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哀婉的鄉愁曲──《鄉愁》一課的教學設計(精選13篇)
一曲哀婉的鄉愁曲──《鄉愁》一課的教學設計 篇1
一曲哀婉的鄉愁曲
──《鄉愁》一課的教學設計
河北省涿鹿縣教育局 李清
被文學大師梁實秋先生評價為“左手寫詩,右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的余光中先生,以一曲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鄉愁》,表達了詩人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這不是一般游子的思鄉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時代,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由海峽阻隔而產生的對大陸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的思鄉情懷,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具有以往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的,此詩具有“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現實感。”根據新課程厘定的課程目標即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新課程確立起的新的學生觀即學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驅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內在價值的獨特存在,學生即目的。根據此我設計了《鄉愁》一課的教學過程 :
一、以歌、詩激情,提示課題
播放《故鄉的云》歌曲,讓同學們跟唱,引導學生進入對故鄉美好的回憶,從而產生思鄉的情結,進而設問同學們是否熱愛自己的家鄉,為家鄉唱一曲贊歌?讓學生唱愛家鄉的歌曲。然后教師朗讀《月之故鄉》“天上有個月亮,地上有個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引領學生繼續思鄉。而后教師引導題目,孟郊有一首詩:“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古詩文輻射),教師深情朗讀后,說今天我們大家學一首現居于中國臺灣著名的華人余光中先生寫的一首《鄉愁》詩,然后標題于黑板上。
二、激情朗讀,深入主題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鄉愁》這首新格律詩節奏感很強,適宜學生的朗讀。具體表現在:從詩的每一節來看,句子有長有短,參差不齊,但全詩四節,節與節之間,對稱、和諧、均衡,呈現出完美的結構。另外詩人采用復沓手法,全詩各節都采用“鄉愁是──”與“我在這頭──你在那(里)頭”的句式,復沓手法的應用,既突出地寫出了鄉愁,又分清了詩的層次和脈絡,從而增添了詩的旋律美,也增添了詩的節奏感。從各個小節來看,各節都有“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等數量詞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等形容詞,低回往復,抑揚頓挫,增添了詩的音韻美。本詩有結構美、旋律美、音韻美的同時,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因此在指導朗讀中,給學生談了三美后,把作者寫詩的特有思想感情做了介紹:余光中先生寫鄉愁之情,不是抒寫一般游子的思鄉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情況下漂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詩人回憶七十年代初創作《鄉愁》時的情景,他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屋內感情所至,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了《鄉愁》。”“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這已是余光中先生的情結和內心讀白。這樣完美的形式,這樣富有的思想感情,怎不能讓學生們深入其中,興致朗讀呢?之后,教師先示范朗讀,再讓學生默讀、單讀和齊讀,在不斷的指導中,學生朗讀的感情逐步投入,簡直與余先生當時的心情融在了一起。
三、獨特的意象,精巧的構思
“意象”一詞在學生心中是難以理解,在講解中,我說意象就是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所寄托的事物。如思鄉一節,維系母子深情的紐帶是小小的郵票,這郵票就是第一節的意象。學生在我介紹完后,迅速找出下面各節的意象,即思鄉一節是郵票,思情一節是寄托思戀的船票,思親一節是尋找母愛的墳墓,思國一節是骨肉分離的鴻溝──海峽。之后,結合余先生的生活,講解為什么以這些事物作為意象來寫。詩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節想到了祖國大陸這個“最大的母親”。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開朗,有了“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一句。《鄉愁》一詩正是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明朗、集中、強烈、無堆砌之嫌,而且更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全詩以時間為線,把四個意象巧妙的組合在一起,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
在構思上,以時間為順序結構全篇,層層深入。在地點上,前三節寫詩人不在大陸的經歷,最后一節寫詩人在孤島上的鄉愁之情。在內容上,以思鄉──思情──思親──思國結構全詩,表達了自己愛國主義的情感(或以母子別──夫妻別──生死別──家鄉別結構全詩)。
四、巧妙輻射,加深理解
鄉愁作為人類普遍的一種情結,是詩歌創作歷久常新的主題之一。文學史上不乏許多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因此適時地進行輻射閱讀對引導學生學習非常重要,所以我抄了幾首寫鄉愁的詩給學生,讓學生對課文加深理解。
(1)席慕蓉的《鄉愁》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
別離后/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
此詩清麗而富有感染力,她抓住具有故鄉特征和故鄉氣息的“故鄉的歌”和“故鄉的面貌”,將它們融入美麗的月光和朦朧的霧氣中,真切感人地表達了思鄉的濃情。最后,詩人將鄉愁比作沒有年輪的長青樹,永遠不老,永遠銘記在詩人心中,可見,詩人的思鄉的情感是多么濃烈而醇厚。
(2)李廣田的《鄉愁》
在這座古城的靜夜里/聽到了在故鄉聽過的明笛/雖說是千山萬水的相隔吧/卻也有同樣憂傷的歌吹
偶然間憶起了心頭的/卻并非久別的父和母/只是故園這邊的小池塘/蕭風中,池塘兩岸的蘆與笛
此詩抒情的角度十分獨特,詩人用古城的靜夜、故鄉的明笛、家鄉的歌吹和故園的小池塘、蕭風中的蘆與笛等意象,組成一幅明麗清冷的畫面,表達了遠在他鄉的游子思念家鄉,眷念父母的深情,使鄉愁具有一種強烈的彌漫性和滲透感。讀罷此詩,你的靈魂不得不與詩人的靈魂共鳴,勾起對家鄉,對父母的濃濃的思念之情。
(3)李春生的《春望》
谷雨之后,那朵/擠盡乳汁的云/疲憊地泅過……/小小的窗/鑲不住/神往悠悠
驀地,整個北方/在我眼中蘇醒/四十年/好長,好長的夢哪/麥浪,一波波/翻騰于南中國臺灣/滿是稻禾的平原
谷雨之后/故國啊/故國的江南何處/江南的柔柔深情/在妻的吳儂儂軟語/在妻充滿水聲的雙瞳
此詩的特色在于選取了谷雨之后白云在窗前輕輕飄過所引發的鄉愁,來表現作者對故土、對祖國的柔柔深情,詩人用現實世界與夢幻世界交織的抒情手段和北方與南方的時空跳躍手法,使這首詩所營造的藝術世界顯得異常豐富和遼闊。這里有白云,有稻香,有江南的吳儂軟語,有愛妻水汪汪的雙瞳。詩中雖有淡淡的哀愁,卻無處不流溢著對故國的熱烈的愛,以及渴望與家鄉親人團聚的燃燒的情感。
五、真情傾訴,言于寫作
在對比完幾首鄉愁詩后,我及時引導學生進行寫作練習,以加深對全文主題、意象、構思進行進一步的理解,讓學生學以致用,現摘抄幾首如下:
89班學生李廣明的《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份快樂/我在幸福中/母親在操勞中
長大點/鄉愁是一種無知/我無憂無慮/母親卻牽腸掛肚
后來啊/鄉愁是下份份憂傷/我在傷心/母親在流淚
而現在/鄉愁是一種深深的感情/我在思念/父母在高興
89班學生李凌霄的《快樂》
小時候/快樂是一個模模糊糊的影子/我在渴望/我更在幻想
長大后/快樂是一個完完整整的詮釋/我在理解/我更在思索
來啊/快樂是一絲甜甜淡淡的微笑/我在疑惑/我更在擁有
而現在/快樂是一種永永遠遠的幸福/我在喜悅/我更在享受
88班學生劉曉婷的《親情》
小時候/親情是一塊塊奶油餅干/我一塊/母親一塊
少年時/親情是一絲長長的線/這一頭/那一頭
長大后/親情是一只只大大的手/牽你的心/牽我的心
而現在/親情是一只小小的花瓶/輕輕一碰/就碎了
編輯短評:朗讀、解讀主題,延伸閱讀、仿寫,可以看出教學思路很清晰,教學過程 很實在。縱觀教學設計各環節,均符合課改理念。(溫立三)
一曲哀婉的鄉愁曲──《鄉愁》一課的教學設計 篇2
教學
過程
教師活動內容
學生活動內容
媒體
使用
時間
設計
意圖
一、 導入
二、 誦讀
三、分析
四、總結
介紹作者創作《鄉愁》時的情況: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都在大陸,他們也都出生在大陸。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中國臺灣。席慕蓉1943年出生于重慶,祖籍內蒙古,1949年由南京遷居香港,1954年赴臺。一方面,兩位詩人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一往深情,極其鐘愛,他們承繼了傳統文化中鄉愁這一永恒的主題,寫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中國臺灣長或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鄉之情,不免經常流露出來。創作了不少抒發思鄉之情的詩作。
引用古人和現當代抒發鄉愁之思的詩作,讓學生體會游子思鄉感情和鄉愁詩的特點,導入 新課。
老師范讀。
學生思考:
◆作品是按照什么順序組織材料抒發思鄉之情的?
討論問題。
小結要點:
詩人以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組織內容,抒發深深思鄉之情。
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一長大后一后來一現在,四個人生階段。
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征:小時候的母子分離一長大后的夫妻分離一后來的母子死別(這是一種特殊的“分離”)一現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
學生朗讀三遍。
要求:
正確的朗讀。作到讀音正確,停頓適當,不錯不漏。達到朗讀的最基本的要求。
思考問題:
◆1.詩人用了哪些貼切的比喻來使鄉愁形象化?
◆2.這些用來左比事物,同作者各個年齡段的經歷有什么關系?有什么表達效果?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討論。
學生討論上面的問題。
小結要點:
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一長大后的船票一后來的墳墓一現在的海峽。
小時候離家讀書,通過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所以鄉愁詩小小的郵票。這思念的對象既是母親,也是故鄉。在這里,故鄉即母親,母親即故鄉。
長大后,為生活所驅遣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鄉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到后來,時空的隔離再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
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到這里,詩人的鄉愁得到了升華,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鄉愁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詩人表達出來后卻成為具體的事物,變成了具體觸摸到的東西: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這樣,詩人的鄉愁就有了依托。這是詩歌中常用的一種技巧:托物寄情,這種方法可以增加詩作的藝術感染力。
學生齊聲朗讀課文。
概括這首詩歌的主題。
學生發言。
小結要點:
詩人用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我”、“母親”、“大陸”等形象表現鄉愁,抒發了對故土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朗讀課文。
聽老師范讀并思考問題。
討論問題
朗讀三遍。
分小組討論,每組選出代表,整理同學們的發言,準備交流。
學生發言。
先自己準備,然后發表意見。
朗讀。
投影展示板書。
2分鐘
8分鐘
10分鐘
10分鐘
7分鐘
為深入理解作品內容奠定基礎。
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和手法。
深入理解詩歌的形象和詩人的感情,感受優美的意境
一曲哀婉的鄉愁曲──《鄉愁》一課的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本詩運用形象化手法所表現意象的具體含義。
2、學習現代詩歌的朗誦技巧,較有感情的朗誦本詩。
能力目標:
抓住意象體會豐富的想象所創造的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積累思鄉的對聯。
情感目標:
體味字里行間散發著濃濃的鄉愁,激發學生更加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朗讀詩歌,感悟詩歌主題,深化愛家鄉愛祖國的意識。
教學難點:
體會詩的意象,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一、導入
他,一首詩,道出了兩岸共同的心聲;他,多次往返海峽,卻始終難圓故鄉夢;他,一段陳詞,成就故鄉無盡的佳話和榮耀。
他是誰呀?(鄉愁詩人——余光中)
是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鄉愁》,一起走進詩人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
二、教學過程
在以往學習詩歌的課堂上,老師說過,學習詩歌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呀?(朗讀)
是的,古人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而且,朗讀時解讀詩歌的 敲門磚。我們只有對詩歌進行反復誦讀,才能真正走進詩歌的藝術殿堂。
1、自由讀(強調:在讀的時候,揣摩一下怎樣才能讀好。)
2、齊讀
覺得自己讀得好嗎?
錄音好在哪里?(強調:語速要慢,感情是憂郁的,節奏要放慢)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錄音的朗讀,看看哪些方面需要改進的。
3、個別讀。
一首詩只有讀出來,生命才算完成,朗讀者要象演奏家一樣,把詩歌的潛在生命激發出來,這樣能吸引人,打動人。
通過剛剛的朗讀,從中你讀出了什么呢?(詩人融于詩歌中的濃濃思鄉之情)
為什么詩人會有如此濃重的鄉愁呢?這與詩人的人生經歷是分不開的。
正是因為這樣的經歷,才讓余光中在接受大陸記者的采訪時,脫口而出
讓我們再次跟著錄音朗讀,體會詩中的鄉愁。
通過朗讀,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在漫長的生活經歷中,對故鄉綿綿思念一直縈繞在心間,讓他悵惘嘆息。那么,詩歌中那些詞可以看出。
(如: 小時候 長大后 后來啊 而現在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
小小 窄窄 矮矮 淺淺 疊詞,以事物的輕小襯托鄉愁的濃重
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物化鄉愁,使其具體可感。)
愁緒在詩中彌漫,讀來似乎可意會而不可言傳。鄉愁本來就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那么詩人又是如何通過具體可感的事物來表達呢?
(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四個不同的人生階段,作者分別選取了最能表達鄉愁的對應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那么這些意象分別表達的是怎樣的鄉愁呢?
所以,作者在選取這四個意象時賦予了它們獨特的內涵,你覺得它們之間有無共同點呢?
(都顯示著分離,漂泊,訣別,可望而不可即的離別情緒)
那么,真的都一樣嗎?在情感的歸屬上沒有什么不同嗎?
(由個人——國家)
是的,余光中曾說過:
在漫長的時光中,詩人的鄉愁不僅僅是簡單的思家戀鄉,更是慢慢升華,成為對祖國的深深的愛戀,這份愛國情懷,深入詩人骨髓:
這是一份多么深沉的思念,多么刻骨的愛啊!
讓我們攜帶著詩人的這份情,再來齊讀全詩,感受詩歌中的濃濃鄉愁。
三、總結
板書:
讀(詩歌)──賞(意境 )──悟(情感)
一曲哀婉的鄉愁曲──《鄉愁》一課的教學設計 篇4
學習目標:
以誦讀為基礎,介紹幾種賞析,重在學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重難點:
對詩歌的理解
教學方法:
誦讀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鄉愁》朗讀錄音
二、作者介紹
余光中:中國臺灣詩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學(現南京大學)和廈門大學外文系學習。歷任《藍星》、《現代文學》等雜志的主編,著有長詩《天狼星》、詩集《天國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評論集多種。
三、整體感知
(1)閱讀《鄉愁》,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
第一小節: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
第二小節:成年后,告別新婚妻子,離鄉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節: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第四小節: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一。
同時,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濃郁而又強烈的感情,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愿望。
閱讀此詩,使我們感到回味無窮。本詩集單純美與豐富美于一體,物象集中明朗,如郵票、船票、墳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遠深邃,內容豐富含蓄,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
2、詩的結構:以時間為順序(即小時候、長大后、后來,而現在),以感情為線索,以大體相同的詩句和格式,反復詠嘆,使情感逐層加深,由思鄉、思親升華達到思念祖國。詩歌的結構寓變化于統一之中,既有各小節的均衡、勻稱,又有小節內長短句的變化,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
詩歌有回環往復,一唱一嘆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復,即我在這頭……,有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有變換的量詞:枚、張、方、灣。作者采用這些藝術手段加強了此詩的音韻之美。
總之,本詩以樸素、簡明、雋永的語言,高超的藝術技巧,表達了中國臺灣人民盼望海峽兩岸統一的愿望,抒發了作者濃郁的鄉思之情。
四、賞析
《鄉愁》是一篇懷念祖國、渴望回歸大陸的愛國詩章,它以民謠的歌調深沉而憂郁地傾訴了詩人對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
短詩巧妙地運用了民歌中部分隔離反復的形式,敘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歷程中的幾段鄉愁,最后一節輕輕一點:
“而現在……”
詩人善于使用傳統民歌的層遞層進、互襯對比的手法。前三節詩逐層描繪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經歷,母子分離的鄉愁,情侶難見的鄉愁,皆由生活拮據造成。生離死別的鄉愁,是由生命規律使然。三段鄉愁寫個人,卻為寫中華民族鄉愁打好鋪墊。最后一節,抒寫的國愁才是全詩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幾千萬臺灣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詩在語言、節奏韻律的運用上也有獨到之處。以“小小”、“窄窄”等分別形容郵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鮮,加重了鄉愁的濃重意味。總而言之,《鄉愁》整首詩含蓄蘊藉,余韻綿綿,滿紙是思念大陸的親情,落葉歸根的宿愿,已成為人們傳誦的佳作。
五、難點分析
這首詩歌主要運用了意象的筆法。詩中主要設置了四個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郵票”,它象征著作者少年時代鄉愁的骨肉之情。母親牽掛兒子,兒子想念母親。
二是“一張窄窄的船票”,它象征著作者青年時代鄉愁的戀人之情。這是青年男女之間的思戀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墳墓”,它象征著作者中年時代鄉愁的生死之情。這是一種只能埋于心底、無法在兩者之間傳遞的刻骨銘心的思念。墓里墓外雖然只有咫尺,然而卻又是那么遙遠。
四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它象征著作者晚年時代鄉愁的故國之情。海峽雖然“淺淺”,但是故國之情卻是深不可測。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層層深入、步步遞進,它綿遠深長、回味不盡。作者“鄉愁”的內涵和境界,隨著自己的成熟和時代的發展,得到不斷的深化和提升,從個人和家庭的親情,擴展到海峽兩岸的愛國之情。這就使“鄉愁”具有了鮮明的時代色彩。
六、朗讀比賽
七、小結課文
八、布置作業
背誦詩歌
一曲哀婉的鄉愁曲──《鄉愁》一課的教學設計 篇5
【素質教育目標】
1、知識儲備點:
⑴ 品味詩歌語言,了解詩人的情感。
⑵ 了解詩歌的寫作順序和感情線索。
2、能力培養點:
⑴ 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⑵ 反復誦讀,使學生掌握誦讀詩歌的要領和技巧。
⑶ 提高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3、情感體驗點:
使學生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學習,以報效祖國。
【教學重點難點】
1、反復誦讀詩歌,體會詩人對祖國真摯的熱愛之情。
2、分析本詩獨創的意象和精巧的構思。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啟發、探究法。
【教具準備】
投影片、錄音機。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頭凝望窗外明月)同學們,看這幅畫,你們會想到誰的詩句呢?這首詩是表達怎樣的情感呢?(學生回答)對,這首詩是著名的唐代詩人李白所作,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家鄉是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當我們一旦離開它,總會生起或多或少的鄉愁。今天我們再一起來學習中國臺灣著名學者余光中的《鄉愁》,體會其中的情意好嗎?
二、板書課題,作者簡介
余光中,中國臺灣學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中國臺灣,是當代中國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
三、 研習新課
1、聽讀,整體感知:
⑴ 播放《鄉愁》配樂詩朗誦錄音。
⑵ 同學們聽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請說出來大家討論。
⑶ 教師適當評點后,范讀課文,讓學生再次體會詩中悲憤而激昂的感情基調。
2、品讀,體會詩的音樂美:
⑴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后請同學代表讀課文,集體糾音。
⑵ 結合練習三劃分全詩節奏。
⑶ 全班齊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3、解讀,品味詩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組探究下列問題)
⑴ 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里,鄉愁一直縈繞在詩人心頭,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呢?(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
⑵ 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東西,但很多詩人卻把它寄托在具體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過“明月”寄托鄉愁,那么這首詩是通過什么來表達鄉愁的?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⑶ 結合上文,說說你由“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產生的聯想,它們是如何表現鄉愁的?
4、課堂互動。
(學生針對本課不懂的問題發問,由學生來回答,老師適當點撥。)
5、延伸拓展,深化積累:
⑴ “鄉愁”從古到今都困擾著羈旅他鄉的游子們,因而也成為文學創作歷久常新的主題之一,我們學過的作品中還有哪些是反映這個主題的?你能背出來嗎?
(學生背誦,肯定學生課外的學習和積累。)
⑵ 在《鄉愁》一詩中,作者把鄉愁比喻成“郵票”、“船票”等,請你也仿照這個句式說一、二句話。
(老師啟發,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并及時給予中肯評價)
6、再次朗讀課文,然后課堂小結:
⑴ 全班再次誦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⑵ 課堂小結:同學們,人們常說:“甜不甜故鄉水,親不親故鄉人”正因為如此,文學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發“鄉愁”名作,那么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怎樣做來表達自己對家鄉的熱愛呢?下面讓我們一起欣賞歌曲《誰不說俺家鄉美》邊想出答案。
四、布置作業
1、背誦《鄉愁》。
2、以愛家鄉為話題寫一篇作文,文體不限。
一曲哀婉的鄉愁曲──《鄉愁》一課的教學設計 篇6
教學
過程
教師活動
內容
學生活動
內容
媒體
使用
時間
設計
意圖
一、 導入
二、誦讀、分析
三、應用
席慕蓉的故鄉,在她詩中是在“長城外”“陰山下”的那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運的安排,她不在那兒出生,也不在那兒長大,更不能回故鄉去看看(直到1989年在她46歲時,才有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可是,作為多情的詩人,面對著人為的山河阻隔,在遙遠的海島上,她與故鄉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系,故鄉是她精神的歸宿,靈魂的家園。她只有在夢中,在詩中,寄托無限的鄉愁。
老師范讀。
學生思考:
◆1. 詩人是按照什么順序組織材料的?
◆2. 詩人把鄉愁比作什么?有什么表達作用?
討論問題。
小結要點:
這首詩大致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來寫,第一節對故鄉月夜笛聲的描寫;第二節寫離別時,表現離別故鄉時心中模糊的悵惆;第三節寫離別后,表現對故鄉綿綿無期的思念。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用月夜的笛聲來營造整個詩的凄清的氛圍,把人帶進夢幻般的意境中。“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惆悵”,把故鄉的面貌比喻成一種模糊的惆悵,類似于通感,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表達得獨特而有新意,詩人的思鄉之情耐人尋味;接著把故鄉的“面貌”和那種“悵惆”的心情比作“霧里的揮手別離”這一非常具有畫面感的場景,使讀者進一步體會鄉愁的滋味;最后詩人點出鄉愁,又用了一個富有創造性的比喻“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詩人用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現實中并沒有那種永不老去的沒有年輪的樹)來打比方,為的是形象地說明:鄉愁永遠存在心中,揮之不去。強調了鄉愁的綿遠和永遠不可排遣的濃重。
朗讀課文。
余光中、席慕蓉的《鄉愁》都運用了貼切、生動、新穎的比喻,仔細品味,然后以母校為描寫對象,寫一段40到50字的話,中間要使用3到4個比喻。
學生自己準備.
請同學們朗讀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
然后老師和同學們共同進行講評、小結。
下課以后每位同學進行修改,寫在作業 本上。
聽老師范讀并思考問題。
討論問題,學生發言。
打草稿。
發言交流。
投影展示板書。
3分鐘
8分鐘
10分鐘
10分鐘。
14分鐘。
為深入理解作品內容奠定基礎。
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和手法。
深入理解詩歌的形象和詩人的感情,感受優美的意境。
學習運用比喻表情達意,提高表達能力。
一曲哀婉的鄉愁曲──《鄉愁》一課的教學設計 篇7
《鄉愁》(教學實錄)執教者:南安實驗中學 李 芳點評者:南安實驗中學 陳照星 (課前3分鐘播放佟鐵鑫演唱的《鄉愁》歌曲,創設氛圍。用二胡曲《江河水》作為整節課的背景音樂。) 師:上課!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 創設情景,導人新課 師:(微笑)同學們,當你離家三五天,或十天半個月的時候,你們會想家嗎? 生:(齊聲)會。 師:(微笑,親切的俯身詢問)想家的感覺是什么樣的?哪位同學來說說看? (生交頭接耳,小聲議論,紛紛舉手) 生1:想哭又哭不出來。 生2:酸酸的,澀澀的。 師(微笑):什么地方酸酸的,澀澀的。 生3:鼻子、心里,還有眼淚也想掉下來。 師:(深情地說)同學們,其實老師跟你們一樣,想當年老師在異地求學,每當夜深人靜時,就是想家的時候,想起家中年邁的父母,想起家 中門前屋后的小樹,徹夜難眠。這時老師心里總是默默吟誦著王慧玲的一首短詩——《想家的心情》,其中有兩句老師特別喜歡,至今還記憶 猶新。同學們有沒有興趣聽呢? 生(急切齊聲):有。 師:想家的心情,是母親倚欄凝望的眼睛; 想家的心情,是游子憑窗凝陣的懂慣; 想家的心情,誰都感受得到,誰也說不清。 (學生熱烈鼓掌) 師:謝謝同學們的掌聲。是啊,想家的心情,誰都說不清,同學們想家的時候還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遠離祖國,漂泊異鄉的游子,特 別是臺灣同胞,因為海峽的阻隔,親人們長期不得相見,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的詩《鄉愁 》。一起走進詩人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 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作者吧,哪個同學根據你積累的資料,簡要的把你所認識的余光中先生介紹給大家。 (生紛紛找出資料競先舉手) 生:余光中,1928年出生,祖籍泉州永春,著名的詩人、學者。 師:介紹得很好。同學們,請看屏幕,這是老師搜集的。(播放多媒體,余光中的介紹,年幼時與母親的合影、晚年的照片及主要代表作)。 這就是余光中先生,是泉州永春人,跟我們是—— 生:同鄉(老鄉)。 一、誦讀 師:請同學們繼續看屏幕,認真聽錄音朗讀,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和詩的朗讀節奏。(播放課件。學生全神貫注地聽錄音看課件上的演示 ,朗讀深沉、圖文并茂,學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師: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 生(急切):是深沉的。 師:對,是深沉中略帶哀傷的,那我們朗讀時的速度應該是—— 生:緩慢的。 師:請同學們打開課文,根據課后習題三的提示,邊標出節奏邊小聲朗讀。 (生邊小聲試讀邊快速標出朗讀節奏,師來回巡視著,指導有疑難的同學) 師(用掌聲示意學生停下):同學們,我們一起來試讀這首詩。 生齊讀第一二小節。 師(用掌聲示意學生停下):這兩節語速耍再慢點,要讀出思念之情。) 生齊讀第三小節。 師(用手示意停下):"啊"這里要變音,讀作"y(呀)",因為"啊"的前一個字的韻母如果是 "B、O、e、i、("就要讀成"y(呀)"。"母親在里頭" 的"頭"要讀輕聲。這個小節表達的是生離死別,要讀出適當的顫音。 師示范,學生齊讀第三小節。 接著學生讀第四小節。 師(用手示意停下):這一節音調要上揚,要有蕩氣回腸的感覺,"在那頭"要一字一頓的, (老師示范)。我們把這首詩完整地再讀一遍。 (學生齊讀,比第一次更有感情。) 二、解讀 1、想景悟情 師:同學們讀得很好。這首詩抒發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生一陣小議論,有人舉手。) 生:抒發詩人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師:這種感情看得見嗎? 生(齊聲):看不見。 師:要把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感情具體表達出來,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詩中的形象。請同學們幫老師找找看,這首詩借助什么樣 的意象表達這濃濃的思鄉之情? 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師:同學們,對嗎? 生(齊聲):對。 師板書: 小時候 郵票 長大后 船票 后 來 墳墓 現 在 海峽 師:其實詩人是巧妙的運用詩歌創作的一種方法 托物寄情(板書)。詩是精當而含蓄的藝術,只懂得這四個意象還不夠,還應該根據意象 想象詩歌表達的具體內容。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想景悟情。再現詩申的內容,用語言表達出來。 (生六人一組,師來回巡視,具體指導。)(5分鐘后總括) 師:同學們,現在我們通過想像,演釋詩的內容。哪一個同學先來? 生:小時候,作者外出求學,他想念母親時就給母親寫信,他想:郵票呀郵票,請你帶去我對母親的思念;逐漸的作者變成了青年成家立業了 ,船票聯結他與妻子的感情;到了中年,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鄉,看到卻是一方矮矮的墳墓,他痛哭流涕。(生飽含感情)母親呀,母親,我再也 見不到您了;后來作者成了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每當他登上中國臺灣的最高峰時,眺望家鄉,不由思緒萬千,祖國呀祖國,你什么時候才能統一呢 ?(全班掌聲熱烈) 師:哪個同學來評點一下這個同學說得怎樣? 生:我覺得他第三小節說得不夠好,感情不夠。 師:那請你有感情地體現一下。 生:到了后來,他終于回到故鄉,看到的卻是一方矮矮的墳墓、冰冷的墳墓。卻看不見母親那慈祥的面容,他跪在墳前痛哭道:母親呀母親 ,你在哪里,不孝兒回來了。(生感情哀痛,聲音已是有點哭腔,眼角濕潤。) (全班學生一片沉寂后,教室里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師:這兩位同學評點得很好。老師特別剛才這位同學用了"郵票呀郵票,請捎去我對母親的思念"和"祖國呀祖國,你什么時候才能統一",我 覺得這些語句飽含著這位同學深深的感情,老師還欣賞地是,他很好地演譯了詩中的時間,從"小時候 (生跟著齊念)長大后 后來 現 在",而且說到晚年的時候,有外貌的細節描寫,頭發是 白發蒼蒼。 師:哪位同學能再來演繹詩中的內容。 生:小時候,作者出外求學,當夜靜時總想起母親,就拿筆寫信,望著那小小的郵票,他希望這郵票能帶去他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后來他漸 漸長大了,成家立業了,為了養家糊口,外出工作。每當要回家時,望著那窄窄的船票,想著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飯菜在家等待著;后來作者回到 朝思暮想的家鄉,母親卻在一方矮矮的墳墓里,作者心酸極了,那種辛酸是無法言喻的。而現在,作者己經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了,他站在中國臺灣 的高山上,眺望祖國大陸:這淺淺海峽飽含著多少人的辛酸淚水,什么時候祖國才能統一啊!(此時這個學生流下了眼淚,其他同學也輕輕拭起眼 角的淚水。全班同學和所有聽課老師掌聲熱烈。) 師:這個同學講得太好了,動了感情,眼淚都流下來了,老師也被深深感動了。這首詩的第一小節表達了對母親的深深思念之情。這是一種 —— 生(齊聲):親情(教師板書) 師:第二節是對妻子的懷念,這是一種—— 生(齊聲):愛情(教師板書) 師:第三節則是寫詩人回到家鄉時看到的卻是一方矮矮的墳墓,這時候詩人表達的是一種深深的哀痛[板書:哀痛);而第四節表現的是詩人盼 望祖國統一(板書:盼統一)。作者由個人的悲歡到民族感情的寄托,由前三小節的思親之情上升到最后一個小節的濃濃的愛國之情(板書:"思鄉 之情"與"愛國之情") 2、質疑 師:同學們對這首詩還有什么疑問嗎? 生1:海峽明明是"深深的",為什么詩人說是"淺淺的"?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哪個同學來說說看,這是為什么?(生一陣小議論) 生2:作者是因為盼望祖國統一,才說是"淺淺的"。 生3:他相信祖國早晚要統一,所以說是"淺淺的"。 生4(急切地站起來):因為作者對祖國的思念之情遠遠深于海峽,所以說是"淺淺的"。(生交頭議論。) 師(用手示意停下):同學們說得太好了,"海峽淺淺"、"郵票小小"、"船票窄窄"、"墳墓矮矮",看起來都是很小的,但它們卻反襯了詩人那 種深深濃濃的思鄉愛國之情。 3、欣賞詩歌 師:通過朗讀,想景悟,情,我們己經感受到詩人獨具的藝術匠心。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這首詩美在哪里?同學們可以從結構、主 題、意境、修辭等去欣賞。(生議論開來,有人 舉手。) 生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富有音樂美。 生2: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富有結構美。 生3:意象美,每一小節詩人都把鄉愁比某一種東西。 師(環顧四周):同學們都說得很好,像這么美的詩,應該把它背下來,但不要死記硬背,找找看這首詩有什么規律可幫我們快速背誦。 生1:每一小節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時間,從小時候到現在。 生2:疊詞。還有每一小節的開頭都是訂鄉愁是……在這頭……在那頭" 師:剛才同學們總結的是這首詩的結構特點。只要掌握了這些特點,背誦就容易了。老師先背給同學們聽聽,會背的同學也可輕聲跟著(教 師飽含深情地背誦這首詩,部分同學輕聲跟著。) (背誦完畢,教室里響起熱烈的掌聲) 師:謝謝同學們的掌聲。哪位同學愿意到講臺上來背給同學們聽聽。(有兩位女生自告奮勇上臺背誦,教室里一片寂靜,每一聲朗讀都叩動 同學的心弦。思鄉之愁之痛,在每一張稚氣而又嚴肅的臉上。) 師:這兩位同學背得很好,現在我們全班一齊背。不會背的可以看書。 (學生充滿感情地背誦著。)(背誦完畢。聽課老師鼓掌。) 三、拓展 1、仿句 師:這首詩作者通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寄托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其實除了這些事物外, 還有許多東西能觸動我們的心靈,弓1起我們 的思鄉情緒。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用具體的事 物為"鄉愁"打個比方嗎?(學生爭著舉手回答) 生1:鄉愁是一枚青橄欖,苦苦的、澀澀的,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師:非常好,巧借了李煜的詞"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生2:鄉愁是一根電話線,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生3:鄉愁是一碗老醋,每嘗一口,都讓人心酸。 (師微笑,生給予熱烈的掌聲) 師:很形象,很具體。 生4:鄉愁是一串風鈴,叮叮咚咚的,讓人憂愁。 生5:鄉愁是一滴淚水,酸酸的,澀澀的。 生6:鄉愁是母親頭上的亂發,理也理不清。 生7:鄉愁是一灣湛藍的海洋,望不著邊際,看不到底。 生8:鄉愁是河,流淌人生最初的夢。 生9:鄉愁是一縷清煙,飄忽不止。 生10:鄉愁是一杯沒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澀澀的。 生11:鄉愁是家鄉的小路,讓人留戀忘返。(聽課老師,香港課程專家點頭微笑) 生12:鄉愁是家鄉的河,永遠在我們的心中流淌。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可以把這些句子整理起來,就是一首很美的鄉愁詩了,同學們就是這首詩的作者,也可嘗試做詩人了。(學生笑) 2、各領風騷話說愁 師:愁,有鄉愁,離愁,國愁,也有家愁,古往今來,愁是許多文人筆下的主顛,請同學們根據你的積累,說一句含有"愁"的古詩詞句。最 好能夠說出作者。 生1: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李煜 生2: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 生3: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生4: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下課鈴聲響了,還有許多同學舉手想要發言。) 師:時間關系,我們暫時說到這里,課后同學們再互相交流。請同學們看一下老師的積累。 (多媒體演示積累的有關"愁"的古詩詞句,學生 快速地抄寫在筆記本上) 師:在結束這堂課時,我還想讓同學們看看余光中先生創作此詩時的情景。(演示余光中的介紹,鼠標點在"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抬頭眺望… …) 師:老師也來想景悟情,想象詩人創作這首詩的情景。 師:一個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輪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開了門窗,灑進了屋里,一位詩人倚窗而立,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抬頭 眺望,一股思鄉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詩從他的心中流淌出來:"小時候,鄉愁是一張小小的郵票……"(學生充滿感情地跟著考師背誦。) 師:好,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下課。向所有的來賓表示我們的謝意。 (學生轉身向后鼓掌致謝) (此課是2叨3年3月6日上午,為香港課程專家小組夜臨我校考察指導時所上的研討課] [以下是南安實驗中學陳照星校長對本節課的點評] 《鄉愁》是一篇充滿人文飽含感情的詩歌,教師成功之處在于用心去教,用感情教,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學生,努力使師生的感情融人作者 濃濃的鄉愁之中,產生心靈上的共振,所以《鄉愁》這一堂課聲情并茂,使人仿佛置身于藝術的殿堂,得到一種真正的藝術感受。下面談談我 對這堂課的幾點看法: 一、課堂導人設計新穎,讓學生從想家的切身體會談起,進而老師也敘述自己思鄉的感受,吟誦短詩《想家的心情》層層鋪設,喧染情感 ,自然引人新課,讓學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二、突出探究創新的特點。體現了"誦讀——解讀——拓展"的教學模式,這是在課改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個新型教學模式,其核心是:"讀 熟、悟透、遷移"。這堂課這三大塊很清晰,誦讀的環節不僅有圖文并茂的配樂朗誦,學生自由讀,齊讀,而且老師注重在朗讀在中起示范作用 和指導作用,如感情基調的把握很到位,"啊"字的變音指導,"頭"讀輕音等。解讀環節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老師沒有向學生灌輸什么, 而是讓學生在小組中想景悟情,描述詩的內容,讓學生主動參與,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質疑、答疑、討論、評價,老師點撥及時 弊確,并自己率先示范背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展的環節,讓學生模仿詩中的意象為鄉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學生創新的思維,例如學生 說:杉愁是一條電話線,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鄉愁是一杯沒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澀澀的。鄉愁是一碗老醋,每嘗一口都讓人心 酸學生的想象力真是讓人贊嘆。"各領風騷話說愁"注重引導學生積累知識。 三、多媒體教學手段對課堂教學起到了恰到好處的輔助作用,體現了課堂資源的整合。課前的《鄉愁》歌曲創設了氛圍,作者的介紹、照 片的展示,朗讀的圖文并茂,再加上如泣如訴的二胡曲《江河水》作為整堂課的背景音樂,都給人以審美的熏陶和藝術的享受。
一曲哀婉的鄉愁曲──《鄉愁》一課的教學設計 篇8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鄉愁》是一首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詩人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對于這首詩歌的學習,我既沒有要求學生逐句講解詩句的意思,也沒有概括詩歌每節的內容,而是按照“朗讀——品味——發現”這樣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去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發現詩歌的新奇美,使學生對詩歌的賞析上升到一定的審美的層次。
高爾基說:“真正的詩,永遠是心靈的詩,永遠是靈魂的歌。”詩歌是最富情感的,詩人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而他的目的總是要在讀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樣的感情作用的。針對學生對詩歌的朗讀能力較差的現狀,結合詩歌的特點,在課上我加強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主要是讀出感情、節奏、重音,注意語速、語調等。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的共鳴,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情感。《鄉愁》就詩的每一節來看,句子有長有短,參差不齊,節奏感很強,很適合學生的朗讀。通過朗讀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學生第一次接觸新詩,教師的配樂范讀使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這首詩的感情基調、語速、節奏,對學生的朗讀起到了較強的指導作用。一是可以使學生增加讀詩的興趣,另外還可以依據一定的標準對他人的朗讀情況進行點評。在這里,有感情地朗讀始終是放在首位的`,事實上,我們在學習詩歌時,都是在誦讀中逐漸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
“詩以一字為工。”通過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深刻地感受蘊藏在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在這一環節,學生分組討論,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個人的見解,又有集體的智慧,各抒己見,互相交流,挖掘了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結合對詞語的品析,簡單描述想像到的畫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充分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去發現這首詩的新奇之處。學生入情后,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有新發現,并能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學生先去發現,然后說出依據,學生的思維就會被激活。這首詩學生的發現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詩歌的層次結構,二是詩歌的立意。用時空的變化順序來組詩,使這首詩的層次非常清楚,由對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對祖國大陸的思念,正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升華,學生這么多的發現,可見他們的潛力是無窮的。
學生的即興寫詩,是讓他們借助這種詩歌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人生體驗,學生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是他們積累的學習語文的寶貴財富。當學生的生活體驗被引發時,學生的情感就會自然地抒發出來,而不是刻意地模仿。這個練習的目的不在于他們能說出多么富有韻味的詩句,而是在于表達自己對人生的獨特的感受和真切的體驗。
在這樣開放的課堂中,教師要時時認識到,對學生給予足夠的理解和尊重,這對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往往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已不單是知識的傳播者,更多時候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和自主權,強調自主、合作、探究,這樣學生才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詩歌的內容和情感,獲得自己的獨特體驗和發展,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充滿個性。
一曲哀婉的鄉愁曲──《鄉愁》一課的教學設計 篇9
周自恒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2. 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能力目標
1.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2.體會詩歌中優美的意境,感受涌動著的激情。
3.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味詩歌抒發的戀土深情和思鄉愁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通過感情誦讀,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認真體味詩歌蘊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賞法 如對詩歌意象和主題的解讀。
3.比較閱讀法 如將余光中與席慕蓉同類題材(抒寫鄉愁)詩歌進行比較。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錄音機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我愛這土地》,把握詩中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感。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戀。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對祖國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贊歌——《我愛這土地》。今天,我們——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靈魂。(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投影:
艾青和《我愛這土地》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他生長在農村,自幼為貧苦農婦哺養,對我們民族的主體——農民有著兒子般的深情。長大后的曲折經歷、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長為—個革命者。1929年赴法國留學,并開始詩歌創作。1932年回國,在獄中寫成詩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詩壇的地位。他的早期詩作多詛咒黑暗,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沉重憂郁,但對生活充滿希望與憧憬。他的抗戰時期的詩作,為覺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調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陽》《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詩作還有抒情長詩《光的贊歌》《古羅馬的大斗技場》等。 《我愛這土地》寫于抗日戰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 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三、感知、研習詩歌《我愛這土地》
l,教師深情地范背全詩。
2.學生自由誦讀。教師作誦讀提示:
這首詩無固定的節律,不押韻。它主要由句中停頓和句末停頓構成一定的節拍。誦讀時要著重體會由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在節奏”。
示例: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3.指定學生誦讀全詩,教師作簡要點評。
4,思考:詩歌是按怎樣的思路抒寫的?
教師引導學生概括后明確:
全詩以“假如”領起,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接著續寫出歌唱的內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轉寫鳥兒死后魂歸大地,最后轉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心。
5.精彩研讀。
學生合作研討:
(1)詩人為何不用“珠圓玉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形容鳥兒唱的歌喉?從中你可體會到什么?
(2)鳥兒歌唱的內容中,“土地”“河流”“風”“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義。結合時代特征,說說它們有哪些象征意蘊?
(3)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詩歌的第二節與第一節有著怎樣的聯系?把第二節去掉,詩歌主題的表達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學生研討后回答,教師明確:
(1)詩人選用“嘶啞”一詞,就把杜鵑啼血般的奉獻者形象賦予了悲憤的愛國者,它充滿著
因沉重的苦難和憂郁的負荷而生發的焦灼與浩嘆,傳遞著與時代同步的憂患濤情,所以用“嘶
啞”一詞十分傳神。如果換用“珠圓玉潤”“動聽”等別的字眼,就不能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對祖國、對土地、對人民執著的愛。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達了歌唱的豐富內涵: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悲憤的河流,激怒的又,溫柔的黎明——隱喻了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長了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的象征,“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可以看作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溫柔的黎明”預示著人民為之奮斗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于這片土地。
(3)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將自身融進大地,隱含了一種敢于犧牲自我之意。
(4)如果說第一節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去掉第二節,詩意則得不到提煉和強化。
6.學生熟讀背誦全詩。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土地”是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著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讀《我愛這土地》,我們感受著那個苦難年代,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心聲,是歷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遠唱不盡的主題。
五、布置作業
閱讀艾青的《太陽》一詩,寫一篇評述性短文。
太 陽
從遠古的墓塋 當它來時,我聽見
從黑暗的年代 冬蟄的蟲蛹轉動于地下
從人類死亡之流的那邊
震驚沉睡的山脈 群眾在曠場上高聲說話
若水輪飛旋于沙丘之上 城市從遠方
太陽向我滾來…… 用電力與鋼鐵召喚它
它以難遮掩的光芒 于是我的心胸
使生命呼吸 被火焰之手撕開
使高樹繁枝向它舞蹈 陳腐的靈魂
使河流帶著狂歌奔向它去 擱棄在河畔
我乃有對于人類再生之確信
1937年春
(提示:這首詩寫于1937年春天。詩人那時剛從監獄中出來不久,正流浪在上海灘頭。苦難感和光明感交織在心里,成了艾青寫這首詩的情感基調。詩歌異常典型地體現了那些年月熱愛祖國、投身戰爭、謀求解放的熱血青年的時代思潮)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誦讀,體會《鄉愁》詩的意境和感情。賞析詩中遞進組合的四個意象,理解詩意由鄉愁到家國之思的升華。與席慕蓉的同題材詩進行比較閱讀。
[教學步驟 )
一、檢查作業
各學習小組推舉代表在班上宣讀,師生共同點評。
二、研習余光中《鄉愁》詩
1.誦讀,整體感知詩意。
(1)請學生默讀,熟悉詩歌內容。
教師提示余光中簡介:
投影:
余光中(1929~)當代詩人和詩評家。湖南衡陽人。現居中國臺灣。1946年考入廈門大學外文系。1948年發表第一首詩作,次年隨國民黨軍隊赴臺。1953年10月參加《創世紀》詩刊,致力于現代主義詩歌創作。主要作品有《鄉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詩集《靈河》《石室之死》等,詩論集《詩人之境》《詩的創作與鑒賞》等。其中《鄉愁》一詩,因為形象而深刻地抒發了游子思鄉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贊賞。他的詩,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神深刻,抒情細膩纏綿,一詠三嘆,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韻律優美,節奏感強。被尊為中國臺灣詩壇祭酒。他的詩論文章,視野開闊,富有開拓探索的犀利朝氣,強調作家的民族感和責任感,善于從語言的角度把握詩的品格和價值,自成一家。
(2)學生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嘗試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
教師作誦讀提示:
《鄉愁》詩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結構上寓變化于統一,節與節、句與句比較整齊對稱,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整齊中有參差;二是音樂上營造出一種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使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數量詞的運用,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美。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戀歌。
詩的節奏和重音劃分如下:
鄉 愁
小時候 后來啊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這頭 我/在外頭
母親/在那頭 母親/在里頭
長大后 而現在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大陸/在那頭
(3)配上著名音樂家馬思聰的《思鄉曲》,教師作示范朗讀。
思考:
“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在《鄉愁》詩里,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詩人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里,“鄉愁”分別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具體可感的對象上。這種技法.通常稱之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4)合作研討:
①詩人所抒寫的“鄉愁”是怎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深、升華的?
②這四種對象前表修飾、限制的形容詞和數量詞有什么特點?它們共同突出了這四樣東西的什么特征?在詩中有什么表達效果?
③詩歌的第四節對詩意的拓展有怎樣的重要作用?
學生研討后回答,教師明確:
①“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
四個對象,分別是人生四個階段“鄉愁”的對應物。這四個階段分別是:小時候一長大后一后來一現在。
小時候,詩人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鄉愁寄托在小小的郵票上。長大后,為生活而奔波,與愛人聚聚離離,船票成了寄托鄉愁的媒介。到后來,—方矮矮的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而現在,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國之思。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余味。
②“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愁濃縮于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③如果去掉第四節,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鄉的詩;有了第四節,前三節就成了鋪墊,這一節又畫龍點睛,鄉愁的詩意升華為國愁和民愁了。
2.比較閱讀。
中國臺灣當代女詩人席慕蓉的《鄉愁》(詳見課本p5)也是抒寫鄉愁的,說說它與課文在表達上各有什么特點。
教師點撥:
這兩首詩有著相似的寫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陸,后來赴中國臺灣。
兩位詩人都鐘情于中國古典文化,承繼傳統文化中鄉愁的永恒主題寫出了新意。
不同之處在于,席慕蓉的故鄉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長大,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有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她只有在夢里,在詩中,寄托無限鄉愁。她的《鄉愁》,纏綿悱惻,分別寫故鄉月夜的笛聲、離別故鄉時心中模糊的悵惘、別后對故鄉的綿綿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異,也具有比較強的時代意義。但在思想深度的開掘上,這首《鄉愁》不如余光中的《鄉愁》那樣深刻。
3.語言運用。
余光中說鄉愁是“淺淺的海峽”,席慕蓉說是“沒有年輪的樹”,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門,你心中最惦記的是什么?請發揮想象,仿照課文,用漂亮的比喻句盡現你的感覺。
三、課堂練習
閱讀舒蘭(中國臺灣)的《鄉色酒》,完成題目。
三十年前 三十年后
你從柳樹梢頭望我 我從柳樹梢頭望你
我正年少 你是一杯鄉色酒
你圓 你滿
人也圃 鄉愁也滿
1.對詩中“你”“我”所指的對象及其關系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你”指故鄉,“我”指遠離家鄉的游子,詩中抒寫的是游子對家鄉的思念。
b.“你”指親人,“我”指遠離家鄉的人,詩中抒寫的是親人與“我”之間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詩中抒寫的是情人之間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遠離家鄉的游子,詩中抒寫的是游子對家鄉的思念。
2.對這首詩鑒賞不恰當的一項是……………………………………………………( )
a. 詩的上下兩節運用了對比藝術,將景與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表現了詩的主題。
b.全詩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比喻和象征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c.詩中運用第二人稱寫法,使詩歌帶有對話色彩,如同詩人在對著對方傾訴感情。
d.詩的句式長短交錯,上下兩節結構齊整,重章疊唱,在反復中使詩的主題得到升華。
參考答案:
1.d 2.d(不是重章疊句,也無反復)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鄉愁”是我國傳統文學歷久常新的主題,像唐代詩人李白的名作《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王灣《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崔顥《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這《鄉愁》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映射著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吟誦這深情的戀歌,我們掂量出了詩人思想中中國意識的分量。
五、布置作業
1.《鄉愁》中一個詩節就是一場凄美的離別,請設想自己是詩中的主角,寫一段文字把詩中離別的模糊補充清楚。
2.仿照題為《國魂》的新詩的第一節,分別以“長大后”和“而現在”為開頭,續寫第二節和第三節(每行詩的字數不加限定)。
國 魂
小時候
國魂是項上的紅領巾
我在紅旗下
烈士在心頭
參考答案:
1.略
2.長大后/國魂是冠軍領獎臺上運動員眼里的淚水/我在國歌聲中/運動員在陽光下面而現在/國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雙腳/我在緊跟著/億萬人在行列中
板書設計
作者郵箱:
[1]
一曲哀婉的鄉愁曲──《鄉愁》一課的教學設計 篇10
《鄉愁》這首詩我很喜歡,備課也很用心,但上下來后感覺并不好。下面我就這節課從教學設計及課堂教學效果兩方面進行反思。
一、教學設計
這是一首抒情詩,在教學上我盡量體現其詩意。
1、在教學環節的命名上體現詩意。“走近余光中——讀《鄉愁》,感覺詩的音樂美——品《鄉愁》,體會詩的情感美——說‘鄉愁’,展現詩的神韻美”。
2、在教學語言上體現詩意。
課堂上,盡量去掉不必要的口頭禪,多用散文化的語言,使教學語言呈現出一種美感,。如在介紹余光中的生活經歷時,用這樣的語言描述: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風光,夫子廟的雅韻早已滲入他的血脈。抗戰期間輾轉于重慶讀書,嘉陵江水,巴山野風又一次將他浸潤。他受過傳統《四書》《五經》的教育,中華文化早已根植于他的心中,因此,對中華民族的眷戀與深情便化作他心靈深處的一縷縷鄉愁。
3、在朗讀中體現詩意。這節課,我設計了四次朗讀,每一次朗讀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讀,要求聲音響亮,讀得字正腔圓;第二次讀,要求把握節奏,讀得抑揚頓挫;第三次讀,要求把握情感基調,充滿深情地讀。第四次讀是美讀,分男女聲部來讀。這樣的朗讀,是小步輕邁,使朗讀技巧及情感能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朗讀中一步步感受詩意。
二、課堂教學效果
這一節課并沒有達到我所預期的效果,雖然每個教學環節都能落實,但上完后總感覺少了什么,原來缺少的是一種感染力。主要表現在:
1、學生的朗讀缺乏情感。余光中說:“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確實,我們的學生才十幾歲,對這些離愁別緒并沒有一種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課堂上我又沒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引導,因此學生在朗讀時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傷的情感基調。
2、不必要的緊張使這節課上得很拘謹。站在講臺上整整15年了,可站在丹中多媒體教室卻是第一次。情緒緊張使課堂少了些許靈動的東西,缺乏教學的機智,更少了一種教學的激情。由于這種緊張情緒的干擾,使課堂出現兩處明顯的失誤,一是產生錯覺,提前下課。二是收束本節課的配樂朗誦,本來是由老師朗誦的,因口誤,多說了一句“讓我們一起朗誦”,學生便一起朗誦了。學生參與朗誦,情感的表達未能恰到好處,使配樂朗誦缺乏感染力。
總之,這節課有得有失。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在丹中這個大家庭里,我的“得”會越來越多,我的“失”會越來越少。
一曲哀婉的鄉愁曲──《鄉愁》一課的教學設計 篇11
【設計】
文本細讀教學法。
【創意說明】
對這樣一首婦孺皆知的新詩名篇,僅僅只滿足于浮光掠影式的淺層賞析,顯然是不夠甚至是不得要領的。我們應該運用文本細讀的方法,探驪得珠,進一步尋求它大獲成功的深層原因,這樣不僅可以把對此詩的解讀引向深入,還可以由此詩的成功,讓學生初步了解現代詩歌藝術上成敗的規律性因素。
【教學步驟】
一、整體感知
“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鄉愁》里,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
(作者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里,“鄉愁”分別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對應物上,這樣,詩人的鄉愁就不至于無所依附。)
二、細讀探究
1、細讀鄉愁的情感內涵:
⑴這首清淺明朗的小詩,讀來似乎沒有任何理解障礙,然而它舉重若輕地濃縮了中國式鄉愁的全部內涵,你認為“中國式鄉愁的全部內涵”具體指的是什么?
親情
鄉愁愛情
祖國情
⑵讀《鄉愁》這首詩,我們能感到詩人余光中心靈深處一個執著的主導情感僅僅是鄉愁嗎?
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感。
2、細讀鄉愁的形式講究:
⑴“鄉愁”四節詩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這樣些有什么目的?
(節與節之間完全均衡對稱,每一節均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節對應,位置上的詩行字數相等)
(鄉愁在保持節與節之間的均齊對稱時,注意到每節內部詩句的長短參差變化,從而透出自由錯落的活潑感:整齊而不僵化,自由而不蕪雜。)
⑵“鄉愁”的結構具有怎樣的特點?這樣寫有什么用意?
(結構的復沓升華了這首詩的思想意義,使這首清淺明朗的小詩顯得既深情綿邈,而又莊嚴正大。)
三、規律把握
1、你認為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去解讀一首詩歌并作出自己的評價?
2、拓展閱讀《鄉愁四韻》。
一曲哀婉的鄉愁曲──《鄉愁》一課的教學設計 篇12
一、教材簡析
鄉愁,是中國詩歌歷久常新的主題。閱讀此詩,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同時,讀者可以感受作者濃郁而又強列的感情,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用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等形象表現鄉愁,抒發對故土深深的思念之情。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愿望。
二、設計理念
1、在教學環節的命名上體現詩意。“走近余光中——讀《鄉愁》,感覺詩的音樂美——品《鄉愁》,體會詩的情感美——說‘鄉愁’,展現詩的神韻美”。
2、在教學語言上體現詩意。課堂上,盡量去掉不必要的口頭禪,多用散文化的語言,使教學語言呈現出一種美感。
3、在朗讀中體現詩意。這節課,我設計了四次朗讀,每一次朗讀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讀,要求聲音響亮,讀得字正腔圓;第二次讀,要求把握節奏,讀得抑揚頓挫;第三次讀,要求把握情感基調,充滿深情地讀。第四次讀是美讀,分男女聲部來讀。這樣的朗讀,是小步輕邁,使朗讀技巧及情感能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朗讀中一步步感受詩意。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對詩歌層次的分析,體會作品的結構美
2、通過對詩歌詞語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語言美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詩歌深情的朗誦,欣賞作品的音樂美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對詩歌線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教學重點:通過對詩歌深情的朗誦,欣賞作品的音樂美
教學難點:通過對詩歌線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一曲哀婉的鄉愁曲──《鄉愁》一課的教學設計 篇13
山東省新泰市泉溝鎮初級中學 薛啟華
一、設計思路
自讀質疑 合作探究
這堂課的設計思路:① ──→ ②
整體感知 品味研讀
點拔釋疑 拓展延伸
──→ ③ ──→ ④
朗讀指導 比較閱讀
新課標要求在閱讀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要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在具體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師生課堂交流的平臺,創造一種寬松、祥和、愉快的對話環境,利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從而共同探疑、解題,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培養個性。
第一環節:初一是初次接觸新詩,教師應加強指導,教師要發揮教學目標 的導學導讀功能,利用系列化的目標,步步激疑、啟思,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去研讀課文,初步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
第二環節:在整體感知、理解詩意這一環節中,讓學生自己去讀,結合老師提出的問題,自主發現問題,然后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定位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習者,學生是主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說真話,訴真情。引導學生去感知詩歌內容,特別是品味“一枚”“小小的”“一張”“窄窄的”“一方”“ 矮矮”“一灣”“淺淺的”這些疊詞和數量詞詞語,體會詩人如何將對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對祖國大陸的思念。
第三環節:朗讀指導。指導學生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自己會確定朗讀的語氣、語調、節奏、重音,從而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我把朗讀的訓練與指導貫穿于本詩的學習全過程中。指導學生朗讀時,可用階梯式朗讀法指導學生。首先要求學生初讀全詩做到流暢、準確;再讀全詩要求讀出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和對祖國的深深懷念。
第四環節:是讓學生積極參與,從課內的學習,遷移拓展到課外相關詩文的閱讀積累,從課內到課外構成了一個“大語文”的學習框架,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對兩首詩風格、朗讀方面,加以適當的指導。
二、教學過程
教師導言: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的一首詩《鄉愁》。(板書:鄉愁)
自讀質疑,整體感知。
1、下面,先請同學們朗讀這首詩,比誰讀準字音。如有讀錯字音的,請其它同學舉手幫助更正。
2、指名讀(一人讀一節,共十幾人讀)。〔如有讀錯字音的,則說停,并引導學生更正,教師并板書;如無,則罷。〕
〔可能讀錯的字音:一枚mei 海峽xia 后來呵ya〕
3、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老師的指導自學。
朗讀課文,邊讀邊體會《鄉愁》這首詩所表達的感情。4 分鐘后,比誰能背誦課文,并能回答課文后的三道思考和練習題。 4、檢查自學。
(1)指名背。(背對的同學要表揚:好,對)
師:會背的同學舉手,比誰背得好。
〔若舉手多,則檢查;如不多,則再給2分鐘〕
〔生若背錯了,請其它同學更正〕
合作探究,品味研讀。
同學們,大家通過自己的讀書已能背熟了,這是理解課文的必由之路。通過自學能把課文后的題目都正確回答出來的同學請舉手。有不會的,哪道題不會的,那就請前后桌討論( 可進一步弄懂某些詞語的含義,如這頭、那頭指什么?),3 分鐘后比誰回答得好。
(1)名回答。
師:誰來回答第1題?〔結合課文,說說你由“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而產生的聯想〕
若不對,則問:有不同意見的舉手。你同意這種意見嗎?(著重弄懂這頭、那頭指什么?說明什么?你怎么知道的?最深:其它任何思念都不及它)
若生能回答出:用前三種鄉愁,使愛國之情更加突出。(多名學生回答)
師問:為什么?
多名學生回答,必定有學生逐個分析各個時期的鄉愁。①小時候,我外出求學、打工,最使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親。對母親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書之中,而保證這封信能夠從“這頭”到“那頭”,干系就在一張郵票上。小時候的“我”一定最關注郵票;郵票便是小時候最突出的“鄉愁”。②長大后,在外邊了,最思念的是新娘,以此來襯托現在的鄉愁。③后來呵,大概中年的我,祭掃母親的墳墓時,腦海里浮現出昔日親人的面容,還有那一 抔黃土,黃土下安睡的母親。
“這一方矮矮的墳墓”是多么令人痛楚,黃土的里外是兩個決然不能溝通的世界,無家書可達意,無舟船可抵達,它牽動著自己的全部思緒。中年喪母最令自己痛楚的,以此來襯托現在的鄉愁。(無法解決的愁,終身的痛苦)
以上三鄉愁是在三個特定時期最令作者思念的。
④中國臺灣與大陸,本應密切往來,但卻相互隔絕,既不能通郵,也不能通航,最令人痛心!(應該可以通的,而沒有通, 令人心痛)
點拔釋疑,朗讀指導。
師:你能讀出這些感情嗎?
〔點名讀〕
誰能有感情地背誦?點名背。
師:太棒了!你能不能給大家介紹一下你讀詩的經驗?
生:感情要飽滿,語速不能太快。
師:其他同學還有補充嗎?
(生紛紛發言,略。)
師(小結):讀詩首先要把握好感情,語速適當,還要讀出節奏和重音。(板書:感情 語速 節奏 重音)
師:評價某位同學讀得如何,可以從以上四個方面進行。下面請大家四人一組討論一下這首詩的節奏和重音,然后互相聽讀,選出讀得最好的同學。
(教師巡回了解各組讀的情況,學生積極性很高。)
師:下面我們開始朗讀欣賞,誰先來?
(生爭相朗讀,并自由發言評價。約有六七個同學作了范讀,大都聲情并茂。)
師:(重點指導)重音并不一定重讀,有時根據感情需要應處理為重音輕讀。例如:“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中“小小的”三字讀為重音,但不能重讀,而應輕讀。
師:在讀詩的過程中,同學們和詩人的心溝通了,我們讀懂了余光中那殷殷赤子情懷。詩言志,同學們能不能用形象的語言即興表達出你想家的感覺呢?估計生能回答。
(多名學生回答:
鄉愁是一臺電話機;
鄉愁是一座橋梁;
鄉愁是一本厚厚的日記本;
鄉愁是一只潔白的信鴿;
鄉愁是一輪圓月。
〔富有創造性的要表揚,如生比喻不恰當,則讓他說出理由〕)
拓展延伸,比較閱讀。
師:思鄉是游子共同的聲。下面請同學, 欣賞另一位中國臺灣詩人席慕蓉的《鄉愁》。自由朗讀幾遍,比較席詩和余詩的異同。
(學生朗讀,然后討論,自由發言)
生:這兩首詩都表現了作者的鄉愁。
師:不錯,這是兩首詩的相同點,除此之外還有嗎?
生:兩首詩都運用了比喻。
師:鄉愁本來是抽象的,作者借助于具體的形象把它表現出來,引起讀者的聯想和相像。
生:我覺得兩首詩在形式上不一樣。
師:能不能具體說說?
生:余光中的詩分了四節,每節的句數和字數基本上一樣多,看上去比較整齊,而席慕蓉的詩看上去參差不齊。
師:說得非常好。還有嗎?
生:席慕蓉的詩表達感情比較朦朧含蓄,余光中的詩比較直接清晰。
布置作業 :
師:鄉愁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話題,古今中外有許多膾炙人口的鄉愁詩,大家可以把范圍放大些,課下把能搜集到的所有鄉愁詩整理成《鄉愁專集》。
師:(放歌曲──佟鐵鑫演唱的《鄉愁》)伴隨著余光中的鄉愁,咱們就要說再見了。今后無論走到哪里,同學們都不要忘記故鄉,月是故鄉明,回家的感覺真好!同時祝愿中國臺灣同大陸早日統一。
三、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這節課的設計思路,始終用新課標的理念作指導,建立起了學生主動參與,教師啟發指導,師生共同長進,發展的教學模式;改變了長期以來以被動學習為主的語文學習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拓展創新為主導的新型學習方式。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和自主權,并盡量多給他們以時間和空間,強調“發 ─探究”,這樣學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詩歌的主旨、情感,從而獲得自己的獨特體驗和發現。這就大大拓展了學生思維的自由度。這節課的設計也依據了詩歌體裁特點,教給學生學習詩歌的一般方法,即:“朗讀(詩歌)──品味(語言 )──理解(感情)”三步四環節的品讀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 讓學生了解《鄉愁》一詩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善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
板書設計 :
小時候(少年) 少年清愁 │ 生離之愁 │ 家愁
長 大(青年) 夫妻離愁 │ │ │
后 來(中年) 喪母哀愁 ── 死別之愁 │ ↓
現 在(老年) 思歸濃愁 國愁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