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教學設計4
課題:《出師表》
高釀中學教師:楊勝乾
一、教學設想
本文以議論為主,教學時應著重分析本文的議論內容和表達上的條理性。文中諸葛亮兼敘了自己以身許國的經過,流露出他忠于蜀國、忠于劉備父子的感情,教學時應就說明這些記敘、議論和抒情所起的作用。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一、對聯導入 新課
1.“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
2.“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余。”(《武侯書堂》)
3.“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病起書懷》)
二、簡要復述《隆中對》一文的內容,注意以下要點
1.諸葛亮的政治主張。
2.劉備和諸葛亮的關系。
三、解題,簡介時代背景
1.表是一種文體,是古代臣子寫給皇帝的奏章。
2.《出師表》的時代背景:這篇《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漢后主劉禪建興五年)出兵伐魏,臨行時寫給劉禪的奏章。當時劉備已經死了四年(223年),蜀國和吳國的聯盟已經破裂,荊州已經失守,蜀國實際只占有益州,實力本來不厚,再加上連年戰爭,國力更加困乏。于是諸葛亮派人和吳國修好,又親自領兵平定了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叛亂,穩定了后方(即“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國君主曹丕身死、魏國大將司馬懿被貶的機會,抱著“不伐賊,王業亦亡;帷坐而待亡,孰與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圖鞏固蜀漢政權、消滅魏國進而統一中國,復興漢室。
本文是上表陳說意見,提出政治主張,所以全文以議論為主。又因諸葛亮對劉備有知遇之恩,要報恩于劉禪,他真誠地輔佐劉禪,希望劉禪能夠支持自己,共同完成劉備生前沒有完成的事業。所以文中又兼敘了自己以身許國的經過。在議論和敘述中,流露著忠于蜀國、忠于劉備父子的真情實感。
四、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畫記出疑難字詞,注意停頓、重音。
1.正音:
疲弊(bì ) 陛下(bì) 恢弘(hóng) 駑鈍(núdùn)
裨補闕(bìquē ) 行陣和睦(háng) 夙夜憂嘆(sù) 崩殂(cú)
妄自菲薄(fěi) 陟罰臧否(zhì pǐ) 以彰其咎(jiù)
2.古今異義詞:
(1)開張:今義是商店開始營業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義是開放、擴大。
(2)痛恨:今義是深切地憎恨,古義是痛心和遺憾。
(3)卑鄙:今義是品質惡劣,古義是地位低微,見識淺陋。
(4)感激:今義是由衷感謝,古義是感動、激動。
(5)謹慎:今義是做事小心,古義是認真、慎重。
單音詞古今異義的更多:先、崩、弊、誠、義、否(pǐ)、遺(wèi)、愚、闕、雅等。應當注意加以分辨。
五、學生齊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全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寫臨出師前的忠諫,提出了廣開言路、執法如一、任人惟賢的具體建議。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劉備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誠圖報的忠心,點出出師本題,表示興復漢室的決心。-
六、師生共同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1.第1段通過對當時形勢的分析,提出具體建議。
(1)指出當時形勢的危急。
文章起始并不先說出師的事,也不急于提出建議,而是先從分析天下大勢人筆,指出:“天下三分”,而蜀漢最為弱小,處在“危急存亡”的嚴重關頭。對形勢的這一清醒的估計,是暗示劉禪,如不發憤圖強,國家必然敗亡。
(2)指出其有利條件。
內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內”“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這告訴劉禪,只有依靠、重用這些賢德忠貞之士,才可救亡圖存,以竟先帝之業。
(3)提出具體建議。
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
(4)這一段中先后兩次提出劉備,其用意何在?
明確:意在激發劉禪竟父之志和啟示他效先帝用人之明。
2.第2段從法度方面建議,執法必須嚴明公允,“宮中”“府中”不應異法。
(1)指出要賞罰公正,內外一體。
(2)指出要法紀嚴明。
3.第3、4段從任人方面建議,主要為推薦賢人。
(1)第3段,宮中(內):
人物:郭攸之、費諱、董允等。
特點: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作用: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預計效果:必然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2)第4段,府中(外):
人物:將軍向寵。
特點:性行淑均,曉暢軍事。
作用:營中之事,悉以咨之。
預計效果: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4.第5段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勸諫劉禪要親賢臣,遠小人,這是國家興亡的關鍵所在。
(1)先漢興隆的原因(正面):親賢臣,遠小人。
(2)后漢傾頹的原因(反面):親小人,遠賢臣。
(3)劉備對此有所警惕: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4)推薦賢臣,并希望信任他們,以興復漢室。
5)小結:這一段把“親賢臣,遠小人”提高到漢室興衰的歷史經驗上來總結,也是對前面兩段“宮中”“府中”分說后的歸納。并再薦賢臣,希望劉禪能親賢臣,遠小人,以求漢室興隆。
以上第1—5段從形勢分析到具體建議,是出師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師后無后顧之憂。
七、布置作業 熟讀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繼續研讀課文第二部分
1.第6段,自敘生平,表達感恩圖報之情。
思考:文章由勸諫轉入自敘生平,初看似與出師無關,但進一步推敲,卻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這樣寫,好處何在?你看出來了嗎?
明確:這樣寫,首先是表白自己對蜀漢的一片忠忱,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當“報之于陛下”。這樣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動劉禪,取得信任,以防遠離之際,小人妄進讒言,離間君臣而壞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顧”之舉,也是啟發劉禪能像其父一樣任人惟賢,知人善任。由諫君突然轉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徑,起伏有致。
2.第7段表明“受命”以來的耿耿忠心,提出要北定中原,興復漢室。
這一段是向劉禪表明報國的決心。諸葛亮對劉備想報知遇之恩。劉備既死,他又受劉備之托輔佐劉禪。諸葛亮一生奮斗的目標是興復漢室,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也就是后方)以后,要求領兵北征。這就是他報答劉備的具體行動。他又擔心出師以后劉禪無人輔佐,所以一方面推薦賢臣;一方面始終在激勵劉禪,要他依靠賢臣。
3.第8段表達伐魏興漢的堅定決心。
(1)為堅定劉禪支持北伐,完成父業的志向,諸葛亮率先立下軍令狀:“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表現了以身許國的意志和決心。
(2)一生謹慎的諸葛亮,在即將“遠離”之際,仍不放心,于是從對自己、對群臣、對后主三方面提出要求,由己及人,情詞懇切,真是語重心長。
(3)這一段起到總覽全篇的作用,把進諫與出師兩部分內容合攏在一起。至此全文主旨已清楚:修明內政,北定中原。
4.第9段:結束語。
短短三句乃全從肺腑流出,充滿了不勝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諸葛亮著重敘自己以身許國的經過和準備出征的計劃、安排,從敘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勞國事,鞠躬盡瘁的一片忠忱,以創業之艱感動后主,并激勵其發憤圖強。
二、再讀課文,思考討論下面的問題
1.討論:你對諸葛亮的看法怎樣?
明確:
(1)諸葛亮與劉備的關系。
諸葛亮追隨劉備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圖報,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他出輔劉備時,劉備的地位尚未鞏固。他竭忠盡智,終于使蜀漢地位漸趨安定。公元223年劉備臨終時,把劉禪托付給他,并要劉禪“事之如父”。諸葛亮也一心希望劉禪成功,并無絲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對劉備父子,真是一片至誠。
他的圖報就是以貫徹他的政治主張為最終目的的。二十多年來,他辛勤創建西蜀,還要進一步“北定中原,興復漢室”。所以在適當時機,準備出師,并提出自己的意見。
(2)《出師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為諸葛亮對劉備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國事看成是自己的責任。他在給劉禪的表中,不但通過形勢的分析,在理論上提出自己的意見,并且作出具體安排,而且還通過自敘身世,在感情上表達自己“報先帝”“忠陛下”的意愿。
(3)區別歷史事實中的諸葛亮和傳說中的諸葛亮
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有政治遠見,能對復雜的形勢進行分析并從中找出規律,定出方針。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賞罰嚴明,恩威并施。其他如開發生產、發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歷史價值。他還很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張修身養德,志向高遠,這些精神,多可借鑒。
傳說中的諸葛亮,已被作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帶有神話色彩的傳說,是不能當作史實來看的。
(4)小結。封建社會推崇諸葛亮,或由于他助劉興漢是正統,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盡忠,是忠臣的典型。人們今天肯定諸葛亮,主要是因為他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于他的“忠”,我們應當賦予新的內容。例如《后出師表》中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現在已被賦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新義。
三、重讀《出師表》與《隆中對》,試比較兩文的異同點
四、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以“我眼中的諸葛亮”為題寫一篇小作文。
三、教學反思
如何讓學生學好文言文,我認為應把好四個關,即“讀”、“譯”、“賞”、“用”,但怎樣讀,如何譯,如何引導鑒賞和運用,需要提煉有效的方法。本課教學設計運用“斷句朗讀”和“口譯朗讀”兩種方法通讀全文,突破傳統“教師譯,學生聽”, “盲目讀,收效微”的弊端,對訓練學生語感,積累語言有積極的作用,同時省時省力,為學生所接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學習的重點,也是指導學生學習鑒賞的范例。設計中,注意處理學法指導與教材的關系,力圖突破傳統的唯教材論、唯知識論,重在學法的指導,學生的學習成果從學法嘗試中獲得。最后的作文設計, 目的是引導學生積累寫作材料,養成學以致用的習慣,克服傳統教學讀寫分離的弊端。另外讓學生們根據課內課外對諸葛亮的認識和了解,結合自己的人生觀,對這個歷史人物進行評價,其實也就是培養學生們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中不足的是臨場點拔不夠到位,鑒賞分析和知識點的落實尚不能自然有機的結合,教學的空間拓展不夠。還有就是師生互動這個環節沒有展開好,主要是學生沒有積極的配合,這是失敗的地方,以后在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之處,自己在授課的過程當中,還是能積極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體內容和主題,以及本文的寫作特色,對文章中的重點句子也都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