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兩首》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培養學生利用聯想和發散思維領悟詩歌的能力,體會作者強烈的思鄉,思國的感情。
【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教學藍圖】
1、結合音畫效果,讓學生進入鄉愁世界。
2、教學分為幾大板塊:
⑴ 音畫情景。
⑵ 朗讀領悟。
⑶ 詩歌欣賞。
⑷ 自主探究。
【教學工具】
多媒體教學平臺。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我愛這土地》,把握詩歌的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感。
一、導人新課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地對祖國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贊歌──《我愛這土地》。
二、寫作背景及作者
1、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抗日戰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年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從此,這首詩在抗戰時期廣為傳誦。
2、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現、當代詩人。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自幼由一位貧苦農婦養育到5歲回家。1932年,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從事革命文藝活動,不久被捕,在獄中寫了不少詩,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發表后引起轟動,一舉成名。1935年出獄,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大堰河》,泥土氣息濃郁,詩風沉雄,情調憂郁而感傷。艾青是繼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產生過重要影響的詩人,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三、感知、研習
1、范讀欣賞。
(注意朗讀節奏、重音、詩人的感情。)
(多媒體播放朗讀材料)
2、學生自由誦讀,教師作誦讀提示:
這首詩無固定的節律,不押韻。它主要由句中停頓和句末停頓構成一定的節拍。誦讀時要著重體會出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在節奏”。(見書)
3、“土地”的含義(練習一/1)
艾青是一位與“土地”聯系得非常緊密的詩人,他的詩歌中出現最多的兩個意象是“土地”和“太陽”。前者象征祖國,后者象征光明(在本詩中,“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也是光明的化身)。詩題“我愛這土地”,表達了詩人對生他養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的深沉的愛,這首詩抒發了那個艱苦的年代里,為祖國的獨立自由而奮斗獻身的華夏兒女的共同心聲。
4、合作探究:
⑴ 找出詩中的意象:
(讓學生找出,并在前面加上定語。)
詩中的“土地”“河流”“風”“黎明”四組意象是有象征意義的。“被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意象展示了大地遭受苦難、山河破碎、國土淪喪;“永遠洶涌著”的“悲憤”的“河流”和“激怒”的“風”抒寫了人民的悲憤和激怒,象征抗戰力量的日漸壯大和那風起云涌的不屈不撓的抗爭;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是苦難人民的希望和抗戰勝利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