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呼蘭河傳》課文說明(精選3篇)
蘇教版《呼蘭河傳》課文說明 篇1
呼蘭河傳(節選)
課文說明
一、童年歡樂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都是記憶中最美好的時光。
課文表現了“我”對故鄉、對童年美好的回憶,首先表現在昔日歡樂的童真童趣上。在花園里觀蝶戲蟲,栽花拔草,鏟地摘瓜,“玩累了,就在房間底下找個陰涼的地方睡著了。不用枕頭,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臉上就睡了。”童年的生活是那么天真有趣,無憂無慮,可以說盡享人世間美好的生活。也許在成人之后,再也得不到這份爛漫,這份純真了。
“我”童年所接觸的,是同樣美好的大自然。蜜蜂、蝴蝶、蜻蜓、螞蚱,自由飛舞;花兒、草兒、樹兒、瓜兒,生機勃勃;藍天、白云、清風,悠悠灑灑……“我”在這樣的自然中嬉戲、成長,人性本自然,自然與天真的童年相映成趣。
在“我”的童年生活中,不僅有自然的滋潤,還有親情的關愛。爺爺帶“我”種地除草,教“我”生活知識。在爺爺的關愛呵護下,“我”快樂、自在地歡度著童年。
二、語言特色
課文語言突出的特點,是自然真切地表現了孩子天真爛漫的心情。用字造句,充滿兒童的稚氣和歡愉。如“花園里邊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新鮮漂亮”;“小白菜長得非常之快,沒有幾天就冒芽了。一轉眼就可以拔下來吃了”;“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等等,不似成人那樣成熟老到,完全符合孩子的心理。這樣的語言在課文中比比皆是。
關于練習
一、試從課文中找出反映“我”天真爛漫的內容(如:祖父澆菜,我也搶過來澆……大喊著“下雨了,下雨了。”),并作一些分析。
這道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了解程度。
這樣的例子在課文中很多。如: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當祖父下種,種小白菜的時候,我就跟在后邊,把那下了種的土窩,用腳一個接一個地溜平,哪里會溜得準,東一腳,西一腳的瞎鬧。有時不單沒把菜種蓋上,反而把菜子踢飛了。──孩子在勞動中嬉戲,在嬉戲中勞動。對于孩子來說,生活就是歡樂。
二、“我”眼中的祖父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這道題主要讓學生體會課文中表現的親情。
在“我”的眼中,祖父是一個慈愛的老人,帶“我”種地除草,教“我”生活知識,呵護“我”成長。
三、課文對景物的描寫,平實貼切,充滿孩子般的歡愉和真摯。試品味下列語句。
1.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的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
2.這榆樹在園子的西北角上,來了風,這榆樹先嘯,來了雨,大榆樹先就冒煙了。太陽一出來,大榆樹的葉子就發光了,它們閃爍得和沙灘上的蚌殼一樣了。
3.太陽在園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別高的,太陽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睜不開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鉆出地面來,蝙蝠不敢從什么黑暗的地方飛出來。
這道題主要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的語言特點,并結合自己的生活,揣摩體會。
答案略。
四、回憶一下你的童年,并寫一段文字。
這道題是擴展題,主要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語文學習。
答案略。
教學建議
一、這篇課文主要表現了作者童年生活的樂趣。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
二、可以讓學生課外閱讀《呼蘭河傳》全書,進行專題探究,以擴展課內學習,開闊學生的視野。
三、由課文內容出發,引導學生注意多觀察自然,多接觸自然。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蕭紅(1911~1942)現代小說家。原名張乃瑩,曾用筆名悄吟、田娣。黑龍江呼蘭縣人。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學時代喜愛繪畫和文學,因反抗包辦婚姻離家出走。1932年在哈爾濱與蕭軍相識,并開始為報刊寫稿。她與蕭軍合著的小說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費出版。1934年與蕭軍一起離開哈爾濱。同年從青島到上海。在魯迅的關懷與扶持下,蕭紅成為30年代文壇上活躍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場》,列入魯迅主編的“奴隸叢書”,1935年12月出版,魯迅親自校閱并寫了序言。1936年7月因病只身東渡日本療養。這時期結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橋》(1936),短篇小說集《牛車上》(1937)等。1937年初由日本歸國。抗日戰爭時期,她先后到過武漢、西安、重慶等地,曾在山西臨汾民族革命大學任教,并隨同西北戰地服務團輾轉各地,寫有短篇小說集《曠野的呼喚》(1939),散文集《回憶魯迅先生》(1940)和《蕭紅散文》(1940)。1940年春,蕭紅與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貧病交迫中依然堅持文學創作,先后有中篇小說《馬伯樂》(1941),長篇小說《呼蘭河傳》(1942)出版。1941年12月,日軍占領香港,病重的蕭紅無法離避,1942年病逝于香港。
蕭紅的代表作品大都取材于東北故鄉,懷著對失去的土地的眷戀,對人民苦難的同情,描繪出一幅“北方人民的對于生的堅強,對于死的掙扎”的“力透紙背”的圖畫(魯迅《蕭紅作〈生死場〉序》)。《生死場》真實地反映了東北人民在封建壓迫和帝國主義侵略下的極端貧困和頑強抗爭。對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有較為深刻的刻畫。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以樸實細膩的筆調回憶她的童年和故鄉,從側面勾勒出封建統治下農村生活的一角。作品流露出低沉憂郁的情緒,而描物、狀景、抒情、寫人都較前有所提高。后期創作題材比較廣闊,藝術形式多樣。中篇小說《馬伯樂》,是用諷刺的手法表現知識分子的生活。祖國的災難,故鄉的淪亡,個人遭遇的坎坷,使她的作品帶著凄苦和憤世的情緒。她觀察敏銳細致,作品感情熱烈真摯,文筆清新優美,具有抒情詩般的藝術風格;擅長于散文的筆調;敘事寫景勝于人物描寫。但不大注重結構的嚴謹和故事情節的連貫性,人物形象有時顯得不夠豐滿。蕭紅的散文也寫得文筆親切、細膩,涉及生活面較為廣泛,頗具特色。
蕭紅的骨灰于1957年由香港淺水灣遷至廣州安葬。她的代表作《生死場》,1953年由上海新文藝出版社重版。195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蕭紅選集》。
(徐翔,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
二、論蕭紅的《呼蘭河傳》
(一)蕭紅的墳墓寂寞地孤立在香港的淺水灣。
在游泳的季節,年年的淺水灣該有不少紅男綠女吧,然而躺在那里的蕭紅是寂寞的。
在1940年12月──那正是蕭紅逝世的前年,那是她的健康還不怎樣成問題的時候,她寫成了她的最后著作──小說《呼蘭河傳》,然而即使在那時,蕭紅的心境已經是寂寞的了。
而且從《呼蘭河傳》,我們又看到了蕭紅的幼年也是何等的寂寞!讀一下這部書的寥寥數語的“尾聲”,就可想見蕭紅在回憶她那寂寞的幼年時,心境是怎樣寂寞的:
呼蘭河這小城里,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
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我還沒有長到二十歲,祖父就七八十歲了。祖父一過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從前那后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園里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仍舊,也許現在完全荒涼了。
小黃瓜,大倭瓜,也許還是年年地種著,也許現在根本沒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還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間的太陽是不是還照著那大向日葵,那黃昏時候的紅霞是不是還會一會兒工夫變出一匹馬來,一會兒工夫變出一匹狗來,那么變著。
這一些不能想像了。
聽說有二伯死了。
老廚子就是活著年紀也不小了。
東鄰西舍也都不知怎樣了。
至于那磨坊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則完全不曉得了。
以上我所寫的并沒有什么優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里了。
《呼蘭河傳》脫稿以后,翌年之四月,因為史沫特萊女士的勸說,蕭紅想到新加坡去(史沫特萊自己正要回美國,路過香港,小住一月。蕭紅以太平洋局勢問她,她說:“日本人必然要攻香港及南洋,香港至多能守一月,而新加坡則堅不可破,即破了,在新加坡也比在香港辦法多些)。蕭紅又鼓動我們夫婦倆也去。那時我因為工作關系不能也不想離開香港,我以為蕭紅怕陷落在香港(萬一發生戰爭的話),我還多方為之解釋,可是我不知道她之所以想離開香港因為她在香港生活是寂寞的,心境是寂寞的,她是希望由于離開香港而解脫那可怕的寂寞。并且我也想不到她那時的心境會這樣寂寞。那時正在皖南事變以后,國內文化人大批跑到香港,造成了香港文化界空前的活躍,在這樣環境中,而蕭紅會感到寂寞是難以索解的。等到我知道了而且也理解了這一切的時候,蕭紅埋在淺水灣已經快滿一年了。
新加坡終于沒有去成,蕭紅不久就病了,她進了瑪麗醫院。在醫院里她自然更加寂寞了,然而她求生的意志非常強烈,她希望病好,她忍著寂寞住在醫院。她的病相當復雜,而大夫也荒唐透頂,等到診斷明白是肺病的時候就宣告已經無可救藥。可是蕭紅自信能活。甚至在香港戰爭爆發以后,夾在死于炮火和死于病二者之間的她,還是更怕前者,不過,心境的寂寞,仍然是對于她的最大的威脅。
經過了最后一次的手術,她終于不治。這時香港已經淪陷,她咽最后一口氣時,許多朋友都不在她面前,她就這樣帶著寂寞離開了這人間。
(二)
《呼蘭河傳》給我們看蕭紅的童年是寂寞的。
一位解事頗早的小女孩每天的生活多么單調啊!年年種著小黃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有些蝴蝶,螞蚱,蜻蜓的后花園,堆滿破舊東西;黑暗而塵封的后房,是她消遣的地方;慈祥而猶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惟一的伴侶;清早在床上學舌似的念老祖父口授的唐詩,白天嬲著老祖父講那些實在已經聽厭了的故事,或者看看那左鄰右舍的千年如一日的刻板生活。如果這樣死水似的生活中有什么突然冒起來的浪花,那也無非是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病了,老胡家又在跳神了,小團圓媳婦終于死了;那也無非是磨倌馮歪嘴子忽然有了老婆,有了孩子,而后來,老婆又忽然死了,剩下剛出世的第二個孩子。
呼蘭河這小城的生活也是刻板單調的。
一年之中,他們很有規律地過生活;一年之中,必定有跳大神,唱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日娘娘廟大會……這些熱鬧、隆重的節日,而這些節日也和他們的日常生活一樣多么單調而呆板。
呼蘭河這小城的生活可又不是沒有音響和色彩的。
大街小巷,每一茅舍內,每一籬笆后邊,充滿了嘮叨,爭吵,哭笑,乃至夢囈。一年四季,依著那些走馬燈似的挨次到來的隆重熱鬧的節日,在灰黯的日常生活的背景前,呈現了粗線條的大紅大綠的帶有原始性的色彩。
呼蘭河的人民當然多是善良的。
他們照著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他們有時也許顯得麻木,但實在他們也頗敏感而瑣細,芝麻大的事情他們會議論或者爭吵三天三夜而不休。他們有時也許顯得愚昧而蠻橫,但實在他們并沒有害人或害自己的意思,他們是按照他們認為最合理的方法,“該怎么辦就怎么辦。”
我們對于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的不幸的遭遇,當然很同情,我們憐惜她,我們為她叫屈,同時我們也憎恨。但憎恨的對象不是小團圓媳婦的婆婆,我們只覺得這婆婆也可憐,她同樣是“照著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的一個犧牲者。她的“立場”,她的叫人覺得可恨而又可憐的地方,在她“心安理得地花了五十吊”請那騙子云游道人給小團圓媳婦治病的時候,就由她自己申說得明明白白的:
她來到我家,我沒給她氣受,哪家的團圓媳婦不受氣,一天打八頓,罵三場。可是我也打過她,那是我要給她一個下馬威。我只打了她一個多月,雖然說我打得狠了一點,可是不狠哪能夠規矩出一個好人來。我也是不愿意狠打她的,打得連喊帶叫的,我是為她著想,不打得狠一點,她是不能夠中用的。……
這老胡家的婆婆為什么堅信她的小團圓媳婦得狠狠地“管教”呢?小團圓媳婦有些什么地方叫她老人家看著不順眼呢?因為那小團圓媳婦第一天來到老胡家就由街坊公論判定她是“太大方了”,“一點也不知道羞,頭一天來到婆家,吃飯就吃三碗”,而且“十四歲就長得那么高”也是不合規律,──因為街坊公論說,這小團圓媳婦不像個小團圓媳婦,所以更使她的婆婆堅信非嚴加管教不可,而且更因為“只想給她一個下馬威”的時候,這“太大方”的小團圓媳婦居然不服管教──帶哭連喊,說要回“家”去,──所以不得不狠狠地打了她一個月。
街坊們當然也都是和那小團圓媳婦無怨無仇,都是為了要她好,──要她像一個團圓媳婦。所以當這小團圓媳婦被“管教”成病的時候,不但她的婆婆肯舍大把的錢為她治病(跳神,各種偏方),而眾街坊也熱心地給她出主意。
而結果呢?結果是把一個“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名為十四歲其實不過十二,可實在長得比普通十四歲的女孩子又高大又結實的小團圓媳婦活生生“送回老家去”!
呼蘭河這小城的生活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聲響和色彩的,可又是刻板單調。
呼蘭河這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
蕭紅的童年生活就是在這樣的寂寞環境中過去的。這在她心靈上留的烙印有多深,自然不言而喻。
無意識地違背了“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的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終于死了,有意識地反抗著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的蕭紅則以含淚的微笑回憶這寂寞的小城,懷著寂寞的心情,在悲壯的斗爭的大時代。
(三)
也許有人會覺得《呼蘭河傳》不是一部小說。
他們也許會這樣說,沒有貫串全書的線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個的有機體。
也許又有人覺得《呼蘭河傳》好像是自傳,卻又不完全像自傳。
但是我卻覺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傳,所以更好,更有意義。
而且我們不也可以說,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于它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 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為“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松之感,然而愈讀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這美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眩惑。
也許你要說《呼蘭河傳》沒有一個人物是積極性的。都是些甘愿做傳統思想的奴隸而又自怨自艾的可憐蟲,而作者對于他們的態度也不是單純的。她不留情地鞭笞他們,可是她又同情他們:她給我們看,這些屈服于傳統的人多么愚蠢而頑固──有的甚至于殘忍,然而他們的本質是善良的,他們不欺詐,不虛偽,他們也不好吃懶做,他們極容易滿足。有二伯,老廚子,老胡家的一家子,漏粉的那一群,都是這樣的人物。他們都像最低級的植物似的,只要極少的水分,土壤,陽光──甚至沒有陽光,就能夠生存了,磨倌馮歪嘴子是他們中間生命力最強的一個──強得使人不禁想贊美他。然而在馮歪嘴子身上也找不出什么特別的東西,除了生命力特別頑強,而這是原始性的頑強。
如果讓我們在《呼蘭河傳》找作者思想的弱點,那么,問題恐怕不在于作者所寫的人物都缺乏積極性,而在于作者寫這些人物的夢魘似生活時給人們以這樣一個印象:除了因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這些人物的生活原也悠然自得其樂,在這里,我們看不見封建的剝削和壓迫,也看不見日本帝國主義那種血腥的侵略。而這兩重的鐵枷,在呼蘭河人民生活的比重上,該也不會輕于他們自身的愚昧保守吧?
蘇教版《呼蘭河傳》課文說明 篇2
學習目標:1.品味作品關于童年生活的描寫,體會兒童天真爛漫的個性。2.反復誦讀有關片段,學習用鮮活而充滿靈氣的語言描摹事物。3.在質疑中體會作者對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對人性美的追求。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1.學習用鮮活而充滿靈氣的語言描摹事物。2.體會作者對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對人性美的追求。教學難點:1.體會作者對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對人性美的追求。
第一課時課堂學習:一、創設情景導入: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播放歌曲《童年》,當你們回憶童年的時候,記憶里或許更多的是老師、粉筆、作業和考試,榕樹上的知了總在遠遠的池塘邊呼喚著你,蝴蝶只停在上課時的秋千上引誘著你……可著名女作家蕭紅的童年卻與你們截然不同,今天老師就帶領你們一起走進蕭紅筆下的大花園,去感受什么才是童年的天真爛漫。聆聽歌曲和老師的講述,進入課本。2用投影介紹作者蕭紅,了解她的坎坷經歷,做到知人論文。誦讀投影內容,并作必要的 記錄。二、快速瀏覽,整體感知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1帶著問題瀏覽課文,問題設計如下:1.文章回憶了哪些人和物?他們分別有些什么特點?2.作者是用怎樣的感情去回憶和描寫這些人和物的?3.讀完文章喚起了你哪些聯想?學生帶著問題快速瀏覽課文,邊讀邊思考2組織學生討論、交流,明確:1. 人物:“我”和爺爺(特點:“我”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爺爺勤勞、慈愛、通達。)事物:大花園里的蜂子、蝴蝶、螞蚱花、果、樹……(特點:自由而充滿活力,充滿童趣,洋溢著詩意。)2.作者感情:喜愛、懷念、向往。3.羨慕?向往?討論、交流三、反復誦讀,學習用鮮活而充滿靈氣的語言描摹事物。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1引入:大家都還沒有忘記魯迅筆下的“百草園”吧!作者把它描繪得如此令人神往,可很多人到了真正的百草園卻很失望,覺得事實上百草園沒有那么誘人,是魯迅語言藝術運用得好,同樣的,平常的大花園在蕭紅筆下的也充滿生機與活力,請同學選擇自己喜愛的片段反復誦讀,體會作者語言藝術的獨特之處。在老師引導下反復誦讀相關片段,揣摩語言特色。例:第27.28節,1.文字充滿對自由的向往。2.文字充滿生命的活力。3.文字里有兒童對生命的敬畏4.文字里充滿著詩意。2教師小結:本文語言清新活潑,充滿靈氣,很好地體現了天真爛漫的童趣。課后學習:模仿作者的語言特色,描繪一下你兒時生活過的園子或到過的菜地,來表現你的童趣。第二課時課堂學習:一、深入探究分析,體會作者對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對人性美的追求。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11.請2-3位同學朗讀自己的文字,讓同學當評委,看看有沒有與作者相似的語言風格。聽同學的朗讀,并能恰當地評價同學的語言特色。22.引導思考:同學們能把童年生活寫得這么好,是因為你們離開童年并不遙遠,可作者寫這部作品的時候,已經成年,為什么她對這童年生活記憶如此深刻,又這般的懷念呢?聯系作者的生活經歷,聯系魯迅寫《百草園》,思考,交流3交流明確:童年屬于每個人的自由天地,童年沒有奢望,沒有責任,無拘無束,沒有成人世界的煩惱,無憂無慮,而成人不得不為生計操勞奔波,所以往往會懷想童年。蕭紅20歲起就漂泊流浪,生活極不安寧,情緒波瀾起伏,國難之際亡命香港,一再受到感情挫折,病魔纏身,故鄉又淪喪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之下,因而回憶故鄉,回憶美好童年,成了她精神的最后寄托。明確作者的情感根源。二、質疑問難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1引導:在那樣的年代,作者回憶天真爛漫的童年生活,僅僅是為了表示對童年生活的向往嗎?揣摩一下作者是否有別的用意?你還能從文章中有自己獨特的發現或疑問嗎?把它拿出來,與同學老師共同探討。研讀課文,尋找自己獨特的發現或疑問。2引導學生在質疑后用討論和交流的方法解決問題。討論、交流。組織交流并明確課后學習:1.閱讀下面《童年的回憶》,體會成年人對于童年的特殊感情,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2.研讀文章,設計5個問題,與同桌交流探討并互相作解答。附:
童年的回憶 走過一條長長的石板路,路的盡頭就是我曾經生活的地方。小小的村子里留下了我兒時的夢想,留下了童真的回憶。甜甜的感覺現在還不時的涌上心頭。
村子的東南有片草地,綠油油的小草兒茂盛的長在春天的懷抱里。有條小澗流著清澈的水,水里還有魚兒。這里不僅是放養雞鴨的好地方,更是我們幾個小伙伴玩耍的好地方。我們每天都在這里盡情的嬉鬧著,騎老牛,在草地上摔交,或是做著其他的游戲。
到了五,六月的時候,我們便在田里捉泥鰍或是在草地上抓蛤蟆。抓蛤蟆其實是件很有趣的事兒。折根青竹,用線吊條蚯蚓在竹頭,悄悄地走到正在草地邊鳴叫的蛤蟆的身邊,輕輕的在它的后面一點一點的抖著竹子,線頭上的蚯蚓就在草上或是地面上一跳一跳的。蛤蟆一看,以為有口福了,一口咬住就不放,任由我們就這樣吊著它四處亂跑。不過,對它來說,我們幾個還不算壞了。因為,一般我們都不會把它折騰到半死就會放了它的。
到了真正盛夏的時候,蟋蟀兒的叫聲吸引了我們的注意。我,兔子,皮蛋,二丫頭便會提著早就扎好了的籠子,欣然前往了。村的山腳下長滿了青草,就在那石頭縫隙里,它們歡快的叫著。有點黑色的是將軍,有點綠的是豆蟋蟀,還有其他的名字呢,都是我們起的。抓蟋蟀還要有點方法的,聽著它們聲音的源頭來處,屏住呼吸不要大口的喘氣。悄悄的貓著腰,找準它在的地方,用手握成空拳,然后一把罩去。這樣就可以十拿九穩到手了,要是一下沒有抓住它而讓它鉆進了石頭的縫隙里就不好抓了。那樣的話,就要折根小樹枝從縫隙里去挑它了。一般不久就可以把它挑出來的,要是還沒有出來,那只有水澆了。這樣它就更呆不住了,等它一跳出來就要趕快撲住。我們最喜歡抓到的就是有點黑色的將軍了,因為它比其他的更厲害多了,斗起來的時候贏的次數要更多些。
村北有條小河,水并太深,最深處也只有一人高。水里的小魚兒到是蠻多的,只是都不很大。下午的時候,我們就經常到這條小河里游泳,撈魚兒。皮蛋的點子最多了,每次他都會找個水面較狹窄的地方把水堵住,只在中間留出一個碗口大的孔,并用竹籃對準這個孔,讓水從竹籃的縫隙間流過。然后,我們幾個就到水的上游往下趕魚。過了一會兒,他就將竹籃提起來,那魚啊!便在竹籃里面“撲通,撲通”的跳著。望著半籃子小魚,我們都會心奮得直跳起來。迫不及待把魚倒出來,在空地上用樹條穿魚串做著燒烤。大口大口吃著自己燒烤的魚串,那滋味就別提有多美了。
當碧綠的莊稼開始染上金黃色的時候,夏天就已經要悄悄地離開我們了。河水也變得涼了,撈魚是不可以的事了。這個時候,我們更多的是玩“跳蛤蟆”。其實,并不是真的抓個蛤蟆來讓它跳的。那是用紙折成蛤蟆的樣子,放在地上排成對,然后輕輕的在半蹲著的“蛤蟆”屁股上按一下,要趕快松開手。這樣,它就可以跳起來了。如果是折得好,力道用的巧的話,“蛤蟆”就可以跳得老高老高。也許是因為兔子太笨的緣故吧,幾乎每次都是她輸似的;而大多數是我贏。輸了到好了,因為我們早就約定好了,誰的“蛤蟆”跳的最高最遠的人就要給輸了的人當“蛤蟆”騎。沒有辦法,只好讓讓她了。呵呵!不過每次我都不會讓她太高興的,我一裝摔到就可以把她摔到地上。然后,我們就歡笑著,打鬧著在田間追逐。
秋天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過去了,等著第一場雪的到來。
雪,白皚皚的雪,均勻地灑落在村子的每個地方,沒有南飛的鳥兒再也無處可藏,更難找得到食物。我們的新游戲就可以開始了。就在院子里一處新掃過的地方撒下些稻谷什么的,一個被木棍支著的大筐斜罩著下面的稻谷,木棍的下端系著一條長長的被拉緊的繩,一直通到我們藏身的地方。樹上的鳥兒真傻啊!眼看著我們設制陷阱卻偏偏要來自討苦吃。它們呼啦啦的飛過來,膽大的就進了陷阱里。時機一到,我就使勁一拉繩,“撲”的一聲大筐罩下來。我們就忽的一下子將筐圍了起來。每次,我們都要大聲的猜著筐里有幾個鳥兒。皮蛋叫的最大聲,叫嚷著有十只;兔子就喜歡說只有一只;更可笑的就是二丫頭了,她說一只都沒有的時候最多了。等到掀起一看,有時也真的最多只有兩三只而已。鳥兒現在成了我們的戰利品了,有時候是養著玩;有時候是放了再抓,因為我們知道它的家人還在等著它回家呢。
離開村子已經有好多年了,童年時發生的事好象還在昨天似的。
蘇教版《呼蘭河傳》課文說明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分析作者寫景狀物的特點
2、能力目標:訓練整體把握文章的能力
3、情感目標:體會作者蘊含在作品內的情感
教學重點及其教學難點
1、教學重點:學習平實貼切的景物描寫,體會“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2、教學難點:體會兒童天真爛漫的個性特征。
教學手段及其教學方法
1、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2、教學方法:質疑、討論、交流結合點撥
課前準備:
集課文有關有效信息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內容及其過程
一、導入新課
童年在每個人的心里都是難忘的記憶。許多作家在回憶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時,總是感慨良多,女作家蕭紅在她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里,為我們展示了她充滿歡樂的童年生活。讓我們一起走進她的童年生活中去看一看吧!
二、自讀感知
三、作者作品
1、作者 蕭紅(1911~1942),黑龍江省呼蘭縣人,現代女作家。她出生于一個舊式家庭,年紀輕輕便品嘗了許多人生辛酸,但也培養了她的反抗意識,她是作為一個舊世界的叛逆者走進文壇的。她的創作力求寫真,以繪出生活本來的色彩和道出生活的實感為限,這樣,她狀人寫景,抒情寫性,雖不著意敷彩設色,又在那上面染上了折光于生活的濃淡不等的色彩和明暗不同的色澤,將美麗鮮活和質樸無華統一起來,創造了一種介乎小說和散文詩之間的新的小說文體。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說《生死場》,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2、作品 《呼蘭河傳》是一部回憶性、自傳性的小說。作者仍以她慣用的散文手法, 疏疏落落地寫出兒時難忘的記憶。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為中心的傳統小說模式,而以呼蘭城的公眾生活和環境為中心,輻射出生活的種種方面,正如書名所示,它是為整個小城的人情風習作傳。這里面有活潑的“我”和慈愛的祖父,顯示出一點天倫之樂,但這里更有著悲苦的人生。可以說,它實際上是沉默的國民靈魂的別傳。課文節選部分是活潑的“我”和慈愛的祖父在一起時的快樂時光。
四、再讀思考
1、課文里哪些語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爛漫的?
如:“祖父戴一個大草帽,我戴個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拔草。”——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又如:“祖父雖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細看,也不過馬馬虎虎承認下來就是了。抬頭看見了一個黃瓜長大了,跑過去摘下來,我又去吃黃瓜去了。”——在事實面前也只是馬馬虎虎承認錯誤;注意力極易分散,“委屈”,一下子就忘記得一干二凈了。
2、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個怎樣的人?
可以從以下語句體會祖父的形象:
“祖父一天都在后園里邊。”
“因為我太小,拿不動那鋤頭桿,祖父就把鋤頭桿拔下來,讓我單拿著那個鋤頭的頭’來鏟。”
“祖父大笑起來,笑得夠了,把草摘下來問我·.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過去,講給我聽……”
“祖父澆菜,我也搶過來澆……”
歸納:從以上語句可以看出,祖父在“我”的眼里,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勞動,對“我”非常寬容、慈愛、諄諄教誨、平易近人的人。
3、課文對景物的描寫,充滿了童趣,試舉例體會。
如:“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地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
用兒童的眼光來觀察,辨別顏色、形狀、聲響,呈現出來的是景物的本來面目,因而平實貼切,充滿孩子的歡愉和真摯。
五、布置作業
寫一段回憶童年的文字,要注意用兒童的口吻表現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