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兩首》教學設計4
第一課時【教學內容】
《我愛這土地》
【教學目標】
1、領悟詩歌形象的豐富內涵。
2、品味有表現力的詩歌語言。
3、體味戀土深情,增強愛國情感。
【教學重難點】
1、反復誦讀,體味詩人的情感。
2、領悟詩歌形象的豐富內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詩壇泰斗”艾青,寫于抗日戰爭時期的新詩──《我愛這土地》,雖僅僅10行,共110字,但六十多年后的今天,當我們捧讀它時,內心依然會受到強烈的震撼,這是為什么呢?(板書標題、作者)
(設計意圖:以情字切入,開宗明義,直奔主題。)
二、吟誦
1、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反復吟誦這首詩,三分鐘后任選下面一個話題說話。
話題一:哪些詩句讓你迷惑不解?
話題二:哪些詩句讓你怦然心動?
2、指名吟誦。
3、師生共評。(學生先談,而后教師指導)
這是一首自由體新詩。新詩,即“五四”運動以后的白話詩,它和舊體詩不同,字數、停頓、押韻等都沒有嚴格的限制。朗讀新詩,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節奏、停頓,并注意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一般來說,能鮮明地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都應該重讀。請同學們再讀這首詩。停頓和重音標示參見下面提示。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4、再指名吟誦。
三、討論
1、討論學習話題一:哪些詩句讓你迷惑不解?
學生交流后,教師應對:
⑴ 要真正理解詩歌,就要了解產生詩歌的特定生活情境:
本詩寫于抗戰初期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掠奪,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作為詩人的艾青,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堅定地匯入了民族解放斗爭的洪流中,并成為時代的“吹號者”。正如他所說,他“是作為一個悲苦的種族爭取解放、擺脫枷鎖的歌手而寫詩”。
⑵ 期望學生理解的程度:
“土地”象征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土地”“被暴風雨所打擊著”,說明祖國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國主義摧殘、掠奪;土地上的“河流”、土地上空吹刮著的“風”,象征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悲憤”“激怒”都表現了人民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和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著的不屈不撓的斗爭;“黎明”象征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無比溫柔”充滿了對那里的向往,預示著人民為之奮斗和獻身的事業已經出現曙光,獨立自由必將降臨于這片土地。(板書:不屈不撓 必勝信念)
2、討論學習話題二:哪些詩句讓你怦然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