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備課資料(精選13篇)
《鄉愁》備課資料 篇1
[教學目標 ]
1.學習《鄉愁》了解借物抒情的寫法,體會作者的感情和作品的藝術特色。
2.領會詩句內涵,理解詩歌的內容,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進而對詩歌作出正確評價。
3.認識和理解《鄉愁》的結構美和音樂美。
[資料下載]
1. 作者介紹
余光中:1928年生人,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現居中國臺灣。是當代詩人和詩評家。在當代詩壇是很有影響的人物。他的詩作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意味深長,韻律優美,節奏感強。他被尊為中國臺灣詩壇祭酒。他的散文富于詩意,文字典雅,俊逸而雄渾。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萬圣節》《天國的夜市》《在冷戰的年代》《白玉苦瓜》《與永恒拔河》等等。
2. 時代背景
《鄉愁》這首詩選自《白玉苦瓜》,寫于七十年代。詩人是在1949年隨國民黨軍隊赴臺的,幾十年來一直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渴望團聚,渴望統一。因此寫下了此詩。
3. 名家點評
《鄉愁》這首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映射著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 “鄉愁”體現了詩人余光中思想中最執著的主導情感——中國意識。在詩中,隨著“鄉愁”在人生每個階段對應物的改變,“鄉愁”的情緒越來越濃,最終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為帶有普遍意義的家國之思。《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戀歌。
[整體感知]
1. 語知歸類
略
2. 理清思路
詩人以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組織內容,抒發深深思鄉之情。
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一長大后一后來一現在,四個人生階段。
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征: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后的夫妻分離——后來的母子死別(這是一種特殊的“分離”)——現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
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一現在的海峽。
小時候離家讀書,通過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所以鄉愁詩小小的郵票。這思念的對象既是母親,也是故鄉。在這里,故鄉即母親,母親即故鄉。
長大后,為生活所驅遣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鄉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到后來,時空的隔離再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
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到這里,詩人的鄉愁得到了升華,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四節詩以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如油畫的著色,那色彩便是鄉愁,一層層加深。
段落層次
第一段:寫小時候離家外出讀書,小小郵票封封家書寄鄉愁——思念母親。
第二段:寫長大后奔走他鄉謀生,窄窄船票趟趟歸路連鄉愁——思念愛人。
第三段:寫到后來時空隔離溝通,矮矮墳墓生死分割斷鄉愁——懷念母親。
第四段:寫至現在形勢所迫離國,淺淺海峽中國臺灣大陸隔鄉愁——思鄉思國。
文章結構圖
小時候—我這頭—郵票—母親那頭
長大后—我這頭—船票—新娘那頭
鄉愁: 盼祖國統一,想親人團聚
后來啊—我外頭—墳墓—母親里頭
而現在—我這頭—海峽—大陸那頭
3. 討論解惑
① 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昂揚激越還是憂郁深沉?朗讀這首詩的時候,在語速和節奏處理上應注意什么?
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優美的戀歌。朗讀時語速要放緩慢一點;要多停頓,不直讀長句。
② 詩人把鄉愁投射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具體可感的對象上,這四種對象前表修飾.限制的形容詞和數量詞有什么特點?它們共同突出了這四樣東西的什么特征?在詩中有什么表達效果?
“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愁濃縮于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很明顯,這首詩是以時間的變化、推移來組織全課的,全詩共四節,對應的是四個人生階段: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詩人為這四個人生階段分別找了一個最能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
③ 鄉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種情感,詩人又是通過什么具體可感的東西來表達的?
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郵票:小時候離家讀書,鄉愁惟有通過那小小的郵票以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
船票:長大后,為生活所驅遣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的鄉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墳墓: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后,鄉愁都有所寄托與排遣。到后來,時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不管是郵票還是船票,都無法叩開這一小小的墳墓,都無法連接這阻隔的陰陽。詩到這里,感情加重,悲劇氣氛更強,讓人唏噓感嘆不已。
海峽:而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
這四個對應物,都顯示了漂泊.隔離.絕別.可望而不可歸的離愁別緒。
④ 這首詩有何藝術特點?
首先是主題深刻。“鄉愁”的主題是歷久常新的,作者是向更深的挖掘,由孩子思念母親.丈夫思念妻子升華到游子思念祖國,既表達了自己的心聲,也抒發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懷。
其次是意象獨創。作者用托物寄情的手法,把非常抽象的情感借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變成具體可感的意象。“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幾個形容詞把鄉愁濃縮于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反射出濃烈的思鄉之情:郵票傳遞的是母子深情.船票運載的是夫妻深情.海峽連接的是愛國之情。
再次是構思巧妙。作者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寫了人生的四個階段(小時候、長大后、到后來、而現在),又以空間的阻隔為四個階段的共同特征(母子分離、夫妻分離、母子死別、游子與大陸分離),找到了表達鄉愁的對應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樣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鄉愁層層加深。
最后是形式完美。這首詩的藝術形式完美突出,令人矚目。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結構美。其實《鄉愁》是一首新格律詩。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于統一的美。統一就是相對的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整齊,段與段.句與句和諧對稱;變化就是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注意了長短句的變化調節,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二是音樂美。作者采用了復沓手法,全詩各節都是采用“鄉愁是——”與“我在這頭……在那頭”的句式,這樣回環往復,一唱三嘆,加之疊詞和恰當的量詞的運用,使得這首詩節奏明快.旋律美妙.抑揚頓挫,增強了音韻美。
[課堂小結]
本節課的學習主要要弄清一下三點:①領會詩句內涵,理解詩歌的內容;②了解借物抒情的寫法,體會作者的感情和作品的藝術特色;③理解掌握這首詩的何藝術特點。
[同步練習]
一、基礎題
1.下面對《鄉愁》一詩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全詩以時間為序,以感情為線索,把對母親.妻子的愛熔鑄在對祖國的愛中,表達了作者渴望祖國統一的殷切期望。
B.作品以時間為序,以感情為線索,把對祖國的愛熔鑄在對母親.妻子的愛中,表達了作者渴望祖國統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時間為序,以感情為線索,把對故鄉的愛熔鑄在對母親、妻子的愛中,表達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國懷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時間為序,以感情為線索,把對母親、妻子的愛熔鑄在對故鄉的愛中,表達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國懷抱的殷切期望。
2.簡要分析余光中的《鄉愁》中疊詞運用的表達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鞏固題
3.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么感情?感情基調應該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鄉愁推向頂點的是哪一節?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題
5.余光中的《鄉愁》用了哪些形象來表現其鄉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詩中用了那些巧妙的比喻?有什么表達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鄉愁是……”說一句話或幾句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閱讀理解:
世間最美的墳墓
(1) 我在俄國所見到的景物再沒有比托爾斯泰墓更宏偉、更感人的了。這將被后代懷著敬畏之情朝拜的莊嚴圣地,遠離塵囂,孤零零地躺在林陰里。順著一條羊腸小道信步走去,穿過林間空地和灌木林,便到了墓冢前;這只是一個長方形的土堆而已,無人守護,無人管理,只有幾株大數陰庇。她的外孫女跟我講,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風中微微搖動的樹木是托爾斯泰親手栽種的。小的時候,他的哥哥尼古萊和他在他們聽保姆或村婦講過一個古老傳說時,提到親手種樹的地方會變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們倆就在自己莊園的某塊地栽了幾株樹苗,這個兒童游戲不久也就忘了。托爾斯泰晚年才想起這樁兒時往事和關于幸福的奇妙許諾,飽經憂患的老人突然從中獲到了一個新的、更美好的啟示。他當即表示愿意將來埋骨于那些親手栽種的樹木之下。
(2) 后來就這樣辦了,完全按照托爾斯泰的愿望;他的墳墓成了世間最美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墳墓。它只是樹林中的一個小小的長方形土丘,上面開滿鮮花——沒有十字架,沒有墓碑,沒有墓志銘,連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也沒有。這個比誰都感到受自己的聲名所累的偉人,就像偶爾被發現的流浪漢,不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誰都可以踏進他最后的安息地,圍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柵欄是不關閉的一一保護列夫·托爾斯泰得以安息的沒有任何別的東西,惟有人們的敬意;而通常,人們卻總是懷著好奇,去破壞偉人墓地的寧靜。這里,逼人的樸素禁錮住任何一種觀賞的閑情,并且不允許你大聲說話。風兒在俯臨這座無名者之墓的樹林間颯颯響著,和暖的陽光在墳頭嬉戲;冬天,白雪溫柔地覆蓋著這片幽暗的土地。無論你在夏天和冬天經過這兒,你都想象不到,這個小小的隆起的長方形包容著當代最偉大的人物當中的一個。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辦的大理石和奢華裝飾更扣人心弦: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來的人中間沒有一個有勇氣,哪怕僅僅從這幽暗的士兵身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紀念。人們重新感到,這個世界上再沒有比這最后留下的、紀念碑式的樸素更打動人心的了。殘廢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侖的墓穴,魏瑪公侯之墓中歌德的靈寢,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亞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樹林中的這個只有風兒低吟,甚至全無人語聲,莊嚴肅穆,感人至深的無名墓冢那樣能劇烈震撼每一個人內心深藏著的感情。
8.本文的記敘線索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閱讀全文后理解這座墳墓最大的特點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最能突出這一特點的描寫分別是(寫出兩個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10.從文中找出兩個具體描寫人們懷著“敬畏”之情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說這座墓是“世界上最美的墳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多處用了襯托的寫法,請舉兩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開頭和結尾寫法上的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拓展]
《鄉愁》備課資料 篇2
文/趙富良
上課班級:南京市鄭和外校初二(9)班 執教者:南京市鄭和外校 趙富良
師:我們中國有個非常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名字叫余秋雨。他說,很多外國友人都曾問我一個同樣的問題,如果讓你推薦一個中國最值得觀賞的地方,只選擇一個,你會推薦哪里?他說,我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三峽。
我想說的是,如果有同學問我,老師,請你向我們介紹一種中國最值得欣賞的文學體裁,只介紹一種。我相信,我也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詩歌,中國的詩歌藝術。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靈魂深處無不浸潤著詩歌所留下的印記。它早已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自覺或不自覺地在潛移默化中流傳下來。
師: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在生活中,當我們吃飯時不小心浪費了一些糧食,我們的父母會敲敲桌子說,誰知盤中餐——
生(集體):粒粒皆辛苦。
師:非常好。或者當我們在家里玩耍,浪費了時間的時候,我們的父母又會告誡我們說,少壯——
生(集體):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師:再或者當我們取得成績的時候,我們的老師又會教誨我們,欲窮——
生(集體):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師:非常好,不必再舉太多的例子,詩歌早已滲入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之中,分離不開。因為詩中有愛,詩中有恨,詩中有溫暖的友情,詩中有溫馨的親情。然而,更讓我牽腸掛肚、費盡思量的卻是那些帶著憂傷的思鄉之情。不必把欄桿拍遍,在唐詩的高峰中苦苦尋覓;也不必細說從頭,在宋詞的柔波里輕輕蕩舟。單是書上的兩首小詩就足以讓我們感受到思鄉所帶來的惆悵與美麗。我們先來看一幅畫面。(點擊鼠標,屏幕顯示畫面,音樂響起。)
師:“鄉愁”,當我們輕聲朗讀這兩個字的時候,當我們在課前預習這兩首詩歌的時候,心中是否會油然而生一種情感?那又是一種怎樣的情感呢?
生:淡淡的悵惘和迷茫。
生:我感到一種憂傷。
師:很好,這正是詩人在詩歌中所著力營造的一種意境之美,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意境產生呢?詩歌又是怎樣在字里行間悄悄地將憂傷傳遞到每一個讀者的心靈之中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帶著這樣的疑問進入“鄉愁”,一起在“鄉愁”中漫步!
師:請大家打開語文課本,翻到103頁,我們先來看一下作者,哪位同學告訴我,余光中和席慕蓉是何處的詩人?
生:余光中和席慕蓉都是中國臺灣人。
師:很好,他們都是中國臺灣詩人。書上的介紹非常簡單,我們再了解得稍微詳細一些。請大家看屏幕。先看余光中。(點擊鼠標,屏幕顯示余光中的介紹)(生朗讀)
師:《鄉愁》寫于1972年,作者是在1950年赴臺,當時他年方——
生(集體):22歲。
師:大家要記住這個數字,22歲到中國臺灣。好,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詩人——席慕蓉。(點擊鼠標,屏幕顯示席慕蓉的介紹)(生朗讀)
師:余光中的詩寫于1972年。席慕蓉的詩寫于80年代早期,當時的中國臺灣與大陸之間仍不可以公開互相來往。但是很多中國臺灣人,包括海外的游子,都是身在海外,但心在大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詩人寫下了柔情而又不失真摯的兩首《鄉愁》。
師:我們說詩歌是文字跳動的音符,而欣賞詩歌正是將這一個個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華彩樂章。我們先一起回憶一下欣賞詩歌的四個樂章。(點擊鼠標,屏幕顯示詩歌欣賞的四個步驟)(生朗讀)
師:好,下面讓我們一起奏響第一樂章:朗讀吟誦——感受詩歌音樂美。(點擊鼠標,屏幕顯示)先聽老師朗讀一遍余光中的《鄉愁》。請同學用心地體會一下詩中的那樣一種淡淡的憂傷之情。我讀完之后,也請同學們集體朗讀一下。(師朗讀)(生朗讀)
師:好,我們再來看最后一節,感受一下我的朗讀和大家的朗讀有什么不同?(師朗讀)(生朗讀)
師:大家讀得比前面有進步,但似乎仍然有些不盡如人意之處,是不是還有什么真摯的情感隱匿在詩歌的字里行間,沒有被我們所發現呢?讓我們每人都隨身攜帶一個探測器,進入詩歌欣賞的第二樂章,這就是——
生(集體):咬文嚼字——感受詩歌的語言美。(點擊鼠標,屏幕顯示)(點擊鼠標,音樂停)
師:《三國演義》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我非常不忍心把我們的同學分成兩塊,我右手這邊的同學請你欣賞余光中的《鄉愁》,我左手這邊的同學請你欣賞席慕蓉的《鄉愁》。(向右)當然你可以說我對席慕蓉,(向左)你可以說我對余光中特別有感覺,你也可以背離你的組織,去自由欣賞。
師:好,給你們幾分鐘時間,請大家前后左右,一邊討論,一邊圈點批注。要做到手中有筆,心中有書。(幾分鐘后)
師:有沒有什么不太明白的地方,比如說詩里面有些詞語、有些句子還不太理解?(沒有同學舉手)
師:沒有,那就請同學開始發言了。先看甲方。
生:我所要講的是《鄉愁》這首詩,就是余光中寫的,我覺得寫得比較好的地方就是它的形容詞,比如說在每一節里面,第二句話“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和“淺淺的海峽”都很有味道,我就從第一節開始說,好嗎?
師:好。
生:“小小的郵票”說明郵票很小,但是卻把年輕的作者和他親愛的母親分別兩地。
師:一枚“小小的郵票”卻造成這么大的傷害。
生:對,還有那個“窄窄的船票”,船票是“窄窄”的,卻把作者與他美麗的新娘分隔兩地。
師:一張“窄窄的船票”卻造成了寬寬的傷痕。
生:對呀,還有“矮矮的墳墓”,墳墓只不過是一個包裹著他母親軀體的土包,但是卻把他與他親愛的母親生死相隔。
師:這是一種無比的悲痛。
生:嗯,還有那個“淺淺的海峽”,海峽雖然是淺淺的,卻把作者的祖國相隔兩地。
師:海峽是否真的很淺?
生:海峽當然非常深,但作者為什么說是“淺淺的海峽”呢?
生:我覺得表現出作者的一種無奈。這樣更能體現出作者對祖國的深切思念。
師:更顯出作者思念家鄉的一種急切心情,非常好!
師:別急著坐下,還有一個問題,我們在前面還有什么地方講到“淺淺的”?
生:“淺淺的天河。”
師:很好,“我想那淺淺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寬廣”,那么你說這邊的海峽寬不寬廣?
生:應該是比較寬廣的吧!
師:哪個詞語能看出來?
生:“一灣。”
師:一個“灣”字,寫出海峽非常寬廣!這個“灣”字還有什么含義?
生:我覺得好像是繞來繞去,非常曲折。
師:很好,作者非常想回家看看,但是呢,他又不得不面對寬廣而又曲折的回家之途,叫作者怎能不愁從中來?
師:正因為這樣,詩歌帶著一種很自然的淡淡的憂傷。那么怎樣才能撫平作者心中的傷痕?怎樣才能消除作者心中的惆悵?哪位同學來回答一下,怎樣才能讓作者不再有鄉愁?
生:唯一的辦法就是讓作者回他的家鄉,見他的故土。
師:但是現在不能回去,中國臺灣和大陸之間還不僅僅只有一個海峽。
生:那就是他盼望著祖國兩地早日統一。
師:非常好。掌聲鼓勵一下!(掌聲)
師:盼望海峽兩岸早日統一,這正是作者立意所在。他所想到的鄉愁,不僅僅是一種個人之愁,更是一種民族之愁、國家之愁。這正是這一首詩境界高妙的地方。
師:大家欣賞得非常出色。我們把最后一節再來朗讀一下,就更能體會作者心中那種難以抑制的惆悵。特別要注意,為什么在朗讀的時候,“大陸”要停頓那么長時間?然后才緩緩地道出“在那頭”。(師生朗讀)
師:停頓最好再長一些。(師朗讀)大陸可以望見,卻不可以達到!真是可望而——
生(集體):不可及。
師:這才是憂傷的根源。(師生朗讀最后一句,朗讀最后一節)
師:非常好,我們掌聲鼓勵一下。(掌聲)
師:好,下面來看一看席慕蓉這一方,乙方。
生:我覺得這一首詩的每一節都有不少詞可以讓人來體會。比如說第一節的“清遠”,“清遠”首先給人一種感受,聲音非常空曠,它給人一種很大的空間感覺。
師:很好,而且這個笛聲,我們在前面介紹過李益的一首詩:不知何處吹蘆管——
生:一夜征人盡望鄉。
生:還有那個“月亮”,“月亮”我理解成中秋節,古詩不是說過“每逢佳節倍思親”嗎?而中秋節是合家團圓的日子,作者卻在異地孤單地看著月亮,想著家人,寫出他回不了家的一種孤單感覺。
師:不是中秋節看到月亮想不想家人?
生:想。
師:舉個例子來說。
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師:讀得好一點。將李白全詩朗讀一下。(生朗讀)
師:很好,繼續往下。
生:還有第二節的“模糊”。“模糊”給人一種感覺是朦朦朧朧的。而她說“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說明她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家鄉,也可以體現出她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生:最后一節“沒有年輪”,也寫得很好,說明他的思想感情是不能用年份來概括的,寫了它的思鄉之情非常濃厚。
師:而且是“永不老去”,永遠不會消失。
師:再問大家一個問題,為什么寫“樹”?為什么把“鄉愁”比喻成“樹”?
師:樹有什么特點?
生:長長的。(笑聲)
師:長長的,而且會越長——
生:越高。
師:鄉愁也是——
生:越長越多。(笑聲)
師:越積越多。再講一點:樹啊,樹到了秋天會有——
生:落葉。
師:落葉都是——
生:都要歸根。
師:非常好,落葉歸根,所以作者用樹寫出了鄉愁的濃厚。
師:我們再一起朗讀一下這首詩的最后一節。(師生朗讀)
師:美麗的語言,憂傷的鄉愁。
師:還有沒有什么問題?真的沒有問題了。(停頓)不,還有。詩歌是讀不盡的,它還需要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去那美麗的畫面中飛翔。這就是欣賞詩歌的第三樂章:聯想想象——感受詩歌的圖畫美。(點擊鼠標,屏幕顯示)
詩中有畫,這是多數抒情詩所共有的一個特點。我們先一起觀看幾幅跟詩意相近的畫面。(點擊鼠標,屏幕顯示畫面)
師:請同學們一起靜思片刻,在書的空白處用你細膩的筆觸描繪出屬于你心中的那一幅優美的圖畫。(幾分鐘后)
師:好,請同學們停下手中的筆,讓我們一起聆聽最精彩的想象。
生:我想象的是余光中的《鄉愁》第四節。“夕陽西下,我坐在沙灘的礁石上,傾聽著來自遠方的聲音。夕陽就像是一團熊熊的火焰,似乎永不燃盡,但我知道,夕陽會離我遠去,就像這海浪一樣,有一天我也會聽不到它的聲音。一串串腳印在沙灘上,望不到邊,那正是我走向家鄉的路。我問蒼天,向著大海母親喊道:‘媽媽!’可是我卻聽不到任何的回答。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我聽見了海浪拍打礁石的聲音,這海浪是來自祖國的,可對面的親人們,你們聽見這里的聲音嗎?”
生:我想象的是席慕蓉的《鄉愁》第一節。
師:請說。
生:“夜輕了,靜了;風緩了,停了;窗前的老樹也似乎更蒼老了。樹梢上掛著一輪盈盈的滿月,趁著柔和的夜撒下冷冷的月光,落葉夾雜著嘆息從樹上飄下,但是它終于還是回歸到它所希望的地方——那一片深情的土地。而我,只是孤單地倚在窗前,想念著,期盼著……一團愁云遮住了月光,明亮的月光在凝重的云下掙扎著,試圖想掙脫,但最終還是無力地放棄。直到一陣風吹過,吹散了云,吹散了那月光上的憂傷。風,何時也從我心上掠過,吹走我心頭的愁。不知不覺,我已輕輕哼起故鄉童年的歌謠。”
師:好一幅略帶憂郁的遠眺思歸圖,好一幅充滿傷感的月下思鄉圖。溫婉的聲音,美麗的畫面。讓我們掌聲鼓勵一下。(掌聲)
師:兩首《鄉愁》都是情景交融的佳作。如果說余光中的詩是手心,席慕蓉的詩是手背,手心、手背都是肉,問大家一個或許會令你難以回答的問題:你最喜歡哪一首?手心?手背?
生:我比較喜歡手背,(笑聲)也就是席慕蓉的《鄉愁》。我覺得作者比喻用得非常好,她把故鄉的面貌比喻成“一種模糊的悵惘”,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表達得獨特而有新意,讓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生:我也是比較喜歡席慕蓉的《鄉愁》,我認為這一首詩她寫得比較含蓄,意境更加深遠一些,給人很多想象的空間。
師:非常好。有沒有喜歡余光中的?有請男同學。
生:我覺得這一首詩,它的層次感非常強,給人一種在時光隧道馳騁的感覺。它從“小時候”一直到“而現在”,中間穿過很多的時空。另外,我覺得它的比喻也非常的貼近人心。
生:我更加喜歡余光中的《鄉愁》,因為這首詩,第一個,它的時間感比較強。還有一個就是這首詩從他很小的時候,也就是童年時,他渴望見到他的母親,一直寫到長大以后,隔海遠望,一層一層遞進。這里面的鄉愁有愛的冉冉上升,而且到最后一句話,他說,“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他萌生了一種對海峽的恨,他恨海峽阻隔了他與大陸的距離,而正是這種愛與恨之間的距離,才會有鄉愁這種不可逾越的距離。
師:他是生活在愛與恨的邊緣。非常好,剛才幾位同學的回答都非常精彩,掌聲鼓勵一下。(掌聲)
師:兩首詩都有它美麗的地方,相對來說,余光中的《鄉愁》境界更勝一籌,它表達了對祖國統一的期望,所以它的詩里面體現了一絲陽剛之美,更帶有一點男子的氣概;而席慕蓉的《鄉愁》,語言非常清新,感情非常細膩,更多的是一種陰柔之美,體現了女子的嫵媚。
師:剛才這一步,正是我們欣賞詩歌的第四樂章——比較映襯。
生(集體):感受詩歌新奇美。(點擊鼠標,屏幕顯示)
師:只不過我們所進行的還只是課內的比較。現在請同學們選擇我們曾學過的,或者老師曾介紹過的,再或者你課外所掌握的關于“鄉愁”的詩歌,和本文中的其中一首進行比較映襯,感受課文中的《鄉愁》所具有的獨特風韻。(思考討論)(幾分鐘后)
師:好,你可能想得還不夠成熟,還只是一些簡單的比較,沒關系,只要你把最真實的想法講出來。
生:我覺得,從藝術手法來比較,余光中的比喻非常貼切,而郭沫若的《靜夜》聯想想象很豐富,使人感覺到“鮫猶如此,人何以堪”;從內容上,余光中的“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鄉愁,被一灣海峽相阻隔,而李覯的《鄉思》中說,“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我覺得在這里可以改成:“已恨碧海相阻隔,碧海還被暮云遮”。
師:講得不錯,大家鼓勵一下。(掌聲)
師:我們再來聽聽這邊將席慕蓉的詩和哪一首進行比較?
生:我是將席慕蓉的《鄉愁》和聞一多的《七子之歌》作比較。席慕蓉的詩從藝術上講比較含蓄,《七子之歌》相對來說表達得就比較明顯,像孩子急切地盼著就要回家的心情。席慕蓉她身在中國臺灣,和祖國是分開的,還沒有回到祖國,所以她的心情就有一些淡淡的憂傷。
生:我是先拿席慕蓉的《鄉愁》和《教我如何不想她》作了一下比較。
師:劉半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你能不能背出一段給大家聽聽。(生背誦)
師:非常好,就背到這兒,你說吧!
生:劉半農是將祖國比喻成“她”,一個女性,我理解的是母親。而《鄉愁》中的比喻都是“物”,以物來傳情。另外,《鄉愁》中選取的一些事物都非常有特點,比如說“清遠的笛”,笛自古以來就是表現一種憂愁,在李益的《受降城外聞笛》中也寫到了“笛”。還有后面的月亮,“月有陰晴圓缺”,她就想到了人的“悲歡離合”。還有后面的“霧”,“霧里的揮手別離”,她有可能是淚眼模糊。
師:淚眼模糊,所以才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生:對,“霧”,它既阻隔了她和親人之間的距離,而且也阻隔了她和祖國之間的一種交往。但作者沒有特別地點出來,而是隱隱約約地去表現。
師:主要表現了她一種迷茫的心境。
生:對,而且這一首詩還寫得非常含蓄,里面沒有一句直接說“啊,我非常的思鄉”,而是把那樣一種思鄉的感情寄托在字里行間。
師:非常好,掌聲鼓勵一下。(掌聲)
師:詩中有音樂,詩中有圖畫,詩中還有語言與新奇的美,正是這一切構成了詩歌的情景交融,使整首詩充滿了意境之美。淡淡的月光,淺淺的海峽,一棵沒有年輪的樹,一方矮矮的墳墓,它們共同傳遞出的情感是一種淡淡的憂傷。但究竟為什么而憂傷呢?憂傷什么?
生:在憂傷很多東西啊!(笑聲)
師:舉個例子來說。
生:比如說他很想家,想媽媽給他包餃子,包的餃子比外面的好吃(笑聲);也比如說他看到這支筆,然后想到這是媽媽給買的。
師:一種想家的感覺,作者在此的憂傷僅僅只是思家的憂傷嗎?還有什么憂傷?
生:我想是兩岸不能統一,也很想念自己的親人。
師:這已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憂傷,更是一種民族的憂傷,國家的憂傷。所以說雖然是一種淡淡的憂傷,卻是一種濃濃的意境之美啊!這正是我們欣賞詩歌的最主要的地方——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師:讓我們一起再次通過朗讀吟誦,來體會詩歌中所蘊含的崇高的情感。(點擊鼠標,音樂響起)(生朗讀)
師:很好。聽,這樣一首時時在耳邊浮現的歌曲,這樣一段輕輕在耳邊縈繞的旋律,正是余光中作詞,羅大佑譜曲并演唱的《鄉愁四韻》。讓我們靜靜聆聽一分鐘吧!(一分鐘后)
師:實在不忍心打斷我們同學滿是“鄉愁”的思緒。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遠不會老去。
師:好,下課!
附:詩歌欣賞的四個步驟
中國基礎教育21世紀
《鄉愁》備課資料 篇3
【教材簡析】
中國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以獨特的視角,滿含深情地表達了作者思念故國、盼望祖國統一、親人團聚之情,其作品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詩人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出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將飄渺抽象難以捕捉的思鄉愁緒變為具體可感的形象。詩歌充分運用了比喻、對比、反復等修辭手法,語言新奇樸實,結構勻稱,低回婉轉,具有很深的藝術感召力。
【教學思路】
1、知識和能力目標:
⑴ 掌握詩歌誦讀的基本技巧,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情感。
⑵ 理解詩人以獨特的意象抒發思鄉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時空變化來推進抒情的特色。
⑶ 提高學生賞析詩歌的能力,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
2、過程和方法目標:
⑴ 通過誦讀、體味,準確理解詩歌主題。
⑵ 發揮想象和聯想,欣賞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⑴ 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時代、地理條件下產生的思念之情。
⑵ 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崇高感情。
4、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
5、教法選擇:
誦讀法、情景教學法、討論探究法等。
6、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播放音樂《鄉愁四韻》)
學生暢談曾經離開家的感受,引導學生初步體會游子的思鄉之愁。
二、簡介作者,了解背景(大屏幕顯示)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離開大陸,現居中國臺灣,是中國臺灣當代著名詩人、詩評家。主要詩作《鄉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詩集、散文、評論和譯著共40余種。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中國臺灣長期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鄉之情,是他的詩歌作品中的重要內容。《鄉愁》寫于1972年,當時,大陸與中國臺灣幾乎隔絕。這是他眾多鄉愁詩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流傳最廣的一首詩。
三、感知·探究
1、讀──領略詩歌的韻律美:
⑴ 引導學生掌握有關詩歌的朗誦技巧:
要讀好一首詩,首先要了解詩的內容,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朗讀技巧方面,還要注意語速、節奏、輕重音。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調應該是憂郁深沉,語速應該是深沉舒緩。
(教師范讀,播放音樂《二泉映月》)
⑵ 學生自由誦讀、反復體味,初步感知詩歌的韻律美:
(大屏幕顯示:詩歌節奏的劃分)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ya)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⑶ 薦讀點評:
學生自我推薦誦讀,師生共同點評。
2、賞──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師適當引導。
⑴ 詩人借助什么具體事物表現濃濃的鄉愁?
⑵ 這些事物分別寄托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⑶ 作者的情感是怎樣發展的?
明確:
詩人借助“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這些意象來抒發感情,這樣就使鄉愁有了寄托,變得具體形象,生動感人。這是詩人寫詩常用的“托物寄情”法。
小時候離家在外求學,鄉愁惟有通過小小的郵票以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這思念的對象既是母親也是故鄉。
長大后,為了生計四處奔波,外出求學工作。這時候的鄉愁除了對母親的思念,還有對愛人的惦念回家探親總要乘船,所以,那縷縷鄉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上。
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后,鄉愁都有所寄托與排遣。到后來,母親去世了,時空的隔離在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永遠地隔開了。詩到這里,感情加重,悲劇氛圍更強!
而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和大陸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到這里,詩人的鄉愁得到了升華,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3、悟──感悟詩歌的構思美:
學生質疑、自主談感受。
⑴ 學生發言,教師評點。(從賞析的角度,語言的表達等方面)
⑵ 教師小結,歸納整理。(學生聽記,形成一個“板塊式積累”)
4、小結:
詩人以獨特的視角,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出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充分運用了比喻、對比、反復等修辭手法,將飄渺抽象難以捕捉的思鄉愁緒變為具體可感的形象,委婉地把思念故國、希望回歸、盼望祖國統一的情懷表達得淋漓盡致。全詩語言新奇樸實,結構勻稱,低回婉轉,具有很深的藝術感召力。
5、背誦全詩。
四、拓展·延伸
1、各領風騷說鄉愁(播放音樂《鄉愁四韻》)
這首詩詩人借用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形象具體的事物來表達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鄉愁離緒。其實呢,除了這些形象的事物,還有很多物象能觸動你心中的痛,觸發你的情感,引起你的愁緒。請你以“鄉愁是……”為鄉愁打個比方。
例:
鄉愁是一根長長的電話線。
鄉愁是一封小小的 e-mail。
鄉愁是一縷輕煙,繚繞在游子心頭。
2、全班齊誦全詩(播放音樂《思鄉曲》)。
【板書設計】
鄉愁
余光中
托物寄情
小時侯──郵票──母子離愁 個人的思鄉之情
長大后──船票──夫妻別愁 ∣
∣
后 來──墳墓──喪母哀愁 ∣
現 在──海峽──思歸憂愁 普遍的家國之思
【教后反思】
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這節課的設計思路,始終用新課標的理念作指導,建立起了學生主動參與,教師啟發指導,師生共同長進的教學模式;改變了長期以來以被動學習為主的語文學習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拓展創新為主導的新型學習方式。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教師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使整堂課的基調都沉浸在濃濃的思鄉情感中。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和自主權,學生自主學習,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做到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這樣學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詩歌的主旨、情感,從而獲得自己的獨特體驗和發現。這就大大拓展了學生思維的自由度。但個別學生未敢大膽質疑,積極發言。這節課的設計也依據了詩歌體裁特點,教給學生學習詩歌的一般方法,即:“讀(詩歌)──賞(意境)──悟(情感)”的品讀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鄉愁》一詩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善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
《鄉愁》備課資料 篇4
教師利用課前5分鐘放歌曲《鄉愁四韻》。
一、導入新課
剛才我們聽到的是中國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四韻》,據說當年羅大佑在中國臺灣的現場演唱上,這首歌曾使在場觀眾熱淚潸然。是呀,哪一位海外游子不思念自己的故鄉,哪一位海外游子不思念自己的故國呢?今天就讓我們再一次來感悟一下余光中糾結于他內心40余年的情結吧!
二、教師放余光中《鄉愁》的朗讀錄音,同學們體會
三、學生分組自讀余詩
(可同桌互讀,一人讀一人聽)四、教師找學生范讀余詩,其他同學進行品評,后再讀,教師進行指導,后學生再一次進行品讀
(師:通過讀詩,現同學們對本詩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們來共同解決幾個小問題,看誰回答的準確)
五、師生共同來分析本詩(教師通過多媒體出示三個問題,師生討論完成)
1、詩人旅居海外幾十年,你通過詩中的哪些詞語看出“鄉愁”一直縈繞在作者心頭?
(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
2、這四個時間序詞分別代表了哪四個人生階段?這四個人生階段又因什么而愁?
小時候(少年) 生離之愁 求學在外思念母親(少年清愁)
家愁 長大后(青年) 新婚離外思念嬌妻(夫妻離愁)
后來啊(中年) 死別之愁 生死隔絕哀思難抑(喪母哀愁)
國愁 現 在(老年) 國土分裂憂思綿綿(歸思濃愁)
3、在四個人生階段中,作者借用哪些具體事物來解思鄉之愁?
一枚小小的郵票──寫信可寄鄉思
一張窄窄的船票──乘船可解相思
一方矮矮的墳墓──生死隔絕哀思誰訴
一灣淺淺的海峽──海水無盡憂思無盡
(師:這就是余光中,這就是糾結于他內心40余年的情結,你感受到了嗎?好!就讓我們輕輕地閉上眼睛,再一次聆聽一下他的心聲吧!)
六、教師再放一次朗讀錄音,同學們用心來體會
七、拓展練習
教師放余光中另一首鄉愁詩《春天,遂想起》進行拓展練習。聽后,你最感動的句子是哪些?(學生找出自己最感動的句子,教師小結。)
八、教師小結
詩人旅居海外四十多年,那種濃濃的思鄉之情時刻沒有離開過他,詩人為什么如此眷戀自己的故鄉,其實這就是一顆拳拳的愛國心。同學們我們當前應怎樣去做(好好學習,將來報效祖國)
九、結束本課
教師放中國臺灣詩人席慕蓉的作詞、蔡琴演唱的歌曲《出塞曲》結束本課。
《鄉愁》備課資料 篇5
《鄉愁》教案
南京市寧海中學分校 裴娟
一、教學目標 :
1、把握詩歌的形象,領會其象征含義。
2、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3、領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
1、誦讀詩歌,把握詩歌中出現的形象,領會象征含義。
2、領悟作者在詩歌中表達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1、誦讀法 通過有感情地誦讀,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節奏美,認真體味詩歌蘊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賞法 對詩歌形象的象征含義及詩歌的主題進行探究。
3、比較閱讀法 將同類題材詩歌進行比較,從而更全面地理解詩歌。
四、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時數:一課時
六、教學步驟 :
(一)導入 :
鄉愁是許多文學作品共同的主題,古代的詩詞里就有許多關于“鄉愁”的 詩句,同學們可以說一兩個嗎?
如: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月是故鄉明
每逢佳節倍思親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現代詩歌,題目就叫做“鄉愁”,讓我們一起來體味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濃濃的思鄉情。
(二)作者簡介:
余光中(1928~)當代詩人和詩評家。湖南衡陽人。現居中國臺灣。1946年考入廈門大學外文系。1948年發表第一首詩作,次年隨國民黨軍隊赴臺。1953年10月參加《創世紀》詩刊,致力于現代主義詩歌創作。主要作品有《鄉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詩集《靈河》《石室之死》等,詩論集《詩人之境》《詩的創作與鑒賞》等。其中《鄉愁》一詩,因為形象而深刻地抒發了游子思鄉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贊賞。他的詩,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神深刻,抒情細膩纏綿,一詠三嘆,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韻律優美,節奏感強。被尊為中國臺灣詩壇祭酒。他的詩論文章,視野開闊,富有開拓探索的犀利朝氣,強調作家的民族感和責任感,善于從語言的角度把握詩的品格和價值,自成一家。
(三)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嘗試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
教師作誦讀提示:在劃分詩的重音時,對于能夠表現詩歌感情的意象,一般要重讀,另外,對這些意象加以修飾的詞語,能夠表現詩歌感情的形容詞也應該重讀。2、學生集體朗讀,自評。(對于節奏和重音提出朗讀的問題或優點,強調讀出節奏與重音,把握好語速和語調。)
3、個別學生朗讀,學生評價。(要加感情)
4、全班有感情地再次朗讀。
5、聽示范朗讀,并投影出詩節奏、重音的劃分。
6、配樂,學生朗讀,進入詩歌的情境。
(四)研讀、賞析詩歌:
1、思考:鄉愁是一種抽象情感,作者通過哪些具體可感的事物來表達這種欲說還休、難以言盡的情感?
明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2、思考:作者以什么變化組詩?
明確:全詩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
3、你能說說看隨著時間的推移,詩人都有著哪些具體的鄉愁?(板書)
學生思考并明確:小時候,詩人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鄉愁寄托在小小的郵票上。長大后,為生活而奔波,與愛人聚聚離離,船票成了寄托鄉愁的媒介。到后來,—方矮矮的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而現在,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國之思。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余味。(全班朗讀,感受鄉愁的味道。)
總結:余光中《鄉愁》一詩的構思特點:作者在這首詩里,設置了四個時段,將鄉愁濃縮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形象(意象) ,通過四個時段和空間的變化,逐層推進,使意象次第放大,將鄉愁詮釋為親情、愛情和思家愛國之情,感情由淡而濃,主題由淺入深,在一詠三嘆之中,將鄉愁渲染得異常濃烈。
4、思考:“鄉愁”應該是一樣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學們找找看詩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飾語,它們有著什么樣的特點,它們又突出了四樣東西的什么特征?在詩中有著什么表達效果?
學生思考、討論并明確:“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愁濃縮于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5、教師總結《鄉愁》詩的形式美。
一是結構上寓變化于統一,節與節、句與句比較整齊對稱,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整齊中有參差;二是音樂上營造出一種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使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數量詞的運用,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美。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戀歌。
全班帶有深情地朗讀這首詩,并試著背誦。
(五)拓展延伸,比較閱讀:
1、學生欣賞余光中另一首表達鄉愁的詩作《鄉愁四韻》。(羅大佑演唱)
2、比較閱讀:
中國臺灣當代女詩人席慕蓉的《鄉愁》(詳見課本P5)也是抒寫鄉愁的,說說它與課文在表達上各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并明確,教師補充:
相同處:① 這兩首詩有著相似的寫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陸,后來赴中國臺灣。
② 兩位詩人都鐘情于中國古典文化,承繼傳統文化中鄉愁的永恒主題寫出了新意。
不同處:席慕蓉的故鄉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長大,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有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她只有在夢里,在詩中,寄托無限鄉愁。她的《鄉愁》,纏綿悱惻,分別寫故鄉月夜的笛聲、離別故鄉時心中模糊的悵惘、別后對故鄉的綿綿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異,也具有比較強的時代意義。但在思想深度的開掘上,這首《鄉愁》不如余光中的《鄉愁》那樣深刻。
(六)課堂小結:
今天的這堂課,我們深深地被作者那段鄉愁所感動,希望同學們能明白,不管你將來在世界的哪個角落,你的心中都要有著祖國,有著故鄉。最后,讓我們在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這首歌中結束這堂課。
(七)布置作業 :
1、背誦這首詩。
2、仿照這首詩,寫一首題為《童年》的詩歌。
(八)板書設計 :
鄉愁
小時候-郵票-母子分離 故鄉之思
長大后-船票-夫妻分離 主題
后來—-墳墓-母子死別 升華
現在--海峽-兩岸分離 家國之思
七、教學后記:
《鄉愁》備課資料 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抄寫詩作,感知詩行、詩節等作品外觀特征;
2.通過誦讀詩作,體驗這首詩回環往復的聲韻特色;
3.通過替換喻體,探究本詩運用的表達手法和效果。
【課前準備】
復印余光中《鄉愁》手跡及40歲左右青年照(本詩寫于作者43歲時),制作PPT。(手跡和照片見百花文藝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書前照片頁)
印發本課學習單。
【教學過程】
一、導入詩歌
PPT投影余光中《鄉愁》手稿,導入新課,簡介余光中及其創作手稿。
讓學生照著手稿把詩歌抄寫在筆記本上。
抄好后,要求輕聲讀一讀,用筆勾畫出最能打動自己的詩句。
二、讀詩之外觀
觀察學生是“橫抄”還是“豎抄”,借此點出現代詩歌“詩行”和“詩節”的概念,明確詩行和詩節是現代詩歌重要的表達手段。
明確:這首詩一共4小節,共16行。外觀布局排列整齊,一行行、一節節排列下來,給人爽朗之感。
三、讀詩之聲韻
齊讀詩歌,邊讀邊感受,說說這首詩在聲韻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一般回答是押韻。辨析何為押韻——韻母相同的字。)
明確:此詩并不押韻。
追問:此詩并不像常見詩歌那樣采用押韻的方式,但為什么讀起來會有如押韻一樣的、和諧順暢的聲韻效果?
(教師帶領學生勾畫詩歌每小節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復的詩句,圈出表明時間的詞: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
明確:這首詩音律上的特點是回環往復。正因如此,讀起來有一種回環上升、層層推進、和諧悅耳、一唱三嘆的音韻美感。
學生再讀。
(教師用領“讀”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聲,聲入心通,帶領學生不斷深入作品。)
四、讀詩之手法
(一)請學生分享初讀時勾畫出的打動自己的詩句。
學生勾畫圈點集中在每一節第二句,還有“這頭、那頭”“外頭、里頭”等處。
(二)重點品讀四個比喻句
PPT展示四個比喻句(略)
1.展開想象,說說對這四句詩的理解,并體會其中蘊含的感情。
明確:四個比喻句分別表達了對母親的想念、對新娘的思慕、對親人的思念、對故鄉祖國的深沉的愛意。
2.四個比喻前后順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講究。
明確:步步擴大,層層深入,節節升華。
3.聯系詩中的“這頭”“那頭”“里頭”“外頭”,體會這些詞語給人怎樣的感受。
明確:“這頭”“那頭”“外頭”“里頭”的用詞拓寬了空間,詩人在這樣的時空環境中阻隔,時空迢遙,可望而不可即,痛苦思念。鄉愁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的泥石流,但是作者用四個比喻,讓這種復雜的復調的情感具象化,化抽象為具體,表達自己的鄉愁。鄉愁是對母親的思念,是對妻子的思念,是對逝去的親人的思念,是希望中國臺灣早日和祖國團圓的熱切期盼。讀完全詩,我們受到感動。
五、讀詩之意象
意象是詩歌中寄寓了詩人主觀情感的事物,一般都是名詞性的具體事物。這四個比喻句的喻體——“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就是意象。
(一)用其他的事物來替換詩中原來的喻體,仿寫一個新的比喻句(詩中其他語句可以稍做變化)。
教師示范:小時候/鄉愁是一封薄薄的家書/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分組活動:每個小組負責一個小節,仿寫一個小節中的比喻句。
(學生仿寫;教師巡視,及時判斷,指出其正誤優劣,相機指導;全班交流。)
示例:
小時候/鄉愁是一輛舊舊的自行車/我在后頭/母親在前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根短短的電話線/我在這頭/親人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場舊舊的電影/我在外頭/記憶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張薄薄的照片/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不恰當的示例:
小時候/鄉愁是一張長長的信紙/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點撥:“長長的”不符合原詩意象前修飾語的語境。
長大后/鄉愁是一封薄薄的信封/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點撥:“信封”與原詩第一節“郵票”重復,沒有顯示原作不同生命階段意象選擇的獨特性和個性化。
后來啊/鄉愁是一張黑白的遺照/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點撥:過于直白,讓讀者一覽無余,不夠含蓄。可以換成“鄉愁是一個小小的鏡框”。
(二)組織學生討論將改寫與原作做細致比較,引導學生感受體會原詩寫作中遣詞造句的創造、意象選擇的精美、分寸把握的匠心。
小結:原作意象選擇得精美圓熟,鮮明突出。意象前修飾語對意象的反襯,形成情感表達的張力: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作者把意象寫得小巧精致,那份濃濃的鄉愁卻在小小的意象中自然流露。郵票小小,思念深深;船票窄窄,情愫長長;墳墓矮矮,痛苦無窮。尤其是淺淺的海峽,讀到“淺淺”二字,我們似乎瞬間感受到了來自詩歌的一種虹吸,一種糾纏,一種撕裂,讀到了許許多多的審美快意,這就是詩歌的張力。
(三)背誦詩歌。
六、布置課后作業
1、閱讀余光中《鄉愁四韻》《民歌》,運用本課學到的知識加以賞析。
2、模仿《鄉愁》的格式,在下列題目中任選一個,寫一首三段構成的詩歌。
《鄉愁》備課資料 篇7
山東省新泰市泉溝鎮初級中學 薛啟華
一、設計思路
自讀質疑 合作探究
這堂課的設計思路:① ──→ ②
整體感知 品味研讀
點拔釋疑 拓展延伸
──→ ③ ──→ ④
朗讀指導 比較閱讀
新課標要求在閱讀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要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在具體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師生課堂交流的平臺,創造一種寬松、祥和、愉快的對話環境,利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從而共同探疑、解題,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培養個性。
第一環節:初一是初次接觸新詩,教師應加強指導,教師要發揮教學目標 的導學導讀功能,利用系列化的目標,步步激疑、啟思,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去研讀課文,初步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
第二環節:在整體感知、理解詩意這一環節中,讓學生自己去讀,結合老師提出的問題,自主發現問題,然后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定位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習者,學生是主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說真話,訴真情。引導學生去感知詩歌內容,特別是品味“一枚”“小小的”“一張”“窄窄的”“一方”“ 矮矮”“一灣”“淺淺的”這些疊詞和數量詞詞語,體會詩人如何將對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對祖國大陸的思念。
第三環節:朗讀指導。指導學生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自己會確定朗讀的語氣、語調、節奏、重音,從而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我把朗讀的訓練與指導貫穿于本詩的學習全過程中。指導學生朗讀時,可用階梯式朗讀法指導學生。首先要求學生初讀全詩做到流暢、準確;再讀全詩要求讀出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和對祖國的深深懷念。
第四環節:是讓學生積極參與,從課內的學習,遷移拓展到課外相關詩文的閱讀積累,從課內到課外構成了一個“大語文”的學習框架,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對兩首詩風格、朗讀方面,加以適當的指導。
二、教學過程
教師導言: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的一首詩《鄉愁》。(板書:鄉愁)
自讀質疑,整體感知。
1、下面,先請同學們朗讀這首詩,比誰讀準字音。如有讀錯字音的,請其它同學舉手幫助更正。
2、指名讀(一人讀一節,共十幾人讀)。〔如有讀錯字音的,則說停,并引導學生更正,教師并板書;如無,則罷。〕
〔可能讀錯的字音:一枚mei 海峽xia 后來呵ya〕
3、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老師的指導自學。
朗讀課文,邊讀邊體會《鄉愁》這首詩所表達的感情。4 分鐘后,比誰能背誦課文,并能回答課文后的三道思考和練習題。 4、檢查自學。
(1)指名背。(背對的同學要表揚:好,對)
師:會背的同學舉手,比誰背得好。
〔若舉手多,則檢查;如不多,則再給2分鐘〕
〔生若背錯了,請其它同學更正〕
合作探究,品味研讀。
同學們,大家通過自己的讀書已能背熟了,這是理解課文的必由之路。通過自學能把課文后的題目都正確回答出來的同學請舉手。有不會的,哪道題不會的,那就請前后桌討論( 可進一步弄懂某些詞語的含義,如這頭、那頭指什么?),3 分鐘后比誰回答得好。
(1)名回答。
師:誰來回答第1題?〔結合課文,說說你由“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而產生的聯想〕
若不對,則問:有不同意見的舉手。你同意這種意見嗎?(著重弄懂這頭、那頭指什么?說明什么?你怎么知道的?最深:其它任何思念都不及它)
若生能回答出:用前三種鄉愁,使愛國之情更加突出。(多名學生回答)
師問:為什么?
多名學生回答,必定有學生逐個分析各個時期的鄉愁。①小時候,我外出求學、打工,最使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親。對母親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書之中,而保證這封信能夠從“這頭”到“那頭”,干系就在一張郵票上。小時候的“我”一定最關注郵票;郵票便是小時候最突出的“鄉愁”。②長大后,在外邊了,最思念的是新娘,以此來襯托現在的鄉愁。③后來呵,大概中年的我,祭掃母親的墳墓時,腦海里浮現出昔日親人的面容,還有那一 抔黃土,黃土下安睡的母親。
“這一方矮矮的墳墓”是多么令人痛楚,黃土的里外是兩個決然不能溝通的世界,無家書可達意,無舟船可抵達,它牽動著自己的全部思緒。中年喪母最令自己痛楚的,以此來襯托現在的鄉愁。(無法解決的愁,終身的痛苦)
以上三鄉愁是在三個特定時期最令作者思念的。
④中國臺灣與大陸,本應密切往來,但卻相互隔絕,既不能通郵,也不能通航,最令人痛心!(應該可以通的,而沒有通, 令人心痛)
點拔釋疑,朗讀指導。
師:你能讀出這些感情嗎?
〔點名讀〕
誰能有感情地背誦?點名背。
師:太棒了!你能不能給大家介紹一下你讀詩的經驗?
生:感情要飽滿,語速不能太快。
師:其他同學還有補充嗎?
(生紛紛發言,略。)
師(小結):讀詩首先要把握好感情,語速適當,還要讀出節奏和重音。(板書:感情 語速 節奏 重音)
師:評價某位同學讀得如何,可以從以上四個方面進行。下面請大家四人一組討論一下這首詩的節奏和重音,然后互相聽讀,選出讀得最好的同學。
(教師巡回了解各組讀的情況,學生積極性很高。)
師:下面我們開始朗讀欣賞,誰先來?
(生爭相朗讀,并自由發言評價。約有六七個同學作了范讀,大都聲情并茂。)
師:(重點指導)重音并不一定重讀,有時根據感情需要應處理為重音輕讀。例如:“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中“小小的”三字讀為重音,但不能重讀,而應輕讀。
師:在讀詩的過程中,同學們和詩人的心溝通了,我們讀懂了余光中那殷殷赤子情懷。詩言志,同學們能不能用形象的語言即興表達出你想家的感覺呢?估計生能回答。
(多名學生回答:
鄉愁是一臺電話機;
鄉愁是一座橋梁;
鄉愁是一本厚厚的日記本;
鄉愁是一只潔白的信鴿;
鄉愁是一輪圓月。
〔富有創造性的要表揚,如生比喻不恰當,則讓他說出理由〕)
拓展延伸,比較閱讀。
師:思鄉是游子共同的聲。下面請同學, 欣賞另一位中國臺灣詩人席慕蓉的《鄉愁》。自由朗讀幾遍,比較席詩和余詩的異同。
(學生朗讀,然后討論,自由發言)
生:這兩首詩都表現了作者的鄉愁。
師:不錯,這是兩首詩的相同點,除此之外還有嗎?
生:兩首詩都運用了比喻。
師:鄉愁本來是抽象的,作者借助于具體的形象把它表現出來,引起讀者的聯想和相像。
生:我覺得兩首詩在形式上不一樣。
師:能不能具體說說?
生:余光中的詩分了四節,每節的句數和字數基本上一樣多,看上去比較整齊,而席慕蓉的詩看上去參差不齊。
師:說得非常好。還有嗎?
生:席慕蓉的詩表達感情比較朦朧含蓄,余光中的詩比較直接清晰。
布置作業 :
師:鄉愁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話題,古今中外有許多膾炙人口的鄉愁詩,大家可以把范圍放大些,課下把能搜集到的所有鄉愁詩整理成《鄉愁專集》。
師:(放歌曲──佟鐵鑫演唱的《鄉愁》)伴隨著余光中的鄉愁,咱們就要說再見了。今后無論走到哪里,同學們都不要忘記故鄉,月是故鄉明,回家的感覺真好!同時祝愿中國臺灣同大陸早日統一。
三、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這節課的設計思路,始終用新課標的理念作指導,建立起了學生主動參與,教師啟發指導,師生共同長進,發展的教學模式;改變了長期以來以被動學習為主的語文學習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拓展創新為主導的新型學習方式。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和自主權,并盡量多給他們以時間和空間,強調“發 ─探究”,這樣學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詩歌的主旨、情感,從而獲得自己的獨特體驗和發現。這就大大拓展了學生思維的自由度。這節課的設計也依據了詩歌體裁特點,教給學生學習詩歌的一般方法,即:“朗讀(詩歌)──品味(語言 )──理解(感情)”三步四環節的品讀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 讓學生了解《鄉愁》一詩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善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
板書設計 :
小時候(少年) 少年清愁 │ 生離之愁 │ 家愁
長 大(青年) 夫妻離愁 │ │ │
后 來(中年) 喪母哀愁 ── 死別之愁 │ ↓
現 在(老年) 思歸濃愁 國愁î
《鄉愁》備課資料 篇8
每次上完一節公開課,心中總有波瀾蕩起,那些遺憾總在心頭跳躍。
《鄉愁》是一首游子思鄉的深情戀歌。這節課上,我采用“聽讀、朗讀、品讀、仿寫”四個環節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品味詩歌的意象美,發現詩歌的結構美。因為本單元是“活動探究”單元,活動任務三就是引導學生創作詩歌,仿寫的目的不在于他們能寫出多么富有韻味的詩句,而重在表達自己對人生真切的體驗。
有了前兩課詩歌學習的鋪墊,孩子們讀詩、品詩、寫詩的熱情很高,但是“熱鬧”的課堂結束了,孩子們的詩歌學習真的提升了嗎?我不禁反思自己,通過靜心梳理,歸納問題有二。
表面接受新教材,課堂實際還是“老套路”。統編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是 “活動探究”單元,那么我們的重心就是引導學生去讀詩、品詩,而我則喧賓奪主的忽視了孩子們搜集信息的能力,就連最簡單的作者簡介也是在課堂上給孩子們出示。
課堂角色“狹隘化”。品析詩歌內容時,在情感升華這一環節處理上,過于心急,答案不是引導學生慢慢領悟出來的,而是自己半推半就給出來的。在評價學生創作的詩歌時,評價語言缺少感染力,沒有給學生以提升的空間。再者,填空式的提問,沒有任何意義,沒有起到點撥、引導的作用。
作為一名教師,課堂上的每一次評價都要緊扣教學內容和學生活動,每一句評價語都要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擲地有聲,而不是無病呻吟。
《鄉愁》備課資料 篇9
各位老師、評委,大家好!我今天所說的課文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鄉愁》,下面我就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鄉愁》是語文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詩歌。本單元所選的四首詩都是現代詩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余光中的《鄉愁》選擇了特定歷史時期的四個意象,表達了千萬游子的思鄉之情,表達了他們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結束,祖國統一大業盡快實現的心情。
(一)學情分析:《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能“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初三學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閱歷的缺乏和知識結構的不完善,對鄉愁的理解、對領悟詩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的教學設計是把本課教學分為四大模塊,即“聽讀——朗讀——品味——遷移”。通過聽說讀品等一系列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在互動中使理解加深,對鄉愁這一中國詩歌中歷久常新的普遍主題有一定的認識。
(二)根據本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識記理解本課生字詞。
2、能有感情的誦讀全詩,并能準確的背誦。
3、了解作者其人及寫作背景。
4、準確理解這首詩的主題。
過程方法目標:
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著重理解詩人的鄉愁是怎樣升華為家國之思的。
情感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崇高感情。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特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體會本詩運用獨創的詩歌形象,表現主題的特點。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結合教材自身
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我決定花兩課時完成這篇課文的教學。第一課時重在文本解讀,在聽說讀品等一系列活動中,體會詩歌的音樂美、節奏美、情感美;第二課時是拓展與實踐,讓學生了解不同作家就鄉愁這一主題寫的不同風格與類型的詩文,還有學生自身對詩的解讀與拓充。這次我說的是第一課時的設計。
二、說教法
《鄉愁》是一首新格律詩,也可以說是一篇帶有淡淡哀傷情思的美文,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采用欣賞法、誦讀法、發現法、聯想法。
欣賞法:是指教師指導學生體驗客觀事物的真善美,借以陶冶道德感、激勵理智感和培養審美感的教學方法。通過對音樂、美術、文學作品和大自然等的欣賞,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所以在學習這首詩時欣賞配樂詩《鄉愁》和歌曲《鄉愁四韻》,從而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誦讀法:鑒賞詩歌的第一步就是讀,詩歌的學習如果缺少了誦讀,就如同一部優美的舞劇缺少了音樂,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教學中,我采用多媒體播放名家的配樂朗讀,讓學生體會詩的情感基調、朗讀節奏、朗讀重音,再采用多種方法的朗讀練習,如自由讀、齊讀、男女生間讀、小組內讀等。學生在老師精心安排的朗讀練習中,對課文的情感基調初步把握,最后學生配樂朗讀。這是本課教學的主要方法,正所謂:“熟讀百遍,其意自現。”誦讀可讓學生體會情感美,節奏美。
發現法:是指教師在學生學習概念和原理時,不是將學習的內容直接提供給學生,而是向學生提供一種問題情境,只是給學生一些事實(例)和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自行發現并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發現法能使學生學會發現的試探方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發明的態度;本文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發現、體會作者情感由家愁到國愁的升華。
聯想法:就是利用聯想思維進行創造的方法,俄國劇作家、詩人克尼雅寧說:“讀書有三種方法,一種是讀而不懂,另一種是既讀也懂,還有一種是讀而又懂得書上所沒有的東西。”在閱讀過程中,閱讀者并不只滿足于“讀懂”“紙面上的話”,其主要目的在于讀到書上所沒有的東西。這就要求閱讀者對所讀的知識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解上,而且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探索的聯想,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只有通過聯想,閱讀者才能知疑善思,舉一反三,聞一而知十。本詩通過讓學生對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聯想來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三、說學法
本詩可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美”。我將結合教學中的四大模塊,聽、讀、品味、遷移,指導學生“美美地聽”、“美美地讀”、“美美的品”、“美美地說”。在讀中品味詩意,在品味中享受美,指導朗讀 。朗讀貫穿全文的始末,力爭能通過這四個環節使學生感受詩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過程中培養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聽讀,——美美地聽 多媒體導入,激發情感,創設氛圍。
我們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課前播放余光中在大陸省親的照片并配以羅大佑演唱的歌曲《鄉愁四韻》,營造氛圍。
設計意圖: (圖片的播放是為了使學生對游子的思鄉情節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歌曲《鄉愁四韻》是根據余光中《鄉愁四韻》所譜的曲子,播放這首曲子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鄉愁》的印象。通過音畫結合引導學生欣賞美、感受情。)
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詩的主題,所以我將在教學本課前向學生介紹作者的相關資料,進而總結出本詩的主題:鄉愁。
(二)朗讀——美美地讀
朗誦是解讀詩歌的敲門磚,我們只有對詩歌進行反復誦讀,才能真正走進解讀詩歌的藝術殿堂。因此,學習這首詩,指導好學生朗讀是關鍵。在朗讀的時候,要注意把握詩歌的節奏,處理好輕重音和語速。這首詩抒發的是詩人思念家鄉、思念祖國的憂愁。讀的時候要用稍慢且舒緩的語速。四節中,第一節稍平淡,回憶的口氣;第二節增加了遺憾卻又有絲絲甜蜜的語氣;第三節,要體現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節,表現出而今的惆悵。
(三)品味——美美的品
《鄉愁》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后—后來—而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的共同特征: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后的夫妻分離-后來的母子死別-現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通過一系列的閱讀品味,最終讓學生體
會到詩人那濃濃的思鄉之情和眷戀祖國無限感慨!
接著,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分析鑒賞這首詩的語言。讓學生體會本詩的意境美,語言美。如此美的詩確實讓人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四)遷移——美美的說
愁,有鄉愁,離愁,國愁,也有家愁,古往今來,愁是許多文人筆下的主題,請學生根據自己的積累,說一句含有“愁”的古詩詞句。最好能夠說出作者。比如說,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這個環節的設計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的了解中國詩歌“愁”這一主題,培養學生欣賞詩歌鑒賞詩歌的能力;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積累。
(三)深情朗讀,課堂小結
設計理念:鍛煉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為了檢驗全體學生對朗讀技巧的掌握情況以及所定目標的完成情況,從內容、語言、音韻等方面引導,鼓勵學生對課文作小結,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最后再以朗讀結束課堂。
(四)布置作業:
1、背誦《鄉愁》——下節課課前背誦比賽。
設計意圖:寓教于樂,讓學生自愿而又歡快地背誦詩歌,同時掌握如何完整地背誦詩歌。在語音、感情、流暢度上下功夫。
2、選取課文中任選一節詩,發揮想象,給它補充情節,寫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注意要突出原詩的感情——鄉愁,可借助景物描寫來渲染。想象情節應緊扣郵票、船票等。準備下節課共同賞析
五、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課文,并給學生以優美的享受。本課板書設計的指導思想是內容和形式統一。
板書設計:
意象 托物寄情
郵票-小小——含情依依 個人故鄉之思 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主題
墳墓— 矮矮——哀痛沉沉 升華
海峽-淺淺—— 悲愴深深 普遍家國之思
《鄉愁》備課資料 篇10
教學
過程
教師活動
內容
學生活動
內容
媒體
使用
時間
設計
意圖
一、 導入
二、誦讀、分析
三、應用
席慕蓉的故鄉,在她詩中是在“長城外”“陰山下”的那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運的安排,她不在那兒出生,也不在那兒長大,更不能回故鄉去看看(直到1989年在她46歲時,才有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可是,作為多情的詩人,面對著人為的山河阻隔,在遙遠的海島上,她與故鄉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系,故鄉是她精神的歸宿,靈魂的家園。她只有在夢中,在詩中,寄托無限的鄉愁。
老師范讀。
學生思考:
◆1. 詩人是按照什么順序組織材料的?
◆2. 詩人把鄉愁比作什么?有什么表達作用?
討論問題。
小結要點:
這首詩大致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來寫,第一節對故鄉月夜笛聲的描寫;第二節寫離別時,表現離別故鄉時心中模糊的悵惆;第三節寫離別后,表現對故鄉綿綿無期的思念。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用月夜的笛聲來營造整個詩的凄清的氛圍,把人帶進夢幻般的意境中。“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惆悵”,把故鄉的面貌比喻成一種模糊的惆悵,類似于通感,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表達得獨特而有新意,詩人的思鄉之情耐人尋味;接著把故鄉的“面貌”和那種“悵惆”的心情比作“霧里的揮手別離”這一非常具有畫面感的場景,使讀者進一步體會鄉愁的滋味;最后詩人點出鄉愁,又用了一個富有創造性的比喻“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詩人用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現實中并沒有那種永不老去的沒有年輪的樹)來打比方,為的是形象地說明:鄉愁永遠存在心中,揮之不去。強調了鄉愁的綿遠和永遠不可排遣的濃重。
朗讀課文。
余光中、席慕蓉的《鄉愁》都運用了貼切、生動、新穎的比喻,仔細品味,然后以母校為描寫對象,寫一段40到50字的話,中間要使用3到4個比喻。
學生自己準備.
請同學們朗讀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
然后老師和同學們共同進行講評、小結。
下課以后每位同學進行修改,寫在作業 本上。
聽老師范讀并思考問題。
討論問題,學生發言。
打草稿。
發言交流。
投影展示板書。
3分鐘
8分鐘
10分鐘
10分鐘。
14分鐘。
為深入理解作品內容奠定基礎。
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和手法。
深入理解詩歌的形象和詩人的感情,感受優美的意境。
學習運用比喻表情達意,提高表達能力。
《鄉愁》備課資料 篇11
《鄉愁》教學案例
教材分析
本課是語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第四單元第十四課,本單元是一個新詩單元,四篇課文都具有抒情性強,形象鮮明,想象豐富,語言優美的特點,充分體現了現代詩歌的基本特點。但這一些務必由學生自己在閱讀過程中來感悟和體驗。透過閱讀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審美情趣,又能夠引導學生體驗和理解作品,提高欣賞詩歌的潛力。《鄉愁》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郁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完美愿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具有以往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透過學習本詩,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潛力及審美情趣,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創作小詩,抒發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學目標:
1、理解本詩深刻的主題,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
2、培養學生有感情的朗誦潛力、品味語言的潛力、自學探究潛力及團結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及更為深沉的愛國情懷,將感情上升到激勵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對祖國統一的期盼。
教學重點:體會意象和構思對表達鄉愁的作用。
教學難點:對詩中四種意想的體會和把握。
教學過程
(課前3分鐘播放歌曲《想家的時候》,創設氛圍。
一、導入新課。
故鄉,是每個離家的人都魂牽夢繞的地方,它是起點也是終點,是開始也是結束。離開故鄉,有時帶著憧憬、夢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時帶著寂寞惆悵和一份深沉的蒼涼去奔波,但不管怎樣,家鄉總是游子心中最溫柔、最留戀的地方。同學們想家的時候還能夠常回家看看,但是那些遠離祖國,漂泊異鄉的游子,個性是臺灣同胞,因為海峽的阻隔,親人們長期不得相見,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阿!這天我們一齊來學習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的詩--《鄉愁》,一齊走進詩人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齊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板書課題、作者。
二、作者簡介
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作者吧,哪個同學根據你積累的資料,簡要的把你所認識的余光中先生介紹給大家。
(余光中,中國臺灣當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和詩歌評論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中國臺灣。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中國臺灣長期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鄉之情,是他的詩歌作品中的重要資料。)
三、指導朗誦。
1、聽錄音朗讀,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和詩的朗讀節奏。(播放課件。學生全神貫注地聽錄音。朗讀深沉、圖文并茂,學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確感情基調、語速。(深沉中略帶哀傷的,緩慢的。)
3、劃分詩的節奏。
詩歌是講究節奏的藝術,節奏是感情的外在體現,“感情動于中而節奏形于外”。朗讀詩歌務必講究節奏,請同學們打開課文,根據課后習題三的提示,邊標出節奏邊小聲朗讀。(生邊小聲試讀邊快速標出朗讀節奏,師來回巡視著,指導有疑難的同學。)
4、老師作示范朗讀。(配上著名音樂家馬思聰的《思鄉曲》。)
5、指名朗讀
四、分析、解讀本詩。
1、這首詩抒發詩人什么樣的感情(抒發詩人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2、要把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感情具體表達出來,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詩中的形象。請同學們幫老師找找看,這首詩借助什么樣的意象表達這濃濃的思鄉之情(板書: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詩中分別表達了怎樣的鄉愁呢?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想景悟情,再現詩中的資料,用語言表達出來。(生六人一組,師來回巡視,具體指導。)
(透過聯想,演釋詩的資料:小時候,作者出外求學,當夜靜時總想起母親,就拿筆寫信,望著那小小的郵票,他期望這郵票能帶去他對母親的思念之情。之后他漸漸長大了,成家立業了,為了養家糊口,外出工作。每當要回家時,望著那窄窄的船票,想著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飯菜在家等待著;之后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鄉,母親卻在一方矮矮的墳墓里,作者心酸極了,那種辛酸是無法言喻的。而此刻,作者己經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了,他站在臺
灣的高山上,眺望祖國大陸:這淺淺海峽飽含著多少人的辛酸淚水,什么時候祖國才能統一阿!板書:思鄉、懷親、愛國)
4、透過朗讀,想景悟情,我們己經感受到詩人獨具的藝術匠心。此刻我們一齊來欣賞這首詩,這首詩美在哪里同學們能夠從結構、主題、意境、修辭等去欣賞。(生議論明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富有音樂美。小時候、長大后、之后、此刻,富有結構美。)
小結:鄉愁是一種抽象的情緒,詩人從平凡的生活中提煉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一組意象作為鄉愁的對應物,收到了具體、生動的效果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來是并列的,從感情的抒發來看,則是層層推進的。由鄉關之思、懷親之情、至更為崇高的愛國深情,具有以往鄉愁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構思精巧、結構整飭、旋律優美。
5、再次朗讀全詩,體會感情,試著背誦。(三分鐘后,師生齊背)
五、激情抒懷。
(播放課件)鄉愁是苦澀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縷縷扯不斷的情思,是對家的`向往,是對根的企盼。不論漂泊多久,不論身在何處,當夕陽西下,當晚風吹拂,總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緒縈繞在心頭……如果你是這位憑欄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峽的彼岸,眺望大陸的方向,心里會想些什么?你又想對大陸說些什么呢?(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是阿,山水也許能隔開一切,卻隔不斷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這深情總有一天會填平這淺淺的海峽,到那時,“月圓人也圓”!
六、遷移拓展。
1、仿句
這首詩作者透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寄托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其實除了這些事物外,還有許多東西能觸動我們的心靈,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用具體的事物為"鄉愁"打個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能夠把這些句子整理起來,就是一首很美的鄉愁詩了,同學們嘗試做詩人了。
2、各領風騷話說愁
鄉愁、離愁、憂愁歷來是文人墨客吟詠的題材,請說出帶“愁”字的詩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體演示積累的有關"愁"的詩句,學生快速地抄寫在筆記本上,積累妙詞佳句。)
七、布置作業
創作一首盼望中國臺灣回歸的小詩。
板書設計
鄉愁
于光中
小時侯郵票思鄉
長大后船票
之后墳墓懷親
此刻海峽愛國
教學反思
《鄉愁》是一篇充滿人文,飽含感情的詩歌,教師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創設情境感染學生,努力使師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濃濃的鄉愁之中,產生心靈上的共振。
1、課堂導入設計新穎,歌曲《想家的時候》渲染氣氛,配以詩意的導言自然引人新課,讓學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鳴,奠定感情基調。
2、突出探究創新的特點。體現了"誦讀--解讀--激情--拓展"的教學模式,這是在課改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個新型教學模式,其核心是:"讀熟、悟透、情揚、遷移"。這堂課這四大塊很清晰:解讀環節中,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在小組中想景悟情,描述詩的資料,讓學生主動參與,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激情環節中,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感受并抒發盼歸深情。拓展的環節,讓學生模仿詩中的意象為鄉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學生創新的思維。"各領風騷話說愁"注重引導學生積累知識。
3、多媒體教學手段對課堂教學起到了恰到好處的輔助作用,體現了課堂資源的整合。課前的歌曲欣賞《想家的時候》再加上如泣如訴的《思鄉曲》作為背景音樂,都給人以審美的熏陶和藝術的享受。
《鄉愁》備課資料 篇12
教學目標 :
1、 了解作者及其相關作品;
2、誦讀詩歌,能通過詩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構思理解詩中的情感、把握主旨(重、難點);
3、體會詩歌的形式美;
4、學會欣賞詩歌,有自己的感悟;初步嘗試詩歌創作,感受創作的樂趣。
教學設想:在誦讀中感悟,在合作中賞析
教 具:多媒體
教學程序:
一、 導入 新課,激情入境:
李白的《靜夜思》大家會背嗎?(齊背)詩中集中表達詩人濃郁的思鄉之情的詩句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詩人寄情明月,(看屏幕)這輪皎潔的明月不知寄托著古今多少詩人的鄉愁。思鄉是詩歌永恒的主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當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看他是怎樣寄托自己的思鄉之情的。
二、簡介作者
(看屏幕)師抓要點介紹,感染學生。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離開大陸,現居中國臺灣,是中國臺灣詩人。已出版詩集、散文、評論和譯著40余種,60年代起余光中創作了不少懷鄉詩,其中便有人們爭誦一時的“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發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土。”70年代初創作《鄉愁》時,余光中時而低首沉思,時而抬頭遠眺。他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愁》。”
三、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1、生伴樂反復誦讀
2、師適時點評,指導朗讀的節奏與語速,并引導學生談感悟到的詩中的感情及感情基調;最后,播放四節詩的畫面,學生看畫面在心里默默吟誦,深切感受詩中的意象與情感。
四、合作討論,品味賞析:
1、這首詩分別寄托了作者在什么時間對誰的情感?
2、詩人把這些感情分別寄托在哪些具體的事物上呢?
3、四節詩在時間上有什么聯系?情感上有什么變化?
4、四節詩在句式與語言運用上有哪些相同之處?詩中四個意象前的修飾詞語有什么變化?
五、板書小結
時間步步推移
小時候 長大后 后 來 現 在
形 郵 船 墳 海 愁 構
式 票 票 墓 峽 思
美 母 親 新 娘 母 親 大 陸 巧
感情層層推進
六、拓展延伸,欣賞詩歌:
鄉 愁
李廣田
在這座古城的靜夜里,
聽到了在故鄉聽過的明笛,
雖說是千山萬水的相隔吧, 1、這首詩選擇了哪些意象來表達
卻也有同樣憂傷的歌吹。 思鄉之情?
偶然間憶到了心頭的,
卻并非久別的父和母, 2、和余光中的《鄉愁》相比,你更
只是故園旁邊的小池塘, 喜歡哪一首,為什么?
蕭風中,池塘兩岸的蘆與荻。
七、學以致用,嘗試詩歌創作
1、以“愛”為內容,說一句富有詩意的話(以填空仿寫式步步引導)
①愛是口渴時的一杯清茶 (愛是具體的)
愛是饑餓時的一片面包
愛是
②愛是陽光,愛是雨露 (愛是抽象的)
愛是
③愛是讓失學兒童重返校園 (愛是寬泛的)
愛是
④愛是讓祖國更富強 (愛更是崇高的)
愛是 。
2、作業 :以“愛”為題,寫一首小詩。
3、總結:人人需要愛,社會需要愛,讓我們用心感受愛,以愛回報愛,讓這世界處處充滿愛!
無論何時,在華夏兒女的心中:長城是我永遠的故鄉,祖國是我永遠的最愛!
《鄉愁》備課資料 篇13
《鄉愁》是著名詩人余光中寫的一首詩,表達了深深的思鄉之情。在做這個閱讀題的時候,你知道答案嗎?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您整理的小學語文課文《鄉愁》的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參考和學習,祝愿同學們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
我在這頭 ,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
我在這頭 ,
新娘在那頭 。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
而現在 ,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
我在這頭 ,
大陸在那頭。
詩人簡介:余光中,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1952年畢業于中國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 LOWA )藝術碩士。先后任教中國臺灣東吳大學、中國臺灣師范大學、中國臺灣大學、中國臺灣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 年任中國臺灣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 1985年至今,任中國臺灣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現已出版詩集 21 種;散文集 11 種;評論集 5 種;翻譯集 13 種;共 40 余種。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
《鄉愁》閱讀題目及答案:1.在詩中,作者分別把鄉愁比作(郵票)(船票)(墳墓)(海峽)表達了詩人(思念,熱愛故鄉和親人)的思想感情。
2.作者為什么把鄉愁比喻成“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答:詩人從親歷的生活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物象來寄寓情感,這種取象看似平常,卻蘊涵飽滿的詩情 :
郵票(小)——母子深情(綿長)
船票(窄)——夫妻恩愛(厚重)
墳墓(矮)——生死悲痛(巨大)
海峽(淺)——思鄉哀愁(綿綿無盡)
3.你知道詩的最后一節中提到的“一灣淺淺的海峽”指的是哪個海峽嗎?
答:詩的最后一節中提到的“一灣淺淺的海峽”指的是中國臺灣海峽。
4.“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是什么意思?
答:現在,由于人為的原因,海峽兩岸的同胞不能團聚,作者將自己的鄉愁比喻為中國臺灣海峽,表達了他期盼祖國大同的強烈愿望。
《剪不斷的鄉愁》閱讀原文:崔明秋
①我依然記得多年前我出走的那個四月,碩大的朝陽一直緊緊跟隨在我的身后,溫暖著我的身心。春日的田野,泥土深處的夢正在復蘇,一棵小草悄悄探出頭來,為我送行。我沒有離愁,眼里充滿對于遠方的渴望。當綠皮火車拉響汽笛,載著我慢慢駛離這古老的小鎮,我沒有與故鄉溫厚的背影告別。
②出走,從來都沒有一條筆直的路可走。在異鄉的 夜空,我只看到一顆顆哭泣的星星,散發著微弱的光芒。當風從我的雙肩掠過,我聽到來自故鄉的低語。我依稀覺得我的雙肩還保留著四月的溫度,那是故鄉的手掌 的溫度,多少年來從來沒有冷卻過。是它撫慰著我,讓我在遠走他鄉的日子里,走得端正而夯實。
③一個人無論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故鄉的凝視,無論到了什么年紀,故鄉的山水都一如既往地守望著游子的回歸。故鄉,如果說我愛你,為什么又一次次地離開你?在渴望逃避的瞬間,故鄉那爿小站,絮叨著叮囑與不舍。時間的手指無論怎樣堅硬,都扯不斷滿腹綠意的祖先的遺囑。在人生不停頓的遷徙和別離中,依然保留著這塊土地的方言,那是歷史的血脈,總不干涸。
④遠離故鄉的日子,我夜夜懷抱舊日的回憶入夢。 當我置身故鄉的懷抱,尋找著舊日足跡的時候,撲面而來的風,卻牽引著我去領略故鄉全新的風貌。貫穿小鎮南北的通江路,已由塵土飛揚的土路變為柏油路。成長 的記憶點點滴滴浮現在腦海,路邊高大的楊樹親切地看著我,仿佛在問我:這些年,你都去了哪里?我已尋不到那些錯落在低矮平房中彎曲的小巷,那棵長在房檐的 小草只有在我的記憶里碧綠著。在小巷里玩耍的孩子們都已長大成人,他們繼承了父輩的樸實與勤勞,在這塊土地上支撐起一個新的時代。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 讓我有不知身在何處的感覺。街市上車水馬龍,商鋪林立,人們的臉上依舊掛著我熟悉的樸實的微笑。而更讓我眼前一亮的是那條在小鎮東邊修建的大路與大橋。那 一帶原來是稀稀落落的破舊平房與廢棄的廠區,一直都冷清蕭條。如今人們搬進了現代化的住宅小區,在廢棄的廠區上建起了休閑娛樂廣場。一條寬闊筆直的大路與氣派的新橋連接,成為小鎮里的一條運輸動脈。每天清晨,一顆顆還帶著露珠的蔬菜與瓜果從這里運送出去,豐富著城市的餐桌。人們帶著心中的理想藍圖從這條路離開小鎮,又從這條路回到小鎮,帶回了山外先進的理念與思想。日子就在這條路上一天天忙碌并富裕起來。
⑤遠處的田野,莊稼的面孔在陽光下晶瑩閃亮。我尋根的目光在燃燒,鄉音在我的耳畔感情純正。清澈明亮的江水,滋潤著兩岸,水草肥美,綠樹成蔭,那一片片葉子上有父親的體溫,母親的體溫。站在故鄉的土地上,心是那樣的安寧,踏實,跋涉的思想不再疼痛。不知是誰在喊我的乳名,我回過頭去,竟遇見了多年不見的老同學。她剛剛從廣州回來,探望父母。
⑥一陣鞭炮聲打斷了我們的交談,一排迎親的車隊停在了我們身后,人們紛紛圍攏過來,詢問著是誰家的喜事。歲數大的人慨嘆現在的年輕人趕上了好時代,小孩子不停地拍著巴掌,蹦蹦跳跳……我們也隨著人流,感染著喜氣,默默地為這對新人祝福。
⑦轉眼間,又要離開故鄉了,心里說不清是什么滋味。凝望故鄉,我收藏起故鄉的寬厚與沉實,這里是我永遠眷戀的港灣。
⑧在告別的時候,我看到故鄉潮濕的背影。而我從今后的漂泊,無論多遠、多久,我的鄉愁都是歲月的剪刀無法剪斷的一根棉線……
《剪不斷的鄉愁》閱讀題目:19. 本文的線索是什么?(2分)
20.請簡要分析文章第①段中的劃線句子的表達效果。(3分)
21.請將文章的行文思路補充完整。(2分)
離故鄉 ( ) ( ) 再次離故鄉
22.賞析第⑦段的劃線句子。(3分)
凝望故鄉,我收藏起故鄉的寬厚與沉實,這里是我永遠眷戀的港灣。
23. 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3分)
《剪不斷的鄉愁》閱讀答案:19.剪不斷的鄉愁(2分)
20.景物描寫,(1分)交代了“我”離開故鄉的季節,襯托了“我”對遠方的渴望之情。(2分)
21.思故鄉;在故鄉(回故鄉)(2分)
22.用比喻的修辭手法,(1分)把故鄉比作港灣,生動形象地(1分)表現了“我”對故鄉的眷戀之情。(1分)
23.呼應題目,(1分)點明文章的主旨,升華文章的情感。(2分)