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米》一文“讀說”訓練課堂(精選12篇)
《一厘米》一文“讀說”訓練課堂 篇1
左仁清
一、教學目標:
1、理解陶影這一人物形象。
2、了解心理描會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3、感受到母愛的無私、偉大,從內心深處激起對母親及其他親人的熱愛。
4、能夠恰當、客觀地認識社會環境對人的成長以及發展的巨大作用。
二、教學重點:
1、理解陶影這一人物形象。
2、感受母愛的無私、偉大,從內心深處激起對母親以及其他親人的熱愛。
三、讀說訓練進行:
1、教師范讀課文(或放課文錄音),讓學生整體感知全文。
2、自由朗讀課文。朗讀的速度要快些,一邊讀、一邊整體感知全文。
3、同桌二人面對面分別扣分演不同角色,揣摩人物的感情、語氣,輔以形象具體的動作表演閱讀。即可手舞足蹈地讀。
(二)“說”情節內容。
1、“說”課文的情節內容,可以從文章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性格特征、故事波瀾等方面進行。
2、教師作“說”前指導:
買公共汽車票
啃瓜皮
買公園門票
量身高
請求領導講明真相
3、課堂以小組學習為主,因為這樣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表達機會。學生通過“說”能比“聽”學到更多。練的機會多,更重要的是當每個人都有發言機會時,人們對事情的看法才能更全面。
4、鼓勵各組到前臺表演,如果文章較熟,鼓勵脫開課本表演,表演結束,同學們用掌聲鼓勵,適當的情況下,可以給小小的紀念品,比如書簽之類。
5、教師小結:
文章講述了一位艱辛的母親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形成純正、善良、高貴的品行,不倦而持久的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構造龐大的工程,描繪了這個母親內心的蒼涼和對孩子鍥而不舍的摯愛。
三、“說”課中文句。
1、教師指定說話方向:
課文用了許多獨特而形象的比喻。結合上下文,體會文中比喻句的表達效果。
2、學生說話活動,學生齊讀全文后,兩人一組,找出重點句子進行互讀互說。與此同時,老師要引導學生做認真的傾聽者,課堂上積極提問題或表達自己的意見,老師盡量與發言的同學要有目光交流并以微笑、點頭或鼓掌等形式回應發言學生。
3、老師舉例:“以她現有的家境要培養出具有大家風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下面教育。這很難,就像用小米加步槍打敗飛機大炮一樣,但并不是做不到。
(形象地說明陶影培養兒子的艱難,但同時也表明了她堅定的決心和信心。)
(四)、說人物形象:
1、教師出示說方向:
(1)小說寫一個經常逃票的母親形象,這樣的人怎么可以成為孩子做人的榜樣呢?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2)如果小說不加入買冰棍的老太太稱量小也身高的情節,會對文章內容有何影響?
(3)學生說話活動:(告訴學生分析人物可以從外貌、語言、行為、思想意識、性格特征多方面考慮。先一條一條列出來,然后歸納總結。)
學生評說:陶影是一個怎樣的人?文中的主人公是誰?
首先學生同桌對話、演讀,然后邀請說得好的學生到講臺前說,說后老師及時給予鼓勵,同掌聲對他們的熱情表示肯定,臺上臺下涌動著激情。
教師小結:陶影是可敬可佩的,她是一個有強烈正義感、責任感、善良、大度、有自尊的母親形象。
四、當堂訓練:
學生錄寫本課中自己說的、聽到同學的淡話內容。
《一厘米》一文“讀說”訓練課堂 篇2
一、教學目的1、了解二些生僻字詞的用法,能正確、靈活地加以運用。 2、了解小說的有關知識,明白作者如何通過這種體裁表情達意。 3、通過作者對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動的描寫,了解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二、教學重點難點重點 : 1、理解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有關常識,在此基礎上加以記憶。 2、體會小說這種文學體裁如何表達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3、領會小說的巨大思想內涵及其對于社會發展、民族進步的重要意義。 難點: 1、理解課文中對陶影心理活動的描寫對于刻畫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過文中主人公來反映母親的蒼涼和對孩子鍥而不舍的摯愛。三、教學設想這篇課文是百集電視連續劇《咱老百姓》的節選,所寫的是一件小事,卻反映了一個嚴肅的主題: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靈,如何培養孩子的精神人格,一個人應該怎樣對待尊嚴的問題。在學習中應抓住矛盾沖突,在沖突中表現人物性格,品味戲劇語言,引導學生學會在生活中維持自己的尊嚴,理解父母為自己的成長而作出的良苦用心。四、課時安排:二課時五、教學內容和步驟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同學們,生活在衣食無憂的成長環境中,但你們的父母為了你的成長,為你的付出,你感受到了嗎?特別是偉大的媽媽們,她們背著歲月的沉沙,心靈有很多滄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長出純正善良高貴的品行,能比自家有出息,你是否感受到了她們的蒼涼和對你們鍥而不舍的摯愛?今天,我們就從一件小事中去體會一下吧! [板書] 6、一厘米――畢淑敏二、字詞理解(1)動彈(dòng tan):(人、動物或能轉動的東西)活動。(2)借花獻佛:比喻用別人的東西做人情。(3)窘(jiǒng)迫:非常窮困;十分為難。(4)迷惘(w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辦。(5)瞅(chǒu):看。(6)憂郁(yù):憂傷,愁悶。(7)愣(lèng):失神;說話做事不考慮效果,鹵莽。(8)忐忑(tǎn tè):心神不定。(9)忙不迭(diē):急忙,連忙。(10)矜(jīn)持:拘謹,拘束。(11)哀兵必勝:指由于壓迫而悲憤奮起反抗的軍隊一定能打勝仗。這里是說把文章寫得打動別人,這件事就容易成功。(12)侃侃(kǎn)而談:理直氣壯地直抒己見。(13)靦腆(miǎn tiǎn):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14)氣喘吁吁(xū):吁吁,喘氣的聲音。形容喘氣很急。(15)執拗(niù):固執任性,不聽從別人的意見。(16)恬(tián)淡:不追求名利;淡泊,恬靜,安適。(17)異口同聲:不同的嘴說同樣的話。三、作家簡介: 畢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學就讀于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1980年轉業回北京。從事醫學工作20年后,開始專業寫作,共發表作品200萬字。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侖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中國臺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中國臺灣第17屆聯合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余次。畢淑敏真正取得全國性聲譽是在短篇小說《預約死亡》發表后,這篇作品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親歷為素材,對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十分精彩。現在,畢氏為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四、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基本內容1、分角色朗讀(有條件者可以扮演戲劇進行表演)人物主要有:解說、陶影、小也、張師傅、售票員、紅衣青年、老奶奶、小也父、作家、公園書記主任、群眾甲、乙、丙2、(條件允許的話可以讓學生表演)要求學生每表演一個鏡頭(情節)后,學生之間進行恰當的評論,再進行下一鏡頭的表演。3、學生討論:談談自己對陶影、小也、小也父、紅衣青年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理解。要求學生能夠根據文中相應的片斷加以印證! 第二課時一、討論陶影的形象意義1、學生找出課文中集中表現陶影的段落。2、學生討論:從課文內容來看,陶影應該具有什么性格?找出相關內容來印證自己的觀點。(1)含辛茹苦、任勞任怨相應段落、語句:——一天班上下來,累得不想動彈,真想湊合湊合算了。——(掏了張紙幣)買一根冰棍就成了,媽不吃。(2)執著、認真——(輕松但是極堅決)他不夠1、1米的。不夠!——我不知道國際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兒子是沒有那么高,我知道我們沒有逃票。(3)竭力維護人格尊嚴,立場堅定——這件事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執拗地)如果再設有音訊,我就直接去找!——(鄭重地)小也,你離兩位爺爺再近點,我什么都不圖,只請兩位爺爺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講清楚,告訴孩子:媽媽沒有錯!……二、學習品味寫作特點:1、以小見大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見大的作品。作者所寫的實在是一件小事:一個媽媽帶孩子去公園,因為公園門口的尺度不準確而被誤會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這在許多關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這的確是一件小事。可這在一位母親的眼中卻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過這樣一件小事,一個小故事寫出了一個大主題:如何讓一個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靈,或者說一個人應該怎樣看待尊嚴的問題。這樣的主題,在我們今天這個物質逐漸豐富、精神逐漸貧乏的社會有著振聾發聵的意義。難怪日本、英國等國家很看重這樣一篇不“大”的作品。2、情節曲折作品還成功地運用了烘托、對比的手法,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在公園門口的矛盾沖突中,作者寫了“圍觀的人議論紛紛”“四周一時變得非常安靜,有人輕微地咳嗽”“眾人‘呀’了一聲”“眾人哄笑”“眾人嬉笑”等圍觀群眾的反映和語言,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尷尬的氣氛,強化了雙方的矛盾沖突和陶影的情緒。作品還把公園賣票的紅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車上賣票的司機進行對比,突出了紅衣青年的胡攪蠻纏、不講道理。陶影和丈夫對這件“小事”的不同態度也是一組對比,很有力地表現了陶影對人格追求,對人的尊嚴的追求的執著。 另外,讀者對事實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卻難以澄清,這也是一種懸念手法的運用。這些手法的運用,不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現和情節的展開,同時也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從人物關系看,兒子小也的行為和思想也對陶影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側面表現作用。3、烘托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作品還成功地運用了烘托、對比的手法,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在公園門口的矛盾沖突中,作者寫出“圍觀的人議論紛紛”“四周一時變得非常安靜,有人輕微地咳嗽”“眾人‘呀’了一聲”“眾人哄笑”“眾人嬉笑”等圍觀群眾的反映和語音,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尷尬的氣氛,強化了雙方的矛盾沖突和陶影的情緒。作品還把公園賣票的紅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車工賣票的司機進行對比,突出了紅衣青年的胡攪蠻纏,不講道理。陶影和丈夫對這件“小事”的不同態度也是一組對比,很有力地表現了陶影對人格追求,對人的尊嚴的追求的執著。另外,讀者對事實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卻難以澄清,這也是一種懸念手法的運用。這些手法的運用,不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現和情節的展開,同時也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從人物關系看,兒子小也的行為和思想也對陶影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側面表現作用。三、板書設計6、一厘米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送票 —— “逃票” —— 投書報社 —— 矛盾解決四、布置作業:愛的回音壁畢淑敏現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幾乎都是一個孩子,關愛之心,大概達到中國有史以來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像個蘋果,姐妹兄弟多了,就會分成好幾瓣。若是千畝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獨步天下了。在前所未有的愛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幸福?我好奇地問過。孩子們撇嘴說,不,沒覺著誰愛我們。我大驚,循循善誘道,你看,媽媽工作那么忙,還要給你洗衣做飯,爸爸在外面掙錢養家,多不容易!他們多么愛你們啊……孩子很漠然地說,那算什么呀!誰讓他們當了爸爸媽媽呢?也不能白當啊!他們應該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媽媽也會這樣。這難道就是愛嗎?愛也太平常了!我震住了。一個不懂愛的孩子,就像不會呼吸的魚,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會上,他不愛人,也不自愛,必將焦渴而死。可是,你怎樣讓由你一手哺育長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愛呢?從他的眼睛接受第一縷光線時,已被無微不至的呵護包繞,早已對關照體貼熟視無睹。生物學上有一條規律,當某種物質過于濃烈時,感覺迅速遲鈍麻痹。如果把愛定位于關懷,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對他的看顧漸次減少,孩子就會抱怨愛的衰減。“愛就是照料”這個簡陋的命題,把許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領入誤區。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離異或是早逝。但它是災變的副產品,帶著天力人力難違的僵冷。孩子雖然在追憶中,明白了什么是被愛,那卻是一間正常人家不愿走進的課堂。孩子降生人間,原應一手承接愛的乳汁,一手播灑愛的甘霖,愛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賬簿,可惜從一開始,成人就刻不容緩地傾注了所有愛的儲備,劈頭蓋臉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滿。全是收入,沒有支出,愛沉淀著,淤積著,從神奇化為腐朽,反讓孩子成了無法感知愛意的精神殘疾。我又問一群孩子,那你們什么時候感到別人是愛你的呢?沒指望得到像樣的回答。一個成人都爭執不休的問題,孩子能懂多少?比如你問一位熱戀中的女人,何時感受被男友所愛?回答一定是光怪陸離。沒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堅定。我幫媽媽買醋來著。她看我沒打了瓶,也沒灑了醋,就說,閨女能幫媽干活了……,我特高興,從那兒,我知道她是愛我的。翹翹辮女孩說。我爸下班回來,我給他倒了一杯水,因為我們剛在幼兒園里學了一首歌,詞里說的是給媽媽倒水,可我媽還沒回來呢,我就先給我爸倒了。我爸只說了一句,好兒子……就流淚了,從那次起,我知道他是愛我的。光頭小男孩說。我給我奶奶耳朵上夾了一朵花,要是別人,她才不讓呢,馬上就得揪下來,可我插的,她一直帶著,見著人就說,看,這是我孫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最愛我了……另一個女孩說。我大大地驚異了。訝然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鐵的邏輯。更感動他們談論時的鄭重神氣和結論的斬釘截鐵。愛與被愛高度簡化了,統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時,感覺到了一個幼小生命的意義。成人注視并強調了這種價值,他們就感悟到深深地愛意,在嘗試給予的同時,我們懂得了什么是接受。愛是一面遼闊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愛意反復回響著,折射著,變成巨大的轟鳴。當會出的愛被隆重接受并珍藏時,孩子終于強烈地感覺到了被愛的尊貴與神圣。被太多的愛壓得麻木,騰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給予和領悟愛的雙重任務。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為孩子一世著想的遠見。不要抱怨孩子天生無愛,愛與被愛是鐵杵成針百年樹人的本領,就像走路一樣,需反復練,才會舉步如飛。如果把孩子在無邊無際的愛里泡得口眼翻白,早早剝奪了他感知愛的能力,育出一個愛的低能兒,即使不算彌天大錯,也是成人權力的濫施,或許要遭天譴的。在愛中領略被愛,會有加倍的豐收。孩子漸漸長大,一個愛自己愛世界愛人類也愛自然的青年,便噴薄欲出了。1、被愛是一種幸福,當作者問及那些在“前所未有的愛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感覺到這種莫大幸福時,孩子竟然“漠然”回答“不,沒覺得誰愛我們”。其中“漠然”是什么意思?它給了你怎樣的觸動? 2、談談你對以下兩句的理解。 (1)一個不懂得愛的孩子,就像不會呼吸的魚。 (2)被太多的愛壓得麻木,騰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給予和領悟愛的雙重任務。 3、文中有很多對愛進行詮釋的比喻句,試從文中找出兩句,并以“愛”為主題,仿寫一個比喻句。 4、讀完此文,你覺得這其中隱含著作者怎樣的擔憂? 5、愛與被愛都是一種幸福,生活中,你對愛有哪些獨特的體驗?
《一厘米》一文“讀說”訓練課堂 篇3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學會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故事情節。
2、能說出本劇的主題,學習借一件小事來反映深刻的主題。
3、分析人物的語言,動作,外貌,心理描寫,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學會在生活中維持自己的尊嚴,懂得要體諒父母,學會寬容,努力做一個正直、
誠實、善良、有責任感的人。
教學重點:
1、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外貌,心理描寫,神態描寫等,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課文借一件小事來折射人性的光輝,映照平凡中的偉大這一深刻的主題。
教學形式:常規教學,學生討論為主
教 具:尺子,幻燈片
課前準備: 通過互聯網查閱有關作者的一些資料;查字典解決課文中的生字詞。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了解作者,并熟悉課文內容,學會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故事情節。
一、設疑導入:
教師拿出一把尺子,問:尺子上的一厘米會引發你哪些聯想呢?
(學生各抒己見)
導語:一厘米只是一段微不足道的長度,但這一厘米卻引發了一場風波,今天我們就走進畢淑敏的《一厘米》去探個究竟。(板書課題,作者)
二、檢查預習:
1、 說說你所了解的畢淑敏。(學生把課前從互聯網上查閱的有關作者的資料在班級內交流。)
2、 師用幻燈片的形式展示:(并配有作者相關圖片)
畢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學就讀于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XX年。1980年轉業回北京。從事醫學工作20年后,開始專業寫作,成為“文學界的白衣天使”。 共發表作品200萬字,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侖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中國臺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中國臺灣第17屆聯合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余次。
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
著有〈〈畢淑敏文集〉〉八卷,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等。
3、檢查生字詞:幻燈片展示。(以開火車的形式認讀生字,解釋詞語)
三、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可以自由讀,默讀,幾個人一組分角色朗讀等。)
熟悉課文基本故事情節。
2、說說文中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情節。
(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師作充分的肯定和評價。)
3、根據前幾位同學的回答,請以課文故事情節所發生的先后為順序,用自己的話給
大家講講課文所發生的故事。(復述時應適當地突出人物的外貌,心理,細節等描
寫)
4、師把學生的回答歸納總結并板書:
車上陶影為小也買票——張師傅送票――寺廟門口發生爭執――被誤解逃票掃興而歸――投書報社討回公道――兩位領導登門――拒絕贈票――挽回尊嚴
5、文章是按什么線索組織全篇的?
“買不買票”是課文的線索,而這關鍵就是那“一厘米”。
6、對文章結構的理解
【明確】
(1)段落分析:
點拔:這篇小說圍繞“一厘米”,通過主人公陶影要努力成為一個“完美而無可挑剔的母親”的執著追求,塑造了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母親形象,肯定了主人公對完美的執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也表達對不完美的理解寬容,對正直善良與責任感的褒揚。
課文可分成三個部分,其中二、三部分為課文的重點。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烘制螺旋形沾滿芝麻的小火燒”):交待主人公的做事原則和身分,為人物的出場做鋪墊。
第二部分(從“她領著兒子小也上汽車”到“她覺得生活多了幾分追求”):圍繞“一厘米”集中寫了主人公陶影與兒子乘車的一次經歷。
第三部分 ( 從“今天她領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廟參觀”到結尾):圍繞“一厘米”,集中記敘了主人公與兒子一次參觀寺廟的經歷。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熟悉了課文的故事情節,課后請大家認真閱讀文章,想想陶影在你心目中是個怎樣的母親形象。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分析陶影的性格,探討文章的主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親總是給予子女最無私最博大的愛。課文中的陶影,也全力以赴地給孩子以正面教育,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位偉大的母親,去感受她心中對兒子那份摯熱的愛情。
二、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從文中找出描寫陶影的部分。
1、看后請思考:你認為陶影是一位( )的母親形象?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作適當的點撥)
a、 她很普通,對誰都不重要,惟獨對這個小男孩,她要成為完美而無可挑剔的母親。
——強烈的責任感和對孩子深沉的愛。
b、 陶影充滿感情地指了指小也。她想所有的人都會喜歡她的兒子的。
——動作和心理描寫,寫出了母親對孩子的感情。
c、天班上下來,累得不想動彈,真想湊合湊合算了。
—一含辛茹苦、任勞任怨
d、(掏了張紙幣)買一根冰棍就成了,媽不吃。
——(動作描寫)省吃儉用
自己把西瓜皮啃得很苦,兒子把瓜皮啃得太苦時卻勃然大怒。
——(動作描寫,神態描寫)自身生活拮據,但又要培養孩子的大家風度。
e、(輕松但是極堅決)他不夠1、1米的!
我不知道國際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兒子是沒有那么高,我知道我們沒有逃票。
——(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執著、認真
f、不要車票報銷
——教孩子誠實做人,不要撒謊。
“為了小也,她忍”
——(語言描寫)為了孩子,忍氣吞聲
陶影獨自坐公共汽車時,經常不買票。
——家庭經濟拮據,盡量少花錢。心中充滿無奈和自責。
g、(執拗地)如果再設有音訊,我就直接去找!
(鄭重地)小也,你離兩位爺爺再近點,我什么都不圖,只請兩位爺爺把那天的
同孩子講清楚,告訴孩子:媽媽沒有錯!……
——(語言,神態描寫)竭力維護人格尊嚴,立場堅定,有強烈正義感和責任感,善良、大度、自尊。
h、陶影的手像折斷的翅膀僵在半空中。
——(比喻句)擔心自己在兒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被 破壞的恐懼心理。
小結:陶影是一個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正義感的人,有正確的價值觀,努力給孩子正面教育,在孩子面前做完美而無可挑剔的母親。
2、文章中的紅衣青年、小也你怎么評價呢?
學生自己分析
三、提高升華,理解主題
1、陶影,可以說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但是她卻給孩子樹立了完美的形象,你認為她可敬嗎?談一談你對“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新的認識和體驗。
(學生先討論,然后再點名發言)
師點撥:要懂得體諒父母,孝敬父母,學會寬容,努力作一個誠實,善良,有責任感和正義感的人。
2、通過陶影這個人物,你受到什么啟發呢?(主題探討)
(學生發言,談談自己學習課文的收獲)
3、 教師小結:
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見大的作品。作者所寫的實在是一件小事:一個媽媽帶孩子去公園,因為公園門口的尺度不準確而被誤會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這在許多關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這的確是一件小事。可這在一位母親的眼中卻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過這樣一件小事,折射出人性的光輝,映射出平凡中的偉大,寫出了一個大主題:如何讓一個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靈,或者說一個人應該怎樣看待尊嚴的問題。這樣的主題,在我們今天這個物質逐漸豐富、精神逐漸貧乏的社會有著振聾發聵的意義。
四、課外小作文
1、 今天小也的母親陶影有幸來到了我們班,站在這里與大家一起交流,作為傾聽者,你想對她說寫什么呢?請寫一段 200 字左右的心理話給這位偉大的母親。
2、 課后閱讀畢淑敏的其他作品,體會她以小事情,反映大主題的思想。
五、板書設計
公共汽車—— 少也買票 —— 責任感
公園門口—— 多也不買 —— 正義感 一厘米
陶影家里—— 給也不要 —— 價值觀
在孩子面前做完美無可挑剔的母親
《一厘米》一文“讀說”訓練課堂 篇4
【知識儲備】
1.字詞積累
皸j n裂:手足的皮膚因寒冷干燥而開裂;皸同“龜”。
溫文爾雅:態度溫和,舉止文雅。
矜j n持:拘束。
檢點:注意約束自己的言行。
戰戰兢兢:因害怕而微微發抖;形容小心謹慎的樣子。
鍥qi 而不舍:雕刻一件東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鍥:雕刻。
犀x 利:(武器、語言等)鋒利;銳利。
冥思苦想:深沉地思索。
刁難:故意使人為難。
釋然:形容疑惑、嫌隙等消釋而心中平靜。
秉b ng公:依照公認的道理或公平的標準(辦事)。
彬b n彬有禮:形容舉止文雅,有禮貌。
目瞪口呆:形容受驚而愣住的樣子。
沮喪:灰心失望。
2.作家作品
關于作者
畢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學就讀于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1980年轉業回北京。
從事醫學工作20年后,開始專業寫作,共發表作品200萬字。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侖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中國臺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中國臺灣第17屆聯合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余次。
畢淑敏真正取得全國性聲譽是在短篇小說《預約死亡》發表后,這篇作品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親歷為素材,對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現在,畢氏為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有《畢淑敏文集》八卷,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等。
3.背景鏈接
畢淑敏常常把筆端深入到平凡的生活小事中,揭示普通人最深的情感。在小說《不變形的金剛》中,她描寫了一位收入不高的母親對兒子接受世俗感染的焦慮與無奈,而在《一厘米》中,那位平時省吃儉用,精打細算的母親,堅持為孩子買車票的小事讀來讓人感動,讓人親切。在散文《婚姻鞋》中,她把婚姻比作鞋,得出這樣的結論“削足適履是一種遇人的殘酷,鄭人買履是一種智者的迂腐,步履艱難時,鞋與腳要精誠團結,平步青云時切不要將鞋拋棄……當然,鞋比腳貴重。當鞋確定傷害了腳,我們不妨赤腳趕路!”寥寥數語道出了她的婚姻觀,霍達而明智。優美而不浮躁作為一名女性作家,畢淑敏的散文中處處散發著女性的優美,《呵護心靈》、《你永不要說》、《帶白蘑菇回家》等作品,沒有華麗的詞語堆砌,然而文筆的流暢,字里行間的韻味和感情有一種表里如一的美感,這種美感遠比“一盞臺燈、一簾窗紗、一只小貓等等”的氣勢真實得多,可愛得多,深沉得多。
【文本解讀】
一、謀篇立意
小說圍繞“一厘米”,通過主人公陶影要努力成為一個“完美而無可挑剔的母親”的執著追求,塑造了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母親形象,肯定了主人公對完美的執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也表達了對不完美的理解與寬容,對正直、善良與責任感的褒揚。
二、文章脈絡
這篇小說的篇幅比較長,但情節并不復雜。全篇大體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她覺得生活多了幾分追求”),寫陶影帶兒子小也坐公共汽車,不但沒有逃票,還為兒子買了一張票。
第二部分(“今天她領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參觀”至“陶影拽著那根淡黃色的塑料尺,仿佛拽著一條冰涼的蟒蛇”),主要寫陶影帶兒子參觀寺院,因買票的事而受到兒子的誤解。
第三部分(“陶師傅,你烙的小火燒穿迷彩服了”至文末),主要寫陶影經過努力,終于討回公道,挽回了自己做母親的尊嚴,保住了兒子心目中完美的形象。
三、寫作方法
1.通過獨特的審美視角反映深刻的主題。
本文以“一厘米”為標題,又從陶影“逃票”寫起,視角獨特別具匠心。小說圍繞“該不該買票”
展開,而該不該買票的關鍵就是那“一厘米”。小說中兒子小也是一米零九,還是一米一,差不差這一厘米“強烈地關系著一個小小男子漢的尊嚴”,關系著一位母親在兒子心目中的形象是否完美,關系著教育子女的導向。這樣一樁小事其意義又著實不小,竟然可以折射出人性的光輝,映照出平凡中的偉大。作者不是對陶影進行簡單的道德評判,而是以平視的眼光去關注她的情感世界,以悲憫的情懷去感受她的心靈,去挖掘他們身上的美德。
2.真實細膩的心理描寫。
如:其實她應該把票根保存起來。這樣以后哪次集體活動或開食品衛生會,她騎車去,回來后可以用這張票報銷。夫婦都是藍領工人,能省就省一點。可是小也是個絕頂機靈的孩子,會追著媽媽問:“咱們出來玩的票也能報銷嗎?”在孩子面前,她不愿撒謊。
像這樣的真實細膩的心理描寫本文還有許多處,這些心理描寫揭示了人物行為的內在動因。這處心理描寫是在售票員問她“報銷不”,她回答“不要了”時的心理活動的描寫,一方面寫出了她的處處儉省,另一方面,體現了她對孩子的強烈的責任感。寫作中注意結合人物的語言動作,運用恰當的心理描寫來表現他為什么要這樣做或這樣說。
3.生動、形象的比喻。
如:陶影用目光包裹著兒子,隨著小也的步伐,這目光像柔軟的蠶絲從繭中抽了出來。
這個比喻句形象地寫出陶影看兒子時的目光充滿溫柔和慈愛,這種愛是綿延不斷的,“春蠶到死絲方盡”,母愛也是一樣,這愛里有責任,她要好好地養育兒子,保護他,讓他快樂,讓他健康成長,讓他成為有教養的人。文中這樣精彩的比喻比比皆是。比喻用得好可以收到形象生動的藝術效果,好的比喻讓人覺得余味無窮,這絕不是直接描寫、說明所能做到的;但如果用得不好,弄巧成拙,就可能引起誤解,甚至鬧出笑話。寫作中運用比喻時應當注意以下三點:(1)喻體要常見易懂;(2)比喻要貼切,不可信手拈來,喻而不當;(3)一定要注意自己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問題探究
1、如何分析陶影這一人物形象?
一方面課文說陶影經常逃票,另一方面文章又濃墨重彩地寫她要竭盡全力對兒子進行正面教育,她要全力以赴成為“完美而無可挑剔的母親”,她要讓兒子努力成為一個完美的人。在兒子面前,她盡可能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溫文爾雅。
關于她的逃票,小說多次寫她的家庭經濟狀況:她很看重這兩毛錢,因為這對于經濟拮據的家庭來說意味著夠吃一頓、一天,甚至幾天的青菜;夫妻倆都是藍領;連集體活動或開會都舍不得坐公共汽車;自己吃西瓜時啃得很苦。在這種生活狀況下的逃票固然不對,但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陶影是絕不帶著孩子逃票的。作為一個貧窮也沒有讀過多少書的母親,陶影付出了艱苦的努:她為了兒子快樂,毅然為兒子買了一張并不需要買的票;為了兒子,她放棄了用票根報銷的計劃;她特意倒休陪兒子逛寺院長見識;面對刻薄的守門青年忍著不與其爭吵;為了能向兒子證明自己沒錯,求人幫忙寫信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苦苦等了一個多月,拒絕了數目不小的補償費和贈票。
小說主要體現了陶影作為一個母親的社會責任感,這是對孩子的負責,也是對社會的負責。從這個意義上說,陶影是令人敬佩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陶影是不完美、有缺點,作為一個普通人才顯得更真實;另一方面,正因為她的不完美才反襯出她的偉大,才使她作為母親的形象更感人。
2、小說結尾.真相大白了,面對五元錢的賠償,陶影“沒有接”;對兩張參觀券,陶影“毫不遲疑地搖了搖頭”。那么陶影為的是什么?
她之所以要這么做是為了向兒子證明自己沒錯,因為“她對誰都不重要,可有可無,惟獨對這個男孩,她要成為完美而無可挑剔的母親”。所以她要求的是“只請兩位爺爺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講清楚,告訴他,媽媽沒錯兒……”
“那一天失去的快樂,是多少錢也買不回來的”陶影不為錢;“她是一個生性平和的女人,別說是兩位素不相識的老人登門致歉,就是紅衣青年本人來,她也不會刁難他的。”陶影也不為斗氣,借機刁難。她要的只是自己在兒子心目中完美的形象和作為一個母親的尊嚴。
3、句段理解:
⑴“她很普通,對誰都不重要,可有可無,惟獨對這個男孩,她要成為完美而無可挑剔的母親。”這句話的理解。
作為一位母親,雖然自己很普通,但懂得養兒且教的道理,希望兒子成為一個完美無缺的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兒子,因此在兒子面前,需嚴于律己,做得完美而無可挑剔,體現了陶影強烈的責任感和對孩子深情的愛。
⑵“陶影用目光包裹著兒子,隨著小也的步伐,這目光像柔軟的蠶絲從繭中抽了出來。”這句話的理解。
這是一個比喻句,生動形象地寫出陶影看兒子的目光充滿了溫柔,充滿了慈愛,且這種愛像蠶絲一樣連綿不絕。
【練習解答】
一、她為此所做的努力,在課文中很多情節表現了出來。如:①她為了兒子快樂,毅然為兒子買了一張并不需要買的票;②為了兒子,她放棄用票根報銷的計劃;③她特意倒休陪兒子逛寺院長見識,她面對紅衣青年的苛薄無禮強壓怒火不與其爭吵;④為了能向兒子證明自己沒錯,求人幫忙寫信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苦苦等待一個多月,拒絕數目不小的補償費和價格不菲的贈票。她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她愛小也,正是這種愛,使她具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她要把兒子培養成誠實、正直、善良、有責任感、有教養的人。
二、文中描寫陶影心理活動的地方有:
1.“為什么一定要買票呢?就是沒有她,車也要一站一站開,也不能因此沒有司機和售票員,也不會少燒汽油。”
2.“她很看重兩毛錢,它等于一根黃瓜兩個西紅柿,如果趕上處理就是三捆小紅蘿l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夠吃四天的菠菜”。
3.“她很普通,對誰都不重要,可有可無,惟獨對這個男孩,她要成為完美而無可挑剔的母親。”
三、1.這段話形象地說明陶影培養兒子的艱難,但同時也表明了她堅定的決心和信心。
2.這個比喻句形象地寫出陶影看兒子的目光充滿溫柔和慈愛,這種愛是連綿不斷的,“春蠶到死絲方盡”,母愛也是一樣,這愛里有責任,她要好好地養育兒子,保護他,讓他快樂,讓他健康成才,讓他成為有教養的人。
3.寫出了陶影意識到小也對自己的不信任后的驚愕神情。在兒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將被擊碎,陶影感到巨大的不安,甚至是恐懼。比喻句形象地寫出了她此時的心理。
4.寫出陶影焦急地等待回音時的心理。她渴望討回公道,但卻音信皆無,日子顯得空虛而又蒼白,失去兒子信任的日子也失去了生活的樂趣。
四、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可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也可以結合自己的經歷發表看法,傾訴心聲。
【類文品析】
父親
父親是個淳樸的農民,一輩子和黃土交往,與黃牛為友,土里土氣,汗腥味兒滿身。
然而,我愛父親。每次一進村,老遠就看見他噙著煙鍋蹲在門前。我對父親的愛和敬意是無法說出來的,只能深深地叫一聲“爸”。父親的臉略露出一絲笑意,算是回答。他挪一挪位置就又蹲下來,目光凝視著遠方,“吧噠、吧噠”著。
父親把希望全傾注在我身上。每當他看見兒子背著書包,攥著課本回來,那滿是皺紋的臉上便掛滿了笑意。有一次,我一進屋,就見父親正拿著我的作業在細細“鑒賞”,盡管他不認識一個字。
上了中學,兩個哥哥接連娶了媳婦,家里的生活就更清苦了。父親知道我要去城里念書,就進城給我買了一套衣服,一進門就叫我來試。那粗糙的手拉過我的手,給我穿好衣服,扣好紐扣,拉順了衣領……
我的眼睛濕潤了,知道這錢來之不易。望著父親那憨厚的臉,我嘴唇抽動了半天,也沒吐出一個字。
父親似乎要笑,卻又掏出煙鍋“吧噠”了幾下說:“穿上吧,娃。爸手頭緊,衣服不大好,到城里別讓人家笑話。要好好地學習吶!”
父親常來學校。一看見他打滿補丁的衣服,我的心底就有一種說不出來的難過。父親望著兒子,似乎要說許多話,最后僅僅說:“爸又來了。”他解開紐扣,從口袋深處摸出一個粗布縫的錢包,從里面翻出幾張紙幣遞給我,然后便叫我快回教室去。
望著父親那遠去的背影,淚水又粘濕了我的眼睛。我仿佛看見父親吮喝著黃牛,吃力地在山崗上犁地;看見父親汗如雨下地揮舞著鐮刀,在割麥子;看見父親蹲在門前,目光悠悠地凝視著遠方……父親越走越遠,高大的背影卻一直在我眼前。
放假后,我一進門,父親就拿起我的獎狀左看右看,喜滋滋地吸著煙鍋。他小心地把它貼在墻的正中,便蹲在前面欣賞,即使煙鍋里已經沒有了火,還是一個勁地吸著。
父親已經很久不再喝茶了。回家的時候,我特意稱了一包荼葉,卻惹他生了那么大的氣。他嘆息著沖我擺手,還不住地重復著:“瞎鬧,這娃從城里耍壞了,不知道珍惜錢!”他把煙鍋緊捏在手里,臉上蒙上了失望和悲傷的陰影。我嚇壞了,連忙解釋:“爸,這錢是您給我的,我沒有舍得花,省了一點才……”父親忽然怔住了,嘴唇抽動了好幾下,眼睛呆滯地盯著我。好一會兒,才一把抓住我的手,那樹皮一樣粗糙的手在不停地顫抖,一滴淚打在我的手上。他哭了。
父親老了,由于過度的勞累和負擔,他的臉上長滿了胡子,背也明顯地彎了,每次下地回來就咳嗽個不停。自從我上了初三,父親便不讓我回家。每次他來學校,一看見他那黑瘦的身體,我的心里就翻起一股巨浪,拍打著我的心。
當我坐在教室里的時候,也許父親又在黃土坡上吆喝著他的黃牛耕地了;也許他正揮舞著鐮刀,在金燦燦的麥海里艱難地拼搏。我,要像勤勞的父親一樣攀登在書徑上,來報答父親的一片深情。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淳樸( ) 噙著( ) 攥著( ) 粗糙( )
2、文中兩次寫父親“蹲在門前,目光凝視著遠方”,從這種目光中你看到什么?
3、父親既然不認識一個字,為什么拿著“我”的作業細細鑒賞?找出文中類似的描寫句子。
4、第四自然段父親給我試衣服一處屬什么描寫?表現父親怎樣的心理?第五自然段說“我”沒吐出一個字,為什么?
5、找出文中對父親語言描寫的句子,這些話表達了父親怎樣的情感?
6、做兒女的給父母買點東西,一般來說,父母都很高興,當“我”把一包茶葉帶給父親時,為什么他生了很大的氣,臉上蒙上了失望和憂傷?
7、父親是怎樣一個人?
(參考答案:1、略 2、從父親凝視的目光中看到父親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希望。他愛兒子,希望兒子學業有成,望子成龍,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 3、父親把希望全寄托在“我”身上,希望“我”有出息,他把作業看成自己辛苦勞動的成果,所以細細鑒賞。“父親拿起我的獎狀左看右看,喜滋滋地吸著煙鍋。他小心地把它貼在墻的正中,便蹲在前面欣賞,即使煙鍋里已經沒有了火,還是一個勁地吸著。” 4、細節描寫。表現了父親愛兒子,怕被人瞧不起,怕孩子心靈受傷害而影響學習的心理。“我”深深理解父親的一片苦心,倍受感動,不知用什么話表達出來,所以沒吐出一個字。 5、⑴“穿上吧,娃。……要好好地學習喲!”寫父親擔心別人笑話兒子窮,怕“我”嫌衣服不好,勉勵“我”用心讀書。⑵“爸又來了。”話雖簡單,卻勝過千言萬語,飽含著對兒子的思念與牽掛。⑶“瞎鬧……不知道珍惜錢!”寫父親怪“我”不懂掙錢的辛苦,擔心“我”亂花錢,不好好讀書。 6、因為父親惟愿“我”一心讀書,看到“我”把錢花在與學習無關的東西上,以為“我”不專心讀書,學別人亂花錢,所以很生氣,感到失望悲傷。 7、父親是一個淳樸的農民,望子成龍,背負著沉重的生活負擔,他善良、勤勞,少言寡語,但內心世界豐富。)
【同步訓練】
一、基礎訓練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參觀券( ) 吝惜( ) 膽怯( ) 侃侃而談( ) 兀自( )
2、填字組詞。
斬釘 鐵 得意 聲色 厲
思 想 無可挑 不相識
3、體會下列句子的表達效果。
⑴以她現有的家境要培養出具有大家風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這很難,就像用小米加步槍打敗飛機加大炮一樣,但并不是做不到。
⑵陶影的手像折斷的翅膀僵在半空。
⑶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無變化地流瀉過去。
4、陶影自己吃西瓜時啃得很苦,為什么不讓兒子這樣做?
5、如果沒有兒子小也在跟前,面對寺院門口查票的紅衣青年的所作所為,隱影會如何做?
6、“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什么意思?這個成語是由一個什么故事得來的?
二、同步解讀
在小也的圓腦袋和買票的標準線之間,橫著陶影纖長而美麗的手指。由于整天和油面打交道,指甲很有光澤,像貝殼一樣閃亮。
“小也,你不夠的。還差一厘米。”她溫柔地說。她的出身并不高貴,也沒讀過許多書。她喜歡溫文爾雅,竭力要給兒子留下這種印象,在這樣做的過程中,她感覺自身高貴起來。
“媽媽!我夠來我夠來!”小也高聲叫,把腳下的踏板跺得像一面鐵皮鼓。“你上次講我下次坐車就可以買票了,這次就是下次了,為什么不給我買票?你說話不算話!”他半仰著臉,憤怒地朝向他的媽媽。
陶影看著兒子。一張車票兩毛錢。她很看重兩毛錢的,它等于一根黃瓜兩個西紅柿如果趕上處理就是三捆小紅蘿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夠吃三天的菠菜。但小也仰起臉,像一張半開的葵盤,準備承接來自太陽的允諾。
“往里走!別堵門口!這又不是火車。一站就從北京到保定府了,馬上到站了……”售票員不耐煩地嚷。
按照往日的邏輯,沖她這份態度,陶影就不買票。今天她說:“買兩張票。”
面容兇惡的售票員眼睛很有準頭:“這小孩還差一厘米,不用買票。”
小也立刻矮了幾厘米,而絕不是一厘米,買票與不買票強烈地關系著一個小小男子漢的尊嚴。
兩毛錢就能買到尊嚴,只發生在人的童年。沒有一個媽媽能夠拒絕為孩子提供快樂。
“我買兩張票。”她矜持地重復。
小也把他那張票粘在嘴唇上,噗嚕噗嚕吹著響,仿佛那是一架風車。
7、解釋詞義:
溫文爾雅:
允諾:
8、陶影為什么給身高不夠的兒子小也買票?她愿意買嗎?
9、文中劃線句子屬什么描寫方法?
10、選文最后寫小也把票“粘在嘴唇上,噗嚕噗嚕吹著響”,表現他此時什么心情?試以小也的口吻寫幾句他此時的心里話。
三、美文賞讀
我們家的男子漢
我們家的男子漢,一溜兒數下來有四個:爺爺、父親、我和兒子。爺爺老態龍鐘,不必提他,父親五十有余,早已沒有了男子漢的銳氣。我雖然年輕氣盛,卻是個瘦弱的書生樣。唯有我那兒子,才能算我們家真正的男子漢。
我們家三代單傳,能生個兒子自然是高興的事。只是關于兒子的命名出現了一點小小的麻煩。爺爺首先提議,說是叫李有才。那意思是很明顯的,卻遭到全家人的一致反對:老八股,俗氣!父親接著說,叫李偉吧,現在流行雙音節的名字,李偉叫起來順口。然而就其實質,李偉和李有才卻是一路貨色,況且叫李偉的已經夠多了。我沒有作聲,全家人的目光就一齊投向我。我很感動,莫名其妙地突然體會到一種權力的滋味,——兒子命名的決策權。然而細細一想,也不對,兒子雖然是自已的兒子,但是一經脫離母體,他就是一個獨立的人,亨有一切人都應該亨受的人身權利,名字自然也是他自已的不容侵犯的一部分。取得好倒也罷了,償若取得不好,他以后埋怨起來,豈不是自討苦吃!罷罷罷,還是讓兒子自已碰碰運氣吧。這樣一想,我順手就從書架上抽出一部《辭海》,宣布說,這樣吧,我翻開《辭海》,以正頁的第一個字為準,作為兒子的命名。全家人只是笑,卻沒有表示反對。于是我就去翻《辭海》,心里想著:兒子,這可是你自已的運氣了,爸爸尊重你的權利,你一定要爭口氣!啪的一下,《辭海》分為兩半,全家人一齊圍攏來,那正頁的第一個字是:然。
李然,李然。全家人一齊喊。
兒子猛地一下從他媽媽懷里掙出來,瞪著雙眼很精神地掃視一圈,笑了。
李然生下來七斤重,人們戲稱為李七斤。滿月的時候,七斤變成了十一斤。長得虎頭虎腦,肥頭大耳。而且說吃就要吃,說睡就要睡,沒有半點商量的余地。長到三個月,就要人抱到外面游逛。進門就哭,出門就笑。馬路上汽車跑過,他也兩腿一蹬一蹬地躍躍欲試。眼睛滴溜溜地到處亂瞅,高興之余,還扯開嗓門“噢噢”地吼叫,象路見不平,象對人挑逗。
滿周歲那天,全家人圍桌而坐,舉行“抓周”儀式。爺爺坐在上席,很慈祥地笑著:李然,抓、抓、抓個錢。父親坐在對面,毫不示弱地叫道:李然,抓、抓、抓支筆。全家人一齊喊:李然,抓、抓槍;李然,抓、抓......李然愣愣地茫然四顧,卻不伸手,突然“哇”的一聲哭了出來。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又動員大家拿來了鐵錘、鐮刀之類。他媽媽抱起李然,放在桌上,李然不哭了,直挺挺地站著不動,卻對著桌面,淅淅瀝瀝地灑下一泡尿來。
全家人愕然,繼而哄堂大笑。
李然也笑,突然就抬起腿,顫顫巍巍地一步跨了過去。全家人一愣,立刻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歡呼。
呵,李然走路了!
呵,李然走路了!
我心里高興,猛地一把抱起兒子。雖然兒子只有顫顫巍巍的一步,然而這畢竟是他自已邁出的可喜的第一步呵!
我們家有希望。
11.作者為什么說“唯有我那兒子,才能算是我們家真正的男子漢”?
12.概括文章所寫的三件事。
⑴
⑵
⑶
13.“我心里高興,猛地一把抱起兒子。雖然兒子只有顫顫巍巍的一步,然而這畢竟是他自已邁出的可喜的第一步呵!”這句話怎么理解?
14.作者最后說“我們家有希望”,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15.選文中的“男子漢”與課文中的“小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一厘米》一文“讀說”訓練課堂 篇5
seraph
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是百集電視連續劇《咱老百姓》的節選,所寫的是一件小事,卻反映了一個嚴肅的主題: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靈,如何培養孩子的精神人格,一個人應該怎樣對待尊嚴的問題。在學習中應抓住矛盾沖突,在沖突中表現人物性格,品味戲劇語言,引導學生學會在生活中維持自己的尊嚴,理解父母為自己的成長而作出的良苦用心。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新課:同學們,生活在衣食無憂的成長環境中,但你們的父母為了你的成長,為你的付出,你感受到了嗎?特別是偉大的媽媽們,她們背著歲月的沉沙,心靈有很多滄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長出純正善良高貴的品行,能比自家有出息,你是否感受到了她們的蒼涼和對你們鍥而不舍的摯愛?今天,我們就從一件小事中去體會一下吧!
[板書]一厘米 畢淑敏
(1)動彈(dòng tan):(人、動物或能轉動的東西)活動。
(2)借花獻佛:比喻用別人的東西做人情。
(3)窘(jiǒng)迫:非常窮困;十分為難。
(4)迷惘(w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辦。
(5)瞅(chǒu):看。
(6)憂郁(yù):憂傷,愁悶。
(7)愣(lèng):失神;說話做事不考慮效果,鹵莽。
(8)忐忑(tǎn tè):心神不定。
(9)忙不迭(diē):急忙,連忙。
(10)矜(jīn)持:拘謹,拘束。
(11)哀兵必勝:指由于壓迫而悲憤奮起反抗的軍隊一定能打勝仗。這里是說把文章寫得打動別人,這件事就容易成功。
(12)侃侃(kǎn)而談:理直氣壯地直抒己見。
(13)靦腆(miǎn tiǎn):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14)氣喘吁吁(xū):吁吁,喘氣的聲音。形容喘氣很急。
(15)執拗(niù):固執任性,不聽從別人的意見。
(16)恬(tián)淡:不追求名利;淡泊,恬靜,安適。
(17)異口同聲:不同的嘴說同樣的話。
二、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基本內容
1、分角色朗讀(有條件者可以扮演戲劇進行表演)
人物主要有:解說、陶影、小也、張師傅、售票員、紅衣青年、老奶奶、小也父、作家、公園書記主任、群眾甲、乙、丙
2、學生表演
要求學生每表演一個鏡頭(情節)后,學生之間進行恰當的評論,再進行下一鏡頭的表演。
3、學生討論:談談自己對陶影、小也、小也父、紅衣青年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理解。
要求學生能夠根據文中相應的片斷加以印證!
二、討論陶影的形象意義(第二課時)
1、學生找出課文中集中表現陶影的段落。
2、學生討論:從課文內容來看,陶影應該具有什么性格?找出相關內容來印證自己的觀點。
(1)含辛茹苦、任勞任怨
相應段落、語句:
——一天班上下來,累得不想動彈,真想湊合湊合算了。
——(掏了張紙幣)買一根冰棍就成了,媽不吃。
(2)執著、認真
——(輕松但是極堅決)他不夠1、1米的。不夠!
——我不知道國際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兒子是沒有那么高,我知道我們沒有逃票。
(3)竭力維護人格尊嚴,立場堅定
——這件事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
——(執拗地)如果再設有音訊,我就直接去找!
——(鄭重地)小也,你離兩位爺爺再近點,我什么都不圖,只請兩位爺爺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講清楚,告訴孩子:媽媽沒有錯!……
三、學習品味寫作特點:
1、以小見大
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見大的作品。作者所寫的實在是一件小事:一個媽媽帶孩子去公園,因為公園門口的尺度不準確而被誤會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這在許多關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這的確是一件小事。可這在一位母親的眼中卻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過這樣一件小事,一個小故事寫出了一個大主題:如何讓一個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靈,或者說一個人應該怎樣看待尊嚴的問題。這樣的主題,在我們今天這個物質逐漸豐富、精神逐漸貧乏的社會有著振聾發聵的意義。難怪日本、英國等國家很看重這樣一篇不“大”的作品。
2、情節曲折
作品還成功地運用了烘托、對比的手法,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在公園門口的矛盾沖突中,作者寫了“圍觀的人議論紛紛”“四周一時變得非常安靜,有人輕微地咳嗽”“眾人‘呀’了一聲”“眾人哄笑”“眾人嬉笑”等圍觀群眾的反映和語言,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尷尬的氣氛,強化了雙方的矛盾沖突和陶影的情緒。作品還把公園賣票的紅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車上賣票的司機進行對比,突出了紅衣青年的胡攪蠻纏、不講道理。陶影和丈夫對這件“小事”的不同態度也是一組對比,很有力地表現了陶影對人格追求,對人的尊嚴的追求的執著。 另外,讀者對事實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卻難以澄清,這也是一種懸念手法的運用。這些手法的運用,不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現和情節的展開,同時也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從人物關系看,兒子小也的行為和思想也對陶影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側面表現作用。
3、烘托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
作品還成功地運用了烘托、對比的手法,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在公園門口的矛盾沖突中,作者寫出“圍觀的人議論紛紛”“四周一時變得非常安靜,有人輕微地咳嗽”“眾人‘呀’了一聲”“眾人哄笑”“眾人嬉笑”等圍觀群眾的反映和語音,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尷尬的氣氛,強化了雙方的矛盾沖突和陶影的情緒。作品還把公園賣票的紅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車工賣票的司機進行對比,突出了紅衣青年的胡攪蠻纏,不講道理。陶影和丈夫對這件“小事”的不同態度也是一組對比,很有力地表現了陶影對人格追求,對人的尊嚴的追求的執著。另外,讀者對事實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卻難以澄清,這也是一種懸念手法的運用。這些手法的運用,不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現和情節的展開,同時也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從人物關系看,兒子小也的行為和思想也對陶影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側面表現作用。
四、布置作業 :
愛的回音壁
畢淑敏
現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幾乎都是一個孩子,關愛之心,大概達到中國有史以來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像個蘋果,姐妹兄弟多了,就會分成好幾瓣。若是千畝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獨步天下了。
在前所未有的愛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幸福?我好奇地問過。孩子們撇嘴說,不,沒覺著誰愛我們。
我大驚,循循善誘道,你看,媽媽工作那么忙,還要給你洗衣做飯,爸爸在外面掙錢養家,多不容易!他們多么愛你們啊……
孩子很漠然地說,那算什么呀!誰讓他們當了爸爸媽媽呢?也不能白當啊!他們應該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媽媽也會這樣。這難道就是愛嗎?愛也太平常了!
我震住了。一個不懂愛的孩子,就像不會呼吸的魚,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會上,他不愛人,也不自愛,必將焦渴而死。
可是,你怎樣讓由你一手哺育長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愛呢?從他的眼睛接受第一縷光線時,已被無微不至的呵護包繞,早已對關照體貼熟視無睹。生物學上有一條規律,當某種物質過于濃烈時,感覺迅速遲鈍麻痹。
如果把愛定位于關懷,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對他的看顧漸次減少,孩子就會抱怨愛的衰減。“愛就是照料”這個簡陋的命題,把許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領入誤區。
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離異或是早逝。但它是災變的副產品,帶著天力人力難違的僵冷。孩子雖然在追憶中,明白了什么是被愛,那卻是一間正常人家不愿走進的課堂。
孩子降生人間,原應一手承接愛的乳汁,一手播灑愛的甘霖,愛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賬簿,可惜從一開始,成人就刻不容緩地傾注了所有愛的儲備,劈頭蓋臉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滿。全是收入,沒有支出,愛沉淀著,淤積著,從神奇化為腐朽,反讓孩子成了無法感知愛意的精神殘疾。
我又問一群孩子,那你們什么時候感到別人是愛你的呢?
沒指望得到像樣的回答。一個成人都爭執不休的問題,孩子能懂多少?比如你問一位熱戀中的女人,何時感受被男友所愛?回答一定是光怪陸離。
沒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堅定。
我幫媽媽買醋來著。她看我沒打了瓶,也沒灑了醋,就說,閨女能幫媽干活了……,我特高興,從那兒,我知道她是愛我的。翹翹辮女孩說。
我爸下班回來,我給他倒了一杯水,因為我們剛在幼兒園里學了一首歌,詞里說的是給媽媽倒水,可我媽還沒回來呢,我就先給我爸倒了。我爸只說了一句,好兒子……就流淚了,從那次起,我知道他是愛我的。光頭小男孩說。
我給我奶奶耳朵上夾了一朵花,要是別人,她才不讓呢,馬上就得揪下來,可我插的,她一直帶著,見著人就說,看,這是我孫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最愛我了……另一個女孩說。
我大大地驚異了。訝然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鐵的邏輯。更感動他們談論時的鄭重神氣和結論的斬釘截鐵。愛與被愛高度簡化了,統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時,感覺到了一個幼小生命的意義。成人注視并強調了這種價值,他們就感悟到深深地愛意,在嘗試給予的同時,我們懂得了什么是接受。愛是一面遼闊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愛意反復回響著,折射著,變成巨大的轟鳴。當會出的愛被隆重接受并珍藏時,孩子終于強烈地感覺到了被愛的尊貴與神圣。
被太多的愛壓得麻木,騰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給予和領悟愛的雙重任務。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為孩子一世著想的遠見。不要抱怨孩子天生無愛,愛與被愛是鐵杵成針百年樹人的本領,就像走路一樣,需反復練,才會舉步如飛。
如果把孩子在無邊無際的愛里泡得口眼翻白,早早剝奪了他感知愛的能力,育出一個愛的低能兒,即使不算彌天大錯,也是成人權力的濫施,或許要遭天譴的。
在愛中領略被愛,會有加倍的豐收。孩子漸漸長大,一個愛自己愛世界愛人類也愛自然的青年,便噴薄欲出了。
1、被愛是一種幸福,當作者問及那些在“前所未有的愛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感覺到這種莫大幸福時,孩子竟然“漠然”回答“不,沒覺得誰愛我們”。其中“漠然”是什么意思?它給了你怎樣的觸動?
2、談談你對以下兩句的理解。
(1)一個不懂得愛的孩子,就像不會呼吸的魚。
(2)被太多的愛壓得麻木,騰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給予和領悟愛的雙重任務。
3、文中有很多對愛進行詮釋的比喻句,試從文中找出兩句,并以“愛”為主題,仿寫一個比喻句。
4、讀完此文,你覺得這其中隱含著作者怎樣的擔憂?
5、愛與被愛都是一種幸福,生活中,你對愛有哪些獨特的體驗?
板書設計
一厘米
高潮結局
送票 —— “逃票” —— 投書報社 —— 矛盾解決
展
發
開端
作者郵箱:
[1]
《一厘米》一文“讀說”訓練課堂 篇6
一 厘 米 教 案
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是百集電視連續劇《咱老百姓》的節選,所寫的是一件小事,卻反映了一個嚴肅的主題: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靈,如何培養孩子的精神人格,一個人應該怎樣對待尊嚴的問題。在學習中應抓住矛盾沖突,在沖突中表現人物性格,品味戲劇語言,引導學生學會在生活中維持自己的尊嚴,理解父母為自己的成長而作出的良苦用心。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新課:同學們,生活在衣食無憂的成長環境中,但你們的父母為了你的成長,為你的付出,你感受到了嗎?特別是偉大的媽媽們,她們背著歲月的沉沙,心靈有很多滄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長出純正善良高貴的品行,能比自家有出息,你是否感受到了她們的蒼涼和對你們鍥而不舍的摯愛?今天,我們就從一件小事中去體會一下吧!
[板書]一厘米 畢淑敏
(1)動彈(dòng tan):(人、動物或能轉動的東西)活動。(2)借花獻佛:比喻用別人的東西做人情。
(3)窘(jiǒng)迫:非常窮困;十分為難。(4)迷惘(w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辦。
(5)瞅(chǒu):看。(6)憂郁(yù):憂傷,愁悶。
(7)愣(lèng):失神;說話做事不考慮效果,鹵莽。(8)忐忑(tǎn tè):心神不定。
(9)忙不迭(diē):急忙,連忙。(10)矜(jīn)持:拘謹,拘束。
(11)哀兵必勝:指由于壓迫而悲憤奮起反抗的軍隊一定能打勝仗。這里是說把文章寫得打動別人,這件事就容易成功。
(12)侃侃(kǎn)而談:理直氣壯地直抒己見。(13)靦腆(miǎn tiǎn):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14)氣喘吁吁(xū):吁吁,喘氣的聲音。形容喘氣很急。(15)執拗(niù):固執任性,不聽從別人的意見。
(16)恬(tián)淡:不追求名利;淡泊,恬靜,安適。(17)異口同聲:不同的嘴說同樣的話。
二、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基本內容
1、分角色朗讀(有條件者可以扮演戲劇進行表演)
人物主要有:解說、陶影、小也、張師傅、售票員、紅衣青年、老奶奶、小也父、作家、公園書記主任、群眾甲、乙、丙
2、學生表演要求學生每表演一個鏡頭(情節)后,學生之間進行恰當的評論,再進行下一鏡頭的表演。
3、學生討論:談談自己對陶影、小也、小也父、紅衣青年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理解。
要求學生能夠根據文中相應的片斷加以印證!
二、討論陶影的形象意義(第二課時)
1、學生找出課文中集中表現陶影的段落。
2、學生討論:從課文內容來看,陶影應該具有什么性格?找出相關內容來印證自己的觀點。
(1)含辛茹苦、任勞任怨
相應段落、語句:
——一天班上下來,累得不想動彈,真想湊合湊合算了。——(掏了張紙幣)買一根冰棍就成了,媽不吃。
(2)執著、認真——(輕松但是極堅決)他不夠1、1米的。不夠!
——我不知道國際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兒子是沒有那么高,我知道我們沒有逃票。
(3)竭力維護人格尊嚴,立場堅定——這件事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
——(執拗地)如果再設有音訊,我就直接去找!
——(鄭重地)小也,你離兩位爺爺再近點,我什么都不圖,只請兩位爺爺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講清楚,告訴孩子:媽媽沒有錯!……
三、學習品味寫作特點:
1、以小見大
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見大的作品。作者所寫的實在是一件小事:一個媽媽帶孩子去公園,因為公園門口的尺度不準確而被誤會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這在許多關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這的確是一件小事。可這在一位母親的眼中卻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過這樣一件小事,一個小故事寫出了一個大主題:如何讓一個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靈,或者說一個人應該怎樣看待尊嚴的問題。這樣的主題,在我們今天這個物質逐漸豐富、精神逐漸貧乏的社會有著振聾發聵的意義。難怪日本、英國等國家很看重這樣一篇不“大”的作品。
2、情節曲折
作品還成功地運用了烘托、對比的手法,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在公園門口的矛盾沖突中,作者寫了“圍觀的人議論紛紛”“四周一時變得非常安靜,有人輕微地咳嗽”“眾人‘呀’了一聲”“眾人哄笑”“眾人嬉笑”等圍觀群眾的反映和語言,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尷尬的氣氛,強化了雙方的矛盾沖突和陶影的情緒。作品還把公園賣票的紅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車上賣票的司機進行對比,突出了紅衣青年的胡攪蠻纏、不講道理。陶影和丈夫對這件“小事”的不同態度也是一組對比,很有力地表現了陶影對人格追求,對人的尊嚴的追求的執著。另外,讀者對事實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卻難以澄清,這也是一種懸念手法的運用。這些手法的運用,不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現和情節的展開,同時也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從人物關系看,兒子小也的行為和思想也對陶影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側面表現作用。
3、烘托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
作品還成功地運用了烘托、對比的手法,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在公園門口的矛盾沖突中,作者寫出“圍觀的人議論紛紛”“四周一時變得非常安靜,有人輕微地咳嗽”“眾人‘呀’了一聲”“眾人哄笑”“眾人嬉笑”等圍觀群眾的反映和語音,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尷尬的氣氛,強化了雙方的矛盾沖突和陶影的情緒。作品還把公園賣票的紅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車工賣票的司機進行對比,突出了紅衣青年的胡攪蠻纏,不講道理。陶影和丈夫對這件“小事”的不同態度也是一組對比,很有力地表現了陶影對人格追求,對人的尊嚴的追求的執著。另外,讀者對事實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卻難以澄清,這也是一種懸念手法的運用。這些手法的運用,不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現和情節的展開,同時也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從人物關系看,兒子小也的行為和思想也對陶影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側面表現作用。
板書設計
一厘米
高潮結局
送票 —— “逃票” —— 投書報社 —— 矛盾解決
發展
開端
《一厘米》一文“讀說”訓練課堂 篇7
6.一厘米
畢淑敏
教學要求:
⒈理解陶影這一人物形象。
⒉學習小說通過人物的心理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⒊學會寬容,努力做一個正直、誠實、有責任感的人,學會體諒父母,愛父母。
一、作者簡介
畢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學就讀于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1980年轉業回北京。
從事醫學工作20年后,開始專業寫作,共發表作品200萬字。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侖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中國臺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中國臺灣第17屆聯合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余次。
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
二、語音
懲(chéng)罰 皸(jūn)裂 吝(lìn)惜 捺(nà) 塑(sù)料 挑剔(tì)允(yǔn)諾 邏輯(jí) 矜(jīn)持 吮(shǔn) 磕(kē)頭
驕橫(hèng) 頃(qǐng)刻 哄(hōng)笑 脫臼(jiù) 兀(wù)自
狡黠(xiá) 內疚(jiù) 反駁(bó) 無措(cuò)
三、詞匯
溫文爾雅、鍥而不舍、釋然、秉公、狡黠、彬彬有禮
四、主題思想
文章是一篇關于“買票”的小說,文章圍繞“該不該買票”展開故事情節,小說歌頌了為人父母對完美的執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表達了對不完美的理解與寬容,對正直、善良與責任感的褒揚。
五、情節與結構
第一部分(1—23“在這個過程中,她覺得生活多了幾分追求。” ):陶影帶兒子坐公共汽車,不但沒有逃票,反而多買了一張票,表現了一位用心良苦的母親勇于承擔母親的責任。
第二部分(24“今天她領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參觀”—100“陶影拽著那根淡黃色的塑料尺,仿佛拽著一條冰涼的蟒蛇。” ):陶影帶兒子參觀寺院,因買票的事而受到兒子的誤解。
第三部分(101“陶師傅,您烙的小火燒穿迷彩服了!”—144):陶影通過不懈的努力,終于討回了公道,挽回了自己作母親的尊嚴,保住了自己在兒子心目中的美好印象。陶影捍衛的是誠實、正直的品質,捍衛的是兒子心靈的純潔與美好。
六、課文分析
㈠閱讀全文,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1.小說主要刻畫的人物是陶影還是小也?為什么?
陶影,因為作品表現的是一個母親對完美的執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
2.文中的主人公是一個怎樣的人?
是一個有強烈正義感、責任感、善良、大度、寬容,有自尊的母親形象。
㈡閱讀第一部分,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文章思想內容分析:
1.小說寫一個經常逃票的母親形象,這樣的人怎么可以成為孩子做人的榜樣呢?
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⑴陶影逃票實出無奈:家庭經濟拮據。文章哪些地方多次提到她的家庭經濟狀況?
①“她很看重兩毛錢的,它等于一根黃瓜兩個西紅柿如果趕上處理就是三捆小紅蘿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夠吃三天的菠菜。”
②“這樣以后哪次集體活動或開食品衛生會,她騎車去,回來后可以用這張票報銷,夫婦都是藍領工人,能省就省一點。”
③“如吃西瓜,只要小也在,她一定時時提醒自己,不要把西瓜皮啃得太苦。其實在她看來,西瓜瓤與西瓜皮沒什么大分別,一路吃下去,不過紅色漸漸淡了,甜味漸漸稀了,解渴消暑是一樣的。瓜皮敗火,還是一味藥呢。”
⑵有自己的逃票邏輯:
①“為什么一定要買票呢?就是沒有她,車也要一站站開,也不能因此沒有司機和售票員,也不會少燒汽油。”
②“當然她很有眼色,遇上認真負責的售票員,她早早就買票。只有對那些吊兒郎當的,她才小小地懲罰他們,也為自己節約一點錢。”
③“按照往日的邏輯,沖她這份態度,陶影就不買票。”
2.盡管如此,陶影還是為不夠1.1米高的兒子多買了一張票,為什么?
為了滿足兒子的自尊心,為了讓兒子快樂。
3.陶影自己在做事上并不完善,為什么在兒子面前表現得截然相反?
因為他要對兒子進行正面的教育,要讓兒子成為一個完美的人。這充分體現了陶影作為母親,對兒子的疼愛。
4. 課文第一部分還有哪些情節表現了陶影為此做的艱辛努力?作為一個普通女工,一個普通母親,她為什么要這樣做?
①在是否保留票根的細節問題上,陶影經過深思熟慮,選擇了“不保留票根”;②吃西瓜時,要給兒子做一個好榜樣,努力成為完美而無可挑剔的母親。
陶影愛自己的兒子,她要克服重重困難把孩子培養成誠實、善良、正直、有責任感、溫文爾雅的人。
5.陶影自己吃西瓜時啃得很苦,為什么不讓兒子這樣做?
自己啃得很苦,是因為家庭經濟拮據,不讓兒子這樣,是想培養兒子具有大家風度。
語言特色以及人物心理刻畫分析:
1.“就是沒有她,車也要一站站開,也不能因此沒有司機和售票員,也不會少燒汽油。”
這種心理似乎覺得陶影此人是一個愛貪小便宜者,讓人看不起,但通過下文內容了解到其家庭經濟拮據,這也是為給不需要的兒子買票作了一個很好的鋪襯。
2. “她很普通,對誰都不重要,可有可無,唯獨對這個男孩,她要成為完美而無可挑剔的母親。”如何理解?
作為一位母親,雖然自己很普通,但懂得養兒且教的道理,希望兒子成為一個完美無缺的人,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影響著兒子,因此在兒子面前,需嚴于律己,做得完美而無可挑剔,體現了陶影強烈的責任感和兒子深情的愛。
3. “她很看重兩毛錢的,它等于一根黃瓜兩個西紅柿如果趕上處理就是三捆小紅蘿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夠吃三天的菠菜。”
心理活動表現出陶影的經濟拮據,過日子需要精打細算。
4.“其實地應該把票根保存起來。這樣以后哪次集體活動或開食品衛生會,她騎車去,回來后可以用這張票報銷,夫婦都是藍領工人,能省就省一點。”
深思熟慮的心理活動,表現了她作為母親的強烈的責任感和良苦用心。
5.“油漆皸裂的車門上,有一道白線,像一只蒼白的手指,標定一·一○米。”
這個比喻句,表現了一種醒目而冰冷的感覺。形象的說明兒童購票的指定高度。
6. “為自己再塑一個金身”是什么意思?
成為一個兒子心目中完美的好媽媽的形象。
7.“現有的家境要培育出具有大家風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這很難,就像用小米加步槍打敗飛機大炮一樣,但并不是做不到。”
比喻句形象地表現了陶影培養兒子的艱難,同時也表達了她堅定的信心。
㈢閱讀第二部分,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文章思想內容分析:
1.陶影帶兒子參觀寺院,因什么事而受到兒子的誤解?
買票。
2.簡要敘述這個誤會過程。
誤會起因:紅衣青年認為陶影應該多買一張票。
誤會發展:陶影向紅衣青年解釋未買票的理由。
誤會高潮:當測量結果出乎陶影意料之外,陶影為此誤會了小也,甚至打了兒子,這更招致了紅衣青年和圍觀者的指責和嘲笑。
誤會加深:賣冰棍的老太太的狡黠又讓陶影的努力適得其反,誤會越來越深。
3.在這個誤會過程中,陶影的心理變化過程怎樣?
①安靜、自信、鎮定、有點洋洋得意。
②詫異、驚慌、孤立無援、目瞪口呆。
③恐懼。
4.面對這種情況,陶影對這場糾紛采取了什么態度?
忍。
5. 如果沒有兒子在跟前,面對寺院門口查票的紅衣青年的所作所為,陶影會如何做?
陶影可能會和紅衣青年大吵一架,可能會說一些難聽的話。
6.為什么陶影對這場糾紛采取了忍的態度?
可她不愿意孩子看見這一幕。為了小也,她忍。
7.陶影為什么想去買票?她最終補票了嗎?為什么?
好不容易領孩子出來一天,她不能毀了情緒,要讓天空重新燦爛。
今天這張票,她是不能買!。若買了,她將永遠說不清。
8. 如果小說不加入買冰棍的老太太稱量小也身高的情節,會對文章內容有何影響?
如果文章不加入此情節,陶影在兒子心目中的形象就不會很慘,這也是對陶影堅持討回公道、挽回尊嚴的情節非常有幫助。
9. 你怎樣看待紅衣青年?為什么?
優點:對工作負責任,認真履行檢票職責;缺點:處理問題的的方法簡單、粗暴,說話刻薄,傷害了無辜的人。
語言特色以及人物心理刻畫分析:
1.“陶影突然有些傷心。不就是一座廟嗎?怎么連媽媽都不等了,旋即又釋然,帶兒子出來,不就是要讓他快樂嘛!”
母親從傷心到釋然是由于關注的焦點由自己轉向兒子,體現了母愛的平凡而偉大。
2. “陶影用目光包裹著兒子,隨著小也的步伐,這目光像柔硬的蠶絲從繭中袖了出來。”怎樣理解?
這是一個比喻句,生動形象地寫出陶影看兒子的目光充滿了溫柔,充滿了慈愛,且這種愛蠶絲一樣連綿不絕。
3.“在孩子面前,她要保持一個母親最后的尊嚴。”
此時此刻,陶影仍然首先考慮到孩子。
4.“陶影的手像折斷的翅膀僵在半空。”
比喻句形象地表現了陶影擔心自己在兒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被破壞的恐懼心理。
㈣閱讀第三部分,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文章思想內容分析:
1. 陶影通過了怎樣地不懈的努力,終于討回了公道,挽回了自己作母親的尊嚴,保住了自己在兒子心目中的美好印象?
①核實小也身高;
②求人幫忙寫信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
③討回公道,挽回尊嚴。
2.即使陶影什么也不做,隨著時間地流逝,小也也會忘記那一幕,但陶影仍然積極努力著,為什么?
為了保住自己在兒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4.陶影對紅衣青年的態度表現了她什么品質?
寬厚、善良。
5. 小說最后,對于兩毛錢都很看中的陶影,為什么拒絕賠償?為什么說“只請兩位爺爺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講清楚,告訴他,媽媽沒有錯兒………”?
因為她討回了公道,討回了自己在兒子心目中的形象,這是最重要的。她要的只是自己在兒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是作為母親的尊嚴。她捍衛的是誠實、正直的價值觀,捍衛的是兒子心靈的純潔與美好。
語言特色以及人物心理刻畫分析:
1.“陶影很內疚,她對工作還是很負責的,這兩天常常走神。”
表明陶影極為重視逃票事件。
2.“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無變化地流瀉過去。”
比喻句生動地表現了陶影等待回音的急切心理。
3. “是的,陶影在這一瞬,也在問自己。她是個生性平和的女人,別說是兩位素不相識的老年人登門致歉,就是紅衣青年本人來,她也不會刁難他的。”
寬厚、善良。
《一厘米》一文“讀說”訓練課堂 篇8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陶影這一人物形象。
2、進行小說閱讀指導
3、學會寬容,努力做一個正直、誠實、有責任感的人,學會體諒父母,愛父母。
4、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教學重點:
1、在指導小說閱讀的過程中讓寫生理解陶影這一個人物形象并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2、進行讀寫訓練
教學難點:
小說的閱讀方法指導
教學方法:
情景激趣、啟發引導
學法指導:
合作探究式學習、五動學習法(“腦動、口動、心動、手動、耳動”)
“以我手寫我心”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播放《母親》課件創設情景。
課件展示文字:
【媽媽是“會計師”,算好了他們的每一分鐘;媽媽是“變色龍”,考了滿分她睡著了都會笑醒,考差了就會大發雷霆;媽媽是“母老虎”,每次出去玩總被她準確地堵回來;媽媽是“河東獅吼”,看一會兒電視她就會發作…… 】
師:古今中外為人們所歌頌的慈祥偉大、溫馨可愛的母親形象,在一次以《給我一點時間》為題的中小學作文比賽中,三千學童筆下刻畫的竟是如此的不完美。 望子成龍的媽媽們,背負著家庭沉重負擔,而面對現實生活,為著孩子的將來,她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最完美的人。可憐天下父母心,做媽媽真難啊!著名作家畢淑敏用她的善良去包容、理解一位不完美的媽媽——陶影。
二、學生活動:回憶課文內容
課件展示:
1、.陶影自己在做事上并不完善,為什么在兒子面前表現得截然相反?
因為他要對兒子進行正面的教育,要讓兒子成為一個完美的人。這充分體現了陶影作為母親,
2、陶影決定要做一個無可挑剔的母親,為此她作了哪些艱苦的努力?
○1為不夠1.1米高的兒子多買了一張票 (為了滿足兒子的自尊心,為了讓兒子快樂。)
○2在是否保留票根的細節問題上,陶影經過深思熟慮,選擇了“不保留票根”;
○3吃西瓜時,要給兒子做一個好榜樣,努力成為完美而無可挑剔的母親。
○4不懈努力消除帶兒子參觀寺院時兒子的誤解
三、指導小說閱讀
課件展示:
1、閱讀思路:
把握情節 理清思路,分析人物 領悟中心,探究寫法 體味鑒賞
師:我們了解了小說的情節后要重點探討:(課件展示)
學生活動:
(1)、細讀課文,結合小說具體情節和人物描寫,思考: 你覺得,陶影是一個怎樣的人?
請以“我感覺,陶影是一個_____________的人”為話題,談談你的看法。
示例:
陶影是一個既普通又不普通的人;
陶影是一個要成為“完美而無可挑剔的母親”的人;
陶影是一個 有責任感、善良、大度、自尊的人;
陶影是一個深愛著她兒子,一心想讓她兒子快樂,盼望著兒子成材的人;
……
師:像陶影一樣的媽媽是數不勝數,謝謝媽媽給我們的愛。(展示“母愛——謝謝”的課件)
(2)、小說的描寫和情節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細讀課文,說說小說中你印象最深的情節或人物描寫
思考:這些情節或人物描寫對刻畫人物、突出人物起何作用?
示例
a :情節
○1、公交車上為小也“小小男子漢的尊嚴”不惜花兩毛錢給兒子買票,并放棄報銷在的機會;
○2、紅衣青年無理挑釁、侮辱,強忍憤怒,不予爭吵,“為了小也,她忍。”
○3、終于討回了公道,卻放棄給她的賠償,只為讓小也明白一點:“媽媽沒錯兒……”
b:描寫
(心理描寫)
○1、“為什么一定要買票呢?就是沒有她,車也要一站一站開,也不能因此沒有司機和售票員,也不會少燒汽油。”
○2、 “每當撫到這道若隱若現的門縫,陶影就感覺到巨大的責任。是她把這個秀氣的小男孩帶到這個世界上來。她很普通,對誰都不重要,可有可無,惟獨對這個男孩,她要成為完美無可挑剔的母親。”
○3、 “ 陶影從此明白了,以她現有的家境要培育出具有大家風范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這很難,就像用小米加步槍打敗飛機大炮一樣,但并不是做不到。”
(2)修辭:
○1這很難,就像用小米加步槍打敗飛機大炮一樣,但并不是做不到。
○2這目光像柔軟的蠶絲從繭中抽了出來。
○3陶影的收像折斷的翅膀僵在半空。
○4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無變化地流瀉過去。
(3)、學生活動:
主題探討
討論:小說最后,對于兩毛錢都很看中的陶影,為什么拒絕賠償?為什么說“只請兩位爺爺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講清楚,告訴他,媽媽沒有錯兒………”?
因為她討回了公道,討回了自己在兒子心目中的形象,這是最重要的。她要的只是自己在兒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是作為母親的尊嚴。她捍衛的是誠實、正直的價值觀,捍衛的是兒子心靈的純潔與美好。
小說通過寫一位母親給兒子買票的故事,塑造了一個普通而有強烈正義感和責任感,善良、大度、自尊的母親形象,警示為人父母們在子女面前要誠實守信。
四、拓展延伸
1、課件展示圖片:“母愛的偉大”
2、在歌聲中寫幾句贊美話,并在全班交流。
3、展示“熱愛母親”畫面并播放“母愛”的視屏材料。
4、課后思考:怎樣理解“可憐天下父母心”?
五、學生活動:我的收獲
1.、主人公是一個怎樣的人?
2、作者要表達對這位并不完美的寬容和理解也對這種無私的母愛給予了高度贊美。
3、寬容、理解媽媽,愛才會無限延伸。
六、美文欣賞《愛的回音壁》畢淑敏(見學案)
七、在歌曲《母親》中結束本課教學活動。
八、教學反思:
《一厘米》一文“讀說”訓練課堂 篇9
教學設計 《一厘米》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母親為兒女的成長所做的努力。
2、努力做一個善良,正直,誠實有責任感的人。
3、學習真實細膩的心理描寫,體會比喻的妙處。
[教學步驟]
1、導入
上堂課我和大家一起感知了一個與“一厘米”有關的感人故事,這件事在生活中可謂是非常小的一件事,可在一位母親的眼里它卻成了一件毫不能含糊的大事,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
2、這篇文章說了幾個時間段的故事?中心矛盾沖突是什么?
明確:(1)坐車多買票(2)被誤解逃票(3)投訴討回公道。中心矛盾沖突是該不該買票,小說的情節發展分別對應著三個時間段的故事。第一是開端;第二是發展;第三是高潮和結局。
3、故事中,你認為陶影為什么在被誤解后堅決要討回公道呢?
明確:這關系著一位母親在兒女心目中的形象是否完美,這件事關系到教育子女的導向,她希望把兒子培養成誠實正直,善良,有責任感的有教養的人,她深愛小也,正是這種愛,使她具有非常強烈的責任感,她要給小也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
4、除了陶影“被誤解后堅決討回公道,寫信投訴”這個情節以外,小說在第一、二部分里,還有哪些情節都表現了她為成為完美而無可挑剔的母親所做的努力呢?
明確:①她為兒子快樂,讓兒子有小小男子漢的尊嚴,在兒子身高不夠的情況下,爽快地掏出二毛錢買了不必要的票。
②為了不在孩子面前撒謊,她放棄了用票根報銷的計劃。
③為了培養有大家風度的孩子,她時時提醒自己不要把西瓜啃得太苦。
④倒班陪兒子逛寺院。
⑤在兒子面前,她強忍怒火,不與小青年爭吵,不想讓讓孩子看她面目猙獰的一面。
⑥為了融化孩子眼里的寒冰,向兒子證明自己沒錯,求人幫忙寫信向上級反映情況。
這些細節足以表現這是位對完美有著執著,全力以赴追求的偉大母親
5、怎么理解這位母親獨立坐車不買票的行為呢?是否就因為如此,她不能成為偉大的母親形象?
明確:第2段這里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她的一種自我安慰,以借以減輕內心的不安和愧疚的,所以我們不能從第2段就直接得出她是個愛占小便宜的人,其余各段的心理描寫也能證明這一點。
6、如果讓你談談你覺得陶影是什么樣的人,以“我覺得,陶影是一個-----”這種句式來表述自己的看法,你會怎么說?
明確:陶影是一個既普通又不普通的人;一個要成為完美而無可挑剔母親的人;一個不完美,有缺點,但卻真實感人的母親;一個善良自尊,有責任感,大度的人。這個小說人物形象也是符合小說人物典型性的要求的。
7、學習這篇小說,你們內心有哪些感悟或啟迪?
明確:1、我們應學會體諒熱愛父母。
2、我們努力做一個善良正直、有責任感的人。
3、警示為人父母者,在子女面前要誠實守信,率先垂范,言傳身教勝于一切。
8、同學們,你們生活在父母的呵護之中,你平時都用心感受了嗎?有沒有同學說一說自己父母、親人對自己關愛的小事例呢?你想對關心你的人說寫什么?
(學生自主回答)
9、小結:
本課我們分析了小說中的情節和人物,也深受小說情節的感染,今后需要的是我們更多地在深受教育的同時,切實付諸行動,去回報父母,有機會的話,同學們可去欣賞另一部小說—張潔的《世界上做疼我的那個人去了》。
10、布置作業
①完成課后練習題
②欣賞張潔的那部小說
《一厘米》一文“讀說”訓練課堂 篇10
第一部分: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2分)
懲罰( ) 皸裂( ) 吝惜( ) 矜持( )
2.根據意思寫出相應的詞語。(3分)
⑴態度溫和,舉止文雅。( )
⑵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
⑶形容舉止文雅,有禮貌。( )
3.填字組詞。(2分)
斬釘 鐵 聲色 厲 無可挑 不相識
4.體會下列句子的表達效果。(4分)
⑴以她現有的家境要培養出具有大家風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這很難,就像用小米加步槍打敗飛機大炮一樣,但并不是做不到。
⑵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無變化地流瀉過去。
5.陶影自己吃西瓜啃得很苦,為什么不讓兒子這樣做?(3分)
6.填入下面文字中空白處恰當的一組詞語是( )(2004年廣安試題)(2分)
我也知道。將軍家里 名貴的、純種的狗;這條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玩意兒!毛色 好,模樣 中看,完全是個下*胚子。
a.有些是 既不 也不 b.都是些 不 又
c.都是 非常 十分不 d.都是些 既不 也不
7.下列句子有歧義的一項是( )(2004年廣安試題)(2分)
a.3個報社的記者昨天參加了義務植樹活動。
b.長期以來,沙漠嚴重威脅著人類生存。
c.當時諸侯混戰,生靈涂炭。
d.這約上并沒有允許你取他一滴血,只是寫明著“一磅肉”;所以你可以照約拿一磅肉去,可是在割肉的時候,要是流下一滴基督徒的血,你的土地財產,按照威尼斯的法律,就要全部充公。
8.下午放學后,李林同學來到學校圖書室,準備借一本文學名著,面對眼前眾多的書,李林不知怎樣選擇,這時,你走過去熱情地向他推薦。請在下列書目中任選一本(部),從作品特點和自己的閱讀感受方面來向他介紹。(2004年貴陽試題)(4分)
備選書目:《童年》《水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格列佛游記》《駱駝祥子》
①書名:
②作品的特點(指作品內容、主題思想、寫作手法、人物形象、語言特點等,可任意選取一點作簡介):
③自己的閱讀感受:
第二部分:
(一)
走過一個冰棍攤,小也說:“媽媽給我錢。”
小也拿了錢,跑到冰棍攤背后:“老奶奶量量我多高。”陶影這才看到有位老太大守著一盤身高體重磅。
老太太癟著嚙,顫微微扶起標尺,一寸寸拔起,又一寸寸往下按:“一米一。”她湊近了看。
陶影覺得見了鬼:莫非孩子像竹筍一樣見風就長?
小也眼嶇生出一種冰晶一樣的東西,不理陶影,一甩頭,往前跑。突然,他摔了一膠。騰起在空中的一剎那,他像一只飛翔的鳥。然后,重重地摔在地上。陶影趕快跑過去扶,就在她走近的一剎那,小也忽地爬來,兀自往前跑。
陶影站住了。她想如果自己追過去,小也會摔第二跤的。望著孩子漸漸遠去的身影,她傷心地想:小也,你真的不回頭看媽媽了?
小也跑到很遠,終于還是停下來,回過頭尋找媽媽。找到了,就又轉過身跑……
陶影覺得事情不可思議。她問老奶奶:“大媽,您這磅……”
“我這磅準讓您高興!您不就巴著孩子長高點嗎?別巴望著孩子長!孩子長大了,當媽的就老嘍!”老奶扔把啼呷得吧吧響。
“您這磅……”陶影又一次問。老人很和善,可她沒把問題說清楚。
“我這磅大點。讓您貴著個頭高點,分量輕點,時下不是都興健美嗎?我這是健美磅。”老人慈樣的臉上露出狡黠。
原來是這樣!應該讓小也聽到這話!小也已經跑遠,況且他能否明白這其中的奧妙?
小也的目光總是怯怯,好像媽媽是大灰狼變的。回到家,陶影拿出卷尺,要給小也重新最一下身高。
“我不量!人家都說我夠高了,就你說我不夠。你不愿意給我買票,別以為我不知道!只要你一量,我一定又不夠了。我不相信你!不相信!”
陶影拽著那根淡黃色的塑料尺,仿佛拽著一條冰涼的蟒蛇。
9.第二段畫線句子運用了哪些描寫人物的方法?表現了小也怎樣的心理活動?(3分)
10.第5段中陶影為什么“站住了”,而不是追上去?(2分)
11.選文寫陶影帶兒子 ,因 一事被兒子 。(3分)
12.如果小說不加入賣冰棍的老太太稱量小也身高的情節,會對文章內容有何影響?(3分)
(二)
改變一生的閃念(2004河南試題)
⑴這是我的老師的故事,至今珍藏在我心里,讓我明白在人世間,其實不應該放過每一個能夠幫助別人的機會。
⑵多年前的一天,她正在家里睡午覺,突然電話鈴響了,她接過來一聽,里面傳來一個陌生粗暴的聲音:“你家的小孩偷書,現在被我們抓住了,快來啊!”從話筒里傳來一個小女孩的哭鬧聲和旁人的呵斥聲。
⑶她回頭望著正在看電視的惟一的女兒,心中立刻明白過來,肯定是有一個女孩因為偷書被售貨員抓住了,而又不肯讓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個電話號碼,卻碰巧打到這里。
⑷她本可以放下電話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責對方,因為這件事和她沒任何關系。但通過電話,她隱約設想出,那是一個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現在一定非常驚慌害怕,正面臨著也許是人生中最尷尬的境地。猶豫了片刻之后,她問清了書店地址,匆匆忙忙地趕了過去。
⑸正如她所料的那樣,在書店里站著一個滿臉淚痕的小女孩,而旁邊的大人們,正惡狠狠地大聲斥責著。她一下子沖了上去,將那個可憐的小女孩摟到懷里,轉身對旁邊的售貨員說:“有什么事就跟我說吧,我是她媽媽,不要嚇著孩子。”在售貨員不情愿的嘀咕聲中,她交清了罰款,領著這個小女孩走出了書店。看著那張被淚水和恐懼弄得一塌糊涂的臉,她笑了笑,將小女孩領到家里,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沒有問。小女孩臨走時,她特意叮囑道,如果你要看書,就到阿姨這里來吧。驚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便飛一般地跑掉了,從此再也沒有出現。
⑹一晃十幾年過去了,一天中午,門外響起了一陣敲門聲。她打開房門后,看到了一位年輕漂亮的陌生女孩,滿臉笑容,手里還拎著一大堆禮物。“你找誰?”她疑惑地問。但女孩卻激動地說出了一大堆話。好不容易,她才從那陌生女孩的敘述中,恍然明白,原來她就是當年那個偷書的小女孩,已經大學畢業,現在特意來看望自己。
⑺女孩眼睛里泛著淚光,輕聲說道:“雖然我至今都不明白,您為什么愿意充當我媽媽,解脫了我,但我總覺得,這么多年,一直好想喊您一聲媽媽。”老師的眼睛開始模糊起來,她有些好奇地問道:“如果我不幫你,會發生怎樣的結果呢?”女孩輕輕地搖著頭說:“我說不清楚,也許就會去做傻事,甚至去死。”老師的心猛地一顫。
⑻望著女孩臉上幸福的笑容,她也笑了。
13.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2分)
14.第⑸段中“她所料到的那樣”在文中具體指的是什么?(2分)
15.文中第⑸段和第⑻段都寫到了這位教師的笑,兩次笑的原因分別是什么?(2分)
第一次:
第二次:
16.從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位教師的善良、高尚、責任心和善解人意,請你從文中找出兩處相關的描寫抄寫在下面。(2分)
⑴
⑵
17.當女教師問女孩“你找誰?”時,女孩“激動地說出了一大堆話”,請你想象一下,女孩的“一大堆話”中最可能有的話是什么?(3分)
(三)
父親的考題
⑴兒子事業有成,但其對金錢的追求程度竟到了別無所求的程度。一天,父親給一向 甲 自己心算能很強的兒子出了一道題:“一輛載著457名旅客的列車駛進車站,這時先下來98人,又上去103人。”
⑵兒子緊張的情緒 乙 了下來。
⑶“在下一站下去73人,又上去132人。”
⑷兒子的嘴角掛了一絲微笑,開始把左腿壓在了右腿上。
⑸“在再下一站下去91人,上來67人。”
⑹父親拿著本子的手有些抖,念的速度也在加快。
⑺“再下一站下去84人,上來65人;再下一站下去114人,上來37人;再一站下去52人,上來97人。”父親念的快并努力使每個發音都清楚。
⑻兒子有些心疼起老父,關懷地問:“完了嗎?”
⑼“沒有,你聽仔細了!”父親搖晃著那已經沒有幾根頭發的腦袋接著說:“列車斷續往前開。到了下一站,這是個小站,只下去10個人,又上來8個人;下一站也是個小站,下去6個上來9個。”父親的態度很認真,兒子卻覺得該結束了。
⑽“再下一站又下去101個,上來18個;再下一站是終點站……”
⑾還沒等父親說完,做兒子的就站起來;“您是想馬上就知道車上一共下來多少人嗎?”
⑿“不。”父親微笑著說,“我只想知道這趟車究竟停*了多少次站臺?”
⒀兒子一下子懵了。
⒁父親的語氣變得嚴肅而沉重:“人的一生不要只計算一輩子能積攢多少錢,一輩子做金錢的奴隸,錢再多死的時候也不帶走。應該留意人生的每一個站臺;哪個站臺付出的少?哪個站臺得到的多?哪兒有歡樂?哪兒有痛苦?等等。認真地體會人生的每一個細節,這樣你才算擁有實實在在的生活,才不枉活一世。”父親拉著發呆的兒子的手說:“不要太計較金錢的得失,而忘了做人的真諦!”
18、選出文中甲乙兩處應填入的最恰當的詞語。(2分)
甲處( ) a、炫耀 b、夸贊 c、標榜
乙處( ) a、松弛 b、松懈 c、懈怠
19、第⑷段中,在刻畫人物時采用了 和 的描寫方法,所起的作用是 。(3分)
20、第⑾段中,兒子“得意”的原因是什么?(2分)
21、父親出考題的目的是什么?父親的良苦用心表現了 。(3分)
22、文章是通過 描寫來展開故事情節的,本文所采用的記敘順序是 。(2分)
23、在初中語文課本中,我們還學過一篇也是寫發生在父子之間的親情故事的文章,它是 (作者名)寫的《 》一文。(2分)
24、從文末父親的話中,請你談談父親的人生態度是什么?(2分)
第三部分:片斷寫作練習(40分)
每個人在學習、工作、生活中都有自己的習慣。好的習慣可使人終生受益,壞的習慣可使人遇到不必要的麻煩,請你結合自己的感受談談“習慣”。300字左右。
《一厘米》一文“讀說”訓練課堂 篇11
教學內容
本課在教材第36---51頁。文章講述了一位艱辛的母親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形成純正、善良、高貴的品行,不倦而持久地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構造龐大的工程,描繪了這個母親內心的蒼涼和對孩子鍥而不舍的摯愛。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二些生僻字詞的用法,能正確、靈活地加以運用。
2.了解小說的有關知識,明白作者如何通過這種體裁表情達意。
3.通過作者對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動的描寫,了解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4.文章使用了許多寫作手法來加強表達效果,掌握其精髓,并正確、靈活地運用。
過程與方法
1.教師深情朗讀部分片段,并詳細講解這些內容如何表達、升華作者的思想。
2.教師設置問題,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課文中女主人公的作為。
3.組織討論,學生從自己的感受探討母愛的無私、偉大。
4.結合其他關于母愛的名篇,談如何從細微處來表情達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母愛的無私、偉大,從內心深處激起對母親以及其他親人的熱愛。
2.使學生能夠恰當、客觀地認識社會環境對人的成長以及發展的巨大作用,引導學生擯棄從社會中沾染的不良習慣與思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
1.理解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有關常識,在此基礎上加以記憶。
2.體會小說這種文學體裁如何表達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3.領會小說的巨大思想內涵及其對于社會發展、民族進步的重要意義。
◆難點
1.理解課文中對陶影心理活動的描寫對于刻畫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過文中主人公來反映母親的蒼涼和對孩子鍥而不舍的摯愛。
◆教學突破
1.運用儀器和設備,放映一些反映或表達母愛的世界名片的片段,或通過圖片來加強效果。
2.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揣摩、領會作者的一些寫作手法,來感受這些手法的寫作技巧。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第一課時課前,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提出預習內容和要求;查找反映母愛的圖片、音像等資料,如課文的朗讀帶、世界名片的錄像帶或者自己的能夠反映母親或其他親人的關懷的故事。
2.第二課時課前,教師搜集一些以“母愛”為內容的文章,如張潔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以及梁曉聲《年輪》片段,與本文進行風格上的比較。
◆學生準備
1.第一課時課前,嘗試有感情地閱讀這篇文章,標示出重讀的字詞,摘抄描寫陶影的心理活動的句子;主動查找并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
2.第二課時課前,摘抄一些反映母愛或其他親人關懷的文章,認真體會,感受溫情。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從描寫陶影的生活狀態的內容入手,結1.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感受母愛,
合創作背景,導入 新課。 進入新課。
2.朗誦教學,教學誦讀的基本技巧。 2.學習朗讀的技巧,在朗讀中初步體會
小說的意境及其表達的情感。
3.設置問題,分組研讀。 3.探究動詞的使用效果,體會小說的內涵。
4.分組描繪母親或其他親人的圖畫。 4.體會作者如何慢慢通過鋪墊表達情
感。
一、交流預習心得,導入 新課(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描繪自己
的母親或其他親人對自己的關懷。
1.暢所欲言,談談自己的母親或其他親人
對自己無私的關懷。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會賦予母愛
不同的內容,結合一些人對母愛的說
法,導人新課。
3.有感情地朗讀文中集中反映母愛的
片段,指導學生注意字音、停頓、重音
和朗讀的技巧。
4.給學生兩三分鐘時間,默讀體會課文。
2.感受自己摘抄的描寫母愛或其他親人
關懷的句子,感受親情與真情。
3.在聽的過程中,糾正字音,劃出停頓和
重音,初步體會這些句子所蘊涵的感
情。
4.在心中默讀,體會小說的意境。
二、設置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讓學生說出教師朗讀的句子表達了
文中主人公對孩子的何種情感(教師
及時補充和糾正)。
2.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并深入分析
這些句子表達的情感,重點對坐車給
孩子買票及訓斥孩子啃西瓜皮等細
節進行講解,使學生體會母親的良苦,
用心。
3.分析:一些詞語從本身來說并無特殊
之處,但在特定條件下使用會起到非
常好的效果。比如“溫文爾雅”用在
陶影身上似乎不妥當,但它卻恰恰說
明了普通的母親為了孩子能夠養成
好的品行,而對自己的超越和升華。
提問學生如何理解“捺”的用法。
4.進行總結,分析作者對于細節處理的
妙處。
1.回答教師的提問:句子表達了陶影對琶
子無私、偉大、真誠的母愛,表現了母壽
內心的蒼涼。
2.根據教師的講解,體會母親為了讓孩尋
能獲得尊嚴,主動買票,為了讓孩子具
有大家風度,全力以赴地對孩子進行正
面教育的良苦用心。(學生交流體會,
補充答案)
3.討論回答:“捺”字把一個母親對孩子的
愛具體化了,生動地寫出了母親所能感
覺到的巨大責任感,更能刻畫一個普通
母親心里的所思所想,對于深化主題、
豐滿人物形象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4.通過教師的總結,把握作者的寫作思
路,體會作者細節處理的妙處所在,把
握通過細節的處理來升華文章主旨的
寫作技巧。
三、組織活動,引導學生思考(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根據對
文章的理解,修改已繪制的圖畫。
2.結合課文,指導學生真正從內心理解
“母愛”的內涵。
3.提醒學生注意:母親或其他親人的形
象不一定非要真實地表達出來,圖紙
的許多內容可以運用豐富的想象和
聯想勾勒出來。
1.小組進行活動,總結組內同學對文章的
理解,修改各自已繪制的圖畫。
2.通過教師的講解,真正理解“母愛”的內
涵,并對之有所感悟。
3.通過自己的感受和教師的提示,體會圖
畫中的母親或其他親人形象不一定非
要真實地表達出來,可結合想象和聯想
進行勾勒。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誦讀,復習上次課知識,進入本課。 1.復習上次課知識,進入新課。
2.引導學生學習文中前后所發生事情的 2.學習課文。
區別與聯系。
3.研討作者對于陶影心理活動描寫的作 3.暢所欲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把握
用。 本文的主旨。
4.比較閱讀,教學生學習鑒賞小說的技 4.比較教師所列其他文章與本文的異
巧。 同,掌握比較閱讀的方法,學會遷移運
用。
一、復習已學內容,進入新的學習(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通過教師范讀、點名朗讀等方式,讀
出重點詞、句子的音律,并回顧上節
課的學習過程。
2.提問學生是否了解文中所舉第三件事
情的經過,并請一個同學略述其經過。
1.認真配合教師,在讀的過程中,溫習上
次課的知識點,并感受作者的寫作技
巧。
2.回答,踴躍略述其經過,認真聽取教師
的補充
二、組織學生討論。分析文童結構(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提問:前后事例就作者想要表達的情
感而言,最大的區別在何處?
2.提問:作者為何特意舉出孩子到一位
老奶奶那里量身高的事例,這樣寫有
什么特別的作用?
3.總結:這件事情應該說明母親心中的
無奈與蒼涼,因為外部環境的力量強
大,自己的力量微薄,辛苦構建的防
線這么容易被突破,而在公園里的一
幕與此又非常相似。
4.組織學生討論,理解在課文中的許多
獨特而形象的比喻的表達效果。
1.回答:最大的區別在于,上幾件事情沒
有將母親對孩子的感情升華,而在后幾
件事情里,母子間的感情因為最后的結
尾得到和諧統一,這就將感情升華了j
2.回答:作者主要反映外部的不良環境對
孩子的成長所起的影響。
3.結合教師的分析,討論外部環境如何對
人的成長與發展所起的作用,面對這些
影響,如何趨利避害。
4.經過討論,認識到在文章中綜合運用寫
作手法對形象化表達作者所要刻畫的
效果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三、教師教給學生比較閱讀的方法,總結全文(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列舉張潔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
去了》以及梁曉聲的《年輪》的部分內
容,引導學生比較閱讀這三篇同是反
映母愛或親情的文章。
2.總結全文,并告訴學生小說的積極社
會意義。
1.分組討論,主動探究這幾篇文章的區
別:從內涵創設、語言風格和主題思想
三個方面加以理解,各抒己見。
2.小組交流學習心得,共同分享學習經驗
和收獲。
本節總結
這是一篇反映母愛無私、偉大的文章,雖然取自普通人的普通事,卻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和講解,學生基本能夠掌握比較閱讀的方法和小說濃縮人生精華的思想。教師在講解和引導的過程中應當與學生一樣,始終處在親歷人的角度,同時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各抒己見,暢談對這篇文章的感受和體驗。小說的內容紛繁、龐雜,抓住重點事例,是理解這篇文章的關鍵。
板書設計
一厘米
畢淑敏
買公共汽車票——啃瓜皮——買公園門票——量身高——請求領導講明真相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本文是刻畫偉大母愛的好文章。在學習過程中,應該發揮學生積極主動、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小說的學習一直講究體會和個人感悟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設置問題,推進學生的學習活動,并善加指導。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本篇文章的主題內涵、語言特色,而且要教會學生比較閱讀的方法,以便學生在日后的小說閱讀和鑒賞中學會遷移,進而拓展探究能力。
《一厘米》一文“讀說”訓練課堂 篇12
6、一厘米
――畢淑敏
一、教學目的
1、了解二些生僻字詞的用法,能正確、靈活地加以運用。
2、了解小說的有關知識,明白作者如何通過這種體裁表情達意。
3、通過作者對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動的描寫,了解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
1、理解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有關常識,在此基礎上加以記憶。
2、體會小說這種文學體裁如何表達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3、領會小說的巨大思想內涵及其對于社會發展、民族進步的重要意義。
難點:
1、理解課文中對陶影心理活動的描寫對于刻畫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過文中主人公來反映母親的蒼涼和對孩子鍥而不舍的摯愛。
三、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是百集電視連續劇《咱老百姓》的節選,所寫的是一件小事,卻反映了一個嚴肅的主題: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靈,如何培養孩子的精神人格,一個人應該怎樣對待尊嚴的問題。在學習中應抓住矛盾沖突,在沖突中表現人物性格,品味戲劇語言,引導學生學會在生活中維持自己的尊嚴,理解父母為自己的成長而作出的良苦用心。
四、課時安排:二課時
五、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生活在衣食無憂的成長環境中,但你們的父母為了你的成長,為你的付出,你感受到了嗎?特別是偉大的媽媽們,她們背著歲月的沉沙,心靈有很多滄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長出純正善良高貴的品行,能比自家有出息,你是否感受到了她們的蒼涼和對你們鍥而不舍的摯愛?今天,我們就從一件小事中去體會一下吧! [板書] 6、一厘米――畢淑敏
二、字詞理解
(1)動彈(dòng tan):(人、動物或能轉動的東西)活動。
(2)借花獻佛:比喻用別人的東西做人情。
(3)窘(jiǒng)迫:非常窮困;十分為難。
(4)迷惘(w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辦。
(5)瞅(chǒu):看。
(6)憂郁(yù):憂傷,愁悶。
(7)愣(lèng):失神;說話做事不考慮效果,鹵莽。
(8)忐忑(tǎn tè):心神不定。
(9)忙不迭(diē):急忙,連忙。
(10)矜(jīn)持:拘謹,拘束。
(11)哀兵必勝:指由于壓迫而悲憤奮起反抗的軍隊一定能打勝仗。這里是說把文章寫得打動別人,這件事就容易成功。
(12)侃侃(kǎn)而談:理直氣壯地直抒己見。
(13)靦腆(miǎn tiǎn):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14)氣喘吁吁(xū):吁吁,喘氣的聲音。形容喘氣很急。
(15)執拗(niù):固執任性,不聽從別人的意見。
(16)恬(tián)淡:不追求名利;淡泊,恬靜,安適。
(17)異口同聲:不同的嘴說同樣的話。
三、作家簡介:
畢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學就讀于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1980年轉業回北京。
從事醫學工作20年后,開始專業寫作,共發表作品200萬字。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侖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中國臺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中國臺灣第17屆聯合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余次。
畢淑敏真正取得全國性聲譽是在短篇小說《預約死亡》發表后,這篇作品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親歷為素材,對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現在,畢氏為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
四、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基本內容
1、分角色朗讀(有條件者可以扮演戲劇進行表演)
人物主要有:解說、陶影、小也、張師傅、售票員、紅衣青年、老奶奶、小也父、作家、公園書記主任、群眾甲、乙、丙
2、(條件允許的話可以讓學生表演)
要求學生每表演一個鏡頭(情節)后,學生之間進行恰當的評論,再進行下一鏡頭的表演。
3、學生討論:談談自己對陶影、小也、小也父、紅衣青年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理解。
要求學生能夠根據文中相應的片斷加以印證!
第二課時
一、討論陶影的形象意義
1、學生找出課文中集中表現陶影的段落。
2、學生討論:從課文內容來看,陶影應該具有什么性格?找出相關內容來印證自己的觀點。
(1)含辛茹苦、任勞任怨
相應段落、語句:
——一天班上下來,累得不想動彈,真想湊合湊合算了。
——(掏了張紙幣)買一根冰棍就成了,媽不吃。
(2)執著、認真
——(輕松但是極堅決)他不夠1、1米的。不夠!
——我不知道國際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兒子是沒有那么高,我知道我們沒有逃票。
(3)竭力維護人格尊嚴,立場堅定
——這件事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
——(執拗地)如果再設有音訊,我就直接去找!
——(鄭重地)小也,你離兩位爺爺再近點,我什么都不圖,只請兩位爺爺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講清楚,告訴孩子:媽媽沒有錯!……
二、學習品味寫作特點:
1、以小見大
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見大的作品。作者所寫的實在是一件小事:一個媽媽帶孩子去公園,因為公園門口的尺度不準確而被誤會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這在許多關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這的確是一件小事。可這在一位母親的眼中卻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過這樣一件小事,一個小故事寫出了一個大主題:如何讓一個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靈,或者說一個人應該怎樣看待尊嚴的問題。這樣的主題,在我們今天這個物質逐漸豐富、精神逐漸貧乏的社會有著振聾發聵的意義。難怪日本、英國等國家很看重這樣一篇不“大”的作品。
2、情節曲折
作品還成功地運用了烘托、對比的手法,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在公園門口的矛盾沖突中,作者寫了“圍觀的人議論紛紛”“四周一時變得非常安靜,有人輕微地咳嗽”“眾人‘呀’了一聲”“眾人哄笑”“眾人嬉笑”等圍觀群眾的反映和語言,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尷尬的氣氛,強化了雙方的矛盾沖突和陶影的情緒。作品還把公園賣票的紅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車上賣票的司機進行對比,突出了紅衣青年的胡攪蠻纏、不講道理。陶影和丈夫對這件“小事”的不同態度也是一組對比,很有力地表現了陶影對人格追求,對人的尊嚴的追求的執著。
另外,讀者對事實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卻難以澄清,這也是一種懸念手法的運用。這些手法的運用,不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現和情節的展開,同時也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從人物關系看,兒子小也的行為和思想也對陶影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側面表現作用。
3、烘托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
作品還成功地運用了烘托、對比的手法,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在公園門口的矛盾沖突中,作者寫出“圍觀的人議論紛紛”“四周一時變得非常安靜,有人輕微地咳嗽”“眾人‘呀’了一聲”“眾人哄笑”“眾人嬉笑”等圍觀群眾的反映和語音,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尷尬的氣氛,強化了雙方的矛盾沖突和陶影的情緒。作品還把公園賣票的紅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車工賣票的司機進行對比,突出了紅衣青年的胡攪蠻纏,不講道理。陶影和丈夫對這件“小事”的不同態度也是一組對比,很有力地表現了陶影對人格追求,對人的尊嚴的追求的執著。另外,讀者對事實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卻難以澄清,這也是一種懸念手法的運用。這些手法的運用,不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現和情節的展開,同時也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從人物關系看,兒子小也的行為和思想也對陶影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側面表現作用。
三、板書設計
6、一厘米
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送票 —— “逃票” —— 投書報社 —— 矛盾解決
四、布置作業 :
愛的回音壁
畢淑敏
現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幾乎都是一個孩子,關愛之心,大概達到中國有史以來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像個蘋果,姐妹兄弟多了,就會分成好幾瓣。若是千畝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獨步天下了。
在前所未有的愛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幸福?我好奇地問過。孩子們撇嘴說,不,沒覺著誰愛我們。
我大驚,循循善誘道,你看,媽媽工作那么忙,還要給你洗衣做飯,爸爸在外面掙錢養家,多不容易!他們多么愛你們啊……
孩子很漠然地說,那算什么呀!誰讓他們當了爸爸媽媽呢?也不能白當啊!他們應該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媽媽也會這樣。這難道就是愛嗎?愛也太平常了!
我震住了。一個不懂愛的孩子,就像不會呼吸的魚,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會上,他不愛人,也不自愛,必將焦渴而死。
可是,你怎樣讓由你一手哺育長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愛呢?從他的眼睛接受第一縷光線時,已被無微不至的呵護包繞,早已對關照體貼熟視無睹。生物學上有一條規律,當某種物質過于濃烈時,感覺迅速遲鈍麻痹。
如果把愛定位于關懷,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對他的看顧漸次減少,孩子就會抱怨愛的衰減。“愛就是照料”這個簡陋的命題,把許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領入誤區。
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離異或是早逝。但它是災變的副產品,帶著天力人力難違的僵冷。孩子雖然在追憶中,明白了什么是被愛,那卻是一間正常人家不愿走進的課堂。
孩子降生人間,原應一手承接愛的乳汁,一手播灑愛的甘霖,愛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賬簿,可惜從一開始,成人就刻不容緩地傾注了所有愛的儲備,劈頭蓋臉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滿。全是收入,沒有支出,愛沉淀著,淤積著,從神奇化為腐朽,反讓孩子成了無法感知愛意的精神殘疾。
我又問一群孩子,那你們什么時候感到別人是愛你的呢?
沒指望得到像樣的回答。一個成人都爭執不休的問題,孩子能懂多少?比如你問一位熱戀中的女人,何時感受被男友所愛?回答一定是光怪陸離。
沒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堅定。
我幫媽媽買醋來著。她看我沒打了瓶,也沒灑了醋,就說,閨女能幫媽干活了……,我特高興,從那兒,我知道她是愛我的。翹翹辮女孩說。
我爸下班回來,我給他倒了一杯水,因為我們剛在幼兒園里學了一首歌,詞里說的是給媽媽倒水,可我媽還沒回來呢,我就先給我爸倒了。我爸只說了一句,好兒子……就流淚了,從那次起,我知道他是愛我的。光頭小男孩說。
我給我奶奶耳朵上夾了一朵花,要是別人,她才不讓呢,馬上就得揪下來,可我插的,她一直帶著,見著人就說,看,這是我孫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最愛我了……另一個女孩說。
我大大地驚異了。訝然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鐵的邏輯。更感動他們談論時的鄭重神氣和結論的斬釘截鐵。愛與被愛高度簡化了,統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時,感覺到了一個幼小生命的意義。成人注視并強調了這種價值,他們就感悟到深深地愛意,在嘗試給予的同時,我們懂得了什么是接受。愛是一面遼闊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愛意反復回響著,折射著,變成巨大的轟鳴。當會出的愛被隆重接受并珍藏時,孩子終于強烈地感覺到了被愛的尊貴與神圣。
被太多的愛壓得麻木,騰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給予和領悟愛的雙重任務。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為孩子一世著想的遠見。不要抱怨孩子天生無愛,愛與被愛是鐵杵成針百年樹人的本領,就像走路一樣,需反復練,才會舉步如飛。
如果把孩子在無邊無際的愛里泡得口眼翻白,早早剝奪了他感知愛的能力,育出一個愛的低能兒,即使不算彌天大錯,也是成人權力的濫施,或許要遭天譴的。
在愛中領略被愛,會有加倍的豐收。孩子漸漸長大,一個愛自己愛世界愛人類也愛自然的青年,便噴薄欲出了。
1、被愛是一種幸福,當作者問及那些在“前所未有的愛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感覺到這種莫大幸福時,孩子竟然“漠然”回答“不,沒覺得誰愛我們”。其中“漠然”是什么意思?它給了你怎樣的觸動?
2、談談你對以下兩句的理解。
(1)一個不懂得愛的孩子,就像不會呼吸的魚。
(2)被太多的愛壓得麻木,騰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給予和領悟愛的雙重任務。
3、文中有很多對愛進行詮釋的比喻句,試從文中找出兩句,并以“愛”為主題,仿寫一個比喻句。
4、讀完此文,你覺得這其中隱含著作者怎樣的擔憂?
5、愛與被愛都是一種幸福,生活中,你對愛有哪些獨特的體驗?
五、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