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結合課文進一步了解小說“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情節結構.2、欣賞小說的語言﹑行動﹑心理描寫,理解人物形象;體會小說精妙的藝術構思。
3、理解小說的深刻主題;對“金錢關系”有正確的認識和評價。
【教學重點】
通過語言﹑行動﹑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堂導入
從前我們學過“每逢佳節倍思親”,也學過“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還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等等。這些詩都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思念親人的感情。中國傳統文化中,親情是絕對的重頭戲。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親情也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我們很遺憾的是,在莫泊桑的筆下,于勒作為菲利普夫婦親兄弟,卻被他們冷漠地躲開并拋棄。這是為什么?
二、初步認讀,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按情節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2、請同學們復述故事。
3、思考下列的題:
⑴于勒是怎么一個人?菲利普一家為什么盼望于勒回來?
⑵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開了于勒,這是什么原因?讀了這篇小說,你感觸最深的一點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小組討論思考題,推薦代表發言。
1、試結合文中的有關詞語,說說于勒是怎樣一個人?
明確:于勒年輕時是個浪蕩子,是哥嫂心目中的“流氓”﹑“壞蛋”,是全家人的“恐怖”,終于被“打發”到美洲。后來,據說在那里發了財,來信說,要“賠償”哥哥的損失,并回法國和哥哥“一起過快活的日子”。于是,他一下子成了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闊了一陣子后,重又淪落成一個窮光蛋,在船上靠賣牡蠣過日子,跟討飯差不多,又重新成為哥嫂的“恐怖”,終被棄之家外。
2、菲利普夫婦一家為什么盼望于勒回來?
明確:菲利普是個小公務員,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據,甚至連女兒都嫁不出去。但是,這個“發了財”的﹑“好心人”的于勒一旦回來,“境況就不同了”。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盼望于勒回來,并對“這樁十拿九穩的事”“擬訂了上千種計劃”,“我”的二姐也因這一“福音”訂了婚。
3、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開了日夜盼望的于勒。這是什么原因?
明確: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婦只認識錢和于勒又淪落為窮人,根本原因是那個金錢至上的社會制度
四、鞏固提高
假設在船上于勒認出了菲利普夫婦,請你設想一下眾人的反應。
五、課后小結,拓展延伸
小說要借助形象表現主題。于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作者從他身上形象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的價值標準和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系,小說的情節和矛盾沖突緊緊圍繞于勒展開。因此,本課時先從分析于勒的形象入手,可順應學生閱讀心理流向,也為其他人物性格的分析及主題的理解做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