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語文詩歌鑒賞方法解析:表現技巧
一、 抒情方式
(一)、總論情與景關系:一般是情與景配合。這樣的情景配合,在電影或其它藝術中與寫詩時相類似。這叫做“情景陪襯”或“情景交融”。在中國與西洋的詩歌中,都可找到詩人成功地處理情與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下面兩首詞都是情與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二)、抒情手法分類:
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詩人在其詩作中袒露襟懷,不假掩飾地抒發激情、快意或秋緒。
[技巧指要] 抒情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抒情,一種是間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稱“我”為抒情主體,直接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種文章筆法。也叫直抒胸臆。如:陸游《示兒》一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洲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開頭兩句,以議論開篇,表達詩人至死不忘恢復中原的愛國情懷。間接抒情,又叫委婉含蓄,詩人們往往借助多種修辭藝術,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分為情景交融、借景襯情、托物言志。如上文李白的《贈汪倫》和劉禹錫的《竹枝詞》,都是在敘事的基礎上采用間接的抒情方式。所不同的是:前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來比喻“汪倫送我情”,后者巧用諧音雙關,將戀人之間若明若暗的愛情表現得真切動人。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 、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包括三種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結情,三是緣情寫景。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芭蕉殘荷、梧桐細雨、飛蓬浮萍、鴻雁閑鶴、長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詩人藉以抒情的對象,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純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載傳遞了人們極為豐富復雜的思想情感。如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最典型的如《詩經•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依依楊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卻是黯然離別之際;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鄉之時!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樂的效果。 如唐代謝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上聯以“紅葉青山”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離愁別恨。(三)、樂景與哀景的關系:
情景交融,我們只需要記住:詩歌中只要有景語,就定與作者情感有關,即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關于情景交融的鑒賞,關鍵在于情是何情,事實上也就是要求我們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樂景、愁景?
1、以樂寫樂 2、以哀寫哀 3、以樂寫哀 4、以哀寫樂
托物言志是詩歌散文中經常運用的表現手法,即作者借助對某種事物的刻畫來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種品格志向。
(四)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區別:
借景抒情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抒發的是情感,表現的是情緒,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樂、哀、愁,但我們絕不會把這種情緒看成是一種思想。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詩人要通過描寫的物來表明心跡,以及人生的態度和對人生的感悟。這托物言志與比喻修辭好象有些聯系,與詠物抒懷有些聯系,其實,它還與象征、比興有聯系。象征要有象征體,那便是物,象征要表達的思想就在作者對物的描寫和評價之中。比興呢?最早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這里的“他物”與作者所要抒發的情感必然是有著緊密聯系的,“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既是比興,又是托物,同時也是象征,因為它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也表現了劉焦之情的難舍難分、留戀相許,更是劉焦愛情悲劇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