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案設計
蒹葭教學目的與要求:
1.讓學生在把握全詩感情基調的基礎上,準確、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誦全詩。
2.品味與賞析詩歌美的語言、美的意境。
3.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他們創造美的動力。
教學重點:
1.背誦詩歌,領會詩的情感。
2.掌握起興的手法及重章疊唱的結構特點。
教學難點:
品味與賞析詩歌美的語言、美的意境。
教學方法:
討論,點撥
教學媒體:
使用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當你聽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親愛的媽媽,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這膾炙人口的歌詞時,是否記起了那首游子思鄉的千古絕唱《天凈沙·秋思》?當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豐盛的晚餐時,是否記起了父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囑咐?當你驚嘆于戈壁灘的狂風吹沙時,是否憶起"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志豪情?古典詩詞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進了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麗與奇妙。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蒹葭》這首詩歌,再一次用詩歌滋潤我們渴求的心靈。
二.簡介《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的詩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稱“詩三百” 。
我們談到《詩經》,就少不了要提到詩經六義。詩經六義指風、雅、頌、賦、比、興。其中風、雅、頌是詩的不同體制,賦、比、興是詩的不同表現手法。
《詩經》共分風、雅、頌三個部分(包括十五國風、大雅、小雅、周頌、魯頌、商頌)。風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區域朝會宴飲所用詩歌,頌多為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
對于《詩經》賦、比、興這三種表現手法,宋代的朱熹是這樣解釋的:“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也”。用我們現在的話通俗一點解釋就是賦就是鋪陳直敘,比就是比喻,興就是借助其它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烘托。
三.朗讀欣賞
(一)聽錄音播放
要求學生:
1.找出韻腳字
2.給生字注音
(二)教師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