對白與舞臺提示,仔細分析分析劇中人物形象的特點。
生18:老人是一位飽經滄桑的人,如劇中他講了那么多有趣又好玩甚至是有意義的事,而且還是親身經歷的。
生19:老人也是一位善良和藹的人,如劇中老人見男孩想吃棗兒,就把自己的棗兒拿出來給男孩子吃。
師:那男孩有什么特點呢?
生20:他很天真、可愛。特別是開始撿棗兒吃的那一段。
生21:他也很孤獨,因為缺少父親的愛。
從劇本欣賞的角度來進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師:對,分析得很有道理。大家主要是從哪些地方來分析的? □專家點評
生22:從人物的對話。
師:除這以外,還有哪些地方能夠看出人物形象特點?
生23:可以從舞臺提示中看出來。比如寫老人神態,劇本先寫“威嚴”“自豪”再寫“大笑”“心事重重”“激動不已”,將老人孤單無助的形象刻畫出來了。
生24:寫男孩也有許多舞臺提示:吃棗的時候“喜出望外”“津津有味”,想念父親時“垂頭喪氣”。這些都可以看出男孩天真可愛又可憐的形象特點來。
在分析人物的基礎之上理解社會意義。 □專家點評
師:分析得好。看來無論是從人物對白,還是從舞臺提示,都可以認識劇本中的人物。我們在認識人物的基礎上想想,這部劇本有什么啟示意義或者劇本想告訴我們什么東西呢?
生25:現代社會中老人與孩子更需要關愛。
生26:現實生活中老人與孩子常缺少親人的關心,生活在孤獨與寂寞之中。
生27:這部作品實際上在呼吁我們去關注我們身邊的親人、朋友甚至陌生人,讓我們的社會充滿希望與溫馨,不再孤獨與寂寞。
師:很好,同學們用詩一般的語言傳達出自己對作品的主題及社會意義的理解,很有說服力,看來我們對作品的理解還是很到位的。剛才大家說舞臺提示主要對人物形象塑造有作用,那么除此以外,舞臺提示還有什么作用?
生28:有利于劇本情節的發展。
生29:交代了劇本故事發生的環境及背景。
生30:還有就是為別人表演提供了示范與提示。
師:嗯,說得很好。我們知道劇本除具有文學欣賞的價值以外,還有一重要的作用,就是為舞臺表演提供最詳細的依據。下面就請同學再讀劇本,找找作品中哪些地方最適合表演?
從表演的角度去讀劇本,可以將劇本中許多對白及提示形象化、直觀化。
生31:我認為是老人給男孩講故事這一部分。
師:嗯,你的理由呢?
生31:因為講故事時,老人與男孩的表情最豐富,也只有這時才能體現老人與男孩的快樂與期望。
生32:我認為是最后結尾部分,因為在這個地方老人與男孩的共同期望表現得最為明顯。
師:好,分析得不錯。下面我們就選擇老人給男孩講故事這一段來現場表演表演。哪幾位同學想起來表演?
(眾生舉手躍躍欲試)
表演劇本部分內容,這是學生劇本學習最有特色的地方,戲劇是一種表演藝術,劇本學習就應該體現這種特色,這也非常有利于學生理解劇本人物形象、情節與主題。
師:在表演之前,我有個要求:觀看演出的時候,想想表演者與劇本要求之間哪些地方很相符,哪些地方有差距?
(眾生表演劇本中節選的一段)
師:非常感謝剛才幾位同學的大膽表演,我想正是你們的真誠與勇敢給了我們親身感受的機會。下面我們就請我們的觀眾同學來談感受。
生33:表演很自然,動作也不錯。
生34:演得很投入,我真為他們而感動。
生35:“男孩”演得比“老人”要好些。可能是“男孩”與我們差不多吧。
從表演的角度來看劇本的理解,這種形式便于學生從不同角度來理解劇本。
生36:如果有背景就更好了。這樣表演起來就更能身臨其境。
生37:老人的語氣太快了,不能把他的滄桑感表現出來。
生38:老人的動作也不要太拘束,應該夸張一些。
引入劇本沖突的理解,這樣便于學生從宏觀戲劇的角度去理解本劇本的特色,也可以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戲劇的矛盾沖突及作用。
師:同學們都分析得很好,我想我有個問題與大家共同探討一下:人們都說矛盾沖突是劇本的核心,你們發現本劇本的矛盾沖突是什么?
生39:應該是老人與男孩吧,因為男孩想偷棗兒,老人是看棗兒的,他們間的矛盾是劇本的矛盾。
生40:我不同意前面同學的看法,老人與男孩的矛盾并不在劇本中占主要地位,而且最后老人與男孩相處得非常好呀。
生41:對,我同意他的觀點,我認為劇本的沖突是不是應該理解為老人與男孩在現實中的狀況與他們所期盼的情形之間的矛盾?
師:很好,同學都很善于從劇本實際出發來分析劇本的矛盾,而說得很有道理。我很同意現實與期望間的矛盾是劇本的主要矛盾的說法,因為無論是劇本主要故事情節還是劇本所反映的社會意義來看,都是圍繞這種矛盾展開的。
師:分析完劇本的矛盾沖突后,請大家再讀劇本,想想還有什么問題?
反思劇本學習,可以讓學生直接質疑,提高學生認識水平。
生42:劇本從頭至尾都有兒歌,這有什么作用嗎?
師:問題提得很好。請大家幫他想想,兒歌有什么作用?
生43:在結構上有前呼后應的作用。
生44:兒歌的內容與劇本所表現的主題基本一致,通過兒歌能強化劇本的主題。
生45:用唱歌的形式更能表現人物的期盼與希望的心情。
……
師:回答得很好。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也有許多類似劇本的情形。請大家想想,我們該如何去關心他們?如何去幫助他們?
聯系實際,讓學生從劇本到生活,建立生活的哲學觀。 □專家點評
生46:多辦一些活動,邀請他們參加,這樣他們就不會孤單。
生47:在節假日里,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做一些事。
生48:我們也可以呼吁全社會來關心關愛老人與孩子。
生49:我們也可以向那些經常不回家的人提出倡議:常回家看看。
……
師:我很高興我們班有如此多善良、有愛心的同學,我也深信劇本所希望所呼吁的溫馨世界一定會實現的。好了,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兒,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劇本學習應該與一般的文章閱讀有所區別,所以本課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一些探討:
1.從文本的角度讀劇本。即本文的學習還是與一般的現代文閱讀一樣,從基本的人物、情節、主題入手,讓學生建立對本劇本的基本理解力。
2.從表演的角度讀劇本。這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展開的,一個方面是朗讀,即分角色朗讀。讀是表演的基礎,讀也是理解人物與主題的主要手段。在讀中,學生能較為準確地把握人物的形象與特點。另一個方面就是實在的表演,這種看似簡陋的表演形式對學生理解人物與主題,具有重要意義,這實際上也符合劇本的真正用意。
3.從戲劇的角度讀劇本。劇本是文學的,也是戲劇的。戲劇的核心就是沖突,學習劇本時,一定讓學生在欣賞劇本中理解沖突的作用及意義,這就等于讓學生掌握了戲劇基本的欣賞方法與主要欣賞內容。
總之,劇本學習是一項新的教學內容,希望我們能在新課標的指引下獲得更多更好的教學經驗。
棗兒教學設計 篇4
15 棗 兒
從容說課
《棗兒》是一個話劇小品,它是新時期戲劇百花園中一朵盛開的小花。全劇運用象征手法,圍繞“棗兒”展開情節,描寫了老人和男孩之間的一段親切交往,表現了老人對兒子、男孩對父親的深切親情,反映了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變遷。全劇的主要藝術特點是它的象征性。因此,教讀這個話劇小品,重在領悟其中蘊含的象征意義,體會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劇情,了解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人們生存狀態的變化。
2.了解現代戲劇藝術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標
1,熟悉劇情,領悟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節、語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義,培養學生對戲劇的品評鑒賞能力。
德育目標
了解我國社會轉型期人們的生存狀況,正確認識和適應時代發展帶來的變化,走出封閉,走出傳統,邁進現代社會的新生活。
教學重點
1.把握劇中老人和男孩兩個人物形象,理解他們的思想情感。
2.體會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學難點
領悟劇本所蘊含的象征意義,理解劇本的主題。
教學方法
1.演讀法
2.討論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分角色演讀課文,整體感知。把握劇情;引讀提高,把握老人和男孩兩個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層探究,合作研討。領悟作品蘊含的象征意義,理解作品的主題;延伸拓展,聯系現實,關注身邊孤獨的人群。
[教然學步驟]
一、導語 設計
教師播放自行制作的動漫flash,一顆棗,兩顆棗,一筐棗,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狀,一個小男孩雙手作喇叭狀呼喊……
教師畫外音:數不清的棗兒,爹喊自己的娃來吃,別人的娃卻來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邊卻只是別人的爹。他們使勁喊,娃不應,爹也不應。漫山遍野無人應。田野里只回蕩著祖孫二人無比熱烈卻又近乎無望的呼喊。為什么這飽含著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喚不回從小也是由它奶大養大的兒孫?這棗兒啊。到底是苦澀還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讀,整體感知,把握劇情
1.學生自薦朗讀課文,一人讀老人,一人讀男孩。其余同學點評。
提示:男孩的語言應讀出純真、活潑、稚嫩、可愛的情調來;老人的語言應讀得親切一些,讀出長者的風范,讀出較強的人生滄桑感和濃濃的鄉土氣息。
2.選一位同學概括劇情。
明確:在鄉間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個撿棗兒的男孩,這一老一少交談起來,十分親熱。在談話中,老人回憶有關“棗。兒”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對兒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棗兒”留給父親吃,流露出自己對父親的盼望。他們滿懷親情,呼喚各自的親人回歸故鄉,回到自己身邊,來吃這家鄉的“棗兒”。
三、引讀提高,理解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師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揣摩劇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體顯示:
關于老人
1.老人在與男孩的談話中,回憶了哪些事情?如何認識老人的心態?
2.老人對男孩的態度如何?
3.如何評價老人這個形象?
關于男孩
4.請談談你對劇中男孩這一形象的認識。
關于老人的兒子和男孩的父親
5.你對劇中未出場的這兩個人物怎么看?
這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
關于棗兒
6.棗兒在劇中起什么作用?
7.關于棗兒的童謠在劇本首尾出現兩次,這樣寫,有什么特殊的表達效果?
學生分組討論。小組長記錄發言要點,并代表小組全班交流,其余小組成員可補充,也可點評。
活動成果展示:
關于老人
1.老人在與男孩的談話中,回憶了棗兒小時候的事:兒子“棗兒”一名的來歷,兒子只顧摘棗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棗兒小時候一有尿就尿到棗樹下。回憶了自己小時候偷棗而長出小棗樹的事、棗兒落到鬼子的鋼盔上嚇跑鬼子、鬧災荒時靠棗兒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談話中“沉思”“心事重重”“閃著淚花”,流露出老人對兒子的思念,對以往歲月的懷念,對故土的熱愛之情,有一種濃濃的失落感。
2.老人請男孩吃棗,老人讓男孩騎跨在自己肩上摘棗,老人給男孩講故事,老人與男孩拉勾發誓,老人緊緊摟住男孩,“將棗兒塞進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棗兒咀嚼”,這些都表現了老人對男孩的疼愛,表現出了一種不是祖孫而如同祖孫般的長輩對晚輩的關愛,也折射出他對兒子的親情。
3.劇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輩的農民形象:他一生勞作,不離鄉土,如今老邁,兒子離鄉外出,他繼續留守家園。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義的老一代的長者形象:他滿懷親情,富有愛心,他關愛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愛尚年幼的新一代;作為過來人,他懷舊而又傳統,面對生活的變化不失愛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關于男孩
4.劇中的男孩想把棗子留給父親吃,喜歡吃巧克力盼望父親帶巧克力回來,他躡手躡腳撿棗子,把棗子藏在紅肚兜上的衣袋里,溫順地挽扶老人,認真聽老人講故事,和老人拉勾發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親,喜愛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處處表現了兒童純真可愛的天性。
關于老人的兒子和男孩的父親
5.老人的兒子,不再像老一輩那樣。終身不離鄉土,而是遠離故鄉和親人,闖蕩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親,離開鄉村而定居于城里,拋棄了舊家而另成新家。這兩個人物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社會的變化。
關于棗兒
6.全劇以“棗兒”為標題,并以“棗兒”貫穿全劇,讓老人與男孩圍繞“棗兒”進行對話。展開情節。老人的經歷、情感乃至命運,都與“棗兒”有著不解之緣;男孩對父親的思念。也與“棗兒”相牽連。“棗兒”是全劇情節發展的線索,是人物對白的話題。
7.這首童謠表達了在“棗兒”中所融入的父母疼愛子女的親情,以這首童謠開頭,隱含了全劇與“棗兒”有關、與親情有關的特定內容,并將人們帶入具有民族傳統風情、充滿鄉土氣息的特定情境。結尾用這首童謠,但情境有所變化,由幕后換為前臺,由哼唱變成呼喊。由沒人回應轉為“響起無數個童聲呼喚的聲音”,既與開頭相呼應,又強化了劇中的情境和內容。深化了全劇的思想感情。
四、深層探究,突破難點
1.揣摩語言,分析下列臺詞中加橫線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體顯示:
(1)老人 老子個兒大,兒子個兒能小嗎?
男孩 嘻,爺爺,我說棗兒個兒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兒子就叫“棗兒”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臉)爺爺小時候,還不跟你一樣?臉皮兒像這青棗,嫩白光滑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過去了——快吃棗兒吧。(從匾子里挑了顆熟透曬干的棗兒)你吃這顆。
男孩 (拿起熟棗兒放進嘴里)還是皺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誰要啊。
(3)老人 聽好,我講完一個故事,你才能吃一顆棗。噢,慢慢吃才能吃出個甜味。
(4)男孩 棗兒叔叔啥時候回來?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見老人沉默,自語)不會的。這棵樹好大好大,會老遠就瞧見了,棗兒叔叔哪兒會看不見?(見老人不語)爺爺,你怎么了?
(5)男孩 爹回來會帶巧克力,巧克力你吃過嗎?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會來了。
男孩 來呢,你的棗兒甜!
(6)男孩 我娘說,出遠門的人有時候不認識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會回來的。
學生思考、品味。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1)并非指個子,隱含了永不褪色的親情,永遠割舍不了的鄉情。
(2)老人內心呼喊兒子,因兒子沒有回應而傷心;老人年老,被兒子遺忘,透出一種深深的失落感。
(3)不僅是對吃棗而言,也不是對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隱含的是對既往歲月、對傳統生活、對精神家園的感情。
(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現了現代化進程中傳統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
(5)“巧克力”具有與“棗兒”相對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內涵,它是現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們,往往迷戀于外在世界,忘記了回家的路,但他們最終會回來的,喧囂之后是平靜,躁動之后是安寧。
(6)道德、倫理、親情是每個人必須有的,但日益強勁的現代化浪潮卻不可阻擋地席卷著一切,迫使許多人不得不放棄他們熟悉的生活。
棗兒是一座永久的家園,身影的離去愈映出心靈的堅守,時空的超越反鑄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們總有回歸故里的那一天。
2.探究棗兒的象征意義,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
教師提問:劇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棗兒”象征著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題?
學生自由發言。
生1:棗兒象征著親情。老人思念兒子,男孩想念父親,棗兒凝聚著老人與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2:棗兒象征著故鄉。老人喜歡懷舊,表現了老人對故土的摯愛;兒子久出未歸,離開故土追尋心中的夢。
生3:棗兒是傳統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園的象征。棗兒代表親情、故鄉,更代表一種文化傳統、一種生活方式,它所牽涉的老人與兒子、男孩與父親等人物之間的關系,是當今社會的縮影,喻示的是社會轉型期人們普遍面對的現實:在劇烈深刻的社會變革中,人們的情感、心態、思想觀念、生存方式、精神歸宿都面臨著嚴重的考驗。
教師總結:在劇中,棗兒是親情的象征,是故鄉的象征,也傳統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園的象征。劇本巧妙地運用象征手法,賦予了“棗兒”以豐富而深刻的社會內涵,使全劇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內蘊。請大家談談對作品主題的認識。
生1:劇本表現了感人至深的親情,也表現了老一輩的深厚鄉情。
生2:劇本反映了當今社會家庭關系的變化,呼喚人們的溫暖親情和心靈溝通。
生3:劇本反映了現代化進程中,青壯年離開鄉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園的農村狀況。
生4:劇本表現了社會變革時期傳統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以及人們對傳統、對精神家園的迫尋。
生5:表現了社會的深刻變遷,企盼和呼喚人們認識和適應時代發展帶來的變化,走出家園、走出封閉、走出傳統而邁進現代社會的新生活。
……
教師總結:優秀的劇本,其主題思想往往是多義的,給讀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讓讀者的想象盡情飛揚。
五、延伸拓展,深化認識
提示:聯系現實生活,關注自己周圍的老人和小孩孤獨的現象,了解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為他們做點什么?
學生暢談見聞、感受。
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和社會問題,關心自己周圍的老人和兒童。
六、課堂小結
《棗兒》是香甜的棗兒,也是苦澀的棗兒。那一聲聲蒼涼的、稚嫩的呼喊.發自內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噴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種給予,一種天賜——是爹娘賜予兒孫賴以生存的精神維系和生命依托,正是這呼喊健全著他們神經。仁滿著他們的羽翼,使他們飛得更高、更遠。
棗兒是一座永久的家園,又是一座需要護理和更新的家園,我們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鄉的奇異的甜果果時,會品出那甜果果中兒孫小時的尿香味;兒孫回鄉品嘗爹娘留給自己的棗兒時,仍會由衷地贊嘆“還是家鄉的棗兒好吃”。
七、布置作業
1.劇中,爺爺要求男孩“我講完一個故事,你才能吃一顆棗”“慢慢吃,才能吃出個甜味 來”;后來爺爺見男孩不高興了,又說“快吃快吃,幾顆棗兒一起吃,使勁吃”,前后是否矛盾?為什么?
2.自選角度,針對《棗兒》寫一篇戲劇短評。
棗兒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
1 了解掌握有關戲劇文學的知識,體會劇本通過人物動作和表情以及環境的描寫來刻畫
人物性格的手法;
2 閱讀課文,理解“棗兒”的象征意義,討論劇本的思想內容;
3 培養閱讀欣賞戲劇的能力,嘗試課本劇的寫作。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
請同學們欣賞陶紅演唱的《常回家看看》,然后說說人們為什么喜歡這首歌?
二“ 每逢佳節倍思親”,《常回家看看》唱出了人們的心聲,新春佳節,合家歡樂,團團
圓圓是最讓人快樂的事。可是,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生活的節奏加快,“回家”已成
奢望。
三 請同學分角色朗讀劇本:
讀后請同學點評,探討朗讀技巧。
四 細讀課文,探究下面的問題,從而把握劇情,理解課文的象征手法,以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老人有幾次回憶起兒子棗兒小時候的事?他對男孩又是什么態度?他的這些回憶和態度反映出一種什么樣的心態?
老人有三次回憶起兒子棗兒小時候的事:第一次是他向男孩提起兒子叫“棗兒”,并說出“棗兒”一名的來歷。第二次是向男孩談起兒子只顧摘棗兒,撒尿都不知道,竟尿了老人一脖子,老人不但不嫌臟,還感到全身癢絲絲、熱乎乎的。第三次是說棗兒小時候一有尿就尿到棗樹下。有一回,放學,直往樹下奔。老人以為出了啥事呢,他一到棗樹底下就尿開了。撒完尿才說:“爹,我放學了。”(如果把后兩次合為一次,也可以說老人有兩次回憶起兒子棗兒小時候的事。)
老人對男孩始終是十分疼愛的。劇中對老人的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都表現了老人對男孩的疼愛,而且隨著他與男孩交往的深入,這種疼愛的感情表現得越來越強烈。
老人的回憶,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想念,反映了他對兒子的至愛親情。他對男孩的態度,表現了一種不是祖孫而如同祖孫般的長輩對晚輩的關愛,也折射了他對兒子的親情。
2.“棗兒”在劇中起什么作用?
全劇以“棗兒”為標題,并以“棗兒”貫穿全劇,讓老人與男孩圍繞“棗兒”進行對話,展開情節:事情發生在鄉間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下;開場的童謠表達了在“棗兒”中所融入的父母疼愛子女的親情;男孩因“撿棗”而與老人邂逅;老人請男孩吃“棗兒”;算命先生給老人的兒子起名,以及兒子小時候尿尿的事情,都離不開“棗兒”;老人給男孩講“棗樹”的來歷,以及“一顆棗兒落到鬼子的鋼盔上”、鬧災荒時爺兒倆靠“僅剩的八十一顆棗兒”活命的故事,也都離不開“棗兒”;男孩要把“棗兒”帶回家,留給父親吃;結尾以“棗兒甜,棗兒香……”的童謠,與開場相呼應。在劇中,老人的經歷、情感乃至命運,都與“棗兒”有著不解之緣;男孩對父親的思念,也與“棗兒”相牽連。“棗兒”是全劇情節發展的線索,是人物對白的話題,全劇的結構與內容都與“棗兒”密切相關
3、劇中有不少富有象征意味的臺詞,可以讓學生仔細體會。例如以下臺詞中加橫線的句子都有很強的象征意味,不能只按字面理解。
(1)老人 老子個兒大,兒子個兒能小嗎?
男孩 嘻,爺爺,我說棗兒個兒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兒子就叫“棗兒”。
(2)男孩 (接住,看棗)爺爺,這熟棗兒和你一樣。
老人 和我一樣?
男孩 和你臉一樣,皺巴巴的。
老人 (捏捏男孩的臉)爺爺小時候,還不跟你一樣?臉皮兒像這青棗,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過去了──快吃棗兒吧。(從匾子里挑了顆熟透曬干的棗兒)你吃這顆。
男孩 (拿起熟棗兒放進嘴里)還是皺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誰要啊。
(3)男孩 棗兒叔叔啥時候回來?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見老人沉默,自語)不會的。這棵樹好大好大,會老遠就瞧見了,棗兒叔叔哪兒會看不見?(見老人不語)爺爺,你怎么了?
(4)男孩 爹回來會帶巧克力,巧克力你吃過嗎?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會來了。
男孩 來呢,你的棗兒甜!
4.作者想要借棗兒表達一種什么思想感情?
.在劇中,棗兒是親情的象征,是故鄉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傳統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園的象征。全劇以棗兒為象征,借棗兒來寫親情,又借親情來反映我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人們生存狀態的變化。作者在劇本中既表現了現代化進程中傳統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以及人們對傳統的固守、對精神家園的追尋,也企盼和呼喚人們認識和適應時代發展帶來的變化,走出家園、走出封閉、走出傳統,而邁進現代社會的新生活。
五、課文開頭和結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謠,讀一讀,想想它在劇中起什么作用。。
課文開頭和結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謠。這首童謠表達了在“棗兒”中所融入的父母疼愛子女的親情。課文以這種富有民間特色的童謠形式開頭,隱含了全劇與“棗兒”有關、與親情有關的特定內容,并將人們帶入具有民族傳統風情、充滿鄉土氣息的特定情境。結尾也用了這首童謠,但情境有所變化,由幕后換為前臺,由哼唱變成呼喊,由沒人回應轉為“響起無數個童聲呼喚的聲音”,既與開頭相呼應,又強化了劇中的情境和內容,深化了全劇的思想感情。
六 結合自己的生活,談談學習本文的體會和啟示;
七 妙筆生花:
設想一下,新春佳節兩個未出場的人物怎么過年?請用劇本的形式寫一寫。
有關資料
品棗兒──為《棗兒──靖江戲劇小品選》序(齊致翔)
《靖江戲劇小品選》題頭冠之以《棗兒》,我想不僅因這個作品本身取得的成就和帶給家鄉的全國性影響 ──榮獲1999中國曹禺戲劇獎·小品小戲一等獎,更由于它作為一個代表,一種象征,一粒樹種和一片生命,對著家鄉也對著世界,對著爹娘也對著兒孫,發出了深情的呼喊,表達了真心的企盼,將人性與人格、崇高與憂患演繹得那樣楚楚動人又回腸蕩氣。
棗兒的成長得益于家鄉的土沃、水好、肥足,但收獲的時候還要有一根長長的竹竿竿,否則就打不下棗兒一片片,而那竹竿竿是爹娘給的。
我讀著這凝聚了十數年幾代人辛勤勞作的小品選,只覺醇香陣陣,思緒綿綿。這《棗兒》啊,豈只是孫鴻一人的收獲?
選集中的每一個作品都是一顆惹人喜愛、令人生津的棗兒。它們是靖江人的共同收獲。
許振球、竇大康、潘浩泉、鞠俊武等人的名字連同他們的《潔白的軟殼蛋》《打毛線》《正宗女子健美褲》《他還是他》《學校門前》《配套成龍》《微笑微笑》《今夜靜悄悄》等作品一齊映入我的眼簾。它們使人愉悅,發人深思,苦辣甜酸,風格各異,如同一把大小不一、口感不同、色澤有別的棗兒,給家鄉父老留下過難以忘懷的滋養。
他們站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審視過去,迎接未來。
有可貴的堅持,有勇敢的揚棄,都為了一個信念:讓家鄉更美好。
深懷一顆赤子之心,善待自己的爹娘,鞭策自己的后生,都為了一個責任:一起創建新生活。
多以善意的諷刺、真誠的呼喚教人自省;以人性的美好、人性的尊嚴教人自重;以祖國的前程、時代的號召教人自強。
十數年發憤求索,十數年集腋成裘,終蔚成棗香撲鼻、名震遐邇之大觀。靖江小品已成為家鄉父老不可或缺的精神伴侶,這是靖江人民給予靖江小品的最高獎賞。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許振球。作為靖江戲劇小品創作的始作俑者,他十數年如一日筆耕不輟,不僅率先成就,更帶動了靖江一大批鐘情于小品的愛好者和參與者。孫鴻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被吸引到冠蓋如蔭的大樹之下。我想她一定吃過那樹上的很多棗兒。誠如是,《棗兒》連同孫鴻本人都應是許振球等老一輩小品作家十年辛苦一朝收獲的最可喜的成果,是家鄉土壤、父老心血和一切關心、呵護、扶持靖江小品創作的靖江人共同玉成的。
擺在我面前的棗兒不是一顆、兩顆,而是數不清的一大片。爹喊自己的娃來吃,別人的娃卻來了:娃喊自己的爹來吃,身邊卻只有別人的爹。他們使勁地喊,娃不應,爹也不應,漫山遍野無人應。田野里只回蕩著祖孫二人無比熱烈卻又近乎無望的呼喊。我不禁也大喊一聲:為什么沒有回音?為什么這飽含著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喚不回從小也是由它奶大養大的兒孫?
這是怎樣的一種生存狀態?
這棗兒啊,你到底是苦澀還是香甜?
既甜更苦,五味俱全,成色不一,自在真實,性情各異,皆可人口,卻需咀嚼,小咀嚼就品不出它們的真味道。
不僅如此,這收成還激起我無限的情思,那一顆顆、一片片的棗兒便都活起來,活在我歷史的和現實的聯想之中,活在我生命的企盼之中。
那是一個奇特的生命。世代繁衍,生生不息,自在長青,永無衰竭。它涌動著溫暖的親情,張揚著至純的人性,只奉獻不圖報,守誠信不扭曲,不為無望而絕望,縱有無奈卻無悔。那呼喊發自內心,是根在呼吸,泉在噴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種給予,一種天賜──是爹娘賜予兒孫賴以生存的精神維系和生命依托。
那是一片多彩的世界。爹娘的呼喊沒有回應,卻引導我們去追尋兒孫的腳步。那棗兒不僅給人以活力,更使人思考。它像被插上翅膀可以到處飛舞,便帶著一絲惶惑幾分躁動飛出田野,飛出村莊,飛出生它養它的地方。終于,他們發現了一片以前不曾相識的新天地,漸慚地又發現了一個以前不曾相識的新自我。人挪活樹挪也活,棗兒何處不養人?他們何曾沒有聽到爹娘的呼喊,正是這呼喊健全著他們的神經,豐滿著他們的羽翼,使他們飛得更高更遠,直到世界在他們眼里也變成一個村莊,正是這呼喊化作陣陣長風,催發著美麗的棗兒花開遍全球。
那是一座亟待修茸的家園。請不要因兒孫沒有問應而傷心,可知兒孫曾一千次、一萬次夢里作答,一千次、一萬次夢回千里。他們焦慮而內疚的呼喊,爹娘又何曾聽見?棗兒是一座永久的家園,人們從這里走出,最終還要回到這里,不,他們在精神上從來沒離開過這里。身影的離去愈映出心靈的堅守,時空的超越反鑄成情感的皈依。愈是現代化愈能激起人們對古老情懷的追憶和對文學古典主義的眷顧。然而,棗兒又是一座需要護理和更新的家園。棗園不是櫻桃園。爹娘豈能被時代遺忘。讓爹娘也見識一下未曾見過的新天地,認識一下不曾相識的新兒孫,嘗一口移栽它鄉的新棗兒,享受一下讓他們再無牽掛的新家園,爹娘的呼喊就會變得從容、自信和年輕。為了讓古老的家園也變得五彩繽紛,讓家鄉的棗樹結出更加奇異的甜果,爹娘盡可放心地讓兒孫走出家園吧。當他們回來的時候,捧給爹娘的將是一個嶄新的世界。我驚奇,爹娘在享用那奇異的甜果果時,竟品出依然浸潤在那甜果果中兒孫小時的尿香味兒;我更欣慰,當匍匐在爹娘腳下吃著爹娘留給自己的棗兒時,兒孫仍由衷地贊嘆:“還是家鄉的棗兒好吃!”
我們的家園可望更美好,我們的爹娘應該更年輕,我們的兒孫需要更奮發。《棗兒》和選集中的一些作品對我們曾有過的生活和親情表現得十分愜意乃至纏綿,常常禮贊和緬懷那種至純至善至美的人性和人生狀態,不如意時則高聲呼喊。然而,這呼喊和狀態正離我們的實際生活越來越遠。道德、倫理、親情是每個人必須有的,但日益強勁的現代化浪潮卻無可阻擋地席卷著一切與之不相適應的思想和觀念,迫使許多人不得不放棄他們熟悉的生活。《棗兒》等作品以吶喊的方式對現代化帶來的人性變異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評,在此基礎上又努力喚醒另一種沉睡中的思維,以溝通幾代人雖不同卻共有的生命體驗。自然,這需要代價。但,過于溫情會減緩共同的生命律動。
棗兒成熟需要追肥,便將一點希望奉上。
我欣然于靖江小品的創作,更感奮于產生靖江小品的這方圣土。我看到,一個昔日為人知之不多的蘇北小城正以俯仰天地、吞吐風云的氣概大踏步走向世界。一座橫空出世、后來居上、躍為中國第一、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長江公路大橋展現在世人面前。我敢說,誰見了它都會被它那宏偉的氣勢所攫住。它將長江兩岸聯在了一起,也將蘇南和蘇北聯在了一起,將南中國和北中國聯在了一起,將靖江這座民風淳洌又充滿現代氣息的小城與祖國和世界更緊密地聯在了一起。它將圓靖江世代鄉親的一個夢,一個交織著古老與現代、傳統與新潮、痛苦與歡樂、落后與文明的絢麗多彩的夢。從此,我們的爹娘可以涌過這條通途去追尋自己的兒孫,去實現幾代人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浩瀚的大江啊,如今你已在我爹娘的腳下!
爹娘啊,您一步就可以跨越過它!
兒孫們該如何為您歡欣雀躍?
靖江小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小中見大,譬如一滴水,可見太陽,也可匯入江河。我為靖江小品慶幸,大江為它輸送著不盡的生命源,大橋為它插上嶄新的金羽翼,已然享譽中外的靖江盆景、靖江湯包、靖江講經等各種獨具特色的物華美俗都無聲地陶染著靖江小品的習性和風神,靖江小品便具備了它們的大氣與靈巧、奇特與蘊藉。尤為難得的是,靖江小品是戲,也是文學,有品位,又面向大眾。這是靖江小品的可貴品格。
新世紀的鐘聲已然敲響,靖江小品將譜寫新的篇章。我期待著我可愛的朋友們更加昂揚、明快、清新、幽默的新作問世,期待著他們將家鄉父老乃至全國人民更加需要的甜果果掛滿枝頭。
到那時,打下的棗兒一定會使人品出意想不到的新滋味。
2000年元旦夜于北京
(選自《棗兒──靖江戲劇小品選》,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