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教案3
在文學事業方面,諸葛亮的成就沒有他在政治、軍事方面那樣引人注目,也不能與他的政敵、部下文人集團的領袖曹操相比肩。
然而,諸葛亮的散文,卻具有獨特的風格:語言懇切,感情誠摯,論事透辟,推理嚴密,文風平易。《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稱諸葛亮的文章“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于當世”,因而也就反駁了“怪亮文采不艷,而諸過于丁寧周至”的評論之非(見《進諸葛亮集表*。陳壽還于《三國志》之外,編輯了一部《諸葛氏集》,總目分24篇,計104112字,并于晉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寫表向朝廷推薦(惜此集至宋代即已散佚)。
明清兩代,有不少人編諸葛亮的集子,其中以清代張澎編的《諸葛忠武侯文集》體例較好,搜輯資料亦較完備。1960年由段熙鐘、聞旭初先生編校、中華書局出版的《諸葛亮集》,就是以張財的本子為底本的。
三、《出師表》里的一些官職。
表文云:“待中侍郎郭攸之、費、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此處的侍中,指郭、費,侍郎指董允。
侍中,從秦漢到北宋都置此官,但歷代待中任職不一。在秦漢時期,侍中是加官,無實職,無定員;三國時期,則是皇帝左右的侍從官員,出入宮廷,備顧問應對,成為禁中決策的顧問人員,職位漸顯。唐代的待中,是門下省的長官。門下省在侍中主持下審議,副署皇帝詔令,簽署臣下章奏、職任,與三國時的侍中不同。要注意區別,免得學生視同一律。
侍郎,在三國時,為郎官之一。“郎”即“廊”字,郎官即宮殿廓底之官,皇帝近侍之臣。《出師表》里的董允,官黃門侍郎。黃門(黃閱)即宮門,因其受事于黃闊之內,故稱黃門侍郎。職任是:侍從皇帝,傳達詔命。當時的侍郎,與后世的同名職事官不一樣,后世稱大部(吏、戶、禮、兵、刑、工)的副長官為侍郎。
表中又說:“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皆貞良死節之臣,……”侍中仍指郭攸之,費?,尚書指陳震,長史專指張裔,參軍專指蔣碗。
尚書,在戰國秦時官位較低,自漢武帝時候起,地位逐漸重要。尚書是在帝左右辦事的官員,掌文書章奏,有點像皇帝的秘書人員。東漢時,正式成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官員,三國時亦然。后世則稱六部長官為尚書。
長史,在三國時,是丞相府屬官。(其前,西漢時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均置此屬官,東漢時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府亦然;此外,兩漢邊郡太守亦置長史。)張裔為丞相府長史,諸葛亮出征,留張裔統管丞相府事宜。
參軍,三國時的參軍,全銜是:參丞相軍事,為丞相屬官。參軍數額往往不少,隨亮出征的馬俊亦是其一。在表文中專指蔣碗,當時碗與裔共同留丞相府,處理府事。諸葛亮最信任蔣碗,曾密謂劉禪:“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出師表》專門提到:“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此處所說的“督”,不是都督,更不是大都督。按:都督一官,為領兵將帥,漢末始有這個軍事職稱;后來幾稱都督中外諸軍事者,即大都督,為全國最高軍事統帥,三國后期魏國司馬氏父子就先后擔任過大都督或大將軍。漢稱都督諸州軍事者,尚非大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